一、2004年度《腐蚀与防护》杂志(论文文献综述)
胡娟,李文强,张晓莲,张爱霞,陈莉,曾向宏[1](2021)在《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指出根据公开发表的文献和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在2020年的发展概况(包括有机硅甲基单体的产能与产量、初级形状聚硅氧烷的进出口情况、有机硅上市企业的营收情况、新增项目投资情况、标准及政策制订情况)与有机硅产品的研发概况(包括企业研发投入、企业自研项目及国内有机硅的研发重点)。
徐福民[2](2020)在《AZ31镁合金纳米复合膜设计与腐蚀行为》文中研究表明镁合金具有密度小、强度高和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是最轻金属结构材料之一,在现代工业产品和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较差的耐腐蚀性严重限制了镁合金的应用范围。本论文通过设计制备纳米复合薄膜来改善AZ31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分别对薄膜微观组织形貌、力学特性及耐腐蚀性能进行表征,并探讨在复合薄膜表面改性条件下AZ31镁合金的腐蚀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AZ31镁合金表面制备了GaN薄膜、Al2O3薄膜和GaN/Al2O3复合薄膜,膜层厚度分别约为20.17nm、20.14 nm和20.22 nm。GaN薄膜表面平整呈网状结构分布,非晶态Al2O3薄膜表面光滑致密且无明显孔隙与裂纹,GaN/Al2O3复合薄膜表面平整致密,类似于Al2O3薄膜。三种薄膜均可提高AZ31镁合金表面硬度,相较于GaN薄膜和Al2O3薄膜,GaN/Al2O3复合薄膜力学性能表现更优异。在3.5wt.%的NaCl水溶液中,三种薄膜均有效提高了 AZ31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促进腐蚀模式由非均匀腐蚀向均匀腐蚀转变,GaN/Al2O3复合薄膜将AZ31镁合金的自腐蚀电位从-1.621 V提高至-1.326V,腐蚀电流密度从61.700 μA/cm2降低至1.457 μA/cm2,耐腐蚀性能表现更为优异。(2)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AZ31镁合金表面先行制备厚度约为19.97 nm的TiN薄膜,薄膜表面平整无明显孔隙和裂纹。随后TiN薄膜经原位氧化处理获得TiN/TiO2复合薄膜,表面形貌和厚度无明显变化。通过控制氧化时间可以对TiN和TiO2相对含量进行调节。实验结果表明,当氧化15 min时,TiN/TiO2复合薄膜表现出最佳的力学性能;当氧化20 min时,TiN/TiO2复合薄膜的耐腐蚀性能最佳。在3.5 wt.%的NaCl水溶液中,TiN/TiO2复合薄膜(氧化20 min)使得AZ31镁合金的腐蚀电位从-1.621 V升高至-1.206 V,腐蚀电流密度从61.71μA/cm2 降低至 0.485 μA/cm2。(3)原子层沉积技术作为纳米薄膜的主要制备技术,具有良好的工艺重复性,薄膜制备组分和厚度控制精确,且与基体有较好的结合。通过将GaN/Al2O3和TiN/TiO2纳米复合薄膜相比较可以发现,两种复合薄膜均为层间界面结合结构,该结构使得复合薄膜充分发挥了本身的力学特性优势;在3.5 wt.%NaCl水溶液中,薄膜界面可有效阻止Cl离子对AZ31镁合金的侵蚀和Mg离子向溶液中的扩散。相对于GaN/Al2O3复合薄膜,TiN/TiO2复合薄膜表现出更加优异的耐腐蚀性能,这是由于前者复合薄膜中的两种组元是分别通过ALD沉积后获得复合结构,而后者复合结构是通过原位氧化获得,因此后者组元间界面结合更为致密。此外,在TiN/TiO2复合薄膜中当外层的TiO2发生侵蚀破损时,其内层的TiN氧化产物为TiO2,可对外层的TiO2形成有效补充,具有一定的自修复性。
王正泉[3](2020)在《华南某成品油管道沉积物中微生物腐蚀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成品油运输过程中管线容易产生沉积的局部地方常伴随着内腐蚀的发生。微生物腐蚀(MIC)是造成成品油管线内腐蚀的原因之一。为了研究成品油管道沉积物中微生物腐蚀行为,分析了成品油管道内不同位置的微生物群落径向分布特征,研究了X65、X70和X80级成品油管道内腐蚀行为及腐蚀特征,分析了管道易发生沉积处的腐蚀原因,探讨管道在内腐蚀情况下高钢级管线钢应用在成品油运输环境的可行性。同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分析了在成品油管道沉积物环境中腐蚀微生物协同作用下X65管线钢的腐蚀状态及原因。结论为控制成品油管道中的腐蚀性细菌提供依据,为成品油管道安全运行提供支撑。主要结论如下:(1)在成品油管道沉积物模拟液中,X65、X70、X80管线钢的腐蚀趋势和腐蚀速率均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失重、腐蚀形貌和电化学分析结果表明,X80管线钢具有较好的性能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其好氧腐蚀反应慢于X65和X70管线钢。三种管线钢在模拟液中的腐蚀产物均为Fe2O3、Fe OOH、Fe CO3、Fe S,腐蚀机理相同,但腐蚀速度不同,这是由于X80管线钢中含有较多的耐蚀性微量元素,且结构致密。针对目前国内外成品油管道用X80管线钢案例较少的情况,加快X80管线钢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2)对华南一条成品油管道内不同位置的微生物群落径向分布特征进行分析,9处采样点共有389个细菌菌属被检测出来,包含26门41纲389属。管道不同位置优势微生物物种不同,径向分布种类存在显着差异,且微生物种群丰富度与管道腐蚀程度相对应。环境的复杂性,造成成品油管道MIC的实际情况中往往要更加复杂。从管道径向分布来看,管道相对高程较低点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明显高于相对高程较高点,与现场管道相对高程较低点腐蚀远比相对高程较高点严重相吻合,清管产物微生物群落分析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进一步解释了管道低洼沉积处腐蚀严重的原因。(3)不管是处于成品油管道相对高程的较高点还是较低点,5/7点钟方向的微生物有着最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6点钟方向次之,12点钟方向最少。其中,相对高程最低点5-7点钟方向沉积物中共检出14门19纲193属,有23个属相对丰度在1%以上,其中能引发MIC有12种。6点钟方向被沉积水覆盖,Sphingomonas、Sphingobium、Citrobacter、Lysinibacillus、Herbaspirillum、Dietzia可能是引起此处腐蚀加速的主要原因;管道5/7点钟方向处于水油界面区,腐蚀菌Brevundimonas与Brucella含量较高,与管道6点钟方向环境、重质水分、含氧量的差别会导致两点MIC腐蚀的机理有着一定的差别;而对于成品油能够浸没的12点钟方向,由于Pseudomonas对腐蚀的抑制作用,腐蚀较轻微。(4)对X65管线钢在天然稀释液体系(X65-Bacteria)和灭菌稀释液体系(X65-Asepsis)的OCP、EIS和极化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沉积物中细菌群落的协同作用下,X65管线钢的腐蚀速度加快;对X65管线钢表面的微生物膜生长情况和腐蚀产物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发现细菌迅速在电极表面在大量繁殖和代谢产生胞外聚合物(EPS),在第3天形成致密的生物膜,生物膜主要由有机物和铁的氧化物组成。第7天生物膜内细菌密度、数量相比第3天变化并不显着,结合电化学分析结果认为,由于电极表面多孔、疏松以及腐蚀产物膜易脱落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综合作用导致了第7天金属表面腐蚀速度加快;对最大腐蚀点进行寿命预测,利用有限元分析,计算出最大腐蚀点管道的寿命为5年,这与实际服役寿命一致。
胡娟,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4](2020)在《2019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根据2019年公开发表的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概况及有机硅产品的研发进展。
王正泉,李言涛,徐玮辰,杨黎晖,孙丛涛[5](2019)在《全球腐蚀与防护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学和信息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文献计量学与信息可视化分析,对全球腐蚀与防护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检索1997~2017年间SCI-E数据库,得到腐蚀与防护领域相关文献106127篇,从发表年度与发表语言、发表国家、发表类型与期刊贡献、科研机构、学科类别和关键词等6个方面对检索结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文献输出总量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趋势。其中,中国的文献输出最多,文献输出增长速率最快;美国的h-index与平均每项被引次数两项综合最高;中国科学院是该领域文献输出最多的机构;《Corrosion Science》和《Electrochimica Acta》是该领域影响力最大的期刊,英语是该领域最通用的语言。近几年该领域研究的热点研究方向主要为材料科学、冶金/冶金工程、工程学、化学、物理、电化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主要有:铝合金、不锈钢、管线钢、镍铬合金、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的腐蚀行为;通过一些特殊的处理手段(表面改性、热处理、微弧氧化、电沉积、等离子电解氧化等)提高涂料、涂层的性能,同时不断发现一些新型材料;研究薄膜制备及性能优化。
周璇[6](2019)在《强制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职业伤害风险转移程度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对高危行业的职业伤害实行无过失的雇主责任制,雇主需要规避自己的责任风险,或者政府采取措施保证雇主能够履行赔偿的责任,就会建立一系列的风险管理制度,在这些风险管理制度中,保险是被人们普通接受的风险转移和分散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在转移雇主责任风险方面有两类保险,其一是工伤保险,其二是安监局在试点地区推行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作为强制实施的保险,在是否分散了企业的责任风险方面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雇主事后的赔偿负担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成本,二是企业职工受到职业伤害后能否得到全面的补偿。这是由于雇主要根据工伤补偿标准落实自己的赔偿责任,雇主为了减少成本的支出可能会使员工得到的补偿不全面。我国工伤保险实施已久,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于2006年开始出现并逐渐向全国铺展,作为在工伤领域推行的新险种,在多大程度上分散了工伤保险剩余的雇主责任风险值得研究。关于我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保险推行缓慢的原因以及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制度设计两个方面。以上的研究仅仅是从理论的层面上分析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实施情况,并没有进一步分析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对雇主责任风险的转移程度以及产生结果背后的实际原因。然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多大程度上转移了雇主的责任风险是这个险种推行最核心的问题,也是该险种能否持续推行下去最重要的内容。本文在介绍研究方法与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从政策的层面上测算工伤保险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分别对雇主职业伤害责任风险的转移程度,以量化的方式呈现两个险种在雇主责任风险上的转移情况。然后深入企业调查,运用案例研究分析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对非煤矿山企业风险转移现状,进一步印证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理论上的责任风险转移程度。并且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访谈,运用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更深层次地去探索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工伤补偿方面对雇主责任风险转移现状的原因,使其更有说服力。最后,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设计的建议和对策。本研究对于案例企业最终得出以下结论:对于已经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来说,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并不赔偿企业因工伤亡职工的医疗待遇和死亡待遇。由于保险制度设计的欠缺,企业也无法获得保险公司在伤残待遇上的赔偿转移。因此,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并没有转移工伤保险对企业责任风险转移之外的责任风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的效果与安监局推行该险种的初衷是相背离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企业、保险公司和安监部门出于各自的成本―收益考量,在强制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下做出不同的对自身有利的行为选择。由于高危企业职业伤害管理的同质性和风险治理制度的一致性,上述案例企业得出的结论可以推及到全国的高危企业。
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胡娟[7](2018)在《2017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根据2017年公开发表的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概况及有机硅产品的研发进展。
张侃,郭舟峰[8](2017)在《大口径超长钢管桩长效防腐技术及应用》文中指出跨海大桥整体的设计服役寿命要求为100120年,大桥的腐蚀防护与耐久性问题将非常关键。而大桥所处地质、气候和海洋环境等自然条件十分苛刻,作为大桥的基础-大口径超长钢管桩长期处在高温、高湿、高盐的苛刻腐蚀环境中,如何选用可靠、经济的综合重防腐手段是必须慎重调研和研究的。经过调查研究对比,提出了高性能涂层与牺牲阳极联合防腐方法,并从技术可行性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应用于海洋不同区域的高性能改性熔融结合环氧粉末涂料和涂装工艺,计算了采用不同方法涂装熔融结合环氧涂层时牺牲阳极的数量和安装施工的要点,最后对整体的联合防腐方法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从中得出最佳防腐方法的合理性和长效性。
赵志峰[9](2017)在《长输管道腐蚀防护系统安全性动态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输管道由于腐蚀引起的事故危害性特别严重,故针对管道腐蚀相关的安全管理和维护变得越来越重要。管道的腐蚀与防护是长输管道完整性管理的核心组成部份,对其系统的安全性评价是实现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基础。目前国内有关基于客观数据分析和融合的管道腐蚀防护系统适用性综合安全评价方法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之,系统的动态性特点,以及静态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其相关的评价方法研究都具有相对主观性较强,时效性、适应性和有效性考虑不足等片面性的情况。因此、论文系统研究了运用客观数据分析和融合为基础的管道腐蚀防护系统安全性分级、综合和动态评价方法及理论应用,这对管道腐蚀防护系统的安全性评价及完整性管理的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对管道腐蚀类型分类,以及相关电化学腐蚀机理的分析,结合长输管道常见腐蚀因素,建立了长输管道腐蚀防护失效事故树,为构造长输管道腐蚀防护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依据标准。根据长输管道外腐蚀突出的特点,结合现场测量、理化性质和检测数据分析,进行了土壤腐蚀、杂散电流腐蚀、阴极保护、防腐层保护的权重集研究,实现长输管道的安全性分级和动态评价。对于土壤腐蚀评价,以往土壤腐蚀等级评价中不同方法所偏重的突出影响因素不同,对不同地域条件下方法的适应性和有效性考虑不足,存在着评价的可靠性不高、时效性较差等问题。由于不同地域条件下土壤腐蚀多因素影响也不同的动态性特点,以及检测数据存在冗余性、异常性,研究提出了粗糙集-决策树-支持向量机(RS-DT-SVM)组合方法的土壤腐蚀等级动态评价。根据检验效果分析来看,RS-DT-SVM在多因素控制系统的评价等级分析中具有相对优越性。对于杂散电流腐蚀评价,利用拉普拉斯方程建立杂散电流腐蚀状态数学模型,并结合Comsol有限元软件进行了数据仿真实验研究,验证了杂散电流与土壤电阻率成反比,与管地电势之间成正比的关系,为杂散电流腐蚀强度评价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结合国内外相关标准,给出了其与土壤电位梯度,管地位偏移的关系和评价指标范围。对于阴极保护评价,利用阴极保护准则作为间接测量的方法进行了有效性的分析评价,提出了一种计算阴极保护系统平均IR降的判定方法,该方法比现有的测量平均IR降的方法简单。利用此平均IR降加上各区段管道测试桩测量的通电电位,可估计管道实际通电电位是否符合阴保准则,为管道阴极保护系统完整性管理及评价提供参考依据。对于防腐层保护评价,针对不同防腐层采用检测方法不同。依据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准则,得到了防腐层开挖和非开挖情况下的分级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针对静态评价方法的不足研究了防腐层劣化趋势的动态评价,构建了一种集对(SPA)状态评价和马尔科夫链趋势分析于一体的防腐层安全性动态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检测大数据的实例验证,能对防腐层的安全水平进行动态评价,提高了防腐层劣化趋势评价能力,为管道维护提供了决策性的理论依据。对于分级评价方法,为减少主观因素,增加客观因素分析的针对性,结合各指标因素的特点,综合利用实际客观的检测数据,根据粗糙集和熵权计算法的应用特点,将两种方法组合进行权重的计算和验证,提高了系统权重计算确定时的应用性和可靠性。然后再利用集对理论聚类分析方法,根据各自指标因素特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联系度应用模型来进行分级评价,提高了分级评价的适用性,为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析和分级评价提供指导。针对现有长输管道综合评价方法应用有效性不足,适用性差的问题,提出利用集对理论多元联系数的分析思想,将腐蚀和防护指标体系与评价等级组成集对,并根据指标特征建立有针对性的腐蚀态势和防护态势的四元联系度关系式,从而可考虑到指标之间的联系,达到对管道的腐蚀态势和防护性态势两方面联系的综合评价。该方法可反映出各管段的腐蚀和防护分级,找出重点的腐蚀防护区域,为综合掌握管道腐蚀与防护态势的危险等级提供了技术依据,提高了长输管道综合评价的适用性和合理性。为了能合理描述系统动态性的特点,运用集对理论的集对势进行了管道腐蚀与防护趋势优劣性的动态评价,提出了相关动态评价方法,发挥了综合评价的意义,为管道腐蚀防护系统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技术指导。采用实际现场检测数据,包括土壤腐蚀数据48组,管道腐蚀防护系统综合数据6组,共计54组,通过2个一级指标因素,4个二级指标因素,20个三级指标因素对上述各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其开挖结果表明各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应用论文中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可根据实际环境的特点,动态的适应性评价系统的安全性能,这对长输管道腐蚀防护系统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杨武[10](2009)在《继往开来,发展腐蚀防护科技,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纪念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成立30周年》文中研究指明
二、2004年度《腐蚀与防护》杂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度《腐蚀与防护》杂志(论文提纲范文)
(1)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概况 |
2 产品研发进展 |
2.1 硅橡胶 |
2.1.1 室温硫化硅橡胶 |
2.1.2 热硫化硅橡胶 |
2.1.3 加成型硅橡胶 |
2.2 硅油 |
2.3 硅树脂 |
2.4 硅烷 |
2.5 其它有机硅材料 |
2.6 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
2.6.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
2.6.2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
2.6.3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
2.6.4 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
(2)AZ31镁合金纳米复合膜设计与腐蚀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镁合金概论 |
1.2 镁合金的腐蚀与防护 |
1.2.1 镁合金的腐蚀 |
1.2.2 镁合金的腐蚀防护策略 |
1.3 镁合金表面改性技术 |
1.4 原子层沉积技术 |
1.4.1 原子层沉积的基本原理 |
1.4.2 原子层沉积的技术特点 |
1.5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2.1 技术路线图 |
2.2 试样材料及预处理 |
2.3 实验设备 |
2.4 薄膜的制备 |
2.4.1 GaN/Al_2O_3复合薄膜的制备 |
2.4.2 TiN/TiO_2复合薄膜的制备 |
2.5 显微组织观测 |
2.5.1 金相显微镜(OM) |
2.5.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5.3 X射线衍射法(XRD) |
2.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2.5.5 X射线全反射(XRR) |
2.6 力学性能测试 |
2.6.1 硬度试验 |
2.6.2 纳米压痕仪 |
2.7 腐蚀性能测试 |
2.7.1 中性盐雾实验 |
2.7.2 电化学实验 |
第3章 AZ31镁合金GaN/Al_2O_3复合薄膜腐蚀行为研究 |
3.1 引言 |
3.2 薄膜制备方案 |
3.3 AZ31镁合金GaN/Al_2O_3复合薄膜的组织表征 |
3.3.1 金相组织分析(OM) |
3.3.2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 |
3.3.3 反射率测量分析(XRR) |
3.3.4 掠入射X射线衍射分析(GIXRD) |
3.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3.4 AZ31镁合金GaN/Al_2O_3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表征 |
3.4.1 显微硬度测试 |
3.4.2 纳米压痕测试 |
3.5 AZ31镁合金GaN/Al_2O_3复合薄膜的腐蚀性能表征 |
3.5.1 中性盐雾测试 |
3.5.2 掠入射X射线衍射分析(GIXRD) |
3.5.3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 |
3.5.4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
3.6 AZ31镁合金GaN/Al_2O_3复合薄膜的腐蚀机理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AZ31镁合金TiN/TiO_2复合薄膜腐蚀行为研究 |
4.1 引言 |
4.2 TiN/TiO_2复合薄膜制备方案 |
4.3 AZ31镁合金TiN/TiO_2复合薄膜的组织表征 |
4.3.1 金相组织分析(OM) |
4.3.2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 |
4.3.3 反射率测量分析(XRR) |
4.3.4 掠入射X射线分析(GIXRD) |
4.3.5 X射线光电子光电子能谱深度探测分析(XPS-depth) |
4.4 AZ31镁合金TiN/TiO_2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表征 |
4.4.1 显微硬度测试 |
4.4.2 纳米压痕测试 |
4.5 AZ31镁合金TiN/TiO_2复合薄膜的腐蚀性能表征 |
4.5.1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 |
4.5.2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 |
4.5.3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
4.6 AZ31镁合金TiN/TiO_2复合薄膜的腐蚀机理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合薄膜耐腐蚀性能的对比分析 |
5.1 GaN/Al_2O_3和TiN/TiO_2复合薄膜的对比分析 |
5.2 含TiN组元其他复合薄膜的腐蚀性能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华南某成品油管道沉积物中微生物腐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成品油管道内腐蚀 |
1.2.1 成品油管道用钢及腐蚀情况 |
1.2.2 成品油管道内腐蚀机理 |
1.2.3 引起成品油管道内腐蚀的因素 |
1.3 成品油管道内微生物腐蚀 |
1.3.1 成品油管道内常见腐蚀性微生物群落 |
1.3.2 微生物群落协同腐蚀研究 |
1.3.3 微生物腐蚀机理 |
1.3.4 微生物腐蚀研究方法 |
1.3.5 国内外成品油管道微生物腐蚀研究现状 |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1.4.1 选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样品制备及试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材料选取 |
2.1.2 样品收集与腐蚀介质 |
2.2 实验部分 |
2.2.1 微生物实验 |
2.2.2 失重实验 |
2.2.3 电化学测试实验 |
2.2.4 腐蚀形貌和腐蚀产物分析 |
2.3 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3章 成品油管道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
3.1 不同成品油管段微生物群落径向分布特征 |
3.1.1 管道内壁空间位置上微生物群落分布差异 |
3.1.2 α-多样性与β-多样性分析 |
3.2 成品油管道内部可能引发MIC的微生物群落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种管线钢在无菌模拟液中的腐蚀行为研究及对比 |
4.1 失重分析 |
4.2 电化学分析 |
4.2.1 开路电位(OCP) |
4.2.2 电化学阻抗谱(EIS) |
4.2.3 极化曲线 |
4.3 微观形貌和腐蚀产物分析 |
4.3.1 金相组织和成分分析 |
4.3.2 腐蚀产物形貌分析 |
4.3.3 腐蚀产物成分分析 |
4.3.4 去除腐蚀产物后的腐蚀形态 |
4.4 腐蚀行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管道原位稀释液微生物腐蚀行为研究 |
5.1 微生物群落对比分析 |
5.2 电化学分析 |
5.2.1 开路电位(OCP) |
5.2.2 电化学阻抗谱(EIS) |
5.2.3 极化曲线 |
5.3 微观形貌和腐蚀产物分析 |
5.4 荧光分析 |
5.5 有限元分析 |
5.5.1 管道数据 |
5.5.2 计算方法 |
5.5.3 建模计算 |
5.5.4 计算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2019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概况 |
2 产品研发进展 |
2.1 硅橡胶 |
2.1.1 室温硫化硅橡胶 |
2.1.2 热硫化硅橡胶 |
2.1.3 加成型硅橡胶 |
2.2 硅油 |
2.3 硅树脂 |
2.4 硅烷 |
2.5 其它有机硅材料 |
2.6 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
2.6.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
2.6.2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
2.6.3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
2.6.4 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
(5)全球腐蚀与防护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学和信息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分析方法和工具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文献发表年度与发表语言 |
2.2 文献发表国家 |
2.3 文献发表类型与期刊贡献分布 |
2.4 科研机构分布 |
2.5 文献学科分布 |
2.6 关键词 |
3 结论 |
(6)强制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职业伤害风险转移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1.高危行业职业伤害现状研究 |
2.职业伤害的责任保险研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1.关于高危行业职业伤害及治理手段研究 |
2.职业伤害责任保险研究 |
(三)现有研究的评述 |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高危行业 |
(二)职业伤害 |
(三)风险转移 |
(四)责任保险 |
二、理论基础 |
(一)社会风险理论 |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职业伤害风险转移程度的理论测算 |
一、工伤保险职业伤害责任风险转移程度测算 |
(一)工伤保险待遇变迁历程回顾 |
1.工伤保险待遇变迁过程 |
2.工伤保险待遇变迁比较分析 |
(二)工伤保险制度对雇主职业伤害责任风险转移程度的理论测算 |
1.各省市地区劳动能力丧失等级待遇赔偿 |
2.工伤保险对企业职业伤害责任风险转移程度测算 |
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由来与发展 |
三、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对职业伤害责任风险转移程度的理论测算 |
(一)企业缴纳的保险费 |
(二)保险公司支付的赔偿 |
第四章 案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职业伤害风险转移现状调查 |
一、案例企业介绍 |
二、企业的职业伤害风险情况和参保情况 |
(一)企业职业伤害风险情况 |
(二)企业的参保情况 |
三、工伤保险对职业伤害责任风险的转移程度 |
(一)基本情况 |
(二)伤残待遇支付情况 |
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对职业伤害责任风险的转移程度 |
第五章 案例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风险转移现状与政策目标背离的原因分析 |
一、安监部门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政策目标分析 |
(一)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
(二)安监部门的安全监管工作存在问题 |
(三)企业试图规避缴费负担 |
(四)安监和社保部门的利益分割 |
二、背离政策目标的原因分析框架 |
三、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利益相关者的成本—收益分析 |
(一)非煤矿山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 |
1.非煤矿山企业的成本分析 |
2.非煤矿山企业的收益分析 |
(二)保险公司的成本收益分析 |
1.保险公司的成本 |
2.保险公司的收益 |
(三)安监部门的成本收益分析 |
1.安监部门的成本 |
2.安监部门的收益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完善雇主职业伤害责任风险转移制度的对策建议 |
一、劳动者双重赔付问题的讨论及政策建议 |
(一)两险可以叠加问题的讨论及政策建议 |
(二)拒绝两险赔偿叠加的讨论及对策 |
二、职业伤害预防问题的讨论及对策 |
(一)工伤保险预防功能问题的讨论及对策 |
(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与工伤保险预防功能的互补与融合 |
参考文献 |
附录1:北京市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 |
附录2 |
致谢 |
(7)2017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行业发展概况 |
2产品研发进展 |
2.1硅橡胶 |
2.1.1室温硫化硅橡胶 |
2.1.2热硫化硅橡胶 |
2.2硅油 |
2.3硅树脂 |
2.4硅烷 |
2.5其它有机硅材料 |
2.6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
2.6.1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
2.6.2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
2.6.3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
2.6.4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
(8)大口径超长钢管桩长效防腐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钢管桩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
3 国内外钢管桩防腐蚀技术和方法 |
3.1 预留腐蚀余量 |
3.2 混凝土包覆防腐 |
3.3 采用耐海水合金钢和耐候钢整体材料或包覆 |
3.4 保护涂层或有机保护衬套防腐方法 |
3.5 阴极保护方法 (也称电气防腐) |
3.6 阴极保护和普通涂层联合防护方法 (阴极保护为主、涂层防护为辅) |
3.7 小结 |
4 大口径钢管桩防腐耐久性设计思想和重腐蚀防腐设计标准、依据 |
4.1 钢管桩高性能防腐涂层体系的选择 |
4.2 跨海大桥基础钢管复合桩总体防腐设计理念和涂层结构研究 |
4.2.1 跨海大桥基础钢管复合桩防腐总体防腐蚀方案 |
4.2.2 第二次60年钢桩防护期满后的阴极保护实施 |
4.2.3 跨海大桥高性能防腐蚀涂层结构设计 |
(9)长输管道腐蚀防护系统安全性动态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管道的完整性管理研究 |
1.2.2 安全评价方法和管道腐蚀防护评价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长输管道腐蚀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
2.1 长输管道腐蚀模式与电化学实验研究方法分析 |
2.1.1 埋地金属管道腐蚀机理与分类 |
2.1.2 电化学腐蚀的研究方法 |
2.2 长输管道腐蚀因素分析 |
2.2.1 土壤腐蚀 |
2.2.2 杂散电流腐蚀 |
2.2.3 输送介质腐蚀与运行参数影响 |
2.3 长输管道腐蚀防护失效分析 |
2.3.1 长输管道腐蚀防护失效事故树分析 |
2.3.2 长输管道腐蚀防护失效事故因素重要度分析与知识决策 |
2.4 本章小结 |
3 土壤腐蚀速率等级动态评价 |
3.1 土壤腐蚀环境下管道腐蚀速率的实验研究 |
3.1.1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3.1.2 土壤腐蚀因素的现场测量 |
3.1.3 土壤腐蚀速率的实测值 |
3.1.4 土壤腐蚀因素的实验分析 |
3.2 土壤腐蚀速率等级动态评价模型研究与建立 |
3.2.1 常见的数据模型分析方法和不足 |
3.2.2 SVM理论 |
3.2.3 RS-DT-SVM土壤腐蚀速率等级动态评价组合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4 杂散电流腐蚀和阴极保护安全性分级评价 |
4.1 杂散电流腐蚀分析 |
4.1.1 杂散电流腐蚀状态数学模型分析 |
4.1.2 杂散电流腐蚀有限元实验分析 |
4.1.3 杂散电流腐蚀强度分级评价 |
4.2 阴极保护状况安全性分析 |
4.2.1 阴极保护参数 |
4.2.2 阴极保护准则和有效性分级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5 防腐层等级动态评价 |
5.1 防腐层等级评价方法研究 |
5.1.1 防腐层检测技术 |
5.1.2 防腐层等级评价方法 |
5.2 防腐层安全性动态评价方法研究 |
5.2.1 集对理论马尔科夫链安全性动态评价方法 |
5.2.2 防腐层劣化趋势等级动态评价模型应用 |
5.3 本章小结 |
6 管道腐蚀防护系统安全性综合和动态评价 |
6.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分析 |
6.1.1 综合指标体系的分类与建立 |
6.1.2 综合指标体系的多因素权重分析 |
6.2 综合和动态评价方法研究 |
6.2.1 综合和动态评价方法 |
6.2.2 综合评价中分级评价方法 |
6.2.3 系统分级、综合和动态评价方法实例验证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继往开来,发展腐蚀防护科技,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纪念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广泛开展多层次国内学术交流活动, 促进腐蚀与防护技术发展和创新, 扶植专业人才成长 |
2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促进我国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进步 |
3 积极开展技术咨询活动, 促进腐蚀与防护技术与经济建设结合, 为重大工程建设做贡献 |
4 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 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 |
5 积极办好学会刊物, 扩大学会影响, 活跃学术气氛, 促进腐蚀与防护科学技术的繁荣 |
6 加强学会组织建设, 努力把学会办成“防腐蚀科技工作者之家” |
四、2004年度《腐蚀与防护》杂志(论文参考文献)
- [1]2020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胡娟,李文强,张晓莲,张爱霞,陈莉,曾向宏. 有机硅材料, 2021(03)
- [2]AZ31镁合金纳米复合膜设计与腐蚀行为[D]. 徐福民. 南昌大学, 2020(01)
- [3]华南某成品油管道沉积物中微生物腐蚀行为研究[D]. 王正泉.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20
- [4]2019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胡娟,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 有机硅材料, 2020(03)
- [5]全球腐蚀与防护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基于文献计量学和信息可视化分析[J]. 王正泉,李言涛,徐玮辰,杨黎晖,孙丛涛.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2019(03)
- [6]强制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职业伤害风险转移程度研究[D]. 周璇.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1)
- [7]2017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胡娟. 有机硅材料, 2018(03)
- [8]大口径超长钢管桩长效防腐技术及应用[J]. 张侃,郭舟峰. 公路, 2017(06)
- [9]长输管道腐蚀防护系统安全性动态评价方法研究[D]. 赵志峰. 西安科技大学, 2017(01)
- [10]继往开来,发展腐蚀防护科技,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纪念上海市腐蚀科学技术学会成立30周年[J]. 杨武. 腐蚀与防护,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