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商标管理的理论探讨及对策

绿色食品商标管理的理论探讨及对策

一、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管理的理论探讨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乐炜雯[1](2021)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研究 ——以嘉兴“嘉田四季”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品牌化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有效的品牌化更是一种良性循环。品牌提炼于产品本身的优良特质,品牌市场按照统一标准规范化地展开营销,消费者能够有方向地安心购物,市场活力稳定持久,包括品牌运营方和产品生产方在内的全产业链主体均可受益,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推动经济迅速发展,对于我国毋庸置疑的第一产业——农业而言尤为重要。农业品牌化的最小单元是区域农产品,必须由点到面,逐步推广。然而由于区域内大多数依托企业创建的单一农产品品牌无法形成较大规模的品牌集聚效应,品牌市场竞争力提升程度相对有限,区域农业形象在全国范围内知名度较低,无法顺利开拓全国乃至国际化的农产品市场,因此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势在必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能够集中区域内所有特色农产品,扩大市场影响力,尤其是细分后出现的区域农业形象品牌,不仅能推广本地特色农产品,还能展现地域文化风貌,实现现代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双赢。实地调查直接助力于嘉兴市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嘉田四季”的创建过程、运营现状、管理成效和发展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其结果表明,合理的运营管理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嘉田四季”在品牌文化内涵与农产品种类规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基于嘉兴本土农产品品牌传统营销方向的分散、运营管理团队专业水平的不足和政府机构相关政策法规的笼统,“嘉田四季”仍处于推广瓶颈期,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都比较薄弱,农产品质量市场信誉度波动较大,因此结合嘉兴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实际情况,联合市政府、区域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等利益主体,完善品牌市场信誉保障机制,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多渠道营销迫在眉睫。

孟浩[2](2019)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山东省绿色食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文中提出山东省绿色食品事业近年来蓬勃发展,产品数量稳步增长,品牌影响逐渐扩大,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推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成为农业发展主旋律,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山东省绿色食品事业要持续稳定发展还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战略机遇期,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发展绿色食品事业是本文的研究目标。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市场、企业、消费者、政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各方面分析探讨影响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的主要方面,挖掘出当前制约发展的影响因素有:1、产业发展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形势严峻。2、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3、常态化品牌有效宣传缺失,优质优价市场机制未完全形成。4、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政府部门对绿色食品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5、监管力度弱,监管机制不完善。针对研究发现的制约因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提出了下一步山东省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建议: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丰富均衡产品供给,完善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品质,不断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发挥地域优势,促进各区域协同发展。2、探索优质优价,促进产销对接,突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头作用,注重强化品牌效益,打好绿色食品品牌。3、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促进品牌提升。健全宣传工作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绿色发展理念,树立行业模范典型。4、强化政府主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全面推动事业发展。优化扶持政策,聚合发展力量,进一步加大融资贷款扶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扶持,进一步加大人才用工扶持;5、加强政府监管,改善发展环境,巩固发展质量。政府宏观管理,加强监管保障,完善监管体系,抓好证后管理。6、加强技术理论体系研究,加大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力度。构建技术理论创新体系,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建立技术推广长效机制,全方位普及科技理论强化市场体系建设,以消费需求拉动产业发展。本文所研究的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特点、面临的问题以及针对问题提出的发展思路,对新形势下山东省绿色食品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也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黄曦禾[3](2019)在《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机制的冲突和协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发展和完善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拓展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也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但现有情形下,地理标志商标保护机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机制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机制这三种保护机制并存且互不相容所导致的冲突问题使得地理标志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因此急需改善这种多机制并行相悖的现状。虽然随着中央机构调整,国家工商总局和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的职权合并归属于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但这一改变只是扫清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机制中部分行政机构职能重叠的冲突。具体的职能分工和协调并未明确和细化,由各部门发布的法律也并未废止。因此农产品地理标志各保护机制间的冲突和协调仍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三种地理标志保护机制均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同时机制间也存在着不同主体权利冲突和同一主体权利重叠的冲突类型。为了改善这些冲突,在篇章分布中一方面研究归纳了司法实践中处理地名商标与地理标志不同权利人之间冲突的方法,并将其广泛适用于各种冲突类型;另一方面,借鉴国际地理标志保护的有益经验并结合商标、质检机构地理标志职能合并的现状,通过整合质检保护机制和商标保护机制中地理标志申请主体、核准程序及监督保护职能等措施构建起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统一管理的地理标志保护机制。并通过区分管辖范围,建立政府间协调机制以及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的方式协调其与现有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机制之间的关系,最终确立农产品与非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机制并存的“双轨制”模式。

刘文略[4](2019)在《瑞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外都充分的认识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生产安全、优质、营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全球绿色食品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近年来,瑞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现代农业特别是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是非常显着的,例如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规模逐渐扩大、绿色粮食基地建设明显增强、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实现新突破,以及绿色食品市场开发稳步拓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瑞金在发展绿色食品方面还存在诸多弊端与不足。为此,本文采用SWOT方法,基于瑞金市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其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针对分析结果,笔者认为,瑞金市多年来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面临着部分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监督管理的力度不足、科技创新水平偏低、产品规模水平滞后、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等。另外,还提出了促进瑞金市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建议及意见,具体为:一是要强化自身优势,积极强化瑞金政府政策支持、瑞金红色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进而构建出符合瑞金市实际情况的绿色食品体系;二是要加强绿色食品产业支撑,加强人才支撑、科研支撑、销售配送支撑,完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三是加强扶持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积极创建知名品牌,打造产业集群。四是要加强绿色食品产业监管,促使其向一个健康、稳定、和谐、有序的方向发展。

李彩良[5](2019)在《湘莲集团品牌规划与视觉形象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湘潭种植湘莲而闻名全国,而又名为“莲城”,所产莲子因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口感好等特色品质赢得了人们的亲睐和市场良好的口碑,被称为“中国第一莲子”,湘莲产业已成为湘潭县六大主导产业之一。湘潭县湘莲种植基地面积规模全国之最;生产湘莲企业数量也是全国之首;湘潭县的花石湘莲大市场是国内唯一规模型莲子集散加工中心,全国六成以上的莲子在这里进行加工生产,还远销海内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由于品种保护不力,造成湘莲种植优势弱化;面对市场上形形色色的莲子品种,同质化严重,品牌效应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压力大;再加上湘莲商标一度被恶意抢注和莲子漂白事件等原因,使湘莲产业的发展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目前湘莲产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湘莲企业品牌意识不强,湘莲产业品牌多、杂、乱,缺乏对品牌的统一管理和经营等,这种局面非常不利于湘莲产业的发展。笔者认为,要让湘莲产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把湘莲打造成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巨大市场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文章从湘莲产品的天然品质和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入手探寻湘莲的优势,并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面临的主要问题。以挖掘湘莲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为基础,提出湘莲品牌的重新规划策略,以及解决湘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方法:根据现状提出可行的措施将湘莲品牌进行整合,并探寻品牌的定位;以湘莲文化为主线打造和延伸湘莲产业链;利用湘莲的品质以及湘莲文化的特性和优势形成绿色营销的理念。论文还以湘莲品牌的企业核心价值和品牌定位为基础,通过实践,塑造和设计出个性突出的视觉形象系统。

张莞[6](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李文全[7](2019)在《生态绿线:推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整合与探索》文中提出本文以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为研究对象,先从对生态绿线这一新鲜词汇的理论渊源、词源分析、思维方式、功能及内容等角度展开释义与分析,得出生态绿线是一种倡导人们不断向高质量目标攀登的标杆,是生态文明理论在质量领域的特殊表达。文章在明确了生态绿线的释义及功能之后,对生态绿线与高质量的逻辑关系也进行了论述,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高质量的供给与高质量的需求,这需要一系列高水准的能够促进绿色发展的标准来实现。生态绿线以其自身的高标准、引导性、螺旋上升性和非强制性为独特视角,对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从国内外两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并将我国能够促进绿色发展的生态认证制度分成了以产品、服务和环境为导向的三大类认证制度。文章在对上述三大类认证制度分析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亟待解决的如下四个问题:法律制度时效性不强且位阶较低;部分认证权威性不足且标准适用混杂;激励措施未能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监管制度不完善管控存在缺陷。并试图从法律完善、制度体系构建等角度入手,找出完善路径,并提出建设我国生态认证管理制度的初步构想,通过统一的规范和制度统领来实现我国生态绿线视角下认证制度的发展。全文的正文部分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生态绿线释义及功能的分析与定位;第二部分主要是指出国内外具有推动绿色发展性质的认证制度的制度现状并在对比之下提出我国生态认证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部分主要是在整合推进我国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制度发展问题的探索;第四部分主要是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展开对生态绿线视角下我国生态认证管理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张敏[8](2018)在《我国绿色食品政策发展分析》文中指出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且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为适应这一需求,我国将农产品按照三品一标作为分类,其中绿色食品作为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发展方向。政策的意义是为了调节、促进、监管、激励绿色食品的发展。所以绿色食品政策在促进绿色食品安全、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农业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1990年我国开始有绿色食品政策,自此以后我陆续颁布了131条绿色食品政策。但是,在历年绿色食品政策发展的过程中,很少有学者对绿色食品政策进行研究,没有做出过系统的梳理和政策分析。本文从政府出台的相关绿色食品政策做研究,对绿色食品的政策发展做分析,全面梳理三大权威部门的有关绿色食品的相关政策。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到2017年期间搜集的131个绿色食品相关政策文件对政策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内容是根据政策出台的时间分类做特征分析,然后将绿色食品政策发展分成五个阶段:绿色食品政策发展的基础阶段(1990-1993年)、绿色食品政策发展的平稳阶段(1994年-2001年)、绿色食品政策发展的上升阶段(2002年-2008年)、绿色食品政策发展的相对平稳阶段(2009年-2013年)、绿色食品政策的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2017年)。通过对每年认证的绿色食品产品数与当年批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和每年政策数量的对比;每年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数、当年认证产品个数与政策数量变化对比;每年绿色食品产品数、产量及销售额与每年政策数量分析;每年绿色食品认证企业数、当年认证产品个数与政策数量变化分析;每年绿色企业总数、食品产品数和每年政策数量变化趋势分析;每年绿色食品实物产量、年销售额增长和每年政策数量趋势。分析我国绿色食品的产品数变化、产量与面积的变化以及产品的效益分析和绿色食品发展的趋势。了解绿色食品历年的发展情,发现绿色食品政策在发展过程中的关注薄弱点,法律保护和政策的调节范围有限、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绿色食品市场体系不规范、政策管理及服务体系不健全、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做分析,最后对绿色食品政策提出相对应的对策建议。

张传统[9](2015)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转变今天,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发展农产品品牌。发展农产品品牌适应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和不断升级消费需求等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迫切需要。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传递农产品质量信息新途径,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强化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基础,带动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形成稳定市场份额。农产品区域品牌是一种较优制度设计,但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存在现实和理论困境。因此,研究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机理,既有助于经济学管理学相关理论在农业经济领域应用,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产品品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又推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解决我国农业生产分散性、小规模化和品牌化滞后并有效提升农业竞争力,为政府制定农业品牌政策提供依据。本文依据现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在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及其特性、原产地效应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和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因素等相关理论梳理基础上,通过研究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机理研究,多案例研究,探索性构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因素模型,并采用SPSS18.0和AMOS22.0统计软件,以600个农产品区域品牌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进而研究出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对策。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第一,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整体态势良好、地域性强、区域分布差异大、在优势区域内集聚、发展速度快、类别集中、产品链短、重视不够且管理滞后。第二,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是基于政府强力扶持优势,并对区域优势、农业产业优势和品牌经营管理优势等因素的实施正向调节的结果。第三,区域优势通过正向影响经营管理优势进而间接影响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自然地理环境依赖为农产品区域品牌提供自然功能价值,人文因素和历史传承为农产品区域品牌塑造出独特文化情感价值。第四,农业产业优势通过正向影响经营管理优势进而间接影响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农业产业规模化、农业产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经营服务一体化等农业产业优势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第五,品牌经营管理优势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成为区域名牌起着显着正向促进作用。品牌经营管理优势的充分发挥依赖于品牌授权、监督规范、服务指导和营销推广等农产品区域品牌管理机制建立。第六,政府扶持方向和力度大小,尤其是对区域优势、农业产业优势和品牌经营管理优势等实施正向调节引导,主导着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七,发展农产品区域品牌,必须大力发挥区域优势,推进和优化农业产业优势,强化品牌经营管理优势,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优势,谋划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国家品牌管理机制。本文研究特色与可能创新有:第一,从农产品区域品牌及其特性、原产地效应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和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因素等研究农产品区域品牌,开辟农产品品牌研究的新视角,丰富农产品品牌研究内容,拓宽农产品品牌研究内涵。第二,创新性探究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和发展机理,通过多案例研究,构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因素模型,实证检验农产品区域品牌是基于政府扶持的区域优势、农业产业优势、品牌经营管理优势等实施正向或间接影响的递进结果。研究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对策,为我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提供实践借鉴。第三,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完善了本领域国内外研究,为中国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苏铭[10](2013)在《第八章 中国实施绿色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节中国实施绿色发展公共政策框架之核心体系一、国家绿色发展规划绿色发展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走绿色发展道路成为我们的必然路径。绿色发展拥有广泛的内涵,渗透到国民经济各行业以及所有民众之间,因此制定国家绿色发展规划,对于促进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建立健全绿色发展规划体系,应首先将绿色发展的概念全面纳入到经济社会发

二、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管理的理论探讨及其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管理的理论探讨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研究 ——以嘉兴“嘉田四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特色与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2.1.2 运营管理
        2.1.3 农业品牌化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标准化生产理论
        2.2.2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2.2.3 农产品市场化运作理论
3 嘉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嘉田四季”运营管理概况
    3.1 品牌文化内涵与建设方向逐步完善
        3.1.1 “嘉田四季”品牌文化内涵
        3.1.2 “嘉田四季”品牌建设方向
    3.2 品牌建设流程与产品要求日益清晰
        3.2.1 “嘉田四季”品牌建设流程
        3.2.2 “嘉田四季”品牌产品要求
    3.3 品牌许可农产品市场规模有所扩大
4 嘉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嘉田四季”运营管理问题及原因
    4.1 问题
        4.1.1 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市场信任度不够
        4.1.2 各主体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意识淡薄
        4.1.3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弱
    4.2 原因
        4.2.1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质量信誉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4.2.2 政府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扶持与宣传力度不大
        4.2.3 品牌农产品规模、特色、科技含量与营销渠道不够
5 改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的对策
    5.1 完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场信誉保障机制
    5.2 加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扶持和宣传力度
    5.3 推动品牌产业科技创新和营销渠道多元化
6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关于嘉兴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嘉田四季”运营管理的市民观点调查
附录B:对嘉兴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嘉田四季”运营管理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个人简介
致谢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山东省绿色食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绿色食品及其产业介绍
        1.2.1 绿色食品
        1.2.2 绿色食品的特点
        1.2.3 绿色食品标准
        1.2.4 绿色食品标志许可
        1.2.5 绿色食品生产资料
        1.2.6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
    1.3 绿色食品国内外发展情况
        1.3.1 国外绿色食品发展情况
        1.3.2 国内绿色食品发展情况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2.1 发展现状调研
        2.2.2 分析制约因素
        2.2.3 提出发展性建议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1.1 资料查阅
        3.1.2 现场调查
        3.1.3 问卷调查
        3.1.4 数据分析
    3.2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情况
        4.1.1 绿色食品总量规模持续递增
        4.1.2 绿色食品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4.1.3 绿色食品品牌影响力显着增强
        4.1.4 绿色食品体系队伍日趋完善
    4.2 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进入新时期
        4.2.1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4.2.2 绿色食品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的着力点
    4.3 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4.3.1 产业发展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形势严峻
        4.3.2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
        4.3.3 常态化品牌有效宣传缺失,优质优价市场机制未完全形成
        4.3.4 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政府部门对绿色食品发展的政策支持不足
        4.3.5 监管力度弱,监管机制不完善
        4.3.6 科技支撑不利,绿色食品供给基础不稳
    4.4 新形势下山东省绿色食品发展思路
        4.4.1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丰富均衡产品供给
        4.4.2 强化市场体系建设,以消费需求拉动产业发展
        4.4.3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促进品牌提升
        4.4.4 强化政府主导,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全面推动事业发展
        4.4.5 加强政府监管,改善发展环境,巩固发展质量
        4.4.6 加强技术理论体系研究,加大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力度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新时期方向
        5.1.2 多方位多角度分析,挖掘制约发展因素
        5.1.3 贴近发展主体,找出源头矛盾
        5.1.4 深入消费市场,挖掘发展潜力
    5.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机制的冲突和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三种机制
    第一节 地理标志商标保护机制
        一、地理标志商标保护机制的依据和程序
        二、商标保护机制的优势与不足
    第二节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机制
        一、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机制的依据和程序
        二、地理标志保护机制的优势与不足
    第三节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机制
        一、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机制的依据和程序
        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机制的优势与不足
第二章 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机制间的冲突
    第一节 冲突的表现
        一、不同权利主体权利相互排斥
        二、同一权利主体重复申请登记
    第二节 产生冲突的原因
        一、对权利主体的界定不一
        二、对关联性的认定程度不同
        三、各保护机制的权利内容都具有排他性
    第三节 司法实践中处理冲突的方法
        一、法院对地名商标与地理标志冲突的处理
        二、司法实践处理意见的归纳
第三章 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国际协定及各国的地理标志保护经验
        一、相关国际协定
        二、法国的专门法模式
        三、美国的商标法模式
        四、德国的混合法模式
    第二节 农产品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国际协定对我国的启示
        二、各国保护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章 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机制冲突的协调和统一
    第一节 商标保护机制与质检保护机制的整合
        一、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二、具体整合方式
    第二节 农产品与非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机制的协调
        一、协调的可行性分析
        二、具体协调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瑞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瑞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 瑞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2.1.1 资源和区位优势
        2.1.2 绿色食品的规模优势
        2.1.3 绿色食品的生产优势
    2.2 瑞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2.2.1 产销脱节
        2.2.2 经济欠发达
        2.2.3 龙头企业少
    2.3 瑞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2.3.1 国家和江西省政策扶持的机遇
        2.3.2 多样化的产品推广平台
        2.3.3 不断扩大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
    2.4 瑞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挑战分析
        2.4.1 生态环境挑战
        2.4.2 绿色壁垒挑战
        2.4.3 激烈竞争和市场挑战
3 瑞金市绿色食品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绿色食品行业高素质劳动力缺乏
    3.2 绿色食品科技创新水平较低
        3.2.1 科技投入不足
        3.2.2 科技创新能力低
    3.3 绿色食品生产和品牌意识不强
        3.3.1 食品的绿色生产意识不强
        3.3.2 品牌意识差、市场开发不足
    3.4 绿色食品产业监管有待加强
        3.4.1 绿色食品标志使用不规范
        3.4.2 绿色食品质量监管有待加强
    3.5 绿色食品的服务体系不健全
        3.5.1 绿色食品生产有关制度不完善
        3.5.2 政府的项目扶持相对不足
4 推进瑞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4.1 加强绿色食品产业支撑体系建设
        4.1.1 注重高素质劳动力引进培养,加强劳动力和人才支撑
        4.1.2 加大绿色食品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4.1.3 构建完善的食品流通体系,加强配送销售支撑
        4.1.4 加强生产支撑,加速构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4.2 打造具有瑞金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
        4.2.1 着力构建绿色种养殖业基础
        4.2.2 重点发展优势绿色食品加工业
        4.2.3 积极培育绿色食品关联产业
    4.3 探索多元化的绿色食品生产模式
        4.3.1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模式
        4.3.2 引导绿色食品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
        4.3.3 推进“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发展模式
    4.4 加强绿色食品产业监管和服务能力建设
        4.4.1 规范绿色食品商标
        4.4.2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湘莲集团品牌规划与视觉形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第二章 湘莲及其产业品牌发展现状分析
    2.1 湘莲及其产业概况
        2.1.1 湘莲
        2.1.2 湘莲的种植历史与现状
        2.1.3 湘莲产业及其产品文化
    2.2 新中国成立后湘莲产业的发展
        2.2.1 计划经济时期的湘莲产业
        2.2.2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湘莲产业
        2.2.3 21世纪以来湘莲产业的发展与企业品牌的概况
    2.3 湘莲产业的品牌化建设现状
        2.3.1 湘莲产业品牌集群的优势
        2.3.2 湘莲产业品牌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湘莲集团企业品牌的构建与发展策略
    3.1 湘莲集团企业品牌的构建
        3.1.1 湘莲产业的品牌整合
        3.1.2 湘莲集团品牌定位及文化内涵
    3.2 湘莲集团企业品牌的发展策略
        3.2.1 打造湘莲品牌文化创意产业链
        3.2.2 提升湘莲品牌价值
    3.3 湘莲品牌视觉形象规划与推广
        3.3.1 湘莲品牌视觉形象的设计整合
        3.3.2 湘莲绿色品牌推广
        3.3.3 品牌形象推广与销售渠道创新
第四章 湘莲集团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4.1 湘莲集团品牌形象的定位
    4.2 湘莲集团品牌视觉形象基础系统设计
    4.3 湘莲集团品牌视觉形象应用系统设计
第五章 结语
附件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6)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一) 羌区四县
        (二) 羌族村寨
        (三) 旅游景区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历史文化状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市场发育程度
        三、灾后重建
        四、资源条件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整体评价
        二、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村委会方面
        四、居民方面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7)生态绿线:推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整合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和缺陷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存在的难点
第二章 生态绿线的释义及功能
    2.1 生态绿线理念形成的理论基础探讨
        2.1.1 生态文明理论
        2.1.2 绿色生产与消费理念
        2.1.3 标准化及合格评定理论
    2.2 生态绿线的内涵与功能定位
        2.2.1 生态绿线的词源分析
        2.2.2 生态绿线与其它相关概念的比较
        2.2.3 生态绿线是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思维方式
        2.2.4 生态绿线思维的具体表现
        2.2.5 生态绿线的功能和作用
    2.3 生态绿线理念下认证制度与绿色发展制度的逻辑关系
        2.3.1 生态绿线理念下认证制度再认识
        2.3.2 认证制度与绿色发展制度的逻辑关系
第三章 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认证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3.1 国外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概况
        3.1.1 生态绿线视角下美国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概况
        3.1.2 生态绿线视角下欧盟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概况
        3.1.3 生态绿线视角下澳大利亚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概况
        3.1.4 对国外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的评价
    3.2 生态绿线视角下我国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现状
        3.2.1 以环境为导向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
        3.2.2 以产品生产为导向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
        3.2.3 以服务为导向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
        3.2.4 对我国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的评价
    3.3 生态绿线视角下我国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 法律制度时效性不强且位阶较低
        3.3.2 部分认证权威性不足且标准适用混杂
        3.3.3 激励措施未能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3.3.4 监管制度不完善管控存在缺陷
第四章 生态绿线视角下我国绿色认证制度的整合与探索
    4.1 探索统一的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认证制度的立法模式
    4.2 明确统一的生态绿线视角下促进绿色发展认证制度的基本原则
    4.3 构建统一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标准、标识体系
    4.4 探索综合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保障与激励机制
        4.4.1 探索综合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保障机制
        4.4.2 探索综合的促进绿色发展的认证激励机制
第五章 生态绿线视角下我国生态认证管理制度初步构想
    5.1 我国生态认证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
    5.2 我国生态认证管理制度的基本制度运行
    5.3 我国生态认证管理制度的法律责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8)我国绿色食品政策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写作思路与方法
        1.3.1 技术路线图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本论文的数据资料来源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国绿色食品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研究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绿色食品政策的内涵
        2.1.2 政策的分类
    2.2 绿色食品认证
    2.3 绿色食品标志组成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章 我国绿色食品政策的主要特征
    3.1 政策颁布类型的分布
    3.2 政策颁布时间的分布
    3.3 绿色食品政策的发展特征
        3.3.1 绿色食品政策发展的基础阶段(1990-1993年)
        3.3.2 绿色食品政策发展的平稳阶段(1994年-2001年)
        3.3.3 绿色食品政策发展的上升阶段(2002年-2008年)
        3.3.4 绿色食品政策发展的相对平稳阶段(2009年-2013年)
        3.3.5 绿色食品政策的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2017年)
第四章 我国绿色食品政策实施的效果
    4.1 历年绿色食品发展情况
    4.2 绿色食品产品总量分析
        4.2.1 产品数变化
        4.2.2 产量与面积变化
        4.2.3 效益分析
        4.2.4 绿色食品发展趋势分析
    4.3 绿色食品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4.3.1 法律保护和政策的调节范围有限
        4.3.2 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
        4.3.3 绿色食品市场体系不规范
        4.3.4 政策管理及服务体系不健全
        4.3.5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4.3.6 政策研究滞后
第五章 我国绿色食品政策发展中的对策建议
    5.1 实行优惠的绿色农业政策
    5.2 加强绿色食品政策的宣传力度
    5.3 监管市场,规范经营
    5.4 完善绿色食品资金投入政策
    5.5 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二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农产品区域品牌及其特性
    2.2 农业产业化理论
    2.3 原产地效应理论
    2.4 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现状研究
    3.1 数据获取
    3.2 数据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机理研究
    4.1 区域优势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机理
    4.2 农业产业优势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机理
    4.3 经营管理优势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机理
    4.4 政府扶持优势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机理
    4.5 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因素案例研究
    5.1 案例研究说明
    5.2 多品牌案例具体分析
    5.3 品牌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4 研究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6.1 研究设计
    6.2 数据收集与变量测定
    6.3 数据分析与结果
    6.4 实证检验结果
    6.5 讨论与启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对策研究
    7.1 培育区域优势,实现农产品区域品牌定位差异化
    7.2 发掘和完善农业产业优势
    7.3 完善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经营管理
    7.4 强化政府调控与扶持引导
    7.5 建立完善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的国家层面制度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管理的理论探讨及其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运营管理研究 ——以嘉兴“嘉田四季”为例[D]. 乐炜雯.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山东省绿色食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D]. 孟浩.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4)
  • [3]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机制的冲突和协调研究[D]. 黄曦禾.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瑞金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刘文略.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5]湘莲集团品牌规划与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 李彩良.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6]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7]生态绿线:推进绿色发展的认证制度整合与探索[D]. 李文全.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我国绿色食品政策发展分析[D]. 张敏.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2)
  • [9]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研究[D]. 张传统.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10]第八章 中国实施绿色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A]. 苏铭. 中国实施绿色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 2013

标签:;  ;  ;  ;  ;  

绿色食品商标管理的理论探讨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