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G-HC智能烟尘粉尘测量仪(论文文献综述)
水生宏[1](2020)在《基于单片机橡胶车间空气粉尘浓度检测仪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国际上,定义粉尘的标准是粒径范围,这个范围是小于75 μm的固体悬浮物。正是由于橡胶车间空气中粉尘浓度的增加,导致了橡胶车间空气环境质量的严重下降,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人类如果要想做好治理环境问题,就要做到知己知彼,因此可以研究生产一种便携式随时随地检测橡胶车间空气质量的装置,以便于及时的了解到所处地方的橡胶车间空气质量,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本文以微粒和分子在一束平行光的照射下会产生光的散射现象为原理,以单片机为核心,来完成橡胶车间粉尘检测仪粉尘的采集、显示数据等电路的设计,再结合不同的模块电路来实现各个模块的相应功能,从而达到实时检测的目的。
史博[2](2019)在《基于Φ-OTDR的袋式除尘器除尘滤袋破损监测和定位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袋式除尘器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但是内部核心器件除尘滤袋的破损是影响其功能的主要问题。为了提高袋式除尘器的实用性,破损除尘滤袋的监测和定位十分必要。然而现有的检测技术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均无法同时满足破袋的高效检漏和精确定位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课题在课题组原有研究基础上,继续利用Φ-OTDR技术来实现袋式除尘器除尘滤袋破损检测和定位。考虑目前该技术采用的强度解调技术的局限性,本研究课题还对Φ-OTDR的相位解调技术进行了研究,为后面利用该技术进一步提高破袋监测和定位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打下基础。本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总结了袋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以及在环保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除尘滤袋破损破损监测和定位的必要性;总结现有的滤袋破损检测方法,提出了基于Φ-OTDR技术的监测定位方案;总结了光纤传感的分类,介绍了目前相位解调的发展,并推导了Φ-OTDR和相位解调技术的原理;对相位解调技术进行了MATLAB仿真和实验验证,仿真和实验的结果均解调出了振动带来的相位信号;介绍了Φ-OTDR技术监测定位破损除尘滤袋的原理,对系统进行了集成,并测试了系统的性能,得到了10米的空间分辨率,10-100Hz以内的频率响应以及最大30公里的传感距离;利用集成系统在实验室进行了模拟验证,得到了最小6mm的最小识别破损孔径;在水泥研究院袋式除尘器实验平台进行了实验,提出了新的数据处理算法,结果表明现场最小可分辨滤袋破损大小为1×1cm2。
张凌飞,黄永雄[3](2016)在《基于ZigBee的环境参数采集控制系统》文中指出该设计采用GP2Y1010AUOF粉尘传感器、DHT11温湿度传感器、水位传感器与MQ-7烟雾传感器采集环境参数,经过STC12C5A60S2转换处理后通过串口经Zig Bee无线传输至上位机实时显示,通过传感器反馈与系统预先设置的限值比较及时驱动执行机构工作适当改善当前环境,达到控制居住、工作环境的作用,同时实现远程监控。
陶忠良,赵文卓[4](2016)在《利用光散射法对细粒子(PM2.5)单片机主控检测仪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粉尘检测仪主要用于检测环境中的粉尘浓度,适用于工矿企业劳动部门生产现场粉尘浓度的测定、环境环保监测部门大气飘尘检测和污染源调查等。研制的粉尘检测仪围绕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完成数据的采集、显示、参数设置、自动报警及智能换风等系统各模块的程序设计,结合各模块的硬件电路实现每个模块的功能,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功能。
江龙[5](2012)在《高炉出铁场烟尘浓度两种节能控制方式研究》文中指出当代社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在寻找新能源的同时,节能也是非常关键的。工业能耗一直是各国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2009年,我国工业能耗占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1.3%,因此迫切需要改善工业控制技术,降低工业能耗。高炉出铁场除尘系统中,当高炉出铁时,除尘风机按照设计负荷运行,而忽略了烟尘产生量的变化,浪费了许多能量,因此研究高炉出铁场除尘风机节能控制有重要的意义。除尘风机能耗是高炉出铁场除尘系统的主要耗能部分,本文主要研究除尘风机的控制算法,以实现除尘风力跟踪烟尘浓度控制,从而起到节能的效果。目前除尘风机的控制主要依靠人的判断来调节,出铁时一般高速运行,非出铁期间低速运行,自动化程度不高,未能充分利用变频器的调节能力,节能效果一般。为实现除尘风力自动跟踪烟尘浓度控制,本文提出对某些位置进行烟尘浓度的实时检测。由于出铁场烟尘范围广,存在多个尘源点,论文提出对多点尘源点进行烟尘浓度实时检测,从而得到多组反馈数据。为了科学地选择出合适的反馈数据,本文从控制的角度建立了三项评价指标,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对测点数据进行综合评价,选择评价值最高的一组数据作为反馈数据。考虑到反馈数据的不连续性,以及除尘系统模型的不精确性,采用模糊控制算法,并结合系统特点建立模糊规则。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对比传统的PID控制和最大值反馈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检测方法和控制算法,能够实现除尘风力跟踪烟尘浓度控制,在保证出铁场环境的条件下,大大节省了风机能耗。且模糊控制的动态性能优于传统PID控制,反馈中采用综合评价算法比采用最大值反馈更节能。另外,烟尘产生速度能够在一定程度反映在温度上,在出铁场较为恶劣的环境下,温度检测比浓度检测更具实用性。本文研究了基于温度检测的控制算法,在明确系统结构而不清楚系统模型的情况下,提出采用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算法对除尘风机进行控制。设计了除尘风机的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器,并进行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实现控制目标的同时,能够完成对系统的辨识。
张星[6](2010)在《流固两相流中固相参数测量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流固两相流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相关参数的测量对于设备的设计和运行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流场透明度低、高浓度、固相颗粒大小分布不均匀的混合流体的测量,收获甚少。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自行设计一套用于测量流固两相流相关参数的系统——直管密度计测量系统,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四种具有代表性的混合溶液进行测量,获得了一些基础性的数据。进行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对目前两相流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及两相流参数检测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阐述了流固两相流的流动理论,对流固两相流相关参数指标进行了分析。2、以流固两相流体力学为基础,研究直管密度计测量段中混合流体的运动,从而推导出混合流体在管道中运动的数学模型方程。3、根据现行的测量流固两相流相关参数存在的问题,设计并加工、组装了直管密度计测量系统,对其进行了初步测试。4、利用直管密度计测量系统的三种方案对清水介质进行了测量,通过试验结果得出:直管测量段采用内外管形式,并配有压力补偿程序的方案测量效果最理想。测量的密度基本不随时间和变频器的频率的变化而变化,误差和波动范围都能控制在1%以下。5、利用优化后的实验方案,对盐水溶液、高岭土溶液、锰矿浆溶液和泥沙溶液进行了实际测量。测量结果显示,系统在短时间内对混合流体的测量均可达到很好的效果。长时间测量时,混合流体的温度会因为浆体泵的不断做功而升高,使橡胶柔性接头有所膨胀,内管受到的浮力增大,称重传感器感受到的压力减小,密度随之减小。当采用温度补偿之后,可以有效地避免温度的变化对测量带来的影响。6、将优化后的实验方案应用到疏浚行业实际进行测量,并与钴60密度计和取样测量的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实际取样测得的泥浆平均密度与直管密度计采集的泥浆平均密度值基本接近,相对误差很小;直管密度计采集到的数据曲线与钴60密度计采集到的数据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测试结果完全符合工业生产的精度和稳定度要求,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温艳华,宁旭[7](2010)在《金教授李老板趟出校企合作成功路》文中研究说明金振兴,渤海大学教授;李卫东,锦州华冠环境科技实业公司总经理。一个教授、一个总经理,成了诠释“锦州市产学研校企合作成功”的典型。 进入6月,锦州华冠环境科技实业公司生产日益繁忙,工人们加班加点生产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作为省级高新企业,其产品——污?
刘张鹏[8](2008)在《气固两相流阻力式浓度测量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气固两相流技术在工业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有关两相流浓度测定的相关研究显得越发重要了。如电厂锅炉运行过程中,一次风送风管道内煤粉浓度测量准确与否,对整个锅炉稳定运行的调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探寻能够准确,直接,可靠的在线测量两相流浓度的方法一直是两相流研究中备受关注的课题。靶式流量计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流量测量仪器,它具有独特的优点。已有学者将其用于气固两相流浓度的测量,并初步证明了它的可适用性。如若其能更好的应用于气固两相流浓度测量,就有必要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研究:何种靶片对两相流浓度较敏感、为何敏感、靶片周围存在着什么样的流场、靶片受力与两相流流速及浓度有何种规律。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两种方式,初步研究了上述问题。以软件FLUENT为工具,采用湍流粘性离散相射流模型和SIMPLE算法,对研究对象建立了模型。对七大系列靶片的几何尺寸及迎风角与靶片受力的关系做了模拟,得到了它们的关系,并从中发现了对浓度变化最敏感的四大系列靶片(锥型内面球冠靶、球形靶、凸球形内面球冠靶、凹球形内面球冠靶),其中凸球形内面球冠靶对两相流浓度变化最为敏感,针对结果简单分析了原因。以凸球形内面球冠靶为研究对象,在同浓度(包括纯空气)情况下,对它做受力与两相流流速关系的模拟,对比发现靶片受力与两相流流速呈二次函数关系,且随两相流浓度的增加靶片受力对流速变化愈加剧烈。对三个独立变量(靶片受力、两相流流速、加粉量)的关系建立了微分方程,并依据此微分方程,以软件SPSS对两相流模拟结果予以拟合,得到了三个独立变量的关系,拟合误差很小。搭建实验台后,集中对四件两相流浓度响应效果较好的靶片做了实验研究。纯空气实验中,得到靶片受力和风速呈平方关系,与数值模拟的结果相吻合。两相流实验中,一方面,发现浓度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实验中靶片的受力均小于模拟中靶片的受力,这主要是由于实验和模拟中风速条件不同造成的;另一方面,发现在两相流浓度、流速大约一致的情况下,四个靶片受力的大小顺序和模拟的情况完全一致。均为凸球形内面球冠靶受力最大。最后分析实验误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拟合,得到了三个独立变量(两相流流速、加粉量、靶片受力)的关系,拟合误差很小。
张娟[9](2008)在《环境监测仪:监测环境污染的“电子眼”》文中指出监测即为监视、测定和监控。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污染源及影响环境质量的各项因子或其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环境监测仪器被誉为监测环境污染的"电子眼"。环境监测包括对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包括物理化学方法);对物理(或能量)因子热、声、光、电磁辐射、振动及放射性等强度、能量和状态测试的物理监测;对生物由于环境质量变化所发出的各种反应和信息,如群落的迁移变化、受害症状等测试的生物监测。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监测断面和点位的优化布设→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科技处[10](2006)在《HG-HC智能烟尘粉尘测量仪》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HG-HC智能烟尘粉尘测量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G-HC智能烟尘粉尘测量仪(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单片机橡胶车间空气粉尘浓度检测仪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粉尘浓度检测仪的硬件原理 |
1.1 粉尘浓度检测仪的功能和技术指标 |
1.2 粉尘的检测原理 |
1.3 系统硬件设计框图 |
1.4 工作原理 |
2 单片机部分 |
2.1 系统CPU器件选择 |
2.2 单片机引脚分配及连接 |
(1) 振荡器电路 |
(2) 复位电路 |
2.3 信号采集电路 |
2.3.1 敏感元件GP2Y1010AU0F |
2.3.2 A/D转换电路 |
2.3.3 ADC0809 芯片的引脚图及引脚功能 |
2.3.4 ADC0809与AT89S52单片机的接口设计 |
2.3.5 74LS74 |
2.3.6 74LS373 |
2.4 数码管显示部分 |
2.4.1 LED数码管概述 |
2.4.2 LED数码管动态显示方式 |
2.4.3 显示接口设计 |
2.5 浓度参考值设定的设计 |
2.6 报警电路设计 |
3 定时计数初值的计算 |
4 系统设计 |
4.1 工作过程 |
4.2 ADC0809数据采集及输出控制信号时序 |
4.3 键盘扫描程序流程图 |
4.4 数码管显示流程图 |
4.5 看门狗程序流程图 |
5 结论 |
(2)基于Φ-OTDR的袋式除尘器除尘滤袋破损监测和定位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光纤传感技术分类 |
1.1.2 Φ-OTDR的相位解调技术的研究进展 |
1.1.3 袋式除尘器的滤袋破损检测技术及研究进展 |
1.2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结构安排 |
第2章 Φ-OTDR技术的原理和结构 |
2.1 瑞利散射 |
2.2 OTDR基本原理 |
2.2.1 光纤中的散射效应 |
2.2.2 工作原理 |
2.2.3 空间分辨率 |
2.3 Φ-OTDR基本原理 |
2.3.1 直接探测基本原理 |
2.3.2 外差探测基本原理 |
2.4 系统结构 |
2.4.1 直接探测系统结构 |
2.4.2 外差探测系统结构 |
2.5 系统性能 |
2.5.1 空间分辨率 |
2.5.2 探测长度 |
2.5.3 频率响应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Φ-OTDR的相位解调技术的研究 |
3.1 相位解调的原理 |
3.1.1 直接探测相位解调技术 |
3.1.2 外差探测相位解调技术 |
3.2 基于MATLAB的仿真 |
3.2.1 仿真方案 |
3.2.2 仿真结构图 |
3.2.3 仿真结果 |
3.3 相位解调实验结果 |
3.3.1 直接探测相位解调 |
3.3.2 外差相干探测相位解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Φ-OTDR在袋式除尘器的破袋监测及定位中的应用 |
4.1 应用原理 |
4.2 系统集成 |
4.2.1 系统仪器原理及选型 |
4.2.2 整机装配 |
4.3 仪器性能 |
4.3.1 空间分辨率 |
4.3.2 频率响应 |
4.3.3 最大探测距离 |
4.4 实验室验证 |
4.4.1 模拟实验平台搭建 |
4.4.2 最小识别破袋孔径 |
4.5 现场实验 |
4.5.1 实验装置 |
4.5.2 处理算法 |
4.5.3 实验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4)利用光散射法对细粒子(PM2.5)单片机主控检测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粉尘测量方法 |
2 研究的意义 |
3 研制整体思路 |
4 PM2.5检测仪系统设计方案 |
4.1 系统功能 |
4.2 工作原理 |
4.3 系统所设计的程序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
5 PM2.5粉尘检测仪的调试 |
(5)高炉出铁场烟尘浓度两种节能控制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出铁场烟尘治理技术 |
1.2.2 粉尘浓度检测技术 |
1.2.3 除尘风机的控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除尘系统特性分析 |
2.1 出铁场烟尘特点 |
2.2 除尘系统工艺流程 |
2.3 除尘系统中的烟尘治理 |
2.3.1 出铁场一次除尘 |
2.3.2 出铁场二次除尘 |
2.3.3 除尘设备 |
2.4 风机调节 |
2.5 管道风速模型 |
2.5.1 风机的基本理论 |
2.5.2 风速模型 |
2.5.3 模型参数计算与仿真 |
2.6 本章小结 |
3 改进熵值法在烟尘浓度控制中的应用 |
3.1 烟尘浓度模型与控制策略分析 |
3.2 熵值法及其在除尘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3.2.1 信息熵的理论 |
3.2.2 基于熵值法的客观综合评价 |
3.2.3 功效系数法 |
3.2.4 烟尘浓度综合评价 |
3.3 模糊控制在除尘系统中的应用 |
3.3.1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3.3.2 除尘系统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3.4 仿真分析 |
3.4.1 模糊控制与 PID 控制对比仿真 |
3.4.2 综合评价反馈与最大值反馈对比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温度检测的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 |
4.1 反馈线性化 |
4.2 滑模控制 |
4.3 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 |
4.3.1 基本的模糊系统 |
4.3.2 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
4.4 仿真研究 |
4.4.1 系统分析及控制器的设计 |
4.4.2 系统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6)流固两相流中固相参数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两相流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两相流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
1.2.2 两相流参数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流固两相流流动理论 |
2.1 流固两相流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概况 |
2.2 流固两相流流动参数介绍 |
2.2.1 质量流量、质量流速和质量相含率(相分数) |
2.2.2 容积流量、容积流速和容积相含率 |
2.2.3 各相真实流速 |
2.2.4 滑动比、滑移速度 |
2.2.5 两相混合物的密度与比容 |
2.3 流固两相流流动参数的测量 |
2.3.1 流型测量 |
2.3.2 流量测量 |
2.3.3 压力测量 |
2.3.4 密度(浓度)测量 |
2.4 流-固两相流的基本模型与方程 |
2.5 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直管密度计两相流测量系统 |
3.1 两相流系统 |
3.1.1 两相流管路 |
3.1.2 直管密度计测量管段 |
3.1.3 测量管设计计算 |
3.2 数据采集系统 |
3.2.1 数据采集处理模块 |
3.2.2 仪器本体 |
3.3 器件间连接 |
3.4 直管密度计两相流测试系统 |
3.4.1 系统工作原理 |
3.4.2 系统功能简介 |
3.5 误差分析 |
3.5.1 系统误差的传递公式 |
3.5.2 误差统计 |
3.6 不确定度分析 |
3.6.1 不确定度原理 |
3.6.2 不确定度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直管密度计两相流测量试验 |
4.1 前期试验 |
4.1.1 橡胶管滞后变化试验 |
4.1.2 压力变化试验 |
4.1.3 浓度变化试验 |
4.2 数据采集和处理 |
4.2.1 动态数据采集 |
4.2.2 采集测试软件 |
4.3 清水测量对比优化试验 |
4.3.1 清水测量试验过程 |
4.3.2 试验数据整理及分析 |
4.4 盐水溶液测量 |
4.4.1 盐水溶液测量试验过程 |
4.4.2 盐水溶液测量数据整理及分析 |
4.5 高岭土溶液测量 |
4.5.1 高岭土溶液测量试验过程 |
4.5.2 高岭土溶液测量数据整理及分析 |
4.6 锰矿浆溶液测量 |
4.6.1 锰矿浆溶液测量试验过程 |
4.6.2 锰矿浆溶液测量数据整理及分析 |
4.7 泥沙溶液测量 |
4.7.1 泥沙溶液测量试验过程 |
4.7.2 泥沙溶液测量数据整理及分析 |
4.8 工程实际测量 |
4.9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4.9.1 阀门调节问题 |
4.9.2 仪器本体显示数据范围过小问题 |
4.9.3 电磁流量计二次仪表及密度值的显示问题 |
4.9.4 仪器本体显示数值不稳定问题 |
4.9.5 压力平衡表不起作用问题 |
4.9.6 测量系统的密封问题 |
4.9.7 测量软件改善问题 |
4.9.8 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安全问题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混合流体管道测量段数值模拟 |
5.1 两相流动的数学模型 |
5.1.1 两相流中颗粒运动的描述方法 |
5.1.2 两相流模型的介绍 |
5.1.3 FLUENT中两相流模型的选择 |
5.2 颗粒运动的数学模型 |
5.2.1 颗粒运动的控制方程 |
5.2.2 颗粒在流场中的受力情况 |
5.2.3 颗粒与颗粒、颗粒与壁面碰撞的处理方法 |
5.2.4 颗粒与流体的相间耦合 |
5.3 CFD求解 |
5.3.1 实体建模与划分网格 |
5.3.2 数值模拟求解 |
5.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4.1 直管测量段密度变化 |
5.4.2 直管测量段流场的速度分布 |
5.4.3 固相各断面速度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气固两相流阻力式浓度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当前研究现状 |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
2. 气固两相流基本理论 |
2.1 气固两相流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概况 |
2.2 气体-固体颗粒两相流的特性参数 |
2.3 作用在固体颗粒上的力 |
3. 两相流流过靶片的数值模拟 |
3.1 水平湍流管内多相流动的数值计算理论 |
3.1.1 气固两相Reynolds时均方程组 |
3.1.2 多相流体模型和离散相模型 |
3.1.3 湍流模型 |
3.1.4 模型的选择 |
3.2 两相流流过靶片的数值模拟 |
3.2.1 模型的绘制与网格的划分 |
3.2.2 物理模型参数的设置及讨论 |
3.2.3 几何模型参数与靶片受力关系的数值模拟 |
3.2.4 对两相流浓度较敏感靶片的数值模拟 |
3.2.5 模拟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靶式流量计测量气固两相流浓度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原理及实验台 |
4.1.1 实验原理 |
4.1.2 实验台设计 |
4.2 实验过程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 误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 |
5.1 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 |
5.2 本文的主要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HG-HC智能烟尘粉尘测量仪(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单片机橡胶车间空气粉尘浓度检测仪的设计[J]. 水生宏.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20(21)
- [2]基于Φ-OTDR的袋式除尘器除尘滤袋破损监测和定位技术的研究[D]. 史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3]基于ZigBee的环境参数采集控制系统[J]. 张凌飞,黄永雄. 信息通信, 2016(10)
- [4]利用光散射法对细粒子(PM2.5)单片机主控检测仪的研制[J]. 陶忠良,赵文卓.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6(04)
- [5]高炉出铁场烟尘浓度两种节能控制方式研究[D]. 江龙. 重庆大学, 2012(03)
- [6]流固两相流中固相参数测量方法研究[D]. 张星. 江苏大学, 2010(05)
- [7]金教授李老板趟出校企合作成功路[N]. 温艳华,宁旭. 辽宁日报, 2010
- [8]气固两相流阻力式浓度测量方法研究[D]. 刘张鹏. 山东大学, 2008(01)
- [9]环境监测仪:监测环境污染的“电子眼”[J]. 张娟.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8(01)
- [10]HG-HC智能烟尘粉尘测量仪[J]. 科技处.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