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草药一类新药有望研制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惠西珂[1](2021)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由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4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抗菌的作用,临床对治疗手足口病、支气管炎、咽炎、腮腺炎、扁桃腺炎等疾病具有显着疗效,是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成方制剂。因为组成该制剂的单味药材产地众多,存在质量差异大、良莠不齐的现象,原药材质量的好坏对该方制剂的疗效影响很大,而许多研究人员对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药理药效以及制剂中的某些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较多,但综合多种指标评价一味药材质量的优劣相对较少,对中药资源进行评估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对该制剂的原料药进行资源评估,从而制订一套稳定、可行、全面的质量标准体系,为企业筛选出质优、供应稳定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种植基地,建立原药材的质量标准,制订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至关重要。本文以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4味中药材为研究对象,以现行药典为基础增加多种质控指标对各药材进行质量分析与评价,并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体系,对各药材进行全面评估,从而保证药材质量的均一性、优质性与稳定性。此外,针对苦地丁基原植物混杂及采收标准不一的状况,本研究分别建立ITS2序列的DNA分子鉴定方法和HPLC指纹图谱方法用于鉴别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并研究了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通过对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和黄芩四味药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并结合现代研究筛选出的道地产区以及合作企业的种植基地进行走访调研,完成了包括原料药的预计消耗量、预计可获得量、潜在风险、质量分析与评价、可持续利用和稳定质量措施六个方面的药材评估。质量分析与评价部分主要是以2020版《中国药典》为基准,对收集的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药材进行质量评价并根据实测数据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综合考虑各药材质量与产量关系,评估结论如下:1、蒲公英:将陕西省渭南市的3个蒲公英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蒲公英原料药,考虑到不可控因素,将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的蒲公英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以备不时之需。2、苦地丁:将河北安国的苦地丁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苦地丁原料药,将江苏新北的苦地丁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3、板蓝根:将甘肃张掖市民乐县的板蓝根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板蓝根原料药,将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的板蓝根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4、黄芩:将内蒙古赤峰市牛家营子镇的黄芩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黄芩原料药,将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黄芩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四味药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能够有效防范潜在风险,预计消耗量接近预计可获得量,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的风险较低。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质量评价与分析通过对各产地采集的样品进行质量分析与评价,筛选出质优、稳定性好的种植基地,并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蒲公英:薄层鉴别研究中,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增加了咖啡酸指标,建立了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品咖啡酸、菊苣酸以及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的薄层鉴别方法。增加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以及醇溶性浸出物的检测项目并在所得数据基础上建立企业质控标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蒲公英指纹图谱,以菊苣酸为参照峰,确定了 14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绿原酸、咖啡酸、菊苣酸和异绿原酸A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及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苦地丁: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增加了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检测项目并制定企业质控标准,并将药典浸出物含量标准提升2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苦地丁指纹图谱,以紫堇灵为参照峰,确定了 15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紫堇灵、乙酰紫堇灵和二氢血根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板蓝根: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板蓝根指纹图谱,以(R,S)-告依春为参照峰,确定了 10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尿苷、鸟苷、(R,S)-告依春和腺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黄芩: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黄芩指纹图谱,以黄芩苷为参照峰,确定了 14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黄芩苷、千层纸素A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三、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的鉴别研究基于ITS2序列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DNA分子鉴定:通过对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和其同属植物的ITS2序列鉴定与分析,总DNA提取、PCR扩增、测序成功率为100%,说明ITS2对于地丁草与其同属植物的鉴别完成率好,适用性强。基于对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ITS2序列的序列长度、GC含量、K2P遗传距离以及种间变异位点分析,可有效地鉴别出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通过对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进行特征图谱的建立,夏天无、黄堇、珠果黄堇和巴东黄堇与地丁草的相似度较高,共有峰较多,化学成分较相似。泾源紫堇中紫堇灵和乙酰紫堇灵的含量远远高于地丁草。四、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在对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中可以得出,紫堇灵成分在任一产地的地上部位含量均明显高于地下部位的含量;乙酰紫堇灵在苦地丁地上、地下部位差异性没有紫堇灵大,但地上部位普遍比地下部位含量高;二氢血根碱在苦地丁中的含量相对于紫堇灵、乙酰紫堇灵低,但在地下部位的含量远远高出地上部位,邳州产地的二氢血根碱在地下部位的含量最高,甚至高于其含有的紫堇灵含量。苦地丁中的3种生物碱类成分无论在地上部位还是地下部位,在5月中下旬达到峰值,考虑到量-效比的关系,认为苦地丁的最佳采收期为5月中下旬。
李超[2](2020)在《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制药产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医药市场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而我国无论在企业规模、产品结构、经济效益、研发能力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弥补这种差距,我国制药产业的未来应该走哪条发展之路,成为了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之所以以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美国和欧洲是现代生物制药产业的奠基者和领跑者,是传统的制药强国,而日本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制药产业,逐渐形成了极具本国特色的产业环境和国家竞争力。美国、日本和多数欧洲国家能够形成尖端制药领域的领头地位,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不仅有助于规划我国制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更有助于我国在借鉴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身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传统中医药。因此,本研究对我国制药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等理论作为基础,从宏观视角分析制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总结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产业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能够体现制药产业内外表征的综合评价体系,探究各国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各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为探究关键竞争要素提供方向性指导;随后采用个体固定效用模型对各国头部制药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企业层面产业规模和产业质量指标下的竞争因素的作用;再使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各国产业结构进行解析,分析了各国制药企业分布的结构性差异;基于上述的研究过程,本研究分析了企业层面影响因素反映在产业层面的作用,确定了11个制药产业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推导出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和形成逻辑,并分析了各国竞争力形成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制药产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特质,揭示了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的形成路径,提出了中国制药产业未来发展战略。从产业层面来讲,本研究从实证结果推理出各个显着的影响因素与产业各方面的竞争力、以及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复杂的单向或双向关系,这使得他们之间形成了精妙的循环。本研究注意到,某一些因素是可以通过“主动”改变或刺激来提高,如研发投入强度、员工数量、研发投入,进而启动整个相互作用的循环。因此,一般来说,在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国家和地区,要形成其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创新力度,扩大员工数量提升规模,从内部形成正向循环,也需要鼓励科学研究、完善金融制度和企业融资融券环境、制定合适恰当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国家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完善产业的支撑环境。基于对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路径的分析,本研究从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产业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制药产业的实际状况出发,本研究提出了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六大战略方向,学习日本鼓励对仿创药的研发;并且,如果能以现代医学的科学方式去解构中医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持续推进中药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中国制药产业必将在世界独树一帜。
赵帅[3](2019)在《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立项评价及研发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经典名方是中医药服务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处方的典型代表。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研发是中医药经典的传承和挖掘,也是推进中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的发布实施,古代经典名方成为中药企业关注的热点和学者研究的重点。但是目录方剂涉及的药味基原、炮制方法、药味剂量、制法工艺等关键点尚未形成共识与标准。至今我国也未有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发成功的案例可借鉴。本研究在对比分析国内外传统复方制剂研发、注册、监管衍变过程基础上,构建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立项评价模型,以L企业5个品种研发项目为实证研究对象,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究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立项与研发障碍,为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科学立项决策和研发监管提供参考。方法:(1)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了日本、韩国和我国香港、台湾、大陆的传统复方制剂研发、注册、监管等情况,为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研发和注册提供启示。(2)采取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筛选有关中药企业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立项评价的影响因素和指标,并结合专家访谈,构建中药企业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立项评价指标体系。(3)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其次应用灰色关联度-TOPSIS法对项目进行排序,并实施于L企业5个品种项目的立项评价。结果:(1)通过对比分析日本、韩国和我国香港、台湾、大陆的传统复方制剂研发、注册、监管等情况,启示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研发和注册应坚持政策扶持、严控质量标准,运用先进技术。(2)通过专家访谈法构建立项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为市场因素、临床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4项,二级指标为市场特征、经济可行性分析、临床价值、临床与试验数据等8项,三级指标为18项。利用问卷调查法和熵权法计算出各个层次指标权重,其中指标权重排序为:与企业战略匹配度0.3260>临床安全性评价数据0.0929>剂量情况0.0912>处方量0.0845>临床应用优势0.0760>市场容量潜力0.0591>工艺可行性与产业化程度0.0456>药材炮制情况0.0372>药材资源、基原情况0.0321等。(3)运用灰色关联度-TOPSIS法对项目进行排序,并实践于L企业的项目评价,结果为:F项目0.7562>D项目0.6735>G项目0.6022>H项目0.4788>E项目0.3304。结论:从政府、企业两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企业方面是一是保持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立项评价模型的长期有效性;二是严控质量标准,将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做成精品制剂。政府方面一是应鼓励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剂型改革;二是设定用药剂量范围;三是设立经典名方专家委员会和设置不同的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简化方式,推动高品质、高质量的精品制剂发展。
谢晶曦,刘延泽[4](2017)在《我国中药新药创制的多样性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一个新药的创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领域和方方面面,也有许多途径和突破口。在突出创新药物中的"创(creation)"字的前提下,从传统中药、民间草药、有效成分、结构改造及仿生合成、代谢产物、关键技术等方面对与中药相关的创新药物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有所参考与启发。
刘玉成[5](2013)在《药学高等教育与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发展到大众化阶段,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与日俱增,评价质量的标准也不断发展变化。社会各界逐渐意识到,要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除了关注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条件等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考察高等教育的结构是否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药学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取决于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两个系统,一个是医药产业,个是高等教育。对于医药产业,主要研究其各个组成环节对于药学人才的需求特点。对于药学高等教育,主要研究其结构组成,包括能级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就业结构等等,研究在这种结构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数量、层次、知识体系方面是否适合医药产业的发展。对于医药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组成环节对药学人才的需求这一领域。这种组成环节有两个维度的分类方式:一种依据产业链理论将医药产业划分成新药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学服务四个链节;另一种是根据国家统计局产业分类标准,选取化学药品制造业、中药制造业、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这三个子产业。医药产业的各链节或者各组成部分对药学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理论上讲,新药研发环节需要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药品生产和药品流通环节需要大批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药学服务环节需要高层次服务型人才;化学药品制造业由于规模大,需要各种人才的数量要超过中药产品制造业和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但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造成医药产业各组成部分对人才的需求和理论上发生偏离,比如目前我国新药研发环节和药学服务环节都不发达,所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并不旺盛。对于药学高等教育,主要研究其规模与各类结构的现状以及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医药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以药学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作为表征规模的指标,以医药工业总产值作为表征医药产业规模的指标,近十年二者的发展速度基本一致,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医药产业的生产方式、投资结构没有较大变动的情况下,药学高等教育的规模基本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2)将药学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四个能级。目前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偏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量偏少。导致的结果将是学术型人才培养数量偏多,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数量偏少,这种培养不适应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3)将药学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划分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四个层次。目前各层次规模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高职生、博士研究生;按规模增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这种层次结构导致的结果将是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的规模超出医药产业的需求。(4)药学高等教育的地域结构研究药学高等教育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情况。这里的地域既指每个省级行政单位,也指按照三大经济地带的方法将我国划分成的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地区。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所拥有的大学数量和质量都远远高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介于二者之间。但是将各省级行政单位拥有的大学数量与该地区医药总产值相比,则结果又发生变化。(5)药学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指药学高等教育领域有哪些专业,以及这些专业的专业点数量。在专业组成结构方面,医药产业的每个领域都有适合的专业为其培养人才基本可以满足医药产业对于人才种类的需求;目前的问题在于,为中药制品制造业服务的专业群规模比为化学药品制造业服务的专业群规模还要大,这与产业发展现状是不符的。另外,为药学服务环节培养人才的临床药学专业规模过小,不利于将来药学服务的大范围开展。(6)药学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指教学计划中各类课程组合、衔接和联系的方式。本文以沈阳药科大学新旧专业计划作为对比,得出结论在新教学计划中,化学类和工程类课程的学时数均有下降,生命科学和医学基础类课程的学时数均有上升,体现了课程结构由“化学—药学—工程”模式向“化学—生物学—医学—药学”模式转化的趋势,并根据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情况,提出通过增加新的课程来完善药学高等教育课程结构。(7)药学高等教育的就业结构指药学院校毕业生在不同就业部门分布的数量对比关系。本文分层次研究药学高等教育的就业结构:高职生和本科生均以医药企业为主要就业渠道,这种就业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需求基本适应;硕士研究生近年来在医药产业就业为主,并且规模逐渐增长;博士研究生仍以在高校就业为主,但在医药企业就业的规模逐渐增长。这种就业结构说明医药产业尚不能吸纳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就业,也体现了高层次人才培养有一定程度的过度现象。
叶成[6](2008)在《化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008-2009)》文中研究表明一、引言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和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制备及其应用,以及物质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几乎所有的方面都
李昌[7](2008)在《新型抗HIV-1蛋白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构建、表达与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针对当前AIDS/HIV治疗中面临的病毒变异快、病毒感染细胞贮存池难以清除、病毒感染造成机体免疫功能损伤等关键问题,以构建具特异杀伤和免疫治疗双重功能的基因工程制剂为目标,筛选能够与HIV-1膜蛋白特异结合的抗病毒蛋白西诺维恩(CVN)、格瑞弗森(GRFT)以及免疫诱导因子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A(SEA)为研究对象,利用细菌和酵母表达系统,获得了重组抗病毒蛋白CVN、GRFT及其偶联SEA的重组导向制剂CS、GS,对其进行初步活性分析。同时制备了稳定表达中国流行株HIV-1膜蛋白的靶细胞模型,利用该模型,通过免疫印迹(Western blo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免疫荧光测定(IFA)、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试验等,对CVN、GRFT及其重组导向制剂CS、GS的体外结合活性、细胞结合活性及细胞杀伤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了抗病毒蛋白和重组导向制剂,并且都具有良好的细胞结合活性。重组导向制剂可非特异性活化PBMCs、特异性介导CTLs杀伤表达HIV-1膜蛋白的靶细胞,为该制剂进一步推向临床奠定了基础。
王法亮[8](2008)在《山东省中草药产业组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良好的资源条件。自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对外出口快速增长,在全国中药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中草药已成为适宜产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们对中药的需求不断增长,对中草药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在逐年提高,但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受其自身组织结构的影响,其市场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该产业的发展,致使其市场绩效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够强。因此,需要从产业组织角度对山东省中草药产业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依据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制度经济学、博弈论,引用产业组织理论经典SCP分析法对中草药产业进行分析,运用历史分析与现状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中草药产业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的主要框架与内容是:第一,对山东省中草药的生产、营销、中药生产及产品的营销等环节的组织结构、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绩效分别进行了全面分析;第二,中草药GAP生产是实现中草药质量提高的基本生产方式,为此专门安排一章,对其现行生产经营制度的弊端、制度创新及制度修正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第三,对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各环节的合作社组织和产业的纵向合作组织进行专门分析。通过对中草药产业不同层次和环节存在影响产业健康发展的相关问题的分析研究,分别提出了促进中草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观点及结论如下:1.通过调查和分析研究认为,山东省中草药生产的整体规模较大,但单一生产主体的经营规模狭小,生产分散,缺乏规模经济性。中草药产业的现行市场结构对生产者几乎没有进入与退出壁垒,众多生产者在缺乏统一技术操作的状态下生产的中草药产品,存在较大的内在质量差异性,但对这种差异性难以进行及时有效地判别,而其外在质量则又几乎是相同的,因此竞争强度较高。由于生产者信息不完全,生产安排盲目,收益预期具有不确定性。在现行家庭生产的自主性、传统性和缺乏监督的状态下,农户为了获取好的效益,具有追求单位面积产量而忽视内在质量的倾向,与中草药所追求的道地性和质量稳定相悖。在现有土地经营政策框架下,应加强合作,以提高药农的组织化程度;强化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逐步实施中草药的规范化生产,促进山东省中草药产业的健康发展。2.中草药产品的质量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实施中药材GAP生产的目标即是生产“优质、稳定、可控”的中草药产品,为中药生产提供优质原料。中药材GAP生产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和雄厚的技术支撑,进入和退出壁垒都非常高。实施中药材GAP生产的市场主体是中药企业,在现行“中药企业+科技+基地+农户”的经营制度下,农户是中草药生产的具体实施者,即微观生产主体,在技术指导、合约约束和监督下,企业可在短期内获得优质中草药产品,但从长期看则难以保障其产量质量;而实施企业农场集中经营可以保障中草药产品质量,但劳动效率相对较低。从而出现了在中药材GAP生产中,农户家庭生产劳动效率高但质量难以保障与企业农场能保障质量但劳动效率下降的制度冲突。本文研究认为,生产优质中草药应采用企业农场的经营制度,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制度修正,使其既能保障中药材产品质量,又能提高劳动效率。3.实施有效的营销是实现中草药生产效益的保障。目前,山东省从事中草药营销的人员数量众多,但其规模普遍较小,组织较为松散,难以采用先进的营销手段。山东省中草药的采收后处理普遍不够规范,等级比较混乱,多以通货形式销售,大多数乡村购销环节和中间购销环节没有严格按照中药材GSP规范的要求组织营销,易发生混杂、霉变等质量问题。乡村中草药购销合作组织没有建立,动态营销联盟的作用发挥有限;营销市场主体过多,难以实现有效竞争;缺乏完整的市场监管体系。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山东省中草药产品的竞争力和产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应着力构建标准化的中草药营销体系,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严格按照中药材GSP规范营销者行为,建立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追溯信息体系,以良好的产品质量和营销信用拓展市场,保障中草药生产者和营销者的效益。4.中草药只有将其加工成为中成药或中药饮片后才能被中医技术人员用于治病救人,被病患者消费。中药加工属于高投入、高技术、高回报、高风险的产业,在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山东省的中药加工企业相对较多,主要申请生产传统配方中药;多数厂商没有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未达到最小经济规模,中成药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应有的产业特性尚未充分体现。能够进行新药研发的只有少数几家优势规模厂商,产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应鼓励优势企业规模扩张,提高中药工业进入壁垒,促进产业适度集中;采取合作营销策略,降低市场竞争强度,降低中药产品的营销费用,提升企业和产业竞争力。5.竞争能够提高生产力水平,合作也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针对中草药生产者个体弱小的现实,依据合作社理论,研究认为应当加强中草药生产者合作,以进一步提高投入物购置和产品出售的谈判能力,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生产效益。山东省中草药生产者规模狭小,“合作剩余”少,缺乏合作的积极性;合作组织的规模和影响力小,难以开展有效服务,致使中草药横向合作发展缓慢。应当发挥小合作的传统优势和能人效应,加大支持力度,促进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推进合作。中草药生产和营销者组织化程度低,合作效益不明显,受合作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影响,中草药行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组织不稳定。对此,应努力增强各环节的组织程度,加强各市场主体的规模扩张和信用建设,奠定合作基础,实现行业内的合作共赢。
叶成[9](2006)在《化学学科发展综合报告(2006)》文中提出一、引言(一)化学是承上启下的中心科学在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谈论科学的发展时指出,"这将是一个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世纪",那么究竟"化学还有什么用呢?"。诚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HWKroto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所述,"正是因为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信
田丽娟[10](2006)在《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药学史的任务是按照年代顺序,应用具体事实揭示并阐明药学发展的规律。通过药学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可记取的教训,为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现代药学史是中国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近代药学发展的沿袭和进步。为了更好的理解现代药学发展的历程和前后衔接,本文首先概要论述了古代和近代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了各个阶段药学发展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研究之余,我为祖先所创造的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接下来,在现代药学史研究部分,本文从药学事业发展和药学科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在药学事业发展部分,分别从中药事业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制药工业、医药商业、药学教育、医药科技、医院药学、药学社会团体、药学书刊与网站、香港和澳门药学发展共十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在药学科学研究部分,分别从现代药学史研究、中药研究、药学分科研究和药物学研究四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科学的进展和成就。研究之余,关心祖国药学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通过研究现代药学史发现,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巨大的挫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此时的广大药学工作者,面对困难,怀着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之情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尽自己最大所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出各自的光和热,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他们忘我的辛勤劳动而产生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药学工作者焕发了高度的热情和能量,积极投身到药学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药学工作者要学习前辈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团结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去,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共同努力!
二、中草药一类新药有望研制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草药一类新药有望研制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蒲公英资源研究进展 |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2 质量控制研究 |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二节 苦地丁资源研究进展 |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2 质量控制研究 |
3 苦地丁的鉴别研究 |
4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三节 板蓝根资源研究进展 |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2 质量控制研究 |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四节 黄芩资源研究进展 |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
2 质量控制研究 |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五节 中药资源评估研究进展 |
1 思路与方法 |
2 中药资源评估现状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蒲公英资源评估研究 |
第一节 蒲公英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
1 理化鉴别 |
2 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
3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4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蒲公英质量评价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蒲公英资源评估报告 |
1 本草考证 |
2 资源调查 |
3 质量评价 |
4 评估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蒲公英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
第三章 苦地丁资源评估研究 |
第一节 苦地丁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
1 理化鉴别 |
2 杂质、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苦地丁药材质量评价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的鉴别研究 |
1 基于ITS2序列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DNA分子鉴定 |
2 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 |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果分析 |
4 讨论 |
第四节 苦地丁资源评估报告 |
1 本草考证 |
2 资源调查 |
3 质量评价 |
4 评估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苦地丁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
第四章 板蓝根资源评估研究 |
第一节 板蓝根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
1 理化鉴别 |
2 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板蓝根药材质量评价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板蓝根资源评估报告 |
1 本草考证 |
2 资源调查 |
3 质量评价 |
4 评估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板蓝根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
第五章 黄芩资源评估研究 |
第一节 黄芩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
1 理化鉴别 |
2 水分、总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黄芩药材质量评价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黄芩资源评估报告 |
1 本草考证 |
2 资源调查 |
3 质量评价 |
4 评估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黄芩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
结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产业竞争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制药产业发展相关文献 |
2.2.2 企业竞争力相关文献 |
2.2.3 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相关文献 |
2.2.4 竞争力评价体系文献 |
2.3 文献述评 |
第3章 制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1 主要发达国家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3.1.1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状况分析 |
3.1.2 美国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3.1.3 日本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3.1.4 欧洲国家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3.2 主要发达国家制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2.1 企业发展周期视角下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3.2.2 制药企业发展过程中相关因素的作用 |
3.2.3 制药产业发展内外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3.3 制药产业特征分析 |
3.3.1 产业需求特征 |
3.3.2 产业竞争特征 |
3.3.3 产业技术特征 |
3.3.4 产业发展特征 |
3.3.5 产业盈利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制药产业竞争要素分析及竞争力评价 |
4.1 制药产业竞争要素分析 |
4.1.1 产业发展状况相关要素 |
4.1.2 产业支撑环境相关要素 |
4.2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
4.2.1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概述 |
4.2.2 评价指标的界定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
4.2.5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优势比较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制药产业关键竞争要素实证研究 |
5.1 产业规模、产业质量指标视角下的竞争要素实证研究 |
5.1.1 实证研究设计 |
5.1.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5.1.3 产业规模指标分析过程 |
5.1.4 产业质量指标分析过程 |
5.2 产业结构指标视角下的竞争要素实证比较 |
5.2.1 实证研究设计 |
5.2.2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
5.2.3 制药企业单一要素实证比较研究 |
5.2.4 制药企业全要素实证比较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 |
6.1 产业规模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
6.1.1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
6.1.2 关键因素分析 |
6.2 产业质量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
6.2.1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
6.2.2 关键因素分析 |
6.3 产业结构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
6.4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与差异分析 |
6.4.1 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关键因素作用 |
6.4.2 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综合分析 |
6.4.3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差异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7.1 主要结论 |
7.2 对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启示 |
7.2.1 中国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
7.2.2 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路径分析 |
7.2.3 中国制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
7.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7.3.1 不足之处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立项评价及研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中药类产品国际化进程 |
1.1.2 我国中药新药注册审批现状 |
1.1.3 我国中药注册审评体系构建情况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对比分析法 |
1.3.2 文献研究法 |
1.3.3 调查问卷法 |
1.3.4 专家访谈法 |
1.3.5 熵权法 |
1.3.6 灰色关联度-TOPSIS法 |
1.4 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国内外传统复方制剂研发、注册、监管情况 |
2.1 日本汉方制剂 |
2.1.1 日本汉方制剂的研发 |
2.1.2 日本汉方制剂的注册审批 |
2.1.3 日本汉方制剂的监管制度及法律体系 |
2.1.4 日本汉方制剂评析 |
2.2 韩药 |
2.2.1 韩药的研发 |
2.2.2 韩药的注册审批 |
2.2.3 韩药的监管制度及法律体系 |
2.2.4 韩药的评析 |
2.3 香港固有药 |
2.3.1 香港固有药的研发 |
2.3.2 香港固有药的注册审批 |
2.3.3 香港固有药的监管制度及法律体系 |
2.3.4 香港固有药评析 |
2.4 台湾固有成方 |
2.4.1 台湾固有成方的研发 |
2.4.2 台湾固有成方的注册审批 |
2.4.3 台湾固有成方的监管制度及法律体系 |
2.4.4 台湾固有成方评析 |
2.5 经典名方复方制剂 |
2.5.1 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研发 |
2.5.2 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注册审批 |
2.5.3 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监管制度与法律体系 |
2.5.4 经典名方复方制剂评析 |
2.6 传统复方制剂比较分析 |
2.6.1 传统复方制剂研发比较 |
2.6.2 传统复方制剂注册比较 |
2.6.3 传统复方制剂监管制度与法律体系比较 |
第三章 构建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立项评价模型 |
3.1 构建立项评价指标体系 |
3.1.1 评价原则 |
3.1.2 立项评价指标 |
3.1.3 指标体系 |
3.2 确定立项评价指标权重 |
3.3 应用灰色关联度-TOPSIS法 |
3.3.1 规范化处理指标值 |
3.3.2 计算欧氏距离 |
3.3.3 计算灰色关联度 |
3.3.4 得出相对贴近度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4.1 项目简介 |
4.2 经典名方立项评价 |
4.2.1 确定专家资质 |
4.2.2 专家调查得出主观权重 |
4.2.3 求出客观权重 |
4.2.4 确定综合权重 |
4.3 评价模型的计算 |
4.4 结果分析 |
4.5 D项目物质基准研制 |
4.5.1 D项目可行性分析 |
4.5.2 D项目物质基准的制备 |
第五章 推动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发展的建议措施 |
5.1 保持经典名方立项评价模型的长期有效性 |
5.2 严控质量标准 |
5.3 鼓励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剂型改革 |
5.4 设定用药剂量范围 |
5.5 制定政策,推动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发展 |
5.5.1 设立经典名方专家委员会 |
5.5.2 设置经典名方复方制剂不同简化方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结构性访谈提纲 |
附录 B 经典名方复方制剂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我国中药新药创制的多样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中药的宝库作用 |
1.1 从中药的功能出发 |
1.2 从单味药或复方出发 |
2 民间草药的重要意义 |
2.1 山莨菪中山莨菪碱的发现及新药654-2的研制 |
2.2 满山红祛痰有效成分的发现及新药研发 |
2.3 鸭胆子中苦木内酯类化合物的发现及抗肿瘤药开发 |
2.4 罗布麻的利用价值不可估量 |
2.5 其他民间草药 |
3 天然成分的引领作用 |
3.1 五味子中联苯环辛烯型木脂素的发现及引领作用 |
3.2 莨菪烷类生物碱的研究引领系列新药研发成功 |
3.3 乌头碱类成分对新药研发的引领作用 |
3.4 其他成分 |
4 结构改造的优化作用 |
4.1 紫杉醇的结构优化 |
4.2 青蒿素的结构优化及系列新药研发 |
4.3 西地那非类药物的结构优化 |
4.4 白桦酯酸的结构优化及抗肿瘤药物研制 |
4.5 其他天然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 |
5 仿生合成的前景巨大 |
6 代谢产物的重要启发 |
7 结语 |
(5)药学高等教育与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更加关注 |
1.1.2 合理的结构是高等教育适应并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
1.2 研究进展以及发达国家经验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医药产业与药学高等教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医药产业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1 医药产业的组成结构 |
2.1.2 医药产业的发展规律 |
2.1.3 医药产业的关联 |
2.1.4 医药产业链各环节的简要介绍 |
2.2 药学高等教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2.2.1 药学高等教育的规模 |
2.2.2 药学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 |
2.2.3 药学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
2.2.4 药学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 |
2.2.5 药学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 |
2.2.6 药学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 |
2.2.7 药学高等教育的就业结构 |
2.3 医药产业与药学高等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
2.3.1 医药产业对药学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
2.3.2 药学高等教育对医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成功经验 |
3.1 美国高等教育的总体特点 |
3.1.1 规模扩张的方式 |
3.1.2 美国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 |
3.1.3 美国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认证 |
3.1.4 高等教育相关者的理念和行为方式 |
3.2 美国的药学高等教育 |
3.2.1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
3.2.2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
3.2.3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 |
3.2.4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的就业结构 |
3.2.5 美国药学高等教育的专业认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医药产业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分析 |
4.1 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药学教育的人才的需求 |
4.2 各子产业的现状以及对药学人才的需求分析 |
4.3 医药产业链各环节的现状以及药学人才的需求分析 |
4.3.1 新药研发环节的现状以及药学人才的需求 |
4.3.2 药品生产的现状以及药学人才的需求 |
4.3.3 药品流通的现状以及药学人才的需求 |
4.3.4 药学服务的现状以及药学人才的需求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药学高等教育的规模和结构研究 |
5.1 药学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历程 |
5.2 药学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分析 |
5.3 药学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分析 |
5.4 药学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现状 |
5.4.1 高校及本科、高职专业点的区域分布 |
5.4.2 药学研究生专业点的区域分布 |
5.5 药学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研究 |
5.5.1 药学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
5.5.2 药学本科生的专业结构 |
5.5.3 药学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结构 |
5.6 药学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研究 |
5.6.1 药学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发展 |
5.6.2 药学高等教育课程结构的现状评述 |
5.6.3 临床药学专业课程结构研究 |
5.7 药学高等教育的就业结构研究 |
5.7.1 药学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结构 |
5.7.2 药学本科教育毕业生就业结构 |
5.7.3 药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结构 |
5.7.4 药学博士研究生就业结构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药学高等教育对医药产业的适应状况分析 |
6.1 药学高等教育规模对医药产业的适应状况分析 |
6.2 药学高等教育能级结构、层次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
6.2.1 我国高等教育整体的能级结构、层次结构对国民经济的适应性分析 |
6.2.2 药学高等教育能级结构、层次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 |
6.3 就业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状况分析 |
6.4 专业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
6.4.1 专业设置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 |
6.4.2 专业比例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 |
6.5 课程结构对医药产业的适应性分析 |
6.6 药学高等教育区域结构与医药产业的适应性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药学高等教育与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的策略建议 |
7.1 构建合理的药学高等教育结构 |
7.2 丰富药学及相关专业目录 |
7.2.1 产业关联决定专业关联 |
7.2.2 开设药学类新专业,促进医药产业全方位发展 |
7.3 改进课程结构 |
7.3.1 药物基因组学 |
7.3.2 分子影像学 |
7.3.3 生物电子学 |
7.3.4 药物计量学 |
7.3.5 时间药学 |
7.3.6 代谢组学 |
7.3.7 药物代谢学 |
7.3.8 纳米药物 |
7.3.9 计算中药学 |
7.3.10 生物信息学 |
7.3.11 转化医学 |
7.3.12 循证药学 |
7.3.13 药学心理学 |
7.3.14 药物经济学 |
7.4 药学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应履行各自职责 |
7.4.1 教育管理部门的责任 |
7.4.2 高校的责任 |
7.4.3 医药产业的责任 |
7.5 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认证委员会 |
7.5.1 专业认证委员会 |
7.5.2 教学指导委员会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附录 |
(7)新型抗HIV-1蛋白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构建、表达与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HIV 感染分子机制及其防治研究现状 |
1 AIDS/HIV 的流行情况 |
2 HIV 病原学 |
3 HIV 感染与致病分子机制 |
4 HIV 的进化与变异 |
5 AIDS/HIV 防治研究现状 |
6 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抗HIV 重组导向制剂与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
1 AIDS 靶向治疗的历史、原理及研究现状 |
2 AIDS 靶向治疗运载工具研究 |
3 AIDS 靶向治疗生物弹头研究 |
4 AIDS 新的免疫治疗策略研究 |
5 问题与展望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新型抗病毒基因西诺维恩、格瑞弗森的合成构建、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抗HIV 重组导向制剂CS、GS 的构建及原核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重组抗病毒蛋白及其导向制剂的纯化与复性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HIV-1 感染靶细胞模型的制备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活性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在酵母中表达探索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CURRICULUM VITAE |
(8)山东省中草药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中草药的概念和中草药产业的界定 |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和体系 |
1.5 本文的结构体系 |
1.6 本文的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2 山东省中草药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2.1 山东省中草药产业的发展历程 |
2.2 山东省中药材资源 |
2.3 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4 国内外中草药产业的发展情况 |
2.5 小结 |
3 山东省中草药生产组织:结构—行为—绩效 |
3.1 山东省中草药种植的组织结构 |
3.2 山东省中草药种植者行为:生产方式的选择 |
3.3 山东省中草药种植者行为:品种选择 |
3.4 山东省中草药种植者行为:肥料与农药的施用 |
3.5 山东省中草药生产者行为:技术创新 |
3.6 山东省中草药生产绩效:中草药生产的比较优势 |
3.7 山东省中草药生产绩效: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
3.8 促进山东省中草药生产的产业组织对策 |
4 山东省中药材GAP基地建设 |
4.1 中药材GAP的涵义与要求 |
4.2 中药材GAP基地建设情况与壁垒分析 |
4.3 中药企业实施GAP生产的行为选择 |
4.4 中药材GAP基地和规范化基地建设的主要成果及存在问题 |
4.5 中药材GAP生产的经营制度分析 |
5 山东省中草药的销售组织 |
5.1 中草药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 |
5.2 山东省中草药营销组织结构与制度 |
5.3 山东省中草药营销行为之一:采收后处理行为 |
5.4 山东省中草药营销行为之二:定价 |
5.5 山东中草药营销行为之三:中草药营销渠道 |
5.6 山东省中草药营销的品牌培育 |
5.7 山东省中草药营销绩效 |
5.8 山东省中草药营销的组织对策:建立标准化营销体系 |
6 山东省中药工业生产与营销组织分析 |
6.1 山东省中药工业生产历程 |
6.2 中药工业的行业特点 |
6.3 山东省中药工业的组织结构 |
6.4 山东省中药制药企业的行为分析 |
6.5 山东省的中成药营销分析 |
6.6 中草药产业各环节的价值分配 |
6.7 山东省中药制药业的产业竞争力 |
6.8 山东省中药制药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
6.9 山东省中药工业的组织对策 |
7 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合作组织 |
7.1 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合作社 |
7.2 山东省中草药合作社概述 |
7.3 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合作社的组建与运行 |
7.4 中草药纵向合作组织 |
7.5 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合作组织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
7.6 促进山东省中草药产业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对策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就 |
(10)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的源起 |
2 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
2.1 药学史研究相关着作 |
2.2 药学史研究文献 |
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4 论文的研究意义 |
5 论文的创新点 |
6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古代药学史概论 |
1 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
2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
3 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的药学 |
4 两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药学 |
5 宋辽金元时期的药学 |
6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药学 |
第三章 近代药学史概论 |
1 近代中药发展概况 |
1.1 药物学的发展 |
1.2 方剂学的成就 |
1.3 旧中国歧视中医药和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 |
1.4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
1.5 中医药学术团体与刊物 |
2 近代西药发展概况 |
2.1 西方药学的输入 |
2.2 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
2.3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2.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
2.5 药学(西药)教育 |
2.6 药学(西药)研究 |
2.7 医药学术团体和医药期刊 |
3 解放军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工作 |
3.1 中医药工作的开展 |
3.2 医药教育 |
3.3 医药工业 |
3.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
第四章 现代药学史研究 |
1 药学事业的发展 |
1.1 中药事业的发展 |
1.2 药品监督管理 |
1.3 制药工业 |
1.4 医药商业 |
1.5 药学教育 |
1.6 医药科技工作 |
1.7 医院药学 |
1.8 药学社会团体 |
1.9 药学书刊与网站 |
1.10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学事业的发展 |
2 药学科学研究进展 |
2.1 现代药学史研究 |
2.2 中药研究 |
2.3 药学分科研究进展 |
2.4 药物学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1 对现代药学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关单位必须加强这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
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必须坚决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药学事业各项改革 |
4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
5 实施“科教兴药”战略,推动药学事业全面进步 |
6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
7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表1 |
四、中草药一类新药有望研制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D]. 惠西珂.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D]. 李超.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3]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立项评价及研发策略研究[D]. 赵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我国中药新药创制的多样性探讨[J]. 谢晶曦,刘延泽. 中草药, 2017(08)
- [5]药学高等教育与医药产业的协同发展研究[D]. 刘玉成. 沈阳药科大学, 2013(02)
- [6]化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008-2009)[A]. 叶成. 化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008-2009), 2008
- [7]新型抗HIV-1蛋白西诺维恩、格瑞弗森及其重组导向制剂构建、表达与活性研究[D]. 李昌. 吉林大学, 2008(11)
- [8]山东省中草药产业组织研究[D]. 王法亮.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3)
- [9]化学学科发展综合报告(2006)[A]. 叶成. 化学学科发展研究报告(2006), 2006
- [10]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 田丽娟.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