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石油实验地质总目录(第25卷)

2003年石油实验地质总目录(第25卷)

一、石油实验地质2003年(第25卷)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 (35-204,No.13 Gaoliangqiao Xiejie Haidian,Beijing 100081)[1](2013)在《《光谱实验室》2012年第29卷总目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35-204,No.13 Gaoliangqiao Xiejie Haidian,Beijing 100081)[2](2011)在《《光谱实验室》2010年第27卷总目次》文中研究表明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35-204,No.13 Gaoliangqiao Xiejie Haidian,Beijing 100081)[3](2009)在《《光谱实验室》2008年第25卷总目次》文中研究表明

赵国欣[4](2008)在《开发后期河流相储层精细刻画及剩余油定量描述》文中指出针对我国中、新生代陆相已开发油藏特点,选择非均质性严重的注水开发河流相砂岩油藏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胜利油区主力油田孤东油田七区西馆陶组的实例,开展油藏地质精细研究,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基准面旋回理论和地层响应过程的沉积动力学原理,建立不同级次的旋回层序和单砂体的骨架模型;综合井震资料,对储集层的砂体和属性参数进行井间预测;建立密井网区的储层地质知识库,利用地质统计学或随机模拟的思路进行储层属性参数的预测,建立高精度的预测模型;采用动静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预测方法,准确确定剩余油的相对富集部位、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为高含水后期油田调整开发方案、制定挖潜增产措施、控水稳油、提高采收率提供科学依据。该论文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河流相沉积油藏储层研究为例,建立了河流相储层高分辨率层序等时对比格架;利用丰富的取心井资料,建立高含水期储层参数测井精细解释模型;充分发挥密井网区各种动静态资料丰富的优势,建立了河流相储层的地质知识库,为储层三维空间的精细刻画奠定基础,并利用开发动态资料获得比较准确的砂体连通宽度和厚度数据,约束储层精细建模。以精细油藏地质模型为基础,形成了利用开发地质学、水淹层测井评价、生产动态分析、油藏数值模拟及油藏工程等多种方法对剩余油进行综合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实现剩余油的定量描述,并阐明特高含水期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剩余油挖潜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高含水期河流相沉积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指导,在矿场应用中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刘新,安飞,肖璇[5](2018)在《加拿大致密油资源潜力和勘探开发现状》文中指出加拿大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是全球第五大石油出口国,也是继美国后世界第二个成功开发致密油气的国家。美国能源信息署评估,加拿大致密(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随着水平井、多段压裂技术革新以及对低孔低渗致密储层地质条件和特征认知的完善,加拿大致密(页岩)油气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加拿大致密油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加拿大沉积盆地,产量来自该盆地8大致密油产区,生产活动集中在巴肯组、卡尔蒂姆组和维京组,其中巴肯组/埃克肖组占国内致密油产量的30%40%。加拿大致密油资源开发具有强大优势,但受当前全球油价低迷影响,开发前景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韩松财,魏佳,程远方,李学亮,丁吉平,腾飞[6](2017)在《诱导应力下天然裂缝的稳定性及破坏特征》文中提出为了探讨水力裂缝激活天然裂缝的力学机制,基于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水力裂缝扩展过程中天然裂缝面诱导应力场解析模型,分析了水力裂缝逼近条件下天然裂缝的稳定性行为及破坏特征。研究表明:天然裂缝的稳定性受到水平应力差、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孔隙压力、压裂液黏度及排量、逼近距离、天然裂缝空间展布及粗糙度等因素影响;逼近过程中天然裂缝可能同时出现张性和剪切滑移破坏,但更易发生剪切破坏,且剪切破坏区明显大于张性破坏区,破坏区也主要出现在倾斜天然裂缝的正半轴上,负半轴几乎没被激活;天然裂缝的失稳中心随着走向角的减小逐渐向正半轴移动,随着逼近距离减小逐渐向负半轴移动,其他因素对失稳中心影响很小。研究成果对体积改造复杂缝网形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屈俊涛,李辉[7](2011)在《浅论系统因素与矿山安全管理》文中研究表明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项目设计到施工环节,工程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安全的影响和作用是潜在的也是突出的,物的状态、特性又决定了危险源存在的不可抗性,因此,从源头上进行控制和预防,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姜星莉[8](2010)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进入21世纪,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节节攀升,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最显着的特征,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也无一例外的深入到能源领域,并带来一系列新的能源问题。本论文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通过对当今世界能源状况和能源安全格局的研究,结合中国的能源安全状况,分析经济全球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的挑战,借鉴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主要国家(集团)的能源安全战略经验,为我国制定切实可行的能源安全战略提供参考。研究这一问题,能够提高中国能源安全理论研究水平,同时对我国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保障能源经济安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文共六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是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简要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能源安全的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并介绍了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及不足。第二章首先从能源、能源安全、经济全球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入手,分析了能源安全的内涵、影响能源安全的因素以及经济全球化与能源和能源安全的影响和相互关系,讨论了经济全球化在能源领域的表现以及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能源安全中的矛盾冲突也更加激烈。第三章首先在世界能源供需状况和安全状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种种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速度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上升。然而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种种问题,如:能源资源储备状况堪忧,开发利用难度大,供需矛盾突出,消费结构不合理,清洁能源比例较低,利用效率不高,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尖锐等。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更严峻的挑战:对外依赖性在不断增加,全球竞争更加激烈,能源价格日益趋高,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对中国能源市场的争夺等等。如何确保中国能源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和紧迫的问题。第四章对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主要能源国家(集团)的能源安全战略进行了分析,美国制定的能源长期和短期的目标、能源多元化,欧盟的清洁能源利用,日本的节能技术,俄罗斯的能源外交等战略尤其值得中国借鉴。第五章和第六章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发展过程和整体目标入手,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利用全球化特点和趋势,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实施能源安全战略选择的建议。对内的能源安全战略包括:制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实施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大力实施能源节约战略,重视环境保护战略等。对外能源安全战略包括:能源供给多元化战略,与能源大国的竞争合作战略,与国际能源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能源合作,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能源运输安全战略等。本文的创新点包括:1、深入分析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在能源领域的表现,国际能源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市场不断多元化,跨国能源公司不断并购和大发展,国际资本开始向能源领域大规模聚集,区域能源一体化也在不断加强等等,同时指出经济全球化在能源领域带来的新问题,包括:能源危机、能源竞争、能源合作、能源科技、能源与环境等等。2、比较全面深入的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更严峻的挑战:中国油气的对外依赖性在不断增加,面对一个全球能源竞争更加激烈的全球化市场,日益趋高的能源价格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压力,中国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严峻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公司抢滩中国能源市场等等,并试图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3、通过对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国家(集团)的能源安全状况的分析和对内对外能源安全战略的研究,提出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应该从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重视对核能、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国际能源合作、鼓励能源企业“走出去”,确保能源运输安全等。

二、石油实验地质2003年(第25卷)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油实验地质2003年(第25卷)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4)开发后期河流相储层精细刻画及剩余油定量描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依据、研究目标和基本思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有关储层精细研究的现状
        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现状
        三、储层非均质模型研究现状
        四、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区概况
        一、油田地质概况
        二、油田开发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关键技术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关键技术
        三、技术路线
    第五节 取得的研究成果及新认识
第二章 河流相沉积地层格架建立
    第一节 地层对比划分技术
        一、地层对比划分原则
        二、对比划分标志选择
        三、对比程序
    第二节 构造精细研究技术
        一、断裂系统研究
        二、微型构造及其适应性分析
第三章 储层参数测井精细解释技术
    第一节 测井曲线标准化方法
        一、声波曲线标准化
        二、感应曲线标准化
    第二节 储层参数测井精细解释模型研究
        一、泥质含量解释模型
        二、孔隙度解释模型
        三、渗透率解释模型
        四、粒度中值解释模型
        五、分选系数解释模型
        六、含油饱和度解释模型
        七、产水率解释模型
    第三节 储层参数解释结果评价方法
        一、储层参数空间分布最佳拟合方法研究
        二、储层参数井间插值
        三、储层参数评价
第四章 储层精细刻画技术
    第一节 沉积相研究
        一、河流沉积相模式
        二、沉积微相定量识别
    第二节 储层宏观非均质研究
        一、储层物性特征
        二、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三、储层层间非均质性
        四、储层层内非均质性
    第三节 储层微观非均质研究
        一、孔隙结构特征
        二、孔隙结构类型
        三、粘土矿物分析
第五章 储层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第一节 储层地质知识库建立
        一、单参数储层地质知识库
        二、多参数相互关系地质知识
    第二节 储层参数空间结构分析
        一、变差函数特征
        二、三维空间变差函数及储层参数空间结构分析
    第三节 二维模拟及二维建模方法研究
        一、二维建模方法研究及平面模型
        二、剖面模型的建立
    第四节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一、储层构造格架模型
        二、储层参数模型
第六章 剩余油定量描述及分布规律研究
    第一节 精细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一、精细建模技术
        二、历史拟合技术
        三、剩余油定量描述技术
    第二节 流线模型技术
        一、方法简介
        二、流线模型建立
        三、历史拟合
        四、剩余油定量描述
        五、计算成果的可行性分析
    第三节 三维定量动态剩余油描述技术
        一、软件系统研制
        二、三维定量动态剩余油描述
        三、剩余油描述成果输出
第七章 提高采收率的潜力措施及应用效果
    第一节 提高采收率的潜力措施
        一、剩余油挖潜的途径
        二、潜力方向分析
        三、措施方案
    第二节 剩余油挖潜效果分析
        一、指标预测
        三、阶段应用效果分析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加拿大致密油资源潜力和勘探开发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加拿大致密油的定义和发展
    1.1 加拿大致密油的定义
    1.2 加拿大政府发展致密油的举措和政策
        1.2.1 加拿大对致密油气资源的态度和措施
        1.2.2 加拿大致密油资源开发政策
2 加拿大致密油资源潜力
3 加拿大致密油勘探开发现状
    3.1 产量及预测
    3.2 致密油产区及主要石油公司
    3.3 致密油开发试验
4 结论

(6)诱导应力下天然裂缝的稳定性及破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力裂缝逼近天然裂缝的力学模型
2 天然裂缝的稳定性判据
3 敏感性参数分析
    3.1 水平应力差及水平应力差异系数
    3.2 压裂液黏度及排量
    3.3 逼近角及逼近距离
    3.4 粗糙度及孔隙压力
4 结论

(7)浅论系统因素与矿山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安全管理活动中, 人与物的潜在影响
2 工程技术人员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2.1 优化施工计划和实施技术方案
    2.2 加强对施工方案和施工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力度
    2.3 认真组织专业性安全检查和不定期的特种检查
3 系统危险辨识与安全生产
    3.1 井下系统危险辨识
    3.2 井下系统危险控制安全管理模式
    3.3 系统危险源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4 小结

(8)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次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能源安全
    第一节 能源与能源安全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及其对发展中国家挑战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能源问题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影响能源安全
第三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态势
    第一节 世界能源供需态势及安全格局分析
    第二节 中国能源状况
    第三节 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的挑战
第四章 主要国家(集团)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第一节 美国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第二节 欧盟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第三节 日本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第四节 俄罗斯能源安全战略及其启示
第五章 中国对内能源安全战略
    第一节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演进与战略目标
    第二节 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
    第三节 能源节约战略
    第四节 环境保护战略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能源安全战略
    第一节 能源供给多元化战略
    第二节 能源竞争与合作
    第三节 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
    第四节 能源运输安全战略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石油实验地质2003年(第25卷)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光谱实验室》2012年第29卷总目次[J].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 (35-204,No.13 Gaoliangqiao Xiejie Haidian,Beijing 100081). 光谱实验室, 2013(01)
  • [2]《光谱实验室》2010年第27卷总目次[J].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35-204,No.13 Gaoliangqiao Xiejie Haidian,Beijing 100081). 光谱实验室, 2011(01)
  • [3]《光谱实验室》2008年第25卷总目次[J]. The Editorial Department,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35-204,No.13 Gaoliangqiao Xiejie Haidian,Beijing 100081). 光谱实验室, 2009(01)
  • [4]开发后期河流相储层精细刻画及剩余油定量描述[D]. 赵国欣. 浙江大学, 2008(03)
  • [5]加拿大致密油资源潜力和勘探开发现状[J]. 刘新,安飞,肖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8(06)
  • [6]诱导应力下天然裂缝的稳定性及破坏特征[J]. 韩松财,魏佳,程远方,李学亮,丁吉平,腾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7(06)
  • [7]浅论系统因素与矿山安全管理[J]. 屈俊涛,李辉. 西部探矿工程, 2011(12)
  • [8]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D]. 姜星莉. 武汉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2003年石油实验地质总目录(第25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