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基因研究现状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基因研究现状

一、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基因研究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兰三荣[1](2021)在《类风湿关节炎伴牙周炎患者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与临床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1.建立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伴牙周炎患者的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方案。2.评价口腔自我健康管理对类风湿关节炎伴牙周炎患者疾病活动度及口腔健康状况的疗效。方法:1.采取文献分析法进行比较、分类和总结形成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方案初稿。邀请风湿免疫、口腔、临床护理及护理教育领域的专家对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培训方案。2.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取某省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确诊类风湿关节炎伴牙周炎的110名受试者,将其根据随机数字系列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类风湿关节炎常规照护,试验组在常规照护的基础上,给予为期3个月的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方案。采用自我护理能力、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牙周指数(探诊深度、菌斑指数、临床附着散失、探诊出血)、RA相关临床指标(血沉、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DAS28评分等指标评价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方案对患者口腔卫生状况及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的控制效果。结果:1.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方案内容包括(1)基线资料收集;(2)自护理论及疾病相关知识培训;(3)牙周专科医生进行牙周检查,牙周清洁;(4)口腔自护技能培训;(5)日常饮食指导培训;(6)情感支持培训;(7)出院后随访。通过文献法及专家会议法编制《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手册》。2.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方案效果评价。(1)干预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自我护理能力、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牙周指数、类风湿关节炎相关临床指标及DAS28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干预后两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结果:(1)组内比较,试验组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干预前后试验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两组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结果:(1)组内比较,试验组干预前后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干预前后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后两组牙周指数(菌斑指数、探诊出血阳性率、探诊深度及临床附着丧失)检查结果比较:(1)组内比较,试验组干预前后牙周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牙周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干预前后试验组牙周指数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干预前后两组类风湿关节炎相关临床指标比较显示:(1)组内比较,试验组干预后RA相关临床指标(血沉、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均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RA相关临床指标(血沉、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均优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试验组干预前后RA相关临床指标(血沉、压痛关节数、肿胀关节数)差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前后两组DAS28评分比较结果:(1)组内比较,试验组干预前后DAS28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DAS28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试验组干预前后DAS28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构建的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方案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及科学性。2.本研究构建的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方案对类风湿关节炎伴牙周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牙周指数、RA相关临床指标、DAS28评分均有改善作用,可以减缓疾病进展,能够在患者中进行推广应用。

马燕[2](2021)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健康信息寻求行为的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其在长期带病生存状态下健康信息寻求的主要内容,以及在自我管理实践过程中寻求健康信息的真实体验,分析其采取健康信息寻求行为的特征、影响因素等,以期为患者的健康信息服务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中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湖北省某三甲医院风湿病科病房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来收集资料。在对28名患者进行访谈后,资料达到饱和,停止资料收集工作。使用Nvivo 12.0质性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整理、编码,采用Colaizzi的七步资料分析方法,形成最终主题。整个研究期间,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同时进行,其中阅读文献和撰写备忘录贯穿了整个研究过程。结果:通过对28名患者访谈内容的综合分析,本研究共提取5个主题,每个主题又包含若干个亚主题,分别为:主题1:寻求健康信息的内在动机包含4个亚主题为:掌控疾病的发展趋势、参与疾病的诊疗决策、参与疾病的健康管理、增进日后的健康福祉。主题2:寻求健康信息的内容包含4个亚主题为:疾病信息需求、实际支持需求、情感支持需求、社会支持需求。主题3:寻求健康信息的途径包含4个亚主题为:医务人员、同伴教育、传统媒体、互联网资源。主题4:寻求健康信息的影响因素包含5个亚主题为:个体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限制、疾病因素带来的身心转变、医疗系统因素存在的困扰、使用互联网资源的挑战、新冠疫情爆发带来的冲击。主题5:健康信息的倾向传递方式包含5个亚主题为:医务人员面对面交流、线上线下结合型专业讲座、书面健康信息宣教资料、专业人员电话咨询服务、在线医疗资源信息交互。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存在多种健康信息需求,如用药指导、饮食及运动指导等的疾病信息需求;遭致负性情绪需要的情感支持需求;RA引发的关节畸形、残疾、机体功能丧失所需要的实际支持需求;医疗救助与保障等的社会支持需求,这些需求通常未得到满足,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健康信息寻求行为存在个体差异且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疾病情况、对待疾病的态度、获取信息的能力等而异,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提升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促进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良好转变。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寻求健康信息的途径,尽管互联网具有潜在优势,解决患者的需求得到认可,但是互联网上的信息质量、个人的隐私性和数据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医疗机构本身可以建设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平台,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权威的、专业的健康信息。4.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健康信息的倾向传递方式有着明显的群体特征,主要以医务人员为主,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健康宣教方面的专业培训,形成一支高质量的类风湿关节炎慢病管理小组,增加健康宣教的有效性、趣味性、互动性。

张译敏[3](2021)在《壮药龙钻通痹方调控BMP2/Smads信号通路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在前期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用甲氨蝶呤及壮药龙钻通痹方低剂量组、壮药龙钻通痹方中剂量组、壮药龙钻通痹方高剂量组制备大鼠含药血清,探讨甲氨蝶呤及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对成骨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对BMP2-Smads信号通路上关键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壮药龙钻通痹方对骨侵蚀的分子作用机制,为壮药龙钻通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并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取健康的雌性SD大鼠4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甲氨蝶呤组、壮药龙钻通痹方低剂量组、壮药龙钻通痹方中剂量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高剂量组。正常对照组每天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壮药龙钻通痹方低剂量组、壮药龙钻通痹方中剂量组、壮药龙钻通痹方高剂量组灌胃剂量分别为1.35、2.7、5.4g·kg-1·d-1,甲氨蝶呤组灌胃剂量为0.9g·Kg-1·d-1。正常对照组、壮药龙钻通痹方低剂量组、壮药龙钻通痹方中剂量组及壮药龙钻通痹方高剂量组于每日上午9点灌胃,每天1次,甲氨蝶呤组每周灌胃2次。连续灌胃15天后,制备正常对照组、甲氨蝶呤及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用制备好的含药血清和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一起培养。通过MTT实验检测甲氨蝶呤及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对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RT-qPCR检测甲氨蝶呤及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对BMP2-SMADs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BMP2、Smad1、Smad4、Smad5、Smad9、RUNX2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Western-blot实验考察甲氨蝶呤及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对BMP2-SMADs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BMP2、Smad1、Smad4、Smad5、Smad9、RUNX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甲氨蝶呤及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能够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的增殖,但是没有浓度及时间依赖性。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均能不同程度的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BMP2、Smad1、Smad4、Smad5、Smad9、RUNX2基因表达水平。其中,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均能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BMP2基因的表达。壮药龙钻通痹方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能显着的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BMP2基因的表达(P<0.01),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剂量组含药血清能促进MC3T3-E1 subclone14细胞中BMP2基因的表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均能促进MC3T3-E1subclone 14细胞中Smad4、Smad9基因的表达,其中壮药龙钻通痹方低剂量组含药血清能显着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Smad4、Smad9基因的表达(P<0.01),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Smad4、Smad9基因升高的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有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Smad1、Smad5相关基因表达升高的趋势,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均能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Runx2基因的表达,其中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均显着的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Runx2基因的表达(P<0.01),甲氨蝶呤组含药血清能促进MC3T3-E1subclone 14细胞中Runx2基因表达升高的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均能不同程度的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中BMP2、Smad1、Smad4、Smad5、Smad9、RUNX2蛋白表达水平。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可以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中BMP2蛋白的表达,其中,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剂量组含药血清能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中BMP2蛋白的表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壮药龙钻通痹方中剂量组含药血清显着促进MC3T3-E1subclone 14中BMP2蛋白的表达(P<0.01),壮药龙钻通痹方高剂量组含药血清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中BMP2蛋白表达升高的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壮药龙钻通痹方中剂量组能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中Smad1蛋白的表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甲氨蝶呤组和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高剂量组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中Smad1蛋白表达升高的趋势,但是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可以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Smad4、Smad5相关蛋白的表达升高的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可以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中Runx2、Smad9蛋白的表达,其中壮药龙钻通痹方中剂量组能显着的促进MC3T3-E1subclone 14细胞中Runx2、Smad9蛋白的表达(P<0.01),甲氨蝶呤组和壮药龙钻通痹方低,高剂量组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Runx2、Smad9蛋白的表达的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壮药龙钻通痹方含药血清可以有效促进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的增殖,但是没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2.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可以有效促进BMP2-Smads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BMP2、Smad4、Smad9、RUNX2等mRNA和BMP2、Smad1、Smad9、Runx2蛋白的表达。说明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通过BMP2-Smads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从而改善骨侵蚀,可能是壮药龙钻通痹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聂红科[4](2021)在《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中医证候分布及相关因素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方法,调查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Rheumatoid arthritis-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A-ILD)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信息,初步探讨RA-ILD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发病相关因素,以期将中医辨证论治优势充分应用到RA-ILD的规范化诊疗中,为本病的治疗、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课题研究目的及临床研究内容,制定临床信息调查表,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云南省中医院医院(光华院区、滇池院区)风湿科360例符合RA-ILD临床诊断标准及病例选择标准的住院患者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同时收集同期单纯RA患者病例资料360例为对照。运用SPSS 25.0软件并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探讨RA-ILD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发病相关因素。结果: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60例RA-ILD研究对象中医证候聚为4类最合理,按频数大小依次为风寒湿痹证151例(占总人数41.9%)、痰瘀痹阻证94例(占总人数26.1%)、气血亏虚证58例(占总人数16.1%)、肝肾亏虚证57例(占总人数15.8%)。2.RA-ILD组与RA组一般资料对比,结果显示:两组人群年龄、病程、吸烟史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分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A-ILD组与RA组实验室检查对比,结果显示:两组间ESR、CRP、CCP抗体滴度、RF-Ig G滴度、RF-Ig M滴度以及抗U1-RNP抗体、抗SSA抗体、抗Ro-52抗体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D-二聚体、C3、C4、ANA初筛、抗SSB抗体、抗Sm抗体、抗PM-Scl抗体、抗Jo-1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M2抗体、AKA、P-ANCA、RF-Ig A滴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D-二聚体均值均高于正常水平。360例RA-ILD均表现出不同程度肺间质病变表现,其中影像学分期早期136例(37.8%),纤维化期197例(54.7%),蜂窝肺期27例(7.5%)。3.RA-ILD各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性别分布、吸烟史上,痰瘀痹阻证中男性患者偏多、吸烟者偏多,与气血亏虚证、风寒湿痹证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余证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痰瘀痹阻证病程短,与气血亏虚、肝肾亏虚证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余证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痰瘀痹阻证CRP偏高,与风寒湿痹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证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分布、ESR、D-二聚体、补体C3、补体C4以及CCP、RF-Ig A、RF-Ig G、RF-Ig M滴度、抗U1-RNP抗体、抗SSA抗体、抗Ro-52抗体,四证间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HRCT影像学分期上,风寒湿痹证早期患者偏多,与痰瘀痹阻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亏虚证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余证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RA-ILD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风寒湿痹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亏虚证。2.年龄大、病程长、有吸烟史以及ESR、CRP、CCP抗体滴度、RF-Ig G滴度、RF-Ig M滴度偏高可能与继发ILD具有相关性。抗U1-RNP抗体、抗SSA抗体、抗Ro-52抗体阳性率也可能与发生ILD相关。RA患者与RA-ILD患者机体均呈现不同程度高凝状态。3.病程长者,以气血亏虚证、肝肾亏虚证多见;男性、吸烟更易发展为痰瘀痹阻证,且痰瘀痹阻证患者CRP值偏高;HRCT早期偏实证,以风寒湿痹证多见,纤维化期、蜂窝肺期偏虚证夹杂证、虚证,以痰瘀痹阻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亏虚证居多;可为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曹晔文[5](2021)在《湿热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肠道微生态特点及清热活血法对其影响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基础上,收集RA不同证型患者临床资料以及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RA不同证型患者组与健康人组的肠道菌群结构,探讨湿热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肠道微生态特点;通过观察清热活血方+MTX组与MTX组治疗湿热型RA患者6个月的疗效,并且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治疗组疗前疗后的肠道菌群结构,初步探讨清热活血方对湿热型RA患者肠道菌群影响变化,为临床应用清热活血方提供科学依据,寻求中医药治疗RA的新的突破口。研究方法:本课题纳入于2019年10月—2020年8月期间于广安门医院门诊部和301医院就诊及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根据中西医纳入标准入组湿热组、非湿热组、健康对照组;湿热组分为清热活血方+MTX组,MTX组。收集各组人群一般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并利用SPSS 24.0软件进行分析,收集各组人群粪便并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数据库,分析其α多样性、β多样性、肠道菌群组成结构,一方面比较RA湿热证与非湿热证以及健康人菌群特点,另一方面比较清热活血方+MTX组、MTX组治疗前后菌群特点。研究结果:1.基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14例健康志愿者以及38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中湿热痹阻证28例,非湿热痹阻证10例。湿热组在分为清热活血方+MTX组以及MTX组,人数分别为15例与13例,入组志愿者性别与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样本测序总序列量为73756±5494.59tags,有效序列为65710±8285.88tags,有效最短序列为222bp,有效最长序列为453bp,平均序列长度均在440bp以上。不同分组间OTU种类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测序深度合理,样本量足够,各组之间物种丰富度与分布情况不同。各组间样本组成有差异,组内样本有相似性。湿热证RA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特点:在门水平上:所有RA患者的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较健康志愿者组水平降低,湿热组降低更明显;湿热组较对照组、非湿热组的Fusobacteria相对丰度明显升高,在属水平上:湿热组、非湿热组、正常人组的差异菌群较多,例如Proteus(变形杆菌属)、Prevotella(普雷沃氏菌属)、Leptotrichia(纤毛菌属)等多种菌群丰度在三组组间差别有意义,其中湿热组患者菌群样本中Prevotella(普雷沃氏菌属)、Fusobacteriia(梭杆菌属)、Ruminiclostridium5(瘤胃梭菌属)、CoriobacteriaceaeUCG-002(红蝽杆菌属)高于非湿热组和正常人组。Prevotellaceae NK3B31group为非湿热组优势菌群之一。清热活血方对湿热证RA患者影响变化:清热活血方+MTX与MTX组可以降低ESR、CRP等外周血炎症指标水平,改善疾病活动度指标,降低DAS28指数,且清热活血方+MTX治疗效果好于单用MTX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低于单用MTX组,说明应用清热活血方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在门水平上,经过清热活血方+MTX组与MTX组治疗后,厚壁菌门比例下降、拟杆菌门比例上升,两个疗后组在门水平来看,菌群丰度无统计学意义。在属水平上,清热活血方+MTX组的治疗后丰度升高的有Faecalibaculum(粪杆菌属)、Dubosiella、Mucispirillum 等等菌属,丰度降低的有 Ruminiclostridium5(瘤胃梭菌属)、Prevotella(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ceaeNK3B31group、LachnospiraceaeUCG-003(毛螺旋菌属)、Peptoniphilus、Sneathia 等等菌属。MTX 治疗后丰度升高的有Ruminococcus2(瘤胃球菌属2),丰度降低的有Roseburia(罗斯氏菌属)、Veillonella(韦荣氏球菌属)、Lachnospira(毛螺菌属)。属水平上中西药疗后组较西药疗后组差异菌群较明显的有Faecalibaculum、Prevotella等等。研究结论:1.清热活血方可以有效降低ESR、CRP等外周血炎症指标水平,改善疾病活动度指标,并且安全合理。2.不同证型的RA患者肠道菌群组成并不相同,湿热型RA患者与其他证型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的菌群组成有差异,有其特有的菌群改变。3.清热活血方可以调节湿热型RA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增加物种丰富度,使物种分布更加合理,治疗后RA患者菌群组成更接近正常人。

毛霞[6](2020)在《乌头汤缓解类风湿关节炎寒证的关键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在中医理论中属于“痹症”范畴,临床中寒证和热证是两种最为常见的证型。乌头汤是治疗RA寒证的经典方剂,具有疗效好、可持久服用以及毒性低的优势。然而,现阶段乌头汤发挥缓解RA寒证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严重阻碍了乌头汤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因此,亟需应用现代药理研究方法,鉴定乌头汤缓解RA寒证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而揭示其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本项研究通过全基因组表达谱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将药物靶标预测、网络分析、分子对接、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a resonance,SPR)和药代动力学等方法和体内外实验验证相结合,筛选乌头汤缓解RA寒证的关键药效物质基础,并探究其潜在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基于佐剂诱导型关节炎(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AIA)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和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考察乌头汤缓解AIA寒证与热证的药效差异和网络调控机制1.1 AIA模型的建立1.1.1单纯AIA模型的建立:选用健康6-8周龄雄性Lewis大鼠,每只大鼠单次尾根皮内注射0.1mL完全弗式佐剂(10 mg/mL)热灭活的结核分枝杆菌酪酸的液体石蜡混悬液,Difco),诱导AIA模型;1.1.2 AIA寒/热性关节炎模型的建立:在复制AIA模型的同时,模拟类RA致病原因,分别施加外界风寒湿(风速6 m/s,相对湿度均为60%,温度为6℃,连续15天)、风湿热(风速6 m/s,相对湿度均为90%,温度为37℃,连续15天)条件刺激,造成AIA寒性和AIA热性模型;1.2动物分组与给药雄性Lewis大鼠36只,每组6只。组别如下:空白组、AIA模型组、AIA-寒证模型组、AIA-热证模型组、AIA-寒证+乌头汤组(7.5 g/kg,2倍临床剂量)和AIA-热证+乌头汤组(7.5 g/kg,2倍临床剂量)。大鼠给药按照1mL/100g体重灌胃,从免疫当天开始给药,同时,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服等容积蒸馏水。给药至免疫第27天进行动物取材。1.3关节炎评价1.3.1疾病严重度指标评价: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疾病严重情况(疾病发生率、关节炎临床评分、右后肢肿胀度、体重、炎性因子水平、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痛阈)。疾病发生率:给药结束后,记录每组中发病大鼠的只数/大鼠总只数的比例;右后肢肿胀度:自免疫8天开始,每2日用游标卡尺测量大鼠的右后肢直径,截止至取材前一天;体重:自免疫第一天开始,每周测量大鼠体重两次,截止至取材前一天;炎性因子水平: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正常组、AIA模型组和给药组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 β、IL-17、IFN-γ含量;胸腺指数:于取材当天收集并称量大鼠胸腺,除以相应的大鼠体重,计算胸腺指数(mg/g);脾脏指数:于取材当天收集并称量大鼠脾脏,除以相应的大鼠体重,计算脾脏指数(mg/g);痛阈:以Von frey hair机械疼痛测试仪、热辐射疼痛测试仪和丙酮测量各组大鼠痛阈,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测量(每隔2天测量一次),每次测量维持3个周期,中间间隔5min;1.3.2病证结合指标评价: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病证结合指标情况(关节表面温度、肝脏Na+-K+-ATP酶、Ca2+-Mg2+-ATP酶、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大鼠血浆T3、T4、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的含量和每日饮水量)。关节表面温度:从发病第一天开始,每日通过红外热像仪测量雄性Lewis大鼠左足的关节表面温度;肝脏Na+-K+-ATP酶/Ca2+-Mg2+-ATP酶/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大鼠血浆T3/T4/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释放激素含量:大鼠取材后,收集血清,运用Elisa或生化法测量上述指标含量;每日饮水量:运用量筒测量每组大鼠每日饮水量;1.4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1.4.1滑膜样本收集与芯片处理:收集于给药第27日取材的发现集大鼠滑膜组织,浸入Trizol(Invitrogen,CA,USA)试剂后,立即转移至液氮中待测。对大鼠滑膜所含总RNA进行抽提和纯化后,运用Agilent大鼠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4×44K(CatNo.:014879,Santa Clara,California,USA.)进行 RNA 的放大、标记和杂交;1.4.2数据收集:完成杂交的芯片采用Agilent Microarray Scanner(Cat.#G2565CA,Agilent technologies,Santa Clara,CA,US)进行扫描,并运用Affymetrix GeneChip Operating · Software(GCOS;version 1.4)筛选 log2 ratio ≥ 1 或 log2 ratio ≤-1 和 P-value<0.05 的基因;1.4.3数据分析:运用Agilent GeneSpring GX software进行差异基因层级聚类以识别差异表达基因,并基于欧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接着,将相关基因上传至 Gene Ontology(G0,http://www.geneontology.org/)数据库进行 G0 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研究其靶点生物过程,并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1.5网络构建与分析1.5.1乌头汤效应基因-RA寒热候选靶标基因相互作用网络的建立:基于String数据库(http://string-db.org/,version 10.5),提取乌头汤候选靶标分子与RA寒热候选靶标基因的相互作用信息,并构建药物靶标分子网络。采用Navigator software(Version 2.2.1)进行网络可视化。1.5.2网络拓扑特征值计算:计算上述“药物靶标-疾病基因”互作网络中网络节点的拓扑特征值(连接度、介度、紧密度),筛选三者均大于相应中位数的节点为乌头汤干预RA寒证与热证相关失衡网络的关键候选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2.乌头汤缓解AIA寒证的关键药效物质基础发现和相关作用机制研究2.1分子对接2.1.1乌头汤关键候选靶点与活性成分结构收集乌头汤干预RA寒证相关失衡网络的关键候选靶点结构收集:从蛋白银行库(PDB,https://www.rcsb.org/)中获取相关靶标的三维结构及活性口袋信息。如果存在靶标与小分子的复合物晶体结构,则直接根据复合物晶体结构中的小分子所在位置定义为活性口袋,否则对靶标进行表面口袋分析,挑选最大的口袋进行对接分析;乌头汤缓解RA寒证的活性成分结构收集:基于本课题组前期对乌头汤所含化学成分的鉴定,以及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bsorption-distribution-metabolism-excretion,ADME)评估,筛选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使用Open Babel将相关活性成分的二维结构转换为三维结构;2.1.2分子对接分析运用 SimBioSys 公司的分子对接软件 eHiTS(eHiTS 6.0,SimBioSysInc.eHiTS,Canada)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对接分数大于4.0表示对接化合物与靶标之间有较强的亲和力,筛选出乌头汤缓解RA寒证疾病严重度的关键候选药效物质。2.2 SPR2.2.1乌头汤关键候选药效物质和候选靶标准备:购买或合成分子对接筛选得出的与乌头汤关键候选靶点有较强亲和力的候选药效物质,以及具有蛋白活性的候选靶标蛋白;2.2.2 SPR分析:将待检测蛋白以氨基耦合的形式固定于CM5传感芯片上,运用Biacore T200 instrument(BIACORE T200,GE,USA),验证分子对接结果,计算解离常数KL;2.3药代动力学检测2.3.1样本收集:饲养雄性Lewis大鼠18只,分为3组,每组6只。组别如下:空白组、空白组+BAC(bioactive compounds,BAC)(乌头汤缓解RA寒证关键药效物质基础组合)、空白组+乌头汤组(7.5 g/kg,2倍临床剂量)。灌胃给与乌头汤和 BAC 后,在不同时间点(0,0.083,0.25,0.5,1,2,4,8,12 和 24h)通过眼内眦取血(1mL/次),放入肝素钠抗凝管内12000rpm离心15分钟,取上清分装至EP管内待测;2.3.2药代动力学分析:运用液相-质谱联用分析系统(UPLC-MS/MS,AcQuityTM UPLC/API 5500 Qtrap)检测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清中乌头汤候选药效物质的含量,计算药物半衰期等药代动力学指标。3.乌头汤关键药效物质PAE和TLT组成的BAC缓解RA寒证与热证的药效学差异及其作用机制验证3.1 AIA模型的建立(同1.1)3.2动物分组与给药雄性Lewis大鼠101只。组别如下:空白组(n=9)、AIA-寒证模型组(n=9)、AIA-热证模型组(n=9)、AIA-寒证+乌头汤给药组(n=9,7.5g/kg,2倍临床剂量)、AIA-寒证+BAC给药组(n=9,同等剂量乌头汤等量换算)、AIA-寒证+塔拉定(Talatizidine,TLT)给药组(n=5,同上)、AIA-寒证+芍药苷(Paeoniflorin,PAE)给药组(n=5,同上)、AIA-寒证+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给药组(n=9)、AIA-热证+乌头汤给药组(n=9,7.5g/kg,2倍临床剂量)、AIA-热证+BAC(n=9,同上)、AIA-热证+TLT给药组(n=5,同上)、AIA-热证+PAE给药组(n=5,同上)、AIA-热证+MTX给药组(n=9)。大鼠给药按照1 mL/100g体重灌胃,从免疫当天开始给药,同时,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灌服等容积蒸馏水。给药至免疫第27天进行动物取材。3.3关节炎评价3.3.1疾病严重度指标评价: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疾病严重情况(疾病发生率、关节炎临床评分、右后肢肿胀度、体重、炎性因子水平、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痛阈),并运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HE)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以及各给药组大鼠右后肢的病理变化;3.3.2病证结合指标评价(同1.3.2);3.3.3肝肾毒性评价肝肾指数:于取材当天收集并称量大鼠肝脏和肾脏,除以相应的大鼠体重,计算肝脏指数和肾脏指数(mg/g);肝肾生化指标:大鼠取材后,收集血清,运用Elisa法测量反应肝脏毒性的指标丙氨酸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以及反应肾脏毒性的指标尿素和肌酐水平;肝肾病理变化:运用HE染色观察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以及各给药组大鼠肝脏和肾脏的病理变化;3.4细胞培养人成纤维滑膜细胞(Human Fibroblast like Synoviocytes,HFLS-RA)和3T3-L1前脂肪细胞按常规培养于含90%基础细胞培养基、10%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及 1%双抗(Penicillin-Streptomycin,PS)的完全培养基中,置37℃、5%CO2、饱和湿度培养箱内孵育;3.5细胞诱导及药物干预3.5.1 HFLS-RA:HFLS-RA的代数均4代到8代,通过10 ng/mL的白介素-1 β(Interleukin-1 β,IL-1 β)诱导后,分别由0.4 μ g/m乌头汤、BAC(同等剂量乌头汤换算)和0.2 μ g/mL MTX作用24h,再进行体外验证;3.5.2 3T3-L1前脂肪细胞细胞活性检测:将乌头汤和BAC分别设置八个浓度,即0.2、0.4、0.8、1.6、3.2、6.4、12.8和25.6 μ g/mL,计算IC50值,确定给药浓度;3T3-L1前脂肪细胞诱导及染色:运用经典三联法(成脂激素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地塞米松、胰岛素)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待细胞成脂后,运用油红氧染色观察;药物对成脂影响的药效学评价:实验分为四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经典三联法诱导模型组、经典三联法+乌头汤给药组和经典三联法+BAC给药组,在诱导第三天提取蛋白做Western blot,验证两药对PPAR-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GC 1 α(PPAR-γ coactivator 1alpha)、UCP1(uncoupling protein 1)和 PRDM16(PR domain containing 16)产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并待实验第七天左右脂肪细胞形成时,运用油红氧染色观察不同组别细胞成脂;BAC对3T3-L1脂肪细胞作用的机制验证:待3T3-L1前脂肪细胞产生接触抑制2天后,siRNA-PPARG/siRNA-control转染6小时,换正常培养基培养作用24小时,换诱导液(含有相应浓度的乌头汤或BAC)诱导成脂。实验分为八个组,分别为空白组、经典三联法诱导模型组、经典三联法诱导模型+siRNA-PPARG组/siRNA-PPARG+乌头汤组/siRNA-PPARG+BAC 组/siRNA-Control 组/siRNA-Control组+乌头汤/siRNA-Control组+BAC组。待诱导第三天,提取蛋白,检测不同组别中PPAR-γ、PGC-1 α、UCP1和PRDM16蛋白表达水平。3.6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检测运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动物关节软骨中和体外培养HFLS-RA中的ALOX15B(arachidonate 15-lipoxygenase,type B)、c-JUN、PPAR-γ、FGF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PTGS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MMP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3)、IL-1 β 和 TGF-β 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候选靶标的表达水平。并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动物关节软骨中核受体蛋白PPAR-γ和c-JUN的表达。研究结果1.乌头汤在缓解AIA寒证和热证大鼠的疾病严重度方面存在药效差异,其作用机理也不同1.1乌头汤可有效缓解AIA寒证大鼠的疾病严重度,而对AIA热证大鼠的疾病改善作用不显着1.1.1乌头汤能缓解AIA寒证大鼠的关节炎严重程度:从表征上看,AIA、AIA寒证和AIA热证模型大鼠关节红肿、畸形症状表现明显,乌头汤作用后可显着改善AIA寒证模型组大鼠的疾病严重度,具体表现为降低AIA寒证模型组大鼠的疾病发生率、关节炎临床评分、右后肢肿胀度、各炎性因子水平,以及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缓解各模型组大鼠下降的体重和痛阈,而对AIA热证模型组大鼠的疾病严重改善情况不明显;1.1.2乌头汤能改善AIA寒证大鼠的病证结合指标:与空白对照组与AIA模型组相比,AIA寒证模型组大鼠的关节表面温度、肝脏Na+-K+-ATP酶、Ca2+-Mg2+-ATP酶、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大鼠血浆T3、T4、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的含量和每日饮水量均显着下调,乌头汤可有效提高AIA寒证模型组大鼠各病证结合指标,而对AIA热证模型组大鼠的各病证结合指标改善情况不显着;1.2乌头汤缓解RA寒证的作用机制与其对产热和能量代谢,以及机体炎症-免疫系统相关通路的调节有关基于全基因组表达谱差异基因分析所得AIA寒证相关基因、AIA发病相关基因和已知RA相关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AIA寒证相关分子网络,该网络包含422个节点(其中,225个AIA寒证相关基因,33个AIA发病相关基因,170个已知RA相关基因)和1939对相互作用。计算并衡量上述网络中422个节点的拓扑中心性,筛选得到141个AIA寒证相关分子网络中的关键节点。通过功能挖掘,发现上述141个AIA寒证关键网络节点主要参与炎症-免疫调节相关生物学反应,以及热量产生调节相关生物学反应;利用乌头汤处理AIA寒证大鼠前后的差异基因,及上述141个AIA寒证关键网络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乌头汤干预寒证相关分子网络,包含179个节点(其中,57个寒证关键网络节点,40个乌头汤缓解寒证相关基因,82个已知RA相关基因)和1095对相互作用。根据上述网络节点的拓扑中心性,筛选到63个乌头汤干预寒证分子网络的关键节点。功能挖掘表明此63个乌头汤干预寒证分子网络的关键节点富集显着性最高的生物学反应均与产热调节相关,其次是与炎症-免疫调节相关的生物学反应。接着,在所得的乌头汤缓解寒证相关基因和寒证关键网络节点中,挖掘得出ALOX15B和FGF2两个冗余基因,提取ALOX15B和FGF2的直接相互作用对象,建立其相互作用子网,并对子网节点的功能进行挖掘,结果发现这些节点分子最显着富集于与产热相关的生物学反应,其次,是与能量生成相关的生物学反应,再次,是与激素应答相关生物学反应。因此,推测与产热和能量代谢,以及维持机体炎症-免疫系统平衡相关的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 β-c-JUN-MMP13-TGF-β 1信号通路是乌头汤缓解RA寒证的关键靶标;1.3乌头汤缓解RA热证的作用机制与其对机体抗炎-免疫系统相关通路的调节有关基于全基因组表达谱差异基因分析所得AIA热证相关基因、AIA发病相关基因和已知RA相关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AIA热证相关分子网络,该网络包含236个节点(其中,48个热证相关基因,21个AIA发病相关基因,165个已知RA相关基因)和1203对相互作用。计算并衡量上述网络中236个节点的拓扑中心性,筛选得到82个AIA热证相关分子网络中的关键节点。通过功能挖掘,发现上述82个AIA热证关键网络节点绝大多数都参与炎症-免疫调节相关的生物学反应;利用乌头汤处理AIA热证大鼠前后的差异基因,及上述82个AIA热证关键网络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乌头汤干预热证相关分子网络,包含88个节点(其中,15个热证相关基因,8个乌头汤缓解热证相关基因,65个已知RA相关基因)和566对相互作用。根据上述网络节点的拓扑中心性,筛选到32个乌头汤干预热证分子网络的关键节点。功能挖掘表明此32个乌头汤干预热证分子网络的关键节点富集显着性最高的生物学反应均与炎症-免疫调节相关。接着,在所得的乌头汤缓解热证相关基因和热证相关基因中,挖掘得出CD3G和THBS1两个冗余基因,提取CD3G和THBS1的直接相互作用对象,建立其相互作用子网,并对子网节点的功能进行挖掘,结果发现这些节点分子绝大多数均富集于与炎症-免疫调节相关的生物学反应;2.PAE和TLT是乌头汤发挥缓解AIA寒证的候选关键药效物质2.1 PAE 和 TLT 与 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 β-c-JUN-MMP13-TGF-β 1信号通路中关键靶标有较强的亲和力基于本课题组前期对乌头汤所含化学成分的鉴定,以及药物ADME评估,筛选出了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接着,将这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与靶标蛋白进行分子对接检测,发现乌头汤所含PAE(2201.32 μ g/mL,等量换算0.75g/mL乌头汤)与TLT(0.72 μ g/mL,等量换算0.75g/mL乌头汤)和PPAR-γ、c-JUN、MMP13以及TGF-β 1有较强的亲和力(对接分数>4.0)。SPR检测表明 PAE 与 c-JUN(KD=30.3 μ M)和 MMP1(KD=6.57 μM),以及 TLT 定与 TGF-β 1(KD=89.1 μ M)和MMP13(KD=2.63 μ M)有较强的亲和力;2.2累积给药后,乌头汤和BAC中所含的PAE和TLT在大鼠体内有较高的累积浓度雄性Lewis大鼠连续给药12天后,BAC中PAE与TLT的峰时间分别为0.63h和0.80h,比乌头汤给药后的发达峰时间(PAE、TLT的达峰时间分别为1h和1.6h)短。峰浓度(Cmax)为775、34.0 ng/ml,分别是乌头汤给药的3.51和14.0倍,AUCINFobS为2313和112 ng·h/mL,分别是乌头汤给药的1.29和5.62倍,即BAC给药后PAE、TLT的体内暴露均高于乌头汤给药的体内暴露。综上,推测PAE和TLT为其发挥缓解RA寒证的关键药效物质;3.PAE和TLT组成的BAC可有效缓解AIA寒证大鼠的疾病严重度,其作用机理与对 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 β-c-JUN-MMP13-TGF-β 1 信号通路的调节有关3.1 BAC可有效缓解AIA寒证大鼠的疾病严重度,而对AIA热证大鼠的疾病改善作用不显着3.1.1 BAC能缓解AIA寒证大鼠的关节炎严重程度:从表征上看,AIA、AIA寒证和AIA热证模型大鼠关节红肿、畸形症状表现明显,BAC作用后可显着改善AIA寒证模型组大鼠的疾病严重度,具体表现为降低AIA寒证模型组大鼠的疾病发生率、关节炎临床评分、右后肢肿胀度、各炎性因子水平,以及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缓解各模型组大鼠下降的体重和痛阈,以及受累关节病理变化,与乌头汤和阳性药MTX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而对AIA热证模型组大鼠的疾病严重改善情况不明显;3.1.2 BAC能改善AIA寒证大鼠的病证结合指标:与空白对照组与AIA模型组相比,AIA寒证模型组大鼠的关节表面温度、肝脏Na+-K+-ATP酶、Ca2+-Mg2+-ATP酶、琥珀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大鼠血浆T3、T4、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释放激素的含量和每日饮水量均显着下调,BAC可有效提高AIA寒证模型组大鼠各病证结合指标,与乌头汤和阳性药MTX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而对AIA热证模型组大鼠的各病证结合指标改善情况不显着;3.1.3 BAC对各组大鼠的肝肾毒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AIA各模型组和给药组大鼠的肝肾指数、生化指标以及病理均无明显变化;3.2 BAC可显着调节 AIA寒证大鼠模型中 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β-c-JUN-MMP13-TGF-β 1信号通路中相关分子的异常表达,而对AIA热证大鼠中相关分子表达的调节不显着Western blot检测表明,与空白组相比,AIA组、AIA寒证模型组和AIA热证模型组大鼠炎症关节中 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 β-c-JUN-MMP13-TGF-β 1信号通路中各蛋白均异常表达,BAC可显着调节AIA寒证模型组大鼠关节中相关蛋白的异常表达,而对AIA热证模型组大鼠的调节作用并不显着。免疫组化结果表明,AIA寒证模型组大鼠软骨中核受体蛋白PPAR-γ表达下调,c-JUN表达上调,BAC可有效扭转这一趋势,而对AIA模型组和AIA热证模型组大鼠中的核受体蛋白PPAR-γ和c-JUN的调节作用不显着,其调节作用与乌头汤和MTX相当;3.3 BAC 可显着调节 IL-1 β 诱导的 HFLS-RA 细胞中 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 β-c-JUN-MMP13-TGF-β 1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异常表达BAC 可有效调节 IL-1 β 诱导后 HFLS-RA 细胞中ALOX15β-PPAR-γ-PTGS2-FGF2-IL-1 β-c-JUN-MMP13-TGF-β 1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异常表达,与乌头汤和阳性药MTX相比无显着差异,与体内整体实验相一致;3.4 BAC对3T3-L1前脂肪细胞未见明显细胞毒性计算所得BAC和乌头汤作用于3T3-L1的IC50值分别为5.9μg/mL和5.626 μ g/mL,大于针对HFLS-RA细胞的给药量0.4 μ g/mL,因此,在此剂量下对3T3-L1前脂肪细胞不产生毒性作用3.5 BAC可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油红0染色表明0.4 μ g/mL的乌头汤和同等剂量下的BAC可促进经典三联法诱导后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同时,提高模型组中PPAR γ、PGC-1 α、PRDM16和UCP1蛋白表达水平,其作用与乌头汤相当;3.6 BAC可激活3T3-L1脂肪细胞中PPAR-γ产热相关信号通路与模型组相比,转染siRNA-PPARG(100nM)后的3T3-L1细胞中PPAR γ、PGC-1 α、PRDM16和UCP1蛋白表达水平较低,BAC对此四种蛋白调节作用不显着。而转染 siRNA-Control(100nM)后的 3T3-L1 细胞中 PPAR γ、PGC-1 α、PRDM16和UCP1蛋白表达水平无显着性差异,BAC可显着上调此四种蛋白表达,其作用与乌头汤相当。研究结论本研究采用药物靶标预测、网络分析、分子对接、SPR、药代动力学检测等方法和体内外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筛选乌头汤缓解RA寒证的关键药效物质,并探究其潜在作用机制。相关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具有RA寒证、RA热证表型的AIA大鼠滑膜组织的芯片检测数据,本研究分别建立AIA寒证、AIA热证相关分子网络,并通过网络节点拓扑特征计算和功能挖掘,揭示AIA寒证相关分子特异地与能量代谢、激素调节和血液动力学相关生物学反应或信号通路相关,AIA热证相关分子则特异地与炎症-免疫系统调节相关生物学反应或信号通路相关,而AIA寒证和AIA热证相关分子共同参与细胞外基质调节、细胞黏附和神经系统调节相关的生物学反应或信号通路;(2)经“病证标志-药物靶标”网络构建和分析,发现乌头汤对于AIA寒证和AIA热证分子网络干预机制明显不同。乌头汤干预AIA寒证分子网络的作用靶点最显着的功能是参与机体的产热和产能,其次,是与抗炎-免疫相关。进一步分析挖掘发现,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 β-c-JUN-MMP13-TGF-β 1信号通路(与产热和能量代谢,以及维持机体炎症-免疫系统平衡相关)可能是乌头汤缓解RA寒证的关键靶标。而乌头汤对AIA热证分子网络的作用靶点较为集中的功能是参与抗炎-免疫调节;(3)结合乌头汤所含化学成分的鉴定、药物ADME评估、分子对接、SPR以及药代动力学检测,发现 PAE 和 TLT 与 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 β-c-JUN-MMP13-TGF-β 1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有较强的亲和力,且在大鼠体内有较高的生物体内积聚,因此,推测PAE和TLT为乌头汤缓解RA寒证的关键药效物质;(4)基于AIA寒证和AIA热证病证结合动物实验验证表明,PAE和TLT组成的BAC可显着缓解AIA寒证模型组大鼠的疾病严重度,包括改善疾病严重度指标和病证结合指标,并扭转 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 β-c-JUN-MMP13-TGF-β 1信号通路的异常变化,其药效与作用机理与乌头汤相当;(5)基于HFLS-RA细胞和3T3-L1前脂肪细胞的体外研究表明,BAC一方面通过调节炎症-免疫相关通路缓解疾病严重度,另一方面通过上调PPAR-γ共激活因子诱导的脂肪生成相关蛋白(UCP1,PGC-1 α,PRDM16),促进脂肪生成,从而发挥产热作用,其作用与乌头汤相当。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全基因组表达谱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将药物靶标预测、网络分析、分子对接、SPR和药代动力学等方法和体内外实验验证相结合,发现乌头汤是通过调节机体产热/能量代谢和炎症/免疫平衡相关信号轴--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 β-c-JUN-MMP13-TGF-β 1,发挥其缓解类风湿关节炎寒证的药效,而来自君药乌头的塔拉定和来自使药白芍的芍药苷是乌头汤发挥该药效的关键药效物质。初步揭示了其“疗寒以热药”的调节机理及其与功效的相关性,为后续开展RA个体化治疗研究提供方法学的探索和实验依据。

牛坤旭[7](2020)在《二四汤治疗女性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难治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晰,目前暂无有效根治方法。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该病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3倍,且女性患者病情重,病程迁延。本文主要研究二四汤治疗女性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欲从中医药角度对女性类风湿关节炎进行论治。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包含类风湿关节炎的西医及中医研究进展,介绍了中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及各自关于女性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目的:观察二四汤治疗女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30例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口服二四汤200ml,日2次;对照组予硫酸羟氯喹200mg,日2次。本试验4周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采用DAS28评分及中医证候疗效为疗效判定标准,观察血沉、类风湿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治疗期间有无不良反应。同时在入组前对受试者的性激素水平进行检测,观察其性激素水平是否在正常范围。结果:(1)DAS28评分: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DAS28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的总有效率为53.33%,对照组为13.33%,两组之间的中医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血清学指标:治疗后,两组HsCRP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RF、ESR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HsCRP、ES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F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sCRP、RF、ESR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30例患者治疗前内分泌六项(雌激素、孕激素、睾酮、催乳素、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素)进行检测,结果发现,4例患者的睾酮水平低于正常值,其余未见异常。(4)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后,试验组疼痛VAS评分及关节局部中医证候评分(疼痛、肿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疼痛VAS评分以及关节局部中医证候评分(疼痛、肿胀、局部发热、压痛、晨僵)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关节局部中医证候评分(疼痛)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分析:治疗期间两组受试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结论:二四汤能够改善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临床症状,并且能够降低疾病的活动度及炎性指标的水平,在控制炎症、降低疾病活动度方面作用明显。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后期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陆清怡[8](2020)在《汉防己甲素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活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滑膜炎症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性粒细胞作为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RA的病理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细胞浸润小关节炎症部位,分泌多种趋化因子、细胞因子、蛋白水解酶并生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延缓了炎症反应的消退,最终导致机体正常组织的损伤。NETs及其成分的释放可能导致周围组织损伤,并促进瓜氨酸化自身抗原的产生,打破免疫耐受。因此,中性粒细胞可以考虑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又一靶点进行研究。RA临床治疗药物主要是传统改变病情抗风湿药(conventional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cDMARDs),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和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价格昂贵的生物制剂应用相对较少。中药制剂研究应用较多。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TET)是中药汉防己中的重要生物碱,在恶性肿瘤和器官纤维化中研究较多,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分别表明汉防己甲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和动物模型有改善症状作用,但汉防己甲素对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中的中性粒细胞的作用仍缺乏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拟评价汉防己甲素对佐剂诱导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并检测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在体内和体外功能的影响,为汉防己甲素作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有效药物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建立佐剂诱导关节炎模型,评价汉防己甲素对模型小鼠的作用:取材小鼠踝关节,对石蜡切片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进行组织病理观察;使用CBA(Cytometric Beads Array)试剂盒流式检测小鼠主要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2)检测汉防己甲素对模型小鼠关节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活性的影响:用间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踝关节局部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和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 4(Peptidylarginine Deiminase 4,PAD4)的表达情况。(3)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汉防己甲素对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表达的作用。(4)用Transwell跨膜迁移实验评价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在分子诱导下体外迁移的作用,用小鼠气囊炎实验评价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在LPS诱导下体内迁移的作用。(5)用Annexin V/PI双染流式检测汉防己甲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6)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观察汉防己甲素对NETs形成的作用。(7)用转录组测序检测LPS对中性粒细胞刺激2 h后对基因和通路的调控作用,比较LPS对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调控差异。(8)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和流式磁珠分析检测中性粒细胞体外培养后细胞因子TNF-α,IFN-γ,IL-1β,IL-2,IL-4,IL-6,IL-10 和 IL-17A 等水平。(9)用转录组测序检测汉防己甲素对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的转录调控并用Western Blot进行验证。研究结果:(1)汉防己甲素可以缓解弗氏完全佐剂诱导的AA小鼠的症状:模型组小鼠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踝关节直径增长。腹腔注射汉防己甲素的治疗组小鼠关节炎评分和踝关节直径则显着下降(p<0.01)。(2)汉防己甲素可以改善AA小鼠踝关节局部病理变化:AA模型组小鼠踝关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出现典型的关节病变和炎症表现。汉防己甲素治疗组小鼠的关节病理变化则得到改善。(3)汉防己甲素减少AA小鼠血清中主要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分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小鼠TNF-α和IL-6显着升高(p<0.01)。经汉防己甲素干预后,AA小鼠IL-6含量显着降低(p<0.05)。(4)汉防己甲素改变小鼠踝关节局部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活性:经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模型组踝关节中MPO与正常组相比增多,汉防己甲素治疗组MPO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则减少,说明中性粒细胞局部浸润减少。PAD4的表达趋势与MPO相似,说明局部中性粒细胞活性改变。(5)汉防己甲素抑制中性粒细胞IL-1β和IL-6的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析TNF-α,IL-1β和IL-6的基因转录表达水平。汉防己甲素处理组与LPS刺激组相比,IL-1β、IL-6的表达均呈有一定程度的抑制(p<0.01)。用ELISA法检测2 h和4 h的细胞上清,发现汉防己甲素在2h和4h对IL-6均有抑制作用(p<0.01),仅在2h对IL-1β有抑制作用(p<0.05)。(6)汉防己甲素抑制中性粒细胞iNOS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了汉防己甲素对经LPS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中iNOS蛋白的表达。我们发现,汉防己甲素处理组与LPS刺激组相比,iNOS蛋白的表达被抑制。并且随着汉防己甲素浓度的升高,iNOS抑制越显着。(7)汉防己甲素抑制小鼠中性粒细胞局部的迁移:Transwell实验表明,汉防己甲素显着抑制fMLP诱导的中性粒细胞体外迁移(p<0.01)。小鼠气囊炎实验中,LPS组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量较PBS组显着增多(p<0.01),汉防己甲素处理后中性粒细胞数量与LPS刺激组相比则显着减少(p<0.01)。(8)汉防己甲素逆转炎症状态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延迟:流式细胞分析表明汉防己甲素可以逆转LPS引起的凋亡延迟(p<0.01)。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汉防己甲素处理组与LPS刺激组相比,Bax,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PARP的表达量增加。同时汉防己甲素可以使Bcl-2表达减少。(9)汉防己甲素抑制中性粒细胞NETs的形成: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与PMA刺激组相比,汉防己甲素可以显着减少中性粒细胞细胞核的增大、染色体的溢出以及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释放。(10)LPS引起中性粒细胞的转录组差异:通过转录组测序并分析,设定“差异倍数>2”和“校正p值<0.05”为差异标准,LPS刺激后,上调基因1158条,下调基因1021条。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结果显示LPS组与空白对照组在表达模式上可以完全分开。差异基因可以在KEGG数据库中富集到肿瘤坏死因子,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等。将差异基因与LPS刺激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后得到的差异基因进行比较(差异标准一致),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同上调386个基因,富集到肿瘤坏死因子通路、癌症通路、代谢通路等,共同下调303个基因,富集到代谢通路、癌症通路、疱疹病毒感染通路等。(11)LPS对中性粒细胞细胞上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对细胞上清使用CBA和ELISA进行检测后,发现LPS刺激2 h,可以显着升高TNF-α,IL-1β,IL-10和IL-6的含量(p<0.01),IL-2,IL-4,IFN-γ 和 IL-17A 无显着差异。LPS 刺激 4 h 可以显着升高 TNF-α,IL-6 和 IL-10 的含量(p<0.01)。(12)汉防己甲素对LPS刺激后的中性粒细胞的转录组有有限的调控作用:汉防己甲素可以上调268个基因,下调426个基因。(13)汉防己甲素抑制LPS引起的JNK蛋白表达升高和磷酸化:对细胞蛋白进行WB分析,LPS刺激引起的JNK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汉防己甲素可以减少JNK蛋白磷酸化水平。研究结论:(1)汉防己甲素可以缓解小鼠AA模型的症状,可能原因是汉防己甲素可以抑制中性粒细胞向炎症部位的迁移,减少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IL-6)的释放和相关蛋白(NE和PAD4)的表达。(2)汉防己甲素可以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IL-1β、IL-6、iNOS的表达抑制中性粒细胞的炎症反应。(3)汉防己甲素可以逆转炎症状态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延迟。(4)汉防己甲素可以抑制NETS的形成。(5)LPS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差异的基因表达。(6)汉防己甲素对LPS诱导后的中性粒细胞转录水平的调控复杂而有限。综上所述,汉防己甲素可以缓解类风湿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关节症状,改善病理表现并对局部的中性粒细胞有调节作用,且汉防己甲素可以调控体外中性粒细胞的活性。这说明汉防己甲素调节中性粒细胞的活性可能是其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靶点之一。

黄高孝[9](2020)在《基于真实世界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滑膜细胞炎性增生、血管翳形成并,可侵及下层的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破坏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治疗RA的手段均存在明显的问题,不良反应较多且严重。中医虽然没有RA这一病名,但有许多论述与RA病名有关,如“顽痹”、“骨痹、“历节”等。在辨治RA也取得肯定的临床疗效,尤其在控制复发方面也明显有优势。真实世界研究(Real-World Study,RWS)就是在临床真实的条件下,受取多种数据,从而评价某种医疗手段对患者健康、疗效真实影响的研究,是流行病学发展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思路。研究目的:本课题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重大新药创制“基于一致性评价的经典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的新药研发”的理论及临床前研究阶段,此研究结合古籍文献寻找与RA相关的“痹”、“历节”等的定义、治法和辨证论治,并综合分析现代文献治疗RA的研究,为全面探讨了中医对RA的认识;通过真实世界门诊病例研究,探讨RA证型特征、辨证施治、用药规律及疗效;并以整理高永翔教授治疗RA经验,从而共为中医辨证论治RA提供部分的循证医学证据。研究方法:1.本研究进行查阅中医古籍、现代中医及越南传统医学研究,初步梳理和归纳RA的相关病名、病因病机、治法、论治,并查阅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等,将所文献进行分类,综合并分析古代对RA相关论述与现代文献的研究现状。同时总结RWS特征,探讨中医在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以RA为研究对象,开展临床调查,探讨了RA的中医证治规律。2.基于真实世界研究,以临床门诊患者为核心,根据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本研究回顾高永翔教授门诊2017年至2019年病例资料为基础,纳入符合RA诊断的302例,从此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探讨了RA的中医证治规律及疗效。3.从上部分的综合、分析,进行整理高永翔教授对RA辨证论治的临证经验、用药所长及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从文献初步总结,分析:(1)RA的发病因素和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治疗RA的手段均存在明显的问题,如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病情的发展,不良反应较多且严重等。(2)从古籍文献记载对RA相关的认识可看,RA的临床病机复杂,多样的治法,发展到清代时期已趋向成熟系统。续承几千年的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当代中医医家多从脏腑、虚实、经络、与痰瘀毒等各方面辨治,从而发挥了中医药治疗作用。(3)越南传统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受中国中医深厚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越南传统医学对RA的认识自有特点,治疗上取得较好的效果,已提供了中越两国间的传统医学治疗本病的成就。(4)RWS的思想与模式相合了中医诊疗模式特点。利用RWS可提高中医药研究效率,发现和提供中医学的新规律及新特征,从而增进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临床诊疗理论并中药临床评价方法的创新,最终可促进中医的传承和发展。2.真实世界的临床门诊病例研究结果显示:(1)女性发病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7.38:1。在年龄方面,患者在40-59岁为最多,RA病程多于5至10年。RA的合并疾病较多为骨质疏松症,糖尿病,合并自身免疫疾病较多为干燥综合征。在就诊时,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235例,采用西药多为慢作用抗风湿药、非甾体抗炎药等。(2)本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组,辨为肝肾亏虚证最多,共82例,占34.89%。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相关具有差距,体现RA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有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RA中医证型分型的依据。(3)在235例病例使用中西医结合,共1103诊次,有144种药物,出现总频数为16814次,其中祛风湿药占比例最大,为15.31%;其次为解表药占14.80%,补肝肾占13.92%,再次祛湿化痰药,活血药。结合常见中药配伍,总体现出用药规律为祛风除湿兼以补益肝肾,发散解表,祛湿活血。(4)结合现代医学及药理学研究,发现治疗RA的常用中药之效及现代医学对RA的治疗极为相符合,主要具备抗炎镇痛作用,调节免疫作用,防止骨关节破损。(5)进一步分析,纳入到165病例资料完整,并特续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三个月,其中治疗过程中西药减量有16例,维持剂量有149例,没有需要医药加量的病例。比较分析前后治疗发现血沉、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明显下降,症状显着缓解,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RA取得很好疗效。3.高永翔教授治疗RA的经验整理与研究:(1)病因病机:以肾虚为发病的基本病机;外邪侵犯为RA发病的重要因素;及痰瘀阻络为RA的病理基础。(2)辨证要领:强调辨明寒热,分清虚实。(3)治则治法:注重治病求本,标本兼顾。提出补肾为主,结合开玄府,通经络;除痰化瘀;疏肝解郁,调和情绪;滋阴壮水,清热润燥等治法。(4)证治分类:分为6个证型。其中寒湿痹阻证,方以蠲痹汤、九味羌活汤、羌活胜湿汤加减;湿热痹阻证,方以当归拈痛汤、三仁汤、四妙散加减;寒热错杂证,方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痰瘀痹阻证,方以血府逐瘀汤、身痛逐淤汤、二陈汤加减;肝肾亏虚证,方以独活寄生汤加减;阴虚燥热证,方以连梅汤加减。

陈悦[10](2020)在《壮药龙钻通痹颗粒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MEK1/2、ERK1/2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壮药龙钻通痹颗粒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清、滑膜及软骨组织中细胞因子MEK1/2、ERK1/2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对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变化的作用,探讨壮药龙钻通痹颗粒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MEK1/2、ERK1/2作用机制,为壮药龙钻通痹颗粒的临床应用和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用SD大鼠96只,随机选取24只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其余72只采用风、寒、湿环境因素结合生物因子的复合造模方法复制类风湿关节炎(RA)模型,RA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西药组、壮药组,每组24只。设定每只大鼠单日总灌胃量为1ml/100g。正常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西药组予每周1次灌服甲氨蝶呤药液0.9mg/kg,余下六天予生理盐水灌服;壮药组每日予壮药龙钻通痹颗粒溶液0.27g/kg,分2次灌服。以给药后第7、14、21d以及停药1周(即第28d)取标本,根据取材时间将每组24只分为7d、14d、21d、28d四个亚组,整个实验大鼠共分为16组。取大鼠踝关节及以下骨组织进行HE染色,制作病理切片,采集大鼠全血分离血清后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MEK1/2、ERK1/2蛋白含量,采集滑膜组织采用Western Blot、RT-PCR技术检测MEK1/2、ERK1/2的蛋白、基因表达水平。数据分析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HE染色结果:通过对给药后第21天的各组大鼠踝关节病理切片的观察,正常组大鼠踝关节滑膜光滑,未见增生,软骨细胞分布规律,层次清晰,关节周围结缔组织未见炎症浸润。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滑膜表面欠光滑,可见明显增生,关节腔变窄,可见大量淋巴细胞分布。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壮药组给药后均可见炎性浸润减少,软骨细胞分布较均匀,排列整齐,淋巴细胞减少炎性渗出不明显,滑膜层次减少,表面较光滑。2.ELISA法结果: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壮药组在各时间段的血清中MEK1/2、ERK1/2、p-ERK蛋白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滑膜组织MEK1/2、ERK1/2、p-ERK蛋白表达量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壮药组和西药组滑膜蛋白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壮药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实时荧光PCR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EK1/2、ERK1/2m RNA表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壮药组与西药组MEK1/2、ERK1/2 m RNA表达接近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壮药组与西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药龙钻通痹颗粒可能通过下调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各关节组织中MEK1/2、ERK1/2的基因以及蛋白表达水平,减轻滑膜病变,延缓软骨和骨破坏过程,达到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二、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基因研究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基因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类风湿关节炎伴牙周炎患者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与临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按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理论框架
        2.1 自我护理理论
        2.2 研究理论框架
        2.3 操作性定义
    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类风湿关节炎伴牙周炎患者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
        2.2 建立方案初稿
        2.3 专家会议修订方案
        2.4 专家会议结果
    3 方案确立
    4 讨论
        4.1 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的必要性
        4.2 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的科学性
        4.3 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的可行性
第二部分 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对类风湿关节炎伴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设计
    3 研究场所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样本量估算
        4.3 随机分组与分配隐藏
        4.4 纳入情况说明
        4.5 盲法
        4.6 干预措施
        4.7 研究工具/观察指标
        4.8 资料收集方法
        4.9 资料分析方法
        4.10 科研质量控制
        4.11 科研伦理
    5 结果
        5.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5.2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结局指标比较
        5.3 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评分比较
        5.4 干预前后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5.5 干预前后牙周指数比较
        5.6 干预前后RA相关临床指标比较
        5.7 干预前后DAS28 评分比较
    6 讨论
        6.1 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有利于提高 RA 伴 PD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6.2 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提高了RA伴PD患者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6.3 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改善 RA 伴 PD 患者的牙周健康状况
        6.4 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可以控制 RA 患者疾病活动
    7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7.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与贡献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
        7.3 未来研究的方向
        7.4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与牙周炎的相关性及口腔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健康信息寻求行为的描述性现象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部分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相关概念
        2.1 类风湿关节炎
        2.2 健康信息寻求行为
    3 研究现状
        3.1 国外研究现状
        3.2 国内研究现状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意义
第2部分 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1.1 质性研究
        1.2 现象学研究方法
    2 研究对象
        2.1 样本来源
        2.2 抽样方法
        2.3 纳入和排除标准
        2.4 样本量
    3 研究工具与器材
        3.1 研究工具
        3.2 访谈工具
        3.3 研究器材
    4 资料收集
        4.1 访谈前准备
        4.2 访谈进行中
        4.3 访谈结束
    5 资料整理与分析
        5.1 资料的整理
        5.2 资料的分析
    6 质量控制
    7 伦理原则
    8 技术路线图
第3部分 研究结果
    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1.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1.2 研究对象的疾病相关特征
    2 访谈结果
        2.1 主题1:寻求健康信息的内在动机
        2.2 主题2:寻求健康信息的内容
        2.3 主题3:寻求健康信息的途径
        2.4 主题4:寻求健康信息的影响因素
        2.5 主题5:健康信息的倾向传递方式
第4部分 讨论
    1 关注RA患者多样化的健康信息需求
    2 理解RA患者寻求健康信息的个体差异性及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3 聚焦RA患者寻求健康信息的途径及倾向传递方式
    4 建议
        4.1 建立一支多学科协作的RA慢病管理小组
        4.2 推动建设在线医疗社区信息交互平台
第5部分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健康信息寻求行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一般资料调查表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附录5 访谈备忘录
    附录6 访谈转录录音节选
    附录7 访谈内容编码图
    附录8 个人简历
致谢

(3)壮药龙钻通痹方调控BMP2/Smads信号通路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原因及发病率
    2.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西医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2 类风湿关节炎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3.中医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3.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研究概况
        3.2.1 中医内服治疗RA
        3.2.2 中医外治治疗RA
    4.壮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4.1 壮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4.2 壮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4.2.1 壮药内服治疗RA
        4.2.2 壮医外治治疗RA
    5.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实验材料
        1.1 细胞
        1.2 动物来源
        1.3 实验药物及试剂
        1.3.1 实验药物
        1.3.2 实验试剂
        1.4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2.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实验方法
        2.1.1 细胞培养、传代与冻存
        2.1.2 含药血清的制备
        2.1.3 MTT实验
        2.1.4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实验
        2.1.5 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实验
        2.1.6 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甲氨蝶呤组及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对MC3T3-E1 SUBCLONE14 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2.2.2 甲氨蝶呤组及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对MC3T3-E1 subclone 14细胞中BMP2、SMADs、RUNX2基因表达的影响
        2.2.3 甲氨蝶呤及壮药龙钻通痹方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对BMP2、SMADS、RUNX2 蛋白表达的影响
        2.2.4 甲氨蝶呤及壮药龙钻通痹方对大鼠体重及心肝脾肺肾指数的影响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基于BMP2-Smads信号通路调控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4)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中医证候分布及相关因素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RA-ILD中医证候研究
        3 RA-ILD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研究
    (三)讨论与分析
        1 RA-ILD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2 RA-ILD的相关因素分析
        3 RA-ILD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分析
    (四)结论
    (五)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发病相关因素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湿热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肠道微生态特点及清热活血法对其影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文献综述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1 类风湿关节炎在祖国医学领域研究概况
        2 类风湿关节炎在现代医学领域研究概况
        3 总结与展望
    综述: 肠道微生态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研究
        1 肠道菌群概述
        2 肠道菌群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
        3 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4 总结与展望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研究方案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选择
        1.4 研究方法
        1.5 基于16s rDNA技术测序分析肠道菌群
        1.6 统计学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2.2 清热活血方临床疗效学指标变化分析
        2.3 肠道菌群结果分析
        2.3.1 肠道菌群基本资料结果分析
        2.3.2 湿热证RA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特点
        2.3.3 清热活血方对湿热证RA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影响变化
        2.4 小结
    3 讨论与思考
        3.1 RA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特点
        3.2 清热活血法疗效分析
    4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乌头汤缓解类风湿关节炎寒证的关键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状况分析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基于AIA病证结合大鼠模型和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考察乌头汤缓解AIA寒证与热证的药效差异和网络调控机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物及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数据库
        1.5 软件
    2. 方法
        2.1 AIA模型的建立
        2.2 药物制备与动物分组
        2.3 关节炎评价
        2.4 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
        2.5 网络构建与分析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乌头汤可有效缓解AIA寒证大鼠的疾病严重度
        3.2 AIA寒证相关基因和AIA热证相关基因主要富集于不同的信号通路中
        3.3 AIA寒证相关基因和AIA热证相关基因参与不同的网络调节机制
        3.4 乌头汤对于AIA寒证和热证有不同的分子网络干预机制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乌头汤缓解AIA寒证的关键药效物质基础发现和相关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物及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数据库
        1.5 软件
    2. 方法
        2.1 分子对接
        2.2 SPR
        2.3 药代动力学检测
    3. 结果
        3.1 PAE和TLT与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β-c-JUN-MMP13-TGF-β1信号通路中关键靶标有较强亲和力
        3.2 累计给药乌头汤和BAC后,PAE和TLT在大鼠体内有较高的累积浓度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乌头汤缓解AIA寒证关键药效物质的药效学评价和相关作用机制验证
    1. 材料
        1.1 实验用动物与细胞
        1.2 实验用药物及试剂
        1.3 仪器设备
        1.4 软件
    2. 方法
        2.1 AIA模型的建立(同第一部分方法2.1)
        2.2 药物制备与动物分组
        2.3 关节炎评价
        2.4 细胞诱导和药物干预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BAC可有效缓解AIA寒证大鼠的疾病严重度
        3.2 BAC可显着调节体内外ALOX15B-PPAR-γ-PTGS2-FGF2-IL-1β-c-JUN-MMP13-TGF-β1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的异常表达
        3.3 BAC可通过调节PPAR-γ等产热相关蛋白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2. 论文主要创新点
    3. 工作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7)二四汤治疗女性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学研究现状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3 治疗
        3.1 中药治疗
        3.2 针灸
        3.3 推拿
        4 中医学关于女性生理病理及女性RA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类风湿关节炎西医学研究现状
        1 病因
        1.1 遗传因素
        1.2 环境因素
        1.3 其他
        2 发病机制
        2.1 免疫细胞
        2.2 细胞因子
        2.3 信号转导与RA
        2.4 miRNA与RA
        3 临床表现
        3.1 关节表现
        3.2 关节外表现
        4 治疗现状
        4.1 NSAIDs
        4.2 DMARDs
        4.3 GCs
        4.4 生物制剂与植物药制剂
        5 西医学对RA性别差异的认识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1 研究内容
        1.1 受试者选择
        1.2 治疗方案
        1.3 试验设计
        1.4 观测指标
        1.5 疗效判定标准
        1.6 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试验完成情况
        2.2 一般情况
        2.3 临床疗效分析
        2.4 血清学指标比较
        2.5 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2.6 安全性分析
    3 结论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疗效
        3.3 血清学指标
        3.4 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3.5 安全指标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案例分析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8)汉防己甲素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活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 类风湿关节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临床表现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治疗
        1.4 RA的病理机制
    2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治疗
        2.3 实验研究
    3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防己和汉防己甲素的研究进展
    1 防己在风湿病中的应用
    2 汉防己甲素的临床应用
        2.1 运动系统
        2.2 呼吸系统
        2.3 其他
    3 汉防己甲素的实验研究
        3.1 类风湿关节炎
        3.2 恶性肿瘤
        3.3 器官纤维化
        3.4 其他
    4 总结
    5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一 TET对RA小鼠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小鼠AA模型
        2.2 分组及给药
        2.3 小鼠关节直径及肿胀程度测定
        2.4 小鼠踝关节石蜡切片的制作
        2.5 小鼠踝关节的H&E染色
        2.6 石蜡切片间接免疫组化
        2.7 石蜡切片的番红O固绿染色
        2.8 CBA检测 TNF-α、IFN-γ、IL-6
    3. 结果
        3.1 汉防己甲素对AA小鼠踝关节肿胀程度的影响
        3.2 汉防己甲素对AA小鼠病理的改变
        3.3 汉防己甲素对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3.4 汉防己甲素对小鼠踝关节MPO、PAD4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实验二 TET对中性粒细胞促炎功能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分离、培养和纯度检测
        2.2 CCK-8实验
        2.3 中性粒细胞RNA的提取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2.5 中性粒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2.6 Western Blot
        2.7 CBA法检测中性粒细胞TNF-α、IL-6、IL-10的分泌
        2.8 ELISA检测中性粒细胞IL-1β的分泌
        2.9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2.10 间接免疫荧光
        2.11 Transwell迁移实验
        2.12 小鼠气囊炎模型
    3 结果
        3.1 腹腔中性粒细胞的纯化
        3.2 CCK-8检测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活性的影响
        3.3 实时荧光定量PCR
        3.4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3.5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表达iNOS的影响
        3.6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迁移的影响
        3.7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3.8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NETs形成的影响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实验三 TET对中性粒细胞转录组学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分离、培养和纯度检测
        2.2 中性粒细胞RNA的提取
        2.3 中性粒细胞转录组测序
        2.4 CBA法检测中性粒细胞TNF-α、IL-6、IL-10的分泌
        2.5 ELISA法检测中性粒细胞IL-1β的分泌
    3 结果
        3.1 LPS应激后的中性粒细胞RNA测序
        3.2 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3.3 汉防己甲素对LPS应激后的中性粒细胞转录组测序
        3.4 汉防己甲素对中性粒细胞表达JNK的影响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基于真实世界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语缩写词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类风湿关节炎现状与问题
        1 临床流行病学
        2 RA的危险因素
        2.1 遗传因素
        2.2 感染因素
        2.3 性别、年龄因素
        2.4 其他因素
        3 发病机制
        4 西医治疗RA
        4.1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4.2 慢作用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
        4.3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二、中医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策略文献分析
        1 RA的相关病名
        2 关于历代医家的部分古籍对RA认识汇总
        2.1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2.2 隋唐时期
        2.3 宋金元时期
        2.4 明代时期
        2.5 清代时期
        3 当代中医医家对RA的论治
        3.1 从脏腑论治
        3.2 从虚实论治
        3.3 从络论治
        3.4 从痰、瘀、毒论治
    三、越南传统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 越南传统医学认识RA的特点
        2 越南传统医学治疗RA的研究
    四、中医药在真实世界研究现状
        1 RWS定义与起源
        2 RWS特点
        3 RWS数据采集及分析
        4 术语标准化
        5 伦理审查
        6 RWS的优势及局限性
        7 中医在RWS的应用现状
        7.1 中医开展RWS的优势
        7.2 中医在RWS的研究现状
    五、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信息采集
        3.2 记录时间
        3.3 建立标准化语句
        3.4 统计分析
        3.5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分析
        4.2 中医证治规律
        4.3 疗效分析
    5 讨论
        5.1 病历资料分析
        5.2 病因病机分析
        5.3 症状,舌脉分析
        5.4 中医证型分析
        5.5 用药规律分析
        5.6 证型与用药规律
        5.7 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5.8 疗效分析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高永翔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1 RA的病因病机
        1.1 以肾虚为发病的基本病机
        1.2 外邪侵犯为RA发病的重要因素
        1.3 痰瘀阻络为RA的病理基础
    2 辨证要领
        2.1 辨明寒热
        2.2 分清虚实
    3 治则治法
        3.1 治病求本,重视补肾
        3.2 开玄府,通经络
        3.3 除痰化瘀,标本兼顾
        3.4 疏肝解郁,调和情绪
        3.5 滋阴壮水,清热润燥
    4 证治分类
        4.1 寒湿痹阻证
        4.2 湿热痹阻证
        4.3 寒热错杂证
        4.4 痰瘀痹阻证
        4.5 肝肾亏虚证
        4.6 阴虚燥热证
    5 注重调摄
        5.1 饮食有节
        5.2 调节情志
    参考文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附表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记录表
综述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壮药龙钻通痹颗粒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MEK1/2、ERK1/2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类风湿关节炎的现代医学研究
        1.1 发病机理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用药
        1.3 关于MEK1/2、ERK1/2 的研究
        1.4 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MEK1/2、ERK1/2 的相关性
    2 壮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1 壮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2 壮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现状
    3 壮药龙钻通痹颗粒的研究
        3.1 方药组成
        3.2 研究进展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实验准备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药品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造模及分组
        2.2 给药方法
        2.3 采集步骤
    3 检测指标
        3.1 关节组织病理学检查
        3.2 大鼠血清MEK1/2、ERK1/2、p-ERK含量测定
        3.3 大鼠滑膜组织MEK1/2、ERK1/2、p-ERK蛋白表达量检测
        3.4 大鼠滑膜组织MEK1/2、ERK1/2的m RNA表达量的检测
        3.5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各组大鼠形态学观察及相关指标检测
        4.2 各组大鼠踝关节组织HE结果
        4.3 各组大鼠血清MEK1/2、ERK1/2、p-ERK的蛋白含量测定结果
        4.4 各组大鼠滑膜组织MEK1/2、ERK1/2、p-ERK蛋白的表达量测定结果
        4.5 各组大鼠滑膜组织MEK1/2、ERK1/2 m RNA表达水平变化
第三章 讨论
    1 讨论与思考
        1.1 关于西药组的设立以及选择甲氨蝶呤的原因
        1.2 龙钻通痹颗粒对大鼠血清MEK1/2、ERK1/2、p-ERK蛋白含量的影响
        1.3 龙钻通痹颗粒对大鼠滑膜组织MEK1/2、ERK1/2、p-ERK蛋白表达的影响
        1.4 龙钻通痹颗粒对大鼠滑膜组织MEK1/2、ERK1/2 基因表达的影响
        1.5 总结
    2 不足与展望
        2.1 不足
        2.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各组大鼠足趾肿胀情况
    附录2 MEK1/2、ERK1/2 PCR相关结果曲线
缩略词表
综述 MEK1/2、ERK1/2的研究进展以及其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基因研究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类风湿关节炎伴牙周炎患者口腔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培训方案的构建与临床效果评价[D]. 兰三荣.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健康信息寻求行为的描述性现象学研究[D]. 马燕.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3]壮药龙钻通痹方调控BMP2/Smads信号通路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张译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中医证候分布及相关因素初步研究[D]. 聂红科.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湿热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肠道微生态特点及清热活血法对其影响初探[D]. 曹晔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乌头汤缓解类风湿关节炎寒证的关键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毛霞.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7]二四汤治疗女性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D]. 牛坤旭.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8]汉防己甲素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活性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研究[D]. 陆清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基于真实世界的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D]. 黄高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壮药龙钻通痹颗粒对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MEK1/2、ERK1/2调控机制研究[D]. 陈悦.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基因研究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