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略谈走出决策思维的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张新昕[1](2020)在《“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时代人们生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开始逐步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这在艺术特长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大量儿童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学习除了学校以外的艺术特长课。钢琴作为音乐器乐中的基础,在走入中国的一百年时间里也逐渐成为了家庭教育选择的热点项目。很多母亲疯狂地对子女展开钢琴艺术教育,使这项原本应该是陶冶性情的、带给儿童轻松愉悦之感的艺术,非但未给儿童带来快乐,却由于选择权的缺失以及枯燥的训练方式反而使大部分的儿童丧失了学习艺术的兴趣,甚至从最初的喜爱发展到到厌恶,排斥弹钢琴,最终和艺术学习渐行渐远。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八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展现关于家长特别是母亲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的行为决策过程。母亲的思想来自于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家庭自然状况、夫妻关系以及社会对于儿童各项特长的考量等等。母亲对于儿童学习过程的态度、参与儿童学习过程的行动对于儿童学习效果的关联与影响,母亲的教育行动对儿童成长所产生的反应、效果等,这些都是本研究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虽为众多个体的决策行为却往往能显现出共同趋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不仅受到母亲行动复杂心理的影响,也受到社会人才需求、母亲文化、家庭经济、等众多的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影响着母亲的教育决策、教育行动以及儿童学习效果,深入探究之正是本研究的着力之处,而这些也恰恰是通过量化研究方式不易获取的信息。由于质化研究方法所限,本研究不奢求推广性,仅尽量还原几位母亲和儿童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与矛盾冲突。本研究结果倘若使琴童的家长们能稍稍停下脚步,整理对照反思一下镜像内的自己,能够认识自己教育决策行为对于儿童钢琴学习效果的种种影响;能够引起对母亲文化之于儿童学习过程的影响的关注,本研究就求之不得矣。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一章——五章、反思和结语组成。引言包括选题缘由、本研究关注研究的问题、对相应文献的梳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包括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以及对研究者的反思。第二章主要是对八名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家庭成员进行背景性介绍以及该研究问题的背景介绍。第三章主要是对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母亲的行动生成“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的两种样态形式进行探究,其中包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定义的探究以及形成决策形成中两种样态放任背景因素梳理;从母亲教育行动的背景以及决策的意识根源入手,对其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进行定位分析解读。第四章侧重通过对于行动者们进行观察,描述关于生成“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挖掘出行动者的真实想法;以儿童的角度,呈现其被动行动之后的行动语言反应,折射儿童对于钢琴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及其成长。第五章侧重通过描述关于生成“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透视其最本原的观念和心理样态;通过对短期型家庭教育的阻力进行分析,呈现此样态下儿童的心路历程。反思部分则是通过反思八组家庭的母亲在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如何决策和心理变化,分析并挖掘两种样态下教育行动结果的深层根因。无论是对于想要子女学习学习钢琴的家长还是家中子女正在学习的家长起到照镜子的作用,警醒教育者深入思考家庭教育中成年思想和行动导向下产生的教育决策及其影响。结语部分通过正文的深描和分析,归纳出本研究的几点发现,一是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二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三是母亲文化作用被质疑。同时再次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对照系统相对缺失、研究对象的异源忽视、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反思,以便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改善。
钟德清[2](2017)在《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文中研究说明思维是人类特有的生理机能,思维能力是人获取知识的一种能力。批判性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综合利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重新阐释“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内涵,辨明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分析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并且从心理学、逻辑学、哲学的角度认真分析批判性思维的内涵、特征以及与其他思维形式的联系和区别,论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关系,提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理论基础,还从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方面,分析论证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有针对性地从教师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角度出发,对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提出建议,以期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活动上得到借鉴和应用。
方健华[3](2014)在《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养评价面临新挑战。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需求和中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建立起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据此进行发展性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之需;符合国家《纲要》提出的“创新中职学生评价的价值理念与标准,构建新型职业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精神要求;符合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现实之殇、促进中职生的职场成功和终身发展之需;符合丰富、完善职教评价理论的研究之需。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体系的建构,首先,必须对当前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现实进行问题检视和价值反思。基于对当前中职生职业素养评价现状由考试文化桎梏所导致的“应试之殇”、由职业教育异化所导致的“考证之殇”、由锦标主义思想所导致的“应赛之殇”等“现实之殇”的价值反思,可以揭示出“从能力本位到素质本位”这一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的价值分歧与冲突本质所在:在目标价值取向上,普遍重视工具性价值而忽视目的性价值,体现的是功利的效率主义价值观与超功利的博雅主义价值观冲突;在内容导向上,重视个体知识与技能测试而轻视其他素质评价,对个体全面发展需求考虑不够,体现的是管理价值观与发展价值观冲突;在技术、方法上,重视绝对标准,轻视相对标准,缺失激励性功能,体现的是科学价值观与人文价值观冲突;在评价标准上,重视同一性要求,轻视多样性要求,忽视个性化发展,体现的是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冲突。尤其是我国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理念所经历的从“知识至上”到“技能至上”,再到“能力至上”阶段,普遍将“能力本位”错误地解读为“技能(甚至是操作技能)本位”、“专业知识加专业技能本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本位”等,实际上是“知识本位”的翻版。鉴于对现实问题的价值反思与清算,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体系的建构必须符合“从对学生评价到为学生评价”的价值诉求:“从社会人到职业人”的素养评价内容标准的价值目标;“从智力优先到多元智能”的素养评价表现标准的价值澄清;“从为了生计到为了生存发展”的素养评价成就标准的价值转型。其次,必须从理论视阈对中职生职业素养评价标准体系建构依据、原则与结构模型进行理性分析。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体系的建构需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生存论哲学的价值观、发展性学生评价论、人的素质论、新教育目标分类论等理论依据,同时,要依据国家政策规定的中职校培养目标以及企业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中职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体系建构要处理好的若干关系,主要包括客观性指标和主观性指标、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精确性指标与模糊性指标等方面的关系,并且需要根据中职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目的,借鉴国内外已有学生评价标准建构的实践经验,创新评价理念,遵循发展性评价指导原则和思路。另外,需要对学生职业素养构成逻辑结构以及职业素养评价内容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建构出合理的学生职业素养结构模型。第三,必须将主观的评价理念见之于客观,科学设计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体系建构的实践思路、步骤、方法及策略。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体系的建构主要包括评价指标的设定、筛选和体系建构、评价权重值的计算、修正和体系建构、评定标准的设定、筛选和体系建构。为此,本文以“从社会人到职业人”的发展为主线,遵循科学有序的设计程序与步骤,主要运用特尔菲专家咨询法,根据中职生核心职业素养基本要素结构模型和“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中职生核心职业素养构成问卷调查”统计结果,确定出基于企业需求和中职生个人发展需求的职业素养评价内容体系结构表,并将意见较为统一的“职业理想素养、职业人格素养、职业意识素养及职业基本能力素养等确定为最基本的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的一级指标;再次运用特尔菲法将一级评价指标细化,初步拟定出二级评价指标,制定“二级指标专家咨询问卷表”,第三次运用特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核心职业素养二级评价指标的筛选、修正和确认;在此基础上,选用AHP层次分析法进行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的权重指标体系建构。鉴于AHP法的人工手段进行指标权重的矩阵运算非常繁琐,借助当前先进的Yaahp7.5层次分析法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为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体系提供模型构造、逻辑运算和统计分析方面的有效帮助,最终确定出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的一、二级指标权重体系;最后,仍借助专家咨询筛选法,进一步细分二级评价指标,确定出三级评价指标的职业核心素养评定标准体系。另外,需要从实证研究角度对所建构的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的评价效度、信度等进行实际评估与验证。为此,笔者专门将“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进一步开发成“基于web江苏省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系统”计算机软件,应用于三所中专校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试测实践,并对实际试测效果进行了定性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对评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理性逻辑验证和数理统计分析。通过多维度评价效度、信度评估与验证,笔者认为,本研究所建构的“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既能满足中职生就业需要和企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又能激励、促进中职生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总之,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建构,必须经过“协商性价值选择”,为制定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探得真正的价值理念依据;必须“走多元融合之路”,这是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建构的实践智慧;必须坚持“基于标准的发展性学生评价理念”,这是符合当前世界教育评价改革的大趋势。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体系建构的研究和实践只有定位于“激励和促进中职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符合教育本质的功能选择。
周文[4](2014)在《“四化同步”推进中的县级政府行为研究 ——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分析工具》文中研究表明县级政府是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向基层延伸的产物,它既有地方政府的一般特点,又有其他层级地方政府所不具备的特点,一直以来是国内行政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的研究重心逐渐由高层政府向中、基层政府转移,对县级政府的研究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本项研究所选择的对象正是县级政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四化同步”推进中,县级政府究竟应该如何作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县级政府的作为与否以及如何作为,决定着“四化同步”推进的发展进程和效果。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拟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工具,对“四化同步”推进中的县级政府行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的内容包括绪论、五章和尾论。绪论部分主要阐明选题的缘起及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述评;界定相关的概念;介绍研究的主题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框架和创新意图。第一章阐明本项研究的理论工具:整体性治理理论。主要阐明整体性治理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及核心要义;探析整体性治理理论对研究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行为的适用性。第二章从四个方面对当前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的状况进行扫描:一是逐步重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二是注重从城镇化建设着眼谋划工业发展布局;三是注重将城镇化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结合;四是注重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第三章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视角对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视,得出三点结论:一是县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足;二是县域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不够;三是县域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缺乏协调。第四章对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进程中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认为主要原因有四条:一是推进“四化同步”的整体性理念缺失;二是推进“四化同步”的管理体制不科学;三是推进“四化同步”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四是推进“四化同步”的政策策略不合理。第五章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用整体性治理理论作指导,就优化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行为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从四个方面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一是要树立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的先进理念:整体性治理;二是要改革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的管理体制:以整合为取向;三是要优化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的运行机制:以协调为主旨;四是要创新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的政策策略:以配套为着力点。尾论部分阐述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和主要贡献,提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主要创新表现在四个方面:(1)研究对象的创新。做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不断解决政治、经济、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本文将研究的对象定位于涉及相对较少的政府研究的基层政府——县级政府。这样就使研究成果更加趋向应用,能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为充满生机、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从注重学术研究的应用性出发,避免了单纯从理论上来研究县级政府行为的做法,而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经验的方法等,研究县级政府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行为。(3)理论工具运用的创新。本项研究的理论工具是“整体性治理理论。”这一理论是当今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之一,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运用于政治发展和行政改革的研究领域。本文运用这一理论,研究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的行为显然具有新颖性。(4)学术见解和对策建议的创新。文中提出的“推进‘四化同步’的整体性理念缺失”、“推进‘四化同步’的管理体制不科学”、“保障‘四化同步’的政策缺失”等见解具有鲜明的创新性;文中提出的“以整合为取向,改革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的管理体制”、“以协调为主旨,优化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的运行机制”、“以配套为着力点,创新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的政策策略”等政策建议,具有突出的新意和应用价值。
黄恒忠[5](2013)在《自砺教育研究 ——基于H学校的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重视创新、重视发展的变革时代的到来,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精神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素养的必备要求。顺应时代的呼唤,中国基础教育必须在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意识、能力、精神的形成和主动发展上有所作为,因为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意识、能力和精神是其主体意识、能力、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自砺教育研究正是在素质教育实践深化的背景下,从自我教育的角度来对旨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精神和能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所进行的探讨。自砺品质的养成,离不开自砺活动的开展和推行。自砺是主体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践行与自我反思的活动。从历时态的角度看,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践行、自我反思是自砺活动的四个环节,有相对的阶段划分;从共时态的角度看,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践行、自我反思是自砺活动的四个方面,共存于一体。自砺教育,是指教育者引导、帮助、指导和激励受教育者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践行、自我反思的自我教育活动。自砺教育的心理机制是活动影响论,即学校教育要想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不仅要创设有利于受教育者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精心设计和展开有利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各种活动,并在指导和帮助下促进受教育者发展;自砺活动并不是与一般学习活动、道德学习活动、交往与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交往与社会实践活动是蕴含于一般学习活动和道德学习活动之中的)相独立的单独一类活动类型,而是蕴含于一般学习活动、道德学习活动、交往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的一种活动类型,是一般学习活动、道德学习活动、交往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依据活动影响论,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改善教学活动,尤其要改进学习活动,特别是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本文理解为自砺性),这是现代教学论的根本任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都是具有自砺性的一般学习活动,其中,自主学习是强调学习活动过程的自觉主动性的学习活动,探究学习是强调学习活动方式的自觉主动性的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是强调学习活动组织形式的自觉主动性的学习活动。要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必须改善德育活动,尤其要改进道德学习活动,特别是要增强学生道德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本文理解为自砺性)这是现代德育论的根本任务。活动学习、情感体验、制度参与是具有自砺性的道德学习活动,其中,活动学习是强调活动过程的自觉主动性的道德学习活动,情感体验是强调活动过程的主体感受性的道德学习活动,制度参与是强调活动环境的主动参与的道德学习活动。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自砺性的学习活动方式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视角,来审视现实学校中学生的一般学习活动方式和教学活动模式,以活动学习、情感体验、制度参与等自砺性的道德学习活动方式和生活德育理论为理论视角,来审视现实学校中学生的道德学习活动方式和道德教育活动模式,现实学校中的自砺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缺失。首先,在教育教学认识方面,重对教材知识的掌握,轻对自我认识的引导,表现为:重教材知识的客观性,轻教材知识自我认识的文化性;重教材知识的掌握性,轻教材知识自我认识的理解性。其次,在教育教学设计方面,重对教的进程的预设,轻对自我规划的帮助,表现为:重教什么的设计,轻学什么的设计;重怎样教的设计,轻怎样学的设计。第三,在教育教学实施方面,重对教的安排的推进,轻对自我践行的指导,表现为:重知识的积累,轻批判、综合和合作意识的培养:重各种形式的灌输,轻亲身体验的讨论、实验和研究。第四,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重对教的结果的评价,轻对自我反思的激励,表现为:重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重标准化结果,轻个性化理解。自砺教育实践的缺失,不仅违背了现代学习方式和现代学习理论的理念,违背了现代道德学习方式和现代德育理论的精神,而且也不利于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建构自砺教育模式,现代学校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重塑“以人为本”的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通过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建设教师发展学校来重塑“以师为本”的学校与教师的关系;通过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来思考教育教学实践、从学生的自主学习态度与能力出发来思考教育教学实践、从学生的自我认识、规划、践行、反思出发来思考教育教学实践来重塑“以生为本”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其次,重视自砺品质的培养,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的自我教育目标,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自主、心理自尊、性格自强、行为自律、生活自理等自砺品质。第三,深度开发教育教学的自我教育资源,完善自砺品质培养的课程体系,将有关学生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个性的知识直接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个性;完善班级管理,搭建学生自砺品质发展的平台。H学校自砺教育理念与提出者的个人成长渊源、教学实践反思和治校理想追寻密不可分。H学校探索了学习自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活动自治的学校德育特色。
刘占奎[6](2012)在《张闻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闻天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优秀典范。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张闻天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理论的创新发展,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做出了重要贡献。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历经了一个艰辛和曲折的探索实践过程,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这一过程同时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努力。本文以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主张与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考察张闻天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与动因,理清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和实践发展的历史脉络、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进一步总结历史经验,揭示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非凡历程。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论文新意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理论和实践探索以及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这一部分主要包括第一至四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一章阐述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演进。主要从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前提与形成两个方面阐述。第二章阐述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主张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联系群众、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作用、注重调查研究、宣传与组织工作相结合等。第三章梳理张闻天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主要包括在实际工作中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宣传的舆论阵地、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群众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第四章总结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主要包括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巩固和加强党的建设以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方面内容。第三部分,论文的结束语部分。通过对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与发展脉络和实践探索的梳理,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不断学习,坚持理论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教条,必须结合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党性修养,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研究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与实践,对于当今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王春芳[7](2008)在《面向师范生的课堂教学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在教育改革界形成了两大观点:一是教师事关重大;二是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基础教育强烈要求教师教育尽快提高质量和效益,这是基础教育向教师教育直接发出的严峻挑战,对教师教育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仍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前提下,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愈发突出,如对新课改关注的程度不够,缺乏实施新课程的素质和能力,许多教师只知道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要改,教师行为要变,学生在课堂上要动起来,活起来,而对如何去改、怎样去变、变成什么样,不甚了解,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作为教师培养基地,高师院校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使命,为了抓好职前教育,为了促进师范生尽快进入教师角色,提高师范生的课堂教学决策能力,论文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师范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设计支持职前教师教育课堂教学决策支持系统,对师范生进行优秀教师、新课程教师的案例示范教育,进一步促进准教师早日具备、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论文共分为5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论证与研究: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课堂教学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现状、意义、研究目标,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本系统设计开发的理论基础作了全面的、详细的介绍。第三章介绍了影响课堂教学决策因素、系统设计要素及评价量规。第四章详细阐述了整个项目开发的设计理念、系统的整体框架、系统功能。第五章具体阐述了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开发工具的选择,以及设计与实现的详细过程。最后一部分总结了系统己经实现的功能以及后续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系统需要进一步实现的功能。
张迎凯[8](2007)在《复杂性视阈下的教师教学决策研究》文中指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决策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决策现状并不让人乐观,教师自身的决策意识淡漠已成为不公的事实,教师作为决策者的角色形象向来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而且教学常被简单化、模式化、肤浅化了,失却了生命活力与丰富性。要真正展现教学的魅力,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唤醒教师的决策意识,使教师成为真正的“决策者”。本研究旨在从不同视角理解教师的教学决策活动,把教师决策活动放在真实的复杂性教学场域中来研究,为解决课堂困境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本论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复杂性、决策、教师教学决策等概念进行了界定,重在理解教师教学决策。从课程实施取向与教师思维过程两个角度对教师教学决策进行了进一步的复杂性解读。第二部分:要真正理解教师教学决策的意义,就必须既要理解教师主体,又要全面考察决策者身处的环境。论文从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场域理论和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心理场论两种理论角度出发考察了当前教师决策的生成场域:权力场与心理场,没有哪一种视角可以替换另外一种。进而论文对我国教师教学决策现状进行了理论归纳。第三部分:本部分反思了教师教学决策现状的原因,并对其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教师教学决策的种种行为迷失被归因为科层权利的压制和“防教师”课程造成的教师缺席等客观原因与教师自我在教学中的丢失和教科书依赖等主观原因。论文将教师教学决策的影响因素分为三类:情境因素、智能因素、情绪因素。三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每一个决策活动。第四部分:本研究不可能给予一个圆满的答案,但从大量的教育经验中可以看到高质量教学决策所可能具有的一些共有特征,可以成为教师决策行为所努力追寻的方向。论文进一步说明教师的教学决策必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结构中才有可能达到相对完满,这个过程包括四个部分:情境定义、行动设计、行动组织、评价反馈。
樊丹丹[9](2006)在《中小学校长决策过程研究》文中指出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它使得学校管理实践充满新的活力,校长在学校发展上拥有自主权,相应地学校也拥有了办学自主权。校长在学校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主导地位、决策地位,校长的思想、行为和作风直接影响着学校全局工作的成败,作为管理的核心环节——决策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本论文的研究定位于公立中小学校长决策过程,关注校长决策、关注校长决策过程,在我国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提高校长决策水平,促使校长决策更加具有科学性、民主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校长决策及其过程中存在的相关因素问题作个整体把握,为分析校长决策过程的现实情况提供实证基础。考虑到校长决策过程不仅涉及到校长因素,而且涉及到教师参与校长决策过程及教师看校长决策,所以本调查除了对校长调查访谈外,还对教师进行调查访谈。因此,调查问卷分为校长问卷和教师问卷,同时分别对校长和教师辅之访谈,以弥补调查问卷的不足。在问卷设计时分为调查对象的个人具体情况和决策过程情况调查两个方面。通过对结果分析,从中得出校长决策过程存在的问题及特点,为下文对校长决策过程分别从理论分析和问题分析提供基础; 第二部分为理论分析:结合着对校长决策过程中的实际调查情况,笔者得知校长决策理论知识缺乏;因此,笔者结合校长决策实际,通过对校长决策过程的理论分析,以期对校长决策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同时,还通过具体事例进行说明,以期能提高校长对决策过程的理论知识水平,为提高校长决策水平奠定理论基础。笔者把校长决策过程分为五个步骤:1.认识决策需要并确定问题;2.分析问题性质及所遇困难;3.确定方案标准并产生备选方案;4.评价备选方案并制定行动计划;5.制定沟通计划并启动行动计划。 第三部分为问题分析:对校长决策过程中的问题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和关联因素,以期找出影响校长决策过程的因素,为提高校长决策水平提供现实依据,以便下文提出的改进校长决策过程现状建议更加具有针对性。笔者从五个方面对校长决策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1.权力失衡与校长决策过程;2.上级部门与校长决策过程;3.校长自身与校长决策过程;4.校长和教师间的沟通障碍与校长决策过程;5.教育环境与校长决策。 第四部分为改进建议:根据对校长决策过程的理论分析和实践问题的分析,为提高校长决策水平和科学化程度,分别给上级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提出建议。给
李新英[10](2005)在《新疆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全面推进和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但新疆绿洲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环境对经济发展(工业化)的承载力相当有限。而长期以来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和资源导向型的开发战略已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的加剧,新疆在工业化进程中将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态势。因此,将工业化进程与环境问题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下进行研究,极具紧迫性和战略性。本论文的切入点是界定工业化与环境问题的相关基本概念及其范畴,通过剖析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力图全面把握工业化进程与环境的内在联系。以此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工业化与环境关系的一般理论分析基础上,对新疆工业化进程中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把握其特征与规律基础上,进行了对策研究。全文主体内容分三大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理论篇,设三章(第一章至第三章)。从理论上对工业化阶段测度、环境问题以及工业化与环境关系的一般理论进行了分析,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一章工业化阶段测度理论。在评介国外发展经济学家的工业化阶段划分理论以及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工业化进程测度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本文研究对工业化进程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各指标的判定标志值。第二章环境问题的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对环境、环境与资源、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与经济等基本范畴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对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进行了分析。第三章工业化与环境关系的一般理论分析。本章首先对工业化与环境演变的规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曲线)进行了评析;其次分析了工业化影响环境的主要取决因素,并对工业化与资源利用、工业化与环境污染、工业化与农村生态环境等工业化进程中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规范分析。第二部分实证篇,设二章(第四章至第五章)。对新疆工业化进程以及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为对策研究奠定基础。
二、略谈走出决策思维的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谈走出决策思维的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儿童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导向中地位的提升 |
(二)我国儿童钢琴艺术教育发展的原生困境 |
(三)对家庭教育行动主导者(母亲)的关注与反思 |
(四)个人兴趣和从教经历 |
二、研究问题域 |
(一) 家庭教育中的行动者及其效能 |
(二) 家长教育决策及行动与儿童学习动力关联影响 |
(三)“母亲文化”的失语及其教育意蕴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母亲文化 |
(二)家庭教育 |
(三)家庭教育行动 |
(四)儿童钢琴艺术教育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一、理论基础 |
(一)行为决策理论 |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
(三)人格发展心理学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伦理 |
(五)研究者的反思 |
第二章 叙述的背后 |
一、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缩写 |
(一)八组家庭生活的地方:历史文化城 |
(二)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素描 |
二、“他们”所在的境遇 |
(一)琴童的日常上学生活:以时间之维 |
(二)琴童的课余生活:以空间之维 |
(三)琴童的家庭生活:以家庭关系之维度 |
第三章 作为行动者母亲的两难局面 |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现实存在 |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定义 |
(二)“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关照 |
(三)“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关照 |
二、自我关照:母亲的自我定位 |
(一)子女教育规划:母亲的家长权威意识 |
(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母亲的忧患意识 |
(三)为母则刚:母亲的母性意识复苏 |
三、左右为难:母亲行动的意识根源 |
(一)“一切为了孩子”:社会赋予母亲角色的定位 |
(二)“我是为了你好”:母亲在家庭中的管理功能的凸显 |
(三)“将来不要埋怨我”:母亲的责任感来源 |
(四)“陪吃陪睡还要陪学习”:母亲的多重身份角色 |
(五)“你这个妈是怎么当的”:母亲的职责远远超过个体情感诉求 |
第四章“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坚守与变革 |
一、希冀:“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
(一)“他得比我有出息”:母亲教育的心理导向 |
(二)“以后兴许会用得上”: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
(三)“有开始也要有结束”: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
(四)“怕吃亏”:多样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声 |
二、迷茫:“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惑 |
(一)“我为什么一定要学钢琴”:儿童心底的大问号 |
(二)“我都没有玩的时间了”:儿童心里的委屈 |
(三)美滋滋的笑容背后:儿童学琴之路暂短的幸福呈现 |
三、省思:“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教育行动 |
(一)钢琴艺术教育中家庭的坚持到底 |
(二)童年影像的人生意义与钢琴艺术教育 |
(三)指向儿童潜能充分挖掘的钢琴艺术教育 |
第五章“半途而废”样态家庭的无奈与失望 |
一、恨铁不成钢:“半途而废”样态下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
(一)“我也不能替他弹”:母亲教育的内在心理导向 |
(二)“一切都可能成为绊脚石”: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
(三)“咱们也成不了音乐家”: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
(四)“特别有天赋”或“不是这块料”源于行动者个体认知的不同阶段 |
二、喜忧参半:“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感 |
(一)“不用练琴真实太好啦”:儿童眼中的轻松 |
(二)“你为啥不能坚持到最后”:儿童嘴里的抱怨 |
三 “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行动者的阻力分析 |
(一)成年人的行为阻碍着儿童的自然发展 |
(二)子女成为家长的终极目标 |
(三)家长的非专业性制约钢琴学习效果 |
(四)男权与女权的博弈 |
(五)家庭经济因素 |
反思 |
一、母亲在家庭钢琴艺术教育中的主导效用 |
二 钢琴艺术教育中社会资源专业性稍显乏力 |
三 家庭教育行动与社会专业性衡量结合簇生良性钢琴艺术教育 |
(一)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如何在异域文化样态下成长 |
(二)儿童钢琴演奏艺术作为非系统性学科教育的困境 |
(三)非系统性儿童学科教育中家庭如何参与有效引导 |
结语 |
一、研究发现 |
(一)母亲在家庭教育行动中的主导地位 |
(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
(三)母亲文化效用被质疑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一)家庭成员对照的相对缺失 |
(二)研究对象的地域忽视 |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
三、后续研究的构想 |
(一)引进有音乐艺术学习背景家长的决策行为对照维度 |
(二)增加其他地域的研究对象 |
(三)研究对象的追踪时间扩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2)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
一、社会大环境下不良因素对思想观念的负面影响 |
一、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
第二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 |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再认识 |
二、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高阶阅读能力 |
第三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
一、转变教学理念 |
二、优化教学设计 |
三、文本矛盾“激疑” |
四、从“独白”走向“对话” |
五、实施多元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发展及评价面临新挑战 |
二、选题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际比较: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研究的他山之石 |
二、国内探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研究的本土基础 |
三、走向发展性:国内外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研究的未来趋势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内容框架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二、本文的内容框架 |
第二章 问题检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及评价的现实之殇与价值反思 |
第一节 企业视角: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与需求 |
一、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调查结果比较分析 |
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与企业需求吻合度分析 |
第二节 现实之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的调查分析 |
一、关于中职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
二、关于中职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现状调查结果描述 |
三、基于中职校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现状调查的问题检视 |
第三节 从能力本位到素质本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的价值分歧与冲突 |
一、效率主义价值观与超功利的博雅主义价值观冲突 |
二、管理主义价值观与发展主义价值观冲突 |
三、科学主义价值观与人文主义价值观冲突 |
四、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冲突 |
第四节 从对学生评价到为学生评价:中职学生评价标准建构的价值诉求 |
一、从社会人到职业人:中职学生评价内容标准的价值目标 |
二、从智力优先到多元智能:中职学生评价表现标准的价值澄清 |
三、从为了生计到为了生存发展:中职学生评价成就标准的价值转型 |
第三章 理论视阈: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标准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关系与结构模型 |
第一节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建构的基本依据 |
一、理论依据: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
二、政策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和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
三、现实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及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 |
四、主体依据:中职学生身心特征及发展需求 |
第二节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及标准建构的基本关系处理 |
一、正确处理好评价标准体系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关系 |
二、正确处理好评价标准体系的定量与定性关系 |
三、正确处理好评价标准体系的整体性与独立性关系 |
四、正确处理好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的关系 |
第三节 中职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结构的模型分析与建构 |
一、基于语义学视角的中职生职业素养内涵分析 |
二、基于职业素养构成分析的中职生综合素养结构模型建构 |
三、基于企业岗位需求调查的中职生职业核心素养构成要素分析 |
第四章 实践之维: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 |
第一节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建构的步骤设计与方法选择 |
一、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建构的基本步骤设计 |
二、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建构的基本方法选择 |
第二节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一级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二级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三节 基于AHP的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指标权重体系建构 |
一、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指标权重体系分析的层次结构模型建构 |
二、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权重体系分析的群决策管理 |
三、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指标权重体系的一致性检查及计算结果导出 |
第四节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指标内容分析及评定标准体系建构 |
一、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一级指标内容分析 |
二、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二级指标内容分析 |
三、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定标准体系的初步确定 |
四、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价值判断的基本标准设定 |
第五章 案例研究:基于WEB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的应用与实证 |
第一节 以素质为本:中职学生发展性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的实施路径与策略 |
一、中职学生发展性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实施方案的设计策略 |
二、中职学生发展性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具体方法及实施策略 |
三、中职学生发展性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的信息收集与处理策略 |
四、中职学生发展性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的结果处理与分析策略 |
第二节 基于WEB平台: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校本化实施案例 |
一、设计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校本化实施方案 |
二、开发基于web的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校本化实施系统 |
三、“基于web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系统校本化实施”过程与结果 |
第三节 指向发展: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校本化实施结果的效度与信度评估 |
一、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校本化实施效果的问卷调查分析 |
二、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校本化实施结果的逻辑验证分析 |
三、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标准体系校本化实施的效度和信度评估分析 |
结语 |
一、价值选择: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建构的理念探真 |
二、多元融合: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建构的实践智慧 |
三、促进发展: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标准建构的趋向预测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论着及课题成果情况简表 |
后记 |
(4)“四化同步”推进中的县级政府行为研究 ——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分析工具(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本项研究的缘起及相关问题阐释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
(一) 西方研究扫描 |
(二) 国内研究状况 |
(三) 简要的评价 |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与阐发 |
(一) “四化同步” |
(二) 县级政府行为 |
(三) 县域及相关概念 |
四、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主题 |
(二) 研究方法 |
五、结构框架与创新意图 |
(一) 结构框架 |
(二) 创新意图 |
第一章 本项研究的理论工具:整体性治理理论 |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产生及来源 |
(一)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内容 |
(二)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产生 |
(三)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来源 |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要义 |
(一) 整体性治理理论针对的问题:碎片化、棘手性 |
(二)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目标体系 |
(三)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思想路径:系统思考 |
(四) 整体性治理的路径选择:协调、整合 |
三、整体性治理理论对研究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行为的适用性分析 |
(一) 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的整合要求 |
(二) 整体性治理理论适用于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问题的研究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的状况扫描 |
一、逐步重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 |
(一) 逐步改变信息化技术水平落后现状 |
(二) 开始注重将信息化资源与产业整合 |
二、注重从城镇化着眼谋划工业发展布局 |
(一) 依托城镇发展产业 |
(二) 注重发展绿色工业减少生态破坏 |
(三)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
三、注重将城镇化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结合 |
(一) 以城镇化建设吸纳农村人口向园区集中 |
(二) 以城镇化建设实现土地向规模化集中 |
(三) 以城镇化建设拉动农产品消费水平的提高 |
四、注重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
(一) 注重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 |
(二) 注重引进科技促进农业现代化 |
(三)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的问题审视 |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不足 |
(一) 信息化滞后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
(二) 信息化技术与工业化推进整合不到位 |
二、县域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不够 |
(一)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
(二) 与城镇化割裂的工业发展 |
(三) 城镇化建设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 |
三、县域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缺乏协调 |
(一) 城镇化的发展未能支持农业带动乡村 |
(二) 城镇化的盲目扩张阻碍了农业现代化 |
(三) 城镇化对农村服务功能缺失制约了农村发展 |
四、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问题的成因剖析 |
一、推进“四化同步”的整体性理念缺失 |
(一) 传统农业发展思维的禁锢 |
(二) 对“四化”协调发展自觉的缺失 |
二、推进“四化同步”的管理体制不科学 |
(一) 县级政府行为的缺失 |
(二) 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碎片化格局 |
三、推进“四化同步”的运行机制不健全 |
(一) 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缺失 |
(二) 宏观调控政策的碎片化现实 |
四、推进“四化同步”的政策策略不合理 |
(一) 保障“四化同步”政策上的缺失 |
(二) 保障经济发展环境政策上的缺失制约了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 |
(三) 保障民生的政策上的缺失重制约了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优化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行为的对策探讨 |
一、树立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的先进理念:整体性治理 |
(一) 用整体性治理理念引领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的指导思想 |
(二) 用整体性治理理念优化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的基本原则 |
二、改革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的管理体制:以整合为取向 |
(一) 成立突显整合功能的推进县域“四化同步”的领导机构 |
(二) 制定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规划 |
三、优化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的运行机制:以协调为主旨 |
(一) 健全工业化与信息化与整合机制 |
(二) 完善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机制 |
(三) 优化县域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机制 |
四、创新县级政府推进“四化同步”的政策策略:以配套为着力点 |
(一) 制定推进县域智慧基础设施和智慧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规范 |
(二) 制定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政策 |
(三) 制定促进县域城镇与园区连片发展的政策规范 |
(四) 制定促进县域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的政策规范 |
(五) 制定推动县域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的政策规范 |
(六) 制定健全“四化同步”投融资体系的政策规范 |
(七) 实行以主体功能区为导向的科学评价和分类考核办法 |
五、本章小结 |
尾论:本项研究的总结和展望 |
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及主要贡献 |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一 调研报告:湖北省洪湖市推进“四化同步”情况综述 |
一、湖北省洪湖市的基本概况 |
二、制约洪湖市“四化同步”推进的主要问题 |
(一) 工业现代化发展不够快 |
(二) 现代农业发展不够快 |
(三) 城镇化进程不快 |
(四) 信息化水平不高 |
三、制约洪湖市“四化同步”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
(一) 县域经济争先进位缓慢 |
(二) 投资环境缺乏明显优势 |
(三) 民生改善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
四、对制约洪湖市“四化同步”发展的问题审视 |
(一) 发展不够 |
(二) 交通瓶颈制约明显 |
(三) 城市化进程不快 |
(四)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
(五) 要素问题 |
(六) 认识问题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5)自砺教育研究 ——基于H学校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缘起 |
(一) 本研究源于对教育理想的追寻 |
(二) 本研究源于对基础教育使命的认识 |
(三) 本研究源于对当今教育现实的沉思 |
(四) 本研究源于对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思考 |
三、自砺教育文献综述 |
(一) 关于自我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 |
(二) 关于自我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的研究 |
(三) 关于自我教育理论与模式的研究 |
(四) 关于国外自我教育研究成果的译介和政策的解读 |
四、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框架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自砺与自砺教育的概念 |
第一节 自砺的概念 |
一、自砺品质的历史传承 |
二、自砺内涵的界定 |
第二节 自砺教育的概念 |
一、自砺教育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自我认识的自我教育活动 |
二、自砺教育是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自我规划的自我教育活动 |
三、自砺教育是教育者指导受教育者自我践行的自我教育活动 |
四、自砺教育是教育者激励受教育者自我反思的自我教育活动 |
第二章 自砺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人的发展、自砺活动与自砺教育的关系 |
一、人的发展的几种基本理论 |
二、自砺活动与受教育者发展赖以实现的各种活动 |
三、自砺活动、自砺教育与自我教育、他人教育 |
第二节 一般学习活动的自砺性与现代教学论 |
一、自主学习:强调学习活动过程的自觉主动性的学习活动 |
二、探究学习:强调学习活动方式的自觉主动性的学习活动 |
三、合作学习:强调学习活动组织形式的自觉主动性的学习活动 |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种弘扬主体自砺性的现代教学理论 |
第三节 道德学习活动的自砺性与现代德育论 |
一、活动学习:强调活动过程的自觉主动性的道德学习活动 |
二、情感体验:强调活动过程的主体感受性的道德学习活动 |
三、制度参与:强调活动环境的主动参与的道德学习活动 |
四、生活德育理论:一种弘扬主体自砺性的现代德育理论 |
第三章 自砺教育实践的缺失 |
第一节 自我认识在教育教学认识上的缺失 |
一、重教材知识的客观性,轻教材知识自我认识的文化性 |
二、重教材知识的掌握性,轻教材知识自我认识的理解性 |
第二节 自我规划在教育教学设计上的缺失 |
一、重教什么的设计,轻学什么的设计 |
二、重怎样教的设计,轻怎样学的设计 |
第三节 自我践行在教育教学实施上的缺失 |
一、重知识的积累,轻批判、综合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
二、重各种形式的灌输,轻亲身体验的讨论、实验和研究 |
第四节 自我反思在教育教学评价上的缺失 |
一、重总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 |
二、重标准化结果,轻个性化理解 |
第四章 自砺教育策略的建构 |
第一节 “以人为本”:重塑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
一、“以师为本”:重塑学校与教师的关系 |
二、“以生为本”:重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
第二节 重视自砺品质的培养:丰富教育教学的自我教育目标 |
一、学习自主 |
二、心理自尊 |
三、性格自强 |
四、行为自律 |
五、生活自理 |
第三节 开发教育教学的自我教育资源:完善课程与改革教学 |
一、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个性特征的知识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
二、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激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个性特征 |
三、在班级管理完善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个性特征 |
第五章 自砺教育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H学校“自砺教育”理念溯源 |
一、“自砺教育”提出者的个人成长渊源 |
二、“自砺教育”提出者的教学实践反思 |
三、“自砺教育”提出者的治校理想追寻 |
第二节 探索学习自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
一、学习自主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的进程 |
二、学习自主课堂教学模式探索的举措 |
第三节 形成活动自治的学校德育特色 |
一、引导新生开展自我认识和自我规划的自砺教育活动 |
二、组织在校生全面参与自砺教育活动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张闻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写作思路、新意与不足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演进 |
第一节 中国化的前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接受 |
一、 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
二、 接受马克思主义 |
三、 向共产主义者转变 |
第二节 中国化思想的形成:从“苏化”到“中国化”的转变 |
一、 “苏化”:留苏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 |
二、 “中国化”:回国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转变 |
三、 理论自觉: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 |
第三章 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主张 |
第一节 始终坚持理论掌握群众 |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二、 理论形式民族化 |
三、 理论内容通俗化 |
第二节 高度重视理论宣传 |
一、 动员群众的有效武器 |
二、 教育党员干部的需要 |
第三节 时刻注重调查研究 |
一、 树立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 |
二、 遵循调查研究的基本规律 |
三、 调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环节 |
第四节 着重强调宣传与组织工作相结合 |
一、 学习群众和领导群众相结合 |
二、 宣传工作与组织工作相结合 |
第四章 张闻天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 |
第一节 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舆论阵地 |
一、 报刊杂志普及马克思主义 |
二、 戏剧艺术宣传马克思主义 |
三、 多种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 |
第二节 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一、 马列经典着作的译着 |
二、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
三、 理论学习机制的构建 |
第三节 开展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
一、 制定正确政策引导教育 |
二、 利用学校开展教育 |
三、 社会交往中倡导教育 |
四、 以多种形式宣传教育 |
第五章 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 |
第一节 提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 |
一、 求是 |
二、 唯实 |
三、 创新 |
第二节 巩固和加强党的建设 |
一、 突出党的理论武装 |
二、 强化党的制度建设 |
三、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
第三节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一、 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二、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
三、 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基 |
第六章 结束语:张闻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与实践的基本经验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不断学习,坚持理论创新 |
第二节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教条,必须结合实际 |
第三节 密切联系群众,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四节 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
参考文献 |
一、 文献资料 |
二、 着作类 |
三、 论文类 |
四、 报刊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在学期间的主要获奖情况 |
(7)面向师范生的课堂教学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术语界定 |
1.3.1 教学决策 |
1.3.2 课堂教学决策 |
1.3.3 课堂教学决策支持系统 |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我国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培养现状 |
2.2 国外职前教师课堂教学决策研究现状 |
2.3 系统设计理论基础 |
第3章 系统理论模型的设计与要素分析 |
3.1 系统要素支持模型设计 |
3.1.1 系统设计思想 |
3.1.2 系统三要素支持模型 |
3.1.3 系统学习流程及安排 |
3.2 系统要素分析 |
3.2.1 人物角色分析 |
3.2.2 案例要素分析 |
3.3 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脚手架的搭建 |
3.3.1 半构化:支架教学策略 |
3.3.2 决策构思设计思想及脚手架设计 |
3.3.3 构思反思脚手架设计 |
3.3.4 课堂教学决策评价量规的设计 |
第4章 课中教学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
4.1 课堂教学决策支持系统的可行性及需求分析 |
4.1.1 课堂教学决策支持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
4.1.2 课堂教学决策支持系统的需求分析 |
4.2 系统模型架构 |
4.2.1 第一层:数据服务层 |
4.2.2 第二层:业务逻辑层 |
4.2.3 第三层:表示层 |
4.3 系统模型及功能模块设计 |
4.3.1 管理子系统 |
4.3.2 Web 平台 |
4.3.3 客户端 |
第5章 系统实现与应用效果分析 |
5.1 系统的实现 |
5.1.1 系统的开发环境及关键技术 |
5.1.2 数据库设计 |
5.1.3 客户端工具的实现 |
5.2 系统简单应用与实践 |
5.2.1 确定实验对象、前测 |
5.2.2 视频案例的收集 |
5.2.3 系统应用 |
5.2.4 应用效果分析 |
5.3 总结与展望 |
5.3.1 研究成果 |
5.3.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复杂性视阈下的教师教学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内涵解读:复杂性与教师教学决策 |
(一) 概念界定 |
1. 复杂性 |
2. 决策 |
3. 教师教学决策 |
(二) 复杂性视阈下对教师教学决策的深层解读 |
1. 从课程实施取向看教师教学决策 |
2. 从教师思维过程看教师教学决策 |
二、背景扫描:教师教学决策的生成场域与教师教学决策现状 |
(一) 教师教学决策的生成场域 |
1. 权力场 |
2. 心理场 |
(二) 教师教学决策现状 |
1. 无准备决策或欠准备决策 |
2. 经验决策的滥用 |
3. 决策固化 |
4. 决策不连贯 |
5. 从众决策 |
三、深度剖析:教师教学决策现状的归因与影响因素分析 |
(一) 教师教学决策现状的归因分析 |
1. 客观原因 |
(1) 科层权力的压制 |
(2) “防教师”课程造成的教师的缺席 |
2. 主观原因 |
(1) 教师自我在教学中的丢失 |
(2) 教科书依赖 |
(二) 教师教学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情境因素 |
2. 智能因素 |
3. 情绪因素 |
四、可能的回答:高质量教师教学决策 |
(一) 高质量教师教学决策的共有特征 |
(二) 高质量教师教学决策过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中小学校长决策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取向与意义 |
(一) 实践意义 |
(二) 理论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一) 国内研究概况 |
(二) 国外研究概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本研究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 决策 |
(二) 校长决策 |
(三) 校长决策过程 |
第一章 校长决策过程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设计 |
一、调查设计和目的 |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
三、调查分析的工具 |
第二节 校长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二、决策过程情况调查 |
第三节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二、决策过程情况调查 |
第二章 校长决策过程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认识决策需要并确定问题 |
第二节 分析问题性质及所遇困难 |
一、分析问题性质 |
二、分析所遇困难 |
第三节 确定方案标准,产生备选方案 |
一、确定方案标准 |
二、产生备选方案 |
第四节 评价备选方案,制定行动计划 |
一、预测备选结果 |
二、评价不同方案 |
三、选择行动方案 |
四、制定行动计划 |
第五节 制定沟通计划,启动行动计划 |
一、沟通计划 |
二、监控计划 |
三、评估计划 |
第三章 校长决策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权力失衡与校长决策过程 |
第二节 上级部门与校长决策过程 |
第三节 校长自身与校长决策过程 |
一、校长的学历水平与知识结构 |
二、校长的任职年限和领导能力 |
三、校长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 |
四、校长的直觉判断和习惯经验 |
第四节 校长和教师间沟通障碍与校长决策过程 |
第五节 教育环境与校长决策过程 |
一、学校自身与校长决策过程 |
二、外部环境与校长决策过程 |
第四章 完善校长决策过程的建议 |
第一节 给上级行政部门的建议 |
一、完善校长负责制 |
二、加强校本管理 |
第二节 给中小学校长的建议 |
一、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
二、针对常规问题,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
三、改善决策素质,提高非常规决策能力 |
四、考虑决策情境,灵活地运用决策方式 |
五、加强沟通技能,提高教师参与决策度 |
六、树立开放心态,使家长社区参与决策 |
七、关注决策细节,尽量减少决策失误率 |
八、避免决策误区,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
结语 |
附录一: 校长问卷 |
附录二: 教师问卷 |
附录三: 校长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按出版或发表时间排序) |
后记 |
(10)新疆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二节 框架结构与研究方法 |
一、逻辑框架与章节安排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一篇 理论篇 |
第一章 工业化阶段测度理论 |
第一节 工业化阶段理论 |
一、工业化内涵的界定 |
二、工业化阶段理论述评 |
第二节 工业化进程测度的指标选取 |
一、国内学术界关于工业化进程测度的研究 |
二、本文研究对工业化进程测度的评价指标选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环境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环境与环境经济:基本概念及内涵 |
一、环境 |
二、环境问题 |
三、环境与经济 |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分析 |
一、环境问题的基础理论——外部性理论 |
二、环境问题与市场失灵 |
三、环境问题与政府失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业化与环境关系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工业化与环境演变的规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曲线) |
二、EKC 曲线的验证 |
三、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一些争论 |
第二节 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 |
一、工业化影响环境的主要取决因素 |
二、工业化与环境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篇 实证篇 |
第四章 新疆工业化进程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新疆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演进 |
一、新疆工业化的历史演进 |
二、新疆工业化进程的总体特征 |
第二节 新疆工业化进程测度 |
一、从经济总量指标——人均GDP 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
二、从经济结构指标及标志值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疆工业化进程中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新疆环境状况分析 |
一、新疆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 |
二、新疆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三、新疆环境支持系统以及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评价 |
第二节 新疆工业化与环境问题 |
一、新疆工业化与资源利用 |
二、新疆工业化与环境污染 |
三、新疆工业化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
第三节 新疆工业化进程中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篇 对策篇 |
第六章 战略选择: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一节 新型工业化——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战略选择 |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
第二节 新型工业化——新疆的战略选择 |
一、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由新疆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所决定的 |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由新疆工业化进程及其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的特殊性所决定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根本举措:发展循环经济 |
第一节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根本举措 |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根本举措 |
二、循环经济的国内外实践 |
第二节 新疆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新疆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二、新疆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
三、新疆发展循环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推进新疆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
一、国家助推循环经济的六大措施 |
二、新疆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措施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政策保障:环境政策和经济政策的融合 |
第一节 环境政策和经济政策的融合 |
一、政策保障:环境政策的经济化和经济政策的环境化 |
二、区域经济政策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
三、环境政策和经济政策的脱节及原因 |
第二节 政策保障——环境政策和经济政策融合的政策构建 |
一、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
二、制定环境取向的产业政策 |
三、环境政策的经济化——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全文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略谈走出决策思维的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D]. 张新昕.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2]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D]. 钟德清.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3]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D]. 方健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4]“四化同步”推进中的县级政府行为研究 ——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分析工具[D]. 周文.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5]自砺教育研究 ——基于H学校的实践探索[D]. 黄恒忠.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5)
- [6]张闻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 刘占奎. 南开大学, 2012(06)
- [7]面向师范生的课堂教学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王春芳.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1)
- [8]复杂性视阈下的教师教学决策研究[D]. 张迎凯. 河南大学, 2007(06)
- [9]中小学校长决策过程研究[D]. 樊丹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2)
- [10]新疆工业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研究[D]. 李新英. 新疆大学, 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