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原消防精神”暖人心(论文文献综述)
吕政翰[1](2021)在《西藏消防救援总队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文中指出"参观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的壮阔历史进程,不仅让我们重温红色记忆,更能激发我们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热忱。"近日,西藏总队组织教育处的杨帆在参观完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主馆后说道。在纪念馆主馆内,西藏总队100余名消防指战员时而驻足思考,时而拍照留念。这是西藏总队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缩影。
巍巍,西热坚参,杜柳[2](2021)在《缺氧不缺精神 改制不改初心——西藏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荣立集体三等功纪实》文中研究表明改革转制以来,西藏自治区在"国务院消防工作考核"中连续两年获评"优秀";总队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消防救援队伍"先进总队"、1次被评为"先进总队党委",也是全国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转制以来唯一连续3年获评"安全工作先进总队"的单位。今年4月12日,应急管理部党委书记、部长黄明签发命令,为总队荣记集体三等功。捷报传来,全体指战员备受鼓舞,也给队伍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新动力。
沈静婷[3](2021)在《贵阳城市形象的抖音短视频呈现与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国家间的竞争逐步演变成城市间的比拼。移动短视频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传统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也为城市形象的传播与构建提供了新的媒介渠道,给中西部等边缘城市提供了“弯道超车”绝佳的机遇。贵阳作为贵州省的省会,有着独特的人文民俗、自然风光以及生态产业优势,但相较其它省会城市,其知名度与影响力远远不够。因此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究抖音中的贵阳城市形象,找出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网红城市”在抖音号运营上的成功经验,以提升贵阳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的效果。本文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贵阳城市的资源优势与形象定位沿革,分析了相较于传统媒介,短视频媒介形式下贵阳城市传播所呈现出的新特征与新规律;然后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对抖音平台贵阳TOP100热门短视频的视频内容与评论文本展开分析,从政治形象、经济形象、文化形象、市民形象与环境形象五个维度总结了抖音短视频所呈现的贵阳城市形象,即严格执法、执政为民的政治政府形象,脱贫奔富、创新发展的经济形象,开放包容、美食齐聚的文化形象,勤恳善良、随和直爽的市民形象,生态宜居的现代化都市的环境形象。抖音短视频对于带动贵阳旅游发展、丰富贵阳形象内涵、凝聚贵阳情感认同以及提升贵阳传播效果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但贵阳城市形象在抖音平台的短视频传播中也存在参与主体比重失衡、普通用户参与度低,议题呈现分布不均、城市形象片面单一,视听元素的本地相关性不足以及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同质化与“广告化”等问题。因此,为进一步优化贵阳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的效果,从传播主体、城市符号、呈现视角、视听体验以及传播效能等几个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舒曼[4](2021)在《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专题素材》文中指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将往事碾碎,却把感动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那是抗击新冠疫情的白衣天使,那是与洪水搏击的消防战士,那是改变山区女孩命运的公益校长,那是创办爱心厨房的普通夫妇,那是与时间赛跑的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张定宇、陈陆、张桂梅等名字被定格在《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的大屏幕上。他们再次感动国人,感动这个世界!
秦晓丹[5](2020)在《既有社区的适老化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文中指出在21世纪之初,随着世界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我国老龄化现象也日趋严重,老年人的人居环境、生活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00年,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在面对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下,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养老压力,政府先后出台了各种养老的相关政策,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开拓养老对策,后根据中国特有国情和生活习惯,养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为主,使社区成为老年人重要的生活空间,其空间环境质量也直接影响了他们能否实现原居安老。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引发了各界学者对“适老化”的研究逐渐重视,建筑和规划界对于“适老化”研究时间较短,在社区设计规划中养老设施和空间还存在很多不足。而社区空间环境和服务设施是否合理,将对老年人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并且在既有社区的活动空间中老年人群的使用率远高于其他人群,这说明在社区空间和设施需求设计规划中老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完善老年人社区活动空间至关重要,能进一步促进邻里和谐。本文以南昌市既有社区为例,首先介绍了选题来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以老年人的心理、生理、行为需求特征与国家和地方养老政策的设施规范为理论基础,学习总结国内外适老化理论和实践的优点及缺点,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南昌市既有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社区及周边设施现状和老年群体的活动及集聚情况,并根据老年群体对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提出对既有社区适老化空间的优化构想。其中空间的优化构想首先从社区布局、交通空间、活动空间和活动设施四个方面对既有社区适老化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提出服务设施的分布和社区适老化空间的设计原则。本文希望通过对既有社区适老化空间研究,可以改善和提升既有社区空间环境和服务设施,使老年人可以更好的在社区中生活、交往和活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同时也希望能为既有社区适老化空间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建议,促进社会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缓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
张雷[6](2020)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挺立,依靠的是脊梁;一个民族的崛起,支撑的是精神。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但需要遍地林立的物质大厦,更需要建造巍峨耸立的精神大厦。人是精神的载体,人物报道是传播和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主流舆论的利器,也是建造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作为中国人民的“第一大报”,70多年来,一代代人民日报的新闻工作者,秉承党中央机关报的历史使命,书写着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战斗、生活、建设、发展的当代史,描绘着新中国精神大厦的图谱,形成了独特的人物报道传统。2014年8月18日,《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由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这个指导意见的通过,标志着“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党中央领导下,打响了一场以传统主流媒体为主体、夺取移动互联网时代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主流媒体排头兵和主力军,人民日报抓住媒体融合的时代机遇,坚持“一手抓技术,一手抓内容”,在依托“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不断提高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把人物报道这一传统优势和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人物报道的栏目创新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根据本研究所做的全样本统计,2014年8月至2019年4月,人民日报共刊发人物报道9000多篇,月均150余篇,其中三分之二以上为栏目稿,涉及栏目387个,新开设栏目197个,人物报道由以往的“多栏目”格局演化为“多栏目集群”的新格局。以人物的精神为“特殊材料”,以栏目建设为主体,人民日报在其版面、网页、移动新媒体上构建起一种类似当今“摩天大楼”所普遍采用的“巨型框架+核心筒+加强桁架”结构,映射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生动镜像。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格局发生变化:首先是典型报道栏目多样化、立体化、系统化:重大典型报道以“时代楷模”宣传为核心,“时代先锋”、“先锋足印”、“最美基层干部”、“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四大栏目“鼎足之势”,各类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不断推陈出新。这四大栏目与“时代楷模”以及众多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结合在一起,就构筑起了一座精神大厦的“核心筒”。2013年之前,人民日报已经出现多个大型常设普通人故事栏目,并形成了“人生境界”、“劳动者之歌”、“身边的感动”、“暖流”等多个栏目“接力”的局面。2014年之后,人民日报以“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栏目由过去的“接力”,发展到“栏目集群”,“新春走基层”、“点赞中国”、“故事·百姓影像”、“守望”、“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发现身边”等新栏目与“劳动者之歌”齐头并进,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类似超高层建筑上围绕在“核心筒”周围的“巨型框架”结构。在人民日报四大类栏目集群当中,还有一类数量较大的“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基本上都是为了适应阶段性主题宣传而设置。这些人物报道栏目均为战役性主题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围绕特定主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通过人的故事来鼓舞人心、凝聚人心、激励人心,形成了人民日报建设民族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人民日报上的人物报道,走过了70多年的光辉历程,书写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生动故事,树立了一个个光辉的典型、榜样、楷模。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之下,借助最新的“中央厨房”全媒体运行平台,人民日报的人物报道也探索出一条“用全媒体手段讲述人物故事”的新路径,开创出一个个全新的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构筑起中华民族精神大厦最具创新色彩、时代特色的“塔尖”。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的实践,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提供了宝贵的参照,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任何一座高楼大厦,要想巍然耸立,矗立不倒,必须打好坚实深厚的基础。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巍然耸立在党心民心的基础之上。党心和民心,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和生命力所在。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不忘初心锤炼党魂,使精神大厦的“核心筒”根深蒂固;二是扎根人民凝聚民心,使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牢不可破;三是守正创新做强媒体,使精神大厦的“建筑师”坚强有力。
李钰莹[7](2020)在《贵州5A景区语言景观生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贵州5A景区内的路街名、景点名、户外标语、信息介绍牌、指示牌、警示牌以及公共厕所和停车场等公共设施上的语言标牌和私人商铺店名为研究对象,共采集727个有效语言样本。在对样本进行较为全面的描述与分类后,文章从不同角度概括其现状,总结归纳标牌上的语言特点,分析景区语言景观的生态性与非生态性,并围绕相关问题为优化景区语言服务、构建和谐语言生态提出建议。全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语言景观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现状,以及贵州5A景区语言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贵州5A景区语言景观的现状描述。这一部分将本文的研究对象严格划定为官方标牌和私人标牌两大类,阐明了语料采集的标准。之后文章从语言景观的语言构成、语言组合、语言顺序等角度对贵州5A景区语言景观的现状进行总体描述。第三部分是贵州5A景区语言景观的生态分析。论文从语言内生态系统和外生态系统两个角度出发,对景区语言生态状况进行考察。研究发现语言内生态系统的生态性主要体现为语言的规范使用,外生态系统的生态性表现为语言系统与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以及人群系统的联系性与影响性。第四部分是贵州5A景区语言景观的非生态分析。这一部分讨论了官方标牌与私人标牌中存在的非生态问题。调查显示,官方标牌中存在外语翻译有误、书写形式混乱、汉语拼音不规范、标牌载体不和谐、标牌空间位置不合理以及管理维护不及时等问题,私人标牌中存在外语缺失、对译失范、语言污染等问题。第五部分是构建语言生态的意义与对策。这一部分简要阐述了构建景区语言生态的重要意义,并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非生态问题提出了改进对策。第六部分对全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陈述,反思此次实证研究并客观地指出了文章存在的些许不足。
孔晋华,韩瑜,王雪,范亮,张玉东,曾鹏,卢逸致,吕志强,张晨,扈峰军[8](2020)在《牢记使命写忠诚 热血赤忱护青山》文中研究说明策划人语:三月春生,万物为荣。春季来临,天气回暖,百草萌动,山色返青,我国大部分地区陆续进入春季防火期,也是森林草原高火险关键期。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企业逐步复工复产,加之清明节的到来,林牧区农事用火、民俗用火、野外用火逐渐增多,进山旅游踏青人员激增,森林草原防火形势日趋严峻。据国家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办公室通报显示,仅3月17日-24日一周时间就接报处置森林火灾56起,因灾死亡5人。
孙雅艳[9](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文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更是社会延绵发展的根基。流行歌曲作为重要的文艺形态和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其融入生活、融入时代,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感染性,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是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提出的责任和使命。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导言》中明确将“幻想”“想象”“形象化”概括为艺术掌握世界的特征。流行歌曲这一艺术形态是如何影响人,尤其是青少年的观念和态度,进而作用于社会、作用于时代;我们依据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构建机制,何以、何能增强其对人的灵魂、对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的正向感染性,是本文试图解答的问题。本文借助多学科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这个命题,探讨如何借助文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从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和感染教育的视角研究文艺铸魂,以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激发新时代青年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基于上述背景和目的,本文以流行歌曲为载体、以青年为研究对象,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可能与可行。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交叉、历史和现实相融合的视角出发,对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理论依据、内在机理、运行机制、增强路径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全文可归纳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理论和方法作了探讨。流行歌曲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风靡,有其美学、大众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角度的原因;而“感染性”则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有意或无意、主动或非主动地受到一种行为、思想的渗透,从而对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众多理论中,发源于接受美学的“接受理论”、来自教育学的“情感教育理论”、来自社会学的“场域理论”和“精神动力学”理论等是探索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相关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梳理了新时期以来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嬗变历程,并在历史流变中确认其正反两方面感染性之所在。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来流行歌曲嬗变历程的梳理,将流行歌曲大体分作港台流行歌曲、校园流行歌曲、“西北风”流行歌曲、新时期的“红歌”、网络流行歌曲、新时代主旋律流行歌曲等六个阶段,据此得出流行歌曲的正向感染性在于坚守理想信念、强化价值引导、增强精神引领、丰富审美体验等方面,而负向感染性则源于价值确立的消解、价值导向的偏差、价值引领的弱化等方面,从而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历史背景和基本前提。第三部分通过对“流行歌曲感染性”这一主题具体研讨目标的确立,通过歌唱者和美育工作者的个案,分析了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构成主要包括情感、意境、时代性等几个要素;并通过2019年央视春晚个案分析和定量化实证分析等几个方面探讨“流行歌曲感染性”这一主题的内涵。对成功的歌唱家、作出杰出贡献的美育工作者的访谈,可以获得一些有别于局外人的经验和感受;透过成功的音乐产品,可以触摸到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着力点;再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大体厘清流行歌曲为什么可以流行、怎样流行、流行过程中如何陶冶人、感染人等问题。这几个不同的支撑点,共同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的实证性框架。第四部分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机制与实践路径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构建机制,大体可概括为主客体心灵共鸣、美学场域文化涵养和大众传媒助推、内循环要素创作机制等几个层次,而音乐受众与流行歌曲之间的审美共鸣是其内核。在增强其正向感染性的实践上,可以从流行歌曲的生产创作、校园“以美育人”教育理念的贯彻、主流媒体与网络媒体及自媒体的融合推进、“政府-市场-个体”协同打造良好的商业运行机制等几个方向上作出相应的尝试。流行歌曲是一代音乐人智慧的结晶,也是长期被忽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载体。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借助对于青年受众具有特殊感染性的流行歌曲,实现对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这一理念的推进,是本研究的美好愿望和最终归宿。
吴圆圆[10](2019)在《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视对农服务一直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本论文史论结合,富有独到见解地把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理论框架,全面系统深入的从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数字电视时代为电视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广播电视政策对推进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等多重维度,揭示了我国对农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对农电视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农节目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格局。同时,对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优化发展予以了若干建设性思考。本论文首先从媒体科技史的研究视角,将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史划分为传统电视时代(即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电视时代两个部分,通过对传播科技与传播内容相互关系的把握,梳理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阐明了传统电视时代的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对农节目从无到有,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的升级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视实操领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采编播各环节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电视服务应用空间有力拓展,使传统电视对农节目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传输系统的升级与新媒体传输渠道的拓展使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得到突破。论文继而从政策推动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如何通过惠农政策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三农问题”主导了我国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在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方面,政府都有特殊考量和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建构和生产体系上,惠农政策直接推动对农节目生产完整体系的建立,形成从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全方位全体系的对农服务平台。从原来节目的生产,节目中包含一部分对农服务要素,再到专门对农服务栏目再到专业对农频道,再到央视即将把原军事·农业频道分离,单独成立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这都是基于更好的从层级上显示出对农服务政策优惠的国家考量。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实行电视惠农,从县级平台到省级乃至全国平台,来发挥拓展基层第一线的传播影响,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服务农民的新需求,以融媒体中心平台作为依托将基层的、个体的需求放大到更大的层面,从而为点上的农村和农民服务。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两个核心要素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对农电视从四级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再到落实到人的电视扶贫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当下我国对农传播的基础设施格局,同时,又在对农节目生产方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对农服务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一个完整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体系。论文进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笔者结合电视媒介的供求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导,基于东中西信息传播的“数字鸿沟”、四级广电媒体网络的平台差异的遴选原则和调研的可行性分析,遴选典型地区、典型节目展开实证调查研究。遴选了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富有代表性的《致富经》、《乡约》栏目(国家级对农频道典型)、安徽亳州电视台(市级专业对农频道)及亳州姜屯村(传统村庄)、浙江磐安电视台(县级频道)及磐安管头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新变化的认知。在深入阐释调研发现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依托科技创新更好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理念下传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更大面积地实现基层的对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二、“高原消防精神”暖人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原消防精神”暖人心(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消防救援总队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众人一心 凝心聚力学党史 |
重在引领 红色基因代代传 |
竭诚为民 服务群众党性强 |
(2)缺氧不缺精神 改制不改初心——西藏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荣立集体三等功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稳队伍加强政策宣讲 |
暖人心改善工作待遇 |
知民忧守护百姓安全 |
立规矩规范队伍言行 |
(3)贵阳城市形象的抖音短视频呈现与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城市形象相关研究 |
(二)抖音短视频相关研究 |
三、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可行性分析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可行性分析 |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一章 贵阳城市形象传播概况及抖音传播价值 |
一、贵阳城市资源优势及城市形象定位 |
(一)贵阳城市资源优势 |
(二)贵阳城市形象定位 |
二、贵阳城市形象传播发展沿革 |
(一)传统媒体阶段 |
(二)移动端图文阶段 |
(三)移动端短视频阶段 |
三、抖音短视频对于贵阳城市形象传播的价值 |
(一)带动城市旅游发展 |
(二)丰富城市形象内涵 |
(三)凝聚城市情感认同 |
(四)提升城市传播效果 |
第二章 贵阳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现状的实证分析——基于“抖音”平台 |
一、研究设计 |
(一)样本抽样 |
(二)类目建构 |
(三)信度检验 |
二、统计描述 |
(一)视频基本属性 |
(二)视频内容分析 |
三、交叉分析 |
(一)账号主体与表现主题 |
(二)账号主体与内容倾向 |
(三)表现主题与内容倾向 |
(四)语言特征与音乐特征 |
四、评论文本分析 |
(一)网友评论的倾向 |
(二)网民讨论的重点 |
(三)网民对贵阳城市形象的认可与补充 |
(四)网民对贵阳城市形象的解构与对抗 |
第三章 抖音短视频中的贵阳城市形象呈现 |
一、政治形象:严格执法执政为民 |
二、经济形象:脱贫奔富创新发展 |
三、文化形象:开放包容美食齐聚 |
四、市民形象:勤恳善良随和直爽 |
五、环境形象:生态宜居的现代化都市 |
第四章 贵阳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存在问题及策略探究 |
一、贵阳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存在问题 |
(一)参与主体比重失衡,普通用户参与度低 |
(二)议题呈现分布不均,城市形象片面单一 |
(三)视听元素的本地相关性不足 |
(四)传播碎片化、同质化与“广告化” |
二、贵阳城市形象短视频传播策略探究 |
(一)拓宽传播主体打造官民结合的立体传播矩阵 |
(二)强化本地符号丰富城市内涵 |
(三)平民视角的故事化表达 |
(四)优化视听呈现与体验 |
(五)全媒体的连续性传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4)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专题素材(论文提纲范文)
【素材一】 |
张定宇: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 |
【素材二】 |
陈陆:用生命进行抗击的消防员 |
【素材三】 |
张桂梅:“燃灯校长”改变山区女生命运 |
【素材四】 |
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开办“抗癌厨房”暖人心 |
【素材五】 |
汪勇:“快递小哥”的大爱善行 |
【素材六】 |
谢军:用北斗照亮中国人的梦 |
【素材七】 |
叶嘉莹:中国传统文化的“摆渡人” |
【素材八】 |
毛相林:向绝壁要天路的“当代愚公” |
【素材九】 |
国测一大队:用生命丈量祖国大地 |
(5)既有社区的适老化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老龄化现状与社会问题 |
1.1.2 城市适老化发展趋势 |
1.1.3 养老政策汇总与分析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的基本框架 |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 |
1.4.1 研究的对象 |
1.4.2 研究的范围 |
1.5 国内外理论研究 |
1.5.1 国内理论研究 |
1.5.2 国外理论研究 |
第二章 老年群体的需求特征 |
2.1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
2.1.1 人际交往方式变化产生的需求 |
2.1.2 社会家庭地位变化产生的需求 |
2.1.3 老年人智力变化产生的需求 |
2.2 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
2.2.1 空间感知能力退化 |
2.2.2 行为活动能力退化 |
2.2.3 空间环境认知和适应能力退化 |
2.3 老年人的行为结构特征 |
2.3.1 老年人活动需求 |
2.3.2 老年人活动领域 |
2.3.3 老年人活动圈 |
第三章 社区适老化的需求探究 |
3.1 社区养老的空间特性 |
3.1.1 社区空间类型 |
3.1.2 社区交通空间 |
3.1.3 社区活动空间 |
3.2 社区养老的设施配置要求 |
3.2.1 国家与部分地区社区养老设施配置 |
3.2.2 南昌市社区养老设施配置 |
3.3 国内外相关优秀案例 |
3.3.1 国外相关优秀案例 |
3.3.2 国内相关优秀案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南昌市既有社区适老化现状研究 |
4.1 南昌市社区适老化空间调研基本概况 |
4.1.1 南昌市研究区域选取原则 |
4.1.2 南昌市调研区域现状 |
4.1.3 南昌市老年人口分布特征 |
4.2 南昌市百花洲街道社区适老化空间的现状与问题 |
4.2.1 社区及周边设施现状及使用情况分析 |
4.2.2 社区老年人活动及集聚空间分析 |
4.2.3 社区室内活动空间分析 |
4.3 南昌市沙井街道社区适老化空间的现状与问题 |
4.3.1 社区及周边设施现状及使用情况分析 |
4.3.2 社区老年人活动空间分析 |
4.3.3 社区室内外活动空间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南昌既有社区适老化策略 |
5.1 南昌社区适老化存在的问题 |
5.1.1 社区空间布局 |
5.1.2 社区道路交通 |
5.1.3 社区空间设施 |
5.1.4 社区活动空间 |
5.2 南昌社区服务设施布置策略 |
5.2.1 社区设施配置原则 |
5.2.2 社区设施配置布局 |
5.2.3 社区设施配置方式 |
5.3 南昌社区适老化空间策略 |
5.3.1 社区适老化空间原则 |
5.3.2 社区适老化空间布置 |
5.3.3 社区适老化空间布置方式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与启发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部分访谈记录 |
附录C 国家养老政策整理 |
附录D 图表来源 |
附录E 设施分布图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
1.1 媒体融合是一场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攻坚战 |
1.1.1 媒体融合的背景:主流媒体面临空前挑战 |
1.1.2 媒体融合的手段:打造新型主流媒体 |
1.1.3 媒体融合的目的:传播和塑造主流价值观 |
1.2 人民日报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1.2.1 独特地位:党中央机关报的使命与担当 |
1.2.2 重要作用:从主流媒体到新型主流媒体 |
1.2.3 具体实践:用主流新闻塑造传播主流价值观 |
1.3 人物报道对传播塑造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
1.3.1 人物报道溯源:东方纪传体史书与西方人物传记 |
1.3.2 中国特色人物报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现 |
1.3.3 西方特色人物报道:现代传播学的借鉴 |
1.4 栏目创新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 |
1.4.1 栏目:也是一种系统化的框架结构 |
1.4.2 人民日报的栏目创新:正处在新的活跃期 |
1.4.3 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尚待深耕的“沃土”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 |
1.5.1 本研究选题的目的 |
1.5.2 本研究选题的意义 |
1.5.3 本研究的基本方法 |
1.5.4 本研究的逻辑结构 |
第二章 媒体融合阶段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多维分析 |
2.1 文本分析:对9462篇人物报道的量化分析 |
2.1.1 人物报道日均发稿量在5篇以上 |
2.1.2 人物报道发稿的主阵地在要闻版 |
2.1.3 人物报道的主旋律是核心价值观 |
2.1.4 人物报道是人民日报的核心优势 |
2.2 栏目分析: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空前活跃 |
2.2.1 栏目众多:涉及人物报道的栏目多达387个 |
2.2.2 创新活跃:新开设人物报道栏目多达197个 |
2.2.3 结构有序:人物报道栏目呈现四大集群现象 |
2.3 模式分析:媒体融合催生人物报道新模式 |
2.3.1 “扫一扫”背后:媒体融合带来新闻模式之变 |
2.3.2 人物报道新体验:“扫描二维码体验更丰富” |
2.3.3 人物报道新映像:“看人民映像品百味人生” |
2.3.4 人物报道新呈现:“扫一扫与人物面对面” |
2.4 理论分析:社会文化空间的重构与精神交往升级 |
2.4.1 文化空间重构呼唤精神交往升级 |
2.4.2 人类精神交往具有“多层次性”特征 |
2.4.3 高层次精神交往追求人与人的默契、心与心的和谐 |
2.4.4 高层次精神交往的价值在于构建心灵相通的意义世界 |
2.4.5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的精神交往意义 |
第三章 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历程:久久为功的铸魂工程 |
3.1 纸媒体阶段:树立重大典型,报道新人新事 |
3.1.1 典型人物报道的三次高潮(1949—1989) |
3.1.2 典型人物报道的栏目化趋势(1990-1996) |
3.1.3 “新人新事”类栏目的演化(1951—1996) |
3.2 报网互动阶段:弘扬时代先锋,讲述百姓故事(1997—2013) |
3.2.1 报网互动开启典型报道“新模式” |
3.2.2 “时代先锋”栏目成为典型报道“顶梁柱” |
3.2.3 普通人物报道栏目成为“新常态” |
3.3 媒体融合阶段:讴歌时代楷模,构建精神大厦(2014——2019) |
3.3.1 典型报道栏目集群:矗立起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3.3.2 普通人报道栏目集群:编织起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3.3.3 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构造出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3.3.4 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突出为精神大厦的“塔尖” |
第四章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4.1 时代楷模报道:铸就“核心筒”的“中心柱” |
4.1.1 “时代楷模”的来龙去脉 |
4.1.2 “时代楷模”的“全媒体交响” |
4.1.3 人民日报上的“时代楷模” |
4.2 四大典型报道栏目:“核心筒”的“四大支柱” |
4.2.1 “时代先锋”栏目:先锋模范的典型事迹 |
4.2.2 “先锋足印”:践行核心价值观 |
4.2.3 “最美基层干部”:扎根基层的颂歌 |
4.2.4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永恒的英烈精神 |
4.3 中小型典型报道栏目群:“核心筒”的有机结构 |
4.3.1 多姿多彩的“典型风采” |
4.3.2 别出心裁的“典型呈现” |
4.3.3 各式各样的“典型故事” |
4.4 人民日报典型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为国家立心,为时代铸魂 |
4.4.1 典型人物:体现“榜样的力量” |
4.4.2 典型人物报道:体现党报的担当 |
4.4.3 栏目创新:为典型人物报道开辟新空间 |
第五章 人民日报普通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5.1 大型栏目:“巨型框架”的“巨型柱” |
5.1.1 “走转改”系列:歌颂基层一线的普通劳动者 |
5.1.2 “微故事”系列:微小故事里的伟大进程 |
5.1.3 “影像”系列:镜头里的百姓故事 |
5.1.4 “青春派”:青春飞扬的新一代 |
5.2 中小型栏目群:“巨型框架”的“二级柱” |
5.2.1 “发现”系列:挖掘生活深处的精神之美 |
5.2.2 “生活”系列:老百姓的美好新生活 |
5.2.3 “法治”系列:见证法治进程 |
5.2.4 “青春”系列:新生代的故事 |
5.3 人民日报普通人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 |
5.3.1 用“新人新事”反映“新时代新风尚” |
5.3.2 讲述普通人身边的感人故事 |
5.3.3 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第六章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加强桁架” |
6.1 新时代主题人物报道栏目群:四大“腰桁架” |
6.1.1 中国梦系列栏目:用“中国梦”凝聚人心 |
6.1.2 新时代系列栏目:演奏新时代交响 |
6.1.3 脱贫攻坚系列栏目:脱贫攻坚的故事 |
6.1.4 中国故事系列栏目: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
6.2 纪念性栏目群:四大“伸臂桁架” |
6.2.1 抗战主题系列人物栏目:传承抗战精神 |
6.2.2 长征主题系列栏目:重温长征精神 |
6.2.3 改革开放系列栏目:坚定改革开放的脚步 |
6.2.4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栏目:掀起爱国主义的高潮 |
6.3 人民日报主题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理论分析:智媒时代尤需“以情动人” |
6.3.1 重大主题报道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
6.3.2 不断提高重大主题报道的“人气指数” |
6.3.3 “以情动人”是重大主题报道的最高境界 |
第七章 人民日报全媒体人物报道栏目集群:精神大厦的“塔尖” |
7.1 在媒体融合大潮中开创人物报道新栏目 |
7.1.1 “点赞中国”:第一个大型全媒体互动人物报道栏目 |
7.1.2 “工匠绝活”栏目:用绝活表现“绝活” |
7.1.3 “暖闻热评”栏目:用评论传播“人物” |
7.1.4 “中国有我”栏目:用故事为奋斗者喝彩 |
7.2 在“中央厨房”支撑下讲述全国两会“融故事” |
7.2.1 “融·两会”栏目:中央厨房的新呈现新体验 |
7.2.2 “融两会”栏目: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讲述 |
7.2.3 “我当融记者”栏目:人民日报记者的“融故事” |
7.3 在媒体融合时代讲好“总书记”的“微故事” |
7.3.1 “我和总书记面对面”栏目:“大主题”的“全媒体呈现” |
7.3.2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栏目:脱贫攻坚最前沿的故事 |
7.3.3 总书记的“微镜头”:“大人物”的“微视角”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筑牢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基础 |
8.1 铸党魂:强化精神大厦的“核心筒” |
8.1.1 活力的源泉:党的主题教育活动接力 |
8.1.2 永远的初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8.1.3 榜样的力量:用英烈先锋教育全党 |
8.2 聚民心:优化精神大厦的“巨型框架” |
8.2.1 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
8.2.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 |
8.2.3 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8.3 砺铁军:锤炼精神大厦的“铸魂人” |
8.3.1 新闻工作者也是“铸魂人” |
8.3.2 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新闻工作者 |
8.3.3 担当起“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历史重任 |
8.3.4 书写好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史、生活史、心灵史 |
参考文献 |
致谢:一个新闻记者的心路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贵州5A景区语言景观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当前研究的不足 |
四、贵州5A景区语言研究现状 |
第一章 贵州5A景区语言景观的现状 |
第一节 语言景观调查设计 |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
二、样本采集方法及范围 |
第二节 语言景观的总体概况 |
一、语言景观的语言构成情况 |
二、语言景观的语言模式情况 |
三、语言景观的语言顺序情况 |
第二章 贵州5A景区语言景观的生态分析 |
第一节 语言景观的内生态环境 |
一、景点名的语言文字特点 |
二、户外标语的语言文字特点 |
三、店名的语言文字特点 |
第二节 语言景观的外生态环境 |
一、自然环境 |
二、社会环境 |
三、文化环境 |
四、人群环境 |
第三章 贵州5A景区语言景观的非生态性分析 |
第一节 官方标牌中存在的非生态问题 |
一、外语翻译有误 |
二、书写形式混乱 |
三、汉语拼音不规范 |
四、标牌载体不和谐 |
五、空间位置不合理 |
六、维护管理不及时 |
第二节 私人标牌中存在的非生态问题 |
一、外语缺失 |
二、对译失范 |
三、语言污染 |
第四章 构建语言生态的意义与对策 |
第一节 构建语言生态的意义 |
第二节 构建语言生态的对策 |
一、推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进程 |
二、加强管理与整治 |
三、提高语言能力及语言生态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论文 |
二、图书 |
致谢 |
(8)牢记使命写忠诚 热血赤忱护青山(论文提纲范文)
四川:手捻破题“三字诀”竭力用心解答卷 |
从严防范,最大限度降低风险隐患 |
细化管理,工作防疫两手抓两手硬 |
扎实战备,强执行力催生高战斗力 |
福建:深耕防疫“责任田”筑牢防火“主阵地” |
主动作为,联防联控促落实 |
不等不靠,提质强能蓄底气 |
党旗飘扬,先锋引领聚合力 |
黑龙江:补短板励斗志蓄势待发备战春防 |
形势预判,灭火方案更加精准 |
誓师动员,催生敢打必胜信念 |
靠前驻防,建网格化布控体系 |
网上培训,提升全员灭火技能 |
新疆:衔接防救链条守得天山满眼绿 |
备战:火灾预防未雨绸缪 |
蓄力:打造生存“饭碗工程” |
协同:构建保障共战时疫 |
昆明:鹰击长空万里阔护得春城千山画 |
风险叠加,面临多重挑战 |
提升装备,强化实训演练 |
全时备勤,驭风守护民安 |
立足发展,投身救援事业 |
(9)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看,社会思想共识亟需凝聚 |
(二)从教育工作的实践来看,思政载体尚需开拓创新 |
(三)从思政学科的发展来看,跨学科交叉研究有待深化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流行歌曲的研究 |
(二)关于感染性的研究 |
(三)关于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研究 |
(四)研究述评 |
三、研究概况 |
(一)研究目标 |
(二)受访对象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流行歌曲感染性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分析 |
(一)流行歌曲的特征 |
(二)“感染性”简析 |
(三)不同载体感染性的比较 |
(四)流行歌曲感染性的主客体特征 |
二、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理论与大众传媒理论 |
(二)接受理论 |
(三)情感教育理论 |
(四)场域理论 |
(五)精神动力学理论 |
第二章 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历史嬗变及正负向感染性分析 |
一、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嬗变过程 |
(一)钦羡港台:(改革开放初期)港台流行歌曲 |
(二)重返校园:(20 世纪70—80 年代)校园流行歌曲 |
(三)返璞归真:(20 世纪80—90 年代)“西北风”的流行 |
(四)激情燃烧:(20 世纪90—2000 年代)新时期的“红歌” |
(五)精神快餐:(2000 年—21 世纪以来)网络流行歌曲 |
(六)开拓创新:(2012 年至今的“新时代”)主旋律流行歌曲 |
二、流行歌曲的正向感染性 |
(一)坚定理想信念 |
(二)强化价值引导 |
(三)增强精神引领 |
(四)丰富审美体验 |
三、流行歌曲的负向感染性 |
(一)价值确立的消解 |
(二)价值导向的偏差 |
(三)价值引领的弱化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实证分析 |
一、流行歌曲感染性的个体性目标与社会性功效 |
(一)流行歌曲感染性的个体性目标:启迪梦想,丰富人生 |
(二)流行歌曲感染性的社会功效:构筑灵魂休憩的家园 |
二、构成流行歌曲感染性要素的个案分析 |
(一)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本体要素:情感、意境、时代性 |
(二)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实践要素:体验与创造 |
三、2019 年央视“春晚”流行歌曲感染性个案分析 |
(一)2019 年央视“春晚”流行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
(二)2019 年央视“春晚”流行歌曲的时代内涵 |
(三)2019 年央视“春晚”流行歌曲的时代价值 |
四、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定量化实证分析 |
(一)问卷调查的样本结构:以90后青年为主体 |
(二)流行歌曲感染性的客观基础:时间投入多,受喜爱程度高 |
(三)流行歌曲感染性的情感储备:追求时代感和抒情化 |
(四)影响流行歌曲感染性的主要指标:旋律、歌词与主题 |
(五)流行歌曲感染性的优势条件:青年对优秀作品的强烈诉求 |
第四章 流行歌曲正向感染性的构建机制 |
一、主客体共鸣机制 |
(一)主客体的价值共鸣 |
(二)主客体的情感共鸣 |
(三)主客体的审美共鸣 |
二、美学场域文化涵养机制 |
(一)强化认知,深化情感 |
(二)坚定信念,增强意志 |
(三)塑造行为,端正态度 |
三、大众传媒助推机制 |
(一)主流媒体提升机制 |
(二)新媒体推动机制 |
(三)自媒体强化机制 |
四、内循环要素创作机制 |
(一)民族文化浸润机制 |
(二)以和为美韵律机制 |
(三)创作主体反射机制 |
第五章 增强流行歌曲正向感染性的路径选择 |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流行歌曲生产创作 |
(一)以社会效益为基,推进流行歌曲创作健康发展 |
(二)以先进文化为先,遵循流行歌曲发展规律 |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坚守核心价值观阵地 |
二、强化校园美育,实现“以美育人” |
(一)“以美育人”,让流行歌曲走进课堂 |
(二)“以美养德”,培育青年崇高理想 |
(三)“以美铸魂”,培育青年担当精神 |
三、媒体全面融合推进流行歌曲正向感染的传播 |
(一)主流媒体的选优推送 |
(二)网络传媒和自媒体的推广扩散 |
四、“政府-市场-个体”协同打造良好的商业运行机制 |
(一)政府:提升文化综合治理与服务水平 |
(二)市场:强化对流行歌曲正向感染的社会责任 |
(三)个体:培育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的访谈提纲 |
附录2: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的访谈摘要 |
附录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调查问卷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章 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 |
第一节 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 |
一、广播对农服务的滥觞 |
二、广播对农节目的社会效应 |
第二节 电视科技促进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 |
一、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导作用 |
二、电视问世催生对农节目多彩新形态——从节目到栏目化、频道化 |
第三章 数字时代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 |
第一节 节目制作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 |
一、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便捷高效 |
二、数字电视服务的应用空间拓展 |
第二节 数字电视技术促进对农电视新格局的产生 |
一、节目内容生产的多样化与节目形态的变迁 |
二、传输系统的升级拓展有力突破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 |
三、对农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 |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引发重新认识电视及其对农服务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模式 |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在传播业的核心理念 |
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电视传播理念的颠覆与重塑 |
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及传播理念与模式的突破 |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引发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生产的变化 |
一、受众的变化:受众构成、需求和审美趣味 |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电视到三网合一的传输格局 |
三、节目的变化:节目形态、传播渠道与盈利模式 |
第五章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对推动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 |
第一节 由“三农问题”主导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 |
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政策深化 |
二、党和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政策安排 |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惠农政策 |
一、传媒产业化的双重效益目标及其关系 |
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对农节目生产供给中的特殊考量 |
第六章 从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遴选 |
一、典型案例的遴选依据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 |
第二节 传统农民信息需求升级——安徽亳州调研发现 |
一、亳州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具体调研的实施 |
三、调研发现:基层农民对信息需求走向更高层次 |
第三节 “走进来”:基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浙江磐安调研发现 |
一、磐安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调研的具体实施 |
三、调研发现: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对农需求的多样化 |
第四节 国家级对农节目的创新实践——央视《致富经》、《乡约》调研发现 |
一、《致富经》、《乡约》基本情况 |
二、《致富经》的创新探索 |
三、《乡约》的创新探索 |
第七章 总论:对农传播优化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变化 |
一、电视对农服务须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
二、新兴产业形态下的农民:主动传播需求有待满足 |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县级对农服务节目发展提供新指南 |
一、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解决县级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 |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对对农服务持续优化的思考 |
第三节 移动优先理念下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 |
一、“内容为王”升级,大小屏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
二、传统优势对农节目走向移动终端的实现路径 |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对农服务节目分级扶持政策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四、“高原消防精神”暖人心(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消防救援总队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J]. 吕政翰. 消防界(电子版), 2021(16)
- [2]缺氧不缺精神 改制不改初心——西藏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荣立集体三等功纪实[J]. 巍巍,西热坚参,杜柳. 中国消防, 2021(06)
- [3]贵阳城市形象的抖音短视频呈现与传播策略研究[D]. 沈静婷.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4]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专题素材[J]. 舒曼. 好家长, 2021(Z1)
- [5]既有社区的适老化研究 ——以南昌市为例[D]. 秦晓丹.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5)
- [6]媒体融合背景下人民日报人物报道栏目创新研究[D]. 张雷. 河北大学, 2020(02)
- [7]贵州5A景区语言景观生态研究[D]. 李钰莹.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8]牢记使命写忠诚 热血赤忱护青山[J]. 孔晋华,韩瑜,王雪,范亮,张玉东,曾鹏,卢逸致,吕志强,张晨,扈峰军. 中国安全生产, 2020(04)
- [9]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流行歌曲感染性研究[D]. 孙雅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10]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D]. 吴圆圆. 上海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