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进出口贸易激增

韩国进出口贸易激增

一、韩朝进出口贸易激增(论文文献综述)

尹钰润[1](2021)在《文在寅政府的对华政策》文中指出自1992年韩中建交以来,韩-中两国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势头。为了顺利推进朝鲜半岛问题的解决进程,韩国需要中国;为了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中国则需要韩国。这种相互需要的紧密关系,为韩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由于韩国政府对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外交政治立场缺乏理解,韩国对华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甚至出现僵化趋势。李明博政府未能有效利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固守偏重韩美同盟的外交政策,导致韩中关系的恶化;朴槿惠政府未能将就任初期表现出的均衡原则对华外交政策坚持到底,重蹈覆辙前任政府的对华政策。特别是其执政后半期,为了应对朝鲜的核挑衅、强化韩美同盟,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一意孤行推进萨德部署,导致韩中关系降至冰点。李明博政府和朴槿惠政府的对华政策未能充分考虑国际局势这个重大变量,仍然过多采用了传统的解决方式。韩中关系的恶化被经济贸易增量掩蔽,急需解决的政治、安全合作问题,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二元战略问题,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民间近而不亲问题等并未得到韩国政府的充分重视。韩中两国关系虽然实现了量的强化,但两国的结构性矛盾也随之增加。韩国的外交取向是维护本国利益的战略性行为,但谋求本国的利益的同时,需要客观分析对方国家的利益。不充分考虑韩国外交政策重点对象国之一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与立场,只重视韩国立场或韩美同盟的外交政策导致两国关系恶化的案例在韩国历届政府中屡见不鲜。韩中两国关系的好转,最重要的是充实和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此,本文认为有必要正确认识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中国对朝鲜半岛问题的立场,以此为基础开展有“原则”的对华外交。这里的“原则”是指通过客观分析韩国政府对华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加强韩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制定对华外交政策方案,尽可能不夹在中美之间左右为难,通过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促进韩中关系、维护韩国国家利益。由此,本文首先回顾了 21世纪初韩国历任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分析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理念与原则、目标、主要途径、制约因素、特征与效果,预测了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趋势与走向,并为韩国对华政策今后需要解决的课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张晨瑶[2](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提出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崔索拉(CHOISORA)[3](2020)在《韩中贸易对韩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92年韩中建交以来,韩国和中国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额持续增长,中国已在2002年成为韩国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对象国。自此,在韩国的经济贸易中,中国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韩国对中国的经贸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在韩中贸易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地位也发生着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迎来了新局面,自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从“世界工厂”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至此,中国和美国一起,在全球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韩国自开放以来,一直是对外出口主导型的国家,与开放前相比,当前韩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有所提高,但韩国的对外贸易形态却没有较大发展。过去,韩国经济对美、日表现出高度的贸易依存,但与中国建交后,韩国对中国进出口的较高依存度日益显现。这说明,作为对外出口主导型经济增长国家,韩国经济领域呈现出对其他国家高度依赖的情况,也就是说韩国对外部经济环境很敏感。那么,韩国为什么选择对外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呢?韩国过去对美国和日本表现出高度的依存,但为什么在与中国建交后对中国又表现出更高的依存度呢?另外,韩中贸易是否会对韩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呢?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本论文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通过研究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和韩中贸易发展过程的理论,证实国际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说明韩中贸易的发展过程,并对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背景进行了说明。第三章通过研究韩国对外贸易政策了解韩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并指出韩国贸易对美国、日本和中国具有高度贸易依存度的背景。另外,通过观察韩中贸易的发展过程,指出对贸易在韩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分析韩中贸易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主要通过实证分析方法说明韩中贸易对韩国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在研究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时,将使用OLS回归分析与VAR脉冲响应方法,对韩国和中国1992年建交以来至2018年贸易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通过OLS回归结果与VAR脉冲响应图来看,韩国与中国之间的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均能够对韩国经济增长带来拉动效应,并且在韩中进出口贸易中,进口贸易对于韩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第五章通过实证分析总结韩中贸易对韩国经济的影响,并对两国的贸易发展进行说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性建议。此外,本论文还提出了韩国今后在韩中贸易中应持有的立场和在高新技术产业中韩国应该与中国进行必要合作等建议。这些基于实证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对韩国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金辉[4](2020)在《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宏观税负的高低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影响强国富民和稳定发展,是政府、学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国宏观税负高企,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和转型升级,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税负畸高的主要原因:“分税制”以来,税权分配向中央集中并趋于规范,但事权划分改革止步不前,存在政府事权范围过大、政府间事权重叠严重、事权与支出责任不相适、事权划分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等问题,导致事权与支出责任不断下沉,造成了严重的财政纵向失衡,使得地方财政产生巨大缺口,于是地方政府伸出攫取之手,通过土地财政、乱收费等方式增加收入,极大地推高了宏观税负。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将宏观税负约束至合理区间,并科学合理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是破解中国财政困局、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是切实降低宏观税负、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四个部分。首先,国际比较。在国家结构、经济水平差异的视角下,比较了美、英、俄、蒙四国的政府间事权划分模式,并将4国拓展到81个国家,归纳不同类型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共性和特性,提炼出若干经验启示;其次,历史、现状与比较。梳理中国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历史变迁和现实困境,讨论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及其国际比较,为事权划分改革指明方向;再次,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是在理论分析中,界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利用Barro模型分析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支出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二是在实证研究中,利用熵值法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数,采用跨国数据检验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支出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使用Lind-Mehlum方法估算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的最优值,采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变量内生性问题,为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提供参考依据;最后,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在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视域下,结合国际经验、现实情况以及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成果,从四本预算分别展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部分事权让渡给市场,进而制定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可能的创新之处:1、借鉴国际经验并基于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视角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1)将全口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以及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纳入统一框架进行研究。已有文献中关于政府间事权划分的研究,往往就划分而谈划分,这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支出责任定量划分难以深入。只能停留在事权定性划分的层面,无法深入到支出责任定量划分的层面,使得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划分处于割裂状态。二是无法切实有效地解决宏观税负畸高的问题。这是因为事权与支出责任的上划或下调,都无法改变总财政支出,进而无法降低宏观税负。因此,本文将全口径宏观税负、财政支出、事权与支出责任纳入统一框架,先参考前人测度的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宏观税负合理区间,再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将部分政府事权让渡给市场,进而划分各领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最终降低财政支出和宏观税负至合理区间。(2)较大拓展了国际比较的视野。其一,已有文献中的国际比较研究,往往利用国际数据库的二手数据或者样本国家的政策文件,进行定性分析或者政策解读。本文则从美、英、俄、蒙四国的财政部、统计局等网站,收集详细的财政支出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其二,已有文献注重案例研究,缺乏分类比较。本文依国家结构、经济水平的差异,将目标国家分为四类,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将样本数量扩大至81国并进行分类比较。2、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的关系财政分权的已有文献,更加关注经济增长,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证,研究财政支出分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应。理论分析中可能的创新之处。本文利用Barro模型,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代际效用总和最大化,并纳入央、地两级财政支出,研究财政支出分权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分权与可持续发展呈倒“U”型关系;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最优地方财政支出比例θl*=γ/(β+γ)。财政支出分权水平过高不利于发挥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效益,过低则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信息优势,都将造成效率的损失,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中可能的创新之处。基于理论分析,本文首先构建了包含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三个维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数,采用跨国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财政支出分权与可持续发展呈倒“U”型关系的结论;其次,通过Lind-Mehlum方法进一步检验倒“U”型关系,并据此估算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最优地方财政支出比例;最后,发现中国地方财政支出比例过高,远高于其最优值,不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在重新划分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时,注重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重,如在普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央、地间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缺陷和事权划分的积弊,本文试图以此为背景开展相关研究。首先,界定事权范围。梳理已有文献、财政账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和政策,界定公共卫生事权的范围,明确相应支出内容。其次,现状分析。通过分析公共卫生领域的行政体系结构、详细数据,以及事权改革文件,探讨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与改革。再次,开展理论分析,并找出改革方向。归纳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路径,并基于此找出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核心要素和事权划分的重要方向。最后,提出政策建议。结合疫情防控和事权划分的国际经验与教训,从责任分配、行政体系、法制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央与地方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政策建议。

华清君[5](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张蕊[6](2019)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中的关税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形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虽然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势头强劲。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具有交易电子化、手段多样化和过程隐蔽化等特征,所以这种全新的经济形式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可能造成关税完税价格难以认定和课税凭证弱化,这也就促使海关监管面临新的问题;我国海关目前的监管模式和监管手段相对落后,有针对性的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也相对缺失,无法跟进其快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中的数字化产品交易额不断增加,但计税属性模糊不清。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根据自身国情积极建立和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注重对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频繁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例如,美国主张对跨境电子商务采取免征关税政策,欧盟主张采取可视实际情况而变的适时政策,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主张采取对跨境电子商务征收关税的政策。这些政策都体现了国际上对跨境电子商务关税问题的重视。本文聚焦于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关税问题。首先,详细阐述了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分类、特征以及关税的基本原则和政策理论,并结合我国当前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剖析在关税征收的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关税完税价格难以认定、课税凭证弱化、数字化产品估价中的贸易归类、海关监管的科技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其次,通过比较研究分析方法,比较了美国和欧盟在跨境电子商务方面关于关税问题所采取的不同政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提出了对我国关税政策的看法。最后,针对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中的现存困境,借鉴国外先进做法,提出了完善关税征管法规、构建数字化产品估价征管体系、创建行邮渠道监管方式、运用第三方加强事前监管、推进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国际税收合作等措施。

魏永艳[7](2019)在《东亚安全共同体的中国构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地处东亚地区,是东亚国家的重要成员,东亚地区的安全与繁荣与中国休戚相关,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依托。探索东亚安全共同体蓝图不仅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利益需要,也是践行习近平主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需要。“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作为中国外交蓝图对21世纪中国国家繁荣与稳定,实现两个百年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区域安全宏观建构的重要转向,强化东亚安全共同体之中国构想的学术研究,对于思考将东亚经济共同体迈向东亚安全共同体的路径和可行性,破解东亚安全困境,具有重要学术价值。21世纪初,东亚区域力量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较为明显,区域秩序与区域安全框架正在经历深刻调整。区域内生的共同体秩序与域外同盟秩序形成对比,区域秩序的多元化建构正在形成。以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理论与东亚区域安全一体化进程相结合,中国提出了符合自身利益与区域共同发展需求的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建构设想。中国应以建构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作为破解东亚安全困局的现实选择。本文对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概念、特征、理念、目标及功能进行了多维探索,试图为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建构搭建结构性框架。在对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区域资源依托和制约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构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可行性路径。东盟共同体建设为东亚区域秩序的建构开启了全新的视角,东亚力量多元化和利益多样化的区域现实在安全共同体的秩序框架内能够实现平等协商与合作共赢,以期实现东亚走出“体系引导型安全困境”与“国家引导型安全困境”叠加的安全困局。建设东亚安全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题中之义,“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为东亚安全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实现路径。在日韩对东亚区域安全建设助力有限的现实情况下,中国与东盟成为东亚安全共同体的核心驱动力。中国与东盟的命运共同体建设正在实施,争取打造成为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区域典范。2018年《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的公布,共同推进区域一体化的目标已经非常明显。在东亚安全共同体建构的路径选择上,以中国+东盟为核心驱动力,遵循中国+东盟+X的扩展模式,实现中国+东盟+蒙俄与中国+东盟+朝韩的两翼合围,在可以推进的领域进行共同安全利益的务实合作,重拾东亚地缘安全战略的优势空间。传统的观点认为10+3(中日韩)是东亚安全共同体的核心国家,其中10+2(中韩)的阻力略小,如果日本加入东亚安全共同体变得遥遥无期,10+3(中俄韩)也可以成为东亚安全共同体核心国家的替代选项。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建构是一项长期的战略规划,国际格局风云变幻,针对客观时局的变化,审时度势,合理布局,东亚安全共同体的建构设想还是可以预期的。只有实现东亚区域安全的总体建构才能最终实现区域的繁荣与稳定。

柳多恩[8](2019)在《韩国参与湄公河地区发展政策研究》文中提出湄公河地区有五个国家,即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和泰国,湄公河穿越这些国家,该流域面积795,000平方公里,约为韩国面积的10倍。湄公河地区国家在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拥有巨大的增长潜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建立了多个区域合作机制。韩国近些年来也积极参与湄公河地区的发展,但是起步较晚,目前面临一些问题。研究韩国参与这一地区发展,有助于韩国在该区域扩展市场和拓展外交空间。本文运用地区主义理论来研究韩国参与湄公河地区发展。本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是:首先,研究湄公河地区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合作机制,阐明该地区过去和现在的情况以及现存的合作机制。其次,论述韩国参与湄公河地区的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从历史和现状两个维度说明韩国如何与该地区互动,并介绍韩国参与湄公河地区发展的政策框架,主要韩国对湄公河地区政策机构这部分主要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到现在韩国对湄公河地区政策。在机构方面,主要介绍对外经济合作基金(EDCF)和韩国国际合作署(KOICA)。规划部分,主要介绍韩国对东南亚“新南方政策”,并进而研究韩国在贸易、投资、发展援助方面对湄公河地区发展进程的参与。第三,提出韩国参与湄公河地区发展的成效与问题。论文认为,在域外大国纷纷参与湄公河地区发展的背景下,韩国对湄公河地区发展的参与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为了实现“新南方政策”,韩国需要更加具体的行动计划。其次,要考虑到近年来湄公河地区发展呈广域化,综合推进的趋势,经济走廊建设就是典型代表。第三,与湄公河地区的合作应朝着改善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缩小发展差距,支持该地区国家产业化,筹备工业革命及培养人才等方向发展。第四,这种合作应该朝着降低进驻当地的韩国企业成本,加速东盟经济一体化,进而为东亚经济一体化做出贡献的方向发展。第五,韩国新南方政策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类似,所以要注意这两个合作倡议的衔接。第六,韩国政府需要考虑在合作过程中是在东盟所有国家全部展开,还是先指定国家后依次扩大。第七,无偿援助和有偿贷款,多数的合作基金,基础设施基金等,因此需要综合利用这些资金进行营销的战略。

顾杨[9](2019)在《建交后的中韩政经关系分析》文中认为中韩两国在1992年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截止到朴槿惠政府时期,中韩二十五年的双边交流合作,两国地缘上的天然优势,贸易结构的互补,使得两国间的经济关系愈发紧密。而中韩两国的邦交关系建立,以及中韩两国随之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相近或相同的态度与立场等等,使得两国政治关系发展亦在不断深入。随着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以及中韩两国关系的不断深化,作为双边关系中最为基本的两种关系,中韩两国的经济关系开始逐渐影响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而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同样会反应在两国的经济关系当中。自韩国“卢泰愚—金泳三”时期开始,到“金大中—卢武铉”时期和“李明博—朴槿惠”时期,中韩两国政经发展在这三个阶段分别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由第一阶段政治关系对经济关系的促进,到第二阶段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的良好互动再到第三阶段经济关系对政治关系的促进作用。两国政治关系良好会成为经济关系的促进因子,两国政治关系发生波动时随之也会在经济关系上有所反应。因此,探究两国政经关系互动的具体形态,分析为什么两国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在不同阶段是一方促进另一方还是相互促进,则显得尤为重要。当两国的经济需求和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时,经济关系能够成为两国政治矛盾的缓和剂,同样,当两国政治关系稳定、双边政治互信度较高时,政治关系亦会为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从而助推两国经济关系更加繁荣。因此,努力抓住两国经济共利益点,以此促进政治关系发展,或可通过经济关系来有效化解政治矛盾与冲突显得尤为重要。同样的,增强双边政治互信,为两国经济关系的良好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且为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拓宽空间与机遇,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大国关系也是重中之重。

刘丽丽[10](2019)在《建交前中韩经贸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中韩两国关系从朝鲜战争后尖锐对立的状态到“非官方”、“非政治”的交往,最终转向官方的政治交往,直至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经贸和民间交流起了先导作用。经贸关系、特别是贸易方面的双方关系的进展,是双方改善政治关系、推进建交的重要因素。关于建交前中韩关系史的研究,在政治、人文、体育等领域已经有一些成果。但关于两国在经贸领域的交流,中韩建交前主要以转口贸易、间接贸易为主,限于资料的约束,还较少研究。本论文以韩国“外交史料馆”已经公开的至1987年的中韩经贸相关档案(韩国称“外交文书”)为基本资料,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探讨中韩建交之前的中韩民间贸易、投资的状况,包括双方贸易政策、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和贸易形式等。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韩两国关系从此前的敌对、紧张,开始出现松动与缓和,两国间的民间贸易也由此发端。在两国贸易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双方遵循政治和经济分离的大原则,谨慎、隐秘地逐步推动两国贸易由间接贸易向直接贸易发展。建交前中韩两国间的民间经贸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为第一个时期,80年代中后期至1992年中韩建交是第二个时期。这两个时期两国的经贸关系在贸易政策、贸易形式、贸易结构等方面,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前一个时期两国间的民间贸易起点低,总贸易额不高;两国进出口商品的种类不多,以玉米为代表的谷物和煤炭、石油等矿产能源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品,韩国则主要往中国输出钢铁制品、彩电等工业制成品。受两国国内经济形势和朝鲜、台湾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大,贸易发展不平衡,涨、跌幅明显。通过香港、日本等第三方的转口贸易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贸易形式,只有煤炭等个别商品实现了直接运输出口。在1986-1992年的第二个时期,中韩两国的经贸关系有了质的提升,间接贸易规模持续增大的同时,直接贸易和投资贸易成为这一阶段贸易的重要方式,1990年直接贸易额占比达到52.6%,超过了间接贸易额。两国双向进出口的商品种类增多,除了纤维类产品以外,纺织品、钢铁制品、有机化学制品的进出口增加,双方贸易规模迅速扩大。韩国的大宇、乐喜金星(LG)等大企业在拓展对华商品和投资贸易中充当了开路先锋,功不可没。两国的经贸交流不断发展,迫切需要两国关系能够实现正常化,为经贸往来提供更好、更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政策支持。经济领域先行,并以经贸发展促进政治关系改善是建交前中韩关系发展的一大特色。中韩间的经贸往来与政治交流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经贸关系的发展对两国关系从非政治领域交流到正式建交产生了极大的正面影响。在经贸交往过程中,中韩两国的商务、外交等政府部门发挥了主导、协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制定贸易、投资和人员往来等多领域的政策;解决经贸交流中的经常性问题,如人员出访、来访的审批和签证;处理一些偶发事件,如渔民到对方国家紧急避难、1983年的劫机事件等。这些活动推动了两国外交等政府部门人员的直接接触。经贸交流的同时还带动了两国间人员的流动和人文交流,商务旅游、探亲访友和学术交流增多。韩国驻香港总领馆作为韩国在中国的官方代表,和我国新华社香港分社接触频繁。超越意识形态的障碍、改善两国关系成为两国官、民双方的共识,最终促成了两国正式建交。

二、韩朝进出口贸易激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韩朝进出口贸易激增(论文提纲范文)

(1)文在寅政府的对华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1章 21 世纪韩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回顾
    1.1 卢武铉政府对华政策 ( 2003 - 2008 )
    1.2 李明博政府对华政策 (2008 -2013)
    1.3 朴槿惠政府对华政策 (2013 -2017)
第2章 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背景研究
    2.1 东北亚地区局势新变化
    2.2 韩国国内政局新变化
第3章 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特征与实施
    3.1 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特征
    3.2 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实施
    3.3 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意义
第4章 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评估与展望
    4.1 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评估
    4.2 文在寅政府对华关系的展望
结论
参考资料
致谢

(2)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3)韩中贸易对韩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及不足
        1.4.1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1.4.2 本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回顾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回顾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要素禀赋理论
        2.1.3 技术差距理论
        2.1.4 出口主导型增长理论(Export-led growth)
        2.1.5 产业内贸易理论
        2.1.6 内生性增长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韩中经贸发展的研究
        2.2.2 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韩国对外贸易及韩中贸易发展关系现状分析
    3.1 韩国对外贸易整体概况
        3.1.1 韩国对外贸易政策
        3.1.2 韩国对外贸易发展阶段性特征
    3.2 韩国对中国进出口额及进出口结构
        3.2.1 韩国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量
        3.2.2 韩国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
    3.3 韩国对中国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3.1 韩中贸易不平衡及原因
        3.3.2 韩国对中国贸易依存度高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韩中贸易对韩国经济增长影响实证分析
    4.1 韩中贸易推动韩国的产业结构优化
    4.2 韩中贸易对韩国就业结构及就业人口产生影响
    4.3 韩中贸易对韩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3.1 模型设定
        4.3.2 数据处理与来源
        4.3.3 回归分析
        4.3.4 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2.1 论文的研究目标
        1.2.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难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1.4.1 难点
        1.4.2 论文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全口径宏观税负
        2.1.1 全口径宏观税负的概念界定与测度
        2.1.2 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与实证检验
        2.1.3 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的研究
    2.2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
        2.2.1 经济增长视角下财政分权理论的发展历程
        2.2.2 财政分权理论的新发展与现实困境——部分财政分权
        2.2.3 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2.3 财政分权、政府间竞争与政府支出结构
        2.3.1 财政分权体制下的要素流动与政府间竞争
        2.3.2 政府间竞争与财政支出结构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支出
        2.3.3 政府间竞争与政府规模
    2.4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2.4.1 政府间事权划分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2.4.2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国际案例
        2.4.3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中国案例
    2.5 简要评述
第三章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国际比较
    3.1 联邦制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案例分析
        3.1.1 联邦制发达国家的划分模式——以美国为例
        3.1.2 联邦制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模式——以俄罗斯为例
    3.2 单一制国家央、地间事权划分的案例分析
        3.2.1 单一制发达国家的划分模式——以英国为例
        3.2.2 单一制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模式——以蒙古为例
    3.3 各国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比较分析
        3.3.1 美、俄、英、蒙四国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比较分析
        3.3.2 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比较的拓展——基于81个国家的数据
    3.4 启示与借鉴
        3.4.1 划清政府、市场边界的启示与借鉴
        3.4.2 优化中央、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的启示与借鉴
        3.4.3 划分中央、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启示与借鉴
        3.4.4 健全央、地两级财政法制体系的启示与借鉴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现状和比较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央、地间财政关系的变迁
        4.1.1 计划经济体制下集权与分权的动荡变化时期(1950-1980年)
        4.1.2 改革开放背景下财政分权体系探索和建设时期(1980-2013 年)
        4.1.3 财政体制现代化改革时期(2014年至今)
    4.2 分税制改革后央、地间财政关系的总体现状——财政困境和思考
        4.2.1 财政现状之央、地间财政失衡的困境及其思考
        4.2.2 财政现状之转移支付体系不完善与地方财政缺口的困境及其思考
        4.2.3 财政现状之土地财政和地方债务困境及其思考
        4.2.4 财政现状之宏观税负畸高的困境及其思考
    4.3 各领域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现状与比较
        4.3.1 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4.3.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4.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4.3.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4.3.5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现状、比较的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持续发展与央、地财政支出结构研究
    5.1 可持续发展与央、地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
        5.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界定
        5.1.2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基于Barro模型的理论分析
        5.1.3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结构的理论分析
    5.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构建与测度
        5.2.1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构建
        5.2.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数的指标权重计算——基于改进后的熵值法
        5.2.3 世界8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测度及排序
        5.2.4 可持续发展指数与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序比较
    5.3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分权——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5.3.1 模型构建、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5.3.2 基准回归结果
        5.3.3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内生性检验
        5.3.4 稳健性检验——财政支出分权与人类发展指数
        5.3.5 进一步讨论——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三维讨论
        5.3.6 基于Lind-Mehlum方法的最优央、地财政支出比例估计
    5.4 可持续发展与财政支出结构——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5.4.1 模型构建、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5.4.2 基准回归结果
        5.4.3 工具变量回归结果——内生性检验
        5.4.4 稳健性检验——财政支出结构与人类发展指数
        5.4.5 实证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
    6.1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理论、原则和思路
        6.1.1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理论基础
        6.1.2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原则
        6.1.3 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思路
    6.2 借鉴国际经验的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重构方案
        6.2.1 一般公共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6.2.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6.2.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6.2.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方案
        6.2.5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央、地间公共卫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研究
    6.3 重构之后的央、地间财政事权配置及其支出规模测算
        6.3.1 一般公共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事权配置及其支出规模测算
        6.3.2 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央、地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6.3.3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6.3.4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中的央、地间财政支出划分及其规模测算
        6.3.5 重构之后的央、地两级财政支出总规模测算及重构方案的优势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国际比较的研究结论
        7.1.2 历史、现状和比较的研究结论
        7.1.3 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政策启示
        7.2.2 具体的对策建议和方案
第八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8.1 本文的不足之处
    8.2 今后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附件:Lind-Mehlum方法的Stata编程代码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6)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中的关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跨境电子商务概念与税收政策理论
    2.1 跨境电子商务相关概念
        2.1.1 电子商务概念
        2.1.2 跨境电子商务概念
    2.2 跨境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及特点
        2.2.1 跨境电子商业的商务模式
        2.2.2 跨境电子商务的特点
    2.3 税收基本原则
        2.3.1 税收公平原则
        2.3.2 税收中性原则
        2.3.3 税收主权原则
    2.4 关税政策理论
        2.4.1 财政关税政策
        2.4.2 保护关税政策
        2.4.3 自由关税政策
    2.5 税收管辖权
    2.6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税收政策及监管分析
第3章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现状及关税政策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现状
    3.2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关税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缺乏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关税法律规范
        3.2.2 完税价格难以认定和课税凭证弱化
        3.2.3 数字化产品估价中的贸易归类问题
        3.2.4 监管科技水平有待提高
第4章 跨境电子商务关税政策的国外借鉴
    4.1 美国实施的零关税政策
    4.2 欧盟实施的适当关税政策
    4.3 印度实施的关税政策
    4.4 国外经验总结及借鉴
第5章 完善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中关税问题的建议
    5.1 完善关税法律规范
    5.2 构建数字化产品估价征管体系
        5.2.1 建造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规则
        5.2.2 打造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关税征管体系
    5.3 创新行邮渠道监管方式
        5.3.1 建立大数据体系
        5.3.2 以信息化手段加强管理
    5.4 充分运用第三方前置管理,加强事前监管
    5.5 推进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5.6 加强国际税收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东亚安全共同体的中国构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核心概念的厘定
    四、论文逻辑思路
    五、研究方法说明
    六、论文结构安排
    七、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背景
    一、中国东亚安全环境的审视
        (一)东亚和平与发展的新局面
        (二)东北亚面临的安全困境
        (三)东南亚安全局势复杂多变
    二、东亚安全秩序的中国考量
        (一)东亚安全秩序的历史反思
        (二)东亚安全秩序的现实困境
        (三)东亚安全秩序的中国角色
    三、中国东亚安全战略新思维
        (一)从零和博弈到共同安全
        (二)从军事安全到综合安全
        (三)从武力对抗到合作安全
        (四)从短期安全到可持续安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目标
    一、形态目标: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
        (一)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概念
        (二)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的特征
        (三)东亚多元型安全共同体对传统安全共同体的超越
    二、理念目标:东亚安全共同体建构原则设想
        (一)开放包容的认同原则
        (二)互利共赢的合作原则
        (三)合作安全的共享原则
    三、结构目标:东亚安全共同体机制设想
        (一)东亚安全共同体机制的包容性
        (二)东亚安全共同体机制的多样性
        (三)东亚安全共同体机制的互惠性
    四、功能目标:东亚安全共同体功能设想
        (一)东亚经济安全的保障功能
        (二)东亚非传统安全的保障功能
        (三)东亚政治安全的保障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资源依托
    一、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内在资源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
        (二)中国军事发展的维和效应
        (三)中国外交发展的政治效能
        (四)中国文化内涵的和合效应
    二、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外在资源
        (一)中国与东盟合作的坚实基础
        (二)东亚共同安全面临的挑战
        (三)东亚安全机制的积淀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制约因素
    一、东亚领土争端的隐患
        (一)东北亚国家领土争端问题
        (二)东南亚国家领土争端问题
    二、大国战略博弈的掣肘
        (一)中美战略竞争
        (二)中日战略抗衡
        (三)美俄战略博弈
    三、信任赤字的负面效应
        (一)东亚国家对中国和平诚意的疑惧
        (二)东亚国家对中国实力的疑惧
        (三)东亚国家对中国构想的疑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东亚安全共同体中国构想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东盟安全核心机制的建构
        (一)经济合作促动政治安全合作
        (二)以东盟为核心凝聚东亚安全架构
        (三)以中国为动力推动“小马拉大车”
    二、中国+东盟+X安全扩展模式的推进
        (一)东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启动:中国+东盟+蒙俄
        (二)东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建设:中国+东盟+蒙俄+朝韩
        (三)东亚安全合作机制的形成:中国+东盟+蒙俄+朝韩+日
    三、中美在东亚安全共同体建构中的合作
        (一)非传统安全上的合作机制
        (二)传统安全上的协调机制
        (三)东亚整体安全架构的治理机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韩国参与湄公河地区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理论和方法
    四、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湄公河地区合作的历史、现状和合作机制
    第一节 湄公河地区合作历史
    第二节 湄公河地区发展现状
        一、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领域
        二、贸易投资方面
        三、旅游合作方面
        四、农业合作领域
        五、非传统安全合作领域
    第三节 湄公河地区的主要合作机制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GMS)
        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LMC)
        三、湄公河委员会
        四、伊洛瓦底江—湄南河及湄公河流域经济合作战略
        五、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
    第四节 与其他国家的现状
        一、中国在湄公河地区影响
        二、日本在湄公河地区影响
        三、美国在湄公河地区影响
        四、澳大利亚在湄公河地区的影响
第二章 韩国参与湄公河地区合作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节 韩国参与湄公河地区合作的历史
        一、韩国和东盟
        二、10+3
        三、双边关系
    第二节 政策框架
        一、韩国参与湄公河地区发展的政策及机构
        二、韩国参与湄公河地区发展的规划
        三、韩国在湄公河地区的利益
    第三节 合作内容
        一、贸易现况
        二、投资方面
        三、政府开发援助(ODA)
第三章 韩国参与湄公河地区发展的成效与问题
    第一节 成效
        一、韩国政府的成效
        二、政府开发援助(ODA)的成效
        三、韩国的投资
        四、推行一年的“新南方政策”成果丰硕
    第二节 韩国参与湄公河地区的问题
        一、区域合作产生的问题
        二、韩国ODA产生的问题
        三、“新南方政策”产生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建交后的中韩政经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卢泰愚—金泳三”时期中韩政经关系
    第一节 “卢泰愚—金泳三”时期的经济关系
        一、贸易规模不断增大
        二、双方投资快速兴起
    第二节 “卢泰愚—金泳三”时期的中韩政治关系
        一、睦邻友好的中韩关系
        二、中韩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识形成
        三、半岛停战体系转换上的合作
    第三节 “卢泰愚—金泳三”时期的中韩政经关系
        一、外交关系建立为经济发展提供广泛可能
        二、首脑外交推进经济发展
        三、小结
第二章 “金大中—卢武铉”时期中韩政经关系
    第一节 “金大中—卢武铉”时期的中韩经济关系
        一、合作伙伴关系时期的中韩两国经济关系
        二、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时期中韩两国经济关系
    第二节 “金大中—卢武铉”时期的政治关系
        一、中韩合作伙伴关系深化
        二、中韩军事安保合作深化推进
        三、朝核问题合作深化
    第三节 “金大中—卢武铉”时期的政经关系
        一、经济关系作用于政治关系
        二、政治关系作用于经济关系
        三、小结
第三章 “李明博-朴槿惠”时期的中韩政经关系
    第一节 “李明博-朴槿惠”时期的中韩经济关系
        一、贸易规模稳中有长
        二、贸易地位稳中有升
        三、投资合作不断扩大
    第二节 “李明博—朴槿惠”时期的中韩政治关系
    第三节 “李明博—朴槿惠”时期的中韩政经关系
        一、经济需求促进中韩伙伴关系再提升
        二、经济关系冲破韩美同盟强化的阻碍
        三、中韩贸易需求促进FTA达成
        四、中韩经济关系对其他政治事件的影响
        五、小结
第四章 中韩政经关系互动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中韩政治关系助力推动中韩经济关系
    第二节 中韩经济关系助力推动中韩政治关系
    第三节 中韩未来政经关系展望
        一、增强中韩政治互信,有效推动经济关系繁荣
        二、保障经济利益共同点,促进政治关系良好发展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10)建交前中韩经贸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2章 中韩两国开展经贸关系的背景与基本原则
    2.1 中韩两国的关系及民间贸易的发端
        2.1.1 中韩关系敌对期
        2.1.2 中韩关系松动期
        2.1.3 中韩关系走向正常化时期
    2.2 中韩两国开展经贸关系的基本原则
        2.2.1 中韩两国经贸关系原则的制定
        2.2.2 两国开展经贸关系共同遵循的原则
第3章 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的中韩经贸关系
    3.1 中韩民间贸易兴起
        3.1.1 进出口贸易的规模
        3.1.2 进出口商品的种类
        3.1.3 进出口贸易的方式
    3.2 1979-1985年间中韩经贸关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3.2.1 中韩经贸关系的特点
        3.2.2 影响中韩经贸关系的因素
第4章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建交前的中韩经贸关系
    4.1 中韩经贸关系的提升
        4.1.1 中韩进出口贸易规模
        4.1.2 中韩进出口商品的种类
        4.1.3 间接贸易向直接贸易的过渡
    4.2 1986-1992年间中韩经贸的特点及分析
        4.2.1 中韩经贸关系的特点
        4.2.2 影响中韩经贸关系的因素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韩朝进出口贸易激增(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在寅政府的对华政策[D]. 尹钰润. 吉林大学, 2021(01)
  • [2]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3]韩中贸易对韩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崔索拉(CHOISORA). 山东大学, 2020(12)
  • [4]可持续发展约束宏观税负视域下央、地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基于国际比较的研究[D]. 金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7)
  • [5]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6]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中的关税问题研究[D]. 张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7]东亚安全共同体的中国构想研究[D]. 魏永艳. 吉林大学, 2019(10)
  • [8]韩国参与湄公河地区发展政策研究[D]. 柳多恩. 云南大学, 2019(03)
  • [9]建交后的中韩政经关系分析[D]. 顾杨. 外交学院, 2019(01)
  • [10]建交前中韩经贸关系研究[D]. 刘丽丽. 山东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韩国进出口贸易激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