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进士行卷与文学读书报告

唐朝进士行卷与文学读书报告

问:考试制·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进士行卷及选士中的经术与文学之争
  1. 答:考试制·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进士行卷及选士中的经术与文学之争
    1.进士行卷与通榜
    行卷,应试考生将自己素日所作较佳诗文投呈给当时的名公巨卿及文坛上有名望地位的人,以求其赏识并向主考官推荐,以增加及第希望。考生还可直接向主考机关尚书省礼部行卷,称“省卷”或“公卷”。
    与行卷伴生的是通榜。在省试之前社会名流、达官贵人、文坛巨子与主考官相互通判正气,共同拟定举子才德声望的“榜帖”(名单),称作“通榜帖”,简称“通榜”。行卷掘梁悔的目的在于求助他人为之延誉通榜。可知行卷实为察举制的孑遗。
    2.经术与文学取士之争
    在唐代近三百年的科考中,始终贯穿着经术与文学考士之争。调露二年(680)刘思立建议进士加试杂文,考以诗赋。广德元年(763),礼部侍郎杨绾上疏条陈自进士加试杂文后的积弊,自此,经义或诗赋试士之争进入了 *** 。至晚唐,经术与文学之争和朋党倾轧交织在一起,争论激烈达白热化程度。长于经术的“李党”力主废诗赋取士。长于文学、诗赋的“牛党”则力护诗赋取士。刘海峰在《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中认为之所以有这场争论,其一,是受魏晋南北朝以来重文风尚的影响,其二是儒渣兄家学说在唐代未取得独尊的地位,其三是最高统治者爱尚文学,其四是贵重文学的社会风气所致。
    与经术文学之争重迭相关的是明经与进士科的对立。明经重经术,进士贵文学,这是两条不同的入仕途径。宋代,经术与文学之争,进士与明经之对立统一于进士一科之中。进士科考经义、诗赋、时务策,明经科与进士科合二为一。
问:唐代行卷指的是什么?
  1. 答:所谓“行卷”,是指到亩手报考进行乱士科的举子,为了能被取中,常常托请有政治地位的达官显贵或有文学声望的学者把自己推荐给主考官,这在当时是公开进行的。这些举子为了求得推荐人的信档耐档任和赏识,便把自己的文学著作用工整的字体写成卷轴,呈献给推荐人。这种卷轴和做法叫“行卷”。
问:行卷的内容
  1. 答:行卷的内容,贵精而不贵多,少者一卷,诗数首,赋几篇,多者连篇累牍,如杜牧行诗一卷,一百五十篇,皮日休以《皮子文薮》十卷二百篇作为行卷。卷首多安排最精彩之作,以引起注意,行文中尚要避国讳、宰相讳、主试官讳、投献对象之家讳及自身家讳,须严格恪守。资料表明,举人不可直接向主试官行卷,而须经显达者之推荐,向谁行卷,须郑重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政治面貌。所行之卷用熟纸,不可涂改添注,要字迹端正,应有标轴的装饰,投送时须附呈书让毁信,表达求知的愿望。若隔时日再呈书信及投卷,则称为“温卷”。当时,文坛前辈对待呈献行卷的青年或后进士人,多加以热情鼓励和指点,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创作都起有积极的影响。中唐贞元、元和以后,举人又以传奇小说行卷,因其体包括史才、诗笔议论,兼备三长,著名的《玄怪录》、《续玄怪录》、裴铏《传奇》等作品的创作,文学史家认为,皆与行卷坦坦备有关。至宋代,进士科考试,先后期采取糊名及誊录之制,除诗典型策论外,不需以其他文学创作来谋取科第,因而严格意义上的行卷也随之消失。《通典》卷十七载赵匡《举选议》:“进士者,时共羡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以此为贤。”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早:“薛保逊好行(指行卷)巨编,自号金刚杵。大和中,贡士不下千余人。公卿之门,卷轴填委,率为阍媪脂烛之费。因之平易者曰:‘若薛保逊卷,即所得倍于常也。’”《全唐文纪事》卷一一八:“[罗隐]尝以《谗书》上郑尚书,上蕲州裴员外,上太常房博士,上秘监韦尚书,可谓汲吸于遇合矣。唐世士子,温卷求知,即贤者不免如是。”参阅程千帆《唐代信纳进士行卷与文学》。
唐朝进士行卷与文学读书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