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在插花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一)

花卉在插花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一)

一、花材在插花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一)(论文文献综述)

李楠[1](2018)在《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新疆地区的织绣艺术绚烂多彩,作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中转站,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与演变中以吐鲁番、哈密为核心的东疆地区,织绣的种类更是品类繁多、丰富多样。文章针对新疆东部哈密、吐鲁番维吾尔族织绣艺术展开历史梳理和现状调研,论述在地域上由新疆西南(以喀什和田为中心的南疆)向新疆东北(以吐、哈为中心的东疆)的分布中,维吾尔织绣文化呈现出由“织”至“绣”的变化,而历史上维吾尔族由早期向清季民国时期和当代的递变中,东疆的织绣文化也显现出由“织”至“绣”的走向,这种走向,源自织绣背后内地文化的影响。本文以文献研究与田野工作相结合,将历史中几个重要时间节点的织绣文化与当下的东疆维吾尔族刺绣艺术相结合,主要是对事实的研究,即关于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独特性与成因的研究,以及当下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的传承和发展的现状研究。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对新疆地区织绣艺术整体风貌的呈现以及成因的分析,以此为基点探寻东疆地区与新疆其他维吾尔族聚集区(尤其是南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织绣艺术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出论题。第二章针对提出的问题,对于历史与当下出现在东疆维吾尔族织绣之上的纹样题材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展现其区别于南疆的不同装饰体系下的织绣纹样特征。第三章对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中不同类别的图式进行图案构成与形式分析,通过与内地同类纹样的多维度比对,对本文的论题进行印证,即内地因素在由“织”到“绣”的东疆维吾尔族织绣艺术体系构建中的重要影响。第四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当下借鉴了内地先进机制体制下的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的发展走向与刺绣传承的现状进行分析,阐释作为民艺学视角下的维吾尔族刺绣艺术在当下生存、发展的出路:也即与内地刺绣艺术和传承、保护经验的交流与借鉴,这是当下该地区刺绣艺术的历史与现实所决定的。文章强调,作为中华民族艺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东疆维吾尔族刺绣艺术体系的形成,从来都不是某一个单一民族所独立构建的,而是在与其他各兄弟民族以及内地文化的不间断的交流与融合中形成的;现代刺绣随机生发和绘画性的显花方式在东疆维吾尔族生活中逐渐取代了理性规范和数目计算的织绣显花方式,也是维吾尔族在与内地文化的交融中走向世俗之美和生活之美的内在审美需求所使。文章从田野调查的原始材料入手,结合历史文献、考古报告、博物馆及私人藏品,旁参专题图册、图录,以织绣纹样为核心,尽力挖掘文化根因,历史叙述与问题讨论中亦有厘正陈说之效。

刘宇洁[2](2018)在《关于室内禅宗意境构成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德国的荷尔德林曾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如今,在挤满了玻璃幕墙摩天大楼的冰冷城市森林里,随着大量资本、人口不断地涌入,城市被点燃、被引爆,腾空而起、活力四射、光芒闪耀,引领着世界新节奏。然而交织着五光十色的霓虹、繁忙喧嚣的工地和摩登古旧并行的街景之下,人们却开始感到不安、焦虑甚至易怒,快节奏和喧嚣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困扰,那么,人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室内空间设计呢?真的需要那么多无用的装饰与繁复复杂的墙面及天花设计吗?人们需要的是能使之安居的诗一般的创造,也许只是一处不奢华,甚至不宽敞的空间,让我们可以在其中慢下来,安静下来,卸下所有防备,与自己也与爱的人坦诚相待,它为净化心灵提供理想的环境,它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我一直期望能够把古老的东方传统文化与东方美学思想,融入到空间设计当中,呈现出一种特有的文化气息和禅宗意境,通过对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意境、建筑的室内空间乃至日常生活方式的吸取研习,提炼归纳出营造独属东方文化意蕴和特质的构成要素,为当今人们的生活提供灵魂性的栖居地。室内禅宗意境,无法用语言加以表达。参照传统的东方建筑意境,如今的现代化建筑、室内设计,均具有着独特性的审美效果,具有恬淡、真切、超越实际的感觉;客观存在却又难以言说;代表永久,却又消失殆尽,此东方美学特色的意境,也就是本文中所分析的禅宗意境。笔者以“禅”为着眼点,针对禅、禅宗、意境的发展进行归纳整合,从这当中筛选出其主要构成,并以其为着眼点,同时根据部分具有典型的作品,从而对室内设计的禅宗意境做出理解。在道法自然、禅宗意境的审美基础上,对怎样能够使人体会到具有美感的静寂、空澄、素净的禅宗意境。我们应当做出的思考,即室内设计师利用怎样的营造、构成方案,才能使得建筑内部具有禅宗意境。

李雯[3](2016)在《上海地区传统插花的复兴与传承 ——以插花协会为调研对象》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起源于先秦时期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劳作;汉代传统插花开始萌芽;隋唐时期进入初步发展阶段,并东传入日本;宋元时期逐渐繁荣普及,并成为生活“四艺”之一;明清时期日趋完善,达到顶峰,并出现了很多插花专着;清末,随着社会变革,传统插花艺术逐渐衰落。上海地区,民众在日常生活与传统节日中一直保留着插花的传统习俗。清代以来,在民间团体组织与官方团体组织下,持续举办了各种大型中、西方花展,其中活动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菊花展一直持续至今。花展的举办为传统插花艺术的社会传承提供了重要传承空间。20世纪80年代,上海市插花花艺协会成立,开始复兴中国传统插花艺术。随后协会又开办了插花花艺进修学校,不断普及与提高传统插花艺术,培养后辈人才。协会作为依托园林局成立的社团组织,在全市下设五大办事处,在各区县推广、普及插花活动,并依托插花大师举办各种插花展览、比赛、教学培训等活动传承与传播传统插花艺术,形成了以市插花协会组织为中心,精英群体引导与大众参与式的民俗艺术传承形式,承担了传统插花艺术向普通大众群体普及的重要传播职能。同时,插花大师作为传统插花艺术的传承人与协会骨干力量,对传统插花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戴莹[4](2013)在《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设计特征及开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安吉竹编生活用具在安吉曾经颇为盛行,深深影响安吉人们的日常生活。在工业化的冲击下,安吉竹编日渐步履维艰,但如今在可持续理念的引领下,安吉竹编开始出现了复兴的现象,同时安吉的竹产业在世界上已具有一定的地位,亦可以促进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传承与开发,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安吉竹编生活用具为研究对象,结合田野考察实物及相关资料,第一部分是对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描述,从概念、种类、历史发展对其进行界定。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紧密围绕田野调研的资料,深入分析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设计特征,这里分为两章来谈。先是对其造型特征进行分析,运用形式美法则、色彩法则、语义学等理论原理将造型分为形态、色彩、质感来论述,为了更好地解释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设计特征,将其与四川、嵊州、台湾等地的竹编进行比较。接着,对其工艺特征进行分析,基于工艺造物观念、竹材特性等,将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工艺性分为材料特性、生产技术、装饰来论述。第三部分是基于前两部分的研究,归纳出安吉竹编生活用具开发的可能性并提出开发策略,再对策略验证的过程。在产品开发的机会分析上,从现代语境出发,对其优点与缺陷进行评价。在开发策略上,先对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设计理念进行定位,接着,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竹编等手工艺现代设计案例,提出安吉竹编生活用具开发的途径。最后通过半结构式的访谈,对其进行验证并得出安吉竹编生活用具开发策略的结论,也为未来民众生活文化的提升寻找合适方向。

陈国成[5](2012)在《中国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与框架结构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古代印论,作为古典艺术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与文论、诗论、书论、画论……皆有相通之处,所谓“文也、诗也、书也、画也,与印一也”。(周应愿《印说》)故举凡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之重要范畴,于印论中皆有阐发。印论的发生时代,因其历史缘故,远晚于文、诗、书、画论,这种“后起性”为印论之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具有很好发展基础的文、诗、书、画之论,在印论的发生、发展时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惯性牵引效应”。印论因此也具有了“依附性”。印论除了具有“依附性”之外,还具有“独立性”。即印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独特的审美取向。这是由印章艺术史与篆刻艺术创作形式两方面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印论中的宗法、崇古观以及关于集古印谱的讨论等等,都与印章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相关。而诸如“笔意说”、“印从书出论”、“印外求印论”、印章品评以及技法论,则是篆刻艺术特殊的创作规律的产物。因此中国古代印论,一方面借鉴文、诗、书、画之论,另一方面则不断揭示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进而生发出独立的框架结构。本文即是从印论的依附性和独立性这两个视角切入的,分上、下两编。上编以微观的视角,从理论的高度揭示中国古代印论的产生与发展的意义,以详实的文献探求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理清印论与文、诗、书、画之论之间的密切关系。印论渊源问题的解决,对深入挖掘印学理论宝藏,有效利用印论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下编则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对古代印学理论建立起比较清晰的框架结构,解决了印学界对中国古代印论的宏观建构不足的问题。

王荷,张赟[6](2012)在《北京小龙门地区野生切花花卉资源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在对小龙门地区野生花卉调查分析基础上,参考国际切花标准,以株高、花色、花形、瓣数、花香为依据,筛选出具有切花价值的野生花卉27种。对27种野生切花花卉观赏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花色、花形、应用形式进行了评价,建议在保护野生花卉资源的前提下可进行引种驯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目的的杂交育种,培育观赏价值高、抗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的切花品种。

梁成艾[7](2012)在《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从背景分析、理论建模和实证探索三个层面对该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产生源由、价值地位、理论基础、结构要素、建构原则、运作模型、建构路径、实践效应等研发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研究在切实厘清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归结出了当前中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现存问题及其产生根源。研究在对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力的儿种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发展特征进行了认真分析与仔细比对的基础上,认为当前中国的“项目驱动”型课程与教学改革活动虽然已将整个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从以往纯粹对学科体系课程与教学的批判和对完全照搬国外发展经验的嗤鼻转向了对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及国外引进与本土生成有机结合之研究道路上来,但这一转向进程未能完全根除课程与教学活动领域中的很多旧的陋习,有时甚至还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为了切实厘清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领域中的旧的陋习和新的问题,研究者以问卷调查为手段,发现导致这些陋习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又主要可归结为“理念指导之本土化与人文性缺失、目标定位之空泛化与自由化并存、内容设置之学科化与陈旧样越位、体系结构之三段型与模块化盛行、组织实施之个性化与情境性遁形和考核评价之企业潮与自卑感突显”等六大范畴,而这一六大范畴的原因却或多或少地都与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有着某种关联,为此研究认为可以从加大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力度等方面来尝试缓解现行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活动中的问题或陋习。2.研究在对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发展现状进行理性思量的前提下,科学审视了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内涵及其改革路向。研究认为,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一股基于普通教育研究视角的“模式批判情结”,而导致这一“模式批判情结”产生的根本原因却是由于“课程与教学模式种类的泛滥化、课程与教学模式功能的夸大化、课程与教学模式效果的虚空化、课程与教学模式进程的条框化”等情境与效应等引起的。为此,研究在仔细剖析“模式批判情结”产生根源的基础上,立足于职业教育研究视野,从“专业结构与职业分类相对接、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评价内容与行业标准相对接”六大维度对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建构之内涵进行了解读,并适时从普职融合的角度出发,阐明了普职统整型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向。在确定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向之后,研究又从价值的“本质问题、认识问题、实践问题和评判问题”四个层面对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内涵问题进行了科学审视。认为可从价值的“工具性定义、本体性意蕴和融合性内涵”三个维度对该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本质问题进行探讨、可从价值的“认知发展、技术范式、社会本位和人文理性”四个层面对价值的取向性问题进行反思。同时研究也说明要注重从价值的“本体性效应、工具性效应和职业性效应”三个角度来有效表征价值的实践性问题,要从“价值评判制因的解析、价值评判标准的把握和价值评判功效的瞻望”等多重视角来分析该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评判问题。3.研究在仔细归结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之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例证性地对该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建构等研发活动进行了观照。研究认为,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是以基于“生命意义理念、全面发展观念、和谐共处格调”等教育学理论、“情境认知、闭环理论、图式原理”等心理学理论、“实践共同体、边缘性参与”等人类学理论和“福特主义生产模式”等经济学理论及“团队合作、社会公德、人际交往、开拓创新”等社会学理论和“实践论、联系论、结构论、主题论、建构论、回归论、结果论、基础论”等“八论”理念作为其生存与发展之理论基础与架构支撑的。在仔细厘清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生存与发展之理论依据后,为了充分保证该模式的有效运行与积极发展,研究又以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和应用电子技术三个专业之“项目主题式”课程开发课例或教学设计方案为例,仔细对“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整体建构之内涵要素、建构模型、开发流程和保障系统等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探讨,认为应在清晰勾勒“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之宏观研发模型和微观开发路径的基础上,切实依循“工作体系的课程组织理念和行动导向的课程实施原则”,充分体现“社会进步、个性完善和学科发展的综合性价值取向”,努力彰显由“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者融合而成的混合型目标”。从而在“三段联动、四位一体”型保障系统的推进下,通过“行动导向”样的课程体系和“主题任务”型的课程结构的不断建构来努力突显“学校、企业和课程专家三家齐治共抓”之课程管理模式及“评价方法的适切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和评价对象的完整性”之课程评价理念。与此同时,研究还对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建构之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操作程度、考核评价等建构要素和符合教学模式本身特点、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符合个体职业成长规律等建构原则及确定教学材料、重塑项目情境、分解主题任务、展开具体任务、生成典型产品、优化教学过程等建构路径相关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仔细的思量。4.研究在实证层面充分论证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认真对该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建构进程和发展趋向进行了反思与展望。研究认为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是一种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模式。为了充分说明该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引领课程开发和指导教学设计等功能,研究不但以中等职业教育《分压式偏置放大器的安装与调试员》和《人力资源培训专员》两个“项目主题式”课程案例的圆满开发和电子类专业的教材——《电动机控制与变频技术》“项目主题式”教材的成功出版为例来切实说明该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引领课程开发的功能。而且还以职业院校电子商务、应用电子技术、花卉园林三个专业为例,结合“花材加工与造型、分压式偏置放大器的安装与调试”等岗位要求,设置5个“项目主题式”教学方案来有效验证该教学模式之教案设计类的指导功能。甚至还选取一所全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80名学生为实验样本,以“花材加工与造型和分压式偏置放大器的安装与调试”两个“项目主题式”教学方案为载体,借助真实的课程与教学实验效果和得体的课程与教学评价量表来详细说明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无论是在培养或形成职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整体职业素养、行动理念与工作思维等方面,还是在提高或培育学生的实际动手水平与技能娴熟程度、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等层面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有效的引领作用。在论证完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可行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之后,研究又对实验样本的代表性、研究过程的科学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效果的滞后性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度的反思,认为应通过加大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之推广力度、监控力度、关注力度、认识力度和评价力度等途径来切实增强实验样本的代表性、夯实研究过程的有效性、认清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明晰研究效果的滞后性和完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正是基于对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实验样本的代表性等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的深度理会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研究又从长远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对该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向进行了科学预测,认为该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动向将呈现出实证研究深化、理论内涵夯实和运行环境改善等发展特征。总之,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和努力顺应培养合格的“世界级、应用型、创业型、多面手、和信息化“工人之时代需求的背景下,以国内外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发展特征切实厘清为出发点,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现存问题与产生源由的整体把握为切入点,以对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进程中的种种误言的理性澄清和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之本质内涵的科学审视为基准点,不但从理论建模层面探析了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与运行原则、开发模型和设计路径,而且还从实证探索层面验证了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开发的可行性、教案设计的科学性、实验效果的有效性,甚至还在发展趋向层面反思了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实验样本的代表性、研究过程的有效性等本质性与规律性问题,勾勒了该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实证研究深化、理论内涵夯实和运行环境改善等发展蓝图。诸如此类的探索活动,都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的日益精彩和教学质量的显着提高及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丰富有着积极的促进作勇、指导功能和借鉴意义。

贾军[8](2011)在《植物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国内有关植物意象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调研,结合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出国内植物意象研究的现状特点,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初步的展望,立足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其在园林学科的潜在价值,对植物意象这一普遍的植物文化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文章从关于“意象”概念的讨论入手,对“植物意象”的范畴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并通过科学合理的论证给出了“植物意象”的定义,即所谓“植物意象”,Plant Image,就是指具有含义的植物类物象。并通过植物意象具有普遍性、差异性、发展性、趋同性和间接性的特点的论述及类别的划分强化了对植物意象的认识。且首次提出“植物意象类群系统”的概念,即植物意象按一定的类群关系所组成的整体,英文缩写PIGS (Plant Image Group System)。2.文章以植物意象含义的溯源为引线,全面深入地发掘了植物意象生成的物质前提、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并构筑了植物意象生成的典型模式。植物意象的生成是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植物意象生成的审美客体的植物所具有的形、色、香、味,以及生活习性、生态习性、群体状貌和四时应物等自然属性为植物的意象审美提供了广泛的审美性征,植物的名称、功用和机遇性等社会属性为植物的意象审美提供了巨大的审美潜力,此2者为植物意象的生成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前提。作为植物意象生成的审美主体的人所具备的审美移情、相似律和条件反射的心理机制为植物意象的生成奠定了必要的心理基础。而影响植物意象生成的因素主要来自历史、民族、阶层、宗教4个方面。3.文章详细阐明了植物意象的作用与价值,进而强调了植物意象的园林意义。植物意象具有丰富美感的审美作用、沟通交流的语言作用、提升素养的化育功能和抚慰心灵的疗养功能,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经济的繁荣。植物意象在园林领域占据特殊的地位,分别作为意境的构成基素、艺术的基本符号、市场的活跃商品,以及植物的重要类群,彰显其重要的园林价值。植物意象研究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园林艺术、插花艺术和盆景艺术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和增强植物类艺术设计及创作水平和实力的必要环节,还可服务于园林植物的育种工作,完善园林植物的教学,指导园林植物的应用。因此,植物意象的研究对园林学科的未来发展意义深远。本文针对国内植物意象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从概念、特点、类别、生成、作用与价值6个方面,首次对植物意象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基本构筑并完善了植物意象的理论体系;首次全面深入地剖析了植物意象在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清楚地揭示了植物意象的园林意义;原创性地提出了“植物意象类群系统”的概念,并以“目—类—群”的3级分类标准完成了该系统基本框架的构建,为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以抛砖引玉之势,于植物意象之厚土独辟蹊径,对该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将对植物文化研究的广泛开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肖京子[9](2011)在《茶艺表演服饰的研究》文中提出服饰从古至今,经历数千年的变化,一直体现着中国的传统审美思想,透析出不同时代的精神。它不仅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审美实践的理论概况与总结,而且引导、影响着中国人在不同领域的审美思想。从服装的变化中亦可感知文化艺术,感知精神思想。古人饮茶有道,艺茶有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儒、释、道各家思想的精髓,物质形式与精神理念、美好情操、道德规范、社交礼仪巧妙的融合,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茶艺表演艺术形式。本文以传播茶文化的工具与手段——茶艺表演的核心思想为经度,以服饰文化内涵为纬度,编织出文章的总体框架。希望通过研究服饰与茶艺表演之间的关系,来挖掘和探讨茶艺表演服饰的内涵。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中国服饰的简史与文化内涵;茶艺表演服饰的基本理论;服饰与茶艺表演内涵关系的探讨。采用比较分析法横向分析了日、韩、中三国茶艺表演服饰特点并做出提炼;运用案例分析法对第一届大学生茶艺大赛中茶艺表演服饰进行赏析,点评各类茶艺服饰的特点。本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1)通过茶艺表演服饰的理论研究,来规范和发展茶艺表演,以期达到展现茶艺的精髓。(2)通过茶艺表演服饰美感的界定,亦希望体现出茶艺深层次的艺术美、形态美、自然美以及社会美等美学意境,从而繁荣我国茶艺事业,丰富我国茶艺内蕴。(3)通过服饰与茶艺内涵关系的探讨,希望能在茶艺表演中,恰当的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从而真正建设具有时代特色、中国文化内涵的“茶艺”。

张洁[10](2008)在《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产业化的技术和市场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已经被确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产业,符合人类社会文化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研究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产业化,有利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技术和市场是文化产业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调查插花的重要原材料市场——鲜切花市场、统计近年鲜切花产销情况,以及解读相关文献,从花材、花器、固定方法、构图等层面对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进行技术分析;通过对插花消费的问卷调查,对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进行市场分析,以期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产业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技术分析结果如下:①关于花材: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主要表现木本花材的线条美(自然美)和文化内涵,而目前切花市场销售的木本花材极为匮乏。建议发展木本切花的规模化生产,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产业化提供必要的原材料;此外,在花材的选用上也可以尝试新的切花,并发掘其文化内涵。②关于花器: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主要采用陶瓷和铜质花器,现代的塑料化工工艺已经达到仿制古代花器质感的水准,大大降低了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商品的制作成本,适于产业化推广。③关于固定方法: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主要采用剑山、做“撒”(瓶口隔小法)和接枝等传统的固定方法,而目前市场上流行使用花泥进行固定。建议普及剑山的使用知识,增加塑料等新型材质剑山的市场供应;此外,在不影响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作品风格特点表现的情况下,不排斥花泥的使用。④关于构图:目前相关书籍中对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基本花型的界定主要有5种方案,这种不统一直接阻碍了中国传统插花商品的标准化生产,影响其产业化进程。建议尽快组织制订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基本花型的行业规范。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市场分析结果如下:①关于插花商品的消费:目前插花商品的消费人群比例不高,在城市居民中约为62%,但对于人口基数巨大的中国插花消费市场而言,插花的产业化仍然大有可为;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群,购买插花商品的比例较高,购买后自用的比例较高,可见经济是影响插花消费的重要因素,因此,随着中国内地经济的持续发展,插花的消费水平必然稳步提高;目前插花商品的消费以赠送这一特殊目的为主,建议大力普及插花文化知识,以增加日常的插花消费。②关于插花商品的质量:认同目前插花商品质量的消费者不到15%,而超过60%的消费者喜欢东方式插花,可见消费者普遍对目前的插花商品质量不满意,而对东方式插花多有偏爱。建议开发灵活多变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商品,拓宽中国内地的插花消费市场,促进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产业化。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产业化在技术上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原材料供应和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等方面仍需努力;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产业化有较大的市场潜力,还应进一步加强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引导。

二、花材在插花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材在插花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一)(论文提纲范文)

(1)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源起
    二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三 学术史简评
    四 研究理路与方法
第一章 共同的底色:新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普遍状况
    第一节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类型与存在场所
        一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类型与特点
        二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存在场所
    第二节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工艺渊源及现实类型
        一 历史时空中新疆地区的纺织工艺与传播
        二 维吾尔族传统织绣纹样的制作工艺类型
    第三节 维吾尔族织物纹样的整体风格基调
        一 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传统文化寓意
        二 遵循几何学构图原理的构图模式
        三 朴素淡雅与华美艳丽并存的配色方式
    小结
第二章 图像与题材: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历史演进中的内地因素
    第一节 阿斯塔那古墓群织绣纹样题材中的内地因素
        一 汉地儒道传统纹样在晋唐吐鲁番地区的传播
        二 汉地传统纹样在吐鲁番的延续与新兴
        三 汉地佛教文化交融下的新生纹样
        四 由汉地回授至吐鲁番的“中外融合”纹样
    第二节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题材中的内地因素
        一 内地吉祥图案在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传播与使用
        二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动物纹样
        三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植物纹样
        四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自然与天体纹样
        五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器物纹样
        六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几何纹样与文字纹样
        七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人物纹样
    第三节 现当代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题材中的内地因素
        一 传统纹样题材在当下的延续与发展
        二 “花”的世界:现当代东疆维吾尔族刺绣中的花与果
    小结
第三章 图式与工艺:内地因素影响下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的历史递变
    第一节 阿斯塔那出土织绣纹样图式与工艺中的内地因素
        一 关于阿斯塔那古墓遗存织绣的产地问题
        二 阿斯塔那古墓遗存织绣纹样中的汉织物图式类型
        三 与内地文化交融变异下的新生纹样图式类型
        四 阿斯塔那出土丝织品的织造工艺
    第二节 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刺绣纹样图式与工艺中的内地因素
        一 内地服饰文化对东疆维吾尔族服饰纹样使用场所的影响
        二 东疆维吾尔族刺绣纹样对中国花鸟画构图的倚重
        三 刺绣纹样对绘画性造型的强化
        四 来自内地绘画的色彩组合习惯
        五 内地传统刺绣工艺在清季民国东疆维吾尔族服饰中的运用
    第三节 现当代东疆维吾尔刺绣纹样图式与工艺的内地民间文化影响
        一 纹样使用场所的变化
        二 由绘画性构成回归装饰性图案
        三 纹样图底关系的变化
        四 色彩的突破
        五 现当代刺绣工艺的简化
    小结
第四章 传承与新变:持续交融背景下吐鲁番、哈密维吾尔刺绣纹样的现实状况
    第一节 现实生活中的刺绣
        一 东疆维吾尔族绣品的现实需求
        二 东疆维吾尔族绣品的生产与销售
    第二节 民艺学视角下的刺绣传承与创新
        一 传承人
        二 传承方式
        三 新图样设计
    第三节 社会发展中的机制体制探索—以“新疆·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为例
        一 组织机构与历史状况
        二 保护与发展方式
        三 效益与成果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关于室内禅宗意境构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缘起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3.3 社会意义
    1.4 研究的现状
        1.4.1 室内设计
        1.4.2 禅宗
        1.4.3 意境
    1.5 研究的难点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1.8 小结
第二章 概述禅宗意境
    2.1 禅宗的渊源
        2.1.1 禅的由来
        2.1.2 禅宗美学
    2.2 意境概念阐释
        2.2.1 意境诸说
        2.2.2 建筑意境
    2.3 禅宗意境概念阐释
        2.3.1 禅宗美学与意境理论的关系
        2.3.2 禅宗美学视角下的建筑意境
        2.3.3 室内禅宗意境的呈现
    2.4 小结
第三章 室内禅宗意境的解析
    3.1 禅悟三境界
        3.1.1 第一重境界—空境
        3.1.2 第二重境界—悟境
        3.1.3 第三重境界—禅境
    3.2 禅宗意境的特质归类
        3.2.1 空灵之空境--台湾食养山房
        3.2.2 静寂之悟境--北京明明山居
        3.2.3 圆融之禅境--江西望庐会所
    3.3 室内禅宗意境的构成要素
        3.3.1 空间
        3.3.2 材质
        3.3.3 色彩与光线
        3.3.4 家具
        3.3.5 陈设
        3.3.6 植物
        3.3.7 声音与气味
    3.4 小结
第四章 营造室内禅宗意境
    4.1 舍形取神—模糊界面营造禅境
    4.2 静中寓动—追索阳光或光线的通道
    4.3 虚实相生—自然材质的模糊与交融
    4.4 诗意栖居—画龙点睛的陈设配饰
    4.5 小结
第五章 在设计中参禅
    5.1 营造室内禅宗意境的实际案例--厦门那厢
    5.2 营造室内禅宗意境的设计实践--北戴河拾夏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致谢
附录

(3)上海地区传统插花的复兴与传承 ——以插花协会为调研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传统插花概述
    二 论文选题缘起
    三 论文研究综述
    四 论文核心概念、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上海地区插花习俗
    第一节 节日与生活中的传统
    第二节 公共空间内的传承
    第三节 从精英到大众的过渡
第二章 协会组织与传统插花
    第一节 传统插花复兴之协会筹备
    第二节 协会的章程与组织结构
    第三节 协会组织中的插花大师
    第四节 协会组织与市民插花生活
第三章 协会组织的传承实践个案
    第一节 国际性展览:精英引导与大众传播
    第二节 市民大赛:民众参与与文化自觉
    第三节 花艺进修学校:技能培训与艺术传承
    第四节 插花大师的技艺传承
结论
余论:“海派”插花与申遗构想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4)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设计特征及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持续发展的大设计观
        1.1.2 我国竹编制品的日益式微
        1.1.3 安吉竹产业现状及市场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其他国家研究现状
    1.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概述
    2.1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概念
    2.2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种类
    2.3 安吉竹编生产生活用具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造型特征分析
    3.1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形态分析
        3.1.1 形体的表现形式
        3.1.2 面的编织空间
        3.1.3 片的支撑机构
    3.2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色彩分析
        3.2.1 材料的天然本色
        3.2.2 样式的因色而显
        3.2.3 工艺的丰富色变
    3.3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质感分析
        3.3.1 质本自然
        3.3.2 工艺质变
第四章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工艺特征分析
    4.1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材料特性分析
        4.1.1 致物性与科学性共生——篾青篾黄的合理分配
        4.1.2 功能性与艺术性并重——篾青篾黄的刚柔并济
    4.2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生产技术分析
        4.2.1 技术手段分析
        4.2.2 处理工艺分析
    4.3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艺术装饰分析
        4.3.1 线的立体装饰
        4.3.2 线的缠绕艺术
第五章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优点与缺陷分析
    5.1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优点分析
        5.1.1 实用当先——因用而造物
        5.1.2 用料科学——因材而施技
        5.1.3 造型简洁——因量而简易
        5.1.4 空间广阔——因产而通途
    5.2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缺陷分析
        5.2.1 思想观念保守——原创性有待重视
        5.2.2 地域特征淡化——地域性有待强调
        5.2.3 造型样式规矩——艺术性有待探索
        5.2.4 技术手段陈旧——科学化有待改进
    5.3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设计流程的缺陷分析
        5.3.1 委托客户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5.3.2 前期计划的经验性与个人性
        5.3.3 制作过程的模糊性与反复性
        5.3.4 设计修正的延滞性与障碍性
第六章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开发策略
    6.1 设计理念
        6.1.1 再设计的概念
        6.1.2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开发的设计理念
    6.2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设计开发的对策
        6.2.1 重塑设计思维——代工生产与设计创造的相互辅助
        6.2.2 细分市场需求——日常所需与情感体验的不同满足
        6.2.3 营造现代美感——形态元素与质感肌理的重新组织
        6.2.4 应用高新技术——编织手法与处理工艺的技术改进
        6.2.5 拓展行业支持——使用语境与发展平台的重新建立
    6.3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开发策略方案的验证
        6.3.1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开发途径评估的问卷设计
        6.3.2 最终问卷反馈的内容总结
    6.4 设计实践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A 竹工艺产地调研
附录B 访谈问卷内容
附录C 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5)中国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与框架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篇 中国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
    总论
        一、 文人治印与印论之始
        二、 大文艺思想的观照:印论之晚出及其理论借鉴与依附
        三、 印论之成熟:特色
    第一章 文学渊源
        一、 正统与复古
        二、 王章教化
        三、 游艺志道
        四、 气论
        1. 气势
        2. 气韵
        3. 气质
        五、 以情为经
    第二章 文字与书法渊源(上)
        一、 字学与印章文字的师古特征
        1. 祖述文字
        2. 祖述书法
        二、 文字、书法的衍生品:金石古气
        三、 书卷气
        四、 雅俗观
        五、 印外求印
        六、 书印兼能的文人在其书论和印论思想上的互通
    第三章 文字与书法渊源(下)
        一、 形式上的模仿与借鉴
        1.笔阵——刀阵
        2.五乖五合——四病、五要
        3. 不书——不刻
        4. 印论在批评方法上对书论的借鉴
        二、 技法上的借鉴
        1. 字法
        2. 刀法
        3. 章法
    第四章 绘画渊源
        一、 画品的“逸、神、妙、能”与印品的“逸、神、妙、能”
        二、 审美原则上的借鉴与统一
        1. 传神与写形的统一:妙在传神
        2. 尚“简”的审美取向
        3. 文人画的“写意”与印章的“写意”
        三、 印学南北宗
        四、 形式上的直接模仿
    第五章 金石学渊源
        一、 金石学的发展带动篆书的发展,导致印风发生变化
        1. 金石学的兴起使得印章字法的取法范围扩大
        2. 写篆入印:笔意的追求
        二、 金石学影响下的崇古思想
        三、 从“印宗秦汉”上溯古玺
        1. 印论之表现
        2. 治印之仿效
下篇 中国古代印论框架
    第六章 “印宗秦汉”与传统的确立
        第一节 “印宗汉晋”与三代无印观
        第二节 由“印宗汉晋”到“印宗秦汉”
        第三节 传统的确立
    第七章 “尚古”思想与“复古”行动
        第一节 尚古、拟古的复古情怀
        第二节 以复古为解放
        第三节 仿古与再造
    第八章 印人流派:文人之志与工匠之技
        第一节 文人的立场与价值观
        一、 重情传神
        二、 腹有诗书气自华
        三、 技进于道
        第二节 技艺传承
        一、 技法综论
        二、 字法、篆法论
        三、 章法论
        四、 刀法论
        第三节 风格与流派
    第九章 刻印与写篆的混一:印法与书法
        第一节 拓展印学天地,不甘做书法之附庸
        第二节 写篆入印与新趣味
        一、 文人篆印
        二、 以书入印
    第十章 印章的伦理阐释
        第一节 印品
        第二节 巧拙雅俗
        第三节 印如其人
        一、 人体取喻
        二、 人品特征和印章风格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7)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问题与设计: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述评
    四、研究设计
    五、研究意义和创新
第一章 查证与归因: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中的问题与归因
    一、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之现实情况调查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设计
        (三) 调查结果
    二、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之现存问题及归因解析
        (一) 课程与教学的理念指导方面:本土化与人文性缺失
        (二)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定位方面:空泛化与自由化并存
        (三)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设置方面:学科化与陈旧样越位
        (四) 课程与教学的体系结构方面:三段型与模块化盛行
        (五)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实施方面:个性化与情境性遁形
        (六) 课程与教学的考核评价方面:企业潮与自卑感突显
第二章 遮蔽与澄清: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的理性思索
    一、基于普通教育研究视角的批判情结
        (一) 课程与教学模式种类的泛滥化
        (二) 课程与教学模式功能的夸大化
        (三) 课程与教学模式进程的条框化
        (四) 课程与教学模式效果的虚空化
    二、基于职业教育研究视野的内涵解读’
        (一) 专业结构与职业分类相对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建构的前提条件
        (二) 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对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建构的基本要求
        (三) 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建构的本质体现
        (四) 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建构的物质基础
        (五) 评价内容与企业标准相对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建构的根本保障
    三、基于普职统整研究视域的动因窥视
        (一) 克服普通教育领域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弊端是普职统整型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研发前提
        (二) 消弭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之不足是普职统整型课程与教学模式研发之创新动力
        (三) 弥补普职融通领域课程与教学模式之欠缺是普职统整型课程与教学模式之改革愿景
第三章 审视与反思: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诠释
    一、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内涵探析:价值本质问题
        (一) 工具性定义
        (二) 本体性意蕴
        (三) 融合性内涵
    二、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反思:价值认识问题
        (一) 认知发展价值取向
        (二) 技术范式价值取向
        (三)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四) 人文理性价值取向
    三、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效应表征:价值实践问题
        (一) 本体性价值效应
        (二) 工具性价值效应
        (三) 手段性价值效应
    四、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评判审视:价值评价问题
        (一) 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评判制因
        (二) 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评判标准
        (三) 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价值评判功效
第四章 释原与明理: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发之理论探究
    一、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发之基础理论探究
        (一) 生命意义与全面发展等理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有效建构的教育学基础
        (二) 闭环图式与情境认知等理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有效建构的心理学基础
        (三) 边缘性参与和实践共同体等理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有效建构的人类学基础
        (四) 后福特主义之团队化与顾客化等理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有效建构的经济学基础
        (五) 开拓创新与社会交往等理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有效建构的社会学基础
    二、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发之建构理念探寻
        (一) “实践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生成之根本
        (二) “联系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建构之本质
        (三) “结构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存在之内隐
        (四) “主题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立足之灵魂
        (五) “建构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行进之路向
        (六) “回归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发展之要求
        (七) “结果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运行之动力
        (八) “基础论”是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生存之根基
第五章 优化与重构: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的建构
    一、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 取向与目标
        (二) 体系与结构
        (三) 组织与实施
        (四) 管理与评价
    二、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之本体建构模型
        (一) 职业领域
        (二) 学习领域
    三、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之课程开发流程
        (一) 确定职业领域
        (二) 明确工作岗位
        (三) 明晰具体任务
        (四) 归结主题任务
        (五) 确立项目载体
    四、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建构之保障系统
        (一) 行动领域阶段建构活动之保障系统
        (二) 学习领域阶段建构活动之保障系统
        (三) 学习情境阶段建构活动之保障系统
    五、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模式之课程开发案例
        (一) 分析岗位任务
        (二) 确定主题任务
        (三) 设置项目情境
第六章 探索与尝试: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之构建要素
        (一) “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要素
        (二) “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功能目标要素
        (三) “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构建之实现条件要素
        (四) “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构建的操作程序要素
        (五) “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构建的考核评价要素
    二、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之建构原则
        (一) 符合教学模式本身特点的原则
        (二) 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原则
        (三) 符合个体职业成长规律的原则
    三、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之生成路径
        (一) 结合校企实际,确定教学材料
        (二) 重塑项目情境,再构主题任务
        (三) 分解主题任务,展开具体任务
        (四) 生成典型产品,提供优质服务
        (五) 改进教学过程,优化建构路径
    四、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教学模式之教案设计例举
第七章 实践与检视: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计
        (一) 研究问题与假设
        (二) 实验内容与对象
        (三) 实验变量与控制
        (四) 实验模式与设计
        (五) 实验测评与量表
        (六)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三、实验进程
        (一) 课例研发阶段
        (二) 教案设计阶段
        (三) 教学实施阶段
        (四) 数据收集阶段
    四、实验结果
        (一) 课程开发与教案设计
        (二) 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
    五、实验结果
        (一) 在课程内容开发与教学方案设计方面
        (二) 在行动理念养成和工作思维培养方面
        (三) 在实际动手水平和技能娴熟程度方面
        (四) 在创新精神养成和职业意识培育方面
第八章 回眸与远眺: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结论与方向
    一、研究结论
        (一) 背景分析层面:归结问题、澄清误言、审视价值
        (二) 理论建模层面:理论与系统探析、路径与模型明晰、原则与要素归析
        (三) 实证探索层面:课例开发、教案设计、教学实验
    二、研究反思
        (一) 实验样本的代表性问题
        (二) 研究过程的科学性问题
        (三) 研究对象的复杂性问题
        (四) 研究效果的滞后性问题
        (五)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问题
    三、研究展望
        (一) 发展趋向预测
        (二) 改进举措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8)植物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
        1.2.2 不同植物范畴的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管窥
    1.4 国内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1.4.1 学科间差异显着,园林中关注不足
        1.4.2 各学科平行发展,学科间融汇不足
        1.4.3 具体性研究普遍,整体性研究贫乏
        1.4.4 具体种类较集中,丰富度不足
    1.5 研究规划
        1.5.1 定位与宗旨
        1.5.2 目的与意义
        1.5.3 范畴与主要问题
        1.5.4 研究路线
        1.5.5 创新性
2 植物意象的界定与分类
    2.1 何谓植物意象
        2.1.1 意象
        2.1.2 植物意象
        2.1.3 植物意象并非花语
    2.2 植物意象的特点
        2.2.1 植物意象的普遍性
        2.2.2 植物意象的差异性
        2.2.3 植物意象的发展性
        2.2.4 植物意象的趋同性
        2.2.5 植物意象的间接性
    2.3 植物意象的分类
        2.3.1 意象的分类
        2.3.2 植物意象的分类
        2.3.3 植物意象的类群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植物意象的生成
    3.1 植物意象含义的由来——引线
        3.1.1 由自物象本身的属性与特点
        3.1.2 由自人为因素的作用与影响
    3.2 植物意象生成的物质前提
        3.2.1 植物自然属性的审美特征
        3.2.2 植物社会属性的审美潜质
    3.3 植物意象生成的心理机制
        3.3.1 审美移情
        3.3.2 相似律
        3.3.3 条件反射
    3.4 植物意象生成的影响因素
        3.4.1 历史
        3.4.2 民族
        3.4.3 阶层
        3.4.4 宗教
    3.5 植物意象生成的典型模式
    3.6 本章小结
4 植物意象的作用与价值
    4.1 植物意象的作用
        4.1.1 丰富美感的审美作用
        4.1.2 沟通交流的语言作用
        4.1.3 提升素养的化育功能
        4.1.4 抚慰心灵的疗养功能
    4.2 植物意象的价值
        4.2.1 社会价值
        4.2.2 经济价值
    4.3 植物意象的园林意义
        4.3.1 意境的构成基素
        4.3.2 艺术的语言符号
        4.3.3 市场的活跃商品
        4.3.4 植物的重要类群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茶艺表演服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 选题的依据与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2 研究现状综述
        2.1 茶艺表演的研究现状
        2.2 茶艺表演服饰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
    4 研究方法
        4.1 比较分析法
        4.2 案例分析法
    5 相关理论基础
        5.1 孔孟"和谐、中庸"的儒家思想
        5.2 中国化"禅悟自然"的佛学精神
        5.3 老庄"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
第二章 中国服饰的发展与文化内涵
    1 中国服饰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1.1 服饰的探源与演化
        1.2 服饰的发展史程
        1.2.1 "冠服制度"约束服饰形制
        1.2.2 "民族交流"丰富服饰内容
        1.2.3 "文化思想"影响服饰审美
    2 服饰文化的意义与内涵
        2.1 服饰文化的历史意义
        2.2 服饰文化的丰富内涵
        2.2.1 以服定级,礼制天下
        2.2.2 以服敬天,授意祥瑞
        2.2.3 以服寓德,规范伦理
    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茶艺表演服饰的理论研究
    1 中国茶艺表演理论基础
        1.1 茶之艺
        1.2 茶之道
    2 中国茶艺表演展现的核心美学思想
        2.1 "天地人和"的传统美学思想
        2.1.1 闻琴棋音律,展书画神韵之人文美
        2.1.2 携山水意境,以花鸟相伴之自然美
        2.1.3 进寺庙禅悟,入道观静心之精神美
    3 中国茶艺表演服饰美感的界定
        3.1 中国茶艺表演概述
        3.1.1 文士茶艺
        3.1.2 宫廷茶艺
        3.1.3 宗教茶艺
        3.1.4 民族茶艺与地区茶俗
        3.2 中国茶艺表演服饰之艺
        3.2.1 色彩艺术美
        3.2.2 纹饰艺术美
        3.3 中国茶艺表演服饰之意
        3.3.1 文士茶艺——重服色,展气质
        3.3.2 宫廷茶艺——重图纹,求气势
        3.3.3 宗教茶艺——重形式,显肃穆
        3.3.4 民族茶艺与地区茶俗——重配饰,留神韵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本、韩国、中国茶艺表演服饰的鉴赏与提炼
    1 日本茶道服饰
        1.1 精神历炼"道"的升华
        1.2 佛教禅学"俭"的诠释
        1.2.1 由茶室结构之"俭"观服色之"俭"
        1.2.2 由茶室插花之"俭"观图纹之"俭"
        1.3 中日文化"和"的继承
        1.3.1 由茶会道具之"和"观服色之"和"
        1.3.2 由茶会装饰之"和"观图纹之"和"
    2 韩国茶礼服饰
        2.1 精神意志"敬"的表达
        2.2 儒家思想"礼"的解读
        2.3 佛法修性"真"的领悟
    3 中国茶艺服饰
        3.1 精神追求"和"境界
        3.2 民族集聚"容"的特性
        3.2.1 由主题构成之"容"观服色之"容"
        3.2.2 由主题元素之"容"观图纹之"容"
        3.3 自省明志"寓"的思想
        3.3.1 由主题内容之"寓"观服色之"寓"
        3.3.2 由主题思想之"寓"观图纹之"寓"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中国茶艺表演服饰的实例分析
    1 "清新淡雅,浑然天成"之文士茶艺
        1.1 "寄欢情,忆沈园"——文人的理想情结
        1.2 "洒芬芳,绽潇湘"——文人的精神世界
    2 "磅礴大气,意韵绵长"之宫廷茶艺
        2.1 "挥情丝,梦红楼"——古代宫门的生活
        2.2 "真善美,惟孔丘"——古代宫门的礼仪
    3 "欢快热烈,自然质朴"之民族茶艺与地区茶俗
        3.1 "照感官,咏真意"——民族风貌的展现
        3.2 "悟自然,妙野趣"——民族性格的流露
    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服饰与茶艺表演内涵关系的探讨
    1 "服以载道",传播中华特色艺术
    2 "纹以授意",传承中华民族情怀
    3 "溯源求新",创建中国特色"茶艺"
        3.1 服饰色彩的运用
        3.2 服饰图纹的运用
    4 本章小结
注释、创新与全文总结
    1 注释
    2 创新
    3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产业化的技术和市场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产业化的内涵意义
        1.1.1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1.1.2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产业及其产业化
    1.2 研究进展
        1.2.1 古代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研究
        1.2.2 当代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研究
        1.2.3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产业化研究进展
        1.2.4 盆景等相关艺术的产业化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整理分析
        2.2.2 实地考察
        2.2.3 问卷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技术分析
        3.1.1 花材
        3.1.2 花器
        3.1.3 固定花材的用具及固定方法
        3.1.4 构图
    3.2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市场分析
        3.2.1 武汉市民插花消费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3.2.2 高校学生插花消费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4. 讨论
    4.1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技术
        4.1.1 花材
        4.1.2 花器
        4.1.3 固定方法
        4.1.4 中国传统插花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4.2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市场
    4.3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保护、继承和发展
        4.3.1 从插花艺术的视角探析
        4.3.2 从产业化的视角探析
        4.3.3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视角探析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市民插花艺术普及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Ⅱ 高校学生插花艺术普及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Ⅲ 古代主要插花花材名录
附录Ⅳ 鲜切花市场主要切花名录
附录Ⅴ 硕士阶段发表文章清单
致谢

四、花材在插花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一)(论文参考文献)

  • [1]东疆维吾尔族织绣纹样研究[D]. 李楠. 山东大学, 2018(02)
  • [2]关于室内禅宗意境构成的研究[D]. 刘宇洁. 中央美术学院, 2018(08)
  • [3]上海地区传统插花的复兴与传承 ——以插花协会为调研对象[D]. 李雯.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4]安吉竹编生活用具的设计特征及开发策略研究[D]. 戴莹. 江南大学, 2013(02)
  • [5]中国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与框架结构研究[D]. 陈国成. 吉林大学, 2012(03)
  • [6]北京小龙门地区野生切花花卉资源调查[J]. 王荷,张赟. 湖北农业科学, 2012(17)
  • [7]职业教育“项目主题式”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D]. 梁成艾. 西南大学, 2012(11)
  • [8]植物意象研究[D]. 贾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1)
  • [9]茶艺表演服饰的研究[D]. 肖京子.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1)
  • [10]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产业化的技术和市场初探[D]. 张洁.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花卉在插花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