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化开发成功新型环己醇脱氢催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袁浩然,吕锋[1](2021)在《NDH6型铜硅系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催化剂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发了一种新型铜硅系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的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配方、原料、制备工艺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优化了催化剂配方和制备工艺条件。在保证环己醇转化率较高的前提下,提高了环己酮选择性,进一步降低了原料消耗及能耗,改善了操作条件,并进行了新型铜硅系脱氢催化剂的工业应用,结果表明:NDH6型新型铜硅系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催化剂具有优良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催化剂的各项性能均优于传统的铜锌系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催化剂。
王玮璐[2](2019)在《八面体分子筛PKU-n:同晶取代、催化性质及构效关系》文中研究表明这些年来,分子筛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催化中。一般来说,分子筛大体可分为硅铝类、磷铝类以及骨架杂原子分子筛。由于其具有孔道结构,所以可作为一种具有尺寸选择性的催化剂应用于一些对于反应产物或底物具有特殊尺寸要求的反应上来。传统分子筛具有酸催化性质,可应用于酯化等酸催化反应上来。当使用离子交换、掺杂等方式对分子筛进行掺杂改性后,会使分子筛的各种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为了提高催化效果,人们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将各种过渡金属引入到分子筛的骨架当中。但由于材料的本征结构因素,将过渡金属离子同晶取代到传统四面体骨架分子筛中是相当困难的。使用八面体骨架分子筛则可以克服以上缺点。纯八面体骨架结构在无机结构中十分常见,但在孔材料中是比较少见的。从03年起,新的一系列类分子筛材料——PKU-n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其基本骨架结构是由共边连接的AlO6和BOx组成的。本论文围绕PKU-n系列材料展开工作,目的是将该体系中的一些代表性结构经过改性修饰后作为固体酸或者氧化还原分子筛应用于催化有机小分子反应当中去,利用XRD等多种表征技术确定催化剂的理化性质;使用GC、1H NMR等方法确定催化反应的产物及收率;结合原位实验及DFT计算等手段对反应体系中存在的机理进行探究;重点放在研究催化效果与催化剂结构之间的联系。主要结果如下:(1)PKU-1可以作为固体酸高效地催化转化亚胺的Strecker反应,且经过实验探索发现,体系中真正起作用的是Br?nsted酸(由PKU-1的骨架羟基提供),结构中Lewis酸位点(三配位的B)则不能够独立承担催化作用。(2)CrxAl1-x-PKU-1可做为氧化还原分子筛催化仲醇的脱氢反应。经过探究发现,在催化反应中,骨架中的Cr起着最重要的催化作用。并且,在CrxAl1-x-PKU-1的作用下H2O2能够单一地被刺激且分解产生·OH并同时抑制·O2-的生成。同时该材料也可以作为一种双中心固体酸高效催化多种亚胺的Stecker反应,并通过实验证实进入骨架中的Cr3+确实可以作为Lewis酸位点与骨架羟基一起体现出协同催化作用。(3)使用Al对Ga-PKU-1中Ga晶格位进行掺杂,可以得到全范围内的固溶体,进而得到一种可规律性调节表面酸碱性的催化剂。经过催化评价,AlxGa1-x-PKU-1确实可以催化Strecker反应展现出随Ga含量增加产生的线性反应结果。经过简单焙烧,AlxGa1-x-PKU-1可以转变为(AlxGa1-x)4B2O9,其中配位不饱和的Al和Ga以及相连的O可作为Lewis酸及Lewis碱位点,对Strecker反应体现非凡的催化效果。(4)PKU-8由于具备非常特殊的骨架结构,第一过渡族元素均可高比例的(>20atom%)进入到其骨架结构中,其中Cr-PKU-8更是对醇类选择性脱氢起到卓越的催化效果。通过元素示踪及DFT模拟,在Cr-PKU-8的催化作用下,氧化剂TBHP可以转化成t-BuO·及t-BuOO·这两种活性物种,而t-BuOO·则主要起到对醇类底物的拔氢作用。
崔小明[3](2019)在《我国环己醇合成环己酮技术进展》文中指出概述了以环己醇为原料合成环己酮的技术研究进展,指出了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刘泽华,胡俊,朴文香[4](2018)在《KIT-6负载钨基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催化环己醇脱氢反应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KIT-6作为介孔材料家族的新成员,具有较宽的孔径,易于修饰的内表面结构,在非均相催化领域体现出优异的性能,是理想的催化剂载体。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是化工生产中重要的反应之一。文章介绍了多孔材料的研究现状、W-KIT-6催化材料的几种合成方法及其在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催化反应中的表现。相关报道表明,KIT-6介孔材料在结构上有明显优势,在催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陶红[5](2018)在《环己酮装置铂催化苯加氢与环己醇脱氢热联合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某10万t/a环己酮生产装置为例,采用分析法讨论了铂催化苯加氢与环己醇脱氢的能量利用情况。介绍了现有的能量利用方式,即加氢反应热进废热锅炉副产低压蒸汽,脱氢所需要的热量由导热油炉提供,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采用铂催化苯加氢与环己醇脱氢热联合新工艺的可行性。热联合工艺利用加氢反应热向脱氢反应供热,停用导热油炉。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采用热联合后装置的效率从43.2%提高至58.2%,每年节省的装置操作费用可达1 239万元;同时也减少或消除了由燃油、燃煤或燃气导热油炉排出的烟气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赵朋杉[6](2018)在《过渡金属催化剂制备及其在环己醇脱氢和硝基苯加氢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环己酮和苯胺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目前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所用铜系催化剂存在高温易烧结的问题,限制了其催化性能的提高;苯胺作为生产聚氨酯等的原料,工业中以硝基苯液相加氢法为主要生产方式,存在催化剂成本高、反应压力大等缺点。过渡金属磷化物催化剂和Ni-Mo组合物催化剂目前主要应用于加氢脱氮、加氢脱氧领域,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可以克服上述问题,且制备方法简单,具有天然的优势。本文采用浸渍法、固相法制备了过渡金属磷化物和Ni-Mo组合物催化剂,并用XRD、XPS、SEM、BET等进行了表征分析,以环己醇和硝基苯为模型,考察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首先,采用不同原料制备出Ni2P/AI2O3和Cu3P/A12O3催化剂,并对比两者催化环己醇脱氢性能,可以看出Ni2P催化剂的环己醇转化率和环己酮选择性均优于Cu3P催化剂。通过对Ni2P催化剂制备原料、负载量和改性方法的优化,得出当以次磷酸镍为原料,负载量为10%,添加氧化镁为助剂时,催化性能最好,环己醇转化率为72.6%,环己酮选择性为76.7%,环己烯选择性为18.6%。采用固相法制备出Ni-Mo组合物催化剂并考察其加氢性能。首先优化得出适宜的催化剂制备和加氢反应条件:催化剂组成比例为Ni/Mo=10.7、还原时间为5h、温度为80℃、氢气流量为25ml/min、反应时间为8h,此时的硝基苯转化率为90%,选择性为99.1%。反应副产物以亚硝基苯、偶氮苯、氧化偶氮苯和N-苯基羟胺为主,此外催化剂的循环利用实验表明该催化剂稳定性良好。通过XRD、XPS、SEM、BET等表征重点考察了 Mo的加入量对Ni-Mo组合物催化剂结构性质的影响。随着Mo的不断加入,催化剂中活性组分的结晶度不断降低,同时Mo富集于催化剂表面并与Ni形成复合氧化物NiMO4,且Ni和Mo间存在电子转移,表现出很强的相互作用。加入Mo后催化剂由板结状态转化为颗粒状态,比表面积和孔容逐渐提高,孔径分布也逐渐均匀,同时催化剂的催化性质变化规律与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相同。Ni2P/Al2O3催化剂和Ni-Mo组合物催化剂展示了良好催化性能,为进一步研究环己醇脱氢和硝基苯加氢反应提供了重要基础。
可玉[7](2017)在《中国石化行业科技进展概览——催化剂研究取得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温脱硝催化剂研究获突破7月中旬,由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低温脱硝催化剂,在河北中煤旭阳焦化有限公司进行了7000Nm3/h的工业侧线试验,在人口氮氧化物浓度11001200mg/Nm3的情况下,烟气出口的氮氧化物浓度大幅降至30mg/Nm3以下,且稳定运行时间超一个月。不同于燃煤电厂中排放的烟气,焦炉烟气具有排烟温度低、水气含量高、氮氧化物浓度波动大、二氧
周治峰[8](2014)在《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催化剂的发展历程,讨论了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催化剂研究现状,分析了铜系环己醇催化脱氢反应的反应机理,提出了环己醇脱氢催化剂发展方向。
郭娟娟[9](2014)在《含铜类复合氧化物催化环己醇脱氢反应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己酮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体,用于生产己内酰胺(CPL)、己二酸(AA)等;并有良好的乳化能力,常用作油漆、清漆和虫胶的溶剂;环己酮也是制药和精细化学品助剂合成的重要中间体。其中,由其合成的己内酰胺和己二酸是合成纤维尼龙-6和尼龙-66的重要原料。所以,环己醇、环己酮行业的发展依托于己内酰胺和己二酸行业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环己醇脱氢制备环己酮是工业上重要的反应,除了脱氢主反应外,还存在脱水和芳构化等副反应。铜基催化剂在环己醇脱氢制备环己酮的反应中显示了较好的催化性能,和传统催化剂相比具有反应温度低,副产物少等特点,因此成为近年来人们研究的重点。本课题在含铜类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合成的基础上,制备了不同的铜基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环己醇脱氢反应,分别从主活性组分、催化剂载体、各组分间配比、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方面入手,考察了其对环己醇脱氢反应催化性能的影响。同时也考察了还原条件对铜基催化剂表面结构和催化性能的影响。采用共沉淀法中的恒定pH法合成了Zn-Al2O3催化剂、Cu-Al2O3催化剂、Cu-Zn-Al2O3催化剂,并考察了它们各自催化环己醇脱氢反应的催化活性,催化活性顺序为:Cu-Zn-Al2O3、Cu-Al2O3>Zn-Al2O3,实验数据表明Cu-Al2O3催化剂、Cu-Zn-Al2O3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高于Zn-Al2O3催化剂,主要因为在这三种催化剂中,主活性组分有金属Cu和金属Zn,但是金属Zn必须得在较高温度下才显示出活性,一般为360℃-450℃。因此,环己醇脱氢制备环己酮选用金属Cu作主活性组分。采用共沉淀法中的恒定pH法和浸渍法合成了不同载体的铜基催化剂Cu-γ-Al2O3、Cu-SiO2、Cu-Zn-Al2O3,催化活性顺序:Cu-Zn-Al2O3> Cu-γ-Al2O3>Cu-SiO2, Cu-γ-Al2O3催化剂、Cu-SiO2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低主要是由于Cu组分的分散度较差,导致还原和反应过程中部分Cu组分发生烧结现象以及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生成少量的积碳,最终导致Cu组分活性降低。然而Cu-Zn-Al2O3催化剂在催化过程中显示了较好的催化活性,主要是因为Cu-Zn-Al2O3催化剂中的Cu组分的分散度较高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使得Cu-Zn-Al2O3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提高。因此,环己醇脱氢催化剂宜选择加入适量的助剂Zn和A1分别作分散剂和载体。采用共沉淀法中的恒定pH法合成了结构规整,结晶度高且配比不同的CuZnAl-HTLcs,以其为前躯体焙烧后制得衍生复合氧化物,并应用于环己醇脱氢反应,催化活性顺序为Cu1.00Zn1.00Al1.00>Cu1.25Zn1.00Al1.00> Cu1.75Zn1.00Al1.00(≈Cu1.50Zn1.00Al1.00)>Cu0.75Zn1.00Al1.00>Cu0.50Zn1.00Al1.00,结果表明n(Cu)/n(Zn)/n(Al)=1:1:1的Cu-Zn-Al2O3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好,在反应温度为260℃时,环己醇的转化率达65.76%,环己酮的选择性达99.48%。Cu-Zn-Al2O3催化剂以Cu为主活性组分,Cu、Zn之间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Cu含量不同,Cu、Zn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分散度均有区别。故当n(Cu)/n(Zn)/n(Al)=1:1:1时,催化活性较好。采用恒定pH值共沉淀法合成配比为的n(Cu)/n(Zn)/n(Al)=1:1:1的Cu-Zn-Al2O3催化剂,详细考察了还原条件对催化剂结构及其催化环己醇脱氢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Zn-Al2O3催化剂较适宜的还原条件为还原温度260℃,还原时间2h。且Cu-Zn-Al2O3催化剂在反应温度250℃,液体进样量0.5mL·min-1,具有较好的活性和选择性,即环己醇转化率达67.59%,环己酮的选择性达99.53%。共沉淀法制备CuZnAl-HTLcs的过程中,根据月桂酸的临界胶束浓度,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月桂酸,先合成月桂酸和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的摩尔比不同的催化剂、再合成n(Cu+Zn)(Cu+Zn+Al)比值不同的催化剂,并分别考察它们的催化活性,实验数据表明在n(lauric acid)n(Cu+Zn+Al)=7:100、 n(Cu+Zn)n(Cu+Zn+Al)=3:10条件下,Cu-Zn-Al2O3催化剂的催化活性较好,环己醇的转化率可达71.15%,环己酮的选择性达99.26%。反应物转化率的提高主要是因为加入一定量的月桂酸后,使得Cu-Zn-Al2O3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有较大的提高,促进了主活性组分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度,增大了催化剂和反应物环己醇的接触面积,使得充分反应。
李选志[10](2008)在《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催化技术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详细介绍了由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催化剂方面的技术进展。催化剂制备方法和新载体的应用是环己醇脱氢催化剂需要突破的重点。利用各种载体的优点制备复合载体应用于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是新的研究方向。
二、南化开发成功新型环己醇脱氢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化开发成功新型环己醇脱氢催化剂(论文提纲范文)
(1)NDH6型铜硅系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催化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反应原理 |
1.2 催化剂制备过程 |
1.3 催化剂表征与活性评价 |
1.3.1 催化剂表征 |
1.3.2 活性评价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催化剂体系的确定 |
2.2 硅源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2.3 铜离子质量浓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2.4 沉淀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2.5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影响 |
2.6 催化剂性能对比 |
2.7 XRD分析 |
2.8 SEM分析 |
3 结论 |
(2)八面体分子筛PKU-n:同晶取代、催化性质及构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言 |
1.1 分子筛简介 |
1.1.1 硅铝类分子筛 |
1.1.2 磷铝类分子筛 |
1.1.3 骨架杂原子分子筛 |
1.2 分子筛的催化性质及相关应用 |
1.3 分子筛的修饰与改性 |
1.4 氧化还原分子筛 |
1.5 八面体骨架分子筛 |
1.6 硼铝酸盐八面体骨架分子筛 |
1.6.1 PKU-1 |
1.6.2 PKU-2 |
1.6.3 PKU-3 |
1.6.4 PKU-8 |
1.7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实验部分 |
2.1 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材料合成 |
2.2.1 M-PKU-1 的合成 |
2.2.2 M-PKU-8 的合成 |
2.3 材料表征及反应产物分析 |
2.3.1 X-射线多晶粉末衍射(XRD) |
2.3.2 扫描电镜与元素分析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与元素分析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2.3.5 热重-差热分析 |
2.3.6 热重-质谱联用分析 |
2.3.7 红外光谱 |
2.3.8 固体核磁 |
2.3.9 荧光光谱测试 |
2.3.10 单胞精修 |
2.3.11 电化学循环测试 |
2.3.12 NH_3-TPD酸性强度测试 |
2.3.13 CO_2-TPD碱性强度测试 |
2.3.14 气相色谱 |
2.3.15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
2.3.16 核磁共振波谱测试 |
2.3.17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 |
2.4 催化反应实验操作 |
2.5 模拟计算细节 |
3 PKU-1 母体、离子掺杂改性及相应催化性质研究 |
3.1 PKU-1 母体的催化性质研究 |
3.1.1 研究背景 |
3.1.2 材料合成及催化结果分析 |
3.2 经过Cr掺杂改性后PKU-1 的催化性质研究 |
3.2.1 研究背景 |
3.2.2 实验结果和分析讨论 |
3.2.3 总结 |
3.3 经过Ga掺杂改性后PKU-1 的催化性质研究 |
3.3.1 研究背景 |
3.3.2 材料合成、催化评价及结果讨论 |
3.4 总结 |
4 M-PKU-1 催化醇类的选择性脱氢反应 |
4.1 研究背景 |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 |
4.3 总结 |
5 PKU-8 离子掺杂及催化醇类的选择性脱氢反应 |
5.1 Cr-PKU-8 应用于醇类的选择性氧化 |
5.1.1 前言 |
5.1.2 实验结果及分析讨论 |
5.1.3 总结 |
6 全文总结及问题展望 |
6.1 主要创新点 |
6.2 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催化试验产物定性图谱 |
致谢 |
(3)我国环己醇合成环己酮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催化剂 |
2 生产工艺 |
3 结束语 |
(4)KIT-6负载钨基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催化环己醇脱氢反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己醇脱氢反应的探究 |
2 多孔材料的探究 |
3 KIT-6负载钨参与环己醇脱氢反应 |
3.1 KIT-6介孔材料负载钨催化剂 |
3.2 KIT-6负载钨的合成方法及特性 |
3.2.1 共缩聚法 |
3.2.2 后嫁接法 |
3.2.3 钨前体物质的加工 |
3.3 W-KIT-6材料在环己醇脱氢反应中的表现 |
4 尚待解决的问题 |
5 结语 |
(5)环己酮装置铂催化苯加氢与环己醇脱氢热联合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热量的充分利用原则 |
2 铂催化苯加氢生产环己酮热量现状 |
2.1 苯加氢及环己醇脱氢工艺流程简介 |
2.2 铂催化苯加氢生产环己酮热量现状 |
3 铂催化苯加氢生产环己酮热量利用措施 |
3.1 铂催化苯加氢和环己醇脱氢的热联合 |
3.2 计算基础 |
3.3 铂催化苯加氢反应热利用工艺流程 |
4 热联合效果分析 |
4.1比较分析 |
4.2 操作费用比较分析 |
4.3 存在问题 |
5 结语 |
(6)过渡金属催化剂制备及其在环己醇脱氢和硝基苯加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环己醇脱氢反应研究进展 |
1.2 过渡金属磷化物催化剂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
1.3 硝基苯加氢制苯胺的研究进展 |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 |
1.5 课题来源 |
2 过渡金属磷化物催化剂制备及催化环己醇脱氢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Ni-Mo组合物催化剂制备及催化硝基苯加氢反应条件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Ni-Mo组合物催化剂结构性质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
(8)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催化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锌系环己醇脱氢催化剂 |
2 铜系环己醇脱氢催化剂 |
2.1 铜系环己醇脱氢催化剂反应机理 |
2.2 铜系环己醇脱氢催化剂的研究情况 |
2.2.1 铜镁催化剂 |
2.2.2 铜锌铝催化剂 |
2.2.3 其他类型催化剂 |
3 结束语 |
(9)含铜类复合氧化物催化环己醇脱氢反应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环己酮的主要生产方法 |
1.1.2 环己醇脱氢反应简介 |
1.1.3 环己醇脱氢反应的研究现状 |
1.1.4 环己醇脱氢催化剂 |
1.2 铜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1.2.1 浸渍法 |
1.2.2 沉淀法 |
1.2.3 离子交换法 |
1.2.4 溶胶-凝胶法 |
1.3 环己醇脱氢制备环己酮的反应机理 |
1.4 环己醇脱氢制备环己酮的副反应 |
1.5 抑制环己醇副反应的方法 |
1.6 表面活性剂在催化方面的应用 |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2.3.2 实验装置示意图 |
2.4 催化剂催化活性的评价 |
2.5 催化剂的表征 |
2.6 环己醇脱氢反应的实验数据处理 |
2.6.1 脱氢产物分析及数据处理 |
第三章 催化剂的确定 |
3.1 催化剂的合成 |
3.1.1 共沉淀法 |
3.1.2 浸渍法 |
3.2 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催化环己醇的活性金属元素的确定 |
3.3 金属复合氧化物催化剂载体的确定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配比的Cu-Zn-Al_2O_3催化剂催化活性的研究 |
4.1 催化剂制备 |
4.2 催化剂物化性能的表征 |
4.3 Cu-Zn-Al_2O_3催化剂上环己醇脱氢催化活性评价 |
4.4 小结 |
第五章 还原条件对Cu-Zn-Al_2O_3催化剂催化活性影响的研究 |
5.1 Cu-Zn-Al_2O_3催化剂的合成 |
5.2 Cu-Zn-Al_2O_3催化剂的表征 |
5.2.1 Cu-Zn-Al_2O_3催化剂的织构性质 |
5.2.2 Cu-Zn-Al_2O_3催化剂的H_2-TPR表征 |
5.2.3 XRD表征结果 |
5.2.4 Cu-Zn-Al_2O_3催化剂的CO_2-TPD表征 |
5.3 Cu-Zn-Al_2O_3催化剂的环己醇脱氢催化活性的研究 |
5.3.1 还原条件对环己醇脱氢活性的影响 |
5.4 Cu-Zn-Al_2O_3催化剂稳定性的研究 |
5.5 小结 |
第六章 添加表面活性剂月桂酸后Cu-Zn-Al_2O_3催化剂催化活性的研究 |
6.1 催化剂的制备 |
6.2 环己醇脱氢反应性能的研究 |
6.2.1 表面活性剂月桂酸含量的确定 |
6.2.2 催化剂Cu-Zn-Al_2O_3中n_((Cu+Zn)/Cu+Zn+Al))比例的确定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四、南化开发成功新型环己醇脱氢催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 [1]NDH6型铜硅系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催化剂的研究[J]. 袁浩然,吕锋. 能源化工, 2021(06)
- [2]八面体分子筛PKU-n:同晶取代、催化性质及构效关系[D]. 王玮璐. 重庆大学, 2019(09)
- [3]我国环己醇合成环己酮技术进展[J]. 崔小明.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19(01)
- [4]KIT-6负载钨基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催化环己醇脱氢反应的研究进展[J]. 刘泽华,胡俊,朴文香. 中国钨业, 2018(06)
- [5]环己酮装置铂催化苯加氢与环己醇脱氢热联合工艺研究[J]. 陶红. 能源化工, 2018(04)
- [6]过渡金属催化剂制备及其在环己醇脱氢和硝基苯加氢中的应用[D]. 赵朋杉.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7]中国石化行业科技进展概览——催化剂研究取得新进展[J]. 可玉. 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 2017(09)
- [8]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催化剂的研究进展[J]. 周治峰. 辽宁化工, 2014(09)
- [9]含铜类复合氧化物催化环己醇脱氢反应性能的研究[D]. 郭娟娟.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10]环己醇脱氢制环己酮催化技术进展[A]. 李选志. 第五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与应用年会论文集(下册),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