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对皮质酮诱导的培养PC12细胞凋亡的拮抗作用及相关基因研究

抗抑郁药对皮质酮诱导的培养PC12细胞凋亡的拮抗作用及相关基因研究

一、Antagonism of antidepressant on the apoptosis in cultured PC12 cells induced by corticosterone and the studies on related genes(论文文献综述)

施浩[1](2021)在《柴胡皂苷b2对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选题依据: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抑郁症有多种发病机制,但已有的抗抑郁药物和分子靶点仍集中在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上。目前临床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副作用较多,因此从中药中开发具有良好抗抑郁活性天然化合物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柴胡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和解表里,疏肝解郁的功效。柴胡皂苷(Saikosaponin,SS)是柴胡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在抗抑郁作用方面,关于柴胡总皂苷(Total Saikosaponin,TSS),柴胡皂苷a(Saikosaponin a,SSa)和柴胡皂苷d(Saikosaponin d,SSd)的研究报道较多。同时,研究显示柴胡皂苷b2(Saikosaponin b2,SSb2)具有多种药理作用。SSb2通过抑制了IKKβ?/IκBα/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以及促炎因子的增加,发挥对LPS诱导巨噬细胞的抗炎作用;另外,SSb2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减轻过氧化氢诱导的L02细胞损伤。此外,SSb2还具有减轻肝损伤,抗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Li等研究发现,柴胡在煎煮过程中,SSd几乎完全转化为SSb2。同时,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在对抑郁大鼠治疗中,柴胡-白芍药对的抗抑郁作用明显优于柴胡或白芍单用药,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柴胡-白芍药对显着提高SSb2生物利用度。此外,研究发现SSd对CORT诱导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因此,推测SSb2可能对CORT诱导PC1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然而,关于SSb2在抗抑郁作用方面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糖皮质激素水平显着升高的应激反应,是抑郁症发病机制中重要的研究之一。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是HPA轴的最后一个效应器,是应激反应分泌的主要糖皮质激素。当CORT达到的应激水平,可减少5-羟色胺(5-HT)释放导致神经退行性变性。PC12可被高浓度的CORT诱导损伤,已经被广泛应用为研究损伤神经细胞和抑郁样综合征的体外模型。因此,本课题基于代谢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探讨SSb2对CORT损伤PC12细胞的神经保护及机制作用。目的:研究SSb2对CORT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探讨SSb2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1.使用CORT诱导PC12细胞损伤模型,通过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微板法检测LDH释放率、Hoechst 33342/PI双染色法和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评价SSb2的神经保护作用。2.采用LC-MS代谢组学技术检测SSb2对CORT损伤PC12细胞代谢轮廓的调节作用,并筛选调节的关键通路。使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PCA对所有组样本的代谢轮廓进行整体分析;采用PLS-DA对各组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对模型组和对照组数据进行OPLS-DA分析,以筛选出差异变量。根据VIP值>1和P<0.05筛SSb2调节的差异代谢物;使用在线软件Metabo Analyst 4.0对SSb2调节的差异代谢物所涉及代谢通路进行富集分析,使用在线软件Metabo Analyst 4.0和KEGG数据库对SSb2调节的差异代谢物进行关联分析,研究SSb2改善CORT损伤PC12细胞所调节的代谢物及代谢通路。3.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MP)、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NF-α,IL-1?和IL-6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技术,研究SSb2对CORT损伤PC12细胞中线粒体凋亡通路中Bax/Bcl-2,细胞色素C和caspase-3蛋白和p38/NF-κB通路中p-p38、p-IκBα、p-p65蛋白表达的作用。结果:1.SSb2能够提高CORT损伤PC12细胞存活率,与抑制细胞凋亡、减少LDH释放有关。2.LC-MS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共发现了19个差异代谢物,SSb2可回调其中9个差异代谢物,包括:谷氨酸、肌酸、N-乙酰天冬氨酸、L-酪氨酸、柠檬酸、L-异亮氨酸、乳酸、谷氨酰胺和胆碱。通路分析结果显示,SSb2调节作用涉及5条主要代谢通路,即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酪氨酸代谢和精氨酸生物合成。3.SSb2显着抑制CORT诱导的PC12细胞中p38/NF-κB信号通路的p-p38、p-IκBα、p-p65的表达,减少TNF-α,IL-1?和IL-6释放;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的MMP下降的水平和Bax/Bcl-2,Cytochrome C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结论:SSb2能够保护CORT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其作用机制主要与调节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减少线粒体凋亡通路和抑制p38/NF-κB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

李肖[2](2021)在《柴胡—白芍药对及其成分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与协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中药复方具有组方复杂(君、臣、佐、使)和作用规律多样(相须、相使、相恶)的特点,疗效确切且无严重副作用,体现了中药的治疗优势。但是怎样阐释中药配伍的科学内涵,用科学界的通用语言表征清楚中药配伍的合理性,却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药对,是中医理论指导下固定的两味或三味药物组合。相比于大复方,药对药味简化,易于阐明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药对本身即为小复方,可反映复方配伍的特殊规律与内在联系,因此常作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对象。柴胡-白芍系多个疏肝解郁名方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的基础药物。柴胡辛散,疏肝解郁;白芍酸收,养血柔肝,二者散收相合,构成调畅情志复方的核心药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药对抗抑郁作用确切。然而,柴胡-白芍药对配伍是否具有增效抗抑郁作用?其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是什么?柴胡-白芍药对抗抑郁成分有哪些?其关键成分配伍是否具有协同抗抑郁作用?其协同抗抑郁作用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不清楚。目的:(1)明确柴胡-白芍药对是否具有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系统阐明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2)筛选柴胡-白芍药对关键抗抑郁成分,明确该药对关键成分配伍是否具有协同抗抑郁作用;系统阐明该药对关键成分配伍协同抗抑郁机制。方法:(1)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柴胡-白芍药对抗抑郁成分、抗抑郁靶点、抗抑郁通路。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揭示柴胡、白芍共同调节的靶点和通路,以及独立调节的靶点和通路。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柴胡-白芍药对配伍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另外,通过成分贡献指数分析,筛选柴胡-白芍药对关键抗抑郁成分。(2)采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抑郁大鼠模型,以大鼠体重和行为学(糖水偏好、旷场穿越格数、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为指标,评价并比较柴胡、白芍与柴胡-白芍药对分别在低、高同等给药剂量下对大鼠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明确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以血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海马为样本,采用LC-MS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发现柴胡、白芍及柴胡-白芍药对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揭示柴胡、白芍所共同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以及独立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从代谢组学角度阐明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通过关联分析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结果,并结合代谢通路所含差异代谢物数量,筛选主要代谢通路。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对主要代谢通路及其相关信号通路进行验证,明确柴胡-白芍药对发挥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关键协同机制。(3)采用皮质酮损伤PC12细胞模型,以细胞存活率为指标,对网络药理学所预测柴胡-白芍抗抑郁成分进行抗抑郁活性筛选,结合网络药理学结果,筛选柴胡-白芍药对关键抗抑郁成分。采用Chou-Talalay,Loewe和HAS三种协同作用评价数学模型,明确关键成分配伍的协同抗抑郁作用。以PC12细胞为样本,采用LC-MS代谢组学分析技术,发现单用成分及配伍成分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揭示两成分所共同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以及独立调节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从代谢组学角度阐明成分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机制。通过关联分析网络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结果,并结合代谢通路所含差异代谢物数量,筛选主要代谢通路。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对主要代谢通路及其相关信号通路进行验证,明确成分配伍发挥协同抗抑郁作用的关键协同机制。结果:(1)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显示:柴胡抗抑郁成分有19种,调节抑郁靶点179个、通路20条;白芍抗抑郁成分有11种,调节抑郁靶点155个、通路20条。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拓扑分析结果显示:柴胡和白芍共同调节靶点135个、通路17条;柴胡独立调节靶点44个、通路3条;白芍独立调节靶点20个、通路3条,体现了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特点。另外,成分贡献指数筛选结果显示:柴胡关键抗抑郁成分3种(柴胡皂苷A、槲皮素、异鼠李素)、白芍关键抗抑郁成分2种(芍药苷、芍药内酯苷)。(2)抑郁大鼠模型抗抑郁作用评价结果显示:在低、高同等给药剂量下7.5g/kg、15 g/kg柴胡-白芍药对均具有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代谢组学结果显示:血浆中,柴胡调节差异代谢物10个、代谢通路4条,白芍调节差异代谢物9个、代谢通路4条,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14个、代谢通路5条;PBMCs中,柴胡调节差异代谢物8个、代谢通路条6,白芍调节差异代谢物9个、代谢通路5条,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11个、代谢通路8条;海马中,柴胡调节差异代谢物12个、代谢通路6条,白芍调节差异代谢物10个、代谢通路9条,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16个、代谢通路11条。在三个样本中,药对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数量均多于单用药。主要代谢通路筛选结果显示: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为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主要协同机制。实验验证结果显示: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嘌呤代代谢、MAPK/NF-κB/NLRP3信号通路是柴胡-白芍药对发挥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关键协同机制。(3)细胞模型抗抑郁作用评价结果显示: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分别为柴胡、白芍关键抗抑郁活性成分。协同作用评价结果显示:2.5μmol/L柴胡皂苷A、25μmol/L芍药内酯苷配伍具有最佳协同抗抑郁作用;1.25-2.5μmol/L柴胡皂苷A、12.5-25μmol/L芍药内酯苷配伍是具有协同抗抑郁作用的剂量范围。代谢组学结果显示:柴胡皂苷A调节差异代谢物12个、代谢通路3条,芍药内酯苷调节差异代谢物10个、代谢通路5条,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个16、代谢通路7条。成分配伍后调节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数量均多于单用药。主要代谢通路筛选结果显示:调节色氨酸代谢、嘌呤代谢、TCA循环、谷氨酸代谢为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成分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的主要协同机制;实验验证结果显示:调节色氨酸代谢、TCA循环、嘌呤代谢、谷氨酸代谢、MAPK/NF-κB/NLRP3号通路是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成分配伍发挥协同抗抑郁作用的关键协同机制。结论:(1)柴胡-白芍药对及其关键抗抑郁成分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确有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2)柴胡-白芍药对及其关键抗抑郁成分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配伍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其关键协同机制为调节色氨酸代谢、TCA循环、谷氨酸代谢、嘌呤代谢、MAPK/NF-κB/NLRP3信号通路。

高耀[3](2021)在《基于多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整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选题依据: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疑难疾病,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快感缺乏,严重影响人类的身心健康。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假说众多,相互交叉,从不同角度揭示抑郁症病因和病机具有复杂性。中药以其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特点,在抑郁症的治疗方面优势明显,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逍遥散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代表方剂,在抑郁症治疗方面一直被广泛关注。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该方具有确切的抗抑郁作用,已成为治疗抑郁症常用的经典方剂之一。然而目前逍遥散的报道多从单一靶点研究阐释其作用机制,而对抑郁症多靶点的特征缺乏足够的重视,难以深入地揭示其抗抑郁作用机制。与其他中药复方相似,逍遥散也是一个多成分、多靶点、多机制,以及组分之间互相作用的复杂体系,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大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目前关于逍遥散抗抑郁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逍遥散抗抑郁的机制研究具有单一性,多以代谢组学或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手段,缺乏同一层次的数据整合分析的方法;2.多组学数据资料不完善,缺乏从多层次“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整合分析的研究数据;3.逍遥散以“多成分”作用于抑郁症“多靶点”模式发挥治疗效果,尚无以“多成分-多靶点”的研究模式阐明逍遥散抗抑郁机制。因此,本研究从中药整体观的角度出发,运用多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整体研究思路,从多层次、多角度入手,系统阐释逍遥散抗抑郁的作用机理。针对这样的复杂系统,需要借助系统生物学及现代药理学实验技术的参与。首先,表征逍遥散的化学成分和构建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刺激应激(CUMS)大鼠抑郁模型,验证逍遥散抗抑郁效果及采集组学分析的样本;其次,构建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研究方法和代谢表型通路优化排序方法,从代谢表型层次阐明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再次,采用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给予逍遥散后CUMS大鼠海马组织的差异基因和差异蛋白,多组学层次整合分析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验证;最后,采用ADME预测和网络药理学的贡献指数模型筛选逍遥散活性成分,从“活性分子-关键通路”的角度明确逍遥散抗抑郁机制。该研究结果为采用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整合分析研究中药作用机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为逍遥散抗抑郁的药理机制深入研究提供基础,为逍遥散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中药复方现代化研究和新药研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目的:(1)采用代谢表型进行同一层次的关联分析,构建代谢表型研究方法和代谢表型通路优化排序的方法,从代谢表型层次阐明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2)通过“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表型”的关联分析,从纵向层次找出与代谢表型关联性,从“基因-蛋白-代谢”多组学多层次角度阐明逍遥散抗抑郁机制。(3)基于实验数据的网络药理学角度出发,明确抑郁症的疾病网络,寻找逍遥散中的活性分子,从“多成分-多靶点”的立体角度,挖掘逍遥散抗抑郁的活性分子及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UPLC-MS/MS方法对逍遥散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定,明确逍遥散化学物质基础;构建CUMS大鼠抑郁模型,验证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收集大鼠的海马组织和血清样本,为后续组学实验研究和分子实验验证提供样本支持。(2)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逍遥散调节CUMS抑郁大鼠海马的代谢物及代谢通路;采用代谢表型网络和模块功能分析,聚焦逍遥散抗抑郁代谢特征,构建逍遥散抗抑郁表型网络,明确逍遥散抗抑郁的代谢表型机制;构建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通路优化排序方法,明确逍遥散抗抑郁重要的代谢表型通路。(3)采用转录组学技术,分析逍遥散调节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中的差异基因及重要通路,明确逍遥散在基因水平的抗抑郁机制;采用蛋白组学技术,分析逍遥散调节CUMS大鼠海马组织中的差异蛋白及重要通路,明确逍遥散在蛋白水平抗抑郁机制;采用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方法,挖掘逍遥散抗抑郁的关键通路,明确逍遥散在“基因-蛋白-代谢”多层次抗抑郁的通路;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逍遥散可能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的氧化磷酸化和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4)采用ADME分析方法,筛选逍遥散的活性分子;采用网络药理学的靶点预测、疾病网络分析和贡献指数模型,明确逍遥散抗抑郁的重要成分、重要靶点和关键通路;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逍遥散重要成分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的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结果:(1)本研究采用UPLC-MS/MS对逍遥散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通过对照品、文献中质谱数据与实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共鉴定出62种成分。其中,柴胡中有14种成分,白芍中有8种成分,当归中有11种成分,白术中有4种成分,茯苓中有3种成分,甘草中有14种成分,薄荷中有4种成分和生姜有3种成分。该方法直接表征鉴定,与化学分离方法比较优势明显。逍遥散组(21.2 g生药/kg)能显着逆转CUMS引起的大鼠体重、糖水偏爱率、大鼠穿越格数、大鼠直立次数、进入中央区域次数和大鼠中央格停留时间显着性升高。(2)逍遥散抗抑郁海马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UMS抑郁大鼠海马中共有25个差异代谢物发生了显着性变化。逍遥散干预后,共有16个差异代谢物被显着性回调。代谢表型研究发现逍遥散回调的代谢物有97个,其中在不同生物样本中调节的相同差异代谢物有34个,其中11个变化趋势一致,涉及的关键代谢功能为能量代谢和神经递质相关通路。使用CNM算法从逍遥散回调代谢网络提取9个代谢功能模块参与了逍遥散抗抑郁的机制研究。首次采用对接评分加权药理学指数(DSWMP)构建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的通路优化排序方法。(3)转录组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大鼠海马有73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263个,下调基因474个。与模型组/正常对照组鉴定差异基因比较,发现逍遥散回调的差异基因有106个,显着回调通路有16条,这些通路涉及γ-氨基丁酸能突触、5-羟色胺能突触、谷氨酸能突触和钙信号通路等。逍遥散可能通过调节这些通路上Adcy8、Gad1、Gad2、Htr2a、Chrna7、Erbb3、Map4k4、Nr4a1、Zfpm2、LOC100911372、Twist1、Ntng1、Robo3和Slit2发挥抗抑郁作用。蛋白组学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调节大鼠海马的差异表达蛋白有18个,其中上调13个,下调15个,与模型组/空白组鉴定的差异蛋白相比,发现逍遥散回调的差异蛋白有11个,包括RGD1311899、Krt10、Ndufab1、Cplx1、Fkbp8、Pafah1b3、Ndufs6、Sh3bgrl3、Pmm2、Fth1和Tbca。KEGG通路分析差异表达蛋白主要涉及通路为氧化磷酸化、突触小泡循环、脂质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等。多组学整合分析发现: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数据结果表明逍遥散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氧化磷酸化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具体的机制为逍遥散能够显着逆转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中MrccⅠ活性降低,Uqcrc2 mRNA水平显着降低,Ndufs6蛋白水平升高。转录组学和代谢表型数据结果表明,逍遥散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具体机制为逍遥散能够显着逆转CUMS抑郁大鼠海马组织中谷氨酸含量升高,谷氨酸脱羧酶1(Gad1)和谷氨酸受体1(Glur1)活性降低,谷氨酸合成酶(Gls)和谷氨酸NMDA受体epsilon-1亚基(Grin2a)活性升高,Slc1a3 mRNA水平显着降低,Eaat2、Erk1/2和CREB蛋白水平降低,Nmdar1和Mglur1蛋白水平升高。(4)首次采用ADME方法对逍遥散中的活性成分进行了筛选,逍遥散中有16种活性化学成分,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的贡献指数筛选逍遥散中7个成分的贡献指数大于平均贡献指数,这些成分有6-姜酚、芍药苷、阿魏酸、藁本内酯、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和甘草素。分子对接验证了7个成分与通路GRM5和HTR2A有很好的亲和力,分子实验进一步发现逍遥散这些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谷氨酸能突触通路上的Htr2a、Nmdar1、Pkc、CamkⅡ和Caspase-3发挥抗抑郁作用。结论:(1)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包含97个代谢物和48条通路;代谢表型整合分析发现逍遥散抗抑郁具有调节差异代谢物的一致性、代谢表型通路的网络性和代谢表型功能的模块化。对接评分加权药理学指数可用于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的通路优化排序。(2)逍遥散可以在转录层次调节106个基因,在蛋白层次调节11个蛋白发挥抗抑郁作用。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整合分析发现逍遥散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氧化磷酸化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转录组学和代谢表型数据整合分析发现,逍遥散通过调节CUMS抑郁大鼠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3)逍遥散中6-姜酚、芍药苷、阿魏酸、藁本内酯、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c和甘草素,这7个活性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谷氨酸能突触通路发挥抗抑郁作用。

任非非[4](2021)在《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方法:实验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模型组(MOD)、醒脾解郁方组(XPJYF)、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EOT)、醒脾解郁方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XPJYF+EOT)。每组根据应激时间各分为3w、6w组。除CON外,其余各组采用慢性束缚应激(CRS)造模,共21d。各组造模的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造模前及造模第3 w、6 w时进行行为学观察。造模3 w时评价脾虚程度,结合行为学实验,评价模型成功与否。取材后以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变化及XPJYF干预效应。第二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及线粒体超微结构;分析线粒体及神经元突触体视学指标;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轴树突分支变化;提取海马突触体,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突触重塑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合成蛋白含量;检测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及线粒体酶活性。第三部分:制备XPJYF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体外分离、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并鉴定;采用CCK8法进行XPJYF细胞毒性实验;建立皮质酮(CORT)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分为 CON、CORT、CORT+X(H)、(M)、(L)、CORT+E、CORT+E+X(H)、(M)、(L)共9组。以细胞免疫荧光观察SYN、PSD-95表达及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成像;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生物合成及突触重塑蛋白表达;ELISA及RT-PCR检测5-HT、DA及其受体情况。第四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以免疫荧光三标染色观察海马CA1区NeuN/CD31/GFAP表达;RT-PCR检测海马AMPK/SIRT1/PGC-1α通路基因表达;免疫组化及 Western blot 检测 NeuN、GFAP、VEGF、Collagen Ⅳ蛋白表达。结果:1.第一部分1.1宏观表征:造模前大鼠状态良好,反应灵敏,活动自如。造模3 w后,反应降低,神态倦怠,活动减少,毛发干枯或发黄,粪便逐渐变稀,至6 w时表现更明显,各用药组较模型组有改善。1.2体质量变化:模型各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体重增加(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3 w、联合各组体重增加(P<0.01,P<0.05),西药6 w组降低(P<0.05)。联合各组体重较西药组增加(P<0.01,P<0.05)。1.3行为学:模型各组糖水偏好率(SPT)较空白组降低(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FST)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联合各3 w及各用药6w组SPT升高,FST缩短(P<0.01,P<0.05)。联合各组SPT较中药、西药组升高(P<0.01,P<0.05),FST缩短(P<0.01,P<0.05)。与同组别基线比较,各组各时间点SPT降低(P<0.01),模型各组及中药、西药各6 w组FST延长(P<0.01,P<0.05)。1.4血清淀粉酶、尿D-木糖排泄率比较:造模3 w后血清淀粉酶和尿D-木糖排泄率均降低(P<0.01),至造模6周时更低(P<0.01)。1.5海马CA1区病理改变:HE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分布、形态均无异常,圆形胞核清晰居中。模型3w组神经元数量减少,排列及形态不规则,细胞大小不一,部分呈三角形,细胞核深染、固缩,核仁显示不清;至6w时损伤进一步加重。各用药组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中药6 w组和联合组较为明显。尼氏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分布,胞质内可见丰富的尼氏小体,近胞核处呈“虎斑样”,远端呈细颗粒样,核仁清晰。模型3 w组细胞排列散乱,胞质内尼氏小体减少。至6w时,损伤加重,细胞皱缩明显,部分细胞尼氏体减少,并可见中央性染色质溶解现象。各用药组损伤逐渐恢复,以西药3 w组及中药6 w组明显。2.第二部分2.1神经元超微结构:正常组神经元突起较多,线粒体正常,突触结构完整,突触小泡较多。造模3 w后,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突触小泡数量减少。至造模6 w,损伤加重,突触间隙显示不清,突触小泡减少,聚集分布,线粒体膜破坏,嵴断裂,基质空泡样变。各用药组上述损伤减轻。2.2线粒体体视学:模型各组Vvm较空白组升高(P<0.01),NM、δ、δm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Vvm降低(P<0.01,P<0.05),各6 w组NM升高(P<0.01),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6 w组δ、δm升高(P<0.01,P<0.05)。较中药组,西药6 w组δ、联合6 w组Vvm降低(P<0.01),联合各组δm升高(P<0.01,P<0.05)。2.3突触体视学:模型各组数密度(Nv)、面密度(Sv)、突触小泡面数密度(NS)均较空白组降低(P<0.01)。中药、联合各6 w组Nv、Sv、Ns较模型组升高(P<0.01,P<0.05)。2.4高尔基染色:模型各组Sholl交点数及树突棘较空白组减少(P<0.01)。中药、联合各组Sholl交点数较模型组增多(P<0.01,P<0.05),中药、西药各6 w组及联合各组树突棘密度升高(P<0.01,P<0.05),且联合6 w组较中药、西药各6w组升高(P<0.05)。2.5突触体突触重塑蛋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6w组降低(P<0.05),各组SYN、syntaxin 1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P<0.05),中药、联合各组SYN升高(P<0.01),中药、西药及联合各6 w组syntaxin 1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6 w组SYN降低(P<0.05),联合6 w组GAP-43增加(P<0.01)。2.6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模型各组SIRT1、PGC-1α、AMPK-α1、Tfam、NRF1较空白组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3 w组SIRT1和AMPK-α1、联合各组SIRT1、PGC-1α、Tfam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3 w组AMPK-α1、6w组PGC-1α表达升高(P<0.01)。3.第三部分3.1细胞毒性实验:经免疫荧光鉴定,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符合神经元细胞特征。经CCK8实验,确定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浓度为高剂量组10%、中剂量组10%和低剂量组20%,作用时间确定为24h。3.2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SIRT1、PGC-1α、NRF1、Tfam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组 SIRT1、NRF1、Tfam 升高(P<0.01),CORT+E 组 SIRT1 降低(P<0.05),CORT+X(H)组PGC-1α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H)组 PGC-1α、Tfam 升高(P<0.05),CORT+E+X(M)组 NRF1、Tfam 升高(P<0.01)。3.3突触重塑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GAP-43、SYN、PSD-95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各组 GAP-43、SYN 升高(P<0.01),CORT+X(H)组 PSD-95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PJYF 的 H、M、L 组 GAP-43、SYN、PSD-95 升高(P<0.01,P<0.05)。3.4 5-HT、DA及其受体mRNA含量: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5-HT、DA、5-HT1AR mRNA、DRD1 mRNA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H)组 5-HT、DA 升高(P<0.05),CORT+E 组 5-HT 降低(P<0.05),CORT+X 的 H、M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与 CORT1+E 组比较,CORT+E+X(H)组 5-HT 升高(P<0.05),CORT+E+XPJYF 的 H、M、L 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P<0.05)。4.第四部分4.1线粒体合成基因表达:模型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 SIRT1 mRNA、PGC-1αmRNA、AMPK-α1 mRNA 均升高(P<0.01),中药6w组、西药及联合各组NRF1 mRNA升高(P<0.01),西药3 w组、中药及联合各组Tfam mRNA表达均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NRF1 mRNA 均升高(P<0.01),西药 3 w 组 SIRT1 mRNA升高(P<0.01)。4.2突触微环境蛋白表达:模型各组NeuN、GFAP、VEGF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及联合各组NeuN、GFAP、VEGF均升高(P<0.01,P<0.05),西药各组GFAP升高(P<0.01),西药3 w组VEGF升高(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各组GFAP 降低(P<0.05),联合各组 GFAP 升高(P<0.01),联合 3 w 组 VEGF 升高(P<0.05)。结论:1.慢性束缚应激3周时,动物模型符合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标准,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且随应激时间延长,损伤程度加重。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不同程度减轻神经元损伤,改善抑郁样行为,中药的远期保护优势较西药明显,且以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为显着;2.抑郁模型大鼠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破坏,线粒体损伤,突触重塑功能降低,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减少直接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动态调控该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但二者作用的优势环节不同,西药在调节神经递质方面更具优势,而中药在改善线粒体功能方面更为明显,且中药的远期作用效果优于西药。3.抑郁症海马神经元突触微环境中星形胶质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微血管基底膜损伤,与神经元突触重塑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可通过调控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保护突触微环境,促进抑郁症神经重塑,作用较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更具优势,且中西药联合应用效果显着。

侯雅静[5](2021)在《基于miR-29b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探究逍遥散及芍药苷抗抑郁作用机制》文中认为一、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逍遥散及主要成分芍药苷基于miR-29b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通路探究逍遥散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应激引发抑郁样情绪可以诱导人类大脑或是哺乳动物大脑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这种凋亡同样会反向诱发抑郁样行为。MicroRNA(microRNA)是小的非编码RNA分子,会影响目标信使RNA的稳定性或降低其翻译效率,在哺乳动物体内超过一半的关键蛋白活性都可以受到MicroRNA的调控。miR-29b可以抑制BH3家族蛋白的翻译,从而防止凋亡刺激下的细胞死亡。仅含有Bcl-2同源结构域3分子(Bcl-2 Homology Domain 3 Only,BH3only)属于细胞凋亡的关键调节剂,主要功能涉及诱导线粒体释放细胞色素c,miR-29b通过靶向抑制BH3促凋亡基因家族的多个成员来介导抗凋亡功能。芍药苷是中医复方逍遥散的质控成分,是近年来发现具有抗抑郁潜质的天然分子,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芍药苷具有抗炎、抗氧化和神经保护作用,可以预防甚至阻断由脂多糖(LPS)诱导的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本课题通过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法(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复制抑郁症肝郁脾虚型大鼠模型,LPS诱导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细胞系凋亡,联用HPLC,中药小分子单抗,免疫荧光,qPCR等技术在体内外研究逍遥散基于miR-29b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发挥抗抑郁作用机制,而芍药苷为关键药效成分。对于揭示逍遥散与肝郁脾虚证方证物质基础,明确成分芍药苷与调控靶点对应有重要意义。二、研究方法(1)体内实验共用75只SPF级雄性健康SD大鼠,体重范围200~240g,于清洁级动物房适应性饲养7天,饲养环境及条件:将5只大鼠放入一笼共同饲养,给予大鼠常规饲料及去离子水,室温控制在22±2℃,湿度保持在30%~40%,光照保持正常昼夜节律同时保证饲养环境安静。采用CUMS方法制作抑郁症大鼠模型。通过大鼠宏观表征、摄食量、体重、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等对动物模型进行评价。冰上取海马,显微切割分区CA3,CA1及DG区,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29b,BIM,BID,BAX,Casp-9,Casp-3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其中四只大鼠灌注后取全脑,进行脱水包埋制备石蜡切片,通过TUNEL染色实验,观察抑郁症肝郁脾虚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2)体外实验采用中药小分子单抗连用HPLC技术制备逍遥散芍药苷敲除液,与逍遥散一同制成含药血清。在LPS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细胞系凋亡模型中,验证芍药苷是逍遥散发挥抗凋亡神经保护作用的关键药效成分。用2.5%,10%逍遥散含药血清,单抗药液含药血清和含100,300,500μmol浓度芍药苷药物培养基干预HT22细胞系24小时后,用4μg/ml浓度LPS诱导HT22细胞凋亡,CCK8法筛选出最佳给药浓度,运用细胞流式技术检测凋亡比率,运用RT-q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iR-29b,BIM,BAX,Casp-9,Casp-3表达,运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IM在凋亡神经元细胞中的阳性表达。(3)运用2.5%,10%逍遥散含药血清,10%单抗药液含药血清和10,100,300μmol浓度芍药苷药物培养基干预HT22细胞系24小时后,用4μg/ml浓度LPS诱导HT22细胞凋亡,运用细胞流式技术检测凋亡比率,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BIM表达,运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IM在凋亡神经元细胞中表达,观察不同药物浓度与BIM抑制关系。(4)基于慢病毒转染技术,通过300μmol浓度芍药苷药物培养基干预HT22细胞系24小时后,用4μg/ml浓度LPS诱导HT22细胞凋亡,运用细胞流式技术检测凋亡比率,运用qPCR方法检测BIM表达,运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BIM在凋亡神经元细胞中表达。三、研究结果(1)六周CUMS成功复制抑郁症动物模型,并伴有肝郁脾虚证候表征,采用TUNEL染色方法检测各组海马凋亡情况,发现抑郁症肝郁脾虚模型大鼠海马区发生神经元凋亡,尤以CA3区最为显着。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3区miR-29b及相关凋亡通路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iR-29b表达下调,BID,BIM,BAX,Casp-9,Casp-3表达升高逍遥散均可以逆转这一趋势,芍药苷不能下调BIM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凋亡通路相关分子蛋白水平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 CA3 区 BIM,BID,BAX,Cleaved-Casp-9,Cleaved-Casp-3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逍遥散、芍药苷及氟西汀可以抑制其高表达。(2)体外实验,通过中药小分子单抗技术联合HPLC检测,逍遥散中芍药苷有效敲除率为95%。通过CCK8法筛选出逍遥散及芍药苷最佳给药浓度分别为10%和300μmol。细胞流式结果表明4μg/ml LPS诱导细胞凋亡,逍遥散,逍遥散芍药苷敲除液,芍药苷皆可以抑制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miR-29b在LPS诱导的凋亡模型组中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各药物组对其均具有上调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ab-PF及芍药苷组(PF)上调miR-29b mRNA表达水平较逍遥散含药血清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IM,BAX,Casp-9,Casp-3在凋亡细胞模型组中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细胞,逍遥散及Mab-PF含药血清对其均具有下调作用,芍药苷仅对BIM mRNA表达水平无调节作用。(3)逍遥散含药血清在10%浓度具有抑制LPS诱导的凋亡作用,芍药苷在100μmol以上浓度具有抗凋亡作用。逍遥散和芍药苷对BIM的抑制作用存在药物浓度依赖关系,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BIM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4)敲低miR-29bmRNA表达水平,BIM蛋白表达量升高,促进了细胞自发性凋亡。芍药苷可以靶向调控miR-29b,抑制BIM蛋白翻译,抗神经元凋亡。四、结论:(1)体内实验表明六周CUMS抑郁症大鼠模型存在海马神经元凋亡,且CA3区最为显着。(2)miR-29b在CUMS模型中存在基因水平表达下调,且逍遥散和芍药苷可以上调其表达,miR-29b是逍遥散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关键靶点。(3)体外实验表明逍遥散调控miR-29b抑制BIM的药效优于逍遥散芍药苷敲除组,表明在该机制作用中芍药苷发挥重要作用。(4)芍药苷可以靶向调控miR-29b,抑制BIM蛋白翻译,抗神经元凋亡。

赵凡[6](2020)在《黄芩在治疗抑郁症方剂中的配伍应用及其抗抑郁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黄芩作为传统的清热药已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许多含黄芩方剂临床治疗抑郁症疗效显着。目前有关含黄芩治疗抑郁症方剂(以下简称“含黄芩抗抑郁方”)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有报道,而明确含黄芩抗抑郁方的临证应用指征和配伍方法对于中医临床运用黄芩及含黄芩方治疗抑郁症具有理论和实际指导意义。本论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特点及主要配伍方法;并运用实验研究观察黄芩及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对皮质酮(CORT)诱导的抑郁模型小鼠的抗抑郁效应,从干预抑郁模型小鼠神经发生这一维度,探讨黄芩及黄芩苷的抗抑郁机制,以冀初步阐明抗抑郁方剂配伍黄芩的科学内涵。方法1.数据挖掘研究 收集整理中文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等)1986~2019年公开发表的含黄芩方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文献,将其分为临床研究(病例数30例以上,有对照组)、病案及临证加用黄芩三类。①采用SPSS Statistics 22.0统计软件对各部分文献的方剂名称与类别、临床有效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主治病证的证型及病机(病性和病位证素)、症状和舌脉、配伍药物(单味药和药物类别)、黄芩及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与比例等进行频次统计;②采用SPSS Modeler 14.1软件的Apriori算法对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高频症状进行两症状和三症状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并对方剂组成中的高频药物进行两药、三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③采用Gephi 0.9.2软件对证素-症状、药物-症状进行复杂网络分析,以探讨含黄芩抗抑郁方的证治规律。2.实验研究①采用慢性CORT皮下注射6周建立抑郁小鼠模型,造模3周后分为空白、模型、阳性药、黄芩苷低剂量、黄芩苷高剂量、黄芩低剂量和黄芩高剂量7组,分别给药治疗3周后进行糖水偏好、悬尾、强迫游泳、开场、新颖摄食行为学测试,同时取血检测血清皮质酮含量,观察黄芩及黄芩苷对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血清皮质酮的影响;②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齿状回Ki-67及BrdU 阳性细胞数,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齿状回BrdU/DCX/NeuN叠染细胞数,高尔基染色检测齿状回神经元形态、树突长度、树突棘密度,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蛋白表达;给予PI3K及AKT抑制剂LY294002、Perifosine后,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黄芩苷对CORT造模后HT-22细胞中上述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黄芩及黄芩苷基于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对神经发生的影响;③采用高效液相测定黄芩水煎剂中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苷、汉黄芩素4种主要成分的含量。结果1.数据挖掘研究 共收集整理含黄芩抗抑郁方临床文献464篇,其中临床研究文献249篇,有明确疗效的病例9702例;病案文献122篇,有明确疗效的病案153例;临证加用黄芩文献93篇。三类文献的研究结果如下:1.1临床研究文献在临床研究文献中,所涉及的含黄芩抗抑郁方共90首,方剂类别9种。使用频率位列前4的方剂类别为和解剂、化痰剂、清热剂、理气剂,其中和解剂(使用频率65.49%)远超过其他类别方剂。和解剂中柴胡类方使用频率最高(56.96%),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居所有方剂之首(33.10%)。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表明,临床含黄芩抗抑郁方中药治疗组、中西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p<0.01),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西药对照组(p<0.01)。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证型有21种,实证为主,亦有虚实夹杂。证型出现频率位列前4的为肝郁气滞(18.72%)、肝郁痰热(12.34%)、肝郁痰阻(10.37%)、肝郁化火(热)(9.66%),累计占51.08%。涉及病性证素1 1种,病性有虚有实,以实为主。主要病性为气滞(85.14%)、火热(46.21%)、痰(30.66%),此外还有气虚(10.97%)、血瘀(10.95%)等。涉及病位证素9种,病位以肝居首(出现频率96.17%),其次为脾(16.03%)、心(12.55%)、胆(6.66%)等。在配伍方面,与黄芩配伍的核心单味药为柴胡、半夏,使用频率分别为88.03%、75.21%;主要配伍药物(使用频率在30%-60%之间)为茯苓、牡蛎、龙骨、白芍、大枣、生姜、桂枝、大黄,以上除白芍外,均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组成;次要配伍药物(使用频率在15%-30%之间)有郁金、石菖蒲、酸枣仁、合欢皮、远志、当归、陈皮、人参、党参、栀子、枳壳。常见的两药关联主要有半夏-柴胡、茯苓-柴胡、茯苓-半夏等,常见的三药关联主要有桂枝、半夏-柴胡,大黄、半夏-柴胡,大黄、牡蛎-柴胡,大黄、龙骨-牡蛎,大黄、龙骨-柴胡,桂枝、牡蛎-柴胡,多为上述核心药物与主要配伍药物之间形成的关联。与黄芩配伍的主要药物类别为理气药(使用频率93.38%)、补益药(86.02%)、安神药(83.59%)、化痰药(79.15%)、清热药(57.06%),次要配伍药物类别为活血化瘀药、开窍药、泻下药。黄芩及其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黄芩为2-20g,平均10.50±2.26g;柴胡为6-36g,平均13.45±4.87g;半夏为4-20g,平均10.35±2.54g。黄芩与柴胡、黄芩与半夏的用量比例均以1:1为主,三药配比亦以1:1:1居多。1.2病案文献在病案文献中,所涉及的含黄芩抗抑郁方共46首,方剂类别8种。所治证型有19种,出现频率最高的为肝郁气滞证(13.95%),其次为肝郁化火(8.53%)、肝火扰心(8.53%)、肝郁痰热(8.53%)、肝郁痰阻(7.75%)、肝郁脾虚6.98%,累计占54.27%。各类方剂使用频率、主治病证的证型、病性及病位、配伍药物及核心配伍药物用量的统计结果与临床研究文献结果基本一致。有关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证候研究显示,此类方剂主治病证的症状计有92种,涉及舌象15种,脉象10种。其中,主要症状(出现频率>30%)在神志方面的表现有忧郁,烦躁,易怒;在躯体方面的表现有寐差,纳差,胸胁不适;舌脉表现为舌红、淡红,苔黄、白、腻、薄,脉弦、细。次要症状(出现频率在8.5%-30%之间)在神志方面的表现有悲伤欲哭,少言寡语,厌世求死,记忆力下降,多思多虑,焦虑,精神紧张,兴趣减退;在躯体方面的表现有乏力,口苦,心悸,大便秘结,口干,头晕,咽部不适,脘痞不适,出汗,腹胀,大便稀溏,头痛,叹息,寒热异常感;舌脉表现为舌暗、胖大有齿痕,苔厚,脉数、滑、沉。常见的两症状关联为忧郁-脉弦、纳差-寐差、纳差-脉弦、烦躁-寐差、苔黄-脉弦、苔腻-寐差、舌红-脉弦,常见的三症状关联为易怒、寐差-烦躁,苔黄、忧郁-脉弦,苔腻、纳差-寐差,易怒、烦躁-寐差,舌红、寐差-脉弦,烦躁、脉弦-寐差,纳差、忧郁-脉弦、乏力、寐差-纳差,多为上述主要症状、舌脉与次要症状之间形成的关联。在证治规律即病机、症状与药物关系的研究方面,利用复杂网络勾勒出3个较为清晰的常见病证与选方用药之间的联系脉络。①肝郁气滞、肝郁脾虚等证:涉及的症状有忧郁,少言寡语,悲伤欲哭,厌世求死,反应迟钝,胸胁不适,寒热异常感,胃脘不适,乏力,纳差,腹胀,叹息,嗳气,消瘦,大便稀溏,苔薄,苔白,脉细;所用代表方剂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逍遥散类方。②肝郁痰热、胆热痰扰等证:涉及的症状有精神紧张,幻觉,多思多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寐差,头重,四肢不温,呃逆,苔腻,脉滑;所用代表方剂为温胆汤类方。③肝郁化火、肝火扰心等证:涉及的症状有烦躁,易怒,恐惧感,心神不宁,口苦,口干,耳鸣,头痛,腹痛,全身疼痛,小便黄,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脉弦;所用代表方剂为黄连解毒汤及龙胆泻肝汤。1.3临证加用黄芩文献在临证加用黄芩文献中,所涉及的方剂有60首。研究表明,当临床医家运用不含黄芩的方剂治疗抑郁症时,于原方中加用黄芩的主要依据是:主治病证有热盛、肝郁化火、痰热等病理改变,症状表现为口苦,心烦,大便干结或不畅,急躁易怒,舌苔黄腻,口干等。临床与黄芩同时加入处方的药物主要为栀子、黄连、龙胆,其次为柴胡、瓜蒌、半夏、牡丹皮、胆南星等清热、理气、化痰药。黄芩的常用剂量为6-20g,平均10.35±2.54g。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及中医传统理论可知,黄芩在抗抑郁方剂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有:①清热泻火以祛热邪;②清气降火以除痰热;③未雨绸缪以防邪郁化热;④配伍柴胡、半夏以调畅气机;⑤以寒制温,以防温药助火。黄芩在抗抑郁方剂中主要作为臣药、佐药,但其作用与地位不可小觑。2.实验研究2.1黄芩及黄芩苷对CORT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血清皮质酮含量的影响慢性皮质酮40mg/kg皮下注射6周后模型小鼠糖水偏好率降低,悬尾和强迫游泳实验中不动时间延长,新颖摄食中潜伏期增加、食物消耗减少,与正常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表现出明显的快感缺失、行为绝望状态;且造模6周后血清皮质酮含量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黄芩1.5g/kg、黄芩苷60mg/kg可显着改善CORT诱导的上述抑郁样行为、降低血清皮质酮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2.2基于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的黄芩及黄芩苷对CORT抑郁模型小鼠神经发生的影响免疫组化显示,模型小鼠齿状回中Ki-67及BrdU 阳性细胞数显着降低(p<0.01),而黄芩苷及黄芩治疗3周可增加阳性细胞数(p<0.01)。免疫荧光显示,模型小鼠齿状回中DCX+/NeuN+/BrdU+标记的未成熟神经元细胞数目显着降低(p<0.01),DCX-/NeuN+/BrdU+标记的成熟神经元阳性细胞数显着下降(p<0.01),而黄芩1.5g/kg、黄芩苷60mg/kg可显着增加存活的成熟及未成熟神经元数目(p<0.01)。高尔基染色显示,模型组齿状回神经元树突分支少、形态简单,树突总长度显着减少(p<0.01),而给予黄芩1.5g/kg、黄芩苷60mg/kg可显着增加神经元树突复杂性,增加树突总长度(p<0.05,p<0.01);神经元树突棘数目统计显示,CORT造模与黄芩苷、黄芩给药均未对神经元总树突棘密度及蘑菇状树突棘密度产生影响(p>0.05)。蛋白免疫印迹法显示,模型小鼠海马组织中PI3K/AKT/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及突触蛋白PSD95、Synapsin 1表达降低(p<0.01),给予黄芩1.5g/kg、黄芩苷60mg/kg后上述相关蛋白表达上调(p<0.05,p<0.01);在CORT诱导的HT-22细胞上,黄芩苷可上调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蛋白表达(p<0.05,p<0.01),而给予PI3K及AKT抑制剂LY294002、Perifosine后可抵消黄芩苷作用(p>0.05)。2.3黄芩水煎剂主要成分含量测定黄芩水煎剂主要含有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4种物质成分,其中黄芩苷含量最高,为217.77±1.96mg/g。结论1.含黄芩抗抑郁方临床主要用于肝郁气滞、肝郁痰热、肝郁痰阻、肝郁化火(热)、肝火扰心和肝郁脾虚等证型。其主治病证以实为主,亦有虚实夹杂。常见病性证素为气滞、火热、痰,此外还有气虚、血瘀等;病位主要在肝(胆),其次为心、脾(胃)等。2.含黄芩抗抑郁方主治病证的主要症状,在神志方面表现为忧郁,烦躁,易怒;在躯体方面表现为寐差,纳差,胸胁胀满。次要症状在神志方面表现为悲伤欲哭,少言寡语,厌世求死,记忆力下降等;在躯体方面表现为乏力,口苦,心悸,大便秘结,口干,头晕,咽部不适,脘痞不适等。舌脉主要表现为舌红、淡红,苔薄、苔白、苔腻,脉弦、细。3.含黄芩抗抑郁方中与黄芩配伍的核心药物为柴胡、半夏,三味药物平均用量分别为10g、13g、10g,黄芩与柴胡、黄芩与半夏的两药配比均以1:1为主,三药配比亦以1:1:1居多。4.在含黄芩抗抑郁方中,与黄芩配伍的单味药除柴胡、半夏外,主要有茯苓、牡蛎、龙骨、白芍、大枣、生姜、桂枝和大黄,此外还有郁金、石菖蒲、酸枣仁、合欢皮、远志、当归、陈皮、人参、党参、栀子和枳壳等。与黄芩配伍的主要药物类别为理气药、安神药、补益药、化痰药和清热药,此外还有活血化瘀药、开窍药和泻下药等。5.对常见病证与选方用药关系的研究表明:以肝郁气滞或肝郁脾虚等为主的病证,所用代表方剂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或逍遥散类方;以肝郁痰热或胆热痰扰等为主的病证,所用代表方剂为温胆汤类方;以肝郁化火或肝火扰心等为主的病证,所用代表方剂为龙胆泻肝汤或黄连解毒汤。6.黄芩和黄芩苷可通过上调PI3K/AKT/GSK3 β/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CORT抑郁模型小鼠齿状回神经发生发挥抗抑郁作用。

张银[7](2020)在《栀子豉汤基于神经保护作用的抗抑郁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抑郁症是以持续性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30年,除心血管疾病以外,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是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抑郁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明确,非常复杂。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等影像技术检查发现抑郁症患者海马体存在与慢性应激大鼠相似的整体形态改变,表现为海马神经元缺失,包括海马神经元坏死和凋亡、海马体积减少等。因此,神经细胞损伤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认为抗抑郁药物可以通过神经保护作用来发挥其抗抑郁功效。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由栀子和淡豆豉两味中药组成。大量的中医临床研究表明栀子豉汤对于抑郁症具有良好的调节和改善作用,但其抗抑郁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课题采用高浓度谷氨酸处理体外培养的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模拟慢性应激造成神经损伤抑郁时谷氨酸堆积的病理状态,同时采用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UMS)联合单独饲养的方法,建立神经损伤抑郁症动物模型,分别从细胞水平和整体动物水平,构建以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整体代谢谱和生物标志物为新指标的综合药效评价体系,揭示栀子豉汤复方基于神经保护作用的抗抑郁机制,确定栀子豉汤抗抑郁作用的药效学物质基础。具体内容如下:一、以高浓度谷氨酸刺激的PC12细胞为神经细胞损伤抑郁的体外筛选模型,分别从药效学及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栀子豉汤基于神经保护作用的抗抑郁配伍机制,确定栀子豉汤抗抑郁药效物质基础。(1)通过对神经损伤抑郁相关药效学指标的检测,比较栀子豉汤中栀子和淡豆豉单味药材及配伍的神经保护作用效果。结果显示栀子豉汤可以显着提高细胞存活率以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降低细胞凋亡率以及乳酸脱氢酶(LDH)和活性氧(ROS)水平,具有明显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且栀子豉汤的神经保护作用强于栀子和淡豆豉单味药材。从药效学角度揭示了栀子豉汤基于神经保护作用的抗抑郁配伍机制。同时,通过对抑郁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寻找栀子豉汤抗抑郁作用靶点。结果显示栀子豉汤可以显着上调CREB和Bcl-2的表达水平,下调Bax的表达水平,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了栀子豉汤基于神经保护作用的抗抑郁配伍机制。为其他抗抑郁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高通量筛选体外模型。(2)分别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技术对栀子豉汤基于神经保护作用的抗抑郁药效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成功定性鉴定出25个化学成分,并对其中六种主要活性成分京尼平-1-β-D-龙胆双糖苷、栀子苷、大豆苷、黄豆黄苷、染料木苷和大豆苷元进行了定量。明确了栀子豉汤基于神经保护作用的抗抑郁药效物质基础。二、采用高浓度谷氨酸刺激的PC12细胞作为神经损伤抑郁的细胞模型,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UHPLC-Q/TOF-MS技术的细胞代谢组学方法,从细胞水平揭示栀子豉汤基于神经保护作用的抗抑郁机制。(1)采用GC-MS技术对栀子豉汤保护谷氨酸致PC12细胞损伤的代谢轮廓进行分析。结合单变量和多元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推测与神经保护相关的抗抑郁差异代谢物,筛选出40个与栀子豉汤基于神经保护抗抑郁作用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在Metaboanalyst网站上进行代谢通路的富集分析和拓扑分析,推测与神经保护相关的抗抑郁差异代谢通路。(2)采用UHPLC-Q/TOF-MS技术对栀子豉汤保护谷氨酸致PC12细胞损伤的代谢轮廓进行分析。结合单变量和多元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推测与神经保护相关的抗抑郁差异代谢物,筛选出49个与栀子豉汤基于神经保护抗抑郁作用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在Metaboanalyst网站上进行代谢通路的富集分析和拓扑分析,推测栀子豉汤与神经保护相关的抗抑郁代谢通路。(3)比较两种质谱技术获得的差异代谢产物和抗抑郁代谢通路,结果表明栀子豉汤基于神经保护的抗抑郁作用与其改善细胞的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脂质代谢有关。三、采用CUMS刺激的大鼠作为神经损伤抑郁的动物模型,建立UHPLC-Q/TOF-MS技术的脑代谢组学方法,从动物水平揭示栀子豉汤基于神经保护作用的抗抑郁机制。(1)采用CUMS联合单独饲养的方法建立神经损伤抑郁症的动物模型,通过比较模型组和给药组抑郁大鼠行为学实验结果,评价栀子豉汤基于神经保护作用的抗抑郁效果。结果表明栀子豉汤能显着增加大鼠糖水偏爱百分比,降低强迫游泳和悬尾的停止不动时间,具有显着抗抑郁作用。(2)采用基于UH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对抑郁大鼠的脑代谢轮廓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筛选出26个与栀子豉汤抗抑郁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同样对其进行代谢通路分析发现,栀子豉汤基于神经保护的抗抑郁作用与其改善脑内的氨基酸代谢有关,包括谷胱甘肽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赖氨酸降解、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的代谢、酪氨酸代谢和色氨酸代谢。四、比较栀子豉汤对谷氨酸致PC12细胞损伤和CUMS诱导抑郁大鼠的代谢组学结果,揭示神经损伤细胞模型和抑郁动物模型的相关性。对谷氨酸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和CUMS诱导大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个模型中有10个共同的差异代谢物和5个共同的代谢通路,包括谷胱甘肽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的代谢和酪氨酸代谢。谷氨酸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和CUMS诱导抑郁大鼠模型在抗抑郁作用效果及抗抑郁作用机制两方面相关性较好,互为补充,可为其他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总之,本课题分别以谷氨酸损伤PC12细胞和CUMS刺激大鼠为神经损伤抑郁模型,从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构建以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整体代谢谱和生物标志物为新指标的综合药效评价体系,揭示了栀子豉汤基于神经保护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明确了栀子豉汤抗抑郁药效物质基础。上述研究成果为其他抗抑郁中药复方的配伍机制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高通量筛选细胞模型,为栀子豉汤处方的二次开发和抗抑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他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技术借鉴。

李晓宇[8](2020)在《柴胡醋制前后抗抑郁作用物质基础和药效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柴胡醋制前后对抑郁症模型和肝郁型抑郁症模型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明确柴胡醋制前后抗抑郁作用物质基础和靶点网络研究,以期初步比较并揭示柴胡醋制前后抗抑郁作用的有效成分及机制,为柴胡、醋柴胡的合理利用及其抗抑郁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1.通过文献挖掘和本草考证对柴胡炮制方法、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进行总结和分析。2.利用碱性的70%乙醇回流提取方式分别提取柴胡和醋柴胡中的有效成分,在D101大孔树脂柱中分别用水、35%乙醇和70%乙醇洗脱,采用谷氨酸和皮质酮诱导的不同PC12抑郁症细胞模型,对3种洗脱部位进行体外抗抑郁作用筛选;根据筛选用的结果,对有效部位采用制备液相敲除的方法,初步对生、醋柴胡抗抑郁作用的化学成分(群)进行分离和富集,同时进行体外抗抑郁作用筛选,并利用LC-MS对有效成分(群)进行质谱解析,初步确认有效成分(群)结构。3.利用TCMSP、Pharmmapper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三个化合物靶点数据库发掘化合物靶点;根据OMIM、TTD、CTD和Drug Bank四个数据库进行疾病靶点的研究,利用cytoscape 3.6.0构建化合物候选化合物-靶点网络,用Bisogenet中分子相互作用数据库,获得PPI数据,使用Clue GO对PPI网络中的候选目标进行了富集分析,包括Biological Process(BP)和Molecular Function(MF)的注释分析;对KEGG pathway进行富集分析,并对以上分析结果进行图形化展示,对有效成分(群)进行药效靶点预测。4.Wistar大鼠采用经典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方法建立抑郁症大鼠模型。运用蔗糖偏好、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进行行为学评价,检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递质和指标变化,同时观察脑和海马组织病理变化,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验证预测相关靶点蛋白的表达。在疾病模型上,对生、醋柴胡有效成分(群)抗抑郁药效作用进行验证,对其作用机制网络进行初步探索。5.在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抑郁症大鼠模型基础上,每天同时进行夹尾和束缚的方法,建立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合并肝郁证大鼠模型。进行证候积分,运用蔗糖偏好、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进行行为学评价,检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递质和指标变化,同时观察脑、海马和肝组织病理变化,在病证结合模型上,对生、醋柴胡有效成分(群)抗抑郁药效作用进行验证。结果1.文献研究发现,柴胡为疏肝解郁之要药,适用于抑郁症病位在肝者,经醋制后可使疏肝解郁之效增强。2.大孔树脂洗脱后,70%乙醇洗脱部位对两种细胞模型均有保护作用,柴胡和醋柴胡洗脱品得率(%)分别为1.70±0.09和1.78±0.03;对70%乙醇洗脱品进行制备液相的分离和富集得到柴胡和醋柴胡制备的柴胡皂苷(生SS和醋SS,下同)得率(%)分别为1.42±0.07和1.45±0.05;对富集到的皂苷类成分进行高效液相和质谱解析,显示出18种柴胡皂苷,鉴定出其中16种柴胡皂苷的结构,主要为柴胡皂苷和乙酰化柴胡皂苷。醋制后皂苷类成分含量增加。经细胞模型药效筛选后,生SS和醋SS在5,10和15 mg·L-1浓度时体外抗抑郁作用显着,且同等浓度下醋SS作用优于生SS;单体成分中SSa体外抗抑郁作用显着。3.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别建立化合物-疾病-靶点网络、PPI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和富集分析,对柴胡皂苷类成分进行抗抑郁作用网络构建,得到促进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的释放和PI3K/AKT、MAPK-ERK两条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4.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抑郁症大鼠模型的抗抑郁药效作用结果显示:生SS和醋SS抗抑郁作用明确。在0.54 g·kg-1剂量下均能提高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抑郁症大鼠的蔗糖偏好、增加其探索能力和运动能力,显着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且柴胡醋制前后制备品的效果更佳。5.对肝郁型抑郁模型的抗抑郁药效作用结果显示:生SS和醋SS在0.54g·kg-1剂量下均能改善肝郁型抑郁症大鼠外观行为学表现,改善大鼠证候积分,提高大鼠的蔗糖偏好、增加其探索能力和运动能力,显着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且醋SS的效果更佳。6.柴胡皂苷a抗抑郁作用明确。柴胡皂苷a在20 mg·kg-1剂量下能提高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抑郁症大鼠的蔗糖偏好、增加其探索能力和运动能力,显着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在10μmol·L-1剂量下体外抗抑郁效果与氟西汀相当。结论1.物质基础研究,利用p H为9的碱性乙醇提取-D101大孔树脂洗脱-制备液相分离富集-质谱解析的研究策略,对柴胡、醋柴胡物质基础进行表征过程中,建立了一种相对全面、快速、高效的柴胡皂苷类物质提取分离鉴定方法,富集样品主要是柴胡皂苷和乙酰化柴胡皂苷。2.药效作用研究,通过谷氨酸和皮质酮诱导的两种不同PC12抑郁症细胞模型,筛选的有效成分(群),并在疾病模型和病证结合模型中进行体内药效验证的方法,可快速、有效的进行柴胡抗抑郁药效的物质基础发现。同时发现生SS和醋SS可通过调节HPA轴,减少神经炎症介导神经内分泌,激活PI3K/AKT和MAPK通路,进而促进神经营养因子(BDNF)释放,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从而产生抗抑郁作用。且醋制后效果更佳,此实验结果与历代医学家“柴胡,醋制疏肝解郁功效增强”之说相吻合。在此基础上首次发现柴胡皂苷a可以通过调节HPA轴,激活PI3K/AKT和MAPK通路,调整细胞周期并抑制细胞凋亡,产生抗抑郁作用。

张鑫彤[9](2020)在《氯胺酮通过多巴胺第二受体对抑郁样大鼠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通常以情绪低落和快感缺乏为特征。约有15~30%的严重抑郁患者对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标准抗抑郁药(例如,血清素和再摄取抑制剂)无反应,被判定为患有抗治疗性抑郁(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抑郁发生的分子机制目前未尽可知。研发TRD新型疗法受到四个主要突破的推动:(1)增加多巴胺能神经传递可改善TRD症状;(2)中枢多巴胺能神经传递低时快感不足;(3)抗抑郁药可明显增强神经可塑性;(4)氯胺酮在TRD患者中显示出抗抑郁作用,并在临床前动物模型中增强突触可塑性。因此,本实验拟探究多巴胺系统是否在氯胺酮抗抑郁作用中发挥了生物学作用,将目标集中于多巴胺五种受体中的第二受体(dopamine D2 receptor,DRD2),并在个体和细胞水平上进行试验,具体试验操作如下:试验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雌雄各半),对照组(C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用慢性不可预知刺激结合孤独饲养培养其余40只大鼠21d,其中1组只接受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设置为模型组(D组);氯胺酮组(K组)大鼠腹腔注射氯胺酮,每7d给药一次,共3次;L组腹腔注射多巴胺第二受体抑制剂L-741,626,每7d给药一次,共3次;K+L组注射两种药物,L-741,626预先给药0.5h,给药方式同氯胺酮。对各组大鼠进行行为学测试,包括蔗糖偏好实验(sugar water preference test,SPT)、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TST),判定抑郁样大鼠的行为学变化。每周称量一次大鼠体重并记录,探究试验期间大鼠体重变化趋势,处死大鼠后称量大鼠脑重。收集大鼠大脑伏隔核及海马提取蛋白备用。采用尼氏染色及HE染色检测大鼠大脑海马神经细胞数量;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突触蛋白PSD-95、SYN及SYP的蛋白表达量;采用高尔基染色方法检测突触可塑性。选取多巴胺能细胞——PC12细胞进行离体验证,利用皮质酮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状态。应用CCK-8法检测皮质酮、氯胺酮、L-741,626、多巴胺第二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pramipexole)的最佳浓度。即设置对照组(C组)、皮质酮损伤组(D组)、皮质酮损伤加入氯胺酮组(K组)、皮质酮损伤加入L-741,626(L组)、皮质酮损伤加入氯胺酮及L-741,626(K+L组)、皮质酮损伤加入普拉克索组(P组)。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提取细胞蛋白备用。对组织及细胞提取的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RD2、AKT、p-AKT、GSK3β、p-GSK3β的蛋白表达变化。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组织、血液、细胞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DA及其代谢物HVA、糖皮质激素皮质酮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1)结合了慢性不可预知刺激及孤独饲养的大鼠可以模拟人类社会压力导致的抑郁样状态;(2)行为学测试表明,抑郁样状态的大鼠较对照组比对糖水的偏好率降低,证明其快感的缺失;在强迫游泳实验及悬尾实验中表现为不动时间的延长,表现其行为绝望。氯胺酮可以逆转上述状态,而多巴胺第二受体抑制剂L-741,626减弱了氯胺酮的这种作用;(3)大鼠脑组织的尼氏、HE染色表明,抑郁样状态会使大鼠大脑的神经细胞发生改变,表现为部分细胞坏死,核仁不明显或消失,结构不完整。氯胺酮的使用会使脑部神经细胞的状态好转,L-741,626部分拮抗了氯胺酮的作用;(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突触蛋白的表达及高尔基染色表明,抑郁样大鼠的突触可塑性发生了变化,氯胺酮可使突触蛋白的表达增高,增加突触密度,L-741,626会拮抗氯胺酮的作用,表明氯胺酮可能通过多巴胺第二受体产生抗抑郁作用;(5)皮质酮可以对多巴胺能细胞-PC12细胞造成损伤,从细胞形态可以看出,氯胺酮可以对损伤细胞起到保护作用,普拉克索的使用可以提高细胞的存活率;(6)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在大鼠的海马、伏隔核以及细胞中,DRD2、p-GSK3β、GSK3β、p-AKT、AKT的蛋白表达除AKT外均出现统计学差异,但就p-AKT与AKT的比值而言,该比值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GSK3β与GSK3β统计学差异显着;(7)DA、HVA、CORT含量的改变肯定了抑郁样状态伴随着神经递质和糖皮质激素的变化。以上结果表明:氯胺酮可以通过多巴胺第二受体部分发挥抗抑郁作用。

周云丰[10](2020)在《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以心境低落、快感缺失、睡眠和认知障碍为主要特点,严重威胁人类的身心健康。虽然已有大量的抗抑郁药物上市,然而,目前抑郁症患者对治疗的响应率较低。另外,较多的不良反应也限制了抗抑郁药物的临床应用,因此研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成为当今的迫切需求。远志是我国常用的传统中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抑郁症的病因复杂,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新近发展起来的代谢组学技术为抑郁症发病机理和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嗅球切除(olfactory bulbectomy,OBX)诱导的大鼠是较早应用于抑郁症研究的动物模型,然而OBX大鼠体内的代谢物改变并不清楚。现有的研究初步证明远志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然而,对远志抗抑郁活性的评价并不全面,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本研究首次采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究OBX模型大鼠尿液和海马代谢物特征的变化,并揭示OBX大鼠脑内调节能量的信号通路及自噬的改变;同时,采用小鼠行为绝望模型、大鼠OBX模型和大鼠慢性束缚(chronic restraint stress,CRS)模型研究远志提取物的抗抑郁药效及作用机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嗅球切除大鼠代谢组学及自噬状态研究Sprague-Dawley大鼠麻醉后,采用吸除嗅球的方式建立OBX大鼠模型。术后恢复2周,灌胃给予大鼠氟西汀(10 mg/kg),14天后收集大鼠24 h尿液,并进行行为学评价,包括空场检测、高架十字迷宫检测、强迫游泳检测(forced swimming test,FST)、高情绪行为评价和Morris水迷宫检测。行为学检测结束后处死动物,收集大鼠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和海马组织,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大鼠PFC中色氨酸相关代谢物和神经递质的水平;同时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收集的大鼠尿液和海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海马和PFC中AMPK-mTOR信号通路蛋白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OBX大鼠表现出显着的高活性和高情绪反应,在FST中的不动时间显着增加,在水迷宫检测中表现出学习记忆能力降低,氟西汀能逆转OBX大鼠的抑郁样行为,但不能改善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缺失。OBX大鼠PFC中色氨酸、5-羟吲哚乙酸和多巴胺水平升高,而犬尿氨酸和5-羟色胺水平显着降低,氟西汀能逆转OBX大鼠PFC中犬尿氨酸、5-羟色胺和5-羟吲哚乙酸的含量变化。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OBX大鼠尿液和海马代谢物轮廓与假手术组相比发生明显的分离。通过多元数据分析,在大鼠尿液和海马中分别鉴定到26个和16个差异代谢物作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这些差异代谢物的改变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肠道菌群代谢、嘌呤代谢和抗坏血酸和醛糖二酸代谢等通路的紊乱,氟西汀能部分逆转这些代谢物的异常。另外,OBX大鼠海马和PFC中感受能量状态的AMPK-mTOR信号通路异常,自噬受到抑制,氟西汀可恢复AMPK-mTOR通路的正常功能,提高自噬水平。2远志提取物抗抑郁药效研究采用小鼠行为绝望模型、大鼠OBX模型和大鼠CRS模型,通过多种行为学检测评价远志提取物的抗抑郁药效。结果显示,远志提取物(0.5和1g/kg)灌胃给药14天,可显着减少ICR小鼠在FST中的不动时间;远志提取物(0.5和1g/kg)灌胃给药28天能明显缓解OBX模型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减少OBX大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的开臂停留时间和运动总路程,降低OBX大鼠的高情绪评分和空场运动活性,缩短OBX大鼠在FST中的不动时间;远志提取物(0.5和1 g/kg)灌胃给药28天能提高CRS大鼠的糖水偏爱指数,缩短CRS大鼠在新奇抑制摄食检测中的摄食潜伏期和在FST中的不动时间,增加CRS大鼠的空场运动路程,但对CRS大鼠的体重降低和在高架十字迷宫中的焦虑样行为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透射电镜和RT-qPCR技术研究远志提取物的抗抑郁作用机制。结果显示,远志提取物可提高行为绝望模型小鼠大脑皮层、OBX大鼠和CRS大鼠PFC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减少p62的水平,从而促进自噬的发生。远志提取物能使OBX大鼠和CRS大鼠PFC中紊乱的AMPK-mTOR信号通路恢复正常,抑制Akt、mTOR和ULK1的过度磷酸化,并提高p-AMPK的水平。OBX和CRS导致大鼠PFC中小胶质细胞激活,活化NLRP3炎性小体,提高炎症相关因子NLRP3、IL-1β、IL-6、IL-18和TNF-α mRNA的相对水平;远志提取物可抑制OBX大鼠和CRS大鼠PFC中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减少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降低炎症相关因子的mRNA水平。此外,远志提取物还能改善抑郁模型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损伤,提高GFAP、NeuN和PSD 95的蛋白表达水平。综上,代谢组学研究表明OBX导致大鼠尿液和海马代谢物发生显着改变,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等通路的紊乱,鉴定的生物标志物可有助于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并为抑郁症的诊断提供参考;远志提取物能够通过纠正AMPK-mTOR信号的异常、提高自噬水平、抑制过度的神经炎症反应和提高神经可塑性,逆转行为绝望模型、OBX模型和CRS模型动物的抑郁样行为,发挥显着的抗抑郁作用。

二、Antagonism of antidepressant on the apoptosis in cultured PC12 cells induced by corticosterone and the studies on related gen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ntagonism of antidepressant on the apoptosis in cultured PC12 cells induced by corticosterone and the studies on related genes(论文提纲范文)

(1)柴胡皂苷b2对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图及创新点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图
        1.2.3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抑郁症概述
    2.2 抑郁症病理机制研究进展
        2.2.1 神经递质
        2.2.2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假说
        2.2.3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假说
        2.2.4 炎症因子
    2.3 抑郁症治疗
        2.3.1 西药
        2.3.2 中药及其成分
        2.3.3 中药方剂
    2.4 柴胡及柴胡皂苷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
        2.4.1 柴胡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
        2.4.2 柴胡皂苷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
    2.5 SSb2 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5.1 抗炎作用
        2.5.2 抗凋亡作用
        2.5.3 抗癌作用
        2.5.4 抗病毒作用
第三章 SSb2对CORT诱导PC12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2.1 材料
        3.2.2 仪器
        3.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CORT诱导PC12 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3.3.3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SSb2对PC12 细胞的影响
        3.3.4 MTT法测定SSb2对CORT诱导PC12 细胞损伤的细胞活力
        3.3.5 微板法检测PC12 细胞LDH释放率
        3.3.6 Hoechst33342/PI双染色检测PC12 细胞凋亡
        3.3.7 Annexin V-FITC/ PI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
    3.4 实验结果
        3.4.1 CORT诱导PC12 细胞损伤的模型建立及SSb2对PC12 细胞毒性的影响
        3.4.2 SSb2对CORT诱导PC12 细胞损伤的细胞存活率及LDH释放率的影响
        3.4.3 SSb2对CORT诱导PC12 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四章 基于LC-MS代谢组学研究SSb2对CORT诱 PC12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材料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样本预处理
        4.3.2 备样方法
        4.3.3 液相条件
        4.3.4 质谱条件
        4.3.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3.6 比色法检测谷氨酸含量和谷氨酰胺酶活力
    4.4 实验结果
        4.4.1 仪器稳定性监测
        4.4.2 多元统计分析
        4.4.3 CORT损伤PC12 细胞差异代谢物的筛选研究
        4.4.4 SSb2对CORT损伤PC12 细胞代谢物的调节作用
        4.4.5 差异代谢物的热图分析
        4.4.6 代谢通路分析
        4.4.7 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通路定量验证
    4.5 小结与讨论
        4.5.1 小结
        4.5.2 讨论
第五章 SSb2 通过抑制p38/NF-κB信号通路和线粒体凋亡通路对CORT诱导的PC12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1 材料
        5.2.2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测定MMP
        5.3.2 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炎症因子
        5.3.3 Western blot
        5.3.4 抗原抗体反应
        5.3.5 蛋白检测及分析
        5.3.6 数据处理
    5.4 结果
        5.4.1 SSb2对CORT损伤PC12 细胞的TNF-?,IL-1?,IL-6 影响
        5.4.2 SSb2对p38/NF-?B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5.4.3 SSb2对CORT损伤PC12 细胞MMP影响
        5.4.4 SSb2 对线粒体凋亡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5.5 小结与讨论
        5.5.1 小结
        5.5.2 讨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1.1 SSb2对CORT损伤PC12 细胞的保护作用
        6.1.2 基于LC-MS代谢组学研究SSb2对CORT诱导PC12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6.1.3 SSb2 抑制p38/NF-κB通路和线粒体凋亡通路保护CORT诱导PC细胞损伤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

(2)柴胡—白芍药对及其成分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与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柴胡-白芍药对配伍研究进展
        2.1 柴胡-白芍药对配伍的化学机制研究
        2.2 柴胡-白芍药对配伍的药代动力学机制研究
        2.3 柴胡-白芍药对配伍的药理机制研究
        2.3.1 柴胡、白芍的抗抑郁药理机制研究
        2.3.2 柴胡-白芍药对的抗抑郁药理机制研究
        2.4 小结
    3 抑郁症研究概况
        3.1 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3.2 抗抑郁药物研究进展
        3.2.1 抗抑郁西药
        3.2.2 抗抑郁中药及天然药物
        3.3 抑郁动物及细胞模型
        3.3.1 抑郁动物模型
        3.3.2 抑郁细胞模型
        3.4 小结
    4 药物协同作用研究概述
        4.1 药物协同作用定义
        4.2 药物协同作用评价方法
        4.2.1 Loewe Additivity模型法
        4.2.2 Bliss Independence模型法
        4.2.3 Chou-Talalay模型法
        4.3 小结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思路、技术路线、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柴胡-白芍药对配伍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研究
    1 引言
    2 实验方法
        2.1 柴胡、白芍化学成分收集及抗抑郁成分筛选
        2.2 抑郁症靶点收集
        2.3 抗抑郁成分靶点预测及其抗抑郁靶点获取
        2.4 抗抑郁成分-抗抑郁靶点网络构建
        2.5 KEGG抗抑郁通路富集分析
        2.6 抗抑郁靶点-抗抑郁通路网络构建
        2.7 抗抑郁成分贡献指数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柴胡-白芍抗抑郁成分及抗抑郁靶点
        3.2 柴胡-白芍抗抑郁通路
        3.3 柴胡-白芍抗抑郁成分贡献指数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与协同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CUMS大鼠模型的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改善抑郁行为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饮片提取物色谱分析
        3.2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体重的影响
        3.3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糖水偏好的影响
        3.4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旷场穿越格数的影响
        3.5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基于LC-MS代谢组学的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研究
        1 引言
        1.1 血液和海马为药理研究中常用样本
        1.2 PBMCs是一种用于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的新样本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血浆代谢的影响
        3.2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PBMCs代谢的影响
        3.3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海马代谢的影响
        3.4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血浆、PBMCs、海马代谢的比较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 基于花生四烯酸代谢和嘌呤代谢的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血浆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
        3.2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海马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
        3.3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海马嘌呤代谢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节 基于MAPK/NF-κB/NLRP3 信号通路的柴胡-白芍药对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的协同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海马MAPK/NF-κB/NLRP3 信号通路的影响
        3.2 柴胡-白芍对CUMS大鼠海马炎症因子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柴胡-白芍药对成分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与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模型的柴胡-白芍药对抗抑郁活性成分筛选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皮质酮对PC12 细胞存活的影响
        3.2 柴胡-白芍成分对PC12 细胞存活的影响
        3.3 柴胡-白芍成分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存活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基于数学模型的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存活的影响
        3.2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的影响
        3.3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凋亡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 基于LC-MS代谢组学的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代谢物的影响
        3.2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代谢通路的影响
        3.3 细胞代谢组学结果与网络药理学结果关联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节 基于色氨酸代谢、TCA循环、嘌呤代谢、谷氨酸代谢通路的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色氨酸代谢的影响
        3.2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TCA循环的影响
        3.3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嘌呤代谢的影响
        3.4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谷氨酸代谢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节 基于MAPK/NF-κB/NLRP3 信号通路的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配伍协同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MAPK/NF-κB/NLRP3 信号通路的影响
        3.2 柴胡皂苷A-芍药内酯苷对皮质酮损伤PC12 细胞炎症因子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工作总结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3)基于多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逍遥散抗抑郁研究进展
        2.1 逍遥散抗抑郁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2.2 逍遥散抗抑郁药效学评价研究进展
        2.3 逍遥散抗抑郁多组学研究进展
        2.3.1 逍遥散抗抑郁的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2.3.2 逍遥散抗抑郁的蛋白组学研究进展
        2.3.3 逍遥散抗抑郁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2.3.4 逍遥散抗抑郁的微生物组学研究进展
        2.4 逍遥散抗抑郁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2.5 逍遥散抗抑郁多组学与分子药理学关联研究进展
        2.6 逍遥散抗抑郁网络药理学研究进展
    3 组学技术在中药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
        3.1 转录组学在中药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
        3.2 蛋白组学在中药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
        3.3 代谢组学在中药抗抑郁研究进展
        3.4 代谢表型在抑郁症研究进展
        3.5 其他组学在中药抗抑郁中研究进展
    4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抗抑郁研究进展
        4.1 网络药理学概述与研究流程
        4.2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抗抑郁研究应用
        4.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抗抑郁研究存在的问题
        4.4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抗抑郁研究发展趋势
    5 科学问题
    6 本课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逍遥散的化学成分表征及组学样本收集
    第一节 逍遥散化学成分表征
        1.1 引言
        1.2 材料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4.1 逍遥散化学成分表征
        1.5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逍遥散抗抑郁药效验证与样本采集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逍遥散对CUMS大鼠体重的影响
        2.4.2 逍遥散对CUMS大鼠糖水偏爱率的影响
        2.4.3 逍遥散对CUMS大鼠旷场指标的影响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章 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LC-MS的逍遥散抗抑郁大鼠海马代谢组学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4.1 逍遥散干预CUMS抑郁大鼠的海马组织液质代谢轮廓分析
        1.4.2 逍遥散干预CUMS抑郁大鼠生物标志物分析
        1.4.3 逍遥散干预CUMS抑郁大鼠代谢通路分析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多生物标本代谢组学证据分析的逍遥散调节抑郁症代谢表型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逍遥散代谢组学的信息收集与分析
        2.4.2 差异代谢物数量的比较分析
        2.4.3 差异代谢物变化趋势的统计分析
        2.4.4 通路富集分析
        2.4.5 通路交互分析
        2.4.6 蛋白网络模块划分与核心蛋白的识别
        2.4.7 功能模块的验证分析
        2.4.8 差异代谢物的验证分析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3.5.2 讨论
    第三节 基于对接评分加权法的逍遥散抗抑郁代谢表型通路优化排序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抑郁症代谢生物标志物-酶网络分析
        3.4.2 代谢生物标志物-靶点网络分析
        3.4.3 重要通路的选择和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四章 逍遥散抗抑郁CUMS大鼠海马“基因-蛋白-代谢”多组学机制研究
    第一节 逍遥散对CUMS大鼠抗抑郁作用的转录组学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4.1 转录组数据评估
        1.4.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1.4.3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1.4.4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1.4.5 关键基因文献验证
        1.4.6 逍遥散回调差异基因分析
        1.4.7 逍遥散回调差异表达基因PPI网络分析
        1.4.8 逍遥散回调差异通路分析
        1.4.9 逍遥散回调差异基因验证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ITRAQ技术探讨逍遥散对CUMS大鼠海马蛋白质组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差异表达蛋白分析
        2.4.2 逍遥散回调蛋白分析
        2.4.3 逍遥散回调差异表达蛋白GO注释分析
        2.4.4 逍遥散回调差异表达蛋白KEGG通路富集分析
        2.4.5 逍遥散回调差异蛋白验证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基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数据整合的逍遥散抗抑郁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基于转录组学和蛋白学数据的逍遥散抗抑郁海马组织通路整合分析
        3.4.2 逍遥散对氧化磷酸化通路MrccⅠ,MrccⅢ和MrccⅣ活性的影响
        3.4.3 逍遥散对氧化磷酸化通路Uqcrc2 mRNA水平的影响
        3.4.4 逍遥散对氧化磷酸化通路Ndufs6 蛋白水平的影响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四节 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整合的逍遥散抗抑郁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数据的逍遥散抗抑郁海马组织通路整合分析
        4.4.2 逍遥散对谷氨酸能突触通路谷氨酸含量的影响
        4.4.3 逍遥散对谷氨酸能突触通路Gad1, Gls, Glur1和Grin2a水平的影响
        4.4.4 逍遥散对谷氨酸能突触通路Gng12和Slc1a3 mRNA水平的影响
        4.4.5 逍遥散对谷氨酸能突触通路Eaat2、Nmdar1、Mglur1、Erk1/2 和Creb蛋白水平的影响
        4.5 小结与讨论
        4.5.1 小结
        4.5.2 讨论
第五章 逍遥散抗抑郁网络药理学及分子验证研究
    第一节 基于ADME筛选逍遥散活性成分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4.1 逍遥散化学成分的收集
        1.4.2 逍遥散化学成分的ADME预测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逍遥散抗抑郁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逍遥散的靶点分析
        2.4.2 逍遥散活性成分-靶点网络(C-T网络)
        2.4.3 逍遥散的靶点-疾病网络(T-D网络)
        2.4.4 逍遥散的靶点-通路网络(T-P网络)
        2.4.5 基于贡献指数筛选逍遥散活性成分
        2.5 小结和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逍遥散抗抑郁分子生物学验证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逍遥散抗抑郁的重要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对接
        3.4.2 谷氨酸能突触通路验证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工作总结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抑郁症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抑郁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1. 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线粒体损伤
        2.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与突触可塑性损伤
        3. 线粒体生物合成异常与抑郁症神经元突触重塑
        4. 从“脾”论治抑郁症或成为中医治疗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实验一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基于AMPK/SIRT1/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对皮质酮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突触重塑的影响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突触微环境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
        概述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结语
    一、研究总结
    二、初步结论
    三、存在不足
    四、创新点
    五、展望
第四部分 附录
    附录1: 致谢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附录3 个人简历

(5)基于miR-29b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探究逍遥散及芍药苷抗抑郁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Micro RNA、海马损伤与抑郁症发病机制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中西药及天然分子化合物抗抑郁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实验一、逍遥散及芍药苷抗抑郁症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机制研究
    前言
    1. 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建立与评价
    2. 抑郁症大鼠海马CA3区miR-29b和神经元凋亡通路基因表达变化及逍遥散、芍药苷调节作用
    3. 抑郁症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凋亡通路蛋白表达变化及逍遥散、芍药苷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实验二、基于miR-29b抑制凋亡途径探究LPS诱导HT22细胞凋亡模型中芍药苷在逍遥散中的关键作用
    前言
    1. HT22细胞系凋亡模型的建立与评价及逍遥散含药血清、逍遥散芍药苷敲除液(Mab-PF)含药血清和芍药苷最佳给药浓度筛选
    2. LPS诱导HT22细胞系凋亡模型miR-29b,线粒体凋亡通路基因表达水平及逍遥散,Mab-PF,芍药苷调节作用
    3. HT22细胞系凋亡模型线粒体凋亡通路蛋白表达水平及逍遥散,Mab-PF,芍药苷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实验三、梯度浓度逍遥散、芍药苷对miR-29b靶向基因BIM蛋白抑制作用研究
    前言
    1. 细胞流式检测LPS诱导HT22细胞系凋亡比率及各浓度药物组干预作用
    2. 梯度逍遥散、芍药苷对miR-29b靶向基因BIM蛋白抑制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实验四、基于慢病毒转染技术研究芍药苷靶向调控miR-29b抑制BIM蛋白表达作用
    前言
    基于慢病毒转染研究研究芍药苷靶向调控miR-29b抑制BIM蛋白表达作用
    参考文献
结语
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黄芩在治疗抑郁症方剂中的配伍应用及其抗抑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古代中医对抑郁症相关疾病的论述
    二、现代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1 病因病机
        2 辨证与治疗
    三、清热药及含清热药方的抗抑郁研究
        1 清热药
        2 含清热药方
    四、黄芩及含黄芩方的抗抑郁研究
        1 黄芩及其活性成分
        2 临床常用的含黄芩方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含黄芩抗抑郁方的主治病证与配伍方法研究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 方剂来源
        2 文献筛选标准
        3 资料规范
    二、数据挖掘方法
        1 频数统计
        2 关联规则分析
        3 复杂网络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含黄芩抗抑郁方临床研究文献
        1 常用方剂及类别
        2 总有效率
        3 不良反应发生率
        4 主治病证
        5 配伍方法
        6 黄芩与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及比例
        7 小结
        (二) 含黄芩抗抑郁方病案文献
        1 常用方剂及类别
        2 主治病证
        3 配伍方法
        4 黄芩与核心配伍药物的用量及比例
        5 证治规律
        6 小结
        (三) 临证加用黄芩文献
        1 原方及主治证型
        2 加用黄芩所对应的病机与症状
        3 与黄芩同时加入处方的药物
        4 黄芩用量
        5 小结
    四、讨论
        1 含黄芩抗抑郁方所治病证的主要病机
        2 含黄芩抗抑郁方所治病证的证候特点
        3 含黄芩抗抑郁方的常用配伍方法
        4 含黄芩抗抑郁方的类别及功效
        5 黄芩在抗抑郁方中的作用与地位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一、研究背景
        1 抑郁症神经发生假说
        2 抗抑郁药对神经发生的作用
    二、黄芩及黄芩苷对CORT抑郁模型小鼠行为学及血清皮质酮含量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三、基于PI3K/AKT/GSK3β/β-catenin通路的黄芩及黄芩苷对CORT抑郁模型小鼠神经发生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四、黄芩水煎剂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栀子豉汤基于神经保护作用的抗抑郁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传统中药的抗抑郁作用研究进展
    一、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一)神经损伤相关假说
        (二)非神经损伤相关假说
    二、抗抑郁研究的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
        (一)动物模型
        (二)细胞模型
    三、传统中药的抗抑郁作用研究技术
        (一)细胞生物学技术
        (二)实验动物技术
        (三)现代仪器分析技术
    四、小结
第二章 栀子豉汤抗抑郁作用的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一、栀子豉汤抗抑郁作用的配伍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二、栀子豉汤有效部位的定性分析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三、栀子豉汤有效部位的定量分析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章 栀子豉汤对谷氨酸致PC12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一、基于GC-MS技术的栀子豉汤对谷氨酸致PC12 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二、基于UHPLC-Q/TOF-MS技术的栀子豉汤对谷氨酸致PC12 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三、基于GC-MS和 UHPLC-Q/TOF-MS两种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比较分析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章 栀子豉汤对CUMS诱导的抑郁大鼠抗抑郁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
    一、栀子豉汤对CUMS诱导抑郁大鼠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二、基于UHPLC-Q/TOF-MS技术的栀子豉汤对CUMS诱导抑郁大鼠抗抑郁作用代谢组学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五章 谷氨酸致PC12 细胞损伤模型和CUMS诱导抑郁大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结果比较分析
    一、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8)柴胡醋制前后抗抑郁作用物质基础和药效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立项依据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思路
    第三节 技术路线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柴胡醋制历史沿革
        1 柴胡醋制前后古籍记载
        2 含柴胡醋制的方剂
        3 小结
    第二节 柴胡醋制前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 柴胡醋制前后化学成分研究
        2 柴胡醋制前后药理作用研究
    第三节 抑郁症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2 药物研究进展
    第四节 抑郁症模型研究现状
        1 动物模型
        2 细胞模型
        3 小结
第二章 基于体外抗抑郁药效的柴胡醋制前后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第一节 基于体外抗抑郁活性的柴胡醋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分离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目标成分质谱解析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
        3 结果和讨论
第三章 柴胡醋制前后抗抑郁药效作用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柴胡皂苷类成分抗抑郁作用机制探索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基于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模型的醋柴胡抗抑郁药效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基于肝郁型抑郁症大鼠模型的柴胡醋制前后抗抑郁药效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柴胡皂苷a抗抑郁药效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SSa抗抑郁靶点预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SSa抗抑郁药效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1 讨论与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9)氯胺酮通过多巴胺第二受体对抑郁样大鼠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抑郁症概述
        1.1.1 抑郁症研究进展
        1.1.2 动物抑郁模型
    1.2 氯胺酮研究进展
        1.2.1 氯胺酮的药理作用
        1.2.2 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
    1.3 多巴胺及其受体发挥的生物学作用
        1.3.1 多巴胺系统概述
        1.3.2 多巴胺系统对抑郁症的调节
        1.3.3 DRD2介导的信号通路中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 大鼠抑郁样模型的制备及在体试验
        2.2.1 大鼠抑郁样模型的制备及分组
        2.2.2 蔗糖偏好实验
        2.2.3 悬尾实验
        2.2.4 强迫游泳实验
        2.2.5 体重监测
        2.2.6 脑重称量
        2.2.7 尼氏染色
        2.2.8 高尔基染色
        2.2.9 HE染色
        2.2.10 免疫组织化学
        2.2.11 Western-Blot方法检测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
        2.2.12 脑内及血液中CORT,HVA及 DA测定
    2.3 细胞损伤模型的制备及离体实验
        2.3.1 细胞分组及药物处理
        2.3.2 CCK-8检测细胞活力
        2.3.3 细胞形态学观察
        2.3.4 Western-Blot方法检测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
        2.3.5 细胞中CORT,HVA及 DA含量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氯胺酮对抑郁样大鼠的行为学影响
        3.1.1 氯胺酮对抑郁样大鼠蔗糖偏好的影响
        3.1.2 氯胺酮对抑郁样大鼠悬尾时间长短的影响
        3.1.3 氯胺酮对抑郁样大鼠强迫游泳时间长短的影响
        3.1.4 氯胺酮对抑郁样大鼠体重变化的影响
        3.1.5 氯胺酮对抑郁样大鼠体重与脑重比值的影响
    3.2 氯胺酮对抑郁样大鼠脑区神经元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3.2.1 氯胺酮对抑郁样大鼠脑区神经元的影响
        3.2.2 氯胺酮对抑郁样大鼠脑区HE染色结果的影响
        3.2.3 氯胺酮对抑郁样大鼠脑区突触蛋白表达的影响
        3.2.4 氯胺酮对抑郁样大鼠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3.3 氯胺酮对抑郁样大鼠脑区多巴胺第二受体及其所在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3.4 大鼠脑区及血液中CORT,HVA及 DA含量变化
    3.5 药物浓度的测定
        3.5.1 皮质酮浓度的测定
        3.5.2 氯胺酮浓度的测定
        3.5.3 L-741,626浓度的测定
        3.5.4 普拉克索浓度的测定
    3.6 细胞形态学观察
    3.7 氯胺酮对损伤细胞中多巴胺第二受体及其所在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
    3.8 氯胺酮对损伤细胞内CORT,HVA及 DA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氯胺酮通过DRD2调节抑郁样大鼠的行为学变化
    4.2 氯胺酮通过DRD2调节抑郁样大鼠脑区神经元及突触可塑性
    4.3 氯胺酮通过DRD2对其下游蛋白表达的影响
    4.4 氯胺酮通过DRD2对体内单胺类物质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代谢组学在抑郁症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代谢组学在基于动物模型的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2 代谢组学在临床抑郁症诊断中的应用
        3 代谢组学在抗抑郁治疗中的应用
        4 总结与展望
    第二节 自噬与抑郁症的关系研究进展
        1 自噬与抑郁症
        2 自噬与抗抑郁治疗
        3 总结与展望
    第三节 远志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1 远志对学习记忆的改善作用
        2 远志的抗抑郁作用
        3 远志对神经系统的其他药理作用
        4 远志活性部位和单体的体外神经保护作用
        5 总结与展望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嗅球切除大鼠代谢组学及自噬状态研究
    第一节 嗅球切除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行为学评价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嗅球切除手术
        2.2 分组及给药
        2.3 行为学检测
        2.4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OBX对大鼠空场活性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3.2 OBX对大鼠在EPM检测中行为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3.3 OBX对大鼠在FST和HET中行为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3.4 OBX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嗅球切除对大鼠前额叶皮层色氨酸相关代谢物及神经递质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取材
        2.2 样品分析与LC-MS检测
        2.3 蛋白提取和定量
        2.4 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OBX对大鼠PFC TRP相关代谢物和神经递质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3.2 OBX对大鼠血清TRP和PFC中TRP代谢酶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 嗅球切除大鼠尿液和海马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大鼠尿液收集和海马取材
        2.2 尿液的肌酐测定
        2.3 尿液和海马样品的制备
        2.4 UPLC-Q-TOF-MS分析方法
        2.5 方法学考察
        2.6 数据预处理和多元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尿液的肌酐校正与相关性分析
        3.2 UPLC-Q-TOF-MS方法学考察结果
        3.3 大鼠尿液和海马的代谢轮廓分析结果
        3.4 潜在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3.5 代谢通路分析
        4 讨论
        4.1 氨基酸代谢
        4.2 能量代谢
        4.3 肠道菌群代谢
        4.4 嘌呤代谢
        4.5 抗坏血酸和醛糖二酸代谢
        5 小结
    第四节 嗅球切除大鼠海马和前额叶皮层AMPK-mTOR通路和自噬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蛋白提取及Western blot实验步骤
        2.2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OBX对大鼠海马AMPK-mTOR信号通路和自噬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3.2 OBX对大鼠PFC AMPK-mTOR信号通路和自噬的影响及氟西汀的干预作用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远志提取物抗抑郁药效研究
    第一节 远志提取物对行为绝望模型小鼠的抗抑郁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与耗材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远志提取物的制备
        2.2 远志提取物中3,6'-二芥子酰基蔗糖的含量测定
        2.3 分组及给药
        2.4 小鼠强迫游泳检测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远志提取物的HPLC分析
        3.2 远志提取物对小鼠FST不动时间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远志提取物对嗅球切除模型大鼠的抗抑郁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OBX手术
        2.2 分组及给药
        2.3 行为学检测
        2.4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在EPM检测中行为的影响
        3.2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高情绪行为、空场活性及FST不动时间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 远志提取物对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大鼠的抗抑郁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造模及给药
        2.2 糖水偏爱检测
        2.3 新奇抑制摄食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体重和糖水偏爱的影响
        3.2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在EPM中行为的影响
        3.3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在新奇抑制摄食检测、OFT和FST中行为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远志提取物对抑郁模型动物自噬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实验
        2.2 取材方法
        2.3 Western blot实验
        2.4 透射电镜检测实验步骤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远志提取物对行为绝望模型小鼠大脑皮层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3.2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3.3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
        3.4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自噬体生成的影响
        3.5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 AMPK-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3.6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 AMPK-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远志提取物对抑郁模型动物神经炎症和可塑性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设备
        1.3 引物序列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实验
        2.2 取材方法
        2.3 Western blot实验
        2.4 免疫荧光染色步骤
        2.5 RT-qPCR实验流程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3.2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小胶质细胞的影响
        3.3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NLRP3炎性小体的影响
        3.4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炎症相关因子mRNA的影响
        3.5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炎症相关因子mRNA水平的影响
        3.6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3.7 远志提取物对CRS大鼠PFC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3.8 远志提取物对OBX大鼠PFC中NeuN和PSD 95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介

四、Antagonism of antidepressant on the apoptosis in cultured PC12 cells induced by corticosterone and the studies on related genes(论文参考文献)

  • [1]柴胡皂苷b2对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施浩. 山西大学, 2021
  • [2]柴胡—白芍药对及其成分配伍增效抗抑郁作用与协同机制研究[D]. 李肖. 山西大学, 2021(01)
  • [3]基于多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整合研究[D]. 高耀. 山西大学, 2021
  • [4]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D]. 任非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miR-29b抑制海马神经元凋亡探究逍遥散及芍药苷抗抑郁作用机制[D]. 侯雅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黄芩在治疗抑郁症方剂中的配伍应用及其抗抑郁机制研究[D]. 赵凡.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
  • [7]栀子豉汤基于神经保护作用的抗抑郁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D]. 张银.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8]柴胡醋制前后抗抑郁作用物质基础和药效作用机制的研究[D]. 李晓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氯胺酮通过多巴胺第二受体对抑郁样大鼠的调节作用[D]. 张鑫彤.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10]远志提取物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D]. 周云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标签:;  ;  ;  ;  ;  

抗抑郁药对皮质酮诱导的培养PC12细胞凋亡的拮抗作用及相关基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