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捣黄龙——随时随地快捷访问文件夹(论文文献综述)
李展鸿[1](2021)在《基于便携式光谱仪的白酒掺假检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场存在众多仿冒白酒,包括对原酒进行掺水或工业酒精,而目前针对白酒掺假的检测往往仅限于在实验室大型设备检测以及外包装溯源,并不能即时有效地进行检测,因此,现有的白酒检测模式有待改进。随着科技发展,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越来越完善,该技术可以快速、无损检测样本,并且处理样本数据简单,在食品掺假检测方面有着重要应用,是潜在的可以用于白酒掺假检测的手段,但是目前基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的白酒掺假研究文献上鲜有报道。因此基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的白酒掺假研究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的白酒掺假类型识别研究:通过便携式近红外光谱模块DLP NIRscan Nano,对掺水和掺工业酒精的50种不同品牌的白酒分别进行瓶外检测,针对样本光谱的噪声进行预处理,经过预处理后获得掺水或掺工业酒精样本各1050个,然后对白酒的掺水和掺工业酒精两种掺假类型进行分类识别研究,对比分析了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的掺假类型识别结果以及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的掺假类型识别结果。使用SVM得到的训练集和测试集分类精度分别为95.8%、95.2%,使用XGBoost得到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分类精度分别为100%、98.3%,结果表明XGBoost对于这两种白酒掺假类型识别精度更高。(2)基于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的白酒掺假度识别研究:对经过SG+SNV预处理后的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拟合处理,然后采用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以及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Square method,PLS)对白酒掺水或工业酒精的量进行识别。通过BP算法得到的两种掺假类型的拟合均方根误差为0.027,相关系数为94.8%,通过PLS算法得到的拟合均方根误差为0.005,相关系数为0.997%,因此,通过PLS算法得到的白酒掺假量识别精度更高。(3)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的白酒掺假系统开发:在前两章对于掺假类型与掺假度识别的基础上,开发了白酒掺假检测的物联网系统平台,首先搭建了服务器,用户使用安卓通过蓝牙与光谱仪建立连接,控制光谱仪进行扫描数据,然后将安卓手机与服务器通过网络连接,将数据上传至服务器,服务器中的算法分析得到掺假类型和掺假度后,通过网络将结果传回客户端进行显示。本研究通过近红外光谱仪对白酒掺假进行各瓶检测,实现了白酒掺水和掺工业酒精的快速识别,对于打击白酒掺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何朝阳[2](2020)在《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监测预警是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监测是预警的基础,预警是监测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滑坡监测预警的方法技术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地理与地质结合不够紧密,监测预警模型很难充分考虑滑坡变形过程和成灾机理,难以取得较高的预警精度,研发的监测预警系统也难以满足数以万计隐患点实时监测预警的实战需求。已有的研究成果还难以有效地解决地质灾害“什么时间可能发生”、“力争实现提前3个小时预警”的任务。如何提高滑坡监测预警能力,我们面临诸多挑战:如何提高滑坡监测预警精度?如何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监测预警中,构建一套可业务化大规模应用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基于此,本论文系统总结作者近10年来在监测预警方面的实践成果,采用云计算与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构建滑坡监测预警云平台,整合与管理滑坡地质灾害演化全过程的各类资料,研发并行高效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汇聚平台,集成多源异构实时监测数据,形成天-空-地多元立体监测数据中心;综合分析2.1万余台(套)监测设备、超过1.26亿条监测数据的实测曲线,总结划分监测曲线类型,构建监测设备可靠度评价体系,研究滑坡过程预警模型及其实现的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混合架构(B/S架构、C/S架构、移动App)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实现了地质与地理、空间与属性相结合的滑坡演化全过程一体化管理,利用计算机手段对滑坡实施全过程动态跟踪的“过程预警”,有效地提高了滑坡预警精度。本文取得主要成果如下:(1)构建滑坡“过程预警”模型及其自动求解算法:结合变形速率、速率增量、改进切线角三个参数,构建基于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过程预警”模型,从滑坡变形监测数据入手,划分监测曲线类型,研究滑坡变形演化阶段的自动识别理论及计算机技术,实现对滑坡全过程动态跟踪预警;(2)构建监测设备可靠度建立评价体系和多设备联动预警机制:通过动态对监测设备可靠度进行评价,结合联动预警机制,评价预警结论可信度,以提升监测预警的成功率,利用计算机技术自动识别滑坡的变形演化过程,实现自动、实时的“过程预警”,为预警模型的业务化、自动化运行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3)提出监测数据自动处理方法:研究实测监测数据的预处理方法,为计算机自动处理监测数据提供相关的算法。通过设置监测数据过滤器和采用拉依达准则实现对异常数据的初步过滤与粗差处理,再结合数据特征,分别采用移动平均法与最小二乘法对数据进行拟合,识别数据表现出来的变形趋势。基于监测数据曲线特征自动选择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为后续预警模型计算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提高预警精度;(4)构建实时高效的监测数据集成与共享统一管理平台:结合物联网、消息队列、负载均衡等技术,研究监测数据编码体系,提出一套基于MQTT协议的实时监测数据传输与集成方案,实现多源异构监测数据终端集成和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及汇集融合一体化管理,为监测预警提供实时数据保障;(5)构建基于策略的滑坡实时过程预警技术:从模型的计算、预警的发布与解除等方面,将滑坡预警的理论模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研发预警等级求解器,构建基于策略的预警模型通用计算框架,并从预警信息发布技术及发布策略方面进行总结,实现对滑坡的实时过程预警;(6)构建滑坡变形演化全过程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基于“天-空-地”滑坡多元立体观测技术,采用WebGL技术跨平台的三维数字地球,提供直观、真实的三维实景漫游平台,实现海量基础数据、实时监测数据、视频的集成管理与共享,也为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提供一个功能强大、数据丰富的三维展示平台,构建基于滑坡演化全过程的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和滑坡综合信息模型,为滑坡的专家预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7)研发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综合集成上述研究成果,研究混合架构体系(B/S、C/S、移动端),基于微服务研发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各个架构系统密切配合,针对不同的功能需求,充分发挥各架构的优势,构建数据综合展示统一平台,为过程预警模型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实现滑坡监测预警的业务化运行,为滑坡的防治、应急、抢险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与预警信息服务。
储思娴[3](2019)在《情境感知在大学生时间管理App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合理利用时间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问题之一。越来越多大学生会借助时间管理工具对时间进行管理,但目前专门为大学生设计的时间管理App较少,且大多定位为功能型工具,缺少对用户、设备与环境之间的交互行为和用户体验的研究。随着普适计算的快速发展,目前情境感知技术应用广泛。针对大学生群体的身份代表性和时间管理场景的典型性、多样性,把情境感知技术应用于大学生时间管理App的设计。通过将用户体验、时间管理中的情境要素纳入时间管理App的设计研究,实现其从工具型到服务型的转变。论文首先对课题背景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情境要素的分类、了解了情境感知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情境认知的主要观点,总结出目前情境感知技术的五大应用领域,并根据主要功能将时间管理App分为了日程管理、习惯养成、时间记录和帮助专注四大类型。接着,分别从产品、环境、用户三个角度对时间管理App的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情境感知在用户、环境、时间和设备情境下对大学生时间管理App设计的影响;情境感知在满足大学生时间管理需求中的价值;以及情境感知在提升时间管理用户体验中的价值分析。通过在这四个方面的研究分析,说明了情境感知应用于大学生时间管理App设计的意义与价值。在用户调研阶段,笔者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的典型场景进行了归纳,并利用情境故事法将用户、环境、设备和行为串联起来,挖掘出时间管理关键情境下的用户需求和设计机会点。最后,根据理论分析和用户研究的结果,基于用户时间管理的完整体验,归纳总结出了基于情境感知的时间管理App用户体验模型,并分别在用户情境、环境情境、时间情境和设备情境下提出了基于情境感知的时间管理设计策略用以指导大学生时间管理App的设计实践。论文主要研究基于情境感知的大学生时间管理App的用户体验设计。根据情境认知理论,分析了时间管理中的情境与用户认知的关系,得出了时间管理的情境因素。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时间管理的关键情境与目标,提出了基于情境感知的时间管理App用户体验模型与设计策略,来优化现有时间管理App的设计,提升用户体验。
何娟[4](2019)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城步吊龙舞的数字化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遗产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由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淹没在现代文明的浪潮中。因此,如何更好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如何将数字化技术更好地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已成为当前地热门话题。目前,随着数字化技术特别是数字摄影、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和数字全景等的迅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和方式。邵阳城步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城步”),坐落于湖南省西南部和沅江支流巫水上游,东临新宁崀山,西接通道侗乡,南有龙胜桂林,北通武冈至长沙,巍巍南岭与雪峰山交汇于此,因此有“苗疆要区、楚南极巅”之称。丹口镇下团村,位于巫水支流的扶城河中游,是城步乃至邵阳远近闻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有着长度达38.8米的世界最长吊龙—城步吊龙,它不仅是苗族人们精神文化的体现,也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时间的更替,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根基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保护、传承以及传播等方面的危机。本项研究基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背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上,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概念、理论、技术手段和途径,以城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吊龙舞为数字化保护的研究对象,从保护、传承和传播城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吊龙舞为出发点,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多学科交叉整合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对城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吊龙舞的起源、扎制技艺、祭祀仪式、表演样式、目前的保护和生存现状等深入分析后,进一步提出城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吊龙舞数字化保护的实施研究,并针对性的展开了如何运用数字化技术采集、处理、存储、展示和传播城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吊龙舞的实践过程,从而达到城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吊龙舞数字化保护的相对全面化。
张嘉悦[5](2019)在《基于深度网络的植物叶片缺素检测研究及实现》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使种植出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先进科技手段在农业中的应用已越来越重要。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问题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图像识别方法和深度学习的不同之处在于,深度学习无需对图像做复杂的预处理,图像的特征是网络通过学习归纳得到,无需人工设计特征。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是在图像识别方面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深度学习模型。针对植物图像识别,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植物的叶片进行处理。植物缺少不同的营养元素,会导致不同症状的出现,如变色、变形、生长受阻等,这些症状会使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均有下降。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对缺素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可及时掌握作物的生长状态。本文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对植物叶片缺素问题进行研究,对网络节点和层数进行设计,给出植物缺素检测算法,实现植物叶片缺素检测信息系统,该系统实现对黄瓜叶片缺素信息的检测,在移动应用程序框架基础上,应用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对植物叶片进行检测。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对黄瓜叶片数据集进行图像预处理,包括增强图片对比度、翻转旋转图片、部分置黑;2、对VGGNet、ResNet、GoogLeNet、MobileNet和AlexNet网络进行分析,针对黄瓜叶片缺素进行检测,比较选择效果最优网络;3、针对网络进行改进,通过设计2、3、4、5层卷积操作的4种网络深度与2种卷积核5X 5和3X3混合交叉组合进行实验对比,采样层构建方法对比最大值池化和平均池化,全连接层设计为3层结构构建网络结构;4、基于构建的卷积神经网络设计实现了植物叶片缺素检测移动端应用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为:检测输入图片中黄瓜叶片的缺素信息、提供黄瓜缺素的症状与应对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本文的网络检测准确率可达到95.31%。该方法可以较好地实现黄瓜叶片缺素信息的检测,检测系统简单易用。
郭发财[6](2018)在《所有相》文中研究指明我们活着:世界为我们呼吸,为我倾听,有节律地将心跳、视力、惊奇与恐惧的寒战,睡与醒传导给我们。躯体是一座有使我们活下去的机器之坟墓。——盖伊.戴文坡《赫拉克利特》第一章1窗口的鸽子和雪他目光坚定地将自己从堆满空调部件的书桌上连根拔起,接着抬头,然后望了一眼窗外的蓝鸽子。蓝鸽子一只两只地在天空里飞行,很大的
夏丽君[7](2018)在《高校图书馆微服务效果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微博、微信等微信息平台的崛起,人们的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习惯以及信息利用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促使数字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纷纷将其服务延伸到微信息环境中,依靠移动设备和社交网络平台开展微服务。尽管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开通了微服务平台,但开通微服务与能提供满足用户精细化个性化信息需求、让用户感知有用并持续使用的微服务之间有着很长的距离,现有的图书馆微服服务现状研究成果表明各图书馆提供的微服务内容、微服务功能、微平台特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研究这些差异因素对微服务用户利用微服务的行为、满意度和感知收益等效果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有助于为图书馆微服务建设选择提升微服务效果的最佳路径提供理论依据和判定标准。本文对图书馆微服务的相关概念进行总结与界定,梳理了国内外图书馆微服务的研究现状,对本研究借鉴的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理论进行系统地梳理,同时,选取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从微服务平台的开展情况、平台建设内容、平台功能、平台利用情况等方面系统的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现状进行调研,将调研结果作为测量指标的重要依据以及后续问卷设计题项的来源之一。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图书馆微服务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与假设,同时设计测评量表、设计问卷进行预调研,寻找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用户,对修正后的量表进行实证研究,利用SPSS和AMOS软件对回收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差异性分析。本研究发现,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微服务平台开展情况差异较大。用户使用最多的微平台是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其次是超星移动图书馆APP,图书馆微博公众号的用户较少,另外也有部分用户会使用书生掌上图书馆、方正阿帕比等图书馆APP。从用户感知的高校图书馆微服务质量来看,用户认为目前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微内容比较容易理解,而微内容表现形式多样性和微知识内容的帮助性评价偏低;用户对微服务平台界面质量较为认可,而微平台的稳定性对部分用户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微服务平台的用户互动交流渠道是短板。从用户感知的高校图书馆微服务效果来看,受访用户对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满意度、持续使用意向和用户收益评价较高,其中对能够在图书馆微平台建立学习交流圈的收益认同感稍低。从高校图书馆微服务效果影响因素来看,微服务质量、微内容质量、微平台系统质量会对用户满意产生直接正向的显着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降低;用户满意对用户收益有直接正向的显着影响,同时微内容质量、微平台系统质量和微服务质量通过用户满意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用户收益;用户满意对持续使用意向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微服务质量、用户收益、微内容质量、个体认知,微平台系统质量影响最小。对于不同身份和不同使用情况的用户而言,部分变量存在显着的个体差异。最后本文从微内容质量、微平台系统质量、微服务质量和服务宣传与引导等方面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的提升建议。
张泽琳[8](2017)在《护林员巡护考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护林员肩负着巡护森林、上报火情、上报案件的重任。护林员的管理是国家重点公益林、地方公益林和天然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实现林业管理现代化、维护生态安全的必要基础。然而在传统的巡护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信息上报和下发不及时、热点位置提供不准确、人员调度不科学、遇险求救途径少,甚至由于护林员野外作业的游离性质,其工作绩效难以证实等。只有将护林工作的管理信息化、技术化、科学化,才能更进一步地确保护林工作的高效开展。论文在对某林业部门护林员巡护考勤过程、数据处理方式、逻辑业务等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用MVC开发模式和UML描述工具,完成了巡护考勤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总体框架设计;利用MySQL数据库、PHP语言、AJAX、ArcGIS等,在Yii1.1框架的基础上实现了包括用户管理、通信管理、考勤管理、报警信息管理、考勤制度管理和系统管理等模块的巡护考勤系统。该系统可利用Web端添加护林员信息并自动生成编号及密码,实现Web端和手机终端顺畅高效交流。护林员通过手机终端登录,完成上班打卡、上传信息;管理员在对数据库信息存取的过程中,完成对工作人员基本信息、巡护信息、考勤信息的管理。论文研究并实现的护林员巡护考勤系统已经在某林业部门投入市场并使用。与传统的考勤过程相比,该系统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并满足了护林员和管理员的工作需求,使得管理员可以实时掌握护林员的巡护情况,对护林员的考勤数据实现高效统计,达到了预期目标。
包斌杰[9](2017)在《面向中专学生的Android移动学习应用开发与运用探索》文中指出移动通信技术与移动计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教育中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学习形式——移动学习。相较于传统课堂,移动学习可以将学习者从固定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时间中解放出来,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范式可以为传统课堂提供辅助教学,使学习者在课后也可以温故课上所学的内容,做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其次,也可以作为单独的线上学习课程投放到移动终端上,实现移动式远程教学。其对于知识经济社会学习社会化与终身化提供了便捷和高效率的学习途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和移动互联网日益普及,为移动学习提供了可靠的硬件环境;以及移动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在国内外都开展了各种基于移动设备和移动网络的教学,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撑。其中,Android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以其低价、高性价比等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可靠并经济的移动学习硬件设备,并且其高市场占有率的特点成为了移动学习应用开发平台的首选,也更能契合中专学生的经济能力。再加上我国移动4G网络以及WiFi校园网络铺盖面越来越广,为学习者提供了高速、便捷的学习网络环境。目前,国内外的移动学习研究者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学习人群和社会职业人群展开移动教学研究,对于中等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还比较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学生既是即将投入社会的劳动者也是在校的学习者,无论是学习的内容还是他们自身的学习者特征都具有特殊性存在,移动学习不应不踏入中等职业教育。本论文将针对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中专学生,结合移动学习理论,搭建移动学习应用具体探讨移动学习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运用和研究,同时对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相应的思考。针对中专学生移动学习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对移动学习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背景和意义做出探讨,其次对国内外移动学习动态做出综述,并对移动学习在中专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做出分析。2.对移动学习理论和其相关支持理论做出分析,为移动学习应用的开发和移动教学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并对中专学生的学习者特征和移动学习在中专中应用的可行性做出具体分析。3.对基于Android系统移动学习应用的开发设计提出技术路线和功能分析,并对其主要关键技术的实现做出阐述,论证技术上的可行性。4.具体论述移动学习应用的实现,并对移动学习应用在实际教学中的开展过程和结果做出分析。最后,针对实际应用数据提出研究总结和展望。相较于其他移动学习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1.在移动学习应用开发上,首先该移动学习应用集合了云计算中云存储的概念。其次加入了学习进度管理机制,便于监督学生学习,并与学习提醒机制结合可以为远程学习中的辍学率高的问题提供一条良好的解决途径。最后将学习的提醒机制以及学习资源的推送采用第三方推送平台实现,这会大大减少构建移动学习平台的难度,并且易于进行管理。2.将中专学生作为移动学习的学习群体,相较以往研究仅关注移动学习平台构建,本论文将移动学习应用具体实践到教学中,探讨移动学习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运用,发现中专学习者能够接受移动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并逐渐产生兴趣。通过学习进度监督机制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督促作用,减少移动学习辍学率,保持一定的在线学习人数。对于如何吸引学习者主动学习而非被动式学习采用基于学习者内部学习动机构建的方式来进行,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对于如何保持这一学习动机仍需要进一步思考。本论文对于移动学习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如何开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运桥[10](2017)在《基于隧道人员定位及围岩监测的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隧道工程具有复杂性、隐蔽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导致施工过程中事故频发。通过综合分析隧道现场各类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事故的发生。但是,目前国内针对隧道施工过程多源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发展与应用尚处在探索阶段。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物联网、数据库、云平台等技术与传统隧道施工理念相结合,自主研发了基于隧道人员定位及围岩监测的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并进行工程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隧道施工过程中管理信息的多源性,并自主开发了基于隧道人员定位及围岩监测的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人员定位考勤、围岩监测、人员门禁考勤、视频监控等多源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报警及数据网络共享,考勤信息LED实时显示。基于VB.net和C#语言分别自主编译了系统的人员定位考勤及围岩自动化监测软件部分,并将商业的视频监控软件及人员门禁考勤软件集成在系统中。设计实现系统终端设备最佳的布设方案,多源数据流的汇集并优化数据的传输方式。(2)基于Visual Studio和SQLsever数据库,运用VB.net编程语言,自主设计开发C/S(Client/Server)、B/S(Browse/Server)共享模式的隧道人员定位考勤模块,实现人员的实时定位、出勤统计、历史轨迹、报警、报表打印等功能。基于ZigBee无线通讯技术,运用基于RSSI定位算法、三边定位算法和质心算法实现人员定位。并运用DE-ELM算法,根据RSSI值预测定位卡片(人员)与位置参考点的距离。(3)运用C#语言开发隧道围岩监测信息云平台预警功能模块,与人员定位考勤模块共用数据库。利用无线远程通讯技术采集传感器信息,并运用Web技术网络发布,通过PC端和手机移动端登录信息网络云平台,实现数据查询。开发手机短信报警功能,若监测数据超出预警值,及时向关联的手机号码发送报警短信。(4)将上述自主开发的隧道施工过程多源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应用于商合杭隧道——新大力寺隧道段和怀邵衡隧道——向家山隧道段。通过在上述隧道现场的成功应用,实现一套系统即可针对人员信息、围岩监测、车辆控制、视频监控等多源信息的综合管理,及信息的远程云平台查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施工安全,提高了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明本系统的开发程序和方法是正确的,可以有效提高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信息管理水平。
二、直捣黄龙——随时随地快捷访问文件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直捣黄龙——随时随地快捷访问文件夹(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便携式光谱仪的白酒掺假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光谱仪的发展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基本原理及模型评价指标 |
2.1 光谱分析的原理 |
2.1.1 朗伯比尔定律 |
2.1.2 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 |
2.2 预处理方法及模型评价指标 |
2.2.1 预处理方法 |
2.2.2 模型评价指标 |
2.3 常见光谱仪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小型光谱仪的白酒掺假类型识别研究 |
3.1 实验设计与仪器 |
3.1.1 实验设计 |
3.1.2 实验仪器 |
3.2 掺假原数据预处理 |
3.3 掺假类型识别的分类算法 |
3.3.1 极端梯度提升 |
3.3.2 SVM分类 |
3.4 分类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小型光谱仪的白酒掺假度检测研究 |
4.1 掺假光谱原数据预处理 |
4.2 掺假度识别的拟合算法 |
4.2.2 BP拟合算法 |
4.2.3 偏最小二乘法 |
4.3 掺假度识别结果分析 |
4.3.1 BP算法结果 |
4.3.2 PLS算法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小型光谱仪的白酒掺假检测APP开发 |
5.1 引言 |
5.2 Android |
5.2.1 Android系统架构 |
5.2.2 低功耗蓝牙(BLE)介绍 |
5.3 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
5.4 软件设计 |
5.4.1 软件需求 |
5.4.2 软件建立连接过程设计 |
5.4.3 平台架构设计 |
5.4.4 软件整体功能设计与实现 |
5.5 案例展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滑坡监测预警模型研究 |
1.2.2 滑坡位移监测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1.2.3 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
1.2.4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
1.2.5 混合架构在监测预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
1.3 主要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滑坡监测预警方法研究 |
1.4.2 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1.4.3 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地球的研究 |
1.4.4 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
1.5 研究路线 |
1.6 本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
1.7 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基于变形演化过程的滑坡预警技术 |
2.1 概述 |
2.2 滑坡变形演化过程的一般特征 |
2.3 基于变形过程的滑坡预警模型 |
2.4 滑坡变形演化阶段自动识别 |
2.4.1 改进切线角自动求解方法 |
2.4.1.1 改进切线角模型 |
2.4.1.2 离散小波变换提取曲线特征 |
2.4.2 常见监测曲线类型与识别 |
2.4.2.1 平稳型(T11) |
2.4.2.2 稳定型(T21) |
2.4.2.3 震荡型(T22) |
2.4.2.4 递增型(T31) |
2.4.2.5 指数型(T32) |
2.4.2.6 突变型(T33) |
2.5 多设备联动预警机制 |
2.5.1 监测设备分组 |
2.5.2 监测设备可靠度动态评价体系TRIP |
2.5.3 预警结论可信度 |
2.5.4 联动预警案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滑坡监测数据自动处理方法 |
3.1 异常数据自动处理 |
3.1.1 监测数据过滤器 |
3.1.2 异常数据处理方法 |
3.1.2.1 粗差数据的处理 |
3.1.2.2 雨量监测数据常见问题 |
3.2 监测数据的拟合处理 |
3.2.1 移动平均法 |
3.2.2 最小二乘法 |
3.3 数据处理方法适用范围研究 |
3.3.1 数据消噪处理 |
3.3.2 仪器误差处理 |
3.3.3 滑坡失稳阶段的数据处理 |
3.4 监测数据等时间间隔处理 |
3.4.1 状态量数据 |
3.4.2 累积量数据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滑坡监测数据实时集成与共享技术 |
4.1 高可靠数据集成与共享技术 |
4.1.1 高级消息队列协议(AMQP) |
4.1.2 消息队列遥测传输(MQTT) |
4.1.3 高并发下的高可靠数据分发与共享 |
4.2 基于MQTT协议的多源异构监测数据实时集成技术 |
4.2.1 两种数据集成技术 |
4.2.1.1 基于ETL模式的批处理集成 |
4.2.1.2 基于MQTT协议的流处理集成 |
4.2.2 基于MQTT协议的数据集成体系 |
4.2.2.1 数据流模型 |
4.2.2.2 负载均衡中的会话保持 |
4.3 海量数据存取优化方案 |
4.3.1 分词技术 |
4.3.2 倒排索引 |
4.3.3 海量数据存取优化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策略的滑坡实时过程预警技术 |
5.1 基于策略的预警模型计算框架 |
5.1.1 预警计算流程 |
5.1.2 预警模型管理 |
5.1.3 通用模型计算框架研究 |
5.1.4 预警等级求解器的设计与实现 |
5.1.4.1 求解器计算流程 |
5.1.4.2 多线程预警技术 |
5.1.5 过程预警成果展示 |
5.2 预警的发布与解除 |
5.2.1 预警信息自动发布技术 |
5.2.2 预警信息发送规则 |
5.2.3 预警信息解除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滑坡综合数据一体化管理技术 |
6.1 滑坡空间数据集成体系研究 |
6.1.1 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预处理 |
6.1.2 空间数据库的选择 |
6.1.3 空间数据服务平台 |
6.1.4 空间数据集成体系 |
6.2 基于WebGL技术的三维数字地球 |
6.2.1 WebGL技术 |
6.2.2 三维平台的选择 |
6.2.3 三维模型高精度集成技术 |
6.2.4 三维数字地球应用效果 |
6.3 基于国标的视频设备集成体系 |
6.3.1 数据传输协议 |
6.3.2 视频监控统一管理平台 |
6.3.2.1 平台架构设计 |
6.3.2.2 视频设备编码规则 |
6.3.2.3 统一视频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
6.4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管理体系 |
6.4.1 空间数据 |
6.4.2 属性数据 |
6.4.3 非结构化数据 |
6.4.4 一体化数据管理平台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混合架构体系的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 |
7.1 概述 |
7.2 需求分析 |
7.3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7.4 数据结构体系 |
7.5 云服务基础平台设计 |
7.5.1 SOA与 JWT |
7.5.2 系统架构 |
7.6 混合架构体系 |
7.6.1 B/S架构网页端 |
7.6.1.1 系统演示主界面 |
7.6.1.2 天-空-地一体化数据管理 |
7.6.1.3 监测数据分析 |
7.6.1.4 滑坡过程预警分析 |
7.6.2 C/S架构客户端 |
7.6.2.1 演示模式 |
7.6.2.2 空间数据管理 |
7.6.2.3 监测预警信息管理 |
7.6.2.4 后台服务监控 |
7.6.3 移动端App |
7.6.3.1 概述 |
7.6.3.2 功能架构设计 |
7.6.3.3 移动端开发相关技术 |
7.6.3.4 主要功能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系统应用案例 |
8.1 预警案例 |
8.2 预警流程时间因素分析 |
8.3 黑方台滑坡监测预警 |
8.3.1 概述 |
8.3.2 党川7号滑坡预警过程 |
8.4 兴义龙井村9组岩质滑坡监测预警 |
8.4.1 概述 |
8.4.2 监测点布置 |
8.4.3 系统应用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附录 |
A.1 全文公式索引 |
A.2 全文图索引 |
A.3 全文表索引 |
(3)情境感知在大学生时间管理App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大学生在移动网络时代的时间管理现状 |
1.1.2 普适计算的发展及应用 |
1.1.3 个性化时间管理——情境感知的介入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情境感知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时间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1.5 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情境感知概述 |
2.1.1 情境及情境因素 |
2.1.2 情境感知系统 |
2.1.3 情境认知理论概述 |
2.1.4 情境感知在设计中的应用 |
2.2 时间管理概述 |
2.2.1 时间管理理论概述 |
2.2.2 时间管理方法 |
2.2.3 时间管理应用类别与案例分析 |
2.3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情境感知应用于时间管理App设计的意义与价值 |
3.1 时间管理App的特点 |
3.1.1 产品特点 |
3.1.2 使用情境特点 |
3.1.3 用户特点与设计对象界定 |
3.2 情境感知对时间管理App设计的影响 |
3.2.1 用户情境——帮助用户功能理解和个性化设计 |
3.2.2 环境情境——功能服务符合用户预期 |
3.2.3 时间情境——追踪用户行为与预见性服务 |
3.2.4 设备情境——决定了交互形式与界面信息显示 |
3.3 情境感知在满足用户时间管理需求中的价值分析 |
3.3.1 激发自发性的时间管理 |
3.3.2 实现时间管理个性化 |
3.3.3 满足个人实现心理 |
3.4 情境感知在提升时间管理用户体验中的价值分析 |
3.4.1 用户体验的定义 |
3.4.2 情境感知在提升用户体验中的价值分析 |
3.4.3 情境感知系统下的时间管理用户体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学生时间管理用户研究 |
4.1 调研方法与策略 |
4.1.1 调研对象 |
4.1.2 调研目的 |
4.1.3 调研方法 |
4.1.4 调研策略 |
4.2 定量研究 |
4.2.1 问卷调查设计 |
4.2.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4.3 定性研究 |
4.3.1 用户访谈设计 |
4.3.2 用户访谈结果及分析 |
4.4 调研分析总结 |
4.4.1 关键用户情境归纳 |
4.4.2 大学生时间管理需求总结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情境感知在大学生时间管理App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
5.1 情境感知体验模型 |
5.1.1 触发使用动机,探索行为开关 |
5.1.2 提升用户控制感,符合用户期待 |
5.1.3 实现价值投入,形成用户依赖 |
5.1.4 时间管理App用户体验模型的构建 |
5.2 用户情境下的设计策略 |
5.2.1 明确用户目标,实现智能服务 |
5.2.2 阶段性用户心理,构建用户成长体系 |
5.3 环境情境下的设计策略 |
5.3.1 基于场景的任务管理 |
5.3.2 利用社交,实现个人价值 |
5.4 时间情境下的设计策略 |
5.4.1 基于层级的智能化任务安排 |
5.4.2 阶段性的的任务反思与回顾 |
5.5 设备情境下的设计策略 |
5.5.1 自适应化的信息显示 |
5.5.2 多样化的反馈形式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设计实践 |
6.1 产品定位与情境分析 |
6.1.1 产品定位 |
6.1.2 情境分析 |
6.2 信息架构架构及原型设计 |
6.2.1 信息架构 |
6.2.2 低保真原型 |
6.2.3 相关技术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项目 |
附录二 大学生时间管理情况调研问卷 |
附录三 大学生时间管理情况用户访谈脚本 |
(4)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城步吊龙舞的数字化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概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二、数字化保护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理论 |
一、信息论 |
二、知识可视化理论 |
三、信息空间理论 |
四、虚拟现实理论 |
五、体验经济理论 |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手段 |
一、数字摄影 |
二、数字视频 |
三、数字音频 |
四、数字全景 |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途径 |
一、数字化采集 |
二、数字化处理 |
三、数字化存储 |
四、数字化展示与传播 |
第三章 城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吊龙舞特点分析 |
第一节 城步吊龙舞的起源 |
一、“魏征斩龙”传说:杨氏舞龙说 |
二、“蓝玉被害”故事:蓝氏舞龙说 |
三、小结 |
第二节 城步吊龙舞的特色 |
一、扎制技艺精美 |
二、祭祀仪式古老 |
三、表演样式独特 |
第三节 城步吊龙舞的保护和生存现状分析 |
一、传承艺人的自然消亡 |
二、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 |
三、经济来源相对单一化 |
四、年轻群体积极性欠佳 |
第四节 城步吊龙舞和汝城香火龙的比较分析 |
一、起源不同 |
二、制作不同 |
三、祭祀不同 |
四、表演不同 |
第四章 城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吊龙舞数字化保护的实施研究 |
第一节 城步吊龙舞资料的采集 |
一、扎制技艺的采集 |
二、祭祀仪式的采集 |
三、表演活动的采集 |
第二节 城步吊龙舞资料的处理 |
一、图像资料的处理 |
二、视频资料的处理 |
三、音频资料的处理 |
第三节 城步吊龙舞资料的存储 |
一、建立资源数据库 |
第四节 城步吊龙舞资料的展示与传播 |
一、网页设计 |
二、数字化博物馆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深度网络的植物叶片缺素检测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植物缺素症 |
2.1 植物缺素症介绍 |
2.1.1 植物缺素症 |
2.1.2 植物缺素症的防治方法 |
2.2 黄瓜缺素症介绍 |
2.2.1 黄瓜缺素症表现 |
2.2.2 黄瓜缺素症的防治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NN神经网络模型研究 |
3.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
3.2 CNN卷积神经网络 |
3.2.1 CNN卷积神经网络概述 |
3.2.2 CNN卷积神经网络工作原理 |
3.2.3 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
3.3 基于CNN卷积神经网络的叶片缺素检测 |
3.3.1 数据集选择 |
3.3.2 网络结构设计 |
3.3.3 算法流程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3.4.1 数据预处理 |
3.4.2 模型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4.1 可行性分析 |
4.1.1 技术及工具可行性分析 |
4.1.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4.1.3 操作可行性分析 |
4.2 需求分析 |
4.2.1 常规性能需求分析 |
4.2.2 功能模块分析 |
4.3 系统结构 |
4.4 相关技术及工具 |
4.4.1 技术介绍 |
4.4.2 工具介绍 |
4.5 Android系统开发实现 |
4.5.1 Android应用程序框架 |
4.5.2 网络模型嵌入 |
4.5.3 Android系统框架的分层实现 |
4.6 系统测试 |
4.6.1 测试流程 |
4.6.2 系统界面测试 |
4.6.3 功能测试 |
4.6.4 系统完整性测试 |
4.6.5 系统兼容性测试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高校图书馆微服务效果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
2.1 图书馆微服务 |
2.1.1 微服务的概念与内涵 |
2.1.2 图书馆微服务的兴起与内涵 |
2.2 国内外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现状 |
2.2.2 国内图书馆微服务研究现状 |
2.3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理论 |
2.3.1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提出 |
2.3.2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改进 |
2.3.3 信息系统成功模型的研究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校图书馆微服务现状调研 |
3.1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的选取 |
3.2 高校图书馆微服务平台开通情况及开通功能 |
3.2.1 微服务平台开通情况 |
3.2.2 微服务平台开通的功能 |
3.3 高校图书馆微服务内容 |
3.3.1 微服务平台推送内容更新频率 |
3.3.2 微服务平台推送内容表现形式 |
3.3.3 微服务平台具体推送内容 |
3.4 高校图书馆微服务平台利用情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校图书馆微服务效果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4.1 研究模型与假设 |
4.2 测评量表 |
4.2.1 微内容质量 |
4.2.2 微平台系统质量 |
4.2.3 微服务质量 |
4.2.4 个体认知 |
4.2.5 用户满意 |
4.2.6 持续使用意向 |
4.2.7 用户收益 |
4.3 问卷设计及预调研 |
4.3.1 问卷设计 |
4.3.2 预调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校图书馆微服务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正式调研 |
5.2 描述性统计 |
5.2.1 人口统计特征分布 |
5.2.2 高校图书馆微服务平台使用情况分析 |
5.2.3 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5.3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5.3.1 信度检验 |
5.3.2 效度检验 |
5.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4.1 模型拟合与修正 |
5.4.2 模型假设验证 |
5.5 差异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校图书馆微服务提升建议 |
6.1 提升微内容质量 |
6.2 不断完善微平台系统质量,优化用户体验 |
6.3 营造开放的交流互动式微服务 |
6.4 提高微服务的保证性 |
6.5 提供个性化的微服务 |
6.6 加强宣传与培训,提升用户个体认知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护林员巡护考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2 需求分析和总体框架 |
2.1 需求分析 |
2.1.1 业务需求 |
2.1.2 用户需求 |
2.1.3 功能需求 |
2.2 系统整体架构 |
2.3 系统功能 |
2.4 系统用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信息采集与接收 |
3.1 信息采集 |
3.1.1 信息采集设备 |
3.1.2 信息采集APP |
3.2 信息接收 |
3.2.1 传输方式 |
3.2.2 接口设计 |
3.2.3 WebSocket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4 系统详细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2 设计模式 |
4.3 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
4.3.1 用户管理模块 |
4.3.2 通信管理模块 |
4.3.3 考勤管理模块 |
4.3.4 报警信息管理模块 |
4.3.5 考勤制度管理模块 |
4.3.6 系统管理模块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设计概述 |
4.4.2 表结构设计 |
4.4.3 数据库性能优化 |
4.4.4 数据库安全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具体实现 |
5.1 开发工具安装配置 |
5.2 系统首页实现 |
5.3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 |
5.3.1 管理员管理 |
5.3.2 护林员管理 |
5.4 通信管理模块实现 |
5.4.1 消息管理 |
5.4.2 好友管理 |
5.4.3 群组管理 |
5.5 考勤管理模块 |
5.5.1 考勤基本信息管理 |
5.5.2 巡护路线管理 |
5.5.3 考勤汇总 |
5.6 报警信息管理模块 |
5.7 考勤制度管理模块 |
5.8 系统管理模块 |
5.9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9)面向中专学生的Android移动学习应用开发与运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 |
二、移动学习国内研究现状 |
三、移动学习在中专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一、本文的研究内容 |
二、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移动学习理论与学习者特征分析 |
第一节 移动学习理论 |
第二节 相关教育理论支持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
三、非正式学习理论 |
四、境脉学习理论 |
第三节 中专学生学习者特征分析 |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
二、移动学习可行性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学习应用的分析与设计 |
第一节 移动学习应用的分析 |
一、开发可行性分析 |
二、相关教育理论指导开发设计分析 |
三、功能需求分析 |
第二节 移动学习应用总体框架设计 |
一、总体框架设计思路 |
二、中专学生学习者特征出发设计思路 |
三、中专学生功能需求分析出发设计思路 |
第三节 移动学习应用总体功能设计 |
一、学生客户端功能设计 |
二、助教客户端功能设计 |
三、Java服务端功能设计 |
四、Web服务端功能设计 |
第四节 数据库结构设计 |
一、服务端MySQL数据库结构设计 |
二、客户端SQLite数据库结构设计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移动学习应用及其关键技术实现 |
第一节 学生客户端的实现 |
一、注册和登录功能实现 |
二、学习站点功能实现 |
三、学生提问功能实现 |
四、学习讨论区功能实现 |
五、学习资源分享功能实现 |
六、学习进度上传和分享功能实现 |
第二节 助教客户端的实现 |
一、登录功能实现 |
二、学生问题查看与回复功能实现 |
三、学生学习进度查看功能实现 |
第三节 JPush第三方推送的实现 |
第四节 Java服务端的实现 |
第五节 移动学习应用关键技术实现 |
一、SQLite数据库操作 |
二、Socket通信 |
三、WebView内置浏览器 |
四、JDBC数据库访问 |
五、JPush第三方推送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移动学习应用实践运用分析 |
第一节 移动学习内容组织 |
一、依据中专学生学习者特征选择学习内容 |
二、依据中专学生学习者特征组织学习内容 |
第二节 学习策略的使用 |
一、内部构建学习动机 |
二、外部学习督促机制 |
第三节 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分析 |
一、学生注册情况分析 |
二、学生登录情况分析 |
三、学习进度情况分析 |
四、学习分享与学生提问情况分析 |
五、学习讨论区与资源分享情况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研究成果总结 |
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隧道人员定位及围岩监测的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隧道施工信息管理 |
1.2.2 隧道信息化施工 |
1.2.3 隧道人员定位技术 |
1.2.4 隧道围岩监测自动化 |
1.2.5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拟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隧道多源信息综合管理 |
2.1.1 隧道多源信息管理 |
2.1.2 多源信息传输技术 |
2.2 物联网技术 |
2.3 数据库开发 |
2.3.1 数据库技术 |
2.3.2 数据库访问技术 |
2.4 DE-ELM算法 |
2.5 Web与云平台技术 |
第3章 隧道多源信息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 |
3.1 隧道施工巨系统的研究 |
3.1.1 隧道施工巨系统的特征 |
3.1.2 隧道施工信息的多源性 |
3.3 功能需求研究 |
3.4 功能流程图设计 |
3.5 开发平台选择 |
3.6 体系架构选择 |
3.6.1 C/S架构的特点 |
3.6.2 B/S架构的特点 |
3.6.3 混合架构的选择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隧道多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实现 |
4.1 硬件布置方案设计 |
4.1.1 围岩监测 |
4.1.2 门禁考勤 |
4.1.3 车辆控制 |
4.1.4 视频监控 |
4.2 多源信息的传输机制 |
4.3 多源信息的管理实现 |
4.3.1 混合架构数据库开发 |
4.3.2 数据的存储与调用 |
4.4 多源信息报警的实现 |
4.4.1 报警准则确立 |
4.4.2 报警流程的设计 |
4.4.3 手机信息报警的程序实现 |
4.5 多源信息的远程Web发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zigbee的隧道人员定位考勤功能模块开发 |
5.1 基于人员定位考勤的隧道施工特征分析 |
5.1.1 隧道各施工区域特征 |
5.1.2 施工工序及人员组织 |
5.2 人员定位方案及算法 |
5.2.1 定位方案设计 |
5.2.2 定位算法 |
5.2.3 DE-ELM算法对距离的预测 |
5.3 基于定位的人员考勤算法 |
5.3.1 基于考勤规则的考勤算法 |
5.3.2 基于施工实况的考勤算法 |
5.4 人员定位考勤模块设计 |
5.5 数据库设计 |
5.6 程序实现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程应用 |
6.1 商合杭隧道新大力寺隧道段 |
6.1.1 工程简介 |
6.1.2 软件系统搭建 |
6.1.3 硬件系统安装 |
6.1.4 多源信息管理 |
6.2 怀邵衡隧道——向家山隧道段 |
6.2.1 工程简介 |
6.2.2 系统的构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程序源代码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四、直捣黄龙——随时随地快捷访问文件夹(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便携式光谱仪的白酒掺假检测研究[D]. 李展鸿. 江南大学, 2021(01)
- [2]滑坡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何朝阳.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情境感知在大学生时间管理App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储思娴. 江南大学, 2019(12)
- [4]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城步吊龙舞的数字化保护研究[D]. 何娟.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5]基于深度网络的植物叶片缺素检测研究及实现[D]. 张嘉悦. 宁夏大学, 2019(02)
- [6]所有相[J]. 郭发财. 青年作家, 2018(08)
- [7]高校图书馆微服务效果影响因素研究[D]. 夏丽君.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8]护林员巡护考勤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张泽琳.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9]面向中专学生的Android移动学习应用开发与运用探索[D]. 包斌杰.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1)
- [10]基于隧道人员定位及围岩监测的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开发[D]. 王运桥.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