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构件的可复用串行口通信构架的设计及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周欣[1](2020)在《面向NB-IoT终端的通用可配置软硬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窄带物联网(NB-IoT)作为一种低功耗广域网无线通信技术,于2016年完成标准冻结并已基本实现全国覆盖,围绕NB-IoT的应用生态建设成为研究热点。NB-IoT的测控系统开发涉及多种技术,难度大且易产生重复工作而增加开发周期。为提高NB-IoT测控系统开发效率,本文在抽取NB-IoT应用技术共性的基础上,引入组态的思想完成一个可配置软硬件系统,帮助构建测控系统原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搭建可配置终端的硬件平台。针对可配置终端的需求,进行芯片与通信模组的选型,并遵循嵌入式硬件构件化设计方法实现可配置终端的硬件平台的设计与搭建,为可配置系统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基于软件构件化思想对测控系统涉及的外设模块进行驱动构件的开发,为终端软件的可配置提供服务。(2)对可配置终端的软件进行实现。在构件化软件架构的基础上设计了兼具监控与配置功能的软件流程,并针对驱动构件进行可配置参数设计与应用,实现对软件系统采集数据与控制关系的描述,使得终端能够依据配置实现测控功能。同时使用GA-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模拟量回归,实现回归公式的统一表达。(3)围绕组态软件的可配置功能和人机交互系统的数据传输与显示功能进行设计。合理的配置文件设计实现了对不同运行环境所需配置信息的存储,而人机交互系统中服务器的数据存储与访问方法,用户程序的实现为用户提供了可视化的数据访问。同时设计了数据交互流程与协议,保证了数据在终端、云端与用户端之间的传输。本文以智能农业的墒情检测为背景进行组态开发与实践,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可配置系统可让用户在无需编程情况下,构建NB-IoT测控系统原型,加速应用开发,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熊少杰[2](2019)在《基于智能作业终端的发动机装配过程管控策略研究及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汽车制造业发展迎来较为缓慢的上升期,发动机质量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汽车发动机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提高发动机装配过程的质量问题,本文通过对发动机的机装配过程进行研究,提出基于智能作业终端的管控策略,实现对发动机生产过程的管控,提升发动机装配水平。首先,研究分析发动机机装配的工艺流程,针对工艺特点把影响发动机装配过程质量因素分解成若干类型,根据质量问题提出基于智能作业终端的管控策略,介绍了智能作业终端功能、网络架构、交互识别技术。其次,在构建发动机智能作业终端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实时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动机智能作业终端输入单元,并详细介绍了以数据服务总线库方式对车间多源异构的数据进行集成。根据扩展Petri网对发动机装配单元进行单元抽象建模,分析单元作业流程,并以实例验证模型可行性。然后,采用构件技术实现将发动机装配单元业务需求映射成装配业务构件,并对业务构件进一步抽象映射成软构件,通过对软构件动态组装构建整个作业系统,并通过目标线性规划的方法对组装方案进行优化探讨。最后,根据提出的理论模型与系统开发方法,设计和开发了一套发动机机装配过程智能作业终端系统,对终端系统方案、软硬件架构等进行了说明,以某汽车发动机的装配过程为例进行模型具体实例验证,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秦浩[3](2017)在《天基网络智能卫星(iSAT)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卫星体系结构及应用模式已不适用于未来天基信息网络的发展需求,现有新体制卫星体系结构及应用模式虽然在不同程度及不同领域具备了下一代卫星体系结构技术特征,但是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本文立足于天基信息网发展需求,结合卫星技术发展的局限与趋势,研究了适用于未来天基信息网络的智能卫星(iSAT)体系结构,设计了可重构硬件模块和构件化软件架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传统卫星体系结构及应用模式局限,结合未来天基信息网络发展需求,设计了iSAT卫星应用模式。提出了基于标准化分层架构的iSAT卫星体系结构,通过标准化层间接口,实现了iSAT卫星分层架构,并阐明系统层次划分及层间接口关系。搭建了iSAT卫星演示系统,验证了iSAT卫星标准化体系结构。(2)针对iSAT卫星在轨功能可重构的需求,通过分析iSAT卫星标准化体系结构,结合iSAT卫星演示系统实际约束,设计了基于标准化配置接口的可重构硬件模块。该模块主要基于PCAP与ICAP两种标准化配置接口,实现了FPGA的动态重配置。通过对两种配置方式的比较分析,PCAP接口性能优于ICAP接口,故使用PCAP接口作为可重构硬件设计方案。(3)针对iSAT卫星应用层构件化软件需求,设计了iSAT卫星基于软件总线的构件化软件架构,解决了iSAT卫星构件化软件设计问题。通过对软件构件开发中领域工程的建模分析,设计了实现了基础应用层中文件读写构件和接口通信构件;通过对构件化软件应用系统的建模分析,设计实现了基于多线程与多线程同步的构件化系统软件,并对信号量的同步方式进行系统软件构件化集成测试。(4)针对iSAT卫星通用多功能的需求,基于标准化分层架构搭建iSAT卫星演示系统,设计系统软件的工作流程,验证了iSAT卫星可重构硬件设计与构件化软件设计。通过对演示系统基于单星和多星的应用场景测试,完成了iSAT卫星“一星多能、多星协同”应用模式的演示验证。上述研究内容基于充分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具有明确的技术可行性,可以对天基网络智能卫星的体系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温捷[4](2017)在《面向可复用性的分布式多主体金融市场仿真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使用计算机程序对金融市场进行仿真模拟成为了研究金融市场现象的新手段。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与金融领域的结合,形成了基于多主体的金融市场仿真方法。分布式计算技术提升了计算机进行仿真的性能。金融研究人员在使用一般的多主体仿真平台对金融市场仿真任务进行编程时,由于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可能遇到模型构建改造困难、编码过程难度大、工作重复性高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研究实现了一个分布式多主体金融市场仿真系统,并把可复用性作为仿真系统支持的最重要特性。通过对仿真系统已有模型和代码进行复用,可以简化新金融市场模型的构建过程,降低系统编程工作的重复度。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含四个部分:首先,本文从软件复用的一般原理出发,研究分析了实现金融仿真平台可复用性的核心含义。金融仿真系统的复用过程,是构筑新金融市场仿真程序时,通用的金融市场模型衍化到具体的金融市场模型的过程。然后,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具有可复用性的专用于金融市场仿真领域的通用金融市场模型。金融市场模型中市场主体的多样性、资产的多样性以及交互网络的多样性是造成其多样性与复杂性的原因,同时也是解决模型复用性的途径。本文的通用金融市场模型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建模,使之可以衍化生成各种具体的金融市场实验模型。这一工作实现了模型层面的复用,降低了建模的困难。之后,本文通过基于可复用构件技术的开发,实现了基于本文所提通用模型的分布式多主体仿真系统。系统采用仿真中间件与外接件的结构,仿真中间件是分布式仿真程序的运行时环境,提供信息转发、仿真同步等服务,外接件实现具体的金融市场模型,以插件的形式接入仿真中间件运行。组成仿真中间件与外接件的构件可以重新组合,从而构造出新的金融市场模型或中间件版本。这一工作实现了代码层的复用,降低开发过程中的编程困难与重复劳动。最后,本文设计实验对仿真系统的有效性和可复用性进行了验证,证明了本系统可以有效地仿真现实金融市场,具有复用到新的金融市场模型中的能力。
谢武平[5](2017)在《云服务编程语言Apla+及其实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高速网络连接,各类计算资源互联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全球计算机系统。资源请求因资源以云服务形式分享而无处不在,这一转变正在改变每个人对计算能力获取、消费和提供等方面的使用习惯。各主要国家和知名企业纷纷推出云计算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云计算平台。然而通过网络请求使用云服务具有动态开放的特点,采用面向固定环境的传统编程方法开发云服务系统并非易事。一方面云服务供应商捆绑使得部署在不同云平台的云服务难以直接集成;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动态性要求在集成云服务时既要考虑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又要分析相互竞争云服务的绑定方法。因此,本文针对云服务呈现的新特征,提出一种新型云服务编程语言Apla+,支持便捷地开发云服务系统。云服务是Apla+编程的基本单元,Apla+使用资源描述机制Bundle消除云服务的平台依赖。基于面向服务分析中得到的不确定候选服务集,在Apla+中提出抽象服务请求机制有效实现运行时动态绑定云服务。通过定义集成云服务的服务组合机制,可便捷地实现组合小服务得到功能增值的大服务。通过定义Apla+形式语义,研究了用于分析云服务系统动态重构的等价关系。最后,由Apla+编写的程序将由支撑环境自动生成目标代码并编译执行。具体说,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提出Apla+中云服务编程机制服务是资源动态执行时提供的功能,那么不同资源可以提供相同的服务。基于云服务新定义,提出了资源描述机制Bundle用于表示提供服务的不同资源。根据面向服务分析中定义的不确定候选服务集,定义了抽象服务请求机制,其中包含时间和断言的契约可有效应对云计算环境的网络不确定性,契约中的配置信息可用于描述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分析组合服务的基本结构和并行性质,定义了五个具有并行语义的服务组合算子便捷地描述服务集成,其中调用算子体现了云计算环境下便捷处理大数据的思想。这些新机制构成了 Apla+中云服务编程的核心要素。(2)定义Apla+语言的形式语义针对Apla+语言具有并行含义和服务动态绑定的特点,采用标记事件发生时间、执行状态与变量取值共同定义状态和对状态赋予断言等方法定义时间标记的标签转换系统。使用该系统精确定义Apla+语言的语义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定义强时间互模拟和弱时间互模拟,进而建立强等价和弱等价关系,可分别用于结构相同组合云服务的等价性分析和结构不同组合云服务的相容性分析。同时针对特定环境中的服务,提出了环境等价及其验证算法并形式化证明了该算法。实现对云服务系统进行形式化分析及优化。(3)研究Apla+的实现方法基于模型驱动开发思想,主要研究了 Apla+程序开发支撑环境的系统架构和实现原理,并采用生成式程序设计方法实现了原型系统。重点研究了开放环境下异构资源的访问方法、异构资源之间数据交互策略和分布式服务并行执行等核心问题及其实现算法。基于Apla+语言语义,定义了由Apla+到Java的程序生成规则库及服务组合算子构件库,从而可自动生成对应的Java目标程序,或直接发布部署为云服务。(4)提出基于迭代的交互式面向服务分析方法基于迭代的交互式面向服务分析将系统分析过程分为交互式面向服务分析和基于迭代的分析过程两部分组成。其中,交互式面向服务分析将系统分析中的创造性活动交由设计过程完成,而精确查找满足规约的服务这一非创造性活动则采用自动化方法实现。采用基于迭代的分析过程可以有效避免分析过程中存在的局部视角缺陷,实现尽可能复用已有服务。最终通过设置可复用服务阈值得到实现云服务系统的不确定候选服务集。将并行绑定算子作用于该集合实现依据服务执行状态选择并绑定服务。
于洪君[6](2016)在《光学经纬仪伺服控制系统软件复用》文中研究说明如今计算机的应用的范围正一年比一年扩大,计算机的容量也随之增长,速度也在逐年上升。随着计算机的进步,软件开发规模也在急剧增长,软件系统的规模逐年增大,复杂程度与日俱增。因此,软件的可靠性也是大家越来越关注的话题。过去通用的个人设计与个人使用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了,我们不仅迫切地需要改变软件的生产方式,也需要提高软件的生产率。这时,软件复用作为解决这一个危机的办法,得到了大家广泛的关注。而它的前沿技术和热点,在于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技术,它的研究有着极好的应用的前景。软件复用与传统的一些软件开发方法相比,具有五大优点:减少维护代价、提高生产率、减少培训开销、支持快速原型、提高互操作性,可以节省时间时间人力物力财力。本文以光电经纬仪伺服控制系统为例。先分析研究了软件复用概念、原理与过程、层次、分类、意义,并探讨了软件复用存在的问题。接着分析了构件技术的定义,分类,特点,构造原则,探究了构件用于软件复用的困难和优势,主要研究了可复用构件的构造过程。以此为基础,对于光电经纬仪伺服控制系统进行软件复用。将系统分为四个模块:系统初始化模块、工作过程控制模块、串行通信与数据处理模块、控制参数计算模块。分别分析各模块功能及复用方法,达到对于其他光电经纬仪控制系统,可以参考复用流程,可以达到节省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的目的。
郝勇[7](2009)在《基于构件的综合导航显控台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组合导航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组合导航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类舰船上,实现组合导航系统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是必然的趋势。综合导航显控台是组合导航系统的核心设备,本文以综合导航显控台的标准化、系列化为背景,针对综合导航显控台系统软件要根据不同船型的不同要求进行接口、系统功能、人机界面等的不断更改,导致软件版本多、维护和管理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构件的综合导航显控台系统软件设计思想。首先,对构件技术和软件复用技术发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介绍了构件技术的产生、现状与发展趋势,论述了组件对象模型COM(Component Object Model)相关技术以及构件技术在多种领域中的应用。对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确立了系统的设计思路。其次,利用了统一建模语言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从需求理解、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出发,对综合导航显控台系统进行分析与建模,从而划分出系统构件,接着对各个构件进行分析建模。其中重点从静态建模和动态建模两个方面对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得到了系统的框架结构。最后,在开发构件的过程中,为了开发出体积小、效率高的组件,提出了利用活动模板库ATL(Active Template Library)作为构件的开发工具。应用COM接口技术对综合导航显控台系统中的各构件接口进行设计,并用ATL实现各构件,组装构件实现综合导航显控台系统的主要功能。本论文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和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分析和设计系统软件,对于实现合导航系统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模块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为系统软件的升级和维护提供很大的方便。
黄奇[8](2008)在《工业自动化仪表嵌入式软件系统构建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相互交融、渗透,当代仪器仪表已经具备“工业IT”的时代特征。其技术主体发展趋势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微型化、高性能、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和光机电一体化。工业自动化仪表是集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这类仪表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应用面广,使用环境恶劣,可靠性要求高,是仪器仪表行业最具代表性的一类产品,也是学术和产业界研究的重点。目前,工业自动化仪表的嵌入式系统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几乎所有的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都是从零开始,不断重复该过程,开发过程的组织模式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其产品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组成员的经验和能力;开发成果中的软件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存储积累,导致软件重复开发,研发周期长、难度大、效率低、出错率高、成本也居高不下。这种传统的开发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产品的开发要求。本文以重庆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面向智能仪器仪表的嵌入式软件开放平台及其支撑环境研究》和重庆市科委2007重大专项《智能化仪器仪表》重点攻关项目《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嵌入式系统开发平台》为研究工作的选题背景,研究软件复用和构件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概念、特征与分类、原则和根本困难,以及实现软件复用和构件技术的关键因素,并针对仪器仪表行业嵌入式研发与实际需求的矛盾,提出一种面向工业自动化仪表行业的嵌入式软件系统构建方法。文章阐述了方法的原理、实现的步骤和作为支撑基础的开发平台体系结构及实现技术。本文方法的核心是基于广义开发平台的软件(代码)复用,实现仪表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快速构建。本文提出的嵌入式软件系统构件方法,旨在为工业自动化仪表行业嵌入式开发实际的复用系统构建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可建设性方案。本文描述的支撑构建方法思想的开发平台,已经在课题背景项目中建立雏形,部分模块的开发和应用示范已经得到很好的验证。随着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软件开发的推广,软件复用和构件化的开发方法必将对仪器仪表行业嵌入式软件开发产生深远影响。
宁伟,梁勇,王道林,郇正良[9](2005)在《可复用串行口通讯构件/构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为有效提高串行口通讯程序的可复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缩短程序的开发周期,通过对串行口通讯框架中的各构成构件实现的研究,给出了串行口通讯接收器的use case图和串行口通讯发送器的use case图,并设计出相应不同层次的构架结构程序模块,形成了一种新的通用的可复用串行口通讯构架的开发方法,该方法已在测控技术领域和集成制造系统的异步串行口通讯软件开发中得以应用,且效果较好。
李斌[10](2004)在《基于构架/构件复用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数控技术集机械、控制、计算机等科学技术于一体,除系统性能的高速高精运动控制要求外,体系结构的开放化是其主要发展方向。结合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本文对数控系统开放式体系结构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文的思想基础是以抽象的面向数控领域的构架模型及其演化来实现数控系统结构的开放性,并以合理的风格来约束这种构架的建模。研究工作的思路是以领域工程方法为指导,按照特定构架风格对数控领域模型进行映射,从而建立领域内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构架模型,然后根据实现环境及应用需求对之实例化,由此形成实际应用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了国内外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现状、各种观点、若干典型结构和发展趋势;对具有代表性的 OSACA 模型的基本原理、参考结构和通信子系统进行了剖析;指出了目前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2.在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中引入领域工程思想和基于构架/构件的软件复用技术,研究了数控系统软件可复用性和数控系统开放性的关系,指出两者在时间、平台、应用三个维度上的一致性,从而揭示出开放性和可复用性是数控领域中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论述了构架和构架风格在开放式数控系统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指导作用,提出满足开放式数控系统要求的层次总线构架风格,由此可简化系统的模块间通信、任务间同步控制和并发处理,且使系统易于配置和结构演化,从而有效实现系统的开放性。 3.分析了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功能需求并建立领域功能模型,将该模型按层次总线风格进行映射,从而形成一种开放式数控系统构架模型;研究了该构架模型的层次总线结构、总线及构件间通信、系统内部网络通信的实时性和容错性问题;研究了基于层次总线的构架演化、元构件获取、以及实际应用系统的生成过程与配置方法。 4.调度算法是影响系统开放性、实时性和运行性能极为重要的因素,它与系统构架密切相关。从周期性和实时性角度对数控系统任务进行分类, 分析了几种典型的多任务操作系统的调度原理,指出这种环境下数控系统任务调度的关键问题:①缺乏对系统开放性的支持;②易于引起数据流阻塞。为此,提出基于贪心(greedy)选择策略的二级调度算法,该算法可对各任务输出数据缓冲区进行动态平衡,并能在 Windows2000/XP 和 VxWorks 环境下有效运行。 5.研究了开放式数控系统领域实现的相关问题。给出了复用库中构件的实体─关系模型,通过对开放式数控系统构架和构件分类方法的研究,提出基于刻面(facet)模式的数控系统构件分类的 BNF 范式,该范式可充分体现构件与复用相关的特性,适应构件复用库的发展;研究了构件检索、匹配和评价的相关问题;给出基于复用库的应 I<WP=5>用系统实现过程模型;研制了相关开发工具,由此建立开放式的应用系统开发环境原型。6.对高速高精运动控制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①提出数控系统多任务异步处理、运动预测与插补回溯方法,可实现微程序段精加工时的高速平滑运动。②为处理巨量密集微线段 NC 代码程序,采用内存文件映射和索引技术,使 NC 代码的读取和解释时间大大缩短。③为提高重复轨迹加工的运动精度,提出了一种新的误差逼近计算与自学习补偿方法。7.基于上述工作并为验证之,研制了一个开放式结构的数控应用系统原型。
二、基于构件的可复用串行口通信构架的设计及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构件的可复用串行口通信构架的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NB-IoT终端的通用可配置软硬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组态软件研究现状 |
1.2.2 NB-IoT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NB-ECS模型和技术基础 |
2.1 NB-IoT应用架构 |
2.2 可配置软件相关知识 |
2.2.1 可配置化软件架构 |
2.2.2 组态软件的评估标准 |
2.3 NB-ECS模型设计方案 |
2.4 构件化嵌入式软硬件设计方法 |
2.4.1 嵌入式硬件构件设计方法 |
2.4.2 嵌入式软件构件设计方法 |
2.5 GA-BP神经网络模拟量回归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配置终端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平台选型 |
3.1.1 主控芯片的选型 |
3.1.2 NB-IoT通信模组的选型 |
3.2 终端硬件平台的设计 |
3.2.1 芯片硬件最小系统 |
3.2.2 通信相关模块 |
3.2.3 电源转换电路 |
3.3 测控系统的构件设计 |
3.3.1 测控系统的结构 |
3.3.2 硬件构件的对外接口设计 |
3.3.3 驱动构件设计 |
3.4 可配置终端的硬件测试 |
3.4.1 硬件平台测试 |
3.4.2 驱动构件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配置终端的软件设计 |
4.1 构件化的软件工程框架 |
4.2 终端程序执行流程 |
4.3 可配置参数设计及应用 |
4.3.1 可配置参数的定义 |
4.3.2 可配置参数的存储 |
4.3.3 可配置参数的应用 |
4.4 GA-BP神经网络的模拟量回归应用 |
4.4.1 模拟量回归实验分析 |
4.4.2 GA-BP算法在终端上的应用 |
4.5 可配置终端的软件测试 |
4.5.1 可配置参数的应用测试 |
4.5.2 模拟量回归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组态软件与人机交互系统的设计 |
5.1 组态软件的设计 |
5.1.1 可配置文件的设计 |
5.1.2 组态软件的功能实现 |
5.2 服务器端的数据存储与访问 |
5.2.1 数据库设计 |
5.2.2 数据库访问接口 |
5.2.3 服务器端的数据通信接口 |
5.3 用户程序设计 |
5.4 通信流程与协议的设计 |
5.4.1 数据通信流程 |
5.4.2 通信协议 |
5.5 组态功能与通信测试 |
5.5.1 组态功能测试 |
5.5.2 通信协议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应用实例——智能农业墒情测控系统 |
6.1 应用背景 |
6.2 传感器与执行机构的输入输出分析 |
6.3 农业墒情测控系统的可配置开发 |
6.3.1 终端配置 |
6.3.2 人机交互系统配置 |
6.4 功能运行测试 |
6.4.1 实时数据的查看 |
6.4.2 历史数据的查询 |
6.4.3 图表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NB-ECS简明使用方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智能作业终端的发动机装配过程管控策略研究及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与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制造资源数据集成 |
1.3.2 发动机装配质量管控 |
1.4 课题来源 |
1.5 论文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结构体系 |
第二章 面向发动机装配的智能作业终端结构研究 |
2.1 引言 |
2.2 发动机装配工艺及特点 |
2.2.1 发动机装配工艺概述 |
2.2.2 发动机装配过程工艺分析 |
2.3 智能作业终端系统结构体系 |
2.3.1 智能作业终端功能 |
2.3.2 智能作业终端网络架构 |
2.3.3 交互识别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技术及单元系统建模 |
3.1 引言 |
3.2 车间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方案设计 |
3.2.1 车间数据种类及特点分析 |
3.2.2 数据服务总线库设计 |
3.2.3 数据集成技术 |
3.3 基于扩展Petri网的发动机装配的作业单元建模 |
3.3.1 Petri网简介 |
3.3.2 基本功能单元体模块建模 |
3.3.3 发动机装配单元模型构建 |
3.3.4 实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构件技术的装配单元管控系统设计研究 |
4.1 引言 |
4.2 构件概述 |
4.3 面向装配作业的单元系统动态构建 |
4.3.1 装配业务构件识别 |
4.3.2 装配业务构件向软构件的映射机制 |
4.3.3 功能构件模型开发 |
4.3.4 实体构件模型开发 |
4.4 构件动态组装方案 |
4.5 构件动态组装优化方法研究 |
4.5.1 动态组装问题因素 |
4.5.2 功能约束条件 |
4.5.3 目标优化抉择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发动机装配过程作业终端系统架构与应用 |
5.1 引言 |
5.2 系统整体概述 |
5.3 系统软件架构 |
5.4 系统硬件架构 |
5.5 智能作业终端原型系统实践应用 |
5.5.1 系统组装平台实现 |
5.5.2 发动机上线作业单元系统 |
5.5.3 发动机作业指导单元系统 |
5.5.4 发动机质量门单元系统 |
5.5.5 发动机下线单元系统 |
5.5.6 装配过程可视化单元系统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3)天基网络智能卫星(iSAT)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天基信息网络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新体制卫星技术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iSAT卫星标准化体系结构设计 |
2.1 传统卫星体系结构及iSAT卫星应用模式设计 |
2.1.1 传统卫星体系结构及应用局限 |
2.1.2 iSAT卫星应用模式设计 |
2.2 iSAT卫星标准化体系结构设计 |
2.2.1 iSAT卫星标准化体系结构总体设计 |
2.2.2 iSAT卫星标准化体系结构分层结构 |
2.3 iSAT卫星演示验证系统总体设计 |
2.3.1 iSAT卫星演示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3.2 iSAT卫星演示系统标准化分层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 SAT卫星可重构硬件设计 |
3.1 演示验证系统可重构硬件总体设计 |
3.2 演示系统可重构方案设计 |
3.2.1 可重构定义 |
3.2.2 系统启动及引导模式设计 |
3.2.3 可重构配置路径设计 |
3.3 演示系统可重构模块设计与实现 |
3.3.1 基于PCAP接口配置方案 |
3.3.2 基于ICAP接口配置方案 |
3.3.3 动态可重构测试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 SAT卫星构件化软件设计 |
4.1 iSAT卫星构件化软件总体设计 |
4.1.1 软件复用与软件构件 |
4.1.2 iSAT卫星构件化软件总体设计 |
4.2 iSAT卫星演示系统软件构件设计 |
4.2.1 基于领域工程的可复用构件设计 |
4.2.2 演示系统文件读写构件 |
4.2.3 演示系统接口通信构件 |
4.3 iSAT演示系统软件构件集成设计 |
4.3.1 基于应用应用系统工程的构件集成设计 |
4.3.2 Linux多任务机制及多线程设计 |
4.3.3 Linux下多线程同步实现 |
4.3.4 多线程同步测试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i SAT卫星演示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iSAT卫星演示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1 iSAT演示系统硬件设计 |
5.1.2 演示系统硬件模块设计 |
5.1.3 演示系统软件工作流程 |
5.2 单星应用场景测试 |
5.2.1 单星演示场景设计 |
5.2.2 单星配置、运行及状态返回测试 |
5.3 多星应用场景测试 |
5.3.1 多星演示场景设计 |
5.3.2 多星配置、运行及状态返回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面向可复用性的分布式多主体金融市场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典型的多主体仿真平台举例 |
1.2.2 平台框架结构现状 |
1.2.3 时间表机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全文结构 |
第2章 软件复用相关基础理论 |
2.1 本文所涉及的软件复用相关理论概述 |
2.2 软件复用技术 |
2.2.1 软件复用概述 |
2.2.2 软件复用关键技术 |
2.2.3 软件复用过程 |
2.3 可复用构件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金融市场仿真系统可复用性分析 |
3.1 金融市场仿真系统可复用性含义 |
3.2 金融市场仿真系统复用的三个层次 |
3.3 通用多主体仿真可复用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复用的金融市场模型构建 |
4.1 可复用的金融市场模型构建概述 |
4.2 市场资产模型构建 |
4.3 市场参与主体模型构建 |
4.4 主体交互网络模型构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仿真系统功能设计与构件化实现 |
5.1 系统设计与实现概述 |
5.2 仿真系统总体设计 |
5.3 外接件的设计与构件化实现 |
5.4 仿真中间件的设计与构件化实现 |
5.4.1 消息通信功能的设计与构件化实现 |
5.4.2 激励同步功能的设计与构架化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仿真系统实验验证 |
6.1 仿真系统有效性与高效性验证 |
6.1.1 实验设置 |
6.1.2 实验结果 |
6.2 仿真系统可复用性验证 |
6.2.1 实验设置 |
6.2.2 实验结果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云服务编程语言Apla+及其实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动机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云服务 |
2.2 描述服务组合语言 |
2.2.1 BPEL语言系列 |
2.2.2 图形化语言 |
2.2.3 自定义语言 |
2.3 全过程服务编程语言 |
2.4 小结 |
第3章 PAR方法及其支撑平台 |
3.1 PAR方法与PAR平台研究基础 |
3.2 PAR的特色和优势 |
3.3 Apla语言 |
3.3.1 Apia语言特征 |
3.3.2 Apia语言语法 |
3.3.3 Apia程序生成 |
3.4 基于PAR的面向服务分析 |
3.4.1 基于迭代的交互式面向服务分析 |
3.4.2 不确定候选服务集 |
3.5 小结 |
第4章 Apla+中云服务编程机制 |
4.1 云服务编程机制设计目标 |
4.1.1 具体设计目标 |
4.1.2 机制定义总体架构 |
4.2 资源描述机制Bundle |
4.2.1 Apla+中的云服务 |
4.2.2 统一化资源Bundle |
4.2.3 Bundle语法结构 |
4.2.4 异构资源服务化 |
4.3 服务组合机制 |
4.3.1 程序并行性分析 |
4.3.2 Orc语言中并行算子分析 |
4.3.3 服务组合算子 |
4.3.4 组合服务的控制结构 |
4.4 抽象服务请求机制 |
4.4.1 并行绑定算子 |
4.4.2 服务契约 |
4.4.3 契约约束的抽象服务请求 |
4.5 编程能力分析 |
4.5.1 并行表达能力 |
4.5.2 大数据处理能力 |
4.5.3 构建系统能力 |
4.6 Apla+编程实例 |
4.7 Apla+语言总结 |
4.7.1 语言特点 |
4.7.2 典型编程场景分析 |
4.7.3 已有研究工作对比 |
4.8 小结 |
第5章 Apla+语言形式语义 |
5.1 形式语义基础 |
5.1.1 形式语义定义方法 |
5.1.2 云服务系统的形式化分析方法 |
5.2 Apla+语义分析框架 |
5.3 Apla+语言语义 |
5.3.1 时间标记的标签转换系统 |
5.3.2 具体语义定义 |
5.4 语义等价关系 |
5.4.1 迹 |
5.4.2 时间互模拟关系 |
5.4.3 强弱等价与环境等价 |
5.4.4 迹相似算法及正确性证明 |
5.4.5 强等价规则 |
5.4.6 云服务等价 |
5.5 同余关系 |
5.6 小结 |
第6章 Apla+实现方法与程序生成 |
6.1 总体结构 |
6.2 编程环境实现方法 |
6.2.1 实现技术路线 |
6.2.2 支撑环境主要功能 |
6.2.3 系统总体设计 |
6.3 程序生成规则 |
6.4 原型系统 |
6.4.1 原型系统功能说明 |
6.4.2 实例分析 |
6.5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
6.6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贡献 |
7.2 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A Apla语言语法结构 |
附录B Bundle语法结构 |
附录C 迹相似算法正确性证明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6)光学经纬仪伺服控制系统软件复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软件复用的概念 |
1.2 软件复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
1.3 软件复用的层次 |
1.4 软件复用的分类 |
1.5 软件复用的意义 |
1.6 软件复用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2章 软件构件技术 |
2.1 软件构件技术简介 |
2.1.1 构件的定义 |
2.1.2 构件的分类 |
2.1.3 构件的特点 |
2.1.4 构件的构造原则 |
2.1.5 基于构件的软件复用的困难 |
2.2 构件适合软件复用的原因 |
2.2.1 构件内部适应性 |
2.2.2 构架内部适应性 |
2.3 可复用的构件 |
2.4 可复用构件分析和设计 |
2.5 可复用构件开发方法与步骤 |
第3章 伺服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3.1 伺服控制系统实现功能 |
3.2 伺服控制软件主要任务 |
3.3 运行环境和支撑环境 |
3.4 光电经纬仪伺服控制系统CSCI级设计决策 |
3.5 软件复用总体设计 |
3.6 系统初始化模块 |
3.6.1 系统及GPIO初始化 |
3.6.2 串口初始化 |
3.6.3 PWM初始化 |
3.6.4 中断初始化 |
3.6.5 伺服系统常数初始化 |
3.7 工作过程控制模块 |
3.7.1 寻零过程处理设计 |
3.7.2 单杆跟踪过程处理设计 |
3.7.3 数引跟踪过程处理设计 |
3.7.4 红外跟踪过程处理设计 |
3.7.5 可见跟踪过程处理设计 |
3.7.6 TPS过程处理 |
3.7.7 H桥实现 |
3.7.8 输出模块 |
3.8 串行通讯及数据处理模块 |
3.8.1 编码器数据接收及处理 |
3.8.2 编码器数据接收 |
3.8.3 位置数据处理 |
3.8.4 速度数据处理 |
3.8.5 红外数据接收及处理 |
3.8.6 可见数据接收及处理 |
3.8.7 主控串行通讯 |
3.8.8 主控数据接收及处理 |
3.8.9 单杆数据处理 |
3.8.10 数引数据处理 |
3.8.11 主控数据发送及处理 |
3.8.12 工作模式切换 |
3.8.13 TPS数据接收及处理 |
3.9 控制参数计算模块 |
3.9.1 方位速度环计算 |
3.9.2 俯仰速度环计算 |
3.9.3 方位位置环计算 |
3.9.4 俯仰位置环计算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构件的综合导航显控台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构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软件复用和构件技术 |
2.1 软件复用 |
2.1.1 软件复用概念 |
2.1.2 软件复用技术 |
2.2 构件技术 |
2.2.1 构件的概念和特点 |
2.2.2 构件的分类 |
2.2.3 构件的构造原则 |
2.2.4 构件的实现规范及标准 |
2.3 COM技术 |
2.3.1 COM的基本概念 |
2.3.2 COM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 |
3.1 软件设计方法 |
3.1.1 模块化程序设计 |
3.1.2 结构化程序设计 |
3.1.3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
3.1.4 构件化程序设计 |
3.2 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 |
3.2.1 CBSD基本概念 |
3.2.2 CBSD主要过程 |
3.2.3 CBSD问题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综导显控台系统分析和设计 |
4.1 需求理解 |
4.2 系统分析 |
4.3 系统设计 |
4.4 构架设计 |
4.4.1 设计思路 |
4.4.2 系统框架 |
4.5 详细设计 |
4.5.1 接口构件分析建模 |
4.5.2 信息综合处理构件分析建模 |
4.5.3 航行计划构件分析建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综导显控台系统中数据结构的研究和设计 |
5.1 接口构件数据结构设计 |
5.1.1 串口构件数据结构设计 |
5.1.2 CAN总线接口构件数据结构设计 |
5.1.3 以太网接口构件数据结构设计 |
5.2 信息综合处理构件数据结构设计 |
5.2.1 计算类设计 |
5.2.2 信息处理类设计 |
5.3 航行计划构件数据结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综导显控台系统软件的实现 |
6.1 构件接口设计 |
6.1.1 接口构件 |
6.1.2 信息综合处理构件 |
6.1.3 航行计划构件 |
6.2 构件的创建 |
6.2.1 开发工具的选择 |
6.2.2 创建 ATL项目 |
6.2.3 添加组件 |
6.2.4 添加构件接口 |
6.2.5 添加接口函数 |
6.3 系统的组装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工业自动化仪表嵌入式软件系统构建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软件复用与构件技术 |
2.1 软件复用 |
2.1.1 软件复用的基本思想 |
2.1.2 软件复用的级别 |
2.1.3 软件复用的分类 |
2.1.4 复用软件设计的着眼点 |
2.2 构件技术 |
2.2.1 构件的基本概念 |
2.2.2 构件的特征 |
2.2.3 软件构件模型 |
2.2.4 构件库 |
2.2.5 构件技术的优势 |
2.3 软件复用的根本因难 |
2.4 实现构件技术与软件复用的关键因素 |
3 工业自动化仪表嵌入式软件行业调研与分析 |
3.1 工业自动化仪表行业领域分析 |
3.2 行业嵌入式开发需求分析 |
3.2.1 研发项目的组织结构 |
3.2.2 嵌入式开发模式 |
3.2.3 存在的问题 |
4 工业自动化仪表嵌入式软件系统构建方法 |
4.1 构建方法描述 |
4.1.1 构建方法原理 |
4.1.2 实现步骤 |
4.2 开发平台系统建设 |
4.2.1 资源管理系统与构件库 |
4.2.2 协同交流通信系统 |
4.3 开发平台应用规范 |
4.3.1 嵌入式操作系统 |
4.3.2 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协同设计 |
4.3.3 标准化文档 |
4.3.4 资源管理规范 |
5 在仪表嵌入式系统研发中的应用 |
5.1 应用实例 |
5.2 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
5.3 “平台化开发”的体现 |
6 结论 |
6.1 论文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基于构架/构件复用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 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
1.2 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的发展概况、动态和趋势 |
1.3 开放系统的体系结构要求与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5 全文组织 |
2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领域工程和构架复用思想 |
2.1 引言 |
2.2 研究开放式数控系统的领域工程思想 |
2.3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领域工程过程和方法 |
2.4 数控系统领域工程与数控系统应用工程 |
2.5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层次总线构架风格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层次总线风格的开放式数控系统构架 |
3.1 引言 |
3.2 基于层次总线风格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参考构架模型 |
3.3 基于层次总线构架的开放式数控系统通信 |
3.4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计算机间通信 |
3.5 基于构架的开放式数控应用系统生成与配置 |
3.6 基于层次总线风格的构架演化 |
3.7 开放式数控系统构架的实时性分析 |
3.8 基于构架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元构件获取 |
3.9 本章小结 |
4 基于构架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多任务调度 |
4.1 引言 |
4.2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任务与任务调度 |
4.3 典型多任务操作系统的任务调度机制分析 |
4.4 基于贪心策略的数控系统多任务调度算法 |
4.5 调度算法实验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构架的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环境 |
5.1 引言 |
5.2 基于复用库的开放式数控系统集成开发环境 |
5.3 构件分类、存储与检索 |
5.4 构件匹配与评价计算 |
5.5 基于复用库的开放式数控系统集成开发环境运行的研制 |
5.6 本章小结 |
6 数控系统高速高精运动控制的相关技术 |
6.1 引言 |
6.2 数控系统多任务异步处理方式 |
6.3 基于文件内存映射和索引的 NC 代码高速处理 |
6.4 重复运动的轨迹误差计算与补偿 |
6.5 本章小结 |
7 数控应用系统原型开发 |
7.1 系统软硬件环境 |
7.2 数控系统软件结构 |
7.3 数控应用系统原型主要人机界面 |
7.4 本章小结 |
8 全文总结与研究工作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所承担的课题 |
四、基于构件的可复用串行口通信构架的设计及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NB-IoT终端的通用可配置软硬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D]. 周欣. 苏州大学, 2020(02)
- [2]基于智能作业终端的发动机装配过程管控策略研究及系统设计[D]. 熊少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3]天基网络智能卫星(iSAT)关键技术研究[D]. 秦浩.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4]面向可复用性的分布式多主体金融市场仿真系统研究[D]. 温捷. 天津大学, 2017(09)
- [5]云服务编程语言Apla+及其实现方法研究[D]. 谢武平. 武汉大学, 2017(06)
- [6]光学经纬仪伺服控制系统软件复用[D]. 于洪君. 吉林大学, 2016(03)
- [7]基于构件的综合导航显控台系统设计[D]. 郝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11)
- [8]工业自动化仪表嵌入式软件系统构建方法研究[D]. 黄奇. 重庆大学, 2008(06)
- [9]可复用串行口通讯构件/构架设计[J]. 宁伟,梁勇,王道林,郇正良.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5(06)
- [10]基于构架/构件复用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D]. 李斌.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