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管理拒绝纸上谈兵(论文文献综述)
毕文[1](2020)在《A公司嵌入式产品研发团队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A公司嵌入式产品研发团队管理现状进行研究,揭示了嵌入式产品研发团队管理的特殊之处,对实际管理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作者通过实际调研获取A公司嵌入式产品研发团队的现状和问题,采用人力资源管理5P模型、ERG理论、企业文化结构模型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对问题产生原因探析的基础上,对研发部门组织结构、团队文化和研发过程进行了重新设计,设计以研发团队人力资源状况的优化改善为核心目的,围绕提升研发团队产品开发效率、提升公司技术竞争力,采用人力资源5P模型、ERG理论、企业文化结构模型、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和工作设计方法提出了基于项目管理的产品研发方法、基于项目管理的研发团队协作模式、项目管理角色设计、基于项目管理对研发流程进行梳理、区别发和研发工作并鼓励研发和创新、在价值资源管理中提出共性基础技术、研发部去中心扁平化管理、设立研发辅助岗、用工作日志代替周报制度、以研发能力为价值导向的文化建设等一揽子优化设计方案。为确保优化方案有效执行作者在文章最后从组织、资源、管理、执行四方面提出实行扁平化管理、重视研发积累、投入信息化建设、完善配套制度的具体保障措施。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对嵌入式产品研发团队进行管理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本文旨在通过解决A公司嵌入式研发团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研发团队管理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深度探讨;本研究的意义是可以为中国嵌入式企业在信息化时代增强核心竞争力提供可行的管理策略;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第二部分对研发团队管理中涉及到的理论背景和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阐述了研发团队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5P模型、ERG理论、企业文化结构模型、项目管理理论、组织结构建设、工作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三部分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对A公司嵌入式研发团队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和阐述,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从多个角度分析A公司团队管理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和成因,采用人力资源管理5P模型、ERG理论、企业文化结构模型、项目管理理论、组织结构建设、工作设计方法提出公司研发团队人力资源优化、产品开发效率和技术水平提升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最后,为管理优化方案的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方法,从组织、资源、制度、文化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确保以上提出的管理举措的有效性。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不断调整管理方针,灵活地根据团队特色进行创新性管理是适应市场变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二法门,但目前还有许多需要更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这需要企业和项目管理者们的积极探索,为实现更有效的企业管理方式做出贡献。
黄锐升[2](2020)在《XZ药业中药前处理生产线改造项目质量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管理工程项目的主要目的就是采取一切方法让项目达到预期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强调的是结果,然而比结果更重要的就是完成目标的中间过程。对项目进行管理时,为了让过程结果完成的更好,一般都会利用现代科技,采取多种管理措施,构建科学完善的项目管理方法,逐步形成适应的企业文化,保证工程项目在运营过程中都处于管理之中,促进项目目标的完成。所以,为了能够不断提高项目的建设能力,必须构建科学完善的项目管理方案,保证项目质量。并且,项目管理过程中还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利用全面管理思想管理项目质量。本文将XZ药业中药前处理生产线改造项目作为案例进行展开和分析,运用项目管理的工具,并结合药监局对药品生产企业的洁净厂房的要求进行合理和最大限度优化资源。如何在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企业项目管理的角度,通过采取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对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进行研究,利用人、机、料、法、环分析法找出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因果分析法找出问题的原因,提出并利用PDCA管理循环来优化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保证、质量保证、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升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本文选用了两种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研究法和现场调查法,并运用这两种方法对XZ药业中药前处理生产线改造项目进行了7方面的阐述。第一部分是介绍该项目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重点。第二部分是XZ药业中药前处理生产线改造项目质量管理概况的论述,为下一部分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做好铺垫。第三部分XZ药业中药前处理生产线改造项目质量体系的构建,对如何构建质量体系做出了说明,第四五六部分分别对项目施工前准备、施工过程、完成验收的质量控制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对问题的分析以及改善的思路。第七部分是XZ药业中药前处理生产线改造项目质量管理升级方案,采取相关的政策管理、质量监测、奖励方案等方面完善项目质量管理对策并提出具体的优化措施。
田蕊[3](2020)在《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意蕴 ——基于企业女性管理者的质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理念的深入贯彻,女性受教育水平显着提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半边天作用也日益彰显;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女性可以平等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建设、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和工作权等,国内外妇女事业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缩小劳动力市场中职业地位的性别差距、促进女性卓越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真正实现男女平等的关键所在;而在促进女性获得高层次职业地位过程中,除了依靠政策、制度等外部社会力量外,作为型塑人格与培养价值理念的教育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通过对13名企业管理层知识女性深度访谈,一方面,全面、生动地呈现了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动态复杂过程;另一方面,基于她们职业地位获得的经历,反观她们所接受到的教育,同时,鉴于教育对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具有连贯性,本研究很难割裂地分析某一种教育类型或教育活动对女性某一方面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不同教育时空放在同一分析框架中,进一步将“教育意蕴”解构为三个层面,即教育的动力作用、阻力作用以及提升路径。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4A”路径。知识女性自身特质(Attribute),即“双性化”特征、坚韧性、自信心、进取心,和所具备的能力(Ability),即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对职业发展的规划力、对行动计划的执行力以及对自我提升的学习力,是她们获得高层次职业地位的内在保障。在追求职业地位过程中,知识女性会展开一系列积极行动(Action),包括物我互动——从容应对职场环境的“多重约束”、不甘于成为晋升“陪衬”、勇于尝试职场极限环境的挑战;人我互动——与领导之间“学会变通与坚持自我”的互动、与同事之间“获得工具理性与情感支持”的互动以及与下属之间“共促发展与相互支持”的互动;自我互动——冲破“玻璃天花板”、寻找“潜力发展区”与打造“核心竞争力”、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最终,知识女性实现了不同层次的职业地位目标(Aim),即“小我型”职业地位(物质性和精神性)和“大我型”职业地位(集体性和社会性)。第二,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动力。本研究从动力来源、作用路径及作用结果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不同时空的教育对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动力作用,具体地:(1)在生活时空的家庭教育中,知识女性通过家庭环境氛围的浸染、父母的身体力行和严格训练,知识女性在模仿学习、自我内化过程中,塑造了自身独特的性格品质、促进了情感的发展以及形成了基本的性别观念。(2)在学习时空的学校教育中,她们通过专业学习掌握基本的生存工具——扎实的专业知识,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综合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避免自己在课堂上被“边缘化”并帮助自己建立强大自信。(3)在职业时空的职后教育中,她们通过艰苦工作环境的磨炼学会职场生存,通过不断变化的工作挑战促进自我突破与持续前进,通过支持性人脉网络获得经验积累和情感支持。第三,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阻力。本研究从教育的负向功能视角,进一步分析了教育在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过程中产生的阻碍作用。具体地:(1)带有性别标签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女性发展的低期待、对女性情感发展的忽视以及建立支配型亲子关系,限制了女性的发展、阻碍了女性积极情感的建立,同时,在无形中强化了她们的依赖性、弱化了独立性。(2)“去性别化”与“再性别化”的学校教育中,两性之间“均衡与同一”的背后隐藏着深层的性别不平等,并通过隐性校园文化对女性的性别观念进行了再塑造,同时,导致女性在课堂教学中的边缘化处境。这样的学校教育氛围使得女性忽视了性别不平等、强化了女性对传统性别观念的认同、导致女性产生“习得性无助”。(3)性别差异“合理化”的职后教育中,企业文化依然存在对女性的“轻视”,两性员工之间的教育与培训资源分配不均衡,同时,女性员工普遍缺乏工作导师的指导。最终导致女性员工无法充分提升能力水平、难以融入工作组织中的人际网络、缺乏工作和情感支持。第四,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提升路径。本研究基于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4A”路径、教育动力和教育阻力,进一步从教育观念和教育行动两个层面,为女性教育与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提升路径,以期更好地助力知识女性获得高层次职业地位。在教育理念方面:不同的教育时空应构建基于“新型两性关系”的现代社会性别观、以“女性全面而卓越发展”为核心的女性素质教育观以及基于“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女性理想信念观。在教育行动方面:(1)在生活时空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通过开展基于日常语言与行为互动的“濡化式”教育,促进女性现代社会性别观念和个人品质的形成。(2)在学习时空的学校教育中,基于秩序化学习时空,教师应将“现代社会性别观”融入课程设置,采用以“合作参与”为核心的教学法,并开展“关系性”教学实践;基于非秩序化学习时空,学校应为女性“参与学校各部门的管理工作、参与学生组织和社团的组织工作、参加社区和社会服务工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3)在职业时空的职后教育中,企业应将“现代社会性别观”融入企业文化,通过文化氛围的熏陶,实现对知识女性性别观念和职业情感的教育;通过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的考验与磨练,促进知识女性“品格的次级社会化”,并推动她们不断寻求自我突破与持续学习;企业还应促进女性员工与工作导师以及“女性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双向交流,使她们不断积累工作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以及持续获得情感支持。总之,知识女性在职业地位获得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她们能够积极适应职场环境、始终保持学习状态并不断寻求突破,这与她们成长发展所经历的不同时空的教育密不可分。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教育在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中的动力作用并探寻行之有效的教育提升路径,对有针对性地开展女性教育与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徐瑞芃[4](2020)在《输变电工程项目关键成功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输变电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涉及变电站土建、电气安装、线路架设等大量领域,项目的主要特征有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施工工期较长等,这些特点对输变电工程项目全流程化、全方位精准管控造成较大挑战。输变电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相互制约且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对其达标投产存在较多隐患。本文基于以上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总结影响输变电工程项目成功的相关因素,并针对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优化方案,以期提高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成效。首先,采用科学创新的管理方法能够促进项目建设效率的提升,同时也是项目质量的重要保证。项目管理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国外,且在输变电工程领域中多针对某一方面的管理进行研究,因此我们分别对国内外全寿命周期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等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到项目全过程建设中诸多因素对管理效率提升的重要影响。同时阐述了输变电工程项目和输变电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相关理论。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文献研究、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确定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中的15个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政府环境、属地化协调、工程规模、设计深度、工程技术难度、承包商资质、合同类型及风险、物资采购、进度管理、风险控制、成本管理、业主经验值、承包商沟通协调能力、承包商综合管理能力。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运用相关系数显着性实验分析识别出输变电工程项目成功关键影响因素的三个类别:项目全过程成本和风险、设计精度管理和施工建设管理,确定影响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关键因素是:成本管理、风险控制、工程规模、工程技术难度、承包商沟通协调能力、承包商综合管理能力。最后,对S市LS220k V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基于实践提出了针对关键影响因素和具体问题的以下解决措施:制定项目全过程成本目标;加强项目风险防控;引入数字化三维设计,强化设计精度;加强承包方与各部门的沟通衔接;以及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比试,来提高承包商技术施工水平。以期通过这些解决方案提高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5](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凌云志[6](2019)在《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培训是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质量的关键举措,教师培训者是促进教师素质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力量,建设一支素质完备、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培训者队伍是深入推动教师培训改革、稳步提升教师培训质量、持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战略一环。长期以来,我国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培训机构专业程度不高、培训人员素质能力不足、培训标准指标架构缺失、培训课程内容体系不全、培训方式单调机械低效,严重制约了教师培训提质增效和提标扩面。改革知识导向培训模式,改变授受式、离身性、原子化、简单型培训方式,提升教师培训者培训的专业性、实效性、针对性、深刻性迫在眉睫。为改变传统教师培训者培训固有弊端,总结有效举措和有益经验,推动教师培训者培训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本研究针对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变革问题,以H省教师培训者培训项目为个案,采取合作式行动研究取径,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调查法、德尔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项目的方案设计、实施过程(组织形式、实施环节、实践方式、运行机制、有效举措等)、成效评估等全过程进行跟踪分析,并探寻行动导向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背后的学理依据。本行动研究以聚焦真实问题-汇聚团队智慧-共研行动方案-行动体验应用-评估应用效果“五环学习流程”为方案框架,以“问题、团队、行动、反思、关系、情境”等为行动导向的基本内涵,通过“组建与优化行动团队、提出与确定行动问题、研究与制定行动方案、实施与修订行动计划、汇报与评估行动过程、反思与复盘行动文化”六个实施流程,凝练出正面激励、“滚雪球”、自主管理、团队反思和多元评价等五个行动机制。本研究自主构建了理论知识、方法技能、理念观念和情感认同4维度16项指标观测点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培训效果的历时改变度”“行动主体的主观体验度”“行动方案的实操合理度”的“三角评估法”,对参训者在培训期间的主客观改变以及在训后实际培训情境中的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等培训效果进行考察评价,发现:行动导向模式立足培训现场的实践情境、依托参训者自组织的团队力量、开发创新在地化的教育资源、积极营造开放创造的文化氛围,整体撬动了培训文化的深度变革,对参训者强化自主学习、改造学习流程、重获学习体验、拓展知识来源、推动认知转化、优化思维方式、培育身份认同等具有明显的积极正向作用。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从解决教师培训者专业发展的实践难题出发,定位于提高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思维品质,努力超越对“行动”的庸俗化理解,摒弃了过去“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线性思维,将“行动体验”作为参训者达成个体认知和汇聚实践智慧的重要中介力量,重视参训者在行动中创造知识和生成理论,通过理论建构和实践验证,达成基于行动的知识创造之核心目的。该模式有强烈的实践关怀和深厚的人文品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努力研究立人之学、不断追寻幸福培训之路。
国云姗[7](2019)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介入权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于200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下称“《科技进步法》)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引入“政府介入权(March-in Right)”作为确保财政资助科技成果有效、充分转化的权力干预机制。然而,《科技进步法》的政府介入权条款过于模糊,实体制度和程序制度均缺乏细化规定,导致该条款陷入了可实施性不足的窘迫境地,没有实际的威慑力。因此,如何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介入权制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从以下四部分对此问题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介入权制度的概述。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介入权,是指为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对于归承担单位所有的财政资助科技成果,政府享有的在法定或约定条件下介入并干预科技成果转化的权力。作为一项公权力,政府介入权的行使会影响私人主体的利益,其法理基础在于保障公共利益的立法目的,以及作为专利契约中维护利益平衡的重要机制。第二部分是我国政府介入权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科技进步法》第20条为政府介入权的主要条款,规定了政府介入权的行使条件、行使方式等内容。但我国政府介入权制度存在行使主体不明、权限“一刀切”及行使条件模糊且范围过窄等实体性内容模糊,和启动方式较为单一及行使程序缺位等程序性条款缺失两大缺陷。第三部分是政府介入权域外制度考察及评价。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都规定了政府介入权制度。美国政府介入权的实体内容和程序设计相对成熟,并且发生过5起介入权案件,日本政府介入权制度只有实体条款且赋予政府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而台湾政府介入权制度在行使条件、行使方式等方面稍有不同。第四部分是科技成果转中政府介入权制度的完善建议。围绕政府介入权的法理基础,提出我国在介入权制度的实体完善上应明确介入权的行使主体、明晰介入权的权限并构建介入权的行使条件,而在程序构建上应增加介入权的启动方式、健全介入权的行使程序并设置相应的救济机制,从而为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介入权的正确有效行使提供一些参考。
李建华[8](2019)在《M公司软件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改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在软件产品或者项目的开发中,项目需求变化的速度日益迅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技术革新速度越来越快,如何应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满足客户各种各样的需求,交付质量令人满意的软件,已成为现阶段软件开发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因此,对软件项目管理就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项目进度。然而,事实上,许多公司的项目和产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进度落后、延迟交付的情况,导致错失市场时机或者客户满意度低下。本文先介绍了软件行业现今的发展情况,项目进度管理的背景、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以及本文所用案例来源的M公司M信云事业部的组织架构和项目流程、目前所运用的开发模型和技术等等,然后以M公司M信云事业部八个项目作为样本首先查看了这些项目的延期情况、细化每个工序具体的延期时间,以及是否在关键路径上,利用柏拉图筛选出延期最为突出的五大工序。继而从资源、技术、管理过程几方面分析进度延期的原因,找到项目中的具体案例来详细分析具体情况。然后针对每个原因提出对应的改善措施,分别[1]从资源配备、团队建设、人员培训、晋升制度管理、技术选型、项目计划制定、项目进度跟踪、制定交付标准、改进评审机制、提高软件复用率和产品化率等等方面落实具体的改进内容。针对使用传统进度管理方法来评估工期而导致工期过长的问题,使用了关键链技术中的50%安全时间方法。这种评估方法不仅消除了项目中各个工序隐含的安全时间,使工期评估得更为科学合理,也为缓冲估计的准确性奠定了基础。为保证措施可以持续有效地执行并且可看到绩效,还建立相关的内部审计,并且对各项目缓冲消耗持续监控。另外,对刚刚开始的项目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软件复用和产品化的评估,以应用于将来的项目,进一步提高开发进度和节省开发成本。同时,本文对M公司实施这些方法后项目延期情况的改进做了预测,以及对即将开始的项目如何使用关键链方式对项目计划进行调整也做了阐述。最后,本文总结了对如何改进项目进度延期进行了总结和提炼了一些启示,并且对不同项目进度优化管理做出了展望。
徐晓红[9](2019)在《湾里社区信息平台开发项目变更管理案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如今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数字化技术正在将生活中的信息转化为能够被通信领域、传播领域应用的技术手段。社区是人民群众生活交往的基本单元,在近年的国家文件中也多次提到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传统的依赖于党组织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走向现代社会管理的开始。因此,社区信息平台建设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举措,高效率的信息平台建设也将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群众幸福感。国内部分社区开始初试基于信息平台的社区管理理念,将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深度融合,探索网络化治理新模式,但由于社区建设需求的复杂性,社区信息化平台的开发也遇到较大困难。对于信息平台开发项目,需求管控一直以来受到学术研究的关注,并且需求问题已经成为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对需求管理的探讨成为近年研究热点。为了在信息平台开发项目中避免大范围变更对项目产生消极影响,在需求识别阶段尽早的全面关注可能影响需求变更的要素,将对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产生关键作用。本文选择了金晟公司在湾里街道的信息平台开发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金晟公司的发展背景,从项目背景、项目内容和信息平台开发项目特征出发,在项目需求识别过程中剖析来自于干系人识别不足、需求评估能力不足、突发事件、项目假设条件识别不足的需求变更。通过进一步深层次探索,能够清晰地表现在信息平台开发项目中,不同需求变更背后体现着甲方、乙方或第三方能力角度的不足。最后,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细致的行动措施和解决方案。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嵌入式单案例研究法、实地调研法进行探究,分析信息平台开发项目中需求变更应对过程,为需求识别、变更管理提供实践和理论贡献。首先,本文通过国内外面向信息平台开发项目需求管理、需求变更、变更控制管理的理论研究内容和实践背景简述,提出研究问题,构建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其次,对金晟湾里社区信息平台开发项目的需求变更根源进行探索,为后文案例分析提供数据。随后,在文献综合分析基础上,探索需求变更的内部根源以及不同来源需求变更对项目产生的不同影响。最后,总结全文得到研究结论,提出需求管理及需求变更的解决方案,为信息平台开发项目需求变更管理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贡献。
邓睿丽[10](2017)在《某高速公路建设EPC模式的应用及效益研究》文中提出在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模式下,许多工程经验证明,EPC施工总承包模式能够促进设计与施工的紧密结合,能够充分发掘设计、施工协作潜力,解决设计与施工脱节问题,更好的保证施工质量,缩短工程项目时间,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节省造价。本文针对高速公路建设过去的传统模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如设计与施工脱节、建设周期长、工作效率低下、施工过程中设计变更多、工程造价难以控制、投资计划周期长等问题,对传统模式及EPC模式进行分析比选,选取汕(头)湛(江)高速公路西江特大桥工程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在对于政府出资、国企为建设单位业主、重难点项目以及造价金额大且工期要求紧条件的项目,适合优先选用EPC项目管理模式。而随后通过与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相比,该工程的三大子目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质量方面设计变更数量下降了164个,下降幅度达79.5%,进度方面工期缩短了21%,成本方面在控制一定成本的基础上,通过价值工程验证在一定预算条件下,以控制成本为基础,选择价值最大化的方案设计,而不是一味追求低成本。关于高速公路项目,应用EPC施工总承包模式具有相当的优势,但也应具备一定条件,譬如政府投资项目、政府管理或国有高速建设管理公司管理、属于国家高速或重难点项目、金额大于10个亿、工期紧等,这一类的项目相对适合采用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本文剖析了我国目前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现状,为今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采用EPC项目管理模式提供了一些参考经验,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国内高速公路建设项目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由政府或者国企管理的高速公路项目中,优先选择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其次选择CM管理模式,而过去主流的传统模式会慢慢淘汰。
二、项目管理拒绝纸上谈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项目管理拒绝纸上谈兵(论文提纲范文)
(1)A公司嵌入式产品研发团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人力资源管理5P模型理论 |
2.1.2 ERG理论 |
2.1.3 企业文化结构模型 |
2.1.4 项目管理理论 |
2.1.5 组织结构发展 |
2.1.6 工作设计方法理论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章 A公司嵌入式产品研发团队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1.1 A公司背景概述 |
3.1.2 A公司组织结构分析 |
3.1.3 人才团队管理理念 |
3.2 团队人力资源现状 |
3.2.1 人员状况 |
3.2.2 研发流程 |
3.2.3 团队协作 |
3.3 团队技术现状 |
3.3.1 技术水平 |
3.3.2 技术管理 |
3.4 存在的问题分析 |
3.4.1 A公司现存问题调研与阐述 |
3.4.2 基于人力资源5P模型的问题分析 |
3.4.3 基于ERG理论的问题分析 |
3.4.4 基于企业文化结构模型的问题分析 |
第四章 研发团队管理优化方案 |
4.1 项目化管理思维在嵌入式产品研发团队中的应用 |
4.1.1 产品开发项目化管理 |
4.1.2 项目角色设计 |
4.1.3 基于共性基础技术的机械性工作设计法 |
4.1.4 产品开发过程管理 |
4.2 价值资源管理 |
4.2.1 研究管理 |
4.2.2 共性基础技术研发 |
4.3 组织结构与岗位优化 |
4.3.1 研发部扁平化管理 |
4.3.2 研发人员能力评价 |
4.3.3 研发辅助岗 |
4.4 制度与文化建设 |
4.4.1 工作日志制度 |
4.4.2 研发环境标准化 |
4.4.3 开发标准化 |
4.4.4 文档标准化 |
4.4.5 文化建设 |
第五章 研发团队管理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实行扁平化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
5.2 重视研发积累,提供资源保障 |
5.3 投入信息化建设,提供管理保障 |
5.4 完善配套制度,提供执行保障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XZ药业中药前处理生产线改造项目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课题的特色及创新性 |
1.4.1 采用的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课题的特色及创新性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XZ药业中药前处理生产线改造项目概况 |
2.1 XZ药业中药前处理生产线改造项目基本概况 |
2.1.1 XZ公司基本情况 |
2.1.2 建设项目内容及规模 |
2.1.3 产品方案与生产规模 |
2.1.4 编制项目实施的进度计划 |
2.1.5 项目的投资估算 |
2.1.6 项目施工的总体部署 |
2.2 项目质量控制目标及特点 |
2.2.1 项目质量控制的总体目标 |
2.2.2 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特点 |
2.3 项目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及问题 |
2.3.1 项目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人、机、料、法、环) |
2.3.2 项目质量控制的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Z药业中药前处理生产线改造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
3.1 项目质量控制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
3.1.1 项目质量控制的指导思想 |
3.1.2 项目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 |
3.2 项目质量控制的管理机构的设立 |
3.2.1 各部门质量控制的主要工作内容 |
3.3 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责任落实 |
3.3.1 运用WBS管理工具对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 |
3.3.2 建立项目质量控制的责任矩阵 |
3.4 项目质量控制的方案设计 |
3.4.1 制定项目施工前准备的质量控制方案 |
3.4.2 制定项目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案 |
3.4.3 制定项目施工完成的质量控制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XZ药业中药前处理生产线改造项目施工前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
4.1 施工现场的勘察 |
4.2 施工人员保证 |
4.3 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 |
4.3.1 对材料控制釆取的措施计划(plan) |
4.3.2 主要材料设备选择和参数设定(do) |
4.3.3 通过质量成本分析制定材料合格率要求标准及抽样检查(check) |
4.3.4 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并采取措施改善提高材料合格率(action) |
4.4 施工设备选择和管理情况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XZ药业中药前处理生产线改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分析 |
5.1 把面向施工工序质量控制管理计划落实到位(PLAN) |
5.2 确定分项工程技术特征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标准(DO) |
5.3 根据质量控制要求标准进行抽样检查(CHECK) |
5.4 分析处理检查结果采取措施改善提高项目施工质量(ACTION) |
5.4.1 绘制因果分析图对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
5.4.2 制定改进措施和对策 |
5.4.3 针对洁净空调系统工程的施工特点制定具体的施工质量要求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XZ药业中药前处理生产线改造项目施工完成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
6.1 明确具体的项目验收参考依据 |
6.2 制定项目验收的质量控制措施 |
6.3 制定项目质量评定标准及抽样检查 |
6.4 明确质量验收的具体操作流程 |
6.5 项目质量的回访和修正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XZ药业中药前处理生产线改造项目质量控制的保障措施 |
7.1 XZ药业中药前处理生产线改造项目质量控制的人员保障 |
7.1.1 培养施工人员的责任感 |
7.1.2 建立实施质量奖惩责任制 |
7.1.3 不断扩大专业质量管控人才队伍 |
7.2 XZ药业中药前处理生产线改造项目质量管控的技术支持 |
7.2.1 不断提高项目质量管理技术 |
7.2.2 不断提高项目施工和检验技术水平 |
7.3 建立项目质量控制的保障制度 |
7.3.1 完善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制 |
7.3.2 不断健全项目质量管理激励机制 |
7.4 小结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意蕴 ——基于企业女性管理者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与缘起 |
二、研究问题与内容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职业地位的研究 |
二、关于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研究 |
三、关于教育对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研究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社会互动理论 |
二、教育与个体发展关系的功能主义视角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抽样 |
三、数据搜集与分析 |
四、研究伦理与效度 |
第三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4A”路径 |
第一节 目标(Aim):获得多层次的职业地位 |
一、“小我型”职业地位 |
二、“大我型”职业地位 |
三、“小我型”职业地位与“大我型”职业地位的关系 |
第二节 行动(Action):物我互动、人我互动与自我互动 |
一、物我互动:积极应对职场环境的挑战和阻力 |
二、人我互动: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 |
三、自我互动:在突破与超越中前行 |
第三节 能力(Ability):知识女性的核心竞争力 |
一、对职场环境的适应力 |
二、对职业发展的规划力 |
三、对行动计划的执行力 |
四、对自我提升的学习力 |
第四节 特质(Attribute):知识女性的“魅力人格” |
一、“双性化”特征 |
二、坚韧性 |
三、自信心 |
四、进取心 |
第四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动力 |
第一节 生活时空:知识女性获得的家庭教育 |
一、父母的“严格训练”塑造独特品格 |
二、父母的“身体力行”胜过一切 |
三、家庭环境氛围:培养独立与提供支持的土壤 |
第二节 学习时空:知识女性接受的学校教育 |
一、掌握生存的基本工具——“扎实的专业知识” |
二、从零到“零”:能力的全面提升 |
三、积极的师生互动:“老师的关注拉了我一把!” |
第三节 职业时空:知识女性践行的职后教育 |
一、职场环境的磨炼:学会职场生存 |
二、不断变化的工作挑战:突破与前行并存 |
三、支持性人际网络:经验积累与情感交流 |
第五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阻力 |
第一节 生活时空:带有性别标签的家庭教育 |
一、对女性发展的低期待 |
二、对女性情感发展的忽视 |
三、支配型亲子关系限制女性发展 |
第二节 学习时空:“去性别化”与“再性别化”的学校教育 |
一、“均衡与同一”背后的性别不平等 |
二、隐性校园文化对性别观念的再塑造 |
三、课堂教学中女性的边缘化 |
第三节 职业时空:性别差异“合理化”的职后教育 |
一、企业文化中对女性的“轻视” |
二、继续教育与培训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
三、缺乏工作导师的指导 |
第六章 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提升路径 |
第一节 教育观念 |
一、基于“新型两性关系”的现代社会性别观 |
二、以“女性全面而卓越发展”为核心的女性素质教育观 |
三、基于“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女性理想信念观 |
第二节 教育行动 |
一、生活时空:性别观念和个人品质初步形成的家庭教育 |
二、学习时空:以“赋能”为基础的学校教育 |
三、职业时空:品格次级社会化与职业地位获得的职后教育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致可能参加此项研究的知识女性的邀请信 |
附录B:个人基本信息调查问卷 |
附录C:个人深度访谈的提纲 |
附录D:访谈协议 |
附录E:非参与式观察记录表 |
附录F:其他人员访谈的提纲 |
附录G:访谈资料一级编码(贴标签)结果汇总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输变电工程项目关键成功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输变电工程项目相关理论 |
2.1.1 输变电工程项目的概念 |
2.1.2 输变电工程项目的特征 |
2.1.3 输变电工程项目成功标准 |
2.2 输变电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 |
2.2.1 前期决策 |
2.2.2 规划设计 |
2.2.3 招标采购 |
2.2.4 施工建设 |
2.2.5 投产运行 |
2.3 本章小结 |
3 输变电工程项目成功因素识别 |
3.1 基于案例研究的成功因素初步识别 |
3.1.1 案例成功因素分析 |
3.1.2 基于案例初步识别成功因素 |
3.2 基于文献研究的成功因素初步识别 |
3.3 基于专家访谈的成功因素修正 |
3.3.1 输变电工程项目成功因素修正原则 |
3.3.2 输变电工程项目成功因素修正结果 |
3.4 输变电工程项目成功因素问卷调查分析 |
3.4.1 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 |
3.4.2 样本对象分析 |
3.4.3 信度及效度分析 |
3.4.4 均值标准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输变电工程项目关键成功因素确定 |
4.1 确定输变电工程项目成功因素回归种类 |
4.1.1 回归分析的定义和种类 |
4.1.2 输变电工程项目成功因素回归种类确定 |
4.2 输变电工程项目关键成功因素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 |
4.2.1 多元线性回归构建思路 |
4.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设定 |
4.2.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
4.3 输变电工程项目关键成功因素模型检验 |
4.3.1 相关系数含义 |
4.3.2 常用的相关系数 |
4.3.3 相关系数的显着性检验 |
4.3.4 相关性结果 |
4.3.5 因素归类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项目背景 |
5.2 项目概况 |
5.2.1 变电站项目概况 |
5.2.2 线路项目概况 |
5.2.3 项目投资概况 |
5.3 输变电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及问题 |
5.3.1 项目全过程成本和风险 |
5.3.2 设计精度管理 |
5.3.3 施工建设管理 |
5.4 基于关键成功因素的优化方案 |
5.4.1 制订项目全过程成本目标 |
5.4.2 加强项目风险防控 |
5.4.3 引入三维数字化设计,强化设计精度 |
5.4.4 加强承包方与各部门衔接管理 |
5.4.5 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比试,提高承包方技术水平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及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输变电工程项目关键成功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B |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6)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1.创新教师培训者培训的政策要求和时代呼唤 |
2.提升培训者培训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现实诉求 |
3.深化新时代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的学理呼唤 |
4.个人对教师培训者培训实践反思研究的兴趣 |
(二)研究问题 |
二、文献回顾与评论 |
(一)教师培训者专业标准研究 |
(二)教师培训者角色定位研究 |
(三)教师培训者专业发展研究 |
(四)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研究 |
(五)文献研究分析评论 |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1.行动研究的取向 |
2.具体研究的方法 |
四、核心概念与假设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培训与教师培训 |
2.培训者与教师培训者 |
3.行动与行动导向 |
(二)论文基本假设 |
五、论文结构与价值 |
(一)内容结构 |
(二)研究价值 |
1.研究目标 |
2.研究意义 |
第一章 连接知识与行动—行动导向模式的理论基础 |
一、知识导向模式及其反思 |
(一)知识导向模式及其理论假设 |
(二)对知识导向模式的质疑与反思 |
1.知识的传授与知识的建构 |
2.离身性学习与具身性学习 |
3.原子化学习与团队式发展 |
4.理想化情境与实践性情境 |
二、行动导向模式的理论依据 |
(一)行动导向的“知行观”溯源 |
1.关于“知识论”的讨论 |
2.“知行合一”与“理实结合” |
3.“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 |
(二)成人学习理论 |
1.关于成人学习者的假设 |
2.成人学习的主要特点 |
3.成人经验学习圈理论 |
(三)行动学习理论 |
1.行动学习的基本内涵 |
2.行动学习的方程式 |
3.行动学习的核心要素 |
(四)行动导向教学法 |
1.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渊源 |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
三、行动导向培训模式的理论建构 |
(一)行动导向模式的概念框架 |
1.行动导向模式的概念界定 |
2.行动导向模式的理论框架 |
(二)行动导向模式的基本内涵 |
1.真实问题为起点 |
2.团队式学习组织 |
3.行动体验的路径 |
4.常态的反思复盘 |
5.合作型培训关系 |
6.情境式学习环境 |
第二章 行动方案设计 |
一、行动研究的背景 |
(一)教师培训者培训模式改革的背景 |
1.“重心下移”背景下的教师培训者需求 |
2.“重心下移”背景下的国培项目县建设 |
3.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难点 |
(二)先导性的行动探索 |
1.先导性行动内容:从问题解决到教学和行为改进 |
2.先导性行动反思:从碎片化的努力到体系化的建构 |
二、研究对象与行动主体 |
(一)研究对象 |
1.项目目标:“接地气,用得上,干得好” |
2.研究对象之基本情况及结构分析 |
(二)基于“多主体参与模式”的研究主体 |
1.复合型的研究者的角色 |
2.重要的行动研究合作者 |
三、前测问卷及其分析 |
(一)前测问卷及结构分析 |
1.调查问卷的基本内容 |
2.前测问卷的结构分析 |
(二)前测问卷的结果分析 |
1.调查问卷的数据回收与分析 |
2.质性问卷的数据回收与分析 |
四、行动计划的制定 |
(一)确定总体目标和分类目标 |
1.确定项目实施总体目标 |
2.明晰分类对象培训目标 |
3.确定能力结构模型 |
(二)确定行动研究计划 |
1.TTT项目行动总体路径 |
2.TTT项目行动阶段计划 |
五、行动评估设计 |
(一)传统培训评估的弊端及其述评 |
1.传统培训评估的弊端 |
2.对传统培训评估的反思 |
(二)行动导向评估体系的建立 |
1.行动导向模式的评估界定 |
2.构建项目的“三角评估法” |
第三章 行动过程与机制 |
一、行动过程 |
(一)第一阶段行动研究 |
1.第一阶段问题的确立 |
2.第一阶段假设性分析 |
3.第一阶段的行动设计 |
(二)第二阶段行动研究 |
1.第二阶段问题的确立 |
2.第二阶段假设性分析 |
3.第二阶段的行动设计 |
(三)第三阶段行动研究 |
1.第三阶段问题的确立 |
2.第三阶段假设性分析 |
3.第三阶段的行动设计 |
二、实施流程 |
(一)组建与优化行动团队 |
1.学习小组建设及其职责分工 |
2.班委会的选拔组建及其职责 |
3.导师团的遴选组建及其职责 |
(二)提出与确定行动问题 |
1.行动问题遴选的标准与来源 |
2.用焦点讨论法确定行动问题 |
(三)研究与制定行动方案 |
1.个人进行SWOT分析与计划 |
2.学习小组研制详细行动方案 |
(四)实施与修订行动计划 |
1.召开行动项目的决策会议 |
2.根据行动的方案采取行动 |
(五)汇报与评估行动过程 |
1.参训者基于行动体验的展示汇报 |
2.对参训者行动效果的考核与评估 |
(六)反思与复盘行动文化 |
1.基于“实践+反思”的行动复盘 |
2.走向“实践共同体”的文化融入 |
三、行动机制 |
(一)正面激励机制 |
1.尊重学习者,正面目标引领 |
2.相信学习者,对学习者放权 |
(二)“滚雪球”机制 |
1.培育关键少数的“明白人” |
2.基于现场的“滚雪球”学习 |
(三)自主管理机制 |
1.完善小组制度,对小组充分赋权 |
2.强化管理分工,保障团队的沟通 |
(四)团队反思机制 |
1.面向实践的小组常态反思 |
2.凝聚文化的整体系统反思 |
(五)多元评价机制 |
1.小组常规的考核评价制度 |
2.重在激励的学员奖惩制度 |
第四章 行动评价与反思 |
一、培训效果的“历时改变度”评估 |
(一)培训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
1.对评估指标进行专家咨询 |
2.确定项目评估维度和指标 |
(二)“历时改变度”评估分析 |
1.样本问卷的基本情况 |
2.样本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3.样本数据的分析结果 |
二、行动主体的主观体验度评估 |
(一)观察与访谈数据收集与分析 |
(二)参训者的行动体验及其理解 |
1.聚焦真实问题,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
2.创新小组研修,助力培训专业发展 |
3.线下线上互动,培育行动反思文化 |
4.改善学习生态,强化团队身份认同 |
三、行动方案的实操合理度及效果评估 |
(一)对参训者的培训方案设计进行评估 |
1.对培训方案的评估方法 |
2.对培训方案的评估分析 |
(二)对参训者的培训项目实施进行评估 |
1.参训者项目实施的总体情况 |
2.参训者项目实施之典型案例 |
四、行动效果与反思 |
(一)行动取得的成效 |
1.坚定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
2.凸显了培训中行动实践的价值 |
3.团队机制强化了学习促动力量 |
4.基于实践的反思支持深度学习 |
5.培育培训文化体系的积极意义 |
(二)行动的价值意义 |
1.“众筹集智”,聚焦教师培训真实问题 |
2.“激励唤醒”,改善学习者的心智模式 |
3.“造血强体”,建设本土教师培训资源 |
4.“团队共创”,撬动培训机构组织变革 |
(三)行动中的局限 |
1.应对教育中复杂场景的困境 |
2.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内在缺陷 |
3.实践与理论疏离的可能危险 |
4.培训的学习激情可持续受阻 |
(四)对行动优化的建议 |
1.坚定学员中心,激发参训者内驱力 |
2.丰富实践课程,创新发展实施路径 |
3.重构学习体验,引领教师深度学习 |
4.倡导人本文化,营造适宜学习氛围 |
第五章 行走在知与行的断裂处 |
一、行动导向模式再审视 |
(一)行动导向模式的核心特点 |
1.“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
2.“问题导向”的目标定位 |
3.“众智众筹”的项目设计 |
4.“团队合作”的组织方式 |
5.“行为改进”的项目评估 |
6.“教练式”的培训者定位 |
(二)跨越“知识”与“行动”的鸿沟 |
1.用行动问题替代知识 |
2.基于问题的行动体验 |
3.基于行动的深度学习 |
(三)赋予行动更深刻的意义 |
1.超越简单的行动 |
2.坚持学与导的统一 |
3.从个体到集体行动 |
二、行动导向模式之使命 |
(一)行动导向模式的实践关怀 |
1.模式生成的实践逻辑 |
2.模式实施的实践价值 |
(二)行动导向模式的人文品性 |
1.坚持人的在场 |
2.建设立人之学 |
3.追寻幸福之培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构建了行动导向模式的学理框架 |
(二)行动导向模式实践应用效果良好 |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创新点 |
1.对模式进行多维度学理探讨 |
2.构建并验证了新的模式框架 |
3.完善了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1.缺乏对不同类型培训之差异性的考察与应对 |
2.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 |
(三)研究的深化空间 |
1.突破教师培训研究的学理薄弱困境 |
2.应对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跨界生长 |
3.做好教师培训的长期跟踪研究准备 |
4.积极适应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介入权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介入权制度概述 |
(一) 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介入权界定 |
1. 介入权 |
2. 科技成果转化 |
3. 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介入权 |
(二) 政府介入权制度的背景 |
1. 政府介入权制度的国际背景 |
2. 政府介入权制度的我国背景 |
(三) 政府介入权制度的法理基础 |
1. 保障公共利益 |
2. 维护利益平衡 |
二、我国政府介入权制度立法现状及缺陷 |
(一) 我国政府介入权制度立法现状 |
(二) 我国政府介入权制度立法缺陷 |
1. 介入权实体性内容模糊 |
2. 介入权程序性条款缺失 |
三、政府介入权域外制度考察及评价 |
(一) 政府介入权域外制度考察 |
1. 美国《拜杜法案》 |
2. 日本《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 |
3. 我国台湾《科学技术基本法》 |
(二) 政府介入权域外制度评价 |
1. 政府介入权实体制度评价 |
2. 政府介入权程序制度评价 |
四、我国政府介入权制度完善 |
(一) 政府介入权的实体制度完善 |
1. 明确政府介入权的行使主体 |
2. 按投资比例决定政府介入权的权限 |
3. 构建政府介入权的行使条件 |
(二) 政府介入权的程序制度完善 |
1. 增加政府介入权的启动方式 |
2. 构建政府介入权的行使程序 |
3. 设置政府介入权的救济程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M公司软件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项目延期改善和进度管理现状 |
1.2.2 关键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3 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公司简介与现有管理流程 |
2.1 宏观行业形势 |
2.2 企业简介 |
2.3 事业部组织架构 |
2.4 产品特点 |
2.5 产品开发管理流程 |
2.6 现有项目进度管理技术、工具以及流程 |
2.6.1 敏捷迭代开发模式 |
2.6.2 甘特图和常用工具 |
2.6.3 关键路径法 |
2.6.4.审计 |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现有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
3.1 项目进度问题概述 |
3.1.1 项目计划延迟严重 |
3.1.2 交付成果功能完成率低 |
3.2 项目进度问题细分研究 |
3.3 根本原因分析 |
3.3.1 资源管理方面 |
3.3.2 工程技术方面 |
3.3.3 项目进度和范围管理过程 |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M公司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改进方法 |
4.1 资源管理改进 |
4.1.1 每周提交资源分布报告并且使用关键链技术来计划项目 |
4.1.2 将员工培训写入绩效指标 |
4.1.3 构建和实施项目优先级模型 |
4.2 范围管理改进 |
4.2.1 内部审计规定范围需求交付物标准和完善范围需求评审会规范 |
4.2.2 增加需求变更比率KPI指标 |
4.2.3 使用软件复用技术和产品化 |
4.3 进度管理改进 |
4.3.1 设立技术委员会以及技术评审会列入内部审计项 |
4.3.2 开发阶段的成果交付标准列入内部审计清单 |
4.3.3 使用风险登记薄 |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M公司项目进度改进方案实施效果与预测 |
5.1 根据改进措施测算八个项目可以减少的时间 |
5.2 使用改进方案对新项目进行项目计划和进度控制分析 |
5.3 软件复用与产品化对美居项目的影响 |
5.4 软件复用与产品化对宝时德项目三期的影响 |
本章小节 |
结论和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附件 |
(9)湾里社区信息平台开发项目变更管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案例正文 |
2.1 金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2.2 湾里社区信息平台开发项目 |
2.2.1 项目背景 |
2.2.2 项目内容 |
2.2.3 信息平台开发项目特征 |
2.3 项目实施中的需求变更 |
2.3.1 干系人识别不足产生的变更 |
2.3.2 需求评估能力不足产生的变更 |
2.3.3 突发事件导致的需求变更 |
2.3.4 项目假设条件识别不到位导致的变更 |
2.3.5 不合理诉求导致的需求变更 |
3 案例分析 |
3.1 理论基础 |
3.1.1 需求管理理论 |
3.1.2 需求变更理论 |
3.1.3 需求工程理论 |
3.1.4 变更控制理论 |
3.2 需求变更原因分析 |
3.2.1 甲方缺乏系统性思考 |
3.2.2 干系人需求识别不到位 |
3.2.3 乙方需求变更管理能力不足 |
3.2.4 信息平台开发不确定性程度高 |
4 对策与建议 |
4.1 准确识别项目需求 |
4.1.1 优化对干系人的识别和评估机制 |
4.1.2 强化需求跟踪矩阵功能 |
4.2 细化项目范围说明书 |
4.3 规范变更管理流程 |
4.4 建立团队高效沟通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某高速公路建设EPC模式的应用及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高速公路发展现状 |
1.1.2 高速公路EPC应用研究意义 |
1.1.3 传统高速公路管理模式问题分析 |
1.2 EPC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主要技术路线 |
1.5 研究思路与构架安排 |
第二章 高速公路建设传统管理模式与EPC模式分析 |
2.1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传统管理模式 |
2.1.1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传统管理模式的组织机构 |
2.1.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传统管理模式的特点 |
2.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2.3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EPC的管理模式分析 |
2.3.1 施工单位为EPC总承包单位 |
2.3.2 设计单位为EPC总承包单位 |
2.3.3 设计和施工单位以联合体的形式为EPC总承包单位 |
2.4 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运作方式 |
2.4.1 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 |
2.4.2 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运行流程 |
2.5 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运行特点 |
2.6 传统管理模式与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比较 |
2.7 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局限性 |
2.7.1 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 |
2.7.2 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适用范围及适用条件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PC模式下质量、工期、成本理论分析 |
3.1 EPC模式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分析 |
3.1.1 EPC模式质量管理主要内容 |
3.1.2 EPC模式质量管理特点 |
3.2 EPC模式工程项目工期管理 |
3.2.1 项目进度计划理论 |
3.2.2 EPC项目工期特点 |
3.2.3 EPC项目工期影响因素的分析 |
3.3 EPC模式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分析 |
3.3.1 EPC模式成本管理原则 |
3.3.2 EPC模式成本管理内容及流程 |
3.3.3 EPC模式成本管理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AHP的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模式选择研究 |
4.1 工程概况 |
4.1.1 西江特大桥基本情况 |
4.1.2 西江特大桥项目重难点分析 |
4.2 层次分析法 |
4.3 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
4.4 高速公路管理模式指标体系及层次分析 |
4.5 构造判断矩阵 |
4.6 层次单排序 |
4.7 层次总排序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江特大桥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应用 |
5.1 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
5.2 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对工程安全的影响 |
5.2.1 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对工程安全隐患的控制 |
5.3 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对工程工期的影响 |
5.3.1 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有助于缩短工期 |
5.3.2 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下工期风险分析 |
5.4 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对工程成本的影响分析 |
5.4.1 价值理论在设计方案中的应用 |
5.4.2 EPC总承包成本费用的分析 |
5.4.3 成本风险分析 |
5.4.4 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
5.5 西江特大桥EPC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经验总结及建议 |
5.5.1 优化设计及施工方案 |
5.5.2 设计与施工有效对接 |
5.5.3 完善总承包合同条款 |
5.5.4 合理安排项目工期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项目管理拒绝纸上谈兵(论文参考文献)
- [1]A公司嵌入式产品研发团队管理研究[D]. 毕文. 山东大学, 2020(02)
- [2]XZ药业中药前处理生产线改造项目质量控制研究[D]. 黄锐升.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3]知识女性职业地位获得的教育意蕴 ——基于企业女性管理者的质性研究[D]. 田蕊. 天津大学, 2020(02)
- [4]输变电工程项目关键成功因素研究[D]. 徐瑞芃. 郑州大学, 2020(02)
- [5]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6]行动导向的教师培训者培训研究[D]. 凌云志.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科技成果转化中政府介入权制度研究[D]. 国云姗. 海南大学, 2019(06)
- [8]M公司软件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改进研究[D]. 李建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湾里社区信息平台开发项目变更管理案例研究[D]. 徐晓红.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10]某高速公路建设EPC模式的应用及效益研究[D]. 邓睿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