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镇煤矿供电系统的简易改造(论文文献综述)
刘田田[1](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准格尔旗煤炭业的发展与影响 ——以准格尔煤田为例(1949-2002)》文中指出本文在综合考察准格尔旗地区的煤炭开发、移民迁徙与区域城镇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材料,详细探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准格尔煤田的勘探、开发与现代化转型过程。同时,揭示了因准格尔煤田的开发,薛家湾从落后山村到现在新兴城镇的社会变迁过程。尝试以此研究为准格尔旗地区在煤炭业与地方互动关系上的研究作一定的补充和推进,为建国以来内蒙古地区的城镇化变迁历程提供典型案例,并为北方资源型城镇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准格尔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境内蕴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清至民国时期,准格尔旗地区的煤炭业主要以民间组织的小规模、分散性开采为主,受制于矿务政策、交通因素与开采技术的制约,当地的煤炭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产量较少,煤炭业发展较为落后。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内煤炭资源供应紧缺,为准格尔旗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国家与地方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准格尔煤田历经初步勘探、正式立项到转型发展三大阶段。20世纪50至80年代,据准格尔煤田地质勘探报告可知,准格尔煤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储备基地之一,对缓解国内煤炭资源紧缺有重要意义。1986年前后,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准格尔煤田建设项目,即准格尔项目一期工程,包括煤矿、电站和铁路的综合建设项目。伴随先进设备、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在现代公司管理体系下的准格尔煤田产业,既实现了煤炭工业开发与经营的跨越式发展,也推动了准格尔旗由贫困旗县向现代化工业强县的巨大转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社会面貌。文章将从区域社会史的视角出发,以准格尔煤田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采取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地方居民与煤田建设退休职工进行访谈,并展开地方居民关于准格尔煤田建设对薛家湾镇社会影响的问卷调查。结合口述资料与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进一步呈现准格尔煤田所在地—薛家湾依煤而兴的城镇发展历程。在准格尔煤田建设的推动下,地方商业、服务业、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大量移民群体集聚于薛家湾镇,促进了新兴工业型城镇—薛家湾镇的兴起与发展,带动了当地居民社会生活的变迁,增强了外来人口与地方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生态治理方面,准格尔煤田坚持“煤炭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积极采取防护治理措施,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在准格尔旗各方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薛家湾最终由过去的传统村落演变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工业型小镇。
朱炎香,曹清[2](2019)在《浅析煤炭企业项目融资过程中的财务分析》文中认为根据金融机构在融资过程中的财务分析思路,分别从企业财务报表和项目财务预测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融资过程中基于财务报表的分析包括: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和杜邦分析。融资项目基于未来收益的财务分析包括:项目资本金分析,项目盈利能力分析,项目偿债能力分析,财务生存能力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
曹东京[3](2019)在《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基于对煤炭行业装备发展水平及生产系统的研究,结合枣矿集团各矿区实际生产情况,开展优化生产系统、提升装备水平,从而实现新旧动能模式的转换,推动了煤炭企业全面无夜班生产作业、周末休息等新型劳动组织方式的变革,让煤炭行业职工“公务员式”工作成为可能。主要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矿井三大系统进行分析,总结了采煤取消夜班作业需满足的三个基本要求:工作面生产能力>运输缓冲能力>主井提升能力,为优化生产系统带动劳动组织模式变革奠定了基础。2)提出了“洗选前置、精煤前置”的思想,充分释放装备效能,实现矿井利润最大化,研究了井下膏体充填技术,解决了分离矸石的去向问题,缓解了主副井提升的压力。3)优化了全流程原煤生产系统,形成了集约高效的生产模式,通过革新支护工艺进一步减少回采期间的人工占用,大力实施煤仓扩容,为停产不停运创造了条件。4)形成了矿井全套的生产系统智能化装备升级方案,尤其在采掘工作面装备升级方面,以智能自动、少人无人化方式代替传统作业模式,实现了符合现场实际的生产装备最优配置,并具备作为行业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的条件。5)研究了超前支护的方式,提出“超前加固、主动支护、矿压观测、取消单体”的组织方式。全面升级采、掘装备,持续优化生产系统,精简人员占用,提升了人员工效。该论文有图39幅,表7个,参考文献106篇。
黄娇[4](2019)在《近代萍乡城市发展研究(1892-1945)》文中认为萍乡自古以来长期是县治所在,明清时期还是道治城市。萍乡一直以来便是一个传统的行政中心城市,由于受自然条件、政治地位等因素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落后于东南沿海其他城市。直至1892年张之洞开始运作萍乡的煤炭资源,1898年萍乡煤矿的创办开启了萍乡城市的近代化。1905年株萍铁路的建成,1908年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的成立,这些都不断推动萍乡向新兴工矿业城市转型。尽管如此,萍乡也无法避免时代动乱造成的破坏,特别是抗日战争,萍乡城市各个方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主要以城市史研究为视角,同时结合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理论对近代萍乡城市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以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为中心线索,通过对近代萍乡城市发展作长时段考察和分段研究,揭示近代萍乡工业化与城市化、城市近代化演进的脉络、过程和特点,进而揭示萍乡城市化及其近代化的根本动因。首章对萍乡城市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作了简单说明,分析萍乡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萍乡城市发展历史沿革与城市建设;不同时期萍乡的行政区划变迁以及晚清以前萍乡城市的资源开发。第二、第三、第四章分别从萍乡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近代萍乡城市的兴起阶段(1892—1908)、近代萍乡城市的较快发展阶段(1909—1936)和近代萍乡城市的曲折发展阶段(1937—1945)进行论述。此外,本文还分别论述了这三个时期的城市公用事业,如通信方式、城市给排水、电灯、新式公共建筑物等。通过分析可以得知:萍乡城市近代化相对东南沿海其他城市起步较晚,城市发展不协调;煤炭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占有重大比例,城市功能有着浓厚的产业色彩。最后的结语和余论也简要论述了影响萍乡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这些因素,有促进其城市发展的铁路和煤矿事业的发展等积极因素,也有阻碍其城市建设发展的战争因素等。
左丽君[5](2015)在《论新疆煤矿供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新疆电力工业基础薄弱,网架结构不合理,全疆一部分中小型煤矿的供电安全性、可靠性不能完全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的要求。根据工作实际,对新疆煤矿供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同行交流与探讨。
杜文娟[6](2013)在《祥瑞草原——走进鄂托克前旗》文中认为前言这里是歌的海洋这里是舞的故乡这里是牧人的天堂这里是朋友相聚的地方……这是一首草原牧歌中的几句歌词。放之四海而皆准,无论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呼伦贝尔草原,还是花海如潮的伊犁草原,甚至是夏季青草萋萋、秋季金色无垠的藏北那曲草原,这些盛产油画和史诗的烂漫之地,无论如何赞美都不为过。但是,如果你从千里之外万里之遥、从江南水乡或是雪域高原走进毛乌素沙漠腹地,拜谒了神圣的苏
杨军[7](2013)在《煤矿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文中指出煤矿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煤矿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而如何提前发现并判别潜在的安全风险是煤矿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在理论分析与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安全风险的评价问题,即判断煤矿目前是否存在安全风险,主要用于定期判断煤矿目前的安全风险状况。二是解决安全风险的预警问题,即如何通过一定的预警指标与预警区间进行日常性的安全风险判断与提示。首先,论文在对相关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理论综述的基础上,主要研究用于煤矿的安全风险评价原理与方法以及安全风险预警理论与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基础。论文对目前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与预警方法进了全面的总结,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点与确定,并总结了对煤炭企业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的适用性。对方法的总结力求全面与详细,为后文方法的选择提供帮助。另外,对风险评价与预警的理论也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归纳出能够用于煤矿风险评价与预警的共性理论。然后,根据煤矿安全风险产生的特殊性,分析了选用安全风险评价、预警理论与方法所遵循的选择,并依据扎根理论,构建了煤矿安全风险评价体系与预警系统的建立步骤。第二,对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进行设计与确定。在分析煤矿生产的复杂性、动态变化性、随机性、灾害事故的关联性等风险特点的基础上,从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易评价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独立性等六个方面提出了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并在典型案例分析、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进行访谈和调研,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基于“人、机、物、环、法”的理论框架,建立了人力资源配置、规章制度及执行、作业环境、地测及防治水、一通三防、防止煤与瓦斯突出、采掘系统、机运系统、煤矿固有风险等九大类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进行了细化为105个具体指标。另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主要对整个安全风险评价体系中权重进行计算,并归纳确定安全风险评价标准。依据调研问卷,使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进行各个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并在权重确定的基础上,建立了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第三,构建了煤矿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与预警机制。为了达到管理层日常安全管理的目的,论文依据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与调研结果,使用扎根理论对安全评价指标进行遴选,确定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依据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确定安全预警单一指标预警区间与综合预警判别函数。首先从人力资源方面、安全投入效率与安全管理制度实施效率等三个方面建立衡量安全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其次依据安全风险预警指标建立针对单一指标的预警区间,确定正常、轻警、中警与重警四个预警区间的临界值;再次使用FISHER判别模型构建安全风险综合预警判断函数,依据函数与煤矿现实指标状况判断煤矿目前所处的安全风险警度;最后依托煤矿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建立了煤矿安全风险预警判别与应对机制。第四,归纳煤矿安全风险预警的具体方法,并构建用于安全风险预警的配套机制与管理系统。主要归纳了适用于煤矿安全风险预警的具体方法,是以预警指标与预警区间作为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与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相配套的实施机制,包括在人力资源方面、安全投入方面与安全制度构建等方面的实施机制。同时,还构建了用于实施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信息管理系统。第五,选择袁店煤矿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对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测试。主要将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用到典型煤矿应用,分析其适用性。具体根据该煤矿2011年的数据计算得到安全风险预警指标的具体数值,对应单一指标的预警区间,分别判断该矿在人力资源、安全投入与安全制度三个方面所处的警度。然后,对综合风险的测试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使用FISHER判别模型,将具体预警指标代入,具体得到目前安全风险的总体警度。该方法能够比较直观地判断安全风险的警度状态。但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FISHER判别模型需要进行定期更新,使得模型能够非常接近于现状。另一方面,使用粗糙集进行经验衡量,具体依据对单项指标警度的判断,联合判断总体安全风险的警度。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以期达到更好的预警效果。
龚声武[8](2010)在《我国矿山危险性控制与安全培训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工矿商贸企业发生的各类生产安全伤亡事故中,矿山事故约占36.2%,矿山事故频发已成为制约我国安全生产的“瓶颈”。为此,世界各国围绕矿山事故预防与控制展开了深入研究。然而,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矿山职业危害的预防与控制方面,针对人的行为控制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从事故统计分析出发,将矿山危害控制和安全培训结合起来开展研究的则甚少。本文正是基于上述问题对矿山危险性控制和安全培训体系构建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根据全面搜集的2002-2009年我国生产安全伤亡事故统计资料,统计分析了矿山伤亡事故发生的规律,探讨了我国矿山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的发展趋势、不同所有制矿山企业与矿山事故数量之间的关系、矿山事故的主要类型、矿山事故与月份季节的关系以及矿山事故产生的原因等问题,得出了相应结论;采用事故致因理论分析了我国矿山的主要职业危害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对策。这些研究为矿山危险性控制和安全培训体系构建研究奠定了基础。运用两类危险源理论分别辨识了地下煤矿和地下非煤矿山的重大危险源,结合矿山事故统计分析结果,确定了煤矿与非煤矿山的重大危险源:以矿山生产中的两大危险源-竖井提升运输和煤矿瓦斯爆炸为实例,构建了基于AHP的模糊数学竖井提升系统危险源综合评价模型,建造了瓦斯爆炸事故树,并分别进行了数学解算,得出的结论与矿山生产实际相符;同时,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就矿山危险性控制提出了相应对策。这些研究明确了矿山危险性控制的主要方向,为危险源评价与控制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对实现矿山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矿山生产安全事故的统计分析,确定了人因是导致矿山事故的主要原因;文章应用安全行为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分析了影响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因素、矿山重大危险中的不安全行为及其产生原因,探讨了不安全行为对矿山生产安全的影响,提出了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对策;从安全培训的角度,针对矿山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提出了矿山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培训内容侧重点。人因问题研究,对于构建矿山安全培训体系、实施矿山安全培训,全面提高矿山从业人员素质意义重大。以煤矿安全培训为样本,研究了我国矿山安全培训的形成过程,根据不同时期在矿山安全培训地位确立上的作用,将我国矿山安全培训划分成6个发展阶段;分析了我国安全生产培训体系,研究了国家对安全培训机构实施分级管理的具体内涵,绘制了一、二级安全培训机构属地分布图。探讨了我国矿山安全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了矿山各类从业人员的培训内容和考核标准;介绍了几个发达国家安全培训开展的情况及其共同特点。为构建高效的矿山安全培训体系以及体系运行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结合我国矿山安全生产特点,根据我国矿山安全培训的特点和规律,初步建构了我国矿山安全培训体系模型;研究了矿山安全培训过程控制的各个环节及其运行机制,以某培训机构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培训为案例,分析了培训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引入现代学习理论和行为科学教育思想,分析了提高矿山安全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途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借用信息论中熵的概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某培训机构金属非金属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培训质量进行了定量解算,得出的结论与实际相一致。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控制矿山危险性,构建高效可行的矿山安全培训体系,改进矿山安全培训方法,提高矿山安全培训的实效,实现矿山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贺亮[9](2009)在《现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是改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从根本上杜绝煤矿事故,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为基本理论,对当前国内外先进管理思想进行认真调查分析,充分论述了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研究现状,深刻分析了现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得出煤矿事故安全生产管理的合理的客观的结论。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从现实中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管理的根源问题,并结合国外先进安全生产管理经验,提出了一个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运行机制简易模型。最后通过对铁煤集团晓明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调查,结合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运行机制简易模型,对晓明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本文研究成果对现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王守祯,李成先,武建森,李承义,苗还利,卜访勤,张兴元,刘振民,王崇林[10](2009)在《山西中小型煤矿调整改造研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报告,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站在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运用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中小型煤矿的发展,客观评价其在煤炭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显露出来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引导和扶持中小型煤矿规范、有序、安全、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
二、乡镇煤矿供电系统的简易改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乡镇煤矿供电系统的简易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准格尔旗煤炭业的发展与影响 ——以准格尔煤田为例(1949-200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及范围界定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新中国成立前准格尔旗的煤炭业 |
(一)煤炭资源概况 |
(二)煤炭的开采与发展 |
二、建国以来准格尔旗的煤炭业—以准格尔煤田为例 |
(一)勘探阶段:1950-1980 |
(二)立项阶段:1980-1990 |
(三)转型发展:1990-2002 |
(四)历史经验 |
三、准格尔煤田对地方社会的影响 |
(一)外来移民群体的在地化 |
(二)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
(三)污染与治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2)浅析煤炭企业项目融资过程中的财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融资过程中基于财务报表的分析 |
1.1 资产负债表分析 |
1.2 利润表分析 |
1.3 现金流量表分析 |
1.4 杜邦分析 |
2 融资项目基于未来收益的财务分析 |
2.1 项目资本金 |
2.2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
2.3 项目偿债能力分析 |
2.4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
2.5 不确定性分析 |
3 案例分析 |
3.1 审计报表的分析 |
3.2 项目经济分析 |
4 结语 |
(3)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新旧动能转化分析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生产系统能力匹配 |
2.1 主井提升能力的匹配核算 |
2.2 缓冲煤仓能力的匹配核算 |
2.3 主运皮带能力的匹配核算 |
2.4 工作面生产能力的匹配核算 |
2.5 小结 |
3 生产系统优化 |
3.1 采煤工作面生产系统优化 |
3.2 掘进工作面生产系统优化 |
3.3 辅助系统升级 |
3.4 革新支护工艺 |
3.5 仓储扩容工程 |
3.6 井下智能分矸、洗选前置系统建设 |
3.7 井下矸石充填 |
3.8 小结 |
4 劳动组织优化 |
4.1 采煤专业劳动优化 |
4.2 掘进专业劳动组织优化 |
4.3 小结 |
5 保障措施 |
5.1 加快装备全面升级 |
5.2 持续优化生产系统 |
5.3 大数据平台建设 |
5.4 小结 |
6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近代萍乡城市发展研究(1892-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一)学术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关于近代中国个案城市的研究 |
(二)关于近代萍乡城市发展的研究 |
三、研究框架体系分析 |
四、研究对象的时间与空间界定 |
(一)时间界定 |
(二)空间界定 |
五、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萍乡城市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 |
第一节 萍乡城市发展的自然环境 |
一、萍乡自然环境概况 |
二、自然环境对萍乡城市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社会历史条件 |
一、历史沿革与城市建置 |
二、行政区划的变迁 |
三、晚清以前萍乡城市的资源开发 |
第二章 近代萍乡城市的兴起阶段(1892—1908) |
第一节 近代工业的兴起 |
一、工业化的发韧 |
二、工业化的扩展 |
三、近代工业连锁创办 |
第二节 近代交通、邮电事业的初步发展 |
一、萍安铁路的修筑与延伸 |
二、萍河水运的开发 |
三、邮政、电信事业的兴起 |
第三节 近代商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 |
一、传统商业概况 |
二、近代商业的初步发展 |
三、商帮和商会的出现 |
第四节 城市建设的初起 |
一、电灯、路灯的使用 |
二、给水、排水 |
三、新式公共建筑物之修建 |
第三章 近代萍乡城市的较快发展阶段(1909—1936) |
第一节 近代工业的发展 |
一、汉冶萍公司的成立 |
二、工业化从重工业向轻工业扩展 |
第二节 近代交通、邮电事业的进步 |
一、交通业的继续发展 |
二、邮政、电信事业的长足发展 |
第三节 近代商业的繁荣 |
一、商业的兴盛 |
二、萍乡商会的变迁 |
第四节 近代金融业的发展 |
一、典当业 |
二、钱庄 |
三、银行业 |
第五节 城市建设的开展 |
一、城市管理机构的逐步健全 |
二、城市基础设施的新建设 |
第四章 近代萍乡城市的曲折发展阶段(1937—1945) |
第一节 近代工业的畸形发展 |
一、重工业的畸形发展 |
二、陶瓷工业的曲折发展 |
三、其他轻工业有所发展 |
第二节 近代交通、邮电事业的发展与萎缩 |
一、交通业的逐渐完善 |
二、邮电业的萧条 |
第三节 近代商业、金融业的曲折发展 |
一、商业的发展 |
二、金融业的发展 |
第四节 城市建设的深入与停滞 |
一、城市管理机构的强化 |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进展 |
结语及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附表目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论新疆煤矿供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电网覆盖范围及主要特点 |
2 全疆煤矿供电现状 |
3 新疆矿区及煤矿供电规划的总体思路及对策 |
4 结束语 |
(7)煤矿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目录 |
图清单 |
表清单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1.5 论文创新点 |
2 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的理论基础 |
2.1 安全风险评价原理与方法 |
2.2 风险预警理论与方法 |
2.3 拟采用的风险评价与预警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3.1 指标及指标体系 |
3.2 设计原则 |
3.3 设计流程 |
3.4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因素分析 |
3.5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
3.6 本章小结 |
4 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与评价标准确定 |
4.1 研究方法 |
4.2 风险指标间关联分析 |
4.3 风险指标的一致性预处理 |
4.4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5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体系应用:以袁店煤矿为例 |
4.6 本章小结 |
5 煤矿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与预警机制研究 |
5.1 煤矿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构成内容 |
5.2 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的选择 |
5.3 安全风险预警单一指标预警区间的确定 |
5.4 安全风险预警综合指标预警区间的确定 |
5.5 煤矿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
5.6 本章小结 |
6 煤矿安全风险预警具体方法 |
6.1 煤矿安全风险预警方法选择与确定的原则 |
6.2 煤矿安全风险预警方法的具体选择 |
6.3 煤矿安全风险预警的程序与机制 |
6.4 煤矿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构成 |
6.5 本章小结 |
7 安全风险预警保障机制与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框架 |
7.1 安全风险预警保障机制的建立 |
7.2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框架 |
7.3 本章小结 |
8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在袁店煤矿的应用 |
8.1 应用目的与应用内容 |
8.2 预警指标测试流程 |
8.3 测试企业选择 |
8.4 单一指标测试结果 |
8.5 综合风险测试结果 |
8.6 袁店煤矿安全管理现状与建议 |
8.7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论文的贡献 |
9.3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我国矿山危险性控制与安全培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危险辨识及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安全培训的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二章 矿山事故及原因分析 |
2.1 概述 |
2.2 我国矿山安全生产现状及分析 |
2.2.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及分析 |
2.2.2 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现状及分析 |
2.2.3 我国矿山生产安全事故的特点 |
2.3 矿山事故成因理论 |
2.3.1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3.2 能量转移理论 |
2.3.3 事故频发倾向论 |
2.3.4 瑟利模型 |
2.3.5 轨迹交叉论 |
2.4 矿山事故的原因分析 |
2.4.1 矿山的主要职业危害及其产生原因 |
2.4.2 矿山事故的原因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山危险性控制研究 |
3.1 概述 |
3.1.1 危险源 |
3.1.2 重大危险源 |
3.1.3 危险源、事故隐患与事故的关系 |
3.2 基于矿山生产的重大危险源辨识 |
3.2.1 危险源的产生过程与其结构 |
3.2.2 危险源辨识依据 |
3.2.3 矿山危险源辨识 |
3.3 矿山重大危险源评价及控制 |
3.3.1 竖井提升系统的模糊数学危险源综合评价 |
3.3.2 煤矿瓦斯危险性控制 |
3.3.3 矿山其他重大危险源控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的行为对矿山生产安全的影响研究 |
4.1 概述 |
4.2 安全行为科学原理 |
4.2.1 研究现状 |
4.2.2 基本理论 |
4.2.3 安全行为科学在矿山生产安全中的应用 |
4.3 矿山重大危险的不安全行为分析 |
4.3.1 人的行为模式分析 |
4.3.2 影响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分析 |
4.3.3 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 |
4.3.4 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
4.4 不安全行为对矿山生产安全的影响 |
4.4.1 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的矿山事故 |
4.4.2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 |
4.5 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安全培训对策研究 |
4.5.1 培训对象及其学习特点分析 |
4.5.2 安全培训侧重点对策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山安全培训现状研究 |
5.1 概述 |
5.2 我国矿山安全培训现状 |
5.2.1 我国矿山安全培训的形成与发展 |
5.2.2 我国矿山安全培训的内容 |
5.2.3 我国矿山安全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3 国外安全培训状况 |
5.3.1 安全培训的法律保障 |
5.3.2 安全培训机构与职责 |
5.3.3 安全培训资金来源 |
5.3.4 安全培训项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矿山安全培训体系研究 |
6.1 概述 |
6.2 我国矿山安全培训体系构建 |
6.2.1 目标 |
6.2.2 原则 |
6.2.3 矿山安全培训体系模型 |
6.3 矿山安全培训的过程控制 |
6.3.1 培训需求识别 |
6.3.2 培训计划制定 |
6.3.3 培训组织实施 |
6.3.4 培训效果评估 |
6.4 矿山安全培训实例分析与改进 |
6.4.1 矿山企业主要负责人培训实施过程分析 |
6.4.2 矿山安全培训的改进 |
6.5 现代教育理论在矿山安全培训中的运用 |
6.5.1 现代学习理论在矿山安全培训中的运用 |
6.5.2 行为科学教育思想在矿山安全培训中的运用 |
6.6 多因素影响的矿山安全培训质量评价方法 |
6.6.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6.6.2 算例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9)现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4 课题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
2 现代煤矿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阐述 |
2.1 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 |
2.1.1 安全管理的概念 |
2.1.2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过程示意图 |
2.1.3 安全生产管理的3E 对策 |
2.2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 |
2.2.1 系统原理 |
2.2.2 人本原理 |
2.2.3 弹性原理 |
2.2.4 动力原理 |
2.3 现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特点 |
2.3.1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新观念 |
2.3.2 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特点 |
2.3.3 现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原则 |
2.3.4 现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特点 |
3 现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面临的问题 |
3.1 煤矿安全监管环境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3.2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3.3 安全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 |
3.4 生产技术及生产条件制约安全生产管理 |
3.5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设备落后,安全方面投入不足 |
3.5.2 受经济利润驱使,煤矿超限开采,超负荷经营现象严重 |
3.5.3 存在“官煤勾结”等腐败问题 |
3.5.4 存在“管理性违章”的现象 |
4 国外煤炭大国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带给我们的启示 |
4.1 美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经验 |
4.1.1 严格依法行使监察执法的权力 |
4.1.2 安全监察人员的录用条件和过程严格 |
4.1.3 高度重视安全培训工作,把安全培训作为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
4.1.4 致力于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
4.2 澳大利亚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特点 |
4.2.1 煤矿安全与健康法规体系的完善与严格煤矿安全监察与执法 |
4.2.2 全面详细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 |
4.3 德国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经验 |
4.3.1 立法完整和执法严格是德国煤矿安全的保证 |
4.3.2 安全监察体制完善及先进的安全控制技术的应用 |
4.4 国际先进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技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
5 现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所面临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探讨 |
5.1 安全规则体系 |
5.2 监察监督体系 |
5.3 教育培训体系 |
5.3.1 安全生产教育 |
5.3.2 完善煤矿安全培训制度,全面提升职工安全素质 |
5.4 赏罚体系 |
5.4.1 切实落实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 |
5.4.2 奖惩分明的赏罚制度 |
5.5 安全信息体系 |
5.6 安全文化体系 |
5.7 加强晓明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 |
5.7.1 晓明矿简介 |
5.7.2 晓明矿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
5.7.3 晓明矿安全生产管理的合理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01 年-2009 年我国重大煤矿事故原因统计表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乡镇煤矿供电系统的简易改造(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准格尔旗煤炭业的发展与影响 ——以准格尔煤田为例(1949-2002)[D]. 刘田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浅析煤炭企业项目融资过程中的财务分析[J]. 朱炎香,曹清. 江西煤炭科技, 2019(04)
- [3]枣庄矿区新旧动能转换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 曹东京.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4]近代萍乡城市发展研究(1892-1945)[D]. 黄娇.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5]论新疆煤矿供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左丽君. 现代商贸工业, 2015(22)
- [6]祥瑞草原——走进鄂托克前旗[J]. 杜文娟. 中国作家, 2013(16)
- [7]煤矿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D]. 杨军. 中国矿业大学, 2013(07)
- [8]我国矿山危险性控制与安全培训体系研究[D]. 龚声武. 中南大学, 2010(11)
- [9]现代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的研究[D]. 贺亮.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9(02)
- [10]山西中小型煤矿调整改造研究报告[A]. 王守祯,李成先,武建森,李承义,苗还利,卜访勤,张兴元,刘振民,王崇林.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上册),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