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改善儿童的生存质量为己任(论文文献综述)
付骁[1](2019)在《整体规划布局幼儿园室外游戏区域景观的主题设计项目方案研究》文中指出结合自身幼儿园室外景观主题设计方面的工作实践操作,针对儿童在室外玩耍的活动区域做好儿童室外特殊性空间的保育措施,主要是对儿童最喜爱的游戏场地铺设温馨舒适的安全环境,并为儿童在户外游戏玩耍时打造了良好的安全防护意识,做好室外景观设计的防护措施对儿童生长发育阶段的身心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阐述了为幼儿园室外景观设计的实例项目研究方案,依据合同展开具体施工操作与项目管理对接,从而在实践过程中控制室外游戏区域的场地建设,从而有效控制施工现场进行尺寸测量的复核检测与质量监督,并及时排查室外景观整体施工质量汇总成研究方案,从而保障完成室外施工现场对接及验收工作。
石丽娜[2](2015)在《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研究(1965-2012)》文中研究说明残疾现象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残疾者社会地位的逐步提升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当前,国际社会更以向残疾儿童提供特殊教育的水平作为评判各国教育先进性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整个残疾儿童教育体系中,学前阶段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残疾儿童的良好品行,而且可以使残疾儿童的身心缺陷及时得到补偿,为残疾儿童尽早融入正常同伴群体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学前残疾儿童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成为许多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美国的学前残疾儿童教育起步相比欧洲较晚,但却表现出异常迅猛的发展势头,并一举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发展水平领先的国家。从其发展的历史来看,美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来自联邦政府政策的强大助推作用。因此,本研究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历程进行深入的剖析,划分了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发展的历史阶段,总结了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作用,从而为我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全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1965年以前美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概况。美国的残疾儿童教育最初深受欧洲宗教思想的影响,由一些富有的商人和慈善团体开办收容聋、盲、智障儿童的教育机构。伴随美国学前教育机构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受到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和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影响,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也开始逐渐向普通学前教育机构渗透。随后,一些致力于推动残疾儿童教育的社团组织开始纷纷组建,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也成为学术会议研讨的主题进入公众视野。1965年以前,美国联邦政府并未关注学前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任由各州自行裁定学前残疾儿童的入学年龄及允许入学的残疾类型。各州在特殊教育立法中对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相关规定参差不齐,不同地区间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发展很不均衡,美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处于零散、混乱的初级状态。第二章,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1965-1974)。20世纪60年代,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在美国迅猛发展。受其影响,美国联邦政府废除了长期存在的“隔离但平等”的种族歧视原则,教育政策也开始向残疾儿童倾斜。1965年的《初等与中等教育法》向各州及地方行政区提供资金,扶持处境不利儿童(包括学前残疾儿童)的教育。1968年的《残障儿童早期教育援助法》定义了“残障儿童”,促成了第一个国家级“学前残障儿童教育项目”(HCEEP)的设立。1970年的《残障者教育法》将“学习障碍”正式定义为一种残疾类型,学前残疾儿童教育被整合到全体残疾儿童教育项目之中,正式成为残疾人教育的起点。1972年的《经济机会法修正案》则把学前残疾儿童列为“开端计划”的服务对象,联邦政府在人数比例上对各州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这一时期,美国联邦政府试图将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并通过拨款鼓励各州及地方探索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有效模式。第三章,融合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1975-1989)。20世纪70至80年代,为追求平等,让每一名学前残疾儿童尽可能接收免费且适当的公立教育,美国联邦政府在政策方面付出了不懈努力。1975年的《所有残障儿童教育法》要求各州应为3-21岁残疾儿童提供免费且适当的公立教育,提出了残疾儿童教育的重要原则,额外提供鼓励各州发展3-5岁残疾儿童教育的“刺激补助金”。1983年的《残障者教育法修正案》明确了早期干预的重要作用,鼓励各州将联邦提供的“刺激补助金”用于0-5岁残障儿童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1986年联邦政府再次修订《残障者教育法》,要求各州为所有3-5岁具备申请“学前补助金”的残疾儿童提供免费且适当的公立教育,鼓励各州为0-2岁残疾婴儿和学步儿及其家庭开发并实施全州范围的、综合的、多学科和多部门合作的早期干预项目。这一时期,联邦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了0-5岁学前残疾儿童教育在整个残疾人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最终形成了“面向所有残疾儿童”的融合教育框架。第四章,全纳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1990-2012)。在解决了学前残疾儿童的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以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联邦政府又将目光转向了学前残疾儿童教育质量的提高。1990年的《残疾人教育法》不仅将“Handicapped”(残障)改为“Disabilities”(残疾),而且新增加了自闭症和创伤性脑损伤两个残疾类别,强调了早期干预与医疗护理、学前特殊教育、普通教育服务之间的转衔。1997年的《残疾人教育法修正案》强调在“自然环境”下安置学前残疾儿童,并要求各州政府必须将学前残疾儿童纳入到地方学区的评估方案中。2004年的《残疾人教育促进法》对教师资质和家长协作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邦政府这一时期的政策不仅赋予了学前残疾儿童教育“全纳”的内涵,而且赋予教师和家长更多的责任。最后一部分结语。纵观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可以归纳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以教改的重心为政策取向,以立法的完善为政策保障,以科学的研究为政策依据,以经费的投入为政策支柱。在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强力推动下,美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服务对象向低龄延伸,残疾类别被不断细化,教育安置模式逐步优化,师资力量大幅加强,家长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借鉴美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发展经验,我国政府应该在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学术研究、优化财政投入、重视多方合作等方面,构架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支持系统,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学前教育公平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范会蓉,李娇,丁岳峰[3](2015)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阶段的教育在幼儿整个成长发育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教育将会直接影响幼儿的一生。环境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幼儿阶段,幼儿园创设良好的户外活动环境,能够培养幼儿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并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讲述了幼儿园创设良好户外活动环境具有的重要作用以及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进行的有效优化等内容。
张慧[4](2015)在《重视早教工作 促进婴幼儿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期教育对孩子成长起重要作用,工作中我们高度重视早教工作,意识上提高,行为上落实,物质上储备,管理上促进等多渠道,多方位开展工作,组织了丰富的活动,进行了联动宣传,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中使辖区内的孩子得到了长足而有益的发展。
王玮娟[5](2013)在《幼儿园园林设计调查与分析 ——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幼儿园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建筑,是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幼儿园的环境对于幼儿身体、心理的成长都至关重要。幼儿园不只是幼儿教育的物质载体,更是孩子童年生活的幸福乐园。然而,幼儿园的园林环境景观没有得到重视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如何创造符合幼儿尺度和心理特点的园林景观,使儿童充分享受到幼儿园生活、学习的乐趣,这些都将成为现代幼儿园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的新问题。本文从儿童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出发,查阅相关资料,以广州市天河区的幼儿园与幼儿园的规划设计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综述、实地调查、实际项目操作等研究方法,系统地分析幼儿园园林环境的构成要素,设计方法。总结分析、得出结论,为改善幼儿园园林空间环境的创设提供实质性的建议。进一步整理得出广州市天河区幼儿园常用植物名录表并提供可供广州市幼儿园使用的植物名录表,旨在为广州地区幼儿园园林设计提供一定的补充参考。
张慧[6](2012)在《早期教育引领婴幼儿健康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早期教育对孩子成长起重要作用。幼儿园要高度重视早教工作,多方位开展工作,组织丰富的活动,进行联动宣传,在不断的研究与实践中使辖区内的孩子得到长足而有益的发展。
黄绍文[7](2010)在《试论幼儿教师的专业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教师的专业性主要是由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的,其核心是对幼儿有深刻的教育性理解,能利用和创设良好的幼儿发展环境,运用丰富多样的保教策略,对幼儿进行全方位启蒙。保护和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必须消除幼儿教师专业性提升的观念障碍,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保证幼儿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王金梅,杨震[8](2008)在《浅谈适于儿童发育的幼儿园户外环境》文中研究说明幼儿园的户外环境是幼儿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儿童身体、心理的成长都至关重要。经过优化、美化的环境能够使幼儿心灵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从儿童心理成长的角度,探讨在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中如何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并有助于性格发展的空间环境,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井渌,赵晨雪[9](2007)在《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幼儿园户外环境是儿童户外保育空间的主要场所,对儿童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目前城市建筑发展迅猛,建筑用地日趋紧张,幼儿园户外空间数量和质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设计师往往立足于成人视角,在户外环境设计中常常从日常经验出发,缺少对儿童心理成长和认知特点的科学分析与研究,过分注重形式和"美观",难以提供高品质的、有助于儿童性格发展的空间环境。本文试从儿童认知与心理成长的角度,探讨在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儿童社会性成长,从而把幼儿园户外环境创建成真正具有扶持性、激励性的高品质环境空间,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窦东梅[10](2007)在《河南两城乡儿童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是社会与卫生事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体现,儿童的生存质量是儿童从一个自身、独立的个体视角去感受的生活品质,是主观和客观生存质量的总和,关注和提高儿童的生存质量更应是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使命。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外对成人生存质量的研究较多,但有关儿童生存质量的关注较少,起步较晚,关于儿童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则主要在一些大城市展开,有关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的研究则鲜有报道。河南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0-14岁儿童占全省常住人口的21.14%;且河南是劳动力输出较为集中的省份,留守儿童比例一般是20%左右或更多,所以本研究旨在通过了解河南两城乡及农村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提倡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各类儿童生存质量,进一步实施科学有效综合的干预措施,共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2006年6-7月在河南省随机抽取两城乡,在城市样本区内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学中随机抽取1所,在农村样本区内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小学中随机抽取2所,在每所学校按高低年级共分两层,每层随机抽取2个班,被抽中的班按整群抽样全班儿童进入样本。共有1113儿童参与本次调查,其中城市儿童511人(男童282人,女童229人),农村儿童626人(男童343,女童283人)。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问卷主要包括三部分,A部分:儿童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年级、居住地、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留守(留守儿童的抚养方式)、家庭经济水平、家庭类型、父母对儿童关爱情况、家庭关系等;B部分:儿童生存质量核心量表;C部分:儿童患病、学习等情况。被调查儿童均匿名独立完成问卷A、B部分,家长和班主任老师完成C部分。为了解河南两地城乡儿童生存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被调查儿童的一般情况进行统计描述;运用x2检验对被调查儿童的年龄、性别等分布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类被调查儿童的生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及不同组间的差异的比较;采用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影响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的因素;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河南两城乡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影响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采用路径分析探讨关于留守儿童个人、家庭、社会因素对其生存质量影响的先后层次,逻辑关系。显着性检验水准取a=0.05。结果1.河南两城乡儿童生存质量城市儿童在生存质量总分、社会功能得分、心理健康得分、生理健康得分、生活环境方面得分分别为142.05±17.76,43.00±6.45,39.85±6.08,21.92±3.43,15.05±2.87,农村儿童上述各项得分分别为130.82±16.46,39.35±6.52,37.58±5.61,21.29±3.08,12.45±2.81,城市儿童生存质量总分及各方面得分均高于农村儿童(t=2.675,9.343,6.450,3.224,15.189,p<0.001;低年级儿童在生存质量总分、心理健康得分分别为137.80±16.61,39.19±5.37,高年级儿童上述得分分别为134.82±18.64,38.26±6.24,低年级儿童生存质量总分、心理健康得分高于高年级儿童(t=10.866,2.502,p<0.001);男童自我满意度、生理健康、生活环境、心理健康得分分别为3.07±0.51,21.97±2.97,13.95±3.15,38.12±5.59,女童上述得分分别为2.98±0.58,21.11±3.52,13.23±3.03,39.22±6.28,前三者得分男童高于女童(t=2.678,4.347,3.804,p<0.001),而女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分高于男童(t=3.088,p<0.001),男女儿童生存质量总分、社会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儿童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其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生活环境三方面及自我满意度、生存质量总分得分越高(p<0.05);儿童学习成绩越好其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等方面有关的维度以及自我满意度、生存质量总分诸项得分越高(p<0.05);除留守家庭这种特殊情况外,核心家庭与大家庭儿童在自我满意度、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及生存质量总分均优于单亲家庭(p<0.05);父母关爱儿童得分越高的儿童,生存质量各维度、四方面及生存质量总分得分越高(p<0.05)。家人对儿童的信任程度越高,其生存质量各维度、各因子及总分越高(p<0.05);儿童家庭关系越和谐,生存质量各维度、自我满意度、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生活环境四方面以及生存质量总分得分越高(p<0.05);儿童学习成绩由差到优秀,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等方面有关的维度以及自我满意度、生存质量总分由低到高(p<0.05);患慢病儿童的生存质量总分得分、自我满意度、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诸项得分较未病者低(p<0.05);有压力儿童其自我满意度、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两方面及生存质量总分得分低于无压力感觉的儿童(p<0.05)。2.河南城乡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河南城乡儿童生存质量总分的因素共有10个,影响程度前三位的因素为家庭关系、城乡、患病状况(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03,0.202,0.155);其中正向影响的因素为家庭关系、学习成绩、家庭经济水平、父母关爱、家人信任;负向影响因素为患病状况、自感压力、年级,另外家居农村、儿童留守在家对生存质量亦造成负性影响。3.留守儿童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留守儿童在自我满意度、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生活环境四方面及生存质量总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路径分析显示,影响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的直接因素为:家庭关系、抚养方式、家庭经济水平、学习成绩、患慢性疾病、年龄;间接影响因素:父母关爱、家人信任。小结1.河南两城乡各类儿童生存质量存在差异,城市儿童儿生存质量优于农村儿童,高年级儿童生存质量高于低年级儿童,大家庭、核心家庭儿童生存质量较单亲家庭儿童高,儿童生存质量随父母亲文化程度的增高而递增,父母对儿童的关爱提高儿童生存质量,家庭关系和谐与否影响儿童生存质量,学习成绩对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身患慢性病影响儿童生存质量,受到家人的信任的儿童生存质量亦高,自感压力的儿童生存质量较低。2.影响河南两城乡儿童生存质量的高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关系、城乡、患病状况、学习成绩、家庭经济水平、父母关爱、家人信任,自感压力、年龄,另外留守状态亦对生存质量造成负性影响。3.留守儿童中家庭经济水平低、缺少父母关爱、家庭关系差、被寄养或接受其他更特殊的抚养方式、同时缺乏家人信任、学习成绩差、患某种慢性疾病的留守儿童生存质量更低,更应受到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关注。4.无论在城市、农村,无论是留守还是非留守儿童的生存质量都受社会、家庭、个人多因素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综合作用,社会、家庭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农村儿童,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更应受到多方面的有效干预和帮助,才能真正提高其生存质量。
二、以改善儿童的生存质量为己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改善儿童的生存质量为己任(论文提纲范文)
(2)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研究(1965-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日益成为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 |
(二)制定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法规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诉求 |
(三)美国联邦政府干预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经验为我国提供有益借鉴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概念界定 |
(一)残疾儿童 |
(二)学前残疾儿童教育 |
(三)美国联邦教育政策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1965年以前美国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概况 |
一、特殊教育学校中创设的学前残疾儿童教育 |
(一)聋儿学前教育的开端 |
(二)盲儿学前教育的缘起 |
(三)智障儿学前教育的初始 |
二、学前教育机构中依附的学前残疾儿童教育 |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及发展 |
(二)学前教育机构接纳残疾儿童的尝试 |
三、日益壮大的残疾儿童教育维权组织 |
(一)残疾儿童教育团体的发起 |
(二)残疾儿童维权组织的成立 |
四、自相矛盾的各州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 |
(一)普及义务教育法与拒绝残疾儿童入学 |
(二)制定特殊教育法规与限制学前残疾儿童教育 |
个案解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肇始(1965-1974) |
一、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发展契机 |
(一)儿童发展观的变革 |
(二)“隔离但平等”原则的破除 |
(三)联邦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
二、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立法的溯源 |
(一)《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的产生 |
(二)《初等与中等教育法》对残疾儿童教育的补充 |
三、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模式的探寻 |
(一)塞缪尔·柯克对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贡献 |
(二)《残障儿童早期教育援助法》的颁布 |
(三)“残障儿童早期教育项目”的启动 |
四、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法律基础 |
(一)《残障者教育法》的生成 |
(二)《残障者教育法》的内容 |
(三)《残障者教育法》的特点 |
五、“开端计划”对学前残疾儿童的接纳 |
(一)“开端计划”的新成员 |
(二)“开端计划”的新规定 |
个案解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融合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1975-1989) |
一、学前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现实根基 |
(一)“最少受限制环境”观念的形成 |
(二)残疾儿童家长诉讼的胜利 |
二、学前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法律依据 |
(一)《所有残障儿童教育法》的颁行 |
(二)“回归主流”教育的六原则 |
(三)满足不同需求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
(四)专供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刺激补助金” |
(五)《所有残障儿童教育法》的影响 |
三、学前残疾儿童融合教育的低龄延伸 |
(一)“残障婴儿和学步儿”早期干预理论的提出 |
(二)“残障婴儿和学步儿”早期干预政策的初探 |
四、“面向所有”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体系的构建 |
(一)“面向所有”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现实之需 |
(二)“面向所有”学前残疾儿童教育体系的形成 |
(三)“面向所有”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开展 |
个案解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纳取向的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1990-2012) |
一、学前残疾儿童全纳教育的社会背景 |
(一)全纳教育思想的传播 |
(二)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视 |
二、学前残疾儿童全纳教育观念的转型 |
(一)《残疾人教育法》的全盘改造 |
(二)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全面落实 |
三、学前残疾儿童全纳教育体系的优化 |
(一)《残疾人教育法修正案》的全纳精神 |
(二)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纵深发展 |
四、学前残疾儿童全纳教育质量的提升 |
(一)《残疾人教育促进法》的问责机制 |
(二)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理性调试 |
个案解析 |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演进的基本特点 |
(一)以教改的重心为政策取向 |
(二)以立法的完善为政策保障 |
(三)以科学的研究为政策依据 |
(四)以经费的投入为政策支柱 |
二、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对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影响 |
(一)服务对象的低龄延伸 |
(二)残疾类别的不断细化 |
(三)教育安置的优化升级 |
(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
(五)家长权利的有效保障 |
三、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地区间教育经费配置差异明显 |
(二)高质量特殊教育教师严重短缺 |
(三)残疾儿童的鉴定标准存在分歧 |
四、对我国制定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启示 |
(一)加快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立法的进程 |
(二)重视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学术研究 |
(三)优化学前残疾儿童教育的财政投入 |
(四)建构“三位一体”的教育支持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着述情况 |
(3)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幼儿园创设良好户外活动环境具有的重要作用 |
二、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进行的有效优化 |
(一) 游戏空间。 |
(二) 戏水空间。 |
(三) 自然空间。 |
(4)重视早教工作 促进婴幼儿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高早教意识构建服务平台 |
1. 思想上高度重视0-3岁的早教工作。 |
2. 行为上认清0-3岁的早教工作的要点。 |
3. 管理上跟进对0-3岁早教人员的素质培训。 |
4. 物质上备足适宜0-3岁活动的器材。 |
二、加强园区联动做实宣传工作 |
1. 定期开设丰富多彩的亲子教养活动。 |
2. 结合大型节日进行亲子游艺活动。 |
3. 专题教育讲座引领早教。 |
4. 多渠道做好早教宣传工作。 |
三、积极探索研究实践最优化发展 |
1. 建立、完善早期教育管理与指导机制。 |
2. 积极争取将早教工作纳入政府管理范畴, 将社区早期教育所涉及的各部门统一与协调:吸收一些素养好的家长、镇妇幼保健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以及专业技能较好的幼儿园教师, 组成0-3岁幼儿早教工作服务队伍, 引领本地区的早教指导与服务工作。 |
3. 实现社区学前教育专业化指导与师资配备。 |
4. 根据幼教、早教工作特点, 积极实施0-3岁早期教育, 我们成立0-3岁早教指导中心, 开展以社区为依托的亲子活动中心试点工作, 构建园区联动的早期教育网络, 努力提高0-43周岁婴幼儿入园、入托率达, 确保家长及看护人员受教育率, 促进周边区域内0-3岁婴幼儿得到全面健康、生态和谐的发展, 提升家庭育儿水平, 以及0-3岁婴幼儿家长或看护者的受指导率。 |
5. 在社区、园内设立0-3岁幼儿早教工作咨询台、电子邮箱, 开展育儿论坛, 开展家长间相互交流育儿经验的活动, 利用各种机会, 及时解答家长的早教困惑, 吸纳好的意见或建议, 组织教师进行商讨, 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家长, 搞好与社区整合的合力教育, 努力让家长满意。 |
(5)幼儿园园林设计调查与分析 ——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
1.5.1 国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
1.5.2 国内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幼儿园园林环境组成 |
2.1 基地的选择 |
2.2 面积指标 |
2.3 入口布局 |
2.4 游戏场地 |
2.5 场地围合与分割 |
2.6 植物选择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幼儿园园林环境设计要素 |
3.1 尺度 |
3.2 色彩 |
3.3 材质 |
3.4 铺装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州市天河区幼儿园调查分析 |
4.1 总体概况 |
4.2 户外活动概况 |
4.3 植物概况 |
4.3.1 乔木 |
4.3.2 灌木 |
4.3.3 地被植物 |
4.3.4 藤本植物 |
4.3.5 水生植物 |
4.4 幼儿对植物的爱好 |
4.5 入口空间 |
4.6 围合情况 |
4.7 铺装情况 |
4.8 地形设计 |
4.9 游戏器械 |
4.10 广州市天河区幼儿园园林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1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幼儿园园林设计案例 |
5.1 大学城中心幼儿园 |
5.1.1 概况 |
5.1.2 总体布局 |
5.1.3 建筑设计 |
5.1.4 植物配置 |
5.2 泽德花园二期工程配套幼儿园 |
5.2.1 概况 |
5.2.2 总体布局 |
5.2.3 植物配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讨论 |
6.1 广州市幼儿园园林设计的建议 |
6.1.1 节能设计,绿色环保 |
6.1.2 统筹大局,把握细节 |
6.1.3 安全无毒,美化环境 |
6.1.4 场地设施,置办合理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广州市幼儿园推荐植物名录 |
附录2 广州市幼儿园推荐观花乔灌木名录表 |
附录3 广州市幼儿园推荐草花名录表 |
致谢 |
附件 |
(6)早期教育引领婴幼儿健康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提高早教意识, 构建服务平台 |
1.1 思想上高度重视0-3岁的早教工作 |
1.2 行为上认清0-3岁的早教工作的要点 |
1.3 管理上跟进对0-3岁早教人员的素质培训 |
2 加强园区联动, 做实宣传工作 |
2.1 定期开设丰富多彩的亲子教养活动 |
2.2 结合大型节日进行亲子游艺活动 |
2.3 专题教育讲座引领早教 |
2.4 多渠道做好早教宣传工作 |
3 积极探索研究, 实践最优化发展 |
3.1 建立、完善早期教育管理与指导机制 |
3.2 实现社区学前教育专业化指导与师资配备 |
3.3 完善早教工作指导 |
(7)试论幼儿教师的专业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确认幼儿教师的专业性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
二、幼儿教师的专业性分析 |
(一) 作为教师职业的一个类别, 幼儿教师不完全适用古典的职业专业性标准 |
(二) 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幼儿教师在职业领域内有其独特的专业性 |
1. 对幼儿深刻的教育性理解。 |
2. 能充分利用和创设良好的幼儿发展环境。 |
3. 能运用多样化的保教策略实现对幼儿的全方位启蒙。 |
三、幼儿教师专业性的保护与提升 |
(一) 消除幼儿教师专业性提升的观念障碍 |
(二)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
(三) 维护幼儿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
(8)浅谈适于儿童发育的幼儿园户外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 幼儿园户外环境的概念与性质 |
2 幼儿园户外环境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
3 适于儿童发育的幼儿园户外环境 |
3.1 游戏空间 |
3.2 戏水空间 |
3.3 自然空间 |
3.4 小尺度空间 |
4 结束语 |
(9)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一) 提供假想游戏角色扮演的空间 |
(二) 驻足观察的空间 |
(三) 符合儿童小尺度的空间 |
(四) 能采集自然元素的空间 |
(五) 具有多样选择性的游戏器械 |
三 |
(10)河南两城乡儿童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中英文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件 |
学习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四、以改善儿童的生存质量为己任(论文参考文献)
- [1]整体规划布局幼儿园室外游戏区域景观的主题设计项目方案研究[J]. 付骁. 门窗, 2019(24)
- [2]美国联邦政府学前残疾儿童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研究(1965-2012)[D]. 石丽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6)
- [3]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优化[J]. 范会蓉,李娇,丁岳峰. 赤子(上中旬), 2015(14)
- [4]重视早教工作 促进婴幼儿发展[J]. 张慧. 课程教育研究, 2015(06)
- [5]幼儿园园林设计调查与分析 ——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D]. 王玮娟.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3(01)
- [6]早期教育引领婴幼儿健康发展[J]. 张慧. 时代教育, 2012(24)
- [7]试论幼儿教师的专业性[J]. 黄绍文. 教育导刊(下半月), 2010(07)
- [8]浅谈适于儿童发育的幼儿园户外环境[J]. 王金梅,杨震. 四川建筑, 2008(06)
- [9]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研究[J]. 井渌,赵晨雪.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03)
- [10]河南两城乡儿童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D]. 窦东梅. 郑州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