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AP动态网页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姜琨,刘征,朱磊,李晓星[1](2021)在《基于有向无环图的倒排链等字长划分压缩算法》文中研究表明在搜索引擎的倒排索引等字长(FWA)类型压缩算法中,倒排链的"贪心"分块划分策略和码字信息的交错存储使算法难以达到最优的压缩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有向无环图(DAG)的FWA划分压缩算法。首先,考虑到互联网网页聚类特性带来的倒排链小数字信息,设计了一种数据区为64位分块的新型FWA压缩格式。该压缩格式通过4位的指示区将数据区划分为16种适合于连续小数字压缩的存储模式,并将倒排链每个分块的指示位和数据位分类存储,从而保证了较好的批量解压性能。其次,在新压缩格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DAG描述的倒排链FWA划分压缩方法——固定字对齐划分(WAP)算法。该算法利用DAG将倒排链分块划分问题归结为单源最短路径(SSSP)问题,并考虑FWA压缩格式中数据区存储模式的限制条件来确定SSSP问题的结构形式和递归定义。然后,给出了采用动态规划求解SSSP问题并形成最优划分向量的伪码和算法复杂度,并对S9、S16、S8b等传统FWA算法的原有存储模式进行了基于DAG的划分优化,把优化前后的算法的计算复杂度进行比较分析。最后,使用仿真整数序列数据和文本检索会议(TREC)GOV2网页索引数据进行压缩性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FWA类型算法,基于DAG的FWA划分算法在通过批量解压和划分优化技术提升算法的压缩率和解压速度同时,对连续小数字整数序列进行压缩时能够获得比传统参照框架(FOR)类型算法更高的压缩率。
刘雨薇[2](2020)在《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以华东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文中提出在移动互联环境下,各行业利用移动平台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图书馆也不例外。我国图书馆早在2000年推出的移动服务是微短信服务。随后WAP网站开始在图书馆移动服务中得到应用。直至2010年,微信、微博等新兴服务平台逐渐取代传统的服务方式开始应用到移动服务中并不断发展。随着新一轮移动服务的兴起,以及信息传播方式和大众阅读方式的改变,各高校图书不断创新移动服务,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服务方式上都有显着的提高,但是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例如服务内容针对性不强进而导致用户粘性偏低等问题,服务效果有待加强。为进一步促进华东地区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发展,本文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选取了华东地区4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这些高校是目前华东地区各方面发展走在前列的院校,所以研究它们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本文对华东地区41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文章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是文章的绪论部分。介绍了该篇文章的研究背景,说明了本文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意义,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归纳总结出目前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国内外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是相关的理论界定。主要是对本文调查内容中涉及到的概念进行介绍,首先对图书馆移动服务、图书馆微服务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再介绍图书馆移动服务方式,图书馆移动服务内容,为接下来文章的撰写打好理论基础。第三章是本文的调查分析部分。是对华东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开展情况展开调查。确定调查方法与内容之后,利用网络调查法对华东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移动服务进行调查与分析,以对其移动服务的现状有具体的认识。第四章是问题分析部分。根据第三章对华东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的调查,提出目前华东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在服务方式和内容上存在的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五章是对策部分。针对华东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华东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优化策略。第六章是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总结本文的研究成绩与不足,并提出展望。
王丽丽,于纯良,张晓青[3](2019)在《我国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移动服务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移动服务是移动互联环境下图书馆服务不可或缺的服务手段。文章采用网络调查与验证的方法,对32家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进行了系统调查,在对所获数据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张晓青[4](2018)在《国内图书馆移动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985”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为我国移动互联环境下图书馆移动服务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985"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为调查对象,通过网络访问的调查方法获取图书馆各移动服务平台的真实数据,并通过对数据的归纳分析,找出问题及其症结,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结果/结论]归纳总结了当前图书馆移动服务存在的6个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孙家旭[5](2015)在《基于WAP模式的研究生课程管理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建设,是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是以网络为载体,通过网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建设,可以让大量的优秀教学资源得以在网络上共享,能够帮助高校教师和专家学者获取到先进的课程教学资源,同时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对实现先进的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等大有裨益。但是,目前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网站一般只支持互联网,很少对移动终端进行优化。教师和学生使用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访问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网站时,存在速度慢、流量多、兼容性不好等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研究生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分析研究,结合学校研究生教学的特点,对研究生课程管理软件进行规划、设计和建模,对系统功能、流程设计、数据库设计也都进行了充分的描述,设计了以B/S与WAP混合体系结构的研究生课程管理软件。在B/S与WAP混合体系结构中,一些大量的数据操作,采用B/S结构的WEB端体系结构,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而任课教师和学生经常使用的课程查询等模块,充分支持WAP体系结构,保证了师生使用的简单、方便。软件以精品课学习为系统设计中心,以研究生精品课建设申报、审核、建设、使用等过程为系统流程主线,把研究生精品课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定制成不同的模块,并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系统采用多用户、分层的接口设计。系统根据不同用户对象定制了不同模块,不仅服务于研究生院管理人员,同时可以服务于校内任课教师和学生,也能对外进行公共信息发布。软件使用SQL Sever 2000构建数据库,延用ASP.NE T软件对B/S构架的WEB端程序进行开发,选用QuickWAP软件对WAP端网页进行了移植和再开发。按照系统设计,运用先进的开发技术及具体实现方案描述了整个基于WAP的研究生课程管理软件的功能实现。包括Server服务器的构建,WAP网关的设定,WEB端课程管理软件中各应用模块功能的实现,WAP端移动版本各应用模块功能的实现。经过单体和联机测试等环节验证,各模块操作运行正常,基本功能均可以达到设计要求,系统比较稳定。软件所采用的技术比较成熟可靠,进而使得软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了充分保证,同时因为软件对移动设备进行了专门的优化,在不影响精品课学习的前提下,充分体现了内容精、流量少、兼容性好的特点,极大的满足了移动用户的使用需求,获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李玥[6](2015)在《PC端Web应用到手机端Web App转换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类移动设备层出不穷。移动设备的屏幕分辨率各式各样,和传统PC存在较大差别,这将导致用户在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访问传统互联网上Web网页时很难快速准确的获得有用的信息,因此如何使移动设备正常显示传统PC端网页资源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主要针对Web应用的表现层即界面表现部分,研究并实现了PC端Web应用到手机端Web App转换,并使用某Web应用部分页面进行验证,主要工作内容如下:(一)研究移动终端分辨率等其他相关特征,根据现有Web网页资源特点,实现网页转码,使其适应移动终端的显示。此外,应用Android平台的WebView组件生成可供用户在移动端安装使用的WebApp,通过此App可以访问经转码后能在移动端友好显示的Web应用页面。(二)移动端原生App是基于某一具体的开发平台,定制开发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它和Web App在实现技术上有本质不同。因此,PC端的Web应用到手机端App转码方法的研究更具挑战性。本论文对PC端Web应用到手机端App的转换也做了相应的研究,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三)响应式Web设计是一种全新的Web设计思想,可以实现一次编写的网页在不同分辨率的终端下友好显示。与网页转码技术相比,响应式设计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网页在不同屏幕大小的移动终端的显示问题。本论文不仅应用最新的网页编码语言HTML5和CSS3实现了响应式网页,而且分析转码和响应式设计的优缺点和适应环境。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仅研究普通网站的转码,对于Web应用中比较复杂的表单、各种对话框和图标的转码进行了研究和实现,此外,本论文在实现时不再使用浏览器访问转码后的网页,而是直接通过安装在手机端的Web App进行访问,方便了用户使用。
范晶[7](2013)在《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教学平台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已有学校门户网站,该网站基于B/S模式,能够提供课件下载,视频教学,浏览新闻和图片等功能,学生、家长、教师和其他访问者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自由的访问该网站。但是,随着3G和智能手机的推广应用,这种传统的、通过计算机终端的上网方式不再是最方便,最快捷的访问方式。为了真正的实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通过对已有的门户网站的分析和研究,产生了在已有的Web网站上构建一个能够自动转换Web网页为Wap网页的网页自适应匹配平台的构想,将转换后的Wap网页推送到手机终端,使访问者能够随时随地的享用这种新的技术带来的新体验。在这里,将原有的学校网站平台和网页自适应匹配平台统称为移动教学平台。网页自适应匹配平台主要通过开源的HttpClient、JTidy、DOM4J和XSLT等技术实现Web信息内容的提取并将其转换为XML文件,通过基于标签属性的网页聚类算法实现Wap网页模板的聚类,在智能手机终端访问网站时能够根据已有的Wap模板和数据,通过3G网络推送到手机终端,从而实现网页自适应匹配的功能。在学校网站中有包括教学视频在内的多种视频资源,如果要通过智能手机来观看或者下载这些视频资源就存在因为视频格式与智能手机格式不匹配、手机处理视频转换能力不足、消耗大量流量等问题而无法正常播放。因此,解决教学视频转换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本文通过将开源项目FFmpeg移植到移动教学平台,重新对已有的视频资源再次编码,将视频转换成既适应Web浏览器播放又适应手机终端接收的可用资源。
此里能布,谈晓珊,高军[8](2012)在《基于.Net的WAP水文信息查询系统的架构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展WAP应用是目前水利信息化的热点方向之一。分析WAP水文信息查询系统构建的关键技术,建立系统体系架构,探讨基于.Net的WAP水文信息查询系统的功能、具体实现方案,以及水文信息的实时发布,详密测试开发的WAP应用,结合云南省大理分局水文信息查询系统的应用实例阐述并验证具体的实现过程。
游郑标[9](2011)在《3G健康监测平台系统的研发》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一个实时健康检测系统的研发。通过该系统,病人可以将穿戴式监测仪所采集的数据通过3G网络传送到数据库服务器,使医生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患者的实时数据,并进行相关就医指导,提高急救效率。该系统的建立,将使得很多疾病能够得以提早发现并缩短救治时间,避免了因为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而导致的严重后果,这对于心脏病、高血压等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尤为重要。同时,该系统也缓解了排队、挂号和门诊看病等医患矛盾,使得健康监测通过网络平台深入到千家万户。论文首先讲述健康监测平台的研究背景及意义,探讨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接着介绍了TD-SCDMA技术和WAP2.0技术。在此基础上,从两个部分介绍了整个系统的总体设计:第一个部分主要研究基于TD-SCDMA技术的3G模块LC6311,构建模块外接电路,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另一个部分是基于WAP2.0的移动健康平台的建立,该平台应用WAP2.0协议,利用Quick WAP、XHTML MP、ASP以及ACCESS数据库构建移动健康监测平台系统。所设计的平台主要分为三个模块——用户模块,管理者模块,专家模块。用户模块主要让登陆用户看到自己的病理数据、专家的数据分析和专业意见以及其他功能;管理者模块主要实现对用户和专家信息的管理,主要包括添加、删除和更改信息等;专家模块的功能主要实现对病人的数据分析并给出专家意见。在数据通信上,虽然3G模块能快速传输数据,但当需要网页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时,传统的WEB采用的是用户体验不连贯的同步交互过程。本论文采用AJAX可以克服以上弊端。其工作原理相当于在用户和服务器之间增加一个中间层,使用户操作与服务器响应异步化,这样就可以将服务器负担的一些工作转接到客户端,从而减轻服务器和宽带的负担。论文最后对整个系统进行连调,对数据传输和显示的波形结果进行了分析。
朱志国[10](2010)在《Web用户使用模式与兴趣挖掘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Internet和WWW的迅速发展,用户访问信息广泛、海量地遍及于其上。这些信息从用户维、时间维、空间维、访问对象维等方面详尽地反映出用户的访问细节。对这些细节信息再进一步挖掘之后,就可以发现隐藏其中的一些更深层次的知识和规律-用户(用户群)的使用模式和访问兴趣。这些知识可以广泛应用于Web个性化服务、系统改进以及商业智能等领域。针对这个具有广泛而深远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从用户使用模式挖掘过程中的四个主要阶段: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模式发现以及模式分析,宏观综述了国内外学者一些经典和最新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详细地整理、归纳与分析,力求展现出这个研究领域的全貌。在前期调研成果的基础上,确立了本文研究工作的两个关键技术层面:Web使用数据预处理技术和Web使用模式与兴趣挖掘方法。2.在Web使用数据预处理技术层面,Web用户会话的识别与构建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针对于此,提出了一个基于用户访问URL语义分析的会话识别方法。这个方法借助Web目录服务对URL记录进行概念化,为Web日志中的每一条URL访问记录赋予一定的语义信息,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一些测度指标定义对URL之间的语义相似度进行评价,并建立预设时间间隔内的URL间语义距离矩阵。然后在静态和流动的Web日志情况下,分别给出了两类日志数据的语义奇异值鉴别方法:SOAS和SOAD。通过对候选语义奇异值的计算来判定一个切分会话标志的合理性,继而达到用户会话识别、构建的目的。实验结果表明,与一些已有的经典会话识别方法相比较,这个方法在各项评测指标的评估中均占优。同时这个成果将用于本文后续Web用户使用模式与兴趣挖掘方法的研究工作中。3.在Web使用模式与兴趣挖掘方法层面上,本文首先以Web用户访问信息的历史变化特性为视角,给出了一个Web用户聚类方法。在这个方法体系中,首先需要依次构造出每个用户的历史访问序列树:E-WAS树和H-WAS树。然后从H-WAS树中抽取出持久偏爱的Web访问模式PP-WAP作为Web用户的聚类特征。接下来,根据本章定义的一些PP-WAP的相似度判定方法对用户的相似性进行度量,并且选用着名的划分聚类方法-K-Medoid算法对用户相似度矩阵进行聚类计算。本章的最后部分进行了两方面的实验:PP-WAP的抽取实验和Web用户聚类实验。通过实验验证,本文将用户历史访问信息的变动特性作为聚类特征进行用户聚类的方法是新颖的,并且算法的可扩展性与计算效率也较好。4.在Web使用模式与兴趣挖掘方法层面上,本文还以用户的访问兴趣为出发点,基于经典隐马尔可夫模型建立了两个Web用户兴趣浏览路径模型:INPM和SINPMPe,并给出了从这两个模型中发现用户兴趣关联模式的方法。这些发现的用户兴趣关联模式不仅可以反映出用户访问路径上的时间特性,而且更多地是反映了带有用户访问兴趣特性的最佳关联路径信息。最后,安排了三部分的实验:模拟数据实验、带有实际背景的实验以及与传统方法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这个兴趣关联模式发现方法的确是一个高效、扩展性良好的用户兴趣路径序列挖掘方法。利用发现的兴趣关联模式可以更好地理解访问用户的偏好,帮助Web站点设计者改进站点结构。此外这个方法还可以以周期性、离线方式进行挖掘工作。
二、WAP动态网页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AP动态网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有向无环图的倒排链等字长划分压缩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相关工作 |
2 问题定义 |
3 动态规划求解方法 |
4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4.1 仿真数据压缩实验 |
4.2 TREC索引压缩实验 |
5 结语 |
(2)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以华东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点 |
二、图书馆移动服务相关理论 |
(一)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概念 |
(二)图书馆微服务 |
(三)图书馆移动服务方式 |
1.SMS服务方式 |
2.WAP网页服务方式 |
3.移动设备客户端服务方式 |
4.微信、微博服务方式 |
(四)图书馆移动服务内容 |
1.借阅查询服务 |
2.参考咨询服务 |
3.学科服务 |
4.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 |
5.多媒体服务 |
三、华东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设计 |
1.调查对象 |
2.调查方法 |
3.调查内容 |
(二)华东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方式调查与分析 |
1.华东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移动客户端服务方式调查分析 |
2.华东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方式调查分析 |
3.华东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微博服务方式调查分析 |
4.华东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官网移动服务方式链接设置情况的调查分析 |
(三)华东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内容调查及分析 |
四、华东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效果不佳 |
(二)资源缺乏,技术设备功能有限 |
(三)图书馆移动服务内容趋同,缺乏个性化服务 |
(四)移动服务即时性不足,缺乏交互性 |
(五)学科服务发展不平衡,开展深度不足 |
五、华东地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优化策略 |
(一)提高宣传意识,拓宽推广渠道 |
(二)创新资源建设、引入先进技术设备 |
(三)根据用户需求,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 |
(四)优化移动终端业务,提高服务交互性 |
(五)加强用户环境嵌入,拓展深层次学科服务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我国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移动服务发展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调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1.1 公共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的应用现状及问题 |
1.2 公共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的建设模式与栏目设计现状及问题 |
1.2.1 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模式与栏目设计现状及问题 |
1.2.2 微博建设模式与栏目设计现状及问题 |
1.2.3 WAP网站建设模式与栏目设计现状及问题 |
1.2.4 APP建设模式与栏目设计现状及问题 |
1.2.5 自适应网页设计网站建设模式与栏目设计现状及问题 |
1.3 公共图书馆门户网站、移动服务平台之间链接与揭示关系现状及问题 |
1.4 公共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资源整合现状及问题 |
1.4.1 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资源整合现状及问题 |
1.4.2 公共图书馆WAP网站资源整合现状及问题 |
1.4.3 公共图书馆APP资源整合现状及问题 |
2 我国公共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
2.1 我国公共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特点 |
2.2 目前公共图书馆移动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对策 |
2.3.1 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促进图书馆移动服务门户的自主化个性化建设 |
2.3.2 与商业化图书馆WAP网站、APP供应商合作, 进行WAP网站和APP的个性化改造或定制 |
2.3.3 构建和完善图书馆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浏览器、APP、微信的移动服务门户 |
2.3.4 加强移动阅读资源建设, 充分揭示图书馆传统馆藏纸书和传统的基于Web的数字资源 |
2.3.5 加强图书馆各服务平台之间的链接与揭示 |
3 结语 |
(4)国内图书馆移动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985”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问题设计 |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2.1 移动服务平台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2 移动服务平台建设模式与栏目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2.1图书馆WAP网站建设模式与栏目设置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2 图书馆APP建设模式与栏目设置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2.3 移动服务平台资源整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3.1 图书馆WAP网站和APP资源整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3.2 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资源整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4 移动服务平台、门户网站之间相互链接与揭示关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 图书馆移动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3.1 面向移动互联环境, 加强移动门户建设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
3.2 构建自适应网页的门户网站, 实现图书馆业务服务固定网与移动网的无缝揭示 |
3.3 加强移动阅读数字资源建设, 构建适应移动互联环境发展的图书馆数字资源体系 |
3.4 基于图书馆主页构建WAP网站或进行WAP网站改造, 构建面向浏览器用户的图书馆移动门户 |
3.5 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图书馆微门户, 提供基于微信的图书馆移动门户 |
3.6 以商业化移动图书馆APP为基础, 整合图书馆的主要资源和服务, 构建个性化图书馆APP |
3.7 构建多门户、互联通、具特色、资源全的图书馆全方位立体式移动服务体系 |
4 结束语 |
(5)基于WAP模式的研究生课程管理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 |
1.1.2 东北财经大学的研究生培养情况 |
1.1.3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
1.1.4 国内外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
1.1.5 东北财经大学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
1.2 论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1.2.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2.2 论文组织结构 |
2 技术简介 |
2.1 WAP技术的介绍 |
2.1.1 WAP概述 |
2.1.2 WAP协议 |
2.2 开发工具的介绍 |
2.2.1 ASP |
2.2.2 QUICKWAP |
2.2.3 WAPDISPLAYER |
2.2.4 WAP编码转换器 |
2.2.5 BICYLEWAPTOOL |
2.2.6 SQL Server |
2.3 关键技术的介绍 |
2.3.1 ASP+XHTML框架(~*.asp)网站设计 |
2.3.2 ASP中的数据库连接(数据库连接模块) |
2.3.3 使用QUICKWAP创建WAP页面 |
3 需求分析 |
3.1 研究生课程管理软件的总体要求 |
3.1.1 当前系统的情况 |
3.1.2 WAP端课程管理软件与现有系统的关系 |
3.1.3 系统实现的改造 |
3.2 课程管理软件的功能需求 |
3.2.1 研究生精品课学习流程 |
3.2.2 课程管理软件的实现目标 |
3.2.3 课程管理软件的系统结构 |
3.3 课程管理软件的各模块的需求分析 |
3.3.1 精品课申报模块 |
3.3.2 网络课程模块 |
3.3.3 移动课程模块 |
4 系统设计 |
4.1 概要设计 |
4.1.1 系统运行环境 |
4.1.2 系统结构图 |
4.1.3 WEB端子系统 |
4.1.4 WAP端子系统 |
4.2 详细设计 |
4.2.1 课程管理中心 |
4.2.2 课程申报模块 |
4.2.3 网络课程模块 |
4.2.4 移动课程模块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学生信息库设计 |
4.3.2 教师信息库设计 |
4.3.3 课程库设计 |
4.3.4 成绩库设计 |
5 系统实现 |
5.1 Server服务器端的搭建 |
5.1.1 服务器硬件组成 |
5.1.2 服务器软件设置 |
5.2 WEB端的网页设计 |
5.2.1 静态页面设计 |
5.2.2 动态网站设计 |
5.2.3 页设计代码 |
5.3 WAP端的网页设计 |
5.3.1 WAP网页设计 |
5.3.2 网页设计代码 |
5.4 系统测试 |
5.4.1 测试计划 |
5.4.2 测试方法 |
5.4.3 测试用例 |
5.4.4 测试结果分析 |
5.4.5 测试结果综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PC端Web应用到手机端Web App转换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介绍 |
2.1 移动Web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 |
2.2 WAP2.0 |
2.2.1 WAP2.0的优势和应用 |
2.2.2 WAP网站的基本特征 |
2.3 移动Web和桌面Web的比较 |
2.4 移动Web资源的特征 |
2.5 HTML5与响应式Web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C端Web应用到手机端Web App转换的需求分析 |
3.1 系统开发目的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3 技术可行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C端Web应用到手机端Web App转换的设计 |
4.1 网页转换系统整体设计 |
4.2 基本网页页面处理 |
4.2.1 HTML组织结构和页面规范化 |
4.2.2 CSS样式表读取功能的设计 |
4.3 网页布局转换流程关键步骤分析 |
4.3.1 网页布局方式分析 |
4.3.2 结点宽度计算 |
4.3.3 CSS样式表修改策略的设计 |
4.4 网页布局转换流程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C端Web应用到手机端Web App转换的实现 |
5.1 HTML网页读入和重组输出的实现 |
5.2 网页转换系统的实现 |
5.2.1 网页解析的实现 |
5.2.2 CSS样式表读取的实现 |
5.2.3 网页布局转换的实现 |
5.3 手机端Web App的生成和截图展示 |
5.3.1 Web App的开发 |
5.3.2 系统验证和截图展示 |
5.4 PC端Web应用到手机端App转换的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响应式Web设计的研究与实现 |
6.1 响应式Web设计研究 |
6.2 响应式Web设计思想实现Web网页自适应显示 |
6.3 网页转码和响应式Web设计方法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下一阶段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教学平台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移动学习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2 网页自适应匹配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3 网页信息抽取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4 视频转码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5 手机客户端的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移动教学平台的体系架构与关键技术 |
2.1 引言 |
2.1.1 网页信息提取技术 |
2.1.2 网页去噪技术 |
2.1.3 创建树对象 |
2.1.4 XSLT 技术 |
2.1.5 加密算法 |
2.1.6 视频转换技术 |
2.2 移动教学平台整体架构 |
2.3 网页自适应匹配平台架构 |
2.3.1 数据提取模块 |
2.3.2 数据转换去噪模块 |
2.3.3 缩略图生成模块 |
2.3.4 模板提取模块 |
2.3.5 渲染与生成模块 |
2.4 B/S 校园网站平台架构 |
2.4.1 B/S 校园网站平台的设计 |
2.4.2 视频服务组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移动教学平台的设计 |
3.1 网页自适应匹配算法在移动教学平台的设计 |
3.1.1 网页的树型结构表示 |
3.1.2 基于树编辑距离模型的缺陷 |
3.1.3 基于标签属性的网页聚类 |
3.2 视频转码技术在移动教学平台中的设计 |
3.2.1 视频编码与封装格式 |
3.2.2 转码模块的宏观架构 |
3.2.3 转码模块的功能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教学平台的实现 |
4.1 系统实现 |
4.1.1 网页自适应匹配平台的实现 |
4.1.2 视频转码的实现 |
4.2 系统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3G健康监测平台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论文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3G健康监测平台系统的相关技术分析 |
2.1 TD-SCDMA技术 |
2.1.1 三个主流3G标准介绍 |
2.1.2 TD-SCDMA的优势 |
2.1.3 TD-SCDMA数据传输原理 |
2.2 WAP2.0技术 |
2.2.1 WAP的发展 |
2.2.2 WAP2.0技术优势 |
2.2.3 WAP2.0服务器配置 |
2.2.4 QuickWAP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3G健康监测平台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整体设计 |
3.2 3G模块部分总体设计 |
3.3 基于WAP2.0的移动健康平台总体设计 |
3.3.1 平台体系结构 |
3.3.2 平台功能模块总体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3G模块及传输协议 |
4.1 LC6311介绍 |
4.2 LC6311外围设备设计 |
4.2.1 LC6311硬件接口 |
4.2.2 电源设计 |
4.2.3 USIM卡接口 |
4.2.4 USB接口设计 |
4.2.5 LC6311引脚接口设计 |
4.2.6 LC6311外围设计实物图 |
4.3 LC6311的USB接口协议 |
4.4 AT指令介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WAP2.0的移动健康监测平台的建立 |
5.1 移动健康监测平台需求分析 |
5.1.1 平台设计的原则 |
5.1.2 平台设计的目标 |
5.1.3 用户需求分析 |
5.1.4 功能需求分析 |
5.2 数据库设计 |
5.2.1 数据库介绍 |
5.2.2 平台数据库设计 |
5.3 网页设计 |
5.3.1 平台网页设计总体概述 |
5.3.2 ASP与ACCESS数据库连接 |
5.3.3 平台登陆页面 |
5.3.4 管理员登陆后页面 |
5.3.5 专家登陆后页面 |
5.3.6 病人用户登陆后页面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据传输与结果分析 |
6.1 前端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简介 |
6.2 实物连调与数据传输 |
6.3 利用AJAX和JavaScript实时显示数据 |
6.3.1 AJAX无刷新更新页面技术 |
6.3.2 具体实现 |
6.4 结果展示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Web用户使用模式与兴趣挖掘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相关背景 |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的内容组织与安排 |
2 Web使用挖掘技术概述与研究现状 |
2.1 数据采集 |
2.1.1 服务器端数据采集 |
2.1.2 应用服务器端数据采集 |
2.1.3 客户端数据采集 |
2.1.4 代理服务器端数据采集 |
2.2 数据预处理 |
2.2.1 Web访问数据清理 |
2.2.2 Web用户识别 |
2.2.3 访问会话识别 |
2.2.4 访问事务识别 |
2.2.5 遗失路径补充 |
2.3 模式挖掘与分析 |
2.3.1 访问模式挖掘 |
2.3.2 模式分析技术 |
2.4 Web使用挖掘的应用系统 |
2.4.1 通用系统 |
2.4.2 商业智能 |
2.4.3 个性化服务 |
2.4.4 Web性能改进和设计优化 |
2.5 隐私保护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URL语义分析的Web用户会话识别方法 |
3.1 引言 |
3.2 Web日志的数据模型 |
3.3 基于Web目录概念化URL |
3.4 基于URL语义分析的会话识别方法 |
3.4.1 基本符号和相关定义 |
3.4.2 静态Web日志中的语义奇异值鉴别 |
3.4.3 Web日志流中的语义奇异值鉴别 |
3.5 实验验证和讨论 |
3.5.1 识别会话方法的评估 |
3.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Web历史访问特性的用户聚类方法 |
4.1 引言 |
4.1.1 聚类分析概述 |
4.1.2 问题的提出及相关研究进展 |
4.1.3 相关应用分析 |
4.2 PP-WAP抽取中的相关问题描述 |
4.2.1 扩展WAS集树的表示 |
4.2.2 历史WAS集树的表示 |
4.3 PP-WAP的定义与抽取算法 |
4.3.1 PP-WAP的定义 |
4.3.2 PP-WAP抽取算法描述 |
4.4 Web用户的相似度度量 |
4.4.1 两类PP-WAP的定义 |
4.4.2 PP-WAP之间的相似性度量 |
4.4.3 Web用户的相似性度量 |
4.5 Web用户聚类方法框架 |
4.5.1 相似度计算 |
4.5.2 Web用户簇的生成 |
4.6 实验验证和讨论 |
4.6.1 PP-WAP抽取实验分析 |
4.6.2 Web用户聚类实验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HMM的用户兴趣关联模式发现 |
5.1 引言 |
5.1.1 关联模式概述 |
5.1.2 马尔可夫与隐马尔可夫模型 |
5.1.3 相关研究进展 |
5.2 相关准备工作 |
5.2.1 用户访问页面时间 |
5.2.2 网页关键字的提取 |
5.2.3 用户访问兴趣定义 |
5.3 用户兴趣关联模式 |
5.3.1 用户兴趣浏览路径模型 |
5.3.2 相对于特定页面p_e的用户兴趣浏览路径模型 |
5.3.3 用户兴趣关联模式发现 |
5.4 实验验证和讨论 |
5.4.1 模拟实验 |
5.4.2 带有实际背景的实验 |
5.4.3 与传统方法的对比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创新点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WAP动态网页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有向无环图的倒排链等字长划分压缩算法[J]. 姜琨,刘征,朱磊,李晓星. 计算机应用, 2021(03)
- [2]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以华东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例[D]. 刘雨薇. 安徽大学, 2020(07)
- [3]我国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移动服务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 王丽丽,于纯良,张晓青. 图书馆学研究, 2019(15)
- [4]国内图书馆移动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985”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的调查分析[J]. 张晓青.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8(11)
- [5]基于WAP模式的研究生课程管理软件设计[D]. 孙家旭.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6]PC端Web应用到手机端Web App转换的研究与实现[D]. 李玥.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7]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教学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 范晶.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4)
- [8]基于.Net的WAP水文信息查询系统的架构与实现[J]. 此里能布,谈晓珊,高军. 水利信息化, 2012(03)
- [9]3G健康监测平台系统的研发[D]. 游郑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10]Web用户使用模式与兴趣挖掘方法研究[D]. 朱志国.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