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垃圾邮件技术

反垃圾邮件技术

一、防范垃圾邮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龙立红[1](2015)在《高中信息安全课程实践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超越,信息科学拥有更多的受众群体,信息社会公众在享受信息技术的高效与快捷等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泛滥、信息污染、信息欺诈、信息泄漏、信息侵权、信息犯罪、信息恐怖主义等不同类别的信息安全问题。高中生作为信息社会的新生力量和未来建设者,其信息安全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为此,对高中生实施信息安全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应然取向也是信息安全形势的现实诉求。依托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信息安全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内涵丰富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信息安全教育进学校进班级进课堂的重要举措,是对高中生实施信息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中尝试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框架下,从高中生信息安全教育的现状出发,基于STS教育理念,架构信息安全单元模块课程,厘定信息安全单元模块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素养,构建渗透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社会等元素的信息安全单元模块的内容体系,设计信息安全单元模块的教育教学资源,尝试开展信息安全教育的课程化实践活动。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文中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教学实验法等研究方法。本文共分五章,通过对信息安全理论构想和教学实践的研究现状进行文献梳理,分析了其对高中信息安全课程教学的启发性;接着对信息安全、网络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探悉,厘析了实施高中生信息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寻找理论支撑;然后从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技能、信息安全法律伦理四个维度设计了高中信息安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了解高中生信息安全教育现状,同时辅以教师访谈提纲,征询一线教师对于开展信息安全教育的建议与意见,增强了高中生信息安全教育课程化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立足于高中生信息安全教育现状,本文进一步探索了实施高中生信息安全教育的课程化实践途径,尝试依托信息技术课程基于STS理念拓展形成了信息安全单元模块的课程,确立了信息安全课程的目标,建构了信息安全课程的内容体系,设计了信息安全单元模块的教学资源,开发信息安全单元模块的教学案例,开展了信息安全单元模块的实践教学活动,实践表明,高中生信息安全教育的课程化实施途径是行之有效的,有助于学生信息安全综合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杨晓雪[2](2015)在《防范垃圾邮件安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防范垃圾邮件除可保护邮件传输的安全外,还可保护邮件服务器的安全。除一般的服务器安全配置与防护外,更要加强邮件服务器抵御邮件攻击、垃圾邮件和病毒邮件的能力。

汪晨维[3](2014)在《基于邮件意图与指纹分析的垃圾邮件过滤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子邮件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沟通工具,被广泛的应用于个人通信和企业环境中。与之而来的垃圾邮件却给网络用户带来了非常大的安全隐患,这些安全隐患包括浪费使用者时间、存储空间以及宝贵的网络带宽等。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专注于制造垃圾邮件,只要企业和互联网有邮件接口就不能豁免其影响,就连主流的社交网站,像是腾讯、新浪微博和谷歌这样的知名企业都不能例外。由于垃圾邮件爆炸式的增长,也产生了众多与之对应的反垃圾邮件技术。这种‘掰手腕’式的技术对抗也使得反垃圾邮件的手段和技术逐年成熟。尽管在新的反垃圾邮件技术部署之后,垃圾邮件可以得到暂时的控制,但是制造者们也在不断反过滤,产生更新的垃圾邮件技术。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分析和研究当下反垃圾邮件系统的设计原理、实现方法以及现状,对典型的反垃圾邮件技术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了解和把握垃圾邮件识别技术新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大量垃圾邮件和正常邮件进行分析,发现二者的邮件发送者在意图表现上有所不同,从而选取用于分类的意图特征,研究如何高效而准确地提取这些意图特征,并在测试数据集中验证其效率和准确性;●在大量邮件的基础上,找出图像形式的垃圾邮件,发现其特点,在垃圾邮件中分析图像邮件与文本邮件的区别,分析基于机器学习的反图像垃圾邮件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统计概率、规则和投票机制的图像过滤选择方法。●构造一个高效的哈希生成算法,对垃圾邮件正文信息和附件进行采样计算哈希值,生成指纹文件,再与在线指纹库进行对比从而识别一封邮件是否为垃圾邮件。

钱松岭[4](2014)在《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研究》文中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社会的理想公民,就我国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发展状况来说,信息技术课程脱胎于计算机课程,还带着强烈的工具主义烙印,存在着技术至上的倾向,内容上缺少对信息权利与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社会信息系统等信息社会学方面知识,忽视了课程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全面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一定是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的综合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而且彼此发生转化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这也是社会发展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STS综合化的促动。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框架内,以信息社会学为切入点,试图探求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内容选择与组织以及教学策略与评价,使之更好地与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内容合理融合、有机统一,以增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底蕴。为了以上目的,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国际比较研究、专家审议、教学实验研究包括问卷、观察、访谈等方法。本文共分六章。本研究通过对课程开发理论、信息社会学本体知识和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研究,分析了这些方面对中小学社会学课程开发的适用性;然后对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四国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商业性出版的教科书和课堂教学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又阐述了与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相关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提出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要体现文化传承、社会科学、反思探究的三个社会学课程传统;同时,还从社会、个人和学科三个维度对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进一步对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进行了差异性分析与归类分析,确定了相关课程、核心课程和活动课程三种基本开发形式,并提出了课程开发的KPRC模式:K(Information Sociological Knowledge)信息社会学知识;P(Information Processing)信息处理流程: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方法特质与过程原则;R(Social Relationship)学生的社会关系;C(Cultures)文化: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此模式将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数字公民”,并通过专家审议确定了宏观、中观与微观的三级目标体系。课程内容包括信息伦理、信息法律、社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和信息科技发展史五个领域,并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三个层面的关系来组织这些内容,并分为四个水平阶段。基于以上工作,本研究在调查了教学实验对象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开发了相应的三种课程资源,并对其进行专家审议,然后在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教学实验,研究结论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学生能充分思考信息社会学议题;师生对信息社会学课程实验教学的必要性给予肯定;学生家长的意识和行业自律可能成为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相关课程教学行之有效。最后从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教学、学习内容、教学评价和未来研究四方面提出了建议。

全飞[5](2013)在《当前网络安全的主要新型防护工具概述》文中研究说明网络安全是一个全局性和系统性的管理问题,网络上的任何一个漏洞都会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对安全体系来说,维护网络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新型的网络病毒和攻击不断涌现,给网络安全维护带来很多困难。但与此同时,针对这些新型网络危险的新型防护措施和工具也不断涌现,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即对这些新型网络安全防护工具进行简要介绍。

陈鹏洋[6](2012)在《互联网电子邮局搭建与垃圾邮件防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前言随着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企业等外部机构沟通日益密切,使用互联网电子邮件成为主要的数据交换方式。目前,使用免费的邮件系统所暴露出来的问题相当突出,无处不在的广告邮件、垃圾邮件及病毒邮件泛滥成灾,邮件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受到了极大挑战。本文以人民银行深圳中支建设的互联网电子邮局为实例,着重介绍人民银行系统互联网电子邮局的建设过程和防范垃圾邮件的方法。

鞠晔[7](2012)在《B2C电子商务中垃圾邮件的法律问题研究——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垃圾邮件的治理问题日益严峻。网络信任机制缺失、电子邮件的开放性标准以及低成本性是垃圾邮件产生的主要原因。垃圾邮件侵犯了消费者的财产权、隐私权以及自主选择权等基本权利,给消费者造成了很大困扰。美国、欧盟、OECD、ICPEN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垃圾邮件法律规制方面有很多先进的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应当制定较高层次的法律法规对垃圾邮件进行全面有效的规制,并采纳事前同意制度、确立垃圾邮件中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加强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罗少兰[8](2012)在《垃圾邮件及其过滤技术概述》文中提出电子邮件已成为现代生活通信、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INTERNET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垃圾邮件问题日益严重,给用户带来重大损失,如何防范垃圾邮件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主要讨论邮件传递过程的垃圾邮件过滤问题,简单介绍SMTP配置、IP过滤规则设置、用户过滤规则设置以及邮件过滤规则设置等邮件过滤技术。

胡文洁[9](2010)在《基于MNNB方法的邮件分类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邮件已经成为人们信息获取和信息交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电子邮件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重要的应用之一。与此同时,垃圾邮件也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和研究人员的重视和关注。垃圾邮件占用了有限的存储空间、计算和网络资源,耗费了我们大量的处理时间,影响和干扰了我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和学习。本文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在全面系统学习和总结了国内外反垃圾邮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细致地研究了反垃圾邮件技术,取得了以下创新和成果。本文的主要创新和贡献包括:1、归纳总结了目前垃圾邮件过滤的方法和手段。发现采用基于内容的分类方法解决垃圾邮件分类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当今反垃圾邮件的一个主要途径。与采用基于IP的垃圾邮件分类方法相比,具有系统可用性强、灵活度高、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等优点。因此在业界己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逐渐成为垃圾邮件研究的热门方向。2、贝叶斯分类器以自学习性、自适应性和极高的准确率占据了过滤器这个领域的主导地位。基于贝叶斯方法的邮件分类系统具有良好的分类性能。论文针对贝叶斯技术和朴素贝叶斯算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在邮件过滤中的应用做了探讨和研究。3、在研究基于贝叶斯的垃圾邮件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内容的MNNB垃圾邮件分类方法。MNNB方法应用Markov链改善了朴素贝叶斯垃圾邮件分类方法中的词条之间相互独立的缺陷,并假设断落与断落之间是独立的,来简化算法的计算时间。并且由于该算法不需要分词,对过滤不同语言的垃圾邮件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将该方法应用于国家863计划项目的邮件过滤技术平台,测试表明,该方法从准确率、错误率、召回率、精度和F值五个评价指标上优于基于朴素贝叶斯方法的邮件分类技术。

衣治安,毛岩[10](2010)在《垃圾邮件过滤技术概述》文中指出概述了三代垃圾邮件过滤技术中的主要方法,通过对各种过滤技术原理的阐述与分析,总结了各种技术手段的优势与缺陷。提出将基于内容的垃圾邮件过滤技术与基于行为的垃圾邮件过滤技术进行结合,以解决单一技术及算法在具体应用中的局限性,从而达到更理想的过滤效果。

二、防范垃圾邮件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范垃圾邮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信息安全课程实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演进与发展
        (二) 以STS教育理念为背景的信息素养
        (三) 研究问题
    三、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一) 理论构想
        (二) 教学实践
    五、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六、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信息安全概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信息安全
        (二) 网络信息安全
        (三) 信息安全教育
    二、理论基础
        (一) 需要层次理论
        (二)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三) STS教育理念
第三章 高中信息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一、调查设计
        (一) 问卷的设计
        (二) 访谈提纲设计
    二、调查的实施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 基本信息
        (二) 信息安全意识的基本情况
        (三) 信息安全知识的基本情况
        (四) 信息安全技能的基本情况
        (五)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的基本情况
        (六)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的课程化实践
    一、高中信息安全课程的价值分析
        (一) 社会价值
        (二) 个人价值
        (三) 学科价值
    二、高中信息安全课程的目标设置
        (一) 目标形成的制约因素及定位
        (二) 信息安全素养的内涵
        (三) 高中信息安全课程的目标
    三、高中信息安全课程的内容构建
        (一) 内容构建的价值取向
        (三) 内容构建的原则
        (四) 内容结构体系
    四、高中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 学情分析
        (二) 教学资源准备
        (三) 教学方案设计
        (四) 教学案例
        (五) 教学结果分析
        (六) 教学实践结论与反思
第五章 研究总结
    一、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信息安全教育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教学案例
        附录3—1 电子邮件的安全使用
        附录3—2 浏览器方式收发邮件的安全
        附录3—3 拿什么拯救你?垃圾邮件
        附录3—4 电子邮件礼仪
    附录4 《电子邮件的安全》单元前测问卷
    附录5 《电子邮件的安全》单元后测问卷
后记

(2)防范垃圾邮件安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垃圾邮件的特征
2 垃圾邮件的危害
    2.1 占用网络资源
    2.2 暴露隐私
    2.3 被黑客利用, 成为攻击工具
    2.4 传播负面信息
3 垃圾邮件的防范措施
    3.1 IP阻断列表与黑白名单技术
    3.2 评分过滤器计算邮件垃圾邮件的可能性及概率
4 结语

(3)基于邮件意图与指纹分析的垃圾邮件过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垃圾邮件简介
        1.2.1 垃圾邮件的定义
        1.2.2 垃圾邮件的起源
        1.2.3 垃圾邮件的现状
        1.2.4 垃圾邮件的危害
    1.3 反垃圾邮件技术的发展历程
    1.4 反垃圾邮件的关键技术
    1.5 反垃圾邮件技术评价指标简介
    1.6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7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意图分析的中文垃圾邮件过滤算法
    2.1 邮件意图的定义
    2.2 邮件意图分析流程
        2.2.1 邮件意图种类及提取算法简介
        2.2.2 意图查询及邮件属性判断
        2.2.3 意图库的构建与维护
        2.2.4 意图的反馈学习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图片特征的垃圾邮件过滤技术
    3.1 图像型垃圾邮件检测难点
    3.2 基于机器学习的图像垃圾邮件过滤
        3.2.1 SVM支持向量机
        3.2.2 贝叶斯
        3.2.3 Boosting
        3.2.4 性能测试
        3.2.5 数据分析与结论
    3.3 基于投票机制的分类器
        3.3.1 分类器设计的数学基础
        3.3.2 分类器设计思路
        3.3.3 投票方法的分析与设计
        3.3.4 实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邮件指纹特征的垃圾邮件过滤技术
    4.1 邮件指纹分析流程
    4.2 黑白名单过滤
    4.3 指纹提取算法
    4.4 垃圾邮件指纹库
    4.5 指纹分析处理流程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个人防范垃圾邮件方法简介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对将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 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三)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自身发展的需求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设计
        (二) 研究方法
    四、 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意义
        (二) 创新之处
    五、 概念界定
        (一) 信息
        (二) 信息社会
        (三) 信息社会学
        (四) 信息社会学课程
    六、 文献综述与评价
        (一) 课程开发理论
        (二) 信息社会学本体知识的梳理
        (三) 与信息社会学相关的学校教育内容
        (四) 社会系统中的相关内容
第二章 学校信息社会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
    一、 学校信息社会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二、 信息社会学课程国际比较研究
        (一) 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课程
        (二) 英国 ICT 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内容
        (三) 日本中小学“信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内容
        (四) 印度计算机科学课程、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社会学内容
    三、 对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比较分析
        (一) 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目标比较
        (二) 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
        (三) 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的比较
        (四) 信息社会学课程组织
        (五) 信息社会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六) 息社会学课程的评价
第三章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分析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 哲学基础
        (二) 心理学基础
        (三) 社会学基础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价值分析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社会价值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个人价值
        (三)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学科价值
第四章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 KPRC 开发模式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
        (一) 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模式之间的差异性分析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归类分析
        (三)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的 KPRC 模式
        (一) K(Knowledge)信息社会学知识
        (二) P(Processing)信息处理过程
        (三) R(Relationship)社会关系
        (四) C(Cultures)文化
第五章 KPRC 开发模式下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 KPRC 模式下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的目标设置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目标定位
        (二)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三) 课程目标的叙写
        (四)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基本目标
    二、 KPRC 模式下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一)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
        (二) 数字公民与信息社会学课程的内容
        (三)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四)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基本组织要素
        (五)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内容的组织
    三、 专家审议
        (一) 编制专家意见调查表
        (二) 聘请专家
        (三) 进行审议
        (四) 审议结果
第六章 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
    一、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设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设计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工具
    二、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资源设计
        (一) 教学资源设计的目标
        (二) 教学资源内容选择
        (三) 教学资源结构设计
        (四) 教学资源案例
    三、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实施
        (一) 学生需求分析
        (二) 实验教学资源设计
        (三) 教学实验实施
    四、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一) 课堂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二) 教师意见访谈结果
        (三) 综合讨论
    五、 KPRC 模式下的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教学实验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二) 建议
结语
    (一) 研究总结
    (二) 研究不足
    (三)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当前网络安全的主要新型防护工具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2. 几种主要的内网防护工具
    2.1 SPAM SQR——垃圾邮件过滤管理。
    2.2 Mail SQR Expert——邮件防泄密审核管理。
    2.3 Mail Archiving Expert——邮件归档管理。
    2.4 Content SQR——上网行为管理。
3. 其他还应注意的管理问题

(8)垃圾邮件及其过滤技术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1.1 垃圾邮件定义
    1.2 垃圾邮件的现状
    1.3 垃圾邮件危害
2、反垃圾邮件技术
    2.1 SMTP协议
    2.2 基于IP的过滤方法
    2.3 邮件内容过滤
3、结语

(9)基于MNNB方法的邮件分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垃圾邮件的定义、特性及类型
        1.1.2 垃圾邮件泛滥的原因
    1.2 反垃圾邮件技术
        1.2.1 反垃圾邮件技术的发展历程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邮件分类技术
    2.1 贝叶斯技术简单介绍
    2.2 贝叶斯技术原理
        2.2.1 贝叶斯相关概率公式
        2.2.2 贝叶斯学习理论
    2.3 朴素贝叶斯学习器
    2.4 基于朴素贝叶斯方法的邮件分类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NNB 方法的邮件分类技术
    3.1 马尔科夫链(MARKOV CHAIN)
    3.2 N-GRAM 语言模型
    3.3 MNNB 分类器
    3.4 基于MNNB 分类器的邮件分类技术
        3.4.1 邮件预处理过程
        3.4.2 邮件分词过程
        3.4.3 MNNB 邮件分类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NNB 方法的垃圾邮件分类原型系统设计
    4.1 基于MNNB 的垃圾邮件分类系统
        4.1.1 背景介绍
        4.1.2 MNNB 方法原型的设计与实现
    4.2 实验与分析
        4.2.1 测试数据集
        4.2.2 评价指标
        4.2.3 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垃圾邮件过滤技术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第一代垃圾邮件过滤技术
    1.1 IP地址过滤技术及反向域名解析
    1.2 SMTP频率控制
    1.3 用户黑白名单技术
    1.4 关键字过滤
    1.5 邮件内容过滤
2 第二代垃圾邮件过滤技术
    2.1 实时黑名单 (RBL)
    2.2 智能内容过滤算法
3 第三代垃圾邮件过滤技术
4 结 语

四、防范垃圾邮件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信息安全课程实践教学研究[D]. 龙立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2)
  • [2]防范垃圾邮件安全机制[J]. 杨晓雪.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5(08)
  • [3]基于邮件意图与指纹分析的垃圾邮件过滤方法研究[D]. 汪晨维. 厦门大学, 2014(08)
  • [4]中小学信息社会学课程开发研究[D]. 钱松岭.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5]当前网络安全的主要新型防护工具概述[J]. 全飞.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3(02)
  • [6]互联网电子邮局搭建与垃圾邮件防范[J]. 陈鹏洋. 金融科技时代, 2012(10)
  • [7]B2C电子商务中垃圾邮件的法律问题研究——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视角[J]. 鞠晔.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 [8]垃圾邮件及其过滤技术概述[J]. 罗少兰.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2(03)
  • [9]基于MNNB方法的邮件分类技术[D]. 胡文洁.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10]垃圾邮件过滤技术概述[J]. 衣治安,毛岩.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 2010(01)

标签:;  ;  ;  ;  ;  

反垃圾邮件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