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系统异常和中断的实现及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史云鹏[1](2020)在《基于视频采集技术的城市交通流实时采集关键设备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私家车数量的逐年攀升导致了城市道路容量接近饱和状态,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问题也成了城市道路的一种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完成道路交通的协调工作,最为重要的一环是对于交通信息的采集。实时交通信息数据的采集有多种方法,而近些年发展迅速的图像处理技术也逐步应用在交通流信息采集方面,它具有大区域检测、设置灵活、易更新等优势,现在已经成为智能交通的一类研究热点。本文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视频采集技术的城市交通流实时采集关键设备,它通过在道路路口及路段上架设摄像头设备,采集城市道路的交通视频影像,采集后的视频通过嵌入式设备进行实时处理,其中采用嵌入式技术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将采集到的视频流处理出的各类交通数据,包括车流量、平均车速、拥堵状态、车道占有率和车头时距等,并将这些数据依据通信协议形成数据包,发送给远端服务器,便于后续的交通流大数据处理和交通管理者整体调控。本文实现了视频流在OK6410嵌入式开发设备上的实时采集,摄像头与OK6410采用USB对接,其中视频流的编解码方式采用了 H.264标准,在传输方面利用开源代码项目luvcview完成了对摄像头编码后的图像进行采集。采集后端使用的是以ARM11位架构的OK6410嵌入式开发设备,完成了基于嵌入式Linux系统在视频采集的USB接口、LCD、触摸屏和DMA控制器四个驱动程序模块的编写。而主要的处理程序是在Linux用户层中完成,在嵌入式Linux3.0.1系统环境下配置了 OpenCV2.6.9版本以实现图像处理程序的开发,图像处理算法对图像增强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处理速度,满足了系统数据采集实时性的要求。在嵌入式设备中完成了 Qt4.4.3版本以及tslib库的配置,实现了在开发板图形化界面和LCD触摸功能设计实现。处理后的路段数据,通过无线数字传输电台连接嵌入式系统RS232串行接口,将数据包传输到后端的服务器中。在数据包传输过程中,使用基于TDMA的传输协议方式,将多个路段的采集节点分为不同时隙进行数据包的传输。测试结果显示检测系统对于路口车辆的信息采集具有快速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并且对于采集后的数据向服务器的传输协议测试也满足了设计的需要,方便了后续数据的处理,以及根据交通数据而进行的预测。
宾鑫[2](2020)在《基于嵌入式Linux的PCIe高速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文中提出随着数字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数据的需求越来越高,从而对嵌入式系统的数据传输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数据传输量不断增大的同时,不仅要求数据采集系统本身拥有性能优越的大数据实时处理能力,而且系统内部的数据传输性能也是至关重要的。本课题所研究的基于PCIe总线的数据采集模块在满足模块化、小型化和轻量化的前提下,还要求其实现数据传输的高速性、完整性和稳定性。本论文依托和恩智浦公司合作的项目为背景,在由ARM主控制器和FPGA数据采集卡组成的硬件平台基础上,采用嵌入式Linux系统进行PCIe高速数据采集模块的驱动软件开发。首先,根据项目需求和理论分析,给出数据采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上详细介绍了数据采集系统中ARM主控制器和FPGA数据采集卡的结构和特点,软件上则描述了PCIe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流程。其次,针对嵌入式PCIe设备驱动程序开发,搭建软硬件开发环境,包括在主机上配置TFTP、NFS服务以及安装交叉编译器。此外,还为LS1043A主控制器移植嵌入式Linux系统,包括U-Boot、Linux内核以及Ubuntu根文件系统的移植。接下来,在已搭建的开发环境中进行PCIe驱动软件开发,并且采用字符设备驱动框架、一致性DMA映射、环形缓冲区、内存映射等关键性技术优化DMA数据读写性能,然后利用驱动程序提供的传输控制的接口函数设计读写数据的应用程序。通过分别给传输的数据分配大小不同的DMA缓冲区并添加测速模块,来测试其对PCIe总线的数据传输速率的影响。最后,对数据采集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测试和验证,包括嵌入式Linux系统的启动、驱动模块的加载、PCIe基地址寄存器的读写、驱动程序读写功能和传输性能的测试等,并对最后的测试结果做了详细分析,从测试结果看,数据采集系统的传输性能达到预期要求。在论文的最后阶段对数据采集模块的进一步开发进行了展望。
岑碧琦[3](2020)在《基于嵌入式Linux线切割数控系统的实时性优化及其软件开发》文中提出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因其具有无切削力、不受限于材料的硬度和刚度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精密模具制造、汽车、医疗等领域产品的加工。国内线切割数控的发展仍滞留于PC+控制卡形式,已不能满足现代数控系统的要求。将具有功能可定制、成本低、体积小巧等优势的嵌入式技术与传统数控技术相结合,对线切割数控系统升级具有重要意义。Linux系统以其源码公开、内核可裁剪、性能稳定等优点成为嵌入式领域的热门选择。因此,结合嵌入式技术与Linux系统的优势开发出符合数控线切割加工硬实时要求的数控系统在我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大环境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以优化Linux系统实时性并尝试在嵌入式平台开发线切割数控软件为目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1、对线切割实时任务和Linux系统实时性的研究。分析研究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过程中实时任务的运行及其在通用系统调度延迟的不可预期性,提出电火花线切割数控加工对实时性的要求。对Linux系统的实时缺陷及优化方案进行说明,分析实时补丁实现的关键技术与仍存在的不足,并使用实时补丁对Linux系统实时性进行部分改造。2、提出新型调度策略。对Linux内核进程调度架构、调度器实现原理以及两种成熟的硬实时调度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针对EDF算法在CPU过载情况下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所有实时任务都得不到满足的情况,提出将Linux实时任务优先级与其绝对截止期相结合共同决定实时任务重要性的SPD算法。3、实现并测试新型调度策略。通过实现SPD调度类将新型算法添加进Linux内核,并对改进后的系统进行实时性测试,验证添加了新型调度算法的Linux内核可满足数控系统在轻载、过载下的实时性要求。4、搭建软件开发环境与运行环境。通过配置TFTP、NFS服务,将改进后的Linux内核、u-boot、制作的根文件系统以及Qt/E等移植进开发板完成环境搭建。5、电火花线切割数控软件开发。设计实现了软件的主要功能界面,完成了软件重要模块,包括文件读取、代码解释器、插补器等,并移植进入目标开发板同时进行了上机测试。
郝博[4](2020)在《基于ARM的多通道信息交互方法及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全天候、精度高、应用便捷等优点,已成为当今世界应用最广泛的定位导航授时手段。随着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卫星导航电子通讯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卫星导航终端系统中设备总线种类繁多,在单点定位模式、RTK模式等多种不同测试模式下,上层导航综合控制系统需要和下层多总线设备进行通信。如何构建一个通用的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以实现上下层设备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方向。设计一款综合性的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实现异构网络间的信息传输和共享,对于提高卫星导航终端系统的性能以及测试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的需求对基于ARM的多通道信息交互方法和系统展开研究和设计,主要内容有:一、对卫星导航终端系统中上下层设备间的通信需求以及信息交互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的研究方向,确定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实现以太网、CAN总线和串口协议三种通信方式之间的协议转换和数据传输,并进一步提高系统的通用性、可靠性以及稳定性。二、对系统中用到的三种通信协议和接口的技术特点进行研究,对硬件实现平台和操作系统进行选择,给出一种基于ARM-Linux的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三、根据总体设计方案的要求,对系统硬件各模块电路展开方案研究及设计。选用基于ARM9内核的S3C2440微处理器作为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的主控芯片,并搭建其最小系统。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DM9000C网卡控制器的多协议以太网接口模块、基于MCP2510的CAN总线冗余接口模块、包含RS-232和RS-422两种物理接口形式的串行通信接口模块以及电源管理模块的硬件电路,并进行印制电路板的绘制及焊接,最终完成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硬件平台的实现。四、在硬件平台实现的基础上,进行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的软件设计。根据设计要求搭建嵌入式Linux系统的交叉开发环境,并对Linux系统的引导程序、内核和根文件系统进行配置和移植。开发以太网控制器的驱动程序,在TCP/IP协议栈的支持下,通过调用socket套接字实现基于TCP和UDP两种传输层协议的以太网模块的数据通信。开发CAN控制器驱动程序,并实现了双线冗余控制,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实现了CAN接口模块数据收发功能。最后进行协议转换应用程序的开发,并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卫星导航终端系统环境,对整个系统进行测试实验。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的各项目标功能已经实现,可通过该系统实现以太网协议与CAN总线协议、以太网协议与串口协议之间可靠、稳定的双向协议转换。
李思佳[5](2020)在《基于ARM的多模多频GNSS接收机硬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一种基于人造卫星的、可在全球或近地表面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3维坐标和速度以及时间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随着GNSS的发展完善,旧有单模式、单频率接收机逐渐无法迎合高精度要求,研制多模多频GNSS接收机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如今我国GNSS接收机大多依赖国外OEM产品,普遍存在成本高、功耗高、体积大和通用性低等问题。本课题主要以GPS、GLONASS和BDS系统为主要研究应用对象,研制基于ARM+Linux一体化嵌入式多模多频GNSS硬件系统。通过深入研究GNSS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其接收机的研究现状,指出当下GNSS接收机的发展趋势,从接收机的功能需求和性能需求两方面展开分析,论述本课题的设计目标是提高GNSS接收机的可靠性和通用性,优化硬件平台成本、功耗和体积。根据本课题的设计目标进行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对接收机硬件平台各模块和软件平台嵌入式的设计论证,根据功耗、体积等性能指标对器件进行选型,采用成熟OEM板卡的BDM683作为导航接收板卡和基于Cortex-A8内核的AM3358作为主处理器芯片,设计导航接收模块与AM3358通讯的串口与网口电路。根据接收机功能需求,对AM3358最小系统和启动电路进行了最简模块化设计,满足硬件系统的低成本、低功耗需求。外围设计多通道通信接口模块,可实现串口RS232通讯和RS485通讯、USB口通讯、以太网通讯和CAN总线通讯,满足平台在复杂情境下的数据传输要求,有效提高GNSS接收机通用性和集成度。为满足硬件系统的高可靠性要求,设计大容量数据存储模块,扩展512MB Nand Flash存储和2GB DDR3 SDRAM存储,并可插SD卡。根据功能需求,设计电源模块和用户交互模块等。本课题较为详细深入的研究如何在嵌入式系统中实现导航接收模块程序的关键技术,具体的研究移植工作有:确定软件平台采用嵌入式Linux系统对AM3358进行开发,搭建嵌入式Linux的开发环境,实现Uboot移植、内核裁剪移植和文件系统制作,设计导航接收模块驱动程序以及导航接收模块程序,完成软硬件系统的嵌入式一体化设计。本文设计了一种以ARM Cortex-A8处理器为控制平台的能够兼容GPS、GLONASS和BDS导航系统的GNSS接收机。实验表明,GNSS接收机的各模块功能正常,静态定位的精度可达5m,动态定位可见卫星数目多以及位置分布优,证明此多模多频GNSS接收机可实现正常定位。硬件PCB板尺寸为150mm×6mm×10mm,功耗为3W,满足低功耗、小体积要求。冷启动时间:小于60s,热启动时间:小于30s,支持BDS B1/B2/B3+GPS L1/L2/L5+GLONASS L1/L2信号。该接收机的信号捕获、跟踪方法正确可行,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
王如兵[6](2019)在《基于嵌入式的故障灯检测系统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量的智能仪器设备应用为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奠定了基础。现代电子科学技术为这些仪器设备赋予了更强大的功能和自动化能力,也使得各类系统功能更加多样。现代仪器设备运行状态的检测和故障诊断的主要技术手段有:1、利用内嵌的软硬件系统实现仪器设备运行参数的自动采集,以及运行状态的自动监控和故障诊断,并通过总线或网络将相关信息提交给上位机;2、利用各种各样的信号灯或显示屏等可视化界面在运行现场将运行结果和故障信息展现出来,以帮助技术人员判断设备的运行状态。比如某些医疗仪器、无人变电站的现场监控等,就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指示灯等可视化信息来反映出该设备运行状态与运行参数。“便携式故障灯检测系统的研制”由某省级医疗产品监督检验机构提出研发要求,依据项目方提出技术需求,我们提出了基于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技术框架,采用高速工业相机作为信号采集设备,借助机器视觉检测技术,通过检测各种形式的信号灯的颜色、频率、占空比来检测设备运行的状态,解决了许多医疗仪器需要利用各种灯光标志进行在线检测的自动化检测问题,并减轻了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本课题采用AM3354处理器做为硬件平台,使用Mars640-300gc高速工业相机进行图像采集,解决了普通相机因帧率较低而无法进行灯光闪烁频率和占空比精确测量问题;利用GigE接口负责高速图像数据的传输及相机控制的方法,保证了测试结果的实时性;利用LCD显示屏将检测结果展示给用户,并预留出电信号接口,支持用户使用示波器等设备进行核验。应用程序在Linux操作系统下运行,实现了GigE接口、共享资源分配、多任务管理等功能,完成了对医疗仪器的各种指示灯(彩色LED、液晶模拟显示等)的颜色、闪动方式(常亮、频闪)、闪动占空比、频率等参数的检测,通过对照故障表来将仪器的运行状态等相关信息显示到液晶屏上。本课题在详细分析了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启动流程任务管理的基础上,完成了Linux系统移植过程:BootLoader的启动流程分析与移植、Linux内核的裁剪和配置、Linux根文件系统的定制、GigE接口相机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安装等工作。针对视频信息数据量大、冗余度高等问题,提出了帧间差数据来确定闪烁的区域及闪烁边界,减少了对海量图像数据的存储需求;使用图像增强和边缘提取等算法的应用,提高了源图像的识别率和对比度;使用颜色直方图的特征分类方法,将不同颜色的故障灯进行分类识别,最后通过时序特性来准确检测故障灯的频率与占空比。通过对样机的实际测试表明,所研制的设备对故障灯的颜色、频率及占空比的测量能够满足任务书的要求。同时,为该类工业自动化生产指导、装备测试等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张迪明[7](2019)在《基于可信域的嵌入式平台安全隔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嵌入式设备在移动计算、工业控制、机器人和物联网等领域的持续进化,人们与各类嵌入式设备之间的交互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现如今,无论是移动终端、工控系统、机器人还是智能汽车等实际应用场景中都会涉及传输、计算和存储敏感数据。虽然许多基于软件的保护机制和防护手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传统的纯软件安全保护机制在当下智能化、高性能的嵌入式设备上已经不能够满足实际的安全需求。目前,无处不在的嵌入式设备对敏感数据的处理不当对个人、行业、乃至全社会将带来巨大的安全风险,因此该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与工业界高度的关注,从而一些嵌入式硬件生产厂商开始使用可信域技术应对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例如,ARM公司推出的可信域(TrustZone)安全扩展技术是一个具有巨大应用前景的基于硬件的可信域安全扩展架构,开发者可利用其提供的可信域构建隔离环境从而开发出更为健壮的操作系统和更加安全的应用程序。本文针对高安全需求场景下的嵌入式平台硬件隔离安全技术展开研究,包括基于可信域的可信执行环境的研究与构建、强制访问控制服务的安全隔离、基于可信域的物联网安全网关技术,以及可信域在虚拟化环境下的复用等相关理论模型和实现技术。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本文在深入总结现有可信执行环境方案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基于可信域硬件隔离的可信域开发中涉及的启动、内存管理、参数传递和程序接口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合于操作系统内核模块进行隔离的可信执行环境构建方法。该可信执行环境不仅能够用于跟踪、监视应用程序,还能保护普通域内核完整性,防止恶意入侵和提权攻击等威胁。2.在完成构建可信执行环境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可信域的强制访问控制模型,以解决传统FLASK访问控制模型架构下监视服务器和安全策略等关键组件缺少安全保护的问题。3.针对现有的物联网应用背景下智能设备安全访问控制不足和智能网关易受攻击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可信域的智能网关认证授权机制。4.随着嵌入式设备计算能力大幅提升,为了充分利用设备的计算能力,虚拟化技术也被引入到嵌入式平台。本文在虚拟化技术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针对车联网的虚拟可信域的架构。虚拟可信域解决了在虚拟化环境下,客户机如何安全、高效的复用可信域的问题。
武高生[8](2018)在《基于KML的ARM嵌入式实时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体积小、低功耗、低成本、高性能,ARM处理器被普遍应用在嵌入式系统中。因为Linux免费、安全、稳定、移植性好,所以Linux被广泛作为嵌入式系统内核。在一些关键系统和工控系统中对嵌入式系统实时性要求比较高,Linux内核开发者设计了RT-Preempt实时抢占方案。RT-Preempt实时抢占补丁虽然一直跟随主线Linux内核在更新,但是基本实现原理没再改进。为了在RT-Preempt实时抢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Linux系统的实时性,降低系统延时,本文提出了一种方案,在实现RT-Preempt实时抢占的ARM嵌入式Linux系统上实现KML(Kernel Mode Linux,内核模式Linux)机制。KML机制是一种用户程序在Linux内核模式下执行的技术[1]。论文首先将RT-Preempt实时抢占实现在ARM嵌入式Linux系统中;然后设计ARM架构KML机制,并将KML机制实现在以RT-Preempt实时抢占为基础的ARM嵌入式Linux系统上;重新设计实现ARM架构的VDSO(Virtual Dynamic Shared Object,虚拟动态共享对象)机制[2],解决VDSO在ARM架构中的局限。设计实验方案对ARM架构上实现的RT-Preempt实时抢占、KML机制和VDSO中的系统调用的有效性和实时性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以RT-Preempt实时抢占为基础实现的KML机制可以有效降低ARM嵌入式Linux系统延时,增强实时性。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是在ARM架构上实现以RT-Preempt实时抢占为基础的KML机制;重新设计实现ARM架构VDSO机制,解决VDSO在ARM架构中的局限。本文为降低ARM嵌入式Linux系统延时,增强实时性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在ARM架构上实现RT-Preempt实时抢占;2.在ARM架构上设计实现以RT-Preempt实时抢占为基础的KML机制;3.重新设计实现ARM架构VDSO;4.对以上3个工作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葛科勇[9](2018)在《基于OMAPL138的雷电定位系统ARM端主控软件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雷电是大气中一种强烈的放电现象,在危害人类人身安全的同时,也会对电力和电子设备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进而在航空航天,电网,通信等关系国家命脉的核心领域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雷电定位是雷电基础参数获取的重要手段,也是雷电灾害防护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如何在极短时间内确定落雷点的精确位置是雷电和雷害发生位置观测的关键。雷电定位系统大致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用于雷电感应数据采集的探头模块,用于数据上传、处理和分析的嵌入式系统模块,以及雷电信息显示模块。主控系统为嵌入式系统模块的核心部分,可以保障整个嵌入式系统的正常运行,实现软件程序的更新与升级,并保证其他各个模块的相互配合以及实现模块间的数据交互与传输。本文采用德州仪器(TI)公司提供的OMAPL138双核嵌入式处理器,完成了雷电定位系统主控模块软件任务的设计与开发。首先,通过对系统的硬件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分析,明确了软件开发的任务要求。随后,根据OMAPL138特殊的启动顺序和开发模式,搭建了主机软件开发环境和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接着,按照雷电定位系统中的数据传输要求,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高速,高效的ARM与DSP间双核通信方式。最后,进行了ARM端各主控模块的软件开发与测试。通过以上工作,本文对雷电定位系统主控模块的软件开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充分利用了OMAPL138的软件与硬件特点,满足了雷电定位系统对控制精度,实时性和功耗的要求。
段晓磊[10](2017)在《基于ARM的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视频监控一直是信息领域热门的应用技术之一,它以直观、方便与信息内容丰富的特点而广泛被人们所关注。随着嵌入式技术、视频处理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的迅速发展,视频监控系统正朝着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的嵌入式视频监控方向蓬勃发展。相比于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它具有小巧灵活、高可靠性、组网方便、可远程监控等优点,更适合应用于交通、银行、小区、工业控制等场合中。本文基于Linux+ARM嵌入式平台设计开发了一个实时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用户可以通过远程主机和手机实时观看前端摄像头采集的图像,同时对视频中运动目标检测的算法进行了研究,实现了在监控区域中对运动物体自动拍摄与保存。系统的设计主要分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以ARM9为处理器,处理器外接USB摄像头、wifi无线网卡等外围设备;软件部分的设计首先对系统的引导程序、Linux内核和文件系统的进行了设计和编译,并对设备驱动程序进行了研究和开发,然后利用V4L2接口实现对视频数据采集,按照JPEG的标准对数据进行压缩、采用帧差法实现运动物体的检测、利用Socket实现数据的网络传输,当移植在系统中的MJPG-streamer流媒体视频服务器接收到远程客户端的请求时,就会把摄像头采集到的数据在遵照TCP协议下通过网络传输到客户端。本系统基本实现了视频图像的采集、传输、显示、保存功能,绝大部分模块的实现都是采用Linux下的C编程,经过系统的测试,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经分析具有较大的工程实用价值。
二、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系统异常和中断的实现及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系统异常和中断的实现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视频采集技术的城市交通流实时采集关键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
1.4 课题设计主要内容 |
2 课题设计关键技术 |
2.1 嵌入式开发技术 |
2.1.1 嵌入式驱动开发 |
2.1.2 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 |
2.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
2.2.1 数字图像处理常用方法 |
2.2.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 |
2.3 ARM Qt GUI开发 |
2.4 基于Qt的串口通信技术 |
3 基于视频采集技术的交通流实时采集系统概述 |
3.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1.1 系统的结构框架 |
3.1.2 系统的应用区域 |
3.2 系统硬件结构 |
3.2.1 硬件整体结构 |
3.2.2 核心S3C6410介绍 |
3.2.3 主要硬件模块电路 |
3.3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3.3.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选择 |
3.3.2 系统软件设计结构 |
4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搭建 |
4.1 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的构建 |
4.1.1 开发硬件环境 |
4.1.2 开发环境的软件准备 |
4.2 嵌入式Linux系统的构成 |
4.2.1 U-boot简介 |
4.2.2 Linux系统的内核 |
4.2.3 Linux的文件系统 |
4.3 Linux系统的编译和烧写 |
4.3.1 编译U-boot和Linux内核 |
4.3.2 配置网络文件系统 |
4.4 ARM Qt开发环境搭建 |
4.4.1 Qt库在Linux系统中的移植 |
4.4.2 Qt creator工具 |
4.5 Opencv库的移植 |
4.5.1 Opencv依赖项的编译和安装 |
4.5.2 Opencv2.4.9的编译和安装 |
5 系统软件设计 |
5.1 视频流采集 |
5.1.1 V4L2架构驱动移植 |
5.1.2 luvcview视频图像采集 |
5.2 嵌入式驱动程序的设计 |
5.2.1 USB驱动程序的设计 |
5.2.2 LCD驱动设计 |
5.2.3 触摸屏驱动的设计 |
5.2.4 DMA驱动设计 |
5.3 OpenCV图像处理核心算法的设计 |
5.3.1 读取图像的像素数据 |
5.3.2 图像增强 |
5.3.3 车辆驶入、驶出判断 |
5.3.4 车流量统计 |
5.3.5 平均车速的计算 |
5.3.6 拥堵判断 |
5.4 Qt GUI图形化界面设计 |
5.4.1 视频流的导入和处理 |
5.4.2 传输模块的设计 |
5.5 发送包协议的设计 |
6 系统测试 |
6.1 采集测试 |
6.2 显示及数据测试 |
6.2.1 Qt界面显示测试 |
6.2.2 图像处理算法准确性测试 |
6.2.3 采集节点发送包测试 |
6.3 测试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2)基于嵌入式Linux的PCIe高速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以及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特点以及创新点 |
1.4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以结构安排 |
第2章 数据采集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 |
2.1 嵌入式系统开发流程 |
2.2 数据采集系统总体方案描述 |
2.3 ARM嵌入式系统难点分析 |
2.4 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总体结构 |
2.4.1 ARM主控制器 |
2.4.2 FPGA数据采集卡 |
2.5 数据采集系统PCIe驱动软件开发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Linux系统的移植以及环境搭建 |
3.1 开发环境搭建 |
3.1.1 交叉编译器的安装 |
3.1.2 配置TFTP服务 |
3.1.3 NFS环境搭建 |
3.1.4 硬件开发环境搭建 |
3.2 Linux系统移植 |
3.2.1 U-Boot移植 |
3.2.2 Linux内核配置和编译 |
3.2.3 根文件系统移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PCIe驱动相关技术分析 |
4.1 嵌入式系统硬件访问机制分析 |
4.2 Linux字符设备驱动框架分析 |
4.2.1 字符设备驱动的注册 |
4.2.2 字符设备驱动主要结构体 |
4.2.3 字符设备驱动中主要文件操作接口 |
4.3 DMA和内存映射分析 |
4.3.1 直接内存访问DMA |
4.3.2 内存映射 |
4.4 读写数据机制分析 |
4.4.1 环形缓冲区的实现 |
4.4.2 DMA数据写入文件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PCIe设备驱动实现 |
5.1 PCIe设备配置空间 |
5.2 PCIe设备驱动程序具体实现过程 |
5.2.1 驱动模块加载和卸载 |
5.2.2 pci_driver结构体及其成员函数 |
5.2.3 文件操作 |
5.2.4 DMA读写 |
5.2.5 中断实现 |
5.3 应用程序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各个模块加载和测试 |
6.1 测试平台 |
6.2 系统移植测试 |
6.3 驱动程序加载和测试 |
6.4 PCIe驱动读写功能测试 |
6.4.1 基地址寄存器的读写测试 |
6.4.2 DMA读写测试 |
6.4.3 DMA传输性能测试及分析 |
6.5 本章小节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基于嵌入式Linux线切割数控系统的实时性优化及其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1 电火花线切割概述 |
1.2.2 电火花线切割数控系统国内外发展概况 |
1.2.3 嵌入式技术及其实时操作系统发展概况 |
1.3 文章主要内容及文章结构 |
第二章 实时操作系统 |
2.1 基本概念 |
2.1.1 实时系统 |
2.1.2 实时操作系统 |
2.1.3 实时操作系统特性 |
2.2 电火花线切割数控加工对系统实时性的要求 |
2.2.1 电火花线切割数控加工中的实时任务 |
2.2.2 电火花线切割数控系统实时任务运行分析 |
2.2.3 电火花线切割数控加工对系统的实时性要求 |
2.3 Linux操作系统 |
2.3.1 Linux操作系统概述 |
2.3.2 Linux实时性制约因素 |
2.3.3 Linux实时化关键技术 |
2.4 实时抢占补丁的移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inux进程调度机制及实时调度算法的改进 |
3.1 Linux系统进程调度 |
3.1.1 进程调度及调度器概述 |
3.1.2 CFS进程调度器 |
3.1.3 实时进程调度器 |
3.2 数控系统硬实时任务调度算法 |
3.2.1 实时调度算法基本概念 |
3.2.2 数控系统的硬实时调度算法 |
3.3 EDF调度算法分析 |
3.3.1 调度过程 |
3.3.2 系统开销 |
3.3.3 过载分析 |
3.3.4 EDF算法的优劣 |
3.4 EDF算法改进 |
3.4.1 优化设计思路 |
3.4.2 算法改进具体描述 |
3.4.3 改进算法可行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控系统实时调度算法的实现 |
4.1 SPD调度策略相关数据结构 |
4.1.1 修改sched.h文件 |
4.1.2 修改core.c文件 |
4.2 SPD调度调度器详细设计 |
4.3 就绪队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控系统软件的开发及环境搭建 |
5.1 开发环境搭建 |
5.1.1 宿主机开发环境搭建 |
5.1.2 目标板开发环境搭建 |
5.2 运行环境搭建 |
5.2.1 改进内核的编译 |
5.2.2 根文件系统的制作 |
5.2.3 QtE编译移植 |
5.3 数控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5.4 数控软件主要功能的实现 |
5.4.1 数控代码解释器 |
5.4.2 数控轨迹插补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
6.1 测试环境及测试工具 |
6.1.1 测试内容和测试环境 |
6.1.2 测试工具 |
6.2 测试方法及结果分析 |
6.3 软件上机效果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 |
致谢 |
(4)基于ARM的多通道信息交互方法及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信息交互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串口服务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协议转换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第2章 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1.1 上层导航综合控制系统通信功能需求分析 |
2.1.2 下层卫星导航定位终端通信功能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2.3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2.3.1 硬件平台选择及总体设计方案 |
2.3.2 嵌入式操作系统选择及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2.4 系统协议原理性分析 |
2.4.1 以太网与TCP/IP协议 |
2.4.2 CAN总线协议 |
2.4.3 串口通信协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
3.1 主控芯片及其最小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1 ARM处理器S3C2440 |
3.1.2 复位电路设计 |
3.1.3 JTAG下载电路设计 |
3.1.4 时钟电路设计 |
3.1.5 存储器系统设计 |
3.2 多协议以太网接口模块研究与设计 |
3.2.1 设计分析 |
3.2.2 硬件电路设计 |
3.3 CAN总线冗余接口模块研究与设计 |
3.3.1 设计分析 |
3.3.2 硬件电路设计 |
3.4 串行通信接口模块研究与设计 |
3.5 电源管理模块设计 |
3.5.1 设计分析 |
3.5.2 直流降压电路设计 |
3.6 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和绘制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4.1 建立嵌入式Linux系统交叉开发环境 |
4.1.1 建立PC开发环境 |
4.1.2 安装交叉编译器 |
4.2 嵌入式Linux系统的移植 |
4.2.1 系统引导程序Bootloader的移植 |
4.2.2 Linux内核的配置和移植 |
4.2.3 移植根文件系统 |
4.3 通信模块驱动程序开发与研究 |
4.3.1 多协议以太网接口驱动程序开发 |
4.3.2 CAN总线冗余接口驱动程序开发 |
4.4 协议转换应用程序开发 |
4.4.1 协议转换研究 |
4.4.2 以太网与CAN总线协议的转换 |
4.4.3 以太网与串行通信协议的转换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硬件系统测试 |
5.2 功能模块测试 |
5.2.1 以太网接口通信测试 |
5.2.2 CAN总线接口通信测试 |
5.3 多通道信息交互系统功能测试 |
5.3.1 以太网与串口通信协议转换测试 |
5.3.2 以太网与CAN协议转换通信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基于ARM的多模多频GNSS接收机硬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GNSS系统应用现状 |
1.2.2 GNSS接收机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GNSS接收机概述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2.2.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2.3 GNSS接收机总体设计方案 |
2.3.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2.3.2 硬件模块设计方案 |
2.3.3 嵌入式操作系统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AM3358的GNSS接收机硬件设计 |
3.1 硬件系统设计方案 |
3.2 导航接收模块设计 |
3.2.1 卫星天线的选型 |
3.2.2 导航接收板卡工作电路设计 |
3.2.3 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
3.3 ARM定位解算模块设计 |
3.3.1 ARM最小系统设计 |
3.3.2 ARM启动电路设计 |
3.4 通信接口模块设计 |
3.4.1 高速以太网口电路设计 |
3.4.2 多串口电路设计 |
3.4.3 CAN总线电路设计 |
3.4.4 扩展USB接口电路 |
3.5 电源模块设计 |
3.5.1 外部电源电路设计 |
3.5.2 分立电源电路设计 |
3.6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
3.6.1 Nand Flash电路设计 |
3.6.2 DDR3 SDRAM电路设计 |
3.6.3 SD卡电路设计 |
3.7 用户交互模块设计 |
3.7.1 用户指示灯电路设计 |
3.7.2 用户按键电路设计 |
3.8 GNSS接收机PCB设计 |
3.8.1 PCB层叠设计 |
3.8.2 PCB布局布线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Linux的 GNSS接收机硬件驱动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概述 |
4.2 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搭建 |
4.2.1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
4.2.2 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 |
4.3 嵌入式Linux系统构建 |
4.3.1 Bootloader编译移植 |
4.3.2 Linux内核裁剪移植 |
4.3.3 文件系统制作 |
4.4 嵌入式Linux驱动程序开发 |
4.4.1 设备驱动程序开发流程 |
4.4.2 导航接收模块驱动程序设计 |
4.5 导航接收模块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接收机测试与测试结果分析 |
5.1 GNSS接收机功能模块测试及性能分析 |
5.1.1 电源输出稳定性测试 |
5.1.2 RS232串口通信测试 |
5.1.3 Nand Flash存储读写测试 |
5.1.4 系统可靠性测试 |
5.2 GNSS接收机软硬件联调 |
5.2.1 接收机静态定位实验 |
5.2.2 接收机动态定位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嵌入式的故障灯检测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嵌入式机器视觉系统的研究动态 |
1.2.2 颜色特征识别 |
1.2.3 机器视觉系统构成及主要应用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架构 |
2.2 硬件部分 |
2.2.1 基于Cortex-A8的AM3354 微处理器 |
2.2.2 图像传感器选型 |
2.2.3 相机选型 |
2.2.4 镜头选型 |
2.2.5 电信号输出电路设计 |
2.3 软件部分 |
2.3.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
2.3.2 中断与定时器 |
2.3.3 信号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 |
3.1 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搭建 |
3.1.1 宿主机Linux操作系统安装 |
3.1.2 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 |
3.1.3 宿主机与目标机配置NFS服务 |
3.2 BootLoader的移植 |
3.2.1 BootLoader简介 |
3.2.2 BootLoader启动过程分析 |
3.3 Linux系统内核配置与移植 |
3.3.1 Linux系统内核简介 |
3.3.2 内核的配置与编译方法研究 |
3.4 Linux根文件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设备驱动与GIGE VISION协议解析 |
4.1 Linux网络设备驱动的结构 |
4.2 GigE Vision流控制协议 |
4.2.1 设备发现机制 |
4.2.2 GVCP控制协议 |
4.2.3 GVSP流控制协议 |
4.3 GigE相机采集图像流程展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颜色特征的智能算法的应用 |
5.1 图像增强在机器视觉中的应用 |
5.1.1 图像增强的定义 |
5.1.2 图像增强在系统中的应用 |
5.2 边缘检测在机器视觉系统中的应用 |
5.2.1 图像边缘的定义 |
5.2.2 图像边缘检测的方法 |
5.2.3 Sobel边缘检测在本系统中的应用 |
5.3 颜色的空间表示与特征提取 |
5.3.1 RGB颜色空间 |
5.3.2 颜色特征提取 |
5.4 视频数据的清洗与选择 |
5.5 实验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基于可信域的嵌入式平台安全隔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信执行环境框架 |
1.2.2 可信执行环境与应用 |
1.2.3 可信执行环境与虚拟化 |
1.3 现有问题与不足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背景知识 |
2.1 基于软件的隔离技术 |
2.1.1 基于虚拟化的隔离技术 |
2.1.2 基于沙箱的隔离技术 |
2.2 基于硬件的隔离技术 |
2.2.1 基于安全协处理器的隔离技术 |
2.2.2 基于处理器安全扩展的隔离技术 |
2.3 可信域(TrustZone)技术 |
2.3.1 硬件架构 |
2.3.2 软件架构 |
第三章 可信执行环境系统的构建、威胁模型与性能分析 |
3.1 研究动机与目标 |
3.2 安全世界的系统构建 |
3.2.1 安全世界的切换机制 |
3.2.2 内存管理 |
3.2.3 交互接口 |
3.2.4 驱动程序 |
3.2.5 安全启动 |
3.3 威胁模型与安全性分析 |
3.4 性能分析 |
3.4.1 测试框架 |
3.4.2 测试方法 |
3.4.3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可信域的操作系统安全模块隔离技术 |
4.1 研究动机与目标 |
4.2 T-MAC设计 |
4.2.1 T-MAC架构 |
4.2.2 强制访问控制可信服务器设计 |
4.2.3 Linux前端驱动设计 |
4.2.4 接口设计 |
4.3 T-MAC实现 |
4.3.1 驱动实现 |
4.3.2 接口实现 |
4.3.3 SELinux重构 |
4.3.4 安全启动 |
4.4 性能测试与安全分析 |
4.4.1 测试方法 |
4.4.2 组件功能测试 |
4.4.3 整体性能测试 |
4.4.4 安全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可信域的边缘设备安全保护技术 |
5.1 研究动机与目标 |
5.2 TEG设计 |
5.2.1 TEG需求分析 |
5.2.2 Trustfilter |
5.2.3 网络数据包的交换处理过程 |
5.2.4 可信认证 |
5.3 TEG实现 |
5.3.1 Trustfilter实现 |
5.3.2 驱动与接口实现 |
5.4 性能测试与安全分析 |
5.4.1 测试方法 |
5.4.2 吞吐量和延迟测试 |
5.4.3 身份认证和控制测试 |
5.4.4 安全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可信域在虚拟化场景下的复用技术 |
6.1 研究动机与目标 |
6.2 Virt-TEEs设计 |
6.2.1 数据通道 |
6.2.2 事件通道 |
6.3 Virt-TEEs实现 |
6.3.1 安全世界组件实现 |
6.3.2 普通世界驱动实现 |
6.4 性能测试与瓶颈分析 |
6.4.1 测试方法 |
6.4.2 吞吐量和延迟测试 |
6.4.3 并发性测试 |
6.4.4 瓶颈分析 |
6.5 安全性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简历与科研成果 |
(8)基于KML的ARM嵌入式实时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嵌入式实时系统研究现状 |
1.2.2 RT-Preempt实时抢占研究现状 |
1.2.3 KML机制研究现状 |
1.2.4 VDSO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与Linux系统 |
2.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概述 |
2.1.1 嵌入式系统 |
2.1.2 实时系统 |
2.2 Linux简介 |
2.2.1 Linux内核 |
2.3 ARM体系结构原理 |
2.4 Linux系统调用原理 |
2.5 实时系统的实时指标 |
2.5.1 任务切换时间 |
2.5.2 任务抢占 |
2.5.3 中断响应时间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T-Preempt在ARMLinux上的实现与验证 |
3.1 Linux延时的来源 |
3.1.1 调度器延时 |
3.1.2 系统不可抢占部分延时 |
3.1.3 中断延时 |
3.1.4 时钟延时 |
3.2 RT-Preempt实时抢占实现原理 |
3.3 RT-Preempt实时抢占在ARM平台的实现 |
3.4 RT-Preempt实时抢占有效性测试 |
3.4.1 测试工具介绍 |
3.4.2 实时性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KML机制在ARM实时系统上的设计与实现 |
4.1 ARM处理器模式与Linux系统模式 |
4.2 KML机制在ARM实时系统上的设计 |
4.3 KML机制在ARM实时系统上的实现 |
4.4 VDSO机制在ARM上的重新设计 |
4.5 新VDSO机制在ARM上的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KML机制在ARM实时系统上的测试与分析 |
5.1 KML在ARM实时系统的内核配置 |
5.2 验证KML机制下的VDSO系统调用可用性 |
5.3 验证KML机制在ARM实时系统中的有效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基于OMAPL138的雷电定位系统ARM端主控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雷电定位技术综述 |
1.2.2 嵌入式系统概述 |
1.3 单站雷电定位原理 |
1.3.1 单站定向技术 |
1.3.2 单站定距技术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雷电单站定位主控系统整体设计 |
2.1 雷电单站定位系统结构 |
2.2 硬件结构 |
2.2.1 OMAPL138 处理器 |
2.2.2 外部数据储存模块 |
2.2.3 基于THS1206 的模数转换电路 |
2.2.4 ATK-S1216F8-BD GPS/北斗模块 |
2.2.5 接口电路 |
2.2.6 电源模块 |
2.3 软件结构 |
2.3.1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3.2 OMAPL138 软件功能设计 |
2.3.3 系统内通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OMAPL138 软件开发平台搭建 |
3.1 OMAPL138 软件开发机制 |
3.1.1 软件开发模式 |
3.1.2 开发板启动设计 |
3.2 Windows主机开发环境搭建 |
3.2.1 基于CCS的开发环境 |
3.2.2 AISgen脚本生成器 |
3.3 Linux主机开发环境搭建 |
3.3.1 主机Linux操作系统安装 |
3.3.2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
3.4 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 |
3.4.1 UBL移植 |
3.4.1.1 UBL源码结构 |
3.4.1.2 UBL移植相关改动 |
3.4.1.3 UBL编译和烧写 |
3.4.2 U-Boot移植 |
3.4.2.1 U-Boot结构分析 |
3.4.2.2 U-Boot引导流程 |
3.4.2.3 U-Boot移植过程 |
3.4.2.4 U-Boot编译和烧写 |
3.4.3 内核移植 |
3.4.3.1 Linux 3.3.0 内核结构 |
3.4.3.2 Linux内核移植过程 |
3.4.3.3 内核配置与编译 |
3.4.4 文件系统安装 |
3.4.5 内核镜像与文件系统烧写 |
3.5 嵌入式Linux移植测试 |
3.6 本章总结 |
第4章 OMAPL138 双核通信设计 |
4.1 双核通信硬件支持 |
4.2 基于SYSLINK的双核通信设计 |
4.2.1 SYS/BIOS操作系统 |
4.2.2 SYSLINK简介 |
4.2.3 程序设计 |
4.2.3.1 SYSLINK双核通信管理程序 |
4.2.3.2 SYSLINK事件通知与共享内存程序设计 |
4.2.3.3 SYSLINK消息队列建立 |
4.3 基于直接中断触发的双核通信设计 |
4.3.1 中断触发程序 |
4.3.2 中断响应程序 |
4.3.3 共享内存读写 |
4.4 双核通信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模块设计与实现 |
5.1 ARM Linux软件整体设计 |
5.2 启动与更新模块 |
5.2.1 脚本程序流程 |
5.2.2 开机自启动设置 |
5.3 串口通信模块 |
5.3.1 Linux串口驱动结构 |
5.3.2 Linux串口驱动使用方法 |
5.3.3 Linux串口驱动测试 |
5.4 USB通信模块 |
5.4.1 Linux USB驱动结构 |
5.4.2 Linux USB驱动工作流程 |
5.4.3 Linux USB驱动测试 |
5.5 GPIO模块 |
5.5.1 GPIOLIB内核接口 |
5.5.2 GPIO驱动使用与测试 |
5.6 GPS解码模块 |
5.6.1 GPS报文结构 |
5.6.2 GPS解码实现 |
5.7 ADC控制模块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电路板实物图 |
2.GPS解码读取界面 |
3.部分程序代码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基于ARM的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2.2 嵌入式硬件平台 |
2.2.1 系统处理器的选择 |
2.2.2 s3c2440硬件平台的介绍 |
2.3 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案 |
2.3.1 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 |
2.3.2 应用程序的开发 |
第三章 系统软件平台的设计 |
3.1 构建交叉编译开发环境 |
3.2 引导程序的构建 |
3.2.1 Bootloader的启动过程 |
3.2.2 uboot的编译 |
3.3 Linux内核的移植 |
3.3.1 内核结构组成 |
3.3.2 内核移植 |
3.4 根文件系统的制作 |
第四章 系统设备驱动的实现 |
4.1 Linux设备管理 |
4.1.1 设备驱动和设备文件 |
4.1.2 设备控制的实现 |
4.2 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 |
4.2.1 设备驱动程序的工作原理 |
4.2.2 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步骤 |
4.2.3 字符设备驱动程序的编译与测试 |
4.3 USB驱动程序的研究和设计 |
4.3.1 USB接口概述 |
4.3.2 USB总线概述 |
4.3.3 USB描述符和urb的运用 |
4.3.4 USB驱动程序的设计 |
4.3.5 USB摄像头驱动程序配置和移植 |
4.4 wifi网卡驱动程序的设计 |
4.4.1 wifi技术简介 |
4.4.2 wifi网卡的配置和移植 |
第五章 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程序的设计 |
5.1 视频数据的采集 |
5.1.1 Video4Linux2简介 |
5.1.2 Video4Linux2的的架构 |
5.1.3 视频数据采集的实现 |
5.2 运动物体的检测 |
5.2.1 常用的运动检测算法 |
5.2.2 基于帧间差分法运动物体检测的实现 |
5.3 视频数据的压缩 |
5.3.1 视频压缩算法的选择 |
5.3.2 JPEG压缩算法的实现 |
5.4 视频图像数据的网络传输 |
5.4.1 TCP/IP协议 |
5.4.2 网络传输中的Socket技术 |
5.5 视频监控系统的服务器的实现 |
5.5.1 MJPG-stream简介 |
5.5.2 MJPG-stream视频服务器的移植 |
5.6 wifi应用程序的设计和配置 |
5.6.1 wifi网卡的认证和加密 |
5.6.2 wifi网卡的无线热点功能的实现 |
5.7 html语言的应用 |
5.7.1 html的介绍 |
5.7.2 客户端显示页面的设计 |
第六章 视频监控系统的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1.1 系统测试环境 |
6.1.2 测试环境搭建 |
6.2 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测试 |
6.2.1 启动MJPG-stream服务器 |
6.2.2 视频监控客户端的测试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论文的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四、基于ARM的嵌入式Linux系统异常和中断的实现及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视频采集技术的城市交通流实时采集关键设备研究[D]. 史云鹏.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基于嵌入式Linux的PCIe高速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D]. 宾鑫. 深圳大学, 2020(10)
- [3]基于嵌入式Linux线切割数控系统的实时性优化及其软件开发[D]. 岑碧琦.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ARM的多通道信息交互方法及系统设计[D]. 郝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5]基于ARM的多模多频GNSS接收机硬件系统设计[D]. 李思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6]基于嵌入式的故障灯检测系统的研制[D]. 王如兵.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7]基于可信域的嵌入式平台安全隔离技术研究[D]. 张迪明. 南京大学, 2019(06)
- [8]基于KML的ARM嵌入式实时系统研究与实现[D]. 武高生. 兰州大学, 2018(12)
- [9]基于OMAPL138的雷电定位系统ARM端主控软件开发[D]. 葛科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10]基于ARM的嵌入式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段晓磊.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嵌入式linux论文; 嵌入式软件论文; 实时系统论文; linux系统论文; arm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