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坚持

高科技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坚持

一、高技术条件下仍要坚持人民战争(论文文献综述)

贺琨[1](2017)在《集体行动视角下的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中国历史深刻表明,无论是洋务运动的表浅“革器”,还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精英层“革制”,都未能彻底改变旧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迎来了新中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全民性的组织与最广泛的动员。这既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揭示出动员能力的重大意义,更是奠定了我国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逻辑和历史基础。在国民经济动员领域,经济动员能力是将经济动员潜力转化为国防经济实力的本领,并决定经济动员潜力这个“自在之物”所能转化和发挥的程度。但是,在人类社会“暴力制胜”与“物质崇拜”意识倾向的战争历史中,人们对经济动员潜力的重视远远高于经济动员能力。当前,国家安全形势、经济发展模式、国防军队改革及世界科技与军事革命的最新变化,都要求重视和重构经济动员能力。为此,本研究以新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博弈论为基本工具,从集体行动的角度重新解释经济动员的本质,并理清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为拓展与深化对经济动员能力的理解提供新视角,为重构经济动员能力提供理论依据。经济动员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经济动员的服务对象经历了从“国王的战争”到“国家的战争”的发展历史,经济动员的产出则由私人产品、俱乐部产品演变为纯公共产品,由此,国民经济动员本质上是一种参与者范围不断扩大的集体行动,经济动员能力便是一种集体行动能力,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克服集体行动困境,否则,将产生严重的经济效率问题。由于引发集体行动困境的诱因复杂多样,尤其在我国经济动员能力生成过程中,还需要特别考虑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和人口等影响集体行动成败的主客观因素。经济动员集体行动符合“有条件合作”的基本假设,由经济动员的国家属性出发,建立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领导者-追随者”理论分析框架,其中,“领导者”即担负组织职能的国家政府,“追随者”即广大民众。那么,基于该分析框架,有效实现经济动员能力生成,需要解决好两大问题。一是处理好“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共容利益问题,实现对“领导者”的可置信约束。经济动员历史充分表明,共容利益是释放经济动员能力的基本前提,但当前市场逻辑的逐渐渗透、科学技术在经济动员中地位的上升、经济动员功能的不断拓展,分别从不同层面对传统形式的共容利益带来新的挑战。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诉求的机制和原理,完善产权制度则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根本措施。二是进行适当的制度安排,实现对“追随者”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如强制措施、选择性激励和基于“小集团理论”的行业动员制度。其中,强制措施是由经济动员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宏观制度能力,能够发挥“领导者”的比较优势,并在宏观层面实现对“追随者”无差别的激励和约束。选择性激励则是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追随者”异质性的微观制度能力,符合激励相容原理,并实现对“追随者”赏罚分明的激励和约束。从行业层面实施动员则能避免大集团集体行动的难度,从中观层面增强经济动员能力的可实现性。博弈论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共容利益与适当的制度安排搭配使用,才能更好地克服经济动员集体行动的困境。通过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动员史及其相关经验表明,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共容利益和相应的制度安排,产生了强大的经济动员能力。同时,中国共产党这个坚强“领导者”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也充分验证了“领导者-追随者”模型的适用性。由此,适应新的历史条件,优化和升级我国经济动员能力生成模式,既需要夯实“领导者”的治理根基,以更好地发挥信念管理和科层治理效能;也需要推动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发展,以深化“领导者-追随者”的共容利益;还需要发挥信息技术的战略支撑作用,以提升制度安排的实施效率。

刘继贤[2](2016)在《张震将军领导军事科研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指出张震作为我军革命和建设历史上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高度重视军事科学研究工作,在创新发展战争战略和作战理论、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后勤现代化建设理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启迪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刘彭祥[3](2016)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作为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战争观和方法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创新。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原理,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华,是军事活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毛泽东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后,他的世界观由唯心主义和二元论逐步转变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形成的早期思想基础。《实践论》和《矛盾论》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系统化、理论化,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深刻的总结,是人民战争思想战争主体的主客观统一和军事辩证法的理论来源。毛泽东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运用于指导战争,把人民战争当作战争的基点,将“兵”和“民”连在一起,兵民结合是毛泽东军事哲学的核心,也是党长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条件下进行革命活动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本文通过研读毛泽东本人的着作,分析毛泽东战争观形成的早期思想基础、战争主体的认识论基础、战争实践中的辩证法基础、依靠人民群众的唯物史观基础,对我国现代人民战争的国防理念转型有着深远的意义。

艾跃进[4](2012)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自1982年英阿马岛海战以来,战前就拥有高技术优势的一方即为战场上的获胜方,这似乎成了一条“铁律”。那么,在21世纪信息化条件下的当代,武器装备相对落后的正义一方还能否以弱胜强?结合中国的军事实际,如果再进一步追问,那么问题就变成:作为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曾经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国防事业,但是在今天,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和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已经产生了八十多年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否还有其当代价值?如果有,它又在什么意义上仍然发挥着作用?对于任何一个关心中华民族命运、关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炎黄子孙,这都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大的时代背景和世界局势,还是中国国防事业的具体形势和任务,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也都需要我们根据新的形势作出更加符合实际的回答、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为深化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中国化并形成中国特色的军事理论,以推动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迎接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宏观背景,把毛泽东军事思想视为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产物,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力求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当代价值,以探究中国在新世纪强国强军的路径。毛泽东军事思想萌芽于大革命时期,初步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起科学体系,在解放战争时期则全面成熟,并在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获得了新的发展。它是毛泽东在中国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建设中,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军事思想、外国军事思想,特别是马恩列斯所创立的军事理论运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思想体系。其中既有毛泽东个人的性格印记并从他的个性品格中反映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气派,同时也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品格,是充满着辩证法精神的先进的军事哲学。毛泽东军事思想由战争观和战争方法论、人民战争、人民军队、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民兵和国防建设等六个部分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是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问题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军事斗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也是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以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其所揭示的军事规律达到了人类在该领域的新的高度。不仅如此,毛泽东军事思想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军事科学创见,并创造了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实现了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根本变革,科学回答并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中国革命战争胜利和人民军队建设、国防建设的指南,而且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也独树一帜,为原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在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指导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运动并取得重大胜利,因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一个系统阐述军事问题的理论体系,不仅是对某一个具体的战役、战斗的经验总结,而且形成了对人类战争和革命的规律性的认识:无论在什么时代,人都永远是战争中的主宰和决定因素,持有正义一方的人民必将是战争中的最后胜利者。正是基于对这一规律的把握,毛泽东军事思想才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在高科技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尽管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武器装备已经武装到牙齿并足以毁灭地球多少次,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改变人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这一基本原理,胜利者仍将是人,是人民,而不是武器。综上所述,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世界新军事革命提出的挑战,毛泽东军事思想仍然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制胜之基,是指导我军建设发展的行动指南,是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有力武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同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推广能够增强包括中国先进的军事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实现人类永久和平作出贡献。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下,我们仍然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并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答和解决现实的军事领域中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才能战胜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挑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为实现人类永久和平作出我们中国人应有的贡献。

潘树国[5](2011)在《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国防斗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斗争和国防建设取得伟大胜利的指导思想、主要法本论文分为四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对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概述,包括:第一,形成条件。主要论述了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理论基础有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力量、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前提、对国内外军事思想的借鉴等。实践基础主要在于中国革命战争为人民战争思想提供了现实条件、我军指战员的作战实践提供了坚强支柱和丰富源泉、毛泽东自身的军事实践提供直接现实性基础。第二,人民战争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人民战争的实质是一切为了人民,坚决依靠人民;人民战争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实施以人民军队为骨干的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以武装斗争为主,并与其它斗争形式密切配合;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采用一系列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第二部分是阐述当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思想面临的挑战,是本文的重点,更是本文的难点。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从高技术条件下战争形态、作战力量、作战空间、作战时间、战略战术原则等发生变化对人民战争形成的挑战。第二部分,分析现代西方战争思想对人民战争思想的冲击。主要论析“总体战”思想、大战略思想、“核威慑”理论、“联盟战”思想、“信息战”思想等对人民战争思想的冲击。第三部分是揭示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当代价值。这部分也是本论文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方面加以阐释。就理论价值而言,分为三个层面:促进中国特色马克思军事哲学的发展、促进中国特色军事理论的发展、推动我国战略战术变革的基石。该三个层面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进行阐述。就实践价值而言,主要是分析对祖国统一的价值,对于非战争军事威胁的指导价值,对于如何推动现代化人民军队跨越式发展的价值。第四部分是论述如何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应对新军事变革。分两个部分,一是如何继承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精髓、继承其优秀的理论、掌握战争的规律。笔者认为“人民战争为人民”的本质不能变;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能变。是如何发展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即:如何将人民战争思想运用于现代化战争中,解决现代化战争中所出现的问题。为了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就要发展人民战争思想,笔者认为:其一,必须廓清、拓展人民战争思想中的“人民”含义,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其二,必须创新人民战争方式;其三,必须转变人民战争力量结构;其四,必须实施更广泛的国防教育和国防动员;其五,必须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

刘伯兰[6](2009)在《论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湖湘文化渊源——兼论其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表明王船山(16191692)的军事思想对毛泽东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黄书》中提出的反侵略的全民战争军事思想,被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成功地运用于抗日战争的实践中,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历史上第一次赢得了伟大胜利。在解放战争的实践中,这种基于王船山全民战争思想上形成的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荟萃成以"十大军事原则"为核心的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统战、外交诸多方面为合力的系统完整的人民战争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辉煌业绩。这种饱含中国传统谋略的人民战争思想在目前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仍未过时,中国人民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战争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周孟雷[7](2009)在《江泽民人民战争思想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引发了军事领域一系列革命性变化,人类社会的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转变。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原因,我军的武器装备水平一时还难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江泽民认为,人是战争的制胜因素,我军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进行新形势下的人民战争理论研究,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江泽民的人民战争思想,必将对我国的军事理论和国防建设起到重大影响。

周孟雷[8](2009)在《江泽民对人民战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毛泽东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思想。面对信息化战争的严峻挑战,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形成了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思想。江泽民新时期的人民战争思想,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结合信息化战争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论述了实施人民战争的办法,必将对我国的军事理论和国防建设起到重大影响。

吴加权,林红明[9](2006)在《近10年来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综述》文中认为概述了近10年来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概况,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渊源、历史发展、内容及其运用等4个方面,介绍并分析了近10年来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的热点,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毕文波[10](2004)在《论中国新时期军事战略思维(下)》文中认为

二、高技术条件下仍要坚持人民战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技术条件下仍要坚持人民战争(论文提纲范文)

(1)集体行动视角下的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要求经济动员能力制度化重构
        1.2.2 “大安全”与“大动员”呼唤基于能力的动员模式
        1.2.3 国民经济发展新常态彰显经济动员能力地位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经济动员能力的研究
        1.3.2 关于集体行动的研究
        1.3.3 述评
    1.4 研究意义
        1.4.1 实践意义
        1.4.2 理论意义
    1.5 基本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5.3 内容概要
    1.6 创新与不足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存在不足
第二章 集体行动:理解国民经济动员本质的新视角
    2.1 无处不在的集体行动
        2.1.1 二分法:从个体行动到集体行动
        2.1.2 丰富多彩的集体行动实践
        2.1.3 集体行动的困境
    2.2 国民经济动员的集体行动本质
        2.2.1 关于国民经济动员的各种“争论”
        2.2.2 国民经济动员演变过程中的集体行动特征
    2.3 我国特定环境下的国民经济动员集体行动
        2.3.1 特殊的政治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2.3.2 特定的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
        2.3.3 特别的人口因素:基于人民战争的集体行动规模结构
    2.4 小结
第三章 “领导者-追随者”: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分析框架
    3.1 “领导者-追随者”分析框架的构建
        3.1.1 决定于国民经济动员的主客体属性
        3.1.2 适应于经济动员主客体间的有条件合作机制
        3.1.3 “领导者-追随者”框架下的经济动员能力
    3.2 “领导者-追随者”框架的分析工具
        3.2.1 基本假设
        3.2.2 “领导者-追随者”序贯博弈模型
    3.3 “领导者-追随者”模式运行困境及其影响
        3.3.1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困境
        3.3.2 困境产生的诱因分析
        3.3.3 困境的直接后果:效率损失
    3.4 小结
第四章 共容利益:约束“领导者”的可信承诺机制
    4.1 指引集体行动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
        4.1.1 共同利益的细分:狭隘利益和共容利益
        4.1.2 共容利益支撑经济动员集体行动的基本逻辑
        4.1.3 经济动员共容利益的比较分析
    4.2 我国国民经济动员共容利益的现实挑战剖析
        4.2.1 市场逻辑对共容利益的挑战
        4.2.2 经济动员科技密集化对共容利益的挑战
        4.2.3 国民经济动员功能拓展对共容利益的挑战
    4.3 基于产权的现代经济动员共容利益治理
        4.3.1 现代经济动员共容利益的产权基础
        4.3.2 我国国民经济动员的产权现状问题
        4.3.3 共容利益的产权治理之道
    4.4 小结
第五章 制度安排:将“追随者”组织起来的现实手段
    5.1 宏观制度能力:强制
        5.1.1 经济动员的强制逻辑
        5.1.2 经济动员的强制形式
        5.1.3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强制模拟
    5.2 微观制度能力:选择性激励
        5.2.1 选择性激励是动员实践的必然选择
        5.2.2 选择性激励的基本内涵与逻辑
        5.2.3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选择性激励模拟
    5.3 中观制度能力:行业动员
        5.3.1 基于小集团理论的行业动员逻辑
        5.3.2 依托行业协会的行业动员能力
        5.3.3 行业动员能力生成的现实经验
    5.4 小结
第六章 历史解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经济动员能力生成实践
    6.1 经济动员能力实践的历史事实
        6.1.1 1927~1949 年的根据地时期: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1.0 版本
        6.1.2 1949~1978 年的新中国“前三十年”: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2.0 版本
        6.1.3 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3.0 版本
    6.2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经验分析
        6.2.1 经验一:先天的共容利益基因
        6.2.2 经验二:党坚强领导下的二阶集体行动
        6.2.3 经验三:实施了有效的制度安排
    6.3 经济动员能力实践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6.3.1 盲目性与低效性并存的突出问题
        6.3.2 外在要求与内生模式的双重挑战
    6.4 小结
第七章 路径分析:打造新时代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4.0版本
    7.1 根基:筑牢“领导者”的治理基础
        7.1.1 加强“领导者”的自身建设
        7.1.2 提升“领导者”的“办事”能力
    7.2 战略:深化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发展
        7.2.1 溢出效应:军民融合的共容利益机制
        7.2.2 推动国民经济动员军民融合发展的措施
    7.3 工具:发挥信息技术的战略支撑作用
        7.3.1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信息原理
        7.3.2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信息举措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经济动员能力是一种集体行动能力
        8.1.2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始于共容利益
        8.1.3 经济动员能力生成成于制度安排
        8.1.4 “领导者”是决定经济动员能力生成的关键变量
    8.2 展望
        8.2.1 在理论研究方面
        8.2.2 在实践进展方面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张震将军领导军事科研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二)
(三)

(3)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核心概念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毛泽东战争观形成的早期思想基础
    第一节 毛泽东早期的二元论思想
        一、早期文稿的唯心主义倾向
        二、精神不灭,物质不灭
        三、人的价值和个性解放
    第二节 毛泽东“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斗争观
        一、毛泽东斗争观关于“动”的哲学思想
        二、斗争观的实质
    第三节 毛泽东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转变
        一、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倡导《民众的大联合》
        二、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第二章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认识论基础
    第一节 人与战争关系理论中的认识概念
        一、在认识论问题中存在的几种主要观点
        二、以把握战争规律为前提的人与战争的认识关系
    第二节 人民战争实践是人民群众主观与客观统一的社会活动
        一、主体在人民战争实践中的感性具体活动
        二、主体在人民战争实践中的理性抽象活动
        三、主体在人民战争实践中从理性具体到战略战术运用的活动
    第三节 战争主体的意志活动在人民战争实践中的作用
        一、战争指挥员的情感活动与意志活动
        二、战争主体的战斗精神与意志活动
第三章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辩证法基础
    第一节 量变与质变规律和敌我双方力量的分析
        一、敌我双方数量的客观形势
        二、敌我双方量与质的交错变化
        三、战争中量变到质变的加速转化过程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的防御与进攻关系的论述
        一、两种战略防御理论
        二、战争进攻的时空概念
        三、战争进攻与防御的相互转化
    第三节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法和集中与分散关系的阐发
        一、游击战争的集中与分散的辩证关系
        二、游击战与正规战相互配合的三个层面
        三、游击队在运动战中向正规部队的转化
    第四节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和以弱胜强理论的提出
        一、“敌强我弱”特殊矛盾的客观存在
        二、战争准备是“以弱胜强”的根本保证
        三、战略上以弱胜强与战役上以强胜弱的关系
第四章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唯物史观基础
    第一节 依靠人民群众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出发点
        一、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群众基础的来源
        二、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战略战术原则的群众立场
        三、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群众路线
    第二节 人民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的目的决定着战争本身的性质和结局
        二、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
        三、人民战争的政治动员
    第三节 人民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之一
        二、经济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三、依靠人民群众削弱敌军的经济
    第四节 党是人民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一、党领导下的独立自主的人民战争
        二、在中国的人民战争中必须坚持“党指挥枪”
        三、党领导的革命民主统一战线
第五章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坚持和发展现代化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一、坚持现代化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二、发展现代化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第二节 信息化战争时代背景下的人与武器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增强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整体实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选题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2.2 相关研究的历史脉络
        1.2.3 研究的主要成果
        1.2.4 相关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方法、写作框架、创新点、不足
        1.3.1 研究目的和方法
        1.3.2 写作框架
        1.3.3 创新点(研究探索)
        1.3.4 重点、难点及不足
第二章 毛泽东军事思想及其形成过程
    第一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含义
        2.1.1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1.2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和军事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
        2.1.3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1.4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全世界被压迫人民的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及其军事理论给毛泽东军事思想注入了灵魂
        2.2.2 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给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充足的养分
        2.2.3 国外的其他军事思想给毛泽东军事思想以借鉴
    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过程
        2.3.1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萌芽和形成
        2.3.2 毛泽东军事思想科学体系的建立与成熟
        2.3.3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新发展
        2.3.4 新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鲜明特色
        2.4.1 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实事求是精神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两大精髓
        2.4.2 以原创性的军事辩证法为指导的伟大的战争实践
        2.4.3 对古今中外优秀军事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巨大创造
        2.4.4 鲜明的个性品格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气派
第三章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命题
    第一节 战争观和战争方法论是战争指导者必须首先研究的问题
        3.1.1 战争观是人们对战争的总的看法和态度
        3.1.2 战争方法论是指导战争的根本方法
        3.1.3 毛泽东的战争观和方法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人民战争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
        3.2.1 人民战争思想是正义一方克敌制胜的法宝
        3.2.2 人民军队是进行人民战争的骨干力量
        3.2.3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打败强敌的奥秘
        3.2.4 民兵是人民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战略力量
    第三节 国防建设是保家卫国的根本所在
        3.3.1 建设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大的人民军队是国家强大的前提
        3.3.2 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搞好国防科技建设
        3.3.3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运用与发展
第四章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大贡献
        4.1.1 毛泽东军事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军事科学创见
        4.1.2 毛泽东军事思想深化了人类对军事规律的认识
        4.1.3 毛泽东军事思想创造了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
    第二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4.2.1 毛泽东军事思想实现了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的根本变革
        4.2.2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4.2.3 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独树一帜
    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中国的现实作用
        4.3.1 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4.3.2 毛泽东军事思想为建设巩固的国防作出巨大贡献
        4.3.3 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抵御外敌入侵作出巨大贡献
        4.3.4 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新中国建立和民族复兴作出巨大贡献
    第四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
        4.4.1 毛泽东军事思想给全世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提供了有力武器
        4.4.2 毛泽东军事思想影响了西方世界和国际格局的演变
        4.4.3 毛泽东军事思想对人类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第五章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真正价值是对战争规律性的认识
    第一节 人与武器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是战争的主体
        5.1.1 人与武器辩证关系原理为人民战争思想提供以弱胜强的哲学基础
        5.1.2 人与武器辩证关系的原理厘清了战争过程中的复杂关系
        5.1.3 人与武器辩证关系原理给革命人民参加战争提供了正确的指导
    第二节 人民战争在任何时代都是正义一方以弱胜强的法宝
        5.2.1 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决定了正义战争必然取得最终胜利
        5.2.2 人民战争在任何时代都是正义的弱势一方战胜非正义强敌的法宝
        5.2.3 用正义战争消灭一切非正义战争是人类获得和平的唯一途径
    第三节 建设好人民军队是人民战争胜利的保证
        5.3.1 政治建军是人民解放军的特色和其强大的重要因素
        5.3.2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指挥枪的原则是我军政治建军的核心
        5.3.3 人民军队建设原理是我军打得赢不变质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取得人民战争胜利的奥秘
        5.4.1 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是揭示战争获胜奥秘的前提
        5.4.2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的战争方法论
        5.4.3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打开战争之锁的钥匙
第六章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永远是指导我军建设发展的行动指南
        6.1.1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科学的真理
        6.1.2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永远是我军战胜对手的强大思想武器
        6.1.3 毛泽东军事思想永葆活力的不竭动力是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第二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武器
        6.2.1 推动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是中国军队面临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6.2.2 推动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需要强大的思想武器
        6.2.3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指导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科学理论
    第三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6.3.1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瑰宝
        6.3.2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推广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6.3.3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及应有之义是实现人类永久和平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简述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
    (一) 思想理论基础
    (二) 实践基础
    (三) 主要内容
二、当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思想面临的挑战
    (一)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面临的现实挑战
    (二) 现代西方战争思想对人民战争思想的冲击
三、当代条件下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重大价值
    (一) 理论价值
    (二) 实践价值
四、继承和发展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应对世界军事变革
    (一) 继承人民战争思想
    (二)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人民战争思想
致谢
参考文献

(6)论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湖湘文化渊源——兼论其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7)江泽民人民战争思想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信息化战争的严峻挑战与江泽民的人民战争对策
二、信息化条件下实行人民战争的依据
三、信息化条件下实行人民战争的措施

(8)江泽民对人民战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立了人民战争思想
二、信息化战争的严峻挑战与江泽民的人民战争对策
三、信息化条件下实行人民战争的措施
    首先,实行人民战争,必须从事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理论研究。
    其次,实行人民战争,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
    再次,实行人民战争,必须具有完善的国防动员机制。

(9)近10年来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概况
2 研究热点
    2.1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渊源。
    2.2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发展。
    2.3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内容。
        2.3.1 战争观和方法论。
        2.3.2 人民战争的理论。
        2.3.3 军队建设理论。
        2.3.4 战略战术。
        2.3.5 国防建设理论。
    2.4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应用。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0)论中国新时期军事战略思维(下)(论文提纲范文)

三、新时期军事战略思维的基本观念
    (一) 后发制人和攻势防御的观念
    (二) 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观念
    (三) 军事变革和跨越式发展的观念
    (四) 军事系统观念

四、高技术条件下仍要坚持人民战争(论文参考文献)

  • [1]集体行动视角下的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研究[D]. 贺琨.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2]张震将军领导军事科研工作的理论与实践[J]. 刘继贤. 中国军事科学, 2016(04)
  • [3]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D]. 刘彭祥.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4]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D]. 艾跃进. 南开大学, 2012(06)
  • [5]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潘树国. 西南政法大学, 2011(04)
  • [6]论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湖湘文化渊源——兼论其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运用[J]. 刘伯兰.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7]江泽民人民战争思想初探[J]. 周孟雷. 世纪桥, 2009(03)
  • [8]江泽民对人民战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 周孟雷. 传承, 2009(02)
  • [9]近10年来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综述[J]. 吴加权,林红明.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6(09)
  • [10]论中国新时期军事战略思维(下)[J]. 毕文波. 军事历史研究, 2004(03)

标签:;  ;  ;  ;  ;  

高科技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坚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