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董杨,焦诗卉,刘兆国[1](2021)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有效地对专业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以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这是教学质量考核工作中一个难点问题。公共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在其专业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讲授、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薄弱等问题引发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因此,亟须开展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且重点设计一套系统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在PDCA模式的指导下,结合L高校实践案例,展开基于过程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分析,为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决策和改善教学质量方面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
曾志怡[2](2021)在《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课堂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着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教师作为承担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的活动主体,对其教学质量的评价,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综观当前中职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评价主体涉及同行教师、督导专家、学生、学生家长以及行业企业等,评价内容包含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但评价指标较笼统,未区分专业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课教师以及基础理论课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效果,制约了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因此,本文立足于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类专业实践课(后文以“专业课”代称)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理论基础、模型方法,从教育服务对象(学生)的视角构建中职旅游类专业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开展实证探索,了解教育服务对象(学生)对专业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倾向性态度和意见;接着选取7名中职旅游类专业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同行教师对旅游类专业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结果;然后将基于教育服务对象的评价结果与同行教师评价结果相对比,进一步验证基于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结果的价值性,并基于教育服务对象的评价结果为中职旅游类专业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提出策略和建议;最后在研究反思中,针对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型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方向。本文首先通过对当地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现状的考察,初步拟定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方向;其次基于已有对教学评价和中职课堂教学评价的文献研究成果,梳理、对照、分析、解释,从而加深对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的认识,确定教育服务质量为本文的研究视角;接着通过对教育服务质量以及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的理论梳理,选择符合本文研究主题的教育服务质量测量工具;接着采用学生小组讨论法、参与或半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团组意见征询法等修订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课堂教学评价的模型维度,并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搜集、整理、归纳具体指标体系,经过一轮专家对初始指标体系的重要程度打分以及二轮专家的访谈意见,最终确定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课堂教学评价模型;紧接着本文以旅游类专业《餐饮服务》课程为例开展实证探索,选取桂林市LY职业中等专业学校5个班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26.0对所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描述分析、层次分析(IPA),通过差距分数的高低和IPA分析的指标层次划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倾向性态度和意见;然后选取7名中职旅游类专业不同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进行访谈,了解同行教师对旅游类专业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结果,进而将其与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基于教育服务对象的评价结果具有价值性,并基于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对中职旅游类专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提出策略和建议。
倪保锐[3](2021)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新时代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新发展理念,将使核心素养融入教育体系,分布于各学段、学科、课程、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国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要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进行师资专业化培养,提高师范类专业导出师资的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大国良师。对于新时代体育强国理念下的体育教育专业来说,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落实推进素养教育的深入,也是助推体育强国战略的一条路径。教育理念,学科素养,教师理念、教师素养、学生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等一系列要素都面临着调整,我们只有逐层逐一突破,无捷径可寻。田径运动被公认为“运动之母”,它是最原始人类生产生活形成而演化成自今的田径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呈现运动形式的类型,奥运项目最多,终有“得田径者得天下”的美誉,体育教育专业本着培养适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中小学体育事业服务。田径普修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先锋课程,田径普修课程的建设决定着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体育学科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对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初步呈现改革内容和体系,为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为田径普修课程的教学大纲修订完善提供依据。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当前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整体内容简单,不全面,描述不具体,各部分孤立。课程目标过于强调技术学习和理论知识,对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与中小学教学衔接度不高,缺乏师范生内涵建设的课程思政内容。(2)研究发现当前的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课程理念陈旧,重教轻学,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师教、学生学。课程目标偏重技术传授、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内容以技术教学为主,项目内容上与中小学教学内容脱离,教学方法相对保守,教学方式传统,很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调动参与的积极性,考核与评价偏重期末成绩评价,技术考核占比较大,评价主体单一。(3)通过多次咨询专家,进行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和课程体系设计,以问卷的形式收集专家、同行教师、学生对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的评价,并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施培养与跟踪,最终得到良好的课程目标达成度。(4)结合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田径普修课程体系,其中包含目标要素体系、内容要素体系、实施要素体系和评价要素体系,凸显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相互对标的联动课程体系。
罗文斌,李娜,王兆峰[4](2021)在《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是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随着中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经济地位的日益凸显,其对旅游管理类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湖南省6所高校中988名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尝试性地就学校实力、科研能力、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技术模式这六大影响因素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教学资源与科研能力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最显着;课程设置和技术模式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次之;学校实力与教学管理对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存在影响,但不太显着。最后,提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李逢源[5](2020)在《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很多院校都增设了英语专业。为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求分析是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但目前而言,国内较少有基于需求分析视角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的研究。邮电类院校属于行业特色学校,在通信和信息系统、信息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信息学科上有着很大的优势,需要围绕这种特色打造邮电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因此,本研究从需求分析视角对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展开了调查与分析,获取多方对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的看法,并为优化课程建设建言献策。本研究主要以Dudley-Evans&St.John的需求分析理论和模式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主要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主的邮电类院校140名在校英语专业学生、32名英语专业毕业生、10名英语教师以及15名社会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为调查对象,拟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往届毕业生、教师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总体满意度及原因是什么?2)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在校生、往届毕业生对英语专业课程学习需求是什么?是否得到满足及原因是什么?3)基于上述研究和《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如何进一步完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发现:1)总体来讲,四类研究对象对目前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一般,课程设置还没有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要;2)他们对于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的需求主要是广博的英语语言文学知识、扎实的语言技能、丰富的实践类课程以及具有邮电类院校的特色课程知识。他们认为目前的英语技能型课程基本得到满足,但是知识性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邮电类院校特色课程尚未得到满足,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3)鉴于四类研究对象的需求与目前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偏差以及四类研究对象对于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标》的要求,减少技能型课程,增加知识性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院校特色课程。其次,课程设置应考虑学生的需求,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次,课程设置还应满足社会的需求,改善目前英语专业的就业形势。接着,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和大学外语课程设置加以深度的区分,增加英语专业课程的广度与深度,突出英语专业优势。然后,要构建具有邮电类院校特色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最后,要注重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动态的需求分析。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了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方案雏形,作为后续课程设置研究的参考。同时,还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陆海[6](2020)在《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更关注生活质量尤其是医疗卫生服务质量问题,而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比较薄弱,医药卫生人才极度短缺和培养质量不高,医药卫生人才培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瓶颈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认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医学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也要有效区分,不能简单沿袭普通高等教育或者非医学学科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照抄照搬培养方案和教学方式,医学类职业教育必须根据医药卫生行业特性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机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用以保障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医药卫生技能型人才。教育质量是职业院校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内外部质量保证体系尤为重要。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并非只是一个教育层面的问题,同时也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质量控制和“双高计划”建设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明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制订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操作意义。本论文主要通过教育评价学、职业教育学和国家对职业教育有关纲领性文件的学习;结合卫生职业教育特点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提出建立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逻辑框架和指标设置构想,还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讨论建立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路径与效果。论文按“理论基础—探讨研究—实证分析—路径与方法--结论与展望”的逻辑行文。第一章阐述研究背景,评析研究现状,厘清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界定相关概念。第二章从“重要性”、“必要性”和“实践意义”三个方面说明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所在。第三章探讨建立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策略。建立体系必须了解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特点和解决目前国内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借鉴职业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做法和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医学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专业教学标准,笔者总结出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逻辑框架,并对指标体系的建立也做了初步探讨。第四章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讨论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实现路径与效果。附录部分包含医药卫生类高职运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一个案例--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及分析报告。分析数据来源于该校2015-2018届毕业生培养数据。
王迎[7](2020)在《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及制度保障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教师教育的开放化发展,师范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教育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逐年下降,导致公众对教育学专业发展前景感到担忧,对教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信心不足。教育学类教学质量标准和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颁布及实施,对本科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学专业课程教学及制度保障作为教育学专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对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制度保障的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和满意度进行深入研究,对保障制度的实施进行考查。首先,对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文献分析,总结并阐述本研究选题的政策依据与现实需要,同时对核心概念加以界定,为文章提供研究思路和写作框架。其次,以问卷调查法对辽宁省两所高校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教学及制度保障的满意度及现状进行深入调查,以期为我国本科教育学专业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可行性优化策略。然后,对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教学及制度保障的相关政策依据进行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从结构框架、内容安排及特征入手,详细分析影响其课程教学改革及制度保障的相关政策,以此阐述不同层次下,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教学及制度保障受到的影响。研究发现本科教育学专业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高、专业课程结构有待调整、实践课程内容和形式有待改进、教学方式有待更新和保障制度实施不理想等问题。最后,研究从理论层次和实践层次出发,依据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教学及制度保障现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及制度保障的优化策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专业特色,使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制定;第二,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保障实践课程成效并适当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总体课程中的地位;第三,在“互联网+”的时代,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在线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第四,完善过程性考核制度,增设跨院联合培养制度。第五,明晰导师制中教师职责,完善并推广教授研究室制度,真正发挥学习服务制度的保障作用。
李俊[8](2020)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下贵州本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提升高等教育的内涵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师范教育逐步进入改革阶段,教育改革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诉求,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国家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试行办法(暂行)》,启动了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旨在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师范类专业认证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强,以评促改”的指导思想,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强调建立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以促进师范类专业质量的提升。贵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如何保障专业的教学质量,是当今值得探讨的主题。研究以贵州11所本科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贵州体育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状况进行探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文章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视角,从制度保障、组织保障、队伍保障、条件保障和监控保障五个维度探究贵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状,研究结论如下:1、贵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制度保障基本建立,但存在着制度修订与完善滞后,二级院系保障制度建设欠缺,制度执行落实力度小等问题;2、基本构建了组织保障队伍,有效监督教学质量,同时存在二级院系组织队伍不完善,稳定态势不够,组织队伍监控力度也有所欠佳;3、教师队伍职称与学历结构占比不足,学科专业教师建设不合理,缺乏中小学一线教师兼职授课;4、实习经费保障偏低,基本低于学校平均水平,实习时间安排过紧,偏少,文献图书资源利用率低;5、部分监控内容难度大,监控方式的执行力度小,监控信息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教学质量必然收到严重的影响。
汤颖[9](2019)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文中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规模虽越来越大,但在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间却存在着明显差距,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短缺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归根结底,这种矛盾是因高校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不吻合引起的,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高度同构性。因而,可借鉴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调控性思维,促使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从而提高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基于以上认识,选取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探求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优化路径。通过对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门类设置、专业类设置、专业布局及专业布点等几个指标的定量分析发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贪大求全,低成本专业增长过快;同质化竞争严重,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群集聚效应难以彰显;专业内涵建设不足。这是由政府、社会及高校三大高等教育供给主体共同造成的。从政府层面看:政府行政权力冲击着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相关法律及资金适时供给乏力;有效而完善的专业评估体系匮乏;有关专业前景预测性不足。从社会层面来看:企业、行业参与意识薄弱;社会对人才需求信息的反馈具有滞后性;社会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从高校层面来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定位意识缺失,价值取向偏差及质量观念淡薄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立足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及其成因分析的同时合理吸取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及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学本科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积累的诸多经验与教训。总的来说,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应遵循如下原则: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原则;强调预测的前瞻性原则;注重规模与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凸显差异化的特色性原则;与学科建设保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政府、社会与高校这三大高等教育供给主体应共同发力。具体地,政府层面上,应界定政府权力,规范政府角色,落实并完善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人才供求与专业设置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并完善综合性的专业质量监管体系。社会层面上,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作用。高校层面上,应坚持科学而合理的办学定位;建立健全预警及退出机制;提高专业与产业的适应性与协调性,培育特色专业并形成集群效应;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李铁绳[10](2019)在《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与保障依赖于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活水源头。专业化是教师职业的基础,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根本旨归。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教育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论题。然而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师教育转型脱离实际,进而导致基础教育需求侧与教师教育供给侧出现结构性矛盾——基础教育需求侧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教师教育供给侧则是教师培养供过于求,从而影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及教育现代化进程。国内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偏重微观分析,系统化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研究者确定了教师教育专业化这一时代论题。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和已有研究,将研究的核心问题确定为“教师教育专业化如何演进”,并聚焦于四个主要问题: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探析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走向,本研究遵循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采用历史文献法、比较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方法,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变及其逻辑按照一条主线与三条辅线展开研究,一条主线是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系统分析了我国师范教育初创、师范教育曲折发展、师范教育重建、教师教育转型阶段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演进特征,重点厘清了每个发展阶段横断面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的演进历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脉络与特色。三条辅线分别为:一是我国对西方教师教育制度体制的移植、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学习日本——仿照美国——以俄为师——遍采各国,将西方教师教育理念、体制与我国教师教育实际相结合,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师教育体系;二是社会需求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与质量需求、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需求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诉求;三是师范生学费政策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免费——缴费——部分回归公费的变迁。同时对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教师教育专业化进行了纵览与横述,以国际经验为镜鉴,启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研究最后聚焦于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分析了历史逻辑的变化,呈现了理论逻辑的特质,展现了实践逻辑的复杂。在实践逻辑方面,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变迁历程,对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体制从制度断裂与制度渐变两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变迁分析,从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两个维度进行了路径演变分析,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演进图景。理论逻辑方面,分析了教师教育的基本规律、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重性,为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实践逻辑方面,基于教师教育治理的视角,从国家宏观层面、地方中观层面、学校微观层面提出了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策略,分析了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走向。
二、关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指标构建 |
(一)教学管理 |
(二)师资队伍建设 |
(三)教学条件及利用 |
(四)教学效果 |
(五)学风情况 |
(六)教学建设与改革 |
三、PDCA模式应用于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 |
(一)PDCA模式 |
(二)PDCA模式下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实践应用 |
1.策划 |
2.过程实施 |
3.检查 |
4.改进 |
四、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管理有效性低 |
(二)专业教学内容不全面,重理论轻实践 |
(三)专业师资力量配备不合理 |
(四)创新意识薄弱,教学方法单一 |
五、完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建设建议 |
(一)健全评教机制,避免形式主义 |
(二)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提高培养效果达成度 |
(三)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四)提高创新意识,加强专业教学培训力度 |
(2)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1.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 |
2.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 |
3.教育服务质量的相关研究 |
4.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相关理论基础 |
5.文献的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1.相关概念 |
2.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二、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与思考 |
(一)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
1.评价目的与功能 |
2.评价标准与内容 |
3.评价方式与方法 |
4.评价周期与反馈 |
(二)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 |
1.有利于启发中职学校对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的重新思考与定位 |
2.有利于提高中职旅游类专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服务观念 |
3.有利于树立中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自主观念 |
三、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模型构建 |
(一)模型设计 |
1.评价模型概述 |
2.模型维度修订 |
3.初始指标设计 |
(二)模型构建 |
1.专家咨询 |
2.项目筛选 |
3.模型修正 |
四、实证案例: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实证探索 |
(一)样本选择 |
1.样本校简介 |
2.问卷设计 |
3.问卷发放 |
(二)数据分析 |
1.信度分析 |
2.效度分析 |
3.描述性分析 |
4.IPA分析 |
(三)结果讨论 |
1.教师善于观察教学对象的学习习性,较少挖掘其发展诉求 |
2.教师教学方式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较少使用现代化手段 |
3.教师教学内容易于学生模仿和理解,较少涉及行业前沿动态 |
4.教师教学评价具有随意性和非标性,较少关注评价客观公正 |
五、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提升策略与建议 |
(一)同行评价与基于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的结果对比 |
1.同行评价观点与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评价观点具有差异性 |
2.同行评价建议与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评价建议各具价值性 |
(二)基于教育服务对象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
1.发掘不同层次学生发展诉求,实施因材施教 |
2.开展课堂学习的多样化测评,注重客观公正 |
3.关注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性,丰富教学内容 |
4.树立教学信息化的思维意识,创新教学方式 |
5.发现学生未来发展的新优势,重塑学生信心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1 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测量项目专家咨询表一(专业课程) |
附录 1-2 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测量项目专家访谈大纲一(专业课程) |
附录2 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测量项目 专家访谈大纲二(专业课程) |
附录3 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表——以《餐饮服务》课程为例 |
附录4 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旅游类专业同行教师访谈情况汇总表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国家政策文件的重视 |
1.1.2 落实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未来的责任与义务 |
1.1.3 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梳理 |
2.1.1 师范类专业认证 |
2.1.2 体系 |
2.1.3 课程体系 |
2.1.4 田径普修课程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相关研究 |
2.2.3 课程体系相关研究 |
2.2.4 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个案研究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实地调查法 |
第4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理论研究 |
4.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 |
4.1.1 实用主义课程论 |
4.1.2 要素主义课程论 |
4.1.3 结构主义课程论 |
4.1.4 人文主义课程论 |
4.1.5 实践主义课程论 |
4.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
4.2.1 合理性原则 |
4.2.2 可行性原则 |
4.2.3 目标定位精准性原则 |
4.2.4 毕业要求衔接性原则 |
4.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体系改革的功能 |
4.3.1 诊断功能 |
4.3.2 改进功能 |
4.3.3 激励功能 |
4.4 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教育认证标准解读 |
4.4.1 培养目标 |
4.4.2 毕业要求 |
4.4.3 课程与教学 |
第5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现实依据 |
5.1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分析 |
5.1.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目标分析 |
5.1.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
5.1.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实施分析 |
5.1.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大纲评价分析 |
5.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5.2.1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理念现状分析 |
5.2.2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现状分析 |
5.2.3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
5.2.4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
5.2.5 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
第6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改革思路 |
6.1 健全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设置 |
6.2 充实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教学内容 |
6.3 创新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
6.4 完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考核与评价 |
第7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实证研究 |
7.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构建 |
7.1.1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
7.1.2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的确立过程 |
7.1.3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 |
7.1.4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整体框架设计的结果与分析 |
7.2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建设 |
7.2.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目标与原目标对比分析 |
7.2.2 注重课程培养目标与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对接 |
7.2.3 侧重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对应 |
7.3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内容设置 |
7.3.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内容与原内容对比分析 |
7.3.2 注重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 |
7.3.3 侧重实训内容设置 |
7.4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实施 |
7.4.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实施与原实施对比分析 |
7.4.2 注重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
7.4.3 侧重实训内容的实施 |
7.5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体系 |
7.5.1 改革田径普修课程评价与原评价对比分析 |
7.5.2 注重课程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
7.5.3 侧重课程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
第8章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
8.1 知识目标达成度 |
8.2 技能目标达成度 |
8.3 情感目标达成度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调查问卷效度检验表 |
附录 B:教师问卷 |
附录 C:学生问卷 |
附件D:教师访谈提纲(教学现状) |
附录 E:学生成绩表 |
附录 F:教学技能考核评委打分表 |
附录 G:学习自评/互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简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问卷设计 |
(三)信度检验 |
四、结果分析 |
(一)因子分析 |
(二)回归分析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1.加强高校教学资源建设。 |
2.注重教师科研与教学的融合能力培养。 |
3.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
4.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信息技术手段。 |
5.增强学校的总体实力。 |
6.创新教学管理方式。 |
(5)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课程设置概念界定 |
2.1.1 课程设置定义 |
2.1.2 课程设置模式 |
2.2 国内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相关研究 |
2.2.1 国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
2.2.2 国内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
2.3 需求分析理论 |
2.3.1 需求的定义 |
2.3.2 需求分析的定义 |
2.3.3 需求分析模型 |
2.3.4 对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对比分析 |
3.1 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目标的比较 |
3.2 课程设置原则的比较 |
3.3 课程设置结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调查研究 |
4.1 研究问题 |
4.2 研究对象 |
4.3 研究方法 |
4.4 研究工具 |
4.5 研究步骤 |
4.6 结果与讨论 |
4.6.1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 |
4.6.2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需求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建议 |
5.1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主要问题 |
5.1.1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符合《国标》的要求 |
5.1.2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
5.1.3 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
5.1.4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区别不够明显 |
5.1.5 课程设置不具备院校特色 |
5.1.6 课程设置没有注重动态的需求分析 |
5.2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
5.2.1 根据《国标》要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
5.2.2 根据学生的需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
5.2.3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英语专业课程 |
5.2.4 增加课程广度与深度,突出英语专业优势 |
5.2.5 构建特色的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
5.2.6 重视动态的需求分析 |
5.3 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案雏形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邮电类院校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6)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现状评析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教育评价学理论 |
(二)职业教育学理论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质量”和“教育质量” |
(二)“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 |
(三)“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教育评价” |
五、研究的现实基础和研究内容 |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七、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研究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
一、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
(一)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国家发展高职教育的明确要求 |
(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保障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 |
二、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教育类型不同 |
(二)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同 |
(三)高职教育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不同 |
三、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意义 |
(一)反映医药卫生行业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需求 |
(二)促进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
(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四)践行医学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
(五)有利于规范医药卫生类高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
第三章 建立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策略研究 |
一、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 |
(一)面向基层培养实用型医疗卫生人才 |
(二)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终身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 |
(三)“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素质提升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
(四)专业设置标准高 |
(五)重视临床教学实践活动 |
(六)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二、目前国内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沿用学科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
(二)缺乏对卫生类职业教育特点强调与重视 |
(三)质量评价标准没有与时俱进 |
三、建立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策略 |
(一)国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带来的思考 |
(二)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标准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
(三)构建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设想 |
四、指标体系的建立 |
(一)指标设置原则 |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
第四章 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实现路径与效果 |
一、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实现路径 |
(一)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
(二)建立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组织机构 |
(三)建立常态化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发挥质量评价的作用 |
二、医药卫生类高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效果 |
(一)招生就业方面成效 |
(二)教育教改方面成效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及分析报告—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查及分析报告 |
附录二 :人才培养质量调查问卷学生版—广西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人才培养调查问卷 |
附录三:人才培养质量调查问卷单位(企业)版—广西药品行业人才培养状况及人才需求调查表 |
附录四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学校版) |
附录五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学生版)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及制度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 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导向引领 |
(二) 我国师范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现实需求 |
(三) 本科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升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 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
(二) 师范类专业认证 |
(三) 教育学专业 |
(四) 人才培养质量 |
(五) 课程教学改革 |
(六) 制度保障 |
四、文献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及制度保障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教师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取向 |
二、核心素养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教学及制度保障现状调查—以辽宁省两所高校为例 |
一、研究设计 |
(一) 调查目的 |
(二) 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三) 问卷信效度分析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 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教学及制度保障的总体情况 |
(二) 本科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情况 |
(三) 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情况 |
(四) 本科教育学专业教学方式的情况 |
(五) 本科教育学专业制度保障的情况 |
三、小结 |
(一) 基本信息情况分析 |
(二) 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教学及制度保障现状基本分析 |
第四章 本科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政策分析 |
一、教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政策文本分析 |
(一) 教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背景 |
(二) 教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结构框架 |
(三) 教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内容呈现 |
(四) 教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特征揭示 |
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政策文本分析 |
(一)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研制背景 |
(二)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指标结构 |
(三)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内容呈现 |
(四)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特征揭示 |
三、本科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政策的导向作用 |
(一) 提高本科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规范化 |
(二) 推动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适时改革 |
(三) 保障本科教育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
第五章 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教学与制度保障存在的问题 |
一、本科教育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问题分析 |
(一)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高 |
(二)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效能发挥不充分 |
二、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分析 |
(一) 教育学专业类必修课程与实践联系不紧密 |
(二) 教育学专业类选修课程总量不足 |
(三) 教育学专业实践课程环节较为薄弱 |
三、本科教育学专业教学方式的问题分析 |
(一) 高校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
(二) 高校教师教学手段有待进一步改进 |
四、本科教育学专业制度保障的问题分析 |
(一) 学业成果评价制度过程性考核较少 |
(二) 导师制和教授研究室制度实施不理想 |
第六章 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制度保障的优化策略 |
一、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教育学专业特色并适时更新 |
(一) 立足教育学专业特色设定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
(二) 利益相关者协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
二、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并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
(一) 适当增加教育学专业必修课程实践性 |
(二) 调整并丰富教育学专业选修课程 |
(三) 保证教育实践时间并丰富教育实践平台 |
(四) 积极鼓励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
三、信息化时代要求高校拓宽和创新教学方式 |
(一) 适时转变教育观念并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
(二) 创新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
四、完善和建立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保障制度 |
(一) 过程性考核制度实现多次多方式 |
(二) 教育学专业增设跨院联合培养制度 |
五、完善和推广本科教育学专业教学保障制度 |
(一) 明晰教育学专业导师制中教师职责权限 |
(二) 推广教育学专业教授研究室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下贵州本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学质量危机意识突显 |
1.1.2 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迫切 |
1.1.3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质量保障体系支撑 |
1.2 研究意义 |
1.2.1 强化体育教育专业质量保障意识 |
1.2.2 构建体育教育专业质量文化 |
1.2.3 助推体育教育专业认证工作 |
1.2.4 提高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2.1 文献资料法 |
1.3.2.2 问卷调查法 |
1.3.2.3 访谈法 |
1.3.2.4 数理统计法 |
2、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关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研究 |
2.1.2 关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
2.1.3 关于体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关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研究 |
2.2.2 关于教学质量保障的研究 |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2.3.1 关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研究评述 |
2.3.2 关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评述 |
3、相关概念理论解读 |
3.1 质量 |
3.2 教学质量 |
3.3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
3.4 师范专业认证 |
4、贵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状 |
4.1 制度保障 |
4.1.1 管理者、教师重视质量保障制度建设 |
4.1.2 教学质量标准建设 |
4.1.3 教学质量监控与反馈制度建设 |
4.1.4 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
4.1.5 教学改革与指导制度建设 |
4.1.6 条件资源管理制度建设 |
4.2 组织保障 |
4.2.1 专家组织 |
4.2.2 教学管理组织 |
4.2.3 评估监测组织 |
4.3 人力保障 |
4.3.1 师资队伍稳定性 |
4.3.2 师资学历职称结构调研分析 |
4.3.3 师资队伍数量设置情况 |
4.3.4 师资队伍结构问题分析 |
4.3.5 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调查分析 |
4.4 条件保障 |
4.4.1 实习经费保障 |
4.4.2 实践平台资源调查分析 |
4.4.3 教育实践实习时间调查分析 |
4.4.4 文献资源调查分析 |
4.5 监控保障 |
4.5.1 监控信息技术系统调查情况 |
4.5.2 监控内容调查分析 |
4.5.3 监控方式调查分析 |
4.5.4 监测信息反馈路径调查情况分析 |
4.5.5 质量监控闭环调查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1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下贵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管理者调研问卷) |
附件:2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下贵州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教师调研问卷) |
致谢 |
(9)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目的及方法 |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3.3 研究思路及创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
2.1.2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
2.1.3 专业与专业调整 |
2.2 理论基础 |
2.2.1 需求与供给理论 |
2.2.2 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2.2.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反思 |
3.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3.2 江苏省13 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基本信息 |
3.2.1 调查高校发展概述 |
3.2.2 调查高校专业设置现状 |
3.3 江苏省13 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3.3.1 调查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
3.3.2 供给侧结构性视域审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成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路径分析 |
4.1 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相关经验分析 |
4.1.1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学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史变迁与特点分析 |
4.1.2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与调整经验的观察与借鉴 |
4.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原则 |
4.2.1 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原则 |
4.2.2 强调预测的前瞻性原则 |
4.2.3 注重规模与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 |
4.2.4 凸显差异化的特色性原则 |
4.2.5 与学科建设保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
4.3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路径 |
4.3.1 政府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对策 |
4.3.2 社会力量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对策 |
4.3.3 高校微观层面专业设置与调整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高校专业布点统计简表 |
附录2 调查高校2013-2017年专业新增及撤销情况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10)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一) 研究缘起 |
(二) 问题提出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 |
(三)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分期 |
三、文献综述 |
(一) 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 |
(二) 教师教育机构转型与认证研究 |
(三) 教师教育专业设置与认证研究 |
(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与设置研究 |
(五) 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师范教育初创 |
第一节 师范教育的萌芽 |
一、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 |
二、师范教育的初步实践 |
三、师范教育理论的移植与探索 |
第二节 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创立 |
一、钦定:自上而下颁布 |
二、奏定:自上而下推行 |
三、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形成 |
四、师范教育公费制度与自费制度并存 |
五、管理师范教育的教育行政体制建立 |
第三节 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
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
二、高等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
三、实业师范教育机构的创立与发展 |
第四节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
一、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
二、女子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
三、优级师范学堂课程设置 |
四、优级师范选科学堂课程设置 |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
第五节 教员任用检定制度与培训制度 |
一、教师任用制度和检定制度 |
二、教师培训制度 |
第六节 初创时期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不足 |
一、嫁接的师范教育思想 |
二、封闭的师范教育体制 |
三、师范教育办学质量总体不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师范教育曲折发展 |
第一节 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变迁 |
一、封闭师范教育制度的初步发展(1912-1922年) |
二、开放师范教育制度的曲折发展(1922-1927年) |
三、上下结合的独立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1927-1949年)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
一、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1912-1922年) |
二、多元开放的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22-1927年) |
三、独立师范教育机构的复兴(1927-1949年) |
四、女子师范教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五、实业教员养成所的建立 |
第三节 民国时期师范教育课程的演进 |
一、封闭的师范教育课程(1912-1922年) |
二、开放的师范教育课程(1922-1927年) |
三、多元的师范教育课程(1927-1949年) |
四、女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
五、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
第四节 教师检定制度与教师培训制度 |
一、教师检定制度 |
二、教师培训制度 |
第五节 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师范教育实践 |
一、根据地师范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
二、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发展 |
第六节 师范教育逐步走向专业化 |
一、启蒙到专业 |
二、探索与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师范教育重建 |
第一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1949-1966年) |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制度的衰落(1966-1978年) |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制度的重建(1978-1999年) |
第二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 |
一、独立封闭师范教育机构的重建与发展(1949-1966年) |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机构严重削弱(1966-1976年) |
三、改革开放时期多元师范教育机构的发展(1976-1999年) |
第三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专业设置演变 |
一、建国初期师范专业设置 |
二、改革开放期间师范教育专业设置 |
第四节 新中国师范教育课程的变迁 |
一、建国初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49-1966年) |
二、文革期间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66-1976年) |
三、改革开放时期师范教育课程设置(1976-1999年) |
四、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职后教师培训制度 |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
二、教师培训制度 |
第六节 师范教育在繁荣中式微 |
一、师范教育的发展特色 |
二、师范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教师教育转型 |
第一节 教师教育转型政策演进 |
一、综合化 |
二、开放化 |
三、高端化 |
四、一体化 |
第二节 教师教育转型实践 |
一、综合化: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 |
二、开放化: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 |
三、高端化:教师教育院校和培养层次升级 |
四、一体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逐渐融合 |
第三节 师范专业设置与认证 |
一、师范专业设置 |
二、师范专业认证 |
第四节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建立 |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
二、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
第五节 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
一、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
二、教师职后培训制度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逻辑 |
第一节 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历史逻辑 |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制度变迁分析 |
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路径演化 |
第二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理论逻辑 |
一、教师教育基本规律 |
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 |
三、教师教育的二重性 |
第三节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实践逻辑 |
一、国家宏观层面:建立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制度体系 |
二、地方中观层面: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 |
三、学校微观层面:践行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 |
四、完善教师教育治理机制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关于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与实践[J]. 董杨,焦诗卉,刘兆国.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1(05)
- [2]基于教育服务质量的中职旅游类专业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 曾志怡.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云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普修课程体系改革研究[D]. 倪保锐.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旅游管理类专业本科研究性教学质量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 罗文斌,李娜,王兆峰.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1(03)
- [5]需求分析视角下邮电类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李逢源.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6]医药卫生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陆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本科教育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及制度保障研究[D]. 王迎.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1)
- [8]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下贵州本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 李俊.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9]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D]. 汤颖.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10]我国教师教育专业化演进及其逻辑研究[D]. 李铁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