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年来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葛凡[1](2021)在《以Robson十分类法为基础对医院剖宫产率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Robson十分类法为基础,联合剖宫产手术指征,对我院2015-2019年剖宫产率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影响剖宫产率的相关因素,为降低剖宫产率的相关措施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我院住院分娩、且分娩孕龄≥28孕周、活胎、非因胎儿畸形引产的17851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所有受试者相关临床病例资料,包括分娩孕龄、产次、临产方式、胎位、胎儿数量、引产指征、剖宫产手术指征等。应用Robson十分类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分组(分为第1-10组),同时对剖宫产手术指征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各组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手术指征分布情况。最终所有数据使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标准取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015-2019年内我院总剖宫产率从53.4%下降至41.9%,但总体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3)。五年内初产妇剖宫产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015-2019年内我院阴道助产技术使用率(阴道助产产妇例数/经阴道分娩产妇总例数)仅为0.1%。3、第1组(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自然临产组)和第2b组(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临产前剖宫产组)产妇构成比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a组(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引产临产组)产妇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产妇构成比变化无统计学差异。4、第2b组(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临产前剖宫产组)剖宫产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剖宫产率变化与该组剖宫产率变化相关性最大(r=0.995,P<0.05)。5、单胎头位足月有剖宫产术分娩史组(第5组)产妇人群中剖宫产术分娩产妇构成比在26.4%-39.7%之间,对剖宫产率贡献最大;单胎臀位妊娠组、多胎妊娠组、单胎斜位或横位组(第6、7、8、9组)产妇人群构成比相对稳定,对总剖宫产率变化影响不大;单胎头位早产组(第10组)剖宫产术分娩产妇构成比为10.6%(877/8264),该组首要剖宫产手术指征为剖宫产术分娩史。6、引产失败及剖宫产术分娩史作为剖宫产手术指征其构成比呈明显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过少、巨大儿、脐带因素构成比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不同人群特征的产妇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差异明显。2、为控制剖宫产率,临床重点监测对象主要包括三类产妇,即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组、单胎头位足月有剖宫产术分娩史组及单胎头位早产组;阴道助产及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是目前产科技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3、联合应用Robson十分类法及剖宫产手术指征分类法对于往后不同地区、不同医院间剖宫产率的研究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陈翀宇[2](2020)在《医学化理论视域下无指征剖宫产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医学化理论背景和我国高剖宫产率的社会背景下,通过质性研究方法,从产妇视角出发,研究影响无指征产妇选择剖宫产的因素,以期为进一步降低我国剖宫产率,尤其是减少无指征剖宫产的占比,及促进未来我国孕产医学化的适度推进和妇幼健康事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一定理论启示。方法:首先,在查阅目前有关孕产医学化和无指征剖宫产研究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拟定半结构式访谈提纲,进行预调研并调整提纲。而后使用扎根理论,以理论抽样为指导原则、目的抽样与滚雪球抽样为具体操作方法,选取符合研究要求的产妇进行深度访谈,并在这一过程中借助质性研究软件Nvivo12.0对访谈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的三级编码分析。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交替进行,直到达到理论饱和为止,最终研究共纳入21名产妇。最后结合原始资料对编码结果在医学化理论下进行充分讨论。结果:通过三级编码,提取出有关产妇主动选择剖宫产这一问题的182个自由节点(概念化),60个树状节点(开放性编码),10个主要类属(主轴编码),3个核心类属(选择性编码)。通过对类属与原始资料之间的比对分析,形成一条明确的故事线:产妇选择无指征剖宫产受多方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个人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医方因素。其中,个人因素是主要原因,包括身体因素、疼痛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因素,而社会文化因素和医方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妇最终的决策。结论:促进无指征剖宫产这一孕产医学化现象的因素有,(1)产妇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但由于信息量大、信息内容良莠不齐,使得她们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产生和认同了很多错误的认知及观念,这在她们后续的决策过程中起到了负面作用;(2)疼痛是直接导致很多产妇选择剖宫产的重要原因,但产妇畏惧疼痛、依赖剖宫产的想法和观念,却并非是产妇先天固有,而是在其生活、网络社交活动中逐渐产生和固化的;(3)高龄、有剖宫产史、伴随有非绝对指征及部分受传统文化中“传宗接代”思想潜在影响的产妇,出于“降低风险”、“安全起见”的心理,会选择剖宫产来保证母婴平安;(4)在诉求得不到满足时,一些产妇会寻求熟人医生的帮助;(5)产妇家人对“零风险生产”的要求、医院宣教力度不够、医生对剖宫产指征的放宽、无痛分娩的低普及率、分娩环境的不确定性等都是间接导致产妇选择剖宫产的因素。综上所述,产妇在无指征剖宫产这一现象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并非被动的接受者。产妇、产妇的家属、医生、文化背景等多种微观因素与社会环境、医疗环境等宏观因素合力,共同加快了孕产医学化进程。这启示国家、政府及医疗机构应当对此加以干预,通过提高无痛分娩普及率、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加强产科规范化管理、优化分娩环境等措施,进一步杜绝无指征剖宫产的发生,降低孕产医学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王金吉[3](2018)在《某院产科剖宫产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与临床路径管理》文中认为目的:(1)描述某院产科2002-2016年15年间剖宫产率的变化情况,以及分析剖宫产发生的母婴并发症;(2)描述15年间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情况以及剖宫产指征变化与剖宫产率变化的关系,寻找影响剖宫产的主要相关因素;(3)通过某院2013-2016年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的相关数据,分析该院在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4)通过剖宫产指征的控制情况以及临床路径的规范程度,阐述该院产科剖宫产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提高产科医疗质量。方法:整理某院2002-2016年产科剖宫产相关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15年来剖宫产率变化、剖宫产母婴并发症、剖宫产指征变化以及2013年以来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两组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进行比较,将收集到的数据录入到excel表格,使用SPSS17.0分析软件对各指标进行相应分析;同时采用比较研究、文献研究对剖宫产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02-2016年剖宫产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9年达到峰值48.08%,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剖宫产产妇人均年龄呈逐年上升趋势,剖宫产产妇平均住院天数呈下降趋势;剖宫产术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维持在一个合理、稳定的水平。2.剖宫产手术指征难产因素包括产道异常、产力异常、胎儿异常所占的比例均呈下降趋势;非难产因素中疤痕子宫所占比例有较明显的升高,妊娠合并症、产前出血、重妊高症所占的比例每年所占比例变化不是很明显;社会因素无指征剖宫产所占比重均保持在比较小的比例。所有因素各年份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自2013年开展以来,入径率、完成率逐年升高,2016年分别达到99.16%、96.38%,整体变异率86%左右,产后出血率、II甲愈合率基本正常,II甲愈合率2013、2016年较低,未能达到合格指标。对应进入路径的产妇进行分析,实际进入路径组与未进入路径组产妇对比,两组平均住院天数和人均费用有显着性差异,进入路径有利于缩短平均住院天数,降低人均费用;对进入路径的产妇分组分成完成路径组和退出路径组,两组平均住院天数和人均费用有显着性差异,并且完成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和人均费用均比退出路径组低;选取2010-2011年的全部剖宫产产妇作为实施路径前和实施路径后2014-2015的剖宫产产妇进行对比,实施临床路径后平均住院天数降低,人均费用升高。结论:1.2002-2016年剖宫产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每年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剖宫产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剖宫产术后母婴并发症均能保持合理、稳定的比例。2.剖宫产手术指征难产因素比例降低,非难产因素占比升高,胎儿异常比例下降,疤痕子宫逐渐代替胎儿异常,成为第一位手术指征,其他手术指征变化不大。3.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剖宫产诊疗操作,2013年以来各项医疗指标基本正常,实施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后,整体剖宫产率有所下降,缩短产妇平均住院天数,但是整体人均费用、变异率均升高,降低人均费用、控制变异率是今后工作重点。4.加强孕期管理,提高接生技术,促进自然分娩;严格把控剖宫产手术指征,注重“疤痕子宫”孕产妇防治;加强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管理,控制变异率,降低医疗费用,规范诊疗过程,提高产科医疗质量。
王菊霞[4](2017)在《基于Robson分类系统的医院剖宫产率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Robson分类系统结合产妇的人群特征对医院剖宫产率进行回顾性分析,实时监测“二孩”政策实施前、后3年的剖宫产率、剖宫产手术指征、产妇人群特征及出生婴儿性别等相关信息,分析其相关因素,为剖宫产率监控措施和临床实践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选择某医院近6年(2010年10月1日-2016年9月30日)住院分娩的12041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产妇住院电子病历所有临床资料,并配合《住院分娩登记本》对相关信息进行补充完善,依据孕周、产次、分娩方式、胎位、胎儿数量共五项特征将产妇分为10组。分析医院总剖宫产率变化趋势和收治产妇的人群特征;分析近4年内(2013年至2016年)剖宫率下降明显的初产妇、经产妇、异常胎位产妇、早产等人群剖宫产手术指征的变化特点,以及其与二孩政策、出生婴儿性别比之间的关系。采用Epi Data 3.0录入数据,SPSS 16.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剖宫产率、剖宫产手术指征及产妇特征构成比分布用趋势性χ2检验(理论频数小于1者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出生婴儿性别比变化用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检验标准取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医院总剖宫产率近6年期间从66.9%降低至44.2%。其中,单胎头位孕足月初产妇组、经产妇无子宫疤痕组和早产妇组剖宫产率下降趋势明显;疤痕子宫、异常胎位组剖宫产率变化无统计学差异。(2)各组产妇特征显示:孕足月单胎头位妊娠自然分娩组(R′1、R′3)、疤痕子宫再妊娠组(R5)、所有臀位妊娠组(R6、R7)和双胎妊娠组(R8)呈上升趋势,孕足月单胎头位妊娠剖宫产组(R′2、R′4)呈下降趋势。(3)近4年内剖宫产手术指征显示:单胎头位孕足月初产妇组(R′2)脐带因素、胎儿窘迫、羊水过少、社会因素和头盆不称明显下降;经产妇无子宫疤痕组脐带因素、头盆不称、社会因素呈下降趋势,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明显增加;早产组以疤痕子宫、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分别位于第一,第二。(4)医院年度总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是110128:100,R′1组女婴多且比例稳定,R10组(早产)和经产妇组(R′4、R′5)男婴比例高,但R′4组2015、2016年度男婴比例下降明显。结论不同人群特征产妇的剖宫产率、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趋势差异明显;单胎头位初产妇、无子宫疤痕经产妇和早产者是医院降低剖宫产率的重点监测人群;胎儿窘迫、头盆不称、脐带绕颈和社会因素等剖宫产手术指征是医疗机构加强监管的重点;疤痕子宫再妊娠、臀位、双胎妊娠者的剖宫产率及构成比变化存在不确定性;异常增高的剖宫产率对母婴健康危害已经显现。继“二孩”政策实施之后对医院剖宫率有一定的影响,阴道助产、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臀位助产及围生期保健是现阶段产科医疗技术水平的重点和难点。应用Robson分类系统结合产妇人群特征对剖宫产率、剖宫产手术指征进行分层分析,提高了监测数据的可比性。
郑娟娟,蔡雪玉,郭孟玲,林佳荣[5](2017)在《基于病案首页数据的剖宫产主要手术指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调查某医院近两年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构成的变化。方法从某院病案首页信息管理系统中检索2015年-2016年住院期间进行剖宫产和顺产的所有产妇的病案首页数据进行分析核查。结果 2015年与2016年剖宫产率分别为46.89%和51.01%,2016年剖宫产率高于2015年;剖宫产主要手术指征顺位排序前四位为"妊娠合并子宫瘢痕"、"脐带问题"、"胎儿先露异常"和"母体骨盆或盆腔器官异常";其中2016年"妊娠合并子宫瘢痕"所占的比例高于2015年,"脐带问题"与"母体骨盆或盆腔器官异常"这两种手术指征所占的比例低于2015年,而不同年份的"胎儿先露异常"的指征所占的比例没有显着差异;在以"妊娠合并子宫瘢痕"为主要手术指征的剖宫产组和具有"妊娠合并子宫瘢痕"的顺产组的产妇中,剖宫产组的年龄高于顺产组;相较于省内产妇,省外产妇更倾向于顺产;多胎产妇剖宫产的比例高于单胎产妇,但两组产妇的妊娠伴随症、妊娠并发症以及怀有巨大儿的比例均没有差异。结论 2016年剖宫产率升高与"妊娠合并子宫瘢痕"手术指征有关,为合理选择分娩方式,降低剖宫产率,医师应对具有剖宫产史的产妇进行严格的监测,避免剖宫产手术指征的滥用。
黄勤[6](2017)在《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及剖宫产率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剖宫产患者的手术指征变化及我院剖宫产率,以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 842例剖宫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5年来我院剖宫产率逐年降低,平均为60.09%,但明显高于WHO提出的目标。瘢痕子宫、社会因素、胎儿窘迫、头位难产、妊娠并发症、骨盆异常、胎膜早破、妊娠合并症、羊水少、胎盘位置异常为剖宫产的主要手术指征。结论提高医务人员的产程处理水平,严格掌握首次剖宫产指征,加强孕期保健工作,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钟梅[7](2017)在《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及分娩结局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在对延安大学附属医院5年以来经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和分娩结局的临床资料统计整理的基础上,分析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构成比变化,比较不同产程中转剖宫产对分娩结局的影响,为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及选择中转剖宫产的最佳时机提供理论依据,以期达到降低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率和改善不良分娩结局的目的。方法:选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5年期间的34777例住院分娩产妇,将其中843例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的产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针对其中转剖宫产率、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不同产程中转剖宫产对分娩结局的影响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12年至2016年分娩总数逐年增加,2013年剖宫产率最高为53.13%,2015年最低为40.89%,平均剖宫产率为45.88%;2012年和2016年的中转剖宫产率分别为5.24%和3.56%,两者相比呈下降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5年期间以胎儿窘迫为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一直居于第一位或第二位;以产程异常为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由第一位下降为第三位;以社会因素为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一直居于第三位或第四位;以相对头盆不称为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由第四位上升至第二位。其他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顺位无变化。3.第二产程中转剖宫产的产妇其胎头娩出困难率、子宫切口延伸率、子宫收缩乏力率、产后出血率、术后发热率、腹部切口感染率均明显高于第一产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第二产程中转剖宫产新生儿的窒息率明显高于第一产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总剖宫产率、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率均呈下降变化,但仍然处于较高水平。2.胎儿窘迫是中转剖宫产重要手术指征之一,以相对头盆不称为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呈上升变化。降低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率,需关注胎儿窘迫和相对头盆不称手术指征。3.第二产程中转剖宫产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第一产程。因此,尽量避免在第二产程中转剖宫产,若需第二产程中转剖宫产应加强预防产后母婴并发症发生的措施。4.加强对孕期、分娩时的管理;严格把握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产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尽最大努力降低中转剖宫产率和改善不良分娩结局的发生。
王春艳[8](2016)在《潍坊某区医院2010年到2014年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变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分析潍坊市某区医院近5年的剖宫产率;分析剖宫产手术指征的变化和构成比变化以及剖宫产手术指征顺位排序的变化;分析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和构成比的影响因素。研究意义:本研究针对该医院近5年的剖宫产率的变化进行研究,并对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剖宫产指征的构成比以及剖宫产手术指征的顺位排序进行比较和分析,能全面反映该医院剖宫产手术的分娩现状和指征变化的现状,为制定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提供可靠的资料,使分娩方式的选择更加合理和规范。并且为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0年至2014年间在潍坊市某区医院分娩的产妇病例资料,分析比较近5年的剖宫产率和剖宫产指征构成比的变化。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20统计软件。结果:1、该医院剖宫产率平均为63.06%,各年水平均较高,剖宫产率范围为58.75%-67.73%。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各年的剖宫产率均呈现较高水平。2、剖宫产指征分析:5年的剖宫产指征主要构成为社会因素、胎儿宫内窘迫、疤痕子宫、相对头盆不称和巨大儿。3、各项剖宫产指征构成的趋势变化,社会因素呈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已下降到第六位。疤痕子宫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14年已上升为第一位,其他各项指征均上下浮动。结论:剖宫产率的居高不下已引起重视,近几年采取的措施已见成效,剖宫产率及社会因素指征均呈下降趋势。但我国放开的计划生育政策会在一定时间内使疤痕子宫剖宫产指征占据较高的地位。因而降低首次剖宫产率仍为首要任务。
张珊珊,郑凤英,兰红霞[9](2016)在《2010至2014年北京市通州区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顺位变化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及剖宫产主要手术指征顺位变化的原因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医院2010年至2014年住院分娩44 61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统计5年间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顺位变化情况。结果 5年间剖宫产率分别是54.47%、52.33%、47.74%、46.67%、48.40%,5年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x2=1.038,P>0.05);前5位剖宫产手术指征顺位发生了变化,前次术后子宫瘢痕逐渐上升成为手术指征第1位,无指征剖宫产构成比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围生期对产妇进行健康的产前教育,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提高医务人员的助产水平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
何苗,朱锦明,李蕾,李敏[10](2016)在《徐州地区2010—2014年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江苏省徐州地区2010—2014年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及剖宫产主要手术指征顺位变化的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地区6家医院2010—2014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主要手术指征顺位的变化。结果 5年间剖宫产率分别为44.5%、53.0%、49.8%、48.7%和53.4%,5年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7,P<0.001),前5位剖宫产手术指征顺位发生了变化,前次术后子宫瘢痕逐渐上升成为手术指征第一位,无指征剖宫产构成比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围生期对产妇进行产前健康教育,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提高医务人员的助产水平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
二、6年来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年来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以Robson十分类法为基础对医院剖宫产率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资料收集 |
2.2.2 相关定义 |
2.2.3 质量控制 |
2.2.4 伦理审查 |
2.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产妇基本情况及产科相关特点 |
3.2 Robson十分类法各组产妇特征构成比变化 |
3.3 Robson十分类法各组剖宫产率比较 |
3.4 Robson十分类各组产妇剖宫产率变化 |
3.5 剖宫产术分娩产妇的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 |
3.5.1 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组产妇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 |
3.5.2 单胎头位足月经产妇无剖宫产术分娩史组产妇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 |
3.5.3 单胎头位早产组产妇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 |
3.6 剖宫产手术前后巨大儿预测准确率变化 |
3.7 引产产妇的引产指征变化 |
第4章 讨论 |
4.1 基本情况分析 |
4.2 产妇人群特征分析 |
4.3 产妇剖宫产率变化整体分析 |
4.4 产妇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整体分析 |
4.5 Robson十分类各组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分层分析 |
4.5.1 控制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组剖宫产率 |
4.5.2 控制单胎头位足月经产妇组剖宫产率 |
4.5.3 控制高危妊娠组剖宫产率 |
4.6 展望与不足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头位分娩评分法 |
附录二 Bishop宫颈成熟度评分法 |
附录三 新旧产程标准的比较 |
综述 Robson剖宫产十分类法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课题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医学化理论视域下无指征剖宫产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背景 |
研究主题 |
相关概念界定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研究意义 |
研究创新点 |
论文结构 |
第一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方法论基础 |
一、质性研究 |
二、扎根理论 |
第二节 具体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深度访谈法 |
三、阐释法 |
第三节 研究过程 |
一、访谈对象的选择 |
二、抽样方法 |
三、访谈中的伦理原则 |
四、访谈过程 |
五、质量控制 |
六、Nvivo软件的应用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访谈对象的一般情况 |
第二节 访谈资料的编码结果 |
一、开放性编码 |
二、主轴编码 |
三、选择性编码 |
第三节 Nvivo软件可视化图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个人因素 |
一、疼痛因素 |
二、身体、心理因素 |
三、知识因素 |
第二节 社会文化因素 |
一、社会因素 |
二、文化因素 |
第三节 医方因素 |
一、医方态度因素 |
二、医疗资源因素 |
小结 |
第四章 建议与对策 |
第一节 提高全国分娩镇痛普及率,缩小医疗资源地域性差异 |
第二节 规范健康教育内容,丰富健康教育形式 |
第三节 加强产科管理及医患沟通,严格拒绝无指征手术要求 |
第四节 优化分娩环境,加强人文关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某院产科剖宫产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与临床路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关于剖宫产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关于剖宫产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某院2002-2016年剖宫产基本情况 |
3.1.1 某院2002-2016年剖宫产整体趋势 |
3.1.2 某院剖宫产率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
3.1.3 剖宫产术后母婴并发症 |
3.2 某院2002-2016年剖宫产指征变化情况 |
3.2.1 2002 -2016剖宫产手术指征构成变化 |
3.2.2 2002 -2016剖宫产手术指征发生率变化 |
3.2.3 2002 -2016年剖宫产手术指征构成顺位情况表 |
3.3 该院2013-2016年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实施情况 |
3.3.1 2013 -2016年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实施情况 |
3.3.2 2013 -2016年剖宫产进入路径与未进入路径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及费用比较 |
3.3.3 2013 -2016进入路径后完成与退出组平均住院天数及费用比较 |
3.3.4 临床路径实施前后整体剖宫产平均住院天数及费用比较 |
4 讨论 |
4.1 剖宫产率变化情况 |
4.2 剖宫产指征变化 |
4.3 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制定与实施 |
5 政策建议 |
5.1 加强孕期管理,提高助产接生技术水平,促进自然分娩 |
5.2 采取相应措施应对“疤痕子宫”孕产妇群体 |
5.2.1 “疤痕子宫”孕产妇孕前和孕期要做好足够的准备 |
5.2.2 提高接生技术水平,促进“疤痕子宫”经阴道分娩的开展 |
5.3 加强临床路径管理,控制变异率,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医疗质量 |
5.4 控制剖宫产医疗费用的合理增长 |
6 创新与不足 |
6.1 创新 |
6.2 不足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Robson分类系统的医院剖宫产率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资料收集的质量控制 |
2.4 伦理审查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产妇的人口学特征 |
3.2 各组产妇特征构成比变化 |
3.3 各组产妇剖宫产率变化 |
3.4 各组产妇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 |
3.5 各组产妇出生婴儿性别比变化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病案首页数据的剖宫产主要手术指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2015年-2016年剖宫产率的变化 |
2.2 剖宫产主要手术指征的构成比及其变化 |
2.3 剖宫产指征“妊娠合并子宫瘢痕”分娩方式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剖宫产率升高原因分析 |
3.2 剖宫产指征分析 |
3.3 基于病案首页数据分析的局限性 |
(6)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及剖宫产率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历年剖宫产及阴道分娩比例的变化 |
2.2 剖宫产主要手术指征的构成及其变化 |
3 讨论 |
(7)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及分娩结局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
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
结果 第三章 |
讨论 第四章 |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研期间发表的文章 |
(8)潍坊某区医院2010年到2014年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相关定义 |
1.2 剖宫产术的发展历程 |
1.3 剖宫产手术指征 |
1.4 国外剖宫产率及研究现状 |
1.5 我国剖宫产率的研究现状 |
1.6 剖宫产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观察项目及研究内容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结果 |
3.1 潍坊市某区医院2010年至2014年5年间剖宫产率的比较 |
3.2 剖宫产指征构成比及排序 |
3.3 主要剖宫产指征构成变化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2010至2014年北京市通州区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顺位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研究方法 |
1.3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各年度分娩总数、剖宫产数及构成比 |
2.2各年度主要手术指征的变化 |
3讨论 |
3.1研究宗旨 |
3.2原因分析 |
3.2.1子宫瘢痕 |
3.2.2胎儿窘迫和脐带绕颈 |
3.2.3胎膜早破和羊水过少 |
3.2.4巨大儿 |
3.2.5无指征剖宫产 |
(10)徐州地区2010—2014年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各年度分娩总数、剖宫产数及剖宫产率情况 |
2.2 剖宫产指征变化情况 |
3 讨论 |
3.1 子宫瘢痕 |
3.2 脐带绕颈和胎儿窘迫 |
3.3 胎膜早破和羊水过少 |
3.4 巨大儿 |
3.5 无指征剖宫产 |
四、6年来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以Robson十分类法为基础对医院剖宫产率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D]. 葛凡. 扬州大学, 2021(02)
- [2]医学化理论视域下无指征剖宫产的影响因素研究[D]. 陈翀宇. 遵义医科大学, 2020(01)
- [3]某院产科剖宫产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与临床路径管理[D]. 王金吉.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9)
- [4]基于Robson分类系统的医院剖宫产率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D]. 王菊霞.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5)
- [5]基于病案首页数据的剖宫产主要手术指征分析[J]. 郑娟娟,蔡雪玉,郭孟玲,林佳荣. 中国病案, 2017(10)
- [6]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及剖宫产率的临床分析[J]. 黄勤.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28)
- [7]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及分娩结局的临床分析[D]. 钟梅. 延安大学, 2017(01)
- [8]潍坊某区医院2010年到2014年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变化分析[D]. 王春艳. 山东大学, 2016(01)
- [9]2010至2014年北京市通州区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顺位变化分析[J]. 张珊珊,郑凤英,兰红霞.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04)
- [10]徐州地区2010—2014年剖宫产手术指征变化分析[J]. 何苗,朱锦明,李蕾,李敏.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