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轮塔与无缝塔——日本石文化系列介绍(三)

五轮塔与无缝塔——日本石文化系列介绍(三)

一、五轮塔与无缝塔——日本石文化系列介绍(三)(论文文献综述)

刘钝[1](2020)在《初窥五轮塔:一个有关起源、传播与形上基础的跨学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五轮塔的外观、次序及其形上意义与柏拉图《蒂迈欧篇》中描述的宇宙图景高度相似;换言之,柏拉图借助几何化的元素学说描绘宇宙构成与变化的思想,在日本的五轮塔中被物化和具象地表现出来了,很难设想二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一方面,日本的佛教虽然传自中国与朝鲜,但是这两个国家乃至日本之外的亚洲其他地区,都找不到中古时代五轮塔的踪迹。可以断言,作为佛教寺庙建筑的石造五轮塔始于日本。另一方面,源于印度的密宗在公元7—8世纪兴盛于唐代中国,随遣唐使来华的僧人将汉译佛经及相关图籍带回日本。晚唐武宗之后,佛教在中国遭到沉重打击,东方密宗的中心逐渐转移到日本。经过历代来华僧人及其弟子门生的整理,形成具有特色的和系佛教经典宝库。在和系《大藏经》中,存在许多关于五轮塔形制的文字和图形,它们的母本是汉译或梵文的佛经。这些手抄经文中的线图先被摹画或镌刻在纸、布、陶器、金属等材料上,逐渐演变成不同材质的立体五轮塔,包括墓塔、供养塔和各类小型的五轮塔状器物。至于佛教密宗有关世界"五大"的观念与古希腊元素学说的关系,则是世界范围文明交流史上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大问题,通过五轮塔的起源与传播可以吸引更多的学者深入探索。

易昕宁[2](2020)在《皮拉内西未来建筑中的创作精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作精神是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艺术观念以及审美体验,通过自己掌握的媒介或者语言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等转化为艺术形象、艺术作品和艺术文本的创作意识与思维。艺术家创作精神的来源广泛,身处的历史背景、家庭背景、个人性格、教育背景、接触到的人和事物等等,都是形成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的精神来源。而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特定的创作精神和风格,创作精神不仅会对他个人的作品风格有巨大的影响,有的会对后世的艺术家创作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对未来的创作道路产生积极影响。本论文中主要研究的艺术家皮拉内西便是这样一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艺术家,本文将着重研究其一组未来建筑作品,探讨其创作精神以及对未来建筑的意义。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未来建筑的发展过程和建筑与绘画的研究范围、现状、意义与目标、方法与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从皮拉内西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环境、学习经历以及创作生涯等多方面解读他作品中的创作精神,并与多种古罗马精神进行对比和类比,寻找他创作精神的来源;第三部分选取了他未来建筑画作的两组代表作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解读,同时介绍了当代受他影响并将他的创作元素融入自己建筑设计作品中的两个案例;第四部分总结皮拉内西创作精神对未来建筑的启示并归纳了当今建筑设计面对的问题;最后一部分是毕业设计,将以上理论化为实践,创作南京艺术学院校园的未来派装置“塔”,进一步验证皮拉内西创作精神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李妍楠[3](2018)在《古山重村溪石景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通过对古山重村溪石景观地研究,揭示传统村落溪石风貌地域协调的规划经验以及在公建、民居、农田、道路等方面应用地方建材的营造经验。本研究有助于发掘在地建材应用的复杂文化内涵、工艺技术和生态经验,进一步丰富闽南石作的景观遗产。同时,对于当地村落在风貌控制、旅游开发,村落遗产保护等方面亦有很多借鉴价值。通过文献搜集与阅读、田野调查、多角色人物访谈等方式获取丰富信息,然后运用多种场景图说方式重现历史信息、文化内涵等方法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展开三大部分剖析研究:第一部分,背景研究。阐述了全国地域内不同石质村落的风貌特点,其他地区并不像闽南地区受到多样文化地影响而形成了种类繁多、制作精良、覆盖区域广阔的石作景观。石作影响了整个闽南区域景观的形成,而溪石作为其中特殊的一种形式,具有地域特色,蕴含着村民的经验与智慧,作为本研究的背景与出发点。第二部分,主体研究。从村落整体风貌,溪石工艺技术,溪石文化表现、溪石生态经验四个方面来挖掘古山重村的景观遗产与营造智慧。在整体风貌方面,由于溪石融入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整体协调丰富多变的风貌特点,而背后有风水、礼制等多种规划机制保障。在溪石工艺技术方面,分析了溪石建设强烈依靠人工不断摸索与试错的特点。在溪石文化表现方面,探讨了溪石与蕴含不同种文化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融合,丰富了地域建材文化的层次。在溪石生态经验方面,解析了溪石全生命周期对生态环境地微小干扰,并且可以创造出多孔隙空间,为多种生物提供生存空间。第三部分,启示与建议。反思古山重村溪石景观遗产面临的破坏危机与当代新农村建设以现代建材为首选,积极建设西洋式独栋别墅的现状趋势。探讨对村落特色风貌保护的方式方法,引导村规民约地重新建立,吸引公益组织,社会资本对传统村落地关注,以达到保护与延续传统乡村文化。

王江,唐海龙[4](2017)在《从浦边周宅的巳山放水看几何原型的时代传承》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引述金门县县定古迹浦边周宅中一条排水路线上布置的三个几何形状的窖井,发掘几何原型所蕴含的隐形逻辑,并以古今中外的相关案例为依据,探讨几何原型对于传播思想精神的功用和隐形逻辑得以时代传承的缘由,印证设计"回归原型"的必要性。

孔媛[5](2015)在《南宋时期中日石刻文化交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以杭州、明州为中心的江浙一带,迎来了佛教发展的高峰期,佛堂建筑、石刻造营事业兴盛。此外,南宋明州名门望族对建筑石件和工艺刻石需求旺盛,石刻营建数量庞大,以“石”为中心的石刻文化得到了高度发展。南宋石刻文化的发达直接影响了日本的石刻文化。在往来密切的宋日贸易下,大量的中国碑拓、石塔、石雕造像等石刻,源源不断地传入日本,同时也有一批技艺精湛的宋人石工赴日。其中,以伊行末为首的宋人石工此后久居日本,在日本留下诸多作品,并使石刻技艺代代相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工流派——“伊派”。“大藏派”是从“伊派”分流而来的石工集团。由于两派石工长期滞日,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石刻作品也逐渐融入日本元素,显现出“和风”特征。本文以南宋中日石刻为研究对象,在宋日贸易这一背景下,探讨石刻所承载的中日文化交流诸要素。本文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南宋时期中日石刻遗存的考古相关资料,结合相关中日文文献,从石刻分布、石刻传播、石刻受容、石工传承等方面,在充分吸收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尽可能系统、全面地探讨南宋石刻文化对日本和风石刻形成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石刻这一视角展开的研究,丰富人们对南宋时期中日交流情况的既有认识,还原南宋时期中日交流的实态。

芦聪慧[6](2016)在《整体平移古塔抗震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建设的不断进行,在旧城改造、道路拓宽及河道治理等过程中常会发生建筑物保护与拆除相冲突。尤其对于古塔等历史文物建筑,其本身具有不可复制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一旦拆除损失巨大。建筑物整体平移可以使建筑结构避免拆除,完整的保留历史原貌,并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本文以国内首次古塔整体平移工程为背景,通过有限元分析,对平移前后的古塔进行抗震性能研究,对古塔的就位连接方式和平移托换结构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平移前古塔主体结构完好,一层墙体底部局部出现细小裂缝;平移后古塔由于托换结构的影响使自振周期变长,对地震作用的响应更加剧烈,在分析平移后古塔的抗震性能时需考虑托换结构的影响。平移后古塔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出现在塔刹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平移后古塔塔刹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未超过层间位移角限值,结构主体完好;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平移后古塔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76,大于1/260,塔刹破坏严重,可能发生倒塌,塔身上部出现中等破坏;平移后古塔的应力大于平移前古塔的应力,托换结构中应力较小,在地震作用下塔体一层底部更容易开裂,表明塔体底部是结构的薄弱部位,应该重视对底层的加固和维修。对平移后古塔进行隔震改造,分析带隔震支座的平移后古塔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带隔震支座的平移古塔的自振周期是无隔震支座时的2.54倍,多遇地震作用下,带隔震支座的平移古塔的顶点位移和加速度分别平均降低56.8%和57.6%;罕遇地震作用下,带隔震支座的平移古塔顶点位移和加速度平均降低88.7%和77.6%。通过平移托换结构的有限元分析,预应力托换梁和非预应力托换梁的最大挠度均小于规范中关于受弯构件挠度限值的规定,托换结构刚度满足工程要求,并且托换结构中的拉应力和压应力未超过材料的极限强度,托换结构满足强度要求。

占翀[7](2014)在《宋代七佛塔研究 ——以浙江地区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七佛塔在佛教中象征七佛信仰,是喻示“过去七佛”的一种单层多檐的小型窣堵坡式石佛塔,它往往布置于寺庙山门前,呈一组七塔排列。浙江地区现有的七佛塔遗迹多为两宋时期遗存,另据文献资料可考的七佛塔共计15处,时空跨度自宋到民国,主要分布于钱塘江南岸的宁波、台州、温州、丽水等地。七佛塔形制独特,平面呈六边形,由须弥座式的塔基,形似窣堵波的卵形塔身,仿木构的攒尖屋顶加上塔刹,四部分构成。这样的塔形一方面源于印度窣堵坡式佛塔东传后所形成的僧人墓塔,另一方面又吸收了中国传统仿木构石塔的精髓,在《法华经》佛塔信仰及经卷受持功德的促进下,与流行于沿海地区的密教相结合,继而形成了其特殊的佛塔形制。本文主要以宗教遗迹考古材料为基点,从考古学角度出发,将有纪年遗存的七佛塔作为研究对象,并以中国塔的发展脉络为背景,对七佛塔的历史沿革、类型特征、建筑特色以及其所属的七塔规制进行分析研究。并尝试阐释七佛塔这类塔体形制的传播与发展情况,籍凭石塔规制和民间石刻工艺中所包含的诸多佛教色彩装饰题材,进而具体分析其所喻示的有关七佛信仰的流布及其宗教意涵。在佛教文化广泛传播的大背景下,七佛塔还以“多宝塔”的形式传入中国和朝鲜半岛,并与自身的建筑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其特有的塔体形制。通过围绕七佛塔所展开的全面梳理,本文初步确定七佛塔是怎样的一类佛塔,并从它的时空分布及性质内涵等方面进行剖析,从而了解当时社会的佛教发展情况与民众思想信仰,继而对七佛塔的佛教建筑文化因素的构成及其所蕴涵的佛教文化成因进行剖析,为研究七佛塔做一个系统的囊括。

张科[8](2014)在《浙江古塔景观艺术研究》文中指出塔随佛教传入中国,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建筑类型。人们建塔供佛、礼佛,寄托生活的希望,借塔抒发感情,登塔赏景并写下涓涓诗文、立下豪言壮志。而浙江浓厚的吴越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山水环境造就了古塔的浙江风格及艺术文化内涵。浙江古塔是浙江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重要建筑形式,它把山水、植物、建构物、文化艺术等有机的结合起来,构成浙江独特的山水画卷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形成独特的理景艺术手法;并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人文信息,凝结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和伟大智慧,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浙江古代建筑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当今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传统园林建筑艺术的保护和继承发展正面临着危机。系统地研究浙江古塔的理景艺术理论,对于当代的历史园林遗产保护汲取古代经验,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景观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是在分析归纳古今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及采访资料的基础上,对浙江古塔的历史发展,建筑形制,理景艺术,美学和保护、继承、发展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论文取得了以下方面的研究成果:(1)总结浙江古塔的现状分布及特点。通过收集整理古今文献、各地方的志书和文物普查等相关古塔的资料,对浙江的古塔营建简史进行梳理,并且结合实际的古塔案例,分析各个时期的古塔建筑。(2)归纳总结浙江古塔的营建理法和模式。论文参照罗哲文对中国塔的分类并根据浙江省古塔建筑的特点,对现存的古塔进行分类分析、理景艺术分析和美学分析,并具体分析雷峰塔、保俶塔、六和塔、占鳌塔等8处享誉中国的浙江名塔。(3)结合浙江古塔的保护现状和实地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古塔保护的建议与策略,并结合当代涉及实例,研究浙江古塔的继承与发展。

倪鑫[9](2008)在《通过“塔”式建筑的发展谈我国文化在建筑中的继承、融合和演化》文中研究表明这两种塔标志中国的塔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它们的出现使塔脱离了佛教,成为世俗社会不可缺少的建筑。人们开始认识到塔是可以脱离宗教而存在的,于是塔也被用来做各种现实的工作:观察敌情、引导航行、观测风向、观测星象、旅游眺望、宣布命令,其它宗教也纷纷建塔……传统的中国宗教塔朝向人文迈出了一大步,塔进入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中原地区甚至达到了村村有塔的程度。这让塔成为中国现存实物最多的古建筑。中国的塔,在功能和文化内涵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掌握了这些特征,就掌握了中国塔对中国古老文化的继承,与印度建筑文化的融合,并演化出新建筑的过程。

林辉,林金裕[10](2004)在《五轮塔与无缝塔——日本石文化系列介绍(三)》文中研究表明 1五轮塔1.1五轮塔的历史 佛教认为地、水、火、风、空是构成万物的主要因素,称之为五轮。将象征五轮的方(基础)、圆(塔身)、三角(笠)、半圆(请花)、球(宝珠)等几何形状组成的塔叫做五轮塔。因此,五轮塔在形状上是几种几何形状的巧妙组合,既美观又稳固,并从几何图形来想象宇宙的构成因素,将其做成立体的造形。所以说五轮塔是日本石文化中最集中地体现了艺术与想象相结

二、五轮塔与无缝塔——日本石文化系列介绍(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轮塔与无缝塔——日本石文化系列介绍(三)(论文提纲范文)

(1)初窥五轮塔:一个有关起源、传播与形上基础的跨学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与缘起
2 《蒂迈欧篇》与正多面体
3 五轮塔的寓意和佛教密宗“五大”
    3.1 石造五轮塔
    3.2 与《蒂迈欧篇》宇宙图景的比较
    3.3 佛教东传与日本密宗
    3.4 五轮塔形态的演进
    3.5 五轮塔与种子字
    3.6 五轮身体观
4 文字、图像与各种小型供奉塔
    4.1 早期有关文字记录
    4.2 较早期的平面图像
    4.3 作为法器的五轮塔
        4.3.1 各种材质的供奉塔与贮宝器
        4.3.2 关于“三角五轮塔”
        4.3.3 佛像与五轮塔
        4.3.4 作为法器装饰的五轮塔
5 经疏、曼荼罗中的“五大”以及若干早期线索
    5.1 汉唐佛经中的记载
    5.2 和系大藏经中的文字与图像
    5.3 曼荼罗与护摩炉
    5.4 可能来源的早期线索
6 结论与问题

(2)皮拉内西未来建筑中的创作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范围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皮拉内西创作精神的解读
    第一节 纸上谈兵的建筑师
    第二节 偏执与激情的来源
    第三节 皮拉内西的创作精神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皮拉内西的未来建筑作品解析
    第一节 作品中的主题与潜在真实性
    第二节 规范与犯规,功能与故障
    第三节 越界的语言,变性的超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皮拉内西未来建筑中创作精神的启示
    第一节 皮拉内西对未来建筑历程的影响
    第二节 未来建筑创作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第三节 未来建筑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皮拉内西创作精神解读的未来建筑设计实验
    第一节 设计来源与目标
    第二节 设计准备
    第三节 设计调研
    第四节 具南京艺术学院精神的未来塔设计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古山重村溪石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2 课题的意义及特色之处
        1.2.1 课题的意义
        1.2.2 课题的特色之处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界定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范围界定
        1.4.5 研究方法
        1.4.6 技术路线
第2章 闽南区域石作景观
    2.1 全国区域内石质传统村落
        2.1.1 石质村落的分布与地域性
        2.1.2 现代村落建材文化的衰落
    2.2 石文化与闽南区域
        2.2.1 闽南石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
        2.2.2 石材与闽南区域景观的渗透与融合
    2.3 马洋溪流域的石质村落
        2.3.1 生成环境
        2.3.2 景观特色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古山重村溪石风貌规划
    3.1 村落溪石风貌演变历程
        3.1.1 村落风貌形成背景
        3.1.2 村落风貌四个阶段的演变
    3.2 村落溪石风貌的丰富性表现
        3.2.1 溪石在村落景观中的多层面渗透
        3.2.2 宗祠对中心村发展的控制力
        3.2.3 溪石道路蛛网状发展与延伸
        3.2.4 景观散布与居住环境杂糅
    3.3 规划机制与风貌形成原因
    3.4 步行者在村落中的慢行体验
    3.5 溪石景观遗产的丰富价值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古山重村溪石工艺技术
    4.1 溪石墙体的力学分析
        4.1.1 石砌墙体的力学考究
        4.1.2 多地域丰富的石墙砌筑方法
    4.2 溪石墙体的建设技术
        4.2.1 墙体建设材料的演替
        4.2.2 墙体风貌的多样变化
        4.2.3 民居的建设过程
    4.3 其它溪石构筑物的建设技术
        4.3.1 田埂
        4.3.2 护坡
    4.4 工匠的技艺特点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古山重村溪石文化表现
    5.1 神明信仰与拼石构筑的有机结合
        5.1.1 薛林庙宇的争夺性与丰富性
        5.1.2 昭灵宫多样化的溪石应用
    5.2 多元文化与溪石民居的相互适应
        5.2.1 屯堡文化影响下的集中式民居
        5.2.2 礼制文化影响下的多变式民居
    5.3 祖先伦理与宗祠的溪石应用
    5.4 石佛塔与在地溪石的特殊演化
        5.4.1 石佛塔的特殊形式与风水意义
        5.4.2 石佛塔与其他福建佛教石塔的差异性
        5.4.3 石佛塔的标识性
    5.5 其他溪石构筑物的建设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古山重村溪石生态经验
    6.1 溪石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图6.3)
        6.1.1 低能耗的开采与运输
        6.1.2 民居的节能性
        6.1.3 溪石的自然回归
    6.2 溪石创造的多孔隙环境
        6.2.1 道路的渗水性
        6.2.2 溪石对农田的保护(图6.10)
        6.2.3 石缝的能量流动性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古山重村溪石景观遗产的当代继承
    7.1 古山重村村落风貌的破坏
        7.1.1 工业建材对村落溪石风貌的冲击
        7.1.2 地域建材文化的忽视
    7.2 村落风貌保护的在地探索
        7.2.1 民宿植入的引导性
        7.2.2 旅游业对村落风貌的影响
        7.2.3 国外不同地区对村落风貌保护的措施
    7.3 村规民约的重新建立
    7.4 村落溪石景观遗产继承的多样化途径
        7.4.1 公益组织的培植与在地村民的互动
        7.4.2 政府机构的政策扶持与引领
    7.5 本章小结
结论
    1.重点研究成果
    2.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表索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4)从浦边周宅的巳山放水看几何原型的时代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 几何原型的时代传承
3 几何原型的隐形逻辑
4 几何原型的原始表达
5 几何原型的现代演绎
6 结语

(5)南宋时期中日石刻文化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引言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先行研究综述
        一、中国研究概况
        二、日本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南宋时期的中国石刻与日本宋风石刻
    第一节 南宋时期中日交流概况
    第二节 今存南宋石刻与日本的宋风石刻
        一、四明史氏与东钱湖南宋墓前石刻群
        二、日本的宋风石刻
    第三节 南宋时期中日石刻出土地域分布比较
第二章 宋风石刻在日本的传播
    第一节 宋风石刻的东传
        一、萨摩塔及其东传日本
        二、宝箧印塔及其东传日本
    第二节 宋风石刻在日本国内的传播
        一、叡尊与层塔
        二、忍性与宝箧印塔
    第三节 日本对宋风石刻的受容
第三章 宋人石工与和风石刻的形成
    第一节 宋人石工及其作品
    第二节 “伊派”、“大藏派”对和风石刻形成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图
后记

(6)整体平移古塔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建筑物整体平移理论
        1.1.1 建筑物整体平移的背景
        1.1.2 建筑物整体平移的概念
        1.1.3 建筑物整体平移的意义
    1.2 建筑物整体平移理论的发展概况
        1.2.1 国外建筑物整体平移的发展概况
        1.2.2 国内建筑物整体平移的发展概况及研究现状
    1.3 古塔的结构和分类
    1.4 古塔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1.4.1 古塔建筑的动力特性
        1.4.2 古塔建筑的抗震计算方法
        1.4.3 古塔建筑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1.5 古塔整体平移工程抗震性能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古塔的整体平移
    2.1 工程概况
    2.2 整体平移的设计方案
    2.3 古塔整体平移的重点和难点
        2.3.1 古塔的结构特点
        2.3.2 基础托换
        2.3.3 地基处理及平移轨道施工
        2.3.4 新址基础施工及平移就位连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移前古塔抗震性能研究
    3.1 结构概况
    3.2 古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2.1 古塔塔体材料性能的确定
        3.2.2 单元类型的选择
        3.2.3 几何模型的建立
        3.2.4 划分单元生成网格模型
    3.3 模态分析
        3.3.1 边界条件的施加
        3.3.2 古塔的模态分析
        3.3.3 古塔模型评估
    3.4 古塔地震响应分析
        3.4.1 分析与评估方法
        3.4.2 参数设置
        3.4.3 地震波的选取和调整
        3.4.4 地震响应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移后古塔抗震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平移后古塔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动力特性
        4.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2 模态分析
    4.3 平移后古塔地震响应分析
    4.4 平移前后古塔地震响应对比分析
    4.5 平移后古塔抗震性能评估与隔震改造
        4.5.1 抗震性能评估
        4.5.2 隔震改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移托换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5.1 概述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1 托换结构的几何尺寸
        5.2.2 建模基本思路
        5.2.3 托换结构建模
    5.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5.3.1 托换结构的变形分析
        5.3.2 托换结构的应力分析
        5.3.3 优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宋代七佛塔研究 ——以浙江地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动机与目的
    1.2 问题的提出
    1.3 关于研究方法的说明
    1.4 关于研究范围的说明
第2章 七佛塔概况
    2.1 分布与概况
    2.2 年代
    2.3 现状
    2.4 小结
第3章 七佛塔的形制
    3.1 个案
        3.1.1 温州乐清真如寺七佛塔
        3.1.2 丽水灵鹫寺七佛塔
        3.1.3 温州瑞安兴福寺七佛塔
    3.2 形制
    3.3 装饰纹样题材
    3.4 题记
    3.5 树立的地点
    3.6 小结
第4章 七佛塔的性质与来源
    4.1 性质
    4.2 来源
        4.2.1 窣堵坡
        4.2.2 五轮塔
    4.3 石造多宝塔
        4.3.1 法华经
        4.3.2 密教
    4.4 小结
第5章 七佛信仰的流行与发展
    5.1 七佛信仰的内容与翻译
        5.1.1 内容
        5.1.2 翻译
    5.2 七佛信仰的来源
        5.2.1 犍陀罗艺术
        5.2.2 北凉石塔
        5.2.3 石窟造像
    5.3 小结
第6章 多宝塔在日、韩地区的传播与演变
    6.1 日本
    6.2 韩国
    6.3 小结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8)浙江古塔景观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2 研究对象、范围及相关概念界定
    1.3 文献记载及前人研究成果概述
        1.3.1 关于浙江古塔的文献记载及研究
        1.3.2 国内外关于中国古塔的研究
        1.3.3 浙江传统建筑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理论依据及方法
        1.4.1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
        1.4.2 实地调研及采访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浙江古塔的概况
    2.1 浙江古塔的发展与演变
        2.1.1 唐及唐以前
        2.1.2 五代
        2.1.3 两宋
        2.1.4 元明清时期
        2.1.5 民国后的古塔营建之风延续
    2.2 浙江古塔的现状分布
    2.3 小结
3 浙江古塔的分类与形制调查研究
    3.1 概况
        3.1.1 功能
        3.1.2 材料
        3.1.3 构造
        3.1.4 组合方式
        3.1.5 浙江古塔的形制及特点
    3.2 楼阁式塔
        3.2.1 平面形式
        3.2.2 塔的层数
        3.2.3 楼阁式塔实例
    3.3 亭阁式塔
    3.4 宝箧印塔
    3.5 五轮塔
    3.6 其他类型的塔
    3.7 浙江古塔形制的地域特征
4 浙江古塔的理景艺术
    4.1 形势布局:塔之选址
        4.1.1 选址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4.1.2 城镇建塔的理景手法
        4.1.3 村落建塔的理景手法
    4.2 点山镇水:塔与山水
        4.2.1 山上建塔的理景手法
        4.2.2 水边建塔的理景手法
        4.2.3 景观意境
    4.3 建构成景:塔与建构筑物
        4.3.1 构成宗教建筑序列
        4.3.2 与亭的结合
        4.3.3 与桥的结合
        4.3.4 景观意境
    4.4 衬托植物:塔与植物
        4.4.1 树塔共生
        4.4.2 植物的烘托
        4.4.3 景观意境
    4.5 小结
5 浙江古塔的美学分析
    5.1 人文美
        5.1.1 民俗活动
        5.1.2 历史传说
        5.1.3 文学现象
    5.2 工艺美
        5.2.1 雕刻
        5.2.2 绘画
    5.3 意境美
    5.4 浙江着名古塔景观案例与分析
        5.4.1 六和塔
        5.4.2 雷峰塔与保俶塔
        5.4.3 国清寺隋塔
        5.4.4 江心屿双塔
        5.4.5 占鳌塔
        5.4.6 巾山群塔
        5.4.7 天宁寺塔
        5.4.8 功臣塔
    5.5 小结
6 浙江古塔的保护与继承发展
    6.1 古塔的现状及问题
    6.2 古塔的保护建议与策略
    6.3 古塔的现代应用
    6.4 实践案例
7 结语
图表目录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通过“塔”式建筑的发展谈我国文化在建筑中的继承、融合和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为什么要重视文化在建筑中的继承、融合和转化
    1.2 什么是塔式建筑
    1.3 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古塔
第二章 中国古塔的历史
    2.1 中国古塔的由来
    2.2 探索期的中国古塔
    2.3 巅峰期的中国古塔
        2.3.1 唐朝的塔
        2.3.2 五代时期的塔
        2.3.3 北宋的塔
        2.3.4 辽代的塔
        2.3.5 金代的塔
        2.3.6 南宋的塔
    2.4 完善期的中国古塔
        2.4.1 元代的塔
        2.4.2 明清的塔
    2.5 延续期的中国古塔
第三章 中国古塔的形制
    3.1 塔的组成
        3.1.1 地宫
        3.1.2 塔基
        3.1.3 塔身
        3.1.4 塔刹
    3.2 塔的样式
        3.2.1 亭阁式塔
        3.2.2 楼阁式塔
        3.2.3 密檐式塔
        3.2.4 华塔
        3.2.5 窣堵坡式塔
        3.2.6 过街塔
        3.2.7 金刚宝座式塔
        3.2.8 经幢塔
        3.2.9 无缝塔
        3.2.10 五轮塔
        3.2.11 宝箧印塔
        3.2.12 其它形式的塔
    3.3 塔的材料
    3.4 塔的结构
        3.4.1 实心结构
        3.4.2 中柱式结构
        3.4.3 空筒式结构
        3.4.4 错角式结构
        3.4.5 回廊式结构
        3.4.6 穿壁式结构
        3.4.7 壁内折上式结构
        3.4.8 穿心式结构
        3.4.9 混合结构
    3.5 塔的规范
        3.5.1 塔的平面边数和立面层数
        3.5.2 塔的位置
第四章 中国古塔的使用功能和功能背后文化内涵的变迁
第五章 亚洲其他国家的塔
第六章 西方国家的古代塔
第七章 现代的塔
    7.1 高层建筑的产生
    7.2 超高层建筑的产生
    7.3 超高层建筑的发展
第八章 对我国文化在新建筑中继承、融合和演化道路的探索
    8.1 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
    8.2 对外国超高层塔式建筑的融合
    8.3 对中国超高层塔式建筑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五轮塔与无缝塔——日本石文化系列介绍(三)(论文参考文献)

  • [1]初窥五轮塔:一个有关起源、传播与形上基础的跨学科研究[J]. 刘钝.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20(03)
  • [2]皮拉内西未来建筑中的创作精神研究[D]. 易昕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3]古山重村溪石景观研究[D]. 李妍楠. 华侨大学, 2018(01)
  • [4]从浦边周宅的巳山放水看几何原型的时代传承[J]. 王江,唐海龙. 建筑与文化, 2017(07)
  • [5]南宋时期中日石刻文化交流研究[D]. 孔媛. 浙江工商大学, 2015(07)
  • [6]整体平移古塔抗震性能分析[D]. 芦聪慧. 天津大学, 2016(11)
  • [7]宋代七佛塔研究 ——以浙江地区为中心[D]. 占翀. 浙江大学, 2014(08)
  • [8]浙江古塔景观艺术研究[D]. 张科. 浙江农林大学, 2014(03)
  • [9]通过“塔”式建筑的发展谈我国文化在建筑中的继承、融合和演化[D]. 倪鑫. 大连工业大学, 2008(08)
  • [10]五轮塔与无缝塔——日本石文化系列介绍(三)[J]. 林辉,林金裕. 石材, 2004(01)

标签:;  ;  ;  ;  ;  

五轮塔与无缝塔——日本石文化系列介绍(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