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紊流混合摩擦区的水力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华东阳[1](2021)在《基于优化理论的输油管道泄漏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管道随着服役年限的增长,老化、腐蚀问题日益凸显,存在极大泄漏隐患;第三方破坏与打孔盗油事件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油品正常输送;因此,开展输油管道泄漏检测技术研究,提高泄漏检测精度,对确保输油管道安全、稳定输送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反瞬态分析法思想,提出一种输油管道泄漏定位模型,为泄漏检测研究提供新思路。针对输油管道泄漏检测问题,本文开展基于优化理论的输油管道泄漏检测技术研究。首先,建立管道流体动力学模型,准确描述稳态工况下管道沿程压力、温度等参数分布特征。其次,分析输油管道发生泄漏时流动参数变化特征,结合反瞬态分析法思想,将泄漏定位问题转换为最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优化理论的输油管道泄漏定位模型,选用遗传算法求解模型;根据PNS软件提供的108组仿真实验数据确定压力与温度权重因子配比。管道泄漏时,泄漏定位模型计算结果为泄漏点位置;管道未泄漏时,定位模型计算结果趋于0或L(管道总长度);基于该特点,提出一种管道泄漏工况判别方法;结合20次未降噪的室内环道(管长772m,内径36mm)实验数据(共4235组)验证该方法可行性。室内环道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泄漏发生3~9s后识别出泄漏工况,定位误差在1.92%~9.8%之间;数据噪声及管道参数不准确性对定位精度影响较大。针对泄漏定位精度受管道参数不准确性影响的问题,本文开展管道参数校正技术研究。首先,基于240组仿真实验数据,对比分析管长、内径、粗糙度与高程差偏差对仿真计算的影响程度,发现偏差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管长与内径不准确性对仿真计算的影响远大于粗糙度与高程差。其次,以管长与内径为研究对象,将管道参数校正问题转换为最优化问题,建立管道参数校正模型,选用遗传算法求解模型;最后,基于20次室内环道实验数据证明了参数校正模型准确性。基于上述研究成果,采用Python语言将基于优化理论的输油管道泄漏检测模型与参数校正模型程序化。该程序根据管道起、终点计量数据判别管道是否发生泄漏,当管道未发生泄漏时,校正管道参数;管道发生泄漏时,定位泄漏点。结合20次室内环道泄漏实验数据与CR输油管道(管长34.5km,内径204mm)3次降噪后的放油实验数据(共1496组),证明程序可靠性。参数校正后,室内环道实验的泄漏定位误差为0.3%~7.5%;现场放油实验的泄漏定位误差由6.56%~8.86%降至0.64%~4.44%。
黄作男[2](2020)在《油田多相混输管道热力水力特性及常温集输半径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多数油田已进入注水开发阶段,采出液含水率日渐上升。由于水的比热较大,含水率的升高使传统集输工艺的加热能耗迅速增长,为油田经济效益带来一定损失,故亟需开展常温集输工作以降低集油能耗,提高企业效益。在油田实际生产中,大多采用油气水混输方式进行集油,常温集输的边界条件还处于现场摸索的经验总结阶段,并未与含水率、产气量等运行参数相结合。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拟结合传热学原理、多相流理论构建混输管道热力水力模型,分析其热力水力特性,并通过温降压降耦合计算确定常温集输半径,绘制图版,进而为油田常温集输工作提供技术支持。首先,根据传热学相关原理计算集油管道热力模型中总传热系数的理论值,并使用MATLAB软件,结合油田现场实测数据对总传热系数理论值进行修正。经统计,模型修正后计算值与实测值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16%,其精度符合工程实际应用条件。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了不同参数对温降的影响趋势,发现油气水三相流管道的温降随产液量、含水率、气油比、环境温度的增大而减小。然后,使用多个气液两相流压降模型计算了油田现场混输管道的压降,误差分析表明杜克勒II法精度最高。基于最小二乘法对杜克勒II法修正后,计算值与实测值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可降至9.45%,适合工程应用。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混输管道的压降随产液量、气油比的增加而增大,当含水率大于转相点时,压降随含水率的升高而减小。接下来,将常温集输半径定义为管道全程无热能补充时起点压能驱使管内介质流动的距离。若常温集输半径大于管道长度,则该管道可以实施常温集输。在常温集输半径计算过程中,考虑管道热力特性与水力特性的相互影响,确定了常温集输半径的耦合计算方法,并就不同因素对常温集输半径的影响趋势开展了研究。同时采用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法确定了常温集输半径对不同因素的敏感性,选取其中最敏感的四个影响因素制作了常温集输半径图版,为油田常温集输工作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基于Visual Basic 6.0语言利用修正后的热力水力模型编制了油气水混输管道常温集输半径计算软件,其功能包括天然气物性参数计算、集油管道总传热系数计算、油气水混输管道热力计算、基于多种气液两相流压降模型的混输管道水力计算、基于热力水力耦合的混输管道常温集输半径计算。该软件界面友好,运行稳定,可为现场工作人员的日常管理提供便利。
汪德友[3](2020)在《机坪供油管网水力仿真》文中研究说明管道输送具有安全、经济、稳定等优势,在油品输送方面占据了重要地位。随着民航业的发展,大、中型机场的加油量日益增长,采用管线加油的方式已经成为主要加油方式。加油流量能否满足稳定、快速、安全的要求,关阀、断电等操作产生的水击波是否会影响管线安全等问题成为了关注的重点,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机坪供油管网进行水力计算及分析。然而,机坪供油管网中环状管网众多、流体流动方向具有随机性、阀门的启闭频繁等问题都给其水力仿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首先对机坪管网进行了稳态水力计算;其次,在稳态计算结果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阀门操作的工况进行了瞬态水力分析;最后,在MATLAB平台上开发了机坪供油管网水力仿真软件。在稳态水力计算部分,首先,根据机坪供油管网结构和流动的特殊性建立了枝环结合的混合管网;其次,基于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以及能量方程对机坪供油管网的稳态水力进行分析,其中管网中的环状管网水力参数采用节点压力法中的基于压力形式的牛顿迭代法进行计算;最后,将结果代入基本方程中进行校核,并用PipePhase软件对稳态结果进行了校核,两者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主要得到两点结论:1.随着加油栓开启个数的增加,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的压降均增加,但在枝环结合的混合管网中,枝状管网对应节点压力波动大于环状管网;2.在同一加油工况的前提下,采用大的管径,能显着提高管内各节点的压力;同时,在应对机场扩建时,大的管径能够满足更多扩建流量的供给。在瞬态水力计算部分,首先,调用稳态水力计算的结果作为瞬态计算的初始数据,其次,基于特征线法对不同的关阀工况进行了研究。基于文中模拟的工况进行分析,主要得到两点结论:1.关阀指数增加、关阀时间减小、出口流量变大都会使得阀门处的水击波峰值增加;2.关阀产生的最大瞬变流压力值出现在阀门处且在阀门完全关闭前。在软件开发部分,采用一个主界面以及两个子界面的方式,主界面划分为两个大的区域:功能选择区、数据输入及结果输出区,通过功能选择区的相应按钮可以分别调用稳态水力计算子界面和瞬态水力计算子界面。软件主要能够实现对机坪供油的稳态和瞬态水力计算。
高嘉良[4](2020)在《复杂油田污水系统调整改造调度决策优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污水系统是保证油田滚动生产的主要系统之一。随着我国陆上油田逐步进入三次采油阶段,多元并行开发方式下,部分油井采出污水普遍“见聚”现象日益突出,原水中成分复杂;含不同成分的污水原水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工艺,即通过各种功能各异的污水站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污水又要根据下游注水对水质需求的不同,处理到不同的深度。进而达到后续回注污水对水质的不同要求。脱水站、污水站和注水站之间通过污水管网进行污水调度。由此可见,油田污水系统为结构联通性相对复杂的流体网络,同一运行周期内存在不同级别、类型的多种调运管网共存,使得不同网域内站库即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在特殊情况下,如注水站启停泵、现有污水站改造、污水站新建或停产等,如何以最优方案将注水站所需水质、水量及时调运到位,以保证注水系统正常运行是各大油田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目前,油田污水系统的运行管理和调整改造调度决策均依托现场管理人员按经验调控,决策时间长,无法保证调度决策的最优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复杂油田污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油田污水系统调整改造调度决策优化技术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依托于对油田污水系统特有流体网络结构特性的分析,建立了管网水力分析计算数学模型,融合“图论思想”,基于广度优先搜索(BFS)形成了复杂油田污水系统水力计算分析方法。结合算法的有效遍历性,实现污水系统节点及管道单元的参数计算,运算效率高。其次,基于复杂油田污水系统常见的四种调整改造模式,即污水站库产能新建、注水站启停泵调整、现有站库调整、污水站库停产改造,以决策过程中系统总调度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以站库之间的调度水量为决策变量,以调整工作量约束、每种子模式运行特性约束、流量平衡约束、水质约束、站库处理能力等为约束条件,构建污水系统四种调整改造模式下的调度决策优化数学模型,根据模型的结构特点,结合可行性准则以及不可行解调整,建立了烟花算法(FWA)的求解策略。最后,基于软件工程学理论,采用面向对象的C#编程语言,在Visual Studio 2010程序开发平台中,嵌入组件式GIS技术进行软件编制,研制了“复杂油田污水系统调整改造调度决策”软件系统,实现了污水系统的水力计算分析、调整改造调度决策优化等决策功能。应用该软件对某区块污水系统的站库调整改造调度决策问题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在保证调度决策方案合理的同时,避免了污水站库产注不平衡、负荷不均衡、处理水质不达标的突出矛盾,在降低污水系统运行调度成本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了污水系统的决策效率以及运行管理水平。
孟繁琦[5](2020)在《A-S含蜡原油管道安全输送特性与流动保障方案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东北部某油田A-S管道输送的原油为高黏易凝的含蜡原油,其主要采用加热输送的方式运行。随着油田开发的年限增加,产量逐年递减,A-S管道即将面临低输量运行的问题,随时可能发生停流、管道能耗增大损坏设备、管道超压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油田管道的安全稳定运行生产。本文首先根据管道传热机制以及实际生产运行数据,考虑油流摩擦生热现象,研究了管道总传热系数具体计算方法,利用反算插值法修正总传热系数K值,据此建立了管道热力计算模型。在管道压降计算模型方面,分别利用达西公式和Pipephase软件中内嵌的各类压降模型数值模拟了水平管道的压降情况,对比确定最优压降模型。在此基础上,将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和误差分析,并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修正,建立了符合油田实际的外输油管道压降模型。经验证,水力、热力模型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满足预期模型精度,对降低油田能耗损失具有实际意义。其次,利用所建水力、热力模型,结合管道实际运行特性,开展了管道的水力、热力最小安全输量研究,明确了管道的安全运行界限。并针对管道最小安全输量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管道出站油温为管道安全输量的最重要控制因素,据此开发了便于油田可视化操作的最小安全输量A-S外输油管道安全输量计算软件,为原油低输量下安全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针对管道低输量运行现状,以所确定的管道安全输量为界限,分析设计了三种适用于该油田的管道安全保障方案,采用所建水力、热力模型,对方案进行数值模拟,确定最优掺水输送、增加中间加热站以及正反输送三种保障方案。最后通过经济对比,确定掺水输送为最终的管道安全保障方案,以保障管道安全经济运行。本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可对水力、热力模型进行修正,增加模型精度,可依据对管道的最小安全输量分析与计算,制定低输量下管道安全保障方案,为管道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以及技术支持。
李鑫伟[6](2018)在《安徽二期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的运行分析》文中指出以中国石化安徽二期成品油管道为例,依据成品油管道水力特性和顺序输送理论,对安徽二期成品油管道各管段油品流动和受力情况等数据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总结出适合各管段的水力计算公式,为配泵和高效节能运行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治中[7](2017)在《东临复线原油管道冬季运行方案研究》文中提出东临复线为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密闭加热输油管线,顺序输送混油(胜利油与进口油掺混)、进口油至临邑站。本文主要对东临复线冬季11月份至次年2月份的运行各月工况进行计算。对加热后的各方案进行能耗计算、再启动校核。从而选择东临复线冬季最优运行方案,达到保生产、低能耗的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东临复线顺序输送油品物性及粘温特性分析。所输进口油(除杰诺油、沙特重油)的粘度(50℃)均小于10mPa·s,沙特重油粘度(40℃)为18.68mPa·s,杰诺油粘度(50℃)15.11m Pa·s,油品密度约为0.87t/m3。胜利油、混合油(胜利:滨南:阿曼=90:10:20)反常点高于50℃,在50℃以下为非牛顿流体;杰诺油反常点为10℃,在10℃以上为牛顿流体,在10℃以下为非牛顿流体;混合油(胜利:阿曼=90:20)反常点为45℃,在45℃以上为牛顿流体,在45℃以下为非牛顿流体。对东临复线冬季11月份到次年2月份各月最后一个周期内的最危险时刻、最安全时刻的管线压降、站间流态进行计算。在各出站压力均不超过最高允许压力、再启动流量符合额定流量的运行要求下,选择混油不加热,进口油在滨州站加热至25℃的运行工况。以能耗最低为目标,对各加热方案进行定量对比分析。通过计算,4月份东临复线由目前运行的方案2调整方案8,电单耗增加11.85%,综合能耗下降33.95%。再启动压力5MPa下,最危险站间淄角-临邑仍然可以再启动成功。根据东临复线方案2、6、7、8中临邑站最危险时刻进站油温数据,核算鲁宁线水力、热力条件。鲁宁线12站运行时,调整至方案7综合能耗最低;鲁宁线10站运行时,调整至方案8综合能耗最低。
伍欣,张卓,杨诗怡[8](2017)在《输气管道摩阻系数计算方法》文中认为在工程中,水力摩阻系数的计算对输气管道水力计算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管道摩阻系数的经验计算公式众多,本文利用各个公式编程计算了摩阻系数,并与尼古拉兹实验所得到的摩阻系数对比,比较了各公式的误差大小,指出了其适用范围,为输气管道工程的设计提供了适用的摩阻系数计算公式。
李青青,董平省,陆美彤,王淏,高磊[9](2015)在《天然气管道工程设计中输气效率系数的取值》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气管道输气效率系数表征管道实际运行情况偏离理想计算条件的程度,其取值对管道的实际输送能力和管道工程的建设投资、运行维护费用等具有重大影响。为了保证管道在经济最优的情况下,在运行阶段依然能够达到设计输量,需要合理确定管道的输气效率系数。结合工程实例,对Colebrook-White(C-W)、潘汉德尔B等较为常见的几种水力摩阻计算公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对比分析;基于GB 50251-2003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中对采用潘汉德尔B摩阻计算公式时输气效率系数E的取值规定,校核了我国当前设计中采用C-W水力摩阻计算公式时,输气效率系数值取1的合理性;通过对输气效率系数的分析研究,给出了管径、管壁粗糙度及雷诺数不同的管道工程,在输气效率系数值取1的基础上所应做出的适当调整。
杨蕾[10](2015)在《新疆沙漠油田采出流体水平管流动规律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油田开发环境不断向沙漠、海洋和极地等偏远地区延伸,且所开发油田具有油层深、油质重、含水率高等特性,为减少工程投资、降低井口回压、提高油田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率,通常采用单管多相混输工艺对采出流体进行集输。针对新疆沙漠油田的环境特点及采出流体气油比与含水率较高的特征,非常有必要加强新疆沙漠油田采出流体的多相水平管流规律研究。基于国内外多相混输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的跟踪分析,以典型沙漠原油——石西原油为研究对象,测试分析其基本组成性质;根据新疆沙漠油田的多相集输操作及埋地管道的极端环境地温范围,搭建相应的多相水平管流模拟装置,模拟研究单相油流、油-气两相流、油-水两相流与油-气-水三相流在低温环境下的阻力特性及变化规律,分析了新疆沙漠原油多相流动摩阻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考虑到混输流体部分物性参数随沿程温度、压力而变化的特点,利用有限元的思想将集输管线划分为若干微元管,并分段迭代求解,用贝克方法预测多相流型及相应压降;考虑到气体焦耳-汤姆逊效应和液体摩擦生热的特点,建立混输温降预测模型,用VB6.0研编多相水平管流的水力与热力计算功能模块,实例证实了其可靠性,这对新疆沙漠原油在低温环境下集输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石西原油属轻质含蜡原油,20℃密度为812.3kg/m3,蜡含量为5.8%,凝点为14℃;反常点为25。C,油温低于反常点时遵从幂律流体流变模式,并具有剪切稀释性;石西原油单相水平管流动时,压降随油速的增加而增大,当环境温度和油速分别在15~0℃与0.37-0.42m/s或-5℃与0.30-0.37m/s时,压降略有降低,之后随油速增加而增大,相同流速下环境温度越低则压降越大,当其降至-5℃时压降显着增大;单相原油在不锈钢管中的压降比相同条件下的有机玻璃管中的压降一般高97.4%,且管壁上沉积的蜡晶沿流动方向逐渐增多;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掺气使流速增大的效应明显大于其减阻效应,油气混输压降均高于单相油流的压降;在相同油相折算速度下,管道压降随气相折算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当折算气速超过1.32m/s后,压降将显着增大;当折算气速相同时,折算油速越高其流动压降越大;油水流动条件下油水乳化的反相点约为45%,当掺水量低于反相点时,油水流压降随掺水量增加而增大,反之,压降随掺水量增加而显着降低,且掺水温度的提高将有效降低压降;当折算液速相同时,油气水三相混输压降随折算气速的增加而显着增大;在折算气速一定时,折算液速越大则混输压降越大;当油、气流量相同时,油-气两相流比油-气-水三相流的压降一般高56.2%,且气油比越大时两者差距也越大,故油气混输中掺入适量的水对管路输送具有一定的改进作用;研编的多相流热力与水力计算功能模块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其预测值与文献报道值的误差较低,与实验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31.81%,且在气量适中时误差较小。
二、紊流混合摩擦区的水力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紊流混合摩擦区的水力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优化理论的输油管道泄漏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反瞬态分析法研究现状 |
1.2.2 管道模型参数校正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输油管道仿真模型求解 |
2.1 引言 |
2.2 管道流动基本关系 |
2.2.1 连续性方程 |
2.2.2 动量方程 |
2.2.3 能量方程 |
2.3 摩阻系数计算 |
2.4 油品物性计算 |
2.4.1 密度 |
2.4.2 粘度 |
2.4.3 比热容 |
2.5 四阶龙格-库塔法流体动力学模型求解 |
2.6 仿真实验验证 |
2.6.1 PNS软件简介 |
2.6.2 模型参数与计算结果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优化理论的输油管道泄漏检测技术 |
3.1 引言 |
3.2 基于优化理论的输油管道泄漏定位模型 |
3.2.1 供水管网反瞬态分析法简介 |
3.2.2 输油管道泄漏工况分析 |
3.2.3 泄漏定位模型建立 |
3.3 遗传算法求解 |
3.3.1 遗传算法基本概念 |
3.3.2 遗传算法设计与实现 |
3.3.3 计算流程 |
3.4 权重因子对比与优选 |
3.4.1 泄漏模型1定位结果 |
3.4.2 泄漏模型2定位结果 |
3.4.3 泄漏模型3定位结果 |
3.4.4 泄漏模型4定位结果 |
3.5 基于优化理论的输油管道泄漏报警模型 |
3.5.1 泄漏工况识别原理 |
3.5.2 泄漏报警模型修正 |
3.5.3 泄漏报警流程 |
3.6 实验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输油管道模型参数校正技术 |
4.1 引言 |
4.2 仿真模型参数不准确性分析 |
4.3 参数敏感性分析 |
4.3.1 参数偏差模型1计算结果 |
4.3.2 参数偏差模型2计算结果 |
4.3.3 参数偏差模型3计算结果 |
4.3.4 参数灵敏度计算 |
4.4 参数校正模型 |
4.4.1 单参数校正模型 |
4.4.2 双参数校正模型 |
4.5 计算流程 |
4.6 实验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泄漏检测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引言 |
5.2 程序功能 |
5.3 程序设计流程 |
5.4 室内环道实验验证 |
5.5 现场验证 |
5.5.1 第一次放油实验 |
5.5.2 第二次放油实验 |
5.5.3 第三次放油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油田多相混输管道热力水力特性及常温集输半径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油气水混输管道热力计算研究现状 |
1.2.2 油气水混输管道水力计算研究现状 |
1.2.3 油气水混输管道集输半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油气水三相流管道热力特性 |
2.1 热力模型构建 |
2.2 总传热系数计算 |
2.3 热力模型中相关参数计算 |
2.4 热力模型修正及验证 |
2.4.1 模型修正 |
2.4.2 模型验证 |
2.5 温降影响因素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气水三相流管道水力特性 |
3.1 水力模型构建 |
3.1.1 杜克勒Ⅰ法 |
3.1.2 杜克勒Ⅱ法 |
3.1.3 Beggs-Brill法 |
3.1.4 Baker法 |
3.2 水力模型中相关参数计算 |
3.3 模型计算精度对比 |
3.4 杜克勒Ⅱ法修正及验证 |
3.4.1 模型修正 |
3.4.2 模型验证 |
3.5 压降影响因素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气水三相流管道常温集输半径图版制作 |
4.1 常温集输半径计算方法 |
4.2 常温集输半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产液量对集输半径的影响 |
4.2.2 含水率对集输半径的影响 |
4.2.3 起点温度对集输半径的影响 |
4.2.4 起点压力对集输半径的影响 |
4.2.5 环境温度对集输半径的影响 |
4.3 常温集输半径图版制作 |
4.3.1 集输半径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4.3.2 集输半径图版绘制 |
4.4 常温集输半径图版现场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热力水力及常温集输半径计算软件编制 |
5.1 编程语言 |
5.2 软件运行环境要求 |
5.3 软件总体框图 |
5.4 软件功能 |
5.4.1 软件主界面 |
5.4.2 天然气物性参数计算模块 |
5.4.3 集油管道总传热系数计算模块 |
5.4.4 油气水三相流管道热力计算模块 |
5.4.5 油气水三相流管道水力计算模块 |
5.4.6 油气水三相流管道常温集输半径计算模块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3)机坪供油管网水力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稳定流和瞬变流基本理论 |
2.1 概述 |
2.2 管网稳定流基本理论 |
2.2.1 基本假设 |
2.2.2 基本方程 |
2.3 管网瞬变流基本理论 |
2.3.1 水击波速的计算 |
2.3.2 特征线方程 |
2.3.4 边界条件 |
2.3.5 时步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坪供油管网稳态水力计算 |
3.1 稳态水力模型的建立 |
3.1.1 供油管网结构及参数 |
3.1.2 加油泵型号及参数 |
3.1.3 加油单数据表 |
3.2 稳态水力模型的求解 |
3.2.1 枝状管网计算步骤 |
3.2.2 环状管网计算步骤 |
3.2.3 结果分析 |
3.3 稳态水力模型的校核 |
3.3.1 校核基本方程 |
3.3.2 Pipe Phase校核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坪供油管网瞬态模拟 |
4.1 枝状管段瞬态模拟 |
4.1.1 基本参数 |
4.1.2 计算过程 |
4.1.3 结果分析 |
4.2 混合管网瞬态模拟 |
4.2.1 时步的计算 |
4.2.2 初始条件 |
4.2.3 关阀工况模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力仿真软件开发 |
5.1 APP工具箱 |
5.2 枝状管段水力仿真软件 |
5.2.1 界面设计 |
5.3 混合管网水力仿真软件 |
5.3.1 主界面设计 |
5.3.2 子界面设计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复杂油田污水系统调整改造调度决策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管网系统水力计算研究现状 |
1.2.2 管网系统调度决策优化研究现状 |
1.2.3 优化算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复杂油田污水系统简介 |
2.1 复杂油田污水系统简述 |
2.1.1 复杂油田污水来源 |
2.1.2 复杂油田污水组成 |
2.1.3 油田污水处理工艺简述 |
2.2 复杂油田污水系统流程 |
2.3 复杂油田污水系统处理工艺流程 |
2.3.1 普通水驱污水站工艺流程 |
2.3.2 聚驱污水站工艺流程 |
2.3.3 三元复合污水站工艺流程 |
2.3.4 深度污水站工艺流程 |
第三章 复杂油田污水系统水力分析计算方法 |
3.1 污水系统单元数学模型 |
3.1.1 管元的数学模型 |
3.1.2 管网节点单元的数学模型 |
3.1.3 输水泵的数学模型 |
3.1.4 污水站库负荷率数学模型 |
3.1.5 污水站库含聚浓度数学模型 |
3.1.6 污水粘度模型 |
3.2 基于广度优先搜索的水力分析计算方法 |
3.2.1 图论分析 |
3.2.2 广度优先搜索 |
3.2.3 基于广度优先搜索的管网水力计算求解 |
第四章 复杂油田污水系统调整改造调度决策优化 |
4.1 污水站库产能新建决策优化数学模型建立 |
4.1.1 目标函数 |
4.1.2 约束条件 |
4.2 注水站启停泵调整决策优化数学模型建立 |
4.2.1 目标函数 |
4.2.2 约束条件 |
4.3 现有站库调整决策优化数学模型建立 |
4.3.1 目标函数 |
4.3.2 约束条件 |
4.4 污水站库停产改造决策优化数学模型建立 |
4.4.1 目标函数 |
4.4.2 约束条件 |
4.5 基于烟花算法的优化模型求解 |
4.5.1 烟花算法简介 |
4.5.2 可行性准则 |
4.5.3 烟花算法求解 |
第五章 复杂油田污水系统调整改造调度决策系统开发 |
5.1 调度决策系统开发运行环境 |
5.2 软件总体体系框架 |
5.3 软件特色 |
5.4 软件功能模块 |
5.4.1 文件管理模块 |
5.4.2 图形建模模块 |
5.4.3 生产数据管理模块 |
5.4.4 污水系统仿真水力分析计算模块 |
5.4.5 污水系统调整改造调度决策优化模块 |
5.4.6 流量修正模块 |
5.4.7 辅助工具及帮助指南模块 |
第六章 应用实例 |
6.1 实例一:W9#聚驱污水站产能新建调度决策优化方案 |
6.1.1 运行现状水力计算分析 |
6.1.2 W9#聚驱污水站调度决策 |
6.1.3 系统辅助调度决策 |
6.1.4 决策优化结果分析 |
6.2 实例二:XS注水站停泵调度决策优化方案 |
6.2.1 运行现状水力计算分析 |
6.2.2 XS注水站停泵调度决策 |
6.2.3 系统辅助调度决策 |
6.2.4 决策前后对比及优化结果分析 |
6.3 实例三:W-D-23#深度污水站新建管线调度决策优化方案 |
6.3.1 运行现状水力计算分析 |
6.3.2 W-D-23#深度污水站新建管线调度决策 |
6.3.3 系统辅助调度决策 |
6.3.4 决策前后对比及优化结果分析 |
6.4 实例四:W1#水驱污水站停产改造调度决策优化方案 |
6.4.1 运行现状水力计算分析 |
6.4.2 W1#水驱污水站停产改造调度决策 |
6.4.3 系统辅助调度决策 |
6.4.4 决策前后对比及优化结果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A-S含蜡原油管道安全输送特性与流动保障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输油管道热力研究现状 |
1.2.2 输油管道水力研究现状 |
1.2.3 输油管道安全输量研究现状 |
1.2.4 输油管道安全保障方案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A-S外输油管道热力水力特性 |
2.1 A-S外输油管道运行现状 |
2.2 A-S外输油管道热力特性 |
2.2.1 管道轴向温降普适计算模型 |
2.2.2 管道热力特性影响因素 |
2.3 A-S外输油管道K值计算方法 |
2.3.1 传热系数K值计算模型 |
2.3.2 总传热系数K值特性 |
2.3.3 制定全年总传热系数K值选用表 |
2.4 A-S外输油管道热力模型修正 |
2.5 A-S外输油管道水力特性 |
2.5.1 基于达西公式的管道压降修正模型 |
2.5.2 基于Pipephase软件的管道压降修正模型 |
2.5.3 压降修正模型误差分析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S外输油管道安全输量的界定 |
3.1 热力安全输量 |
3.2 水力安全输量 |
3.2.1 管道工作特性曲线 |
3.2.2 水力最小安全输量计算 |
3.3 管道最小安全输量 |
3.4 管道安全输量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3.4.1 敏感性分析基本理论 |
3.4.2 敏感性分析的具体方法 |
3.4.3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方案设计 |
3.4.4 单因素敏感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S外输油管道安全输量计算软件开发 |
4.1 软件整体结构 |
4.2 软件运行环境要求 |
4.3 软件功能 |
4.3.1 基本信息查询 |
4.3.2 生产信息录入 |
4.3.3 最小输量分析 |
4.4 实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A-S外输油管道安全保障运行方案 |
5.1 管道运行现状 |
5.2 管道安全保障方案介绍 |
5.3 管道安全运行保障方案设计 |
5.3.1 方案一:掺水输送 |
5.3.2 方案二:新建加热站 |
5.3.3 方案三:正反输送 |
5.4 方案经济性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6)安徽二期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的运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安徽二期管道概况 |
2 临界雷诺数Re、混油临界雷诺数Rec和临界流量Qc的计算 |
2.1 临界雷诺数Re的计算 |
2.2 混油临界雷诺数Rec的计算 |
2.3 临界流量Qc的计算 |
3 沿程水力计算 |
4 结语 |
(7)东临复线原油管道冬季运行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冷热原油顺序输送管道现状 |
1.2.2 冷热原油顺序输送管道温度场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冷热原油顺序输送及停输再启动数理模型 |
2.1 水力模型 |
2.1.1 输油管道压能损失 |
2.1.2 顺序输送能量平衡方程 |
2.2 冷热原油顺序输送模型 |
2.3 停输温降模型 |
2.4 再启动模型 |
第三章 东临复线概况及基础数据 |
3.1 概况 |
3.2 资源配置 |
3.2.1 资源流向 |
3.2.2 资源配置 |
3.3 管输原油物性 |
3.3.1 进口油输量及物性 |
3.3.2 胜利油及混油物性 |
3.3.3 输送工艺参数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东临复线运行工况分析 |
4.1 混油、进口油均不加热 |
4.1.1 批次A工况分析 |
4.1.2 批次B工况分析 |
4.2 进口油滨州站出站加热至20℃出站 |
4.2.1 批次A工况分析 |
4.2.2 批次B工况分析 |
4.3 进口油滨州站出站加热至25℃出站 |
4.3.1 批次A工况分析 |
4.3.2 批次B工况分析 |
4.4 进口油滨州站出站加热至30℃出站 |
4.4.1 批次A工况分析 |
4.4.2 批次B工况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东临复线加热方案 |
5.1 基础数据及运行方案 |
5.2 东临复线最危险时刻的压力降统计 |
5.3 东临复线最危险时刻的再启动流量 |
5.4 鲁宁线工艺核算 |
5.5 综合能耗对比 |
5.6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输气管道摩阻系数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尼古拉兹曲线 |
2 摩阻系数公式编程计算及评价 |
2.1 水力光滑区 (光滑管紊流) |
2.2 混合摩擦区 (部分粗糙管紊流) |
2.3 水力粗糙区 (完全粗糙管紊流) |
3 结论 |
(9)天然气管道工程设计中输气效率系数的取值(论文提纲范文)
1输气管道水力计算 |
1.1水力计算基本公式 |
1.2不同摩阻公式计算结果差异分析 |
2输气效率系数 |
2.1输气效率系数的定义 |
2.2各国输气效率系数的取值 |
3中国输气管道设计中E的取值 |
3.1中国输气管道雷诺数分布 |
3.2根据C-W公式和潘汉德尔B公式确定E值 |
4粗糙度及管径对输气能力的影响 |
4.1绝对粗糙度对输气能力的影响 |
4.2管径对输气能力的影响 |
5结论 |
(10)新疆沙漠油田采出流体水平管流动规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平管中多相流流型研究 |
1.2.2 水平管中多相流混输压降研究 |
1.2.3 多相流混输温降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内容 |
2.1.1 实验油样 |
2.1.2 实验内容 |
2.2 油样特性测试 |
2.2.1 密度 |
2.2.2 凝点 |
2.2.3 族组分含量 |
2.2.4 流变特性和黏温特性 |
2.3 油气水低温管流特性模拟 |
2.3.1 实验装置 |
2.3.2 实验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石西原油及其多相管流实验模拟 |
3.1 单相油管流特性 |
3.1.1 流速的影响 |
3.1.2 环境温度的影响 |
3.1.3 管材的影响 |
3.2 油-气混输管流特性 |
3.3 油-水混输管流特性 |
3.3.1 油水比的影响 |
3.3.2 掺水温度的影响 |
3.4 油-气-水混输管流特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平混输管道水力与热力计算 |
4.1 水平混输管道温降公式推导 |
4.2 水平混输管道常用压降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
4.2.1 洛克哈特-马蒂内利方法 |
4.2.2 杜克勒方法 |
4.2.3 穆贾沃-饶方法 |
4.2.4 贝克方法 |
4.3 计算式相关参数的确定 |
4.3.1 气体物性参数 |
4.3.2 液体物性参数 |
4.3.3 气液混合物的物性参数 |
4.3.4 焦耳-汤姆逊系数 |
4.3.5 总传热系数 |
4.4 混输管道计算程序的编制 |
4.4.1 程序的开发环境 |
4.4.2 程序计算流程 |
4.4.3 程序编制 |
4.4.4 实例运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紊流混合摩擦区的水力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优化理论的输油管道泄漏检测技术研究[D]. 华东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油田多相混输管道热力水力特性及常温集输半径计算方法研究[D]. 黄作男.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机坪供油管网水力仿真[D]. 汪德友.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4]复杂油田污水系统调整改造调度决策优化技术研究[D]. 高嘉良.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A-S含蜡原油管道安全输送特性与流动保障方案研究[D]. 孟繁琦.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6]安徽二期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的运行分析[J]. 李鑫伟. 石油库与加油站, 2018(01)
- [7]东临复线原油管道冬季运行方案研究[D]. 马治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7)
- [8]输气管道摩阻系数计算方法[J]. 伍欣,张卓,杨诗怡. 计量技术, 2017(06)
- [9]天然气管道工程设计中输气效率系数的取值[J]. 李青青,董平省,陆美彤,王淏,高磊. 油气储运, 2015(08)
- [10]新疆沙漠油田采出流体水平管流动规律模拟研究[D]. 杨蕾.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8)
标签:输油管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