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份问卷看大学英语教学

从两份问卷看大学英语教学

一、从两份问卷调查窥探大学英语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程秀娟[1](2021)在《师生合作评价对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课改的引领下,英语写作评价所受重视程度逐渐增大,并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点性研究课题。2016年,文秋芳教授提出一种新式的评价模式——师生合作评价,这一模式融合了自我评价、小组互评等多种反馈形式,在外语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英语写作是一项复杂的认知与情感活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写作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完成英语写作任务的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虽然已有众多学者对师生合作评价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但有关其对英语学习者的写作自我效能感是否具有影响目前还未得到相关的关注与探讨。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师生合作评价对学习者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应用文写作为例,探究了下列两个主要问题:(1)与传统的教师评价模式相比,师生合作评价模式对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如果是,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2)师生合作评价模式对高、中、低不同水平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都有哪些差异化特征?本研究采取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选择临沂市某学校高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作为研究对象,每班人数相同,均为54人,总人数为108人。随机选取其中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并选择师生合作评价模式来开展教学;另一班作为对照班,选择传统的教师评价模式来开展教学。教学实验周期为3个月,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依据既定要求完成写作任务共5次。教学实验完成以后,笔者结合两班的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数据,采取SPSS 26.0来进行统计分析,所得结论如下:(1)与传统的教师评价模式相比,师生合作评价模式对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存在显着性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其写作任务自我效能感与技能自我效能感这两个维度。(2)师生合作评价模式对高、中、低不同英语水平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具有一致性,高水平和中等水平组学生提升显着,而低水平组学生提升不显着。本研究表明,在高中写作教学中运用师生合作评价模式可以显着地提高学习者的写作自我效能感,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教师在师生合作评价的课堂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其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写作评价氛围,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其写作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与此同时,对其英语写作能力以及写作水平的提高产生积极地影响。

楚慧杰[2](2021)在《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英语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与英语听、说、读技能相比,英语写作过程具有更复杂的心理、语言学和文化等机制,因而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我国中学英语教师的难题。伴随着21世纪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学科育人理念的深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如何解决传统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试价值倾向、过度依赖某种方法或模式和缺乏语言实践活动等问题,建构以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以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21世纪英语写作教学转型的研究课题。因此,为顺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理念更新对英语学科写作教学改革的需求,本研究在基于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深化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需要及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思考之上,采用多学科视角,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及个案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基础阐释和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对拓宽我国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视域、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写作教学观和形成个人的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理论、以及丰富我国外语写作教学的理论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分析了英语写作教学的基本概念,认为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就是通过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对社会、生活和学习所需的书面交流的技能,培养学生能够通过书面语言自由表达意义和进行交流的能力。英语写作教学对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促进语言知识内化和思维发展、重建学生的可能生活有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从写作的心理过程、语言哲学依据、文化基础和教学法基础四个部分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重点探索:揭示了英语写作的心理过程机制;语言的结构(语形)、语言的意义(语义)和语言的使用(语用)等语言逻辑关系;英语写作超越“工具性”通达“人文性”的文化内蕴,进一步明晰了英语写作教学的本质内涵;同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英语写作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后方法论”视角的必要性,为构建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为进一步厘清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建构的现实基础和实践依据,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英语写作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学活动过程和教学方法等维度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分别发放了 343份教师问卷和700份学生问卷,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发现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尚未落实;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侧重应试训练;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经分析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本研究在阐述理论基础和揭示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从教学理念、方法论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对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探索:一是对“知识为本”和“素养为本”两种不同课堂教学价值取向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英语写作教学应坚持“素养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及其教学;二是在阐释“后方法”是对“方法”的一种超越与重建,后方法视角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是一种不局限于理论原则、注重情境、重视教师进行理论建构和以学生素养发展为本的教学的基础上,倡导英语写作教学应打破以往英语写作教学中“迷信”某种固定原则、方法或模式的传统,建立一种强调教学活动的情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方法论视角,以复杂性的思维审视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而解决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遭遇的困境;三是提出了实现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的三个关键途径:提倡写作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出应通过写作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学习活动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获得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并提出英语写作是基于跨文化理解的表达。对以“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的探讨,既需要从多学科的理论角度对素养为本的英语写作教学进行深入剖析,也需要基于教学实践进行反复、不断的探索。本研究对此进行尝试,以期望能探索出一条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中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写作教学之路。

明月[3](2021)在《职前对外汉语教师TPACK现状调查研究 ——以冀辽两省三所院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和教育信息化推动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愈发密切。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在新时代下重新思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是关于技术与教学关系的一个有益思考框架,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知识基础。职前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要储备力量。了解职前对外汉语教师的TPACK现状,有助于其专业成长,为其教学和培训提供有益参考。本文以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的在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以下四个问题:一.职前对外汉语教师的TPACK现状;二.本科专业对其TPACK水平的影响;三.实习经历对其TPACK水平的影响;四.教育技术课程学习对其TPACK水平的影响。本研究主要以Punya Mishra和Matthew J.Koehler提出的TPACK框架为理论基础,并以其研制的问卷为根基,编制了“职前对外汉语教师TPACK调查问卷”,了解职前对外汉语教师的TPACK现状。针对职前对外汉语教师TPACK现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1)职前对外汉语教师的TPACK各维度平均分在3.74-3.87之间,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知识掌握较均衡。在二级维度上,其高低顺序依次为:态度>反思>掌握>应用,部分被试在TPACK的掌握和应用维度欠佳。(2)本科专业差异对职前对外汉语教师的TPACK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3)有无实习经历对职前对外汉语教师的TPACK水平有影响。具体来看,有实习经历的职前对外汉语教师在多个维度得分高于无实习经历的职前对外汉语教师。(4)是否学习过相关教育技术课程对职前对外汉语教师的TPACK水平有影响。具体来看,学习过教育技术相关课程的职前对外汉语教师在多个维度优于为学习过相关课程的被试。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主要可从教学管理、课程培训、教师自身三方面提高这一群体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从而迎接时代的挑战。

左洁[4](2020)在《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实效性对比研究 ——以“南邮”和“南航”为例》文中指出在国家倡导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鼓励高校“依校定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是实现英语专业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理工类院校着眼于本校理工特色,对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在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本研究首先回顾了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以问卷和结构性访谈的方式对选定的两所理工类院校(“南邮”和“南航”)英语专业相关师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研究:一、英语专业指导性文件从《大纲2000》到《国标》,为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何种启示?二、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现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现状如何?三、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开设的校本课程实施效果怎样?基于上述研究问题,本文首先对两份英语专业指导性文件(《大纲2000》和《国标》)进行了要素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国标》放宽了高校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权限,强调英语专业的人文属性,倡议将英语专业校本课程拓展到专业核心课程和培养方向课程等;同时,《国标》还强调了现代教育技术对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呼吁各高校创新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等,并对英语专业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其次,笔者通过对两校英语专业培养文件的梳理,对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现状等进行了调研。调研发现: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在校本课程设置体系建设、语言能力与本校理工特色知识的学习步调、“英语+专业方向”培养特色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发现为其后的访谈研究等提供了初步的调研基础。接着,本文采取问卷和访谈法,借助校本课程实效性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对两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的实施状况与效果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一方面,从两校的的对比调研来看,在校本课程开设及其意义、校本课程目标和内容、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过程的认识与态度上,两校英语专业存在显着性差异;南航英语(民航业务)专业学生在学习效果、跨学科知识学习能力和对未来发展的帮助等方面均高于南邮英语专业。另一方面,两校英语专业师生对校本课程的总体评价一般;校本课程目标不够清晰,课程内容艰深,缺乏情境呈现和实际运用的机会和平台;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校本课程课堂氛围与教师跨学科专业素养较为满意,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而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模式,以及与企业对接的实践教学有待普及;当前校本课程的评估手段不合理,对阶段性测验、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形成性评价重视不够;校本课程教师队伍中“双师型”师资明显不足等。最后,我们就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尝试对提升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效性提出了如下改进建议:革新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理念;构建英语专业校本课程体系,凸显理工特色;寻求校本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建立动态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整合英语专业校本课程教师队伍等。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研究涉及面广,各校校本课程开发和运用都会经历一个不断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过程。因此,本文的研究旨在抛砖引玉,以期为未来的校本课程研究提供启示。

丁玲[5](2020)在《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的翻转课堂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依托计算机技术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形成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流程,并在多个领域教学中得到运用。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英语教学研究现状,我们了解了国内外研究在研究数量、研究内容、研究结果以及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异同。同时,我们注意到,国内对英语学习者在翻转课堂中满意度的探索还有待加强,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为了弥补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不足,本研究从学生的满意度角度出发,探究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情况以及影响满意度的因素,以期为基于翻转课堂的英语教学提供借鉴。本研究以来自南京四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以及相关任课老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的方法,旨在回答以下五个问题:一、国内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满意度情况如何?二、课前、课中和课后满意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三、学生的满意度在性别、专业、年级、英语水平上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四、学生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满意度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五、学生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英语水平方面具有什么样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学生对翻转课堂各个阶段的满意度均超过了一般水平,其中最高的为课中满意度,总均值达到了3.56,其次为课前满意度,最低为课后满意度;第二,课前、课中和课后满意度两两之间都存在正相关关系;第三,学生在各阶段的满意度在不同性别、专业、年级和英语水平上都存在显着差异;第四,学生预期并不会直接影响学生满意度水平,而是通过感知质量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对满意度产生影响,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会对学生满意度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满意度,但是可以通过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这两个中介变量对学生的满意度产生影响。第五,学生预期、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英语水平方面存在显着的差异性。本研究对于提高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改善翻转课堂英语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一,教育者需重视英语学习情境的创设,重视翻转课堂三个阶段之间的衔接过渡,将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注重课前和课中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课后阶段的教学;第二,教育者需不但需要重视英语的工具性,还需重视其人文性,满足学生语言学习的双重需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完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教育者还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对满意度和学习效果产生的影响,实现个性化教学;第四,教育者可依靠构筑学习共同体和科学的评价的体系,营造英语交流和学习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第五,教育者除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外,还需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学生和课程性质,采取不同的翻转策略,做到“翻转有度”。在理论价值上,本研究构建了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自建了“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量表”和“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对翻转课堂的满意度影响因素量表”。在实践价值上,有助于了解学生对英语翻转课堂的实际感受和需求,促使教育者发现翻转课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为以后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英语翻转课堂提供现实依据。

李雪婷[6](2020)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听,说,读,写,翻译”是英语教学的五个主要方面,其中写作是最难掌握的语言技能之一。事实证明,学生的作文中总会出现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何将学生犯下的各种错误系统化,并使之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宝贵资源,是学者和英语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因此对于写作错误的整理、归类以及分析错误成因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选取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非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年级英语A班的218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收集了学生英语作文218篇(共计42662个单词),自建了小型语料库;并以对比分析理论、错误分析理论以及中介语理论为基础,进行了文本分析和数据统计,并结合问卷调查的分析方法,探讨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本文主要回答以下四个研究问题:(1)此次调查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写作文本中出现的常见错误是什么,写作错误与成绩呈何种相关性?(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是什么?(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作文文本中的写作错误成因是什么?(4)问卷调查中的四个维度(写作态度、写作习惯、写作难点、教师批改方式)与学生英语写作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就错误量的总体分析而言,两个年级的词汇(wd)错误最多,词形(fm)错误量位居第二,句子(sn)的错误量位居第三。大一、大二英语作文中的错误量与学生的作文成绩之间存在着极高的负相关关系。此外,大二年级在词形(fm)、词汇(wd)、动词短语(vp)、名词短语(np)、搭配(cc)、介词(pp)和副词(ad)这七个维度上的错误量多于大一年级,在其余如句子(sn)、代词(pr)和形容词(aj)这三个维度上,大二年级的错误量少于大一年级。问卷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且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写作很感兴趣,并认为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写作训练,但是大部分学生觉得英语写作有难度,体现在词汇量不大,语法运用能力不足,句子结构比较单一,中式英语反复出现等。此外,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学生写作错误出现的深层原因是由于学生自身不良的写作态度与写作习惯造成了写作的错误,以及学生难以掌握的写作难点导致了写作错误的产生。在本文的最后一章,笔者通过从以上调查中得到的反馈,对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教师应增加并强化目标语言的输入,使学生深入了解英汉文化差异,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2)教师要重视语言基础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目标语规则,降低语内迁移的影响;(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交际策略,避免过度使用回避策略;(4)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与态度;(5)加强学生英语写作方面的教学指导与训练。此外,笔者建议教师根据不同的错误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本文还为大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提供如下建议: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注意卷面整洁和书写规范;注重英语思维训练;鼓励广泛阅读;加强写作训练,利用批改网批改等。由于研究样本量较少,目标学校单一等,本文以上结论尚有待未来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王玉琦[7](2020)在《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英语写作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语言技能之一,也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教师教学方法传统、学生写作积极性不高等现象。因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可以引导学生“画出”自身思维过程,有助于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本研究以图式理论、知识可视化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展开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旨在探讨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思维导图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对初中生整体英语写作水平有何影响?(2)思维导图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对初中生写作词汇、内容、语法结构这三方面有何影响?(3)思维导图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对初中生写作兴趣有何影响?本研究以曲阜市某校初中七年级两个平行班共9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6周的写作教学实验。通过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旨在检验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在实验过程中,两个平行班分别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实验班将运用思维导图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控制班在写作教学中不涉及任何有关思维导图训练。本研究基于写作教学实验、实验前后测作文成绩、调查问卷以及访谈反馈,得出以下三个结论:(1)实验班与控制班学生英语作文后测成绩存在明显差异(p=0.001),由此可见思维导图写作教学模式能够更有效提高学生整体写作水平。(2)该教学模式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表现在写作词汇(p=0.008)和写作内容(p=0.003)这两方面,而在写作语法结构(p=0.097)方面差异不明显。据此得知该教学模式在学生写作词汇与写作内容方面提升效果较为显着,而在学生写作语法结构方面影响不大。(3)大部分学生接受思维导图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头脑风暴、构建图式等方式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信心。本研究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英语写作课堂中,旨在补齐学生英语学习短板,激发写作兴趣,并为目前写作教学模式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白雪[8](2020)在《“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高校外语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战略、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高校生源英语水平、英语能力评价标准以及外语人才培养渠道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外语教育任务主要是由大学英语课程来承担的,笔者认为,很有必要从需求端对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任务进行调查分析,也很有必要从供给端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课程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可以明确设置大学英语课程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课程未来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可以明确我国高等外语教育的起点和条件。本研究提出了两个问题:(1)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主要面临着哪些方面需求?(2)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实际状况如何?针对问题(1),笔者首先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课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概念进行定义并确定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的两个维度,即课程需求调查和课程设置调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结构)。然后,笔者对需求分析理论和研究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设定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需求分析研究的维度。同时,笔者对近三年来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需求调查研究结果进行了二次分析,从中总结出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需求的基本状况,并以此作为本研究大学英语课程需求调查的基础。依据上述需求分析研究的维度,笔者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全国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有关外语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调查,采用本文设计的问卷对高校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需求进行调查,采用网络调查法对应届本科生校招岗位要求中的外语内容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1)在课程目标方面,高校本科生培养是以普通人才为主、高端人才为辅,这与社会用人单位对应届本科生的需求状况吻合;社会用人单位和高校学生对CET考试成绩非常注重,然而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本科生没有做出相关要求;部分专业对本科生英语水平要求偏高。(2)在课程内容方面,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对大学英语做出了知识、能力的区分,但是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注重的是英语能力;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最注重的是阅读和口语,学生注重的是口语和阅读,而社会用人单位最注重的是口语和写作;通用英语内容是基础,但是各方更重视的是学术英语,尤其是文献阅读;部分专业对跨文化交际英语内容有强烈兴趣,而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此需求较少。(3)在课程结构方面,各方对通用英语课程的需求最大,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各方对学术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最为重视;大学英语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松散,与专业课程关系不密切。针对问题(2),笔者依据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的维度,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双一流”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状况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通过大学英语教师访谈,设计出教师调查问卷,对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状况进行了调查。依据这两个调查的结果和上述需求调查的结论,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1)在课程需求方面,存在着各方对课程目标需求的分化、对英语能力需求的变化以及对英语内容需求的差异化等问题。(2)在课程结构方面,存在部分专业对学生英语能力要求过高以及英语课程之间关系不清等问题。(3)在课程内容方面,存在不同类课程的内容同质化、具体课程繁多以及“金课”数量偏少等问题。(4)在课程结构方面,存在大学英语课程结构隐性化、固定化以及课程功能和管理错位等问题。针对上述高校设置大学英语课程时面临的问题,笔者提供了相应的参考建议。本研究的成果有助于高校课程管理者、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理解“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需求变化以及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对高校立足于我国外语教育现状并着眼于其未来的发展,建设兼顾满足现实需求和引领发展、兼顾培养一流人才和各层次人才协同发展、兼顾高校各具特色和高校服务于国家战略等多层次需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此外,本研究也为研究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提供了方法和路径参考。因为数据来源局限性等问题,本研究提出的观点和论据只是一家之言,还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的讨论只涉及了其中部分内容,希望后续研究者能从教材、师资、课堂教学等角度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为我国大学英语课程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张傅博[9](2020)在《基于认知负荷的教学设计对挺身式跳远学习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基于认知负荷理论,以挺身式跳远为实验任务,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对挺身式跳远的学习过程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在挺身式跳远的学习,对实验组安排挺身式跳远理论知识的学习及进行挺身式跳远学习意义的强化与引导,课堂上学生进行自评与小组互评、鼓励的方案,促进学生的自我解释学习,研究认知负荷原理下挺身式跳远的优化教学设计,对挺身式跳远运动技能学习及学生心理负荷产生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得如下实验结果:1.基于认知负荷的挺身式跳远的优化教学设计在实施后,有利于降低学生对挺身式跳远的认知负荷,帮助学生快速建立挺身式跳远技术动作的表象和概念,促进学生挺身式跳远技术的高效掌握,证实了认知负荷理论在挺身式跳远的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2.基于认知负荷的挺身式跳远的优化教学设计在实施后,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挺身式跳远动作概念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挺身式跳远正确技术动作的有效认知,进而促进学生挺身式跳远运动技能的有效掌握。3.基于认知负荷的挺身式跳远的优化教学设计在实施后,学生挺身式跳远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能力较高,增强学生参与挺身式跳远学习的自信心。4.基于认知负荷的挺身式跳远的优化教学设计在实施后,能够有效优化学习材料,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优化教学进程,使学生付出合理的心理努力程度,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伍亭燕[10](2020)在《基于需求分析的中职院校旅游英语课程设计研究 ——以广西机电技师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到我国旅游。为了更好地服务外国游客,既懂得旅游知识,又精通旅游英语的人才受到旅游行业的青睐。基于需求理论展开《旅游英语》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然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我国中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并没有根据学生和旅游行业的需求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导致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无法提高,无法满足旅游行业需要。基于此,本文对中职院校《旅游英语》课程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中职院校在校学生、毕业生、教师和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结果归纳中职院校《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基于需求分析理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估方面,将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作为研究目标,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旅游英语》课程。最后,将基于需求理论中职院校旅游专业英语课程设计付诸教学实践,通过教学案例及其数据证实,课程设计在中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具体内容呈现如下:第一章,绪论。阐述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理论和实践意义,介绍研究方法,对国内中职院校《旅游英语》和需求分析等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确立论文研究方向。第二章,中职《旅游英语》课程现状调研。明确调查内容、调查对象、问卷设计和方案实施,对用人单位、在校学生、毕业生和教师进行《旅游英语》课程的需求调查,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分析中职院校《旅游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第三章,基于需求分析理论,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估方面,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旅游英语》课程设计。第四章,中职《旅游英语》教学实践应用。阐述需求分析的意义,以教学实践为案例,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评价,从教学反馈和学生学习效果两方面进行教学效果分析。第五章,研究结论。通过教学实践和数据分析发现,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中职院校旅游专业英语课程适用于中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且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英语专业能力,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效率。文后提出研究不足,为以后学者研究以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旅游英语》课程提供参考。本研究创新与成果:本文针对中职院校《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尝试性地总结中职院校开展《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策略,以需求理论为基础,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估方面,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职院校《旅游英语》课程设计,重视学生主体性与个性化学习,提升学生的旅游英语专业能力,并以广西机电技师学院作为例,通过教学案例及其检测数据证实该课程设计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研究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从两份问卷调查窥探大学英语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两份问卷调查窥探大学英语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师生合作评价对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总体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师生合作评价
        2.1.1 师生合作评价的概述
        2.1.2 师生合作评价的理论依据
    2.2 自我效能感理论
        2.2.1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及其功能
        2.2.2 自我效能感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
        2.2.3 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及结构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师生合作评价的研究现状
        2.3.2 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实验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访谈法
    3.4 研究工具
        3.4.1 写作评价量表
        3.4.2 访谈提纲
        3.4.3 调查问卷
    3.5 研究过程
        3.5.1 实验前准备阶段
        3.5.2 实验实施阶段
        3.5.3 实验结束后
    3.6 TSCA教学案例展示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TSCA对高中英语学习者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4.1.1 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前测问卷数据分析
        4.1.2 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后测问卷数据分析
        4.1.3 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前测、后测问卷数据对比分析
        4.1.4 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2 TSCA对不同英语水平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4.2.1 不同英语水平学生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对比分析
        4.2.2 不同英语水平组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5.2 教学启示
    5.3 研究局限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学生自我、教师以及小组评价量表
附录Ⅱ 前测问卷
附录Ⅲ 后测问卷
附录Ⅳ 访谈提纲
附录Ⅴ 前测试题
致谢

(2)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
        一、源于对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实践的反思
        二、基于深化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需要
        三、出于对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思考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与价值
    第一节 英语写作的概念
        一、写作的概念
        二、第一语言写作、第二语言写作与外语写作的区别
        三、英语写作的概念
    第二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概念及目的
        二、英语写作教学与阅读及口语教学的关系
    第三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价值
        一、夯实学生写作基础,为其终身发展做准备
        二、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
        三、发展学生思维
        四、全面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五、重建学生的可能生活
第二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写作的心理机制
        一、写作的心理转换理论
        二、写作过程的“阶段模式”
        三、写作过程的“认知模式”
        四、知识陈述和知识转换模式
    第二节 写作的语言哲学依据
        一、语言逻辑概述
        二、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及其“语言能力”
    第三节 写作的文化基础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二、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第四节 写作的教学法基础
        一、几种主要的写作教学法
        二、“后方法”语言教学
第三章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调查工具
    第二节 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过程
        二、结果分析
    第三节 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全面育人价值尚未落实
        二、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功利化倾向明显,侧重应试训练
        三、中学英语写作教学重形式,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四节 归因分析
        一、“知识本位”教学思想根深蒂固
        二、应试教育现象普遍存在
        三、教师缺乏系统的写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第四章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理念
    第一节 素养为本的价值取向
        一、“知识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二、“素养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
    第二节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具体要求
        二、课程标准中的文化知识与英语写作教学
第五章 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论:后方法视角
    第一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要义
        一、后方法教学与折中主义教学
        二、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要义
    第二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特征
        一、情境性
        二、开放性
        三、创造性
    第三节 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与教师
        一、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二、后方法视角下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教师
第六章 实现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关键途径
    第一节 尊重学生主体,激发写作兴趣
        一、写作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二、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写作兴趣
    第二节 通过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一、活动及英语学习活动
        二、英语写作学习活动
        三、注重“学习活动”设计的英语写作课堂教学
    第三节 培养中学英语写作中的跨文化理解
        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二、基于跨文化理解的英语写作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3)职前对外汉语教师TPACK现状调查研究 ——以冀辽两省三所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时代教学面临的挑战
        1.1.2 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进
        1.1.3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需求
        1.1.4 TPACK结构框架对研究的启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访谈法
    1.4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理论研究
    2.2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相关研究
        2.2.1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概貌研究
        2.2.2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测量研究
        2.2.3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影响因素研究
        2.2.4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发展策略研究
        2.2.5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与语言学科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调查设计与实施
    3.1 调查问题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工具
        3.3.1 调查问卷
        3.3.2 访谈
    3.4 调查实施
        3.4.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4.2 访谈的实施
    3.5 数据分析
        3.5.1 问卷的数据分析
        3.5.2 访谈的数据分析
第四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职前对外汉语教师TPACK水平现状分析
        4.1.1 问卷结果与分析
        4.1.2 访谈结果与分析
    4.2 职前对外汉语教师本科专业与TPACK水平关系分析
        4.2.1 问卷结果与分析
        4.2.2 访谈结果与分析
    4.3 职前对外汉语教师实习经历与TPACK水平关系分析
        4.3.1 问卷结果与分析
        4.3.2 访谈结果与分析
    4.4 职前对外汉语教师教育技术课程学习与TPACK水平关系分析
        4.4.1 问卷结果与分析
        4.4.2 访谈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调查结论
    5.2 建议
        5.2.1 教学管理方面
        5.2.2 课程培训方面
        5.2.3 教师自身方面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职前对外汉语教师TPACK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4)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实效性对比研究 ——以“南邮”和“南航”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略词以及术语英汉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本研究文献回顾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课程
        2.1.2 课程设置
        2.1.3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
        2.1.4 校本课程实效性
    2.2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2.2.1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2.2.2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内容
        2.2.3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趋势
    2.3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综述
        2.3.1 国内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
        2.3.2 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内容
        2.3.3 国内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趋势
    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2.5 相关理论基础
        2.5.1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2.5.2 斯基尔贝克校本课程开发理论
        2.5.3 CIPP评估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分析
    3.1 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境分析
        3.1.1 物理环境分析
        3.1.2 心理环境分析
    3.2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设置
        3.2.1 英语专业培养目标
        3.2.2 校本课程定位分析
        3.2.3 校本课程课程设置
        3.2.4 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3.3 校本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3.4 校本课程实施策略与手段
    3.5 校本课程的评估
    3.6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发展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现状研究
    4.1总体现状
    4.2 南航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现状
        4.2.1 南航英语(民航业务)专业发展概况
        4.2.2 南航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
    4.3 南邮英语专业校本课程现状
        4.3.1 南邮英语专业发展概况
        4.3.2 南邮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
    4.4 南航与南邮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对比分析
        4.4.1 英语专业校本特色课程培养目标对比
        4.4.2 英语专业课程结构对比
        4.4.3 英语专业校本特色人才培养侧重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效性研究
    5.1 研究设计
        5.1.1 调查问题
        5.1.2 调查对象
        5.1.3 研究工具
        5.1.4 研究过程
    5.2 数据收集与分析
        5.2.1 问卷的信度检验
        5.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5.2.3 问卷的结构效度检验与路径分析
    5.3 研究结果与讨论
        5.3.1 校本课程开设及其意义
        5.3.2 校本课程目标和内容
        5.3.3 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过程
        5.3.4 校本课程实施效果与改进意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问题与建议
    6.1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6.1.1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理念不明确
        6.1.2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体系未形成
        6.1.3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实施手段单一
        6.1.4 英语专业校本课程评估体系不完善
        6.1.5 英语专业教师跨学科素养待提高
    6.2 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建议
        6.2.1 革新英语专业校本课程教学理念
        6.2.2 构建英语专业理工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6.2.3 寻求校本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
        6.2.4 建立动态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6.2.5 整合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师资队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2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5)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的翻转课堂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略词、术语与人名英汉对照表
第一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界定
    2.2 国内外基于翻转课堂的高校英语教学研究回溯
    2.3 高校英语翻转课堂学习者满意度研究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顾客满意度理论
    3.2 自主学习理论
    3.3 Moos环境结构理论
    3.4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工具
        4.2.1 问卷设计
        4.2.2 初始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4.3 实测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4.3.1 实测问卷的信度分析
        4.3.2 实测问卷的效度分析
        4.3.3 全模型的修正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5.1 研究结果
        5.1.1 学生满意度分析
        5.1.1.1 学生满意度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2 课前、课中、课后满意度相关分析
        5.1.1.3 不同变量下学生满意度差异性分析
        5.1.2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5.1.2.1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2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变量的相关分析
        5.1.2.3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变量的路径分析
        5.1.2.4 不同变量下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5.2 讨论
        5.2.1 学生满意度讨论
        5.2.1.1 课前满意度
        5.2.1.2 课中满意度
        5.2.1.3 课后满意度
        5.2.2 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讨论
        5.2.2.1 学生预期
        5.2.2.2 感知质量
        5.2.2.3 感知价值
        5.2.2.4 自主学习能力
        5.2.2.5 其他影响因素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本研究对高校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的启示
    6.1 促进阶段衔接,重视语言学习情境
    6.2 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6.3 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发展
    6.4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渐进翻转
    6.5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个性化教学
    6.6 构建学习群体,营造英语交流环境
    6.7 构建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学”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未来研究的展望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分析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问卷调查量表
附录Ⅱ 访谈提纲与访谈资料编码结果
附录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6)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2.1 错误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对比分析理论
        2.2.2 错误分析理论
        2.2.3 中介语理论
    2.3 关于国内外大学生英语写作的研究综述
        2.3.1 我国大学英语写作的实证性研究回溯
        2.3.2 关于国外英语写作相关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英语写作错误分析的研究综述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4.3 错误的分类
        2.4.4 错误的层次
        2.4.5 错误产生的原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问题
    3.2 研究方法
        3.2.1 文本分析法
        3.2.2 语料库分析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3 研究工具
        3.3.1 语料库检索软件
        3.3.2 统计学分析软件
    3.4 研究过程
        3.4.1 预分析
        3.4.2 数据收集
        3.4.3 数据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写作样本调查结果与讨论
        4.1.1 不同种类错误的总体情况和不同维度的错误分布情况
        4.1.2 两个年级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比较
        4.1.3 同年级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比较
        4.1.4 错误量与作文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4.1.5 小结
    4.2 英语写作错误的实例分析
        4.2.1 词形层面
        4.2.2 词汇层面
        4.2.3 句子层面
        4.2.4 动词层面
        4.2.5 名词层面
        4.2.6 错误的原因
        4.2.7 小结
    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1 问卷调查总体分析
        4.3.2 大一、大二问卷调查的显着性差异分析
        4.3.3 问卷的线性回归分析
        4.3.4 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语写作错误产生的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5.1 错误成因分析
        5.1.1 文本分析下的错误成因
        5.1.2 问卷调查下的错误成因
        5.1.3 可能导致错误的其他因素
    5.2 教学启示
        5.2.1 重视语言基础学习
        5.2.2 加强英语写作训练
        5.2.3 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5.2.4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与态度
        5.2.5 正确使用交际策略
        5.2.6 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其他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附录2 写作语言失误分类标注表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7)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总体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写作
        2.1.2 写作教学
        2.1.3 思维导图
    2.2 理论基础
        2.2.1 图式理论
        2.2.2 知识可视化理论
        2.2.3 建构主义理论
    2.3 国内外关于思维导图应用的研究现状
        2.3.1 国外思维导图应用的研究现状
        2.3.2 国内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程序
        3.4.1 教学实验说明
        3.4.2 以思维导图为基础的写作教学过程
    3.5 数据收集与整理
        3.5.1 作文测试成绩数据收集与整理
        3.5.2 问卷调查数据收集与整理
        3.5.3 访谈数据收集与整理
    3.6 小结
第四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结果分析
        4.1.1 写作前后测作文成绩分析
        4.1.2 实验前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4.1.3 访谈数据分析
    4.2 结果讨论
        4.2.1 思维导图的运用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影响
        4.2.2 思维导图的运用对学生写作词汇、内容及语法结构的影响
        4.2.3 思维导图的运用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5.2 研究启示与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流程与方法
    1.5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大学英语课程
        2.1.1 课程的定义
        2.1.2 大学英语课程研究
        2.1.3 “大学英语课程”的内涵
        2.1.3.1 对“大学英语课程”三个层面的理解
        2.1.3.2 “大学英语课程”的涵义
    2.2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2.2.1 课程设计理论
        2.2.2 英语课程设计理论
        2.2.3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
        2.2.3.1 课程教学指导文件要求
        2.2.3.2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探索
        2.2.3.3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实践
        2.2.3.4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与课程群
        2.2.4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定义
        2.2.4.1 课程设计、外语课程设计与课程设置
        2.2.4.2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内涵
        2.2.5 课程设置的研究维度
第三章 需求分析理论研究
    3.1 需求分析理论
    3.2 大学英语课程需求分析模式研究
    3.3 大学英语课程需求调查研究
        3.3.1 社会需求
        3.3.2 高中毕业生的英语能力
        3.3.3 在校师生需求
        3.3.4 毕业生
    3.4 需求分析的调查维度
第四章 大学英语课程需求调查分析
    4.1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4.1.1 研究设计与研究流程
        4.1.2 数据统计
    4.2 学生需求
        4.2.1 研究设计与研究流程
        4.2.2 数据统计
    4.3 社会用人单位需求
        4.3.1 研究设计与研究流程
        4.3.2 数据统计
    4.4 分析与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查
    5.1 “双一流”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查
        5.1.1 研究设计与研究流程
        5.1.2 数据统计(中国高校)
        5.1.3 数据统计(英美高校)
    5.2 普通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调查
        5.2.1 研究设计
        5.2.2 教师访谈
        5.2.3 问卷编制与试测
        5.2.4 问卷发放与回收
        5.2.5 数据统计
    5.3 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问题与建议
    6.1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6.1.1 课程需求:分化、变化与差异化
        6.1.2 课程目标:需求过高、关系不清
        6.1.3 课程内容:同质化、种类繁杂、“金课”少
        6.1.4 课程结构:隐性化、固定化与错位
    6.2 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建议
        6.2.1 课程需求选择的科学合理性
        6.2.2 课程目标的动态多元性
        6.2.3 课程内容的层次复杂性
        6.2.4 课程结构的灵活多样性
    6.3 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
    7.1 研究过程
    7.2 研究发现
    7.3 研究创新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教师调查问卷

(9)基于认知负荷的教学设计对挺身式跳远学习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教学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2.2.6 问卷调查法
        2.2.7 实地调查法
    2.3 研究思路
3 研究结果
    3.1 挺身式跳远的教学开展情况分析
        3.1.1 挺身式跳远教学目标设定的情况分析
        3.1.2 挺身式跳远教学过程的情况分析
        3.1.3 挺身式跳远理论知识学习的情况分析
    3.2 基于认知负荷原理挺身式跳远教学的优化设计
        3.2.1 挺身式跳远优化教学设计目的及意义
        3.2.2 挺身式跳远优化教学设计的原则与理论依据
        3.2.3 实验前教学要素的分析
        3.2.4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挺身式跳远教学设计
    3.3 统计与分析
        3.3.1 预测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3.3.2 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3.3.3 研究结果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A 挺身式跳远动机量表
附件B 挺身式跳远心理努力9点量表
附件C 挺身式跳远学习材料难度自评9点量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基于需求分析的中职院校旅游英语课程设计研究 ——以广西机电技师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1.国内旅游行业迅猛发展
        2.《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界定
        1.需求分析
        2.中职《旅游英语》
        3.课程设计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调查研究法
        3.访谈法
        4.逻辑分析法
        5.数理统计法
二、中职《旅游英语》课程现状调研
    (一)问卷调查
        1.调查内容
        2.调查对象
        3.问卷设计
        4.方案实施
        5.中职《旅游英语》课程的需求调查结果
    (二)访谈设计
        1.访谈对象
        2.访谈主要内容
        3.访谈内容制定
        4.访谈结果
    (三)中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与教学需求不匹配
        2.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3.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完备
        4.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四)中职院校《旅游英语》教学改进策略
        1.改变教学方法
        2.采用多样考核方式
        3.补齐知识短板,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4.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
三、基于需求分析中职《旅游英语》课程设计
    (一)需求分析
        1.学习需求
        2.目标需求
    (二)以学习为中心的《旅游英语》课程设计
        1.以学习为中心的《旅游英语》课程设计
        2.制定课程目标
        3.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4.课堂教学实施
        5.课程评估设计
        6.修改课程设计
四、中职《旅游英语》教学实践应用
    (一)中职《旅游英语》教学案例的需求分析
        1.学习需求
        2.目标需求
    (二)教学实践实施
        1.教学设计
        2.教学实施
    (三)教学评价
        1.教师对学生考核评价
        2.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
    (四)教学效果分析
        1.教学反馈
        2.学生学习效果
    (五)修改课程设计
    (六)小结
五、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和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英语》学习需求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英语》学习需求用人单位调查问卷
附录3 广西机电技师学院《旅游英语》课程用人单位访谈内容
附录4 广西机电技师学院《旅游英语》课程教师访谈内容
附录5 广西机电技师学院《旅游英语》课程毕业生访谈内容
附录6 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致谢

四、从两份问卷调查窥探大学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师生合作评价对高中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 程秀娟.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素养为本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D]. 楚慧杰.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3]职前对外汉语教师TPACK现状调查研究 ——以冀辽两省三所院校为例[D]. 明月. 河北大学, 2021(02)
  • [4]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及其实效性对比研究 ——以“南邮”和“南航”为例[D]. 左洁.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5]高校本科英语学习者的翻转课堂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丁玲.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6]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D]. 李雪婷.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7]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 王玉琦.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新时代”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研究[D]. 白雪.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
  • [9]基于认知负荷的教学设计对挺身式跳远学习影响的研究[D]. 张傅博.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7)
  • [10]基于需求分析的中职院校旅游英语课程设计研究 ——以广西机电技师学院为例[D]. 伍亭燕.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从两份问卷看大学英语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