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弹头质量特性参数测量方法研究

导弹弹头质量特性参数测量方法研究

一、导弹弹头质量特性参数测量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严,李皓,胥馨尹,单继祥,赵平,曾飞[1](2021)在《再入环境测量火箭测试平台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弹头再入飞行时表面的脉动压力等参数特征及变化规律,借助火箭测试平台飞行试验,同步获取自由飞行状态下载荷段外部脉动压力、时均压力、温度与内部结构振动、冲击响应数据,认识和预测脉动压力载荷与结构响应的相关性,同时为结构响应等效的数值模拟验证提供支撑。方法根据飞行试验测试的目的和要求,计算火箭测试平台的总体参数和设计系统组成,开展总体设计技术、测试系统设计技术、防热设计技术、气动弹道设计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设计了再入环境测量火箭测试平台,并完成了地面试验验证,用于开展飞行试验,获取典型再入环境下的气动力热数据、弹道参数和结构响应数据。结论通过地面试验,验证了再入环境测量火箭测试平台总体设计的正确性和系列关键技术的有效性。

张磊乐,卢志辉,武艺泳,郑国良,杨洪涛[2](2020)在《质量特性参数测试设备标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质量特性参数对于飞行器的姿态控制至关重要,如何获取高精度的测量数据是质量特性测试的关键,对质量特性测试设备的正确使用是获取高精度的测试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分析质量特性参数测试设备的结构特点与精度影响因素出发,总结了质量特性参数测试设备结构和使用的特点,以期对该类测试设备设计和使用者以参考。

王秀武[3](2020)在《轻质多孔夹芯结构集成式热防护系统设计》文中认为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时,其机体表面会受到严重的气动热载荷作用,导致机体温度快速上升甚至有烧蚀机体的风险。而热防护系统作为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保护飞行器内部元器件在安全温度下工作并保证飞行器的外形不发生显着变化,所以它对飞行器的整体性能有重要影响。集成式热防护系统由于兼具隔热和力学承载功能,是热防护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而采用轻质多孔夹芯结构的集成式热防护系统具有轻质、优异的机械性能以及良好的隔热效果等优点,受到了学者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目前的集成式热防护系统多采用高温合金材料,其服役温度较低且在高温时容易发生结构失效。而研究表明,相比于金属夹芯结构热防护系统,采用陶瓷基复合材料夹芯结构的热防护系统具有较高的服役温度和低面密度。同时,由于多孔夹芯结构的内部较为复杂,目前关于多孔夹芯结构芯层内部的传热机理及夹芯结构等效热导率的理论研究仍不完善,尤其是对于结构更为复杂的体心立方多孔夹芯结构。此外,由于目前集成式热防护系统中采用单层结构设计,导致热短路效应明显,尤其是在波纹板夹芯结构中,且该类设计在气动载荷作用下易发生结构屈曲失效。本文以轻质多孔夹芯板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相应的传热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计算,分析相应夹芯板的传热机理和隔热性能。首先,本文在第二章中对高温陶瓷波纹板夹芯结构进行了传热机理的分析和讨论,研究了填充隔热材料对波纹夹芯板传热方式的影响。同时本文证实在夹芯结构中填充隔热材料可以完全阻隔芯层中的辐射热流,提高温度分布均匀性。其次,由于波纹板结构的相对密度较大,而体心立方多孔夹芯结构的轻量化特性要优于波纹板结构。因此本文在第三章中研究了其传热机理,并建立了体心立方多孔夹芯结构等效热导率的理论,为快速分析该类多孔夹芯结构隔热性能提供了可靠的理论预测方法。针对目前集成式热防护系统中存在的结构强度较低、热短路效应明显以及隔热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第四章提出了梯度填充隔热材料和多层夹芯结构的错位叠层设计的思路,通过理论计算和数值仿真分析证明该设计方法可有效提高热防护系统的隔热性能和机械性能,并极大的降低了热防护系统的热短路效应。本文证明了采用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多孔夹芯结构,结合梯度填充隔热材料和叠层设计,能够满足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热防护要求。本文的研究工作为集成式热防护系统设计提供了的重要的设计及分析基础。

王梅宝[4](2020)在《大尺寸飞行器质心柔性测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质量特性参数的测试是飞行器地面测试的重要内容,其中质量、质心是必测参数,现有的测量技术不能满足大尺寸飞行器高精度、通用化的测量需求。本文针对大尺寸飞行器的特点,提出了质心柔性测量方法,该方法可以同时测量飞行器的质量。本文从测量模型的建立、改进的Kelvin耦合支撑结构的设计和优化、质心柔性测量系统的研制和测量结果的误差分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针对传统测量方法测量大尺寸飞行器时,测量系统基本上为专款专用,需要限定飞行器的测量姿态,质心测量精度还受到设备的机械定位精度的限制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质心柔性测量方法。该方法根据静力平衡原理、静力矩平衡原理以及重力作用线始终通过质心的特点,采用两套子系统同时测量被测件,借助高精度的坐标测量设备,使得被测件的装卡与姿态转换灵活度更高,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兼容不同尺寸和形状的被测件,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分析了两套子系统的数据融合方法,提出重力作用线的构建方法,通过求解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重力作用线的交点,实现被测件三维质心坐标的测量;采用蒙特卡洛法仿真分析了该柔性测量方法的测量不确定度,对于质量为4000kg、长为10000mm的被测件,质心X轴坐标测量的标准不确定度为0.3mm,Y轴方向、Z轴方向质心坐标测量的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为0.2mm和0.3mm。测量时压力传感器(称重传感器)所受的侧向力是制约质心测量精度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为了消除侧向力,研究了改进的Kelvin耦合支撑结构。首先,针对传统测量方法中称重传感器承受侧向力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Kelvin耦合支撑结构的改进结构,该结构使得称重传感器的受力点位置唯一,并且传感器只承受法向载荷,保证测量重复性;采用静力矩平衡原理、坐标变换等原理和方法对改进的耦合支撑结构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分析。其次,考虑摩擦力的作用,对耦合支撑结构的数学模型进行修正,利用该修正模型分析改进的耦合支撑结构自动对心的重复性。最后,采用Hertz接触理论对改进的耦合支撑结构的接触区域大小进行分析,研究影响接触区域大小的因素。仿真分析表明所提出的耦合支撑结构可以有效避免称重传感器承受侧向力;支撑结构的变形量与所受的法向载荷大小、支撑结构所用材料的泊松比、弹性模量、支撑结构的曲率等参数有关,且会影响到自动对中的重复性,最终会影响到质心测量结果,因此合理设计支撑结构对于提高测量精度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某大尺寸回转类飞行器的测量需求,研制了一套质心柔性测量系统,可以实现10米以上大尺寸飞行器质心的高精度测量,并且可以同时测量飞行器的质量。研究了两套子系统的自动调平算法,同时对两套子系统的机械系统、电气系统、软件系统分别进行了设计与实现。采用两套子系统分别测量了标准件的质量和质心,最后对某长度为10米的被测件进行了多次测量,多次测量质量的平均值为2858.1kg,测量标准差为0.2kg,X轴、Y轴、Z轴方向质心多次测量平均值分别为6392.3mm、32.7mm和-2.2mm,测量标准差分别为0.3mm、0.1mm和0.1mm;将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与常规多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两种方法所得测量结果的X轴方向质心差值≤1.0mm,Y轴、Z轴方向质心差值≤0.5mm。研究了质心测量结果的误差分离与补偿技术。称重传感器受力点的坐标值影响质心测量结果,为了解决传感器实际受力点坐标与标定的坐标位置不重合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整体最小二乘方法修正称重传感器坐标的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修正后的质心测量误差由≤0.3mm减小至≤0.1mm;研究了被测件安装偏心、倾斜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采用反向法进行误差分离;分析了两套子系统空间位置关系及位置间存在误差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出了采用多步法修正X轴方向质心的测量结果,反向法修正Y轴方向、Z轴方向质心的测量结果;最后利用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坐标修正方法与误差分离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传感器坐标修正方法可以提高测量精度;多步法可以分离出质心X坐标误差值的谐波成份,即残余误差为常数,反向法可以较好地分离出被测件安装偏心引入的误差及两套子系统空间位置关系引入的误差。

王佳昌,于海莲,余纬,陈平[5](2020)在《小角度翻转法质量质心测量及误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质量质心是重要的质量特性参数,对飞行姿态模拟与理论计算具有重要意义。工程上在确定纵向质心位置时通常采用小角度翻转法。本文主要对质量质心测量的系统误差展开深入研究,推导了质量质心系统误差的理论解析表达式,论证了在利用翻转法测量纵向质心时翻转角度的优选方法。针对文中待测模型,仿真与计算结果表明,当翻转角度约为10°时,纵向质心误差有最小值。通过比较实测误差与理论误差,表明理论误差计算对实测误差的预判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可为质量质心台的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

翁陈思[6](2019)在《太赫兹波被动遥感冰云参数的反演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冰云对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起重要作用,目前已发展了多种遥感手段进行冰云参数的测量。最新研究表明,由于太赫兹波波长与典型冰云粒子尺度相近,太赫兹波在遥感冰云特性参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论文选取太赫兹波段中代表性的多个通道,基于ARTS(the Atmospheric Radiative Transfer Simulator)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开展了冰云参数的多种反演方法研究。首先,提出了利用多通道回归方法进行太赫兹波冰水路径反演的新思路,仿真结果表明逐步回归方程的拟合度可达0.951,该方法能在复杂多因素综合影响下有效分离出冰水路径的作用,可以快速有效地进行太赫兹波冰水路径反演。其次,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的太赫兹波冰云参数智能遥感方案,结合三维插值构建亮温差的快速正向算子,实现了冰云云层高度、冰水路径和有效粒子直径等多参数的一体化智能反演。并进一步明确了设置多初始值可改进模拟退火反演算法的效果。最后,从概率统计的角度出发,基于实测云廓线数据建立中国区域反演先验数据库,利用贝叶斯蒙特卡洛积分反演方法,联合太赫兹波和微波辐射数据,实现了冰水路径和液态水路径参数的同时反演。试验表明,云水路径的贝叶斯反演效果取决于反演先验数据库的信息量。

于浩洋[7](2019)在《天基扩展小目标跟踪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基红外光学监视系统利用部署在多个轨道平台所组成的光学传感器星座,对弹道导弹、航天发射等重要事件进行实时探测、跟踪、识别以及预报。对国土安全可能存在重大威胁事件的即时发现,有助于快速反应及时决策,增强我国战略防御能力。在这种应用背景下,天基红外光学监视系统面临着多种类、多型号目标的威胁考验。所以天基光学监视系统采用的探测体制和其中涉及的信息处理技术对系统效能具有决定性影响。天基红外光学监视系统星座均由多轨道平台搭载多波段光学传感器组成,采用双/多星视线交叉定位的体制,完成对空间目标的立体定位跟踪的任务。要实现对全球较为理想的覆盖,所需的星座系统规模极大,效费比极低,且面临多目标机动场景时,局部空域内卫星资源严重不足,系统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研究探索一种系统性能更强、效费比更高的新的探测体制显得极为迫切。为此,本文讨论了一种基于主/被动联合的双模探测体制,将激光的一维测距能力与红外二维测角能力相结合,实现单星对单/多目标的快速跟踪和定位。在主/被动联合探测系统的信息处理子系统中,红外测角子系统信息处理涉及到不同尺度、单/多目标跟踪问题,激光测距子系统信息处理涉及激光回波数据实时提取、光束对多目标遍历策略制定的问题。另外,为实现对目标的立体跟踪,还涉及到异质传感器数据融合问题。本文在不同章节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第二章首先对红外与激光联合探测体制系统进行分析,给出了红外激光联合系统组成和信息处理框架,分析了以美国“空间跟踪与监视系统”为代表的传统预警体制面临的严峻挑战与不足,阐述了主被动联合探测体制的显着优势;在现有激光发展的水平基础上,初步探索了主被动联合探测的可行性,从数值上分析了激光回波理论强度,作为后续研究内容的铺垫;其次,对红外与激光成像模型和目标像面特性开展研究,阐述了两种不同传感器成像过程的建模方法。研究了由物到像的扩展目标像面仿真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不失一般性的、更为简洁的像面扩展目标仿真方法,为第三章的研究斑、面形态的扩展目标提供切入点;再次,梳理了目标在惯性系下的运动规律以及红外传感器成像过程;最后,构建了一个典型的群目标仿真场景,给出了群目标的在光学像面上的成像数据,作为第四章研究内容的数据输入。第三章针对不同尺度和形态的扩展目标跟踪问题开展研究,分别针对面状扩展目标提出基于高斯过程的扩展目标跟踪滤波器,针对斑状扩展目标提出了三维箱粒子PHD滤波器。针对面扩展目标量测信息丰富、形态相对显着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既能估计目标质心又能估计目标形态的方法。本章引入高斯过程方法描述目标扩展形态,建立适应于立体目标的测量方程与运动方程,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器实现了目标质心跟踪与扩展形态的估计。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的算法能够有效跟踪扩展目标质心与扩展形态。针对斑扩展目标形态信息较少的特点,重点关注了斑扩展目标的质心跟踪问题。由于斑目标的量测包含幅度值信息,其质心相比于形心能够更加准确的描述目标实际位置,为此本章推导了融合了幅值信息的似然函数。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对图像量测进行划分和包装,进一步地给出了用三维箱实现标准概率假设密度滤波的详细步骤。通过仿真,我们验证了所提的滤波器在跟踪扩展目标方面有更好的性能。第四章针对半混叠群目标跟踪问题提出了基于超分辨与箱粒子PHD结合的跟踪方法,针对可分辨密集群跟踪问题提出了超图匹配标签多伯努利滤波器。处于半混叠状态的群目标在像面上呈现出多、混、密的特点,并随着传感器观测视角的变化而变化,其跟踪难点在于难以准确分辨群内目标数量,进而无法实现对多目标状态和数目的估计。为此,本章首先引入了超分辨方法用以实现对半混叠状态群的分辨能力;其次,鉴于超分辨算法引入较大计算开销和耗时,跟踪算法的执行方法参考箱粒子滤波,用箱粒子形式对目标状态进行描述以及对量测进行包装,进而将箱粒子作为概率假设密度滤波器的执行方法,最后通过增添航迹标签的方式实现多目标轨迹输出功能。标签箱粒子概率假设密度滤波器能够保证与传统点粒子概率假设密度滤波器具备相似的跟踪精度,又能够大大节省计算资源,能够显着降低计算耗时。针对可分辨群目标跟踪中存在的目标密集分布、视场抖动造成的数据关联难的问题,本章将群内多临近目标组成的群视为一个结构稳定的图,各目标为图中节点,通过引入超图理论描述多目标位置结构关系。根据群结构相对稳定的特点,摒弃传统依据距离计算关联强弱的逻辑,利用超图匹配方法实现帧间多目标的数据关联,避免了仅依靠距离判断关联逻辑造成的错误关联,显着提升了跟踪精确度和航迹输出的准确度。第五章侧重对主动传感器测距信息提取以及主被动传感器数据融合问题开展研究,提出了激光回波实时检测方法以及激光传感器对多目标遍历策略。由于激光回波为一维距离信息,而传统粒子为二维点,本章设计了一种能准确适应激光回波特性的线型粒子,并将其与传统的粒子滤波算法相结合,有效的实现了激光测距信息的实时检测和提取。此外,还利用仿真数据和来自不同地基激光测距装置的实测数据对所提出的线型粒子滤波器进行了验证,取得良好效果。由于激光光斑通常仅能覆盖单一目标,在面临多目标场景是,需要根据红外像面多目标分布位置,制定一个最优的指向策略。本章将像面多目标的光斑指向的遍历顺序问题建模为旅行商问题,利用遗传算法求得遍历用时最短的解,也就是指向策略;针对激光重频远高于红外帧频、且探测率低的特点,本章将激光回波数据在时域上进行积累,积累周期与红外帧频保持一致。这样既能增加一个周期内激光回波数量,又能达到异质传感器周期同步的目的。进一步地,利用提取的测距信息以及红外二维角信息,依次对各目标执行无迹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结合高精度测距信息后,目标三维状态跟踪精度会得到显着提高。提出了两种主动传感器对多目标遍历的方式,仿真了两种遍历模式下的目标群体跟踪精度,分析了两种模式的性能差异的原因,验证了循环遍历模式能够获得更优的跟踪精度,并说明了该遍历模式下跟踪精度的提高是以频繁调整测距传感器指向为代价的结论。本文立足主被动联合探测体制下的天基红外光学监视系统应用需求,提出了适用于该探测体制的信息处理算法,研究成果丰富了扩展目标跟踪、群目标跟踪等算法理论,为天基光学监视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的设计和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熊浩西[8](2019)在《超高速光学头罩组合冷却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制过程中,直接暴露在高热流下的结构的热防护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尤其是飞行器头部位置,是直面高温高速来流,承受热流最大的位置,需要可靠的冷却系统对其进行冷却,头部一般以耐烧蚀材料对高热流进行抵抗,很少有合适的冷却方式运用于头部,疏密材质的头部发汗冷却方案虽然进行了很多机理实验,但几乎很难用于高速飞行器头部,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头部冷却系统,通过高温合金钢设计球头换热内流道模型,搭建了实验台进行了冷却系统性能的相关实验。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目前在高速飞行其中常用的冷却方式,而比较新颖的是发汗冷却,国内外很多人开始研究相变发汗冷却,其冷却效果更好,并设计了球头换热流道模型,介绍了实验中所用设备以及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纹影和红外相机等测试系统,利用液氮罐各种管道和模型搭建了一套冷却系统实验台,介绍了纹影测试系统,并分析了各种测试系统的误差,以及实验的正确性。然后通过液氮流经球头换热流道的入口和出口的温度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数据,并结合可视化玻璃管在不同实验状态下的图像,获得了不同加热档位和不同液氮供给压力条件的汽化效果,发现在这几种实验工况下,液氮流经换热流道都可以完全汽化,并通过红外相机拍摄了球头部分加热以及注入液氮过程中的红外特性,以验证该冷却方案搭载在武器上的安全性,发现在加热过程中,球头表面随着温度升高亮度会增大,但在注入液氮时,球头会立马变暗,随着液氮持续注入,球头由驻点处向上慢慢变黑,这是注入液氮导致的温度骤降。再者对不同实验状态下受热后的液氮的压力和温度进行了研究,发现液氮在现有实验工况下能完全汽化,并且汽化后的氮气的总温在140K以上,可以用作喷流冷却的供应气源,也使得成像制导导弹携带小型液氮瓶来实现球头冷却和光学窗口的冷却,但当外界加热热流一定时,随着液氮供应压力的增大,在某个液氮压力值处,液氮流经受热头部将无法完全汽化。最后对于球头换热装置进行了热阻分析,说明其散热性能很好,同时获得不同实验状态下通过液氮时的对流换热系数,研究了不同液氮供给压力和不同加热档位对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发现液氮换热系数随着液氮供给压力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外壁面的加热档位的增大而增大;同时对于不同实验状态下的冷却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尽量保证冷却剂供给压力在短时间内上升到额定压力,冷却效果才更好,同时还需要尽量保证冷却剂供给压力稳定。外界热流一定时,冷却效果随压力的增加而变好,对于本实验冷却系统,在高热流情况下,冷却效果随冷却剂压力的降低比在低热负荷下更为剧烈,且热流越高,液氮供给最大压力相同时,冷却效果普遍越好。

那强,李博,陶建国,于金山,樊世超[9](2019)在《多构态星球车质心测量方法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确定多构态星球车质心位置的测量方法,对提高整车控制性能和越障能力、降低行驶能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星球车的构型特点及其构态与质心位置的关系,确定采用举升法的测量原理进行质心测量。基于星球车的构型,给出构态变换矩阵,并根据静力平衡方程和举升法的测量特点,建立适应多构态星球车质心测量计算的统一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给出测量精度更高的降维质心测量计算模型。充分考虑星球车六轮多构态的特点,确定质心测量系统的测试台采用六套可升降关节臂式测量单元的构型方案,进而设计星球车质心测量系统的机械系统和电控系统,并完成系统样机的研制。应用星球车质心测量系统样机进行多构态下星球车质心测量试验,验证所给出的质心测量方法和所研制的质心测量系统的有效性。根据试验数据,拟合得到星球车质心与构态参数的关系曲线,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获得星球车质心变化区域,确定星球车质心区域端点所对应的构态参数。质心测量试验及其数据分析的结果,为星球车的地面低重力模拟行驶试验和运动控制提供数据参考。采用蒙特卡洛法对多构态下的质心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得到星球车各方向质心测量精度分别为0.28 mm、0.33 mm和0.89 mm。

姚军[10](2020)在《液态水相变发汗冷却的数值模拟》文中提出“热障”问题是制约高超声速飞行器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现阶段热防护设计思路是采用耐温等级高、基体抗氧化的热防护材料,但是面对未来更大射程、更高速度、更长时间的战略需求,热环境将变得更加严苛,目前的防隔热材料性能已用到极限,亟需一种有效的热防护技术解决这一难题。发汗冷却技术拥有极高的冷却效率,通过冷却工质相变耗散,能有效的降低长时间飞行进入飞行器内部的热量,被认为是最有潜力解决未来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难题的技术之一。关于发汗冷却的早期研究中,更多关注的是一维、稳态、无相变的简单情况,有关液态水在多孔介质内部流动、相变的数值研究很少,针对此问题,本文利用COMSOL有限元软件实现了液态水相变发汗冷却的数值模拟,对瞬态条件下一维和二维的多孔介质流动与传热规律进行了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总结和分析了多孔介质发汗冷却中的流动和传热理论。列举了多孔介质微细观结构的特性参数,评价这些参数对多孔介质内流动和传热的影响。梳理了发汗冷却理论中的流动和传热数学模型,讨论每个模型所适用的条件。对比了现有的相变模型,提出模型中的缺陷并结合COMSOL有限元软件改进了相变模型。其次,对一维瞬态发汗冷却过程进行了研究。基于局部热平衡模型,探讨了液态水发汗冷却的瞬态特性,得到了发汗冷却初始阶段的演化特性,并分析了热扩散系数、热流、质量流率对发汗冷却流动与传热的影响。基于局部热非平衡模型,分析了对流换热系数对局部热非平衡效应的影响,得到了不同量级对流换热系数下的发汗冷却特征,并与局部热平衡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低对流换热系数下固液两相温差较大,局部热非平衡效应明显。采用多孔陶瓷液态水发汗冷却试验进行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表明本文所使用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可以用于液态水相变发汗冷却过程的数值模拟。最后,采用二维平板模型研究了热端表面非均匀热流密度和压力分布下液态水的发汗冷却过程。分析了外界环境的非均匀性对二维平板的温度响应、压力分布、冷却剂相变和输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均匀环境条件会导致平板内冷却剂严重分布不均,局部出现高温,发生了“传热恶化”现象。

二、导弹弹头质量特性参数测量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导弹弹头质量特性参数测量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再入环境测量火箭测试平台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指标和要求
    1.1 功能要求
    1.2 技术指标
2 技术方案
    2.1 火箭测试平台组成
    2.2 气动外形
    2.3 方案弹道
    2.4 防热设计
    2.5 载荷段设计
    2.6 电子学系统
3 关键技术
    3.1 总体设计技术
    3.2 再入环境测试技术
    3.3 防热设计技术
    3.4 气动弹道设计技术
4 结语

(2)质量特性参数测试设备标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质量特性参数测试设备基本结构要素
    1.1 旋转轴系
    1.2 传感器
        1.2.1 测力传感器
        1.2.2 开关量传感器
    1.3 接口工装
2 影响质量特性参数测试设备精度的几大因素
    2.1 坐标轴系转换[6]
    2.2 测试工装
    2.3 使用环境
    2.4 坐标系的定义
    2.5 详细的测试规程
3 设备标定和校准方法
    3.1 标校评价标准
    3.2 校准手段
4 结论

(3)轻质多孔夹芯结构集成式热防护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热防护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防护系统简介
        1.2.2 集成式热防护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2章 轻质陶瓷多孔夹芯结构传热特性和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陶瓷基多孔夹芯结构
    2.3 传热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2.3.1 传热模型的建立
        2.3.2 传热模型的数值计算与分析
        2.3.3 传热模型的尺寸设计
    2.4 数值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2.4.1 隔热效果
        2.4.2 传热机理分析
        2.4.3 温度梯度和热短路效应
    2.5 结构热-机械性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轻质多孔夹芯结构等效热导率和传热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体心立方多孔夹芯结构
        3.2.1 多孔夹芯结构模型
        3.2.2 相对密度分析
    3.3 体心立方多孔夹芯结构传热理论分析
        3.3.1 传热模型分析
        3.3.2 结构等效热导率理论推导
    3.4 夹芯结构模型数值仿真与理论验证
        3.4.1 夹芯结构仿真模型的建立
        3.4.2 等效热导率理论计算结果验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5 夹芯结构传热特性讨论与综合评价
        3.5.1 夹芯结构传热特性
        3.5.2 夹芯结构综合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陶瓷基多孔夹芯结构热防护系统的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陶瓷基多孔夹芯结构与梯度隔热材料设计
        4.2.1 夹芯结构与隔热材料模型
        4.2.2 等效热特性分析
        4.2.3 梯度隔热材料设计
    4.3 夹芯结构填充梯度隔热材料热防护系统仿真计算与结果分析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2 隔热效果与传热特性分析
    4.4 陶瓷基多孔夹芯结构热防护系统叠层设计
        4.4.1 热防护系统叠层设计
        4.4.2 叠层设计结构力学性能
        4.4.3 叠层设计热防护系统传热特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大尺寸飞行器质心柔性测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背景
        1.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2 课题背景
    1.2 质量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3 质心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3.1 质心测量理论研究概况
        1.3.2 质心测量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3.3 质心测量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质心柔性测量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传统多点称重法测量模型及局限性
        2.2.1 传统多点称重法的测量模型
        2.2.2 传统多点称重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2.3 大尺寸飞行器质心柔性测量方法
        2.3.1 质量测量方法
        2.3.2 质心柔性测量基本原理
        2.3.3 测量数据的融合方法
        2.3.4 转换矩阵的求解方法
    2.4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运动耦合支撑结构设计及优化
    3.1 引言
    3.2 消除侧向力的必要性
        3.2.1 侧向力产生的原因及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2.2 几种典型的自对心结构
        3.2.3 用于多点称重法的传统支撑结构
        3.2.4 改进的开尔文耦合支撑结构
    3.3 改进的开尔文耦合支撑结构数学模型
        3.3.1 改进的耦合支撑结构建模分析
        3.3.2 改进的耦合支撑结构仿真分析
        3.3.3 改进的耦合支撑结构重复性实验
    3.4 改进的耦合支撑结构优化方法研究
        3.4.1 自动对心重复性的分析方法
        3.4.2 Hertz接触理论及其应用
        3.4.3 耦合支撑结构的接触区域大小
        3.4.4 耦合支撑结构的变形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质心柔性测量系统研制
    4.1 引言
    4.2 柔性测量系统总体方案
        4.2.1 被测件的特点及测量要求
        4.2.2 机械系统与电气系统设计
        4.2.3 软件系统设计
    4.3 柔性测量方法实验验证
        4.3.1 子系统质量测量实验
        4.3.2 子系统质心测量实验
        4.3.3 柔性测量方法验证实验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测量系统误差分离方法研究及实验
    5.1 引言
    5.2 称重传感器的坐标修正方法
        5.2.1 传感器坐标修正基本原理
        5.2.2 基于总体最小二乘法的修正方法
        5.2.3 称重传感器坐标修正实验
    5.3 主要误差源及误差分离方法
        5.3.1 偏心引入的误差及误差分离方法
        5.3.2 倾斜引入的误差及误差分离方法
        5.3.3 被测件安装姿态引入的误差及误差分离实验
    5.4 子系统相对位置关系引入的误差及误差分离方法
        5.4.1 数据合成原理
        5.4.2 误差源及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5.4.3 误差分离方法研究
        5.4.4 误差分离方法仿真分析
        5.4.5 误差分离实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标准件设计图纸
附录2 标准件质量检测报告
附录3 标准件外形参数检测报告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小角度翻转法质量质心测量及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质量质心测量
    2.1 质量测量
    2.2 横向质心测量
    2.3 纵向质心测量
3 质量质心测量系统误差分析
    3.1 质量测量误差
    3.2 横向质心测量误差
        (1)传感器精度产生的测量误差
        (2)支点定位精度产生的测量误差
        (3)横向质心综合误差
    3.3 纵向质心测量误差
        (1)传感器精度产生的测量误差
        (2)支点定位精度产生的误差
        (3)翻转角度测量不准确产生的误差
        (4)模型轴线到转轴高度测量误差引起的纵向质心Lz误差
        (5)纵向质心综合误差
4 模型实测结果
5 结语

(6)太赫兹波被动遥感冰云参数的反演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太赫兹波探测仪器的研究现状
        1.2.2 太赫兹波大气辐射传输模型的研究现状
        1.2.3 太赫兹波被动遥感冰云反演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解决问题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太赫兹波被动遥感冰云的研究基础
    2.1 太赫兹波辐射传输的理论基础
        2.1.1 太赫兹波辐射传输过程
        2.1.2 ARTS大气辐射传输模型及设置
        2.1.3 太赫兹波通道的选择
    2.2 冰云参数对太赫兹辐射的影响分析
        2.3.1 粒子形状的影响
        2.3.2 粒子尺度影响
        2.3.3 冰水路径的影响
    2.3 小结
第三章 冰水路径的回归拟合反演
    3.1 冰云多参数的综合分析
        3.1.1 多参数对太赫兹辐射的影响
        3.1.2 多参数时冰水路径的拟合关系
    3.2 冰水路径的多通道回归反演方法
        3.2.1 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3.2.2 反演误差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冰云多参数的智能优化反演
    4.1 太赫兹辐射的快速正向算子
        4.1.1 快速正向算子的构建
        4.1.2 快速正向算子的验证
    4.2 基于模拟退火的冰云反演方法
        4.2.1 模拟退火反演
        4.2.2 反演误差分析
        4.2.3 多初始值的反演方法改进
    4.3 基于遗传算法的冰云反演方法
        4.3.1 遗传反演
        4.3.2 反演误差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云水路径一体化的概率统计反演
    5.1 反演先验数据库的构建
        5.1.1 数据来源和处理
        5.1.2 反演先验数据库特征分析
    5.2 云水路径的贝叶斯反演方法
        5.2.1 贝叶斯蒙特卡洛积分方法
        5.2.2 反演误差及不确定度分析
    5.3 小结
结束语
    一、工作总结
    二、主要创新点
    三、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天基扩展小目标跟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1.2.1 目标跟踪技术
        1.2.2 红外激光联合探测技术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主被动光学联合探测与目标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主被动联合探测系统分析
        2.2.1 主被动联合探测体制的比较优势
        2.2.2 远距离激光回波强度分析
        2.2.3 探测系统组成与信息处理框架
    2.3 系统成像模型与目标特性分析仿真
        2.3.1 主/被动传感器测量模型
        2.3.2 扩展目标形态分析与仿真
        2.3.3 群目标运动特性分析与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扩展目标与斑扩展目标跟踪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高斯过程的面扩展目标跟踪
        3.2.1 高斯过程理论
        3.2.2 基于高斯过程的目标扩展形态表示
        3.2.3 状态空间模型
        3.2.4 仿真实验与分析
    3.3 基于三维箱粒子PHD的多扩展目标质心跟踪方法
        3.3.1 箱粒子滤波理论
        3.3.2 幅值信息引入
        3.3.3 CBP-ET-PHD滤波器
        3.3.4 仿真测试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标签随机有限集的群目标跟踪方法
    4.1 引言
    4.2 标签随机有限集与贝叶斯多目标滤波
        4.2.1 标签随机有限集
        4.2.2 标签RFS与贝叶斯多目标滤波
        4.2.3 标签多目标贝叶斯滤波的两种近似方法
    4.3 基于标签箱粒子PHD滤波器的混叠群目标跟踪
        4.3.1 基于稀疏重构的箱粒子包装
        4.3.2 箱粒子似然矩阵优选方法
        4.3.3 标签箱粒子PHD实现
        4.3.4 仿真实验与分析
    4.4 基于超图匹配LMB滤波器的密集群目标跟踪
        4.4.1 基于超图理论的数据关联
        4.4.2 HGM-LMB滤波器更新推导
        4.4.3 仿真实验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动传感器信息提取与主被动数据融合
    5.1 引言
    5.2 基于线段型粒子滤波的激光回波检测
        5.2.1 线段型粒子
        5.2.2 线段型粒子滤波器
        5.2.3 数据实验与分析
    5.3 主被动传感器数据融合
        5.3.1 测距传感器指向策略
        5.3.2 数据融合算法
        5.3.3 仿真实验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超高速光学头罩组合冷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发汗冷却研究现状
        1.2.2 相变发汗冷却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系统和相关测试方法
    2.1 冷却剂供给装置与测试技术
        2.1.1 液氮供给系统
        2.1.2 实验测量传感器
        2.1.3 纹影系统介绍
        2.1.4 红外相机介绍
        2.1.5 加热装置介绍
    2.2 模型及实验系统
        2.2.1 球头换热装置模型介绍
        2.2.2 实验系统介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弹头头部相变冷却汽化效果及红外效应
    3.1 液氮受热汽化效果分析
        3.1.1 实验结果处理
        3.1.2 压力对汽化效果的影响
        3.1.3 加热档位对汽化效果的影响
    3.2 弹头头部相变冷却红外效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轴对称喷管工作状态
    4.1 喷管纹影实验正确性验证
    4.2 不同实验状态对喷管工作状态的影响
        4.2.1 液氮供给压力对喷管的工作状态的影响
        4.2.2 加热档位对喷管的工作状态的影响
    4.3 不同实验状态下液氮流量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球头换热装置性能评估
    5.1 球头换热装置散热性能研究
    5.2 液氮换热系数分析
    5.3 冷却效率的变化规律
    5.4 球头换热模型的热响应特性
        5.4.1 不通入冷却剂情况下球头换热模型的热响应特性
        5.4.2 通入冷却剂情况下球头换热模型的热响应特性
    5.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液态水相变发汗冷却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
        1.1.2 液体火箭及超燃冲压发动机热防护
        1.1.3 热防护技术比较
        1.1.4 发汗冷却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发汗冷却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发汗冷却数值模拟理论
    2.1 引言
    2.2 多孔介质基本理论
        2.2.1 定义
        2.2.2 基本特性参数
        2.2.3 研究方法
    2.3 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基本理论
        2.3.1 质量守恒方程
        2.3.2 多孔介质流动模型
        2.3.3 多孔介质传热与相变模型
    2.4 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与实现
3 一维瞬态发汗冷却研究
    3.1 引言
    3.2 物理模型和控制方程
    3.3 数值计算方法与工况设定
    3.4 计算结果分析
        3.4.1 一维发汗冷却的瞬态特性
        3.4.2 热扩散系数对发汗冷却的影响
        3.4.3 热流密度对发汗冷却的影响
        3.4.4 冷却剂质量流率对发汗冷却的影响
        3.4.5 发汗冷却局部热非平衡效应研究
    3.5 试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二维平板瞬态发汗冷却过程研究
    4.1 引言
    4.2 物理模型和控制方程
    4.3 数值方法与工况设定
    4.4 计算结果分析
        4.4.1 非均匀热流对发汗冷却过程的影响
        4.4.2 非均匀压力对发汗冷却过程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本文内容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导弹弹头质量特性参数测量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再入环境测量火箭测试平台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J]. 董严,李皓,胥馨尹,单继祥,赵平,曾飞. 装备环境工程, 2021(03)
  • [2]质量特性参数测试设备标校方法研究[J]. 张磊乐,卢志辉,武艺泳,郑国良,杨洪涛.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20(09)
  • [3]轻质多孔夹芯结构集成式热防护系统设计[D]. 王秀武. 湖南大学, 2020(08)
  • [4]大尺寸飞行器质心柔性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 王梅宝.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小角度翻转法质量质心测量及误差分析[J]. 王佳昌,于海莲,余纬,陈平. 工具技术, 2020(02)
  • [6]太赫兹波被动遥感冰云参数的反演方法研究[D]. 翁陈思.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7]天基扩展小目标跟踪技术研究[D]. 于浩洋.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8]超高速光学头罩组合冷却方法研究[D]. 熊浩西. 国防科技大学, 2019
  • [9]多构态星球车质心测量方法与试验研究[J]. 那强,李博,陶建国,于金山,樊世超. 机械工程学报, 2019(12)
  • [10]液态水相变发汗冷却的数值模拟[D]. 姚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导弹弹头质量特性参数测量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