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M38C3单片机构成多功能交流电量测试仪(论文文献综述)
王震寰[1](2019)在《基于单片机的振动测量仪设计》文中认为航空发动机是飞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性能决定着飞机的飞行安全。目前航空发动机的推力、转速、动强度不断提高,由转子不平和和气体流动等原因引起的振动问题日益突出。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处在高温、油雾和电磁干扰严重的恶劣环境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振动传感器和振动测量仪,迅速准确地测量发动机的振动值。这对提高试验安全性和发动机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设计基于单片机的振动测量仪,可以在发动机运行状态下,全面系统地检测飞机发动机的振动状态,准确有效地分析发动机运行状态和基本性能。飞机发动机持续、健康和稳定地运行,为飞机安全飞行和故障排除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因此论文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现有飞机发动机专用测振仪器的优缺点,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设计出了新型的基于Freescale的MC9S12XS128单片机的振动测量仪,可以克服现有仪器的缺点,详细论述了设计该仪器的理论依据和各硬件模块功能实现的芯片选择依据和调试结果。在硬件设计中,由于MC9S12XS128单片机运算速度快,省去了价格较贵的可编程带通滤波器UAF42AP并同时优化了电路设计。通过专用有效值测量电路测量振动速度,频压转换电路测量频率,可以克服计数测频的稳定性差的缺点,然后利用双路A/D转换电路进行A/D转换,并将转换结果送入MC9S12XS128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再利用LED驱动芯片MAX7219将转换结果通过数码管显示。在软件设计部分,首先介绍了基于MC9S12XS128的模块化软件设计流程、A/D转换及显示程序设计,然后根据测得的数据,分析了仪器的精度、稳定性和改进措施。最终通过反复模拟测量和验证,本振动测量仪达到了设计的预期目标,使误差在3%以内,可测频率范围为10Hz2000Hz,满足了测量精度和测量范围的要求。
王影影[2](2019)在《电刺激按摩仪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物理因子疗法的观点出发,结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和肌肉电刺激(EMS)两大机理,在治疗手段的基础上,结合了单片机技术,研制出了一款电刺激按摩仪,其体积小,便于人们随身携带,在缓解各种疼痛,缓解肌肉疲劳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论文分为系统总体功能设计、硬件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和系统测试四部分。系统总体设计主要包括使用单片机控制升压电路升压和放电电压和频率,通过控制蓝牙模块进行多种模式选择,通过H电桥和保护电路实现充分接触并起到保护作用,通过按键输入可以实现开关机、刺激强度和刺激频率的选择以及工作理疗时间设定等功能。硬件电路设计主要包括对PIC16LF1508单片机内部资源的利用,设计了电压管理模块、蓝牙模块、升压和放电电路、H电桥电路及按键电路。系统软件设计包括对系统资源的初始化、单片机I/O资源分配,在升压过程中将电源电压升高到45V~85V并在短时间内存储在电容中,利用放电程序间接性的刺激接触皮肤,实现三种模式和多种强度的按摩。整个系统中各个模块进行测试以及调试,确定方案的可行性和整个系统在工作状态下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完善系统的设计,对系统刺激电压和频率进行了多次测试并校正,实现了三种模式下电刺激按摩仪的稳定工作。整机的测试检验了各个模块之间的协调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宁润果[3](2016)在《基于单片机的弹丸表面压力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弹箭研制过程中,弹丸表面压力准确测定对于弹丸的飞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而集成电路芯片因其体积小、功耗低、成本小、结构简单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现代武器弹箭系统的研制工作中。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弹丸表面压力测量方法,设计了相应的测试系统。基于C8051F380单片机和一种片状微型压力传感器构建了弹体表面压力测试系统组成,组建了硬件电路和相应软件程序,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用于弹丸表面气体压力的试验测试。基于单片机的弹丸表面压力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部分主要有调理电路、C8051F380数据采集电路两大部分。信号调理电路主要用于滤除传感器输出的气压信号中的杂波和对滤波后的气压信号进行相应的放大,以满足单片机的采集要求。C8051F380单片机数据采集电路主要是由AD电路、数据存储电路和结果输出电路等组成,主要用于对调理电路输出的模拟信号进行数模转换,并将转换后的电压数据存储起来。然后将单片机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串口传输到上位机,通过上位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本系统将实测气压信号作为系统输入,通过测试证明本系统具有采集气压信号的功能,未来可用于弹箭表面压力测试系统研制工作中。
彭凯贝[4](2016)在《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及集成传感构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许多建筑、公路、水利水电工程等公共基础迅速发展起来。我国地质环境复杂多变,不可预计因素较多,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极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使建筑工程实现更加经济合理和稳定安全,岩土工程研究人员对土壤的力学性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岩土力学测试的一些新方法、新经验、新理论不断出现,使岩土力学测试理论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目前我国的岩土力学测试试验是根据国家土工测试标准,在实验室使用各种实验装置对土试样进行压应力应变和剪应力应变测试。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目前大多数的土力学实验在实验室内进行,这样就要求在现场提取土样时必须进行土样的“保鲜”,即尽力保护现场提取土样的物理化学状态。实验室测试土力学特性的优点是操作容易、数据可靠;其缺点也很明显,即需要保存土样、实验周期较长。另外,勘探时土样被提取后其原始状态已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开展原位测试是十分有必要的。深孔地质探测一般是现场提取并保存土样运回实验室,按照相关岩土力学国家标准进行测试和分析。采集的土样在运输过程中其力学特性会有所变化,并且传统的测试方法大大增加了相关的地质探测的工作量,这与目前高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不相称的。岩土工程需要是土力学的技术数据,如果通过某种技术手段,在工地现场就可以获得有关土力学的技术数据是最理想的。针对这以上问题,开发并研制了一种轻便的岩土体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本文开篇对土工勘探中原位测试的必要性进行论述,通过详实的举证说明原位测试对基础工程建设和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严重性。首先,详细介绍了我国目前的室内抗剪强度测试和抗剪强度测试仪器。分别阐述了抗剪强度试验中直剪试验、单剪试验、环剪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的取样方法、测试原理、测试方法、测试仪器。介绍了室内抗剪强度测试仪器的现状和发展,指出了现有室内抗剪测试仪器的不足。之后,介绍了土工原位测试方法及现阶段原位抗剪强度测试方法。十字板剪切试验可以对天然应力状态下的岩土进行扭剪,所测得的强度能较好的反映土的天然强度。但是十字板剪切试验只能针对软土和淤泥,无法测试相对硬塑性黏土和混有砾石的土。通过综合比较室内外的抗剪强度测试方法和测试仪器,提出一种新型的深孔原位直剪测试方法并研制一台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样机。第二章对土体的抗剪强度进行研究。阐述了库伦定律,在法向应力变化范围不大时,抗剪强度与法向应力的关系近似为一条直线。根据库伦公式可以得出土的抗剪强度指标——黏聚力c和摩擦角υ。介绍了莫尔-库伦破坏准则和土的平衡条件。之后详细分析了抗剪强度试验方法,直接剪切试验可针对不同的排水条件进行直剪试验,分为慢剪、快剪和固结快剪。最后采用有限差分法对直剪试验建模,使用岩土力学模拟软件flac3d模拟直剪剪切试验的全部过程。着重分析土体试验在垂直应力下的剪应变、剪应力和在剪切面上的应力应变分布。有限差分软件flac3d的计算结果证实在直剪试验中剪切面上的剪应力、剪应变分布不均匀。剪切初始时测试取样杯侧壁周围的应力应变偏大,而土样内中间区域偏小。剪切的整个过程中,剪应力和剪应变的发展都是从土样边缘开始,并随着剪切不断进行剪应力和剪应变逐渐向中部区域扩展。最终土样发生剪切破坏后,剪应力和剪应变在剪切面分布逐渐变均匀。第三章阐述了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的行为机构设计。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从结构组成、工作机理、取样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重点介绍了设备的取样系统、推靠系统、垂直加载系统和水平加载系统的工作机理,并对各个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提出深孔原位直剪测试概念,详细介绍了整个测试流程。测试时用钻探设备在探测点的地表打一个深度约为550m探测孔,然后将直剪测试仪送入深孔底部,由测试装置对底部的土壤进行压应力应变和剪应力应变测试。测试完毕后,提取出装置,再准备下一次测试。如此循环直至完成全部探测作业。第四章介绍了深孔原位直剪仪的参数设计。对动力系统、取样系统、推靠系统所需参数进行研究,并用有限元分析法分析各个系统关键构件的应力应变情况。详细介绍了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的动力系统和动力负载匹配。先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负载大小,确定动力系统所需要的力。通过比较步进电机和气囊直剪的优缺点,最终确定选用步进电机作为动力系统,并计算出所需要的载荷大小。分析测试取样杯在取样过程中应力应变大小。针对取样过程中取样测试杯对土壤的切削进行研究。最后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活塞在施加垂直压力时的应力应变和水平加载系统重要传导构件的受力情况。第五章分析了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应力测量的压力传感器。选出适合设备的压力传感器,并介绍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通过有限元计算,计算出不同模量、厚径比的压力传感器在土介质中的匹配误差。由于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内部结构较小,现有的位移传感器不能满足设备需要。所以针对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设计并制作了应变式位移传感器。用有限元法对位移传感器的弹性梁进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弹性梁的应力应变,推导传感器的输入输出关系和固有频率。所设计的应变式位移传感器弹性梁最大量程为9mm,精度0.1mm满足设计需求。最后对深孔原位直剪仪的锯环和锯环的驱动电路进行设计。由于有些粘性土的硬度不亚于岩石的硬度,所以考虑采用锯环来减轻测试杯压入岩土的难度。锯环的设计是基于超声波电机的工作原理来设计的,根据锯环的负载设计了锯环的驱动电路。第六章研究了步进电机的控制系统和仪器的数据采集系统。确定系统控制方案为闭环控制系统。研究步进电机控制模型,提出步进电机速度控制的指数型控制算法,为步进电机速度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搭建步进电机控制系统。实现了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的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部分。分别对模数转换器、信号放大电路、数据处理电路和数据显示电路进行详细介绍。第七章阐述了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的样机,进行样机的单位行为测试和系统行为测试。测试证明样机运行效果良好能够达到当初设计目标。在实验室搭建了深孔原位直剪测试平台,进行深孔原位测试。根据试验结果,画出应力应变关系图,求出砂土的抗剪强度指标c=10kpa,υ=42.1°与室内直剪试验结果相比较。证明了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直剪试验结果有效。第八章详细介绍了在深孔原位直剪测试研发过程中垂直加载系统、水平加载系统、推靠器系统和锯环等关键构件的设计优化。将原有的结构设计与优化后的结构设计进行分析和对比。机械结构设计优化及比较是机械创新设计过程中重要的部分,通过对构件优化设计,减少机构运动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减小能量损失,提高测试精度。事实表明,机械结构的好坏对整个设备能否稳定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根据土力学抗剪强度基本理论和莫尔-库伦破坏准则,对土力学抗剪强度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利用土力学软件建立了深孔原位直剪测试模型,并提出深孔原位直剪测试的概念。(2)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样机。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的构思是以机电一体化为基础的,设计将传感器与执行机构集成设计制造。在不降低强度和使用寿命的同时,缩减了空间,使设备轻量化,可靠性也大大增加,并提高测试效率。(3)实现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原位在线测试。搭建深孔原位测试平台,测试土样在不同正压力下的抗剪强度,获取了一系列相关试验数据。测试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得出测试结果与模拟结果较符合。(4)提出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的信息集成化方法。将传感器与运动构件集成化,构件既是执行器也是传感器。推靠器的支撑压力由推靠板内侧的压力传感器测定;土力学压应力由活塞背后的压力传感器测定,对应的应变由丝杠的位移产生;剪应力由取样测试杯外侧的传感器测定。测试仪可在深孔内自动完成测试动作,并将测试数据信息集成处理后通过钢缆绳传回地面的控制系统。试验表明此法提高了测试效率和数据有效性。
李祁琪[5](2015)在《矿井主通风用电动机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矿井通风及供电系统安全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预警系统的研究(No.2007BAK29B05)的一个子课题,是针对我国矿井通风事故多发、主通风用电动机绝缘老化故障频发、绝缘状态在线监测功能不健全所提出的。矿井主通风机是矿井生产的必备设备之一,通过电动机带动通风机叶片产生负压,将新鲜空气压入矿井通道,冲淡并排出工作环境中具有毒性、窒息性、爆炸性的气体与粉尘颗粒,从而保障矿井安全生产。由于主通风用电动机的工作环境复杂,工作条件很恶劣,在长期连续运行过程中遭受多应力共同作用,绝缘结构易老化并诱发绝缘故障。定子绕组绝缘系统是电动机绝缘系统中较脆弱的组件之一,对矿井主通风用电动机定子绕组绝缘系统的绝缘特征参量进行在线监测,发现绝缘结构的缺陷、捕捉只有电动机在运行时才能检测的特征、评估定子绕组的绝缘老化状态,并判断绝缘故障的发生部位,对保障矿井安全生产、降低设备维修成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分析了矿井主通风机电动机定子绕组绝缘材料的特性、加工工艺和绝缘结构;结合矿井复杂的工作环境,描述了绝缘材料老化的形成原因与表现特征。结合电动机的国标要求与在线测量的可实施性,确定了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的绝缘特征参量,制定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据电动机的实际运行情况,选取预埋点温计法作为温度测量的方法;建立了定子绕组绝缘系统的在线模型,推导了绝缘良好、主绝缘老化和相间绝缘老化情况下等效绝缘电阻和介质损耗的计算式,提取了三种绝缘状态下的特征量;通过分析上述三种情况下的特征量向量示意图,得出反映定子绕组绝缘系统的在不同老化情况下特征量的变化规律,并据此判断定子绕组老化的部位及老化程度。设计了绝缘状态在线监测系统的硬件电路,包括温度部分、绝缘电阻与介质损耗部分、局部放电触发部分、核心控制部分和上位机部分;改进了温度检测电路,确定了绝缘电阻与介质损耗监测电路的传感器安装方法,调试了系统的全部硬件,通过了实验室条件下的测试实验。结合硬件电路,采用模块化方法编写了的基于C8051F020控制核心的下位机软件,包括主程序、温度模块子程序、绝缘电阻与介质损耗模块子程序、局部放电触发子程序等。在LabVIEW环境下,开发了上位机G语言程序,包括主程序、数据处理子程序、实时数据库程序和人机界面程序等,实现了数据采集和传输、信号处理和提取、数据显示存储和查询等功能。在仿真软件中搭建了不同绝缘状态下的电动机仿真模型,完成了不同绝缘情况下电动机的绝缘电阻和介质损耗仿真实验,并对仿真结果与理论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在实验室搭建了绝缘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平台,进行了系统整体调试。实验结果表明:绝缘在线测量法可有效反映定子绕组绝缘系统的老化状态,并判断定子绝缘老化发生的部位,所设计的系统硬件电路可靠性高,软件程序稳定性好、可移植性强,整体结构协调合理,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
葛黎黎[6](2014)在《接地电阻及等电位连接自动检测系统》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建筑物的防雷保护中,接地和等电位连接是两种非常重要的防雷保护措施。其防雷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中的电力设备及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以及人身安全。直接体现其防雷性能的指标就是接地电阻以及等电位连接电阻的大小。因此,准确地测量接地电阻以及等电位连接电阻是保证建筑物中电力设备、电力系统安全乃至人身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论述了接地及等电位连接的意义及必要性,分析比较了各种测量仪器的测量原理和方法,并针对传统测量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钳表法的测量原理,基于C8051F020单片机设计了一套具备Zigbee无线数据传输功能的接地及等电位连接电阻自动检测系统。系统由数据采集、数据通信及上位机管理软件三部分组成。数据采集主要包括主控制器C8051F020、信号发生电路、信号处理电路、A/D转换等电路,其中信号发生电路由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产生正弦波激励,单片机内部实现了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数字信号处理;数据通信模块采用CC2530芯片,实现数据测量的无线化、网络化;上位机以Visual Studio2005作为开发平台、SQL Server2005作为数据库支持,实现了数据实时监控与管理。最后对系统进行测试、分析,验证了各功能模块的可行性,实现了接地电阻及等电位的在线测量。该系统的自动化和网络化降低了测量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康文利[7](2013)在《电控存储式油井分层测压仪低功耗设计及应用》文中认为随着大庆油田多层系油层开发的不断深入,大庆油田已经进入了高含水期。如何实现大庆油田原油稳产,提高原油采收比例已成为油田发展的主要方向。当前,在原油采收过程中多层合采所带来的原油产量远低于分层开采时的产量,并导致采收率无法提高,严重影响了长期稳产,因此研究分析分层开采是保持稳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油层压力、井内液体流量、井内温度等数据是在分层开采过程中的基础数据。其中油层压力对于科技人员分析储层原油状态以及估算不同油层的原油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油层的开采必然会导致层间压力发生变化,通过比较原始油层压力与开采后油层压力的变化情况,可用来分析原油的开采效果,并为下一步合理开采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分析油井地层环境,研究分析适用于大庆油田地层的油井分层测压技术,凭借适用于油井环境的测压仪器,实现对不同地层压力数据的采集。本课题设计开发了性能可靠的电控存储式油井分层测压仪,为现场人员提供可靠的地层压力系数指标和参数。其中硬件电路以MCU控制为核心,设计了机械丢手、井下驱动控制电路、压力和流量测试电路以及串口接口电路。控制指令软件部分采用C语言编译,实现电控存储式油井分层测压仪在油井内自主进行压力采集。开发地面主机控制管理软件,将所采集的油层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并最终以曲线和数据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方便技术人员进行分析。通过在实验室和现场环境对仪器进行压力和温度试验不断试验,已能达到了设计要求。为了满足后期的单次压力采集的长周期性和供电电源电能的持续性,采取对电控存储式油井分层测压仪控制模块低功耗优化设计,其中硬件优化以低功耗芯片和电路改进为主,软件优化以程序编译简化为目标。
刘红娟[8](2013)在《飞行体温度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飞行体是指飞机、巡航导弹、火箭弹等用来完成特定任务的飞行工具。飞行体在执行飞行任务过程中,其受监测部位的温度变化情况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本文以存储测试理论为指导,设计了飞行体温度测试系统,可以实时记录飞行体在执行飞行任务时各被测点温度信号的动态变化过程。针对设计的飞行体温度测试系统,本文主要阐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详细介绍了本温度测试系统依据的存储测试理论和热电偶的测温原理。第二,针对本文测试环境和被测信号特点进行了细致分析,提出了飞行体温度测试系统总体方案,深入探讨了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硬件电路设计及系统软件流程设计。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系统采用均匀采样策略,实现了对温度信号的均匀采样;为了区分数据通道和避免数据传输过程错位,进行了数据编码设计;在数据存储时,为了提高存储速率,采用了两片大容量非易失性存储器交替存储。第三,运用电子元器件失效机理分析建立了飞行体温度测试系统的可靠性模型,对本文设计的系统进行了可靠性分析。第四,详细阐述了热电偶静态校准和动态校准的实验过程。在干体校验炉内对测试系统用到的K型热电偶进行了静态校准实验;利用半导体激光器产生的阶号信号对K型热电偶进行了动态校准实验,并对校准结果进行了分析。
蔡小磊[9](2013)在《高精度恒速恒压计量泵的研制》文中认为计量泵是一种定量输送各种介质的机械设备,它具有压力、流量等定量调节功能。它被广泛应用在需要进行液体介质输送过程的控制系统中。传统的计量泵调节压力和流量的精度难以满足现代化大规模生产工艺流程控制的自动化要求,特别是在有害液体、危险环境下等方面的计量。因此,对计量泵实现自动控制、实时监测、精确调节已势在必行。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就利用单片机技术,以STC12C5A60S2芯片为核心,并考虑各种抗干扰措施,而且对传统的计量泵的传动部分作了部分的改变,研制开发了高精度恒速恒压计量泵。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分为硬件部分的设计和软件部分的设计两部分。软件部分又包括上位机应用软件的开发和下位机程序的设计。机械传动部分采用伺服电机驱动蜗轮蜗杆转动,蜗轮通过滑键带动丝杠移动,丝杆通过螺母来推动活塞上下运动,最终达到对计量泵的调节。硬件电路部分采用STC12C5A60S2芯片为核心,它的机器周期1T,是高速、低功耗、超强抗干扰的新一代8051单片机,指令代码完全兼容传统8051,但速度快8-12倍。内部集成MAX810专用复位电路,2路PWM,8路高速10位A/D转换,针对电机控制,强干扰场合。伺服驱动系统使用西门子的SINAMICS V80。SINAMICS V80采用了全新的伺服驱动技术,无需设置任何参数,无需增益调节,便可以实现极高的定位精度。编码器采用OMRON多相位输出光电编码盘,与电机同轴,电机每旋转一周,码盘产生2500脉冲。A/D转换器采用美国Cirrus Logic公司推出的新型24位CS5532。它具有极低噪音、多通道Δ-∑型模拟/数字转换器,由于其采用电荷平衡技术和极低噪音的可编程曾益斩波稳定测量放大器,可得到高达24位分辨率的输出结果,精度高。上位机主要是应用虚拟仪器软件LabVIEW开发的应用程序,它通过485总线与下位机建立通信,对下位机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上位机可以有效的读取计量泵的压力、流速、流量等参数,能够对数据进行保存和生成报表,可以设置计量泵的压力、流量等参数。LabVIEW编写的人机交互界面非常友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下位机软件基于Keil C51软件平台,采用单片机C语言编写程序。Keil C51软件开发系统可以完成编辑、编译、连接、调试、仿真等整个流程,该集成系统可以编译C源程序,也可以编译汇编语言源程序。单片机C语言具有语言简洁、可移植性好、表达能力强、可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生成高质量的目标代码等优点,能使编程及程序调试时间显着缩短。
任德志[10](2012)在《便携式红外吸收型甲烷检测仪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能源问题近年来成为一个较突出的问题。沼气能源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生物能源,成为农村能源建设的首选。最近几年我国在沼气项目及配套沼气服务体系的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在沼气技术服务体系中,沼气浓度的检测是判断和排除沼气池故障的重要手段,因此沼气检测方法的探讨和检测仪器的研制十分必要。本课题旨在研究出适用于农村沼气池的甲烷检测仪,功能包括甲烷气体浓度和环境温度检测并能实现声光报警,仪器包括气体分析装置和信号处理装置。主要工作如下:(1)分析了甲烷检测仪在沼气服务体系中的应用,明确了研究的对象,确定了以红外光谱吸收为原理的红外甲烷检测方法。根据农村沼气检测的具体要求,明确了红外甲烷检测仪的具体功能和参数。(2)简要介绍了红外甲烷检测仪的基本原理。选用了IR715红外灯和PYD212红外热释电红外探测器作为检测仪传感器的激励光源和信号接收装置。根据红外检测甲烷的基本原理,设计了适用于便携式仪器的密封气室。(3)选取了MSP430F149作为仪器的微处理器。设计了光源调制电路对红外光进行调制。设计了信号调理电路对探测器输出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处理。根据密封气室的特点,为仪器设计了微型气泵装置。硬件电路还包括键盘电路、温度检测电路和液晶显示电路。(4)对仪器软件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程序编译环境为IAR Embedded Workbench IDE,用C语言编写。程序的设计包括光源调制程序设计、采样程序设计、继电器延时程序设计、温度检测程序设计和键盘功能程序设计。(5)通过标定实验得到红外传感器输出值与气体浓度的关系曲线,并拟合成具体方程式。将得到的方程式写入到单片机中,作为仪器测量甲烷气体的计算公式。然后对仪器进行了误差分析和参数分析。通过实验研制出了红外吸收型甲烷检测仪,该仪器能够相对准确的检测甲烷气体浓度,测量范围为[1000ppm,100%],满量程精度达到±8.11%FS,响应时间为3秒。
二、应用M38C3单片机构成多功能交流电量测试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M38C3单片机构成多功能交流电量测试仪(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单片机的振动测量仪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目的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振动测量仪及振动测量概述 |
2.1 振动测量仪概念 |
2.2 振动测量仪振动监测的必要性 |
2.3 振动测量基础 |
2.4 振动测量仪的测量内容 |
2.5 振动数据采集过程 |
2.6 振动测量仪对智能故障诊断方法 |
2.7 振动测量仪在飞机上的应用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振动测量仪开发过程设计 |
3.1 振动测量仪的构成 |
3.2 振动测量仪的主要功能 |
3.3 系统总体开发流程 |
3.4 硬件总体结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振动测量仪器件选型与电路设计 |
4.1 传感器选择 |
4.2 单片机的选择 |
4.2.1 单片机系统概述 |
4.2.2 单片机选择原则 |
4.2.3 16位单片机MC9S12XS |
4.3 单片机系统扩展配置原则 |
4.4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4.4.1 放大电路 |
4.4.2 速度测量电路 |
4.4.3 频率测量电路 |
4.4.4 A/D转换电路 |
4.4.5 显示接口电路 |
4.5 其它重要电路设计 |
4.5.1 电源电路 |
4.5.2 时钟电路 |
4.5.3 复位电路 |
4.6 PCB电路板设计 |
4.6.1 电子元器件的布局 |
4.6.2 印刷电路板的布线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振动测量仪软件设计 |
5.1 单片机MC9S12XS128 的开发语言 |
5.2 单片机软件系统设计概述 |
5.3 单片机MC9S12XS128 的开发工具与调试 |
5.3.1 CodeWarrior开发环境简介 |
5.3.2 BDM在线调试 |
5.3.3 串口调试工具 |
5.4 软件程序设计 |
5.4.1 软件设计流程图 |
5.4.2 A/D转换程序设计 |
5.4.3 显示程序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振动测量仪的抗干扰处理与调试 |
6.1 抗干扰处理 |
6.1.1 干扰的来源 |
6.1.2 抑制干扰的措施 |
6.2 振动测量仪的调试 |
6.2.1 调试工具 |
6.2.2 调试方法 |
6.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6.4 测量数据分析 |
6.5 整机测试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对比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电刺激按摩仪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2 按摩仪的机理 |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刺激按摩仪总体设计方案 |
2.1 按摩仪系统分析 |
2.2 按摩仪总体方案设计 |
2.3 产品预定达到的基本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产品硬件电路设计要求 |
3.2 硬件电路设计原则 |
3.3 硬件总体结构 |
3.4 硬件电路板设计 |
3.4.1 主控芯片及外围电路设计 |
3.4.2 电源管理模块 |
3.4.3 H电桥模块 |
3.4.4 BOOST升压模块 |
3.4.5 电极自放电模块及保护模块 |
3.4.6 蓝牙模块 |
3.5 Altium Designer软件 |
3.5.1 Altium Designer软件简介 |
3.5.2 Altium Designer电路设计的流程 |
3.6 SMT贴片流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程序任务要求 |
4.2 MPLAB X IDE软件 |
4.3 单片机内部资源和I/O的资源分配 |
4.3.1 系统资源的初始化 |
4.3.2 单片机I/O资源分配 |
4.4 电刺激按摩仪程序设计 |
4.4.1 波形的参数 |
4.4.2 AD转换子程序设计 |
4.4.3 模式选择子程序设计 |
4.4.4 按键子程序设计 |
4.4.5 中断服务子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刺激按摩仪系统测试与结果 |
5.1 系统休眠功耗测试 |
5.2 系统刺激电压和频率测试 |
5.3 整机系统协调工作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电刺激按摩仪主函数源程序 |
附录B 电刺激按摩仪升压电路源程序 |
附录C 电刺激按摩仪单片机初始化源程序 |
附录D 电刺激按摩仪中断源程序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单片机的弹丸表面压力数据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测试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弹丸气压数据采集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2.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设计目标 |
2.2 系统总体结构 |
2.3 系统软件工作原理 |
2.4 C8051F380微控制器概述 |
2.4.1 CIP-51内核 |
2.4.2 通用串行总线控制器(USB0) |
2.4.3 10位ADC |
2.5 本章小结 |
3.调理电路设计 |
3.1 压力传感器的选择 |
3.2 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 |
3.2.1 电源模块电路 |
3.2.2 信号调理电路的硬件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4.信号处理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信号处理系统组成 |
4.2 主控制器的选型 |
4.3 AD电路设计 |
4.4 主控制器功能模块设计 |
4.4.1 主控制器的电源模块 |
4.4.2 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
4.4.3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
4.4.4 RS232串口通信电路设计 |
4.4.5 LED指示电路 |
4.4.6 按键输入电路 |
4.5 本章小结 |
5.软件设计 |
5.1 系统软件流程总体设计 |
5.2 模块化程序设计 |
5.2.1 单片机系统初始化 |
5.2.2 AD转换 |
5.2.3 M25P128的读写程序 |
5.3 数据采集模块 |
5.4 数据传输模块 |
5.5 数据处理模块 |
5.6 本章小结 |
6.系统性能测试 |
6.1 系统测试概括 |
6.2 传感器的安装 |
6.3 系统硬件测试 |
6.4 系统安装调试的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7.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及集成传感构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室内抗剪强度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室内抗剪强度测试设备研究现状 |
1.2.3 原位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1.2.4 原位测试设备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际意义 |
1.3.3 创新意义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抗剪强度理论及数值模拟研究 |
2.1 土的抗剪强度基本理论 |
2.1.1 库伦定律 |
2.1.2 莫尔-库仑破坏准则 |
2.2 抗剪强度的试验方法 |
2.2.1 直接剪切试验 |
2.2.2 三轴压缩试验 |
2.2.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2.2.4 原位直剪剪切试验 |
2.3 直剪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
2.3.1 土的本构模型 |
2.3.2 计算参数的选取 |
2.3.3 模拟方式 |
2.3.4 计算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行为机构研究 |
3.1 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系统总体研制要求和目标 |
3.1.1 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系统总体研制要求 |
3.1.2 系统组成及研制内容 |
3.1.3 研制需要克服的难度点 |
3.1.4 目标测试土质的选定 |
3.2 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的行为设计和工作机理 |
3.2.1 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整体结构 |
3.2.2 深孔原位直剪试验过程 |
3.3 取样测试杯机构研究 |
3.3.1 取样测试杯结构设计 |
3.3.2 测试取样杯取样过程行为设计 |
3.4 推靠器机构研究 |
3.4.1 常用推靠器比较 |
3.4.2 推靠器结构设计 |
3.5 垂直加载系统机构研究 |
3.5.1 常用垂直加载系统比较 |
3.5.2 垂直加载系统构件研究 |
3.5.3 压力活塞设计 |
3.6 水平加载行为机构研究 |
3.6.1 水平加载行为研究 |
3.6.2 推瓦设计研究 |
3.6.3 环刀设计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动力参数研究 |
4.1 动力系统参数设计 |
4.1.1 性能参数设计 |
4.1.2 负载匹配设计 |
4.2 取样测试杯取样性能分析 |
4.2.1 土壤切削过程 |
4.2.2 取样测试杯有限元分析 |
4.3 推靠器参数设计 |
4.3.1 推靠器推靠过程研究 |
4.3.2 推靠器有限元分析 |
4.4 垂直加载系统参数设计 |
4.4.1 压力活塞压力参数设计 |
4.4.2 活塞受力分析 |
4.5 水平加载系统参数设计 |
4.5.1 水平剪切位移 |
4.5.2 环刀有限元分析 |
4.5.3 推瓦有限元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集成传感构件研究 |
5.1 土压力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匹配误差分析 |
5.1.1 土工压力传感器的选择 |
5.1.2 压力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5.1.3 土压力传感器匹配误差分析 |
5.2 位移传感器设计 |
5.2.1 工作机理研究 |
5.2.2 有限元分析 |
5.2.3 电阻应变片的测量 |
5.2.4 电阻应变片粘贴方法及接线 |
5.2.5 位移传感器标定试验 |
5.3 压电锯环设计 |
5.3.1 原理及结构 |
5.3.2 性能参数估计 |
5.3.3 驱动电路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控制系统与数据采集系统研究 |
6.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6.1.1 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
6.1.2 速度控制模型及算法 |
6.1.3 单片机最小系统 |
6.1.4 驱动电路 |
6.1.5 恒流控制电路 |
6.2 数据采集系统 |
6.2.1 数据采集系统方案研究 |
6.2.2 AD转换电路 |
6.2.3 信号放大电路 |
6.2.4 数据处理与显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深孔原位直剪试验研究 |
7.1 深孔原位直剪测试系统调试与分析 |
7.1.1 单元行为测试分析 |
7.1.2 系统行为测试分析 |
7.2 深孔原位直剪试验方案设计 |
7.2.1 深孔原位直剪实验平台搭建 |
7.2.2 试验基本原理 |
7.2.3 实验测试方案 |
7.2.4 实验内容 |
7.2.5 实验结果 |
7.3 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7.3.1 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
7.3.2 误差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关键结构优化比较研究 |
8.1 垂直加载系统设计结构优化比较研究 |
8.1.1 活塞结构设计优化比较 |
8.1.2 取样测试杯结构设计优化比较 |
8.2 水平加载系统设计结构优化比较研究 |
8.2.1 剪切环刀结构设计优化比较 |
8.2.2 剪切导向柱结构设计优化比较 |
8.3 推靠器设计结构优化比较研究 |
8.3.1 推靠器行为设计比较 |
8.3.2 推靠板结构设计优化 |
8.4 锯环机构设计比较研究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矿井主通风用电动机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绝缘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绝缘监测技术的发展 |
1.2.2 绝缘在线监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二章 矿井主通风用电动机定子绕组绝缘老化故障 |
2.1 定子绕组绝缘材料与结构 |
2.2 绝缘老化故障机理 |
2.2.1 绝缘老化原因与现象 |
2.2.2 绝缘老化演变过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绝缘在线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1 煤矿电气设备的技术要求 |
3.2 绝缘在线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3.3 绝缘特征参量的分析与选取 |
3.4 温度在线测量 |
3.5 绝缘电阻与介质损耗在线测量 |
3.5.1 绝缘电阻与介质损耗的传统离线测量 |
3.5.2 绝缘结构的老化模型 |
3.5.3 绝缘电阻与介质损耗的在线测量模型 |
3.5.4 不同绝缘状态下特征参量的理论分析 |
3.5.5 不同绝缘老化状态下特征参量的变化规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 系统硬件电路总设计方案 |
4.2 温度检测电路 |
4.2.1 温度传感器 |
4.2.2 温度变送模块 |
4.2.3 隔离保护模块 |
4.3 绝缘电阻与介质损耗检测电路 |
4.3.1 传感器 |
4.3.2 信号调理模块设计 |
4.3.3 抗干扰设计 |
4.4 局部放电触发电路 |
4.5 核心控制电路 |
4.5.1 单片机模块 |
4.5.2 通信模块 |
4.6 上位机 |
4.6.1 数据采集卡 |
4.6.2 工控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绝缘在线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软件总设计方案 |
5.2 下位机程序设计 |
5.2.1 主程序设计 |
5.2.2 温度模块程序设计 |
5.2.3 绝缘电阻和介质损耗模块程序设计 |
5.2.4 局部放电触发模块程序设计 |
5.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5.3.1 主程序设计 |
5.3.2 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5.3.3 实时数据库程序设计 |
5.3.4 人机界面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仿真与系统调试 |
6.1 仿真验证 |
6.1.1 仿真实验 |
6.1.2 仿真结果分析 |
6.2 系统调试 |
6.2.1 温度测试 |
6.2.2 绝缘电阻与介质损耗测试 |
6.2.3 局部放电测试 |
6.2.4 系统调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接地电阻及等电位连接自动检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测量方法的发展与现状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 |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
2.2 Zigbee设备类型 |
2.3 拓扑结构 |
2.4 Zigbee协议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测量原理 |
3.1 测量方法及原理 |
3.2 系统设计方案 |
3.2.1 系统整体结构 |
3.2.2 检测节点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硬件电路设计 |
4.1 C8051F020最小系统 |
4.1.1 C8051F020微处理器简介 |
4.1.2 C8051F020引脚分配 |
4.1.3 复位电路 |
4.1.4 JTAG接口电路 |
4.2 电压钳口激励信号生成模块 |
4.2.1 AD9850简介 |
4.2.2 AD9850电路连接 |
4.2.3 低通滤波网络的设计 |
4.3 电流钳口感应信号处理模块 |
4.3.1 微弱电流信号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
4.3.2 程控放大电路设计 |
4.3.3 带通滤波电路设计 |
4.4 A/D转换模块 |
4.5 CC2530电路设计 |
4.5.1 CC2530简介 |
4.5.2 CC2530硬件电路 |
4.5.3 单片机与终端节点串行通信设计 |
4.5.4 协调器节点与PC机串行通信设计 |
4.6 电源电路设计 |
4.6.1 稳压电路设计 |
4.6.2 基准电压电路设计 |
4.6.3 电池电压检测电路 |
4.7 报警电路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嵌入式软件设计 |
5.1 单片机软件流程 |
5.1.1 单片机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
5.1.2 单片机主程序流程 |
5.1.3 DDS激励信号生成流程 |
5.1.4 A/D转换流程 |
5.1.5 基于FFT的幅值计算流程 |
5.1.6 量程切换流程 |
5.2 CC2530无线组网设计 |
5.2.1 无线通信帧格式设计 |
5.2.2 协调器组建网络流程 |
5.2.3 协调器收发数据流程 |
5.2.4 终端节点加入网络流程 |
5.2.5 终端节点数据传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上位机设计 |
6.1 核心功能模块设计 |
6.1.1 用户登录及管理模块 |
6.1.2 项目信息录入及修改模块 |
6.1.3 串口通信模块 |
6.1.4 数据监控模块 |
6.1.5 阈值参数设置模块 |
6.1.6 报告查询模块 |
6.2 数据库设计 |
6.2.1 用户信息表dengluxinxi |
6.2.2 项目信息表xinxi |
6.2.3 阈值参数表cs |
6.2.4 接地电阻检测数据表JD |
6.2.5 等电位检测数据表DDW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调试及分析 |
7.1 测试数据结果分析 |
7.2 Zigbee通信质量测试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论文清单 |
(7)电控存储式油井分层测压仪低功耗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目前发展状况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低功耗研究背景 |
1.4 低功耗概述 |
1.4.1 低功耗与电磁干扰 |
1.4.2 低功耗与可靠性 |
1.4.3 电池技术与使用时间 |
1.5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控存储式油井分层测压仪方案设计 |
2.1 过环空技术简介 |
2.2 油井测试环境分析 |
2.2.1 压力分析 |
2.2.2 温度分析 |
2.2.3 尺寸分析 |
2.3 测压系统模块化结构设计 |
2.3.1 测压系统硬件构成 |
2.3.2 机械丢手部分 |
2.4 油井分层测压过程设计方案 |
2.4.1 仪器投放过程 |
2.4.2 测压过程 |
2.4.3 仪器打捞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与软件设计 |
3.1 测压方案的总体设计 |
3.1.1 硬件系统结构分析 |
3.1.2 系统工作过程分析 |
3.2 测压仪硬件电路设计 |
3.2.1 控制电路核心 MCU |
3.2.2 供电电路设计 |
3.2.3 复位电路 |
3.2.4 时钟电路设计 |
3.3 测压仪硬件电路实现 |
3.3.1 井下自动坐封、解封 |
3.3.2 地面丢手控制及驱动模块 |
3.3.3 通信接口模块电路 |
3.3.4 压力测试模块 |
3.3.5 涡街式流量测试模块 |
3.4 系统软件设计 |
3.4.1 油井测压仪井下测压及驱动软件设计 |
3.4.2 通信模块 |
3.4.3 中断保护 |
3.4.4 地面仪器主机管理软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功耗优化设计 |
4.1 低功耗策略分析 |
4.1.1 功耗时间分析 |
4.1.2 功耗状态分析 |
4.2 硬件低功耗改进设计 |
4.2.1 供电模块优化 |
4.2.2 合理选取工作模式 |
4.2.3 接口驱动电路低功耗优化 |
4.3 硬件抗干扰性设计 |
4.4 控制电路改进设计 |
4.4.1 时钟控制电路设计 |
4.4.2 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4.5 软件优化设计 |
4.5.1 应用软件低功耗原则 |
4.5.2 编译优化 |
4.5.3 软件抗干扰性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室与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
5.1 室内试验测试 |
5.1.1 仪器密封装置密封性试验 |
5.1.2 机械丢手试验 |
5.1.3 模拟油井环境测试试验 |
5.1.4 控制电路功耗测试试验 |
5.1.5 低功耗选型后功耗测试分析 |
5.1.6 低功耗电路改进后测试分析 |
5.2 供电电源测试试验 |
5.2.1 供电电源选取 |
5.2.2 供电电源放电性测试 |
5.3 现场测试试验 |
5.3.1 改进前采集数据分析 |
5.3.2 改进后实验数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飞行体温度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新型温度传感器 |
1.2.2 现代测温技术 |
1.2.3 存储测试技术的发展 |
1.3 本课题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 |
2 温度测试系统基础理论介绍 |
2.1 温度与温度的测量 |
2.2 热电偶测温原理 |
2.2.1 热电效应 |
2.2.2 热电势 |
2.2.3 热电偶基本定律 |
2.3 存储测试理论 |
2.3.1 存储测试系统定义 |
2.3.2 存储测试系统设计方法 |
2.3.3 存储测试系统组成 |
2.3.4 存储测试系统核心问题及关键技术 |
3 采集存储系统设计 |
3.1 飞行体温度测试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及设计要求 |
3.1.1 被测信号的特点及测试要求 |
3.1.2 测试系统设计原则 |
3.2 存储测试系统方案及硬件电路设计 |
3.2.1 温度传感器选型及冷端补偿方案 |
3.2.2 模拟调理电路设计 |
3.2.3 MCU 选择 |
3.2.4 数据编码方案设计 |
3.2.5 采样策略设计 |
3.2.6 数据存储方案设计 |
3.2.7 电源模块及低功耗设计 |
3.3 存储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3.3.1 主程序 |
3.3.2 上电中断 |
3.3.3 定时器 TB 溢出中断和 SPI0 中断 |
3.3.4 读数中断 |
4 测试系统可靠性研究 |
4.1 可靠性理论介绍 |
4.1.1 可靠性的定义 |
4.1.2 可靠性参数与指标 |
4.1.3 可靠性模型与可靠性预计 |
4.2 飞行体温度测试系统可靠性计算 |
4.2.1 飞行体温度测试系统可靠性预计模型 |
4.2.2 可靠性计算 |
5 热电偶的校准 |
5.1 热电偶的静态校准 |
5.2 红外探测器的静态校准 |
5.3 热电偶动态校准 |
5.3.1 热电偶动态响应时间常数获取 |
5.3.2 热电偶动态校准实验原理及分析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内容总结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6.2.1 论文主要创新点 |
6.2.2 不足之处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9)高精度恒速恒压计量泵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的来源及其意义 |
1.3 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
1.4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计量泵的技术指标和功能 |
2.1 高精度恒速恒压计量泵主要技术指标 |
2.2 高精度恒速恒压计量泵的功能 |
2.3 高精度恒速恒压计量泵的工作原理和方式 |
第三章 硬件部分设计 |
3.1 硬件部分的总体设计 |
3.2 单片机模块 |
3.2.1 单片机的发展状况 |
3.2.2 STC12C5A60S2单片机 |
3.3 电源模块的设计 |
3.3.1 线性稳压电源的设计 |
3.3.2 开关稳压电源设计 |
3.4 液晶显示模块 |
3.4.1 基本概述 |
3.4.2 基本特性和接口说明 |
3.4.3 液晶接线电路的设计 |
3.5 键盘模块 |
3.5.1 按键的输入原理与电路设计 |
3.5.2 按键开关去抖动 |
3.6 A/D转换模块 |
3.7 气动电磁阀控制模块 |
3.8 压力传感器模块 |
3.9 光电传感器和行程开关模块 |
3.10 485总线通信模块 |
3.11 伺服电机控制模块 |
3.12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下位机软件部分设计 |
4.1 单片机C语言的概述 |
4.2 单片机C语言关于SFR及位的定义 |
4.3 Keil软件简介 |
4.4 液晶显示模块程序的设计 |
4.5 键盘模块程序的设计 |
4.6 A/D模块程序的设计 |
4.7 串口通信模块程序的设计 |
4.8 高精度计量泵的PID的控制算法 |
4.8.1 PID控制器的控制原理 |
4.8.2 PID控制器参数的整定 |
4.8.3 PID控制算法的实现 |
4.9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上位机软件部分设计 |
5.1 上位机软件总体设计 |
5.2 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和特点 |
5.3 上位机串口通信程序的设计 |
5.4 LabVIEW对计量泵数据的读程序 |
5.5 LabVIEW对计量泵数据写程序 |
5.6 LabVIEW主界面控件的灰化处理 |
5.7 LabVIEW对数据的存储和实验报表的生成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的调试及其结果分析 |
6.1 单缸恒压工作方式调试结果与分析 |
6.2 单缸恒流工作方式调试结果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便携式红外吸收型甲烷检测仪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农村沼气检测简介 |
1.2.1 甲烷检测仪在农村沼气检测中的应用 |
1.2.2 农村沼气浓度检测常用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
1.4.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检测原理及检测方法 |
2.1 分子光谱理论 |
2.1.1 分子能级 |
2.1.2 分子红外光谱的形成 |
2.2 红外光谱吸收检测原理 |
2.2.1 甲烷气体红外吸收峰的选择 |
2.2.2 朗伯比尔定律 |
2.2.3 红外甲烷传感器检测甲烷浓度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检测装置的研究与设计 |
3.1 红外探测器的选型 |
3.1.1 红外探测器的分类及其对比 |
3.1.2 红外探测器PYD212性能分析 |
3.2 红外光源选型 |
3.2.1 红外光源的分类及其对比 |
3.2.2 红外灯IR715性能分析 |
3.3 密封气室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检测仪的硬件电路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2 单片机电路的设计 |
4.2.1 单片机型号对比分析 |
4.2.2 MSP430F149简介 |
4.2.3 MSP430F149电路设计 |
4.3 气体分析电路设计 |
4.3.1 光源驱动电路设计 |
4.3.2 微型气泵电路设计 |
4.4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4.4.1 放大滤波电路设计 |
4.4.2 温度检测电路设计 |
4.4.3 液晶显示电路设计 |
4.4.4 键盘电路设计 |
4.4.5 声光报警电路设计 |
4.5 检测仪电源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检测仪的软件模块设计 |
5.1 主程序设计 |
5.2 光源调制程序设计 |
5.3 采样程序设计 |
5.4 继电器延时程序设计 |
5.5 温度检测程序设计 |
5.6 键盘功能程序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试验设计 |
6.1 样本甲烷气体的制取 |
6.1.1 纯净甲烷气体的制取 |
6.1.2 标准浓度甲烷的配置 |
6.2 仪器参数的标定 |
6.2.1 标定方法及其原理 |
6.2.2 数据分析及其处理 |
6.3 仪器参数分析 |
6.3.1 误差分析 |
6.3.2 参数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 |
7.1 总结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应用M38C3单片机构成多功能交流电量测试仪(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单片机的振动测量仪设计[D]. 王震寰.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2]电刺激按摩仪的设计与实现[D]. 王影影. 河北工业大学, 2019(06)
- [3]基于单片机的弹丸表面压力数据采集系统设计[D]. 宁润果. 中北大学, 2016(08)
- [4]深孔原位直剪测试仪及集成传感构件研究[D]. 彭凯贝.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2)
- [5]矿井主通风用电动机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D]. 李祁琪.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6]接地电阻及等电位连接自动检测系统[D]. 葛黎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4(07)
- [7]电控存储式油井分层测压仪低功耗设计及应用[D]. 康文利. 东北石油大学, 2013(12)
- [8]飞行体温度测试技术研究[D]. 刘红娟. 中北大学, 2013(10)
- [9]高精度恒速恒压计量泵的研制[D]. 蔡小磊. 扬州大学, 2013(04)
- [10]便携式红外吸收型甲烷检测仪的研究与设计[D]. 任德志.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标签: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单片机最小系统论文; 老化试验论文; 原位测试论文; 应变速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