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诊断教学经验点滴(论文文献综述)
孙婷,廖海星,周大治[1](2021)在《超声诊断学课程过渡式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培养复合型人才,许多高校在医学生中引入了双语教学,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医学教育走向国际的必然趋势。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双语教学的情况下,广州医科大学近几年在医学影像专业的血管超声、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超声诊断章节,开展了过渡式双语教学。文章基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从备课阶段综合评估学生英语基础及重视课件设计、课堂教学循序渐进式讲解及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课后扩展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第二课堂"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并汇报,以期为医学双语教学模式的普及、发展及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
刘欣[2](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王瑜[3](2016)在《胎儿心脏大血管畸形铸型标本的制作及与产前超声诊断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胎儿心脏大血管畸形的铸型标本制作与效果评价目的运用血管铸型技术制作胎儿心脏大血管复杂畸形铸型标本并评价其灌注效果,探讨其显示胎儿复杂心脏大血管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2014年3月-2015年6月经产前超声检查诊断为复杂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畸形的引产胎儿标本18例,其他病因引产心脏正常的胎儿标本10例。经脐静脉插管灌注ABS铸型剂制作胎儿心脏大血管铸型标本。在以下方面对心脏与大血管铸型标本的灌注效果进行评价:①各局部解剖结构;②不同解剖系统(包括整体水平、房室系统、大血管系统、左心系统、右心系统);③不同孕周(包括中孕、晚孕)。结果正常组和对照组共28例标本铸型制作均成功。①铸型各局部解剖部位评分均值在1.90±1.45至3.60±0.52之间,除左心室灌注效果对照组优于病例组外(P=0.027),其他局部解剖结构灌注效果无显着性差异;②各解剖系统灌注效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组内比较亦无显着性差异;③晚孕组与中孕组比较,大血管系统灌注效果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46),其他解剖系统灌注效果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铸型可成功显示胎儿正常与畸形心脏大血管的真实解剖结构与空间走行,有助于教学与临床研究,尤其对帮助超声医生进一步认识胎儿心脏大血管畸形,对产前正确诊断该类疾病具有重要价值。第二部分胎儿心脏大血管畸形铸型与产前超声图像对比研究目的 通过血管铸型技术显示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心脏大血管的立体解剖结构,并与胎儿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收集产前超声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的引产胎儿标本18例,经脐静脉灌注ABS铸型剂制作胎儿心脏大血管铸型标本,将铸型与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8例标本中,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共发现94处畸形,包括心房心室水平畸形48处、大血管水平畸形46处。引产后18例胎儿均成功制作为心脏大血管铸型标本。铸型共显示117处畸形,包括心房心室水平畸形35处、大血管水平畸形82处。铸型与产前超声对比发现:铸型与超声共同发现的畸形共65处,其中心房心室水平29处、大血管水平36处。铸型新增或矫正超声漏误诊共65处,其中大血管水平畸形53处、房室水平畸形12处。铸型无法显示而超声发现的异常共18处,包括房室水平畸形16处、大血管水平畸形2处。结论 胎儿心脏大血管铸型标本显示大血管及其分支水平的异常较超声更具有优势,但对心内结构异常的显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铸型有助于认识和理解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心脏大血管的解剖结构与空间关系,为产前诊断及教学、科研和科普宣传提供真实的形态学基础。
郭山鹰,李蕊杉,陈顺吉[4](2014)在《浅谈《超声诊断学》课前准备的教学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提高《超声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分析学情等方面着手,做好课前准备。这是提高《超声诊断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彭晓琼,刘丽萍,蒲大容[5](2012)在《浅谈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超声医学教学体会》文中提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是现阶段中国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超声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全科医学理念,明确超声培训要求,精选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更好地完成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超声医学教学任务。
彭晓琼,刘丽萍,蒲大容[6](2012)在《超声医学进修生临床教学的点滴体会》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超声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医学已成为集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学科。超声医学进修生的临床教学关系到其以后的临床工作水平,为此,加强超声医学继续教育工作可以满足基层医院的需要。本文通过带教超声医学进修医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其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水平以及终生学习能力。
谢君,张慷[7](2010)在《超声诊断教学经验的探索与体会》文中认为超声医学已发展成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随着超声医学的迅猛发展,谐波超声、超声造影、介入超声等新技术不断涌现,超声教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大,对从事超声诊断的专业人员和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将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钟秋红[8](2005)在《超声诊断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梁燕,鲍朝辉[9](2009)在《中医学专业超声医学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中医学专业超声医学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进行了探讨,在教学内容上以知识结构和影像思维的强化训练为重点,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配合高素质的师资和严格的考核制度。近几年的临床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马桂英[10](2008)在《河南省超声医学的创立与发展的回顾》文中研究指明纪念中国超声诊断五十周年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因时间关系和能力所限,很难收集汇总全省超声诊断发展的历史资料,考虑河南省人民医院超声诊断科发展的经历是我省的缩影,故以此为背景回顾近五十年来河南超声诊断事业的变化,尽量搜索难以忘怀的记忆,展现河南超声医学创立与发展的历程。
二、超声诊断教学经验点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诊断教学经验点滴(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诊断学课程过渡式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备课:综合评估学生英语基础,重视课件设计 |
2 课堂教学:循序渐进式讲解,应用多种教学模式 |
3 课后扩展: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第二课堂” |
(2)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文献综述 |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
2.2.1 学士学位结构 |
2.2.2 硕士学位结构 |
2.2.3 博士学位结构 |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6.4 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7.4 小结 |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
11.4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胎儿心脏大血管畸形铸型标本的制作及与产前超声诊断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胎儿心脏大血管畸形的铸型标本制作与效果评价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胎儿心脏大血管畸形铸型与产前超声图像对比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二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成绩 |
(4)浅谈《超声诊断学》课前准备的教学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教学的课前准备 |
1.1 教学内容 |
1.2 教学方法 |
1.2.1 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应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
1.2.4 归纳总结, 化繁为简 |
1.3 分析学情 |
2 实践教学的课前准备 |
2.1 教学内容 |
2.2 教学方法 |
2.2.1 开设实验课 |
2.2.2 开设临床见习课 |
2.3 分析学情 |
(5)浅谈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超声医学教学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贯彻全科医学理念, 明确超声医学培训要求 |
2 精选教学内容 |
2.1 重视超声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 |
2.2 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诊断是教学的重点 |
3 改革教学手段及方法 |
3.1 多媒体教学 |
3.3 重视机旁见习, 充分利用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资源 |
(6)超声医学进修生临床教学的点滴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视超声理论教学 |
二、重视超声诊疗临床思维模式的培养 |
三、注重超声实践操作技能培养 |
四、规范超声诊断报告的书写 |
五、及时讲授超声新技术 |
四、超声诊断教学经验点滴(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诊断学课程过渡式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 孙婷,廖海星,周大治.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18)
- [2]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3]胎儿心脏大血管畸形铸型标本的制作及与产前超声诊断的对比研究[D]. 王瑜.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4]浅谈《超声诊断学》课前准备的教学体会[J]. 郭山鹰,李蕊杉,陈顺吉.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13)
- [5]浅谈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超声医学教学体会[J]. 彭晓琼,刘丽萍,蒲大容. 现代医药卫生, 2012(20)
- [6]超声医学进修生临床教学的点滴体会[J]. 彭晓琼,刘丽萍,蒲大容.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2(09)
- [7]超声诊断教学经验的探索与体会[J]. 谢君,张慷.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04)
- [8]超声诊断学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 钟秋红.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5(05)
- [9]中医学专业超声医学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 梁燕,鲍朝辉.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9(01)
- [10]河南省超声医学的创立与发展的回顾[A]. 马桂英. 中国超声医学发展回顾与展望——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征文选编,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