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2例

家族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2例

一、家族性大肠腺瘤息肉病二例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钟梓尤[1](2019)在《中药口服联合保留灌肠预防腺瘤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结直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两大类。当今大量循证医学及长期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证实,腺瘤性息肉为结直肠癌最主要的癌前病变,其恶变率据具体病理分型不同,为5%-40%不等。目前治疗主要通过结肠镜下切除腺瘤。然而据相关调研发现,切除息肉后3-5年内复发率高达28.9%-58.1%。针对腺瘤性息肉的高复发率和高癌变率,结合祖国医学成熟的整体思想和辨证施治体系,探究中西医结合预防腺瘤性肠息肉复发的研究开始兴起。相关研究表明,中药保留灌肠用于肠息肉切除术后,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明显促进创面黏膜术后修复,从而助益降低远期复发。结合临床经验,腺瘤性息肉患者大多属脾虚湿瘀型,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内外治法相结合的方法,不妨探究腺瘤性息肉内镜下切除后“瘥后防复”的可行性。故本研究通过观察口服中药汤剂联合保留灌肠预防脾虚湿瘀型腺瘤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为肠息肉术后复发的预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随机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深圳市中医院内镜室门诊及住院的脾虚湿疲型腺瘤性乙状结肠或(和)直肠息肉(息肉大小0.8cm~1.5cm,且息肉数目<5个)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行电子结肠镜下腺瘤性息肉圈套器息肉切除术,术后两组均予基础补液对症支持处理,术后第一天试验组即予中药保留灌肠,疗程4天,同时予健脾消瘀法中药汤剂口服治疗,疗程3个月,对照组不予口服中药及中药保留灌肠的干预,分别比较随访两组息肉摘除术前及术后3个月临床症状积分。6个月后,两组均再次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记录乙状结肠或(和)直肠有无息肉复发,复发息肉数目、大小、病理结果,并对两组腺瘤进行积分比较及计算复发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前,比较口服中药汤剂联合保留灌肠组与对照组基础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腺瘤情况(包括腺瘤数目、大小、病理类型)显示,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备可比性。治疗3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口服中药汤剂联合保留灌肠组临床症状积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症状改善有效率高达100%,对照组25.9%,差异有显着性(P<0.01)。腺瘤术后观察6个月,口服中药联合保留灌肠组在乙状结肠或(和)直肠的复发率10.7%,对照组24.1%,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复发的腺瘤积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口服中药汤剂联合保留灌肠可明显改善脾虚湿瘀型腺瘤性肠息肉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在预防腺瘤性息肉复发及改善复发后腺瘤病变程度上,短期观察(6个月)中并未显示出显着优势。

袁保[2](2019)在《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清化健脾方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运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结直肠腺瘤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菌群,探讨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特点。2.运用中药复方清化健脾方干预结直肠腺瘤腺瘤切除术后患者,评估清化健脾方对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率的影响以及对脾虚湿蕴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检测分析清化健脾方对结直肠腺瘤术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1.病例选取:(1)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分析:选取符合结直肠腺瘤诊断标准的患者21例,纳入经肠镜检查排除结直肠腺瘤且无其他病变的健康对照者12例,采集两组患者一般信息和安全性资料,采集结直肠腺瘤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粪便样品;(2)清化健脾方对脾虚湿蕴型结直肠腺瘤患者术后复发率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术后患者2周正常饮食后,大便尚未恢复正常,以泄泻为主症,中医辨证为脾虚湿蕴型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术前填写临床症状观察表并根据脾虚湿蕴证症状量化分级标准和肠镜、病理检查报告量化分级标准进行评分。并采集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及基本安全性资料。并采集结直肠腺瘤患者术后清化健脾方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粪便样品。2.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案,共纳入40例患者,将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2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清化健脾方)和对照组(安慰剂),每组20例,共治疗4周,临床症状观察时点为干预治疗后第0周、第2周及第4周,在各时点分别记录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并于术后6-12个月复查肠镜,填写术后肠镜病理评分表。其中治疗组有5例中药干预前留取粪便标本,中药干预治疗满4周后有17例留取粪便标本。3.肠道菌群检测分析:将采集到的粪便样品,保存在-80℃冰箱保存,收集完所有标本后进行高通量测序肠道菌群检测,将检测所得数据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分析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肠道菌群特点以及清化健脾方治疗对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产生的影响。结果:1.结直肠腺瘤患者与正常健康对照人群肠道菌群结构比较:受试者一般资料基线情况:纳入本研究的21例结直肠腺瘤患者和12例健康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BMI、安全性基线资料(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样品比较,结果显示:OTU分布情况,两组共产生819个OTU,其中重叠部分636个,结直肠腺瘤组特有OTU147个,健康对照组特有OTU36个;稀疏性分析和Specaccum物种累积曲线分析显示末端曲线逐渐平稳,说明测序数据量合理、样本量足够,已经达到分析标准;在Alpha多样性指数方面,chao1(菌种丰富度)指数、observedspecies(OTU的个数)、PDwholetree(谱系多样性)指数、Shannon(菌群多样性)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物种分布方面,在细菌分类的门水平,两组样品均以厚壁菌门占据绝对优势,其次是拟杆菌门。两菌门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菌门是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在细菌分类的纲水平,结直肠腺瘤组占优势的是梭菌纲、丹毒丝菌纲、科里杆菌纲、疣微菌纲占优势;而正常健康组中,拟杆菌纲和Negativicutes纲占优势。在细菌分类的目水平,结直肠腺瘤组梭菌目、丹毒丝菌目、红蝽菌目占优势,正常健康组以拟杆菌目、硒单胞菌目占优势。在细菌分类的科水平,结直肠腺瘤组占优势的菌科是毛螺菌科、丹毒丝菌科、消化链球菌科、梭菌科1、红蝽菌科;正常健康组占优势的是拟杆菌科和紫单胞菌科。在细菌分类的属水平,结直肠腺瘤组占优势的是劳特氏菌属、Dorea 菌属、Holdemanella 菌属、Clostridiumsensustricto1菌属、Romboutsia菌属、Collinsella菌属;而正常健康组占优势的是拟杆菌属、Lachnoclostridium菌属、Parabacteroides菌属。通过LefSe分析两组的核心菌群,结直肠腺瘤组的核心菌群是厚壁菌门、梭菌目、梭菌纲、毛螺菌科、劳特氏菌属、丹毒杆菌纲、丹毒杆菌科、丹毒丝菌目、放线菌门、Holdemanella菌属;而正常健康组的肠道核心菌群分别是拟杆菌纲、拟杆菌目、拟杆菌门、拟杆菌属、拟杆菌科,紫单胞菌科、Parabacteroides 菌属、Negativicutes 菌属、硒单胞菌目、Lachnoclostridium菌属等。结合既往研究可以认为Clostridiumsensustricto—1菌属是可能的驱动菌之一,丹毒丝菌科是可能的乘客菌之一。2.清化健脾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积分、肠镜病理评分积分、术前安全性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在降低术后复发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结直肠腺瘤术后脾虚湿蕴型患者的肠镜病理积分、临床症状评分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及症状积分在2周、4周二个时点与0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结直肠腺瘤术后脾虚湿蕴型患者的肠镜病理积分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临床症状评分在2周、4周二个时点与0周比较,虽然积分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大便稀溏和腹胀两项症候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神疲、纳差三项中医症候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安慰剂对大便稀溏、腹胀有一定的效果。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治疗2周、4周后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清化健脾方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比较:结果显示结直肠腺瘤术后肠道内粪便菌群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明显较结直肠腺瘤术前下降,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可以看出术前和术后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着下降;而用清化健脾方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较,Chao1指数两者相差不大,Shannon指数干预后稍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可能和中药干预和饮食逐渐恢复有关。在细菌分类的门水平,厚壁菌门在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是减少的,中药并未明显增加厚壁菌门数量,三组之间并未出现明显差异;而拟杆菌门数量在结直肠腺瘤术后稍有增加,清化健脾方中药干预后拟杆菌门数量明显增加,有统计学差异;变形菌门在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显着增加,在中药干预后再次减少;放线菌门在结直肠腺瘤术后明显减少,中药干预并未明显增加其数量;梭杆菌门三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从属角度看,结直肠腺瘤组与结直肠腺瘤术后+中药干预后,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菌群数量降低的有Blautia菌属、科雷伯氏菌属、链球菌属、乳杆菌属、Eubacteriumhalliigroup 菌属、Dorea菌属、Ruminococcustorquesgroup 菌属、Holdemanella 菌属、Clostridiumsensustricto1菌属、Romboutsia 菌属、Fusicatenibacter 菌属、Collinsella 菌属、ErysipelotrichaceaeUCG-003菌属;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菌数量升高的拟杆菌属、普氏菌属9、考拉杆菌属、韦荣球氏菌属。结直肠腺瘤术后中药干预前后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菌群数量降低的是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属,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菌群数量升高的是Lachnoclostridium菌属,可以看出中药能够针对性调整肠道菌群的数量达到调节肠道菌群的目的,而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属可能是结直肠肿瘤的“启动菌”之一。通过构建进化树可以直观的看出,结直肠腺瘤组主要优势菌有芽孢杆菌纲、梭菌目、丹毒丝菌纲、放线菌纲;结直肠腺瘤手术组优势菌主要是变形菌门;结直肠腺瘤手术+清化健脾中药组优势菌主要是拟杆菌门。而采用LEf Se方法从属水平上来看,结直肠腺瘤组主要优势均属是Blautia菌属、乳杆菌属、链球菌属、Holdemanella菌属、Eubacteriumhalliigroup菌属;结直肠腺瘤术后肠道内主要菌属是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属、韦荣氏球菌属、克雷伯氏菌属等;而结直肠腺瘤术后中药干预组的主要优势菌属是拟杆菌属、普氏菌属、考拉杆菌属、Lachnoclostridium 菌属等。结论:1结直肠腺瘤患者与正常健康对照组人群肠道菌群在Alpha多样性指数方面无明显差别,其肠道菌群的物种分布与正常健康对照人群大致相同,但是在部分菌群丰度上与正常健康对照人群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门水平,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高于健康对照组,拟杆菌门低于健康对照组;在纲水平,结直肠腺瘤组占优势的是梭菌纲、丹毒丝菌纲、科里杆菌纲、疣微菌纲;而正常健康组中,拟杆菌纲和Negativicutes纲占优势;在目水平,结直肠腺瘤组梭菌目(Clostridiales)、丹毒丝菌目(Erysipelotrichales)、红蝽菌目(Coriobacteriales)占优势,正常健康组以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硒单胞菌目(Selenomonadales)占优势;在科水平,结直肠腺瘤组占优势的菌科是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丹毒丝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消化链球菌科(Peptostreptococcaceae)、梭菌科1(Clostridiaceae1)、红蝽菌科(Coriobacteriaceae);正常健康组占优势的是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和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在属水平,结直肠腺瘤组占优势的是Blautia菌属、Dorea菌属、Holdemanella菌属、Clostridiumsensustricto1 菌属、Romboutsia 菌属、Collinsella 菌属;而正常健康组占优势的是拟杆菌属、Lachnoclostridium菌属、Parabacteroides菌属。结合既往研究可以认为Clostridiumsensustricto1菌属是可能的驱动菌之一,丹毒丝菌科是可能的乘客菌之一。2.清化健脾方能够降低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率,改善脾虚湿蕴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对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肠道菌群有一定影响,结直肠腺瘤术后中药干预前后相比较,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显着降低,Lachnoclostridium菌属丰度升高,可以认为是清化健脾方可能通过调节大肠埃希菌-志贺氏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及Lachnoclostridium菌属丰度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

袁瑛,熊斌,徐烨,丁培荣,董坚,顾国利,鞠海星,李德川,李君,林洁,邱萌,盛剑秋,王晰程,吴保平,徐栋[3](2018)在《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文中提出遗传性结直肠癌根据有无息肉大致可分为2类:(1)以息肉病为特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等;(2)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本共识主要分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综合征、息肉病性综合征以及遗传咨询与基因检测3个部分,分别针对各个遗传综合征的定义、临床和病理特征、诊断标准、治疗策略以及随访监测策略展开阐述和推荐。除了提供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更强调防治结合,注重对家系成员的遗传筛查和监测随访。希望通过本专家共识的制定,推动中国临床工作者对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认识和多学科参与的规范化诊治,最终有效提高我国遗传性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水平。

杨军[4](2016)在《云南地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致病基因筛查及APC基因同义突变SNP在其发病机制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收集云南省内不同地域及民族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家系,建立独具特色的遗传性大肠癌资源库,在此基础上随机挑选20例不同家系来源的FAP先证者通过联合多基因(APC、MYH及AXIN2)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查找FAP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对于没有发现致病性突变位点的FAP家系,选择其中一个少数民族家系对其全部家系成员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以检测其致病基因,最后通过同义突变外显子异常剪切试验探讨APC基因的罕见突变形式(APC基因的同义突变SNP)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发病机制的作用。[方法]1.收集云南地区不同地域及民族的FAP先证者组织样本,进行家系信息收集整理,全面收集完整的FAP家系信息、血液及组织样本,进一步扩充云南省遗传性大肠癌组织标本库规模。2.在本课题组已建立的云南省遗传性大肠癌组织标本库中随机选择20例来自于不同家系的FAP先证者的血液样本,分别提取DNA后,对与FAP发病密切相关的APC、MYH及AXIN2基因进行多基因联合检测,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FAP先证者的致病性胚系突变位点。3.对上述经多基因联合筛查未见致病性突变位点的FAP患者,选择其中一个少数民族(白族)FAP家系对其全部7名家系成员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以检测其致病基因,对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单核苷酸变异(SNV),拷贝数变异(CNV)以及结构变异(SV)的基因组变异分析4.根据前期研究中筛选得到的且生物信息学预测可能引起APC外显子异常剪切的APC基因同义突变SNP(c.1458T>C rs2229992,位于APC基因12号外显子边缘区域)的基因序列分别构建野生型及突变型的mini gene系统并插入pEGFP-N1 构建重组质粒 pEGFP-N1+wt-minigene 以及pEGFP-N1+mt-minigene,将重组质粒分别转染Hela细胞进行真核表达,随后通过RT-PCR对Hela细胞真核表达产物进行对比验证以观察突变型APC-sSNP是否能引起APC基因异常剪切并最终导致APC蛋白的截短。[结果]1.通过对云南省遗传性大肠癌标本库的进一步整理、病案调查及门诊新发患者的收集,筛选出符合本实验研究的31个典型的FAP家系,其中3个白族家系,1个彝族家系,1个回族家系和7杂交家系,19个汉族家系。2.对20例随机入组进入本研究的FAP先证者的APC基因的筛检结果中,我们发现了 3个致病性突变,其中1个为无义突变c.3587C>A(p.S1196X),该类型突变使得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从而使APC蛋白呈截短改变;另外2种突变分别是杂合性重复c.1959-143<sub>1959-140hetdupAGAA及杂合性缺失c.61236124hetdelAT,这两种突变均会导致APC基因出现移码突变,从而使APC蛋白相应表达的功能发生改变导致FAP的发生。在针对MYH基因的检测结果中,我们检出了 MYH基因2种无义突变:c.456T>A(p.Y152X)和c.1564T>G(p.G522X),这2种突变为致病性突变,同样使得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导致MYH蛋白呈截短改变;同时筛检得到4种缺失性突变,包括2种会导致MYH基因发生移码突变的杂合性缺失c.1435-1061435-63hetdelGCCTAGCTAGATCAGTAGAGTCGGGGAAAGG GAGAGAGGACAAG 及 c.1566+331566+35hetdelTGT。针对 AXIN2 基因的筛查结果中,我们筛检得到4种同义突变,其中位于第8外显子c.2062C>T(p.L688L)为已报道的致病性突变,该同义突变在mRNA水平干扰剪接增强子的作用导致APC蛋白的移码并最终导致APC蛋白的截短。3.针对APC(-)FAP白族家系成员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发现,DCC基因的结构变异是该家系成员发生FAP的主要原因;而造成蛋白质功能丧失的7个SNV(OR5AN1、OR5A1、LOXL、CEACAM21、C20orf201、ABCB5、PAPR15)及发生indel的3个SNV(CELA1、C18orf25和MAGI)可能与FAP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关系。4.包含 APC 基因的同义突变 SNPc.1458T>C(rs2229992)的 wt-minigene 及mt-minigene系统分别转染Hela细胞后,提取Hela细胞RNA并通过RT-PCR扩增后,将PCR产物进行电泳可见由mt-minigene构建的重组质粒转染Hela细胞进行表达,经RT-PCR扩增目的片段,PCR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其最终表达产物可见wt-minigene系统的PCR产物未引起外显子剪切,而mt-minigene系统的PCR产物可见12号外显子出现跳跃,其对应的PCR产物仅见12号外显子两翼的内含子片段。[结论]1.云南省FAP家系包括少数民族FAP家系的收集和保存,是对云南省遗传性大肠癌标本库的扩充,既提高了该标本库的应用价值,又较好的保存了云南省宝贵的FAP家系遗传资源。为研究不同地区基因的差异性提供优质样本,有望在民族特异性上发现FAP相关致病基因新的突变及新的致病基因。2.结合本研究结果,在对随机选择的来自20个不同家系的FAP先证者进行多基因联合筛查结果发现,其中8名FAP先证者明确了致病基因及其突变位点,致病基因的检出率为40%。3.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发现,抑癌基因DCC的结构变异是本研究中选择的APC(-)FAP白族家系成员发生FAP的主要原因,提示DCC基因是对FAP患者进行突变基因检测时除了 APC、MYH以及AXIN2基因以外的另外一个候选筛查基因。4.APC基因的同义突变SNPc.1458T>C(rs2229992)是导致FAP发生的可能致病基因突变位点,但需进一步行外显子剪切依赖实验进行验证,同时进行细胞、动物水平功能验证及扩大样本的人群验证。

东帅[5](2013)在《结直肠息肉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结直肠息肉是一类从结直肠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包括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许多结直肠癌都源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Morson的“腺瘤-癌”序列理论已被广泛认可。据报道,通过“息肉切除术”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的可能。目的总结结直肠息肉临床特点、恶变特征及复发情况。探讨如何根据息肉特征选择治疗方法。为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依据,以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方法本文选择了2005年2月至2012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肛肠外科完成全结肠镜检查并行息肉切除的695例患者临床资料。这些资料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两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男性检出率大于女性;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各年龄段结直肠息肉男女所占比例无差异;便血症状者息肉检出率高;左侧结肠及直肠息肉检出率高于右侧结肠及回盲部;多发息肉检出率随年龄增加有增高。2.结直肠息肉恶变情况:结直肠息肉癌变率有随年龄增加;男性与女性结直肠息肉恶变率无明显差异;息肉直径越大越容易发生癌变;多发性息肉较单发息肉癌变率高;直肠、左半结肠息肉恶变比例明显高于右半结肠、回盲部;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于非腺瘤性息肉;绒毛状腺瘤最易恶变,3.随访息肉复发情况:首次治疗时60岁以上患者、患多发息肉、息肉为高危腺瘤者息肉复发率高;尤其随诊时有消化道症状者息肉复发率高;男性和女性息肉复发率无差异。结论1.结直肠息肉好发于男性,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有便血症状者发病率高,男、女所占比例不随年龄变化。2.结直肠多发息肉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而与性别无关;较单发息肉更易癌变。3.结直肠息肉恶变率随年龄增长升高,直径≥2cm的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明显升高,而与性别无关;4.左侧结肠、直肠息肉发病率高,且易癌变。5.直径<2cm的结直肠息肉,外观无恶性表现者,一律予以切除:<0.3cm息肉,以电凝器凝除;对于>0.3cm且<2cm的结直肠息肉,或息肉体积较大,但蒂部<2cm者可行圈套器高频电凝电切除术。6.直径>2cm的亚蒂或广基息肉:位于直肠者行局部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法,病理结果为“不完全切除”或“可疑完全切除”应追加手术;位于结肠者应开腹手术治疗。7.早期息肉癌变,完整局部切除可达临床治愈;早期浸润癌建议追加肠切除术。8.初次治疗为高龄、多发息肉(≥2个)及高危腺瘤者是息肉复发危险因素,而性别非危险因素。随访时伴有消化道症状,息肉复发率高。9.结直肠息肉的完整的治疗方案应该包括:正确选择首次治疗方法,确定是否需要追加肠切除及术后随访等三部分连续过程。

殷佳萍,程孝惠[6](2012)在《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文中研究说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少见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外显率95%,患者无家族史占1/3,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便血或黏液便,有时有腹痛,体重减轻,贫血[1];FAP突出特点是青春期开始出现满布大肠的腺瘤性息肉,如不及时

周晓军,樊祥山[7](2011)在《解读2010年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Ⅱ)》文中指出2010年第4版消化系统肿瘤WHO新分类[1]与前一版分类[2]相比,胃肠道上皮性肿瘤发生了较大变化,不仅出现了一些新的疾病类别(如遗传性弥漫性胃癌、阑尾低级别黏

陈有享[8](2010)在《阿司匹林预防结直肠腺瘤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资料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有抗大肠肿瘤作用。随机临床试验表明阿司匹林降低结直肠腺瘤发生的风险,本文对临床资料进行META分析,将阿司匹林对结肠腺瘤的化学预防作用提供更为精确的估计。方法:结合所有随机双盲安慰剂数据对照试验来评价阿司匹林对结直肠腺瘤的预防作用。检索Medline(1966至2009年)数据库,OVID(1996至2009年1月)数据库,Embase(1980至2009年1月)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k,1996至2009年1月),并鉴定随机对照研究(RCT)的质量。按Jadad质量评分进行评定。用Rev Man 4.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有5篇文献,其中4篇为随机临床对照试验,1篇为队列研究;共有24770例纳入研究。任何剂量阿司匹林组与安慰剂组比较(P=0.002,Peto OR=0.82,95%CI:0.72-0.93);高剂量阿司匹林组和安慰剂组比较,(P=0.006,Peto OR=0.78,95%CI:0.65-0.93);小剂量阿司匹林组和安慰剂组比较(P=0.05,Peto OR=0.85,95%CI=0.72~1.00),各剂量阿司匹林组均可预防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发生不良反应事件的危险度各剂量阿司匹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风的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结论: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由于其潜在的风险,作为常规用药,还需临床研究进一步确定预防性使用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和疗程。

李雅君,石进,李晓沛[9](2007)在《大肠息肉的诊断方法及内镜治疗进展》文中提出大肠息肉系指生长自大肠粘膜而隆起于粘膜表面的病变,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随着结肠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我们对其发生、发展、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认识不断深入,现综述如下。

蔡善荣[10](2007)在《国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收集与保存及其临床、分子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ous polyps,FAP)是常见的遗传性大肠癌之一,约占总大肠癌的1%,可分为经典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Classical FAP,CFAP),衰减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ttenuated FAP,AFAP)和MYH相关性息肉病(MYH associated FAP,MAP)三种,其临床表现为青春发育期发生结直肠腺瘤,后逐渐增多,甚至满布所有结直肠粘膜,如不及时干预治疗,将发生癌变。CFAP和AFAP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与APC基因的变异有关,两者的主要区别为肠道腺瘤性息肉数目与癌变年龄不同,CFAP腺瘤数目较多,常在100粒以上,腺瘤癌变的年龄也较轻,而AFAP腺瘤数常在100粒以下,平均癌变年龄为55岁左右。MAP较少见,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MYH基因突变有关,估计约占FAP的5—10%左右,目前对其是否属于FAP尚有不同的看法。在FAP的临床表型和遗传病因的研究上,国外研究已基本明确:FAP的肠内主要表现为多发性腺瘤性息肉,数目可因类型不同而有差异。肠外表现中,常见眼底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CHRPE),上消化道息肉,硬纤维瘤,肝血管瘤和牙异常等,其中CHRPE最常见,有75—80%的FAP患者可检出CHRPE,其次为上消化道息肉和硬纤维瘤。约30-80%的FAP家系能检出APC基因的突变,研究还发现了APC基因的突变位点与疾病临床表型的一些相关性。尽管国内外FAP的诊治在近几十年来有所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FAP腺瘤与散发性腺瘤及各类FAP的诊断主要是从临床表型(家族史,腺瘤数)出发,但单从临床表型有时很难甄别多发性的散发性腺瘤和无家族史的可疑AFAP,也不能早期判断FAP腺瘤痛变,然而,判断是否FAP腺瘤,及其癌变与否可帮助诊断FAP,及选择预防性肠切除的手术时机和预后判断。随分子生物学的发展,FAP的相关基因APC基因等的发现,及突变检测技术的改进如灵敏度高的高通量突变检测方法—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的应用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的进展如SELDI-TOF-MS (Surface 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应用,因此有可能在分子水平(包括基因和蛋白水平)来明确FAP等疾病的分子特征,从而帮助鉴别诊断。因此,除临床表型分析外,应在分子水平检测APC基因的突变,同时还应在蛋白水平寻找新的生物标记来帮助早期甄别FAP腺瘤和散发性腺瘤及FAP腺瘤癌变与否等FAP和大肠癌诊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SELDI-TOF-MS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可分析海量蛋白,已成功用于散发性大肠癌和妇科肿瘤,脑肿瘤等的早期诊断,证明为一有效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可用于寻找肿瘤相关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但目前未见用SELDI-TOF方法研究FAP腺瘤等的蛋白指纹图谱的研究报道。至今为止,国内对FAP的临床研究多为单纯的病例分析,大样本的研究少见,对国人FAP的肠外表型特征研究不够重视,因此,对国人FAP的临床和分子表型特征还应进一步研究并充实。同时随年代变迁,如再过10~30年左右,我国原先的大家庭将逐渐消失,FAP大家系的遗传资源也将随之消失,不利于国人FAP家系的诊治和病因研究。因此,本研究对FAP家系的遗传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收集和保存,对FAP临床表型尤其是CHRPE的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用灵敏度高的高通量突变检测方法—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建立了检测APC基因突变的条件和技术平台,分析了国人FAP家系的临床表型特征和遗传表型及两者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了国人FAP的分子基础。同时,结合散发性腺瘤,应用SELDI—TOF技术检测FAP腺瘤与散发性腺瘤、FAP腺瘤癌变者及家系健康成员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以发现各组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的差异,建立各组间的质谱判别模型,帮助临床判别FAP腺瘤和癌变,并为进一步了分离差异蛋白,鉴定其功能及阐明其在FA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一、材料与方法:33个家系均由固定调查员(本人)入户调查收集家系资料和病例发病死亡等临床表型资料,必要时核查医院病例资料。眼底检查由同一位资深眼科医师用间接眼底镜检查。所有家系调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绘制家系图,采集家系先证者,患者和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血清进行分析。基因突变检测先抽提DNA并以降落式PCR扩增APC基因各外显子,由DHPLC进行突变筛选,发现异常峰者进行测序鉴定,并与网络数据进行比对,并对FAP家系的临床表型,基因表型特征进行相关分析。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检测用SELDI—TOF质谱仪,以CM10蛋白芯片分析FAP腺瘤及散发性腺瘤等各类对象的蛋白表达差异,并用支持向量机等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各组间的差异蛋白峰,建立FAP腺瘤与散发性腺瘤、FAP腺瘤癌变者、家系健康成员等之间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判别模型。二、结果(一)、国人FAP家系收集与保存及临床表型特征:1.收集了33个FAP家系资源,其中CFAP家系26个,AFAP家系4个,SAFAP家系3个,对其中31个家系进行了采样,收集家系成员血样132份,对125例患者中的116个家系成员包括26个先证者成功地应用环孢菌素A建立了EB病毒转化的外周血淋巴细胞永生化细胞株,成功率为92.8%。2.国人FAP的临床表型特征为:肠内主要表现为结直肠的多发性腺瘤性息肉,肠外表现中,CHRPE最常见,其次为胃息肉和腹腔纤维瘤。3.国人CFAP和AFAP两类家系临床表型的主要区别除肠道息肉数的差异外,主要为:结直肠肿瘤平均数目CFAP家系更多,腺瘤的平均癌变年龄CFAP为41岁,较AFAP(57岁)年轻16岁,CHRPE的检出率CFAP为94.12%,较AFAP(66.67%)高。4.研究明确了国人FAP常见和典型的3种CHRPE形态,发现眼底后极部是国人FAP患者CHRPE最多发的部位,71.1%患者有一色素斑最大直径大于0.5PD。发现国人FAP的CHRPE的形态、部位和大小分布特征与国外FAP有较大差异。5.发现国人CHRPE检出率很高,家系检出率为90.91%,FAP患者和突变基因携带者检出率为91.84%。研究提出了国人CHRPE的诊断标准,并证明其对FAP和突变基因携带者检测的灵敏度为91.84%,特异度为100%。(二)、国人FAP家系的APC基因突异特征及其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1.国人FAP家系APC基因的突变检出率为48.39%,SNP的检出率为45.16%。2.研究发现了4个新的突变和1个新的SNP位点及3例不同的内含子突变。证明了DHPLC能检出APC基因的突变,尤其对SNP检出效果更好。3.研究表明,在APC基因的突变中,移码突变占86.67%,无义突变占13.33%,说明移码突变是国人APC基因突变的主要方式。在突变位点上,15号外显子突变最常见,约占86.67%。4.基因表型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轻型FAP APC基因突变位点常多位于基因5’端,1309号密码子突变可导致严重表型的FAP,但有例外;合并CHRPE的FAP患者其APC基因突变位点也位于基因5’端,主要位于基因的677-1309密码子,均与国外报道的有所不同,说明国人FAP有其不同于国外FAP的自身特征。(三)FAP腺瘤与散发性腺瘤等的SELDI—TOF的分析结果:1.研究初步证明了SELDI可用于寻找区分FAP腺瘤和散发性腺瘤,FAP腺瘤与FAP腺瘤癌变者等的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峰,发现:1)质荷比为3.17,4.18,4.29,5.64,13.75kDa的蛋白峰在FAP患者中(包括腺瘤及癌变者)高表达,而在散发性腺瘤中低表达。2)质荷比为2.77,2.76,9.40,9.24和4.60kDa m/z的蛋白质峰在FAP腺瘤癌变者中高表达,而在FAP腺瘤中低表达。3)发现质荷比为8.47和3.40kDa的蛋白峰在APC基因突变者中分别高表达和低表达,可能与FAP的发病有密切关系。这些差异蛋白的发现为进一步分析FAP腺瘤及其癌变机理提供切入点。2.以检出的差异表达的蛋白峰为基础,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建立了区分FAP腺瘤与散发性腺瘤,家系突变基因携带者,FAP腺瘤癌变者和家系健康成员间的质谱判别模型,为临床鉴别FAP腺瘤与散发性腺瘤及FAP腺瘤癌变提供了一新的思路和方法。三、结论1.本研究系统收集和保存了国人FAP家系遗传资源,并应用环孢菌素A使EB病毒转化淋巴细胞的成功率达到90%以上。2.明确了国人FAP的临床表型特征,发现国人CHRPE检出率很高,家系检出率为90.91%,FAP患者和突变基因携带者检出率为91.84%。CHRPE对FAP和突变基因携带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84%和100%。明确了国人FAP较特异的3种CHRPE形态,证明了CHRPE可有效用于无症状的FAP和突变基因携带者的筛查。提出CHRPE应作为国人FAP诊治和筛查的常规和首要方法。3.发现了4种新的导致蛋白编码改变的突变,3例内含子的突变和1个新的SNP位点。发现国人FAP家系APC基因中SNP的检出率较高。证实移码突变是国人APC基因突变的主要方式,15号外显子突变最多见。发现国人FAP基因表型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国外报道的有所不同,说明国人FAP有其不同于国外FAP的自身特征。4.研究初步筛选出并证明了SELDI可用于寻找区分FAP腺瘤和散发性腺瘤,FAP腺瘤与FAP腺瘤癌变者等的生物标志物并建立了相应的质谱判别模型,为进一步分析FAP及其癌变机理提供了线索,也为临床诊断FAP腺瘤癌变和其预防性肠切除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四、创新性1.发现了4种新的APC基因编码区突变,3例内含子的突变和1个新的SNP位点。发现国人FAP家系APC基因SNP的检出率显着高于国外,达41.94%。国人FAP基因表型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国外报道的有所不同,说明国人FAP有其不同于国外FAP的自身特征。2.发现国人FAP的CHRPE检出率很高,家系检出率为90.91%,FAP患者和突变基因携带者检出率为91.84%。提出了国人CHRPE的诊断标准,其对FAP和突变基因携带者检测的灵敏度为91.84%,特异度为100%。证明了CHRPE对筛选无症状的FAP患者和突变基因携带者具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3.明确了国人FAP较特异的3种CHRPE形态,发现国人FAP的CHRPE的形态、部位和大小分布特征与国外FAP有较大差异。CHRPE与APC基因的突变位置有关,主要在基因5’端。4.首次用SELDI—TOF质谱仪筛选出一批FAP腺瘤与散发性腺瘤、FAP腺瘤癌变者、家系健康成员等之间的差异蛋白峰,建立了相应的质谱判别模型。差异蛋白峰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FAP腺瘤及其癌变的机理提供了研究的切入点,也为临床鉴别FAP腺瘤与散发性腺瘤和FAP腺瘤癌变提供了一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家族性大肠腺瘤息肉病二例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族性大肠腺瘤息肉病二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口服联合保留灌肠预防腺瘤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腺瘤性肠息肉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一、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流行病学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病理
        四、腺瘤到癌的发生发展机制
        五、治疗及预后
        六、复发及预防
    第二节 腺瘤性肠息肉的中医临床研究现状
        一、大肠息肉的中医病名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中医药辨证施治
    第三节 中西医对中药保留灌肠的认识
        一、作用机理
        二、中药保留灌肠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案
        三、观察指标
        四、数据处理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机制探讨
        三、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样本量估计
    附录2 随机入组结果
    附录3 随机分组结果
    附录4 病例报告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清化健脾方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认识
    1.2 体质与息肉的关系
    1.3 现代医学对结直肠腺瘤的认识
    1.4 中医药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分析
    前言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 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 清化健脾方对结直肠腺瘤术后脾虚湿蕴型患者临床症状及术后复发率的影响
    3.1 病例选择
    3.2 术前准备及术后饮食恢复方案
    3.3 随机分配方法
    3.4 中药干预方案
    3.5 观察指标及时点
    3.6 研究结果
    3.7 清化健脾方对脾虚湿蕴型结直肠腺瘤术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3.8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附录
    附录1.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清化健脾方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病例观察表
    附录2.综述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3 部分中英文简写对照表
致谢
作者简介

(3)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非息肉病性综合征
    1.1 Lynch综合征
        1.1.1 定义
        1.1.2 临床特征和病理特征
        1.1.3 临床诊断和分子诊断
        1.1.4 Lynch综合征患者的外科治疗
        1.1.5 Lynch综合征患者的内科治疗
        1.1.6 家系筛查的诊断流程
        1.1.7 突变携带者的随访监控
    1.2 家族性结直肠癌X型 (familial colorectal cancer type X, FCCTX)
2 息肉病性综合征
    2.1 经典型FAP (classical FAP, CFAP) 、衰减型FAP (attenuated FAP, AFAP) 和MAP
        2.1.1 定义
        2.1.2 临床特征和病理特征
        2.1.3 临床诊断和分子诊断
        2.1.4 外科治疗方式及选择
        2.1.5 随访策略与内镜下治疗
        2.1.6 化学预防
    2.2 PJS、JPS和SPS
        2.2.1 PJS
        2.2.2 JPS
        2.2.3 SPS
3 遗传咨询、基因检测及风险预测
    3.1 遗传咨询以及遗传门诊的重要性
    3.2 基因突变检测方法选择及检测方法的可及性

(4)云南地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致病基因筛查及APC基因同义突变SNP在其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云南地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收集管理及临床特点分析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联合APC、 NIYH及AXIN2基因检测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对FAP致病性胚系突变位点筛选的应用研究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1个少数民族APC (-) FAP家系进行致突变基因筛选研究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APC基因同义突变SNP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发病机制中初步研究
    引言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结直肠息肉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检验方法
结果
    1 息肉检出情况
    2 结直肠息肉恶变情况
    3 随访息肉复发情况
讨论
    1 息肉检出情况分析
    2 结直肠息肉恶变情况分析
    3 结直肠息肉治疗方式
    4 治疗后的随访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2 术后护理
    2.3 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7)解读2010年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Ⅱ)(论文提纲范文)

1 远端食管和胃食管交界部病变
    1.1 Barrett食管
    1.2 胃食管交界部腺癌
2 胃癌及其前驱病变
    2.1 胃癌的前驱病变
    2.2 胃息肉
    2.3 胃癌的组织学类型
    2.4 遗传性弥漫性胃癌
3 壶腹部癌和小肠癌
    3.1 壶腹部非浸润性肿瘤
    3.2 壶腹部浸润性癌
    3.3 壶腹部癌的分子病理学特征
    3.4 小肠癌与结直肠癌的鉴别诊断
4 阑尾上皮性肿瘤
    4.1 阑尾黏液性肿瘤
    4.2 腹膜假黏液瘤
    4.3 阑尾肿瘤的分子病理学
5 大肠和肛门上皮性肿瘤
    5.1 结直肠癌新增组织学类型
    5.2 Lynch综合征
    5.3 大肠锯齿状病变
    5.4 MUTYH相关性息肉病

(8)阿司匹林预防结直肠腺瘤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数据质量评价
    1.4 资料提取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大肠巨大息肉诊治的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大肠息肉的诊断方法及内镜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的相关因素
    1.1 年龄:
    1.2 饮食:
    1.3 体重增加:
    1.4 其它:
2 大肠息肉形成的机制
3 大肠息肉病理学特征
    3.1 腺瘤性息肉
        3.1.1 外观
        3.1.2 分类
        3.1.2. 1 管状腺瘤(Tubulor Adenoma):
        3.1.2. 2 绒毛状腺瘤(Villous Adenoma):
        3.1.2. 3 管状绒毛状腺瘤(Tubulovillous Adenoma):
        3.1.2. 4 锯齿状腺瘤(Serrated Adenoma):
        3.1.3
    3.2 错构瘤性息肉
    3.3 增生性息肉
    3.4 炎症性息肉
4 大肠息肉综合征
    4.1 腺瘤性息肉病
        4.1.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
        4.1.2 Gardner综合征:
        4.1.3 Turcot综合征:
        4.1.4 Zanca综合征:
        4.1.5 轻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4.2 错构瘤性息肉病
        4.2.1 幼年性息肉病:
        4.2.2 Peutz-Jeghers综合征(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
        4.2.3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4.2.4 Cowden综合征:
        4.2.5 Bannayan-Ruvalcaba-Riley综合征:
    4.3 化生性息肉病
5 诊断方法
    5.1 下消化道造影
    5.2 结肠镜
    5.3 CT仿真内镜
    5.4 核磁仿真内镜(Magnetic Resonance Colonography,MRC)
6 治疗
    6.1 治疗方法
        6.1.1 套扎
        6.1.2 激光
        6.1.3 射频
        6.1.4 微波
        6.1.5 高频电切
        6.1.6 氩离子血浆凝固术
    6.2 治疗原则
        6.2.1 腺瘤性息肉
        6.2.2 腺瘤性息肉病
        6.2.3 错构瘤型息肉病
        6.2.4 其他类型

(10)国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收集与保存及其临床、分子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
    第二部分:FAP家系的收集与保存及其临床特征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部分:FAP家系的APC基因变异特征及其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四部分:FAP腺瘤及其癌变者等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五部分:总结与展望
附件1.家系健康调查表
附件2.知情同意书
附件3.综述:
    1.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与分子特征
    2.常见恶性肿瘤的临床、遗传表型及家系收集
后记
致谢
附录

四、家族性大肠腺瘤息肉病二例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口服联合保留灌肠预防腺瘤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D]. 钟梓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清化健脾方预防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的临床研究[D]. 袁保.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6)
  • [3]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诊治和家系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 袁瑛,熊斌,徐烨,丁培荣,董坚,顾国利,鞠海星,李德川,李君,林洁,邱萌,盛剑秋,王晰程,吴保平,徐栋. 实用肿瘤杂志, 2018(01)
  • [4]云南地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致病基因筛查及APC基因同义突变SNP在其发病机制中的研究[D]. 杨军.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1)
  • [5]结直肠息肉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的研究[D]. 东帅.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6]1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患者围术期的护理[J]. 殷佳萍,程孝惠.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04)
  • [7]解读2010年消化系统肿瘤WHO分类(Ⅱ)[J]. 周晓军,樊祥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1(07)
  • [8]阿司匹林预防结直肠腺瘤的META分析[D]. 陈有享. 遵义医学院, 2010(04)
  • [9]大肠息肉的诊断方法及内镜治疗进展[J]. 李雅君,石进,李晓沛. 中国消化内镜, 2007(12)
  • [10]国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收集与保存及其临床、分子特征研究[D]. 蔡善荣. 浙江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家族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病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