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瑞博思加粘连缓解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8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怡瑾[1](2019)在《化瘀宁坤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子宫内膜异位症又简称内异症,是近年来逐渐引起广泛重视的妇科疾病,在临床较为常见,多发病在育龄期。近年来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目前认为与现在的高剖宫产率以及人工流产、宫腹腔镜操作相关。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不孕等。疼痛主要表现为继发性痛经、盆腔痛以及病灶所在部位的疼痛,有逐渐加重的特点,并且有30%左右的不孕患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随着对其认识的深入也在不断地发展中。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目前没有标准化的方案,西医治疗以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主要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形成的囊肿、粘连;药物治疗以抑制卵巢功能、阻止疾病发展为目的。中医对于其治疗主要是辨证论治,或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的其他外治疗法。化瘀宁坤液是着名中医妇科专家郭志强教授自拟的保留灌肠方,在目前的临床使用中已经帮助了众多的输卵管性不孕的患者得到症状的缓解,部分患者也获得了生育机会。输卵管性不孕常见的因素包括了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盆腔操作导致的损伤等。在团队前期的研究中,已经明确了化瘀宁坤液对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在此次研究中我们也回顾性探索了郭教授使用化瘀宁坤液的临床使用依据,在我们所搜集使用过化瘀宁坤液的病例中,有部分患者被明确诊断过内异症,但化瘀宁坤液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尚且没有被明确证实。为了初步明确、评估化瘀宁坤液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我们进行了此项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通过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探究和评估化瘀宁坤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根据所拟定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诊断标准((1)渐进性痛经;(2)慢性盆腔痛;(3)性交痛;(4)肛门坠痛;(5)后穹隆、子宫骶骨韧带或子宫峡部触痛性结节;(6)子宫一侧或双侧可触及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可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包块;(7)不孕;(8)CA125增髙;(9)经超声检查有具体征象者。凡有以上1-4点之一项并5-9点之二项,即可作为临床诊断。经腹腔镜检查、病理诊断者可直接诊断)选取符合诊断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1例。以化瘀宁坤液免煎颗粒保留灌肠连续治疗3个月,评估治疗前后以及治疗结束后1月患者痛经情况的变化以及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并血清CA125的变化,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研究结果:(1)治疗前后痛经观察表的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及随访的痛经观察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随访的痛经观察表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痛经COX症状量表评分的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及随访的痛经COX症状持续时间评分与症状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随访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问卷评分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及随访的McGill疼痛问卷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随访的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妇科检查记录表评分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及随访的妇科检查记录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随访的妇科检查记录表评分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后超声检查记录表评分变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及随访的超声结果记录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随访的评分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前后血清CA125的变化:治疗前血清CA125在正常范围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CA125均在正常范围。治疗前CA125异常的病例,治疗后及随访CA125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与随访CA125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后痊愈0例;显效6例(19.35%),其中怀孕3例;有效25例(80.65%);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1例(局部眼睑水肿,无其他不适),停药后未再出现,其他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化瘀宁坤液免煎颗粒能够显着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痛经情况并且能够改善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征象,对于血清CA125异常的患者能够降低血清CA125水平,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仅出现1例过敏现象,症状轻停药即缓解。化瘀宁坤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显着且较安全。
周晓丽[2](2017)在《四磨汤口服液联合PPI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采取随机对照法,观察四磨汤口服液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症状疗效、胃镜疗效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新选择。方法将本课题中入选的59例患者随机为A1组30例、A2组29例,A1组患者予以泮托拉唑40mg口服2/日、四磨汤口服液20ml口服2/日,连续服用2周,2周后继续予以泮托拉唑40mg口服1/日、四磨汤口服液10ml口服2/日,连续服用2周;A2组予以泮托拉唑40mg口服2/日,连续服用2周,2周后继续予以泮托拉唑40mg口服1/日,连续服用2周,即两组疗程均为4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以观察不同治疗阶段临床症状疗效的差异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均行胃镜检查,治疗4周后经胃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需复查胃镜,以便观察两组患者胃镜疗效的差异;在治疗前及4周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均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记录上述检查结果及疗程期间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了解药物安全性的情况。结果(1)临床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A1组反酸、烧心、胸痛、嗳气、纳差、心烦易怒、胃脘嘈杂、痞闷症状积分及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其中反酸、烧心、嗳气、胃脘嘈杂症状积分及总积分下降显着(p<0.01);治疗后A2组反酸、烧心、胸痛、嗳气、胃脘嘈杂症状积分及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其中反酸症状积分及总积分下降显着(p<0.01);治疗后A1组反酸、烧心、嗳气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较A2组低(p<0.05),其中反酸、嗳气症状积分的差异显着(p<0.01)。(2)临床症状疗效比较:治疗2周及治疗4周后A1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A2组,但治疗2周后痊愈率及总有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痊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胃镜疗效比较:4周疗程结束后A1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A2组,但痊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生活质量评分均下降显着(p<0.01);与治疗2周后相比,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生活质量评分均下降显着(p<0.01);治疗2周后A1组生活质量评分较A2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A1组生活质量评分较A2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抑酸疗法相比,四磨汤口服液联合PPI治疗肝胃不和型胃食管反流病在改善患者反酸、烧心、嗳气症状方面更强,同时还能弥补单纯抑酸疗法无法缓解患者纳差、心烦易怒、痞闷症状的不足;治疗4周后,在提高患者临床症状的痊愈率及胃镜疗效的总有效率方面更佳,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更优。
马秀坤[3](2013)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的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急性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仅次于胆道系统疾病及阑尾炎。且随着我国生活水平及社会保障的提高、人口的老龄化及手术适应症的放宽,腹部手术逐年增多,术后出现粘连性肠梗阻的几率逐年增高。粘连性肠梗阻(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AIO)是腹部手术、炎症、创伤后所形成的广泛性肠粘连,粘连带引起的肠管急性梗阻,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发生向肛门端传送障碍的病理性状态。针对存在腹部手术史的急性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治是当前临床医生所关注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对于非手术治疗后病情无法缓解的患者,为防止绞窄性肠梗阻的发生,防止肠切除及绞窄后全身病理生理变化甚至死亡的发生,适时中断非手术治疗,果断采取手术治疗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国内国际上的临床研究对手术时机的判断标准并不统一。所以本文针对我院收治的存在腹部手术史的AIO患者的病史、体征及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试求建立一个有效统一的判断手术时机的模型。目的:对存在腹部手术史的采取手术治疗的AIO患者的多项临床指标进行分析和研究,建立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并评价其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于2007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存在腹部手术史的粘连性肠梗阻的423例患者的资料,对可能影响手术指征的多项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危险度高的指标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Logistic多因素预测模型。评价应用此模型对粘连性肠梗阻手术选择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结果显示所选定的因素中是否第一次粘连、非手术治疗时间、腹痛加重或不缓解、严重腹胀、发热、心率增快、触及肿大肠襻、腹膜炎、肠鸣音减弱、超声显示腹腔积液、白细胞升高11个危险因素与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决策密切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共有8个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为:是否第一次粘连,非手术治疗时间、腹痛加重或不缓解、触及肿大肠襻、腹膜炎、肠鸣音减弱、超声显示腹腔积液、白细胞升高。获得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P=ex/(1+ex),x=-5.357+1.233X3+0.584X4+2.159X6+1.197X10+1.547X11+0.993X12+1.361X13+1.300X14。此概率模型判断肠梗阻手术决策的准确度为88.89%(376/423),特异度为95.51%(319/334),敏感度为64.04%(57/89)。结论:对于腹部手术后形成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是否第一次粘连,非手术治疗时间、腹痛加重或不缓解、触及肿大肠襻、腹膜炎、肠鸣音减弱、超声显示腹腔积液、白细胞升高为预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的8个主要危险因素,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能有效地判断粘连性肠梗阻是否需要行手术治疗。
杨士民[4](2007)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肠粘连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预防和治疗腹部术后肠粘连的方案及其治疗效果。方法:自2003年4月至2004年6月,进行44例临床观察,将纳入观察病例的患者按照术前及术中诊断有无肠粘连,分为预防肠粘连和治疗肠粘连两个大组,每个组又分别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中药组。对照组关腹前用1%透明质酸钠(HA)6ml涂抹在小肠浆膜和切口附近的腹膜上;中药组除按照对照组处理方法外,术后24小时开始,口服或经空肠内置管注入中药肠粘连片。结果:中药组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中药组用药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较对照组延长,纤维蛋白原(FIB)较对照组下降。术后10天B超观察肠粘连发生率,中药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术中在损伤的腹膜及浆膜间置入阻隔剂透明质酸钠,术后应用中药肠粘连1号片,可有效预防腹部术后肠粘连的发生;手术松解粘连的肠管、术中在损伤的腹膜及浆膜间置入阻隔剂透明质酸钠,术后应用中药肠粘连1及2号片,可有效的治疗腹部术后肠粘连。
尚晓滨[5](2004)在《活血化瘀中药对通里攻下中药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二)》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建立急性细菌性腹膜炎动物模型,观察活血承气汤的多靶点治疗效果,证明活血化瘀中药对通里攻下中药的增效作用。方法:采用盲肠结扎加穿孔法制作急性细菌性腹膜炎动物模型,观察活血承气汤治疗后的各脏器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并对血浆内毒素、细胞因子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进行动态检测,同时观察对腹膜的吸收和渗出功能、肠粘膜通透性、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结果:应用活血承气汤可以显着减少腹膜炎时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降低血液中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促进腹膜的吸收功能,抑制其渗出;保护肠粘膜通透性,改善肠屏障功能;改善小肠组织的血液灌流。结论:活血承气汤能够多靶点治疗急性细菌性腹膜炎,比单用承气合剂或复方丹参合剂效果更为显着。活血化瘀中药对通里攻下中药存在增效作用。
郭胜利,杨红[6](2000)在《普瑞博思加粘连缓解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80例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严新杰[7](2012)在《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文中提出立题依据:研究《伤寒论》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作为中医理论的精髓千百年来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其所载方剂,配伍严谨、主治明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多方剂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效如桴鼓。本论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研究《伤寒论》论文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价,以期为今后对《伤寒论》的研究、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目的:1.首次创建国内近30年有关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数据库,收集1981年至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总数包括来源、题名、作者、作者所在机构、作者所在地区、研究的类型、发表时间;2.首次对国内近30年有关研究《伤寒论》论文的计量学研究,描述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研究现状和分布;3.首次分析研究《伤寒论》经方在近30年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初步评价为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4.首次对《伤寒论》经方在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获得经方对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疗效和可能存在不良反应的证据,为今后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可靠依据。本文通过以上四方面的研究,力求从现代科学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高临床疗效提供有效的证据。方法:1.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本文选择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检索1981年至2010年发表的有关研究《伤寒论》的论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文献发表总量、年发表量及比例进行统计,并以此为依据形成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数据库、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表、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表、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的顺位图以及居于研究《伤寒论》经方顺位图前三十位的经方排序。2.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对居于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3.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依据以上文献计量学的研究结果,选取《伤寒论》经方对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论文,按照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原理,鉴定纳入相关临床研究,并对这些研究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综合分析,进而获得经方对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今后的中医研究《伤寒论》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结果:1.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1)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虚拟化的资料存储中心。(2)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的结构框架。2.国内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的计量学研究(1)得到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数量。(2)得到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3)得到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表。(4)得到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历年发表量百分比。(5)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64,922篇。(6)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按年数量分布。(7)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分布。(8)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药的期刊杂志分布。(9)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院校学报分布。(10)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地理分布。(11)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机构比例分布。(12)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中医院校分布。(13)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作者数量分布。(14)得到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3.《伤寒论》经方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研究(1)得到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2)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3)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4)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5)得到经方治疗糖尿病足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结论:1.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共64,922篇。2.建立近30年研究《伤寒论》1981年-2010年论文数据库。3.查明研究《伤寒论》的主力军是中医院校。4.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中医院校按顺序为:广州中医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5.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作者是李赛美、王付、钱超尘、聂惠民、沈敏南、何任。6.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中医学院校学报是浙江中医学院学报。7.查明研究《伤寒论》的核心医药期刊杂志是新中医杂志、中医杂志、辽宁中医杂志。8.查明研究《伤寒论》六经的重点在太阳病和少阴病。9.查明研究《伤寒论》经方的重点在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半夏泻心汤。10.查明研究《伤寒论》未来方向在多中心、多焦点。11.查明《伤寒论》经方参与治疗糖尿病与糖尿病并发症有优势。
王勇,贾金梅[8](2003)在《疏肝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文中指出
黄文生[9](2001)在《《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文中指出
李萱,张可丽,曹柳,于海胜,方义湖[10](2019)在《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临床专业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某校2018级大专临床专业入学学生随机分成的两个班级,分别设为实验班(将病理尸检融入实践教学)与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法),课程结束后采用考试成绩、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实验班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均优于对照班,有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班绝大多数学生对将病理尸检运用于实践教学持肯定态度,尤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及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他们在医疗过程中的法律意识。结论:病理尸检运用于高职高专临床专业病理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实验教学。
二、普瑞博思加粘连缓解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8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瑞博思加粘连缓解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8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化瘀宁坤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研究现状 |
1.中医病因病机 |
2.发病机制及诊断 |
3.治疗方案 |
4.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超声技术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 |
1.概述 |
2.超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类型中的应用 |
3.经腹部超声和经阴道超声 |
4.超声的其他应用 |
5.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前期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纳入标准 |
1.3 病例及信息无效标准 |
1.4 观察指标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就诊主诉 |
2.3 使用依据统计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三部分 化瘀宁坤液免煎颗粒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
1.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试验药物及使用方法 |
2.2 观察指标及时间 |
2.3 疗效判定 |
2.4 不良事件的记录与处理 |
2.5 患者知情同意 |
2.6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试验结果 |
3.3 脱落病例及不良反应处理 |
3.4 结论 |
4.讨论 |
4.1 从中医角度认识子宫内膜异位症 |
4.2 本研究对化瘀宁坤液治疗内异症的认识 |
4.3 本研究对化瘀宁坤液的组成配伍及方义的理解 |
4.4 结果分析 |
结语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四磨汤口服液联合PPI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评价标准 |
2.4 观察指标 |
2.5 安全性观察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可比性的分析 |
3.2 治疗后疗效分析 |
3.3 药物安全性 |
讨论 |
1 西医对GERD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治疗 |
2 中医对GERD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 |
3 四磨汤口服液对GERD的作用 |
3.1 四磨汤口服液的出处 |
3.2 四磨汤口服液的作用 |
3.3 四磨汤口服液治疗GERD的可能作用机制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课题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四磨汤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西医结合防治肠粘连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2、理论依据 |
1 理论研究 |
2 实验研究 |
3 中西医结合研究 |
3、对象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药物成分与用法 |
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4 统计学处理 |
4、结果 |
1 预防肠粘连组 |
2 治疗肠粘连组 |
5、讨论 |
1 肠粘连的认识与预防现状 |
2 透明质酸钠对肠粘连的影响 |
3 中药制剂肠粘连片对肠粘连的影响 |
4 B超诊断肠粘连的创新性 |
6、结论 |
7、总结 |
8、参考文献 |
综述 1: 肠粘连的预防研究进展 |
综述 2: 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与治疗进展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附录: 肠粘连片临床应用12例总结 |
致谢 |
(5)活血化瘀中药对通里攻下中药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二)(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
前言 |
论文一 活血化瘀中药与通里攻下中药治疗急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实验研究 |
摘要 |
实验一 活血承气汤治疗实验性急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病理学研究 |
实验二 活血承气汤对急性细菌性腹膜炎大鼠血浆内毒素、细胞因子和SOD影响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三 活血承气汤对急性细菌性腹膜炎大鼠腹膜吸收和渗出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
实验四 活血承气汤对急性细菌性腹膜炎肠粘膜通透性和微循环血流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
讨论 |
论文二 活血化瘀中药与通里攻下中药治疗腹膜粘连的实验研究 |
摘要 |
实验一 活血承气汤治疗实验性腹膜粘连的病理学研究 |
实验二 活血承气汤对大鼠腹膜粘连组织中羟脯氨酸和Ⅰ、Ⅲ型胶原影响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三 活血承气汤对大鼠腹膜粘连组织中粘连相关细胞因子、MMP-1、TIMP-1及血管新生影响的实验研究 |
讨论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继发性腹膜炎的非手术治疗进展 |
综述二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腹膜粘连的研究进展 |
综述三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 |
致谢 |
(6)普瑞博思加粘连缓解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8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标准及结果 |
2 讨论 |
(7)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研究 |
前言 |
1.1 近代《伤寒论》研究概述 |
1.1.1 近代《伤寒论》研究百花齐放 |
1.1.2 近代《伤寒论》研究多向发展 |
1.1.2.1 文献研究 |
1.1.2.2 理论研究 |
1.1.2.3 教学研究 |
1.1.2.4 临床研究 |
1.1.2.5 实验研究 |
1.1.3 近代《伤寒论》研究的现代化 |
1.1.3.1 数理统计 |
1.1.3.2 循证医学 |
1.1.3.3 电子信息技术 |
1.1.3.4 云计算 |
1.2 《伤寒论》国外研究概述 |
1.2.1 《伤寒论》在日本 |
1.2.2 《伤寒论》在台湾 |
1.2.3 《伤寒论》在香港 |
1.2.4 《伤寒论》在韩国 |
1.3 近代《伤寒论》研究热点 |
1.3.1 研究热点 |
1.3.1.1 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 |
1.3.1.2 大承气汤治疗急腹症 |
1.3.1.3 四逆汤保护缺血心肌 |
1.3.1.4 桂枝汤调节体温 |
1.3.2 资料数据库 |
1.3.3 循证医学 |
1.4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进展 |
1.4.1 《伤寒论》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 |
1.4.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
1.4.2.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1.4.2.2 糖尿病肾病 |
1.4.2.3 糖尿病足 |
1.4.2.4 糖尿病性胃轻瘫 |
1.4.2.5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
1.4.2.6 糖尿病性腹泻 |
1.4.2.7 糖尿病高脂血症 |
1.4.2.8 其他糖尿病并发症 |
1.5 《伤寒论》与循证医学 |
1.5.1 循证医学概述 |
1.5.1.1 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 |
1.5.1.2 定性描述性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 |
1.5.2 《伤寒论》与循证医学的融合 |
1.5.3 《伤寒论》方系统评价的研究进展 |
1.5.3.1 Meta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
1.5.3.2 定性描述性分析的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
1.6 结语 |
第2章 创建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与研究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数据库的选择 |
2.1.2 文献资料的收集 |
2.1.3 按照研究目的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处理 |
2.2 研究实施方案 |
2.2.1 资料来源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技术路线 |
2.3 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
2.4 创建1981年-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 |
2.4.1 资料收集 |
2.4.2 资料整理 |
2.4.3 论文整理 |
2.4.4 来源整理 |
2.4.5 地区整理 |
2.4.6 作者整理 |
2.4.7 数据库的结构和建立 |
2.4.7.1 数据库的结构 |
2.4.7.2 数据库的建立 |
2.5 研究结果统计 |
2.5.1 研究《伤寒论》论文总数 |
2.5.1.1 研究六经的论文数量分布 |
2.5.1.2 研究经方的论文数量分布 |
2.5.1.3 研究论文总量 |
2.5.2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时间分怖 |
2.5.3 研究《伤寒论》论文来源分怖 |
2.5.3.1 研究论文中医药期刊杂志分布 |
2.5.3.2 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学报分布 |
2.5.3.3 研究论文来源分布总汇 |
2.5.4 研究《伤寒论》论文地理分怖 |
2.5.4.1 1981年-199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
2.5.4.2 1991年-200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
2.5.4.3 2001年-201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
2.5.4.4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来源前15位地理分布 |
2.5.5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中医机构分怖 |
2.5.5.1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研究院分布 |
2.5.5.2 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
2.5.5.2.1 1981年-199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
2.5.5.2.2 1991年-200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
2.5.5.2.3 200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分布 |
2.5.5.2.4 1981年-2010年研究论文中医院校的分布 |
2.5.6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作者数量统计 |
2.5.7 研究《伤寒论》论文的经方归类分布 |
2.5.7.1 桂枝汤类 |
2.5.7.2 麻黄汤类 |
2.5.7.3 葛根汤类 |
2.5.7.4 抵当汤类 |
2.5.7.5 栀子豉汤类 |
2.5.7.6 陷胸汤类 |
2.5.7.7 泻心汤类 |
2.5.7.8 桂枝甘草汤类 |
2.5.7.9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类 |
2.5.7.10 五苓散类 |
2.5.7.11 黄芩汤类 |
2.5.7.12 白虎汤类 |
2.5.7.13 承气汤类 |
2.5.7.14 柴胡汤类 |
2.5.7.15 芍药甘草汤类 |
2.5.7.16 理中丸(汤)类 |
2.5.7.17 赤石脂禹余粮汤类 |
2.5.7.18 四逆汤类 |
2.5.7.19 杂方类 |
2.5.7.20 研究经方归类的论文总汇 |
2.6 讨论 |
2.6.1 国家对研究《伤寒论》的支持 |
2.6.2 研究《伤寒论》工作者团陈 |
2.6.3 研究《伤寒论》核心作者 |
2.6.3.1 核心作者-李赛美 |
2.6.3.2 核心作者-王付 |
2.6.3.3 核心作者-钱超尘 |
2.6.3.4 核心作者-聂惠民 |
2.6.3.5 核心作者-沈敏南 |
2.6.3.6 核心作者-何任 |
2.6.4 《伤寒论》研究多中心多焦点 |
2.6.5 《伤寒论》与科学技术的融合 |
2.6.6 《伤寒论》与现代医学的接轧 |
2.6.7 研究《伤寒论》的展望 |
2.7 结论 |
2.7.1 对研究《伤寒论》的热情 |
2.7.2 研究《伤寒论》的主力军 |
2.7.3 研究《伤寒论》的领头人 |
2.7.4 研究《伤寒论》的空间 |
2.7.5 研究《伤寒论》的问题 |
第3章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
3.0 前言 |
3.1 资料和方法 |
3.1.1 纳入研究的检索策略 |
3.1.1.1 检索策略 |
3.1.1.2 检索词 |
3.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1.2.1 研究类型 |
3.1.2.2 研究对象 |
3.1.2.3 干预措施 |
3.1.2.4 疗效评价指标 |
3.1.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3.1.3.1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标准 |
3.1.4 资料的提取 |
3.1.5 资料分析 |
3.2 结果 |
3.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
3.2.1.1 流程图 |
3.2.1.2 排除的研究和理由 |
3.2.2 文献定性评价结果 |
3.2.2.1 诊断标准 |
3.2.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2.2.3 样本量及其估算 |
3.2.2.4 治疗方法 |
3.2.2.5 辨证论治 |
3.2.2.6 疗程 |
3.2.2.7 疗效评判标准和结局指标 |
3.2.2.8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2.2.8.1 随机方法 |
3.2.2.8.2 随机隐匿 |
3.2.2.8.3 盲法 |
3.2.2.8.4 退出和失访 |
3.2.2.8.5 质量评价结果 |
3.2.3 疗效评价 |
3.2.3.1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评价 |
3.2.3.1.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基础治疗比较 |
3.2.3.1.2 经方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1.3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1.4 温肾健脾法对脾肾阳虚型糖尿病疗效及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 |
3.2.3.2 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评价 |
3.2.3.2.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
3.2.3.2.2 经方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2.3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3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评价 |
3.2.3.3.1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3.2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的比较 |
3.2.3.4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评价 |
3.2.3.4.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
3.2.3.4.2 经方加西药治疗与西药治疗比较 |
3.2.3.4.3 当归四逆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 |
3.2.3.4.4 当归四逆汤加味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3.2.3.5 经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评价 |
3.2.3.5.1 经方加基础治疗与西药加基础治疗比较 |
3.2.3.5.2 当归四逆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足 |
3.2.3.6 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评价 |
3.2.3.7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评价 |
3.2.3.8 不良事件 |
3.3 讨论 |
3.3.1 《伤寒论》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的疗效特点 |
3.3.1.1 经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特点 |
3.3.1.2 经方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特点 |
3.3.1.3 经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特点 |
3.3.1.4 经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特点 |
3.3.1.5 经方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特点 |
3.3.1.6 经方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特点 |
3.3.1.7 经方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特点 |
3.3.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Meta分析的统计学意义 |
3.3.3 《伤寒论》经方的不良事件 |
3.3.4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
3.4 结论 |
第4章 结语 |
4.1 结论 |
4.1.1 研究《伤寒论》论文总量 |
4.1.2 研究《伤寒论》1981年-2010年论文数据库创建 |
4.1.3 研究《伤寒论》的重点和方向 |
4.1.4 《伤寒论》经方疗效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 |
4.2 创新点 |
4.2.1 创建1981年至201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 |
4.2.2 《伤寒论》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的循证医学系统评价 |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4.3.1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3.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研究《伤寒论》六经论文历年数量和百分比表 |
附表2:研究《伤寒论》经方论文数量和百分比表 |
附录3: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特征表 |
附录4:经方治疗糖尿病与其并发症系统评价结果总汇 |
附录5:系统评价资料提取表 |
附录6:JADAD量表 |
致谢 |
(8)疏肝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疗效评定与结果 |
3 病案举例 |
4 讨论 |
(10)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实验班 |
1.2.2 对照班 |
1.3 学习效果评价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客观评价 |
2.2 主观评价 |
3 讨论 |
3.1 拥有丰富病理尸检资料及有经验的教师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
3.2 病理尸检应用于病理学实践教学可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
四、普瑞博思加粘连缓解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8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化瘀宁坤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D]. 陈怡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四磨汤口服液联合PPI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晓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01)
- [3]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指征的多因素分析[D]. 马秀坤. 天津医科大学, 2013(02)
- [4]中西医结合防治肠粘连的临床研究[D]. 杨士民. 天津医科大学, 2007(06)
- [5]活血化瘀中药对通里攻下中药增效作用的实验研究(二)[D]. 尚晓滨. 天津医科大学, 2004(04)
- [6]普瑞博思加粘连缓解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80例临床观察[J]. 郭胜利,杨红. 河南医药信息, 2000(01)
- [7]近30年研究《伤寒论》论文数据库创建与研究述要[D]. 严新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8]疏肝承气汤治疗粘连性肠梗阻[J]. 王勇,贾金梅. 安徽医药, 2003(02)
- [9]《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J]. 黄文生. 河南医药信息, 2001(18)
- [10]病理尸检在高职高专病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李萱,张可丽,曹柳,于海胜,方义湖.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