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文指导的实践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姚思帆[1](2021)在《小学中段学生体验式习作引导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习作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题,尤其是对于小学中段的学生而言。这个阶段是小学生从低段写话学习到中段习作学习的关键过渡期。这个阶段,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帮助中段学生顺利完成过渡,迈入习作学习的大门。但现实情况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分数,教师放任中段学生机械习作,学生也畏惧习作,在习作时感到无话可说。体验式学习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其基本内涵特征是运用体验与反思的方式帮助学习者进行体验,将体验式学习理念运用于中段学生的习作学习,是对破除中段习作难题的有益思考,本论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本论文在刘淼的“作文转化理论”的指导下将学生的习作过程分解为“作文构思”、“口述习作”、“书面习作”三个阶段,并以此三阶段为维度,调查了样本学校中段学生的习作情况,明确了中段学生习作问题的根源是缺乏体验。第二部分,从学生心理出发,探究中段学生进行习作学习时的特点。发现只有小学中段学生在进行习作学习时需要经历完整的三级转化:一级转化,将学生的生活经历转化成作文构思;二级转化,将学生的作文构思转化为口述习作;三级转化,将学生的口述习作转化为书面习作。之后,发现中段学生在习作学习转化过程中体验方式多样,这些体验方式不断推进中段学生在习作学习的过程中完成转化,这些体验方式是实践、感悟、模仿。第三部分,在分析小学中段学生习作学习的实践-感悟-模仿的心理体验方式的基础上,分别从作文构思、口述习作、书面习作三个习作阶段提出体验式习作学习的引导策略,认为在作文构思阶段,教师要引导中段学生积极开发生活情景资源,进行多种观察活动,形成更多的生活记忆,引导中段学生根据内心感受,真实表达作文意图,在对比中筛选出作文素材,按照一定顺序梳理出作文构思;在口述习作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在对作文构思的联想、想象中进行口述作文;在书面习作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结构规范、层次分明、内涵丰富、提纲挈领的片段以及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的篇章进行仿写,规范书面作文表达。第四部分,根据体验式习作引导策略进行教学设计,运用于实际课堂中,通过课堂观察,根据“作文构思”、“口述习作”、“书面习作”三阶段进行划分得到如下结果:1.中段学生对于生活经历有了更多的记忆;2.中段学生依照内心想法真实表达作文意图;3.中段学生作文素材丰富且契合题目;4.中段学生依据亲身经历形成作文构思;5.中段学生口述习作情感丰富;6.中段学生口述习作蕴含深思;7.中段学生书面作文结构完整且主次分明。
王俊昕[2](2021)在《叶圣陶“应需求诚”思想与初中写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叶圣陶先生是语文教育界的大师,为语文教育工作做出了诸多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历久弥新,给予了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刻的启发。“应需求诚”思想是叶圣陶写作思想的核心精髓,短小而精悍,言近而旨远。写作,这一语文学习内容,以综合性和实践性为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师生的难题之一。基于此,本文将遵照叶圣陶“应需求诚”思想的内涵,针对当前初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这一思想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和方法,以期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提供一定的启示。本论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阐述了选题缘由、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指出了本篇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从理论层面探析了叶圣陶“应需求诚”写作思想的形成和内涵。首先从古代、时代和外国三个层面介绍了“应需求诚”思想的形成依据。其次从“应需”“求诚”的各自内涵以及二者的统一两个维度阐述了“应需求诚”思想的内涵。第三部分从实践层面出发,探寻“应需求诚”写作思想的实践和应用,既从叶圣陶本人身上挖掘,又在其他作文专家、特级教师的理论实践中探求,在新课程标准和高考作文命题中寻觅。第四部分通过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对初中的部分师生进行了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以形成了对当前初中写作教学存在问题的整体把握。第五部分是借助教育实习的机会,遵循理论和实践结合、问题和策略对应的原则,提出的“应需求诚”思想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理论启示和方法应用,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基于当前初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师应该革新写作观念、要营造应需环境、创设贯穿全程的读者、联动生活、完善写作过程等五个层面展开论述,辅之以教学案例的展示,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写作教学参考。叶圣陶先生的理论思想博大精深,无论是对今天还是未来的语文教育都有着积极的启示和意义。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反映,展现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自古以来都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本论文立足叶圣陶的“应需求诚”思想,探索这一理论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实施方法和策略,希望为改进写作教学问题、提高写作教学效率提供有益参考。
赵龙辉[3](2021)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9月,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以下简称为统编本)在全国中小学起始年级投入使用。而“活动·探究”单元是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新设的一个单元组织形式,随着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使用,如何利用“活动·探究”单元实现其教学价值,让这一新的单元形式的设置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在对“活动·探究”单元整体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调查了曲阜实验中学“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现状,发现“活动·探究”单元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试图为更好地利用“活动·探究”单元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在梳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对语文教材中“活动·探究”单元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指明“活动·探究”单元的任务、设置意图,概括出“活动·探究”单元具有“学习内容实践性强,学习任务明确可循,学习活动具有弹性,学习形式呈多样性”等基本特点,并指出“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价值:培养学生问题探究意识,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第二章,为全面了解“活动·探究”单元的实际教学情况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笔者对所在实习学校的部分师生展开调查,调查形式主要是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显示,“活动·探究”单元的组织形式极具意义,然而对其具体教学处理有所不足:任务整体规划力度不够,文本阅读情境创设不足,实践活动教学处理粗疏,写作任务教学方法单一。第三章,针对“活动·探究”单元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完善“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的相关策略。笔者着重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出发,提出统筹规划单元任务,巧设文本阅读情境,加强实践活动指导,强化文体写作训练等策略,以进一步提高“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质量。第四章,笔者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教学的相关建议以及“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策略,以演讲“活动·探究”单元教学设计为例进行分析,发现演讲单元教学的优势,并且提出该单元教学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为语文教师完善对“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总之,研究新编教材中的“活动·探究”单元及其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该单元的结构特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王惠娜[4](2021)在《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研究 ——以增城区第E中学为例》文中提出九年义务教育本来是一个连续、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这个系统里又划分出不同的学段,学段之间相互联系又有所差异。因此,就产生了教学衔接问题,写作教学也产生相应的衔接问题。基于中小衔接研究七年级写作教学,能提高七年级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由六年级升至七年级,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就不能实现顺利过渡,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也不能有机结合,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笔者深入教学一线,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教师访谈等方式,了解中小学衔接视角下的七年级写作教学现状;联系理论,分析教学目标和教材,结合实际分析了导致中小学写作教学对接不畅的原因,提出了相关的写作教学策略。本文第一章梳理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和教材写作板块,找到七年级写作教学衔接的突破口。第二章是对七年级写作教学现状的调查,了解到七年级学生存在写作不适应问题,而教师在写作教学方面不得要领也加剧学生不适应现象。究其原因有源于教学意识形态的,也有源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写作能力断层。第三章提出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策略。首先要转变观念,构建起基于中小学衔接的七年级写作教学体系。其次,要做好写作教学学情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写作内驱力;因材施教,关注写困生,增强学生写作信心。第三,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写作过程指导,增强文体教学意识,提高学生的读者意识,以期达到促进学生综合写作能力衔接的目的,提高学生写作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构思能力、文体运用能力和修改能力。
谢志丹[5](2021)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写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初中生作文模式化倾向比较突出,并且很多老师将这一现象完全归咎于模仿写作;加之新课改以来,语文教育界倡导作文创新,这导致初中语文教师对模仿写作训练产生质疑。这些引发了笔者的思考,于是,笔者提出了“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写作研究”这一论题。论文正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理论上廓清了作文及作文教学、模仿及模仿写作两对概念,继而通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初中作文教学相关要求的分析发现:新课标强调学生写作时要建构文体意识,要求学生作文要有真情实感,重视作文构思、修改环节。那么,为了落实新课标的要求,部编版教材作为新课标在教学实践层面的实施媒介,又是怎么编写的呢?笔者通过分析教材编写体例以及写作内容构成得知:写作内容贯穿教材始终,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尤其提倡模仿写作训练。由此可见,模仿写作是有用处的,是必须执行的。第二部分,通过对当下初中生写作一般情况以及模仿写作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应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初中生写作基础能力较差、底子较薄弱;二、初中生把模仿写作当成自我解决写作困境的良策;三、初中生模仿写作因缺乏教师指导产生抄袭模式化问题;四、初中语文教师对模仿写作认识有误区,导致很少使用。由此,我们发现模仿写作在一线教学应用得并不理想。第三部分,结合实践案例,提出模仿写作训练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一、初中语文教师应建构对模仿写作的理论认识,具体如下:查阅相关文献,强化自身理论认识;借助多种渠道,观摩仿写教学案例;建立学习小组,研讨设计教学活动。二、立足教材,设计课堂片段仿写训练,其中包括针对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课堂片段仿写训练。三、摸索范文构思规律,打通学生写作思路,其中包括在群文阅读中摸索构思规律、用口头作文形式交流模仿构思的成果、形成仿写作文三个步骤。四、最后,教师要在仿写过程中加强纠偏指导,带领学生发现规律,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注重仿写后的修改环节。
龙佳琴[6](2021)在《基于情境交际原理的初中作文教学研究》文中指出
闻凤娇[7](2021)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下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教育的开拓者,他的生活教育思想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思想对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有指导意义。生活是作文教学永不枯竭的源泉,作文教学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走作文生活化的道路。然而当下的生活化作文教学中存在着种种的问题,制约着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效。因此,生活化作文教学是当下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现状,发现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揭示问题的成因,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本文的主体研究章节包括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和核心概念界定。第二章:阐述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关系。生活教育思想是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对生活化作文教学具有实践价值。第三章:表述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以小学生和一线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和收集学生的作文案例来开展研究。问卷的设计上包括作文命题、作文内容、作文指导、作文评改、作文形式五个维度。第四章:对调查问卷、访谈记录和作文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现状。第五章:从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现状中发现生活化作文教学存在着作文命题形式和范围限制学生书写生活、作文内容虚假空洞脱离生活、作文指导缺乏生活情境和生活体验等问题,对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第六章:以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提出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以生活为本源,让学生做命题的主人;以生活为灵感,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以生活为引领,做学生写作的引路人;以生活为指南,让作文评改回归生活;以生活为参照,让作文形式丰富多彩。第七章:结论。
兰林平[8](2021)在《高中作文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研究》文中提出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而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并合理将其加以运用则是提高成绩的基础与前提。本研究就是以此为视角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明确论述了高中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提升必然前提在于写作素材的广泛积累与有效运用,并围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提出的新要求,就当前高中生写作素质及问题分析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进而让影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因素更加明显,最后将切实可行的多角度积累、运用素材的实施方案加以论述,确保高中生语文作文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并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推进寻找有效途径。本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针对选题依据、选题意义、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研究的现状,明确本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第一章是针对积累素材与写作能力提高方面相关理论进行论述,对“写作素材”和“写作能力”两个关键词的基本概念,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作出明确的介绍,进而为本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第二章是针对高中生写作素质及问题作出分析,其间明确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情况及问题,并将问题的成因做出具体论述,进而为高中作文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实施方案的提出提供客观依据。第三章是对多角度积累、运用素材的实施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论述,并针对其实施效果作出明确的评价,以此说明实施路径的可行性。第四章是将本研究的全过程作出深刻总结,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进一步做到通过多角度积累和运用素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供重要的保障。
刘璐瑶[9](2021)在《高中作文评语的问题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中作文评语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作文评语质量对作文教学具有关键作用,良好的作文评语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写作技能等。笔者对南宁市第N中学进行作文评语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师生存在对评语的重视程度不高、评价的主体单一、评语的鼓励性不足和评语的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是多元的,其中提高认识,重视作文评语;多元主体,有效加强指导;赞赏评价,鼓励学生写作;具体指导,做到因材施教是重要的方法与策略。希望研究成果能够为高中作文评语提供借鉴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论文由绪论、主体和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分析了目前作文评语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主体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作文评价”“作文评改”“作文评语”等核心概念的界定,分析和理解评语的启发性、针对性、具体性、目的性和示范性原则,并探讨评语的评语的类型与适用情形,在此基础之上,剖析作文评语的价值。第二部分,探寻研究高中作文评语的理论依据,从高中生作文思维中的高中生作文思维分析和评改思维方面入手,得出对高中作文评改的启示。再结合教育学相关理论,从人本主义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三个方面切入,得出对作文评语的借鉴意义。第三部分,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南宁市第N中学作文评语的现状。在学生问卷调查中,从了解教师的评改方式、学生对教师评语的态度、批改的时效性等方面入手。在教师访谈方面,从作文评分标准、训练的侧重点、写评语的频率、教师作文评语倾向和锻炼学生写评语的频率等方面梳理了目前高中教师作文评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结合第三部分出现的问题重点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出提高认识,重视作文评语;多元主体,有效加强指导;赞赏评价,鼓励学生写作;具体指导,做到因材施教四个策略。结语部分进行总结和反思。
卢星彤[10](2021)在《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文中认为陆机的《文赋》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篇论述创作过程的专着,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设置为研究对象,试图将《文赋》之创作观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重在探究《文赋》的创作观对当下高中写作教学的价值。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高中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对当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了解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教师方面,主要有五个问题:缺少课标意识,教学目标含混不清;课程安排不规范;针对具体写作教学的环节的缺失;教师自身写作素养建构的不完善;课程评价模式单一化。在学生方面,主要是写作动机与兴趣的缺失,写作主体素养的缺乏,思维能力的缺失,文体意识的淡化以及写作技巧知识的匮乏。第二章,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理论价值。分别从写作主体修养、艺术想象构思、文章整体表达、文章文术文病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指导价值与意义。第三章,《文赋》创作观指导下的高中写作教学策略及其实践启示。其一,通过组织课外写作活动、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心向。其二,通过各种思维活动训练学生写作构思能力,做到文句有意蕴而不空泛。其三,构建教授文体知识,加强学生文体意识,做到规范之下的“自由写作”。其四,通过学习写作技巧,力求达到“文质彬彬”。笔者从《文赋》的创作论出发,旨在探究其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致力于优化现阶段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二、作文指导的实践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作文指导的实践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中段学生体验式习作引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体验式学习符合小学中段学生习作学习的现实之需 |
1.1.2 体验式学习符合小学中段学生习作学习未来发展的需要 |
1.1.3 体验式学习符合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习作教学的相关研究 |
1.3.2 关于体验式教学的相关研究 |
1.3.3 关于体验式习作教学的相关研究 |
1.3.4 研究述评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习作 |
1.4.2 体验式习作 |
1.4.3 体验式习作引导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2 小学中段学生习作学习存在的现实问题调查 |
2.1 调查维度 |
2.2 中段学生习作学习存在的现实问题 |
2.2.1 作文素材脱离实际生活 |
2.2.2 难以准确表达作文意图 |
2.2.3 作文素材缺乏且偏离题目 |
2.2.4 作文结构不完整且主次不分明 |
2.2.5 作文内容照搬范文 |
2.3 中段学生习作问题的根源——缺乏体验 |
2.3.1 缺乏体验记忆 |
2.3.2 缺乏体验过程 |
2.3.3 缺乏体验迁移 |
3 小学中段学生习作学习的特点 |
3.1 小学中段学生进行习作学习需经历三级转化 |
3.1.1 作文构思-生活经历转化为作文构思 |
3.1.1.1 素材获取-通过观察将生活经历转化为生活记忆 |
3.1.1.2 形成题目——通过感受将生活记忆转化为作文意图 |
3.1.1.3 选择素材——通过筛选将符合题目的生活记忆转化为作文素材 |
3.1.1.4 组织素材——通过梳理将作文素材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转化为作文构思 |
3.1.2 口述习作——通过感悟将作文构思转化为口头表达 |
3.1.3 书面习作——通过模仿将口述习作转化为书面表达 |
3.2 小学中段学生习作学习三级转化过程中的体验方式多样 |
3.2.1 实践体验 |
3.2.2 感悟体验 |
3.2.3 模仿体验 |
4 小学中段学生体验式习作引导策略 |
4.1 作文构思形成引导策略 |
4.1.1 引导学生积极开发生活情景资源 |
4.1.2 素材获取-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观察活动 |
4.1.3 形成题目-学生感受内心,明确表达意图 |
4.1.4 选择素材-学生在筛选中通过对比选择合适的作文素材 |
4.1.5 组织素材-学生基于作文材料梳理,形成作文构思 |
4.2 口述习作引导策略 |
4.2.1 引导学生联想,加入情感 |
4.2.2 引导学生想象,感悟深思 |
4.3 书面习作引导策略 |
4.3.1 引导学生基于口头言语丰满地表达仿写段落,学会连句成段 |
4.3.2 引导学生基于作文段落清晰地表达仿写篇章,学会构段成篇 |
5 实践与反馈 |
5.1 作文构思阶段 |
5.1.1 学生对于生活经历有了更多的记忆 |
5.1.2 学生依照内心想法真实表达作文意图 |
5.1.3 学生作文素材丰富且契合题目 |
5.1.4 学生依据亲身经历形成作文构思 |
5.2 口述习作阶段 |
5.2.1 学生口述习作情感丰富 |
5.2.2 学生口述习作蕴含深思 |
5.3 学生书面作文结构完整且主次分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叶圣陶“应需求诚”思想与初中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应需求诚”思想概述 |
第一节 “应需求诚”思想的形成 |
一、古代传统的继承 |
二、时代精神的汇总 |
三、国外经验的吸收 |
第二节 “应需求诚”思想的内涵 |
一、“应需”思想的内涵 |
二、“求诚”思想的内涵 |
三、“应需求诚”思想的统一 |
第二章 “应需求诚”思想应用 |
第一节 叶圣陶“应需求诚”思想实践 |
第二节 教育家“应需求诚”思想运用 |
一、名师的教学实践 |
二、专家的教学观点 |
第三节 课程标准和作文命题中“应需求诚”思想体现 |
一、新课程标准中的“应需求诚”思想 |
二、高考作文命题中的“应需求诚”思想 |
第三章 当前初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
第一节 初中写作教学存在问题之调查 |
一、问卷调查结果总结 |
二、访谈结果总结 |
第二节 初中写作教学存在问题之原因分析 |
一、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二、教师教学层面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四章 “应需求诚”思想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进一步实施方法和策略 |
第一节 革新观念,重构写作训练 |
一、树立“写作应需”的写作目的观 |
二、树立“写作求诚”的写作态度观 |
三、树立“联系生活”的写作内容观 |
四、树立“学生本位”的写作主体观 |
五、树立“教师下水”的写作实践观 |
第二节 寻求契机,营造应需环境 |
一、巧妙嫁接,寻求“应需”的写作契机 |
二、特设境遇,创建“应需”的写作背景 |
第三节 创设读者,贯穿写作全程 |
一、创新命题设计,创设想象读者信息 |
二、建立写作小组,共同搭建读者身份 |
三、寻求发表渠道,获取广泛读者反馈 |
第四节 联动生活,书写真实内容 |
一、命题贴近,易于写生活 |
二、体验活动,利于写真情 |
三、积累生活,便于写自我 |
第五节 完善过程,培养求诚人格 |
一、日常训练,未雨绸缪 |
二、写中构思,事半功倍 |
三、写后修改,精益求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应需求诚”思想下的初中写作教学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二 “应需求诚”思想下的初中写作教学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统编本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价值及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活动·探究”单元概说 |
第一节 “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 |
一、引导学生开展发现式学习 |
二、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三、加强语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
第二节 “活动·探究”单元的任务 |
一、课文阅读任务把握文体 |
二、实践活动任务锻炼能力 |
三、写作表达任务提升素养 |
第三节 “活动·探究”单元的特点 |
一、学习内容实践性强 |
二、学习任务明确可循 |
三、学习活动具有弹性 |
四、学习形式呈多样性 |
第四节 “活动·探究”单元的价值 |
一、培养学生问题探究意识 |
二、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
三、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
第二章 “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现状 |
第一节 教学现状调查 |
一、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
二、教师访谈调查情况 |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任务整体规划力度不够 |
二、文本阅读情境创设不足 |
三、实践活动教学处理粗疏 |
四、写作任务教学方法单一 |
第三章 “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统筹规划单元任务 |
一、树立整体教学意识 |
二、加强任务间的联系 |
三、创新任务教学流程 |
第二节 巧设文本阅读情境 |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
二、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
三、问题探究创设情境 |
第三节 加强实践活动指导 |
一、活动前有序规划 |
二、活动中具体指导 |
三、活动后评价总结 |
第四节 强化文体写作训练 |
一、重视日常写作练习 |
二、加强写作过程指导 |
三、多元参与评改完善 |
第四章 演讲“活动·探究”单元教学案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统编本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2:统编本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教学情况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演讲“活动·探究”单元教学案例 |
(4)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研究 ——以增城区第E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理论基础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七年级写作教学衔接的教学依据 |
第一节 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的衔接 |
一、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梳理 |
二、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的衔接体现 |
三、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目标的提升点 |
第二节 中小学教材写作板块内容的衔接 |
一、中小学教材写作板块内容梳理 |
二、中小学教材写作板块内容的衔接体现 |
三、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内容的突破点 |
第二章 七年级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内容和结果 |
一、调查内容 |
二、调查结果 |
第二节 问题归因 |
一、教学意识形态影响教学行为 |
二、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 |
三、学生的阅读、生活和写作内容脱节 |
四、写作能力出现断层 |
五、教师缺少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 |
第三章 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策略 |
第一节 转变观念,构建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体系 |
一、主动衔接,树立“大教学”观念 |
二、研读课标,明确教学目标衔接方向 |
三、开发教材资源,做好写作知识的衔接 |
第二节 有的放矢,做好写作教学学情的衔接 |
一、消除畏难心理,激发写作兴趣 |
二、尊重学生差异,推进分层教学 |
第三节 循序渐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衔接 |
一、加强审美教育,推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衔接 |
二、落实实践指导,推进学生构思能力、修改能力的衔接 |
三、增强文体教学意识,推进学生文体运用能力的衔接 |
第四节 激发学生的读者意识 |
一、巧借互评,唤醒读者意识 |
二、借用文体,明晰读者对象 |
三、创设平台,强化读者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案例 |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七年级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5)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写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当下初中生作文模式化倾向比较突出 |
(二)初中语文教师对模仿写作训练产生怀疑 |
二、研究意义 |
(一)语文新课程背景下,重新确立模仿写作的重要地位 |
(二)夯实初中生写作基础,提升书面表达能力 |
三、关于模仿写作相关研究综述 |
(一)模仿写作教学模式研究 |
(二)模仿写作教学思想研究 |
(三)模仿写作与创新作文关系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一章 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及模仿写作理论的基本认识 |
一、对作文教学的基本阐释 |
(一)作文 |
(二)作文教学 |
二、对模仿写作的基本阐释 |
(一)模仿的两种解释 |
(二)对模仿写作的基本阐释 |
(三)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写作训练的操作要领 |
三、新课标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要求解读 |
(一)强调建构鲜明的文体意识 |
(二)要求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 |
(三)重视培养作文构思能力 |
(四)关注作文修改加工环节 |
四、模仿写作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呈现及分析 |
(一)部编版教材编写体例分析 |
(二)模仿写作内容在部编版教材中的呈现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初中生写作一般情况与模仿写作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应用情况调查及分析 |
一、调查情况概述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二)调查方法及内容 |
二、初中生写作一般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对写作文所持的态度 |
(二)初中生写作基础 |
三、初中生模仿写作应用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课堂上的模仿写作 |
(二)课堂外的模仿写作 |
(三)对模仿写作的认同感 |
四、教师访谈实录整理与分析 |
(一)访谈实录整理 |
(二)访谈实录分析 |
五、调查结论 |
(一)初中生写作基础能力较差、底子较薄弱 |
(二)初中生把模仿写作当成自我解决写作困境的良策 |
(三)初中生模仿写作因缺乏教师指导产生抄袭模式化问题 |
(四)初中语文教师对模仿写作认识有误区,导致很少使用 |
第三章 模仿写作训练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
一、初中语文教师应建构对模仿写作的理论认识 |
(一)查阅相关文献,强化自身理论认识 |
(二)借助多种渠道,观摩仿写教学案例 |
(三)建立学习小组,研讨设计教学活动 |
二、立足教材,设计课堂片段仿写训练 |
(一)针对记叙文的片段仿写训练 |
(二)针对说明文的片段仿写训练 |
(三)针对议论文的片段仿写训练 |
三、摸索范文构思规律,打通学生写作思路 |
(一)在群文阅读中摸索构思规律 |
(二)用口头作文形式交流模仿构思的成果 |
(三)形成仿写作文 |
(四)案例展示:在群文阅读中摸索范文构思规律,学写托物言志类记叙文 |
四、仿写过程加强纠偏指导 |
(一)带领学生在学做中发现规律 |
(二)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
(三)注重仿写后的修改环节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表1-1 |
附录二:调查问卷 |
附录三:教师访谈 |
附录四:作文教学设计 |
附录五:哈师大附中初中部学生作文原稿样例 |
附录六:哈师大附中初中部学生作文修改稿样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下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价值 |
(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需要 |
(三)小学语文新课标对写作提出了要求 |
(四)部编版语文教材对现行作文教学的影响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生活教育思想 |
(二)小学生活化作文 |
(三)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 |
四、文献综述 |
(一)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研究 |
(二)对生活化作文的研究 |
(三)对生活教育思想下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研究 |
(四)启示 |
第二章 生活教育思想及其与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关系 |
一、生活教育思想的内涵 |
(一)生活即教育 |
(二)社会即学校 |
(三)教学做合一 |
二、生活教育思想是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生活即教育”主张教育源自于生活 |
(二)“社会即学校”主张教育是开放的 |
(三)“教学做合一”主张教育要知行合一 |
三、生活教育思想对生活化作文教学具有实践价值 |
(一)生活化作文教学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 |
(二)生活化作文教学培养学生求真的品格 |
(三)生活化作文教学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四、问卷设计 |
五、访谈设计 |
第四章 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对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
(一)对作文命题生活化情况的数据分析 |
(二)对作文内容生活化情况的数据分析 |
(三)对作文指导生活化情况的数据分析 |
(四)对作文评改生活化情况的数据分析 |
(五)对作文形式生活化情况的数据分析 |
二、对教师访谈结果的分析 |
(一)教师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认识 |
(二)教师常用的生活化作文题目的类型 |
(三)教师眼中学生作文内容上存在问题 |
(四)教师对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指导方式 |
(五)教师使用的生活化作文的评改标准 |
(六)教师采用的生活化作文的文体形式 |
三、学生生活化作文的案例分析 |
(一)对作文选题的分析 |
(二)对作文结构的分析 |
(三)对语言表达的分析 |
(四)对生活化情况的分析 |
(五)对作文评语的分析 |
第五章 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作文命题形式和范围限制学生书写生活 |
(二)学生作文内容虚假空洞且脱离了真实生活 |
(三)教师作文指导中缺乏生活情境的创设和体验 |
(四)教师作文评改标准片面且评语不生活化 |
(五)学生作文文体形式中缺少生活化文体 |
二、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小学生鲜有在劳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机会 |
(二)小学生没有一双留心生活和观察生活的眼睛 |
(三)小学生未养成用运用练笔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 |
(四)教师没有形成对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正确认识 |
(五)教学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生活体验 |
(六)教师缺乏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观察和体验 |
第六章 生活教育思想下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 |
一、以生活为本源,让学生做命题的主人 |
(一)运用开放的命题形式呈现学生个性生活 |
(二)扩大作文命题范围涵盖学生全部生活 |
二、以生活为灵感,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 |
(一)组织生活劳动和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
(二)引导学生用生活化写作记录真实的生活体验 |
三、以生活为引领,做学生写作的引路人 |
(一)将真实生活情景引入到生活化作文教学之中 |
(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察社会的能力 |
(三)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生活再现出来 |
四、以生活为指南,让作文评改回归生活 |
(一)使用有针对性的生活化语言进行作文批改 |
(二)将学生的生活态度和情感纳入作文评改标准 |
五、以生活为参照,让作文形式丰富多彩 |
(一)创新生活化写作形式激发学生书写生活的兴趣 |
(二)应用多样的文体促进生活化写作能力全面发展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访谈提纲 |
致谢 |
(8)高中作文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一)高中生畏惧写作、写作能力偏弱 |
(二)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 |
二、选题意义 |
(一)提高高中生写作水平 |
(二)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推进寻找有效途径 |
(三)提高高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
三、当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概述 |
(一)关于高中语文写作现状研究 |
(二)关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第一章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与运用理论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写作素材 |
(二)写作能力 |
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
(一)着作研究成果 |
(二)相关期刊、论文研究成果 |
三、相关教育理论成果 |
(一)写作系统论 |
(二)写作过程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四、多角度积累、运用素材对提高高中生写作能力的意义 |
五、总结 |
第二章 高中生写作素质及问题分析 |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
二、高中生写作素材积累现状调查 |
(一)高中生在写作素材积累中所持有的态度 |
(二)高中生在写作素材积累中的习惯与毅力 |
(三)高中生在写作素材积累中所选择的途径和方法 |
三、高中生写作水平现状调查 |
(一)写作兴趣方面 |
(二)写作目的方面 |
(三)写作方式方面 |
四、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情况及问题与成因分析 |
第三章 多角度积累、运用素材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
一、多角度积累、运用素材的实施与效果 |
(一)解读新高考相关要求培育学生聚沙成塔与遣词造句能力 |
(二)结合课前演讲与读书交流活动实现生生间的相互评价 |
(三)通过社会生活热点类素材积累确保学生写作“质”的提升 |
(四)立足古诗文积累与赏鉴解决指导学生写作视角局限性的问题 |
二、多角度积累、运用素材对提高高中生写作能力的效果评价 |
(一)增强学生书香气息,激活了学生遣词造句的意识 |
(二)读写共进,促进了学生语言建构与表达能力的全面发展 |
(三)素材积累面向时政化与生活化,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维与观察视角 |
(四)传承经典,增强了学生写作中的艺术表现力 |
第四章: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学生能力培养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学生能力培养教师访谈记录表 |
发表论文 |
致谢 |
(9)高中作文评语的问题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1.高中作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
2.新课标提出注重课程评价 |
3.高中作文评语具有重要作用 |
(二)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情况 |
2.国内研究情况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四)研究价值 |
1.理论价值 |
2.实践价值 |
一、高中作文评语的内涵 |
(一)高中作文评语的相关概念界定 |
1.作文评价 |
2.作文评改 |
3.作文评语 |
(二)高中作文评语的原则 |
1.评语应有启发性 |
2.评语应有鼓励性 |
3.评语应有具体性 |
4.评语应有目的性 |
5.评语应有示范性 |
(三)评语的类型与适用情形 |
1.作文评语的类型 |
2.高中作文评语的适用情形 |
(四)高中作文评语的价值 |
1.育人价值 |
2.实践价值 |
二、高中作文评语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高中生作文思维与高中作文评语 |
1.高中生思维主要特征 |
2.高中生作文的评改思维 |
3.高中生作文思维对评语的约束 |
(二)与高中作文评语相关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
1.人本主义理论 |
2.自我效能感理论 |
3.多元智能理论 |
三、高中作文评语的问题现状以及成因调查 |
(一)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
1.教师的批改方式 |
2.教师评语的要点 |
3.教师评语的态度倾向 |
4.学生对评语的期望 |
5.学生修改返工情况 |
(二)关于作文评语的访谈分析 |
1.教师的评价标准 |
2.教师作文训练的侧重点 |
3.写作文评语的频率 |
4.教师评语的倾向 |
5.锻炼学生写评语的频率 |
(三)作文评语的问题成因 |
1.师生重视评语程度不高 |
2.评语的主体单一 |
3.评语鼓励性不足 |
4.评语针对性不强 |
四、改进高中作文评语的主要策略 |
(一)提高认识,重视作文评语 |
1.对重视评语的认识 |
2.结合作文评语案例,探讨重视评语问题 |
(二)多元主体,加强有效指导 |
1.对多元主体的认识 |
2.结合作文评语案例,探讨多元主体问题 |
(三)赞赏评价,鼓励学生写作 |
1.对赞赏评价的理解 |
2.结合作文评语案例,探讨赞赏评价问题 |
(四)具体指导,做到因材施教 |
1.对具体指导的理解 |
2.结合作文评语案例,探讨具体引导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价值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高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
一、高中学生写作现状及分析 |
二、高中教师写作教学现状及分析 |
第二节 高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教授的问题 |
二、学生写作的问题 |
第二章 陆机《文赋》的创作观 |
第一节 《文赋》之写作主体修养 |
一、“玄览”:察览万物 |
二、“典坟”:阅读经典 |
第二节 《文赋》之艺术想象构思 |
一、“收视反听”:审视态度,专心致志 |
二、“精骛八极”:驰骋想象,心游万仞 |
三、“游鱼翰鸟”:抓准时机,倾漱言辞 |
四、“应感通塞”:回溯思路,重视灵感 |
第三节 《文赋》之文章整体表达 |
一、“选义考辞”:谋篇布局,注重本末 |
二、“体有万殊”:文体风格,认识周详 |
第四节 《文赋》之文章文术文病 |
一、“定立戒济”:掌握写作技巧,修饰文本作品 |
二、“应和悲雅艳”:学习语言表达,体会文章之美 |
第三章 《文赋》创作观指导下的高中写作教学策略及实践启示 |
第一节 重视写作主体素养生成 |
一、组织课外写作活动,激发写作动机 |
二、开展经典阅读活动,采取以读促写 |
附:教学案例(全部数据信息源于实际教学) |
第二节 重视训练写作构思能力 |
一、写作之前,心静神凝 |
二、构思之中,思维发散 |
三、写作过程,灵感激发 |
附:教学案例(全部数据信息源于实际教学) |
第三节 加强文体意识,重视文体训练 |
一、构建教授文体知识 |
二、进行文体写作训练 |
附:教学案例(全部数据信息源于教学实际) |
第四节 重视训练写作技巧 |
一、剪裁:锱铢必较,删减得当 |
二、警策:忌文繁理富,要突出中心 |
三、秀句:蕴玉山辉,怀珠川媚 |
附:导学案(全部数据信息源于实际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表(学生版) |
附录二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表(教师版) |
致谢 |
四、作文指导的实践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中段学生体验式习作引导策略研究[D]. 姚思帆.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叶圣陶“应需求诚”思想与初中写作教学研究[D]. 王俊昕.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统编本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教学研究[D]. 赵龙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研究 ——以增城区第E中学为例[D]. 王惠娜.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5]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模仿写作研究[D]. 谢志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情境交际原理的初中作文教学研究[D]. 龙佳琴.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7]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下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闻凤娇.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8]高中作文写作素材积累与运用研究[D]. 兰林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9]高中作文评语的问题现状及策略研究[D]. 刘璐瑶.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10]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D]. 卢星彤.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