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市东城区393例SARS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宇昊[1](2021)在《高维度自学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模拟器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 V-2)的快速扩散对我国国民健康以及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精准预测各省、直辖市疫情风险及未来疫情发展趋势,对于精准防控、快速遏制疫情蔓延尤为重要。传染病的基本数学模型,如易感—暴露—感染—移除(Susceptible-Exposed-InfectedRecovered,SEIR)模型等,可以在理想情况下对疫情走势有一定的定性预测。考虑到疫情期间存在国内大规模跨区域—区域内人口流动、多种防控措施实施、个人防护意识改变、医疗卫生系统承载能力限制、超级传播事件等现象和实际情况,上述因素可能对疫情走势产生深远影响,而传统的传染病模型很难对疫情做出精确预测,难以对精准防控决策提供支持。本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基于确诊病例信息、人口时空轨迹、医疗资源等数据,综合考虑多种传播及防控因素,构建精确到省—市—区县粒度的高维度自学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模拟器,为疫情走势提供精准复盘、情景模拟以及预测推演,进而辅助局势分析,评估防控决策效用。该模拟器采用了一种复杂的传播动力学模型(SHEADIOR模型)来精细化人群健康状态变化;通过输入实时准确的人口时空轨迹数据,刻画真实的跨区域—区域内人口流动以及社会人群接触模式;利用详细的个案数据计算病毒传播特征参数的最优拟合分布。以全国第一阶段疫情数据为测试集,从省一级尺度进行了疫情全程传播动态复盘,完成模拟器构建和验证,为后续疫情防控政策评估、想定场景的模拟推演提供了模拟实验环境。通过改变防控措施的实行时间点和参数,对封城、延迟复工复学以及全国医疗支援湖北等重点措施进行了效果评价。模拟推演的结果显示,控制离汉通道非常及时,可以显着减少湖北省和全国的预计感染者数量;过早全面复工复学风险很大,除非再次实施严格的干预措施,否则难以控制疫情;全国支援湖北是必要的,否则在6月之前,湖北省的疫情将无法得到控制。世界各国应对疫情时,政府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各不相同。通过模拟器模拟,对不同国家疫情防控模式进行对比评估。模拟推演的结果显示,如果我国采取了他国的疫情防控模式,截至4月30日,预计确诊病例都将超过10万例。其中,英国的“群体免疫”政策和美国的宽松防疫措施导致的预计感染人数将突破百万例。反之,英美若采取类似湖北省的严厉防控措施,疫情有望在3个月内得到控制,预计确诊病例数大幅减少;意大利若能提前20天封锁北部疫情严重的地区,疫情可在5月中旬结束。与此同时,模拟推演的结果显示,不封锁、多检测的“韩国模式”在我国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若不控制人口活跃度、保持社交距离,仅仅依靠核酸检测和提高公共场所的个人防护水平,预计感染人数将高于真实情况,这证明了在疫情早期对高风险地区实施封闭式管理的必要性。6月以来,我国的疫情整体上处于低流行状态,但面临着点源性小规模暴发风险。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和改进的模拟器传播模型,本研究对北京新发地疫情进行分析复盘,并对一系列精准防控措施进行效果评价。模拟推演的结果显示,包括局部地区封锁、密切接触者追踪和基于社区的核酸检测在内的一系列精准防控措施足以有效控制疫情,由此实现防控疫情蔓延与保护经济发展之间最佳平衡。由于节假日期间人口流动增加,西方国家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出现新一轮快速增长。本研究探究了春运高峰期疫情是否会在我国出现反弹,并优化了控制疫情的核酸检测策略。利用微观传播模拟模型和疫情传播模拟器,预测不同核酸检测策略下,春运高峰期疫情的本土传播情况。计算春节期间的总感染人数、核酸检测负担和总体医疗开支,以此优化春运期间的核酸检测策略。模拟推演的结果显示,相较于不进行核酸检测,在出行前3天对来中—高风险地区的旅客进行核酸检测,可以显着降低传播风险,对比全面核酸检测更经济有效。
宋子昕[2](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研究指明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王晴[3](2021)在《基于传播动力学模型的COVID-19医疗卫生资源需求评估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基于传播动力学模型,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也称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背景下医疗卫生资源需求评估研究。综合评估全球COVID-19大流行下,我国社区传播、局部地区暴发、病例散发的多种情景下,临床救治、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调查(流调)所需的关键医疗卫生资源需求量,分析医疗卫生资源需求和储备面临的挑战,以及医疗卫生资源供需不平衡的应对准备策略,为今后COVID-19疫情背景下,各地快速开展医疗卫生资源需求评估与准备、卫生应急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资料收集与流程概述首先结合已发表文献、疫情防控文件、媒体报道、专家咨询,系统梳理医疗卫生资源及相关关键词的含义和分类。其次,构建传播动力学模型和资源需求评估情景,使用模型预测各情景下的现患病例数。然后,确定现患病例数(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与临床救治、实验室检测、流调资源的消耗比例。最后,计算某地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2,SARS-CoV-2)不同传播情景下的医疗卫生资源需求数,与我国统计年鉴及政府公开信息中同等人口规模地区实际的相关储备量相比较,评估医疗卫生资源供需差距。采用R studio V3.6.3软件和deSolve软件包进行建模分析,使用Origin 2019和Excel 2010进行图表绘制。2.传播动力学模型构建与误差检验基于传染病的不同状态、传播机理和前提假设,在传统易感者-潜隐者-传染者-确诊者-移除者(Susceptible-Exposed-Infectious-Removed,SEIR)仓储模型基础上,增加住院的确诊患者(Hospitalized,H)仓储,并将核酸检测呈阳性、始终为无症状感染状态的无症状感染者引入I和H仓储中,构建SEIHR模型。计算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检验模型预测误差。考虑意大利疫情暴发初期干预较少、核酸检测量大的社会条件,拟合意大利2020年2月24日-3月15日每日住院患者数,计算模型预测值与意大利实际值的MAPE,评价模型预测效果并进行情景构建。3.情景构建情景1:严重社区传播情景(类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疫情情景)。情景2:疾病暴发场景(类2020年6月北京市新发地疫情情景)。情景3:疫苗接种下的疾病暴发场景。情景4:疾病散发场景(类2020年9月山东省青岛市疫情情景)。情景5:疫苗接种下的疾病散发场景。情景6:严重社区传播情景(通过疫苗接种获得免疫的人群比例为10%时,显着减少非药物干预措施(Non 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NPIs))。结果1.医疗卫生资源包括3个方面:(1)临床救治资源需求评估:临床医生、护士、护工、病床及COVID-19所需的主要医疗救治设备、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需求数。(2)实验室资源需求评估:采样及实验室检测人员、相关辅助人员、主要检测设备、实验室PPE需求数。(3)流调资源需求评估:流调及社区防控人员、社会志愿者、PPE需求数。2.情景构建结果评估情景1和情景2结果表明,在相同无症状感染者比例、NPIs效果且无疫苗免疫人群的前提下,实现病例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可使现患病例数峰值降低85.0%。两者均实施全员核酸检测,对采样人员、采样点服务保障人员的需求峰值相等,对其他医疗卫生资源需求均有效减少。发生社区传播和暴发时,对医疗卫生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急剧需求超过地区现有资源储备承载能力,需要其他地区的人力及物资援助。情景2和情景3的结果表明,在相同无症状感染者比例的前提下,无COVID-19疫苗接种但具有严格高效的NPIs效果时,与50%的人群接种COVID-19疫苗并获得免疫、适当调整和降低NPIs效果时的现患病例数基本一致。在此条件下,若实行全员核酸检测,将增加4.1-32.4倍的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防控资源。情景3、情景4和情景5的结果表明,当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增加且通过疫苗接种获得免疫的人群比例较低时,即使是病例散发,NPIs效果较好,疫情持续时间和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占用时间也会较久,只有提高疫苗接种率,增加疫苗接种获得免疫的人群比例,才可在短期内结束疫情。情景4、情景5和情景6的结果表明,当无症状感染者比例达80%,通过疫苗接种获得免疫的人群比例为10%时,短期内不可迅速放松防控措施,如果NPIs效果大幅度降低,则会出现严重社区内流行,最大现患病例数将占据地区人口25%,导致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短缺,甚至医疗卫生系统崩溃。结论1.疫情暴发早期或输入病例数有限时,采取实施严格的围堵策略,可有效缓解对医疗卫生资源需求的急剧增加,降低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如果措施更为积极、多种措施联合实施,防控效果更好,甚至可在短期内成功扑灭疫情,不会造成对医疗系统的冲击。在COVID-19疫情大流行期间,疫情防控仍需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将防控关口前移。2.无症状感染者比例较高,通过疫苗接种获得免疫的人群比例较低时,可适当调整但不可过度放松防控措施。疫苗接种获得免疫的人群比例达到50%后,可从经济发展和公众可接受度等角度适当减少NPIs。3.社区传播和暴发时,对医疗卫生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的急剧需求超过地区现有资源储备量和承载能力,当前我国仍亟需进行医疗卫生人力,尤其是传染病救治和专业疾病防控人员的储备,提高传染病病床占有率,以应对有可能再次出现的COVID-19或其他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严重流行。4.全员核酸检测对人力资源的挑战及实施的必要性待考究。疾病暴发时是否实施全员核酸检测,需结合地区的资源储备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估。5.实施NPIs,增加疫苗产能,做好疫苗分配,提升COVID-19疫苗接种率,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疾病流行带来的卫生资源需求冲击。6.一旦出现严重社区传播、医疗卫生资源供不应求时,需考虑资源的替代供应,包括:呼吸机不足时,采用呼吸支持和俯卧位,改善氧合状况、引流气道分泌物;专业人员匮乏时,相关感染科、重症医学科室人员培训,短时间内得到技术人员援助;疫苗储备和接种等。
李江宁[4](2021)在《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储备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大型城市作为现代化生活的核心区域之一,人口密度更大、流动性更强,国际影响和示范效应也更加显着,一旦针对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不当,则会在社会、经济、民生等诸多方面导致严重后果。应急药品储备是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必要物质基础,因此需要对应急药品储备实施科学规划和管理。一是要对应急药品的储备品种和储备数量进行科学预测,二是要对应急药品的储备设施布局进行优化,提高应急药品投放效率,以科学构建实施紧急救助、挽救生命的基础和保障,以提升重大疫情反应速度和救助效率。本文针对超大型城市特点,对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的储备管理开展系统性深入研究,从公共卫生事件爆发风险评估、应急药品储备需求预测、应急药品储备方式优化、应急药品储备设施选址四个方面进行方法创新,形成覆盖该领域主要环节的体系化创新成果。具体包括:(1)针对超大型城市特点,以感染性疾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样本,以该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为视角构建了公共卫生事件爆发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在传统使用专家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引入模糊证据推理技术,以弥补专家评价法在客观性和精确性方面的不足,形成了公共卫生事件爆发风险的定量化评估方法。拓展了证据推理技术的应用边界,为今后感染性疾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风险评估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2)为对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储备需求预测提供工具,综合分析了实践中应急药品需求特点,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技术,构建了EMD-ELMAN-ARIMA(ELA)组合预测模型,是“分解-集成”系统科学思想在应急药品预测领域的创新应用,为基于复杂成分数据进行应急药品储备需求预测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路径。(3)针对应急药品实物储备方式和资金储备方式具有的不同特点,以政府长期平均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构建应急药品储备方式优化模型,并得到应急药品实物储备和资金储备最优分配策略的解析解。首次采用定量化方法研究了应急药品储备策略选择问题,突破了当前该领域研究主要关注系统构成、理念设计等定性研究的范畴,为该领域的研究注入了精确化、定量化的新色调。(4)建立针对超大城市特点的应急药品储备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定性、定量因素以及因素间的关联关系,提出了基于网络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ess ANP)的选址模型,在考虑定性、定量和指标关联性的复杂场景下进行储备设施选址的创新尝试,进一步丰富了选址理论的方法体系。值得指出的是,本文的选题具有较高的前瞻性。虽然确定选题时,新冠疫情并未出现,但是本研究进行过程中恰遇新冠疫情,研究过程中也结合新冠疫情应对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了充实完善。因此,本研究对高效应对类似新冠疫情的大型传播性疾病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王媛媛,刘君,田飞,刘晶磊,王联君[5](2020)在《2010-2018年北京市东城区梅毒流行病学分析及疫情趋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北京市东城区2010-2018年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预测,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8年东城区报告的梅毒病例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2019-2020年梅毒流行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2010-2018年,东城区累计报告Ⅰ期梅毒、Ⅱ期梅毒、Ⅲ期梅毒、胎传梅毒和隐性梅毒病例2 071例,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10年13.93/10万上升到2018年30.05/10万。隐性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10年8.38/10万上升到2018年24.70/10万,梅毒发病年龄集中在20~39岁性活跃人群,占34.62%(717/2 071),60岁及以上老年人(34.23%)(709/2 071),男女性别比为1.40∶1,应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预测2019-2020年东城区梅毒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5.65/10万,37.84/10万,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结论北京市东城区梅毒疫情呈现增长的趋势,老年人群是梅毒防控的重点人群,东城区梅毒防控应加强培训规范隐性梅毒报告准确性,加强对老年人群的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
范逸品,张华敏,王燕平,吕诚,王永炎[6](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疾病属性归类简析》文中研究指明基于中医疫病学历代文献对"温疫""寒疫""湿疫"的相关论述,结合目前已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相关研究,探讨本次新冠肺炎的疾病属性。从季节和气候特点、病毒特性、临床症状、方药验证等方面分析,认为本次新冠肺炎更符合寒疫特征,在新冠肺炎病因之"燥""湿"关系中,"燥"邪居于主要地位;同时提出本病可分为两个阶段,2019年11—12月属于寒燥疫,2020年1月及以后属于寒湿疫。
徐文彩,王珺,张海艳[7](2016)在《2013-2015年北京市东城区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2013-2015年北京市东城区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方法统计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市东城区报告的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调查报告。结果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市东城区共报告13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病例总数为197例,平均罹患率为31.7%。疫情持续时间M=5.0d,疫情达到峰值时间M=1.5 d。秋冬季疫情高发,均发生在9月至次年1月。疫情发生在幼儿园,学校和医院,平均罹患率分别为小学生38.8%,中学生17.4%,幼儿园儿童38.7%,医院实习医生41.2%。临床症状以发热(≥38℃)、咳嗽和咽痛为主,分别为157例(79.2%),85例(43.1%)和84例(42.6%)。采集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检出甲型H3N2流感病毒、乙型Yamagata系流感病毒、乙型Victoria系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肺炎衣原体和肺炎链球菌核酸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2.5%、2.1%、15.6%、3.1%、43.8%、5.2%和1.1%。结论 2013-2015年北京市东城区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秋冬季,高发于学校及托幼机构,应加强重点机构和人员监测及防控措施落实。
高洪,王联君,汪静,孙昊,周莹,袁振丽,胡玉清,赵迎,顾金龙,张皓添,许宝麟[8](2014)在《380例手足口病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2012年现住址为东城(南片)380例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为有效预防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对380例手足口病病例的人群特征和病原学特征开展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2年东城(南片)共报告380例手足口病病例,发病率为106.1/10万。全区七个街道均有病例报告,夏季为发病高峰。患者以0-5岁儿童为主,占发病人数的87.9%(334/380);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发病率为132.4/10万;女性发病率为80.5/10万);患者以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发病为主(托幼儿童178例,占46.8%;散居儿童168例,占44.2%)。实验室诊断病例的病原体以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 virus A16,CoxA16)为主(EV71型28例,占42.4%;CoxA16型26例,占39.4%)。结论 5岁及以下儿童为手足口病高发人群,应针对该人群及早采取控制措施,控制疫情发展。
胡碧松,龚建华,周洁萍,孙麇,杨荔阳,夏宇,IBRAHIM Abdoul Nasser[9](2013)在《疾病传播输入输出流的时空特征分析——以北京SARS流行为例》文中提出为更好揭示传染病流行的个体受感染-发病-就诊-康复的时空过程变化模式以及区域之间的信息流与物质流的传播网络结构特征,基于20022003年中国SARS病例数据,选取SARS流行的三个典型空间位置信息:工作单位或住址、发病地点以及报告单位,从感染个体和空间区域两个角度来探索病毒感染扩展的输入与输出传播机制,定义并探讨了北京市SARS传播输入-输出流(In-Out Flow)的概念与流行病学特征.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网络特征分析方法,探索了北京市外部输入-输出流的高风险时空热点以及网络结构特征,并对北京市内部输入-输出流传播网络的空间自相关性与异质性、时空演化规律以及网络结构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外部输入流集中在山西和广东,而外部输出流较为分散,主要是广东以及山东等北部省份,且防控措施重点应分别是SARS爆发的早中期与初期;(2)内部输出病例在整体区域上存在显着正自相关性特征,高危人群集中在2060岁的医务与民工等中青年人群;(3)市中心区的若干区县是SARS传播高风险热点区域,西北方位市郊是次级高风险区域,而东北方位市郊则相对安全;(4)在内部传播网络中各区县节点存在显着小世界特征且具有信息流和物质流的异质性特征,市郊通州区与昌平区是潜在的高风险热点区域,顺义区与怀柔区等节点承载了极低的物质流和信息流信息,是相对的低风险冷点区域.基于输入-输出流的探索与分析更有助于揭示SARS流行过程中的潜在时空演化特征与规律,可为应急决策与防控措施提供更有效的理论依据.
郝晓赛[10](2012)在《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院特性使已有医院建筑研究与建筑学、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密切关联。随着现代化发展,医院建筑中西方文化的印记逐渐弱化而社会影响则日益突显。当代欧美国家医院建筑呈现出与各国医疗服务提供的模式密切相关的多元化发展态势。我国主流医院建筑一直以“移植”西方经验为发展基础,改革开放后,因国情和医学社会软环境不同,医院中广泛存在着被称为“正确设计错误使用”的现代化场景与社会生活错位景象。这种医院建筑发展方式和社会环境特点,使得从医学社会学视野系统地探讨医院建筑与医学社会的关联、厘清当代问题的根源所在,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在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从医院物质空间研究需要出发,确立了医学社会学理论引入原则,并建立了医院的医学社会环境主要素框架;以英国和荷兰的医院建筑研究为主要对象,分析整合了已有散布的社会学思考,并在兼容于建筑规划领域的社会学理论基础上确立了本研究范式,构建了“医院建筑-医学社会学”各要素关联框架,并对其互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在研究的历史回顾部分,分别沿着西医医院在华本土化演进中的“冲突-妥协”、当今国际现代医院与本土医学社会生活的“同步-错位”两条线索展开讨论,以“派生-类型建筑”概念、各时期医学社会要素对建筑物质空间形态的影响为基础,对中国和西方医院发展各阶段的建筑演进进行了比较研究,特别对中国医院建筑现代化过程进行了医学社会剖析;并从“疾病-病人-社会”角度讨论了与社会密切关联的传染病在中国医院建筑演进中的作用,用典型实例分析了传染病将疾病从个人范畴扩展至公共领域的特性对医院建筑发展的影响。在当代部分,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医改对医院建筑的影响;结合设计理论实践、医院社会议题和各用户群体的医院建筑观点,综合性地呈现了当代医院建筑社会图景,分析了医院建设两极化发展、前期策划和后评估薄弱或缺失,医院建筑宾馆化与迷宫化等问题的社会根源;指出医院人本设计面临着社会结构性困境。研究认为,当前政府将医疗卫生工作定位由过去的居民生活消费归位为重要民生问题之一的深化医改方向,是改观医院建筑现状的基本驱动力。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医院建筑领域和卫生服务领域应结束长期分离发展的局面,开展跨领域合作、共同推动面向社会医疗需求的医院建筑发展,研究并对此给出了具体建议。
二、北京市东城区393例SARS流行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市东城区393例SARS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维度自学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模拟器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选题背景 |
新冠肺炎的暴发与全球疫情发展趋势 |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 |
国内外研究现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维度自学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模拟器的建立与验证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数据来源 |
1.2.2 模拟器设计 |
1.2.3 模拟器参数设定 |
1.2.4 疫情复盘场景设定 |
1.2.5 模拟结果准确性检验 |
1.3 结果 |
1.3.1 模拟器参数设定概述 |
1.3.2 模拟场景结果 |
1.3.3 模拟结果准确性 |
1.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模拟器的防控效果评价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我国采取的重点防控措施模拟场景设定 |
2.2.2 不同国家疫情防控模式对比评估 |
2.3 结果 |
2.3.1 我国采取的重点防控措施效果评价 |
2.3.2 不同国家疫情防控模式对比评估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模拟器的北京新发地疫情精准防控效果评价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时空分析 |
3.2.3 有效再生系数估计 |
3.2.4 模拟器传播模型 |
3.2.5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北京新发地疫情概述 |
3.3.2 北京市精准防控措施 |
3.3.3 基于模拟的北京市精准防控措施评估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模拟器的我国春运高峰核酸检测策略优化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模拟人群的构建 |
4.2.2 检测策略的模拟 |
4.2.3 春节期间疫情本土传播的模拟 |
4.3 结果 |
4.3.1 模拟人群概况 |
4.3.2 检测策略的有效性 |
4.3.3 春节期间疫情本土传播情况 |
4.3.4 核酸检测负担和总体医疗开支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
二、学术回顾 |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
一、沐浴的文明化 |
二、沐浴的知识化 |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
小结 |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
一、电力与通讯 |
二、毛巾与肥皂 |
三、燃料 |
四、自来水 |
五、铺底与房租 |
六、纳税与认捐 |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
小结 |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
小结 |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
小结 |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
一、晕堂 |
二、火灾与触电 |
三、建筑安全 |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
小结 |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传播动力学模型的COVID-19医疗卫生资源需求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 |
3.研究内容 |
4.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1.主要应用理论 |
1.1 SIR仓室模型理论 |
1.2 情景构建和情景分析理论 |
1.3 预防准备型危机管理理论 |
2.数据资料来源 |
3.方法 |
3.1 医疗卫生资源概念梳理 |
3.2 模型构建和情景构建的前提假设 |
3.3 COVID-19传播动力学模型构建 |
3.4 模型的预测误差计算 |
3.5 情景构建 |
3.6 医疗卫生资源需求评估 |
3.7 统计学处理 |
3.8 质量控制 |
3.9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1.医疗卫生资源内涵及分类 |
1.1 医疗卫生资源内涵梳理 |
1.2 医疗卫生资源需求分类 |
2.模型的准确性检验结果 |
3.不同情景下COVID-19住院/隔离人数变化 |
3.1 基于情景的确诊患者人数-时间变化 |
3.2 不同情景确诊住院/隔离患者的日现患峰值数比较 |
4.临床资源需求评估 |
4.1 临床救治所需人力资源需求评估 |
4.2 临床主要设备资源需求评估 |
4.3 临床PPE需求评估 |
5.实验室检测资源需求评估 |
5.1 实验室检测人力资源需求 |
5.2 实验室检测设备资源需求 |
5.3 实验室检测PPE需求 |
6.流行病学防控资源需求评估 |
6.1 流行病学人力资源需求 |
6.2 流行病学PPE需求 |
7.情景分析的结果总结 |
第四章 讨论 |
1.疫苗接种获得免疫的人群比例和NPIs效果对医疗卫生资源需求的影响 |
2.无症状感染者比例对医疗卫生资源需求的影响 |
3.全员核酸检测对医疗卫生资源需求的影响 |
4.COVID-19疫情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挑战 |
5.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应对方法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创新性 |
3.局限性 |
4.建议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COVID-19医疗卫生资源需求及传播动力学模型研宄概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COVID-19确诊患者、无症状感染者资源消耗比例表 |
附录2: 个人简介 |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4)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储备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问题界定 |
1.2.1 相关概念 |
1.2.2 研究问题及边界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文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突发事件爆发风险相关研究 |
2.1.2 应急物资储备需求分析相关研究 |
2.1.3 应急物资储备管理相关研究 |
2.1.4 应急药品储备设施布局优化相关研究 |
2.1.5 相关文献评述 |
2.2 主要理论与模型技术 |
2.2.1 应急物流理论 |
2.2.2 证据推理理论 |
2.2.3 组合预测理论 |
2.2.4 网络分析法ANP |
2.3 本章小结 |
3 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
3.1 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特点 |
3.2 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3.2.1 疫情发生风险因素分析 |
3.2.2 疫情发生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
3.3 基于证据推理的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
3.3.1 风险识别框架 |
3.3.2 确定可信度分配函数 |
3.3.3 进行证据合成与风险评估 |
3.4 北京市公共卫生事件爆发风险评估 |
3.4.1 问题描述及数据收集 |
3.4.2 风险测度 |
3.4.3 一级指标对疾病爆发风险的影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储备需求预测 |
4.1 应急药品储备需求现状 |
4.1.1 我国应急药品储备基本情况 |
4.1.2 超大型城市应急药品需求的特点 |
4.1.3 应急药品储备需求预测的策略 |
4.2 应急药品储备需求预测的方法 |
4.2.1 预测方法概述 |
4.2.2 差分自回归平均移动模型 |
4.2.3 ELMAN神经网络 |
4.2.4 经验模态分解法 |
4.3 应急药品储备需求预测的模型构建 |
4.3.1 组合预测模型构建思路 |
4.3.2 预测模型评价标准 |
4.3.3 ELA组合预测模型构建 |
4.4 2014-2018 北京市流感应急药品储备实证分析 |
4.4.1 数据来源与收集过程 |
4.4.2 数据平稳性检验与解构 |
4.4.3 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实现 |
4.4.4 预测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储备方式优化 |
5.1 应急药品储备方式分析 |
5.1.1 超大型城市应急药品储备方式的特殊性 |
5.1.2 实物储备方式 |
5.1.3 资金储备方式 |
5.2 应急药品储备方式优化建模 |
5.2.1 模型假设 |
5.2.2 符号说明 |
5.2.3 储备方式优化建模 |
5.2.4 储备方式优化策略 |
5.3 灵敏度分析 |
5.3.1 实物储备及资金储备成本参数的影响 |
5.3.2 数值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超大型城市应急药品储备设施选址方法及应用 |
6.1 超大型城市应急药品储备设施选址适宜性评价体系建立 |
6.1.1 超大型城市的特点对指标选取的影响 |
6.1.2 指标因素的选取 |
6.1.3 指标关联性分析 |
6.2 ANP方法的综合评价原理 |
6.2.1 ANP模型构建 |
6.2.2 ANP模型中判断矩阵的原理 |
6.2.3 ANP模型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6.2.4 构建无权重超级矩阵 |
6.2.5 建立加权超级矩阵 |
6.2.6 求解极限超级矩阵 |
6.3 超大型城市应急储备设施选址评价 |
6.3.1 指标重要度判断收集方式 |
6.3.2 构建各级评价指标判断矩阵 |
6.3.3 计算未加权超级矩阵 |
6.3.4 计算加权超级矩阵 |
6.3.5 计算极限超矩阵 |
6.3.6 计算全局权重 |
6.4 北京市应急药品设施选址 |
6.4.1 问题描述及数据收集 |
6.4.2 十大区应急药品储备设施评价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超大城市应急储备点选址各级指标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2010-2018年北京市东城区梅毒流行病学分析及疫情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疫情趋势预测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时间分布 |
2.2 地区分布 |
2.3 人群分布 |
2.4 梅毒疫情预测 |
3 讨论 |
(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疾病属性归类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疫病属性理论分类 |
1.1 温疫 |
1.2 寒疫 |
1.3 湿疫 |
2 新冠肺炎疫病属性之“寒”“温”辨析 |
2.1 季节和气候特点 |
2.2 病毒特性 |
2.3 临床症状 |
2.4 方药验证 |
3 新冠肺炎病因之“燥”“湿”关系辨析 |
3.1 “干咳”病因分析 |
3.2 支持伏燥发生的气候条件 |
3.3 “湿”“燥”关系辨析 |
(7)2013-2015年北京市东城区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资料 |
1.2 病原学检测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疫情持续时间及峰值时间 |
2.3 分布特征 |
2.3.1 季节分布 |
2.3.2 地点分布 |
2.3.3 人群分布 |
2.4 主要临床特征 |
2.5 实验室检测 |
2.6 暴露形式 |
3 讨论 |
(10)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为了更贴近社会需求的医院设计 |
1.1 我国医院建筑现状与理论困境 |
1.1.1 建设极化与本土研究匮乏 |
1.1.2 医院特殊性与学科新方向 |
1.2 选题概念界定与几点说明 |
1.2.1 概念界定 |
1.2.2 几点说明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发展 |
1.3.1 医院建筑研究视角与现状 |
1.3.2 医学社会学的研究与发展 |
1.3.3 建筑规划领域新研究动向 |
1.4 研究目的与线索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线索 |
1.5 研究方法与难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难点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方法与理论基础 |
2.1 引入:医学社会学方法与理论 |
2.1.1 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理论视角 |
2.1.2 医学社会学主要内容和引入原则 |
2.1.3 研究引入的主要概念与理论观点 |
2.2 兼容:建筑规划领域的社会视角 |
2.2.1 建筑学领域的社会视角 |
2.2.2 城市规划社会学的发展 |
2.3 整合:医院建筑研究领域已有社会思考 |
2.3.1 英国:构筑建筑与社会需求的桥梁 |
2.3.2 荷兰:从封闭医疗城到开放式医院 |
2.3.3 医院建筑设计的社会学拓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本研究理论框架与“医院建筑-医学社会”关联初探 |
3.1 本研究范式构建 |
3.1.1 范式释义 |
3.1.2 本范式构建基础 |
3.1.3 范式内容和框架 |
3.2 医院各发展阶段的建筑演进研究 |
3.2.1 研究定义与内容 |
3.2.2 医院的派生与类型建筑 |
3.3 医院建筑与医学社会要素的互动 |
3.3.1 社会结构、医疗不均等的建筑表达 |
3.3.2 医疗体制对医院建筑的促进与制约 |
3.3.3 医院社会角色影响设计重心的转变 |
3.3.4 医院科层化和建筑服务目标的异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溯源:西方医院发展各阶段的建筑演进 |
4.1 西方医疗服务的社会供给 |
4.1.1 与医院同步的全科医生服务传统 |
4.1.2 当代医疗服务的构成与使用特点 |
4.2 西方医院发展分期与已有研究视角 |
4.2.1 西方医院发展的四个阶段 |
4.2.2 西方已有研究的四种视角 |
4.3 作为宗教活动中心的医院建筑 |
4.3.1 三种类型:合设、附设与独设 |
4.3.2 建筑特点:医院“为神而建” |
4.4 贫民院与临终之家的医院建筑 |
4.4.1 世俗社会的贫民院和临终者之家 |
4.4.2 教会医院重启与宫殿式医院终结 |
4.5 作为医学技术中心的医院建筑 |
4.5.1 医院:从“社会仓库”到医学中心 |
4.5.2 现代医院三特征:教会医院的遗产 |
4.5.3 当代不同社会不同的医院建筑模式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医院发展各阶段的建筑演进 |
5.1 我国医疗服务的社会供给 |
5.1.1 此消彼涨的本土医学与西方医学 |
5.1.2 当代医疗服务的构成与使用特点 |
5.2 中国医院已有研究与发展分期 |
5.2.1 中国已有研究的三种视角 |
5.2.2 中国医院发展的四个阶段 |
5.3 作为行政机构与慈善场所的医院建筑 |
5.3.1 汉至清末前的医院:官办机构与民间慈善事业 |
5.3.2 传统中医医疗场所:控制模糊的亲情空间 |
5.4 作为传教与殖民服务场所的医院建筑 |
5.4.1 清末沿开埠城市扩散的西医院 |
5.4.2 医院建筑“西学东渐”与本土化 |
5.5 作为近代国家卫生服务场所的医院建筑 |
5.5.1 经济与社会动荡中的医院建筑 |
5.5.2 复杂社会环境的不同建筑表达 |
5.6 作为计划经济体制卫生设施的医院建筑 |
5.6.1 计划经济卫生保健政策与医院 |
5.6.2 勤俭建国的首次医院建设浪潮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作为历史指标的传染病与中国医院建筑演进 |
6.1 传染病与中国医学社会进程 |
6.1.1 传染病医学社会学议题 |
6.1.2 传染病“隐喻“与歧视 |
6.1.3 传染病与中国医学社会 |
6.2 中国传染病医院建筑的发展 |
6.2.1 我国传染病医院发展 |
6.2.2 传染病医院的“隔离” |
6.2.3 东北鼠疫后的滨江医院 |
6.2.4 北京地坛医院的留与迁 |
6.2.5 速成的北京小汤山医院 |
6.2.6 上海公共卫生中心组建 |
6.3 传染病对普通医院建筑的影响 |
6.3.1 推动医院发展与体系化 |
6.3.2 医院灵活应对突发疫情 |
6.3.3 防感染空间措施的强化 |
6.3.4 近现代卫生观念的改变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当代医院建筑现状述评 |
7.1 医改后近 30 年的医院建设 |
7.1.1 医改三阶段与医院建筑发展 |
7.1.2 医院评级对医院建筑的影响 |
7.1.3 社会环境与建筑的同步国际 |
7.2 现代医院场景与生活场景错位 |
7.2.1 设计理论实践与社会议题重心错位 |
7.2.2 设计理想愿景与使用错位 |
7.3 医院建筑现存问题的社会学初步调研 |
7.3.1 民众视角:医疗服务的场所 |
7.3.2 医院工作者视角:工作场所 |
7.3.3 主管视角:福利或经营设施 |
7.4 医院人本设计的结构性困境 |
7.4.1 服务目标异化下的医院建筑 |
7.4.2 科层化医院的复杂建筑路线 |
7.4.3 服务体系失衡下的空间环境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8.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医学社会与医院建筑编年简表(1835-1985) |
附录B 医院建筑现场调研问卷 |
附录C 医院建筑观点调查问卷 |
附录D 访谈记录-01 |
附录D 访谈记录-02 |
附录D 访谈记录-03 |
附录D 访谈记录-04 |
附录D 访谈记录-05 |
附录D 访谈记录-06 |
附录D 访谈记录-07 |
附录D 访谈记录-08 |
附录D 访谈记录-09 |
附录D 访谈记录-10 |
附录D 访谈记录-11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北京市东城区393例SARS流行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维度自学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模拟器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周宇昊. 军事科学院, 2021
- [2]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基于传播动力学模型的COVID-19医疗卫生资源需求评估研究[D]. 王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4]超大型城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储备管理研究[D]. 李江宁.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2010-2018年北京市东城区梅毒流行病学分析及疫情趋势预测[J]. 王媛媛,刘君,田飞,刘晶磊,王联君.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20(10)
- [6]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疾病属性归类简析[J]. 范逸品,张华敏,王燕平,吕诚,王永炎. 中医杂志, 2020(11)
- [7]2013-2015年北京市东城区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徐文彩,王珺,张海艳. 现代预防医学, 2016(10)
- [8]380例手足口病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分析[J]. 高洪,王联君,汪静,孙昊,周莹,袁振丽,胡玉清,赵迎,顾金龙,张皓添,许宝麟. 国际病毒学杂志, 2014(01)
- [9]疾病传播输入输出流的时空特征分析——以北京SARS流行为例[J]. 胡碧松,龚建华,周洁萍,孙麇,杨荔阳,夏宇,IBRAHIM Abdoul Nasser.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3
- [10]医学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医院建筑研究[D]. 郝晓赛. 清华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