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体职业性烧伤患者的救治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莫为春,汪兰曌,朱贤,李荣新,郭朋,岳茂兴,沈辉,申捷[1](2021)在《群体性化学伤害院内救治专家共识(2021)》文中研究说明群体性化学伤害具有突发性、危重性、污染性的特点,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由于处置经验不足,救治流程不完善,救治设备缺乏,临床救治难度大。医疗机构如何进行有效、高效的院内救治,特别是对不同中毒途径的和不同批量患者的化学伤害,如何进行规范救治是卫生应急专家需要关注的焦点。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专家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专家总结了10余年群体性化学伤害的急救经验,制定了本专家共识,为今后我国群体性化学伤害的医学救援和院内救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和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急诊医学学会[2](2020)在《刺激性气体中毒诊治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
朱秋鸿[3](2017)在《142例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病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142例急性氯乙酸中毒病例进行分析,探讨氯乙酸灼伤患者的救治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2例急性氯乙酸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氯乙酸对皮肤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可经破损皮肤吸收中毒致多种器官损害。结论接触氯乙酸会引起严重的烧伤,烧伤面积小于体表面积的10%时也可能致死。氯乙酸灼伤处理的关键是立即给予大量清水反复冲洗被污染的皮肤,随后湿敷创面,住院后需削痂处理的要及早进行削痂处理,同时给予纠正酸中毒,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抗感染等治疗。
黎敏,李超乾,卢中秋,宋维,田英平,杨立山,张劲松,张新超,赵敏,赵晓东,禇沛,周荣斌[4](2016)在《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文中认为急性中毒是指人体在短时间内接触毒物或超过中毒量的药物后,机体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急性中毒病情复杂、变化急骤;严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一、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美国损伤相关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中,中毒是第二大原因[2]。美国中毒控制中心国家中毒数据系统(national poison data system,NPDS)2014年年度报告[3]:有毒物质暴露报告数超过289万人次;其毒
黎敏,李超乾,卢中秋,宋维,田英平,杨立山,张劲松,张新超,赵敏,赵晓东,褚沛,周荣斌[5](2016)在《急性中毒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急性中毒是指人体在短时间内接触毒物或超过中毒量的药物后,机体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急性中毒病情复杂、变化急骤;严重者出现多器官功能的障碍或衰竭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1急性中毒流行病学在美国,损伤相关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中,中毒是第二大原因[2]。美国中毒控制中心国家中毒数据系统(National Poison Data System,NPDS)2014年年度报告[3]:2014年有毒物质暴露报告数超过289万人次;其毒物暴露
刘红[6](2015)在《职业性急性氨中毒临床特征及救治现状》文中认为急性氨中毒是指在短期内吸入较大量氨气而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常伴有眼、皮肤和呼吸道黏膜灼伤,严重的可造成死亡,个别患者还会遗留后遗症。从对氨中毒患者的跟踪随访发现:急性氨中毒患者的肺功能减退、呼吸道再感染率明显增高。为了了解职业性急性氨中毒临床特征,掌握关键救治技术,对职业性急性氨中毒临床特征及救治现状作了综述。
吴炜,王金玮[7](2013)在《1566例氢氟酸灼伤病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索氢氟酸灼伤创面治疗的有效手段,为氢氟酸灼伤的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电子检索2002年8月到2012年7月同方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氢氟酸灼伤病例,筛选后进行数据提取。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结果共收录54篇文献(1 566例)。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现场冲洗、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对于氢氟酸灼伤的治疗有积极作用,男性为氢氟酸灼伤完全治愈的保护因素,伤后3 d后入院为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发生灼伤的病人,应重视现场洗消和早期急救处理,及时使用弱碱并早期快速大剂量补钙,避免低血钙症和心率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是治疗的关键,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对于氢氟酸灼伤的治疗有积极作用。
卞清[8](2012)在《民间话语与政府话语的互动与博弈 ——基于中国媒介生态变迁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关注的是在各方合力的牵扯下、在公共事件中越来越常态化的民间话语与政府话语的互动与博弈现象。我们对这一现象提问的起点是:基于政治的维度,将民间的集体话语表达看作是一种话语政治行动,它表征了底层民众对国家霸权政治的抗争与斡旋,而民间话语与政府话语的互动与博弈则可以看作是一场抗争政治行动。我们力图通过“人的具体实践”在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之间寻找另一种中间路径。这一观点的基本假设是:媒介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人的使用。反过来说,正是不同的“人”在特定社会文化场景下的“不同使用”赋予了媒介技术以不同的意义。基于这个假设,本文不关注事件本身的真相,而是着眼于不同的“人”、在什么样的话语环境中、如何使用媒介资源、参与建构与创造事件的话语实践。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新兴媒体的平台上,在公共事件中,民间话语如何与官方话语进行互动与博弈、并在危机的最终解决中体现出来的?它可以拆分为两个问题:(1)各方行动者/言说者如何建构自己在传播活动中的身份?他们如何运用媒介资源对事件进行传播和呈现?这种传播和呈现对于事件的最终结果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2)究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我们有可能减少话语博弈的风险和危险,更好地进行良性对话和互动?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从总体上切分出了四个行动主体:职业新闻人、知识分子、公众、政府,并以运动场的比喻模型为分析框架,以两起新媒体事件为基本分析单元,对它们分别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不同群体的特征、内部状况、与其他行动者的关系这些因素在他们各自的新媒体实践和使用中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于不同群体的意义,依据他们在“国家——社会”中的角色、位置而相应不同。但是,互联网并非仅仅是原有政治力量的延续和呈现,人们的实践、结盟、分裂等等政治行动无时无刻不在“创造”、“改变”着什么。而在中国互联网上的民众抗议中、在网络行动者的能动和实践背后所反衬出的,正是人们对于政府的认知和与政府关系的想象。在两场公共事件中,政府始终是抗争行动中“想象的靶子”,这背后反映的是社会心态的失调与错位、执政者传播意识与技能的缺乏与两极化的不信任。我们认为,正是这种关系错位最终决定了民间话语与政府话语较少“互动”而更多偏移到非理性的“博弈”同时,我们看到的现实是,在西方经典理论中,社会和政治运动的终极目的在于和政府、国家形成“对话”;而在中国,网络抗争行动的目标和过程却依循着“形成压力”、通过具体博弈来促进个案解决的逻辑来进行。因此,争议性事件的过程和结果往往取决于每一次具体的博弈,而无制度性的保证。对于未来的可能,我们认为,在媒介生态变迁的场景下,民间话语与政府话语的互动与博弈,可能还将处于一个循环之中:提出挑战——政府回应——调整——再挑战——再回应——再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几方行动者的话语和行动实践可能会带来某些好的或坏的后果,而这又会导致进一步的调整。但是,尽管面临挑战,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政府并非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位置,它实际上也掌握着积极主动的可能,并且是互动过程的关键一环。但是,在媒介生态变迁的场景下,僵化、停滞、控制已不可能,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调试性和灵活性。同时,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策略,在消极与积极、防御与攻击之间结合才是明智之举。
蔡文智[9](2009)在《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预防和控制职业伤害是公共卫生领域优先研究的问题之一。虽然在全世界范围内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控制措施,但职业伤害仍然是全人群,特别是职业人群死亡和致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伤害的研究已渐成熟,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三级预防措施,但关于职业岗位引起的伤害研究还在不断的探索和思考当中。医院是个特殊的职业场所,它不但是预防和控制职业伤害的工作场所,同时也是受职业伤害影响的场所,医务人员(hospital staff)在医院工作过程中需要面对罹患各种疾病的患者,经常暴露于生物、化学、物理性因素等各种职业有害因素中,并处于高度紧张及心理学过度的应急状态,其所遇到的职业性危害,既有慢性长期的影响,又有急性突发性的危害。医务人员具有传染病易感者和感染源的双重身份,高强度、高风险、高应急、高投入、低产出的工作状态,生理、心理、社会等多重压力,导致医务人员职业伤害(occupational injury,OI)流行日趋严重,这不仅损害了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了医疗卫生单位的生存与发展。然而该如何界定存在于医务人员群体中的职业伤害,因职业环境中有害因素所造成的伤害该如何防护和干预,国内外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直到近10余年来,不断出现的医务人员“过劳死”、医院暴力导致医务人员受伤、致残、致死等恶性事件,引起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卫生行政管理官员的重视,才对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伤害给予了较为积极的关注。尽管这些年我国卫生领域的科学和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疾病防护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卫生医疗体系的关注仍多倾向于患者的生命维护和身体健康,而对于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却关注得很少,国内现有的众多相关研究还仅局限于职业危险因素对医务人员的伤害,更深层次的组织管理因素和个体特质等因素对职业伤害的影响很少有研究报道,并且也少有多地区、多医疗机构的联合研究。有鉴于此,为了解国内医务人员群体中发生职业伤害的流行情况,为全面分析造成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流行的深层次因素,为明确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操作定义,界定职业伤害的高危人群,本研究对国内医务人员的职业伤害流行病学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有利、有益的信息,将有助于下一步建立医务人员职业伤害防御机制提供有力而客观的依据,同时也为今后形成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评估量表建立有效的数据资源。目的本课题大规模的采集了影响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流行的各种资料(如人口社会学特征、组织管理环境、个人特征、职业暴露危险因素,职业损害情况等资料),以期了解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流行情况,形成一套有效的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调查表。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与统计学分析理论,综合分析引起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流行的各种危险因素,明确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类型的操作定义,筛选导致医院职业伤害发生的高危因素,锁定高危人群。为研制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调查量表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便界定医院工作场所的职业伤害高危人群提供切实可行的评价工具,为下一步建立医务人员职业伤害防御和经济补偿机制奠定研究基础。方法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经预调查和专家咨询后确定,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生活方式、职业危险因素表、职业伤害类型表4个部分。其中一般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如单位性质、所在科室、性别、年龄、职称、岗位、学历、工作年限等。生活方式部分包括吸烟、饮酒、饮食、睡眠、娱乐活动、排便及体育锻炼等。职业危险因素表基于现存国内医疗单位职业性质现状和美国Gimeno等学者的职业伤害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而形成,3个分表共49个条目,分别为组织管理因素(分表1)18个条目(条目1有5个子条目)、个人因素(分表2)10个条目、职业暴露因素(分表3)21个条目,基本可以涵盖国内医疗机构的职业特征情况。职业伤害类型表分为3个类型分表,即1类损伤:亚健康自评表;2类损伤:工作相关性损伤表;3类损伤:工作相关性疾病表。职业危险因素表和职业伤害类型表中的亚健康自评表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进行危险程度的评估。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照不同区域、不同省市地区、不同医院等级、岗位等进行分层抽样,于2008年4月-11月对国内10560名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术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后勤人员等)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涵盖全国华东、华北、东北、中南、西南、西北等6个区域共138家医疗机构。人员比例按照PPS抽样法(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法),按三级医院(住院床位≥500张)100人,二级医院(住院床位100-499张)60人,一级医院(住院床位20-99张) 32人的比例随机抽取调查对象。回收的调查数据经Epitada3.1数据库双人录入,核查后导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将5级评分归类为2级评分(即选择“非常满意、满意”或“从来没有、几乎没有”者确定为“满意”或“无”,赋值为1分,选择“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或“有时有、经常有、一贯有”者确定为“不满意”或“有”,赋值为2分)。对建立的调查问卷进行信度、效度检验,采用Cronbach’α系数、分半信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进行评价。本研究收集的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调查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后得出,职业伤害相关因素表Cronbach’α系数为0.947,分半信度为0.713,结构效度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为45.193%,亚健康状态调查分表Cronbach’α系数为0.926,分半信度为0.902,结构效度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为58.019%,提示调查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共发放调查问卷10560份,回收9510份,回收率90.0%,以完整填写无缺项视为有效问卷,有效问卷9066份,有效率达95.3%。本研究完整调查127家单位包括三级医院74家,二级医院26家,一级医院27家,其中男性2823人,女性6243人,年龄17-63岁(平均32.8±8.5岁),95.4%医务人员为汉族,其余为少数民族。岗位:护理人员4263人(47.0%),医疗人员3604人(39.8%),技术人员627人(6.9%),行政管理人员212人(2.3%),后勤人员360人(4.0%);职称:初级4516人(49.8%),中级2561人(28.2%),高级(含正副高)1191人(13.1%),其他798人(8.8%)。3.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情况不容乐观,根据伤害程度分为3种类型,其中,Ⅰ类伤害表现为亚健康状态,发生率为54.7%。其中轻度亚健康者为32.4%,中度亚健康者为19.5%,重度亚健康者为2.9%。前5位的亚健康状态表现是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60.8%);腰酸背痛,头昏眼花(60.4%);刺激性症状,如咳嗽、流泪、喷嚏(59.0%);做事反复核对,倍感精神大不如前(58.1%);免疫力下降,容易感冒(57.5%)。4.Ⅱ类伤害为工作相关性损伤,发生率为16.53%。医务人员工作相关性损伤前10位的分别是针刺伤(49.4%)、口腔溃疡(38.4%)、切割伤(28.5%)、碰撞伤(28.5%)、月经异常(29.7%)、扭伤(20.5%)、皮肤皲裂(18.4%)、过敏性皮炎(16.8%)、皮疹(15.7%)及摔伤(14.3%)等。5.Ⅲ类伤害为工作相关性疾病,患病率为6.06%。排在前十位的医务人员工作相关性疾病分别是慢性咽炎(25.7%)、神经衰弱(22.1%)、腰颈椎病(20.9%)、慢性鼻炎(17.6%)、胃溃疡(14.3%)、下肢静脉曲张(11.4%)、抑郁症(7.5%)、听神经受损(3.1%)、腕管综合症(2.7%)、肺炎(2.7%)等。6.医务人员对组织管理环境中的医院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满意度最低,其次是所处的安全工作环境,医务人员对医院重视员工健康问题方面的满意度最高;安全环境与安全操作之间的相关性最大;组织管理环境满意度与不同单位等级、科室、岗位、学历及工作年限等变量具有相关性,高等级医院,非临床科室、非临床岗位对组织管理环境的满意度与认同感越高,而高学历、工作年限中等长的医务人员对组织环境的满意程度较低。7.不同性质的职业暴露因素对医务人员造成的职业暴露各不相同,生物性、化学性因素导致的职业暴露最高,其次是社会性、心理性以及物理性暴露。暴露率最高的生物性因素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其他分泌物,其次为接触高危人群(AIDS/淋病/梅毒/SARS/结核病/乙肝等);化学性因素暴露率最高的是接触化学物质(消毒剂/药物/试剂);物理性因素中,工作中处于弯腰或被迫体位等不良姿势、噪音刺激、工作连续站立时间>4h/日、掰安瓿、使用剪、刀、针和各种锐器装置等暴露率较高。不同岗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1),职业伤害暴露最严重的是临床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各职业暴露因素的暴露危害率远高于其他临床岗位人员,生物性暴露最为显着。不同职称人员中,初级职称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象最为显着(P<0.001),其次是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学生的职业暴露相对较低。8.医务人员对个人因素中自我认知和个人能力的评价相对较好,只有约10.2%的人员不太满意与工作相关的个人能力,其中对面临继续医学教育问题与自主调节生物钟的能力不满意率分别为10. 3%、9.9%,面临继续医学教育问题的能力与应对新业务、新技术的能力,和处理临床职业安全问题的能力具有显着相关性。自主调节生物钟的能力与克服不良情绪变化的能力,以及处理临床职业安全问题的能力具有显着相关。在自我认知问题上,有约22.7%的医务人员不满意自己目前的现状,其中对个人待遇、及承受的精神压力满意率较低(分别为33.5%、23.3%)。高等级医院、非临床科室、非临床岗位、高收入等特征的医务人员对个人待遇的满意度要高,而初级职称、工作年限长、对工作满意度认可较低等特征的医务人员对个人待遇的满意度也低。临床科室人员较非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精神压力高,工作年限越长,长期轮班与超负荷工作,长期接受噪音刺激,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其他分泌物、接触高危人群、面临急危重患者及受到埋怨或辱骂,其承受的精神压力越大,满意度越低。9.导致发生不同程度的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包括:医院等级、所处地区区域环境、岗位、职称和学历、工作时间、生活方式、组织环境、人力资源和工作负荷、安全工作环境和安全操作行为等。结论1.本次调查对所使用的调查问卷进行了信度、效度检验,各级指标充分显示了本调查问卷的内在一致性和有效性,为下一步建立适合于临床应用的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评估量表提供了有利信息。2.本次调查研究显示,发生于国内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情况较为严重,医务人员是职业伤害的高危人群,按照伤害的程度应将医务人员职业伤害归类为3种类型,1类伤害为亚健康状态,2类伤害为工作相关性损伤,3类伤害为工作相关性疾病。本研究创新性地界定了发生于医院工作场所的职业伤害定义,为今后规范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认证工作提供依据。3.导致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的因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它们彼此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引起职业伤害的发生。职业伤害的危险因素包括医务人员的人口社会学特征、职业环境、组织管理环境和个人特质等,具体有如下:医院等级、所处地区区域环境、岗位、职称和学历、工作时间、生活方式、组织环境、人力资源和工作负荷、安全工作环境和安全操作行为等。提示减少各种职业危险因素对医务人员职业伤害非常重要,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包括建立职业健康与安全委员会、建立有效的职业上报制度、改善生活方式、提供有效而合理的职业防护措施、满足临床合理人力资源等。4.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医务人员应引起医院管理层的重视,这类人群通过有效的健康指导和干预,能避免职业伤害的进一步加重。当医务人员发生工作相关性损伤时,相关人员应严格对职业危险因素进行有效识别和管理,加强相关职业危险因素的防护,减少职业疾病的发生。而一旦有员工发生工作相关性疾病,医院管理决策层应充分认识到职业伤害对他们的健康危害,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补偿,给予人性化关怀,使工作相关性疾病所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减少到最小。5.职业伤害是一个全球性的、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医务人员承担了维护人类生命健康和促进疾病康复的社会使命,他们的职业健康和安全问题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本次研究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和信息,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为医务人员创造良好的从业环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医务人员职业伤害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机制的研究。
崔炳环,张守信[10](2001)在《群体职业性烧伤患者的救治体会》文中研究指明 群体职业烧伤病人集中且病情复杂,基层医院专业医务人员又少,如不合理组织救治,会出现严重后果。我院自1991年以来,共收治9批各种原因职业烧伤病人47人,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救治经验及教训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9批47人,男41人,女6人,年龄在20~45岁之间。烧伤原因:爆炸伤4批28人,热水泥烫伤2批8人,酸烧伤2批7人,沥青烫伤1批4人。烧伤面积:烧伤面积在30%以下14人,30%~49% 18人,50%~69% 8人,70%以上7人,最大烧伤面积91%,Ⅲ°70%。合并症:烧伤休克6人,吸入性损伤12人,
二、群体职业性烧伤患者的救治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群体职业性烧伤患者的救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群体性化学伤害院内救治专家共识(2021)(论文提纲范文)
一、群体性化学伤害特点与临床表现 |
(一)呼吸道吸入中毒临床表现 |
(二)化学爆炸损伤的临床表现 |
(三)皮肤粘膜接触中毒临床表现 |
(四)消化道中毒临床表现 |
二、群体性化学伤害院内救治 |
(一)院前预警与院前院内无缝衔接 |
(二)院内救治流程启动与检伤分组 |
(三)群体性气道吸入化学伤害救治 |
(四)化学爆炸致群体性损伤的救治 |
(五)群体性皮肤粘膜接触中毒救治 |
(六)群体性消化道化学中毒救治 |
(七)群体性化学伤害分区分级救治与分流 |
三、多学科协作 |
四、重症抢救技术的使用 |
(一)床旁重症超声技术 |
(二)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技术 |
(三)床旁血液净化技术 |
(四)ECMO技术 |
(五)高压氧治疗技术 |
(六)毒物监测技术 |
五、心理干预 |
六、总结与说明 |
(3)142例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病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职业分布及接触浓度 |
2.2 灼伤面积及潜伏期 |
2.3 临床表现 |
2.4 辅助检查 |
2.5 治疗及预后 |
3 讨论 |
3.1 关于发病情况 |
3.2 关于创面处理 |
3.3 关于治疗和防护措施 |
(4)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急性中毒流行病学 |
二、中毒病情分级与评估 |
三、急性中毒机制 |
(一) 干扰酶的活性 |
1. 与酶活性中心的原子或功能基团 (如巯基、羟基、羧基、氨基等) 结合: |
2. 破坏蛋白质部分的金属离子或活性中心: |
3. 竞争抑制作用: |
4. 作用于酶的激活剂: |
5. 与辅酶作用: |
6. 与酶的底物作用: |
(二) 破坏细胞膜的功能 |
1. 对膜脂质的过氧化作用: |
2. 对膜蛋白的作用: |
3.改变膜结构及通透性: |
(三) 阻碍氧的交换、输送和利用 |
1. 氧的交换障碍: |
2.氧的运输障碍: |
3. 氧的利用障碍: |
(四) 影响新陈代谢功能 |
1. 作用于核酸: |
2. 影响蛋白质合成: |
3. 作用于能量代谢过程: |
(五) 改变递质释放或激素的分泌 |
(六) 损害免疫功能 |
1. 使免疫功能下降: |
2.引起异常免疫反应: |
3.损害免疫器官: |
(七) 光敏作用 |
1. 光变态反应: |
2. 光毒性反应: |
(八) 对组织的直接毒性作用 |
(九) 其他机制 |
四、急性中毒的诊断及注意事项 |
(一) 急性中毒诊断 |
1. 毒物暴露: |
2. 临床诊断: |
3. 临床确诊: |
4. 疑似诊断: |
5. 急性毒物接触反应: |
6. 急性中毒诊断的其他问题: |
(二) 急性中毒诊断的注意事项 |
(三) 急性中毒综合征和特殊中毒特征 |
1. 急性中毒综合征临床表现: |
2. 特殊中毒特征: |
五、实验室检查与毒物检测 |
(一) 目前可以检测的常见中毒毒物的种类 |
1. 醇类: |
2. 合成药物: |
3. 天然药物或毒物: |
4. 毒品或滥用药物: |
5. 杀虫剂及除草剂: |
6. 杀鼠剂: |
7. 气体毒物和挥发性毒物: |
8. 金属毒物: |
(二) 临床急性中毒毒物检测方法 |
1. 常用毒物实验室检测取样标本: |
2. 便携式毒物检测: |
3. 实验室毒物检测方法: |
六、中毒的救治 |
(一) 院前急救[15-18] |
1. 防护措施: |
2. 脱离染毒环境: |
3. 群体中毒救治: |
4. 现场急救: |
5. 患者转运: |
(二) 院内救治 |
1. 清除未被吸收的毒物方法: |
2. 清除经口消化道未被吸收的毒物方法: |
(三) 毒物吸收入血液后促进毒物排泄的主要方法 |
1. 强化利尿: |
2. 改变尿液酸碱度: |
3. 血液净化: |
(四) 氧气疗法 |
1. 氧气疗法: |
2. 高压氧疗法: |
(五) 常见特殊解毒药物[2, 52] |
1. 阿托品: |
2. 盐酸戊乙奎醚 (长托宁) : |
3. 胆碱酯酶复能剂: |
4.纳洛酮[53]: |
5.硫代硫酸钠 (次亚硫酸钠) : |
6. 亚硝酸异戊酯和亚硝酸钠 (亚硝酸盐—硫代硫酸钠法) : |
7. 亚甲蓝 (美兰) : |
8.乙酰胺 (解氟灵) : |
9. 氟马西尼: |
10.乙醇: |
1 1. 二巯基丙醇: |
1 2. 二巯基丁二酸钠: |
1 3. 二巯基丙磺酸钠: |
1 4. 依地酸钙钠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钙) : |
1 5. 奥曲肽: |
16.青霉胺 (二甲基半胱氨酸) : |
17.去铁敏: |
18.抗蛇毒血清及蛇药: |
19.鱼精蛋白: |
20.肉毒抗毒血清: |
21.去铁胺: |
22.甲吡唑: |
23.乙酰半胱氨酸: |
24.脂肪乳: |
25.吡哆辛 (维生素B6) : |
26.胰高血糖素: |
27.羟钴胺素 (维生素B12) : |
28.地高辛特异性抗体: |
29.葡萄糖酸钙: |
30.氯化钙: |
31.碳酸氢钠: |
(六) 对症治疗与并发症处理[65-67] |
1. 中毒性脑病: |
2. 低血压与休克: |
3. 吸入性肺炎: |
4. 中毒性肺损伤: |
5. 中毒性肝损伤: |
6.中毒性肾损伤: |
7. 中毒性心肌损伤与心律失常: |
8. 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 |
(七) 急性中毒重症管理[68] |
1. 入住ICU中毒治疗的标准: |
2. 心脏呼吸骤停: |
3. 中毒性心力衰竭: |
4. 中毒性呼吸衰竭: |
5. 中毒性肾功能衰竭: |
6. 中毒性肝功能衰竭: |
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8.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6)职业性急性氨中毒临床特征及救治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氨的理化性质及职业接触中毒特征 |
1.1理化性质 |
1.2氨的毒性作用 |
1.3常见并发症 |
2职业性急性氨中毒 |
2.1职业性急性氨中毒 |
2.2职业性急性氨中毒诊断原则 |
3职业性急性氨中毒的现状 |
4职业性急性氨中毒临床救治现状 |
4.1职业性急性氨中毒救治原则 |
4.2职业性急性氨中毒临床救治措施 |
5职业性急性氨中毒预后 |
5.1中毒致死 |
5.2中毒后遗症 |
5.3中毒患者的随访情况 |
(7)1566例氢氟酸灼伤病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1.1 病例职业分布 |
2.1.2 浓度及灼伤原因分析 |
2.1.3 灼伤部位、深度及面积 |
2.2 临床救治 |
2.2.1 早期处理与入院时间 |
2.2.2 治疗方法 |
2.3 预后 |
2.3.1 止痛及创面愈合时间 |
2.3.2 并发症和后遗症 |
2.3.3 病死率及死因分析 |
3 讨论 |
(8)民间话语与政府话语的互动与博弈 ——基于中国媒介生态变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
一、 网络舆论场的兴起:从2003年孙志刚事件说起 |
二、 从“一哄而起”到“双重话语空间”:“后孙志刚时代”的媒介变迁场景 |
第二节 :理论准备与核心问题 |
一、 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脉络 |
二、 抗争政治理论与中国情境下的修正 |
三、 互联网政治学相关研究的启发 |
四、 问题提出 |
第三节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
一、 分析框架 |
二、 研究方法 |
三、 案例选择与资料说明 |
第四节 :个案综述与章节安排 |
一、 个案综述 |
二、 本文章节安排 |
本章注释 第一章 :职业新闻人及其话语实践 |
第一节 :“台前”发言与“幕后”推动:宜黄事件中的职业新闻人 |
一、 “兴于微博”:偶然被发现的新闻消息 |
二、 “微博直播”:“线上”与“线下”的组织与推动 |
三、 “抢尸风波”:幕后推动与救助当事人 |
第二节 :职业新闻人群体的话语与行动特征 |
一、 “抗争”性职业行动的线上延续与创新 |
二、 话语实践的“双重属性”:“公共性和私人性的模糊” |
第三节 :问题与反思 |
一、 “记录者”还是“参与者”?:职业新闻人的身份游移 |
二、 话语抗争中的戾气与成见 |
三、 群体内部的两极化:“他们”和“我们” |
本章注释 第二章 :知识分子的公共参与 |
第一节 :从“士大夫”到“公共知识分子”:中国社会变迁中的知识精英 |
一、 士大夫传统的延续与断裂 |
二、 从“文人论政”到“媒介知识分子”:媒介成为主要活动场所 |
三、 公共知识分子的提出与社会建构 |
第二节 :钱云会事件中的知识分子:“集体行动者”的形成、变化与消失 |
一、 从“线上发言”到“线下行动”的生发 |
二、 “姿态式的群体行动”:学界观察团的组织、行动与话语特征 |
三、 “行动者”的消失:观察团内部的分歧与行动终止 |
第三节 :行动的作用与反思 |
本章注释 第三章 :两场话语抗争中的公众 |
第一节 :作为消息来源的“公众” |
一、 提供线索与网络爆料 |
二、 消息来源的异化 |
第二节 :作为网络抗议主体的“公众” |
一、 对官方话语的消解与颠覆 |
二、 反控制策略与行动 |
第三节 :从“陌生入”到“我们”:宜黄事件中的网络公民行动 |
一、 行动的组织与空间环境 |
二、 行动中的情感认同 |
本章注释 第四章 :最后一个行动主体——政府 |
第一节 :舆论漩涡中“被言说”的政府:负面出场 |
一、 “受难”情节中的官-民矛盾 |
二、 “不让说”与“不知道” |
三、 “雷人雷语”式的形象建构 |
第二节 :政府在公共事件中的“自我言说” |
一、 “通告”与“表态”:自我言说的两种话语类型 |
二、 “通告”与“表态”中的“路径依赖” |
第三节 :政府角色的问题与困境 |
一、 各方关系的失衡与错位 |
二、 习惯性思维与新媒体时代 |
本章注释 结论与反思:回到场景 附录1:南都报系员工个人微博注意事项 附录2:南都官方微博管理大纲(试行) 附录3:路透社网络报道守则:规范使用微博等社会化媒体 附录4:《南方人物周刊》公共知识分子评选名单(2004-2009) 附录5:学界公民乐清观察团乐清钱云会之死观察报告(第一阶段) 参考文献 后记 |
(9)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1 |
职业伤害定义 2 |
医院职业伤害的相关因素 3 |
展望 第一部分 |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调查表设计与应用 1.1 |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调查表形成 1.2 |
调查医院方法 1.3 |
资料收集方法 1.4 |
职业伤害调查表信度检验 1.5 |
职业伤害调查表效度检验 1.6 |
小结 第二部分 |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
研究对象 2.2 |
研究方法 2.3 |
质量控制 第三部分 |
结果 3.1 |
一般情况描述 3.2 |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相关因素分析 3.3 |
职业伤害流行情况 第四部分 |
讨论 4.1 |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2 |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情况 第五部分 |
结论 5.1 |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相关因素 5.2 |
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管理现状 第六部分 |
建议 6.1 |
获取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职业伤害防护机制和管理办法 6.2 |
强化服务理念,一切以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为中心 6.3 |
提供有效的信息途径,建立专业的防护培训制度 6.4 |
大力开发及推广职业防护设施和设备 6.5 |
加强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 6.6 |
人性化管理,建立激励体制,减少压力 6.7 |
按照职业伤害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级管理 第七部分 |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
(10)群体职业性烧伤患者的救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及结果 |
2.1 早期急救 |
2.2 轻症组 |
2.3 重症组 |
2.4 结果 |
3 讨论 |
3.1 积极处理危及生命的合并症 |
3.2 创面的处理 |
3.3 积极抗休克 |
3.4 合理安排手术时间 |
3.5 保护关节功能部位的功能 |
3.6 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尽早封闭创面 |
四、群体职业性烧伤患者的救治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群体性化学伤害院内救治专家共识(2021)[J]. 莫为春,汪兰曌,朱贤,李荣新,郭朋,岳茂兴,沈辉,申捷.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21
- [2]刺激性气体中毒诊治专家共识[J].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急诊专科医联体,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和灾难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急诊医学学会.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0(12)
- [3]142例职业性急性氯乙酸中毒病例临床分析[J]. 朱秋鸿.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18)
- [4]急性中毒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J]. 黎敏,李超乾,卢中秋,宋维,田英平,杨立山,张劲松,张新超,赵敏,赵晓东,禇沛,周荣斌.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6(06)
- [5]急性中毒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黎敏,李超乾,卢中秋,宋维,田英平,杨立山,张劲松,张新超,赵敏,赵晓东,褚沛,周荣斌.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11)
- [6]职业性急性氨中毒临床特征及救治现状[J]. 刘红.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5(04)
- [7]1566例氢氟酸灼伤病例临床分析[J]. 吴炜,王金玮.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3(04)
- [8]民间话语与政府话语的互动与博弈 ——基于中国媒介生态变迁的研究[D]. 卞清. 复旦大学, 2012(02)
- [9]医务人员职业伤害现状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 蔡文智.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10]群体职业性烧伤患者的救治体会[J]. 崔炳环,张守信. 职业与健康,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