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论文文献综述)
鲁龙华[1](2020)在《高校院系基层教务管理工作反思——基于教育目的转化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教务管理是教学管理过程的事务性工作,是教学管理的第一线,存在"工具与价值"和"效率与公平"的博弈。当今,高校教务管理存在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人员结构不够优化,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基于教育目的转化视角,教学是教育目的转化过程的关键环节,教务管理必须回归教育管理本源:融合科学工具理性与公平价值理性,通过保证教学顺利开展促进教育目的转化。高校基层教务管理实践,必须在提高教务管理观念和认识、培育职业化教务管理工作队伍和转变管理模式等方面有所作为,实现教务管理向系统化和智能化的转变。
史迁[2](2020)在《基于精细化理念的中职教学质量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逐渐从外延扩展转移到内涵建设,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学质量管理。企业领域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强调精益求精和以人为本,这与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质量取向具有契合性。因此,运用精细化理念探索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实施策略,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建设以及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引论;第一章“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的理性思考”;第二章“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的现状与问题”;第三章“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的提升策略”。运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主题访谈法,在总结吸收已有研究成果、阐述全面质量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理论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实践问题。首先注重于职教共性与中职个性的结合,从构建“适合的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出发,先对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原理做了一些研究,简要阐述了精细化管理理论运用到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适切性和必要性,具体分析了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与传统式管理、规范化管理、个性化管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探索了带有中职个性色彩的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规律和核心要素;接着,以扬州S职业学校烹饪专业为例,对个案学校进行了实证调查和现状分析,研究了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内涵、特征、现状,总结了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的行业特色和实践品格,揭示了当前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以完善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为目标,依据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内涵,集中研究了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的提升策略。研究认为,精细化理念观照下的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主要体现在管理思想的精细化、管理组织的精细化、管理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方法的精细化和管理服务的精细化。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精细化管理就是追求教学管理过程的科学、严谨和高效。烹饪专业教学实行精细化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教学质量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和无序性,明显提高教学管理效能,对促进形成严谨的教风和学风十分有利。但在中职学校的办学特点不断个性化、行业企业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其教学质量管理在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计划实施、教学管理队伍、教学质量控制、教学质量检查、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还明显存在精细化程度不够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理念滞后带来精细化意识的薄弱,专业品牌优越带来精细化追求的松懈,教务队伍不稳带来精细化管理的毛糙。针对当前中职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的五个提升策略:一是明确教学核心地位,树立质量管理观念。包括:明确教学质量管理核心地位、树立正确完整的教学质量观;二是完善教学工作体系,构建质量管理机制。包括:按照职业教育规律构建教学管理体系、按照现代管理思想谋划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编制教学工作计划;三是细化教学关键流程,提高质量管理效率。包括:整合教学资源落实教学任务、突出核心环节规制教学秩序、立足阶段特点夯实常规管理;四是丰富教学评价内容,探索质量管理模式。包括: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必须与时俱进、针对师资类型评价课堂教学质量、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学评价有效性;五是推进教学制度改革,增强质量管理能力。包括:服务教学改革工作、完善教学管理模式,完善规章制度建设、严格管理责任要求,细化管理操作机制、提高精细管理水平,重视教务人员培养、激发管理动力活力。
孙洪亮[3](2019)在《高校教学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新时代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加快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则尤为重要。教学管理作为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核心,不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更是输出高水平人才的基本保障。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学管理的方法与思路,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学管理的工作,促进高校整体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本文运用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高校教学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Universities Teaching Management-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简称UTM-CMM),从而推动高校教学管理能力的上升。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简称CMM)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Software Engineering Institute,简称SEI),CMM的设计初衷就是用来解决软件开发过程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软件研发水平,但随着CMM在软件行业取得广泛成功,以CMM为基础框架构建其它能力成熟度模型,开始推广到各个行业中。本文将CMM应用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一方面可以丰富高校教学管理理论,另一方面为教学管理的创新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本文首先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国内外相关理论、应用研究的现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背景、理论基础及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和综述,并从已有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中得到了一定的启发:高校教学管理研究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以及方法上均有很大的深入空间。将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要素与CMM的整体框架相结合,构建的新模型不仅拓宽了高校的教学管理发展思路,同时为高校教学管理过程的改进、评估教学管理水平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其次,本文通过对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概况进行阐述,对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应用前提、管理理念和可拓展性进行研究,分析了它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适用性,并提出了构建高校教学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的设想。再次,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划分了新模型的成熟度等级,设计了新模型的结构框架,提炼出关键主题和关键过程域,在构建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新模型的运行特征,完成对高校教学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的构建。最后,本文根据构建的高校教学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进一步确定模型的应用方案以及方案在应用中的注意要点,进而解决新模型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张王勇[4](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文中认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是指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有关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等学校等机构通过提供资金、选派干部和教师、捐赠物资、培训干部和教师等方式,帮助西藏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政策性行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是“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方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央政府统筹西藏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治理方式。从1958年西藏高等教育创建至今,中央政府始终重视和关心西藏高等教育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支援措施,帮助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支援政策及其实施贯穿于西藏高等教育从创建、发展到跨越的历史变迁中,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和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诉求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改革,经过60余年的发展,支援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成为了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系统梳理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演变历程,总结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历史经验,揭示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动因与特征,探索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创新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内容,提高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系统梳理了 60年来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变迁过程,即依据支援西藏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背景、政策主要内容、支援形式及政策实施特征,将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年)。这一阶段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动员特色,即通过中央政府的政治动员,内地省市和高校选派了大量毕业生和教师进藏支教,帮助西藏公学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同时在70年代中期,国家在支援筹建西藏师范学院的过程中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二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年)。这一阶段中央政府不断创新支援形式,丰富支援内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体系初步成形。针对西藏高等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师资短缺、专业建设滞后等问题,中央国家机关开始加强对西藏高等教育的专项经费支持力度,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并由以内地省市对口支援转向以内地高校直接对口支援,支援任务也从解决西藏高校师资短缺逐渐拓展至帮助西藏高校建设新专业、科研合作和培训教师等,中央组织部也开启了选派内地高校干部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三是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延续上一阶段支援模式的基础上,支援工作向纵深发展,政策内容更为丰富,支援方式更加多样,支援政策及其实施体系趋于完善和成熟。在中央政府“科教兴藏”、“人才强藏”等战略的指导下,中央国家机关的专项经费支持政策及其实施逐渐制度化;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实施机制进一步完善,团队式对口支援制度基本形成,支援内容既包括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主的硬件建设,也包括以提高管理水平、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主的软件建设,支援方式逐渐拓展至捐助物资、互派干部、进行科研合作、培训教师、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中央组织部推进实施高校干部援藏政策的力度不断强化,干部选派人数逐批次增加,政策及其实施的范围覆盖至西藏所有本专科院校;同时,相关内地省市也组织开展了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本研究认为,60年来在中央政府支援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内地省市和高校对相关政策的有效实施,西藏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显着提升,西藏高校与内地省市和高校的联系日益紧密,双方合作交流日渐频繁。但是,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评价等环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政策设计重视短期效应,缺乏长远规划,导致政策执行主体频繁更替,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政策制定中注重政治逻辑,忽视市场逻辑和教育逻辑,导致政策实施政治动员色彩较重,政策实施的主体动力不足,人员选派以管理干部为主而非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政策实施的决策机构繁多,部门林立,职责不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调,政策规定不尽一致,阻滞了支援政策的顺利实施,降低了支援政策的有效性;政策及其实施的监督和评估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政策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变形、扭曲和走样。针对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中央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一是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要坚持长期性、稳定性原则,将中央政策的支持、西藏高校的努力和内地高校的支援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推动西藏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二是政策实施主体要改变政策理念,增强政策执行的主动性,政策实施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严格选派管理干部和教师,把提升西藏高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核心。三是加强对支援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中央政府要制定统一的政策评估标准,通过科学有效的监督检查和督导评估,促进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明春宏[5](2018)在《CQ大学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规范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CQ大学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规范化研究为例,将我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方案》中涉及教学管理的审核内容作为规范化探究范围,并结合教学管理人员、在校学生和任课教师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的现状找出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规范化问题,并借鉴新公共管理和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中的相关管理理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规范化问题的对策,这对改善CQ大学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规范化现状、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整体水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由绪论和四个主体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包括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在研究背景中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人才质量,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奠定基础,再结合地处西南地区的CQ大学正面临着“双一流”建设(即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任务,因此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相适应、促发展的管理服务,形成以管促教、以管保质、管服结合的规范化教学管理对CQ大学在新的发展建设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第一个主体部分中,对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本文所用的研究理论基础进行了阐释。第二个主体部分中,描述了教学管理规范化现状,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方案中涉及到教学管理的审核内容作管理规范化的标准,从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标准进行了直观层面的现状分析,从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在校学生和任课教师构成的“三位一体”角度进行客观层面的现状分析。第三个主体部分中,分别从管理者角度和被管理者的内外角度发现问题,分析出导致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不规范问题主要有:规范标准不重视、管理工作效率低、教学制度不完善、教学管理机构职责不明确,并通过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对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第四个主体部分中,借鉴新公共管理和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中的理念,结合CQ大学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规范化实际存在的问题加以应用,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即“正负激励相结合,落实规范标准的执行”、“注重管理效率和质量,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坚持目标导向原则,完善教学制度建设”,“明确责权统一的匹配,加强管理成员的参与”。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方案的要求作为规范化管理标准,从而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新公共管理和泰勒科学管理中的相关理念,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解决教学管理规范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赵爱华[6](2017)在《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及改进》文中提出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适应现代教学管理形式、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的根本和重点。通过探讨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可以针对性的提出基本对策。高校的教学管理要不断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的改革,实行刚中有柔、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朱守信[7](2016)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文中认为质量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中心,教学质量也是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基石。高校办学质量能否得到持续改进,取决于高校内部质量管理活动及体系的完备性与有效性,如何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则成为撬动整个质量杠杆的“支点”。在组织质量变革驱动下,质量开始跳出传统产品和服务范畴转向组织运行层面,其意味着质量评价的重心需要从质量扩展到质量管理活动,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管理活动的成熟度水平。当前高等教育已驶入“评估时代”,借助成熟度方法变革质量评价思维和范式具有重要价值意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通常是一种外部主导的政府行为,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绩效质量观,其本质是对高校办学质量结果的问责,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同质化和路径依赖等问题。成熟度评价着眼于高校质量管理活动过程,主要评价高校内部质量管理行为和措施的完善程度,把高校质量管理能力的内生性建构作为目标方向。相对于传统质量评价,成熟度评价将重心放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纵向提升上,强调基于校本管理的自我评价,以其柔性质化评价方式适用于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因此成熟度评价能够更好地遵循高校自主自觉的发展原则,服务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改进完善,在保证高校办学质量方面体现出更强的辅助性和建设性。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是成熟度评价的核心对象,必须借助一个完整的概念模型才能建立体系和实施评价。本文采用质性研究中文本分析方法,对美国国家质量奖三所获奖高校申报材料进行开放式、主轴式和选择性三级编码,同时结合专家意见以及国内高校办学质量报告内容,提取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关键要素与结构特征,构建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基本模型及其指标体系。整个成熟度评价模型由支撑系统、主体系统和过程系统三个系统构成,其中支撑系统包括组织领导、测量与分析改进、战略管理三个关键过程域;主体系统包括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两个关键过程域;过程系统包括专业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管理、学习管理、实践管理五个关键过程域。在成熟度评价模型基础上,本研究结合相关文献、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编制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调查问卷。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证实了成熟度评价模型三个系统和十个关键过程域的结构划分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来自华东地区四省市十五所高校的413份大样本问卷数据显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作为一个组织管理水平的概念,在不同层次、类型和地区高校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结构方程模型(SEM)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教学质量管理支撑系统中组织领导、测量与分析改进成熟度对主体系统、过程系统各要素成熟度均产生正向影响,战略管理成熟度对主体系统成熟度未产生影响,对过程系统只产生部分影响;主体系统中教师管理成熟度对过程系统各要素产生正向影响,而学生管理对过程系统未产生影响;专业管理在支撑系统、主体系统对过程系统其他要素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为了更加细致地反映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问题与现状,本研究在成熟度调查问卷基础上开发了更为精细化和操作化的成熟度评价量表。整个量表设计遵循了主动完善和动态改进的指导理念,采用判断题与问答题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且经过三轮专家论证完成对量表的修订。我们以上海交通大学10所院系为案例对象,展示如何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开展成熟度评价,以及如何借助象限分析模型确定质量改进的优先矩阵,为高校具体实施成熟度评价提供参考。案例评价结果显示,各院系在教学质量管理不同维度上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各个维度并没有呈现均衡发展,表明教学质量管理在高校内部也需要区别对待。成熟度评价量表能够帮助高校及院系明确质量管理水平现状,识别薄弱环节和关键过程,可以作为诊断和改进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有效工具。教学质量管理是一个多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必须匹配相关的工作架构、组织治理和运行机制才能获得结构保障和动力基础,进而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迈向成熟。因此,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应当从宏观系统框架着眼,立足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以微观运行机制改进为突破,才能全方位保障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实施。具体来说,高校需要建立PDCA改进循环,形成质量管理系统模式,积极实施自我评估;落实以院系为实体的质量管理结构,明确质量治理的主体和参与机制;同时加强院校研究能力,推进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
蔡昌[8](2016)在《多校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等院校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出现了多校区办学的现象,这种现象既是大众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结果。高等学校扩大规模的方式一般有扩建校园和增加校区两种,而多校区教学已成为如今众多高校的选择。这样一来就使得多校区教学管理出现一定的问题。为此,充分依托高校管理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深化多校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发展,是基于高校自身发展的内部需求,也是强化高校现代化发展的有力之举。通过对现阶段的多
潘露[9](2016)在《MOOC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市某高校为例》文中指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使得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为代表的新型教育资源顺势发展,对我国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社会各界对MOOC的关注与探索不断深入,MOOC与高校间的联系也呈现出越发紧密的态势。高校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环节,是高校充分接纳教育创新形式并将其融入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否从高校教学管理层面合理把握MOOC机遇,充分发挥MOOC优势,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革新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新时期我国高校优质发展的新思路。基于此,本文以文献研究为基础,对国内外MOOC研究现状及成果进行合理把握。借助Coursera、Edx、学堂在线等优质MOOC平台,了解MOOC实际发展情况。选取南京市某MOOC实践高校为样本进行校级调查,收集一手数据资料,运用SWOT分析框架对MOOC在高校的发展潜力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结合对样本高校教师及管理者的焦点式访谈,深入探讨MOOC对高校教学管理产生的影响以及MOOC实践中教学管理的转变与尚存不足,从而为探寻MOOC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变革之路提供思路与方向。本研究认为,当前MOOC与高校的融合潜力非常巨大,MOOC进入高校发展使得高校教学管理必须做出调整与改变以适应和接纳这一新事物。MOOC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体现在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在MOOC实践的推进中,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已经做出了一些改革尝试,但依然存在着固有理念的制约、推进动力的匮乏、教学创新能力的不足、规范化与需求的矛盾以及管理的单向化等有待改进之处。因此,为更好地促进MOOC与高校的协同发展,本研究为MOOC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改进提出五项建议:一、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推进管理制度建设,打造专业化管理团队;三、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引导教师精英化发展;四、拓宽资源获取途径,鼓励学生个性化成长;五、实现师生参与管理,健全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
张超金,代俊红,张欣[10](2011)在《论高校教学管理的规范与创新》文中提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要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必须树立科学、先进、规范的教学管理理念,完善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待遇和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在规范化建设的同时不能忽视创新的要求,规范化管理不等于僵化管理,应当以实施完全学分制为契机,使教学管理更符合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多样性需求,做到刚性规范、柔性实现、创新性发展,形成一套新型教学管理机制。
二、现代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院系基层教务管理工作反思——基于教育目的转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务管理的时代特点与问题 |
(一)高校管理者和师生对教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 |
(二)教务管理队伍人员结构问题 |
(三)教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较低 |
(四)教务管理工作信息化、智能化严重受阻 |
二、教育目的转化视角下的教务管理工作辨析 |
(一)教育目的转化视角的基本内容 |
(二)教务管理不能简单归为“目的——手段”的管理模式 |
(三)教务管理不能过分追求“目标管理”模式 |
(四)教务管理应回归教育管理本源,充分凸显科学与价值的融合 |
三、提升高校基层教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措施探讨 |
(一)转变观念和认识 |
(二)培育职业化教务管理工作队伍 |
(三)转变教务管理模式,实现教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 |
(2)基于精细化理念的中职教学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的理性思考 |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释 |
一、“中职教育”和“中职学校” |
二、“教学质量管理” |
三、“教学精细化管理” |
四、“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 |
第二节 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分析 |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二、“精细化管理”理论 |
第三节 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
一、管理思想的精细化 |
二、管理组织的精细化 |
三、管理资源的精细化 |
四、管理方法的精细化 |
第二章 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的现状与问题——以扬州S职业学校烹饪专业为例 |
第一节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抽样调查的对象与形式 |
二、问卷调查的结构与内容 |
三、主题访谈的取向与重点 |
四、调查结果的汇总统计 |
第二节 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
一、教学管理体系逐步从粗到细 |
二、人才培养方向细化质量标准 |
三、课程体系建设实行程序管理 |
四、专业教学模式探索全程精细 |
五、教学管理改革突出效率原则 |
第三节 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的主要问题 |
一、教学管理制度实际操作较有难度 |
二、教学实施计划系统执行尚有欠缺 |
三、教学质量管理专业团队难以形成 |
四、质量控制标准刚性落实存在偏颇 |
五、教学质量检查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
六、教学质量评估条件设定不尽合理 |
第四节 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教育理念滞后带来精细化意识的薄弱 |
二、专业品牌优越带来精细化追求的松懈 |
三、教务队伍不稳带来精细化管理的毛糙 |
第三章 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的提升策略 |
第一节 明确教学核心地位,树立质量管理观念 |
一、明确教学质量管理核心地位 |
二、树立正确完整的教学质量观 |
第二节 完善教学工作体系,构建质量管理机制 |
一、按照职业教育规律构建专业教学管理体系 |
二、按照现代管理思想谋划人才培养方案 |
三、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编制教学工作计划 |
四、按照行业企业需求调整专业教学结构 |
第三节 细化教学关键流程,提高质量管理效率 |
一、整合教学资源,落实教学任务 |
二、突出核心环节,规制教学秩序 |
三、立足阶段特点,夯实常规管理 |
第四节 丰富教学评价方法,探索质量管理模式 |
一、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必须与时俱进 |
二、针对师资类型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
三、遵循教育规律,提高评价有效性 |
第五节 推进教学制度改革,增强质量管理能力 |
一、服务教学改革工作,完善教学管理模式 |
二、完善规章制度建设,严格管理责任要求 |
三、细化管理操作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
四、重视教务人员培养,激发管理动力活力 |
附录一 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实施效果的抽样问卷 |
附录二 教学质量精细化管理情况的主题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一、学术着作 |
二、期刊论文 |
三、学位论文 |
致谢 |
(3)高校教学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高校教学管理 |
2.1.2 能力成熟度模型 |
2.1.3 高校教学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UTM-CMM) |
2.2 理论基础 |
2.2.1 质量管理理论 |
2.2.2 基准管理理论 |
第3章 能力成熟度模型对高校教学管理的适用性分析 |
3.1 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应用特征 |
3.2 能力成熟度模型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应用条件 |
3.2.1 关键要素的相似性 |
3.2.2 管理理念的适用性 |
3.2.3 能力成熟度模型应用领域的可拓展性 |
3.3 高校教学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的设想 |
3.3.1 模型的构建原则 |
3.3.2 模型的特征 |
3.3.3 模型的意义 |
3.4 构建的环节和内容 |
3.4.1 构建环节 |
3.4.2 构建内容 |
第4章 高校教学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的设计 |
4.1 模型成熟度等级划分 |
4.2 模型的结构框架 |
4.3 关键主题的确定 |
4.3.1 文献分析法提炼关键主题 |
4.3.2 基准优化法提炼关键主题 |
4.4 模型的关键过程域 |
4.5 构建结果与分析 |
4.5.1 模型的构建结果 |
4.5.2 模型运行特征与分析 |
第5章 高校教学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应用方案 |
5.1 应用前提 |
5.2 应用环节 |
5.2.1 运用IDEAL模型 |
5.2.2 具体步骤 |
5.3 应用要点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史料来源与研究现状 |
(一) 史料来源 |
(二) 研究现状 |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阶段界定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二) 研究阶段界定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
一、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
(一) 实现民族平等与共同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主要目标 |
(二)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制定支援政策的内在要求 |
二、中央政府制定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的现实依据 |
(一) 西藏高等教育特殊的地位要求中央政府给予重视 |
(二) 西藏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性需要中央政府的帮扶 |
第三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探索阶段(1958—1979) |
一、探索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帮扶民族地区创建高等教育 |
(二) 和平解放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对西藏教育进行帮扶 |
(三) 西藏高等学校在创建过程面临着师资匮乏问题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动员内地大学生长期支援西藏公学 |
(二) 上海市选派教师支援西藏师范学院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进藏建藏成为早期援藏工作的主导思想 |
(二) 政策实施体现出浓厚的政治动员色彩 |
(三) 开始探索对口支援模式 |
四、探索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快速起步 |
(二) 帮助西藏初步建立起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
(三) 打开了西藏高校与内地的交流合作关系 |
第四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调整阶段(1980—2000) |
一、调整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加快发展西藏高等教育成为中央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 |
(三) 西藏高等教育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特殊政策帮扶西藏高等教育 |
(二) 教育部继续组织内地省市和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三) 中央组织部组织内地高校选派干部支援西藏高校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初步成形 |
(二) 对口支援政策实施机制趋于合理 |
(三) 支援政策制定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
四、调整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
(二)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
(三) 西藏高校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
(四) 西藏高校自我发展意识增强 |
第五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拓展阶段(2001至今) |
一、拓展阶段的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环境 |
(一) 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中央对西藏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
(三) 实现西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 |
二、支援政策及其贯彻落实 |
(一) 中央国家机关加大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帮扶 |
(二) 中央组织部的高校干部援藏政策不断加强 |
(三) 教育部组织内地高校强力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四) 相关内地省市组织开展对口支援西藏高校 |
三、支援政策及其实施的主要特征 |
(一) 支援政策体系趋于成熟 |
(二) 支援政策实施机制不断健全 |
(三) 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
(四) 对口支援逐渐向对口合作转移 |
四、拓展阶段支援政策及其实施对西藏高等教育的影响 |
(一) 西藏高校树立起了现代化办学理念 |
(二) 西藏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
(三) 西藏高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稳步提高 |
(四) 西藏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升 |
(五) 西藏高校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增强 |
第六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与特征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动因 |
(一) 外部动力因素 |
(二) 内部动力因素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以内地高校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为例 |
(一) 路径依赖是公共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
(二) 路径依赖下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的变迁过程 |
(三) 对口支援西藏高校政策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 |
第七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绩效与问题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绩效评估 |
(一) 推动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全面快速发展 |
(二) 提升了支援高校的综合办学能力 |
(三) 促进了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一) 政策制定多头管理与政策资源配置不足 |
(二) 部分执行主体动力不足及政策执行失真 |
(三) 政策监控和评估缺乏制度规范 |
第八章 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 |
一、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创新面临的挑战 |
(一) 加快内涵建设是当前西藏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 |
(二) 支援政策目标、任务与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
二、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的制度创新策略 |
(一) 加强各政策部门的协调与配套政策制定 |
(二) 增强政策执行主体自觉性及执行力度 |
(三) 健全政策监控和评估工作机制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5)CQ大学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规范化 |
2.1.2 管理与管理规范化 |
2.1.3 教学管理与教学管理规范化 |
2.1.4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
2.1.5 大学与二级学院 |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2.1 国外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研究 |
2.2.2 国内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研究 |
2.3 研究理论基础 |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2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 |
3 CQ大学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规范化的现状 |
3.1 培养过程管理现状 |
3.1.1 教学运行管理现状 |
3.1.2 教学文档管理现状 |
3.2 质量保障管理现状 |
3.2.1 课程助教管理 |
3.2.2 课程教学评价管理 |
3.3 教学管理队伍成员现状 |
3.3.1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现状 |
3.3.2 教学管理中在校师生的现状 |
4 CQ大学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规范化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规范标准不重视 |
4.1.1 课表编排学时不均衡 |
4.1.2 教学归档材料不规范 |
4.2 管理工作效率低 |
4.2.1 教务人员业务水平低 |
4.2.2 管理责任意识薄弱 |
4.3 教学制度不完善 |
4.3.1 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
4.3.2 课程助教管理制度 |
4.4 教学管理机构职责不明确 |
4.4.1 师生“服从化”接受管理 |
4.4.2 系部教学管理缺乏参与积极性 |
4.4.3 学院教学督导执行力度不强 |
5 CQ大学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对策研究 |
5.1 正负激励相结合,落实规范标准的执行 |
5.1.1 以责任落实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化 |
5.1.2 以激励政策促进规范标准的执行 |
5.2 注重管理效率和质量,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
5.2.1 培养教学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
5.2.2 重视教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
5.3 坚持目标导向原则,完善教学制度建设 |
5.3.1 以需要达成的目标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
5.3.2 以教学活动主体的需求完善课程助教管理制度 |
5.4 明确责权统一的匹配,加强管理成员的参与 |
5.4.1 坚持院级教学管理层面的决策权 |
5.4.2 加强系部教学管理层面的自主执行权 |
5.4.3 强化院级教学督导工作执行力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及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教学管理要具有规范化的特点 |
(一) 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内涵 |
(二) 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基本对策 |
1.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
2. 落实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
3. 运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
二、高校教学管理要具有科学化的特点 |
(一) 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内涵 |
(二) 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基本对策 |
1. 采用先进现代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 |
2. 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 |
三、高校教学管理要具有精细化的特点 |
(一) 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的内涵 |
(二) 高校教学管理精细化的基本对策 |
1.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 |
2. 精细化管理不能是其他管理方式的简单抄袭 |
(7)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问题及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问题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质量管理相关研究 |
2.1.1 质量与质量管理经典理论 |
2.1.2 质量管理的发展演进 |
2.1.3 质量管理的构成要素及维度 |
2.2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研究 |
2.2.1 教学质量概念 |
2.2.2 教学质量保障 |
2.2.3 教学质量评估 |
2.2.4 教学质量管理 |
2.3 成熟度模型及研究 |
2.3.1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
2.3.2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
2.3.3 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 |
2.4 已有研究评述 |
第三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理论阐释 |
3.1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历史叙事 |
3.1.1 高校教学质量运动与问责 |
3.1.2 教学质量评价的绩效结果导向 |
3.1.3 教学质量评价的外部路径依赖 |
3.2 组织质量:成熟度评价的理论基础 |
3.2.1 质量概念含义的变迁 |
3.2.2 组织质量的实践属性 |
3.2.3 组织质量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
3.3 成熟度评价理论内涵 |
3.3.1 成熟度评价概念框架 |
3.3.2 成熟度评价标准及层级结构 |
3.3.3 成熟度评价基本特征 |
3.3.4 成熟度评价的价值功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的构建 |
4.1 研究设计 |
4.1.1 评价模型构建 |
4.1.2 文本分析与编码 |
4.1.3 理论抽样 |
4.2 研究对象与资料描述 |
4.3 三级编码过程 |
4.3.1 开放式编码 |
4.3.2 主轴编码 |
4.3.3 选择性编码 |
4.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1 文本编码结果评价 |
4.4.2 成熟度评价模型的补充修订 |
4.4.3 与已有质量评价指标的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成熟度评价模型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
5.1 研究设计 |
5.1.1 成熟度评价问卷编制 |
5.1.2 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
5.1.3 分析方法 |
5.2 预测试:探索性因子分析 |
5.2.1 教学质量管理支撑系统 |
5.2.2 教学质量管理主体系统 |
5.2.3 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系统 |
5.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1 大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5.3.2 结构拟合效度检验 |
5.3.3 成熟度评价模型差异性分析 |
5.4 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
5.4.1 控制变量分析 |
5.4.2 质量管理支撑系统对主体系统的影响 |
5.4.3 质量管理主体系统对过程系统的影响 |
5.4.4 质量管理支撑系统对过程系统的影响 |
5.4.5 中介效应分析 |
5.5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的实践研究 |
6.1 研究设计 |
6.1.1 成熟度评价量表开发 |
6.1.2 研究方法:基于广义模糊综合评价法 |
6.1.3 研究对象及评价流程 |
6.2 成熟度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2.1 层次分析法过程原理 |
6.2.2 专家打分及权重确定 |
6.3 案例对象的成熟度评价 |
6.3.1 院系自我评价 |
6.3.2 专家评价过程 |
6.3.3 成熟度等级确定 |
6.4 成熟度评价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提升策略与路径 |
7.1 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架构 |
7.1.1 PDCA质量改进循环 |
7.1.2 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框架 |
7.1.3 实施质量自评 |
7.2 教学质量管理组织保障 |
7.2.1 “校—院”两级质量管理结构 |
7.2.2 教学质量管理与大学治理 |
7.3 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
7.3.1 院校研究机制 |
7.3.2 组织学习机制 |
7.3.3 知识管理机制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
8.3 研究局限与不足 |
8.4 后期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开放式编码列表 |
附录 Ⅱ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调查问卷 |
附录 Ⅲ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量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MOOC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市某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一) MOOC现状研究 |
(二) MOOC对教育与管理的影响研究 |
(三) MOOC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
(四)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MOOC |
(二) 教学管理 |
二、基础理论分析 |
(一) MOOC相关理论 |
(二) 教学管理相关理论 |
第三章 MOOC现状与发展潜力评估 |
一、MOOC基本情况 |
(一) MOOC平台、学生、课程 |
(二) MOOC教学、互动、评价 |
(三) MOOC合作伙伴 |
二、MOOC在高校发展的SWOT分析 |
(一) MOOC内部优势 |
(二) MOOC内部劣势 |
(三) MOOC外部机遇 |
(四) MOOC外部挑战 |
(五) SWOT分析结论 |
第四章 MOOC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与改革实践 |
一、MOOC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 |
(一) 教学目标管理由知识习得转向能力建设 |
(二) 教学过程管理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
(三) 教学质量管理由成果管理转向全面管理 |
(四) 教师管理由个体化管理转向团队化管理 |
(五) 学生管理由统一化管理转向个性化管理 |
二、MOOC实践与高校教学管理的转变 |
(一) 积极推动MOOC优质课程开发 |
(二) 将MOOC纳入选修课管理体系 |
(三) 开创基于MOOC理念的新型课堂 |
三、MOOC实践中高校教学管理待改进之处 |
(一) 固有管理理念的制约 |
(二) 实践推进动力的缺乏 |
(三) 教学创新能力的不足 |
(四) 规范化与需求的矛盾 |
(五) 教学管理单向化的局限 |
第五章 MOOC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与变革 |
一、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二、推进管理制度建设,打造专业化管理团队 |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引导教师精英化发展 |
四、拓宽资源获取途径,鼓励学生个性化成长 |
五、实现师生参与管理,健全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论高校教学管理的规范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管理规范化对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1 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可以保障教学质量,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
1.2 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可以提高管理效益 |
1.3 教学管理规范化可以推进全面质量管理 |
2 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需要采取的措施 |
2.1 树立科学、先进、规范的教学管理理念 |
2.2 完善教学管理机构的设置 |
2.3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规范对人和物的管理 |
2.4 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待遇、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 |
3 以规范为基础追求教学管理创新 |
四、现代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院系基层教务管理工作反思——基于教育目的转化视角[J]. 鲁龙华.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20(04)
- [2]基于精细化理念的中职教学质量管理研究[D]. 史迁. 扬州大学, 2020(04)
- [3]高校教学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构建研究[D]. 孙洪亮.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3)
- [4]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支援西藏高等教育政策及其实施研究[D]. 张王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5]CQ大学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规范化研究[D]. 明春宏. 重庆大学, 2018(09)
- [6]现代高校教学管理的特点及改进[J]. 赵爱华. 高教学刊, 2017(09)
- [7]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D]. 朱守信.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多校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J]. 蔡昌.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6(09)
- [9]MOOC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影响研究 ——以南京市某高校为例[D]. 潘露.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10]论高校教学管理的规范与创新[J]. 张超金,代俊红,张欣. 科技资讯, 20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