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动记者朝哪里机动(论文文献综述)
朱红鲜[1](2021)在《“老机动”,侠骨情!》文中研究说明第一次听说梁文悦,是2017年刚入职报社时。那时候作为新人,前辈们总会和我们讲,作为一个机动记者要干吗,要怎么干。印象中第一次提到梁文悦,讲的是他在雅安地震的采访经历,故事很长,我只记住了核心的一句话:"为了到达现场,走了十几个小时的山路。"那时候只是留下了一个初步印象,机动的"前辈"们,很拼!梁文悦来到机动部后,主要工作是协助部门主任,做好部门事务的管理。在我看来,他更像一个"大管家",因为事事亲为,事无巨细。安排值班、绩效考核、传达通知、沟通协调、策划选题、跟进报道、部门接待……基本所有与部门事务相关的事,都有他的身影。
梁文悦[2](2021)在《践行为民发声为民服务》文中研究表明人生如梦,让我们枕着月亮。南方是我的月亮。十年前,我走出大学校门,进入电视台做综艺节目。有限的收入勉强维系着扎根广州的愿望,但还是想做新闻。内心日益躁动时,看到南方日报社招聘视频记者的启事。毋庸赘言,我选择了南方日报,并且在这里挥洒了十年时光,人生中最青春、最澎湃、最黄金的岁月。更大的幸运是,我在南方日报社找到了一帮靠谱的人,一起做有意思的事——舆论监督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履行好"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就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要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宣传思想斗争一线。
梁文悦[3](2020)在《我的鹅毛笔和剑一样锋利》文中指出"我的鹅毛笔和剑一样锋利。"小说《莫斯科绅士》中的这句话,道出了我做记者的初心和追求。记不得、说不清为什么,从小就立志做记者,但父母不同意,觉得辛苦。然而,大学专业被调剂,我还是读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1年9月,毕业上班不到两个月,便离开电视台,来到南方日报,因为"想做新闻,做节目没意思"。从机动记者部到时政新闻部,再到珠三角新闻部。2019年,我重回机动记者部,这对于一名内心燃烧着浪漫精神的理想主义者而言,是无比幸福的。机动记者部2019年度业务总结的主题是"在场",于我也是如此:一年间,既在香港街头暴走,一边吃催泪弹一边采写发稿;也在北京首都大
孙国英[4](2018)在《找准问题 聚焦问题》文中研究指明问题导向,近几年已成为各级领导、各项工作纷纷强调的一种思维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对标问题找途径,可以使思考和行为更有针对性。体现到新闻报道中,就是从选题策划、报道点的选择,到采访提问方向、报道写作角度,都要在问题意识的指引下来思考和操作。树立问题导向,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问题既包括各种困难、矛盾冲
谢苗枫,孙国英[5](2018)在《“下沉”才能更好提升,“倾听”才能更好问政——“南方探针”探索党媒民生新闻的转型路径》文中提出在互联网深刻改变传播格局的今天,党报如何继续担当"排头兵",占领舆论制高点?"南方探针"着力连通"天线""地线",希望通过把主题宣传报道"落地"的方式,体现顶层与基层、党心与民心的同频共振。
梁建刚[6](2014)在《新闻生产与新闻专业主义实践初探 ——党报改革路径下《解放日报》的深度报道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自2000年起开辟常设性深度报道栏目的13年新闻实践为素材与基础,具体分析新闻专业主义在党报这一特殊场域中的渗透、融合、妥协与发展。多角度地考量,一线新闻记者的新闻生产实践对新闻理念的革新,包括对整体报纸理念革新的作用与价值,最终体现出新闻生产实践的独特影响与价值。新闻专业主义成为中国新闻界、新闻与传播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议题久矣,并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项有关专业要求的控制系统,与宣传控制、市场控制之间形成相互制约和平衡。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传媒业外在环境与业内结构不断调整,过去的“三角关系”是否已有所改变?本文从《解放日报》一栏目的13年发展历程入手,通过大量一手实地材料分析,详细记叙了在一线新闻生产中,新闻专业主义对记者、编辑层面的丰富渗透、融合,以及原有党报理念与新闻专业主义之间的矛盾、妥协与发展。我们惊讶地发现,即使在我国原有宣传体系中最为“坚硬”的党报系统,新闻专业主义也已逐渐寻找到独特的生存方式,开始不断发展。而一线党报新闻工作者,通过场域的转换,已开始相对自如地在两种控制系统中切换。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进一步在深度报道这一领域平台上的案例分析,我们已能逐渐看出原有的党报理论、新闻专业主义理论,在我国当下都已在相互妥协发展中,出现了异化与重构,开始显示出新的特点与生命力。在大量分析具体一线新闻生产实践的案例中,使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解放日报》近10多年来,在新闻理念与新闻实践中的纠葛发展。这也为时下在困境中的党报改革,提了一个醒:面对鲜活的一线实践,只有更加重视一线记者编辑的声音与改革创新,党报与诸多平面媒体,在面对新媒体冲击下的未来,才有可能寻找到改革的正确方向。
胡念飞,汤凯锋[7](2013)在《洪灾报道的“四度”操作与价值思考——“走转改”经验在南粤5月特大洪灾报道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与伤亡重大的地震报道不同,洪灾的一个特点就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内涝严重。虽然记者已尽快赶到现场,但很难见到惊心动魄的洪灾现场,所以媒体记者一般是来看看做一两天的报道就收兵,很难产生有影响力的洪灾报道。这是困扰突发新闻记者的现实命题。经历过后,记者又有怎样的收获,发现了哪些问题呢?
徐刚[8](2013)在《新闻执政理念的广东实践 ——以《南方日报》“企业注册磨难记”系列报道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媒介化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正日益成为政府重要的执政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媒体的社会资源、信息资源和受众资源,有利于政府提升执政能力,建立公众信任感,扩大各项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思想观念领风气之先,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人文环境,不仅催生了一批创新型媒体,也孕育了参政议政的公民意识,为政府加强新闻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形成了政府、媒体与公众良性互动的新闻执政模式。因此,考察广东地区新闻执政的实践和案例,不仅有利于梳理和总结已有的经验,而且对政府如何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本文立足当前政府加强新闻执政的现实必要性,系统梳理了新闻执政的社会功能,结合《南方日报》调查报道的具体实践,分析了党报通过舆论监督推动政府工作的理念和做法,并以《南方日报》“企业注册磨难记”系列报道的策划与操作为例,总结政府如何在具体工作中善用媒体资源,为推动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营造舆论环境,并最终实现政府政策落实,媒体监督有力和公众解决问题三方满意的传播效果。
窦锋昌[9](2013)在《报纸开放式新闻生产研究 ——以《广州日报》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新媒体的崛起,报业生态环境发生巨变。报纸信息传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市场压力不断传导到报纸的内容生产领域。世界范围内的报业纷纷启动基于新闻生产内容的改革,从消息来源到采访写作、再到版面编辑、直至新闻发布的生产全流程产生了巨大变化,希望重塑网络时代传统新闻业的操作常规。基于此背景,本文主要以广州日报为例探索网络时代报纸新闻生产方式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革,并建构网络时代报纸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研究的核心问题如下:网络时代,报纸新闻生产流程如何趋向开放式生产格局?开放式生产之下,新闻生产的四重逻辑如何发挥掣肘与互动作用?在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背景下,传统的新闻学理论又该做出怎样的调适?在理论框架上,文章采用新闻生产社会学理论,把重点放在当下报纸新闻生产全流程的剖析上,考察新闻生产过程与组织内外部社会控制因素之间的掣肘与互动关系。同时,由于本研究聚焦于编辑部这个独特空间,会引入编辑部职业场控制的核心概念。新闻工作常规是决定新闻报道面目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透视新媒体技术逻辑如何渗透到报纸新闻生产流程的集中体现。本文的首要任务是发现网络时代报纸新闻工作常规的嬗变。文章先对广州日报的时政新闻操作常规、编辑常规以及专业新闻生产的变化做一个厚重描述,这些涵盖了广州日报新闻生产的主要领域,随后又聚焦新媒体逻辑对新闻生产内容平台、组织架构产生的影响和需求。报纸在长期的实践中建立了一套稳固的话语体系——在缜密的生产规范指引下设置公众议程,影响舆论进程,并在相对封闭的精英式的新闻生产系统中,主导着新闻定义的大权,属于“闭合式新闻生产”,但进入网络时代以后,这一切都变了,这种变化“静悄悄但强有力”,一种全新的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正在形成中。在第六章中,笔者总结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特点和运作机制。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具有消息源开放化、多元化,新闻采写编社会协作化、网友多路径介入新闻文本,新闻效果开放化,报纸新闻传播半径也无限延伸等多重面相。开放式新闻生产打破了传统报纸“内部循环”、“以我为主”的生产模式,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传播路径、面相、特点。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比较了报纸新闻生产的传统模式与开放式生产模式的差异。同时,开放式新闻生产也有其固有缺陷,主要表现在四个维度,新闻的主观性增强、虚假新闻产生的可能性增大、独家新闻减少、宣传管制强化。与此同时,记者的身份认同感出现危机。这些缺陷和危机来自于新闻生产四重逻辑的相互牵引和制约,特别是其中的宣传逻辑所发挥的负向作用尤为值得重视,在全链条开放的新闻生产中,宣传逻辑成为了限制开放式生产的一个主要角色。要突破这些限制,需要报纸在公共利益的维护以及新闻专业主义建设方面有所作为。最后,论文试图在模式总结的基础之上关照传统新闻学理论与传统新闻业的基本问题,对于新闻的定义、新闻从业者角色定位、新闻专业主义问题进行深化研究。笔者认为在开放式新闻生产体系下,专业机构需要流程再造,重构体系内采编关系,还要囊括专业机构外部拥有庞大社会信息节点的网络体系。同时,新媒体语境下,报纸新闻生产所呈现的多元化主体、社会化流程、多样化形态,也拓展了传统新闻学的基本理论,甚至在如何对新闻进行再定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曾振求,陈世昌[10](2011)在《事件性报道主流化的三个关键词》文中研究说明新闻尖兵创新突破军营有尖兵班,警营有特警队,楚天都市报有机动部。肩负着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任务,主攻重大舆论监督报道。在楚天都市报的发展史上,机动部人写下了光荣而重大的篇章。随着楚天都市报主流化转型目标的提出,机动部以核心价值观、建设
二、机动记者朝哪里机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动记者朝哪里机动(论文提纲范文)
(1)“老机动”,侠骨情!(论文提纲范文)
先锋员 |
(2)践行为民发声为民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年度表现 |
年度代表作 |
年度代表作 |
年度代表作 |
年度代表作 |
(3)我的鹅毛笔和剑一样锋利(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年度小结 |
年度代表作 |
(4)找准问题 聚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热点问题报道必须找准关键矛盾和矛盾的关键点 |
二、主题宣传也要做到聚焦问题分析问题 |
(5)“下沉”才能更好提升,“倾听”才能更好问政——“南方探针”探索党媒民生新闻的转型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牢记使命坚持导向, 让党心民心同频共振 |
打造“水深火热”格局, 体现党媒民生情怀 |
建设性监督报道显威力, 秉持党媒责任理念 |
打好主流舆论“组合拳”, 让“新闻”更好看 |
(6)新闻生产与新闻专业主义实践初探 ——党报改革路径下《解放日报》的深度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核心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目的、意义 |
第一章 发展历程:矛盾中的进步 |
第一节 深度的初探 |
第二节 抢当天的“深度” |
第三节 由“热”转“冷” |
第四节 发展特点的实质与实践价值的分析 |
第五节 讨论 |
第二章 新闻专业主义与党报实践的相互渗透 |
第一节 强制的“认可” |
第二节 个人的“反抗” |
第三节 丰富的“渗透” |
第四节 讨论 |
第三章 深度报道在实践中的渐进改革 |
第一节 深度报道理念在实践中的妥协与异化 |
第二节 深度报道理念在实践中的重构与发展 |
第三节 典型案例 |
第四章 结语而非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洪灾报道的“四度”操作与价值思考——“走转改”经验在南粤5月特大洪灾报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速度:快速启动突发新闻应急机制, 尝试大规模协作 |
二、宽度:前方记者驻扎灾区, 拉长“黄金报道时间”, 广泛挖掘、全面呈现灾情“内伤” |
三、厚度:嵌入“调查模式”, 提升舆论监督的锐度, 推动抗灾救灾工作大局 |
四、高度:“突发—调查—通讯—参考报道”多维度突发新闻报道模式有力践行了“高度决定影响力”的理念 |
(8)新闻执政理念的广东实践 ——以《南方日报》“企业注册磨难记”系列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提升政府新闻执政能力的现实必要性 |
2.1 新闻执政能力建设有助于政府转变执政理念 |
2.2 新闻执政能力建设有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 |
2.3 新闻执政能力建设有助于公众的政治参与 |
2.4 新闻执政能力建设有助于媒体资源的开发利用 |
3.新闻执政的社会功能 |
3.1 发布政府信息缓解执政压力 |
3.2 引导社会舆论维护政府形象 |
3.3 监督执政行为推动政策执行 |
4.《南方日报》新闻执政的实践探索 |
4.1 《南方日报》调查报道概况 |
4.2 《南方日报》调查报道的题材特色 |
4.3 《南方日报》新闻执政的理念与报道方法 |
5. “企业注册磨难记”系列报道分析 |
5.1 选题依据:政府和社会“两头”满意 |
5.2 操作流程:“三步走”问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5.3 操作方法 |
5.4 报道效果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报纸开放式新闻生产研究 ——以《广州日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媒体用户快速增长 |
1.1.2 网络媒介进入Web 2.0阶段 |
1.1.3 报纸新闻生产发生变革 |
1.2 核心问题 |
1.2.1 个案选择缘由 |
1.2.2 研究的主要问题 |
1.3 文献综述 |
1.3.1 新旧媒体融合研究 |
1.3.2 报纸新闻生产研究 |
1.3.3 新闻生产方式变革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新闻生产社会学理论 |
1.4.2 “深度访谈”法 |
1.4.3 参与式观察法 |
1.5 理论突破:“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构建 |
1.5.1 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提出 |
1.5.2 新模式研究的理论价值 |
1.5.3 研究计划 |
2 发现常规:时政新闻生产从“闭合”到“开放” |
2.1 跑线记者:网络时代的工作常规 |
2.1.1 新闻线索获取方式的开放化 |
2.1.2 新闻采访方式的“开放化” |
2.1.3 新闻写作方式的“开放化” |
2.2 报料记者:记者工作常规嬗变研究 |
2.2.1 新闻线索来源推倒“专业围墙” |
2.2.2 网络报料下的选题呈现新特点 |
2.2.3 网络报料提供“价值性参考” |
2.2.4 三个维度透视报料新闻文本 |
2.3 网闻记者:新闻生产过程梳理 |
2.3.1 网闻版的消息来源分析 |
2.3.2 网闻选题确定的基本原则 |
2.3.3 网闻采访中的便利与陷阱 |
2.3.4 网闻写作要警惕新型“大词” |
小结:网络新闻生产的常规变化 |
2.4 深度记者:新的困境与出路 |
2.4.1 网络为深度报道提供无限可能性 |
2.4.2 新局面下深度报道的三重困境 |
2.4.3 网络情境下深度报道突围路径 |
2.5 评论生产:新情境下的流程开放 |
2.5.1 新情境下的广日评论操作 |
2.5.2 报纸新闻生产中“观点纸”抬头 |
2.5.3 网络拉近评论员与新闻现场的距离 |
2.5.4 评论生产寻求两舆论场的平衡 |
小结:网络时代评论生产的新趋势 |
3 编辑与版面:重塑网络时代的编辑常规 |
3.1 报纸新生态与编辑新思路:从厚报到优报 |
3.1.1 优报的“两重坐标系” |
3.1.2 优报的形式与内容 |
3.1.3 优报对网络语言的取舍标度 |
3.2 网络时代报纸版面的简洁化趋向 |
3.2.1 版面形式服务于新闻内容生产 |
3.2.2 克制“版面创作冲动” |
3.2.3 “报纸是用来阅读,而不是观看的 |
3.3 “浅阅读+专题”,两种编辑原则的协调 |
3.3.1 “浅阅读+专题”的含义 |
3.3.2 艺术化生产方式的平静回归 |
3.3.3 报纸开张小型化或者瘦型化 |
3.4 报纸新闻编排借鉴网络设计元素 |
3.4.1 “导读与索引”引领新时代报纸“变脸” |
3.4.2 借鉴网络新闻编排的特点 |
3.4.3 “导读与索引”版的操作原则 |
3.5 “第一纸”与“身边纸”的理念与实践 |
3.5.1 新媒体冲击与“第一纸”诞生 |
3.5.2 “身边新闻纸”的本地化理念 |
4 专业新闻:由平面到平台的嬗变 |
4.1 网络时代的专版新闻生产 |
4.1.1 分众化传播与专版的定位 |
4.1.2 从平面到平台,从专版到周刊 |
4.1.3 专业定位:行业的观察家,消费的金手指 |
4.1.4 直接挑战网络的二维码尝试 |
4.2 网络时代的娱乐新闻生产 |
4.2.1 网络时代与娱乐新闻生产的嬗变 |
4.2.2 娱乐新闻的编辑思路调整 |
4.2.3 新媒体业态与娱乐新闻走向 |
小结:报纸专业新闻向杂志化转型 |
5 机构重组与平台搭建:开放式新闻生产的运转框架 |
5.1 国外报纸编辑部改造的一般共性 |
5.1.1 编辑部重心向数字媒体平台靠拢 |
5.1.2 七天24小时全天候的新闻操作机制 |
5.1.3 新闻与技术的融合渗透于编辑部每个角落 |
5.1.4 编辑部改造以数字化媒体为战略重点 |
5.2 国内报纸在编辑部改造方面的三种模式 |
5.2.1 小型通讯社模式的“全媒体采编系统” |
5.2.2 一报一网,一个编辑部两个发布终端 |
5.2.3 结对运行,跨媒体联动,打破介质界限 |
5.3 搭建多重数字化发布平台 |
5.3.1 官方微博与官方网站 |
5.3.2 报纸与网站的互动与互导 |
5.3.3 新闻生产需更多数字化平台 |
5.3.4 地铁报与社区报,报纸对抗网络的分众平台 |
6 模式再造: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建构 |
6.1 技术逻辑视角下的新闻生产模式切换 |
6.1.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发展 |
6.1.2 新模式形成的一般过程 |
6.1.3 两种新闻生产模式 |
6.2 开放式新闻生产的传播路径 |
6.2.1 线索来源丰富,网络线索引发新闻事件 |
6.2.2 传统媒体与网络互动,推动议程设置 |
6.2.3 网络热点事件呈现出全新传播特点 |
6.3 开放式新闻生产的六个面相 |
6.3.1 新闻线索来源的“开放化” |
6.3.2 新闻采访的“开放化” |
6.3.3 新闻事件演变的“开放化” |
6.3.4 新闻写作的“开放化” |
6.3.5 新闻传播效果的“开放化” |
6.3.6 新闻发布平台的“开放化” |
7 “结构性制约”:新闻四重逻辑下的开放式新闻生产 |
7.1 开放式新闻生产的四个缺陷 |
7.1.1 新闻的主观性和个人性显现 |
7.1.2 虚假新闻产生的可能性增加 |
7.1.3 独家新闻减少,新闻渐趋同质化 |
7.1.4 制度性控制加强,舆论空间缩窄 |
7.2 报业危机与记者身份认同危机 |
7.2.1 中国报业危机:四个特殊因素的制约 |
7.2.2 职业焦虑:生存压力与本领焦虑 |
7.2.3 “阉割”话语:监管收紧记者心理压抑 |
7.2.4 “为谁说话”:党报记者身份认同危机 |
7.3 新闻四重逻辑视角下的模式之困 |
7.3.1 新闻生产“四重逻辑”分析 |
7.3.2 “四重逻辑”共同制约新闻生产开放体系 |
7.3.3 开放式生产与新闻职业场控制 |
8 开放式新闻生产的突围路径 |
8.1 开放式生产与公共利益的维护 |
8.1.1 公共利益是新闻业不可退守的底线 |
8.1.2 开放式生产模式对于公共利益的维护 |
8.2 新情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再塑 |
8.2.1 网络环境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 |
8.2.2 新媒体为专业新闻生产提供新平台 |
8.2.3 媒体记者的生存之道在于专业素养 |
8.3 全环节改造新闻生产流程 |
8.3.1 构建全新的新闻源监控网络 |
8.3.2 记者要做信息的结点而非终端采集者 |
8.3.3 专业采编重心转向求证和调查 |
8.3.4 倾注全力强化本地新闻报道 |
8.3.5 生产有品质有品牌的新闻 |
9 结语:开放式新闻生产下的新闻学理论 |
9.1 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理论价值 |
9.1.1 五种主要模式的概括 |
9.1.2 五种模式的同与不同 |
9.1.3 开放式新闻生产模式的解释力 |
9.2 新闻再定义 |
9.2.1 新闻内置话语权的均衡化 |
9.2.2 新闻内含传受关系节点化 |
9.2.3 新闻定义表达内涵延展 |
9.3 留待思考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四、机动记者朝哪里机动(论文参考文献)
- [1]“老机动”,侠骨情![J]. 朱红鲜. 南方传媒研究, 2021(01)
- [2]践行为民发声为民服务[J]. 梁文悦. 南方传媒研究, 2021(01)
- [3]我的鹅毛笔和剑一样锋利[J]. 梁文悦. 南方传媒研究, 2020(02)
- [4]找准问题 聚焦问题[J]. 孙国英. 南方传媒研究, 2018(04)
- [5]“下沉”才能更好提升,“倾听”才能更好问政——“南方探针”探索党媒民生新闻的转型路径[J]. 谢苗枫,孙国英. 新闻战线, 2018(15)
- [6]新闻生产与新闻专业主义实践初探 ——党报改革路径下《解放日报》的深度报道研究[D]. 梁建刚. 复旦大学, 2014(04)
- [7]洪灾报道的“四度”操作与价值思考——“走转改”经验在南粤5月特大洪灾报道中的应用[J]. 胡念飞,汤凯锋. 中国记者, 2013(08)
- [8]新闻执政理念的广东实践 ——以《南方日报》“企业注册磨难记”系列报道为例[D]. 徐刚. 暨南大学, 2013(04)
- [9]报纸开放式新闻生产研究 ——以《广州日报》为例[D]. 窦锋昌. 武汉大学, 2013(06)
- [10]事件性报道主流化的三个关键词[J]. 曾振求,陈世昌. 新闻前哨,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