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束辐射诱变及克隆选择培育好好芭抗寒无性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凯[1](2012)在《拟南芥CBF1基因转化香蕉及其抗寒性研究》文中认为香蕉(Musa SPP.)是重要的热带水果之一,也是世界上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在我国华南地区,种植香蕉已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热区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香蕉对低温非常敏感,周期性的寒害给我国香蕉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培育抗寒品种是解决香蕉寒害的重要途径。香蕉的主栽品种大多为三倍体,难以通过传统育种方式培育抗寒品种,而转基因技术为培育抗寒品种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拟南芥CBF1是COR(cold regulated)冷应答基因的转录激活因子,其发现为基因工程改良植物抗逆性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该类转录因子能与下游COR基因启动子上的核心元件CRT/DRE特异结合,促进下游一系列基因的表达,激活植物体内的多种耐逆性机制,从而提高转基因植株耐低温、干早和高盐等非生物胁迫的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很多学者进行了拟南芥CBF1(AtCBF1)基因转化各种植物的研究,并取得了理想的抗寒效果。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由花椰菜花叶病毒35S启动子启动的AtCBF1基因到东莞大蕉(Musa spp.ABB group)和夫人指蕉(Musa spp.AA group)的胚性悬浮细胞(ECS)中,经体细胞再生途径,成功获得转基因植株。并对转基因植株的抗寒性进行了检测。构建了转基因大蕉的SSH-cDNA文库,以筛选与抗寒性相关的内源基因。这些研究结果对香蕉的抗寒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AtCBFl基因cDNA全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从野生型拟南芥中扩增出目的基因的全序列,经比对与CBF1基因(NM118681)的同源性为100%。利用质粒PBI121及pCAMBIA1301构建其植物表达载体p1301-CBF1并转化农杆菌菌株EHA105,制备工程菌以转化香蕉。2.以大蕉(Musa spp.ABB group)和夫人指蕉(Musa spp.AA group)的未成熟雄花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和胚性愈伤组织,对胚性愈伤组织进行液体培养成功地诱导出了这两个品种的ECSs。然后,建立了ECSs途径的再生体系。3.利用农杆菌EHA105介导大蕉(Musa spp.ABB group)和夫人指蕉(Musa spp.AA group)的ECSs,侵染和共培养之后,在含有5mg/L潮霉素(Hyg)和400mg/L头孢菌素(Cef)的MS培养基中进行体胚筛选和萌发。萌发的抗性胚生根后,获得的抗性植株。4.经GUS组织化学染色和PCR扩增检测,获得了大蕉6个转基因株系,共53株,10个株系的转基因夫人指蕉,共102株,证明了AtCBF1基因已整合至香蕉的基因组内。形态学观察发现,转基因大蕉和夫人指蕉植株均表现出矮化、叶片增厚及叶色深绿等表型。5.利用RT-PCR和qRT-PCR对外源基因AtCBF1的表达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验证了AtCBF1基因在转基因大蕉和夫人指蕉中均获得了表达,同时qRT-PCR的结果表明,AtCBF1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各转基因株系中存在差异。6.在7℃低温下处理5天,对2个转基因大蕉株系(T1和T3)和2个转基因夫人指蕉株系(L1和L4)进行抗寒性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大蕉和夫人指蕉的离子渗漏率、丙二醛(MDA)含量均要低于对照植株;而转基因大蕉的SOD活性高于对照植株,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在转基因大蕉和夫人指蕉中均高于对照植株。7.各20株转基因大蕉和夫人指蕉置于4℃低温分别处理5天和3天后,观察其冷害症状。转基因大蕉没有出现冷害症状,而对照已出现了萎焉脱水症状,但均没有发现冷害致死现象。转基因夫人指蕉低温处理后叶片稍微卷曲,但没有表现出冷害症状,而对照植株出现严重脱水,25℃恢复生长3天后,高达90%对照植株死亡,而转基因植株无死亡的现象。这些结果直观显示,过量表达AtCBF1基因的转基因大蕉和夫人指蕉的抗寒性均获得了提高。8.本研究构建了转基因大蕉的SSH-cDNA文库,从文库中筛选到了Clp基因和乌头酸水合酶基因,这两个基因均与抗逆性有关。利用qRT-PCR对Clp基因的表达进行验证发现,Clp基因在转基因植株内表现上调。因此推测,AtCBF1蛋白可能调控了内源基因Clp和乌头酸水合酶基因等的表达,提高了转基因植株的抗寒性,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白瑞雪,张根发[2](2009)在《好好芭水通道蛋白ScPIP1的功能验证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转ScPIP1基因烟草植株进行研究以检测ScPIP1的功能及转基因植株的抗逆能力。方法使用PEG-4000对材料进行人工模拟干旱胁迫;使用NaC l对材料进行盐胁迫;使用显微镜对材料叶片气孔形态及指标进行测定。材料的萌发及生长指标使用标尺测量。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t2的气孔密度是WT和Pt5的2倍,气孔开度则是WT大于Pt5,Pt5大于Pt2。在不同浓度PEG-4000和NaC l胁迫条件下,Pt2转基因植株的萌发率均大于WT和Pt5。且在胁迫下生长过程中,Pt2的根长与株高均大于WT和Pt5。结论ScPIP1参与了植物对非生物逆境的应答,并且Pt2是有较高抗逆能力的转基因系。
高丽慧[3](2009)在《12个禾本科牧草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采用田间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12个禾本科牧草材料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并对12个牧草材料的耐寒性进行评价。田间试验在秋冬季自然低温下进行;室内模拟试验,设3个温度梯度(0℃、-5℃、-10℃)和3个时间梯度(12h、24h、36h)交叉进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12个禾本科牧草材料耐寒性生理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12个禾本科牧草的叶绿素含量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而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基本上呈上升趋势。2 12个禾本科牧草材料耐寒性田间和室内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因此认为室内模拟实验可以代替田间耐寒性评价,室内模拟试验的灵敏度较田间试验的高。3综合分析得出12个牧草材料耐寒性强弱为:耐寒性最强的是偃麦草属的3种牧草,中间偃麦草、毛偃麦草和偃麦草;耐寒性较强的是来自美国的薄冰草属(偃麦草属)的3种牧草,长穗偃麦草(埃克)、中间偃麦草(克拉克)和长穗偃麦草(焦斯);耐寒性较差的是内蒙古的4种牧草蒙古冰草、新麦草、羊草和无芒雀麦;耐寒性最低的是大赖草和老芒麦。
武林,高飞,王纯,张根发[4](2007)在《特种油料作物“沙漠克星”——好好芭生物学及其研究进展概述》文中认为对近年崛起的被誉为"沙漠克星"的特种油料作物好好芭(Simmondsia chinensis(Link)Schneider)的生物学特性、引种栽培、微繁殖技术及抗寒驯化研究进行了系统介绍;综述了好好芭油合成相关基因、抗盐、抗旱等资源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好好芭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黄海涛,王丹,周丽娟,李卫锋,宋恒[5](2007)在《电子束和赤霉素复合处理一串红干种子对M1代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认为一串红干种子经电子束辐照处理后,以赤霉素进行复合处理。对处理后的一串红种子的发芽率、成活率、盛花期的株高、花轴长、单轴花朵数、花粉生活力、叶绿素含量以及叶解剖结构等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一串红的电子束处理半致死剂量在55 Gy左右,85 Gy为电子束处理一串红的致死剂量,电子束与赤霉素复合处理明显减轻了植株的损伤,25 mg/L的赤霉素为最适宜处理浓度。
彭筱娜[6](2007)在《观赏凤梨离体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优化与抗寒突变体的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观赏凤梨因其株形独特,花型丰富艳丽,观叶观花俱佳,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但传统的分株繁殖方法和热带生长习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观赏凤梨的生长分布区域和发展。通过离体快繁的方式可以克服其传统繁殖方法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如繁殖率低,生长速度慢,易受季节限制。国内学者对观赏凤梨一些品种的离体培养也进行了研究,但研究结论还不太完善,或仅仅局限在实验室研究,某些技术在大规模应用上还有待改进和优化。在提高观赏凤梨抗寒性和筛选抗寒性强的观赏凤梨品种方面却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对观赏凤梨离体培养过程中外植体、基本培养基、激素种类与配比、碳源、光照、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选择,获得了优化的观赏凤梨离体快繁技术体系,缩短了培养时间;通过对移栽环节中基质选择、炼苗时间、移栽前消毒处理等关键技术的摸索,提高了移栽成活率,加快了种苗的生长速度和质量。在已经建立的观赏凤梨再生体系基础上,通过对离体培养的试管苗进行EMS诱变处理,以HYP为突变体选择压,筛选出抗寒突变体植株,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抗性检测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观赏凤梨离体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优化减少培养基中的无机大量特别是氨态氮,控制2,4-D的浓度,并结合初始培养阶段7d的暗培养,有助于减轻褐化现象;在培养基中添加200mg/L的抗坏血酸作为防褐化剂,则能有效的防止外植体褐化现象,并且不影响外植体的生长。在观赏凤梨的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过程中,2,4-D配合适量的NAA使用,有利于出愈率的提高,愈伤组织的质量较好。以萌发新苗的叶片基部为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达85%。采用蔗糖或葡萄糖作为碳源,对诱导和分化的影响不大,可采用成本较低的市售白糖。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以MS+2,4-D 4mg/L+NAA 1(或2)mg/L+蔗糖30g/L为好。愈伤组织分化阶段,基本培养基对分化影响不大,可采用成本较低的1/2MS培养基。高浓度的BA配合低浓度的NAA和IAA使用,愈伤组织的分化率达到90.6%。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以1/2MS+BA4mg/L+NAA 1mg/L+IAA 1mg/L+蔗糖30g/L为好。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所需时间大大缩短,只需40—50天左右。在直接诱导不定芽的过程中,可选择1/2MS作为基本培养基以节省大规模生产的成本。碳源以蔗糖的诱导效果较好,不定芽的诱导率达85%。直接诱导不定芽以1/2MS+BA 4mg/L+NAA 1mg/L+IAA 1mg/L+蔗糖30g/L为好,不定芽发生快且多。在增殖继代过程中,MS与1/2MS培养基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BA与NAA的最佳浓度为2mg/L与0.5mg/L,试管苗不仅增殖速度快,生长速度也较快。光照强度5000Lx和2500Lx对试管苗的增殖也具有极显着差异。试管苗的增殖继代培养基以MS+BA 2mg/L+NAA 0.5mg/L+蔗糖30g/L为好,平均增殖系数达到5.5。在生根培养过程中,MS比1/2MS培养基的生根效果好,NAA的生根效果好于IBA,不仅根发生得更早,而且更多。较低的蔗糖浓度即能很好的诱导生根。生根培养基以MS+NAA 0.2mg/L+蔗糖20g/L为好,培养30d,生根率达到100%。2.观赏凤梨试管苗移栽技术的研究试管苗移栽前进行5天左右的炼苗有助于提高移栽苗的成活率;采用0.1%的多菌灵溶液对小苗进行消毒,可以有效防止移栽后小苗染病,成活率达100%。移栽时选择带3条或3条以上根的试管苗,其无论是成活率还是生长情况均优于其他小苗。通过对移栽基质的比较,采用水苔或椰糠:河沙(1:1)的混合基质,其对移栽后小苗的生长,包括株高、叶片数、根条数各方面都有更好的生长促进作用。普通日光灯和植物生长灯作为光源并没有明显的差异。3.通过化学诱变筛选观赏凤梨抗寒突变体的初步研究本部分研究选择耐寒性相对较好的粉叶珊瑚凤梨无菌试管苗作为诱变材料。试管苗继代时间,EMS处理浓度和时间对诱变后存活率和不定芽的分化率均有明显的影响。选择继代时间为20天左右的试管苗进行诱变较为理想;EMS诱变浓度为0.5%,EMS处理时间为6h,能获得相当于半致死剂量的选择效应。诱变后材料筛选抗HYP突变体采用逐步提高筛选剂浓度的方法,降低筛选剂HYP对丛生芽的伤害作用。HYP浓度8mmol/L为选择的致死剂量。将筛选存活的丛生芽接入含有相同浓度的HYP选择培养基上进行再次选择后,转到不含筛选剂的普通培养基中进行继代培养,得到抗性突变体植株。选择后的再选择,可避免嵌合体的存在。对突变体材料进行初步的抗性检测:其叶片内游离脯氨酸的平均含量是对照组的1.74倍,达到了提高耐羟脯氨酸能力的目的。而叶片的电导率测试表明,该抗性突变体在低温时表现出明显高于对照的抗寒力,其伤害率远低于对照组。在形态上主要体现在生长速度比正常植株慢、叶片较宽较厚。目前运用化学诱变剂提高观赏凤梨的抗逆性研究还未见报道,本部分研究对观赏凤梨抗寒性诱变育种的技术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摸索,作为开创性工作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周生闯[7](2007)在《好好芭茎尖体外繁殖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好好芭(Jojoba,Simmandsia chinensis(Link)Schndider)是当今世界迅速崛起的特质油料作物。好好芭由于其种子中所含的特种植物油而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其干种子的出油率达50-60%,抗氧化能力极强,具有高粘度系数,高闪点和燃点,高稳定性和高冰点以及高绝缘性等特点,是目前唯一可代替鲸油的特种植物油,主要用于润滑剂、粘合剂、食品、电气绝缘、化学工业、药品、阻燃剂、以及化妆品等行业。好好芭的根系发达,抗旱、抗盐碱等抗逆性强,是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但其在我国的引种存在不耐涝和不耐低温等问题。目前,对好好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其组织培养的研究则较少涉及,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如愈伤组织诱导不稳定、诱导率不高,尚没有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使其实现比较稳定的茎芽分化,以及移栽成活率不高等问题,成为好好芭实现遗传转化、建立再生体系的一个瓶颈问题。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好好芭茎尖体外繁殖的研究,为培育新物种、实现遗传转化建立再生体系创造条件。本论文以好好芭继代苗和外植体为材料,研究了好好芭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分化,以及生根移栽等,获得以下结论:1、以MS为基本培养基对好好芭无菌继代苗进行愈伤组织诱导,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0.5mg/L6-BA+2.5μg/LIAA(6-BA/IAA=200:1),愈伤组织诱导率达100%。2、MS+1.0mg/L6-BA+1.0mg/LIAA培养基比较适合好好芭愈伤组织的继代扩增培养。3、采用一步生根法,使用改良1/2MS+1.5mg/LIBA+3.0mg/LNAA+0.5mg/LIAA培养基,诱导具4枚叶片的好好芭无菌继代苗茎尖(长度约为3cm)生根,生根率达82.5%。4、对于好好芭无菌继代苗茎尖诱导生根来说,采用一步生根法,选用改良1/2MS+1.5mg/LIBA+3.0mg/LNAA+0.5mg/LIAA培养基,增加茎尖长度,可以提高生根效率和生根数量。5、好好芭无菌继代苗茎尖诱导生根过程是先在茎基部诱导出愈伤组织,而后愈伤组织很快分化出根。6、适当提高生根培养基中IAA的浓度,可以缩短好好芭无菌继代苗的生根时间。7、初步移栽结果显示,移栽基质、灌溉用液成分及用量多少皆是影响好好芭移栽苗成活率的重要因素。本试验以MS为培养基,选择了不同的6-BA/IAA配比,对好好芭愈伤组织的诱导进行了研究,并获得6-BA/IAA的比值为200:1条件下使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了100%的结果,解决了好好芭无菌继代苗愈伤组织的诱导问题。在已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生根培养基成分进行了部分修改,使好好芭无菌继代苗根诱导率达到了82.5%。上述研究结果为好好芭的遗传转化、快速繁殖体系建立等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于其他木本植物的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张博,张桂芳,张根发[8](2006)在《特种资源植物好好芭潜在药用价值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好好芭是近年来国际上新兴的特种油料作物。好好芭种子中富含品质优良的好好芭液体蜡(JLW),其分子结构独特,用途广泛,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希蒙得木素(Simmondsin)是存在于好好芭中的一种多糖类物质,目前普遍认为它对动物的食物摄入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介绍了好好芭液体蜡抗炎作用及希蒙得木素摄食量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分析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科研及市场前景进行了展望。
耿红卫,普丽,李振龙,梁前进,孙占显,尚君晟,周宜君,张根发[9](2006)在《沙漠油料作物好好芭的物候学研究》文中提出好好芭(jojoba)是当今世界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特殊油料作物,栽培仅有20多年的历史.由于好好芭物候学研究的欠缺,在我国大面积引种好好芭存在许多尚需解决的问题.19972001年间,在北京和河南南阳地区试种好好芭,在北京地区利用温室种植好好芭获得成功,2000年开始座果.本研究调查了这两地水质、土壤、气候等物候条件,比较了两地的差异.结果表明:温度是好好芭引种的决定因素,并初步明确了好好芭生长的气候条件,为今后引种奠定了良好基础.
白瑞雪,孙立洁,耿红卫,周宜君,张根发[10](2005)在《干旱及冻害胁迫下好好芭抗旱和耐寒性的测定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不同模拟干旱和模拟冻害条件,以不同处理时间长度处理好好芭叶片或试管苗,分别测定其失水率和电导率。结果表明PEG模拟干旱条件下的失水率和人工模拟冻害条件下的电导率作为检测指标可以快速、客观、有效地反映好好芭生活状态。
二、电子束辐射诱变及克隆选择培育好好芭抗寒无性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束辐射诱变及克隆选择培育好好芭抗寒无性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拟南芥CBF1基因转化香蕉及其抗寒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的抗寒研究进展 |
1.1 植物低温伤害的机制 |
1.1.1 植物低温伤害的类型 |
1.1.2 低温引起植物损伤的主要原因 |
1.2 植物的抗寒生理生化研究 |
1.2.1 低温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2 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
1.2.3 对原生质流动性的影响 |
1.2.4 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1.2.5 对内源激素的影响 |
1.3 植物抗寒分子机理研究 |
1.3.1 低温感应器 |
1.3.2 植物的冷信号传导器 |
1.3.3 转录的级联反应 |
1.3.4 低温信号在抗寒和冷敏植物中的比较 |
1.3.5 低温胁迫与其他非生物胁迫的交叉 |
1.4 植物抗寒育种研究 |
1.4.1 杂交育种 |
1.4.2 诱变育种 |
1.4.3 分子育种 |
2 香蕉的转基因研究进展 |
2.1 受体材料的选择 |
2.2 转基因方法 |
2.2.1 粒子轰击法 |
2.2.2 农杆菌介导法 |
2.2.3 电击法 |
2.2.4 其他改进的方法 |
2.3 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
3 拟南芥CBF家族与植物抗冷冻性 |
3.1 拟南芥CBF基因家族 |
3.1.1 CBF基因的克隆 |
3.1.2 CBF基因的结构特征 |
3.1.3 CBF转录因子的表达调控特性 |
3.1.4 CBF基因抗逆作用机制 |
3.2 CBF转基因研究 |
3.2.1 粮食作物 |
3.2.2 经济作物和林木 |
3.2.3 园艺植物 |
3.2.4 草类植物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夫人指蕉和大蕉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及其植株再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 |
1.2.2 愈伤组织的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选择和继代培养 |
1.2.3 胚性悬浮诱导 |
1.2.4 体细胞胚的诱导和成熟 |
1.2.5 胚的萌发及生根 |
1.2.6 培养条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胚性悬浮细胞的获得 |
2.2 胚性悬浮细胞途径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拟南芥CBF1基因对香蕉的转化 |
第一节 拟南芥CBF1基因对大蕉的转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主要培养基配方 |
1.3 ATCBF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1.3.1 ATCBF1基因的克隆 |
1.3.2 植物表达载体P1301-CBF1的构建 |
1.3.3 P1301-CBF1质粒转化农杆菌 |
1.4 ATCBF1基因对大蕉的转化 |
1.4.1 侵染和共培养 |
1.4.2 抗性胚的筛选 |
1.4.3 抗性胚萌发与植株再生 |
1.5 转基因植株的验证 |
1.5.1 GUS染色鉴定 |
1.5.2 PCR鉴定 |
1.5.3 RT-PCR鉴定 |
1.5.4 QRT-PCR鉴定 |
1.6 转基因植株的形态特征观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A7CBF1基因的克隆 |
2.2 ATCBF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2.3 转ATCBF1基因大蕉植株的获得及GUS染色鉴定 |
2.5 外源基因ATCBF1的表达分析 |
2.5.1 RT-PCR的检测结果 |
2.5.2 QRT-PCR的检测结果 |
2.6 转基因大蕉的形态观测 |
3 讨论 |
第二节 拟南芥CBF1基因对夫人指蕉的转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ATCBF1基因的克隆及其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 转基因植株的转化、筛选、再生和GUS染色 |
2.3 PCR检测 |
2.4 ATCBF1基因的表达分析 |
2.4.1 RT-PCR检测 |
2.4.2 定量RT-PCR检测 |
2.5 转基因植株的形态观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转ATCBF1基因香蕉的抗寒性检测 |
第一节 转基因大蕉的抗寒性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低温处理方法 |
1.3 抗寒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1.3.1 离子渗漏率的测定 |
1.3.2 丙二醛(MDA)的测定 |
1.3.3 SOD酶活性测定 |
1.3.4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1.3.5 可溶性糖的测定 |
1.3.6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离子渗漏率的测定 |
2.2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2.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总活性测定 |
2.4 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 |
2.5 可容性多糖测定 |
2.6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
2.7 转基因大蕉植株的抗冷性检测 |
3 讨论 |
第二节 转基因夫人指蕉的抗寒性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低温处理方法 |
1.3 抗寒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离子渗漏率的测定 |
2.2 MDA的测定 |
2.3 游离脯氨酸的测定 |
2.4 可溶性糖的测定 |
2.5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
2.6 转基因夫人指蕉的抗冷性检测 |
3 小结 |
第五章 转ATCBF1基因大蕉抗寒基因的克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总RNA抽提 |
1.3 抑制性差减杂交 |
1.3.1 第一链cDNA的合成 |
1.3.2 双链cDNA(DS cDNA)的合成 |
1.3.3 Ds cDNA RSAⅠ酶消化 |
1.3.4 RASⅠ酶切产物的纯化 |
1.3.5 接头连接 |
1.3.6 消减杂交 |
1.3.7 PCR扩增 |
1.3.8 PCR产物纯化 |
1.3.9 克隆转化 |
1.3.10 阳性克隆测序 |
1.3.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1.3.12 基因的表达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总RNA的提取 |
2.2 Ds DNA的纯化 |
2.3 Ds cDNA合成及其RSAⅠ酶切消化 |
2.4 抑制性PCR扩增结果 |
2.5 阳性克隆的检测 |
2.6 序列对比结果 |
2.7 CLP基因的表达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下一步工作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12个禾本科牧草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植物耐寒特性的研究 |
1.2 植物耐寒性的生理生化基础的研究 |
1.2.1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1.2.2 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1.2.3 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
1.2.4 叶绿素的变化 |
1.2.5 质膜透性的变化 |
1.2.6 丙二醛(MDA)的变化 |
1.3 植物耐寒育种的研究 |
1.3.1 杂交育种 |
1.3.2 理化因子诱变 |
1.4 坏境对植物耐寒性的影响 |
1.5 提高植物耐寒性生产技术的研究 |
1.5.1 外施外源物质 |
1.5.2 耐寒锻炼 |
1.5.3 施肥 |
1.6 本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研究方法 |
2.2.1 自然低温胁迫12 个牧草材料田间耐寒性研究方法 |
2.2.2 人工模拟低温胁迫12 个牧草材料耐寒性研究方法 |
2.2.3 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2.2.4 试验评价和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自然低温胁迫12 个牧草材料叶片耐寒性田间试验结果 |
3.1.1 叶片电导率的变化 |
3.1.2 叶片POD 的变化 |
3.1.3 叶片脯氨酸的变化 |
3.1.4 叶片可溶性糖的变化 |
3.1.5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3.2 室内人工模拟试验低温胁迫下12 个牧草材料耐寒性测定结果 |
3.2.1 低温胁迫对叶片细胞膜伤害率的影响 |
3.2.2 低温胁迫对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
3.2.3 低温胁迫对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2.4 低温胁迫对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5 低温胁迫对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3.3 牧草耐寒性聚类分析 |
3.3.1 田间试验自然低温胁迫下12 个牧草材料耐寒性聚类分析结果 |
3.3.2 室内模拟试验低温胁迫下12 个牧草材料耐寒性聚类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低温胁迫对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 |
4.2 低温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3 低温胁迫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4 低温胁迫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5 低温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6 低温胁迫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4.7 田间试验耐寒性与室内模拟耐寒性试验的综合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特种油料作物“沙漠克星”——好好芭生物学及其研究进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好好芭概述 |
1.1 好好芭的生物学特征 |
1.2 好好芭油 |
2 好好芭的引种栽培 |
3 好好芭的微繁殖技术 |
4 好好芭的抗寒驯化研究进展 |
5 好好芭特异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
5.1 好好芭油合成相关基因 |
5.2 抗逆相关基因 |
6 展望 |
(5)电子束和赤霉素复合处理一串红干种子对M1代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电子束处理 |
1.3 赤霉素处理 |
1.4 播种与管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电子束处理对种子发芽率和成活率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对一串红盛花期株高、花轴长、花朵数、花粉活力的影响 |
2.3 一串红叶片相关性状的测定 |
3 讨论与小结 |
3.1 一串红经电子束辐射处理后, 发芽率和成活率均显着低于对照。 |
3.2 植物受辐射后对机体造成生理损伤, 发芽延迟、代谢紊乱或减弱、植株生长缓慢等。 |
(6)观赏凤梨离体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优化与抗寒突变体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观赏凤梨离体培养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题 |
1.1 观赏凤梨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
1.2 存在的问题 |
2 观赏凤梨试管苗的移栽及管理研究进展 |
2.1 试管苗移栽前的处理 |
2.2 基质的选择 |
2.3 温度要求 |
2.4 湿度要求 |
2.5 光照要求 |
2.6 营养要求 |
3 观赏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研究概况 |
3.1 观赏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目标 |
3.2 诱导观赏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手段 |
3.2.1 物理诱变因素 |
3.2.2 化学诱变因素 |
3.3 突变体的筛选 |
3.4 突变体的鉴定 |
3.5 观赏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尚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观赏凤梨离体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培养基 |
1.3 方法 |
1.4 培养条件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防止外植体褐化的研究 |
2.1.1 不同基因型和外植体类型对褐化的影响 |
2.1.2 不同表面消毒方式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
2.1.3 培养条件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
2.1.4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
2.1.5 不同防褐化剂处理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
2.1.6 2,4-D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 |
2.2 观赏凤梨植株再生培养体系的研究 |
2.2.1 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途径 |
2.2.1.1 愈伤组织的诱导 |
2.2.1.1.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1.1.2 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1.1.3 激素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1.1.4 糖类及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1.1.5 光照条件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1.1.6 叶片不同发育阶段及部位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1.1.7 不同品种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 |
2.2.1.2 愈伤组织的分化 |
2.2.1.2.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影响 |
2.2.1.2.2 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影响 |
2.2.2 直接诱导不定芽途径 |
2.2.2.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2.2.2.2 不同激素组合对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2.2.2.3 糖类及浓度对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2.2.2.4 光照条件对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2.2.2.5 不同品种外植体对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2.3 试管苗的增殖继代培养 |
2.3.1 基本培养基类型对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
2.3.2 激素浓度配比对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2.3.3 碳源浓度和光照强度对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
2.4 试管苗的生根培养研究 |
2.4.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
2.4.2 不同激素浓度配比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
2.4.3 不同蔗糖浓度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观赏凤梨试管苗移栽技术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移栽基质的准备 |
1.2.2 揭盖炼苗处理 |
1.2.3 试管苗的移栽 |
1.2.4 多菌灵处理 |
1.2.5 不同带根条数试管苗的移栽 |
1.2.6 不同移栽基质处理 |
1.2.7 不同光源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的多菌灵处理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2.2 揭盖炼苗天数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2.3 试管苗的带根条数对移栽后小苗生长的影响 |
2.4 移栽基质对移栽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
2.5 光照对移栽试管苗生长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通过化学诱变筛选观赏凤梨抗寒突变体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EMS诱变处理 |
1.2.2 HYP筛选 |
1.2.3 拟变异株的继代培养 |
1.2.4 丛生芽体内游离脯氨酸测定 |
1.2.5 叶片电导率测定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EMS处理对诱变成活率的影响 |
2.1.1 试管苗继代时间对诱变存活率的影响 |
2.1.2 EMS浓度对诱变存活率的影响 |
2.1.3 EMS处理时间对诱变存活率的影响 |
2.2 EMS处理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2.2.1 EMS浓度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2.2.2 EMS处理时间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
2.3 HYP选择对不定芽生长的影响 |
2.4 丛生芽叶片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2.5 变异株叶片电导率的测定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好好芭茎尖体外繁殖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植物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研究进展 |
一、植物愈伤组织的诱导 |
二、愈伤组织茎芽的分化 |
三、植物的生根与移栽 |
第二节 好好芭的生物学特性 |
一、好好芭的命名 |
二、好好芭的生物学特征 |
三、好好芭的生态学特征 |
四、好好芭油的特性及应用 |
第三节 好好芭愈伤组织的研究概况 |
一、好好芭外植体的处理 |
二、好好芭愈伤组织的诱导和茎的分化 |
三、好好芭的生根 |
四、炼苗和移栽 |
第二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
第一节 材料 |
一、好好芭无菌苗 |
二、好好芭实生苗(外植体) |
第二节 方法 |
一、外植体的消毒 |
二、愈伤组织的诱导 |
三、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
四、愈伤组织的分化 |
五、好好芭的生根 |
六、好好芭的移栽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好好芭愈伤组织的诱导 |
一、好好芭无菌苗的愈伤组织诱导 |
二、好好芭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 |
三、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材料对比 |
第二节 好好芭愈伤组织的培养 |
一、继代培养 |
二、光培养和暗培养比较 |
第三节 好好芭愈伤组织茎的分化 |
第四节 好好芭的生根 |
一、一步生根法的生根效应 |
二、IAA对好好芭无菌苗生根的作用 |
第五节 生根苗的炼苗和移栽 |
一、不同灌溉液对移栽成活的影响 |
二、移栽基质对移栽苗的影响 |
第五章 试验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作者声明 |
(9)沙漠油料作物好好芭的物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取样 |
2.2 土壤的含水量测定 |
2.3 pH值测定[9~10] |
2.4 有机质含量测定[12] |
2.5 无机元素含量测定[13] |
2.6 电导率测定 |
3 结果分析 |
3.1 土壤的含水量 |
3.2 土壤的酸碱性 |
3.3 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
3.4 土壤无机元素含量 |
3.5 土壤的电导率 |
3.6 气候 |
(10)干旱及冻害胁迫下好好芭抗旱和耐寒性的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1.3 失水率测定方法 |
1.4电导率测定 |
2结果与讨论 |
2.1失水率检测与好好芭生活状态的相关分析 |
2.2不同试管苗经不同低温处理的电导率及其与抗寒性关系 |
四、电子束辐射诱变及克隆选择培育好好芭抗寒无性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拟南芥CBF1基因转化香蕉及其抗寒性研究[D]. 刘凯.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1)
- [2]好好芭水通道蛋白ScPIP1的功能验证与分析[J]. 白瑞雪,张根发.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3]12个禾本科牧草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D]. 高丽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
- [4]特种油料作物“沙漠克星”——好好芭生物学及其研究进展概述[J]. 武林,高飞,王纯,张根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 [5]电子束和赤霉素复合处理一串红干种子对M1代生长发育的影响[J]. 黄海涛,王丹,周丽娟,李卫锋,宋恒. 西北农业学报, 2007(04)
- [6]观赏凤梨离体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的优化与抗寒突变体的筛选[D]. 彭筱娜.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2)
- [7]好好芭茎尖体外繁殖相关研究[D]. 周生闯. 中央民族大学, 2007(02)
- [8]特种资源植物好好芭潜在药用价值研究进展[J]. 张博,张桂芳,张根发.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6(03)
- [9]沙漠油料作物好好芭的物候学研究[J]. 耿红卫,普丽,李振龙,梁前进,孙占显,尚君晟,周宜君,张根发.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 [10]干旱及冻害胁迫下好好芭抗旱和耐寒性的测定方法[J]. 白瑞雪,孙立洁,耿红卫,周宜君,张根发.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