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透析液微生物学质量提高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和炎症状态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齐芮[1](2021)在《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究尿毒清颗粒对于慢性肾衰竭(CRF)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让临床运用有据可循。方法:用计算机检索的中外文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资源数据库、EMBASE、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日期为建库以来至2021年1月1日;手工检索学位论文,《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临床肾脏病杂志》、《实用中医药杂志》等检索有关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钙磷代谢紊乱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由两名训练有素的研究人员进行文献筛选,如发生分歧由导师进行判断。并将筛选出的文章应用改良版的Jadad量表与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质量评价。用Rev Man 5.4软件对纳入的文献中的实验指标:血钙浓度、血磷浓度、甲状旁腺素浓度、血钙磷乘积、血肌酐、血尿素氮、白蛋白、血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KT/V、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变化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3篇文献中,共观察患者1683名,其中服用尿毒清颗粒结合西医治疗的试验组842名,未使用尿毒清颗粒的单纯西医治疗对照组841名。其中有19篇研究对象为血透患者,有2篇研究对象为腹膜透析患者,有2篇研究对象为慢性肾衰3-4期非血透患者,故先分为3个亚组进行试验数据的合并。meta分析结果显示:(1)血透组:研究血透患者血钙浓度变化的有17篇文献,试验组提高血钙浓度的MD=0.22,95%CI(0.13,0.31),Z=4.81(P<0.00001),试验组在升高血钙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提高血透患者的血钙浓度;研究对血磷浓度的影响有18篇文献,结果显示试验组降低患者血磷浓度MD=-0.29,95%CI(-0.34,-0.23),Z=10.77(P<0.00001)],试验组在降低血磷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降低血透患者的血磷浓度;研究血透患者血甲状旁腺素浓度变化的17篇,试验组降低血甲状旁腺素浓度SMD=-1.58,95%CI(-1.9,-1.27),Z=9.87(P<0.00001),试验组在降低甲状旁腺素浓度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抑制血透患者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研究血透患者血钙磷乘积变化的有3篇文献,试验组降低血钙磷乘积的M D=-0.35,95%CI(-1.08,-0.37),Z=0.95(P=0.34>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血透患者血肌酐浓度变化的有8篇文献,试验组降低血肌酐浓度的[MD=-36.09,95%CI(-45.41,-26.76),Z=7.59(P<0.00001),试验组在降低血肌酐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降低血透患者的血肌酐浓度;研究血透患者血尿素氮浓度变化的有7项篇文献,试验组降低血尿素氮浓度的M D=-5.69,95%CI(-6.46,-4.92),Z=14.51(P<0.00001),试验组在降低血尿素氮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降低血透患者的血尿素氮浓度;研究血透患者血肌酐清除率的影响有2篇文献试验组提高血肌酐清除率MD=2.34,95%CI(1.1,3.58),Z=3.69(P=0.0002),试验组在提高血肌酐清除率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可以提高血透患者的血肌酐清除率;(2)腹膜透析组:共有2篇文献,试验组对于提高血钙浓度[MD=0.30,95%CI(0.17,0.43),Z=4.26(P<0.0001)]、降低血磷浓度MD=-0.49,95%CI(-0.66,-0.33),Z=5.75(P<0.00001)、降低甲状旁腺素浓度,[MD=-2.63,95%CI(-4.2,-1.06),Z=3.29(P=0.001)]、提高白蛋白浓度[MD=6.06,95%CI(2.07,10.05),Z=2.98(P=0.003)],结果显示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在对于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提高血钙、降低血磷、降低甲状旁腺素、提高白蛋白上有明显疗效;(3)CKD3-4期非透析组:共有2篇文献,其中试验组对于降低血磷浓度的[MD=-1.61,95%CI(-2.89,-0.33),Z=2.46(P=0.01<0.05)]、降低血尿素氮浓度的MD=-1.98,95%CI(-2.58,-1.38),Z=6.49(P<0.00001)、提高肾小球滤过率MD=3.47,95%CI(0.82,6.12),Z=2.57(P=0.01<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尿毒清颗粒对于慢性肾衰竭CKD3-4期非透析组降低血钙浓度、降低尿素氮浓度、提高肾小球滤过率方面有明显疗效;结论: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钙磷代谢紊乱有明显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服用方便,适合临床应用;但由于本次研究纳入文献质量较低,样本量较小,存在偏倚风险。
施妙君[2](2020)在《透析低血压与微炎症的关系及白芍总苷干预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透析低血压(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IDH)与微炎症状态(Microinflammatory state)之间的关系。2.观察白芍总苷(Total glucosides of paeony,TGP)对MHD患者微炎症状态和IDH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根据入选标准,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MHD的患者90例,根据12周内有无发生IDH,分为IDH组、非IDH组。收集第1周、第6周、第12周的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指标。数据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将单因素分析存在差异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标准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根据入选标准,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MHD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口服TGP胶囊(1.2g/次,2次/天)18周,对照组患者为空白对照。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采集血标本,统一在透析前采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hs-CRP、Alb、Hb水平。监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血压,统计IDH发生率;并从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获取两组患者治疗前18周的透析中血压记录,统计治疗前IDH发生率。根据血液透析标准操作规程,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3周、治疗结束后血空腹静脉血标本,检测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采集治疗前、治疗第5周、治疗第9周、治疗第13周、治疗结束后空腹静脉血标本,检测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HB、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观察不良反应。对入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80例患者治疗开始至治疗结束后24周(共计42周)发生IDH的时间。数据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检验标准P(27)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第一部分:1.共有90例患者纳入观察,死亡1例,实际收集89例患者,其中发生IDH者59例,未发生IDH者30例。2.观察期第1周、第6周、第12周IDH组hs-CRP高于非IDH组、Alb低于非ID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b水平无明显差异(P(29)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hs-CRP、Alb指标与IDH的发生相关(P(27)0.05),hs-CRP水平高、Alb水平低是ID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1.本阶段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80例,退出11例,完成者69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35例。2.IL-6、TNF-α变化:(1)治疗后,治疗组IL-6、TNF-α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前无明显变化(P(29)0.05);(2)治疗后,治疗组IL-6、TNF-α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s-CRP变化:(1)治疗后,治疗组hs-CRP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组hs-CR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lb变化:(1)治疗后,治疗组Alb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组Alb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b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Hb水平无明显变化(P(29)0.05)。6.IDH发生率:治疗开始后18周,治疗组IDH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预后分析:生存分析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生存曲线无差异(P(29)0.05)。8.不良反应:治疗组有1例患者(2.94%)出现腹痛、2例患者(5.88%)出现腹泻,治疗组患者治疗前、中、后WBC、Hb、PLT、ALT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29)0.05),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29)0.05)。结论:1.MHD患者的IDH与微炎症有关,其中高hs-CRP水平、低白蛋白水平是IDH的独立危险因素。2.白芍总苷可以降低MHD患者IL-6、TNF-α、hs-CRP水平,提升MHD患者Alb水平,改善微炎症状态。3.白芍总苷可能通过改善微炎症降低MHD患者IDH的发生率。
赵赟[3](2019)在《不同免疫调节剂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不同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目前,CKD已经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之后又一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由于CKD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使得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就已经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终末期肾病是慢性肾脏病发展的最终阶段,此时患者肾脏功能下降并不可逆转,约90%的肾小球出现全球硬化,无法正常产生尿液,导致较多有害物质在体内聚集无法排出体外,所以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肾移植)是ESRD的主要治疗方式。由于肾源紧张及肾移植费用的昂贵,使得人们主要选择血液透析或者腹膜透析作为替代治疗的方法,由于人们知识文化水平差异,以及国家医保政策影响,我国ESRD患者绝大多数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作为延续生命的主要方式。然而,终末期肾病血透患者的生存率非常不乐观,死亡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近30年研究发现,感染在MHD患者死亡因素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感染造成的医疗花费已经成为MHD患者经济支出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透析过程中透析膜、血透机刺激及透析液中细菌和自身组分等影响,MHD患者免疫功能紊乱且极易发生感染事件。免疫功能紊乱所引发的各种感染并发症已严重影响MHD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因此改善MHD患者免疫功能,减少MHD患者感染发生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问题。目前研究发现,部分中成药的使用和透析充分性的增加可以改善透析患者免疫功能,但是免疫调节剂在MHD患者中的应用较少见,本研究着重探讨胸腺五肽和薄芝糖肽两种免疫调节剂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证实免疫调节剂在MHD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从而改善MHD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及微炎症状态,减少感染发生率,为提高MHD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1、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6年1月-10月期间在门诊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为安慰剂组,血液透析治疗+安慰剂(生理盐水2ml/次/周,im),B组为胸腺五肽组,血液透析治疗+胸腺五肽(1Omg/次/周,im),C组为薄芝糖肽组,血液透析治疗+薄芝糖肽(2ml/次/周,im)。2、评估三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构成比、Hb、Scr、Bun、Alb、PTH。3、于实验第一天及用药三个月后检测三组患者T细胞淋巴亚群(CD4+、CD8+及CD4+/CD8+)比例、IL-2、IL-10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4、追踪随访分析三组患者停药半年患上呼吸道感染的人次及用药治疗的天数。实验结果均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三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构成比、Hb、Scr、Bun、Alb、PTH)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开始第一天,三组患者T细胞淋巴亚群比例,血清IL-2,IL-10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用药三个月后B、C两组患者较安慰剂组(A组)患者CD4+比例及CD4+/CD8+升高,血清IL-2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半年,B组和C组患者患上呼吸感染人次和用药疗程均低于安慰剂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胸腺五肽、薄芝糖肽均可改善MHD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调节细胞免疫,均可改善MHD患者微炎症状态,减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Working Group for the Choice of Blood Purification Modality,The Innovation Alliance of Blood Purification for Kidney Disease in Zhong Guan Cun Division of Blood Purification Center,Chinese Hospital Association;[4](2019)在《血液净化模式选择专家共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近年来,我国终末期肾病(end-stage kidney disease,ESRD)发病率逐年增长并增幅加快,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人口增速(1.1%),每年约有2%的患者进入ESRD,据CKD-NET报告,我国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尿毒症发病率为122.19/百万人口,患病率已达442.13/百万人口[1]。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患者肾功能下降到什么程度需要开始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随着年代的推
卢静[5](2019)在《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对于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血液透析滤过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贫血纠正是否优于血液透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维普网(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WMDisc)、万方数据库(wangfang)、中国知网(CNKI)、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linical trials.gov自建立起到2018年11月份的文献。根据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的质量评价。合并效应量的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difference,MD),若数值差异较大时选择标准化均数差(sta-n 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提取文献中的数据后使用RevMan 5.3软件和Stata 1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血液透析滤过在改善患者血红蛋白方面优于血液透析组(MD=7.15,95%CI[3.16,1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2)血液透析滤过在提升患者红细胞压积方面优于血液透析组(MD=3.28,95%CI[0.68,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血液透析滤过在影响患者血清白蛋白方面与血液透析组无差别(MD=-0.56,95%CI[-2.42,1.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4)血液透析滤过在清除患者血尿素氮方面与血液透析组无差别(MD=-1.51,95%CI[-5.0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血液透析滤过在清除患者血肌酐方面与血液透析组无差别(SMD=-0.06,95%CI[-0.20,0.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6)血液透析滤过在清除患者血甲状旁腺素方面优于血液透析组(SMD=-0.54,95%CI[-0.79,-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7)血液透析滤过在清除患者血β2微球蛋白方面优于血液透析组(MD=-5.89,95%CI[-10.78,-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血液透析滤过在清除患者血C反应蛋白方面优于血液透析组(MD=-3.54,95%CI[-5.84,-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9)血液透析滤过在清除患者血白细胞介素-6方面优于血液透析组(SMD=-0.98,95%CI[-1.62,-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10)血液透析滤过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与血液透析组无差别(HR=0.70,95%CI[0.42,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结论:血液透析滤过在提升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清除甲状旁腺素、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方面优于血液透析,而在清除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改变血清白蛋白及提高生存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别。血液透析滤过改善患者贫血的原因可能是和甲状旁腺素等中大分子、炎症因子的清除有关。
闻春月[6](2019)在《白芍总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微炎症状态;2.探讨白芍总苷(TGP)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及部分机制。3.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给予白芍总苷(TGP)治疗前、后生存质量的变化。方法1.纳入60例在我院透析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及30例在门诊体检正常者,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MHD患者分成MHD治疗组和MHD对照组,体检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2.MHD对照组行规律血液透析及降压、促红细胞生存素、补铁等药物治疗,MHD治疗组在MHD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白芍总苷(TGP)胶囊,每次1.2g,每日2次,治疗时间为4个月。3.抽取3组患者治疗前、及MHD对照组和MHD治疗组治疗后清晨空腹静脉血,观察治疗前后血液中营养指标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水平,及Toll样受体4((TLR4)和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水平。4.分别比较治疗前MHD组与正常对照组营养指标、微炎症指标水平、Toll样受体4((TLR4)和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水平;及治疗后MHD治疗组与MHD对照组上述相关指标的变化。5.同时用KDQOL-SF肾病生活质量量表分别评估治疗前、后MHD对照组和MHD治疗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两组生存质量变化水平。结果1.治疗前,所有MHD患者外周静脉血中Alb、Hb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下降,Hs-CRP、IL-6、TNF-α和NGAL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升,TLR4和MYD8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MHD治疗组外周静脉血中Alb、H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Hs-CRP、IL-6、TNF-α和NGA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LR4和MYD88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MHD对照组外周静脉血中Alb、Hb水平,Hs-CRP、IL-6、TNF-α和NGAL水平,TLR4和MYD88水平较治疗前变化不明显,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MHD治疗组和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HD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前后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HD治疗组生存质量评分提高,与治疗前自身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确实存在着微炎症状态;2.白芍总苷胶囊可以提高MHD患者ALB,Hb水平,纠正患者营养状态;降低IL-6、Hs-CRP、TNF-α和NGAL水平,改进了MHD患者微炎症状况,可能与抑制TLR4/MyD88信号通路有关。3.给予白芍总苷治疗后,MHD患者生存质量水平提高,可能是与改善患者微炎症状态相关。
李平[7](2019)在《高截留量血液透析(HCO-HD)清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及安全性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高截留量血液透析(High cut-off hemodialysis,HCO-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激素的清除效果及安全性,为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方案的选择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按照入选标准招募自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行稳定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共10例。除外4名患者因我院血液透析滤过机器缺乏,仅行单次普通血液透析及高截留量血液透析,其余所有患者分别行单次普通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及高截留量血液透析,均为4h/次。3种透析方式之间分别进行1次以上的普通血液透析以避免互相干扰因素。透析过程中记录患者透析前后的体重、超滤量等,监测透析时及随访透析后的生命体征、与透析相关的任何不适反应等。试验当日分别在透析开始前及结束时采血,并分别检测透析前后白蛋白、尿素氮、血肌酐、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同时对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透析前、透析后相关生化指标分别进行组间及组内的比较。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包完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其中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50.89±15.33)岁(31-79岁),平均BMI(19.34±2.99)Kg/m2,平均透析时间(76.0±26.15)月(48-108月)。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2型糖尿病性肾病1例,高血压性肾病1例。2)本研究中所有患者透析时及透析后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均平稳。行高截留透析的患者中1例透析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皮肤瘙痒;2例患者透析后出现头晕、乏力、饥饿感明显等症状,持续随访症状持续1天后好转;1例患者透析后诉下肢疼痛症状较前好转。其余患者均未出现皮肤瘙痒、头晕、乏力、饥饿感、发热等不适症状。3)治疗后3组的尿素氮、血肌酐均较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余血钙、血磷等指标透析前后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O.05)。治疗后3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其中HD组透析前后无显着性差异,HDF组平均每次透析下降3.61g/L(P<O.05),HCO-HD组平均每次下降7.27g/L(P<O.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HD组比较,HDF组、HCO-HD组治疗后白蛋白变化差值大于HD组,其中HCO-HD组白蛋白变化差值大于HD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4)本研究中HD、HDF、HCO-HD三种透析治疗方式均可使PTH有所降低,三组透析前后PTH变化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HD组的PTH清除率平均为14.74%,HDF组的PTH清除率平均为52.74%,HCO-HD组的PTH清除率平均为62.34%。3组之间相互比较,与HD组相比,HDF组及HCO-HD组的PTH清除率均高于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O-HD组的PTH清除率与HD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HD组KT/V平均为1.34、URR为66.7%,HDF组KT/V平均为1.38、URR为69.6%,HCO-HD组KT/V平均为1.35、URR为67.20%。两两相互比较,KT/V、URR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本研究初步证实高截留量血液透析能显着清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的甲状旁腺激素。2)高截留量透析有相对较好的安全性,但仍可能合并血清白蛋白丢失的风险。
公超[8](2018)在《高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牙周炎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High-flux hemodialysis,HFHD)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营养状况、微炎症状态及牙周炎患病率的影响,为患者提供合理透析模式,纠正微炎症状态,改善营养状况,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长期预后。方法:本研究选取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临沂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室进行MHD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50例进行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对照实验的方法,根据透析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入选实验前均采用低通量血液透析(Low-flux hemodialysis,LFHD)治疗。HFHD组患者实验开始即改为高通量血液透析1年,LFHD组患者连续LFHD1年。分别应用改良的定量主观整体评估法(Modified quantitative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MQSGA评分)、人体测量学等方法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检测透析前和透析1年后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血清学指标;利用简化口腔卫生指数如软垢指数(Debris index,DI)、牙石指数(Calculus index,CI)、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等观察指标记录患者的牙周状况。结果:(1)营养状况MQSGA评分:与透析前比较,HFHD组透析1年后的活动能力及肌肉消耗程度评分显着降低(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LFHD组透析1年后的各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HFHD组透析1年后的总分低于LFHD组(P<0.05);(2)人体测量学:与透析前比较,HFHD组透析1年后上臂围(MAC)、上臂肌围(MAMC)显着增加(P<0.05);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无明显变化(P>0.05);LFHD组的各项指标在治疗1年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3)血清学指标:与透析前比较,HFHD组透析1年后的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升高(P<0.05),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血清β2微球蛋白、血肌酐及尿素氮降低(P<0.05);LFHD组透析1年后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HFHD组透析1年后的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高于LFHD组(P<0.05),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血清β2微球蛋白低于LFHD组((P<0.05);(4)牙周状况:HFHD组透析1年后牙周状况好于LFHD组,牙周炎患病率低于LFHD组(P<0.05);(5)多因素线性回归显示,MQSGA,MAC,TG,ALB,PA,Scr和BUN为治疗前后OHI-S总分变化值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HFHD在改善MHD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微炎症状态的同时,也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牙周状况,降低牙周炎患病率,从而使MHD患者获益更多。
代丹娇,李艳红,夏洪[9](2016)在《不同血管通路对老年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血管内膜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采用半永久导管与自体动静脉内瘘的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内微炎症状态及血管内膜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71例,其中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8例(内瘘组),使用颈静脉半永久导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3例(导管组),并选取30例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内瘘组、导管组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12个月透析期间血清C反应蛋白(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阻力指数(RI)的变化,记录随访期间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果与对照组血清CRP水平比较,内瘘组、导管组透析前、透析3个月、12个月的血清CRP均显着增高(P<0.05)。内瘘组透析3个月、12个月血清CRP较透析前稍有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导管组透析3个月、12个月血清CRP较透析前显着升高(P<0.05)。随访期间导管组7例患者静脉插管局部感染,8例患者出现导管功能不良,4例血流不畅。内瘘组、导管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所有病例完成随访。根据随访前和12个月后的颈动脉血管彩超记录,内瘘组最大IMT、RI以及易损斑块比例较透析前稍有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导管组最大IMT,RI以及易损斑块比例较透析前显着提高(P<0.05)。结论半永久导管较自体动静脉内瘘更易加重微炎症状态,且导管长期使用会引起血管功能降低,引起颈动脉中膜增厚,斑块阳性率增加。
郭东花,李红梅,吴华[10](2016)在《超纯透析液对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纯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将50例透析龄超过1年的MHD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2组(肾炎组,糖尿病肾病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主要监测使用超纯透析液6个月后患者的微生物指标,营养相关指标,炎症指标,包括透析液微生物学质量、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血生化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透析充分性和蛋白分解代谢率(protein catabolic rate,PCR)等。结果本研究共入选肾炎组25例,糖尿病肾病组25例,改用超纯透析液6个月后,细菌和内毒素水平明显改善(t=3.465,P=0.000);患者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白蛋白(albumin,Alb)明显升高(t=-1.275,P=0.001);PCR水平有所增加(t=-3.332,P=0.000),但是透析充分性无明显变化(t=0.155,P=0.879);CRP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t=0.022,P=0.881),β2-MG水平降低(t=3.574,P=0.001)。肾炎组改进后的CRP水平明显低于糖尿病肾病组(t=-1.757,P=0.000),但其他各项指标在两组中无明显变化(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OR=1.566,95%CI:1.0862.257,P=0.016)、干体质量(OR=1.007,95%CI:1.0021.013,P=0.009)与CRP变化有关。结论改用超纯透析液后,透析液的微生物学质量提高,肾炎及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营养状态改善,而且肾炎患者的炎症状态改善更加明显。
二、透析液微生物学质量提高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和炎症状态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析液微生物学质量提高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和炎症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纳入标准 |
1.1 研究类型 |
1.2 研究对象 |
1.3 干预措施 |
1.4 研究指标 |
2.排除标准 |
3.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方式 |
3.1 检索范围 |
3.2 检索方式 |
4.文献资料的筛选和提取 |
5.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结果: |
1.文献筛选结果 |
2.纳入研究的特征 |
3.文献质量评价 |
4.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
5 Meta分析结果 |
5.1 对于血透患者各项指标的分析 |
5.2 对于腹膜透析患者各项指标的分析 |
5.3 对于CKD3-4 期非透析患者各项指标的分析 |
5.4 不良反应 |
6.发表偏倚评价 |
讨论 |
1.西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 |
1.2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 |
1.3 慢性肾衰竭的病机探究 |
1.4 慢性肾脏病的西医治疗 |
2.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2.1、病名 |
2.2 中医对于慢性肾衰竭病因病机的研究 |
2.3 中医各家对于慢性肾衰竭的治疗 |
3.尿毒清颗粒 |
3.1 尿毒清颗粒的药理研究 |
3.2 尿毒清颗粒在临床上的应用 |
4、对于本次meta分析结果的讨论 |
5、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文献综述 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西医的研究 |
1.1 西医对于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并发症的研究: |
1.2 西医对于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治疗: |
附录二:文献综述 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中医的研究 |
2.1 病名渊源 |
2.2 中医对肾性骨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 |
2.3 中医对于肾性骨病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透析低血压与微炎症的关系及白芍总苷干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术语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IDH与微炎症的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TGP对 MHD患者微炎症和IDH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研究进展及其与透析低血压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3)不同免疫调节剂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透析及用药方法 |
3. 实验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分析 |
1. 患者一般资料 |
2. 用药前患者各指标水平的比较 |
3. 用药后患者各指标水平的比较 |
4. 随访情况 |
5. 成本分析 |
讨论 |
结论 |
1. 主要结论 |
2. 创新性 |
3. 局限性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维持性血透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对于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中的并发症—贫血 |
1.2 血液透析滤过治疗 |
1.3 Meta分析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策略 |
2.1.1 检索词 |
2.1.2 检索式 |
2.1.3 检索数据库 |
2.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1 研究类型 |
2.2.2 研究对象 |
2.2.3 干预措施 |
2.2.4 排除标准 |
2.3 测量指标 |
2.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2.5 文献的质量评价与偏倚风险评价 |
2.6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
3.3 文献的质量评价 |
3.4 Meta分析结果 |
3.4.1 血红蛋白平均变化值 |
3.4.2 红细胞压积平均变化值 |
3.4.3 血清白蛋白平均变化值 |
3.4.4 血尿素氮平均变化值 |
3.4.5 血肌酐平均变化值 |
3.4.6 血甲状旁腺素平均值 |
3.4.7 血β2 微球蛋白平均变化值 |
3.4.8 血C反应蛋白平均变化值 |
3.4.9 血白细胞介素-6 平均值 |
3.4.10 生存率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贫血的诊治 |
参考文献 |
(6)白芍总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2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
3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案 |
5 药品及仪器 |
6 肾病生存质量量表 |
7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1 微炎症状态概述 |
2 微炎症状态检测指标 |
3 MHD患者微炎症状态原因机制 |
4 MHD患者微炎症状态相关并发症 |
5 MHD患者微炎症状态的治疗方式 |
6 中医对微炎症状态的认识 |
7 白芍总苷相关研究 |
8 Toll样受体4和髓样分化因子88相关研究 |
9 本次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研究近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KDQOL-SF~(TM)生存质量评估量表问卷形式 |
附录三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高截留量血液透析(HCO-HD)清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高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牙周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实验分组 |
3 材料 |
4 方法 |
4.1 透析方法 |
4.2 MQSGA评分 |
4.3 人体测量 |
4.4 血清学指标 |
4.5 牙周指标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MQSGA评分 |
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4 血脂指标 |
5 血清学营养指标 |
6 炎症指标 |
7 牙周患病情况 |
8 患者营养情况与牙周患病的关系 |
9 不良反应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肾脏病与高通量透析及牙周病的相关研究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9)不同血管通路对老年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血管内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变化 |
2.2 随访期间并发症及颈动脉血管彩超指标比较 |
3 讨论 |
(10)超纯透析液对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透析条件 |
1.2.1. 1 相关标准 |
1.2.1. 2 超纯透析液制备方法 |
1.2.1. 3 透析参数 |
1.2.2 观察指标 |
1.2.2. 1 微生物指标 |
1.2.2. 2 营养相关指标 |
1.2.2. 3 炎症指标 |
1.2.2.4透析充分性和蛋白分解代谢率(protein catabolic rate,PCR)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线情况 |
2.2 微生物指标变化 |
2.3 营养相关指标及Kt/V、PCR变化 |
2.4 炎症指标变化 |
2.5 炎症状态变化多因素分析 |
3 讨论 |
四、透析液微生物学质量提高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和炎症状态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尿毒清颗粒治疗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的Meta分析[D]. 齐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透析低血压与微炎症的关系及白芍总苷干预的影响[D]. 施妙君.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3]不同免疫调节剂对维持性血透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相关性研究[D]. 赵赟. 山东大学, 2019(03)
- [4]血液净化模式选择专家共识[J]. Working Group for the Choice of Blood Purification Modality,The Innovation Alliance of Blood Purification for Kidney Disease in Zhong Guan Cun Division of Blood Purification Center,Chinese Hospital Association;. 中国血液净化, 2019(07)
- [5]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对于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meta分析[D]. 卢静. 南昌大学, 2019(01)
- [6]白芍总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D]. 闻春月.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7]高截留量血液透析(HCO-HD)清除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激素的作用及安全性评价[D]. 李平.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8]高通量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及牙周炎的影响[D]. 公超. 青岛大学, 2018(03)
- [9]不同血管通路对老年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血管内膜的影响[J]. 代丹娇,李艳红,夏洪.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22)
- [10]超纯透析液对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J]. 郭东花,李红梅,吴华. 中国血液净化, 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