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he Study of New Topological Index 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Chromatographic Retention Behavior(论文文献综述)
张巍巍[1](2015)在《拓扑指数在化学化工领域的研究现状》文中认为拓扑指数是定量构效关系研究领域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论述了拓扑指数在色谱分析、理化性质预测、对有机污染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以及三维拓扑指数的研究现状。并对拓扑指数在化学化工领域的研究前景做了展望。
周长会[2](2014)在《拓扑指数在取代脂肪族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物质的定量结构活性/性质研究一直是化学学科研究的重点,现已发展成为药物化学、环境化学、材料科学等化学相近学科的研究热点。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和有关专业软件的推广,物质定量结构活性/性质的热门研究方向方兴未艾。近年,伴随着有机化合物爆炸式的增长,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科研工作者的一项迫切任务。随着对物质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的深入,各种计算方法和化学应用软件(HyperChem Professional,Gaussian03W,Dragon)应运而生,在众多方法中,拓扑指数法因其计算简单,预测准确成为各方法的首选。本论文采用拓扑指数法研究取代脂肪族(杂原子)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通过对杂原子(非碳原子)进行必要的修饰染色,在距离矩阵和邻接矩阵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拓扑指数W,通过新建的拓扑指数W对脂肪醛、脂肪酮、脂肪胺、脂肪醇及饱和醚化合物的沸点、摩尔折射率、折光指数、辛醇/水分配系数等物理化学性质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利用回归模型对这些化合物上述性质进行理论预测,效果良好,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可以较为精确的预测杂原子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二、研究了新建拓扑指数的物理意义。采用HyperChem Professional软件中的半经验半理论PM3法,计算了脂肪醛、脂肪酮、脂肪胺、脂肪醇及饱和醚化合物分子的20种量子化学参数,将拓扑指数W与各个量子化学参数进行关联,得到了它们的相关系数及拓扑指数W与各化学参数的回归方程,通过分析,表明拓扑指数是分子结构参数的体现,同时拓扑指数也是分子内部能量的综合表征。所以,从理论上讲,新建立的拓扑指数物理意义明确,可以用于杂原子分子物理化学性质的预测。弥补了近年来拓扑指数研究中物理意义不明确的弱点,同时为新拓扑指数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一系列脂肪族化合物的定量结构研究表明,利用新建的拓扑指数可以很好地描述分子的结构特征,能够通过各种化合物的拓扑指数估计分子的部分物理化学性质。利用拓扑指数W建立的回归模型可以精确的预测取代脂肪族化合物的表观性质;而拓扑指数量子化学物理意义的研究,揭示了分子拓扑指数与其分子能量因子的关联,为化合物性质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权美平[3](2013)在《QSRR在化学和环境分析中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综述了Q SRR中的多元线性回归(M ult ple L inear Reg resio n,M L R)、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 ial L east Squares Regr ession,P LSR)、人工神经网络(Ar tificial N eural N et wor ks,AN N)几种常用建模方法、分子描述符的选取的要点及原则及相关模型的建立和评价等方法在化学与环境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现状,并对QSRR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研究作综合性的参考。
戴益民[4](2012)在《原子平衡电负性在分子设计与分子模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化合物结构-性质/活性定量相关(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activity Relationship, QSPR/QSAR)研究,最初是作为生物领域的一个研究分支,是为了适应合理设计生物活性分子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目前它已成为分子设计与目标化合物研发的基础课题和重要环节,也是对化学品进行环境毒性评价的重要方法。它主要应用各种统计学方法和分子结构参数研究化合物的结构与其各种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本论文从分子设计角度出发,运用原子平衡电负性原理结合分子结构参数来定量估计并预测化合物性质、生物活性及环境毒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综述了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现状、分子设计及分子模拟的基本方法和原理、电负性均衡原理、原子电荷计算方法以及相关方法应用研究的进展。2.基于分子图论提出了一种用于表征咪唑啉衍生物缓蚀剂分子局部化学微环境及原子杂化状态的新颖结构描述子:电性连接性指数0Kv、1Kv和咪唑啉环非氢原子平衡总电荷分数MCI,研究其对15种咪唑啉类缓蚀剂抗CO2、H2S腐蚀性能的定量构效关系。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值、留一法交互检验预测值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4、0.9546,所建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优异的外部预测能力;同多元回归方法比较,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法其复相关系数为0.9848,相关结果得到较大改善。增加咪唑啉环上取代基长度、减小分子支化度和降低咪唑环非氢原子平衡总电荷分数能显着提高咪唑啉衍生物缓蚀剂的缓蚀性能。3.在距离矩阵的基础上采用原子的平衡电负性和化学键相对键长校正含有多重键的化合物,提出了两个新颖的拓扑电负性指数YC、WC,同时结合路径数P3对92个碳氢化合物的局部化学微环境进行结构表征,并对化合物的闪点进行了QSPR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得到训练集模型的复相关系数和标准偏差分别为0.9923和5.28,模型实验值与计算值的平均绝对误差仅3.86K,相对误差1.46%。同时采用内部及外部双重验证的办法对所建模型进行检验,留一法(LOO)检验和训练集、检验集闪点的预测值和实验值较为吻合,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内部稳定性和外部预测能力。4.采用新颖的原子拓扑矢量YC、原子平衡电负性χe、结构信息参数[NHi(i=α、β)]和γ校正参数对63个无环饱和脂肪醇的局部化学微环境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化合物13C NMR化学位移进行了定量结构-波谱关系(QSSR)研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得到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和标准偏差S分别为0.9915和2.4827,对353个碳原子13C NMR化学位移的实验值与计算值的平均绝对误差仅为2.01ppm。同时,采用留分法和外检验方法测试模型的内部稳定性和外部预测能力。另外从分子结构出发提出四个分子结构描述符YC、χe、[NHi(i=α、β)],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55个醇碳原子13C核磁共振谱的定量结构-波谱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复相关系数和标准方差分别为R2=0.9824和S=0.8698。同时采用留一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优于目前文献的研究结果。5.将距离矩阵与邻接矩阵相结合提出了新颖的表征多环芳烃分子支化度大小的描述子CN和表征多环芳烃分子结构大小的描述子CT,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100种多环芳烃气相色谱保留指数的定量相关模型。所得模型相关系数R=0.9970,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Cv=0.9967。随机选出70种多环芳烃化合物作为训练集,其余作为测试集来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和稳健性。结果表明: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0.9972和0.9968,定量计算结果与实验测定值符合较好,优于目前文献的研究结果。6.采用量子化学描述符建立蛋白同化雄性激素类固醇半波还原电位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描述符由半经验方法计算所得,使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ANN)成功建立了线性和非线性相关模型。通过定量结构-电化学定量关系(QSER)研究表明:蛋白同化雄性激素类固醇的描述符和半波还原电位存在显着相关性,相关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采用留一法交互检验和外部测试法来完成,该研究可成功用于分析鉴定真正意义上的雄性激素类固醇药物。
杨娜[5](2012)在《PCBs分子空间坐标的3D-QSPR研究》文中指出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 (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已成为化学计量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目的是预测未知化合物的性质和活性,已经成为对有机污染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用于预测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分布等行为。本论文研究的是多氯联苯化合物(PCBs)的定量结构—性质关系,PCBs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作为化工原料应用于各种商业途径,例如载热流体,有机稀释剂,增塑剂,涂料添加剂等等,人体通过食用含PCBs的食物产生富集也会对人体有很大伤害。这一类化合物对环境和人体都有着很大的危害,因此,我们需要去研究它们的一些性质,包括保留行为、性质、活性/毒性分析,但是目前通过试验方法很难获得,有必要寻求方法对这些性质做出预测,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QSPR建模。本文应用Chem Window绘图软件对209个PCBs作图,通过SymApps计算3D结构得到其空间稳定构型,每个空间构型对应着一个分子空间坐标。对PCBs分子的空间坐标进行研究,定义了3个描述符,原子距离指数Ys,分子空间特征指数YF及在Wiener基础上定义的指数YW。采用SPSS软件和Matlab软件分别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BP神经网络获得了多氯联苯化合物的气相色谱相对保留时间(GCRRT)和一些理化性质与该空间距离指数之间的QSPR模型。结果表明,通过线性和非线性方法处理均得到良好的相关性,这也说明了本研究中的自定义3D距离指数基本上能够反映分子的空间结构特征,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和可靠性。比较两种方法对GCRRT的预测集估计的误差值,BP神经网络计算的误差较线性回归计算得到的小,说明BP神经网络模型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能更好的估算所要研究的性质,模拟精度较好,整体性能优于线性回归。另外,利用这三个指数对PCBs进行聚类分析,判断分析多氯联苯环上Cl原子的个数,对区别研究PCBs的同类化合物有很大帮助。
彭国文,肖方竹,聂长明,廖力夫,杨胜园[6](2010)在《不同极性固定相脂肪醇色谱保留指数QSRR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分子拓扑化学理论基础上,根据脂肪醇分子中各原子特性,在距离矩阵基础上使用分子中原子的平衡电负性对分子图进行着色,构建了新的拓扑指数1Tp和2Tp,并对25个脂肪醇在6种不同极性固定相的色谱保留指数(RI)进行QSRR研究。6个拓扑模型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872,得到的实验值与计算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2%,在实验范围以内。该拓扑指数物理意义明确,较好地描述了脂肪醇分子中各原子的电负性效应、支化效应、氢键缔合效应及空间效应,用于研究色谱保留指数,结果令人满意。同时对拓扑模型采用留一交叉检验法(leave-one-out cross-validation,LOO-CV)和外检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稳定性和较强的预测能力。
徐梅芳[7](2010)在《距离矩阵的本征值用于脂肪醇的QSPR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表征脂肪醇的性质,根据脂肪醇分子的拓扑结构特点构建了脂肪醇的距离矩阵,并将距离矩阵的最大本征值定义为拓扑指数A,并计算了60余种脂肪醇分子的拓扑指数A。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空腔表面积(CSA)、折光指数(nD)、溶解度(lgSw)以及辛醇/水分配系数(lgKw)等多种物理化学性质的QSPR模型。结果表明,这些物理化学性质与拓扑指数A,均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所建QSPR模型方程稳定性良好,预测能力强,如实反应了这些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可用于其它物理化学性质的预测。
彭国文,肖方竹,聂长明[8](2007)在《烷氧基氯硅烷类化合物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与结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在分子拓扑化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分子中成键原子的结构特征和所处的化学环境,用分子中原子的平衡电负性对分子图进行着色,在距离矩阵的基础上结合分子中各原子的支化度构建一组新的拓扑指数NPm(m=1,2,3).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技术建立了烷氧基氯硅烷类化合物的NPm(m=1,2,3)与这些化合物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RI的定量结构/保留相关关系模型(QSRR),并用这种模型对烷氧基氯硅烷类化合物气相色谱保留指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结果和实验值吻合较好.
彭国文[9](2007)在《部分复杂有机污染物定量结构—活(毒)性相关研究》文中指出定量结构-活(毒)性(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方法是目前国际上一个最为活跃研究领域,QSAR的研究对象包括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毒性、药物的各种代谢的动力学参数和生物的利用度以及分子各种物理化学特性和环境化学行为等,研究的领域涉及生物、化学以及环境科学等诸多学科。QSAR研究的方法是从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活(毒)性的实验结果出发,依据不同需要和研究深度,可建立二维、三维或多维模型,来估测未知化合的生物活(毒)性或其他生态学效应。本论文从分子结构的定量描述和结构性质定量关系的建立,研究了QSAR在部分复杂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生物活(毒)型的应用。化合物的结构决定其性质,并且每种性质都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因此通过分析和考察分子结构特征与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活性之间的变化规律,建立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定量关系,并从理论上对物质的性质和功能进行解释和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关键是找到能够反映物质本身而又简单的分子描述符。(1)作者根据20个取代氯苯酚化合物分子结构特征,分别构建出一种既能表征取代基差异,又能反映出取代位置的分子结构描述符,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技术建立分子结构参数与取代氯苯酚化合物对microtox(发光细菌)、guppy(花鳞鱼)、bluegill(翻车鱼)、trout(鲑鱼)4种水生物急性毒性的相关模型,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均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外部预测能力。(2)作者应用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和采用多环芳烃分子的几何参数,包括分子的环数N、宽度B、长度L、分子体积V、顶连接指数XV和边连接指数XE等作为特征量进行回归计算得到了多环芳烃在空气-正辛醇分配比、多环芳烃在土壤中吸附参数、多环芳烃的生物浓度因子与分子几何参数关系的数学模型,使用留一法证明发现数学模型的预报可靠性较PLS算法建立的数学模型略优。(3)作者根据含杂原子化合物分子中成键原子i的结构特征和所处的化学环境,在分子图的邻接矩阵和距离矩阵基础上,用分子中原子的平衡电负性对分子图的顶点着色,构建一组能表征杂原子、多重键的分子结构特征的拓扑指数,并定义基团定位基参数β。然后利用它们对单硫醚及脂肪醇、烷氧氯硅烷的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的性质P可用P=a0E+b1E+cβ+d定量描述。这组指数不仅能有效区分化合物中同种原子在不同化学环境中的差别,而且指数具有高的结构选择性,并对分子结构实现了唯一表征。
周丛艺[10](2007)在《几个新分子拓扑描述符及QSPR/QSAR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定量结构-性质相关(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s QSPR),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QSAR),定量结构-保留指数相关(quantitative structure-retention relationships QSRR)的研究已成为化学、环境、生命等学科研究中的一个前沿领域。近些年来发展的拓扑指数通过表征分子拓扑图某种特征而实现分子结构信息的数值化,拓扑指数法能够合理有效的对化合物分子层面进行有效的表征,已成为QSPR/QSAR/QSRR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本工作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1)为实现对有机化合物细微差异的有效合理表征,根据电负性均衡原理,通过逐级加合均分法计算分子中原子的平衡电负性。用平衡电负性对分子隐氢图着色,结合支化度,在邻接矩阵基础上增加平衡电负性和支化度参数,构建新拓扑指数AI。该指数不仅物理意义明确,而且对含多重键和杂原子的化合物具有唯一性表征。引入路径数P2和P3,研究烷烃的摩尔体积、摩尔折射度、临界体积、偏心因子和固定液为角鲨烷(柱温分别为3(?)、5(?)、7(?))、H-P PONA(柱温6(?))和J&W DB-5(柱温6(?))上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结果表明它们可用同一式子进行定量描述:P=a*AI+b*P2+c*P3+d,各样本数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同时建立烷烃的标准生成焓(△fHmθ)、标准熵(Smθ)、标准生成自由能(△fGmθ)、气化焓变(△Hv)、升华焓变(△Hs)、液态比热容(Cpθ)和不同温度下的Cp(分别为400 K、600K、800 K和1000k)以及气体的范德华常数a和b等热力学性质;沸点(TB);临界温度(TC)、临界压力(PC)和临界体积(VC)等临界性质的定量结构-性质关系模型,模型相关系数介于0.9916和0.9998之间。模型经检验,显示出良好稳健性和预测能力。模型物理意义明确,表明烷烃性质可用分子的大小,平衡电负性,支化度和形状等内在结构信息进行有效表征。模型经Needham公式分析,结果显示指数NI对烷烃性质影响最大。其模型有望在烷烃QSPR和QSRR研究中得到广泛的运用。(2)在传统的距离矩阵基础上,利用平衡电负性和相对化学键长对之进行修正,从而构建能够对有机化合物分子进行有效表征的新半经验拓扑指数Nt。该指数在QSPR/QSAR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在烷烃,烯烃,炔烃,醛酮,硫醇和氯硅烷等化合物中显示良好的应用。模型所有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经留一法检验,交叉检验参数均显示模型的良好稳定性和预测能力。(3)在分子拓扑理论基础上,对分子隐氢图着色,以平衡电负性为电子描述符,结合化合物原子的几何结构特征,对距离矩阵进行扩展,构建新拓扑指数NTI。结果表明,该指数对分子结构中含有双键、叁键和杂原子的有机化合物具有优良的结构选择性,与链烷烃、环烷烃、烯烃、二烯烃、炔烃、醇、酮、醚、脂、卤代烃、卤代苯、烷基苯、卤代酚、对胺基苯甲酸脂和对羟基苯甲酸脂共15个系列化合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log Kow拥有优良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介于0.9999和0.9900之间,可以用式子log Kow=aNTI+b对有机物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进行定量描述,其中a,b为常数。用上述方程计算log Kow,得出的预测值与实验值之间吻合良好。(4)提出拓扑化学行为概念,把对化合物性质最具影响力的因素归纳为拓扑生长力和拓扑阻滞力。根据该原理,利用价电子轨道能量对价电子距离矩阵进行修正。研究表明OET(轨道能量拓扑指数)对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的物化性质具有良好的应用,尤其是对尚未借助QSPR(定量结构性质关系)手段进行研究报道的光谱性质。LOO CV(留一法交叉检验)的结果验证了模型的良好稳定性和预测能力,采用的检验参数有:PRESS/SSY,SEPCV,RCV,SPRESS和PSE,其中PRESS/SSY比值介于0.0006和0.1148。与文献进行比较,本文方法结果与之接近或更好。研究显示正是基于拓扑化学行为才有本文方法良好和较广的应用。
二、The Study of New Topological Index 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Chromatographic Retention Behavio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Study of New Topological Index 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Chromatographic Retention Behavior(论文提纲范文)
(1)拓扑指数在化学化工领域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拓扑指数在化学化工领域的研究现状 |
1.1拓扑指数应用于色谱分析 |
1.2拓扑指数应用于理化性质预测 |
1.3对有机污染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
1.4三维拓扑指数的研究 |
2结论与展望 |
(2)拓扑指数在取代脂肪族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计算化学的发展概述 |
1.2 QSAR/QSPR 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的基本方法 |
1.4 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的基本理论 |
1.5 模型建立的基本方法 |
1.6 模型的检验 |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拓扑指数简介 |
2.1 拓扑指数发展历程 |
2.2 拓扑指数的种类 |
2.3 拓扑指数的应用领域 |
2.4 拓扑指数的构造描述 |
参考文献 |
第3章 拓扑指数在杂原子化合物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
3.1 拓扑指数的建立 |
3.2 拓扑指数在脂肪醛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
3.3 拓扑指数在脂肪酮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
3.4 拓扑指数在脂肪胺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
3.5 拓扑指数在脂肪醇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
3.6 拓扑指数在脂肪醚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拓扑指数的物理意义研究 |
4.1 拓扑指数与脂肪醛化合物分子的量子化学参数关系的研究 |
4.2 拓扑指数与脂肪酮化合物分子的量子化学参数关系的研究 |
4.3 拓扑指数与脂肪胺化合物分子的量子化学参数关系的研究 |
4.4 拓扑指数与脂肪醇化合物分子的量子化学参数关系的研究 |
4.5 拓扑指数与饱和醚类化合物分子的量子化学参数关系的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持的课题项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致谢 |
(3)QSRR在化学和环境分析中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QSRR中模型建立关键 |
3 QSRR建模方法及评价指标 |
3.1 常用建模及变量优化筛选方法 |
3.2 模型稳定性和预测能力检测方法 |
3.2.1 模型基本评价原则 |
3.2.2 模型预测能力及检测方法 |
4 QSRR中模型常用描述符 (子) 的应用概况 |
4.1 拓扑指数 |
4.2 电性拓扑态指数 |
4.3 分子连接性指数 |
4.4 其他描述符在实际应用中的探索 |
5 QSRR法在化学及环境分析中的应用现状 |
5.1 环境污染及有毒、有害类化合物 |
5.2 食品中含氧类呈香化合物 (醇、酯、醛、酮) |
5.3 其他 |
6 结论 |
(4)原子平衡电负性在分子设计与分子模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现状 |
1.1.1 定量构效关系概述 |
1.1.2 定量构效关系的基本方法原理 |
1.2 设子设计、分子模拟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
1.2.1 目标化合物的研发过程与分子模拟的应用 |
1.2.2 分子模拟软件 |
1.3 电负性均衡原理及原子电荷计算方法概述 |
1.3.1 电负性均衡原理 |
1.3.2 原子电荷计算方法 |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新型咪唑啉衍生物缓蚀剂的分子设计与分子模拟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的试剂和仪器 |
2.2.2 研究对象 |
2.3 理论与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2.4.2 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和稳定性检验 |
2.4.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物理意义及缓蚀机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拓扑电负性指数模拟烃类物质闪点的标度 |
3.1 引言 |
3.2 原理与方法 |
3.2.1 拓扑电负性指数的构建 |
3.2.2 模型建立 |
3.2.3 模型检验 |
3.3 结果和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有机物分子结构参数表征及~(13)C NMR模拟研究 |
4.1 引言 |
4.2 原理与计算 |
4.3 结果和讨论 |
4.3.1 数值集选取 |
4.3.2 ~(13)C NMR化学位移波谱模拟 |
4.3.3 模型检验 |
4.3.4 公式系数的物理意义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环芳烃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与结构参数的定量关系 |
5.1 引言 |
5.2 原理与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数据来源 |
5.3.2 模型与检验 |
5.3.3 模型比较 |
5.3.4 模型物理意义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蛋白同化雄性激素类固醇半波电位的QSER研究 |
6.1 引言 |
6.2 数据和方法 |
6.2.1 数据集选取 |
6.2.2 描述符提取 |
6.2.3 描述符选取 |
6.3 QSER模型建立 |
6.3.1 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 |
6.3.2 BP-ANN建模 |
6.3.3 模型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PCBs分子空间坐标的3D-QSPR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QSPR的研究内容 |
1.2.1 描述符 |
1.2.2 预测数学模型的建立 |
1.3 国内外PCBs的QSPR研究现状 |
1.3.1 多氯联苯的气相色谱保留时间的QSPR研究现状 |
1.3.2 多氯联苯的溶解度和分配系数的QSPR研究现状 |
1.3.3 多氯联苯的热力学性质的QSPR研究现状 |
1.3.4 多氯联苯的生物富集因子(BCF)的QSPR研究现状 |
1.4 本工作的研究内容及特色创新之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 |
2.1 回归分析 |
2.1.1 线性回归模型 |
2.1.2 逐步回归方法 |
2.1.3 线性回归方程显着性检验 |
2.1.4 “最优”回归方程选择方法 |
2.2 BP神经网络 |
2.2.1 BP网络结构 |
2.2.2 输入/输出向量的设计 |
2.2.3 BP网络的设计 |
2.2.4 确定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的神经元数目 |
2.2.5 BP网络的创建 |
2.2.6 BP神经网络模型的确定 |
2.2.7 BP神经网络建模特点 |
2.3 聚类分析 |
2.3.1 聚类分析的数据预处理 |
2.3.2 系统聚类计算类间距离的方法 |
2.3.3 系统聚类分析 |
2.4 化学计量学软件及方法 |
2.4.1 ChemWindow 6.0绘图软件 |
2.4.2 SPSS18.0统计软件 |
2.4.3 QSPR模型的建立 |
第三章 PCBs的色谱和理化性质的QSPR研究 |
3.1 概述 |
3.2 PCBs化合物分子结构计算 |
3.2.1 绘制分子三维结构图 |
3.2.2 PCBs分子的空间位置参数 |
3.2.3 PCBs分子的3D距离指数的定义 |
3.2.4 数据来源 |
3.3 PCBs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优选 |
3.3.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评估 |
3.4 PCBs的BP神经网络研究 |
3.4.1 实验环境 |
3.4.2 输入/输出变量的确定及其数据的预处理 |
3.4.3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分组 |
3.4.4 PCBs的BP网络设计 |
3.4.5 BP网络结果与讨论 |
3.5 PCBs的聚类分析 |
第四章 结论 |
4.1 指数的定义及选择 |
4.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优化 |
4.3 BP神经网络结果分析 |
4.4 聚类分析结果 |
4.5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6)不同极性固定相脂肪醇色谱保留指数QSRR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
1.1 数据与软件 |
1.2 拓扑指数1Tp和2Tp构建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拓扑模型的建立 |
2.2 拓扑模型检验 |
2.3 拓扑指数1Tp和2Tp评价与解释 |
(8)烷氧基氯硅烷类化合物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与结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与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3 结论 |
(9)部分复杂有机污染物定量结构—活(毒)性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QSAR 概述 |
1.1.1 QSAR 研究的特点 |
1.1.2 QSAR 研究方法 |
1.2 QSAR 研究的回顾及应用前景 |
1.2.1 QSAR 的研究进展 |
1.2.2 QSAR 的应用前景 |
1.3 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本项工作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环境化学中的 QSAR 研究 |
2.1 有机污染物理化参数的QSAR 研究与预测 |
2.2 有机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的QSAR 研究与预测 |
2.2.1 沉积物(或土壤)吸附系数K |
2.2.2 生物富集系数K_(BCF) |
2.2.3 生物降解速率K_(BDR) |
2.3 有机污染物生物毒性的QSAR 研究与预测 |
2.4 有机污染物环境毒理学的QSAR 研究 |
2.4.1 有机污染物富集和累积过程中的QSAR 研究 |
2.4.2 有机污染物生物毒性的QSAR 研究 |
2.4.3 芳香烃类有机污染物毒理学效应的QSAR 研究 |
2.4.4 金属化合物毒理学效应的QSAR 研究 |
第3章 取代氯苯酚类化合物的 QSAR 毒性研究 |
3.1 取代氯苯酚类化合物分子结构参数提取 |
3.2 分子结构参数与生物毒性的相关性 |
3.3 模型稳定性和预测能力检验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氯取代基对毒性的影响研究 |
3.4.2 油水分配系数logP、pKa 与毒性的关系 |
第4章 PAHS 若干环化指标与分子几何参数的关系 |
4.1 计算方法 |
4.1.1 训练参数集 |
4.1.2 计算方法和程序 |
4.2 计算结果 |
4.2.1 多环芳烃在空气-正辛醇间的分配系数的规律 |
4.2.2 表征PAHs 在土壤中吸附的分配系数Koc 的规律 |
4.2.3 多环芳烃的生物浓度因子的规律 |
4.3 结论 |
第5章 单硫醚气相色谱保留指数拓扑化学研究 |
5.1 理论与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NP_m的计算结果 |
5.2.2 NP_m指数与单硫醚的气相色谱保留指数的相关性 |
5.2.3 RI=aNP_1+ bNP_2+cNP_3 +d 模型的精密度和稳定性 |
5.3 结论 |
第6章 新的拓扑指数及其对脂肪醇理化性质的预测 |
6.1 理论与方法 |
6.1.1 平衡电负性指数(~mL) |
6.1.2 定位基参数β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脂肪醇的溶解度19Kow、辛醇/水分配系数-lgSw 与~0L、~1L 和定位基参数β的相关性 |
6.2.2 脂肪醇的物理性质与~0L、~1L 和定位基参数β的相关性 |
6.2.3 模型的稳健性 |
6.3 结论 |
第7章 烷氧基氯硅烷类化合物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与结构相关性研究 |
7.1 前言 |
7.2 理论与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NE_m(m=1,2,3)与烷氧基氯硅烷气相色谱保留指数的相关性 |
7.3.2 RI=aNE_1+ bNE_2+cNE_3 +d 模型的精密度和稳定性 |
7.4 结论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几个新分子拓扑描述符及QSPR/QSAR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物质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概述及其意义 |
1.2 物质定量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
1.2.1 2D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
1.2.1.1 Hansch-Fujita与Free-Wilson方法 |
1.2.1.2 拓扑指数方法 |
1.3.Three-dimensional QSAR建立方法 |
1.3.1 比较分子场分析方法 |
1.4 Four-dimensional QSAR建立方法 |
1.5 Five-dimensional QSAR建立方法 |
第2章 模型建立的数据统计分析 |
2.1 偏最小二乘法 |
2.2 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
2.3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
2.4 支持向量机法 |
2.5 主成分分析 |
第3章 分子和原子的结构信息拓扑指数表征及其构建原理 |
3.1 平衡电负性指数AI的构建 |
3.2 半经验指数Nt的构建 |
3.3 扩展距离矩阵指数NTI的构建 |
3.4 量子拓扑指数OET的构建 |
第4章 物质定量结构性质关系研究 |
4.1 指数AI及路径数对烷烃的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应用 |
4.1.1 偏心因子和临界压缩因子的QSPR模型 |
4.1.2 摩尔体积和摩尔折光度的QSPR模型 |
4.1.3 热力学性质的QSPR模型 |
4.1.4 沸点和临界性质的QSPR模型 |
4.1.5 不同指数对解释各物化性质变化规律所起贡献 |
4.2 指数Nt对多样本化合物分子的结构表征及其应用 |
4.2.1 烷烃的表征和PLS关联 |
4.2.2 碳氢化合物烷的表征和PLS关联 |
4.2.3 醛和酮的表征和PLS关联 |
4.2.4 硫醇的表征和PLS关联 |
4.2.5 烷氧基氯硅烷表征和PLS关联 |
4.2.6 模型的LOO交叉检验 |
第5章 物质定量结构色谱保留指数关系研究 |
5.1 参数计算 |
5.2 研究样本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模型建立 |
5.3.1.1 烷烃的QSRR模型 |
5.3.1.2 烷基苯的QSRR模型 |
5.3.1.3 醛酮的QSRR模型 |
5.3.1.4 硫醇的QSRR模型 |
5.3.2 模型检验 |
5.3.3 各指数对色谱保留指数的贡献 |
5.3.4 与量子化学AM1方法的比较 |
第6章 物质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研究 |
6.1 有机化合物的拓扑指数NTI和logKow的关系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拓扑指数NTI优良的结构选择性和性质相关性 |
6.2.2 结论 |
第7章 量子拓扑指数对镧系及锕系元素的表征和构效关系研究 |
7.1 OET与锕系元素性质的关系 |
7.2 OET与镧系元素性质的关系 |
7.3 模型检验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缩写) |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绩 |
1 发表论文(限第一至第三作者) |
2 参与的导师课题 |
3 获奖的科研作品 |
感谢语 |
四、The Study of New Topological Index 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Chromatographic Retention Behavior(论文参考文献)
- [1]拓扑指数在化学化工领域的研究现状[J]. 张巍巍. 化学工程师, 2015(03)
- [2]拓扑指数在取代脂肪族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中的应用研究[D]. 周长会. 青海民族大学, 2014(02)
- [3]QSRR在化学和环境分析中应用研究进展[J]. 权美平. 光谱实验室, 2013(05)
- [4]原子平衡电负性在分子设计与分子模拟中的应用研究[D]. 戴益民. 中南大学, 2012(12)
- [5]PCBs分子空间坐标的3D-QSPR研究[D]. 杨娜. 青海师范大学, 2012(05)
- [6]不同极性固定相脂肪醇色谱保留指数QSRR研究[J]. 彭国文,肖方竹,聂长明,廖力夫,杨胜园.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0(12)
- [7]距离矩阵的本征值用于脂肪醇的QSPR研究[J]. 徐梅芳.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10(07)
- [8]烷氧基氯硅烷类化合物气相色谱保留指数与结构关系研究[J]. 彭国文,肖方竹,聂长明.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3)
- [9]部分复杂有机污染物定量结构—活(毒)性相关研究[D]. 彭国文. 南华大学, 2007(01)
- [10]几个新分子拓扑描述符及QSPR/QSAR研究[D]. 周丛艺. 南华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