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粘弹性阻尼器在控制高层钢结构建筑风振反应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温文露,马振霄,刘涛,苏仕琪[1](2020)在《高层建筑结构风振作用及实用减振控制措施简述》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减隔震技术研究和减隔震装置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分析和设计方法逐渐完善,但对风振控制的研究和应用略显不足。首先对高层建筑结构中发生的风振破坏进行总结,随后基于我国高层建筑快速发展的现状和提升其抗风性能的需求,就目前适用于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减振装置及其典型应用进行简述,最后指出风振控制分析设计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高层建筑结构的风振控制及相关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徐业守[2](2020)在《粘弹性阻尼器微观减震机理、试验与减震结构研究》文中认为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结构地震反应过大时会产生破坏甚至倒塌现象,造成大量生命和财产损失,如何降低结构地震响应、提高结构抗震性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一种典型的被动消能减震装置,粘弹性阻尼器具有耗能性强、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价格低廉等优势,在结构减震控制中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建筑结构粘弹性阻尼减震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做出了许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特别是在微细观层面对粘弹性阻尼器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从微细观角度出发,对粘弹性材料微细观力学行为及耗能机理、粘弹性阻尼器动态力学性能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粘弹性阻尼器力学模型、粘弹性阻尼结构减震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所示:(1)对粘弹性材料分子链网络的微观构型进行空间简化。研究了交联网链、周围分子链的约束作用、分子链缠结网链和类缠结网链对粘弹性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了自由分子链结构、分子链非平衡缠结网链、非平衡类缠结网链和填料网络对粘弹性材料能量耗散的影响。结果表明,粘弹性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耗能能力与橡胶基体的微观分子结构和填料网络体系密切相关。(2)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从微观尺度对粘弹性材料的力学行为进行模拟,分析了分子链长度、环境温度和加载速率对粘弹性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采用代表体积单元方法,借助ABAQUS软件进行有限元计算,在细观尺度对炭黑填充粘弹性材料的力学行为和耗能性能进行了研究。验证了填料结构对粘弹性材料模量和耗能性能的增强效应。(3)在粘弹性材料微细观力学行为和耗能机理研究的基础上,研制了具有较好力学性能和耗能能力的粘弹性材料和阻尼器。在不同环境温度、加载频率和位移幅值下对粘弹性阻尼器进行了动态力学性能试验,分析了温度、频率和位移对阻尼器力学性能和耗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所研制的粘弹性阻尼器在不同条件下均具有较好的耗能性能,温度、频率和位移幅值对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和耗能能力影响显着。(4)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粘弹性阻尼器动态力学性能和耗能能力作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尺寸变化对阻尼器性能的影响,对正弦位移加载下阻尼器的自升温现象和升温过程中阻尼器性能的变化进行了讨论,并对阻尼器在工作过程中的开裂破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粘弹性阻尼器的等效刚度、等效阻尼和单圈滞回耗能受阻尼器尺寸变化影响较大。随着加载圈数增多,粘弹性层自升温现象明显,材料内部温度升高对阻尼器工作性能影响较大。最大剪切应变、加载速率和初始裂纹长度等显着影响界面处裂纹的产生和扩展。(5)从粘弹性材料微观分子构型出发,借助分数阶力学模型对材料的粘滞阻尼特性进行表征,采用温频等效原理和幅温等效原理,研究了温度和位移幅值对阻尼器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粘弹性材料的等效分数阶多层网络链模型和等效分数阶微观结构力学模型。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所提模型能够较好描述加载频率、环境温度、位移幅值、填料和分子网链微观结构等对阻尼器性能的影响。(6)基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杆系模型,编制了有控和未控条件下粘弹性阻尼减震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程序。考虑常遇和罕遇地震下结构的楼层响应,采用粘弹性阻尼器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减震加固设计。考虑减震方案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采用遗传算法对粘弹性阻尼器的数量和安装位置进行了优化分析,并对优化方案的减震效果进行了验证。本文的创新性主要表现为:(1)揭示了粘弹性材料微细观力学行为和耗能机理,发现了交联网链、缠结网链、类缠结网链和填料网络结构对材料弹性力学性能和能量耗散的影响规律。(2)通过对粘弹性阻尼器在宽温域(-10℃~40℃)的系统性能试验,发现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等动态参数在低温区变化较快及高温区变化较慢并趋于均一值的特性,同时研究了阻尼层损伤开裂扩展规律,发现最大剪切应变、加载速率和初始裂纹长度对界面处裂纹的产生和扩展影响很大。(3)提出了可以较好描述粘弹性阻尼器动态力学性能和耗能能力随温度、频率和位移变化的微观链结构力学模型。
张建劭[3](2019)在《减震装置对高层钢结构焊接节点抗风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焊接连接是钢结构主要的连接方式,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高层钢结构梁柱焊接节点由于局部的应力集中效应和焊接缺陷,在风的作用下存在疲劳破坏的可能,对结构的正常工作和安全性能产生严重的威胁。因此,对结构的薄弱节点进行疲劳寿命预测,并通过减振控制手段延长焊接节点的疲劳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针对疲劳裂纹萌生寿命,以名义应力和热点应力作为损伤参量,对高层钢结构减振控制前后梁柱焊接节点的疲劳性能开展研究,取得如下的主要成果:1、以黏滞流体阻尼器作为减振控制手段,通过ANSYS对梁柱焊接节点及其减振控制的节点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结合节点焊缝区局部应力沿翼缘宽度方向的分布图,得到梁翼缘外侧焊趾的应力近似呈现倒V字型分布的特征,内侧焊趾及焊根则近似呈W型分布特征,由此判断节点最易萌生疲劳裂纹的位置。通过ANSYS瞬态响应分析,验证了通过减振控制手段提高焊接节点疲劳性能这一思路的合理有效性,以及阻尼器输出力的速度相关性。以梁翼缘侧边点为代表,基于热点应力法对两种节点的高周疲劳寿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随着荷载的增大,疲劳寿命以非线性的规律逐渐降低,阻尼器对节点疲劳寿命的延长效果显着,不同荷载幅值作用下,寿命延长倍数在2.5至15.3的区间内。2、对十字形对接接头Q345钢钢标准试件进行轴向高周疲劳试验,获得了试件的高周疲劳破坏特征,测定了满足97.7%保证率的特征参数C=3.98×1011,该结果较IIW推荐的参数偏保守。利用名义应力法、热点应力法对试件高周疲劳寿命进行评估,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预测结果较实测寿命短,说明按照寿命预测结果进行构件的设计偏于保守和安全。对6个足尺梁柱焊接节点试件进行疲劳试验,获得了梁柱焊接节点焊缝疲劳破坏的特征,翼缘疲劳裂纹源主要有两处,一是位于梁翼缘焊缝侧边,二是位于梁翼缘焊缝中部焊接孔的附近,该现象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具有一致性,符合疲劳裂纹萌生的机理。黏滞流体阻尼器的减振控制使节点极限承载力明显提高,裂纹萌生寿命和裂纹扩展寿命得到延长,在相同位移幅值加载下,有阻尼器节点试件的作动力极值增大了10%15%;节点焊缝区应力水平明显下降,随着试验加载速率的提高,效果越显着,与有限元模拟结果一致,符合黏滞流体阻尼器的耗能机理,体现了其速度相关性。3、建立高层钢结构整体尺度的模型以及考虑梁柱焊接节点的多尺度模型,分别开展风致疲劳分析,结果表明,在良态风作用下,梁柱焊接节点最短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为93年,达不到工程设计的建筑使用年限100年要求,考虑FAT36的名义应力预测方法使工程设计更偏保守。在超强台风作用下,梁柱焊接节点最短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仅为6天,有发生低周疲劳裂纹萌生的趋势,需在设计中引起重视。4、开展三类减振控制方式(黏滞流体阻尼器、调频质量阻尼器、金属剪切型阻尼器)下高层钢结构的风致疲劳研究,结果表明,黏滞流体阻尼器不同连接方式对焊接节点疲劳性能的影响有所不同;良态风作用下,阻尼指数是影响黏滞流体阻尼器延寿效果的主要因素,延寿效果随着阻尼指数的增大有降低的趋势,如需使斜杆支撑型连接下阻尼器相连节点的疲劳寿命提高,应将阻尼指数设计取大于0.45。在固定质量比为5%的情况下,TMD的频率比是影响延寿效果的主要因素,随着频率比的增大,TMD延寿比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频率比达到0.9时,各节点的疲劳寿命达到最大值。采用金属剪切型阻尼器进行减振控制,各节点的延寿比达到13以上,但过大的附加刚度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并不利,在工程设计中需引起重视。本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可为高层钢结构焊接节点的疲劳寿命预测、结构抗疲劳设计提供参考和建议。
胡庆生[4](2019)在《粘滞阻尼器在高烈度区框架结构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粘滞阻尼器是结构振动控制中一种被动控制设备,能够为结构提供附加阻尼,降低地震反应,减小整体位移指标。在建筑、桥梁中安装粘滞阻尼器,相当于在结构上安装了“安全气囊”,在地震、风荷载等外部激励来临时,阻尼器最大限度地吸收和消耗外部激励输入工程结构中的冲击能量,有效缓解外部激励对工程结构造成的破坏。论文采用实验室试验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对粘滞阻尼器进行相关机理研究,并基于研究结果将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应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介绍了各种类型的减震(振)设备以及粘滞阻尼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2)对粘滞阻尼器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3)采用ETABS有限元软件对是否安装粘滞阻尼器的结构进行弹性时程分析,并验算多遇地震和设防地震下的附加阻尼比。(4)基于实际工程,运用PERFORM-3D软件对结构的粘滞阻尼器安装进行了设计,并研究了结构安装粘滞阻尼器的效果。主要内容包括,附加阻尼比的校核,结构整体地震反应,梁柱构件的出铰情况,子结构梁柱验算,阻尼器耗能及工作性能分析。(5)总结研究内容,并对粘滞阻尼减震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和发展的可能性。
刘捷[5](2019)在《丙烯酸酯粘弹性阻尼器试验与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粘弹性阻尼减震(振)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先进被动控制技术,其中粘弹性阻尼器因其耗能能力强,性能可靠,造价低廉、无需附加能源而受到了高度关注。但由于粘弹性阻尼器的研究涉及高分子材料、粘弹性力学、振动控制等多个领域,学科交叉错综复杂,使得有关粘弹性阻尼器减震(振)技术研究的难度加大。目前国产粘弹性阻尼材料主要是针对高频振动控制领域研制和生产的,同时相应粘弹性阻尼器在低温下耗能能力优越,而在较高温度下耗能能力较差,无法满足建筑结构在服役过程中的宽温域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开发能适用于减震结构低频振动控制领域的高耗散粘弹性材料与器件。基于此,本文通过一系列丙烯酸酯粘弹性材料配方设计、优化以及相应阻尼器试件的力学性能试验,结合理论分析建立了同时考虑温度、频率以及位移幅值影响的粘弹性阻尼器力学模型。本文着重解决了三个问题,首先,促使粘弹性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向高温移动,提高了粘弹性材料的阻尼性能,并拓宽其阻尼温域。其次,全面系统的研究了丙烯酸酯粘弹性阻尼器在不同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最后,建立起内变量等效分数导数力学模型来描述粘弹性阻尼器力学行为并模拟其工作时的动力特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如下:1)为改善粘弹性材料常温下的阻尼性能,本文根据粘弹性材料的特性及其阻尼机理,研究分析了基体橡胶结构、炭黑填料和阻尼剂三类设计参数对丙烯酸酯橡胶粘弹性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不同粘弹性材料配方。通过分析试验结果,得到了丙烯酸酯粘弹性材料的力学性能随三类设计参数的变化规律,并最终优选出丙烯酸酯粘弹性材料最佳配方。2)对不同配方丙烯酸酯粘弹性阻尼器进行了一系列力学性能试验,得到了丙烯酸酯粘弹性阻尼器的力学性能和耗能参数在不同环境温度、频率、和位移幅值下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环境温度是影响粘弹性阻尼器性能的第一要素,经改进的丙烯酸酯粘弹性阻尼器的损耗因子在常温环境下亦可达0.3,表现出了优异的耗能能力。3)采用内变量理论来描述Payne效应以考虑应变幅值的影响,在粘弹性材料非经典流变模型分数阶导数模型基础上,引入温频等效原理,提出了一种能够同时考虑温度、应变幅值、频率影响的粘弹性阻尼器的力学模型——内变量等效分数导数模型。基于试验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内变量等效分数导数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粘弹性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4)将丙烯酸酯粘弹性阻尼器安置在某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运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对比分析了加入粘弹性阻尼器前后框架结构模型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该粘弹性阻尼器具有良好的消能减震的效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在选定基体橡胶和填料体系的基础之上,通过改变阻尼剂种类和用量的配方优化方法制得了高耗散丙烯酸酯粘弹性材料。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所制得粘弹性阻尼材料性能优异,满足建筑低频振动领域中的宽温域要求。2)通过内变量理论来描述炭黑填充胶体的Payne效应,并结合温频等效原理,在分数导数基础上建起了考虑温度、频率和位移幅值影响的粘弹性阻尼器力学模型——内变量等效分数导数模型。
黄浩[6](2019)在《楼面阻尼器作用下高层钢框架结构振动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钢结构由于具有节能减排及循环经济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被大量应用于现代建筑。但由于其材料高强轻柔的特性,导致钢结构的结构阻尼比较小,特别是高层钢框架结构在受到风荷载和地震荷载的作用下极易产生振动,结构容易发生疲劳损坏、局部失稳甚至造成结构整体的倒塌。由于振动会给结构的正常使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对高层钢结构的振动控制已成为高层钢结构设计的重点。针对楼面阻尼器对高层钢框架结构的振动控制效果,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运用SAP2000建立布置了楼面阻尼器的结构空间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原结构及受楼面阻尼器控制后的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得出阻尼器对结构模态的影响,并观察振型确定本文拟选用的荷载激励方向。为比较阻尼器不同布置方案的对结构振动控制效果的影响,预设三种阻尼器布置方案。(2)选用线性滤波法自回归模型,并根据随机振动理论,利用MATLAB依据AR模型的方法进行编程,得到作用在高层建筑结构上的脉动风时程数据,分析对比受风时程荷载作用下的原结构和受阻尼器控制下的结构的动力响应,验证楼面阻尼器的抗风效果,并对比三种方案得到其中的最佳方案,以最佳方案为基础,继续研究了质量比对阻尼器风振控制作用的一般规律。(3)依据抗震规范选取了三条地震波,对原结构和受阻尼器控制下的结构受地震激励下的动力响应进行时程分析,验证楼面阻尼器的抗震效果及其控制效果的一般规律,得到三种方案中的最佳方案。以此为基础,研究质量比对阻尼器地震控制作用的一般规律。(4)通过分析阻尼器的布置位置及质量比对其振动控制效果的影响,发现对此类顶部有大悬挑的高层钢框架结构,将阻尼器布置于结构顶层楼面的外侧,并适量增加阻尼器的质量比,可有效提高阻尼器的振动控制效果。利用研究所得规律,对本结构阻尼器进行优化设计,结果验证了分析得到的规律的准确性,可为今后类似高层钢框架结构TMD的设计布置提供参考。
毕家欣[7](2018)在《模块钢结构风振响应及风振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模块钢结构作为一种新兴的结构形式,凭借“快、省、好”等优点在欧洲非抗震区得到广泛应用,并在我国逐渐推广开来。模块钢结构在强风作用下,会产生较大的风振响应,影响其舒适性,而国内外学者对模块钢结构的抗风性能研究仍不充分。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以江苏某模块钢结构建筑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模块钢结构的风振响应及风控制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某模块-筒体建筑周边风场和结构风振响应实测。利用超声波风速仪和加速度计,对某模块-筒体建筑周边风场和结构风振响应进行现场实测,得到了风速、风向和加速度等数据;通过模态参数识别,得到模块-筒体结构实测一阶自振频率为0.99Hz,一阶阻尼比为2.83%,为模块钢结构风振响应分析提供数据支持。(2)实测风场和模块-筒体结构风振响应数值模拟。分别采用谐波合成法和有限元方法对实测风场和模块-筒体结构结构风振响应进行数值模拟,与实测数据比较,验证了模拟方法的合理性;建立了四种模块布置形式的全模块钢结构有限元模型,模拟了北冕台风风场,以峰值加速度和均方根加速度为指标,评价模块-筒体结构和全模块钢结构的舒适度,结果表明在北冕台风作用下两种结构均不能满足舒适性要求。(3)一种新型扇形筒式铅芯粘弹性阻尼器的提出和耗能性能研究。为解决传统阻尼器占用空间大、可拆卸性差等缺点,提出了安装于梁柱节点区域的扇形筒式铅芯粘弹性阻尼器;建立了安装扇形筒式铅芯粘弹性阻尼器的梁柱节点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扇形筒式铅芯粘弹性阻尼器能够提高梁柱节点的刚度、屈服强度和耗能性能;建立扇形筒式铅芯粘弹性阻尼器简化模型,并将简化模型和精细化模型的耗能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简化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阻尼器的耗能性能;分析了阻尼器安装位置、内径大小对梁柱节点耗能性能的影响。(4)模块-筒体结构与全模块钢结构的风振控制研究。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了安装TMD调谐质量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和新型扇形筒式铅芯粘弹性阻尼器的模块钢结构有限元模型,研究了三种阻尼器的风振控制效果,结果表明TMD调谐质量阻尼器、粘弹性阻尼器和新型扇形筒式铅芯粘弹性阻尼器的控制率分别为27%、16%和22%;综合考虑控制效果、经济性及可拆卸性,建议模块钢结构风振控制采用新型扇形筒式铅芯粘弹性阻尼器。
刘鹏[8](2017)在《一般积分型阻尼系统随机风振响应及风荷载作用取值》文中认为本文对带支撑一般积分型粘弹性阻尼耗能结构的随机风振位移响应、等效风荷载以及层间风振剪力取值的精确解析解进行了研究。1、首先本文引入阻尼器最具一般性的积分型模型对结构进行建模。并在建立结构动力运动方程之初,考虑设置带支撑阻尼器对结构的影响,对原阻尼器模型进行了转换,将原粘弹性阻尼器与支撑串联,得到一个新的阻尼元件,并通过拉斯变换和简单的运算,将串联后形成新的阻尼元件转换为一般积分型模型。2、而后运用转换后的阻尼模型,建立了单自由度带支撑粘弹性阻尼减振结构的时域非扩阶微分积分动力运动方程。然后,对结构的动力运动方程进行拉氏变换,再利用非扩阶的传递矩阵法,在结构动力方程的原始空间直接获得结构在任意激励下的位移和速度的精确解,并根据位移和速度推导的特点,重点研究了阻尼器转换前后的受力情况。通过对单自由度的研究发现阻尼器的特征值与结构的特征值完全相同,也就是说,阻尼器的受力也可以用传递函数法来求解,并用数值积分法与本文用的方法比较,通过算例验证方法的正确性。3、针对多自由度的固定基础和隔振结构,建立带支撑一般积分型粘弹性阻尼器的多自由度耗能结构运动方程。由于结构的振型一般不具有正交性,很难用常规方法对结构的运动方程进行精确解耦。本文采利用传递矩阵法以及利用拉氏变换,从而获得结构在任意外荷载作用下的精确解析表达式,并根据有关单自由度推导得出的结论,研究推导了多自由度阻尼器的受力情况。4、最后,为求得带支撑一般积分型粘弹性耗能结构基于Davenport谱随机风振响应的解析解,将求解出结构响应的方差精确分解为一阶和二阶标准振子位移和速度的方差线性组合,并根据已有的二阶标准振子基于Davenport谱风振响应的解析解,以及推导出有关一阶标准振子基于Davenport谱风振响应的解析解,得到带支撑一般积分型粘弹性耗能结构基于Davenport谱风振响应的解析解。再依据求得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响应设计值,计算出结构在脉动风作用下的等效风振力,并考虑到平均风对结构的影响,得到风作用在结构上的等效静力,根据层间剪力和位移的关系,计算出各楼层的极值剪力,并通过算例,验证结果的正确性。
孙敏洁[9](2017)在《带粘弹性阻尼器高层钢框架结构的减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高层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和应用日渐成熟,但人们对于建筑物抗震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减震控制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其中利用粘弹性阻尼器对结构进行减震控制,与传统的抗震方法相比,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工程实践表明,合理使用减震控制技术能有效改善和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阻尼器一般被分为速度相关型、位移相关型和其他类型,其耗能减震效果当然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本文旨在研究在高层钢框架中布置粘弹性阻尼器对结构进行减震控制,并对阻尼器的数量和布置方法进行研究。本文介绍了高层钢框架结构及粘弹性阻尼器的发展概况。通过理论学习和研究,选择合适结构模型及参数、阻尼器恢复力模型及参数,并通过使用有限元计算软件SAP2000对一幢办公楼进行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多遇地震下的弹性时程分析和罕遇地震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等,研究分析了带粘弹性阻尼器的高层钢框架结构的减震性能。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利用SAP2000建立高层钢框架结构模型,分别在地震作用下,对不设支撑和加支撑的两个高层钢框架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和反应谱分析,通过对比得出加支撑结构性能更优。(2)通过在加支撑模型上设置不同数量的粘弹性阻尼器,应用非线性时程法,研究不同阻尼器数量结构的减震效果。(3)取较好的阻尼器布置数量,进一步研究相同阻尼器数量的情况下,不同布置方法的减震效果。(4)按照"均匀、对称、分散、周边"的总原则,根据其分析结果中的位移等指标选取较优的阻尼器布置方案,通过改变阻尼器的布置方式来进行减震效果的对比,得出较优的布置方案,并采用非线性直接积分时程分析法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减震效果分析。
何玉柱[10](2011)在《耗能减振装置振动控制参数设计方法及试验》文中提出粘弹性阻尼器及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s, TMD)是两类典型的被动耗能/吸能减振装置。1000kV特高压输电线路是我国正在建设的电压等级最高的输电线路,其输电塔塔体高,柔度较大,风振响应明显,会引起输电线路安全性问题;而城市人行桥在人群荷载作用下容易发生共振而引起舒适性问题。本文主要研究适应这两类工程结构各自结构及振动特点的控制方法及其参数设计问题。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首先回顾了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及其基本理论,明确了1000kV特高压输电塔及人行桥的结构及振动特点,给出了这两类结构在减振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2)建立了粘弹性阻尼器-支撑杆组件的简化力学模型,并以此得到了组件的等效刚度及等效阻尼。在此基础上,在输电塔主钢管节段附加粘弹性阻尼器-支撑杆组件,推导了输电塔塔段附加模态阻尼比最大时的阻尼器参数及支撑杆刚度最优参数设置,为整塔的粘弹性阻尼器参数设计方法奠定了基础。通过对粘弹性阻尼器的类比分析,得到粘滞阻尼器的最优参数设计准则,发现在相同支撑杆刚度条件下粘滞阻尼器提供的附加模态阻尼比总比粘弹性阻尼器相应值要大。(3)提出了输电塔设置粘弹性阻尼器的最优参数设计方法。首先应用模态应变能分析获得了一阶弯曲模态的模态应变能分布规律,并将阻尼器安装在主塔柱最大轴向位移处。然后应用(2)得到的最优参数设置,对设置粘弹性阻尼器后的输电塔一阶弯曲模态阻尼比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参数设置的有效性及正确性。最后,对输电塔设置粘弹性阻尼器前后的输电塔风振响应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减振效果。(4)介绍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在人行天桥振动控制中的应用,对某一城市人行桥进行了调谐质量阻尼器现场试验研究,现场测试了天桥安装TMD前后的模态阻尼比。结果表明TMD有效地提高了一阶模态的阻尼比。
二、粘弹性阻尼器在控制高层钢结构建筑风振反应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粘弹性阻尼器在控制高层钢结构建筑风振反应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层建筑结构风振作用及实用减振控制措施简述(论文提纲范文)
0概述 |
1 高层建筑结构发展 |
2 高层建筑结构风振控制 |
2.1 分析方法 |
2.2 高层建筑结构的实用风振控制措施 |
2.2.1 黏弹性阻尼器 |
2.2.2 黏滞阻尼器 |
2.2.3 摩擦阻尼器 |
2.2.4 调谐质量阻尼器 |
2.2.5 调谐液体阻尼器 |
3 结论与展望 |
(2)粘弹性阻尼器微观减震机理、试验与减震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粘弹性阻尼结构减震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粘弹性材料研究现状 |
1.2.2 粘弹性阻尼器研究现状 |
1.2.3 粘弹性阻尼减震结构研究现状 |
1.3 粘弹性阻尼器微观耗能机理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问题的提出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粘弹性材料微细观力学行为及耗能机理研究 |
2.1 粘弹性材料主要组分及影响 |
2.1.1 橡胶基体影响 |
2.1.2 添加剂组分影响 |
2.1.3 填料影响 |
2.2 粘弹性材料微观力学行为研究 |
2.2.1 基体橡胶弹性网络链结构 |
2.2.2 周围分子链约束作用 |
2.2.3 分子链缠结与填料吸附对弹性网链的增强作用 |
2.3 粘弹性材料微观耗能机理研究 |
2.3.1 自由分子链网络的粘性耗能 |
2.3.2 分子链缠结与类缠结作用的影响 |
2.3.3 填料网络结构耗能效应 |
2.4 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粘弹性材料力学行为研究 |
2.4.1 模型信息 |
2.4.2 应力应变分析 |
2.4.3 能量和自由体积分析 |
2.5 炭黑填充粘弹性材料的细观力学模拟 |
2.5.1 炭黑填充粘弹性材料细观平衡应力应变分析 |
2.5.2 炭黑填充粘弹性材料细观粘弹特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粘弹性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 |
3.1 粘弹性阻尼器构造 |
3.1.1 粘弹性材料组成 |
3.1.2 阻尼器试件类型 |
3.2 粘弹性阻尼器动态力学性能试验 |
3.2.1 试验目的 |
3.2.2 试验设备 |
3.2.3 试验工况 |
3.2.4 试验过程 |
3.3 粘弹性材料能量耗散理论 |
3.4 粘弹性阻尼器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3.4.1 温度对粘弹性阻尼器性能的影响 |
3.4.2 频率对粘弹性阻尼器性能的影响 |
3.4.3 位移对粘弹性阻尼器性能的影响 |
3.4.4 粘弹性阻尼器试件一与试件二性能对比 |
3.4.5 粘弹性阻尼器的疲劳性能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有限元仿真的粘弹性阻尼器性能分析 |
4.1 尺寸变化的影响 |
4.1.1 理论分析 |
4.1.2 有限元建模 |
4.1.3 参数的确定 |
4.1.4 粘弹性层厚度的影响 |
4.1.5 粘弹性材料层剪切面积的影响 |
4.1.6 粘弹性材料层层数的影响 |
4.2 阻尼器自升温分析 |
4.2.1 理论分析 |
4.2.2 参数的确定 |
4.2.3 粘弹性材料层内部温度分析 |
4.2.4 参考点位置分析 |
4.2.5 加载频率影响 |
4.2.6 位移幅值影响 |
4.2.7 自升温对阻尼器动态性能的影响 |
4.3 粘弹性阻尼器的破坏分析 |
4.3.1 应力分析 |
4.3.2 裂纹扩展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粘弹性阻尼器微观分子结构力学模型 |
5.1 粘弹性材料力学性能影响因素 |
5.1.1 温度效应 |
5.1.2 激励频率的影响 |
5.1.3 位移幅值的影响 |
5.2 粘弹性阻尼器常用力学模型 |
5.2.1 经典力学模型 |
5.2.2 有限元模型 |
5.2.3 分数阶导数模型 |
5.2.4 修正等效标准固体模型 |
5.3 等效分数阶多层网络链模型 |
5.3.1 粘弹性材料分子链结构 |
5.3.2 分数阶多层网络结构微观链模型 |
5.3.3 等效分数阶多层网络结构微观链模型 |
5.3.4 试验验证 |
5.4 等效分数阶微观分子结构力学模型 |
5.4.1 微观分子链结构分析 |
5.4.2 分数阶微观分子结构力学模型 |
5.4.3 等效分数阶微观分子结构力学模型 |
5.4.4 试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粘弹性阻尼减震结构弹塑性分析 |
6.1 粘弹性阻尼减震结构弹塑性模型 |
6.1.1 运动微分方程 |
6.1.2 三线性刚度折减模型 |
6.1.3 粘弹性阻尼减震结构的弹塑性刚度矩阵 |
6.1.4 减震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
6.2 粘弹性阻尼减震设计算例 |
6.2.1 结构信息及阻尼器布设 |
6.2.2 粘弹性阻尼器尺寸设计 |
6.2.3 位移响应对比分析 |
6.2.4 加速度响应分析 |
6.2.5 粘弹性阻尼器滞回特性分析 |
6.3 阻尼器数量和位置的优化 |
6.3.1 遗传算法简述 |
6.3.2 阻尼器优化设置 |
6.3.3 优化结果分析 |
6.3.4 结构响应验证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减震装置对高层钢结构焊接节点抗风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疲劳问题研究进展 |
1.2.2 焊接钢结构疲劳研究进展 |
1.2.3 减振控制对焊接钢结构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 |
1.2.4 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高层钢结构梁柱焊接节点有限元分析 |
2.1 引言 |
2.2 高层钢结构焊接局部节点 |
2.3 黏滞流体阻尼器的构成及原理 |
2.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4.1 局部节点模型 |
2.4.2 基于黏滞流体阻尼器的减振控制节点模型 |
2.5 梁柱焊接节点有限元分析 |
2.5.1 加载方案的确定 |
2.5.2 梁柱焊接节点焊缝局部应力分布 |
2.5.3 阻尼器对节点响应的影响分析 |
2.5.4 阻尼器速度相关性模拟验证 |
2.6 节点高周疲劳寿命预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层钢结构梁柱焊接节点疲劳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Q345钢标准试件轴向高周疲劳性能试验 |
3.2.1 试验简述 |
3.2.2 试验结果分析 |
3.3 高层钢结构梁柱焊接局部节点疲劳试验 |
3.3.1 试件概述 |
3.3.2 试验方案 |
3.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层钢结构梁柱焊接节点风致疲劳分析 |
4.1 引言 |
4.2 高层钢结构工程模型 |
4.2.1 结构模型的建立 |
4.2.2 结构模态分析 |
4.3 风荷载的模拟 |
4.3.1 近地风特性 |
4.3.2 脉动风速的模拟 |
4.3.3 顺风向风荷载 |
4.3.4 横风向效应 |
4.4 高层钢结构风振响应分析 |
4.4.1 梁柱焊接节点的选取 |
4.4.2 梁柱焊接节点风振响应 |
4.5 高层钢结构梁柱焊接节点疲劳分析 |
4.6 高层钢结构多尺度有限元模型分析 |
4.6.1 考虑焊接节点的多尺度有限元模型 |
4.6.2 良态风作用下梁柱焊接节点疲劳寿命评估 |
4.6.3 台风作用下梁柱焊接节点有限元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减振控制下高层钢结构梁柱焊接节点风致疲劳研究 |
5.1 引言 |
5.2 高层钢结构的减振控制 |
5.2.1 阻尼器的构成及原理 |
5.2.2 阻尼器布置方案 |
5.2.3 减振控制在ANSYS中的实现 |
5.3 基于疲劳寿命评估的阻尼器参数影响研究 |
5.3.1 黏滞流体阻尼器工况 |
5.3.2 调频质量阻尼器工况 |
5.3.3 剪切型金属阻尼器工况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参考文献 |
(4)粘滞阻尼器在高烈度区框架结构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结构减震产品介绍 |
1.2.1 屈曲约束支撑 |
1.2.2 金属阻尼器 |
1.2.3 摩擦阻尼器 |
1.2.4 粘滞阻尼器 |
1.2.5 粘弹性阻尼器 |
1.2.6 调谐质量阻尼器 |
1.2.7 调谐液体阻尼器 |
1.3 粘滞阻尼器应用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粘滞阻尼器的性能研究 |
2.1 粘滞阻尼器的基本力学公式 |
2.2 粘滞阻尼器的试验研究 |
2.2.1 试验基本概况 |
2.2.2 制订试验加载方案 |
2.2.3 试验结果 |
2.4 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 |
2.4.1 粘滞阻尼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4.2 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弹性时程分析 |
3.1 工程结构概况 |
3.2 粘滞阻尼器减震方案的制订 |
3.3 ETABS模型的建立与地震波选取 |
3.3.1 ETABS模型的建立 |
3.3.2 消能减震单元在ETABS中的建立 |
3.3.3 时程分析地震波的选取 |
3.4 弹性时程分析结果 |
3.4.1 楼层剪力减震前后对比 |
3.4.2 层间位移角减震前后对比 |
3.4.3 多遇地震下粘滞阻尼器的滞回性能 |
3.5 等效阻尼比验证 |
3.5.1 多遇地震附加阻尼比验算 |
3.5.2 设防地震附加阻尼比验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弹塑性时程分析 |
4.1 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目标 |
4.2 弹塑性分析模型 |
4.2.1 组件模型 |
4.2.2 材料模型 |
4.2.3 骨架及滞回曲线 |
4.2.4 质量和阻尼 |
4.2.5 地震波 |
4.3 大震弹塑性分析结果 |
4.3.1 罕遇地震附加阻尼比计算 |
4.3.2 整体地震反应结果 |
4.3.3 结构构件性能评估 |
4.3.4 子结构梁柱分析 |
4.3.5 能量平衡 |
4.3.6 阻尼器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丙烯酸酯粘弹性阻尼器试验与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粘弹性阻尼减震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粘弹性材料研究现状 |
1.2.2 粘弹性阻尼器研究现状 |
1.2.3 粘弹性阻尼器减振结构研究及应用 |
1.3 本文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1.3.1 问题的提出 |
1.3.2 本文研究意义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粘弹性材料的配方设计及优化 |
2.1 粘弹性材料 |
2.1.1 粘弹性材料阻尼机理 |
2.1.2 粘弹性材料的制备与测试方法 |
2.2 基体材料的确定 |
2.2.1 基体橡胶对粘弹性材料的性能影响 |
2.2.2 不同丙烯酸酯橡胶对粘弹性材料的影响 |
2.3 粘弹性材料配方的优化设计 |
2.3.1 填料体系对粘弹性材料性能的影响 |
2.3.2 阻尼剂种类和用量对粘弹性材料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粘弹性阻尼器的力学性能试验 |
3.1 粘弹性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概况 |
3.1.1 试验目的 |
3.1.2 阻尼器尺寸设计 |
3.1.3 试验系统与加载工况 |
3.1.4 试验现象 |
3.2 丙烯酸酯粘弹性阻尼器力学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试验原理 |
3.2.2 环境温度对阻尼器性能的影响 |
3.2.3 位移幅值对粘弹性阻尼器的影响规律 |
3.2.4 频率对粘弹性阻尼器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粘弹性阻尼器力学模型研究 |
4.1 粘弹性阻尼器常用力学模型 |
4.2 考虑Payne效应的内变量等效分数导数模型 |
4.2.1 内变量理论的概述 |
4.2.2 内变量等效分数导数模型 |
4.3 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粘弹性阻尼器消能减震结构分析 |
5.1 粘弹性阻尼器耗能减震的原理和特点 |
5.2 粘弹性阻尼器消能减震结构分析方法 |
5.3 粘弹性阻尼器结构减震工程实例分析 |
5.3.1 工程实例概况 |
5.3.2 粘弹性阻尼器使用数量确定 |
5.3.3 粘弹性阻尼器消能减震结构时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楼面阻尼器作用下高层钢框架结构振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结构振动控制研究现状 |
1.2.1 结构风载振动控制研究 |
1.2.2 结构抗震控制研究 |
1.3 目前主要的结构振动控制技术及应用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及模态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建立结构-TMD有限元计算分析模型 |
2.2.1 结构有限元模型 |
2.2.2 TMD阻尼器的模拟 |
2.2.3 TMD阻尼器的基本原理及布置 |
2.3 TMD参数设计 |
2.3.1 TMD阻尼器参数优化 |
2.3.2 TMD质量比对结构振动的影响 |
2.3.3 TMD阻尼比对结构振动的影响 |
2.3.4 TMD频率比对结构振动的影响 |
2.4 模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TMD对高层钢结构的风振控制分析 |
3.1 高层结构的风振响应 |
3.2 高层结构的顺风向风荷载 |
3.2.1 结构顺风向风荷载的计算公式 |
3.2.2 风振系数 |
3.2.3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
3.3 高层结构脉动风荷载时程模拟 |
3.3.1 脉动风荷载模拟方法 |
3.3.2 脉动风荷载时程的AR模拟 |
3.4 高层结构舒适度评价标准 |
3.5 高层钢结构TMD风振动力响应控制计算 |
3.5.1 脉动风速时程的模拟以及验证 |
3.5.2 脉动风压时程模拟 |
3.5.3 结构风振作用下加速度响应分析 |
3.5.4 结构风振作用下位移响应分析 |
3.5.5 质量比对TMD风振控制效果影响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TMD对高层钢结构的地震控制分析 |
4.1 高层钢框架结构地震作用的时程分析法 |
4.2 地震波的选取 |
4.3 结构地震作用下加速度响应分析 |
4.3.1 TMD系统对结构各层最大加速度的控制 |
4.3.2 TMD系统对结构顶层最大加速的控制 |
4.4 结构地震作用下位移响应分析 |
4.4.1 TMD系统对结构各层最大位移的控制 |
4.4.2 TMD系统对结构顶层最大位移的控制 |
4.4.3 质量比对TMD地震控制效果影响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结构的优化设计 |
5.1 阻尼器位置及质量比优化 |
5.2 优化方案的抗风效果验证 |
5.3 优化方案的抗震效果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模块钢结构风振响应及风振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模块钢结构风振响应及舒适度研究概述 |
1.2.1 风振响应研究概述 |
1.2.2 舒适度研究概述 |
1.3 模块钢结构风振控制研究概述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模块-筒体结构风场及风振响应实测 |
2.1 引言 |
2.2 实测建筑概况 |
2.3 实测方案设计 |
2.4 风场实测 |
2.4.1 平均风速与风向 |
2.4.2 平均风速剖面 |
2.4.3 脉动风速 |
2.5 结构风振响应实测 |
2.5.1 加速度响应 |
2.5.2 自振频率与阻尼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模块钢结构风振响应分析 |
3.1 引言 |
3.2 风场数值模拟 |
3.2.1 实测风场数值模拟 |
3.2.2 台风风场数值模拟 |
3.3 模块-筒体结构风振响应分析 |
3.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3.2 有限元模型验证 |
3.3.3 风振响应分析 |
3.3.4 与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结构风振响应对比 |
3.4 全模块钢结构风振响应分析 |
3.4.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4.2 模块单元布置形式 |
3.4.3 风振响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模块钢结构风振控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TMD调谐质量阻尼器减振分析 |
4.2.1 TMD调谐质量阻尼器作用原理 |
4.2.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3 TMD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减振效果分析 |
4.3 粘弹性阻尼器减振分析 |
4.3.1 粘弹性阻尼器作用原理 |
4.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3 粘弹性阻尼器布置及减振效果分析 |
4.4 扇形筒式粘弹性阻尼器减振分析 |
4.4.1 新型阻尼器提出及减振机理 |
4.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4.3 新型阻尼器耗能性能分析 |
4.4.4 简化模型 |
4.4.5 新型阻尼器耗能性能影响因素 |
4.4.6 新型阻尼器减振效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8)一般积分型阻尼系统随机风振响应及风荷载作用取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结构抗风理论及应用的发展 |
1.2.1 结构抗风的发展 |
1.2.2 结构抗风研究的方法 |
1.2.3 结构的风荷载 |
1.2.4 结构抗风措施 |
1.3 阻尼器的发展 |
1.3.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
1.3.2 阻尼理论发展概述 |
1.3.3 粘弹性阻尼器的研究与应用情况 |
1.3.4 粘弹性阻尼器计算模型 |
1.3.5 支撑刚度对阻尼器结构的影响 |
1.4 非经典阻尼结构的动力分析方法 |
1.4.1 实数域分析方法 |
1.4.2 复数域分析方法 |
1.5 问题的提出 |
1.6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6.1 主要内容 |
1.6.2 创新点 |
第二章 阻尼器转换和脉动风荷载数学模型 |
2.1 转换阻尼器本构方程 |
2.2 风荷载激励模型 |
第三章 单自由度带支撑一般积分型阻尼器减振系统随机响应分析 |
3.1 运动方程 |
3.2 结构特征值和传递函数 |
3.2.1 系统特征值 |
3.2.2 结构系统传递函数 |
3.3 结构系统时域瞬态响应精确解 |
3.3.1 结构与速度时域响应解析解 |
3.3.2 阻尼器时域响应解析解 |
3.3.3 支撑和原阻尼器位移与速度响应精确解 |
3.4 耗能结构频率响应函数 |
3.4.1 直接法 |
3.4.2 特征值法 |
3.5 算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自由度耗能减震结构随机风振响应的解析解 |
4.1 运动方程 |
4.2 结构等效系统特征值和传递函数 |
4.2.1 结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分析 |
4.2.2 系统传递矩阵 |
4.3 系统时域响应解析解 |
4.3.1 结构时域响应解析解 |
4.3.2 阻尼器时域响应解析解 |
4.3.3 支撑和原阻尼器位移和速度响应精确解 |
4.4 随机风振响应分析 |
4.4.1 基于Davenport谱的脉动风荷载激励模型 |
4.4.2 结构响应相关函数分析及方差分解 |
4.4.3 结构设计响应分析 |
4.4.4 各楼层等效静态风荷载取值 |
4.5 算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粘弹性阻尼器耗能隔震结构随机风振响应的解析解 |
5.1 运动方程 |
5.2 系统响应的传递矩阵法 |
5.2.1 结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分析 |
5.2.2 传递矩阵解析式 |
5.2.3 结构响应解析解 |
5.2.4 阻尼器时域响应解析解 |
5.3 随机风振响应分析 |
5.3.1 基于Davenport谱脉动风载激励模型 |
5.3.2 结构响应相关函数分析及方差分解 |
5.3.3 结构响应设计值 |
5.3.4 楼层层间极值剪力计算 |
5.4 算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带粘弹性阻尼器高层钢框架结构的减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结构减震控制 |
1.2.1 结构减震控制的基本概念 |
1.2.2 结构减震控制的分类 |
1.3 耗能减震 |
1.3.1 耗能减震的概念 |
1.3.2 耗能减震的原理 |
1.3.3 耗能减震结构的优越性及应用范围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现状 |
1.4.1 钢结构的发展 |
1.4.2 高层钢结构的减震设计 |
1.4.3 粘弹性阻尼器在高层建筑中的研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粘弹性阻尼器的理论基础 |
2.1 粘弹性耗能减震的概念与原理 |
2.2 粘弹性阻尼器的特点与应用范围 |
2.2.1 粘弹性材料 |
2.2.2 粘弹性阻尼器的特点 |
2.2.3 粘弹性阻尼器的应用范围 |
2.3 粘弹性阻尼器的分类 |
2.4 粘弹性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 |
2.4.1 Maxwell模型 |
2.4.2 Kelvin模型(本文采用的模型) |
2.4.3 标准线性固体模型 |
2.4.4 等效标准固体模型 |
2.4.5 等效刚度和等效阻尼模型 |
2.4.6 分数导数模型 |
2.4.7 有限元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结构计算模型的建立 |
3.1 有限元软件简介 |
3.2 工程算例 |
3.3 模态分析 |
3.4 反应谱分析 |
3.4.1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3.4.2 反应谱输入 |
3.4.3 反应谱分析的计算结果 |
3.5 时程分析 |
3.5.1 时程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
3.5.2 输入地震波的选取 |
3.6 弹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设置粘弹性阻尼器的减震分析 |
4.1 阻尼器的选择和布置原则 |
4.1.1 阻尼器的选择 |
4.1.2 阻尼器的布置原则 |
4.2 算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阻尼器高层钢框架结构的优化布置对比 |
5.0 阻尼器布置优化理论 |
5.1 不同模型的阻尼器布置方案 |
5.2 模型模态分析 |
5.3 模型地震动响应对比 |
5.4 非线性时程分析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耗能减振装置振动控制参数设计方法及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土木工程振动控制发展及分类 |
1.1.1 结构振动控制的分类 |
1.1.2 耗能减振装置分类 |
1.2 粘弹性阻尼器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调谐质量阻尼器振动控制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1 概述 |
1.3.2 调谐质量阻尼器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
1.4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考虑支撑杆刚度的粘弹性阻尼器参数优化设计 |
2.1 粘弹性阻尼器的性能 |
2.1.1 粘弹性阻尼材料的特性 |
2.1.2 粘弹性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
2.2 粘弹性阻尼器-支撑杆组件的参数设置 |
2.2.1 粘弹性阻尼耗能支撑的位置及形式 |
2.2.2 粘弹性阻尼器-支撑杆组件的力学模型 |
2.3 高耸输电塔粘弹性阻尼器耗能系统的计算模型 |
2.3.1 单个耗能支撑系统力学计算模型 |
2.3.2 单个耗能支撑系统的参数分析 |
2.4 高耸输电塔粘滞阻尼器耗能系统的计算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粘弹性阻尼器对高耸输电塔的减振设计及仿真分析 |
3.1 输电塔的有限元模型 |
3.2 粘弹性阻尼器安装位置确定 |
3.2.1 模态应变能分析 |
3.2.2 两种安装位置方案 |
3.3 耗能支撑系统附加给输电塔阻尼比的计算分析 |
3.3.1 确定粘弹性阻尼器最优控制参数 |
3.3.2 附加模态阻尼比的确定方法 |
3.4 不同安装方案及参数设置下的附加模态阻尼比分析 |
3.4.1 不同参数设置下模态阻尼比分析 |
3.4.2 不同安装方案下模态阻尼比分析 |
3.5 粘弹性阻尼器控制输电塔风振响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调谐质量阻尼器在人行天桥减振中的应用 |
4.1 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减振原理 |
4.2 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参数优化理论 |
4.2.1 无阻尼被控结构 |
4.2.2 有阻尼被控结构 |
4.3 调谐质量阻尼器对某人行天桥的振动控制 |
4.3.1 工程背景 |
4.3.2 人致振动响应分析 |
4.3.3 调谐质量阻尼器参数及减振效果仿真分析 |
4.3.4 减振效果现场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粘弹性阻尼器在控制高层钢结构建筑风振反应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层建筑结构风振作用及实用减振控制措施简述[J]. 温文露,马振霄,刘涛,苏仕琪. 建筑结构, 2020(S1)
- [2]粘弹性阻尼器微观减震机理、试验与减震结构研究[D]. 徐业守. 东南大学, 2020
- [3]减震装置对高层钢结构焊接节点抗风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D]. 张建劭. 东南大学, 2019(01)
- [4]粘滞阻尼器在高烈度区框架结构中的应用[D]. 胡庆生.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5]丙烯酸酯粘弹性阻尼器试验与力学性能研究[D]. 刘捷. 东南大学, 2019(05)
- [6]楼面阻尼器作用下高层钢框架结构振动控制研究[D]. 黄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7]模块钢结构风振响应及风振控制研究[D]. 毕家欣. 天津大学, 2018(06)
- [8]一般积分型阻尼系统随机风振响应及风荷载作用取值[D]. 刘鹏. 广西科技大学, 2017(03)
- [9]带粘弹性阻尼器高层钢框架结构的减震性能研究[D]. 孙敏洁.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10]耗能减振装置振动控制参数设计方法及试验[D]. 何玉柱. 湖南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