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坏死因子对糖代谢的影响

肿瘤坏死因子对糖代谢的影响

一、肿瘤坏死因子对糖代谢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梁晓晖,石海莲,吴晓俊[1](2021)在《糖代谢重编程与“炎-癌转化”及抗炎中药靶向肿瘤糖代谢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炎症与肿瘤的病理进程关系密切。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信号通路广泛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糖代谢。葡萄糖主要通过糖酵解、线粒体有氧磷酸化等途径代谢生成ATP。有些肿瘤细胞倾向于通过糖酵解获能,而有些肿瘤细胞中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反应对细胞生长和氧化应激也发挥重要作用。炎症促进糖代谢重编程介导"炎-癌转化"的分子机制涉及炎症介质和炎症因子异常表达。中药中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皂苷、黄酮、生物碱、多酚和醌类等可显着抑制炎症,并能调控肿瘤糖代谢,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生长。本文就"炎-癌转化"与肿瘤糖代谢重编程之间的关系和抗炎中药及单体成分靶向肿瘤糖代谢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予以综述,为抗炎中药靶向肿瘤糖代谢发挥抗肿瘤作用研究提供参考。

郭艾[2](2021)在《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对骨骼肌损害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所致的肌肉萎缩的作用。2.明确FGF19缓解高脂诱导的肥胖所致的脂糖代谢紊乱的作用。3.明确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所致的irisin表达降低的作用。4.探讨FGF19通过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对骨骼肌损害的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1)5周与15月龄C57BL/6J雄性小鼠分别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对照+FGF19组、HFD组、HFD+FGF19组。HFD组与HFD+FGF19组采用高脂饲料(HFD)喂养构建肥胖以及肌少性肥胖小鼠模型,对照组与对照+FGF19组给予普通饮食喂养。喂养5个月后,HFD+FGF19组与对照+FGF19组小鼠分别给予腹腔注射FGF19(0.1mg/kg)每天注射一次,连续3周,对照组与HFD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处理。(2)通过电子天平测量各组小鼠体重以及腓肠肌重量,电子抓力仪测量小鼠最大抓力,双能量X射线骨密度仪DXA检测小鼠体脂成分变化。(3)收集各组小鼠血液,进行葡萄糖耐量实验,并检测血糖、血脂、FGF19、irisin、胰岛素的表达情况。(4)H&E染色、透射电镜、油红O染色、免疫组化观察各组小鼠肌肉萎缩,脂质沉积以及FNDC-5蛋白表达情况。(5)Western blot检测肌肉萎缩(FOXO-3、Atrogin-1、Mu RF-1)、肌分化因子(MHC、Myo D、Myo G),葡萄糖代谢(IRS-1、GLUT-4)、irisin前体分子FNDC-5以及信号通路相关分子(AMPK、SIRT-1、PGC-1α)相关分子指标的表达。2.细胞实验:(1)细胞分组:对照组、FGF19组(100ng/m L)、棕榈酸(PA)组(0.5m M)、FGF19+PA组(100ng/m L+0.5m M)。(2)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肌肉萎缩、肌分化、葡萄糖代谢、irisin前体分子FNDC-5以及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蛋白表达。(3)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risin水平。(4)免疫荧光、2-NBDG、油红O染色检测肌管萎缩、葡萄糖摄取、脂滴蓄积情况。(5)使用AMPK与SIRT-1抑制剂抑制AMPK与SIRT-1,小干扰RNA(PGC-1α-si RNA)抑制PGC-1α后,检测FGF19改善PA诱导的肌萎缩,脂糖代谢紊乱以及irisin表达情况。结果:1.动物实验:(1)通过HFD喂养青年与老年小鼠,构建肥胖与肌少性肥胖模型,发现HFD组小鼠体重较对照组增加,脂肪质量增加,而肌肉质量与抓力明显下降。HFD组小鼠的血糖、血脂、血胰岛素升高,糖耐量异常,血浆FGF19以及irisin表达水平下降。FGF19干预后可减轻小鼠体重,提高肌肉质量与抓力,恢复血糖血脂以及irisin等的表达水平,提示HFD所致的肥胖(包括肌少性肥胖)可出现肌肉质量与功能下降,脂糖代谢的紊乱以及肌分泌因子irisin的表达降低,而FGF19可能缓解肥胖与肌少性肥胖的发生发展。(2)H&E染色、透射电镜、油红O染色、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FD组小鼠的肌纤维直径较正常对照组缩小,肌纤维结构排列紊乱出现萎缩。腓肠肌可出现大量的脂滴蓄积,并且腓肠肌中FNDC-5的表达下降。FGF19干预后可一定程度上缓解肌纤维的萎缩,缓解脂滴蓄积,增加FNDC-5的表达,提示FGF19可缓解HFD诱导的肥胖所致的骨骼肌肌肉萎缩,脂质沉积,irisin表达降低。(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FD组的腓肠肌中肌萎缩相关蛋白(FOXO-3、Atrogin-1、Mu RF-1)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升高,而肌分化蛋白(MHC、Myo D、Myo G)、葡萄糖摄取相关蛋白(IRS-1、GLUT-4)、irisin前体分子FNDC-5的表达较对照组下降。FGF19干预后可抑制肌萎缩蛋白升高,促进肌分化蛋白,葡萄糖摄取相关蛋白以及FNDC-5/irisin的表达,并且还可促进脂肪组织中能量代谢相关分子的表达,提示FGF19可缓解HFD诱导的肥胖所致的肌肉萎缩,脂糖代谢异常,FNDC-5/irisin表达下降。2.细胞实验:(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A组中肌萎缩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上调,而肌分化蛋白,葡萄糖摄取因子以及FNDC-5的蛋白表达下降,FGF19的干预可缓解PA引起的上述相关因子的表达异常,提示FGF19在骨骼肌细胞中可缓解PA诱导的肌萎缩,糖代谢紊乱以及肌分泌因子的降低。(2)ELISA结果显示:FGF19组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risin的表达增加,而PA组表达下降。FGF19可缓解PA引起的irisin表达下降。分析irisin表达与肌萎缩因子以及糖代谢因子的相关性发现,irisin与IRS-1、GLUT-4表达呈正相关,表明FGF19可能通过irisin自分泌促进肌肉葡萄糖代谢。(3)免疫荧光、2-NBDG以及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通过MHC免疫荧光实验发现,PA可导致成肌细胞形成的肌管直径较对照组减小,肌管的融合指数也下降。通过2-NBDG葡萄糖摄取实验发现,PA可导致成肌细胞葡萄糖摄取下降。并且通过油红O染色发现,PA可导致脂滴在肌管明显的蓄积。FGF19可缓解PA所致的肌管萎缩,葡萄糖摄取异常以及脂滴蓄积。(4)通过AMPK和SIRT-1抑制剂以及si RNA沉默PGC-1α可抑制AMPK、SIRT-1、PGC-1α表达,导致FGF19无法缓解PA所致的肌萎缩因子表达上调,葡萄糖摄取因子以及FNDC-5的表达下降,提示FGF19可能通过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发挥作用。结论:高脂诱导的肥胖可引起肌肉萎缩,导致肌肉质量与功能下降,并引起脂糖代谢紊乱,肌分泌因子irisin的表达降低。而FGF19可通过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改善高脂引起的肌肉萎缩,脂糖代谢紊乱以及irisin的表达下降,进而缓解骨骼肌的质量和功能。因此,FGF19可能成为未来治疗肥胖与肌少性肥胖疾病的靶点。

杜立娟[3](2020)在《半夏泻心汤对糖尿病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半夏泻心汤方出自《伤寒杂病论》,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辛开苦降、补泻同施、化痰行瘀功效。前期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具有抑制体外胰岛β细胞凋亡、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本实验结合体内体外实验,进一步证实半夏泻心汤对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并探索其作用机制。目的:通过体内实验(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小鼠)与体外实验(MIN6细胞)相结合,观察半夏泻心汤(Banxia Xiexin Decoction,BX)对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DM小鼠胰岛细胞以及过氧叔丁醇(t-butylhydroperoxide,TBHP)诱导的MIN6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半夏泻心汤对DM小鼠胰岛细胞以及MIN6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8周龄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高脂饲料饲喂8周后腹腔注射STZ 55mg/kg,持续注射3天进行造模。实验共分为6组:正常组(Con)、模型组(Mod)、二甲双胍组(MET)、半夏泻心汤低剂量组(BXL)、半夏泻心汤中剂量组(BXM)、半夏泻心汤高剂量组(BXH)。连续灌胃7周,每2周监测体重,于给药第0周、3周、7周测量小鼠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7 周后取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及血脂四项(TC、TG、HDL-C、LDL-C),并取胰腺置于-80℃保存备用。各组小鼠干预7周末测定FBG后,予2g/kg葡萄糖溶液灌胃,分别于糖负荷后30min、60min、120min测定血糖值,根据各时间点血糖值绘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曲线,并计算血糖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进行胰腺HE染色,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胰岛细胞凋亡率、试剂盒检测胰腺组织匀浆MDA、SOD的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FOXO1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的表达。2.细胞实验:取对数生长期MIN6细胞,0.25%胰酶消化后加入高糖DMEM培养液,PBS吹打并制成单细胞悬液并接种于96孔板,每孔加入100μL单细胞悬液后置于培养箱中培养。待细胞贴壁后,加入不同浓度的半夏泻心汤(0.1、0.5、1、1.5、2.5、5、10mg/ml)孵育12h后进行MTT实验,酶标仪检测OD值,并计算细胞活力以确定半夏泻心汤的浓度范围。细胞贴壁生长后加入半夏泻心汤(0.25、0.5、1mg/ml)预处理细胞12h,药物孵育结束后加入100μM的TBHP孵育2h。TBHP处理结束后弃去孔内液体进行MTT实验,用酶标仪检测OD值,以筛选半夏泻心汤的最终孵育浓度。实验分为以下5组:对照组(Con,DMEM高糖培养液)、模型组(Mod,DMEM高糖培养液+TBHP)、半夏泻心汤组(BX,DMEM高糖培养液+TBHP+0.5mg/ml的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抑制剂组(BX+LY,DMEM 高糖培养液+TBHP+0.5mg/ml 的半夏泻心汤+LY294002(100μM))、抑制剂组(LY,DMEM 高糖培养液+TBHP+LY294002(100μM))。Hoechst 33342法与TUNEL法检测半夏泻心汤对TBHP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并进行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实验(GSIS实验),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胰岛素水平。DCFH-DA探针检测细胞内ROS含量,试剂盒检测细胞内MDA、SOD、GSH-Px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FOXO1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动物实验:(1)半夏泻心汤对各组小鼠体重的影响:小鼠自造模成功始,模型组小鼠体重低于其他各组。对照组小鼠体重逐渐增加。至第7周灌胃结束后,对照组小鼠体重明显大于模型组(P<0.05)和各药物干预组(P>0.05);模型组小鼠与各药物干预组小鼠之间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2)半夏泻心汤对各组小鼠糖脂代谢的影响: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半夏泻心汤组血糖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灌胃第3周及第7周后,模型组血糖显着高于对照组血糖(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半夏泻心汤组血糖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糖化血红蛋白含量、TC、TG、LDL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HDL含量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半夏泻心汤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TC、TG含量均有明显下降(P<0.05),HDL含量显着增加(P<0.05)。(4)半夏泻心汤对各组小鼠胰岛素分泌及HOMA-β指数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β指数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半夏泻心汤组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β指数均有明显提高。(5)半夏泻心汤对各组小鼠葡萄糖耐量及AUCOGTT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灌胃葡萄糖前后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OGTT Omin时,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狐组、半夏泻心汤组小鼠血糖水平均有显着下降(P<0.05)。OGTT 30min时,各组小鼠血糖水平均显着升高。OGTT 60min时,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半夏泻心汤组小鼠血糖水平开始显着下降(P<0.05)。OGTT 120min时,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半夏泻心汤组小鼠血糖水平均有显着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AUCOGTT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半夏泻心汤组小鼠AUCOGTT均有显着下降(P<0.05)。(6)半夏泻心汤对各组小鼠胰腺形态的影响(HE染色法):正常小鼠胰腺组织的胰岛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细胞团,胞团大小不一,结构完整、规则、边缘清晰,散布于胰腺腺泡之间,细胞团数量较多,胰岛内β细胞丰富、大小均匀、饱满充盈、排列紧密;而模型组小鼠胰岛细胞团数量减少,胰岛面积萎缩、形态各异不规整、胰岛边缘不清、结构紊乱,胰岛内β细胞肿胀、变形,细胞质染色变浅或呈空泡化现象,核固缩或核缺失现象明显,且部分胰腺外分泌腺腺泡深入胰岛内部;与模型组小鼠相比,各药物干预组小鼠胰岛及胰岛内细胞数目增加,形态结构有所改善。(7)半夏泻心汤对各组小鼠胰岛B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半夏泻心汤组细胞凋亡率均有明显下降(P<0.05)。(8)半夏泻心汤对各组小鼠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MDA含量显着增加(P<0.05),SOD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半夏泻心汤组MDA含量明显下降(P<0.05);SOD含量明显提高(P<0.05)。(9)半夏泻心汤对各组小鼠PI3K/AKT/FOXO1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 p-AKT/AKT、p-FOXO1/FOXO1、Pdx-1/β-actin、MafA/β-actin 比值均明显下降(P<0.05);Caspase-3/β-actin、Bax/β-actin、P27/β-actin比值均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甲双胍组、半夏泻心汤剂量组 p-AKT/AKT、p-FOXO1/FOXO1、Pdx-1/β-actin、MafA/β-actin 比值均显着提高(P<0.05);Caspase-3/β-actin、Bax/β-actin、P27/β-actin 比值显着下降(P<0.05)。2.细胞实验:(1)半夏泻心汤对MIN6细胞毒性的影响:当半夏泻心汤浓度≥2.5 mg/ml时,MIN6细胞活力显着下降。因此,后续实验选择0.25、0.5、1.0 mg/ml 3个浓度进行。(2)半夏泻心汤对TBHP诱导的MIN6细胞增殖抑制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活力显着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BX0.5剂量组和BX1.0剂量组细胞活力显着增加(P<0.05),BX0.5剂量组和BX1.0剂量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BX0.5剂量组细胞活力略高,故最终选择半夏泻心汤0.5 mg/ml剂量组为半夏泻心汤药物干预组。(3)半夏泻心汤对TBHP诱导的MIN6细胞凋亡的影响:Hoechst 33342染色显示对照组细胞完整,其细胞核均匀染色。在TBHP刺激后,细胞不规则地固缩并聚集,显示出致密的浓染,细胞核分裂成碎片。与模型组相比,半夏泻心汤组核固缩、致密浓染和细胞碎片减少,细胞形态有所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半夏泻心汤预处理12h可显着降低细胞凋亡率(P<0.05)。(4)半夏泻心汤对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的分泌的影响:模型组MIN6细胞的功能受损,与2.8mM模型组相比,16.7mM模型组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未见明显增加(P>0.05)。而半夏泻心汤预处理12h后16.7mM半夏泻心汤组的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加,改善了胰岛细胞的功能(P<0.05)。(5)半夏泻心汤对各组细胞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内ROS及MDA含量显着增加(P<0.05);SOD及GSH-Px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半夏泻心汤组细胞内ROS及MDA含量显着减少(P<0.05);SOD 及 GSH-Px 含量显着增加(P<0.05)。(6)半夏泻心汤对PI3K/AKT/FOXO1信号通路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p-AKT/AKT、p-FOXO1/FOXO1、Pdx-1/β-actin 比值均明显下降(P<0.05);Caspase-3/β-actin、Bax/β-actin、P27/β-actin 比值均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半夏泻心汤组p-AKT/AKT、p-FOXO1/FOXO1、Pdx-1/β-actin 比值显着提高(P<0.05);Caspase-3/β-actin、Bax/β-actin、P27/β-actin 比值显着下降(P<0.05)。而加入PI3K抑制剂后半夏泻心汤提高p-AKT/AKT 比值表达的作用被抵消。结论:1.半夏泻心汤具有显着改善DM小鼠糖脂代谢、胰岛功能、胰腺组织结构损害的作用,可明显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促进胰岛素分泌。2.半夏泻心汤具有抑制MIN6细胞凋亡、促进胰岛素分泌、保护MIN6细胞的作用。3.半夏泻心汤对DM小鼠胰岛细胞和MIN6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激活PI3K/AKT/FOXO1信号通路,并产生级联反应,影响下游Caspase-3、Bax、P27、MafA和Pdx-1蛋白的表达有关。创新点:1.本研究证明半夏泻心汤可改善DM小鼠和MIN6胰岛β细胞凋亡、促进胰岛素分泌,保护胰岛细胞,为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2.通过体内与体外实验相结合,证实半夏泻心汤是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激活PI3K/AKT/FOXO1信号通路,并产生级联反应,影响下游Caspase-3、Bax、P27、MafA和Pdx-1蛋白的表达发挥保护胰岛细胞的作用。

刘中兵[4](2020)在《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体外研究目的:充分探讨川陈皮素靶向IL-21调控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应答过程,确定其与IL-21/IL-21R及JAK1/STAT3信号通路在调控过程中的介导关系,确定川陈皮素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性,为后期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研究方向。材料与方法:我们使用的是RASFs细胞系,即MH7A细胞,它来自RA患者,被认为是RA的主要效应细胞。MH7A细胞系使用含10%胎牛血清的1640完全培养基于37℃、5%CO2、100%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具体分组如下:Control组(不做处理);IL-21组(50 ng/ml IL-21处理MH7A细胞);IL-21+Nobiletin 25μM组(50ng/ml IL-21+25μmol/L Nobiletin处理MH7A细胞);IL-21+Nobiletin 50μM组(50ng/ml IL-21+50μmol/L Nobiletin处理MH7A细胞);MH7A细胞干预结束后,继续培养48小时后进行相关项目分析:细胞因子分析: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IL-6、TNF-α、HMGB1、MMP-3、MMP-13表达浓度分析;各组MH7A细胞ROS(活性氧)检测;各组MH7A细胞4-HNE(4-羟基壬烯醛)检测;RT-PCR检测IL-21R、IL-6、TNF-α、MMP-3、MMP-13表达浓度分析;Western-blot检测IL-21R及JAK1/STAT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分析;统计数据,给出结论。结果:ELISA化学检测:IL-6、TNF-α: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MGB1蛋白: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P-3、MMP-13: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HNE检测: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OS检测:各组MH7A细胞中的ROS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T-PCR检测:IL-21R:各组MH7A细胞m RNA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6、TNF-α: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P-3、MMP-13: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estwen-blot检测:IL-21R:各组MH7A细胞蛋白浓度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AK1/STAT3信号通路:各组MH7A细胞中JAK1、STAT3蛋白表达差异性较小,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其磷酸的表达过程中,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川陈皮素可以靶向IL-21受体对MH7A细胞做出免疫应答过程,明显降低MH7A滑膜细胞内白细胞介素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浓度变化,缓解MH7A滑膜细胞的炎性进展过程,促进其修复过程,且随着川陈皮素浓度增加,这种趋势更加明显。(2)川陈皮素可以靶向IL-21受体对细胞经典信号通路JAK1/STAT3进行调控应答,降低细胞信号通路关键蛋白JAK1及STAT3等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减缓炎症过程,与上文的结论具有一致性。由此可以得知,川陈皮素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为后期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靶向研究导向。第二部分: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体内研究目的:在体外研究的基础上,体内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川陈皮素靶向IL-21调控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应答过程,从而明确了其与IL-21/IL-21R及JAK1/STAT3信号通路在调控过程中的介导关系,表明了川陈皮素在抗类风湿关节炎症作用方向的价值性,为后期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研究方向。材料与方法:选取48只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将其随机分成4组,除去对照组大鼠,其余建立CIA模型;具体分组如下:Control组(大鼠不做处理);IL-21组(CIA模型+50 ng/ml IL-21,腹腔注射);IL-21+Nobiletin 25μM组(CIA模型+50 ng/ml IL-21+25μmol/L Nobiletin,腹腔注射);IL-21+Nobiletin 50μM组(CIA模型+50 ng/ml IL-21+50μmol/L Nobiletin,腹腔注射);继续饲养6周后将大鼠处死,进行相关项目分析:各组大鼠模型成功率检测:大体观察、体重指数、关节炎、关节指数分析;形态学分析:各组大鼠HE染色分析;ELISA检测分析:IL-21R、TNF-α、IL-6、HMGB1、MMP-3及MMP-13蛋白;RT-PCR检测分析IL-21R、TNF-α、IL-6、MMP-3及MMP-13m RNA表达分析;Western-blot检测分析IL-21R、TNF-α、IL-6、MMP-3及MMP-13及JAK1/STAT3通路分析,分析数据,给出结论。结果:模型成功率检测:临床表现: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较好,体重体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毛发光泽性较差;模型组大鼠意志沉迷,进食量逐渐减少,毛发光泽性,2周后处于无法负重的状态;体重变化:两周后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趋势为IL-21<IL-21+Nobiletin 25μM<IL-21+Nobiletin 50μM<Control,各组之间体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炎发病率/关节指数:各组关节炎发病率比较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数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分析:HE染色:对照组大鼠踝关节组织细胞排列密集,形态规则,轮裹明显;模型组大鼠踝关节组织细胞层变厚,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大量充斥,连续性减弱;川陈皮素干预后,大鼠的踝关节组织细胞排列密集性加强,细胞形态趋于正常。ELISA化学检测:IL-6、TNF-α: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MGB1蛋白: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P-3、MMP-13: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T-PCR检测:IL-21R: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6、TNF-α: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P-3、MMP-13: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estwen-blot检测:IL-21R: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6、TNF-α: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P-3、MMP-13: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AK1/STAT3信号通路:各组MH7A细胞中JAK1、STAT3蛋白表达差异性较小,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其磷酸的表达过程中,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川陈皮素可以较好的改善模型组大鼠关节炎效应,明显改善大鼠的精神状态,降低大鼠的类风湿关节炎症的程度及关节指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帮助。(2)与体外研究结果一致,川陈皮素改善大鼠类风湿关节炎症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靶向机体IL-21R浓度变化进而调控JAK1/STAT3的活性状态,充分降低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高迁移率蛋白表达,逐渐恢复关节软骨基质合成及分解的平衡状态,加速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康复过程,达到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给予临床一定启发。

王莹[5](2020)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水平与糖尿病肾病不同程度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就诊,符合NKF-KDOQI标准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糖尿病肾病组(DN组,n=41),依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2两个亚组(早期组,n=21,eGFR3090ml/min;晚期组,n=20,eGFR≤29ml/min);选取非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患者为非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组(非DN组,n=30);选取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个体为正常对照组(NC组,n=30);分析CTRP3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C)、尿素(BUN)、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的关系,明确CTRP3在不同组内水平的差异及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DN组(284.33±32.92 ng/ml)及非DN组(314.42±20.82 ng/ml)血清CTRP3水平低于NC组(375.57±18.02),且DN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DN组中eGFR4-5期的对象血清CTRP3水平(274.24±23.6 ng/ml)显着低于1-3期(293.95±37.94 ng/ml);(3)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TRP3与CysC、BUN、TG之间均存在明显负相关(r=-0.266、-0.418、-0.667,P<0.05);CTRP3与HDL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r=0.452,P<0.05);与年龄、BMI、FBG、UA、TC、LDL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TRP3与SCr、hs-CRP之间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rs=-0.460、-0.521,P<0.05);CTRP3与eGFR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s=0.508,P<0.05);与性别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TG、eGFR在模型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TRP3水平较正常人低,且CTRP3水平随肾功能减退而逐渐减低;实验结果显示CTRP3与TG、hs-CRP之间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TG、eGFR为血清CTRP3独立影响因素,从而推测CTRP3水平与糖脂代谢紊乱、炎症相关;CTRP3可能参与慢性肾脏病肾功能损害过程,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尤为显着。

李青[6](2020)在《骨转换标志物OCN、P1NP、β-CTX水平变化与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选择不同应激状态(骨折、心梗)的人群为实验对象,检测应激发生7日内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空腹C肽(Fasting C peptide,FCP)、糖化血红蛋(glycosylatedhemoglobin,Hb A1c)、骨钙素(osteocalcin,OCN)、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type 1 procollagen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交联肽(β-C-termial 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β-CTX)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分析不同应激程度下骨转换指标水平的改变与糖代谢的相关性,探讨应激性高血糖时骨转换指标对血糖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住院的骨折患者95例为骨折组,其中骨折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38例。心内科住院的心肌梗死患者59例为心梗组,其中心梗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43例。同时选取我院体检中心同时间段年龄、体重与之匹配的健康人群79例为正常组,所有患者病程均不超过7天。所有研究对象均除外糖尿病合并相关并发症和骨代谢相关疾病后,收集一般资料,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骨钙素(OCN)、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数据整理并分析骨转换标志物水平与应激性高血糖、糖代谢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各组受试者年龄、病程、BMI、高血压病史、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尿素氮、血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间骨转换标志物OCN、P1NP、β-CTX的变化:三组间比较骨折组骨标志物P1NP、β-CTX水平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组和心梗组比较,骨折组的P1NP、β-CTX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梗组和正常组比较无差异(P>0.05)。各组OCN相互比较,未见明显差异性(P>0.05)。2.1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时三组间骨转换标志物OCN、P1NP、β-CTX的变化: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时骨折组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组和心梗组比较OCN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组与心梗组比较OCN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时骨折组的P1NP、β-CTX水平明显高于心梗组和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组和心梗组比较,骨折组的P1NP、β-CTX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梗组和正常组比较,心梗组的P1NP、β-CTX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三组间糖代谢指标FPG、HbA1c、FINS、FCP、HOMA-IR、HOMA-β的变化:骨折组和心梗组FPG、HOMA-IR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Hb A1c、FINS、FCP、HOMA-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三组间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时糖代谢指标FPG、Hb A1c、FINS、FCP、HOMA-IR、HOMA-β的变化:应激性高血糖时骨折组和心梗组FPG、HOMA-IR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折组和心梗组比较,心梗组FPG、HOMA-IR水平均高于骨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应激性高血糖时骨折组和心梗组的HOMA-β均低于正常组,骨折组与心梗组比较,心梗组的HOMA-β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Hb A1c、FINS、F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骨折患者骨转换标志物OCN、P1NP、β-CTX和糖代谢相关指标FPG、Hb A1c、FINS、FCP、HOMA-IR、HOMA-β比较:骨折组OCN水平与FPG、Hb A1c、HOMA-IR呈负相关(r=-0.256,r=-0.259,r=-0.283,P<0.01)与FINS、FCP、HO MA-β无明显相关性(r=-0.122,r=-0.102,r=0.092,P>0.05)。P1NP水平与FPG、Hb A1c、FINS、FCP、HOMA-IR、HOMA-β无明显相关性(r=-0.084,r=0.015,r=-0.157,r=-0.152,r=-0.145,r=0.128,P>0.05)。β-CTX水平与FPG、Hb A1c、FINS、FCP、HOMA-IR、HOMA-β无明显相关性(r=0.044,r=0.128,r=0.125,r=0.032,r=0.131,r=0.071,P>0.05)。正常组和心梗组骨转换标志物中均只有OCN水平变化与FPG、Hb A1c、HOMA-IR呈负相关,两组中P1NP和β-CTX水平未发现与糖代谢指标有关。5.发生应激性高血糖时骨折患者骨转换标志物OCN、P1NP、β-CTX和糖代谢相关指标FPG、Hb A1c、FINS、FCP、HOMA-IR、HOMA-β比较:骨折组OCN水平与FPG、HOMA-IR呈负相关(r=-0.449,r=-0.38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CN水平与HOMA-β呈正相关(r=0.37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Hb A1c、FINS、FCP均无相关性(r=-0.226,r=-0.140,r=-0.108,P>0.05);P1NP水平与HOMA-β呈正相关(r=0.37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FPG、Hb A1c、FINS、FCP、HOMA-IR无明显相关性(r=-0.307,r=-0.256,r=0.138,r=0.102,r=0.087,P>0.05);β-CTX水平与FPG、Hb A1c、FINS、FCP、HOMA-IR、HOMA-β无明显相关性(r=-0.153,r=-0.095r=0.276,r=0.192,r=0.094,r=0.289,P>0.05);6.发生应激性高血糖时心梗患者骨转换标志物OCN、P1NP、β-CTX和糖代谢相关指标FPG、Hb A1c、FINS、FCP、HOMA-IR、HOMA-β比较:发生应激性高血糖时心梗组OCN水平与FPG、HOMA-IR呈负相关(r=-0.483,r=-0.41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CN水平与HOMA-β呈正相关(r=0.39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骨转换指标均未发现与糖代谢有关。结论:骨折时部分代表骨代谢的指标水平升高,骨代谢速率加快,介导骨组织修复及重塑的同时可通过调节骨钙素水平从而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和胰岛功能,影响机体血糖水平。推测大量骨转换标志物可影响糖代谢,具体机制有望深入研究。

张畅[7](2020)在《黄酮衍生物C45抗糖尿病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糖尿病已成为世界性健康问题,国际糖尿病联盟2019年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63亿糖尿病患者,还有约3.74亿糖耐量受损人群,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之首。90%的糖尿病为2型糖尿病,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信号通路缺陷导致的糖脂代谢异常,以及低水平系统性炎症,肥胖是其重要诱因。高脂饮食诱发肥胖,肥胖的脂肪组织缺氧,伴有巨噬细胞浸润,脂肪组织中的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的因子诱发系统性胰岛素抵抗及炎症。本课题组前期发现了中药委陵菜抗糖尿病活性成分委陵菜黄酮,衍生合成和活性评价发现了先导化合物Fla-CN,课题组进一步进行了结构优化并合成了一系列黄酮衍生物,经过活性筛选,得到了活性很强的黄酮衍生物C45。本文对黄酮衍生物C45进行体内抗糖尿病和抗炎作用评价及其体内外分子机制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体内和体外实验,体外实验检测黄酮衍生物C45对培养的肝细胞葡萄糖摄取、糖原合成、糖异生和糖酵解的影响;检测其对前脂肪细胞脂肪分化和脂肪细胞脂代谢的影响;及对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影响。体内实验将C57BL/6小鼠分为低脂饮食对照瘦鼠组和DIO小鼠模型组,再将肥胖小鼠随机分为不给药组、低、中、高剂量给药C45组以及给予二甲双胍阳性对照组,干预4周,同时继续给予高脂饮食。测定小鼠空腹血糖和糖耐量、细胞和血液脂代谢、肝功能、氧化应激和炎症指标,病理检查评估肝脏脂肪变性,免疫组化检测肝脏巨噬细胞浸润和纤维化,流式细胞术评估小鼠炎症。第二部分动物和细胞实验,常氧和缺氧分别培养对照瘦鼠和DIO小鼠的脂肪细胞,提取条件培养基(CM)孵育巨噬细胞,再提取巨噬细胞CM。常氧和缺氧分别培养脂肪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共培养的两种细胞,提取CM,分别孵育C2C12骨骼肌细胞和AML12肝细胞,部分实验给予胰岛素刺激。ELISA检测CM中TNFα和MCP-1,q PCR检测糖脂代谢相关基因和脂肪组织HIF-1α基因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糖脂代谢和炎症相关蛋白以及AMPK表达和/或磷酸化。结果:第一部分结果,体外结果显示,C45剂量依赖性地显着促进肝细胞葡萄糖摄取、抑制糖原合成和糖异生,但不影响糖酵解;C45剂量依赖性地显着抑制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和脂肪细胞脂代谢;C45显着抑制LPS促进巨噬细胞分泌炎性因子的作用。体内结果显示,C45在不影响摄食量的情况下,剂量依赖性地降低DIO小鼠的内脏脂肪重量、肝脏重量及体重。C45剂量依赖性地降低DIO小鼠空腹血糖、改善糖耐量;C45对DIO小鼠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含量、HDL、LDL、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肝脏脂质沉积均有显着的剂量依赖性的改善作用。C45剂量依赖性地降低DIO小鼠外周血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和MCP-1水平和炎性中性粒细胞比例,并降低DIO小鼠肝脏中巨细细胞数量,缓解肝组织纤维化,还剂量依赖性地显着降低DIO小鼠血浆MDA和SOD水平。第二部分结果显示,肥胖和缺氧培养均促进脂肪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MCP-1,这两种脂肪细胞的CM促进巨噬细胞分泌TNFα和MCP-1,巨噬细胞和脂肪细胞共培养也较单独培养的细胞分泌更过的TNFα和MCP-1,然而缺氧不影响巨噬细胞分泌TNFα和MCP-1。被脂肪细胞CM处理过的巨噬细胞的CM和/或共培养细胞的CM抑制胰岛素调节骨骼肌细胞葡萄糖摄取的关键蛋白Akt和AS160的磷酸化、肝细胞糖原合成和糖异生关键蛋白GSK-3β和Fox O1的磷酸化,升高IRS S306、IRS S636/639、JNK、S6K和NF-κB的磷酸化,升高脂代谢相关基因PPARγ和SREBP-1c的表达。黄酮衍生物C45抑制DIO小鼠肝脏和脂肪组织PPARγ和SREBP-1c的表达,以及脂肪组织HIF-1α的基因表达,抑制炎性巨噬细胞分泌TNFα和MCP-1,促进DIO小鼠脂肪、肝脏、骨骼肌组织和体外培养的这三种细胞中AMPK的磷酸化,AMPK抑制剂Compound C抑制AMPK的作用。结论:黄酮衍生物C45通过激活糖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或激酶活性以及缓解炎症,改善糖脂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AMPK信号通路在抗肥胖、改善糖脂代谢及缓解炎症过程中发挥了较重要的作用。

朱将雄[8](2020)在《不同中国黑茶降血糖活性比较及其降血糖机理探究》文中研究指明茶叶作为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其降血糖功效已被广泛报道。黑茶作为六大茶类之一,其制作工艺最为特殊,且成分最为复杂,但其降血糖效果相较于其他茶类来说较好。当前已有研究报道黑茶及其活性成分调控血糖及改善糖尿病症状的功效,但缺乏对不同种类黑茶作用的比较分析,黑茶干预糖尿病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且作用途径研究较少。因此,本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4种中国黑茶,包括茯砖茶(Fuzhuan brick tea,FBT),青砖茶(Qingzhuan brick tea,QBT),普洱茶(Puerh tea,PET)和六堡茶(Liubao brick tea,LBT)的基本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种黑茶对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及对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另外对不同种黑茶的体内降血糖活性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对活性较突出的LBT进行了干预胰岛素抵抗的浓度梯度分析,并对其降血糖活性及调节肠道菌群的功效进行了浓度梯度分析。基本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黑茶种类的基本成分含量各不相同,且各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其中,茶多糖、茶多酚和茶红素的含量均在FBT中最高,可溶性蛋白、茶黄素和茶褐素含量均在PET中最高,而LBT中茶氨酸含量最高。元素分析的结果表明4种黑茶水提物中与降血糖相关的元素占比中,FBT在常量元素贡献度上占比最高,而LBT则在微量元素的贡献度上占比最高。体外降血糖实验结果表明,4种黑茶水提物对糖苷酶的抑制率大体上均呈现浓度依赖性关系,其中普洱茶在最高浓度下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可达96.82%,对α-淀粉酶的抑制率可达85.79%。体外抗氧化的实验结果表明,4种黑茶水提物对自由基的清除率亦大体上呈现浓度依赖性关系,但组间差异不显着,最高浓度下均可达到90%左右。通过研究不同黑茶水提物对T2DM小鼠的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FBT对T2DM小鼠体重的调控最优,而LBT的体内降血糖活性最佳。在改善体内炎症方面,4种黑茶均表现出了改善炎症及保肝的效果。胰岛素抵抗的细胞实验结果表明,LBT对胰岛素抵抗下的HepG2细胞的增殖效果最佳,比Control组高0.73倍。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LBT对细胞的糖吸收促进效果亦最佳,是Control组的3.19倍。黑茶水提物调控脂代谢因子水平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黑茶水提物均可改善因胰岛素抵抗而导致的肝细胞脂质代谢紊乱,其中LBT相较于其他茶而言改善效果相对较好。黑茶水提物调控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黑茶水提物均可改善因胰岛素抵抗而导致的肝细胞氧化应激及炎症状态,但各种黑茶水提物所表现的效果不完全一致,未发现较突出的茶类。通过研究不同浓度下LBT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LBT均可促进HepG2细胞的增殖,未显示出细胞毒性,且其在浓度为500μg/mL时对HepG2细胞的胰岛素抵抗的改善效果最佳。此外,LBT可改善HepG2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下的脂质代谢,且呈现出浓度依赖性关系。另外,LBT也可改善HepG2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下的氧化应激及炎症,亦呈现出浓度依赖性关系。细胞内的氧化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LBT可显着提高SOD、CAT和GSH-Px的酶活力并呈现出浓度依赖性关系,从而改善肝细胞的氧化应激。同时,对其糖代谢的酶活性分析结果显示LBT可显着抑制糖异生关键酶PEPCK,G-6-Pase的酶活力,可显着提高糖酵解关键酶GCK的酶活力,从而发挥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效果。通过研究不同浓度的LBT对T2DM小鼠的干预作用,我们的结果表明各浓度的LBT均可改善T2DM小鼠的体重及降低其血糖含量;同时,还可增加T2DM小鼠的脏器指数,达到保护相关器官组织的效果。另外,不同浓度的LBT水提物还可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调控T2DM小鼠的脂质代谢,增加T2DM小鼠的脏器指数以达到保护相关器官组织(肾脏和肝脏)的效果。这些均表明LBT在改善T2DM的高血糖症状的同时还能够改善与T2DM相关的综合征,从而达到缓解T2DM的目的。通过对T2DM小鼠肠道菌群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浓度LBT水提物及Actlns均可对T2DM小鼠肠道菌群产生影响。LBT-M组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并能逆转因高血糖破坏的肠道微生物群,使得其聚类向Normal组靠拢。菌种组成分析表明,所有组的肠道微生物群门水平的组成均主要由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组成,但比例不同。进一步属水平组成分析表明,Actlns组可显着降低未分类的fMuribaculaceae属水平,低、高剂量的LBT组可显着增加Akkermansia属和Ruminococcus1属的水平,降低Bacteroides属的水平;中剂量组的LBT可显着增加Lachnospiraceae科的菌群属水平;LBT各剂量组可显着增加Lactobacillus属和Bifidobacterium属的相对水平,这些菌属的相对丰度的变化可能与血糖的变化密切相关。另外,肠道菌群代谢通路功能分析表明各干预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涉及的代谢通路包括能量的产生与转化,氨基酸转运和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翻译、核糖体结构和生物发生,转录,复制、重组和修复,细胞壁/膜/包膜生物发生,无机离子的运输与代谢,信号转导机制,防御机制等通路。以上结果表明LBT具有良好的降血糖效果,可进一步开发成相应的功能性食品或添加剂来发挥其保健效果。

张博荀[9](2020)在《基于“肠道菌群—黏膜屏障”研究“黄芩—黄连”药对治疗T2DM的疗效机制及配伍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肠道菌群—黏膜屏障”为着眼点,对中医经典药对“黄芩—黄连”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拟在进一步明确芩-连通过抑制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介导的代谢性炎症而发挥T2DM治疗效用的基础上,探索芩-连修复T2DM肠黏膜损伤的分子机制;应用16Sr RNA高通量测序及SD大鼠、ICR小鼠两种动物模型,探索芩-连的药理作用是否是通过靶向某种肠菌而实现的;另外,亦从“肠菌—黏膜”视角探究芩-连配伍(相须为用)、量效(重剂起沉疴)以及副作用(戕伐脾土)的相关证据,为芩-连在临床的合理运用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高脂饮食+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T2DM大鼠及小鼠为实验对象。其中大鼠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T2DM模型组(DC组),T2DM+芩-连高、中、低剂量组(8.4,4.2和2.1g·kg-1·day-1,DHSC,DMSC和DLSC组),正常大鼠+芩连中剂量组(4.2g·kg-1·day-1,NSC组),二甲双胍组(194.25mg·kg-1·day-1,DME组)。通过观察/记录/检测大鼠的一般情况、饮食饮水量、体重、血糖等评估整体状态;通过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指数、葡萄糖耐量实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胰岛素耐量实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IPITT)、血脂及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s)水平评估大鼠的糖脂代谢情况;应用HE染色+光镜观察胰腺、回肠、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肠黏膜损伤标志物LPS、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D-乳酸(D-lactate,D-LA)以及血清、肠道组织的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应用生化法检测回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回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ZO-1、Occludin水平;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胰腺组织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4,TLR-4)、核因子-κBp65(Nuclear factor kappa Bp65,NF-κBp65)以及回肠组织TLR-4、TRIF相关接头分子(TRIF-related adaptor molecule,TRAM)、β-干扰素TIR结构域衔接蛋白(β-interferon TIR domain adaptor protein,TRIF)、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1,TNFR-1)、TNFR相关因子2(TNFR-associated factor 2,TRAF-2)、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eceptor-interacting 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s,RIPK-1)、磷酸化的核因子-κB抑制物激酶(Phosphorylated 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kinase,p-IKKβ)以及NF-κBp65蛋白水平;应用16S r RNA扩增子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变化;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粪便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小鼠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NC组),T2DM模型组(MC组),黄芩组(6.7g·kg-1·day-1,DS组)、黄连组(6.7g·kg-1·day-1,DC组)、芩-连组(13.4g·kg-1·day-1,DSC组)及二甲双胍组(308.3mg·kg-1·day-1,DME组)。通过观察/记录/检测小鼠的一般情况、饮食饮水量、体重、血糖等评估整体状态;通过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计算HOMA-IR指数、OGTT、ITT等评估胰岛素敏感性;应用HE染色+光镜观察回肠、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肠黏膜损伤标志物LPS、DAO、D-LA以及肠道组织的炎症因子IL-1β、IL-6、IL-18、TNF-α水平;应用RT-PCR检测回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Claudin-2、ZO-1、Occludin基因表达,运用免疫荧光法检测ZO-1、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应用16S r RNA扩增子测序检测肠道菌群变化;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小鼠粪便乙酸、丙酸、丁酸含量。结果:1.芩-连对T2DM糖脂代谢的影响芩连药对可显着降低T2DM大鼠的血糖及体重、改善血脂(TG、TC、LDL-C、HDL-C)及FFA水平,可促进胰岛素分泌,缓解胰岛素抵抗,且DHSC组效果最佳;芩、连单用及合用均可明显改善T2DM小鼠糖代谢紊乱,且以黄连组及芩-连合用组效果较好。2.芩-连对T2DM代谢性炎症的影响芩连药对可显着降低T2DM大鼠血清LPS及炎症因子IL-6、TNF-α水平(P<0.05,且DHSC组效果最佳);可明显改善T2DM大鼠胰岛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细胞浸润;可显着下调T2DM大鼠胰腺组织TLR-4以及NF-κBp65蛋白表达,且DHSC组疗效最佳,呈现出明显的量效差异;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清LPS水平与空腹血糖、HOMA-IR、TC、LDL-C、TG、FFA、IL-6、TNF-α存在正相关关系,与体重、胰岛素水平存在负相关关系。3.芩-连对T2DM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3.1.血清标志物DAO、D-LA水平大鼠实验中,相较于NC组,DC组DAO、D-LA水平显着上升(P<0.05),芩-连干预后,DAO、D-LA水平皆成下降趋势,但仅DHSC组全部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鼠实验的结果也呈现出类似的趋势。3.2.肠道组织病理学大鼠、小鼠实验均提示,在高脂饲料+STZ诱导的T2DM动物模型中,回肠和结肠组织呈现出上皮细胞坏死,胞核固缩、碎裂,炎性细胞浸润,肠腺萎缩等病理表现,在芩-连干预组,上述病理改变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3.3.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大鼠免疫组化结果提示:较之NC组,DC组的ZO-1、Occludin及Claudin-1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经芩-连干预后,蛋白表达量均呈现出上升趋势(P<0.05),且中药高剂量的效果更加明显(P<0.001);小鼠RT-PCR及免疫荧光结果提示MC组ZO-1、Occludin、Claudin-1水平明显降低,但Claudin-2水平显着升高,芩连干预后,相应的基因及蛋白表达都有向空白组恢复的趋势。4.芩-连改善T2DM肠黏膜损伤的分子机制4.1.抗炎大鼠实验结果提示:较之NC组,DC组结肠、回肠组织的IL-1β、IL-6、TNF-α表达显着升高(P<0.05),经芩-连干预后,炎症因子水平显着下降(其中DHSC组P值均<0.01);小鼠实验结果提示,较之NC组,MC组回肠组织的IL-1β、IL-6、TNF-α、IL-18表达显着升高(P<0.05),经芩-连干预后,炎症因子水平显着下降(P<0.05)。4.2.抗氧化大鼠实验结果提示:较之NC组,DC组SOD、CAT、GSH-Px水平降低,MDA水平升高(P<0.05),芩-连干预可明显改善CAT及MDA水平。4.3.TLR-4/TRIF及TNFR-1/NF-κB信号通路大鼠实验结果提示:较之NC组,DC组TLR-4、TRAM、TRIF、TNFR-1、TRAF-2、RIPK-1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芩-连干预可显着抑制上述分子表达,且DHSC组效果最佳,呈现出明显的量效差异。5.芩-连对肠道菌群的影响5.1.正常大鼠模型芩-连可降低正常大鼠肠道菌群数量及多样性;门水平上,增加Firmicutes/Bacteroides(F/B),降低Proteobacteria丰度;科属水平上,增加Lachnospiraceae、Erysipelotrichaceae、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Prevotellaceae UCG-003丰度,降低Lactobacillaceae、Enterobacteriaceae、Lactobacillus、Escherichia-Shigella丰度;对肠道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的产生有抑制作用。5.2.T2DM大鼠模型芩-连可降低T2DM大鼠肠道菌群数量及多样性;门水平上,可降低Proteobacteria丰度;科水平上,可增加Lachnospiraceae、Prevotellaceae、Erysipelotrichaceae的丰度,且随着中药剂量的提高,芩连促Prevotellaceae增殖的作用逐渐增强,而促Lachnospiraceae增殖的作用逐渐减弱;抑制Enterobacteriaceae,Lactobacillaceae,Bifidobacteriaceae丰度。属水平上,可增加Lachnospiraceae NK4A136group、Prevotella 9、Prevotellaceae UCG-003、Alloprevotella、Prevotellaceae NK3B31 group、Prevotella 1、Coprococcus 2丰度,降低Lactobacillus、Ruminococcaceae UCG-005、Escherichia-Shigella、Ruminococcus 2、Enterobacter、Enterococcus等丰度;可增加肠道SCFAs含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T2DM小鼠模型芩-连可增加T2DM小鼠肠道菌群数量及多样性;门水平上,增加F/B,降低Proteobacteria丰度;科水平上,可显着增加Lachnospiraceae、Rikenellaceae及Ruminococcaceae的丰度,同时降低Enterobacteriaceae的丰度;属水平上,促进Alistipes、Ruminiclostridium 9、Lactobacillus、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增殖,同时下调Escherichia-Shigella、Enterobacter、Desulfovibrio丰度;可增加肠道SCFAs含量,其中丁酸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芩-连的配伍效应6.1.基于肠黏膜屏障小鼠实验证实,较之单用芩、连,合用能够降低血清LPS、DAO、D-LA水平,改善肠道黏膜损伤,抑制肠道炎症因子IL-6、TNF-α、IL-1β以及IL-18表达。6.2.基于肠道菌群小鼠实验证实,较之单用芩-连,合用更能促进Lachnospiraceae、Rikenellaceae、Ruminococcaceae、Alistipes、Ruminiclostridium 9、Lactobacillus的增殖以及肠道内丁酸盐的富集;同时,加强对潜在致病菌Proteobacteria、Enterobacteriaceae、Escherichia-Shigella、Enterobacter、Desulfovibrio等的抑制作用;相关性分析提示,上述致病菌与肠道炎症因子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结论:1.肠道菌群紊乱与T2DM“火热浊毒”具有相关性,清热药对“黄芩—黄连”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黏膜屏障,抑制肠道LPS“渗漏”,纠正T2DM胰腺炎症反应及糖脂代谢紊乱;2.芩-连可通过抑制肠道组织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修复T2DM肠黏膜损伤,其分子机制涉及对TLR-4/TRIF/NF-κB及和TNFR-1/NF-κB通路的调控,且高剂量效果最佳。3.芩-连可通过抑制有害菌,增加SCFAs产生菌及抗炎菌来修复肠道黏膜、改善糖脂代谢;较之单用,芩-连配伍可增强上述药理作用,这可能是芩-连“相须为用”的重要原因。4.无论在大鼠还是小鼠模型中,芩-连均可提高Lachnospiraceae和Lachnospiraceae NK4A136 group的丰度,抑制Proteobacteria、Enterobacteriaceae、Escherichia-Shigella以及Enterobacter的增殖,这些肠菌可能为芩-连的“靶向菌群”。5.大鼠实验提示,芩-连“戕伐脾土”机制或与抑制肠道菌群增殖及其多样性、抑制有益菌Bifidobacteriaceae,Lactobacillus的丰度有关,但小鼠实验结果不支持该结论。

文欢[10](2019)在《TRAF6介导的ASK1泛素化修饰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中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几十年内,由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已成为目前全球最为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NASH正迅速成为肝脏移植以及肝癌(HCC)的重要诱因,也是心血管疾病(CVDs)的高危因素。NASH发病率的急剧持续增长给个人及社会都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由于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NASH造成的社会负担将会继续攀升,迫切需要在分子机制和药物研发方面开展研究。在所有NASH患者中,不同个体的致病因素因其所处地域或种族的不同存在很大差异,NASH发生发展期间的复杂机制无疑给研发NASH有效治疗手段带来了巨大挑战。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是丝裂原活化蛋白3激酶家族的成员,它是NASH发生中一个重要的激活因子。在代谢应激下,ASK1的持续性激活能够通过JNK1/2-p38信号通路促进肝脏炎症和纤维化进展。因此,抑制ASK1的活化已成为NASH治疗药物开发的主要靶点。多年研究发现,ASK1抑制剂GS4997可以通过非选择性抑制ASK1磷酸化激活对NASH发挥治疗作用,然而其III期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我们推断,在保持其正常功能情况下,ASK1活性的最优调控有望成为NASH治疗的靶点。泛素化修饰是精确调控ASK1活性的主要机制。然而,参与NASH进展中通过介导ASK1泛素化参与其活性调控的关键E3泛素连接酶,以及泛素化在NASH中的具体作用尚缺乏系统性研究,ASK1活化介导NASH发生的确切分子机制依然未完全阐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TRAFs)家族是一类常见的E3泛素连接酶,已被证实参与NASH发展过程。并且研究表明,其中多个TRAFs成员可与ASK1发生互作并参与其活性调控。我们猜测TRAFs家族很可能参与介导NASH病理状态下ASK1的泛素化修饰。因此,我们从ASK1活性调控出发,对TRAFs家族进行了筛选并对TRAF6在NASH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及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棕榈酸(PA)刺激是一种模拟NASH发生发展的常用体外模型,无论是细胞系还是原代肝细胞,PA刺激合适的时间,都能够显着诱导细胞的炎症发生及脂质合成。因此,我们首先对PA刺激下的ASK1过表达L02细胞进行了RNASeq分析,结果表明激活ASK1确实能够促进肝细胞炎症反应。接着,通过体外条件培养基transwell系统模拟体内肝脏细胞微环境,我们证实ASK1能够通过诱导肝细胞分泌促炎因子对代谢应激做出反应,进而增强肝星状细胞(HSCs)的活化。下一步,我们对TRAFs家族成员进行了ASK1磷酸化活化、蛋白互作以及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筛选,发现TRAF6激活ASK1磷酸化、诱导AP-1启动子活化能力最为显着,与ASK1互作最强。进一步研究证实了二者的直接相互作用是通过ASK1的N末端与TRAF6的C末端相结合实现的,并随PA诱导呈时间依赖性增强。这些结果表明,TRAF6可能是肝细胞中PA刺激下ASK1活性的关键激活因子。其次,通过建立C57BL/6J小鼠NASH模型,我们发现TRAF6在NASH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显着上升。降低TRAF6的表达能够显着减轻高脂高胆固醇(HFHC)喂养诱导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相反,利用TRAF6腺相关病毒(AAV8-TRAF6)在小鼠肝脏中特异性过表达TRAF6,则能够明显加重HFHC喂养诱导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反应。通过细胞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敲除TRAF6能够抑制ASK1-JNK1/2-p38信号通路激活;过表达TRAF6则能够显着激活ASK1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并能够促进人和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的活化以及纤维化相关因子的表达,而这些功能都依赖于ASK1。这些研究显示TRAF6对NASH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而ASK1的激活则是调控TRAF6在NASH发生中分子机制的关键靶点。第三,我们深入开展了TRAF6介导的ASK1泛素化在NASH进展中分子机制的研究。我们发现TRAF6虽然介导ASK1多种类型泛素化修饰,但只有K6泛素化随PA诱导时间增加呈现递增趋势,并依赖于TRAF6自身的E3泛素连接酶活性,提示ASK1-K6泛素化是代谢应激下ASK1活化的关键因素。ASK1-K6泛素化能够促进Trx与ASK1的解离以及TRAF6诱导的ASK1的N端二聚化,进而促进ASK1-JNK1/2-p38信号通路的激活。我们进一步确定了ASK1-K6泛素化修饰的位点,即位于1-678氨基酸区域的Lys398,Lys458,Lys500,Lys505,Lys596,Lys597,Lys644和Lys645。当将这8个位点全部突变为R时,TRAF6介导的ASK1泛素化消失、ASK1的N端二聚化减弱,并且对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以及对HSCs的活化作用也明显受到抑制。这些结果表明,TRAF6介导的ASK1-K6泛素化能够促进Trx从ASK1上解离,从而使ASK1发生二聚化而激活,诱导炎症因子(如CXCL10)的释放,进而促使静止的HSCs分化为活化的肌成纤维细胞,导致肝脏纤维化的发生。综上所述,我们鉴定了TRAF6是NASH病理状态下ASK1的重要激活因子,通过催化ASK1发生一种新型的泛素化修饰-K6促进应激状态下Trx与ASK1的解离,进而促进ASK1的N端二聚化及磷酸化激活。活化的ASK1发挥其MAPK3K激酶活性,激活下游MKK4/7-JNK1/2-p38信号通路,最终诱导AP-1的激活导致炎症反应发生,同时也促进了肝脏纤维化进程。我们的研究表明TRAF6介导的ASK1-K6泛素化修饰是导致ASK1在代谢应激作用下过度激活的主要原因,具有一定的临床转化价值,有望成为NASH治疗的一个潜在分子靶点。

二、肿瘤坏死因子对糖代谢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坏死因子对糖代谢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糖代谢重编程与“炎-癌转化”及抗炎中药靶向肿瘤糖代谢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炎-癌转化”
2 炎症促进糖代谢重编程介导“炎-癌转化”
    2.1 炎症介质介导“炎-癌转化”过程相关细胞糖代谢重编程
        2.1.1 白细胞介素1亚家族
        2.1.2 白细胞介素6
        2.1.3 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7
        2.1.4 谷氨酰胺转氨酶2
    2.2 炎症因子介导“炎-癌转化”过程相关细胞糖代谢重编程的作用机制
        2.2.1 微RNA上调HK2
        2.2.2 p53抑制NF-κκB
        2.2.3 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上调
        2.2.4 c-Myc表达失调
3 靶向肿瘤糖代谢的抗炎中药
    3.1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抗炎中药
    3.2 抗炎中药的活性单体成分
4 结语

(2)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对骨骼肌损害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所致的肌肉萎缩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所致的脂糖代谢紊乱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所致的irisin表达降低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部分 FGF19通过AMPK/SIRT-1/PGC-1α通路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对骨骼肌的损害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肌分泌因子是否可作为肌少性肥胖潜在的诊断指标以及治疗靶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3)半夏泻心汤对糖尿病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对糖尿病胰岛细胞保护的干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糖尿病胰岛细胞损伤的病因病机认识
        2. 中医药对糖尿病胰岛细胞损伤治疗的认识
        3. 半夏泻心汤保护糖尿病胰岛细胞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综述二 糖尿病胰岛细胞保护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 糖尿病的病因
        3.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4. 糖尿病胰岛细胞保护的药物干预
        5. 糖尿病胰岛细胞损伤模型构建
        6. PI3K/AKT/FOXO1信号通路与糖尿病胰岛细胞保护的研究进展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半夏泻心汤对糖尿病小鼠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实验二 半夏泻心汤对糖尿病小鼠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探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实验三 半夏泻心汤对MIN6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分析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实验四 半夏泻心汤对MIN6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探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分析
        4. 实验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4)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类风湿关节炎
        1.1 疾病介绍
        1.2 滑膜成纤维细胞代谢与类风湿关节炎
        1.3 细胞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
    2.IL-21/IL-21R信号转导途径
        2.1 IL-21/IL-21R产生及来源
        2.2 IL-21/IL-21R对疾病的调节
        2.3 IL-21/IL-21R与类风湿关节炎
    3.JAK/STAT信号通路与类风湿关节炎
        3.1 JAK/STAT信号通路
        3.2 基本过程及调节
        3.3 JAK/STAT与类风湿关节炎
    4.川陈皮素药理性作用
        4.1 名称介绍
        4.2 药代动力学
        4.3 药理作用
    5.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一部分 :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反应体外研究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1.3 实验过程
        1.4 实验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川陈皮素对MH7A细胞活力的影响
        2.2 川陈皮素能够抑制IL-21受体的表达
        2.3 川陈皮素抑制IL-21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
        2.4 川成皮素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
        2.5 川陈皮素抑制IL-21 诱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
        2.6 川陈皮素的作用通过JAK1/STAT3 信号通路介导
    讨论
    研究结论
第二部分 :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反应体内研究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1.3 实验试剂配置
        1.4 实验过程
        1.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模型成功率检测
        2.2 形态学分析表明川陈皮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改善作用
        2.3 ELISA检测IL-21R、TNF-α、IL-6、HMGB1、MMP-3及MMP-13 提示川陈皮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炎症的的抑制效应
        2.4 RT-PCR检测IL-21R、TNF-α、IL-6、MMP-3、MMP-13从m RNA水平进一步表明川陈皮素抑制类风湿关节炎炎症的水平
        2.5 Western-blot检测IL-21R、TNF-α、IL-6、MMP-3、MMP-13、JAK1/STAT3从蛋白水平进一步充分表明川陈皮素的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抑制作用
    讨论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白细胞介素21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DN组、非DN组、NC组的研究指标比较
        3.2 DN组亚组(早期组和晚期组)的研究指标比较
        3.3 影响CTRP3水平的因素分析
    4 讨论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六、致谢
七、附录
    附录 A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B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 C 综述
        参考文献

(6)骨转换标志物OCN、P1NP、β-CTX水平变化与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组间比较
    2.2 三组间骨转换指标OCN、P1NP、β-CTX的变化
    2.3 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时三组间骨转换标志物OCN、P1NP、β-CTX的变化
    2.4 三组间糖代谢指标FPG、HbA1c、FINS、FCP、HOMA-IR、HOMA-β的变化
    2.5 三组间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时糖代谢指标FPG、HbA1c、FINS、FCP、HOMA-IR、HOMA-β的变化
    2.6 骨折患者骨转换指标OCN、P1NP、β-CTX与糖代谢相关指标FPG、HbA1c、FINS、FCP、HOMA-IR、HOMA-β比较
    2.7 发生应激性高血糖时骨折患者骨转换标志物 OCN、P1NP、β-CTX和糖代谢相关指标 FPG、Hb A1c、FINS、FCP、HOMA-IR、HOMA-β比较
    2.8 发生应激性高血糖时心梗患者骨转换标志物 OCN、P1NP、β-CTX和糖代谢相关指标 FPG、Hb A1c、FINS、FCP、HOMA-IR、HOMA-β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黄酮衍生物C45抗糖尿病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黄酮衍生物C45调节糖脂代谢和炎症的作用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对象
        1.1.2 实验试剂
        1.1.3 实验仪器
        1.1.4 实验方法
    1.2 结果
        1.2.1 体外实验结果.
        1.2.1.1 黄酮衍生物C45对HepG2肝细胞糖代谢的影响
        1.2.1.2 黄酮衍生物C45对3T3-L1细胞脂肪分化和脂代谢的影响
        1.2.1.3 黄酮衍生物C45对RAW264.7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1.2.2 体内实验结果
        1.2.2.1 黄酮衍生物C45对DIO小鼠摄食量、体重、内脏脂肪重量和肝脏重量的影响
        1.2.2.2 黄酮衍生物C45对DIO小鼠糖代谢的影响
        1.2.2.3 黄酮衍生物C45对DIO小鼠脂代谢的影响
        1.2.2.4 黄酮衍生物C45对DIO小鼠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1.3 讨论
        1.3.1 黄酮衍生物C45对DIO小鼠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
        1.3.2 黄酮衍生物C45对DIO小鼠慢性炎症的调节作用
    1.4 小结
二、黄酮衍生物C45调节糖脂代谢和抗氧化及抗炎作用机制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肥胖、缺氧与炎症
        2.2.2 肥胖、缺氧与糖脂代谢
        2.2.3 黄酮衍生物C45缓解炎症的作用机制
        2.2.4 黄酮衍生物C45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
    2.3 讨论
        2.3.1 肥胖和缺氧通过脂肪细胞促进巨噬细胞炎症
        2.3.2 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发骨骼肌和肝细胞胰岛素抵抗其机制涉及炎症分子
        2.3.3 黄酮衍生物C45改善炎症和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肥胖与2型糖尿病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不同中国黑茶降血糖活性比较及其降血糖机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糖尿病概述
        1.2.1 糖尿病当前现状
        1.2.2 糖尿病的分类
        1.2.3 T2DM的特征
        1.2.4 T2DM的并发症
        1.2.5 T2DM的治疗方法
    1.3 T2DM的可能作用机制
        1.3.1 胰岛素受体底物
        1.3.2 PI3K/Akt信号通路
        1.3.3 肠道菌群
    1.4 茶对T2DM的影响
        1.4.1 茶及其提取物抑制糖苷酶活性
        1.4.2 茶及其提取物对氧化应激的调控
        1.4.3 茶及其提取物改善胰岛素抵抗
        1.4.4 茶及其提取物改善糖脂代谢
        1.4.5 茶及其提取物对细胞因子表达的调节
        1.4.6 茶及其提取物的其他作用
    1.5 黑茶对T2DM及其相关综合征的影响
        1.5.1 黑茶简介
        1.5.2 黑茶干预T2DM及其综合征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路线图
第2章 黑茶水提物成分分析及其体外降血糖活性比较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黑茶制备工艺及其水提物制备流程
        2.3.2 茶水提物基本组分的测定
        2.3.3 黑茶水提物中矿物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2.3.4 茶水提物得率的测定
        2.3.5 糖苷酶抑制率活性的测定
        2.3.6 黑茶水提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2.3.7 统计处理
    2.4 结果和讨论
        2.4.1 不同黑茶水提物的基本成分比较
        2.4.2 不同黑茶水提物的元素含量分析
        2.4.3 体外降血糖活性测定
        2.4.4 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黑茶体内降血糖及其改善胰岛素抵抗活性比较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原料与动物
        3.2.2 实验试剂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黑茶水提物体内降血糖活性的比较
        3.3.2 黑茶茶水提物干预胰岛素抵抗的比较
    3.4 统计处理
    3.5 结果与讨论
        3.5.1 不同黑茶对糖尿病小鼠体重及血糖的影响
        3.5.2 不同黑茶对糖尿病小鼠组织形态的影响
        3.5.3 不同黑茶水提物对HepG2 细胞胰岛素抵抗的调控评价
        3.5.4 不同黑茶水提物对糖脂代谢相关标志物水平的调控
        3.5.5 不同黑茶水提物对炎症及氧化应激相关标志物水平的调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LBT调控胰岛素抵抗的活性探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LBT干预胰岛素抵抗的比较
        4.3.2 脂代谢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测定
        4.3.3 炎症及氧化应激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测定
        4.3.4 糖代谢相关酶活力的测定
        4.3.5 氧化应激相关酶活力的测定
    4.4 统计处理
    4.5 结果与讨论
        4.5.1 不同浓度LBT对 HepG2 细胞胰岛素抵抗的调控评价
        4.5.2 不同浓度LBT对胰岛素抵抗HepG2 细胞脂类代谢的影响
        4.5.3 不同浓度LBT对胰岛素抵抗HepG2 细胞氧化应激及炎症水平的影响
        4.5.4 不同浓度LBT对胰岛素抵抗HepG2 细胞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5.5 不同浓度LBT对胰岛素抵抗HepG2 细胞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浓度LBT对 T2DM小鼠的干预效果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主要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不同浓度LBT对 T2DM小鼠的干预作用
        5.3.2 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5.4 统计处理
    5.5 结果与讨论
        5.5.1 不同浓度LBT对 T2DM小鼠体重及血糖的影响
        5.5.2 不同浓度LBT对 T2DM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5.5.3 不同浓度LBT对 T2DM小鼠组织学分析的影响
        5.5.4 不同浓度LBT对 T2DM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
        5.5.5 不同浓度LBT对 T2DM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5.5.6 不同浓度LBT对 T2DM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LBT对 T2DM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方法
    6.3 统计处理
    6.4 结果与讨论
        6.4.1 Alpha多样性稀释曲线分析
        6.4.2 Alpha多样性指数分析
        6.4.3 Beta多样性分析
        6.4.4 肠道微生物门水平群落组成分析
        6.4.5 肠道微生物属水平群落组成分析
        6.4.6 样本与物种关系分析
        6.4.7 肠道菌群微生物功能预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表与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肠道菌群—黏膜屏障”研究“黄芩—黄连”药对治疗T2DM的疗效机制及配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研究与理论探讨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T2DM治疗的挑战与机遇
        2. T2DM的中医治疗
    第二节. T2DM与“肠道菌群—黏膜屏障”的关系
        1. T2DM与肠道菌群
        1.1. 肠道菌群的生理作用及在DM中的病理改变
        1.2. 肠道菌群紊乱与T2DM的关系
        1.3. 小结
        2. T2DM与肠道屏障
        2.1. 肠黏膜屏障的生理作用及在DM中的病理改变
        2.2. 肠黏膜损伤及LPS“渗漏”与T2DM的关系
        2.3. 小结
    第三节. 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因素及损伤修复机制
        1. 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因素
        1.1. 饮食/饮酒
        1.2. 压力
        1.3. 运动
        1.4. 疾病/药物
        2. 肠黏膜屏障的损伤修复机制
        2.1. 肠道菌群
        2.2. 炎症反应
        2.3. 氧化应激
        2.4. 激素分泌
        2.5. 细胞内稳态
    第四节. 肠道菌群视角下的T2DM“火热浊毒”病机新识
        1. 从“肠道菌群—宿主”的交互作用探析“消渴早期当从火断”
        1.1. T2DM“火热”证候的研究概况
        1.2.“菌群—宿主”的交互作用与T2DM的火热证候
        1.3. 小结
        2. 从肠道菌群探析T2DM“精—浊—毒”的病理演变
        2.1. 肠道菌群与T2DM“精易浊”
        2.2. 肠道菌群与T2DM“浊生毒”
        2.3. 小结
    第五节.“黄芩—黄连”药对治疗T2DM的研究进展
        1. 本草溯源
        1.1. 直折火热
        1.2. 化浊解毒
        1.3. 治疗消渴
        1.4. 戕伐脾胃
        2. 临床证据
        3. 分子机制
        4. 配伍及量效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引言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节.“黄芩—黄连”改善T2DM大鼠代谢性炎症的实验研究
        1. 材料及设备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仪器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药品制备
        2.2. 造模及分组
        2.3. 取材及样品制备
        2.4. 指标测定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芩-连对T2DM大鼠基本情况的影响
        3.2.芩-连对T2DM大鼠血糖及胰岛素的影响
        3.3.芩-连对T2DM大鼠血脂及游离脂肪酸的影响
        3.4.芩-连对T2DM大鼠血清代谢性炎症指标的影响
        3.5.血清LPS与T2DM大鼠代谢及炎症指标的相关性
        3.6. 芩-连对T2DM大鼠胰腺组织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黄芩—黄连”对T2DM大鼠肠黏膜损伤修复机制的研究
        1. 材料及设备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仪器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药品制备
        2.2. 造模及分组
        2.3. 取材及样品制备
        2.4. 指标测定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芩-连对T2DM大鼠肠黏膜损伤血清标志物的影响
        3.2. 芩-连对T2DM肠道组织病理的影响
        3.3. 芩-连对T2DM大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影响
        3.4. 芩-连对T2DM大鼠肠道组织炎症指标的影响
        3.5. 芩-连对T2DM大鼠肠道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3.6. 芩-连改善T2DM大鼠肠道损伤的机制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节.“黄芩—黄连”对大鼠肠道菌群及短链脂肪酸影响的研究
        1. 材料及设备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实验仪器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药品制备
        2.2. 造模及分组
        2.3. 取材及样品制备
        2.4. 指标测定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芩-连对T2DM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3.2. 芩-连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节. 基于“菌群—屏障”探索“黄芩—黄连”改善T2DM的配伍效应
        1. 材料及设备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实验仪器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药品制备
        2.2. 造模及分组
        2.3. 取材及样品制备
        2.4. 指标测定
        2.5.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对体重、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3.2. 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3.3. 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3.4. 肠道菌群与肠道炎症的相关性分析
        3.5. SD大鼠及ICR小鼠的肠道菌群差异性研究
        4. 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特色与创新
不足与展望
致谢
文献综述 肠道菌群,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新靶点
    1. 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2. 研究综述
    3. 机制探索
    4. 讨论和展望
    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件 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着

(10)TRAF6介导的ASK1泛素化修饰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中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
第一章 前言
    1 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
        1.2.1 脂肪酸的合成与降解
        1.2.2 胰岛素抵抗(IR)
        1.2.3 氧化应激
        1.2.4 代谢综合征
        1.2.5 纤维化
        1.2.5.1 肝脏纤维化的机制
        1.2.5.2 肝细胞对HSCs活化的调控作用
        1.2.6 微生物
        1.3 NASH治疗方案及临床研究进展
        1.3.1 代谢靶点相关药物
        1.3.1.1 法尼酯 X 受体(FXR)激动剂
        1.3.1.2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激动剂
        1.3.1.3 FGF19和FGF21 类似物
        1.3.1.4 乙酰辅酶 A 羧化酶(ACC)抑制剂和硬脂酰辅酶 A 去饱和酶-1(SCD-1)抑制剂
        1.3.1.5 甲状腺激素受体-β(THR-β)激动剂
        1.3.2 细胞应激、凋亡及纤维化靶点相关药物
        1.3.2.1 泛半胱天冬酶(pan-caspase)抑制剂
        1.3.2.2 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 1(ASK1)抑制剂
        1.3.2.3 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抑制剂
        1.3.2.4 赖氨酰氧化酶样 2(LOXL2)抗体
        1.3.3 CCR2和CCR5 拮抗剂
        1.3.4 联合治疗
    2 凋亡信号调节激酶 1(ASK1)
        2.1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
        2.2 ASK家族及分子结构
        2.3 ASK1 活性调控机制
        2.3.1 ASK1 二聚化
        2.3.1.1 Trx
        2.3.1.2 TRAF家族
        2.3.1.3ASK2
        2.3.2 翻译后修饰(PTMs)调控
        2.3.2.1 磷酸化修饰
        2.3.2.2 泛素化修饰
        2.3.3 转录调控
        2.4 应激下的ASK1
        2.4.1 氧化应激
        2.4.2 内质网(ER)应激
        2.5 ASK1 参与调控天然免疫反应
        2.6 ASK1 相关疾病
    3 TRAFS家族成员
        3.1 TRAFs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3.2 TRAFs参与信号通路转导
        3.2.1 TRAFs与 TNF-R信号通路
        3.2.2 TRAFs与 TLR信号通路
        3.3 TRAFs与人类疾病
        3.3.1 TRAFs敲除小鼠模型
        3.3.2 TRAFs与动脉粥样硬化
        3.3.3 TRAFs与心肌肥厚
        3.3.4 TRAFs与肝脏糖代谢
        3.3.5 TRAFs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主要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饲料
        1.3 细胞系
        1.4 人体肝脏组织样本
    2 仪器设备
    3 主要试剂
        3.1 抗体
        3.2 试剂盒
        3.3 试剂耗材
        3.4 溶液及缓冲液配方
    4 病毒
    5 质粒
    6 引物序列
        6.1 qPCR所用引物序列
        6.2 质粒构建所用引物序列
    7 主要实验方法
        7.1 动物实验
        7.2 组织病理学分析
        7.2.1 组织脱水包埋
        7.2.2 石蜡切片H&E染色
        7.2.3 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
        7.2.4 石蜡切片PSR染色
        7.2.5 石蜡切片免疫组化
        7.2.6 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
        7.3 小鼠血清细胞因子ELISA检测
        7.4 小鼠血清肝脏脂质分析
        7.5 动物原代细胞分离
        7.5.1 小鼠原代肝细胞分离
        7.5.2 小鼠肝脏炎症细胞分离
        7.5.3 大鼠原代HSCs分离
        7.6 免疫共沉淀分析
        7.7 外源泛素化修饰检测
        7.8 体外泛素化实验
        7.9 蛋白免疫印迹
        7.9.1 蛋白样品制备
        7.9.2 SDS-PAGE电泳
        7.9.3 转膜
        7.9.4 封闭及杂交
        7.9.5 显影
        7.10 qPCR分析
        7.10.1 总mRNA提取
        7.10.2 逆转录PCR
        7.10.3 qPCR
        7.11 分子克隆-基因点突变质粒构建方法
        7.12 GST pull-down
        7.12.1 GST标签蛋白纯化
        7.12.2 Flag标签蛋白纯化
        7.12.3 Pull-down
        7.13 荧光素酶检测技术
        7.13.1 质粒转染
        7.13.2 双荧光报告基因检测
        7.14 基因特异性敲除细胞系构建-CRISPR-cas9 技术
        7.14.1 sgRNA筛选
        7.14.2 基因敲除细胞系构建
        7.14.3 敲除细胞系鉴定
        7.15 基因稳定细胞系构建
        7.16 细胞免疫荧光分析
        7.17 细胞体外迁移实验
        7.1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代谢应激作用下肝细胞ASK1 对炎症及纤维化反应影响
        1.1 高度活化的ASK1 可促进肝细胞炎症反应
        1.2 ASK1 诱导的肝细胞炎症可加速HSCs活化
    2 TRAF6 通过激活ASK1 促进肝细胞炎症反应
        2.1 TRAF6 是肝细胞中ASK1 活性的关键激活因子
        2.2 TRAF6与ASK1 在肝细胞中具有相互作用
        2.3 TRAF6 通过激活ASK1-JNK1/2-p38 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炎症反应
    3 TRAF6 通过激活ASK1 促进HSCS活化
    4 TRAF6 通过介导ASK1-K6 泛素化修饰发挥功能
        4.1 肝细胞中TRAF6 诱导ASK1 发生K6 泛素化修饰
        4.2 肝细胞中TRAF6 通过ASK1-K6 泛素化促进ASK1 活化
        4.3 ASK1-K6 泛素化对于激活ASK1 以及HSCs活化是必需的
    5 TRAF6 影响NASH的发生发展
        5.1 NASH进展中TRAF6 在肝细胞中特异性表达上调
        5.2 TRAF6 敲低可减轻HFHC喂养诱导的小鼠肝脏炎症和纤维化
        5.3 肝脏过表达TRAF6 能够加重HFHC喂养诱导的小鼠肝脏炎症和纤维化
第四章 讨论
    1 抑制ASK1是NASH治疗的主要分子靶点
    2 TRAF6 通过激活ASK1 促进NASH发生发展
    3 TRAF6 通过介导ASK1-K6 泛素化调控NASH发生发展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四、肿瘤坏死因子对糖代谢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糖代谢重编程与“炎-癌转化”及抗炎中药靶向肿瘤糖代谢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梁晓晖,石海莲,吴晓俊.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21
  • [2]FGF19改善高脂诱导的肥胖对骨骼肌损害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郭艾.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半夏泻心汤对糖尿病胰岛细胞的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D]. 杜立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研究[D]. 刘中兵. 苏州大学, 2020(06)
  • [5]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表达及临床意义[D]. 王莹.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6]骨转换标志物OCN、P1NP、β-CTX水平变化与应激性高血糖的相关研究[D]. 李青.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7]黄酮衍生物C45抗糖尿病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张畅.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不同中国黑茶降血糖活性比较及其降血糖机理探究[D]. 朱将雄.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基于“肠道菌群—黏膜屏障”研究“黄芩—黄连”药对治疗T2DM的疗效机制及配伍效应[D]. 张博荀.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 [10]TRAF6介导的ASK1泛素化修饰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中的分子机制研究[D]. 文欢. 武汉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肿瘤坏死因子对糖代谢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