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政府会计的确认依据

浅谈我国政府会计的确认依据

一、谈谈我国政府会计的确认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李杭[1](2020)在《基于绩效管理的X区政府会计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

于珺[2](2020)在《上海市长宁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兴起和其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民众参与管理国家公共事物的意识显着地增强,社会公众希望各级政府和专业机构尽快地编制全面、准确反映政府有关部门履行公共受托管理责任工作实际情况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另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发展,政府公共财务管理以及绩效管理改革不断深化,政府部门因此也需要编制更加客观,且易于自身了解财政情况和风险的财务报告。我国长久以来实行决算报告制度,它在历史上对于政府的预算管理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过往的决算报告制度始终存在着结构性缺陷,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部门资产及其负债的状况,也不能反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运行管理成本,因此不能达致客观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目的,也不能反映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为了弥补决算报告制度存在的缺陷,国家近年来进行了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改革过程中所要建立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各级政府部门的财务状况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对政府部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对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和制度,以及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对政府财务监督的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15年4月,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在上海市开始推进。2016年财政部确定上海市作为首批的试点单位之一,于2017年开始着手组织编制2016年度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作为上海市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试点编制单位,长宁区财政部门于2017年7月首次组织了综合财务报告的试点编制。由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工作在长宁区还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在报告的编制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实际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这是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动机所在。全文共有六章。第一章是绪论,阐述我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在收集、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涉及论文主题的各方观点做出综合评价。绪论还介绍了论文的逻辑进路、逻辑框架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涉及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若干概念、命题、理论,对诸如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等重要概念进行界定和阐释。该章还对统摄全文的公共受托责任和公共选择这两种理论做了适当的解读。第三章首先介绍长宁区财务报告的编制背景和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长宁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分析了其成因。第四章是国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经验以及启示。选取一些与研究内容相关的可资比较的个案,一般要求用来比较的行为主体是大致相同的。但本章所选取的个案是英国、美国和法国,之所以如此,在于它们作为发达国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已经很成熟,法律、法规也比较完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编制综合财务报告的方法、措施差异性不大。它们实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经验可借鉴性比较强。第五章为完善长宁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体系的建议。针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加强人才资源的建设、明确政府公共资产价值等六个方面改进、完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第六章为结论。笔者在结论部分提出,作为试点单位,长宁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为目标模式的改革,对上海乃至全国相关制度的改革都会产生示范效应。但我们应该认识到,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稳步前行。

杨文妤[3](2019)在《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T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正在由上而下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黄金期。中等职业学校要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得到长足的发展,就要抓住黄金发展期,顺应形势,加强内部管理。而在各项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是学校内部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新形势对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财务管理工作需要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实现由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目前单纯的核算型财务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中职学校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新形势的需求与旧管理模式的碰撞下,中职财务管理曝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财务管理观念陈旧、制度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完善、财务人员专业素养与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不匹配等。本论文研究深入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的实际工作中,以笔者曾经工作过的浙江省T学校为例,通过个案法、文献法和访谈法,深入分析T校财务管理各个环节,包括资金筹集、配置和控制过程,分析T学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目前新形势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建立适应新形势的规范化、科学化及精细化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体制,以丰富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研究的内容。第一部分绪论。对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及方法思路等进行阐述,并对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综述等。第二部分对财务管理的概念予以界定,并阐述理论基础。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理念、内容、特点与相关理论。第三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发展及现状——以浙江省T校财务管理为例。主要对T校财务管理简单介绍,并分析T学校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管理制度的变化背景,以及T学校财务管理的现状。第四部分T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通过对相关人员的访谈,找出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本部分针对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中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转变财务管理理念、拓宽筹资渠道、完善资金配置过程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机制。第六部分结束语

董健玮[4](2016)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策略选择 ——基于制度变迁视角》文中提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逐步推进了包括部门预算、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政府采购以及政府收支等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改革措施,改革的过程和结果均为反映政府经济活动的政府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纵观这些年的实践结果,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际和国内政府会计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行预算会计体系逐渐产生和显露诸多问题和局限性,阻碍了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因此,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亟待进行更进一步的改革。本文以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构建一个政府会计改革的分析框架,分析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深层逻辑和特征,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提供借鉴。同时依据中国特色的制度环境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提出策略建议。本文共分为全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和不足。第二部分(第二、三章)归纳相关研究成果和介绍相关理论,为论文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第四章)回顾美国政府会计发展历程,分析其政府会计改革的制度环境,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提供借鉴。第四部分(第五、六章)描述我国政府会计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我国现阶段政府会计的制度环境。第五部分(第七章)在借鉴美国政府会计变迁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的制度环境,选择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路径,并进一步提出政府会计改革的具体策略建议。

本刊编辑部[5](2015)在《深化政府会计改革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副所长王芳副教授》文中研究指明《财政监督》:请您以学术的角度介绍一下政府会计改革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现在处于什么阶段?王芳:从学术角度分析,政府会计改革的历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该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012年和2013年可以看作是政府会计改革的起步阶段,在这两年里财政部相继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但这些会计准则和制

程敏[6](2015)在《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路径》文中认为在我国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公共管理、政府治理、预算和财政等公共领域发生的改革对政府会计系统造成倒逼压力,并使其产生改革需求。怎样进行政府会计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回顾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路径进行归纳研究,以明确未来的政府会计改革方向和发展路径,为改革决策部门提供建议和指导。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应走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并从构建统一准则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双轨制"会计体系、编制政府整体财务报告等路径方向上取得突破。

孙丽华[7](2015)在《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融资模式、风险管控和信息披露》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我国各项事业投资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地方政府出于发展的需要,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融资,而地方政府的巨大投资在某种程度上为其融资能力带来了压力。现阶段,公共部门融资债务主要是通过BT的模式,但是由于BT模式融资成本较高等问题,政府长期稳定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为了应对地方政府性债务不断增长的问题,贯彻落实党提出的“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随之PPP模式应运而生,逐渐将地方政府的融资模式合理化,进而促进政府公共服务的不断发展,提高地方政府的整体管理水平。同时,地方政府应当针对融资模式,掌控如何控制融资风险,并如何对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进行恰当披露,从而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并结合“开前门、堵后门、筑围墙”的思路,从法律的视角下解决地方政府债务借贷、管理和偿还的问题,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探索合理有效的融资方式,降低融资风险已成为保持国家平稳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样在降低地方政府债务的基础上,适应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不断规范整个地方政府举债的融资机制,加入人大和社会整体的监督来控制和防范债务的风险。本文首先针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做出了介绍,并基于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理论明确了对相关政府融资方式的界定,并与我国国情结合,界定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概念,基于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三个方面,引入如何通过PPP模式进行融资的理论,从而更好地研究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风险和相关管控机制。其次,本文对相关风险进行了识别,并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根据不同债务存在的融资风险进行分类。最后,本文引入国外政府性债务管理的经验,并从模式选择、风险管控、信息披露三个角度为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机制提出对策建议。全文共包括八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导论。导论主要交代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并从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阐述了本文的选题意义,然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最后重点论述了本文的研究创新和研究局限。第二部分为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综述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主要包括地方政府性债务及其风险管理研究综述、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模式研究综述、政府风险管控研究综述和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研究综述四大部分,其中在每一个方面都对研究现状进行比较系统性的评价。第三部分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该部分首先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理论基础进行介绍,主要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多种视角、融资主体、结构规模、用途目标和融资平台等方面进行阐述。其次,该部分介绍了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从模式概述、PPP模式概念和特点、PPP融资模式的适应性及其优势、PPP融资模式的风险策略与收益保障等方面进行论述。再次,该部分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债务风险评估与管控措施、债务风险监督与管理。接下来,该部分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进行界定,主要从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概念、政府会计目标与特点、政府会计确认基础与原则等方面展开。最后,该部分探寻了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模式、风险管控和信息披露三者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为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模式现状及其分析。该部分首先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模式的现状及类型进行分析,介绍了债务的类型和特点。然后,基于融资模式视角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确认为四大类,即直接显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债和或有隐性负债。最后,该部分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确认和分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类别边界不清、融资平台不规范、风险难以识别和信息披露不恰当等。第五部分为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模式风险评估及其成因分析。该部分风险评估主要以我国某省数据为例,在总体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第四部分中的各个分类下的直接显性负债风险、或有显性负债风险和或有隐性负债风险进行评估。然后,该部分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对融资模式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归因于债务预算业务不健全、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匹配、融资模式体系不完善、融资决策体系不合理和债务会计信息不科学。第六部分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的国际借鉴。该部分主要以美国和澳大利亚地方政府性债务为例。一方面,该部分分析了美国市政债券市场的基本特征、介绍了相关制度设计,并阐述其借鉴意义。另一方面,该部分分析了澳大利亚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的框架、审批、分析和报告等流程。第七部分为完善内部控制视角下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机制。该部分主要从建立我国现代债务预算管理体系、构建地方政府PPP融资模式平台、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分类体系、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度量方法和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五个方面进行机制设计。第八部分为建立权责发生执行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披露制度。该部分主要从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核算机制和推荐政府会计改革和政府资产负责编报工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本文立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理论,从融资模式、风险管控和信息披露三个方面实现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力求从理论上和制度建设上提出本文的创新观占.(1)将风险管理理念融入到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之中。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视角下,研究如何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以融资模式作为风险分析的基础,运用政府内部控制从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业务流程出发对相关风险进行评估和管控,将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作为切入点提出信息披露制度的优化方案,从理论上探讨了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框架下,融资模式、风险管控和信息披露三者的内在关系界定,提出相应的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2)将融资模式作为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出发点。本文将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模式作为出发点,通过科学系统的债务分类体系,说明了以融资模式作为地方政府性债务类型分类的合理性,结合对不同地方政府性债务特点的分析,从总体上明确现阶段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情况,归纳了在管理过程中可能导致风险的不足,并提出PPP融资模式的运用方案。(3)从政府内部控制的视角下研究如何进行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控制。本文将政府内部控制作为主要管控机制,全面系统地从风险管理视角梳理了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在决策、执行和监督过程中的风险,通过对其整个业务管理流程的梳理和再造,对不同融资模式下的债务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通过建立内部控制机制来管理和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4)将权责发生制下债务信息披露制度引入到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之中。本文将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作为信息披露制度设计的依据,在建立现代政府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下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核算的原则,明确了在融资模式和风险管控机制设计中,政府会计核算基础和方法对于政府性债务信息生成和披露体系优化设计的具体方向和制度研究目标。本文的研究局限在于:目前,对于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甄别、统计与测算还存在基础薄弱、信息敏感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因此,在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论述和研究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之处。

宋伟官[8](2015)在《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正向市场经济转轨,政府预算会计面临前所未有的动态变革环境。无论是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还是透明度都迎来了新的挑战,其必须改变以适应于政府职能与角色的转变和日渐增强的社会监督与全球一体化的趋同需求。而国内正在改革的公共财政体制与建设中的政府绩效评价制度也需要政府会计的改进来配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政府工作报告》(2014)也提出“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推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防止和化解债务风险”。我国政府会计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乃大势所趋。如果政府预算会计想要实现根本性的变革,那么如何突破传统运行机制的桎梏将是决策者们所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现实问题,我们不禁要问: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条件是否成熟?变迁过程将面临哪些障碍?如何设计可行的路径来克服这些障碍以保证改革绩效目标的实现?本文立足于我国实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环境,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政府会计改革其实质是政府会计制度的变迁。政府会计制度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变迁过程中的替代、转换与交易活动存在着种种约束条件。由于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政府会计制度变迁是相关利益方重新缔结契约的过程。在既定约束条件下,对所控制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达到相关利益方效用最大化,这是任何改革的最终目的,政府会计改革也不例外。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系统分析政府会计变迁供求均衡问题、制度变迁障碍、路径依赖和路径选择等深层次改革问题进行研究,以对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取向进行恰当定位和合理选择,使得我国的政府会计制度能够顺利实现变迁。本文是关于政府会计的规范研究,以政府会计制度变迁为主线,研究如何从旧的政府会计制度安排过渡到新型政府会计以达到制度的均衡。具体来说,本文重点回答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三个基本问题:(1)制度均衡问题——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是否需要改革?即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是否均衡。(2)制度变迁障碍和路径依赖问题——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面临哪些障碍因素,原有的变迁路径将对政府会计制度变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3)制度变迁路径选择问题——怎样顺利实现由旧制度向新制度过渡?即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设计、方向策略和绩效保障。对这三个政府会计制度变迁问题的回答,是本文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等。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从政府会计制度环境、变迁成效,政府会计制度变迁需求、变迁路径等方面介绍了国内外政府会计改革的现有研究成果,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评述。第三部分为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运用的理论基础,分别是制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制度供需理论,并对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第四部分为政府会计制度供给与需求分析。该部分基于我国政府会计环境,分析了现行政府会计制度需求和政府会计制度供给,研究了两者的一致性问题,由此对现行政府会计制度所处的均衡状态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为政府会计制度变迁障碍分析。该部分运用Luder权变模型分析了我国政府会计环境因素与政府会计改革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对于改革进程中所存在的激励因素,社会、经济、政治和管理变量,以及实施障碍等因素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同时分析了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成本效益,从个体、社会全体、政治等方面进行了收益与成本的比较,并运用“交易费用两分法”构建了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交易费用分析模型,分析了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中交易费用的类型和影响。第六部分总结了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变迁历程,分析了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特征和对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影响。第七部分分析和对比了典型的国家和地区政府会计变迁历程和路径特征,归纳出各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的一般规律。并以我国“海南模式”为案例,分析了我国海南省政府会计制度变迁需求和路径选择,为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提供借鉴。第八部分研究我国政府会计路径设计和选择。基于前面的分析,该部分提出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将是渐进式的增量变迁。为了实现改革的绩效目标,除了分步走、分阶段策略外,还应做好配套制度安排,促进政府会计制度顺利实现变迁。

何悦[9](2014)在《基于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会计改革的浪潮不仅席卷了西方各国,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在不同程度上引入权责发生制并积极进行探索。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更加能满足新公共管理的需求,与传统收付实现制相比具有巨大的优越性,这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识。改革我国现有政府会计体系势在必行。政府会计是会计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政府预算管理的技术基础。会计确认基础作为会计体系的基石,什么样的会计确认基础决定了什么样的会计体系,因此权责发生制改革更是重中之重。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是个热点也是个难点,它作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核心内容,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变革,而且是政府会计功能的根本性转变,这也注定了它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权责发生制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在增强政府财政的透明度、促进政府机构提高运行效率、提高政府的持续性执政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正是基于这一大背景,对我国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分五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为导论。第二部分阐述了政府会计的含义、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四种政府会计基础的类型以及政府会计目标对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的影响,并介绍了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指出我国现行政府会计确认基础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对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经验进行分析总结,指出其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带来的优越性,并借鉴其改革成功经验,以此来更好地为我国政府会计确认基础改革提供指导。第五部分是提出我国政府会计确认基础改革的具体措施和路径设计。

贺敬平[10](2013)在《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70年代,为摆脱财政困境,提高政府效率,提升综合国力,西方国家发起了号称“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行政改革浪潮。作为公共管理基础性信息的政府会计系统一直处于公共管理领域改革的前沿。发达国家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政府会计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改革侧重于将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从财政收支扩展到政府资产和负债方面;第二阶段的改革主线是将传统的现金制基础政府会计转向权责发生制(或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政府会计。尽管世界各国都对政府会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示范带动效应,但各国的改革思路各有千秋,改革的结果也截然不同。近年来,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一系列规范政府信息披露的范围、内容和质量的法规得以发布,如2008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9年和2011年财政部推出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和《医院会计制度》等。学术界也对政府会计改革展开了热烈讨论,形成以下共识:一是引入权责发生制,全面、真实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将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使会计信息同时满足政府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的双重要求;三是健全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使其反映整个预算执行过程;四是中国政府会计应坚持渐进式改革,并与整个财政体制改革进程相协调,从而降低改革成本。理论既源于实践,也将指导实践。既然政府会计改革实践已经对理论研究提出了迫切需要,除了已经作出的努力和形成的成果之外,还需要理论界就政府会计的改革路径进行具有实际操作价值的探讨。以分析现行制度环境下,政府会计信息供求的均衡状况以及制度的均衡状况,透析各利益集团在这种均衡状态中的成本收益状况,从而发现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力源泉,并提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改革路径,以及最低的成本顺利地推进我国的政府会计改革。本文充分吸收新制度经济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理论和政府会计改革权变理论的最新成果,深入分析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权变过程和过去3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规律,对海南省两项政府会计改革试点进行了案例分析,并紧贴中国政府会计的制度环境提出了一条以增量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渐进式改革路径。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导论与文献综述两章。导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动机、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内容安排,框架结构及创新与不足等。文献综述则从政府会计改革、制度变迁理论以及制度变迁与政府会计改革的相关研究三个方面介绍了政府会计的现有研究成果,并对已有文献进行了评述。第二部分是本文的基础理论部分,也是政府会计改革的技术研究部分。该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理论,二是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力机制,三是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第三部分是本文国别研究的部分,在该部分,本文通过比较回顾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发展历程,分析各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力机制和路径的选择,探讨了政府会计改革的政治博弈与制度约束。深入研究了现有会计环境下政府会计改革的可行性与实施措施。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案例研究部分。并以海南省政府会计改革试点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中国现行制度环境下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力机制和路径选择,进而对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的研究结论进行检验,并修正前两个部分的研究结论。第五部分主要关注本文研究结论衍生出对我国未来政府会计改革的政策性建议。

二、谈谈我国政府会计的确认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我国政府会计的确认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2)上海市长宁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3 对国内相关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权责发生制的基本概念
        2.1.2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基本概念
        2.1.3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简介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2.2.2 公共选择理论
3 长宁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情况分析
    3.1 长宁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情况
        3.1.1 长宁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背景
        3.1.2 长宁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现状
    3.2 长宁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 政府部门专业性财务人才短缺
        3.2.2 政府公共资产的价值确认存在偏差
        3.2.3 政府债务难以全面准确披露
        3.2.4 审计及公开制度不成熟
        3.2.5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主体的界限模糊
        3.2.6 合并报表内部调整和抵销事项复杂繁琐
    3.3 长宁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政府部门的体制原因
        3.3.2 原有国有资产管理不健全
        3.3.3 隐性债务的公开存在技术困难且缺乏激励机制
        3.3.4 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独立性
        3.3.5 财务报告主体认定范围广,界定难度高
        3.3.6 合并事项信息不对称,编制人员能力和经验不足
4 国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经验及启示
    4.1 英国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4.1.1 英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发展历程
        4.1.2 英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的经验
    4.2 美国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4.2.1 美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发展历程
        4.2.2 美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的经验
    4.3 法国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4.3.1 法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发展历程
        4.3.2 法国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的经验
    4.4 国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4.1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改革的国际比较
        4.4.2 国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5 完善长宁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体系的建议
    5.1 加强人才资源的建设
    5.2 明确政府公共资产价值,建立健全资产管理长效机制
    5.3 规范债务披露机制,全面反映政府负债
    5.4 提高审计管理水平和对外公开力度
    5.5 确立适合长宁区实际情况的政府财务报告主体
    5.6 准确界定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抵销范围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1 访谈对象编号及信息表
附件 2 访谈提纲
致谢

(3)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T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内容
    1.5 文献综述
        1.5.1 外文文献综述
        1.5.2 国内文献综述
    1.6 创新之处
2 财务管理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财务管理
        2.1.2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内部控制理论
3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发展及现状—以浙江省T校为例
    3.1 T学校财务管理基本背景
    3.2 T学校财务管理现状
        3.2.1 T学校资金筹集现状
        3.2.2 资金配置过程的管理现状
4 T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4.2 存在的问题
        4.2.1 财务管理观念传统
        4.2.2 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4.2.3 资金配置过程制度不完善
        4.2.4 学校财务管理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4.2.5 学校财务管理缺少信息系统的支持
        4.2.6 缺少具有专业背景知识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
    4.3 原因分析
        4.3.1 对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4.3.2 统筹分配制度限制筹资积极性
        4.3.3 财务管理制度陈旧
        4.3.4 风险意识薄弱,对内控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4.3.5 不重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4.3.6 缺少财务人员的专业系统培训机制
5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5.1 顺应新形势,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5.2 树立创收意识,拓宽筹资渠道
    5.3 完善资金配置过程的财务管理制度
        5.3.1 建立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
        5.3.2 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
    5.4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5.4.1 树立风险意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
        5.4.2 制定细化的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措施
        5.4.3 建立内部评价与监督机制
    5.5 建设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5.6 建立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机制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策略选择 ——基于制度变迁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3.1 本文的创新
        1.3.2 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预算会计
        2.1.2 政府会计
        2.1.3 预算会计与政府会计的关系
    2.2 文献综述
        2.2.1 政府会计改革研究
        2.2.2 制度变迁理论与政府会计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
    3.1 制度变迁理论
        3.1.1 制度变迁
        3.1.2 制度变迁的方式
        3.1.3 制度变迁的一般过程
    3.2 制度变迁理论与政府会计改革的传导机制分析
        3.2.1 制度变迁中的非均衡状态
        3.2.2 经济主体的会计信息目标变化
        3.2.3 经济主体的动机选择—成本收益分析
        3.2.4 制度环境对经济主体的作用力
        3.2.5 创新制度的形成
    3.3 制度环境对政府会计改革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变迁
    4.1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变迁轨迹
    4.2 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
    4.3 我国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变迁分析
    5.1 美国联邦政府会计改革的历史轨迹
    5.2 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会计改革的历史轨迹
    5.3 美国政府会计改革进程的分析
        5.3.1 美国政府会计改改革变迁中制度环境及其影响分析
        5.3.2 美国政府会计改革变迁中经济主体的动机选择分析
        5.3.3 美国政府会计改革变迁中制度环境对经济主体的作用力分析
        5.3.4 美国政府会计制度形成分析
    5.4 美国政府会计改革变迁的启示与借鉴
第六章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策略分析
    6.1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中制度环境的非均衡状态分析
    6.2 我国经济主体的政府会计信息目标的分析
    6.3 我国相关经济主体的动机选择分析
    6.4 我国制度环境对经济主体的作用力分析
    6.5 制度变迁的经济主体利益分配分析
第七章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策略的选择
    7.1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路径选择
        7.1.1 应计制会计基础的渐进式引入
        7.1.2 政府会计改革的关键:减少摩擦成本
        7.1.3 改革的方式:“诱致+强制”的交替
    7.2 推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具体策略
        7.2.1 完善政府主导作用及其自身的改革
        7.2.2 区分中央政府会计和地方政府会计
        7.2.3 提高地方政府改革的积极性—地方政府的利益补偿
        7.2.4 发挥信息中介作用,促进公众参与改革
        7.2.5 重视意识形态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府会计改革的总体方向
二、借鉴国际经验,走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之路
三、我国政府会计渐进式改革路径
四、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和统一准则构建
五、政府会计改革渐进式引入权责发生制基础
六、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双轨制”模式
七、以编制整体财务报告为政府会计改革突破点

(7)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融资模式、风险管控和信息披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与局限
        1.3.1 研究创新
        1.3.2 研究局限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地方政府性债务及其风险管理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模式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政府风险管控研究综述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4 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研究综述
        2.4.1 国外文献综述
        2.4.2 国内文献综述
3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3.1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理论基础
        3.1.1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多种研究视角
        3.1.2 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主体
        3.1.3 地方政府性债务结构规模
        3.1.4 地方政府性债务用途目标
        3.1.5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
    3.2 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模式的理论基础
        3.2.1 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模式概述
        3.2.2 地方政府PPP融资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3.2.3 地方政府PPP融资模式的适应性及其优势分析
        3.2.4 地方政府PPP融资模式的风险策略与收益保障
    3.3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的理论基础
        3.3.1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评估与管控措施
        3.3.2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监督和管理
    3.4 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3.4.1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的概念
        3.4.2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目标和特点
        3.4.3 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确认基础和原则
    3.5 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模式、风险管控和信息披露的关系
4 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模式现状及其分析
    4.1 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模式的现状及类型
        4.1.1 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模式的现状分析
        4.1.2 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类型
        4.1.3 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突出特点
    4.2 基于融资模式视角下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确认与分类
        4.2.1 直接显性负债
        4.2.2 直接隐性负债
        4.2.3 或有显性负债
        4.2.4 或有隐性负债
    4.3 地方政府性债务确认与分类的问题分析
        4.3.1 地方政府性债务类别边界不清
        4.3.2 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平台不规范
        4.3.3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难以识别
        4.3.4 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披露不恰当
5 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模式风险评估及其成因分析
    5.1 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模式风险评估——以我国某省为例
        5.1.1 总体风险评估
        5.1.2 直接显性负债风险评估
        5.1.3 或有显性负债风险评估
        5.1.4 或有隐性负债风险评估
    5.2 地方政府性债务融资模式风险的成因分析
        5.2.1 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业务不健全
        5.2.2 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匹配
        5.2.3 地方政府融资模式体系不完善
        5.2.4 地方政府融资决策体系不合理
        5.2.5 地方政府性债务会计信息不科学
6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的国际借鉴
    6.1 美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6.1.1 美国市政债券市场的基本特征
        6.1.2 相关制度设计
        6.1.3 借鉴意义
    6.2 澳大利亚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6.2.1 框架
        6.2.2 审批
        6.2.3 分析
        6.2.4 报告
7 完善内部控制视角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控机制
    7.1 建立我国现代债务预算管理体系
    7.2 构建地方政府PPP融资模式平台
    7.3 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分类体系
    7.4 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度量方法
        7.4.1 相关性原则
        7.4.2 相对稳定性原则
        7.4.3 数据可获得性原则
    7.5 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7.5.1 举债(贷款)环节
        7.5.2 用债环节
        7.5.3 项目竣工结算环节
        7.5.4 还债环节
8 建立权责发生制下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披露制度
    8.1 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披露制度
    8.2 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核算机制
        8.2.1 两个主体核算地方政府性债务
        8.2.2 两类地方政府性债务分别核算
        8.2.3 两种方式核算地方政府性存量债务
    8.3 推进政府会计改革和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报工作
        8.3.1 两个报告披露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
        8.3.2 两个步骤披露地方政府性债务信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和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文献综述
        2.1.1 政府会计制度变迁需求
        2.1.2 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
        2.1.3 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绩效
        2.1.4 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
    2.2 文献评述
3 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
    3.1 制度构成、制度均衡与制度环境
        3.1.1 制度构成与制度均衡
        3.1.2 政府会计环境与权变模型
    3.2 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
        3.2.1 制度变迁需求理论
        3.2.2 制度变迁供给理论
        3.2.3 制度变迁供需因素结构分析
        3.2.4 路径依赖理论
    3.3 政府会计制度变迁动因的理论分析
        3.3.1 政府契约范式演进的必然要求
        3.3.2 政府会计契约属性的本质体现
        3.3.3 政府绩效治理发展的结果体现
        3.3.4 非正式约束转变的趋势要求
4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供需分析
    4.1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需求
        4.1.1 政府职能转变和绩效评价实践
        4.1.2 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4.1.3 政府债务风险管理
        4.1.4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4.1.5 国际改革示范效应
        4.1.6 民主法治意识进步
    4.2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供给
        4.2.1 政府会计制度供给主体
        4.2.2 政府会计制度供给效率
        4.2.3 政府会计制度预期实施成本
    4.3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非均衡状态
5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障碍
    5.1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环境障碍
        5.1.1 我国政府会计变迁的环境刺激因素
        5.1.2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推动力量
        5.1.3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环境特质
        5.1.4 政府会计制度的环境障碍与变迁路径选择
    5.2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成本障碍
        5.2.1 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约束
        5.2.2 交易费用制约政府会计制度变迁
    5.3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技术障碍
        5.3.1 政府会计制度体系构建
        5.3.2 权责发生制引入和推进
        5.3.3 政府会计信息系统建设
6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特征
    6.1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历程
        6.1.1 预算会计制度历史沿革
        6.1.2 预算会计制度变迁评述
    6.2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特征
        6.2.1 以需求诱致为基础的强制性变迁特征
        6.2.2 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供给型变迁特征
        6.2.3 从增量到存量的渐进式变迁特征
        6.2.4 立足国情的国际协调特征
        6.2.5 基于历史的路径依赖性
7 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案例与国别分析
    7.1 我国“海南模式”的制度变迁视角分析
        7.1.1 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需求
        7.1.2 实现制度实际供给的基础条件
        7.1.3 “海南模式”的路径选择
        7.1.4 “海南模式”的启示
    7.2 美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7.2.1 美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历程
        7.2.2 美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特征
    7.3 英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7.3.1 英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历程
        7.3.2 英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特征
    7.4 新西兰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7.4.1 新西兰政府会计制度变迁历程
        7.4.2 新西兰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特征
    7.5 其他国家或地区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选择
        7.5.1 法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选择
        7.5.2 日本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选择
        7.5.3 香港特区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选择
    7.6 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共同特征
        7.6.1 循序渐进的政府会计制度变迁路径
        7.6.2 正式制度推进为主要变迁方式
        7.6.3 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双轨并行模式
        7.6.4 坚实的制度变迁基础保障
8 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
    8.1 路径设计:渐进式改革道路和分阶段改革策略
        8.1.1 渐进式改革道路
        8.1.2 层次推进改革目标
        8.1.3 多步过渡与分阶段实施
    8.2 减少制度变迁成本的路径选择
        8.2.1 寻求改革增量:减少摩擦成本
        8.2.2 推广试点试验:减少讯息成本
        8.2.3 分解技术难题:减少设计和实施成本
    8.3 增强制度变迁推动力量的路径设计
        8.3.1 注重政府的主导作用和自身改革
        8.3.2 建立改革一致性意愿
        8.3.3 提高地方政府改革积极性
    8.4 克服制度环境障碍的配套制度安排
        8.4.1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
        8.4.2 公共管理组织和文化理念
        8.4.3 人力资源基础
        8.4.4 政府治理制度环境
        8.4.5 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8.4.6 政府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9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研究结论
    9.2 未来研究方向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
        2.1.1 政府会计概念的界定
        2.1.2 对我国现行政府会计的认识
    2.2 政府会计确认基础
        2.2.1 收付实现制
        2.2.2 权责发生制
        2.2.3 修正的收付实现制
        2.2.4 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2.3 政府会计目标对会计确认基础的影响
    2.4 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理论基础分析
        2.4.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2.4.2 新公共管理理论
第3章 我国现行政府会计确认基础存在的问题
    3.1 不利于政府性资产的界定、核算和反映
    3.2 隐性负债藏而不露,加大财政风险
    3.3 政府财务状况信息被扭曲,成本信息失真
    3.4 不利于政府信息的披露和政府绩效考评
    3.5 不能客观地反映财政实际结余和预算执行成果
    3.6 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混淆,不能满足政府经济决策的需要
第4章 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经验的分析及借鉴
    4.1 美国政府会计的改革实践
        4.1.1 美国政府会计的改革背景
        4.1.2 美国政府会计的具体改革方案——逐步拓展式
    4.2 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优越性
        4.2.1 真实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信息
        4.2.2 强化公共受托责任,完善绩效评价
        4.2.3 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高政府持续能力
        4.2.4 全面披露政府会计信息,防范财政风险
        4.2.5 深化财政体制,建设政府公共财政体制
    4.3 美国经验及启示
        4.3.1 引进权责发生制一定要考虑本国国情
        4.3.2 改革要循序渐进、分步推进
        4.3.3 两种确认基础可以共存
        4.3.4 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为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第5章 我国政府会计确认基础改革的具体措施与路径设计
    5.1 总体改革步骤构想
        5.1.1 实行渐进式改革
        5.1.2 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5.2 具体要素
        5.2.1 资产类事项
        5.2.2 负债类事项
        5.2.3 收支类事项
    5.3 配套措施
        5.3.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5.3.2 加强人员培养和软件开发力度
        5.3.3 加强政府审计的监督职能,完善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选择
    1.3 论文框架与内容安排
2 文献综述
    2.1 政府会计改革
        2.1.1 政府会计目标定位
        2.1.2 政府会计基础选择与改革路径选择
        2.1.3 政府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
        2.1.4 政府会计规范体系建立
    2.2 制度变迁理论
    2.3 政府会计改革动力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制度变迁视角下政府会计改革理论分析
    3.1 制度变迁及政府会计改革传导机制
        3.1.1 制度变迁的动力与过程
        3.1.2 制度变迁的方式
        3.1.3 关键人物与注意力分配
        3.1.4 路径依赖与锁定效应
        3.1.5 制度变迁理论与政府会计改革的传导机制
    3.2 政府会计改革的目标选择
        3.2.1 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的定位
        3.2.2 会计目标与会计确认基础
        3.2.3 会计目标决定信息质量特征的侧重性
    3.3 制度变迁的成本分析模型
        3.3.1 制度变迁的成本模型
        3.3.2 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利益分配
    3.4 政府会计改革的权变模型
        3.4.1 初始应变模型
        3.4.2 修正的应变模型
        3.4.3 扩展的应变模型
        3.4.4 FMR模型(财务管理改革进程模型)
        3.4.5 政府会计改革应变模型评价
4 政府会计改革分析的国别研究
    4.1 美国政府会计改革及因素分析
        4.1.1 美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发展历程分析
        4.1.2 基于FMR模型对美国政府会计改革进程的分析
    4.2 英国政府会计改革及因素分析
        4.2.1 英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发展历程分析
        4.2.2 基于FMR模型对英国政府会计改革进程的分析
    4.3 新西兰政府会计改革及因素分析
        4.3.1 新西兰政府会计改革的发展历程分析
        4.3.2 基于FMR模型对新西兰政府会计改革进程的分析
    4.4 启示与借鉴价值
    4.5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因素分析
        4.5.1 基于FMR模型对中国政府会计改革进程的分析
5 制度变迁视角下政府会计改革的案例研究
    5.1 海南省推行政府会计改革的动力分析
        5.1.1 改革的持续性压力
        5.1.2 优越的体制机制
        5.1.3 试点的摩擦成本不高
        5.1.4 改革的实施成本较低
    5.2 海南省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
        5.2.1 整合现行条块分割的预算会计制度
        5.2.2 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5.2.3 改革财务报告制度
        5.2.4 妥善处理新旧模式的过渡衔接
    5.3 调整编报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主要做法
        5.3.1 修改报告内容
        5.3.2 界定报告主体
        5.3.3 划定报告事项
        5.3.4 规范编报流程
        5.3.5 定义会计要素
        5.3.6 指定计量方法
        5.3.7 明确编报方法
    5.4 海南省政府会计改革的初步效果
        5.4.1 增强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5.4.2 探索了权责发生制的改革路径
        5.4.3 论证了实现原则与配比原则的价值
        5.4.4 实现了政府层面综合财务报告的预期效果
    5.5 海南省政府会计改革面临的主要困难
        5.5.1 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的改革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5.5.2 年末调整编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5.6 海南改革试点的推广价值与启示
6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路径分析
    6.1 中国预算会计的发展历程
        6.1.1 建国初期预算会计的创建(1949年—1961年)
        6.1.2 调整时期预算会计的变化(1962年—1977年)
        6.1.3 改革开放以来的预算会计改革(1978年至今)
        6.1.4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现行制度环境分析
        6.2.1 政府会计制度规范的均衡状态分析
        6.2.2 相关经济主体的变迁动机分析
    6.3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路径选择
        6.3.1 路径选择的关键:摩擦成本
        6.3.2 减少摩擦成本的最优选择:增量改革
        6.3.3 政府会计增量改革的一种可行路径:试编应计制财务报告
        6.3.4 改革成功的标志: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
7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谈谈我国政府会计的确认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绩效管理的X区政府会计体系优化研究[D]. 李杭.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2]上海市长宁区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问题研究[D]. 于珺. 东华大学, 2020(01)
  • [3]中等职业学校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T校为例[D]. 杨文妤. 宁波大学, 2019(06)
  • [4]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策略选择 ——基于制度变迁视角[D]. 董健玮. 苏州大学, 2016(02)
  • [5]深化政府会计改革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所副所长王芳副教授[J]. 本刊编辑部. 财政监督, 2015(35)
  • [6]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路径[J]. 程敏. 财会月刊, 2015(31)
  • [7]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融资模式、风险管控和信息披露[D]. 孙丽华.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8)
  • [8]我国政府会计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D]. 宋伟官.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8)
  • [9]基于权责发生制确认基础的政府会计改革研究[D]. 何悦. 苏州大学, 2014(10)
  • [10]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政府会计改革路径选择[D]. 贺敬平.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标签:;  ;  ;  ;  ;  

浅谈我国政府会计的确认依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