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妇科洗药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边学峰,李晶峰,金力群,杜延佳,李志成,吕金朋,兰梦,高旭,吴楠,张辉[1](2021)在《对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动物药质量标准的商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动物药质量标准的研究现状,为202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动物药质量标准提升提供依据。方法统计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动物药的收载情况、相关鉴别与含量测定、含有动物药的中成药品种、收载动物药显微鉴别、含量测定、其它鉴别方法的中成药品种、动物药中未收载但中成药收载的动物药品种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较2015年版减少了穿山甲一种,共收载动物药51种,均有性状鉴别,其中18种动物药收载显微鉴别,25种动物药收载化学鉴别,包括薄层、钙盐检测、显色法等,3种爬行类动物药收载了聚合酶链式反应法,22种动物药收载含量测定,包括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结论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所载动物药但含有动物药的中成药大幅增加、质量控制方法得到提升;近五年动物药质量控制研究成果尚有众多未被《中国药典》采用,对于动物药的质量控制而言余勇可贾,是进一步提升《中国药典》的坚实的基础。
谢昌松[2](2021)在《基于傣医临床实践经筋理论研究》文中认为傣医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河流,是傣族人民与大自然及疾病的斗争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成果,完善傣医学的理论有助于傣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傣医经筋理论是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的整理研究傣医经筋理论,这是对傣医学的进一步补充和丰富,其意义与价值不言而喻。傣医经筋理论广泛应用于傣医传统外治疗法,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法、关键人物访谈法、参与观察法、分析法等方法对傣医外治疗法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如对西双版纳傣医院、景洪市岩扁傣医馆、景洪市曼栋拢村等地进行实地调研;使用录音、录像对呵莎(刮痧疗法)、沙雅(刺药疗法)、闭诺(推拿按摩疗法)、搽药疗法、拖擦药物疗法、捶筋疗法、红犁踏踩疗法及踩背等外治疗法的应用进行记录同时使用分析法进行总结;对老傣医进行访谈;最后结合文献法对傣医经筋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总结和阐述,进一步总结傣医经筋的内涵,如傣医经筋的分类、形态、功能、分布规律;傣医经筋与三盘、四塔之间的联系以及傣医经筋理论在临床中具有解释病理、指导诊断,预防养生,指导选方用药的作用。
冯子豪[3](2021)在《标准模式下的专科化 ——基于各科室护士需求的护理单元空间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内综合医院高层住院楼护理单元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大量研究关注于标准化护理单元的空间环境优化以及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单元空间人性化设计,而护理单元是住院部医护人员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布局的合理性与空间环境的品质影响着医护人员的使用效率与满意度,进而影响护理效率与护理质量。从医学与护理学的角度,不同科室有着各自的专业特点,而护士护理效率与满意度是否会在标准护理单元空间环境下因不同科室专业性而产生差异未有定论。因此本研究提出了除妇科、产科、儿科等有特殊护理需求的科室及集中加强护理单元(ICU)外,一般科室护理单元中护士护理行为活动情况与对空间环境的需求是否因不同科室的实际护理需求而存在差异的论题。研究以一般科室标准护理单元中护士护理行为活动与使用评价为切入点,选取江苏省某三甲综合医院高层住院楼中的一般科室为调查对象,通过行为观察与现场测量与软件模拟等方法记录部分科室中护士行为活动、空间使用情况与空间环境现状,并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了解不同科室护士对现有护理单元空间环境的使用感受与满意度评价以及空间使用与优化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系统布置规划(SLP)方法与相关设计研究经验成果,从空间布局、空间环境与设施配置三个层级提出了现有各科护理单元空间优化设计策略与建议,以提高不同科室护士护理工作效率与满意度,满足护理工作需求,以期为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创造舒适高效的护理工作环境。
刘战[4](2021)在《基于表征量化与生物评价的赤芍等级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赤芍进行表征量化及内在成分含量的测定,建立赤芍药材及饮片的等级标准,并结合网络药理学以及体外试验进行不同等级赤芍的抗炎、抗凝血等生物评价验证,为赤芍的质量评价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使用游标卡尺对赤芍的直径、长度进行测量,使用NH-300型色差仪测定赤芍表皮、断面及粉末的色度值;进行水分、灰分、浸出物等项目的测定,并分析不同产地的赤芍质量差异。采用HPLC法测定芍药苷的含量并建立同时测定赤芍中没食子酸、儿茶素、氧化芍药苷以及芍药内酯苷含量的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赤芍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对赤芍的药材及饮片进行的指纹图谱一致性评价;使用SPSS 21.0及SIMCA 14.1软件将赤芍的外观性状以及内在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并进行赤芍的等级分类研究;网络药理学筛选赤芍抗炎及抗凝血的活性成分、相关靶点以及作用通路;使用自动凝血分析仪进行不同等级饮片体外抗凝血指标PT、TT、FIB、APTT的测定;培养巨噬细胞RAW264.7,CCK-8法测定不同浓度下的细胞活力值,ELISA法测定不同等级赤芍饮片的体外抗炎因子NO、IL-1β、IL-6、VEGFA及TNF-α的作用。结果:将赤芍的直径、长度以及色度等外观性状特征进行了数据量化。建立了同时测定赤芍中没食子酸、儿茶素、氧化芍药苷以及芍药内酯苷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好,加样回收率均在95%105%之间;建立了赤芍指纹图谱测定方法,其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并采用该方法对赤芍的药材及饮片进行了指纹图谱一致性评价,相似度均在0.9以上,表明赤芍药材及赤芍饮片的相似度良好,使用SIMCA 14.1软件分析指纹图谱峰面积信息,可以得出9号峰芍药苷为第一主成分,说明芍药苷为赤芍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结合赤芍的外观性状及内在含量建立了赤芍的等级分类标准,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赤芍的等级分类与颜色相关,颜色越红,其质量越好,使用SPSS21.0软件以及SIMCA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将赤芍药材划分为两类,饮片划分为三类,两种分析方法相互验证,保证了分类结果的准确性;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构建成分-靶点网络找出赤芍中相关的11个活性成分;通过匹配药物靶点以及疾病靶点,标记出治疗炎症的30个靶点、治疗凝血的27个靶点,并且经过蛋白互作网络找到相关性最高的两个靶点IL-6以及VEGFA;通过网络图可以得到与这两种靶点直接相关的活性成分为芍药苷及鞣花酸。芍药苷为药典中赤芍的指标性成分,在赤芍中含量最高,其为赤芍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GO及KEGG富集分析可以得出,赤芍是通过多蛋白、多信号通路来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内皮、调控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调节激素的分泌来进行抗炎及抗凝血等治疗作用。体外凝血四项试验结果表明,赤芍可以显着延长TT、PT、APTT、FIB的时间,并且作用结果呈现一类>二类>三类的趋势,由此可以说明不同等级的赤芍抗凝程度也不同;体外抗炎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同浓度的赤芍水提物处理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可显着抑制NO、TNF-α、IL-1β、IL-6、VEGFA因子的释放量,且不同等级的赤芍整体呈现一类>二类>三类的趋势,与等级分类结果一致,相互验证。体外生物评价试验均验证了等级划分的合理性。结论:本试验对赤芍的等级分类标准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试验验证了不同等级的赤芍对于体外抗炎及抗凝血的效果有所差异,等级越高则效果越好,可为规范化赤芍质量标准提供理论基础和试验依据。
陈方[5](2019)在《当归及酒当归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推动中药产业技术优化,增加中药产业核心竞争力,切实提高“小金胶囊”产品质量水平,完成其中药标准化建设要求。本研究拟采用现代分析技术手段,对“小金胶囊”处方中的重要组成药味酒当归进行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提升研究。方法:1.当归质量标准提升研究遵循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当归项下的要求和分析方法,对当归药材性状、显微鉴别、薄层鉴别、水分、总灰分和酸不溶灰分、醇浸出物、挥发油、阿魏酸含量进行了分析。此外,在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当归”项的基础上,采用植物DNA条形码技术鉴别当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当归的指纹图谱鉴别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当归中重金属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当归中藁本内酯含量。2.酒当归炮制工艺研究以阿魏酸、藁本内酯、醇浸出物等作为评价指标,以炒制时间、炒制温度、闷润时间、黄酒用量为考察因素,采用单因素试验法考察优选酒当归最佳炮制工艺。3.酒当归质量标准研究遵循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当归项下的要求,对酒当归饮片性状、总灰分和酸不溶灰分、水分、醇溶性浸出物、显微鉴别、薄层鉴别进行了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魏酸和藁本内酯的含量并规定含量限度。4.当归酒炙前后化学成分比较研究通过对比酒炙前后HPLC指纹图谱,探讨当归与酒当归化学成分上的差异。结果:1.当归药材性状和显微鉴别结果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要求。当归薄层鉴别结果: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当归水分含量范围为4.8%~12.4%。总灰分含量范围为3.9%~8.0%,酸不溶灰分含量范围为0.3%~2.3%。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含量测定结果:各批当归铅含量范围为0.17 mg/kg~0.81 mg/kg,镉含量范围为0.018 mg/kg~0.690 mg/kg,汞含量范围为0.0043 mg/kg~0.0310 mg/kg,铜含量范围为5.9 mg/kg~13.1 mg/kg,各批当归砷含量范围为0.21 mg/kg~0.82 mg/kg,重金属总量范围为6.5 mg/kg~14.7 mg/kg。供试品经DNA条形码鉴别试验,在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中经鉴定,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当归生品指纹图谱中共检测出有18个共有峰,各批次当归生品的色谱图的整体相似度在0.927~0.999之间。各批当归醇溶性浸出物含量范围为45.4%~61.8%;挥发油含量范围为0.3%~1.2%;阿魏酸含量范围为0.0552%~0.1366%;藁本内酯的含量范围为0.4976%~2.3822%。2.酒当归的最佳炮制工艺:取净当归片,加15%黄酒拌匀后,置密闭容器内闷润1h,置设定温度为200℃的预热的电炒药锅内,炒约15min,取出,放凉。3.8批酒当归的含水量范围为4.26%~7.49%,醇浸出物含量范围为50.41%~65.24%,总灰分范围为5.2%~7.5%,酸不溶灰分范围为0.8%~2.2%,阿魏酸含量范围为0.0329%~0.0626%,藁本内酯含量范围为0.4840%~0.9625%。4.各批次酒当归色谱图的整体相似度在0.796~0.995之间,各批次当归生品色谱图的整体相似度在0.926~0.998之间,相似度较好。酒当归色谱图在生品当归色谱图的基础上少三个共有峰,且又产生了两个新的共有峰,酒炙后各个共有峰的峰面积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通过对当归和酒当归的系统研究,起草并制订出高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当归质量标准”,优选出工艺量化、便于操作的酒当归炮制规范,起草并制订出高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酒当归质量标准”,确定当归酒炙前后化学成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为保证当归和酒当归的质量、提升“小金胶囊”质量提供了研究基础。
邱明鸣[6](2018)在《商陆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饮片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中成药的原料。中药饮片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中医临床疗效的发挥,也是关系整个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目前,中药产地加工与炮制生产相互脱节己严重影响中药饮片的生产效率及其产品质量。开展中药饮片产地加工与炮制生产一体化关键技术规范研究将为提高中药饮片生产效率,保证中药饮片质量提供技术支撑。中药商陆来源于商陆科植物商陆(Phytolaccaacinosa Roxb.)和垂序商陆(PhytolaccaamericanaL.)的干燥根,具有逐水消肿,通利二便的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水肿胀满,二便不通。《中国药典》2015版记载的商陆药材的产地加工工艺为:“秋季9月至次春3月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洗净,晒干或阴干。”商陆饮片的生产工艺为:“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可见商陆饮片生产中含有重复干燥和润制的过程。而且药典、地方炮制规范及文献记载的产地加工和炮制工艺均无规范的操作方法及工艺参数。本论文针对商陆药材和饮片加工过程中工艺重复、加工操作不规范、软化润制有效成分流失、人力物力消耗等问题,开展了商陆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实验内容和结果总结如下:1.商陆传统炮制工艺规范化研究以商陆饮片外观性状、水分、水溶性浸出物、商陆皂苷甲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法,优化商陆传统炮制工艺参数。优化的商陆传统炮制工艺为:取新鲜商陆根,投入滚筒式洗药机洗去泥沙及杂质,去除须根、茎基等非药用部位,50℃低温烘干(需1~2天),得商陆原药材。将商陆原药材用水浸泡2~3小时,排水,外覆湿麻袋润制,中途适时适量喷雾淋水,闷润(需1~2天)至软,切制5 mm厚度片,摊铺厚度15~20 mm,置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70℃干燥12~15小时,即得商陆4 mm厚片。整个传统炮制方法制备商陆饮片消耗的时间约为96小时(约4天)。2.商陆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研究以商陆饮片外观性状、水分、水溶性浸出物、商陆皂苷甲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法,建立商陆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优化商陆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参数。建立和优化的商陆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为:取新鲜商陆根,投入滚筒式洗药机洗去泥沙及杂质,去除须根、茎基,切制6 mm厚度片,摊铺厚度18~20 mm,置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75℃干燥约16~17h,即得商陆4 mm厚片。整个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制备商陆饮片消耗的时间约为24小时,可见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直接趁鲜切制后干燥的制备方法生产效率大大高于传统干燥再润切再干燥的制备方法。3.商陆饮片两种炮制方法中试生产在实验室优选的商陆传统炮制工艺的基础上,结合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实际情况,在南京海昌中药饮片有限公司GMP认证的中药饮片生产车间进行中试生产,验证商陆饮片传统炮制的中试生产工艺。每批约50kg新鲜商陆根,共制备了三批商陆饮片,建立了商陆传统炮制生产工艺,三批样品质量稳定,均符合药典规定,该工艺能够保障传统炮制商陆饮片的质量稳定、优异。商陆传统炮制中试生产工艺为:取新鲜商陆根,投入滚筒式洗药机洗去泥沙及杂质,去除须根、茎基等非药用部位,50℃低温烘干(需1~2天),得商陆原药材。将商陆原药材置洗药池中用水浸泡2~3小时,排水,外覆湿麻袋润制,中途适时适量喷雾淋水,闷润(需1~2天)至软,切制5 mm厚度片,摊铺厚度15~20 mm,置热风循环烘箱70℃干燥8~10小时,即得商陆4 mm厚片。整个传统炮制方法制备商陆饮片消耗的时间约为96小时(约4天)。在实验室建立和优选的商陆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加工工艺的基础上,结合饮片生产企业实际情况,在南京海昌中药饮片有限公司GMP认证的中药饮片生产车间进行中试生产,验证商陆饮片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中试生产工艺。每批约50kg新鲜商陆根,共制备了三批商陆饮片,建立了商陆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生产工艺,三批样品质量稳定,均符合药典规定,该工艺适于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能够保障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商陆饮片的质量稳定、优异。商陆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中试生产工艺为:取新鲜商陆根,投入滚筒式洗药机洗去泥沙及杂质,去除须根、茎基等非药用部位,切制6 mm厚度片,摊铺厚度18~20,置热风循环烘箱75℃干燥约10~12h,即得商陆4 mm厚片。整个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制备商陆饮片消耗的时间约为16小时,可见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直接趁鲜切制后干燥的制备方法生产效率大大高于传统干燥再润切再干燥的制备方法。4.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和传统炮制商陆饮片质量比较取自制的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商陆饮片和传统炮制工艺商陆饮片各十批,将两种炮制方法生产商陆饮片之间进行外观性状、水分、水溶性浸出物、商陆皂苷甲含量比较,从外观性状上观察,两种炮制工艺所生产商陆饮片色泽鲜亮,罗盘纹明显,外观性状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商陆项下性状描述;水分含量比较,两种生产工艺所产商陆饮片含水量均符合药典规定;水溶性浸出物比较,商陆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饮片水溶性浸出物较商陆传统炮制工艺商陆饮片平均高20%,说明传统炮制商陆饮片在软化润制过程中水溶性浸出物有损失;商陆皂苷甲含量比较,传统炮制商陆饮片商陆皂苷甲含量较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商陆饮片平均高43%,这个结果与常理推测传统炮制商陆软化润制商陆皂苷甲含量会有损失相悖,需要进一步研究传统炮制商陆饮片商陆皂苷甲含量升高的原因。在商陆传统炮制软化润制工艺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软化润制过的商陆药材比同一批不进行软化润制的的商陆原药材(软化时间为0)的商陆皂苷甲含量高,这和传统炮制商陆饮片商陆皂苷甲含量较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商陆饮片升高的结果相一致,说明传统炮制商陆皂苷甲含量较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商陆饮片高的原因可能是传统炮制软化润制过程中发生成分转化,采用ELSD-HPLC和UHPLC-Q-TOF-MS/MS分析商陆传统炮制过程中皂苷类成分的转化规律,发现传统炮制商陆饮片商陆皂苷甲含量的升高是由于商陆原药材润制过程中商陆皂苷辛酯键水解生成商陆皂苷甲,商陆皂苷辛和商陆皂苷甲结构相似,商陆皂苷辛可能也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故单以商陆皂苷甲含量不能全面评价商陆饮片的质量优劣。采用大鼠灌胃法,以大鼠0~5h尿量为指标,比较两种炮制方法商陆饮片的大鼠利尿作用,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商陆饮片高剂量组大鼠尿量较传统炮制商陆饮片高剂量组明显增加,具有显着性差异,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商陆饮片大鼠利尿作用较传统炮制商陆饮片强。鉴于商陆药材纤维性强,质地坚硬,形状粗大,水分含量高,不易干燥成为商陆原药材,干燥后软化润制也费时费力,不易软化,采用产地加工及炮制一体化技术尤为适宜。此法与传统炮制工艺相比,无需花费较长时间将药材晒干,再消耗较长时间将干燥的药材软化后切片,能够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商陆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更适合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商陆饮片;同时结合水溶性浸出物、商陆皂苷甲含量及药效结果,说明商陆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的炮制工艺具有可行性。5.商陆饮片质量标准的制定取传统炮制自制商陆饮片和市场收集各产地商陆饮片各十批,观察其性状,测定其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和商陆皂苷甲含量,以测定结果平均值的±20%拟定限度,结合优化的商陆传统炮制加工工艺,制定了商陆饮片传统炮制质量标准。取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自制商陆饮片和市场收集各产地商陆饮片各十批,观察其性状,测定其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和商陆皂苷甲含量,以测定结果平均值的±20%拟定限度,结合建立和优化的商陆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加工工艺,制定了商陆饮片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质量标准。本论文在对商陆传统炮制工艺和产地趁鲜加工工艺两种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以商陆饮片外观性状、水分、水溶性浸出物、商陆皂苷甲含量为指标,优选出商陆传统炮制工艺参数和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参数。经中试生产,两种生产工艺生产的商陆饮片质量稳定可靠。采用UHPLC-Q-TOF-MS/MS分析出商陆皂苷辛在传统炮制软化润制过程中水解生成商陆皂苷甲,发现了商陆饮片不同炮制方法商陆皂苷类成分的转化规律。
黄艳红[7](2018)在《参芪益母膏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其药理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参芪益母膏为研究对象,根据参芪益母膏处方中各药材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差异,采取不同的提取溶剂和方法优化制备工艺。在优化制备工艺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仪器分析方法与技术对参芪益母膏进行质量控制研究,从薄层鉴别、含量测定等多方面开展参芪益母膏有效活性成分的研究,增加4种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和2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初步探讨其药理作用,为参芪益母膏更好地应用于妇科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制备工艺:采取不同的提取溶剂和方法优化制备工艺,从而制定出最佳的参芪益母膏制备方法。(2)质量控制:进行益母草、黄芪等薄层色谱研究,建立参芪益母膏质量标准中益母草、黄芪等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参芪益母膏中盐酸益母草碱的含量,色谱条件:XtimateTM-C18柱(4.6×2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01%磷酸溶液(15:85),流速为1.0m L.min-1,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80nm,进样量为10μL。利用制剂中黄酮类成分预实验反应呈阳性的特性,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参芪益母膏总黄酮的含量,建立其含量测定方法;(3)药理作用研究:测定其对小鼠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判定其活血药理作用的研究。结果:(1)制备工艺:参芪益母膏的制备工艺最佳条件是:醇提部分最佳条件是以70%乙醇为溶剂,加8倍量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1.5h;水提部分最佳条件是加12倍量的水浸泡60min,煎煮2次,每次1.5h。(2)质量控制:薄层色谱研究应用《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方法,操作简便、快速,所获取的斑点较为清晰和明显。检验结果可靠、准确,具较高的应用价值。在利用HPLC测定盐酸益母草碱含量实验中,样品的回收率为99.87%,RSD=0.50%(n=6),说明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可用于参芪益母膏中的盐酸益母草碱含量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参芪益母膏总黄酮含量,样品的平均回收率为99.45%,RSD=0.34%(n=6),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重现性好。(3)药理作用研究:参芪益母膏活血的活性指标测试,其可延长小鼠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结论:确定了参芪益母膏的最佳制备工艺。首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参芪益母膏薄层鉴别,初步建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并初步确定参芪益母膏活血药理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郭恬颖[8](2018)在《参柏康洗液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参柏康洗液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以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盐酸小檗碱含量及出膏率综合评分为考察指标,对参柏康洗液的提取工艺、纯化工艺及成型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工艺验证,最终确定了参柏康洗液的制备工艺;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参柏康洗液中苦参、蛇床子、山银花、土茯苓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法对参柏康洗液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盐酸小檗碱及蛇床子素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参柏康洗液最佳制备工艺为:将组方药味加12倍量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90分钟,合并提取液,过滤,滤液浓缩至药液比为1.5:1,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到70%,静置24小时,过滤,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加入苯甲酸钠,加水至规定量,调节药液使其达到pH4.06.0之间,分装,即得。建立了参柏康洗液中苦参、蛇床子、山银花鉴别方法,图谱斑点圆整清晰,分离度及重现性良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参柏康洗液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方法:苦参碱浓度在0.0307mg/ml0.2765mg/ml、氧化苦参碱浓度在0.0273mg/ml0.2455mg/ml、盐酸小檗碱浓度在0.0775mg/ml0.6973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55%101.99%,RSD为2.28%2.99%;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参柏康洗液中蛇床子素含量测定方法:蛇床子素对照品浓度在0.22641.1320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30%,RSD为1.67%。结论所建立的制备工艺稳定、合理、可行,可用于参柏康洗液的提取纯化;所建立的质量标准稳定可靠,可对参柏康洗液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林丽[9](2014)在《KBN触变凝胶的处方优化、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霉菌性阴道炎是育龄妇女常见病及多发病,其病情缠绵、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目前临床对该病的治疗常采用不同的抗真菌药物及治疗方案,但抗真菌药物的耐受性和毒副作用等问题日益突兀,中医药外用治疗皮肤粘膜真菌病具有来源广、副作用小、价格低廉、诱导耐药性小,能充分体现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本论文对治疗该病的部分上市的中药洗液及医疗机构制剂进行药敏试验及制剂概况比较,发现该类制剂普遍因含药量低而对白色念珠菌抑制效果不佳。为研发治疗该病效果更佳的中药洗剂,本论文综述借鉴古代验方和现代临床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中医处方及治则,比较常用单味中药及不同提取方式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在中医治则指导下,结合单味药材的抑菌效果优化处方,开展其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研究,并通过MIC、MBC测定及透射电镜观察,考察KBN洗液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为后续临床验证提供了药物及药效研究的基础。方法:1.部分上市洗液及医疗机构制剂体外抗白色念珠菌及制剂状况考察。通过比较部分上市及医疗机构制剂洗液制剂处方、指标成分含量、固形物含量,测定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影响。2.单味药材及提取方式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尊重中医治则进行组方。通过参考古代验方和现代临床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病的处方,采用纸片法考察单味中药不同提取方式的提取物体外抗白色念珠菌的活性。在中医治则指导下,结合单味药材抗白色念珠菌的药效进行组方。3.KBN触变凝胶的制备工艺研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以处方中的主药的指标成分保留率和制剂体外抗白色念珠菌的药效为指标,优化提取工艺;对制备工艺中的载体种类及用量进行筛选,优化成型工艺。4.质量标准研究以TLC法对KBN触变凝胶的主要药材进行鉴别研究,采用HPLC测定黄连四种生物碱、丁香酚和三白草酮的含量,对制剂的检查项开展研究。5.KBN制剂对临床分离菌株的抗菌敏感性及作用机理电镜研究。测定KBN制剂对临床不同分离菌株体外抗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KBN制剂对白色念珠菌的超微结构影响。结果:1.在试验条件下,不同中药洗液对白色念菌珠菌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含化药的妇炎洁洗液对白念菌呈高度抑制作用;纯中药洗液中,盐酸小檗碱和黄连四种生物碱总含量较高的黄苦洗液、香莲外洗液、香荷洗剂对白色念珠菌抑制作用较佳。洁尔阴洗液、黄蒲洁肤洗剂、消炎止痒洗剂、苦柏洗液中的盐酸小檗碱和黄连四种生物碱总含量较低,对白色念珠菌抑制作用亦较弱。以上洗液固形物含量均较低,上市洗液制剂处方、指标成分含量、制剂载药量可能影响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2.筛选出体外抗白色念珠菌药效较佳的中药药味:黄连、丁香、苦参、百部、三白草、大青叶、鸡冠花,并根据中医组方原则确定KBN洗液,为后续制备工艺研究提供基础。3.制备工艺研究中,以黄连四种生物碱、三白草酮、丁香酚的保留率为指标,优选制剂提取方式为:处方药材粉碎成中粉、采用8倍量80%乙醇、渗漉速度为:6 ml/(min · kg)分组渗漉提取方式;成型工艺以4.0%艾维素CL-611为载体,可达制剂载药量尤其黄连生药含量较高的目的。4.采用薄层色谱鉴别对处方中的黄连、丁香、冰片、三白草、百部、苦参、大青叶、鸡冠花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对主要有效成分黄连四种生物碱、丁香酚和三白草酮进行含量测定;制订凝胶剂的检查项如性状、装量、pH值、黏度、微生物限度等。5.KBN制剂对3种不同临床分离菌株MIC和MBC显示其对不同临床分离菌株均具有较佳的抗菌效果。透射电镜发现,正常的白色念珠菌细胞壁及细胞膜结构完整,结构明显,经KBN制剂处理后白色念珠细胞壁、细胞膜受到破坏,细胞壁及细胞膜缺失,内容物漏出。结论:1.上市及医疗机构制剂洗液的制剂处方、药效成分含量、制剂载药量可能影响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2.通过增大制剂中黄连的生药浓度,可提高制剂的体外抗白色念珠菌药效。3.使用艾维素触变凝胶克服了增加黄连生药浓度而致的制剂不稳定性。4.薄层色谱法鉴别处方中的药材,斑点清晰,重现性好,可收载入本制剂的标准;HPLC测定KBN触变凝胶中的黄连生物碱、丁香酚和三白草酮的含量,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该触变凝胶的质量控制,根据多批中试样品的测定结果,KBN触变凝胶中的黄连生物碱、丁香酚和三白草酮的含量分别暂定为每克不少于 8.45 mg、0.72 mg、0.08 mg。5.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证实KBN触变凝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白色念珠菌较佳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破坏白色念珠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的结构而达到抗真菌作用。本课题在文献学习、开展上市及同类医疗机构制剂评价和实验研究基础上,完成了 KBN洗液的组方、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及作用机理的电镜研究,以触变胶剂型达到提高制剂载药量尤其处方主药黄连含量的目的,为KBN触变胶的后续临床观察奠定基础。
叶盛英[10](2009)在《消淤止痛喷雾剂的研制及其药效物质基础探讨》文中指出“红花洗药”是解放军第254医院自行研制的中药散剂,批准制剂文号为北制字(2006F12010),适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筋骨酸痛,关节肿痛等。在临床应用至今已有二十几年,疗效确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但“红花洗药”的剂型老化,使用、携带不便,生物利用率低,起效慢。本文在原组方不变的情况下,研究“红花洗药”的新剂型-“消淤止痛喷雾剂”。首先研究了“消淤止痛喷雾剂”的制备工艺,发现乙醇提取样品比水提取样品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山奈素(君药红花)、欧前胡素(臣药白芷)、齐墩果酸(臣药威灵仙),几个检测成分含量均高;样品抗炎镇痛作用明显,确定了乙醇做新制剂的提取溶媒。采用正交实验方法,对“消淤止痛喷雾剂”的制备工艺中渗漉工艺进行优化。最佳提取制备工艺:50%浓度乙醇、浸泡时间48h、渗漉速度为5 mL/min、收集6倍渗漉液。研究了“消淤止痛喷雾剂”质量控制标准,其中红花、白芷、当归、川芎4味药物进行薄层色谱鉴别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控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研究了“消淤止痛喷雾剂”的稳定性,“消淤止痛喷雾剂”在室温(25°C)条件下放置稳定性良好,有效期可暂定1年。药效实验表明“消淤止痛喷雾剂”对热刺激所致疼痛感觉具有明确对抗作用,与云南白药气雾剂镇痛作用相当。具有明确的对抗实验性急性炎症的活性,与云南白药气雾剂和氟轻松抗炎作用相当。经过皮肤急性毒性、皮肤刺激性实验和皮肤过敏实验等观察,表明本制剂毒性甚小,是一种安全性较好的外用制剂。此外本文对“消淤止痛喷雾剂”药效物质基础进行了初步研究。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是其最重要的有效成分。研究结果表明HSYA对体外缺氧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和体内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是由于HSYA抑制了部分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炎症反应与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效应有关。
二、妇科洗药质量标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妇科洗药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对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动物药质量标准的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 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动物药内容 |
1.1 载入动物药的品种 |
1.2 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动物药的相关鉴别与含量测定方法 |
1.3 2020年版《中国药典》含有动物药的中成药品种 |
1.4 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动物药显微鉴别的中成药品种 |
1.5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动物药含量测定的中成药品种 |
1.6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动物药其它鉴别方法的中成药品种 |
1.7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未收载但中成药收载的动物药品种 |
2 近五年文献对2020版《中国药典》一部所收载动物药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
3 结论 |
(2)基于傣医临床实践经筋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课题研究方法 |
四、调研及收集文献 |
第一章 傣医经筋理论的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傣医经筋的文化背景 |
一、贝叶经对经筋的影响 |
二、南传佛教对傣医经筋的影响 |
三、雨林文化(自然环境)对傣医经筋理论的影响 |
四、酒文化对傣医经筋的影响 |
第二节 傣医经筋的内涵 |
一、分类、形态、功能 |
二、分布规律 |
三、循行路线 |
四、经筋的功能 |
第三节 傣医筋经与四塔的关系 |
一、风塔—推动经筋气血的能量 |
二、水塔—滋养人体经筋气血的元素 |
三、火塔—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维持人体气血盛衰的元素 |
四、土塔—人体经筋气血能量之源 |
五、三盘学说经筋气血的联系密切 |
六、傣医三盘学说与经筋循行的比较 |
第二章 傣医经筋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
第一节 解释病理 |
第二节 指导诊断 |
一、辨证归经 |
二、摸脉诊断 |
第二节 预防养生 |
一、天人相应 |
二、正气为本 |
三、协调为本 |
四、畅通经筋 |
第三节 指导选方用药 |
一、稳牙档三 |
二、肤色、血性及胆汁论 |
第四节 傣医传统疗法在傣医经筋中的应用与案例 |
一、果雅(包药疗法) |
二、呵莎(刮痧疗法) |
三、沙雅(刺药疗法) |
四、闭诺(推拿按摩疗法) |
五、咱雅(拖擦药物疗法) |
六、过(拔罐疗法) |
七、剁(捶筋疗法) |
八、暖雅(睡药) |
九、烘雅(熏蒸疗法) |
十、咱乎(滚热蛋除痧疗法) |
第五节 傣医经筋理论在内外科疾病的运用及案例 |
一、感冒 |
二、失眠 |
三、腹痛 |
四、偏头痛 |
五、便秘 |
六、腰痛 |
七、骨折 |
八、胆囊炎 |
第三章 讨论、问题、展望 |
第一节 讨论 |
一、傣医经筋理论指导诊断疾病广泛 |
二、傣医经筋理论在传统外治疗中广泛应用 |
三、傣医经筋理论促进傣医学的完善和发展 |
四、完善傣医筋经理论有利于民间傣医的传承和发展 |
五、完善傣医筋经理论有助于促进多文化的交融 |
第二节 问题 |
一、理论研究尚不足 |
二、实地调研困难 |
第三节 展望 |
一、为构建傣医筋经理论形成奠定一定基础 |
二、傣医经筋理论的发展充实传统医药宝库 |
三、傣医经筋理论发展能探讨疾病规律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傣医经筋学说初步探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人物访谈提纲 |
二、问卷调查表 |
三、调研报告 |
四、部分图文资料 |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展情况 |
致谢 |
(3)标准模式下的专科化 ——基于各科室护士需求的护理单元空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相关概念定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5.1 论文结构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标准护理单元专科优化体系及相关理论支撑 |
2.1 标准模式下护理单元专科优化体系 |
2.2 护理单元专科化重要性及医护人员护理需求——专科优化的依据 |
2.2.1 护理单元空间环境专科化的意义与重要性 |
2.2.2 医护人员护理需求概述 |
2.2.3 护理效率的相关研究 |
2.2.4 护理工作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
2.2.5 护理效率与护理工作满意度影响要素的相关研究 |
2.3 医院建筑开放体系——专科优化的操作框架 |
2.3.1 层级理论 |
2.3.2 多层级变率 |
2.3.3 层级控制 |
2.3.4 系统分离 |
2.3.5 护理单元专科优化对象与要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对象要素界定与研究方法论述 |
3.1 调查研究对象要素 |
3.1.1 调查研究对象概况 |
3.1.2 护理单元空间环境现状 |
3.1.3 护理单元功能空间界定 |
3.1.4 护士工作活动概述 |
3.2 调查研究方法论述 |
3.2.1 调查数据收集方法 |
3.2.2 调查数据分析方法 |
3.2.3 基于问卷的不同科室护士需求评价预调研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科室护理单元护士活动与需求评价分析 |
4.1 本章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
4.2 基于问卷调查的不同科室护士使用评价分析 |
4.2.1 调查问卷设计 |
4.2.2 调查对象统计 |
4.2.3 护理效率评价分析 |
4.2.4 护士满意度评价分析 |
4.2.5 小结 |
4.3 基于访谈质性研究的不同科室护士护理工作感受与需求评价分析 |
4.3.1 研究对象 |
4.3.2 研究方法 |
4.3.3 研究结果 |
4.3.4 小结 |
4.4 基于行为观察的不同科室护理单元使用情况与护士活动分析 |
4.4.1 不同科室护士行为活动空间与时间分布 |
4.4.2 不同科室护士行为空间联系与步行情况 |
4.4.3 不同科室护士交流沟通行为分析 |
4.4.4 小结 |
4.5 基于测量与模拟的护理单元物理环境现状和可视性评价及需求分析 |
4.5.1 光环境测量与评价分析 |
4.5.2 声环境测量与评价分析 |
4.5.3 可视性模拟与评价分析 |
4.5.4 小结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层级下护理单元空间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
5.1 本章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
5.2 空间布局层级 |
5.2.1 相关理论支撑 |
5.2.2 研究对象与要素界定 |
5.2.3 活动-关系亲密度等级划分依据 |
5.2.4 医疗空间活动-关系亲密度评价 |
5.2.5 护理单元空间布局优化 |
5.3 空间环境层级 |
5.3.1 光环境 |
5.3.2 声环境 |
5.3.3 视觉环境 |
5.4 设施配置层级 |
5.4.1 专科特点需求与配置优化建议 |
5.4.2 普遍性需求与配置优化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预调研问卷 |
附录2:综合医院护理单元护士评价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基于表征量化与生物评价的赤芍等级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一、赤芍的产地 |
二、赤芍的加工炮制 |
三、赤芍的品质与等级规格 |
四、化学成分 |
五、药理作用 |
第一章 赤芍药材质量及等级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药材 |
1.2 试验仪器 |
1.3 对照品 |
2 试验内容 |
2.1 性状 |
2.2 赤芍药材外观指标测定 |
2.2.1 赤芍药材色度值测定 |
2.2.2 赤芍药材长度、直径测量 |
2.3 赤芍药材薄层鉴别 |
2.4 赤芍药材检查 |
2.4.1 水分 |
2.4.2 总灰分 |
2.4.3 酸不溶性灰分 |
2.5 浸出物含量测定 |
2.6 赤芍药材含量测定 |
2.6.1 芍药苷含量测定 |
2.6.2 赤芍中四种成分含量测定 |
2.6.2.1 色谱条件 |
2.6.2.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6.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6.2.4 方法学考察 |
2.6.2.5 耐用性试验 |
2.6.2.6 含量测定 |
2.7 赤芍药材指纹图谱研究 |
2.7.1 色谱条件 |
2.7.2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7.4 测定法 |
2.7.5 方法学考察 |
2.7.6 样品测定 |
2.7.7 赤芍指纹图谱共有模式的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
2.7.8 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研究 |
2.8 赤芍药材等级分类标准研究 |
2.8.1 相关性分析 |
2.8.2 回归分析验证 |
2.8.3 聚类分析 |
2.8.4 主成分分析 |
2.8.5 等级分类标准 |
2.9 赤芍饮片的炮制工艺研究 |
2.9.1 洗制方式 |
2.9.2 润制方式 |
2.9.3 切片厚度及片型 |
2.9.4 干燥方式 |
2.9.5 干燥温度 |
2.9.6 炮制工艺参数的确定 |
3 结果与结论 |
第二章 赤芍饮片质量及等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材 |
1.2 试验仪器 |
1.3 对照品 |
2 试验内容 |
2.1 性状 |
2.2 赤芍饮片外观指标测定 |
2.2.1 赤芍饮片色度值测定 |
2.2.2 赤芍饮片直径测量 |
2.3 赤芍饮片薄层鉴别 |
2.4 赤芍饮片检查 |
2.4.1 水分 |
2.4.2 总灰分 |
2.4.3 酸不溶性灰分 |
2.4.4 重金属 |
2.4.5 农药残留量测定 |
2.5 浸出物含量测定 |
2.6 赤芍饮片含量测定 |
2.6.1 芍药苷含量测定 |
2.6.2 赤芍中四种成分含量测定 |
2.7 赤芍饮片指纹图谱研究 |
2.8 赤芍饮片等级标准研究 |
2.8.1 相关性分析 |
2.8.2 回归分析验证 |
2.8.3 聚类分析 |
2.8.4 主成分分析 |
2.8.5 等级分类标准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三章 不同等级赤芍体外生物评价研究 |
第一节 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赤芍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的筛选及互作网络的构建 |
1.1.1 活性成分及靶点的筛选 |
1.1.2 疾病靶点的筛选 |
1.1.3 药物-疾病靶点筛选及互作网络的构建 |
1.2 赤芍-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的构建 |
1.3 GO基因生物过程与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1.3.1 GO基因生物过程分析 |
1.3.2 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体外抗凝血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试验动物 |
1.2 试验试药 |
1.3 试验仪器 |
1.4 试验试剂盒 |
2 试验方法 |
2.1 血液采集 |
2.2 样品的制备 |
2.3 凝血四项试剂盒测定方法 |
2.4 体外抗凝量效考察 |
2.5 体外抗凝线性关系考察 |
2.6 结果测定 |
3 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体外抗炎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试验细胞 |
1.2 试验试药 |
1.3 试验仪器 |
1.4 试验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细胞的复苏 |
2.2 细胞的传代 |
2.3 样品的制备 |
2.4 赤芍提取物对细胞活力的影响 |
2.5 不同等级的赤芍水提物对细胞炎症因子NO释放的影响 |
2.6 不同等级的赤芍水提物对细胞炎症因子IL-6 释放的影响 |
2.7 不同等级的赤芍水提物对细胞炎症因子VEGFA释放的影响 |
2.8 不同等级的赤芍水提物对细胞炎症因子IL-1β释放的影响 |
2.9 不同等级的赤芍水提物对细胞炎症因子TNF-α释放的影响 |
3 结果与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5)当归及酒当归质量标准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当归药材的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1.3 药材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性状 |
2.2 鉴别 |
2.3 检查 |
2.4 指纹图谱 |
2.5 醇溶性浸出物的测定 |
2.6 含量测定 |
3 当归质量标准(草案) |
4 讨论 |
4.1 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检测 |
4.2 DNA条形码鉴别 |
4.3 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
4.4 藁本内酯含量测定条件的优化 |
第二章 酒当归的炮制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实验设计与考察指标的测定 |
2.2 炮制工艺的考察 |
2.3 小试炮制工艺的验证 |
2.4 中试试验 |
3 讨论 |
第三章 酒当归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性状 |
2.2 鉴别 |
2.3 检查 |
2.4 醇溶性浸出物的测定 |
2.5 指纹图谱 |
2.6 含量测定 |
3 酒当归质量标准(草案) |
4 讨论 |
第四章 当归酒制前后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和样品制备 |
2.2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共有峰的标定 |
2.3 指纹图谱共有峰的归属 |
2.4 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
2.5 当归生品与酒当归指纹图谱比较 |
3 讨论 |
结语 |
文献综述 当归药材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6)商陆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方案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商陆传统炮制工艺研究 |
第一节 商陆饮片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二节 商陆传统炮制工艺流程和现状分析 |
第三节 商陆传统炮制工艺优化 |
第四节 商陆传统炮制工艺中试生产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商陆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研究 |
第一节 商陆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流程和现状分析 |
第二节 商陆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优化 |
第三节 商陆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中试生产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和传统炮制商陆饮片质量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和传统炮制商陆饮片质量比较 |
第二节 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和传统炮制商陆饮片商陆皂苷甲含量差异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商陆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传统炮制商陆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
第二节 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商陆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
附录 |
商陆饮片传统炮制工艺标准操作程序(SOP) |
传统炮制商陆饮片质量标准(草案) |
商陆饮片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标准操作程序(SOP) |
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商陆饮片质量标准(草案) |
结语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参芪益母膏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参芪益母膏制备工艺优化实验研究 |
1 参芪益母草膏制备工艺设计 |
1.1 处方组成 |
1.2 制备工艺设计思路 |
1.3 制备工艺流程图 |
2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试药 |
3 醇提工艺研究 |
3.1 化学成分预试验 |
3.2 正交实验设计 |
3.3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
3.4 总皂苷的含量测定 |
3.5 浸膏得率的测定 |
3.6 正交实验结果(醇提工艺) |
3.7 验证实验(醇提工艺) |
4 水提工艺研究 |
4.1 浸泡时间考察 |
4.2 正交实验设计 |
4.3 盐酸益母草碱的含量测定 |
4.4 浸膏得率测定 |
4.5 正交实验结果(水提工艺) |
4.6 验证实验(水提工艺) |
5 纯化工艺研究 |
5.1 实验设计 |
5.2 离心时间考察 |
5.3 离心转速考察 |
6 成型工艺研究 |
7 确定制备工艺流程图 |
8 小结与讨论 |
第二部分 质量控制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1.1 材料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试剂 |
2 性状 |
3 薄层鉴别 |
3.1 益母草薄层鉴别 |
3.2 党参薄层鉴别 |
3.3 黄芪薄层鉴别 |
3.4 白芍薄层鉴别 |
4 检查 |
4.1 相对密度 |
4.2 不溶物 |
4.3 装量 |
4.4 微生物限度 |
5 含量测定 |
5.1 总黄酮含量测定 |
5.2 盐酸益母草碱含量测定 |
5.3 小结 |
第三部分 参芪益母膏质量标准草案 |
第四部分 参芪益母膏药理作用研究 |
1 参芪益母膏急性毒性试验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药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5 实验结论 |
2 参芪益母膏对小鼠出血、凝血时间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结论与展望 |
1 主要研究成果 |
2 实验不足之处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参芪益母膏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8)参柏康洗液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制备工艺研究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工艺路线设计及预实验 |
1.3 提取工艺研究 |
1.4 纯化工艺研究 |
1.5 成型工艺研究 |
1.6 中试研究 |
1.7 小结与讨论 |
2 质量标准研究 |
2.1 质量标准研究 |
2.2 原料药的质量标准 |
2.3 质量标准草案 |
2.4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治疗细菌性等阴道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KBN触变凝胶的处方优化、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VVC的研究现状 |
1.1 现代医学对VVC的研究 |
1.2 中医学对VVC的研究 |
2 中医妇科炎症方剂用药研究 |
2.1 古代医藉治疗阴道炎症的方剂 |
2.2 现代临床治疗阴道炎症方剂 |
3 外治法治疗阴道炎的研究概况 |
3.1 外治法在妇科炎症治疗中的历代渊源 |
3.2 外治法的特点及其在妇科炎症用药剂型 |
3.3 现有妇科制剂的局限性 |
3.4 凝胶剂的概述 |
4 药敏试验研究进展 |
4.1 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方法的研究概况 |
4.2 中草药的药敏试验研究概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部分上市洗液及医疗机构制剂抗CA药敏试验及制剂状况考察 |
1.1 部分上市洗液及医疗机构制剂抗CA药敏试验 |
1.2 含量及固形物测定 |
第二章 单味药材体外抗CA的初步筛选及组方优化研究 |
2.1 单味药材的筛选 |
2.2 系列浓度黄连提取物抗CA药敏试验 |
2.3 自组处方及其抗CA的药敏试验 |
2.4 自组处方不同提取方式抗CA药敏试验 |
第三章 制备工艺研究 |
3.1 指标成分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药材含量测定 |
3.2 提取工艺研究 |
3.3 浓缩实验研究 |
3.4 分组渗漉提取方式的考察 |
3.5 成型工艺研究 |
第四章 KBN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及结果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KBN制剂对临床分离菌株的抗菌敏感性及电镜观察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及结果 |
5.3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1 总结 |
2 本论文的特色和意义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消淤止痛喷雾剂的研制及其药效物质基础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红花洗药”应用概况 |
1.2 中药外治急性软组织损伤研究概况 |
1.2.1 中药外治急性软组织损伤的实验研究 |
1.2.2 常用治疗方法与剂型 |
1.3 中药喷雾剂研究现状 |
1.3.1 治疗呼吸系统的中药喷雾剂 |
1.3.2 全身作用的中药喷雾剂 |
1.3.3 治疗局部的中药喷雾剂 |
1.4 “消淤止痛喷雾剂”组方中单味中药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相关研究概况 |
1.4.1 红花研究概况 |
1.4.2 白芷研究概况 |
1.4.3 木鳖子研究概况 |
1.4.4 威灵仙研究概况 |
1.4.5 伸筋草研究概况 |
1.4.6 当归研究概况 |
1.4.7 没药研究概况 |
1.4.8 乳香研究概况 |
1.4.9 川芎研究概况 |
1.4.10 花椒研究概况 |
1.4.11 木瓜研究概况 |
1.5 课题的提出 |
第二章 “消淤止痛喷雾剂”不同提取工艺的化学和药效比较研究 |
2.1 引言 |
2.2 样品制备 |
2.2.1 实验药材 |
2.2.2 制备工艺 |
2.3 不同提取工艺的化学成分比较 |
2.3.1 仪器与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结果与分析 |
2.4 两种样品镇痛作用比较 |
2.4.1 仪器与材料 |
2.4.2 实验方法 |
2.4.3 结果与分析 |
2.5 两种样品抗炎作用比较 |
2.5.1 仪器与材料 |
2.5.2 实验方法 |
2.5.3 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新药“消淤止痛喷雾剂”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 |
3.1 引言 |
3.2 正交实验法“消淤止痛喷雾剂”提取工艺的研究 |
3.2.1 仪器与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结果与分析 |
3.2.4 验证实验 |
3.3 “消淤止痛喷雾剂”质量标准的研究 |
3.3.1 仪器与材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3 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消淤止痛喷雾剂”的稳定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消淤止痛喷雾剂”的稳定性及有效期预测 |
4.2.1 仪器与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结果与分析 |
4.3 加速实验考察“消淤止痛喷雾剂”的稳定性 |
4.3.1 仪器与材料 |
4.3.2 实验方法 |
4.3.3 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消淤止痛喷雾剂”的药效研究 |
5.1 引言 |
5.2 “消淤止痛喷雾剂”镇痛作用 |
5.2.1 仪器与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结果与分析 |
5.3 “消淤止痛喷雾剂”抗炎作用 |
5.3.1 仪器与材料 |
5.3.2 实验方法 |
5.3.3 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消淤止痛喷雾剂”皮肤用药安全性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仪器与材料 |
6.2.1 实验仪器 |
6.2.2 实验材料 |
6.2.3 实验动物 |
6.3 实验方法 |
6.3.1 皮肤急性毒性实验 |
6.3.2 皮肤刺激性实验 |
6.3.3 皮肤过敏实验 |
6.4 实验结果 |
6.4.1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6.4.2 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 |
6.4.3 皮肤过敏实验结果 |
6.5 本章结论 |
第七章 羟基红花黄色素A 抑制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炎症反应 |
7.1 引言 |
7.2 实验材料 |
7.2.1 实验试剂 |
7.2.2 实验动物 |
7.2.3 原代皮质皮层神经元(PCCN)培养 |
7.3 实验方法 |
7.3.1 HSYA 对缺氧PCCN 神经元细胞的作用 |
7.3.2 大鼠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实验 |
7.4 实验结果 |
7.5 讨论 |
第八章 “红花洗药”质量标准研究 |
8.1 引言 |
8.2 仪器与材料 |
8.3 实验方法 |
8.3.1 薄层色谱法 |
8.3.2 结果与分析 |
8.3.3 高效液相法 |
8.3.4 结果与分析 |
8.4 本章结论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妇科洗药质量标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对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动物药质量标准的商榷[J]. 边学峰,李晶峰,金力群,杜延佳,李志成,吕金朋,兰梦,高旭,吴楠,张辉. 吉林中医药, 2021(06)
- [2]基于傣医临床实践经筋理论研究[D]. 谢昌松.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标准模式下的专科化 ——基于各科室护士需求的护理单元空间优化研究[D]. 冯子豪.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4]基于表征量化与生物评价的赤芍等级标准研究[D]. 刘战.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当归及酒当归质量标准提升研究[D]. 陈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商陆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研究[D]. 邱明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7]参芪益母膏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其药理作用研究[D]. 黄艳红.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02)
- [8]参柏康洗液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郭恬颖.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KBN触变凝胶的处方优化、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林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6)
- [10]消淤止痛喷雾剂的研制及其药效物质基础探讨[D]. 叶盛英. 天津大学,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