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航运企业信息化(论文文献综述)
左成君[1](2020)在《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海运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山东海运股份作为一家大型的国有航运企业,其投资主体是山东海洋集团,肩负着振兴山东半岛海运业的重要使命。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内第三大干散货船东公司。山东海运公司航运业务优势主要表现在,股东方具有较强的实力,附带租约的造船合同,专业化船舶队伍,大客户营销战略建立起的品牌优势及具有比较优势的船舶运营成本。劣势为:主营业务不够突出,运力结构不合理,客户差异化服务水平较低,高水平的航运专业人才匮乏。航运市场面临着紧张的竞争格局,同时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两大战略推行过程中,在山东逐步转变新旧动能、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规划背景下,为公司海运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和时代机遇。在国际上,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航运市场逐步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8年开始,波罗的海指数稳中有升,部分企业实现了营利。在国内,航运市场经过几轮洗牌,海运业务竞争逐渐由从无序走向规范,行业规则日益完善。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美国换届选举之际,美国大肆推行贸易保护,中美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对全球航运市场造成了较大冲击。受2020年新型冠疫情影响,国际贸易和人员流动受到严重限制,经济全球化面临较大冲击,国际航运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本文通过对上述各种因素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山东海运公司只有实行聚焦差异化竞争战略,聚焦干散货主业,坚持推行大客户战略,综合使用FFA、船舶期租和融资租赁等多种手段,不断调整运力结构,完善干散货物流网络,以客户为中心,提升客户服务品质,用口碑赢得市场,才能获得持久的经营利润,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为保障实现战略目标,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公司组织结构,建立更具活力、决策高效的组织架构体系和机制。其次,要拓宽人才选拔渠道,大力招聘航运专业人才,建立稳定人才发展机制,激发员工活力,在发展自有船员队伍的同时,加强陆地自有航运骨干的选拔,培养引领公司发展的核心资源。第三要创新船舶管理模式,提高船舶管理水平,充分利用5G及信息化手段提升内部管理,加强成本管控,降低运营成本,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打造一支干事创业的高效团队,齐心协力,推动公司持续高质量发展。论文的研究,既能够帮助企业对优势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将主营业务做大做强,就此实现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和品牌优势打造,获取到巨额利润,也为山东海运公司下阶段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夏广瑜[2](2020)在《C公司船舶备件采购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初期,随着各国经济国际化,航运市场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各航运企业在造船、买船方面加大投资,市场运力大增。但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航运市场长期不景气,企业间竞争激烈、业绩明显下降。2019年末C0VID-19爆发后,全球经济更是雪上加霜,给航运市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航运企业为熬过寒冬,就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细化采购管理机制,提高员工素质,解决企业采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降低企业采购成本。船舶备件采购费用约占机务管理费用的五分之一,对企业成本支出有很大影响,降低采购成本是降低总管理成本的最有效途径之一。C公司是一家私营船东公司,船队拥有18艘散杂货船,备件年采购总额达到700多万。公司目前发展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面临成本不断上扬,利润空间缩减,经营越发困难的局面。本文列出C公司在备件采购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结合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成本管理等相关理论,对船舶备件采购基本流程、成本控制、供应商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几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细化备件采购管理流程,重视采购申请、库存盘点、服务反馈等环节,杜绝资金积压、浪费,降低缺件风险。2.在供应链管理框架下,培养优质供应商,降低采购总成本。3.加强对员工成本控制意识的培养、培训,完善成本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客户满意度。4.采用符合公司现状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规范采购管理,合理降低采购成本。此研究对C公司降低采购成本、提升竞争力具有参考价值。同时,对其他航运企业提高备件采购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应硕丰[3](2020)在《信息化条件下航运企业提升数据服务能力的实践案例》文中研究说明如何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服务创新已是各行各业较为关切的问题。为保持我国航运企业的竞争优势,需研究如何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服务创新,这是促进企业高效发展、提升客户体验和增强客户好感的必然要求。结合航运信息化管理经验,阐述航运企业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服务创新的思考与实践,以期为航运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创新发展提供思路。
钱雪艳[4](2020)在《H航运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国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各大航运集团相继推出海外布局和并购重组战略安排,业务的发展与转型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由于航运业尚未走出行业周期波谷,企业间竞争加剧,利润空间持续压缩,航运集团必须通过业务财务协调来提高管理水平。复杂的业务结构和对利润可持续发展的追求都对航运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选取H航运集团为具体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模型的整理和学习,结合财务共享中心服务的相关概念与优势,运用流程再造理论、内部控制理论、规模经济等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H航运集团概况和财务管理现状分析,查找其主要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包括财务组织结构冗余,财务信息利用率不足、财务风险防范不足以及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本文对H航运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了构建研究。首先对整体规划和设计目标进行了阐述,之后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结构、选址以及人员的分配,再对整个信息平台进行了设计,包括整体流程设计以及业务流程再造等。最后预测了财务共享中心构建的预期效果,提出了构建的保障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H航运集团的财务管理进行优化,同时也为其他航运集团的财务共享中心构建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
黄浩[5](2020)在《G航运公司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及优化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在这种环境中,G航运公司由于过往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缺陷,导致信息安全风险被日益放大。本文希望通过对G航运公司信息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为企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优化对策和保障措施。同时也揭示一些一般性规律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为相似的企业提供参考,以便更好的提升这类企业的信息安全管理水平。本文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查阅信息安全管理和风险优化相关文献资料,为本文之后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然后通过调查法对G航运公司信息安全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获得了企业和信息安全相关的详细资料和数据。本文信息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过程参考国标GB/T20984-2007。风险识别过程采用信息资产、威胁、脆弱性三要素的风险评估模型。风险分析和评估过程采用层析分析法和专家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定量定性分析法进行分析。最后得到G航运公司每项信息资产的相对风险值和风险构成。本文对信息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的结果进行分析,分别提出针对信息资产风险、信息安全管理组织、信息安全风险意识的优化对策。为了保障各项信息安全风险优化对策得到有效实施,本文从信息安全体系保障、人才保障、文化保障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保障措施。本文提出的优化对策和相应的实施保障符合G航运公司大型国有航运企业的特征,因此可以指导实践工作,并对具有相同特征的企业有研究和参考价值。
王慧峰[6](2020)在《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渤海湾水域三面连接陆地,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大幅拉近了山东与辽宁的运输距离,水上运输优势得天独厚,客滚运输发展迅猛,极大推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我国海上运输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客滚运输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由于客滚船舶结构的特殊性以及渤海湾复杂多变的海况气象条件,渤海湾客滚船舶海事安全管理面临着更加巨大的挑战。为加强海上经济建设,保障海上生命财产安全,开展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公共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以及协同管理理论为支撑,选取渤海湾客滚船舶为研究目标,以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参考文献资料以及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到海事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参考借鉴国内外其他相关海域在海事规章制度建设、安全管理体系应用、海事安全监管机制、搜救协调组织的完善等方面提升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管理经验,找到影响渤海湾客滚船舶安全管理的因素,并认真分析这些因素对渤海湾客滚船舶海事安全管理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渤海湾的具体情况,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提出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对策。为提升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客滚船事故发生的风险,保障海上生命财产安全,需要从提升客滚船安全管理的保障能力、协同多方力量参与客滚船安全管理建设、加强海事管理部门安全管理能力、打造专业的安全管理团队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不断加强海事立法研究,完善相关海事政策法规,提高客滚船安全技术水平,为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提供保障;二是要完善搜救应急保障机制,规范航运公司管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共享船舶动态、气象等相关信息,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协调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建设;三是要借助现代信息化设备搭建智慧海事平台,创新监管模式,现场监管与动态监管相结合,加强海事部门安全管理能力;四是要提高安全管理意识与应变能力,加强海事执法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制度,打造专业的安全管理团队。相信随着各项举措的不断实施,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水平定能更上一个新台阶!
杨晨[7](2020)在《天津海事局服务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船旗国履约手段之一就是对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海事管理服务。作为船旗国,这也被认为是在国际海事组织自愿审核机制下,中国积极主动履行义务的表现。当前这项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优势,但随着新形势的变化,航运企业对于船舶安全服务的需求逐步加大,而开航前检查等传统的服务手段无法有效适应需求,此项工作逐渐暴露出制约发展的新问题。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视角研究如何更好地服务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服务型政府理论为基础,采用实证分析、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沿着梳理现状、分析问题、借鉴启示、提出对策的逻辑主线,深入探讨当前天津海事局服务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的问题,最终明确优化方向。首先,本文通过梳理了我国对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的管理制度规范,明确我国在船舶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趋势,包括强化对船舶的信用管理、突出风险管理、和海事管理的维度更加立体;其次,以天津海事局服务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天津海事局在应对开航前检查形同虚设的局面下,顺应船舶安全监管模式改革方向采取了对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进行体检服务以及互动式安检服务的模式,比较灵活地开展服务工作。但其中也暴露出了目前存在的制度滞后、法律依据不足、服务主体能力不足、服务举措系统性不够等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航运企业方面的,也有海事管理机构方面的;再次,借鉴国内外海事管理机构和船舶检验机构在服务船舶安全管理方面的先进做法,在信息化建设、能力建设、服务便利化得出经验启示。最后,提出天津海事局如何对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进行服务优化,突出从服务制度、服务主体、服务内容和服务平台这几个方面进行全面优化。
左增来[8](2020)在《取消船舶签证后江苏海事安全监管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2月1日实行海船电子签证,2016年11月22日取消国内海船进出港签证,2016年12月1日实行内河船舶电子签证,2017年3月22日内河船舶签证制度正式废除。从此,国内航行船舶签证制度正式变化为进出港报告申报。这项改革措施顺应了国家简政放权、“放管服”的要求,建立了“政府导向、企业认同、服务优质、监管有效”的治理新局面,减少了船方现场申请办理相关手续的环节,实行方便、快捷的网上报告,降低了航运企业的运行成本,促进航运经济的快速发展。任何新兴机制的产生都是机遇,同时也面临挑战。目前船舶签证取消后,海事对船舶动态和适航性掌握、船员和船载货物信息的获取、船舶营运资质的监管等多方面的资料取得力度将会弱化。本文将在前人理论和学说的基础上,对我国船舶签证管理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重要成果进行回顾。阐释2017年3月22日起取消船舶签证监管模式改革的背景、意义和现状。以江苏海事局安全监管的困难问题和经验成果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和探索现行监管模式改革的背景、原因、现状和利弊。本文提出了在取消船舶签证后,促进江苏海事安全监管的对策。一是要加快管理理念的转变,迅速将监管方式从事前转向事中事后,获取船舶信息被动接受转为主动现场检查,督促航运企业担负安全主体责任;二是要积极推进安全监管模式改革,将机构职能整合集约、业务流程集中统一,进一步规范机构运行模式、优化基层执法资源;三是加大监管手段现代化升级力度,通过加大设备的投入、设立数据共享中心、开发整合信息系统、建立诚信惩戒制度、加大巡查处罚力度等方式,进一步推动监管设施和监管思路的现代化。通过这些方式,建立系统性的监管体系,填补后签证时代江苏海事安全监管的研究空白,探索全国性取消船舶签证后海事安全监管的先行先试经验,发挥安全管理的示范性作用。
于得志[9](2019)在《基于供应链的秦皇岛港煤炭物流信息平台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秦皇岛面临着周边港口巨大的竞争压力,作为以煤炭运输为主业的专业化煤炭港口,秦皇岛港迫切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本文以秦皇岛港为研究对象,研究设计基于供应链的秦皇岛煤炭物流信息平台,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秦皇岛港核心竞争力,争取客户资源,提高煤炭物流效率,为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借鉴。首先,本文对信息平台和供应链的概念、发展进行了阐述,并简单介绍了广泛使用的几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其次,本文对秦皇岛港现状进行调研,介绍了秦皇岛港物流信息平台和业务流程,结合煤炭物流供应链现状,指出当前秦皇岛港物流信息平台存在的问题,并从供应链角度对煤炭物流供应链节点企业对信息平台的需求进行分析。再次,本文提出了信息平台设计的原则和目标并对平台建设进行可行性分析,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物流信息平台的业务流程和业务模型,并设计了信息平台的功能和架构,构建了由门户层、服务支持层、基础层三层结构组成,包括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信息发布等功能模块组成的信息平台模型。最后,本文提出了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运营模式和信息平台实施的保障措施。
陈伟民[10](2018)在《CS公司智慧航运战略构建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慧航运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现代科技,以大数据中心建设为先导,推动实现跨部门、跨区域信息资源整合,构建集智能船舶、物流协同作业、通关监管支持、金融贸易服务、航运交易服务、增值信息服务于一体的智慧航运中心服务体系。从航运三要素来看,智慧航运包含智能船舶、智慧港口和智慧物流。智能船解决了船与岸的有机结合,船更智能化,船-岸的协同能力更强;智能港口,解决了港口码头高效操作的问题,解决了第一海里和最后一海里的问题,大幅提升了操作效率;智能物流,解决了需求和供应的平衡,使运输的效率更高,客户的体验度更好。三者结合起来,缩短了运营周期,提高了运营效率,客户端、船端、岸端、管理部门之间变得更加的协同和融合。本文首先基于PEST方法对CS集团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智慧航运对于CS公司战略转型升级和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其次利用信息系统规划方法对构建智慧航运战略目标、现状和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剖析,进一步阐述了CS公司的信息化战略定位。本文通过综述当前国内外在智慧航运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CS集团在智慧航运上取得的初步成效,分析了智慧航运将对运营模型和管理模式产生的影响,并就潜在的风险和未来的挑战,提出了一些建议。基于信息化的智慧航运战略在当下的提出,符合集团打造全球领先的综合性物流供应链服务集团的经营战略目标,顺应“互联网+”航运发展的趋势。航运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协调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多个行业的发展,符合企业重组和转型升级的需求,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推动智慧航运体系的建立和构建航运生态圈意义重大。
二、浅谈航运企业信息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航运企业信息化(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海运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论文结构框架 |
1.3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竞争战略理论 |
2.1.1 聚焦差异化竞争战略 |
2.1.2 成本领先战略 |
2.1.3 差异化战略 |
2.2 竞争战略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模型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法 |
2.2.4 价值链分析 |
2.3 海运行业竞争战略文献综述 |
第3章 山东海运公司海运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山东海运公司业务现状及发展历程 |
3.2 山东海运公司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
3.2.1 经济因素 |
3.2.2 社会因素 |
3.2.3 技术因素 |
3.2.4 政治因素 |
3.3 山东海运公司业务竞争结构分析 |
3.3.1 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
3.3.2 潜在竞争者进入能力 |
3.3.3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3.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3.3.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第4章 山东海运公司海运业务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 |
4.1 基础性活动 |
4.2 支持性活动 |
4.3 公司核心竞争力 |
第5章 山东海运公司海运业务竞争战略分析与选择 |
5.1 公司SWOT模型分析 |
5.1.1 SO战略分析 |
5.1.2 WO战略分析 |
5.1.3 ST战略分析 |
5.1.4 WT战略分析 |
5.2 山东海运公司业务竞争战略的选择 |
5.2.1 分析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可行性 |
5.2.2 成本领先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5.2.3 差异化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
5.2.4 竞争战略的选择 |
第6章 山东海运公司聚焦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 |
6.1 调整板块布局,聚焦干散货主业 |
6.2 优化干散货运力结构,确保稳定收益 |
6.3 全方位、多层次开展资本运作,拓宽船舶融资渠道 |
6.4 完善干散货物流网络,建立一站式物流解决方案 |
6.5 建立以干散货大客户为主导的营销体系,巩固品牌效应 |
第7章 山东海运公司聚焦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 |
7.1 坚持市场导向,完善组织架构体系 |
7.2 拓宽人才选聘渠道,健全人才发展机制 |
7.3 加大5G及信息系统应用,推进内部管理信息化 |
7.4 创新船舶管理模式,提高船舶管理水平 |
7.5 强化成本管控,降低运营成本 |
7.6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团队凝聚力 |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C公司船舶备件采购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综述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备件采购管理的相关概念 |
2.1.1 船舶备件定义及分类 |
2.1.2 船舶备件采购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2.2 库存管理理论 |
3 C公司备件采购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C公司简介 |
3.1.1 C公司经营状况 |
3.1.2 C公司组织结构 |
3.2 C公司船舶备件采购管理现状 |
3.2.1 C公司备件的基本情况 |
3.2.2 船舶备件采购管理组织架构 |
3.2.3 备件采购流程介绍 |
3.2.4 C公司供应商现状 |
3.3 C公司船舶备件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备件采购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3.3.2 问题的原因分析 |
4 C公司备件采购优化策略 |
4.1 采购基本流程优化 |
4.1.1 完善采购流程节点 |
4.1.2 采购计划及预算编制优化 |
4.1.3 备件采购申请优化 |
4.1.4 采购过程优化 |
4.1.5 合同条款细化 |
4.1.6 付款过程优化 |
4.2 采购成本控制优化 |
4.2.1 增强全员成本意识 |
4.2.2 按备件等级采购 |
4.2.3 推行集中采购方式 |
4.2.4 备件送岸管理优化 |
4.3 供应商管理优化策略 |
4.3.1 供应商等级细分管理 |
4.3.2 供应商选择 |
4.3.3 供应商评价体系 |
4.3.4 客户关系维护 |
4.4 采用最适合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
4.4.1 船舶管理平台的作用 |
4.4.2 信息化管理注意事项 |
5 C公司备件采购管理实施保障 |
5.1 组织与人才保障 |
5.1.1 建立管理组织机构 |
5.1.2 加大资源投入 |
5.2 机制与文化保障 |
5.2.1 构建采购绩效管理机制 |
5.2.2 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信息化条件下航运企业提升数据服务能力的实践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航运信息化服务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
1.1 信息技术投入和复合型人才不足 |
1.2 各信息系统间的串联融合不深 |
1.3 各模块数据的再利用转化率不高 |
2 航运企业信息化服务创新思路 |
2.1 提升信息化团队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
2.2 开发航运管理数据标准化综合平台 |
3 航运管理数据标准化综合平台应用案例 |
4 结 语 |
(4)H航运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研究综述 |
一、文献研究综述 |
(一)共享服务相关概念研究 |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模式的研究 |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流程 |
二、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财务共享服务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财务共享服务的基本概念 |
二、财务共享服务的优势 |
(一)流程标准化 |
(二)成本节约化 |
(三)信息集成化 |
(四)管控高效化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流程再造理论 |
(一)业务流程再造的基本概念 |
(二)流程再造的特点 |
(三)流程再造在财务共享服务的体现 |
二、内部控制理论 |
(一)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二)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
(三)内部控制在财务共享服务的体现 |
三、规模经济理论 |
(一)规模经济的基本概念 |
(二)规模经济的制约因素 |
(三)规模经济在财务共享服务的体现 |
四、组织扁平化理论 |
(一)组织扁平化的基本概念 |
(二)组织扁平化的特征 |
(三)组织扁平化在财务共享服务的体现 |
五、企业资源计划理论 |
(一)企业资源计划的概念 |
(二)企业资源计划的核心思想 |
(三)企业资源计划在财务共享服务的体现 |
第三章 H航运集团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
第一节 H航运集团概况 |
一、H航运集团的企业概况 |
(一)H航运集团公司简况 |
(二)H航运集团的业务结构 |
二、H航运集团的财务管理现状 |
(一)财务组织结构现状 |
(二)财务组织人员现状 |
(三)财务管理制度现状 |
(四)财务系统和业务流程现状 |
第二节 H航运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财务组织结构冗余 |
二、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
三、财务管理管控不足 |
四、财务风险防范不全 |
五、财务信息利用率不高 |
六、财务运营成本增加 |
第三节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一、必要性 |
(一)减少财务人力成本,减低企业运作成本 |
(二)加快标准化进程,提供服务水平和效率 |
二、可行性 |
第四章 H航运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 |
第一节 H航运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规划与目标 |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整体规划 |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设计目标 |
(一)提高财务管控效率和水平 |
(二)降低财务管控成本和风险 |
(三)推动航运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
第二节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的前期筹备工作 |
一、组织结构变革 |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选址 |
三、服务中心人员及职责分配 |
第三节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平台的系统构建 |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整体运作 |
(一)运营支撑平台 |
(二)运营管理平台 |
(三)业务操作平台 |
(四)网上报账平台 |
(五)资金结算平台 |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信息系统 |
(一)银企直联,改善财务资金结算效率 |
(二)业务交易信息线上化,降低人员成本,提升信息利用率 |
(三)构建影像系统,提升财务监察效率 |
第四节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流程设计 |
一、整体流程设计 |
(一)销售至收款流程框架 |
(二)采购至应付流程框架 |
(三)资金结算管理流程框架 |
(四)员工费用报销流程框架 |
(五)总账核算与报告流程框架 |
二、业务流程再造 |
(一)应收账款流程设计 |
(二)应付业务流程设计 |
(三)费用报销流程设计 |
(四)总账及报表流程设计 |
第五章 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预期效果和保障措施 |
第一节 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预期效果 |
一、加强集团财务管控 |
(一)流程标准化 |
(二)信息集成化 |
(三)管控高效化 |
二、内控及风险管理成效 |
三、降低人员成本及相关费用 |
第二节 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保障措施 |
一、设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质量运营小组 |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培训机制 |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绩效评定 |
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问责通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5)G航运公司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及优化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方法 |
1.3.1 调查法 |
1.3.2 文献研究法 |
1.3.3 定量与定性分析法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G航运公司信息安全现状 |
2.1 企业简介 |
2.2 信息安全管理现状 |
2.2.1 企业信息安全需求 |
2.2.2 信息资源现状 |
2.2.3 信息安全管理现状 |
2.3 信息安全风险现状分析 |
2.3.1 缺乏优化措施 |
2.3.2 缺乏保障措施 |
2.3.3 风险意识薄弱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航运公司信息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
3.1 信息安全风险识别 |
3.1.1 信息资产识别 |
3.1.2 威胁识别 |
3.1.3 脆弱性识别 |
3.2 风险分析 |
3.2.1 信息价值的风险分析 |
3.2.2 威胁的风险分析 |
3.2.3 脆弱性的风险分析 |
3.3 基于AHP的风险评估 |
3.3.1 建立层次结构 |
3.3.2 构造判断矩阵 |
3.3.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3.3.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3.3.5 信息资产总风险值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安全风险的优化对策 |
4.1 信息资产风险的优化对策 |
4.1.1 硬件类资产风险的优化措施 |
4.1.2 软件类资产风险的优化措施 |
4.1.3 场所类资产风险的优化措施 |
4.2 信息安全管理组织的优化对策 |
4.2.1 领导层优化 |
4.2.2 管理层优化 |
4.2.3 执行层优化 |
4.3 信息安全风险意识的强化对策 |
4.3.1 重新定位价值 |
4.3.2 需求导向 |
4.3.3 整体建设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优化对策的实施保障 |
5.1 信息安全体系保障 |
5.1.1 建立专家顾问体系 |
5.1.2 建立监察审计体系 |
5.1.3 建立长效机制体系 |
5.2 信息安全人才保障 |
5.2.1 建立人才队伍 |
5.2.2 建立激励保障 |
5.3 信息安全文化保障 |
5.3.1 管理层形成共识 |
5.3.2 凝练信息文化 |
5.3.3 文化宣传落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渤海湾 |
2.1.2 客滚船 |
2.1.3 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协同管理理论 |
2.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3 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
3.1 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状况 |
3.1.1 海事安全监管情况 |
3.1.2 海事安全保障情况 |
3.1.3 船舶技术水平情况 |
3.1.4 安全预警建设情况 |
3.2 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3.2.1 管理不够规范 |
3.2.2 缺乏协调机制 |
3.2.3 应变能力欠缺 |
3.2.4 法规不够完善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政策制度落实不到位 |
3.3.2 协调共建意识不够足 |
3.3.3 专业人才培养不充分 |
3.3.4 海事法规机制不健全 |
4 国外与国内其它海域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概况 |
4.1.1 挪威: 落实航运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
4.1.2 英国: 加强海事立法 |
4.1.3 德国: 网格化水上搜救机制 |
4.2 国内其它海域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概况 |
4.2.1 湛江: 风险分级管理加两岸联动安全监管 |
4.2.2 天津: 电子巡航监管助力辖区船舶通航安全 |
4.2.3 福建: 建立海事现场综合执法机制 |
4.3 经验借鉴 |
4.3.1 重视法规建设在海事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
4.3.2 结合自身海域特点开展海事安全管理 |
4.3.3 加强现场监管与动态监管 |
4.3.4 协同共建海事安全管理体系 |
5 进一步加强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的对策分析 |
5.1 提升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的保障能力 |
5.1.1 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体系 |
5.1.2 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
5.1.3 努力提高客滚船技术水平 |
5.2 协同多方力量参与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建设 |
5.2.1 规范航运公司安全管理 |
5.2.2 完善搜救应急保障机制 |
5.2.3 加强海上气象预警建设 |
5.3 加强海事主管部门安全管理能力 |
5.3.1 现场监管与动态监管相结合 |
5.3.2 强化危险货物监管与车辆绑扎系固 |
5.3.3 加强智慧海事平台建设 |
5.4 打造专业的海事安全管理团队 |
5.4.1 提高海事安全管理意识与应变能力 |
5.4.2 加强对客滚船船员的培训管理 |
5.4.3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使用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天津海事局服务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1.3.1 基本概念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及不足 |
第2章 我国开展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管理的制度规范 |
2.1 我国开展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管理的特殊性 |
2.1.1 启动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管理的历史背景 |
2.1.2 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管理标准的差异性 |
2.2 我国开展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安全管理的制度 |
2.2.1 中国船籍港登记和船籍港管理 |
2.2.2 船舶安全检查机制 |
2.2.3 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开航前检查制度 |
2.2.4 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在外滞留和检查争议处理制度 |
2.2.5 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境外实施船旗国监督检查制度 |
2.3 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管理制度规范的特征 |
2.3.1 强化信用管理 |
2.3.2 深化风险管理 |
2.3.3 优化立体管理 |
第3章 天津海事局服务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的工作机制 |
3.1 天津海事局服务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的主体 |
3.2 天津海事局服务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的职能 |
3.2.1 开航前检查 |
3.2.2 船舶体检 |
3.2.3 互动式安检 |
3.3 天津海事局服务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的积极探索 |
3.3.1 管理理念 |
3.3.2 服务形式 |
3.3.3 服务输出 |
3.4 天津海事局服务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的服务成效 |
3.4.1 开航前检查的服务成效 |
3.4.2 船舶体检和互动式安检的服务成效 |
第4章 天津海事局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天津海事局服务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的问题 |
4.1.1 非强制性开航前检查形同虚设 |
4.1.2 船舶体检服务的法律依据不足 |
4.1.3 服务的系统性考量不够 |
4.1.4 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在外滞留或争议处理的预案没有建立 |
4.1.5 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滞留复审专家团队建设不到位 |
4.2 天津海事局服务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的问题产生原因 |
4.2.1 航运企业对船舶安全检查的偏见 |
4.2.2 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管理制度更新不及时 |
4.2.3 服务机制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不够 |
4.2.4 信息化整合程度不够 |
第5章 国内外服务船舶安全管理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
5.1 国内服务船舶安全管理服务的经验借鉴 |
5.1.1 浙江海事局开放式船舶安全检查 |
5.1.2 中国船级社为入级船舶提供的服务 |
5.2 国外服务船舶安全管理服务的经验借鉴 |
5.2.1 新加坡海港局管理新籍船舶的经验 |
5.2.2 澳大利亚海事局管理澳籍船舶的经验 |
5.2.3 日本船级社为入级船舶提供的服务 |
5.3 国内外服务船舶安全管理服务的经验启示 |
5.3.1 信息建设全面化 |
5.3.2 能力建设核心化 |
5.3.3 服务提供便利化 |
第6章 天津海事局服务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的优化路径 |
6.1 服务制度的优化 |
6.1.1 厘清天津海事局服务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的职能 |
6.1.2 完善天津海事局开展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服务的制度接口 |
6.2 服务主体的优化 |
6.2.1 构建多元化服务主体网络 |
6.2.2 完善专家团队机制 |
6.2.3 完善滞留复议复审专家库建设 |
6.3 服务内容的优化 |
6.3.1 定制船舶体检 |
6.3.2 在线专家指导 |
6.3.3 公开公约信息 |
6.3.4 提供课程服务 |
6.3.5 提供云呼叫联络 |
6.3.6 滞留及争议技术支援 |
6.4 服务平台的升级 |
6.4.1 港口国监督决策支持系统 |
6.4.2 中国海事船舶安全检查网和PSC分委会微信公众号 |
小结及展望 |
附录 对海事管理机构、船舶检验机构、航运企业的访谈实录 |
访谈1:对海事管理机构的访谈——新港海事局船舶安全检查中心主任 |
访谈2:对船舶检验机构的访谈——中国船级社天津分社船舶检验处某验船师 |
访谈3:对航运企业有关人员的访谈——中远海特管理部人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取消船舶签证后江苏海事安全监管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船舶签证 |
2.1.2 海事安全监管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管理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安全管理理论 |
3 取消船舶签证后江苏海事安全监管的现状分析 |
3.1 船舶签证发展历程 |
3.1.1 船舶签证的功能和作用 |
3.1.2 签证机构分布和人力配置 |
3.1.3 电子签证产生和运行 |
3.1.4 签证取消前后带来的主要变化 |
3.2 取消船舶签证后江苏海事安全监管的探索 |
3.2.1 机构整合和监管手段的措施建立 |
3.2.2 安全监管改革取得的成效 |
3.3 目前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
3.3.1 船舶进出港和货物信息获取不及时 |
3.3.2 船舶适航和船员适任检查力度降低 |
3.3.3 对船舶营运资质的监管难度加大 |
3.3.4 规费征收保障面临难题 |
3.3.5 对船舶安全管控和强制手段减弱 |
3.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有效监控手段欠缺 |
3.4.2 现场检查重点不一 |
3.4.3 利益驱动逃避管控和处罚 |
4 国内外其他地区海事安全监管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及国内水上安全监管的概况 |
4.1.1 国外海事部门安全监管的概况 |
4.1.2 国内其他地区取消船舶签证后海事安全监管的借鉴 |
4.2 国外及国内其他海事部门取消签证的的经验启示 |
4.2.1 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
4.2.2 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 |
5 取消船舶签证后加强江苏海事安全监管的对策 |
5.1 推动管理理念和手段提升 |
5.1.1 监管方式从事前转向事中事后 |
5.1.2 船舶信息被动接受到主动现场检查 |
5.1.3 航运企业担负安全主体责任 |
5.1.4 诚信惩戒制度建立和应用 |
5.2 推进安全监管模式改革 |
5.2.1 机构职能整合集约 |
5.2.2 业务流程集中统一 |
5.2.3 规范机构运行模式 |
5.2.4 优化基层执法资源 |
5.3 加大监管手段现代化升级力度 |
5.3.1 加大实施设备投入 |
5.3.2 设立数据共享中心 |
5.3.3 开发整合信息系统 |
5.3.4 加大巡查处罚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9)基于供应链的秦皇岛港煤炭物流信息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物流信息平台 |
2.1.1 物流信息平台的概念 |
2.1.2 物流信息平台的特点 |
2.1.3 物流信息平台发展的现状 |
2.1.4 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路径 |
2.2 供应链 |
2.2.1 供应链概念 |
2.2.2 供应链管理 |
2.3 物流信息技术 |
2.3.1 基础信息技术 |
2.3.2 信息交换技术 |
2.3.3 地理跟踪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供应链的秦皇岛港煤炭物流信息平台需求分析 |
3.1 秦皇岛港简介 |
3.1.1 秦皇岛港概况 |
3.1.2 秦皇岛港煤炭业务公司概况 |
3.2 秦皇岛港物流信息平台现状 |
3.2.1 秦皇岛港应用中的物流信息平台 |
3.2.2 秦皇岛港信息平台存在的问题 |
3.2.3 秦皇岛港物流信息平台问题分析 |
3.3 秦皇岛港煤炭业务流程 |
3.3.1 煤炭业务流程 |
3.3.2 业务流程问题 |
3.4 煤炭物流供应链 |
3.4.1 供应链构成 |
3.4.2 供应链网络模型 |
3.4.3 供应链特征 |
3.4.4 供应链现状 |
3.5 秦皇岛港煤炭物流信息平台需求分析 |
3.5.1 物流信息平台需求特性 |
3.5.2 物流信息平台需求对象 |
3.5.3 物流信息平台需求内容 |
3.5.4 物流信息平台的需求总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供应链的秦皇岛港煤炭物流信息平台设计 |
4.1 物流信息平台设计的原则目标 |
4.1.1 平台设计原则 |
4.1.2 平台设计目标 |
4.2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
4.2.1 政策可行性分析 |
4.2.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4.2.3 社会可行性分析 |
4.2.4 技术可行性分析 |
4.3 基于供应链的物流信息平台业务模型设计 |
4.3.1 煤炭物流业务流程设计 |
4.3.2 物流信息平台业务流程设计 |
4.3.3 物流信息平台的总体业务模型 |
4.3.4 物流信息平台的核心业务 |
4.4 基于供应链的物流信息平台的架构设计 |
4.4.1 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设计 |
4.4.2 物流信息平台的应用架构 |
4.4.3 物流信息平台业务系统 |
4.4.4 煤炭物流信息传递模型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秦皇岛港煤炭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运营和实施保障 |
5.1 秦皇岛港煤炭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运营 |
5.1.1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运营模式 |
5.1.2 秦皇岛港煤炭物流信息平台运营模式选择 |
5.2 物流信息平台的实施保障 |
5.2.1 加强物流信息化基础建设 |
5.2.2 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 |
5.2.3 加强政府部门的支持 |
5.2.4 重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 |
5.2.5 保障信息安全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10)CS公司智慧航运战略构建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智慧航运及相关理论综述 |
2.1 智慧航运相关概念简介 |
2.2 智慧航运相关研究进展 |
2.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2.2.2 我国的发展 |
2.3 研究方法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S公司智慧航运战略的构建 |
3.1 公司简介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竞争环境分析 |
3.3.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3.3.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
3.3.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3.4 替代品的威胁 |
3.3.5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
3.4 内部环境分析 |
3.5 CS公司的智慧航运战略定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信息化的智慧航运战略规划 |
4.1 智慧航运的战略目标 |
4.2 当前智慧航运的现状 |
4.3 智慧航运的战略规划 |
4.4 智慧航运战略的实施计划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慧航运战略的影响探索 |
5.1 智慧航运取得的初步成效 |
5.2 智慧航运对运营模式的影响 |
5.3 智慧航运对管理模式的影响 |
5.4 智慧航运存在的风险和挑战 |
5.5 对智慧航运未来发展的建议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浅谈航运企业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海运股份有限公司海运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左成君. 山东大学, 2020(05)
- [2]C公司船舶备件采购管理策略研究[D]. 夏广瑜.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8)
- [3]信息化条件下航运企业提升数据服务能力的实践案例[J]. 应硕丰. 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 2020(03)
- [4]H航运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研究[D]. 钱雪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5]G航运公司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及优化对策[D]. 黄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渤海湾客滚船海事安全管理研究[D]. 王慧峰.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7]天津海事局服务中国籍国际航行船舶的优化研究[D]. 杨晨.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8]取消船舶签证后江苏海事安全监管对策研究[D]. 左增来.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9]基于供应链的秦皇岛港煤炭物流信息平台研究[D]. 于得志. 燕山大学, 2019(03)
- [10]CS公司智慧航运战略构建及其影响研究[D]. 陈伟民.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