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法务司陈丽敏司长在“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论文文献综述)
于志宏[1](2009)在《内地与香港特区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是国(区)际民事诉讼程序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阶段,是整个诉讼程序的归宿。只有法院的判决得到承认与执行,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才能得到实质性保障。如果一个法域作出的判决得不到其他法域的承认与执行,其诉讼程序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一般而言,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国家之间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另一种是区际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国家之间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是受到了国家主权的影响,而区际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则更多受到一个国家的宪法的影响。1997年7月1日前,香港与内地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问题属于国家之间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1997年7月1日以后,香港与内地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问题属于区际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但是,由于中国的统一是采取“一国两制”的方式,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法院判决与执行问题,与传统意义上的区际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有着很大的区别。随着香港的回归,中国成为多法域国家。由于实行“一国两制”原则,在中国进行区际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活动时并没有明显的强制性要求,宪法中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也没有中央统一立法依据。与世界上其他多法域国家相比,中国的区际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内地与香港特区进行区际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活动是以基本法为依据的,基本法没有规定要制定一个共同遵守的全国性法律来解决特别行政区法院与内地法院之间的司法关系或两地的法律冲突问题。各法域以平等协商作为司法机关进行联系和相互提供协助的最基本、最适当的途径。有三个重要因素影响中国开展区际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这一活动,即经贸关系、公民权利、法律体系。由于一国两制的实施,香港仍旧适用原有的对外地判决承认与执行法律制度,这些法律制度基本上承袭了英国的传统做法。当前,香港在承认与执行外地判决时,主要采取以下两套制度:一是成文法制度,二是普通法制度。香港先后颁布了三部有关承认与执行外地判决的成文法例:1921年颁布的《判决(强制执行措施)条例》(即香港法例第9章)、1960年颁布的《外地判决(交互强制执行)条例》(即香港法例第319章)和1985年颁布的《外地判决(限制承认及强制执行)条例》(即香港法例第46章)。这三部法例构成了外地判决登记法律制度。根据普通法规定,外地判决胜诉一方可以基于原判决在香港法院重新起诉,山香港法院作出新判决后得到执行。内地关于国家间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的法律制度主要规定在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及中国缔结或参与的双边和多边国际条约。对于区际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并没有规定,内地也没有所谓的区际私法,只是参考国际私法中的有关规定。新世纪初,香港地区便将与内地相互认可与执行民商事判决问题列入议事日程。从2002年起,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内地有关方面进行多次非正式会议,交换意见,最终形成了《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当事人协议管辖的民商事案件判决的安排》(以下简称《安排》)文本。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达成的《安排》,香港地区已经通过了立法程序,最高人民法院也于2008年7月3日公布,两地并从2008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安排》主要特点就是范围小、求同存异、避开分歧较大的部分。《安排》规定:内地人民法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在具有书面管辖协议的民商事案件中作出的必须支付款项的具有执行力的终审判决,当事人可以根据本安排向内地人民法院或者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申清认可和执行。《安排》还规定了不得认可的执行的情形,即管辖协议无效、判决已获得完全履行、执行地法院对该案享有专属管辖权、未曾出庭的败诉一方当事人未经合法传唤或者虽经合法传唤但未获法律规定的答辩时间、判决是以欺诈方法取得的、违反公共秩序等。《安排》最大的遗憾在于其范围过于狭窄,要求过于严格。其主要的问题在于:内地与香港特区确定涉外民商事管辖权的标准和依据差别是很大的,管辖权制度难以协调;内地与香港特区对于判决的终局性认识不一,香港的要求更加严格;程序公正的内涵不明晰;对公共秩序有着不同的理解。虽然《安排》离实现两地判决自由流动的目标还很远,且安排所涉及的范围仅仅是限于书面管辖协议的民商事案件中作出的支付款项的判决,大量的民商事案件被排除在外,甚至其规定还保留了某些国际的做法,但这应该是两地司法协助义一重要的里程碑,毕竟为两地判决自由流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徐劲飞[2](2009)在《澳门特别行政区与中国和葡语国家关系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次国家政府对外事务的视角,考察在一国两制模式下,澳门特别行政区开展对外事务的框架和具体实践,总结独具中国特色的特别行政区对外事务理论;同时独创性地提出以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为核心,积极推进中国和葡语国家经贸合作、高层往来和文化交流,并带动泛珠三角次区域经济政治合作和世界华人融合的“澳门平台”机制,并分析澳门平台在中国和葡语国家的经贸合作、政府间合作、人力资源合作及其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探索在新时期下澳门平台进一步优化功能、扩展机制的方向。第一节将概述特别行政区开展对外事务的法律框架和理论框架,突出“一国两制”模式中澳门特别行政区对外事务的权力安排,同时将其对外事务的实践放到次国家政府对外事务理论框架中分析。第二节将简述葡语国家各国情况特别是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其与中国外交关系现状的总结,为后文展开分析奠定事实基础。第三节将从介入对外事务的行为体、开展对外事务的国内渠道和国外渠道这三个角度分析澳门特别行政区开展对外事务的框架。第四节是全文论证的核心,将集中论述澳门平台的优势及其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的运作,进而分析澳门平台在中国和葡语国家经贸合作、政治合作和人力资源合作及其他方面合作的作用。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第五节将从功能优化、平台拓展两方面论述澳门特别行政区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外交的新发展。最后的结语部分将在总结全文、回应预期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具体目标。
纪哲[3](2008)在《第三届“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举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季哲[4](2007)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组团出席澳门第二届“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文中提出
马骏,刘亚平[5](2006)在《第二届“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中指出第二届"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澳门举行。会议由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暨公职局、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澳门大学、澳门基金会共同主办。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荷兰、瑞典、希腊、新加坡、日本、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巴西、中国等16个国家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熊美娟[6](2004)在《公共管理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中研究表明
陈丽敏[7](2004)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法务司陈丽敏司长在“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说明(2004年1月10日于澳门大学文化中心)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首先,我向所有参加"21世纪的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今天能在此主持开幕式,本人甚感荣幸。各位的参与定能使大会圆满成功。我代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向各位表示
王乐夫[8](2004)在《“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举行》文中研究表明由广州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与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暨公职局、澳门大学、澳门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月10日至11日在澳门隆重举行。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围
陈合宜[9](2002)在《略谈澳门公文沿革》文中提出澳门历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6世纪初,它还是一个小渔村,旧属广东省香山县管辖。它逐步沦为葡萄牙殖民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葡萄牙人以进贡为名来到广东,由于无文书证明被令回国。1535年(明嘉靖十四年),葡萄牙人贿赂清朝官吏,取得在澳门停靠码头进行贸易的权利。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他们又以水浸货物为由,趁机上岸居住。鸦片战争以前,早年葡人只是管理葡人社群,并未管治澳门整体社会,澳门仍由明清政府管理,澳门的主权和治权均属中国。1846年,葡萄牙派亚马留任澳门总督,并由
张谦[10](2000)在《国际战略大背景下“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实施“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有关世界政治、国家学说和外交战略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中有关国际战略和“一国两制”论述为指导,对国际战略大背景下“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践过程及基本特点,进行综合研究和系统归纳,试图从宏观战略的角度去分析澳门“一国两制”具体实施模式的形成及其发展进程对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影响,并联系香港“一国两制”的实践进行比较分析,思考和探索“一国两制”实际运作的客观规律,归纳出香港、澳门全面实践“一国两制”过程中需要处理和把握的重要关系问题。尤其注意对我国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阶段处理澳门问题过程中提出的战略和策略思想,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文字,以便为进一步研究“一国两制”理论发展过程作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全文分序言和正文8章。序言部分主要对澳门问题的性质及“一国两制”在澳门实践的阶段性特点和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战略地位进行概括性描述,阐明写作本文的目的和意义。正文第一章首先阐述澳门问题的由来、国际地位的变迁及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澳门问题的战略方针。第二章对国际战略背景下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及其在澳门问题上运用进行归纳分析。第三章着重就对中葡双方关于澳门问题谈判过程中的合作与分歧及葡方的战略进行分析。第四章对澳门前过渡期面临的国际战略背景对澳门的影响进行分析,对澳门基本法与香港基本法异同进行比较。第五章主要阐述澳门后过渡期要迫切解决的主要问题和中葡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合作与分歧,系统归纳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澳门过渡期的战略策略思想。第六章联系国际背景对澳门特区筹委会筹组特别行政区的实践过程加以综合分析并与香港进行比较。第七章对澳门回归前夕国际战略背景下中葡双方对解决澳门政权交接重大问题的最后战略把握进行分析。第八章在上述过程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解决澳门问题过程中国际环境、中葡关系以及澳门问题等相关因素之间的战略互动关系、中国政府以“一国两制”解决澳门问题的战略策略进行评估分析,对“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全面实践的关系问题进行思考、提炼,提出观点,并对澳门“一国两制”长期实践进行战略展望。
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法务司陈丽敏司长在“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法务司陈丽敏司长在“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1)内地与香港特区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问题概述 |
第一节 国家之间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问题概述 |
一、国家之间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的依据 |
二、国家之间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的范围 |
三、国家之间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的条件 |
四、国家之间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的方式 |
第二节 区际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问题概述 |
一、区际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的依据 |
二、区际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的范围 |
三、区际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的条件 |
四、区际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的方式 |
第二章 影响内地与香港特区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判决的因素 |
第一节 经贸关系因素 |
一、现行法律依据的特点 |
二、WTO下的特殊的一国四席 |
三、CEPA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
四、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欧洲的一体化 |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判决自由流动 |
第二节 公民权利因素 |
一、司法与裁判 |
二、民事判决的两重性 |
三、公民权利的保障 |
第三节 法律体系因素 |
一、法律体系与法系的区别 |
二、香港特区法律的归属 |
三、澳门特区法律的归属 |
四、中国的法律体系 |
第三章 香港对外地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
第一节 成文法制度 |
一、《判决(强制执行措施)条例》(香港法例第9章) |
二、《外地判决(交互强制执行)条例》(香港法例第319章) |
三、《外地判决(限制承认及强制执行)条例》(香港法例第46章) |
四、三个条例的联系与区别 |
五、实例 |
第二节 普通法 |
一、适用的对象 |
二、适用的条件 |
三、适用的程序 |
四、实例 |
第三节 评析 |
一、一个借来的法制 |
二、关于承认和执行法院判决范围狭窄的问题 |
三、值得关注的发展变化 |
第四章 内地对域外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
第一节 对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
一、国内法规定 |
二、双边与多边公约 |
第二节 对台湾地区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
第三节 对澳门特区法院判法的承认与执行 |
一、内地与澳门特区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判决的安排产生的背景 |
二、安排磋商过程主要分歧 |
三、安排主要内容 |
第四节 评析 |
一、关于对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制度 |
二、关于对台湾地区、澳门特区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制度 |
第五章 内地与香港特区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判决的安排 |
第一节 安排产生的背景 |
一、香港回归前后两地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判决情况 |
二、香港回归后与内地的紧密经济联系 |
三、对两地司法协助的要求 |
第二节 安排磋商过程主要分歧 |
第三节 安排主要内容 |
一、适用范围 |
二、认可和执行的条件 |
三、认可和执行的程序 |
第四节 评析 |
一、一个新的起点 |
二、作用的有限性 |
第六章 内地与香港特区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判决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难以协调的管辖权 |
一、难以协调的冲突 |
二、借鉴国际上的做法 |
第二节 严格的终局性要求 |
一、不同的认识 |
二、带有技术性的规定 |
第三节 不明晰的程序公正内涵 |
第四节 不统一的公共政策标准 |
一、对公共政策的不同理解 |
二、公共政策实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博其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2)澳门特别行政区与中国和葡语国家关系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 已有研究综述 |
(三) 逻辑框架 |
第一节 特别行政区开展对外事务的法律框架与理论框架 |
(一) "一国两制"模式下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法地位及对外事务权力 |
(二) 理论框架:次国家政府对外事务 |
第二节 中国和葡语国家外交概况 |
(一) "葡语世界"各国概况及其国际地位 |
(二) 中国和葡语国家外交关系现状 |
第三节 澳门特别行政区开展对外事务的框架 |
(一) 澳门特别行政区介入对外事务的行为体 |
1.行政机构 |
2.社团 |
3.企业 |
4.学术研究机构 |
(二) 澳门特别行政区开展对外事务的国内渠道 |
1.与外交部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协商 |
2.与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保持工作联系 |
3.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驻北京办事处加强和内地联系 |
(三) 澳门特别行政区介入对外事务的国际渠道 |
1.加入葡语都市联盟及建立姐妹城市 |
2.官方访问 |
3.参加国际组织 |
4.设置海外常驻机构 |
第四节 澳门平台在中国和葡语国家关系中的作用 |
(一) 澳门平台及其优势 |
(二) 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的发展历程和日常运作 |
1.论坛发展历程 |
2.论坛日常运作及重要成果 |
(三) 澳门在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中的作用 |
1.双边贸易及投资飞速发展 |
2.对中国和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进行长远规划 |
3.为中国和葡语国家经贸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
4.巩固中国和葡语国家经贸合作的机制 |
(四) 澳门平台在中国和葡语国家政府间合作中的作用 |
1.双边政治往来日趋频繁 |
2.扩大国际影响 |
3.中国与葡语国家领导人对澳门的重视 |
(五) 澳门平台在中国和葡语国家人力资源合作中的作用 |
(六) 澳门平台在中国和葡语国家其他领域合作中的作用 |
第五节 澳门平台的新发展 |
(一) 平台功能的优化 |
(二) 平台机制的扩展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注释 |
(6)公共管理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共管理理念与实践 |
二、地方政府与区域公共管理 |
三、电子政务与危机管理 |
四、港澳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 |
五、预算财政改革与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绩效评估 |
一、是一次广泛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
二、是一次高层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
三、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
(10)国际战略大背景下“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序 言 |
第一章 澳门问题的由来和中国政府对澳门问题的一贯立场 |
第一节 殖民主义扩张的国际背景和澳门被葡萄牙逐步占领的过程 |
一、 十六世纪中叶前后葡萄牙觊觎澳门的国际背景 |
二、 葡萄牙逐步占领澳门的历史过程 |
三、 西方列强对澳门的争夺和中葡《北京条约》的签定 |
第二节 澳门国际地位的变迁、经济优势及对外关系 |
一、 澳门国际地位的变迁 |
二、 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最早桥梁 |
三、 澳门广泛的对外关系 |
四、 澳门的经济优势和独特作用 |
第三节 七十年代末以前中国政府对澳门问题的原则立场和战略方针 |
一、 中国人民争取收复澳门的历史回顾 |
二、 新中国成立前后“暂不动澳门”的战略考虑 |
三、 五、六十年代对澳门采取“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 |
四、 七十年代初中国政府对澳门问题的立场得到国际社会公认 |
第二章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及其在澳门问题上的运用 |
第一节 “一国两制”:祖国统一的新战略 |
一、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国际战略背景 |
二、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
三、 “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战略意义 |
第二节 “一国两制”构想在解决澳门问题上的运用 |
一、 解决澳门问题国际国内条件的成熟 |
二、 邓小平关于解决澳门问题的思路 |
三、 “一国两制”政策适用于澳门 |
第三章 中葡两国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和联合声明的签署 |
第一节 国际战略因素与中葡关于澳门问题谈判的前期准备工作 |
一、 中国政府决定提前讨论澳门问题的国际因素和战略考虑 |
二、 港、澳问题的差异和中国政府对澳门问题基本方针政策的确定 |
三、 中葡谈判前双方关于举行谈判时间和程序性问题的磋商 |
第二节 中葡谈判中的合作、分歧及其解决 |
一、 我国以“一国两制”构想主导解决澳门问题谈判进程 |
二、 中葡谈判过程中的分歧及其解决 |
第三节 中葡联合声明的签署及其战略影响 |
一、 中葡联合声明的签署及主要内容 |
二、 中葡联合声明签署的战略影响 |
第四节 中葡联合声明签署后葡萄牙对澳门的管治策略 |
第四章 澳门前过渡期国际战略背景、中葡关系发展和澳门基本法的诞生 |
第一节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对港澳地区的影响和中国的战略对策 |
一、 国际“大气候”对港澳地区的影响 |
二、 打破制裁和推动英方和葡方与我合作的战略对策 |
第二节 中葡双方在澳门前过渡期对各项事务的推进和澳门基本法的起草过程 |
一、 中葡联络小组和中葡土地小组的适时成立和展开工作 |
二、 澳门基本法的起草过程 |
第三节 澳门基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与香港基本法的比较 |
一、 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主要内容 |
二、 澳门基本法与香港基本法的比较 |
第四节 澳门基本法的诞生对澳门过渡期和“一国两制”在澳门长期实践的战略意义 |
第五章 澳门后过渡期国际战略背景、中葡双方妥善处理后过渡期澳门问题 |
第一节 澳门后过渡期的国际战略背景和中葡关系的总体状况 |
一、 冷战后国际战略环境的新变化及其对澳门问题的影响 |
二、 欧盟与澳门的关系在后过渡期的发展和中欧全面伙伴关系建立对澳门的影响 |
三、 中葡关系在后过渡期的总体状况 |
第二节 中葡两国在澳门后过渡时期的合作与分歧 |
一、 澳门过渡期的“三大问题”及其妥善解决 |
二、 中葡双方在处理澳门后过渡期其他重要事务过程中的合作 |
三、 中葡双方在处理澳门后过渡期事务过程中的主要分歧 |
第三节 邓小平关于香港平稳过渡思想对澳门过渡时期的指导意义和我国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处理过渡时期澳门问题的战略和策略 |
一、 邓小平有关香港平稳过渡思想及其对澳门的指导意义 |
二、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处理过渡时期澳门问题的战略思想和政策主张 |
第四节 香港回归对中葡关系及澳门后过渡期的积极影响 |
一、 香港回归中国对中葡关系的积极影响 |
二、 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对澳门产生鼓舞、激励、示范及先导作用 |
第六章 筹委会成立前后的中葡关系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筹建 |
第一节 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成立前后的中葡关系 |
一、 特区筹委会成立前中葡关系的良好发展 |
二、 葡方对我成立澳门特区筹委会的关注 |
第二节 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的成立及其运作 |
一、 澳门特区筹委会的成立及主要任务 |
二、 澳门特区筹委会的运作及其特点 |
第三节 澳门特区第一任行政长官的产生 |
一、 推选委员会的组建 |
二、 第一任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 |
三、 第一任行政长官的产生过程 |
第四节 澳门特区第一届立法会的组建 |
一、 澳门特区立法会的具体产生办法 |
二、 澳门特区第一届立法会的产生过程和初步运作 |
第五节 澳门特区行政架构的确定和第一届特区政府的组建 |
一、 澳门特区首届政府主要官员和检察长的产生 |
二、 澳门特区行政架构的确定 |
三、 澳门特区行政会的组建 |
第六节 澳门特区司法机关的组建和终审法院、检察院的产生 |
一、 推荐法官的独立委员会的组成 |
二、 澳门特区各级法院法官人选的确定 |
三、 澳门特区检察院的组建 |
第七章 澳门回归前夕国际大背景、中葡关系发展和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其他准备工作 |
第一节 整个大的国际局势和中葡关系有利于澳门顺利回归 |
一、 澳门回归前夕的国际大背景 |
二、 澳门回归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
三、 中葡双方在澳门回归前夕对两国关系、澳门问题的战略把握 |
第二节 制定澳门驻军法和组建驻澳部队 |
一、 澳门驻军法的制定及其与香港驻军法的比较 |
二、 成功组建驻澳部队 |
第三节 对澳门原有法律的审查和处理 |
一、 确定审查澳门原有法律的范围 |
二、 筹委会对澳门原有法律的审查工作 |
三、 全国人大常委会处理澳门原有法律的决定 |
第四节 对澳门居民国籍问题的处理和特区护照的推介 |
一、 中国政府对澳门居民国籍问题的处理 |
二、 中葡双方在澳门回归前对澳门特区护照的推介 |
第五节 妥善处理澳门特别行政区参与国际组织及与外国的条约关系 |
第六节 设立外交部驻澳机构和处理“九九”后澳门涉台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
一、 中国政府设立外交部驻澳机构及与外国就驻澳领事机构保留问题的磋商 |
二、 处理“九九”后澳门涉台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
第七节 关于澳门政权交接、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仪式及有关庆祝活动的安排 |
一、 中葡双方关于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的磋商和安排 |
二、 中葡双方出席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代表团的组成 |
三、 中国政府和澳门同胞对成功举行澳门回归庆典和庆祝活动的准备工作 |
第八章 澳门回归及其伟大意义、回归后落实“一国两制”的战略思考 |
第一节 举世瞩目的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和澳门顺利回归 |
一、 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和回归庆典的盛况 |
二、 澳门回归对国际社会的深远影响 |
第二节 澳门回归进程中国际环境、中葡关系和澳门问题的战略互动关系 |
第三节 对用“一国两制”解决澳门问题的战略策略的评估分析 |
一、 关于20世纪末收回澳门时间表的安排和澳门基本方针政策的制定 |
二、 关于把妥善解决“三大问题”特别是公务员本地化作为战略重点 |
三、 关于“面向澳人,依靠澳人”,扩大澳门居民对澳门过渡期事务的参与 |
四、 关于以合作为大局正确处理对葡关系 |
第四节 “一国两制”实施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五节 以“一国两制”实现澳门回归祖国的战略意义 |
一、 澳门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战略地位 |
二、 澳门回归对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意义 |
第六节 澳门回归后全面实践“一国两制”的战略展望 |
一、 澳门回归后“一国两制”实践面临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
二、 澳门回归后全面实施“一国两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三、 澳门全面落实“一国两制”的战略展望 |
第七节 成功实践“一国两制”需要正确处理的十个关系 |
附: 主要参考文献 |
四、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法务司陈丽敏司长在“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论文参考文献)
- [1]内地与香港特区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问题研究[D]. 于志宏. 武汉大学, 2009(09)
- [2]澳门特别行政区与中国和葡语国家关系的发展[D]. 徐劲飞. 复旦大学, 2009(12)
- [3]第三届“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举行[J]. 纪哲. 中国行政管理, 2008(11)
- [4]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组团出席澳门第二届“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J]. 季哲. 中国行政管理, 2007(01)
- [5]第二届“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A]. 马骏,刘亚平. 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2006
- [6]公共管理的机遇与挑战——“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熊美娟. 中国行政管理, 2004(04)
- [7]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法务司陈丽敏司长在“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A]. 陈丽敏. “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
- [8]“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举行[A]. 王乐夫. “21世纪的公共管理: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4
- [9]略谈澳门公文沿革[J]. 陈合宜. 应用写作, 2002(09)
- [10]国际战略大背景下“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D]. 张谦. 中共中央党校, 2000(01)
标签:法律论文; 澳门特别行政区护照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时政论文; 中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