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整农业结构 建设农业强县(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阳,郑蕊,卢增晖,李维杰,高雷[1](2021)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文中提出景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总耕地面积124万亩,更好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是该县新时期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景县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紧紧立足自身优势,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加快推动传统
于凤荣,杜国明,于佳兴,谢京[2](2021)在《面向质量兴农的耕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背景下,质量兴农是确定农业发展思路,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重要举措。耕地资源作为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因此,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是实现质量兴农的必由之路。文章立足供给侧结构理论、结构-功能理论、涌现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深入分析质量兴农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认为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与质量兴农的最终实现目标是一致的,实现途径高度统一。并从耕地质量提升、耕地规模利用、耕地集约经营、耕地利用分区等四个层面系统地提出了耕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路径。
李维杰[3](2021)在《景县 强化领导 转变思路 完善体系 大力推动县域农业结构调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衡水市景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立足自身优势,牢牢把握市场导向,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发展规律、具有景县特色的农业结构调整新路子。
王怀洲[4](2021)在《韩城市农业结构演变及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有联[5](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田嫒[6](2021)在《四川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拼资源、拼消耗的传统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既刺激了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又使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资源短缺约束趋紧、环境污染逐渐扼喉的困境,迫切要求农业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GTFP)驱动转型。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将“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之一,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四川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Agriculture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AGTFP)的研究,对推动四川乃至全国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梳理相关理论和文献,对AGTFP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经济—资源—环境”分析框架为起点,分析四川农业发展现状,并基于EBM-GML指数模型测算1999-2018年四川AGTFP及其构成项指数,分析四川AGTFP变化的时空特征;进一步通过建立面板回归模型识别相关因素对四川AGTFP及其构成项变化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四川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高素质农业劳动力流失、化肥和农业机械的使用进入“瓶颈期”以及农业环境污染依然较为严峻的困境;(2)四川AGTFP年均增长1.10%,对农业产值增长的贡献为24.77%,增长表现为技术进步单驱动型,相对技术效率恶化抑制其增长;AGTFP增长地区差异显着,成都平原经济区最快(1.94%),川东北经济区最慢(0.02%);AGTFP年均增速(1.10%)略高于传统ATFP年均增速(0.98%);(3)财政支农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及工业化水平对四川AGTFP增长产生了显着的促进作用,且财政支农效应发挥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而人力资本、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经营规模产生了阻碍作用;各因素对四川AGTFP的影响效应主要源自农业技术进步作用的贡献。基于上述结论,提出要提升四川AGTFP,必须以“发挥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的双轮驱动作用”为引领,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农业人力资本投资、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为抓手,以“健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监管体系”为保障,以“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为原则推动各地构建协调、可持续、绿色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农业面源污染和碳排放同时纳入非期望产出,将水资源消耗纳入投入要素,并以农业用水量作为衡量指标,AGTFP测算指标选取更为精准;以综合考虑了径向和非径向的EBM模型定义方向性距离函数,以GML指数构建全局生产可能集,AGTFP测算方法更为精准。
张寒[7](2021)在《嘉陵江流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社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越发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观等理念也逐渐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中。面对日益加剧的人地矛盾、逐渐紧缺的自然资源、越发加快的城市扩张等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定量评价、生态环境脆弱区精准识别就显得尤为重要。嘉陵江流域上游是我国南、北方的交错带,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带,长江流域的重要子流域,川、陕、甘三省的交界带,是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安全屏障,是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储备地,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保持物种资源丰度的后方。区域内冰雪的消融、黄土的进退、水源的浊清都指示着全球气候变化。本文选取能够反映嘉陵江流域上游自然、社会两大方面的22种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不同的指标组合方式,分别进行研究区2000年和2015年的生态环境专项评价。评价项目包括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环境恢复性、生态环境压力性3大方面。然后本文基于专项评价的结果,运用熵权法确定其对应的权重系数,从而构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最后依据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区域地理要素分异性特点,对研究区进行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区。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2000年和2015年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布格局大致一致。就总体情况而言,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从2000年的0.22下降到了2015年的0.21,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降低和升高的地区分别占77%和23%。研究区生态环境发展趋势良好。(2)本文一共划分出了陇南黄土丘陵生态环境脆弱区、徽成盆地生态环境脆弱带、勉略断裂-嘉陵江生态环境脆弱带、白龙江流域干流生态环境脆弱带、龙门山北段生态环境脆弱区5大生态环境脆弱区;高山-黄土丘陵生态环境稳定区、若尔盖草原-岷迭山地生态环境稳定区、白龙江-白水江分水岭生态环境稳定区、九寨沟高海拔生态环境稳定区、西秦岭生态环境稳定区5大生态环境稳定区;南北秦岭生态环境优良区、摩天岭生态环境优良区和米仓山生态环境优良区3大生态环境优良区。(3)通过考量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区与地理要素分异特征的关系,本文在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异质性分布方面体现了地理学第一定律。本文把造成嘉陵江流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区的要素归结为:地貌要素、海拔要素、断层要素和人口要素。4大要素相互关联共同造就了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空间分布特征。(4)为了更好地支持研究区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协助河长制工作的开展,本文将研究区77个小流域作为评价单元,对各小流域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定量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环境脆弱性较高的小流域主要集中发育于黄土丘陵地区,而生态环境脆弱性较低的在2000年主要集中于九寨沟县附近,而2015年则变为集中于凤县附近的秦岭山地之中。就统计结果来看:盐官河、漾水河、峁水河、太石河、北峪河、沟坝河、巩家河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较高。(5)通过分析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地表植被类型是最主要的因子,而其它主要驱动因子还有:土地利用情况、植被指数、道路密度、沟谷密度和人口密度。因此想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可以从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合理种植适应区域自然条件的植物、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低区域陡坡垦殖率等方面入手。
何树群[8](2021)在《习近平关于产业扶贫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顽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贫困问题,在习近平扶贫思想的指导下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经过八年的持续奋斗,提交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消除9899万贫困人口,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当然,产业扶贫策略的精准性、科学性、持续性是中国在减贫事业方面取得彪炳史册成就的重要法宝之一。习近平在考察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和看望贫困群众时,多次强调在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性,并就产业扶贫做了系列重要论述,鼓励、支持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生产和转移就业实现就地脱贫。诚然,产业扶贫是一种帮助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有效扶贫方式,它不仅加快中国减贫步伐,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增加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而且也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等方法,围绕其形成发展过程、主要内容、理论特征和时代价值四个方面来研究习近平产业扶贫重要论述,突出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以及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一章是习近平产业扶贫论述的形成与发展。习近平关于产业扶贫重要论述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在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纵观习近平成长及其从政经历,将习近平产业扶贫重要论述分为萌芽、形成、成熟三个发展阶段。第二章阐述习近平产业扶贫论述的主要内容。主要围绕产业扶贫的战略地位、根本遵循、关键策略、重要基础、助推力量、重要使命等六个部分阐述其思想内容。第三章论述习近平产业扶贫重要论述的时代特征,从人民性、实践性、精准性和创新性等四个方面分析其特征。第四章阐述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习近平产业扶贫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理论的新理论新成果、是丰富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同时为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实践的方向、为中国产业扶贫实践、乡村振兴提供指导价值和为世界各国贫困治理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样板。
刘法峰[9](2021)在《贵州麻江县蓝莓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研究》文中认为蓝莓作为一种具有经济价值、营养价值、保健功能与一体的水果,在消费市场深受大众的喜欢,从国外引入到国内,蓝莓产业的发展拥有其独特的经济意义、社会意义,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产业。发展蓝莓产业对麻江县蓝莓产业链条调整、促进蓝莓产品消费结构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穷、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助推乡村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麻江县把蓝莓产业作为重点扶持产业,蓝莓产业的大力发展,已成为富民强县,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种植蓝莓的重要发展基地,也是蓝莓产业综合效益的体现。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发展理论、农户生产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描述性分析、层次性分析方法为手段,构建了麻江县蓝莓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麻江县蓝莓产业综合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研究认为麻江县蓝莓产业综合效益呈增长性发展;虽麻江县蓝莓产业综合效益发展较好,但也存在种植方式、市场竞争力、生态意识等产业发展瓶颈问题。最后,从规范化种植、开拓国内外市场、产品质量管理、提高生态意识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总结全文与研究内容的不足,提出下一步研究展望。通过对麻江县蓝莓产业综合效益的调查研究,麻江县蓝莓产业综合效益中的经济效益最高,社会效益其次,生态效益最后;麻江县蓝莓产业的发展,对增加劳动就业,GDP的增加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麻江县蓝莓产业发展目前存在经营模式不合理、销售渠道窄、产品品质差等问题,提出蓝莓产业规范化种植、开拓国内外市场、严把产品质量管理等解决办法和建议,并为麻江县蓝莓产业的整体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吴文丽[10](2021)在《新时代产业振兴目标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永宁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调整农业结构 建设农业强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整农业结构 建设农业强县(论文提纲范文)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论文提纲范文)
着力提升政府引导支持 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加速跑 |
着力拓宽发展路径 农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 |
着力完善经营体系 农业结构调整实现零障碍 |
(2)面向质量兴农的耕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质量兴农及其对耕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 |
(一)质量兴农的科学内涵 |
(二)质量兴农的内在逻辑 |
1. 耕地结构。 |
2. 要素结构。 |
3. 利用结构。 |
4. 产出结构。 |
5. 产业结构。 |
(三)质量兴农与耕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联 |
二、面向质量兴农的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主要路径 |
(一)基于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提升 |
(二)基于土地流转的耕地规模利用 |
(三)基于要素投入的耕地集约经营 |
(四)基于多角度的耕地利用分区 |
三、结论与讨论 |
(一)结论 |
(二)讨论 |
(3)景县 强化领导 转变思路 完善体系 大力推动县域农业结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府积极引导,加大支持力度,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加速跑 |
二、转变发展思路,拓宽发展路径,农业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 |
三、完善经营体系,提升组织水平,农业结构调整实现零障碍 |
四、景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
(6)四川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
1.3.2 关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
1.3.3 关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
1.3.4 文献简评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和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经济增长理论 |
2.1.2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1.3 规模经济理论 |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传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
2.2.2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
2.3 小结 |
3 四川省农业发展现状 |
3.1 农业经济增长现状 |
3.1.1 农业产值持续增加 |
3.1.2 农业产值在第一产业占比先降后升 |
3.2 农业资源约束现状 |
3.2.1 耕地面积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乏力 |
3.2.2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业用水量居高不下 |
3.2.3 农业劳动力持续减少,整体素质不高 |
3.2.4 化肥、农业机械的使用进入“瓶颈期” |
3.3 农业环境污染现状 |
3.3.1 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总量先增后减,排放强度降低 |
3.3.2 农业碳排放总量先增后减,排放强度降低 |
3.4 小结 |
4 四川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分析 |
4.1 测算方法 |
4.1.1 建立环境生产技术边界 |
4.1.2 构建EBM方向性距离函数 |
4.1.3 构建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 |
4.2 测算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
4.2.1 指标选取 |
4.2.2 数据说明 |
4.3 测算结果分析 |
4.3.1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序变动分析 |
4.3.2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
4.4 小结 |
5 四川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 影响因素的选取及指标说明 |
5.1.1 人力资本 |
5.1.2 财政支农力度 |
5.1.3 农业结构调整 |
5.1.4 农业经营规模 |
5.1.5 农业基础设施 |
5.1.6 工业化水平 |
5.2 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5.2.1 变量说明及数据来源 |
5.2.2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2.3 面板单位根检验 |
5.2.4 模型设定及参数估计 |
5.2.5 回归结果分析 |
5.2.6 稳健性检验 |
5.3 小结 |
6 结论、对策建议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提升四川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建议 |
6.2.1 发挥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的双轮驱动作用 |
6.2.2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6.2.3 加大农业人力资本投资 |
6.2.4 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 |
6.2.5 健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监管体系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7)嘉陵江流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 |
1.3.1 理论目标 |
1.3.2 现实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流程 |
1.4.3 创新点 |
第2章 嘉陵江上游概况 |
2.1 研究地区范围 |
2.2 地质构造特征 |
2.3 水文气象特征 |
2.4 土壤分布特征 |
2.5 植被分布特征 |
2.6 地貌分布特征 |
2.6.1 西秦岭山地 |
2.6.2 陇南黄土丘陵 |
2.6.3 徽成盆地 |
2.6.4 岷迭山地 |
2.6.5 龙门山地北段 |
2.7 生态环境问题 |
2.7.1 地质灾害 |
2.7.2 地震活动 |
2.7.3 水土流失 |
2.8 社会经济特征 |
第3章 嘉陵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体系 |
3.1 实验指导理论 |
3.1.1 地理学第一定律 |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1.3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 |
3.2 数据选取原则 |
3.2.1 科学性原则 |
3.2.2 主导性原则 |
3.2.3 综合性原则 |
3.2.4 可行性原则 |
3.3 评价体系建立 |
3.3.1 数据种类 |
3.3.2 数据处理 |
3.3.3 流域单元提取 |
3.4 实验指标计算 |
3.4.1 地表湿度指数 |
3.4.2 土壤侵蚀强度K值 |
3.4.3 核密度指数 |
3.4.4 植物总初级生产力指数 |
3.4.5 植物缺水指数 |
3.4.6 岩层坚固指数 |
第4章 嘉陵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
4.1 生态环境敏感性专项评价 |
4.1.1 地形地貌敏感性评价 |
4.1.2 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
4.1.3 地震地质敏感性评价 |
4.2 生态环境恢复性专项评价 |
4.3 生态环境压力性专项评价 |
4.4 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
4.4.1 评价模型 |
4.4.2 指标权重 |
4.4.3 评价结果 |
4.4.4 流域评价 |
4.4.5 空间格局分析 |
4.4.6 面积高程积分 |
4.4.7 驱动因素分析 |
第5章 嘉陵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区 |
5.1 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区办法 |
5.2 生态环境脆弱区 |
5.2.1 陇南黄土丘陵生态环境脆弱区 |
5.2.2 徽成盆地生态环境脆弱区 |
5.2.3 勉略断裂-嘉陵江生态环境脆弱区 |
5.2.4 白龙江流域干流生态环境脆弱区 |
5.2.5 龙门山北段生态环境脆弱区 |
5.3 生态环境稳定区 |
5.3.1 高山-黄土丘陵生态环境稳定区 |
5.3.2 若尔盖草原-岷迭山地生态环境稳定区 |
5.3.3 白龙江-白水江分水岭生态环境稳定区 |
5.3.4 九寨沟高海拔生态环境稳定区 |
5.3.5 西秦岭生态环境稳定区 |
5.4 生态环境优良区 |
5.4.1 南北秦岭生态环境优良区 |
5.4.2 摩天岭生态环境优良区 |
5.4.3 米仓山生态环境优良区 |
5.5 分区分析 |
5.6 建议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一、学术论文 |
二、科研项目 |
(8)习近平关于产业扶贫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6 概念界定 |
1.6.1 扶贫 |
1.6.2 精准扶贫 |
1.6.3 产业扶贫 |
2.习近平关于产业扶贫重要论述形成与发展 |
2.1 习近平关于产业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
2.1.1 习近平关于产业扶贫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
2.1.2 习近平关于产业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
2.1.3 习近平关于产业扶贫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
2.2 习近平关于产业扶贫重要论述形成的过程 |
2.2.1 梁家河时期对产业扶贫论述的初步探索 |
2.2.2 地方任职期间产业扶贫论述的形成实践探索 |
2.2.3 治国理政时期产业扶贫论述的成熟与发展 |
3.习近平关于产业扶贫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3.1 产业扶贫的战略地位: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 |
3.1.1 明确产业扶贫与脱贫攻坚的内在联系 |
3.1.2 强调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性 |
3.2 产业扶贫的根本遵循: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
3.2.1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
3.2.2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3.2.3 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3.3 产业扶贫的关键策略:把握精准要义 |
3.3.1 精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
3.3.2 精准采取帮扶措施 |
3.3.3 精准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
3.4 产业扶贫的重要基础:生产要素 |
3.4.1 人是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 |
3.4.2 科学技术是促进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撑 |
3.4.3 资金是产业扶贫的物质基础 |
3.5 产业扶贫的助推力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3.5.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产业扶贫的耦合性 |
3.5.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产业扶贫的速度和质量 |
3.6 产业扶贫的重要使命:决胜脱贫攻坚战 |
3.6.1 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步伐 |
3.6.2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
4.习近平关于产业扶贫重要论述的特征 |
4.1 人民性 |
4.2 实践性 |
4.3 精准性 |
4.4 创新性 |
5.习近平关于产业扶贫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
5.1 习近平关于产业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
5.1.1 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
5.1.2 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扶贫开发理论 |
5.1.3 丰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
5.2 习近平关于产业扶贫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
5.2.1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指明实践方向 |
5.2.2 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
5.2.3 是中国相对贫困问题治理的行动指南 |
5.2.4 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式范本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贵州麻江县蓝莓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主要方法、创新与不足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蓝莓产业 |
二、产业效益增长性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发展理论 |
三、农户生产行为理论 |
第三章 麻江县蓝莓产业发展现状 |
第一节 麻江县自然条件与产业发展基础条件 |
一、麻江县的地里位置与地貌特征 |
二、麻江县的自然气候特征 |
三、麻江县蓝莓产业基础条件 |
第二节 蓝莓产业发展生产要素概况 |
一、农村劳动力具备条件 |
二、麻江县蓝莓产业生产设施条件 |
三、成本优势 |
第三节 麻江县典型蓝莓加工基地发展现状 |
一、麻江县蓝莓产业基地加工产品种类 |
二、麻江县蓝莓产业生产加工企业现状 |
第四节 麻江县蓝莓产业供求现状 |
一、麻江县蓝莓种植供应能力 |
二、消费市场对麻江县蓝莓的需求 |
第四章 麻江县蓝莓产业综合效益评价 |
第一节 麻江县蓝莓产业综合效益统计数据 |
一、麻江县蓝莓产业经济效益数据统计 |
二、麻江县蓝莓产业社会效益数据统计 |
三、麻江县蓝莓产业生态效益数据统计 |
第二节 麻江县蓝莓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一、麻江县蓝莓产业综合效益指标的选取 |
二、麻江县蓝莓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方法选择及指标体系构建 |
第三节 麻江县蓝莓产业综合效益的评价分析 |
一、描述性评价分析 |
二、层次分析法评价分析 |
三、研究结论 |
第五章 制约麻江县蓝莓产业效益增长的瓶颈 |
第一节 蓝莓种植方式落后,农业技术推广程度低 |
一、蓝莓产业种植方式落后 |
二、农业技术推广程度低 |
第二节 未充分开发国内、国际市场 |
一、蓝莓产业国内市场开发不足 |
二、蓝莓产业国际市场开发不足 |
第三节 麻江蓝莓果品质量难以保障 |
一、蓝莓果树优质种苗缺乏 |
二、销售市场上的蓝莓果品质量层次不一 |
第四节 蓝莓产业扶贫合作模式协同性不足 |
一、麻江蓝莓产业合作主体利益影响 |
二、财务单一、管理弊端、协调性不足影响整体效益 |
第五节 生态环境保护脆弱,农民对发展生态产业意识淡薄 |
一、麻江县蓝莓产业生态环境薄弱 |
二、对建设生态型蓝莓产业科技知识支持不到位 |
第六章 提升麻江县蓝莓产业效益的对策 |
第一节 加强蓝莓产业规范化种植的建设 |
一、规范蓝莓产业基地的种植要求 |
二、完善蓝莓种植过程注意事项 |
第二节 挖掘国内空白市场,抢占国际高端市场 |
一、挖掘国内空白市场 |
二、参与国际消费市场竞争,抢占国际高端市场 |
第三节 培育优质种苗、通过产品质量监督带动提升产品品质 |
一、通过优质种苗,建立健全蓝莓产业质量体系 |
二、开展质量技术培训,做好产品质量的监督 |
第四节 提高合作模式中主体间协同性,增加种植户经济收入 |
一、重视合作主体间的协调性 |
二、蓝莓产业效益带到农民助贫当中来 |
第五节 改善蓝莓生态产业环境、提高并培养生态意识 |
一、优化产业结构比例,改善蓝莓生态产业环境 |
二、培养蓝莓生态产业意识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一、硏究结论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关于麻江县蓝莓产业发展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调整农业结构 建设农业强县(论文参考文献)
-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N]. 李晓阳,郑蕊,卢增晖,李维杰,高雷. 河北农民报, 2021
- [2]面向质量兴农的耕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 于凤荣,杜国明,于佳兴,谢京.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3]景县 强化领导 转变思路 完善体系 大力推动县域农业结构调整[J]. 李维杰. 河北农业, 2021(10)
- [4]韩城市农业结构演变及发展趋势研究[D]. 王怀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改革开放以来赣南农业发展历程与经验研究[D]. 陈有联.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6]四川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 田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嘉陵江流域上游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区研究[D]. 张寒. 西华师范大学, 2021(12)
- [8]习近平关于产业扶贫的重要论述研究[D]. 何树群.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贵州麻江县蓝莓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研究[D]. 刘法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新时代产业振兴目标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以永宁县为例[D]. 吴文丽. 宁夏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