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CAD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叶璇罗健[1](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斜拉桥精细化建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桥梁是交通工程中最重要的结构物之一,传统的设计任务主要集中在桥梁和隧道结构物的平、立、剖与钢筋绘图和结构分析与计算。从表现形式来看,设计师通常用二维的图纸来表达三维的结构形式,而缺乏结构的三维模型,除了容易出现结构表达不清以外,还常常出现大量的绘图方面的错误和工程量统计上的误差,导致较多的施工失误和更多的设计变更。同时,结构计算也主要从二维角度模拟分析,或者建立简化的分析模型,很难实现更加准确的分析和计算。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高速交通项目发展,对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交通设计中桥梁、隧道的三维模型建立及基于三维模型的结构计算在交通三维设计系统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推动桥梁工程三维设计模式的应用,本文围绕BIM技术对斜拉桥的三维建模及基于三维模型的结构计算中的各BIM应用点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如下:1.通过传统设计模式与三维设计模式的对比,总结传统桥梁设计存在的问题以及线性设计工作模式下的缺陷,结合BIM技术的优势,研究斜拉桥各构件的三维设计流程,实现斜拉桥的三维显示。2.研究斜拉桥非线性构件桥索的精细化建模方法,开发理想线性索型的自动生成程序和定索力状态下的精细化索型自动生成程序,把两个程序生成的斜拉索进行对比。3.使用C#语言,基于Visual Studio 2010开发平台,运用Revit API工具包对Revit进行二次开发,开发在Revit环境下桥梁构件的有限元接口程序,接口程序拥有Revit模型到ANSYS模型的转换功能和后处理的调试功能。4.研究利用Revit模型快速创建Midas结构模型的方法以及BIM技术应用于斜拉桥工程中快速完成整体结构分析和局部结构分析的方法。
张海洋[2](2017)在《钢筋混凝土烟囱筒壁结构CAD程序的研制与开发》文中指出烟囱作为工业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构筑物,广泛用于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对相关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外形看似简单,但受力复杂,属高耸细长的特殊结构,水平荷载对其影响极大,同时还受地质和气候环境的影响制约,一直以来对烟囱的设计都有较高的要求。由于当前国内的几款烟囱CAD软件在设计开发时本身存在一些操作不便、功能不全、计算不准的内在缺陷,加之最新版《烟囱设计规范》的颁布及一些相关配套规范规程的修订改版,有些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的烟囱设计要求。鉴于当前国内几款烟囱CAD软件的缺陷与不足,本文利用面向对象的C++语言,选择Windows开发平台和VS2005集成开发环境,采用ObjectARX2008开发工具,针对钢筋混凝土烟囱筒身部分设计,研制开发出了一款交互友好,功能齐全、计算准确并且相对集成和智能的烟囱CAD程序。以下是本文的主要成果:(1)按照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和BIM中以工程数据库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对烟囱程序的组织框架和数据存储交流模式进行了全新的优化设计。(2)实现了适用功能齐全、参数设置开放、操作便捷的交互界面设计。(3)采用数据与方法分离的方式,完成了对数据接口函数和结构分析计算功能函数的编写,可用于实现对烟囱结构的荷载作用计算、内力分析、应力和裂缝验算以及自动选筋布筋等功能。(4)采用对Office2007的介入式开发,通过对烟囱工程数据库的转化,实现了对Excel数据文档和中英文计算书自动生成的后处理功能。(5)依托AutoCAD的图形数据库,编制了烟囱筒壁施工图绘制的子模块,可用于对接烟囱工程数据库并实现筒壁施工图自动绘制的功能。
李逸之[3](2013)在《矩形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及其辅助系统开发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急剧增加,为满足我国工农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需求,迫切需要修建大量的给水排水工程设施。水池作为水处理构筑物中的核心部分,其构造形式的设计与选择显得尤为关键。本文针对我国钢筋混凝土水池设计的理论不够系统、完善,研究方法单一的现状,结合了当前较为合理和适用的研究方法,对矩形水池结构设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得出了矩形水池结构分析和设计相对完善的理论和方法。另外,传统的水池设计通常采用手工计算结构内力,再通过计算机绘图的方式来完成,生产效率低下。为此,针对中小型工程中常用的矩形水池,本文运用CAD二次开发技术,并根据水池设计理论和方法,开发出了集计算分析和自动绘图为一体的矩形水池CAD辅助设计系统,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引入到水池的设计工作中。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综合当前较为合理和适用的研究方法对矩形水池设计的材料选择、结构布局以及构件尺寸等进行研究,给出了相对完善的矩形水设计理论和方法;(2)根据二次开发的基本理论及其过程、原则和一些关键技术,建立了CAD二次开发的基本模型;(3)利用Visual Basic6.0的强大功能开发出了便捷的前处理程序,该程序界面良好,使用方便;(4)开发了功能完善的后处理程序,能自行归纳计算成果,并能自动输出计算书文档以及自动绘制水池设计图,实现了从设计计算到设计成果出图一体化的功能;(5)通过工程实例对系统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便、计算结果合理可靠,有效地提高了设计质量和效率,减轻了设计人员的负担。因此,矩形水池设计CAD系统的开发具有一定的现实使用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刘培莉[4](2012)在《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CAD系统的研发》文中研究表明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体系在视觉、采光和通风方面,效果良好,同时具有降低层高、降低室内净空高度的特点,对增加结构层数、增加社会经济效益有利,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目前,国内专门用于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计算的CAD系统还比较少,设计者大多数利用PKPM等分析软件进行辅助分析,但是后续构件设计与施工图绘制并不完善,这部分工作往往让设计者花去大量时间。针对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体系的发展趋势和CAD设计系统方面的欠缺,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工程设计结合起来作进一步的研究,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各种优势,研发了针对性强的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CAD系统,简称WLLGCAD系统,能够为设计者减少一定负担,提高设计效率。本系统的开发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平台,利用了目前比较先进的应用程序开发工具Visual C++6.0,利用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可视化编程技术和CAD图形转换技术和MFC类库的强大功能,本系统具有良好的维护性和可扩充性。系统具备程序一般具备的三大模块,各尽其责。利用VC++6.0对各模块分别编写了程序代码以实现特定功能,功能包括:结构模型交互式建立、结构荷载信息、材料信息、配筋信息等的数据采集,结构力学分析与计算,结构内力、变形显示与输出,本系统还编写了构件承载力验算程序并实现结构构件设计与施工图自动绘制,图形DXF格式文件输出等。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的内力分析方法、工程设计方法及WLLGCAD系统各大模块的组成和程序实现方法等,文章最后用实例验证了系统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水思源[5](2012)在《三维整体剖面配筋方法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在工业建筑设计领域,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是一项复杂、费时的工作。由于基于二维CAD系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模式存在效率低、整体上不直观的缺点,采用基于三维CAD系统的设计模式开始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目前,结合三维参数化特征造型方法和三维分层参数化设计方法可以实现混凝土结构模型的建立,传统的配筋方法已经可以较好的实现构件的配筋,并且二维施工图的自动生成技术也已经比较成熟了。研究的关键在于面向非构件结构的三维配筋方法。本文在华中科技大学CAD中心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合作项目“三维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系统InteRDS”的基础上展开研究,提出了三维整体剖面配筋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工业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点,结合非构件结构的配筋需求和设计人员的配筋习惯,提出三维整体剖面配筋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框架。其次,提出三维整体剖面配筋方法的设计模式,并从配筋的操作和管理等方面对该设计模式展开具体论述。然后结合建筑实例,提出了剖切面序列的自动构造策略、钢筋形状曲线的自动计算策略、钢筋数据的自动传播策略、钢筋分布区间的自动搜索策略。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在三维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系统InteRDS中实现三维整体剖面配筋模块。对该配件模块进行了实际的工程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块的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能够满足实际工程中非构件结构的配筋需求,验证了本文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可行性。
胡理[6](2011)在《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软件测试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工程软件项目的开发实践中,软件产品的质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软件质量保证的关键因素,软件测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它代表了规格说明、架构设计和编码的最终评审。软件工程界的领袖Brooks认为软件项目的进度安排的经验法则为:1/3计划、1/6编码、1/4构件测试和早期系统测试、1/4系统测试,可以看出测试在项目开发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现有的建筑结构CAD软件在软件测试的系统性要求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就其原因,主要是由结构工程的专业特点所致。一方面由于结构CAD软件的复杂性导致开发成本过高,不允许在后期的测试阶段投入太多;另一方面,由于工程中存在各种复杂的输入条件,如果仅按照通用的软件测试技术很难达到满意的测试成熟度。本文主要研究第二方面的问题,通过深入地学习,充分地利用专业软件的自身特点,提出基于通用测试技术的有效的专业软件测试方案,并进行测试实施。本文将以建筑结构CAD系统中构件设计软件为例进行测试方法的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四个阶段的工作。首先是对各种构件的各种设计方法进行深入的学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别对各种截面设计方法进行单项的综述,内容涉及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二阶效应计算理论、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和抗扭承载力计算。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我国混凝土规范发展历程进行总结,以及与国外相关规范的相应内容进行深入比较,对各种截面设计方法从力学的微观角度进行系统地学习,为保证后续的软件测试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打下理论基础。其次是对软件测试的各种通用方法进行总结。这个阶段需要学习一些软件测试方面的理论知识,总结各种黑盒测试(功能性测试)和白盒测试(结构性测试)方法,包括等价类测试、边界值测试和基路径测试等。了解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与α测试和β测试的对应关系。然后是以各种通用测试技术为基础,结合构件设计软件的特点提出适合于该类软件的测试方法,总结出具有专业适用性的测试方案,并编制了相应的测试驱动程序。以构件设计软件中普通梁抗弯承载力计算模块为例,在测试方案的指导下系统性地进行测试实施,使用各种测试技术,开发高效的测试用例,并对测试用例进行系统管理,得出测试结果并进行深入分析,判断结果的正确性。最后是对构件设计软件中程序设计最为复杂的柱双偏压配筋模块进行测试。考虑到该程序的核心部分采用了较多的数值计算办法,手工验算是不可能的,需要寻找其它有效的方法。所以测试方案转而以双偏压的力学特点和其承载力曲面性质作为测试的主要对象,从简单到复杂,循序地进行测试,最后确定的测试方案分两步进行,即承载力曲面测试和配筋设计测试,这实质上是采用了集成测试的策略,在每一步测试时,都要根据需求开发出相应的测试驱动程序,为了更好的表现测试结果,在测试驱动程序中还加入了图形可视化的技术,使测试结果的正确性分析更加容易,测试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对于测试结果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的规律性,在现有文献中较少提及,所以,在本文中,还将应用简明的力学分析图来证明这些规律的正确性,从而保证软件的正确性。最后就本文中采用的测试方法在构件设计软件的其它模块中进行推广。
黄国贤[7](2011)在《多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CAD系统的研发》文中指出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增加混凝土经济跨度、改善结构使用性能﹑节省材料等诸多优点,使得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工程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方法尚未达到非常成熟的程度,当前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计算原理和设计方法仍然非常复杂和繁琐,设计人员手工设计时非常容易出现错误。而在国内适用于实际工程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CAD设计系统还很少,并且不是很完善,因此,针对我国应用较多的多层及低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作者研究开发了这个多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CAD系统(PRECAD)。本系统的开发使用了先进的开发平台VC++ 6.0,运用了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方法,以AutoCAD作为其图形支撑环境,系统具有较好的实用性、稳定性和较高的效率。多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CAD系统模块分为前处理、核心计算和后处理三部分。在前处理部分PRECAD系统通过对话框录入数据的方式建模,并通过窗口显示模型图以反馈建模结果,核心计算部分完成了内力有限元分析,估算预应力筋面积,计算非预应力筋面积及结构验算等工作,其中还包括一些中间结果的显示,根据中间结果用户可以方便地对设计过程进行修改和控制。后处理模块主要负责显示、输出计算结果和图形。本文主要完成的任务如下:①介绍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历史发展和特点,分析总结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方法,改进了计算模型。②应用VC++ 6.0进行程序的编写,根据矩阵位移法原理,编写杆系有限元内力计算的程序,并使程序能够自动绘制内力图和施工图。③用具体的实例检验本系统的计算内容和计算结果,验证系统的实用性、可靠性。
古稀林[8](2011)在《三维分层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随着CAD技术基础理论及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基于二维的设计理念及方法已逐渐被三维所取代。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异常激烈的商业竞争,实际工程对三维CAD系统的设计效率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从大型工业建筑模型本身所具有的结构特点出发,分析传统设计方法在设计效率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分层参数化设计方法以及基于分层参数化模型的协同建模方法。全文围绕如何提升大型工业建筑结构的三维设计效率展开论述,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分而治之”的设计思想,建立分层参数化设计方法。该方法自顶向下地将大型工业建筑结构划分为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结构,构建大型工业建筑结构的分层参数化模型;通过分析基于历史的参数化特征造型技术的实现方法,提出分层参数化模型的变更传播机制和重构策略,实现对模型的快速设计与修改。(2)通过对分层参数化模型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分层参数化模型的协同建模方法。首先对“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CSCW)及协同设计等相关基础进行阐述,然后分析三维分布式协同建模环境的实现机制,建立基于分层参数化模型的协同建模框架,并详细讨论协同事务的并发控制机制。(3)开发基于分层参数化设计方法的三维建筑结构设计原型系统InteRDS,并在中冶南方等公司的项目实施中得到初步应用,应用结果表明,其设计效率可满足实际工程设计的要求。
张旭磊[9](2010)在《基于BIM的模板及支撑工程CAD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模板及支撑工程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模板及支撑施工工程量及费用在工程施工中占据了较大比重,但模板及支撑工程的设计工作费时费力。为了提高效率,当前的模板及支撑工程设计服务厂商均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系统。但现有的设计系统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现有的模板及支撑工程CAD系统需要重新输入结构模型,降低了设计效率;系统中的构件不包含材料、成本等属性信息,这导致了现有系统中的信息无法传递至后期的工程成本管理或安全分析系统中。将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 BIM)技术引入到计算机辅助设计中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本研究课题基于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标准建立了模板及支撑工程信息模型,由于现行IFC标准中没有对施工阶段模板及支撑工程构件的定义,本课题根据模板及支撑工程需求对IFC标准进行扩展,建立了模板构件、支撑构件及连接件构件实体及其之间的关联实体,以及工程构件与材料、成本等资源实体的关系。并利用子模型视图技术,实现了子模型信息提取与数据融合,将模板及支撑设计所需的建筑构件从建筑结构模型中提取出来,省去现有设计系统重新绘制结构模型的工作,提高了设计效率。本课题基于BIM的模板及支撑工程CAD系统业务流程,完成了系统模块设计,开发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基于BIM技术的模板及支撑工程CAD系统,可从结构模型中直接提取模板及支撑模型,避免了数据重复输入;在模板及支撑设计过程中,通过建立模板、螺栓等构件间的相互关联,添加和存储构件实体属性信息,实现了模板构件的快速智能设计、修改和安全分析。本系统可减少设计过程中发生错误,较大程度的提高了设计效率,降低模板及支撑工程设计周期。
安毅[10](2010)在《既有建筑地基基础鉴定和加固设计CAD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是指已建建筑地基基础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需要进行加固。鉴于目前还没有针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设计的成熟CAD软件,为满足广大设计人员的需要,研究和开发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设计CAD软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介绍在微机上开发研制既有建筑地基基础鉴定和加固设计CAD系统。该系统是在CFG平台上采用VC++和Fortran的混合语言编程,结合PKPM系列08版基础设计软件(JCCAD)开发的。本系统包含人机交互建模、既有建筑地基基础鉴定、加固基础布置、加固基础承载力和沉降验算、绘制施工图5个模块。可以对柱下独立基础、墙下条形基础进行增大基础底面积加固设计和加桩加固设计,并对加固基础进行承载力和沉降验算。本文对现阶段工程应用广泛的地基基础加固方法进行了整理。根据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基本理论,得到常用基础加固方法的设计计算公式。本文对某一展厅的柱下独立基础进行了鉴定和加固设计,工程实践表明:本文研制的既有建筑地基基础鉴定和加固设计CAD系统不仅能够提供方便实用的前处理功能,而且计算分析结果准确可靠,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CAD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CAD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IM技术的斜拉桥精细化建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1 信息技术对土木行业的影响 |
1.1.2 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
1.1.3 BIM的诞生 |
1.2 基于BIM技术的斜拉桥三维建模研究现状 |
1.2.1 概述 |
1.2.2 斜拉桥设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结构 |
1.3.3 论文研究的组织框架 |
第二章 BIM技术的二次开发平台及技术介绍 |
2.1 BIM软件的介绍 |
2.1.1 常用BIM软件的介绍及性能对比 |
2.1.2 Revit软件的应用优势 |
2.2 二次开发平台及开发技术 |
2.2.1 二次开发准备工作 |
2.2.2 二次开发的工具 |
2.2.3 二次开发编程语言的选择 |
2.2.4 Revit二次开发常用的类函数 |
2.2.5 二次开发创建外部命令的方法 |
2.2.6 创建Revit自定义插件的方法 |
第三章 基于BIM技术的斜拉桥精细化建模方法研究 |
3.1 桥梁精细化建模概述 |
3.1.1 BIM建模深度概念 |
3.1.2 建模深度分析的意义 |
3.2 桥梁参数化建模技术研究 |
3.2.1 参数化建模方法概念 |
3.2.2 桥梁参数化建模方法概述 |
3.3 基于斜拉桥构件的参数化建模设计 |
3.3.1 主梁 |
3.3.2 桥墩 |
3.3.3 索塔 |
3.3.4 桥索 |
3.3.5 附属设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桥梁BIM模型与ANSYS结构模型的转换研究 |
4.1 BIM软件与分析软件的交互 |
4.2 BIM模型与有限元模型转换框架 |
4.3 模型转换实现过程 |
4.3.1 物理信息的提取 |
4.3.2 几何模型的转换 |
4.4 Revit环境下的有限元求解程序实现过程 |
4.4.1 一般有限元求解流程 |
4.4.2 Ansys有限元分析过程的关键参数 |
4.5 算例 |
4.5.1 单箱三室箱梁Revit模型的创建 |
4.5.2 ANSYS有限元模型的转换 |
4.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BIM技术的混凝土箱梁斜拉桥工程实例应用 |
5.1 项目简介 |
5.2 混凝土箱梁斜拉桥BIM模型的构建 |
5.3 桥梁BIM模型与Midas/Civil结构模型的转换 |
5.3.1 Midas/Civil结构模型的转换方法 |
5.3.2 混凝土箱梁斜拉桥Midas/Civil结构模型整体分析应用 |
5.4 混凝土箱梁斜拉桥Ansys结构模型局部分析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钢筋混凝土烟囱筒壁结构CAD程序的研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AD技术的发展概述 |
1.2.1 AD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1.2.2 CAD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烟囱CAD研究现状及趋势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实现目标 |
2 烟囱筒壁CAD程序设计 |
2.1 引言 |
2.2 开发平台和辅助开发工具的选择 |
2.2.1 开发平台与开发语言 |
2.2.2 ObjectARX开发工具简介 |
2.3 烟囱筒壁CAD程序的总体设计 |
2.3.1 烟囱筒壁CAD程序的功能要求 |
2.3.2 烟囱筒壁CAD程序的模块设计 |
2.3.3 烟囱筒壁CAD程序的数据存储与传递设计 |
2.4 烟囱筒壁CAD程序的交互界面设计 |
2.5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
2.5.1 辅助开发工具载入的接驳问题及处理 |
2.5.2 C++语法和数据结构问题及处理 |
2.5.3 程序安装并自动载入AutoCAD的问题及处理 |
3 烟囱筒壁荷载与作用计算程序模块开发 |
3.1 烟囱筒壁荷载和作用计算内容简述及开发思路 |
3.1.1 筒壁荷载分析的设计资料 |
3.1.2 筒壁荷载分析内容简述 |
3.1.3 筒壁荷载分析模块计算流程 |
3.2 结构恒载及截面特性计算 |
3.3 平台活载、安装荷载及积灰荷载计算 |
3.4 温度作用计算 |
3.5 结构动力特征计算 |
3.6 风荷载计算 |
3.7 地震作用计算 |
3.8 附加弯矩计算 |
3.9 荷载效应组合 |
4 烟囱筒壁计算分析程序模块开发 |
4.1 烟囱筒壁计算内容简述及开发思路 |
4.2 烟囱筒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4.3 烟囱筒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
4.4 烟囱筒壁洞口强度计算 |
4.5 烟囱筒壁钢筋选配方案设计 |
5 烟囱程序后处理程序模块开发 |
5.1 程序后处理模块的内容简述及开发思路 |
5.2 分析计算数据文档生成 |
5.3 中英文计算书生成 |
5.4 筒壁施工图绘制 |
5.4.1 AutoCAD图形数据库概述 |
5.4.2 AutoCAD图形数据库操作 |
5.4.3 施工图绘制内容与流程 |
6 烟囱CAD程序工程设计应用实例对比考证 |
6.1 对比软件信息及设计实例资料 |
6.1.1 对比软件信息 |
6.1.2 设计实例资料 |
6.2 筒壁荷载作用计算分析结果的对比考证 |
6.3 筒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的结果对比考证 |
6.4 洞口强度计算结果的对比考证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洞口强度手算过程 |
致谢 |
(3)矩形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及其辅助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矩形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2.1 水池的材料 |
2.1.1 钢材与钢筋的采用标准 |
2.1.2 混凝土的抗渗要求 |
2.1.3 混凝土抗冻性能 |
2.1.4 混凝土热工系数 |
2.2 水池的荷载及荷载组合 |
2.2.1 池顶荷载 |
2.2.2 池壁荷载 |
2.2.3 池底板荷载 |
2.2.4 其他作用荷载 |
2.2.5 荷载组合 |
2.3 水池内力计算 |
2.3.1 水池空间结构的基本分析计算理论—薄板小挠度弯曲理论 |
2.3.2 池壁内力计算 |
2.3.3 底板内力计算 |
2.4 水池构造的基本要求 |
2.4.1 钢筋保护层厚度 |
2.4.2 配筋率 |
2.4.3 钢筋的锚固和钢筋的连接 |
2.4.4 池壁拐角处配筋设置 |
2.4.5 变形缝设置 |
2.4.6 后浇带设置 |
2.5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强度验算 |
2.5.1 地基承载力验算 |
2.5.2 抗浮验算 |
2.6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
2.6.1 强度验算 |
2.6.2 裂缝验算 |
3 水池结构辅助设计系统开发的基础及平台 |
3.1 CAD技术 |
3.1.1 CAD技术概述 |
3.1.2 CAD技术发展趋势 |
3.1.3 CAD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
3.2 CAD二次开发技术 |
3.2.1 CAD二次开发的含义 |
3.2.2 CAD二次开发的基本过程 |
3.2.3 CAD二次开发模型 |
3.2.4 CAD二次开发的工具 |
4 矩形钢筋混凝土水池辅助设计系统的开发 |
4.1 软件总体设计 |
4.1.1 设计方法 |
4.1.2 系统构成 |
4.2 系统界面设计 |
4.2.1 登录界面设计 |
4.2.2 主界面设计 |
4.2.3 数据输入界面设计 |
4.3 核心计算程序实现 |
4.3.1 荷载计算 |
4.3.2 抗浮验算和地基承载力验算 |
4.3.3 水池结构内力计算 |
4.3.4 构件承载力计算 |
4.3.5 构件抗裂计算 |
4.3.6 截面选筋计算 |
4.4 自动绘图功能的实现 |
4.4.1 VB与AutoCAD的连接 |
4.4.2 图形处理流程 |
4.4.3 基本绘图模块的开发 |
5 工程实例 |
5.1 基本资料 |
5.2 系统计算分析及自动绘图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4)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CAD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体系概述 |
1.1.2 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体系分类 |
1.1.3 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体系的结构组成和受力特点 |
1.1.4 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的研究概况 |
1.2 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设计软件研发简介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及内容 |
1.3.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
1.3.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 CAD 系统简介 |
2.1 本系统开发平台简介 |
2.1.1 操作系统和开发语言 |
2.1.2 开发工具 |
2.2 本系统开发技术与编程思想 |
2.2.1 CAD 技术概述 |
2.2.2 可视化编程技术 |
2.2.3 面向对象编程基本特点及本文的编程思想 |
2.3 本系统主控模块组成 |
2.3.1 系统研发说明 |
2.3.2 系统前处理模块 |
2.3.3 有限元分析与计算模块 |
2.3.4 系统后处理模块 |
2.4 本系统结构分析功能类构成 |
2.4.1 结点类(CNode) |
2.4.2 材料类(CMaterialA) |
2.4.3 荷载类(CLoad) |
2.4.4 单元类(CElement) |
2.4.5 整体结构类(CGlobalElement) |
2.5 本章小结 |
3 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的设计原理及步骤 |
3.1 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力学分析方法简介 |
3.1.1 钢筋混凝土板的力学分析方法 |
3.1.2 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的实用分析方法 |
3.1.3 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等代框架法模型确立 |
3.2 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等代框架法结构设计步骤 |
3.2.1 内力计算 |
3.2.2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3.2.3 裂缝验算 |
3.2.4 挠度验算 |
3.3 柱设计 |
3.3.1 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3.3.2 柱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
3.4 板柱冲切计算 |
3.4.1 估算柱集中反力设计值 |
3.4.2 冲切验算位置的选择 |
3.4.3 冲切承载力验算 |
3.5 本章小结 |
4 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 CAD 系统的程序实现 |
4.1 系统主界面及菜单构成 |
4.2 工程管理 |
4.2.1 新建工程 |
4.2.2 打开工程 |
4.3 模型与计算数据建立 |
4.3.1 结构信息 |
4.3.2 配筋信息 |
4.3.3 生成数据文件 |
4.4 结构信息查看 |
4.4.1 结构分析结果绘制与显示 |
4.4.2 绘图函数的程序实现方法 |
4.5 承载力计算与验算 |
4.5.1 菜单项构成 |
4.5.2 板、柱配筋计算与验算程序实现 |
4.5.3 验算结果显示和施工图显示程序实现 |
4.6 导出计算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应用算例 |
5.1 算例 |
5.1.1 算例基本信息 |
5.1.2 本系统计算过程 |
5.1.3 本系统实用性验证 |
5.2 本系统说明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5)三维整体剖面配筋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其组织 |
2 三维整体剖面配筋方法的原理及框架 |
2.1 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析 |
2.2 三维整体剖面配筋方法的基本原理 |
2.3 三维整体剖面配筋方法的理论框架 |
3 三维整体剖面配筋方法的配筋模式 |
3.1 配筋的基本操作 |
3.2 配筋操作的自动化机制 |
3.3 二维钢筋检查机制 |
3.4 综合配筋模式 |
4 三维整体剖面配筋方法的关键技术 |
4.1 剖切面序列的构造 |
4.2 钢筋形状曲线的计算 |
4.3 钢筋数据的传播 |
4.4 钢筋分布区间的搜索 |
4.5 钢筋三维模型的生成和重构 |
5 方法实现与应用 |
5.1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系统 INTERDS |
5.2 基于 INTERDS 系统的类实现 |
5.3 三维整体剖面配筋功能的应用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软件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建筑结构CAD系统的基本组成 |
1.2 软件测试概述 |
1.2.1 软件测试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1.2.2 软件测试生命周期模型 |
1.3 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子系统介绍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混凝土构件截面设计方法概述 |
2.1 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沿革 |
2.2 极限状态设计法的一般规定 |
2.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方法的发展 |
2.3.1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发展 |
2.3.2 二阶效应计算理论的发展 |
2.3.3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发展 |
2.3.4 抗扭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发展 |
2.4 有限元分析方法在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中的发展与应用 |
第3章 软件测试基本技术和一般策略 |
3.1 软件测试基本技术 |
3.1.1 功能性测试 |
3.1.2 结构性测试 |
3.2 软件测试的一般策略 |
第4章 梁抗弯设计模块测试方案研究、实施与结果分析 |
4.1 测试的一般原则 |
4.2 测试方案研究 |
4.3 测试用例设计与测试实施 |
4.3.1 等价类测试用例设计 |
4.3.2 边界值测试用例设计 |
4.3.3 连续性与规律性测试 |
4.4 合理考虑梁受压钢筋的设计方法分析 |
4.4.1 受压钢筋配筋量对受拉钢筋配筋量的影响分析 |
4.4.2 考虑受压钢筋进行抗弯设计的计算方法与计算结果分析 |
4.4.3 假设对称配筋进行抗弯设计的计算方法与计算结果分析 |
第5章 柱双偏压设计模块测试方案研究、实施与结果分析 |
5.1 双向受弯构件计算方法综述 |
5.1.1 双向受力构件的极限状态破坏曲面 |
5.1.2 简化计算方法 |
5.1.3 双向受力构件的配筋模式 |
5.1.4 计算机辅助分析法 |
5.2 测试方案研究 |
5.3 极限承载力包络曲面测试 |
5.3.1 对称性测试 |
5.3.2 趋势性测试 |
5.3.3 相似性测试 |
5.3.4 承载力曲面的规律分析 |
5.4 配筋设计测试 |
5.4.1 对称性测试 |
5.4.2 趋势性测试 |
5.4.3 相似性测试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多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CAD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简介 |
1.1.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 |
1.1.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优点 |
1.2 预应力框架CAD 系统现状及本文的主要内容 |
1.2.1 国内预应力框架CAD 系统的现状 |
1.2.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3 本章小结 |
2 系统的开发环境、编程技术及组成模块 |
2.1 系统的开发工具 |
2.2 系统的编程思想 |
2.3 系统的组成模块 |
2.3.1 前处理部分 |
2.3.2 有限元计算部分 |
2.3.3 后处理部分 |
2.3.4 系统模块图 |
2.4 本章小结 |
3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原理 |
3.1 预应力作用机理 |
3.2 预应力筋的布置原则 |
3.3 预应力框架结构设计步骤 |
3.4 预应力筋的选形 |
3.4.1 单跨框架布置方案 |
3.4.2 双跨框架布置方案 |
3.4.3 三跨框架梁布置方案 |
3.5 预应力筋曲线方程的建立 |
3.6 预应力损失的计算 |
3.6.1 预应力损失介绍 |
3.6.3 预应力筋内缩和锚具变形引起的预应力损失_(σl1) |
3.6.4 预应力筋的应力松弛损失σ_(l4) |
3.6.5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l5) |
3.7 预应力损失组合及有效预应力值 |
3.8 预应力引起的等效荷载 |
3.8.1 等效荷载计算原理 |
3.8.2 等效荷载的取值 |
3.9 预应力筋面积的初算 |
3.9.1 荷载平衡法 |
3.9.2 按正截面承载力估算(预应力度法) |
3.9.3 按裂缝控制要求估算 |
3.10 预应力结构次内力的计算 |
3.10.1 次内力的计算 |
3.10.2 次内力的荷载组合 |
3.11 预应力梁截面设计 |
3.11.1 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
3.11.2 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
3.12 框架柱截面设计 |
3.12.1 轴心受压配筋计算 |
3.12.2 偏心受压配筋计算 |
3.12.3 第三弯矩对框架柱的影响 |
3.13 预应力梁验算 |
3.13.1 正常使用阶段应力验算 |
3.13.2 变形验算 |
3.13.3 局压验算 |
3.13.4 施工阶段应力验算 |
3.14 本章小结 |
4 PRECAD 程序的实现 |
4.1 软件界面及菜单结构 |
4.2 新旧工程管理 |
4.2.1 新建工程管理 |
4.2.2 打开已有工程 |
4.3 系统前处理的实现 |
4.3.1 框架模型的建立 |
4.4 程序内部计算分析的实现 |
4.5 系统计算结果后处理 |
4.5.1 计算结构显示 |
4.5.2 DXF 文件的输出 |
4.6 本章小结 |
5 PRECAD 系统的应用方法及工程实例 |
5.1 工程实例 |
5.1.1 工程基本信息 |
5.1.2 工程模型的建立 |
5.1.3 荷载组合内力计算 |
5.1.4 预应力梁设计 |
5.1.5 柱配筋计算 |
5.1.6 验算 |
5.1.7 施工图显示及输出 |
5.2 结果对比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8)三维分层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背景及意义 |
1.2 CAD 发展历程简述 |
1.3 实体模型表达 |
1.4 图的表达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2 基于历史的参数化特征造型方法分析 |
2.1 特征建模技术 |
2.2 特征关系图 |
2.3 本章小结 |
3 三维分层参数化设计方法 |
3.1 工业建筑结构的分层设计特性 |
3.2 分层参数化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 |
3.3 层的创建 |
3.4 层依赖关系 |
3.5 层间特征移动 |
3.6 多个层的合并 |
3.7 变更传播与模型重构 |
3.8 本章小结 |
4 基于分层参数化模型的协同建模方法 |
4.1 协同设计的相关介绍 |
4.2 协同建模实现框架 |
4.3 并发控制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与方法应用 |
5.1 系统介绍 |
5.2 应用实例:某轧钢生产线设备基础分层参数化设计模型 |
5.3 其它分层参数化设计模型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完成的工作 |
6.2 论文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基于BIM的模板及支撑工程CAD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目的与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
1.4.2 建筑信息模型相关技术 |
1.4.3 信息集成标准 |
1.4.4 程序开发相关技术 |
1.5 研究内容 |
1.5.1 模板及支撑工程建筑信息模型研究 |
1.5.2 建筑信息模型数据提取与融合技术研究 |
1.5.3 模板及支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 |
1.6 关键技术 |
1.7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7.1 模板及支撑工程建筑信息模型研究方法 |
1.7.2 建筑信息模型数据提取与融合技术研究方法 |
1.7.3 模板及支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研究及开发方法 |
1.8 论文构成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基于BIM 的模板及支撑工程CAD 系统的基本需求 |
2.1 概述 |
2.2 模板及支撑工程CAD 软件设计的基本内容及流程 |
2.2.1 模板及支撑工程CAD 软件设计内容 |
2.2.2 模板及支撑工程CAD 软件设计流程及分析 |
2.3 基于BIM 的CAD 技术 |
2.4 基于BIM 的模板及支撑工程CAD 系统解决方案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IFC 的施工阶段模板及支撑工程信息模型的研究 |
3.1 概述 |
3.2 IFC 体系结构 |
3.2.1 IFC 结构 |
3.2.2 IFC 属性关联机制 |
3.2.3 IFC 扩展机制 |
3.3 基于IFC 标准的模板及支撑工程构件模型 |
3.4 基于IFC 标准的模板及支撑工程信息模型 |
3.4.1 材料属性资源 |
3.4.2 截面属性资源 |
3.4.3 成本信息 |
3.5 小结 |
第4章 模板及支撑工程信息模型数据提取与融合技术研究 |
4.1 概述 |
4.2 模板及支撑工程设计系统子模型视图 |
4.2.1 子模型概念 |
4.2.2 结构构件子模型视图 |
4.2.3 模板及支撑工程子模型视图 |
4.3 信息模型数据提取与融合流程 |
4.3.1 信息模型提取流程 |
4.3.2 信息模型融合流程 |
4.4 小结 |
第5章 基于BIM 的模板及支撑工程CAD 技术及系统设计 |
5.1 概述 |
5.2 基于BIM 的模板及支撑工程CAD 技术 |
5.2.1 模板及支撑工程智能构件 |
5.2.2 模板及支撑工程多视图显示 |
5.2.3 模板及支撑工程数据共享 |
5.3 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
5.4 系统模块与数据流动设计 |
5.4.1 数据模型及数据流动设计 |
5.4.2 系统模块与架构设计 |
5.5 小结 |
第6章 系统实现与应用 |
6.1 概述 |
6.2 系统主要功能 |
6.2.1 工程设置 |
6.2.2 墙体模板及支撑设计 |
6.2.3 顶板模板及支撑设计 |
6.2.4 支撑安全分析 |
6.2.5 工程信息模型管理 |
6.3 系统应用实例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插图索引 |
表格索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既有建筑地基基础鉴定和加固设计CAD系统的研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鉴定加固的发展与应用 |
1.2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鉴定和加固CAD系统的开发现状和意义 |
1.2.1 建筑结构鉴定和加固CAD系统的开发现状 |
1.2.2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鉴定和加固设计CAD系统的开发意义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鉴定和加固设计 |
2.1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鉴定 |
2.1.1 地基承载力计算 |
2.1.2 地基变形计算 |
2.2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 |
2.2.1 地基加固 |
2.2.2 基础加固 |
3 JCJG CAD系统的研究开发 |
3.1 系统的开发环境和编程技术 |
3.1.1 CFG图形支撑库 |
3.1.2 面向对象设计 |
3.1.3 开发工具Visual C++6.0 |
3.1.4 Fortran 95和开发工具Visual Fortran 6.6 |
3.1.5 VC++和Fortran混合语言编程 |
3.2 JCJG CAD系统的特点 |
3.2.1 基础鉴定加固设计的特点 |
3.2.2 JCJG CAD系统的需求分析 |
3.3 JCJG CAD系统的模块设计 |
3.3.1 既有基础鉴定模块(模块2)设计 |
3.3.2 加固布置模块(模块3)设计 |
3.3.3 加固基础的沉降及承载力验算模块(模块4)设计 |
3.3.4 施工图模块(模块5)设计 |
4 JCJG CAD系统的程序实现 |
4.1 数据结构设计 |
4.1.1 增大截面法加固柱下独立基础数据定义 |
4.1.2 增大截面法加固墙下条形基础数据定义 |
4.1.3 加固桩数据定义 |
4.1.4 钢筋数据定义 |
4.2 界面设计 |
4.2.1 加固基础新建与删除设计 |
4.2.2 独基加固界面设计 |
4.2.3 条基加固界面设计 |
4.2.4 加固桩定义界面设计 |
4.2.5 钢筋输入设计 |
4.3 实时图形显示 |
4.4 加固基础布置的实现 |
4.5 流程图设计 |
4.5.1 柱下独基加固流程设计 |
4.5.2 墙下条基加固流程设计 |
4.5.3 加桩加固流程设计 |
5 工程应用实例 |
5.1 原结构鉴定和承载力验算 |
5.2 加固结构承载力验算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研究成果和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CAD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IM技术的斜拉桥精细化建模及应用研究[D]. 叶璇罗健.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5)
- [2]钢筋混凝土烟囱筒壁结构CAD程序的研制与开发[D]. 张海洋. 武汉大学, 2017(06)
- [3]矩形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及其辅助系统开发研究[D]. 李逸之. 郑州大学, 2013(11)
- [4]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CAD系统的研发[D]. 刘培莉. 重庆大学, 2012(03)
- [5]三维整体剖面配筋方法的研究与实践[D]. 水思源.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6]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软件测试方法研究[D]. 胡理.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11(04)
- [7]多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CAD系统的研发[D]. 黄国贤. 重庆大学, 2011(04)
- [8]三维分层参数化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D]. 古稀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9]基于BIM的模板及支撑工程CAD系统的研究[D]. 张旭磊. 清华大学, 2010(04)
- [10]既有建筑地基基础鉴定和加固设计CAD系统的研制与开发[D]. 安毅. 北京交通大学, 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