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30例临床分析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30例临床分析

一、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3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凯文[1](2019)在《基于多重PCR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下呼吸道病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呼吸道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多发于老人、儿童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具有很高死亡率。下呼吸道感染病原类型包括细菌、真菌、病原虫、病毒等多种,这给临床快速诊断和合理用药带来不小的难度。传统的病原培养方法是“金标准”,但存在耗时长,检测通量小的缺点。为了及时控制病情,临床上常常不得不进行经验性用药,待得到培养及药敏测试结果后再进行调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下呼吸道病原菌耐药形势日益严峻。因此,开发新的、更准确、快速、高通量的下呼吸道感染病原检测方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结合多重PCR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发了一种下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命名为AC-seq。从核酸提取的破碎条件优化,引物设计及验证,多重PCR检测体系的优化几个方面初步建立并优化了检测体系;然后使用该检测体系对34例疑似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肺泡灌洗液样品进行鉴定并和培养法进行比较。首先,选择20种临床较为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包括12种革兰氏阴性细菌,6种革兰氏阳性细菌,2种真菌作为检测目标。选择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 ATCC19434)和白色念珠菌(Canidia albicans ATCC 10231)这两种细胞壁较厚、较难破碎的菌作为代表进行物理破碎细胞壁条件的摸索。选择微珠自动化研磨法,使用不同粒径组合和质量的玻璃珠,氧化锆微珠和钢珠,最终确定本研究中最佳物理破碎条件:0.1 mm和0.5 mm的玻璃珠混合物0.7 g/0.5 ml菌液,对两种病原菌的破碎效率分别为99.97%和100%。同时,靶向20种病原菌的特异序列每个目标设计2对引物,共设计了40对特异性引物,并证实了引物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良好。然后,以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ATCC 49619)、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TCC 19606)、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43300)、大肠埃希氏杆菌(Escherichia coli ATCC 35150)、白色念珠菌(Canidia albicans ATCC 10231)为检测目标模拟临床样品,建立并优化多重PCR体系。以尽可能减少PCR扩增产生的引物二聚体为目标,对多重PCR环节中的一轮PCR吸附磁珠添加比例、引物mix体积、一轮PCR循环数、漂洗液体积、磁珠品牌进行优化或选择,确定了一轮PCR吸附磁珠添加比例为0.7×(28μl),引物mix体积4μl,一轮PCR循环数19个循环,两轮漂洗液比例分别为2×BW15(80μl)和2×BW11(80μl),并选择一种品牌磁珠作为最终参数,使针对模拟样品的多重PCR反应产生的引物二聚体减少到荧光计无法检出的水平。接着,对所有引物对的扩增均一性进行调整,使均一值从0~6.57变为0.1~2.5之间,即表明各对引物在同一扩增体系内的扩增效率更为均衡。以1例临床样品进行优化前后的对比测试,发现优化后引物二聚体的含量减少了55.63%,目标产物的测序reads没有显着下降(P=0.44>0.05))。对优化后的检测体系进行灵敏度检测,得到该方法的灵敏度为5×100copies。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到34例临床肺泡灌洗液样本的检测中,阳性率为79.41%,比传统培养方法(32.35%)高2.45倍;该方法共从临床样品中检出13种病原菌,培养法仅检出8种,两种方法均显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和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为主要检出类型,两种方法总一致率为50%。检测敏感性达到100%。总之,本研究初步建立了一种基于多重PCR和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下呼吸道病原检测方法,能够实现对20种常见下呼吸道病原细菌的敏感高效检测,在临床呼吸道病原检测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应用潜力。

姚文腾[2](2019)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总结常见致病菌类型及耐药性,为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住院超过48小时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记录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首发症状、感染部位、致病菌及药敏结果等相关指标,分析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常见感染部位、首发症状及常见致病菌的种类和耐药性。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单因素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符合入组条件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共981例,发生医院感染的260例,总感染率为26.5%,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401例,发生医院感染132例,感染率32.9%,明显高于其他恶性血液病患者(22.1%),P值<0.05。2、年龄≥60岁、住院天数≥30d、中性粒细胞数目≤0.5×109/L、接受化疗、原发病未缓解等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3、呼吸道是医院感染的最常见感染部位,260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中呼吸道感染161例(61.9%),泌尿系感染33例(12.7%),血流感染26例(10.0%),皮肤软组织感染18例(6.9%),感染部位不明22例(8.5%)。4、在260例医院感染患者中,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150例(57.7%),以咳嗽、咳痰为首发症状的71例(27.3%),以尿频、尿痛为首发症状的21例(8.1%),其他症状18例(6.9%)。5、260例医院感染患者中,单纯细菌感染227例(87.3%),细菌合并真菌感染14例(5.4%),单纯真菌感染19例(7.3%)。其中145例获得病原学资料,检出致病菌167株。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G-)125株,占74.8%,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tive,G+)24株,占14.4%,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真菌18株,占10.8%,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曲霉菌。6、药敏分析显示,革兰氏阴性杆菌中,除氨苄西林外,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均敏感,而ESBLs(+)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明显增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喹诺酮类及四环素类药物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三、四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等药物敏感。7、药敏分析显示,革兰氏阳性菌球菌中,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仅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81.8%),而MRSA除对苯唑西林耐药外,对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与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类似;除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外,屎肠球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结论:1、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急性白血病患者高于非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患者高于非化疗患者。2、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高龄、长期住院、中性粒细胞缺乏、应用化疗、原发病未缓解等。医院感染的发病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后依次为泌尿系、血流、皮肤软组织。3、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主要为G-菌。4、ESBLs(-)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除对氨苄西林耐药率增高外,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菌敏感。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对四代头孢菌素敏感,而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与此相反,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两者相近。

朱岩,闫美凤,郑林[3](2017)在《老年煤工尘肺结核合并院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7月在京煤集团总医院住院,并有2次以上痰培养结果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34例尘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33例(97.1%)前期使用过广谱抗生素,11例(32.4%)曾接受侵入性治疗。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发热、畏寒多见;胸部X线以双下肺斑片状、淡薄阴影为主要表现。药敏试验表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基异唑、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及阿米卡星的敏感率≥50%,细菌耐药现象严重,临床诊治有赖于痰细菌学检查和药敏试验。

郭志红,相仕涛,丁永,徐慧莲[4](2016)在《医院获得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或定植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医院获得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或定植的临床特点及药敏情况。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102例标本培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阳性病历临床和检验资料。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培养阳性病例下呼吸道标本占94.1%,其中定植菌占70.5%;ICU病例占80.3%;有侵袭性操作史占96.0%;使用过广谱抗菌药物占100%,其中碳青霉烯类药物病例占59.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钠、头胞吡肟、头胞他啶、头胞曲松、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氨曲南、氧哌嗪青霉素耐药率分别为91.2%、88.0%、79.4%、79.5%、54.5%、92.2%、99.0%、96.1%、73.0%;敏感药物为复方磺胺甲恶唑、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钾,敏感率分别为83.3%、68.6%。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培养阳性病例以存在于下呼吸道的定植菌为多。有效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药物为复方磺胺甲恶唑、替卡西林联用克拉维酸钾。

裘利芳[5](2015)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预后及耐药的现状,为有效预防和治疗该病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129例细菌培养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结果:129例细菌培养确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平均年龄(65.1±17.0)岁,包括下呼吸道感染和非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分别为100例和29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存在原发肺部疾病的患病率、ICU入住率、气管切开比例、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率、患病年龄等均高于非呼吸道感染患者(P<0.05)。而非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外科手术、无菌腔内置管比例及免疫抑制剂使用率高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P<0.0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后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未选择敏感抗生素的患者(15.0%/30.4%,P<0.05)。结论:原发肺部疾病、入住ICU、气管切开、广谱抗生素使用、年龄大是下呼吸道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高危因素,外科手术、无菌腔内置管、免疫抑制剂使用是非呼吸道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高危因素。使用敏感抗生素可以降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的死亡率。

陈愉,崔俊昌,佘丹阳,施毅,赵铁梅,王明贵,王睿[6](2015)在《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文中提出前言药品说明书是临床医师处方的最重要依据,但因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有新的发现与经验积累,再加上药物临床注册试验周期长、药品说明书更新相对滞后,因此,超说明书用药有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在临床中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有时也会成为挽救生命的唯一手段。与其他类药物相比,抗菌药物用于敏感细菌的超适应证用法或用于不够敏感细菌的超剂量用法更普遍、更常见。文献报道,在25个研究共7亿2千余万处方中,成人重症患者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处方占19%43%,普通门诊也占23%[1]。可见抗菌药物

张倩云[7](2015)在《医院获得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48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医院获得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医院获得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及细菌培养结果。结果 48例患者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科、神经外科。其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最为常见。药敏结果显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氨基甙类高度耐药,对米诺环素、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定较敏感。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广谱抗生素具有高度耐药性,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素。

裘利芳,周华,张静,沈茜,周建英[8](2014)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预后及耐药现状,为有效预防和治疗该病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29例细菌培养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29例细菌培养确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平均年龄(65.1±17.0)岁,包括下呼吸道感染和非呼吸道感染患者分别为100例和29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存在原发肺部疾病的患病率、ICU入住率、气管切开比例、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率、患病年龄等均高于非呼吸道感染患者(P<0.05)。而非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外科手术、无菌腔内置管比例及免疫抑制剂使用率高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P<0.0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后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未选择敏感抗生素的患者(15.0%/30.4%,P<0.05)。结论原发肺部疾病、入住ICU、气管切开、广谱抗生素使用、年龄大是下呼吸道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高危因素,外科手术、无菌腔内置管、免疫抑制剂使用是非呼吸道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高危因素。使用敏感抗生素可以降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患者的死亡率。

高丽萍[9](2014)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整合子介导的获得性耐药机制研究以及联合用药体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感染特点和耐药特征,为临床治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提供帮助。检测该菌中整合子及耐药基因盒的存在情况,以研究整合子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之间的关系。应用联合药敏试验,研究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和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啶之间两两联合应用的体外抗菌效应。并且进一步体外研究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啶单用和联用左氧氟沙星后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防耐药突变浓度和耐药突变选择窗的变化情况,为防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2011年间的42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其临床感染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包括感染病例的年度分布、年龄及性别分布、科室分布和标本来源分布。挑取其中的8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采用CLSI推荐的琼脂倍比稀释法测定6种抗菌药物对这83株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聚合酶链反应扩增这83株菌株的qacE△1-sul1基因、IntⅠ、IntⅡ、IntⅢ及1类整合子可变区。应用联合药敏试验测定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和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啶之间两两联合应用对敏感菌株的体外抗菌效应,利用部分抑菌浓度指数这一指标评价三对联合方式的协同效应。采用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测定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啶单用及联合使用左氧氟沙星对10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防耐药突变浓度。结果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呈上升趋势。最多见于呼吸道感染,42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来源于痰及咽拭子,占78.12%;其临床主要分布于呼吸科和重症监护室,分别占18.27%和15.3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病例以男性居多,大部分是老年人,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占63.47%。83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较高,分别是63.8%、75.9%,对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为48.2%。在这83株菌株中,检出18株qacE△1-sul1基因阳性株,20株IntⅠ阳性株,1类整合子可变区检出3类基因盒,aacA4-catB8-aadA1、aac(6’)-Ⅱ-blaCARB-8和aar-3-dfrA27基因盒,首次在SMA中发现aar-3-dfrA27基因盒, GenBank登录号为KC748137。联合药敏结果显示三种药物联合方式都表现出有协同效应,未出现拮抗作用。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联合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他啶比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联合左氧氟沙星表现出更好的协同作用。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单用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MPC值大部分都≥152/8μg/mL,其MPC/MIC值在2到32之间。联用2μg/mL的左氧氟沙星后,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对其中9株的MPC值均有所下降,大部分的MPC/MIC值都下降了2倍。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本次研究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情况严重,临床上应加强预防高危因素,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SMA对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的耐药性增加可能与1类整合子有关,整合子的存在加快了细菌耐药的传播。临床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可以考虑联合用药,以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上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常规剂量单用治疗SMA感染,可能导致SMA耐药突变,而联合左氧氟沙星可以降低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对SMA的MPC值,缩小MSW,减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突变株的产生。

高丽萍,胡立芬,叶英,许夕海,李家斌[10](2012)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感染特点》文中认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为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逐渐成为医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并且对多种抗菌素天然耐药。此文从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预后转归等方面对SMA临床感染特点进行综述。

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3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3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重PCR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下呼吸道病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下呼吸道传染病和耐药性的严峻形势
    1.2 下呼吸道病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
        1.2.2 基于免疫学的检测方法
        1.2.3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
        1.2.4 基于多学科交叉的检测方法
    1.3 多重PCR技术在检测下呼吸道感染的研究进展
        1.3.1 发展历程
        1.3.2 技术简介
        1.3.3 相关应用
    1.4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检测下呼吸道感染的研究进展
        1.4.1 发展历程
        1.4.2 第二代测序技术简介
        1.4.3 相关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破碎条件的优化及检测目标引物的设计与验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标准菌株的活化与培养
        2.3.2 物理破碎条件的优化
        2.3.3 引物的设计
        2.3.4 引物敏感性验证
        2.3.5 引物特异性验证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物理破碎条件的优化
        2.4.2 引物的敏感性验证
        2.4.3 引物的特异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检测体系建立及参数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目标菌株扩增子模板混合物及引物混合物的制备
        3.3.2 测序文库构建流程及优化方案设计
        3.3.3 一轮PCR吸附磁珠添加比例的优化
        3.3.4 引物体积及PCR循环数的优化
        3.3.5 漂洗液体积的优化
        3.3.6 磁珠品牌的选择
        3.3.7 引物均一性的调整
        3.3.8 临床样本测试优化效果
        3.3.9 检测灵敏度的确定
    3.4 实验结果
        3.4.1 一轮PCR吸附磁珠添加比例的优化
        3.4.2 引物体积及PCR循环数的优化
        3.4.3 漂洗液体积的优化
        3.4.4 磁珠品牌的选择
        3.4.5 引物均一性的调整
        3.4.6 临床样本测试优化效果
        3.4.7 检测灵敏度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检测技术的初步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临床样品采集
        4.3.2 临床培养
        4.3.3 物理破碎和核酸提取
        4.3.4 多重PCR测序文库的构建
        4.3.5 高通量测序
        4.3.6 数据统计及分析和不一致结果的验证
    4.4 实验结果
        4.4.1 部分多重PCR文库构建及质检结果
        4.4.2 病人样本信息统计
        4.4.3 阳性率统计结果
        4.4.4 两种方法检出病原菌类型统计
        4.4.5 检测结果和临床培养结果一致性分析
        4.4.6 不一致结果的验证及检测敏感性、特异性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性成果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2)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一般情况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对象
        1.1.3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一般资料
        1.2.2 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感染率
        1.2.3 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3 讨论
        1.3.1 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的感染率分析
        1.3.2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1.4 小结
二、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
    2.1 目的和方法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常见感染部位
        2.2.2 首发感染症状
        2.2.3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2.3 讨论
        2.3.1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发病部位分析
        2.3.2 医院感染患者的首发症状分析
        2.3.3 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
    2.4 小结
三、医院感染的致病菌特点分析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2.1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感染类型及致病菌类型
        3.2.2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性
    3.3 讨论
        3.3.1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分析
        3.3.2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特点
        3.3.3 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的流行及治疗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表1 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一)
    表.2 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二)
    表.3 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三)
    表4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率
    表5 革兰氏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一)
    表6 革兰氏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二)
综述 恶性血液病合并医院感染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老年煤工尘肺结核合并院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药物敏感性鉴定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表现
    2.3 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测定
    2.4 治疗及转归
3 讨论

(4)医院获得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或定植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3 院内获得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定植和感染的诊断标准
    1.4 菌株分离鉴定
    1.5 药敏检测
2 结果
    2.1 感染或定植的部位
    2.2 感染和定植病历
    2.3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情况
    2.4 侵袭性操作
    2.5 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
    2.6 药物敏感性
    2.7 治疗及转归
3讨论

(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标本来源
    2.3 分析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病原菌标本分布
    3.2 患者病区分布
    3.3 临床感染的高危因素
    3.4 比较下呼吸道感染与非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
    3.5 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3.6 混合菌种情况
    3.7 临床治疗及预后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医院获得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4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4]。
    1.3 细菌学检查及药物敏感性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统计描述分析, 相对数用率、比表示。
2 结果
    2.1 医院获得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主要分布在ICU、呼吸科、神经外科, 分别为18株, 11株, 8株, 心内科、血液科各2株。放射科、胃肠外科、心外科、胸外科、消化科、感染科、神经内科各1株。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老年人、存在基础疾病尤其是COPD、脑部疾病 (包括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 、住院时间长、使用广谱抗生素 (尤其是碳青霉烯类、第三代头孢菌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者以及有侵入性操作者发病率较高。 (见表1)
    2.2 药敏结果显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米诺环素、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左氧氟沙星、头胞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较敏感。对碳青霉烯类、青霉素类、氨基甙类高度耐药。见表2。
3 讨论

(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标本来源
    1.3 分析方法
        1.3.1 收集1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1.3.2 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的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原菌标本分布
    2.2 患者病区分布
    2.3 临床感染高危因素
        2.3.1 129例SMA感染患者的原发基础疾病主要分布:
        2.3.2 细菌分离前侵入性操作情况:
        2.3.3 细菌分离前用药情况:
    2.4 比较下呼吸道感染与非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
    2.5 体外药敏试验
    2.6 混合菌种情况
    2.7 临床治疗及预后
3 讨论

(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整合子介导的获得性耐药机制研究以及联合用药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正文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整合子介导的获得性耐药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正文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联合用药体外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
    研究工作
    在读期间获荣誉及参加学术交流情况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3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重PCR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下呼吸道病原检测方法研究[D]. 郑凯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2]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D]. 姚文腾.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3]老年煤工尘肺结核合并院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J]. 朱岩,闫美凤,郑林.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7(02)
  • [4]医院获得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或定植临床分析[J]. 郭志红,相仕涛,丁永,徐慧莲.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6(05)
  • [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D]. 裘利芳. 浙江大学, 2015(03)
  • [6]抗菌药物超说明书用法专家共识[J]. 陈愉,崔俊昌,佘丹阳,施毅,赵铁梅,王明贵,王睿.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5(06)
  • [7]医院获得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48例临床分析[J]. 张倩云.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44)
  • [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J]. 裘利芳,周华,张静,沈茜,周建英.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4(11)
  • [9]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整合子介导的获得性耐药机制研究以及联合用药体外研究[D]. 高丽萍. 安徽医科大学, 2014(11)
  • [1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感染特点[J]. 高丽萍,胡立芬,叶英,许夕海,李家斌.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12(06)

标签:;  ;  ;  ;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3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