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中OFFICE——中国软件业的重大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尹航[1](2012)在《软件企业战略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件行业是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资本与技术双密集型行业,软件企业是将人才、资本与技术融为了一体,是以智力和人才作为主要的经营资源,以知识与信息作为经营的载体,以创新作为主要的经营特色,具有高渗透性、高投入、高效益回报、高附加值、高风险等诸多特点,已经成为了更新传统、推动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面对如今十分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式,软件企业也同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软件企业所面临的各种内、外部环境都变得十分复杂与动荡,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任何行为都可能会涉及到不确定性和风险问题,避免风险比获得超常收益更为重要,这已经是企业界的基本共识。软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战略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内外部环境特点,做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并在战略选择与确定确定之前,尽可能地合理利用内外部条件,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风险的发生机率与所带来的损失尽量预估清楚,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战略的制定更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保证企业的可持续性地良性发展。本文是以不确定性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将企业战略理论、风险理论、决策理论进行融合,通过隶属度分析、层次分析、模糊分析等方法,针对软件行业的战略风险评估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丰富战略风险研究的理论体系。为了使研究更加具有全面性和创新性,全文紧密地围绕软件企业战略的风险识别、风险预估和风险分析,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本文从软件企业的特点入手,对软件企业战略风险的来源、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我们所说的软件行业伴随随高风险的同时,具有高收益性,这并不是说软件企业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具有高收益性,就一般经验而言,软件企业在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其收益是非常不平衡的,在创业初期,伴随的基本上都是高风险,而收益却显得十分微乎其微。只有当企业的经营趋于成功的时候,高收益性才出现。其次,影响软件企业战略风险的因素有很多,要想做出十分准确、非常合理的风险判断,就需要从多个层次、各种角度出发,设计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指标体系。本文采用了专家问卷调查、访谈与隶属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软件企业战略风险评估指标进行了设计与筛选,最后保留了2个大类,13个子类,共计60个三类评估指标。每个指标在评估体系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因此需要明确其权重的大小,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本文随后基于层次分析法,利用同层比较,逐层加权、递阶归并的方式将每个指标在系统模型中的权重数值计算出来。并以此为依据,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与隶属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层次模糊分析模型,计算出软件企业某项战略的风险状况,为下一步风险组合分析奠定了基础。战略的制定不能是单纯地以风险为依据,也不是简简单单地以战略预期收益为出发点,而是在战略风险与预期收益,以及风险控制成本等多种因素之间进行权衡。本文重点研究企业战略风险评估的组合框架,结合了预估成本、预期效益、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等综合指标进行组合分析,构建软件企业基于风险因素分析的战略制定模型,找出软件企业的核心风险因素,最后通过实证验证上述风险分析方法的可行、有效性。为我国软件企业今后能够健康发展,并减少战略风险发生概率所做的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和建议。
庞辉,刘二中[2](2010)在《为自主创新而战——倪光南对我国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的贡献》文中认为从科技研发、产业实践、观点倡导三方面介绍了倪光南为我国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所做出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贡献。
贾敬华[3](2010)在《从开源软件是否为国产软件的争议说起》文中研究表明近日,媒体的爆料将红旗2000和胡才勇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国内软件业再起波澜。据报道,胡才勇因红旗2000落选国家核高基项目而被免职,而红旗2000落选的原因则是因为Red Office办公软件并非真正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产品。消息一出,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和争议。眼下,采用开源代码开发的软件是否
王冠清[4](2010)在《全球化条件下中国软件业产业追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产业追赶的理论与方法,结合软件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研究全球化条件下中国软件产业的追赶问题。第一,对后发国家优势理论和战略管理的钻石模型、技术追赶理论,以及其他相关理论等四方面进行文献回顾和梳理,并结合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特点对不同理论进行评价;第二,基于上述理论基础,结合我国软件产业的具体情况,对模型进行扩展和完善,通过关键因素识别,在技术追赶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我国软件业产业追赶模型;第三,运用我国软件产业的相关数据,对中国软件产业追赶模型进行因素分析,探讨了中国软件产业实现产业追赶的可能性;第四,针对影响中国软件产业追赶的因素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并探讨了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战略。第五,选取软件产业中代表性企业进行案例演示,为模型提供例证。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我国软件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与领先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不断缩短,有实现产业追赶的可能;(2)、不同细分市场的发展情况不同,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3)、实现中国软件业的产业追赶应制定明确的战略规划,协调好发展的阶段性与全局性之间的关系。
王旭超[5](2008)在《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内容是研究和评价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基于波特的产业竞争力经典范式建立了区域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世界上不同国家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的比较,以及对影响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各种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的系统分析,揭示了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从影响因素角度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详尽分析,对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进行了SWOT分析。构建了包括产业规模与市场绩效、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经营效率、企业组织管理与文化建设、创新环境支撑力等五个方面的区域软件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省软件产业在全国各省区软件产业发展和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产业规模、产业效率、发展能力及综合竞争力诸多方面以及投入产出的相对效率进行评价和分析对比,特别对基于老工业基地振兴背景下的东北三省的软件产业进行比较。本文最后提出了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本报记者 刘燕王小龙[6](2008)在《基础软件 向着自立自强勇进》文中提出备受业界关注的华为联手美国私人投资公司贝恩资本收购美国网络通信设备商3Com的交易,由于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的阻挠,以贝恩、华为撤回收购申请而告终。 “这件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创软件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景新海接受记者采访?
倪光南[7](2007)在《中国软件产业的前途》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软件业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软件产业的市场规模每年的增长率都在30%左右,2006年软件产业的销售总额达到了4900亿元。但在整个软件产业中,国产软件的比重很小,尤其是基础软件,几乎都被外国跨国公司所垄断。这对于中国的信息安全,对于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倪光南,孙德炜,陈琦,韩乃平,朱宗尧[8](2006)在《开源软件五人谈》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开源软件的蒸蒸日上使整个软件产业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面对Redhat在Linux领域屡建奇功;IBM、Sun等跨国公司大力支持开源;BSA商业软件联盟亦多次在全球呼吁“开源软件与商业软件共存”……开源软件是全人类的财富,更被视为发展中国家解决数字鸿沟、软件盗版、产业跨越式发展等种种挑战的“金钥匙”。本刊邀请五位软件领域的权威专家解读“开源”真谛,畅谈我国开源软件产业的发展之道。
李敬[9](2006)在《国产办公软件突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直在寻求出路的国产办公软件,面对新的市场、新的发展趋势和新的政策利好消息,能够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市场上的突破吗? 2006年,国产办公软件进入转折点。 在市场层面,中国大部分地市级政府软件正版化工作基本完成,国产办公软件亟需开拓新市场;在政策层面,自今年年
马晓杰[10](2006)在《软件作为服务模式的创新研究 ——中国软件业发展的新契机》文中研究指明软件产业是一个全球性的产业,处于各种不确定的动态变化的宏观环境中。中国软件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占世界软件产业的市场份额仍然不足 4%,中国软件产业与欧美等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如何提高我国的软件产业的竞争力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我国软件产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和竞争格局之后,归纳与总结了我国软件产业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最后得出通过突破性技术创新,发展软件作为服务 (Software as a model of Service)模式来实现中国软件产业的腾飞。第一章详细分析了我国软件产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及竞争格局,总结了我国软件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在以后的章节中试图解决其中部分问题。第二章详尽分析了软件作为服务模式,作为一种突破性技术创新,如何能够制胜于传统的软件开发、部署和销售模式,具体介绍了其发展历程、工作原理、优劣势,及现阶段驱动软件作为服务模式发展的市场动力。并通过两个成功案例的分析ADP 公司及 Salesforce.com 公司,印证了其强劲的生命力。在总结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分析之后,第三章针对中国软件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采用软件作为服务模式所给中国软件业发展带来的巨大竞争优势,并对如何运用软件作为服务模式给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本文最后得出结论,即采用软件作为服务模式可以快速有效地促进中国软件业的发展。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分析中国软件产业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软件作为服务模式这一突破性技术创新,这种创新模式既便于软件企业广泛应用,又符合中国国情,有效地提升了中国软件产业的竞争力。
二、永中OFFICE——中国软件业的重大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永中OFFICE——中国软件业的重大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软件企业战略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理论与实际意义 |
1.2 研究假设条件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中的前提条件与假设条件 |
1.2.2 本文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总体框架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风险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
2.1.1 风险内涵及特征 |
2.1.2 风险管理的研究概况 |
2.1.3 风险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
2.1.4 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状况 |
2.2 战略风险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战略风险研究概况 |
2.2.2 国内研究状况 |
2.2.3 国内、外研究综合评述 |
2.3 不确定性理论及文献综述 |
2.3.1 不确定性及其理论的诠释 |
2.3.2 不确定性理论的研究状况 |
2.3.3 不确定性与风险的关系 |
2.4 基于风险分析的模糊决策理论及文献综述 |
2.4.1 决策论与风险决策 |
2.4.2 模糊集理论 |
2.4.3 模糊决策理论 |
第3章 软件企业战略风险因素分析 |
3.1 软件行业分类及特点分析 |
3.1.1 软件行业分类 |
3.1.2 软件行业特征分析 |
3.2 全球及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
3.2.1 全球软件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3.2.2 中国软件企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
3.2.3 我国软件行业当前存在问题分析 |
3.3 软件企业战略风险构成因素与风险收益分析 |
3.3.1 软件企业战略风险的来源 |
3.3.2 软件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风险 |
3.3.3 软件企业风险收益分析 |
第4章 软件企业战略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
4.1 软件企业战略风险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 战略风险的特征及构成分析 |
4.3 软件企业战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 |
4.3.1 战略风险因素识别与环境扫描 |
4.3.2 评估指标的筛选方法 |
4.4 软件企业战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
4.4.1 软件企业战略风险评估指标的筛选 |
4.4.2 指标内容及具体含义 |
第5章 软件企业战略风险评估方法应用 |
5.1 战略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 |
5.1.1 风险评估的方法 |
5.1.2 层次分析法的具体应用 |
5.2 基于 AHP 的指标权重分析 |
5.2.1 构建比较矩阵 |
5.2.2 计算指标权重向量 |
5.2.3 一致性检验 |
5.2.4 计算指标的权重数值 |
5.3 战略风险评估层次模糊模型的构建 |
5.3.1 构建评估矩阵 |
5.3.2 模糊综合评价 |
第6章 基于风险相关因素的战略组合分析 |
6.1 战略评估中的风险偏好分析 |
6.1.1 风险偏好含义分析 |
6.1.2 风险偏好分类 |
6.1.3 企业战略风险偏好无差异曲线分析 |
6.2 战略风险损失与风险承受度分析 |
6.2.1 战略风险损失 |
6.2.2 风险承受度分析 |
6.3 战略风险组合分析模型的构建 |
6.3.1 组合分析模型的构建原则与步骤 |
6.3.2 战略风险组合分析模型设计 |
6.3.3 战略风险与预期效益、风险成本间的关系 |
第7章 实证分析 |
7.1 软件企业战略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确认 |
7.1.1 构建比较矩阵 |
7.1.2 计算指标权重向量及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
7.1.3 一致性检验 |
7.1.4 计算全部指标的权重数值 |
7.1.5 风险指标分析结论 |
7.2 某软件企业战略风险评估实例 |
7.2.1 实例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
7.2.2 基于隶属度矩阵的风险模糊评价 |
7.2.3 基于战略风险组合分析的战略选择 |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
8.1 结论和建议 |
8.2 不足之处及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2)为自主创新而战——倪光南对我国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1 创新性科研成果 |
1.1 研制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和手写识别机 |
1.2 研发联想式汉卡和联想系列微机 |
2 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实践 |
2.1 坚持“技工贸”模式 |
2.2 参与“方舟芯片”项目 |
3 对技术自主创新的思考和呼吁 |
3.1 呼吁支持自主CPU技术和国产软件 |
3.2 呼吁国家政策体制加强保护自主产品 |
3.3 呼吁反对垄断保护信息安全 |
(4)全球化条件下中国软件业产业追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概念 |
1.3.1 软件 |
1.3.2 产业追赶 |
1.3.3 软件外包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后发国家追赶的理论探讨 |
2.1.1 后发优势理论探讨 |
2.1.2 后发劣势理论探讨 |
2.2 产业追赶的理论探讨 |
2.2.1 钻石模型探讨 |
2.2.2 产业技术追赶框架理论探讨 |
2.2.3 相关追赶理论探讨 |
2.3 软件产业相关理论探讨 |
第三章 软件产业追赶模型的设计 |
3.1 软件产业追赶模型的现实背景 |
3.2 软件产业追赶模型的理论构建 |
3.2.1 软件产业追赶模型的关键因素识别 |
3.2.2 软件产业追赶模型的因素分析 |
3.2.3 软件产业追赶模型中的因素关系 |
3.2.4 软件产业追赶模型的构架 |
第四章 中国软件业产业追赶模型的分析与论证 |
4.1 中国软件业产业追赶模型的因素分析 |
4.1.1 中国软件产业的产业政策和计划因素 |
4.1.2 中国软件产业的技术因素 |
4.1.3 中国软件产业的外部资源因素 |
4.1.4 中国软件产业的市场与体制因素 |
4.1.5 中国软件产业的企业能力因素 |
4.2 产业追赶的瓶颈分析与发展建议 |
4.2.1 中国软件产业追赶的瓶颈分析 |
4.2.2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战略 |
4.3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企业案例演示 |
4.3.1 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4.3.2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
4.3.3 案例演示总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和作者简介 |
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5)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软件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1.1.2 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状况与趋势 |
1.1.3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历程及总体状况 |
1.1.4 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及提升策略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区域产业竞争力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2.1 产业竞争力及其相关概念 |
2.1.1 产业的概念 |
2.1.2 产业竞争力的概念及层次划分 |
2.1.3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本质 |
2.2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
2.2.1 产业竞争力与经济增长理论 |
2.2.2 产业竞争力与产业经济学 |
2.2.3 产业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学 |
2.2.4 产业竞争力与管理经济学 |
2.2.5 产业竞争力与制度经济学 |
2.3 产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基础 |
2.3.1 比较优势理论 |
2.3.2 后发优势理论 |
2.3.3 产业集群理论 |
2.3.4 竞争优势理论 |
2.3.5 价值链理论 |
2.3.6 社会资本理论 |
2.3.7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 |
3.1 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经典范式及其基本启示 |
3.1.1 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式 |
3.1.2 本文的产业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
3.2 软件产业竞争力的特质研究 |
3.2.1 软件产业的特点 |
3.2.2 软件产业的技术发展趋势 |
3.3 典型国家软件产业发展模式 |
3.3.1 美国-引领全球软件产业发展方向 |
3.3.2 爱尔兰-本地化成为欧洲软件市场门户 |
3.3.3 日本-嵌入式软件增值型 |
3.3.4 印度-外包加工型的软件出口大国 |
3.4 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政府作用及各国产业政策 |
3.4.2 产业组织 |
3.4.3 企业管理行为 |
3.4.4 资源禀赋 |
3.4.5 市场需求条件 |
3.5 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
3.5.1 软件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
3.5.2 区域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4.1 我国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状况 |
4.1.1 政府作用 |
4.1.2 产业组织 |
4.1.3 企业行为 |
4.1.4 资源禀赋 |
4.1.5 市场需求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的系统分析 |
5.1 吉林省软件产业发展情况 |
5.2 针对吉林省软件产业的SWOT 分析 |
5.2.1 吉林省软件产业的优势 |
5.2.2 吉林省软件产业的劣势 |
5.2.3 吉林省软件产业的发展机遇 |
5.2.4 吉林省软件产业面临的挑战和威胁 |
5.3 典型软件企业分析 |
5.3.1 长春鸿达 |
5.3.2 一汽启明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软件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
6.1 软件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6.1.1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 |
6.1.2 软件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6.2 软件产业竞争力测度方法 |
6.2.1 聚类分析 |
6.2.2 因子分析 |
6.2.3 数据包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
7.1 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国内比较分析 |
7.1.1 中国各省份软件产业竞争力的聚类分析 |
7.1.2 中国各省份软件产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 |
7.2 东北三省软件产业发展状况及相对效率的比较分析 |
7.2.1 东北三省软件产业发展状况之比较 |
7.2.2 东北三省软件产业相对效率的数据包络分析 |
7.3 吉林省软件产业与信息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
8.1 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
8.2 构筑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 |
8.2.1 培育壮大骨干企业 |
8.2.2 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
8.3 强化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 |
8.3.1 加强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 |
8.3.2 明确战略定位,选准目标市场,发展特色软件 |
8.3.3 通过管理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
8.3.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8.3.5 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
摘要 |
Abstract |
(7)中国软件产业的前途(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软件业存在的问题 |
我国软件的出路与创新 |
2007年我国软件业展望 |
(10)软件作为服务模式的创新研究 ——中国软件业发展的新契机(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中国软件产业的环境分析 |
1.1 软件产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PEST 分析 |
1.2 软件产业的竞争环境分析 |
1.3 中国软件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二章 软件作为服务-软件产业发展新模式 |
2.1 突破性技术创新 |
2.2 传统软件模式与软件作为服务模式对比 |
2.3 软件作为服务模式的发展历程和运作方式 |
2.4 推动软件作为服务模式发展的因素分析 |
2.5 案例研究-采用软件作为服务模式成功的典范 |
2.6 软件作为服务模式的优势 |
2.7 软件作为服务模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 |
第三章 中国软件业发展的新契机 |
3.1 软件作为服务这一模式给中国软件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 |
3.2 中国软件企业运用软件作为服务这一模式的对策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详细摘要 |
英文详细摘要 |
四、永中OFFICE——中国软件业的重大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软件企业战略风险评估研究[D]. 尹航. 辽宁大学, 2012(02)
- [2]为自主创新而战——倪光南对我国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的贡献[J]. 庞辉,刘二中.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0(09)
- [3]从开源软件是否为国产软件的争议说起[J]. 贾敬华. 软件工程师, 2010(09)
- [4]全球化条件下中国软件业产业追赶的研究[D]. 王冠清. 北京化工大学, 2010(01)
- [5]吉林省软件产业竞争力及提升策略研究[D]. 王旭超. 吉林大学, 2008(11)
- [6]基础软件 向着自立自强勇进[N]. 本报记者 刘燕王小龙. 科技日报, 2008
- [7]中国软件产业的前途[J]. 倪光南.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07(03)
- [8]开源软件五人谈[J]. 倪光南,孙德炜,陈琦,韩乃平,朱宗尧. 上海信息化, 2006(09)
- [9]国产办公软件突围[N]. 李敬. 计算机世界, 2006
- [10]软件作为服务模式的创新研究 ——中国软件业发展的新契机[D]. 马晓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08)